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公文范文 >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3篇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3篇

时间:2022-12-31 09:55:18 关键词:绿色食品产业 发展 现状

摘要:绿色食品强调食品的无污染、安全、优质,因此在具体践行发展绿色农业、保障食品安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等的全程质控,强化农产品质量与品质管理,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构建绿色农产品产业链,全面推进农业发展绿色转型。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3篇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篇1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是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发展绿色食品对提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个性化、绿色化的消费需求[1],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2020年,上海市明确提出,上海地产农产品的绿色食品认证率(指当年获证产品产量占上年当地农产品总产量的比例)要达20%以上,为此,松江区分析了本区绿色食品的产业发展基础、农业产业布局、农产品结构和生产经营特点等,制定了科学的发展目标,明确了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出台了具有针对性的鼓励政策,探索了一条既适合松江实际、又符合客观规律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道路。在此背景下,笔者拟对松江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并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旨在为进一步促进松江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松江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1.1农业环境资源及产业特点

松江区位于长江三角洲上海市西南部,区域内气候温润、土地肥沃、物产富饶,是上海市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之一。上海母亲河黄浦江贯穿全境,上游的水资源保护区是上海市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水源地,水质符合国家二级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沿江拥有独一无二的万亩水源涵养林,在净化水质、保护土壤、净化空气等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松江区的农业生产主要分布在黄浦江上游两岸,独特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松江区农业发展模式是以家庭农场经营为主要模式,产品结构相对简单,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程度较高,有利于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全区农产品年产量在200000t左右,其中:种植业以稻米为主,全区现有水稻种植面积10000hm2,占全区总耕地面积(11333.33hm2)的88.24%,其他农产品包括绿叶菜为主的蔬菜和仓桥水晶梨、佘山水蜜桃等特色农产品;养殖业主要有松林鲜猪肉、黄浦江大闸蟹等具地域特色的畜禽产品和水产品。

1.2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历程与现状

松江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是起步探索阶段。松江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起步相对较早,本世纪初仓桥水晶梨、佘山水蜜桃等松江特色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至今已有近20年历史,但全区整体认证率仍徘徊在较低水平;第二是快速发展阶段。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成为了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2018年松江区制定了《松江区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方案(2018-2020)》,推动了全区绿色食品认证率从2016年底的1.6%提高至2020年底的47.53%;第三是质量提升阶段。2020年松江区试行《松江区农业地产绿色食品监督检查管理办法》,2021年修订为《松江区绿色食品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并正式实行,从此松江区绿色食品产业进入了追求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通过加强绿色食品认证后的监管,强化主体责任,保障了松江区绿色食品的质量和品牌。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松江区绿色食品认证率、获证产量大幅提升。截至2021年底,全区绿色食品认证率达47.48%,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获证企业106家,获证产量94700t,获证面积涉及9066.67hm2,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80%,处于全市前列。另外,养殖业绿色食品认证也有突破,2020年松林田园鲜猪肉(梅花)等8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产品更加丰富,而上海松林肉食品有限公司也成为沪上首家绿色食品生猪企业。

2松江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

2.1制定发展目标、监督管理及奖补挂钩是引领

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具体措施:

(1)明确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制定《松江区绿色食品认证工作方案(2018-2020)》,分解3年各阶段的任务目标,并通过年中督查、年终考核等方式对各街道(镇)每年累计申报面积、获证量两项关键指标进行考核,确保任务落实到位。

(2)修订实施《松江区绿色食品监督检查管理办法》,对获证企业实施一年2次严格的全项监督检查,采用交叉检查方式统一标准打分,评价企业优劣,并将检查结果作为奖补依据。

(3)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市级奖补的基础上,区财政每年安排绿色农业发展专项预算给予配套支持,制定符合松江区实际的针对性奖补方案,实施与监督检查紧密挂钩的“奖优罚劣”措施。2019年—2021年累计发放奖补资金5202.5万元,有效激励了获证企业及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奖补效能。

2.2工作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是开展绿色食品认证监管的组织保证

具体措施:

(1)组建工作机构和专业队伍。建立区农业农村委统一领导、区农委监管科统筹协调,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检测中心负责具体推进工作,各街道(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设绿色食品专业部门或岗位的组织体系,形成了一支30人左右的有资格、懂标准、会生产、精监管的绿色食品检查员和监管员队伍,培养了一批“敬业、专业、乐业”的企业内检员,满足了日常绿色食品生产、认证和监管的需要。

(2)加强专业培训。重点提升绿色食品检查员和监管员在绿色食品认证业务辅导、材料审核、认证现场检查以及报告撰写等方面的能力,同时,强化企业负责人、内检员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政策法规、标准规则以及绿色生产操作规程等的专业素养,鼓励企业、合作社自愿开展绿色食品认证,恪守绿色食品生产标准。

2.3严格的工作要求是确保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质量的制度保障

松江区明确提出,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推进过程中,必须认真贯彻“关注数量,更重质量;自愿申报,自愿担责;严格准入,严控风险;服务到位,监管到位”的工作要求。“关注数量,更重质量”是针对整体推进工作而言,不能只强调完成任务,而且要注重发展数量、速度,更要注重质量优劣。“自愿申报,自愿担责”要求深入企业宣传解读绿色食品标准规范,让企业切实承担主体责任,强调自愿申报、自愿守信、自愿担责的原则,既要鼓励保护积极性,又要履行责任和义务。“严格准入,严控风险”要求检查员在申报、辅导、指导时应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评估,准确判断能否满足准入条件,梳理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提出限期整改要求,并对整改情况进行评价,防止带“病”申报。“服务到位,监管到位”是指检查员、监管员要提高履责服务能力,明确“服务员,裁判员”角色定位,强调做好企业辅导、指导服务和核实把关,但申报材料不包办、不代劳、不越位,避免角色错位,放松标准,降低质量。

2.4科学的工作机制是提高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质量的有效措施

为提高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质量,松江区建立了“约谈面谈、交叉检查、淘汰退出、奖补挂钩”的工作机制。“约谈面谈”是指在申报前与企业负责人就绿色食品政策法规、标准准则、责任义务、利益风险等进行“面谈”,通过深入沟通帮助企业作出理性判断;申报前后若发现问题或违规嫌疑,则采用“约谈”的方式,提出改进意见,避免出现重大风险。“交叉检查”是指在企业认证和监管现场检查时,采用人员跨镇交叉的方式,按照统一标准检查打分,体现公平、公正、透明。“淘汰退出”是劝退与标准差距大且整改不力的获证企业,2021年松江区因农残超标、监管不合格、违规或土地变化等原因,已劝退注销6家企业。“奖补挂钩”是按照检查项目进行打分及奖补,100分及以上全额奖补,85~99分扣奖补收益的15%,70~84分扣奖补收益的30%,70分以下无奖补。两年来,已有17家企业依据办法扣除了不同比例的奖补金额,起到了较好的震慑作用。

3松江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绿色食品品牌效应发挥不充分,产品价值挖掘不够

目前,松江区大部分绿色食品企业规模偏小,经营管理及市场拓展能力不足,获证产品销售仍有困难,经济效益较差。同时,绿色食品品牌宣传不足,甚至有怕不规范而不敢贴标的现象,未能体现绿色食品的优价属性。另外,部分企业过分倚重绿色奖补收益,在利用绿色食品品牌效应、提高产品附加值上考虑得不够深远。

3.2企业自身条件差与认证标准严的矛盾突出

部分企业自身条件差,具体表现在:

(1)企业绿色生产意识淡薄,生产规模普遍偏小、人员较少,生产设施简陋,管理方式粗放;

(2)企业制度形式化,标准实施不严,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未得到有效应用,出现问题屡教屡改屡犯,与绿色食品的严苛要求不吻合;

(3)企业经营水平良莠不齐,且部分企业存在“重前期申报、轻后期管理”或“只想要奖补、不想被监管”的思想。

3.3认证监管要求与人员配备不匹配

目前,松江区获证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有106家,涉及面积9066.67hm2,占比超过全区总种植面积的80%,产品覆盖种植业的蔬菜、水果、西甜瓜、草莓、稻米,以及加工产品(豆腐)、养殖产品(猪肉),同时还涉及委托加工场所,行业跨度大,技术要求复杂。另外,按相关要求,每家企业每年要进行2次现场交叉监管检查,每月要进行1次巡查,全区大约需要1500人次的监管人力投入,而目前全区拥有检查员、监管员30多人,且绝大部分为兼职,因此仅靠全区现有的检查、监管人员高质量完成监管任务的难度极大。

4关于松江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绿色食品品牌价值

市场是绿色食品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现绿色食品品牌价值的基本平台。松江区要继续加强绿色食品品牌的深度宣传,加大市场服务力度,搭建多渠道营销体系,不断提升品牌认知度和公信度,形成“品牌引领消费、消费引领市场、市场拉动生产”的健康发展局面[3]。另外,要充分发挥展会、产销对接活动、宣传报道等各种渠道的作用,通过报刊、广播、电视、微信、微博等媒体平台广泛宣传绿色食品知识,为民众普及绿色食品标准,让消费者对绿色食品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最后潜移默化地影响其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获证企业合规用标,提高绿色食品用标率,提升绿色食品标志的显示度和产品附加值,扩大产品市场销售份额,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4.2加强培训服务,促进绿色标准落到实处

首先,要加大绿色食品检查员、监管员专业培训力度,提高其辅导、指导企业履责的能力,帮助企业建立绿色食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宣传贯彻绿色食品标准准则,完善产品绿色生产操作规程,督促企业按标生产。另外,要加大农产品绿色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多施有机肥,推进绿肥种植和秸秆还田,减少化肥使用量,强化病虫草害预测预报,采用绿色综合防控技术,推广使用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绿色产品品质。

4.3完善鼓励政策,强化监督管理,维护品牌声誉

在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现“绿色优价”的情况下,政府部门要及时调整奖补政策,做到“精准施策”,提升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能。另外,在遵循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监管的原则下,要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提高监管效率,压实监管责任,推动全区农产品向绿色、优质、优价发展,提高绿色食品产品价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升绿色食品美誉度,形成绿色食品产业良性发展的新格局。

作者:石国忠 单位:上海市松江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督检测中心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篇2

绿色食品强调食品的无污染、安全、优质,因此在具体践行发展绿色农业、保障食品安全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等的全程质控,强化农产品质量与品质管理,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构建绿色农产品产业链,全面推进农业发展绿色转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部门更要进一步发挥职能,加强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升绿色食品申报、监管工作质量和效率,为绿色食品生产与发展提供保障。贵州省毕节市自开展绿色农产品认证检测工作以来,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推进农业发展绿色转型、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受到自然条件、生产条件、绿色产品销售环节的影响,以及绿色生产企业自身的弊端和农业部门在绿色农产品认证、监管、宣传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毕节市绿色食品的发展速度仍较为缓慢。从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部门两个方面入手,全面开展绿色食品工作,找出存在的困难和发展的瓶颈并加以解决是毕节市绿色食品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从毕节市绿色食品工作开展现状出发,结合毕节市农业发展目标、政策等提出解决方案,以期为促进毕节市绿色农产品认证检测工作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毕节市绿色食品工作开展现状

近年来,毕节市以围绕农业发展十二大产业为目标,全面推出绿色兴农、质量助农、品牌强农等各项措施,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产业增收增效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目前,毕节市已建立8个绿色工作机构,有绿色工作监管员15人,绿色检查员8人。按照省(市)要求,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全面开展绿色食品的申报监管工作,并将重心放在绿色食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控制上,实现了对绿色食品的一体化跟踪监测,真正达到了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要求。到2021年底,毕节市申报特色农产品28个,威宁苹果、纳雍茶叶、金沙高梁、织金竹荪等都是毕节市组织申报的具有特色的绿色农产品。毕节市现在以每年申报8-10家绿色生产企业为目标开展绿色食品的申报工作,并将毕节市特色农产品申报作为重点,突出毕节市农产品的“绿、特、优”三大优势。同时,毕节市在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结合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对生产中质控容易出现问题的环节进行生产指导,规范绿色标志的使用,杜绝将在生产许可外的同一产品冒充绿色食品进行销售,有效避免了名不符实的现象。另外,加大对监管员的培训,力求在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中有2-3名监管员参与生产全过程,发挥好监督作用。毕节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作为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部门,在做好申报、监管的同时着重做好绿色食品的宣传推荐工作,积极参与各种绿色食品宣传、展销活动,力求将毕节市特色农产品推向市场,打破绿色食品销售壁垒,帮助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形成产销一条龙的有效循环,促进绿色企业良性发展。

二、自然条件的制约

毕节市地处贵州西北部,属于喀斯特地形,地块破碎,耕地面积除基本的农业生产需要外,多以40°以上的坡地为主,可耕面积相对较小。海拔在800-1800m,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平均气为温13℃,年平均日照1217h以上,年降水量为1130mm,无霜期为260天左右。海拔相对高差大,垂直气候变化尤为明显,高原盆地寒热各异,昼夜温差大,非常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农作物因气候地理的特殊性对化肥农药的依赖相对较小,多数适应生长的农作物、果树、茶叶都不施用农药,完全满足绿色食品对于农药化肥的使用标准要求。从总体上来看,毕节市的自然条件适合农作物、果树、茶叶等农产品的生长,能够满足绿色食品对于农药化肥的使用要求,但由于地块破碎,在种植面积上形不成规模效应,农产品面积小、产量少,导致多数农业生产合作社达不到绿色申报要求,也影响农业生产企业申报绿色食品,限制了绿色农业生产与发展。

三、存在的问题

1.生产条件相对落后

毕节市是全国欠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大多采用坡耕地进行生产,无法形成机械化,多以人工进行耕作栽培,但人工生产成本远高于机械化生产成本5-10倍,导致绿色食品生产成本增加,影响绿色农业的有效推进与发展。

2.合作社形式的制约

毕节市多数绿色食品的申报是以农业合作社形式进行,合作社以农民作为主体,共同生产同类农产品,以返还利润为主要获利方式,但这种形式并不利于绿色企业生产,还会造成负面影响。第一,绿色产品的统一性下降,对绿色食品中农药化肥使用标准执行产生偏差,耕作方式时常有个别变化,产品达不到优质,容易造成“质次价高”的现象。第二,各生产者因受教育的不同,对绿色农产品的认识不到位,在有关合作社的管理、发展方面产生分歧,使得合作社对绿色食品生产的周期难以坚持,部分合作社甚至放弃绿色生产或改变原申报的产品,自由发展。第三,管理水平和资金投入不足,对绿色生产的可控性下降,在收获、冷藏、运输等投入资金大的重要环节容易产生污染,造成绿色食品销售困难。

3.企业抗风险能力弱

目前,多数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申报的规模只能满足申报的基本条件,而且由于申报主体的各种基础条件薄弱,对生产各环节的资金投入不够,遇到极端天气以及进入市场后的抗风险能力低,资金回笼慢、成本上升等都会对企业造成致命的打击。比如在水果生产方面,果树的生长周期长,投入大,投资过程中存在各种风险因素,可能直接影响绿色食品的正常生产,导致部份合作社放弃生产。

4.企业申报意愿不强

自开展绿色食品申报以来,由于全社会对绿色食品申报的认识不足,民众对绿色食品的判断多以绿色食品标志、标识为准,无法直观地判断,而且绿色食品在价格上和普通食品相比也没有优势,因此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认可度不高,购买欲不强,难以刺激绿色食品的生产,致使绿色食品企业生产效益低,从而影响到企业申报绿色食品的意愿。

5.企业续展率不高

对于申报的绿色产品,企业需要加强对生产过程的严格控制,这就导致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成本投入比普通农产品相对增加,批发价格也高于同类产品,致使市场占有率下降。在零售方面,居民认可度不高,购买力不足,也限制了绿色食品的零售数量,影响企业回收成本。再加上农业生产周期长,容易受天气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生产风险较大,影响了企业的续展信心,导致企业续展率不高。

6.证后监管工作力度不够

毕节市的绿色食品大多为初级农产品,受传统的种植模式、栽培管理水平、生产投入品质量等因素影响,容易出现对申报时所提出的质量规程要求下降、生产环节制度落实不到位、标志标识使用不规范等情况,影响绿色食品申报的质量。一方面,由于毕节市各县(区)绿色监管员较少,对绿色生产全程监管难度较大,部分企业降低绿色生产标准的现象时有发生,容易出现“质次价高”的现象,在市场销售中打击了消费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到目前为止,毕节市各县(区)监管员和企业内审员仍不能有效开展监督工作,特别是企业内审员在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下,监督的作用大幅下降,多数内审员只是在申报绿色食品标志使用前后开展有效工作,申报成功后如同虚设,而且绿色监管员和企业内审员没有形成合力,导致对产品质量的监督作用下降。

7.社会影响力不强

毕节市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大多为中小型农业生产企业,除了满足日常生产资金的运转外,没有能力对其产品开展广告宣传,资金投入不足,抗风险能力不强,所生产的绿色食品知名度不高,更无法形成社会影响力。而绿色食品申报部门开展的宣传工作也主要是围绕绿色食品申报和帮助绿色企业为主,在企业的宣传广告方面只能给予非常有限的支持和帮助。2020年以来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各种绿色食品的展销会、推介会都无法开展,绿色食品的宣传主要以口碑为主,社会影响力弱化,导致绿色食品生产的经济效益不佳。

四、改进的措施

将绿色食品申报工作贯穿到毕节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始终,将对绿色食品的生产标准、生产质量规程、生产全程有效控制等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严格要求,力求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夯实绿色食品申报的基础。借毕节市农业产业发展的机会加大对绿色食品生产的投入,重点在生产规模上下功夫,力争扶持一批有毕节市农业特色的农产品生产企业规模化发展,使毕节市农业生产摆脱小而多的现象。中小型农业生产企业应抓住契机,将重点放在标准化农业生产和绿色食品的储存运输等难点上,争取市(县)农业发展的各种优惠政策和项目资金,完善绿色食品生产全程有效管理。建立市(县)工作联动机制,分工管理,明确责任,将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年检、证后监管、标准宣传结合起来,解决好“质次价高”的问题。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绿色食品宣传,积极主动地利用好各种农产品展销会,打响毕节市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结合品牌建设的要求,争取各方支持,搭建好生产、销售平台,助力毕节市农产品走出大山。争取各种资金,建立奖励机制,激活企业申报农绿色食品的积极性,每年对表现良好的企业进行奖补,形成良好的绿色生产氛围。市级检测机构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绿色食品农兽药残留抽检工作,抽检不合格的绿色食品企业要进行全方位的整改,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绿色食品取消绿色标志使用。总之,要通过一系列的工作,营造毕节市绿色食品工作的良好氛围,使企业自觉认识到绿色食品申报的重要性,做好绿色食品的全程有效控制,扭转被动引导企业申报绿色食品的现状,使毕节市农业生产企业形成想申报、能申报、能报应报的良好局面。

作者:申流柱 刘路 单位:毕节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篇3

绿色食品是指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安全、优质食用农产品及相关产品。30多年来,绿色食品秉承生态环保、安全优质的发展理念,坚持推进绿色发展,积极引领绿色消费,已成为我国农产品精品品牌,其公信力和知名度不断提高。“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绿色食品应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优质农产品满足消费升级、服务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受到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探讨河北省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分析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农业绿色发展和绿色食品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河北省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一)总量规模

2016年以来,河北省绿色食品产业稳步发展,3年有效用标企业数年均增幅12.5%,产品总数年均增幅8.5%。截至2021年底,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达496家,产品达1179个(见图1),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的农田、果园等面积达2.2万hm2。全省共建成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3个,种植面积达8.8万hm2,打造了一批具有区域优势的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带动了35万余农户发展。

(二)产业结构

河北省绿色食品获证主体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主。2021年获证主体中,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有93家,约占19%;市县级龙头企业有168家,约占34%;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203家,约占41%。从发展趋势来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总体呈逐年增长趋势(见图2),但在获证主体中占比逐年下降。河北省绿色食品获证产品主要包括农林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畜禽类产品、饮品类产品和其他产品4大类,无水产类产品,其中蔬菜类、鲜果类、粮油类产品是获证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表1)。

(三)证后监管

河北省历来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督促市县落实属地责任,强化监督职责,周密组织开展绿色食品企业年检、监督抽检和风险预警抽检工作,妥善处置舆情,获证企业实地年检率达到100%。2016年以来,累计证后监督抽检产品1226批次,抽检合格率为98.8%。

(四)政策支持

近年来,为进一步发挥绿色食品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河北省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高质量发展纳入“质量强省”“乡村振兴”考核指标体系,各级政府出台政策激励广大农业企业发展绿色食品。省级财政每年安排700万元鼓励发展,石家庄、廊坊、唐山、保定等地方的市级财政也安排了专项资金,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向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发展。

二、河北省绿色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优质产品供给不足

近年来,河北省通过实施指标考核、补贴奖励等系列措施,绿色食品产品总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绿色食品产品数在全国的占比偏小。2021年,河北省绿色食品产品数排全国第17位,仅占全国绿色食品总量的2.3%。从省内农业发展情况看,全省农业种植面积约650万hm2,绿色食品监测面积11.7万hm2,仅占1.8%。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的数据显示,2020年河北省水果产量1424.4万t,肉产量419.2万t,绿色食品水果、肉产量仅分别占全省水果、肉总产量的14%、11%,不能满足人们对绿色优质产品数量的需求。

(二)产品结构不合理

当前,绿色食品产品呈现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种植产品多、畜禽和水产品少的特点,河北省尤为突出。全省绿色食品主要以农林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为主,且占比逐渐增大。2016年全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农林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数量占绿色食品总数的85%,2021年占比增加到91%;全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畜禽产品总数占比不足1%,且逐年减少;无水产类产品获绿色食品认证(见表1)。以蔬菜、水果等农林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已不能适应人们食品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产品结构亟需进一步优化。

(三)体系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相继成立或明确本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但大部分市县工作机构承担多项职能,人员流动变化大,检查员兼职从事绿色食品审查工作且业务不够熟练,加之标准时有更新,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很大程度影响全省绿色食品发展。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是有效实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落实质量管理要求的重要力量。但部分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对绿色食品发展理念、制度规范学习不深入,从而导致企业执行标准不到位,生产管理不按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甚至有发生有悖绿色食品发展理念的情况,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一定风险。

(四)品牌影响力有待加强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绿色食品从概念到产品,从产品到产业,从产业到品牌,得到消费者认可和信赖。但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出现一些发展问题。一方面,品牌培育意识相对薄弱。部分获证主体存在重认证、轻培育的现象,对品牌建设投入少,宣传少,未充分发挥绿色食品这一农产品公共品牌的作用;多数获证产品为初级农产品,多以批发形式流入市场,不能充分发挥绿色食品优质优价的作用。另一方面,市场机制不健全。尽管大中城市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知晓率达73%,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发展理念、规范制度、标准体系等仍存在认知局限性;市场中绿色食品专营店相对较少,产品用标率较低,销售渠道有限。

三、加快河北省绿色食品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聚焦两个“三品一标”,推动绿色食品高质量发展

按照农业农村部《农业生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充分发挥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标准、质量和品牌优势,助力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动两个“三品一标”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以建设曲周县“全国绿色食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契机,将绿色食品工作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机融合,将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打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促提升”的典型示范和标杆样板,推动河北省绿色食品高质量发展。

(二)优化绿色食品产业结构,满足消费结构升级需求

当前,绿色食品产品结构已难以匹配日益多样化、特色化的消费需求。因此,一是要加大农业产业部门项目资金向绿色食品产业倾斜力度,支持引导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发展绿色食品,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二是要不断优化调整产品结构,满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需求。应立足区域特色优势产业,引导沿海地区自然条件良好的水域发展绿色水产品;积极探索以发展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为突破口,攻克养殖业绿色饲料限制的短板,构建与养殖企业、深加工企业对接机制,加快推进绿色畜禽产品、水产品和深加工产品的发展,改变果菜类产品比例过高、品种相对单一的局面。

(三)强化体系队伍建设,防范质量安全风险

一是构建省市县“金字塔”型管理队伍,充分发挥基层检查员和监管员的前沿堡垒作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好认证和监管关;二是创新培训方式,采用线上培训、线下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针对不同产品审核要点、风险管理控制点等内容,开展专题教学和现场实践,提升各级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更好更高效地为绿色食品企业服务;三是充分发挥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培训系统优势,提升内检员专业素养,强化第一责任人意识,强化绿色食品制度、规范、标准的宣贯和落地。

(四)强化品牌建设,提升绿色食品品牌效益

一是强化绿色食品品牌宣传,借助电视、网络等媒体,通过绿色食品博览会、电子商务等途径,搭建宣传展示销售平台,不断提升绿色食品品牌的认知度、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是支持引导绿色食品企业规范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与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有机结合,兼容并进,最大程度发挥绿色食品公共品牌效应,提升绿色食品品牌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倩,李显军.绿色食品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21(1):10-14.

[2]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简报第48期:“十四五”时期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发展的形势要求和总体思路(2021-09-06)[2022-10-21].

[3]张华荣.我国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思维及方式创新[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9(3):3-8.

[4]张月.绿色食品品牌发展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20(4):55-58.

[5]何庆,王敏.绿色食品品牌建设探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5,21(2):24-27.

[6]赵建坤,杨远通,李显军,等.绿色食品对农业绿色发展的贡献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21,60(9):185-189.

[7]钱琳刚,陈曦,和玉林.加快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的思考[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20,14(6):82-87.

[8]张金凤,姜福旭.如何更好地发挥绿色食品企业内部检查员的作用[J].吉林农业,2014(7):1.

[9]李文婷,黄艳华,沙媛媛.吴忠市绿色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宁夏农林科技,2021,62(3):47-49,52.

[10]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2021年绿色食品统计年报[EB/OL].(2022-06-08)[2022-10-21].

作者:沈月 陈曦 尤帅 赵建坤 王宗英 李建锋 单位:北京中绿华夏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河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