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04 05:01:53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例1

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学中与婚恋相关的作品,如《诗经关雎》《上邪》等,让学生懂得爱情、婚姻是人类永恒的文学母题,是美好的情感,在谈论该类话题时无需隐晦、回避。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当今大学校园恋爱现状:67%的大学生谈过或正在谈恋爱,82.6%的人认为大学生可以谈恋爱,51%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当大学生面临感情问题时,教师不能一味地堵、禁,而要耐心与学生沟通,引导他们认知爱的能力和责任。在品读不同作品时,让学生讨论自身及当今大学生的婚恋观,让学生敢于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表达真实心声。

二、了解不同的婚恋动机、婚恋类型及其利弊

结合古代文学中的婚恋主题作品,如《诗经氓》《西厢记》等,让学生分析、总结、评价历代不同的婚恋动机及不同的婚恋生活。在分析古代婚恋观的同时,结合当今大学生的婚恋动机,如:生理需要、排遣寂寞、排解孤独、寻求刺激、好奇、从众等,在众多的婚恋动机中让学生分析其利弊,在讨论中让学生明晰正确的动机并及时修正可能出现的不太正确的恋爱动机。

在充分了解恋爱动机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归纳不同的婚恋类型,并结合当今大学生所预想的婚恋类型,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门当户对夫荣妻贵三从四德等与当下的功利型婚恋观结合起来讨论。调查显示,当代男大学生婚恋过程中的功利化色彩也越来越明显,交往对象的经济状况和家庭背景往往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67.8%的男大学生希望找一个家庭条件好的作为恋爱对象。不少人认为:被爱者只是爱者满足物欲的工具,爱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和虚荣心。诚然,财富、地位和学历等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发展状况,在爱情选择中适当考虑是合乎情理的,但如果纯粹为了满足自己的功利要求,而把这些条件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就会使爱情成为一种利用和交易。

三、在解读婚恋作品时针对社会上相关婚恋事件进行评析

在解读古代文学中的婚恋题材作品如《牡丹亭》《红楼梦》等时,分析其社会因素及其对后世婚恋观的影响,结合当今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让学生分析其中存在的媚俗、庸俗、低俗、拜金主义爱情观。在针对具体实例的分析中,引导学生明白哪些是低俗的,哪些是高尚的,并探讨面对社会上的拜金爱情、外貌协会、爱情即性等观念时的应对策略。

四、分析错误婚恋观的危害

在古代文学婚恋题材作品如《诗经谷风》《长生殿》《孔雀东南飞》等的教学中,让学生分析不同婚恋观的利弊,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错误婚恋观导致的人间悲剧,如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分析错误婚恋观的危害:对个人而言,如果处理好爱情,可促使恋爱双方奋发向上,不断进步,如处理不当,则容易沉溺其中,影响正常生活、学习,甚至从此萎靡不振;对家庭而言,因为感情不顺自暴自弃,并因此伤害自己及他人的家庭;对学校而言,部分大学生公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拥抱、接吻等,影响校园正常秩序;对社会而言,因感情受挫而引发的大学生自杀、报复等恶性案件数量正呈上升趋势。五、在正确婚恋观引导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性爱观在古代文学婚恋题材作品如《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金瓶梅》等的教学中,让学生分析不同时代的性爱观,并讨论古代性爱观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以便正确应对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和网络文化的泛滥。

我国大学生虽然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但受过性教育的极少,有些学生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容易出现越轨和其他不当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不能很好地认识,对行为产生的后果也没有能力解决,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和障碍。大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性关系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有调查表明,74% 的人认为婚前性行为是不合适的,但 55%的人却认为只要双方自愿,婚前性行为无所谓。这表明大部分人对婚前性行为是持保守态度的,但性解放、性自由等观念已得到一部分大学生的认可。鉴于此,需在大一学生中增设性健康及性道德教育相关课程,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和性健康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端正性爱态度,调节学生因恋爱受挫而引起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从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并及时评估、调整自身的婚恋行为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7-0227-03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的。”千百年来追寻这种甜蜜的痛苦却是人们永恒的话题,同样大学校园里的莘莘学子也希望爱神之箭能够射中自己。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大学校园里的恋爱已经揭下了以前那种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面纱而变得开放起来,尤其是在以网恋为主题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在大学校园里流传之后,网络对大学生的恋爱开始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湖南工业大学2006年公布的大学生谈恋爱的比例中,艺术类学生谈恋爱的比例为70.0%,远远高于文科类学生和理科类学生。观念决定行为方式,恋爱也是如此,因而,以艺术类学生为例,对引导大学生的恋爱观的方法论进行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艺术类学生特点及其恋爱观

由于艺术类专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的艺术类人才是真正潜心于搞艺术创作、艺术设计的人才,因此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置身于常人之外而沉浸在自己的艺术境界中,这样长期的艺术创作使艺术类学生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因此艺术类学生具有不同于其他专业学生的特点。

首先,艺术类学生的个性特点。艺术类学生追求时尚,个性化、风格化表现尤为突出,这是艺术有别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显著特点。在社会中强调个体的价值和自我实现的背景下,艺术类专业的教学方式是从个体本位出发的,一切从个人的感悟出发,更加容易形成艺术类学生个性突出、自我意识强、崇尚自由的特点。艺术类学生倾向于通过周围环境中的客观现实以及细节来体验世界,依据自己的主观感觉作出决定,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独处,较为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通常从对信息、思想的反思中获取能量。在日常生活中,艺术类学生往往是穿着比较时尚、前卫,求异心理比较突出,希望能够不流俗。具有较强的表现欲,在行为表现上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表现出随意、散漫。

其次,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艺术类学生专业情结浓厚,但文化基础相对薄弱,许多艺术类学生从小就开始接受专业的学习,并且非常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甚至认为“没有艺术就没有生命”。他们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专业学习上,进入大学学习后,艺术类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要参加较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学生往往更重视专业课程而相对轻视其他文化课程的学习,相应地,绝大部分课余时间也就被专业技能的训练所占用,这就势必导致艺术类学生文化修养不够,知识面狭窄,缺乏人文精神。另外,艺术类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都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需要支付其他专业学生所不需的高额培训费。攻读艺术类专业的学费高于其他专业,而且艺术类学生购买学习用具、出外写生、实习也需要一定的费用,因此艺术类学生的经济压力相对重于其他专业的学生,部分学生只能通过自己兼职或者其他方式来支付自己学习的费用。

最后,艺术类学生的思想特点。艺术类学生的政治立场是坚定的,但是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艺术类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教育更加排斥,对时事不关心,理想信念淡化,集体观念和团队意识比较淡漠[4]。

由于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艺术类学生的恋爱观呈现一定的特殊性:

第一,恋爱比例高与恋爱动机的多元化、功利性。由于艺术类学生追求时尚,会认为不谈恋爱是没有跟上潮流的表现,所以进入大学之后,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容易谈恋爱。近两年来,我们在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陆陆续续与近一百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男女同学进行谈话,在谈话中发现,65%的同学在大学里都有谈恋爱,35%的同学没有谈恋爱,而在35%的同学中新生占了大多数。

艺术类学生谈恋爱除了崇尚潮流之外,也是渗入了不少物质方面的因素。按理说,大学校园里的爱情是纯洁而美好的,但是随着社会对差异性和多元化的提倡,大学生的恋爱思维也出现了多元化,而且渗入了不少物质方面的因素,大学生谈恋爱不仅仅是由于互相爱慕,更多的看重了家庭背景、权势、社会关系和对方的发展前途。

第二,恋爱行为的开放性。我们在与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谈话中,谈到是否接受在公共场合拥抱接吻的行为时,有30%的同学认为在公共场合拥抱接吻是个人的自由,可以接受,也不会去干涉;有35%的同学认为勉强接受这种行为,但是仍觉得不好意思;有35%的同学则表示无法接受这种行为,自己也不会这样做。

至于与恋爱对象是否发生方面,有45%的同学表示曾经发生过,55%的同学则表示没有发生过。由于西方性开放潮流的影响以及艺术类学生强调个性、崇尚自由的特点,学生的恋爱由羞涩与含蓄转向了恋爱行为的公开化,许多学生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旁若无人地做出各种亲昵动作,从校园里走向了出租屋。学生同居的现象日趋普遍,许多大学生都表示对婚前采取了接受或宽容的态度。

第三,恋爱道德的淡薄。在与广工艺术设计学院的学生谈话中,在是否将恋爱对象作为婚姻的对象这个问题上,有30%的同学表示看情况,无法确定以后会与现在的恋爱对象结婚;有30%的同学表示在大学里谈恋爱不在乎长久,而是在乎曾经拥有;而40%的同学表示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蔓延的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文化思潮所提出的质疑挑战权威的观念对学生的恋爱观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现代主义强调的平等对大学生在恋爱和婚姻中追求平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也导致了学生对传统的恋爱和婚姻道德进行了质疑和挑战,学生的观念和责任意识趋于淡薄,在恋爱中,个人的情感凌驾于理智和道德规范之上,更有甚者,为了自己在物质上或者是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惜破坏他人的婚姻和家庭。

二、大学生恋爱观引导的方法

(一)艺术类学生恋爱观存在的误区

从上文对艺术类学生的恋爱观的概括中,可以看到艺术类学生的恋爱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误区:首先,恋爱动机的错误认识,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了解爱情的真谛,有些是出于生理需求而恋爱,有些是出于物质需求而恋爱,还有一些学生是出于攀比心理而恋爱。第二,在恋爱心理方面的错误认识。有恋爱从众心理、好奇心理、游戏心理、逆反心理、依赖心理、占有心理、焦虑心理等等。第三,恋爱行为的错误认识。将恋爱归结为个人问题,忽视了恋爱的社会属性,只关注人的自然属性,而忽视了人之所以成为人根本在于他的社会属性,导致了在公众场所中旁若无人地拥抱、接吻等等亲昵行为。第四,恋爱道德的错误认识。由于忽视了恋爱的社会属性,因而在恋爱道德和责任意识上趋于淡薄,例如三角恋爱、傍大款、易等,不惜破坏他人的婚姻和家庭。尤其是在恋爱中的上,更多采取宽容、认同,导致同居现象增多,怀孕流产现象增多,给恋爱双方都带来身心的伤害。

(二)正视艺术类学生恋爱观

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取消了涉及学生婚恋的强制性规定,撤销了原规定中的“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理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3]的条文,对在校大学生能否结婚不再作特殊规定,不禁止,也不反对。这是社会和谐进步,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和宽容的体现,但是对于大学生的恋爱,我们应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一方面,我们要正视大学生的恋爱。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埃里克森在接受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说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人的社会心理发展渐成说。埃里克森认为,在人格发展中,自我起主导作用,它引导心理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其中前六个阶段属于人的成长过程,而后两个阶段是成人期和老年期。在人的成长的第六阶段(从18~25岁),青年人注重自己的真实情感,努力设计自己的将来,发展任务是获得成功的情感生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需要在自我同一性的基础上获得共享的同一性,才能导致美满的婚姻而获得亲密感。发展亲密感对是否能满意进入社会健康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因而在这个时期,青年人的困难或烦恼都愿意与自己亲密的朋友诉说,而随着性意识的发展,对亲密朋友的概念和对象缩小化,变成对异性的意识的改变和增强,由此产生了恋爱的情感[2]。

从埃里克森的理论中,我们可以看到,情感是人生存和成长的必然需求,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获得别人对自己的亲密感,恋爱是人的成长过程中显现的一个特征,如果人为的阻止或干预这种心理成长过程,将会导致一定的心理障碍。大学生正是处于成长的第六阶段,希望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渴望得到异性的认同和接纳,通过这种方式远离孤独,顺利渡过心理危机阶段。因此,大学生的恋爱,我们不能将其当做洪水猛兽反对和批判,而应当意识到这是大学阶段中必然的现象,大学生只有经历这个亲密对孤独的阶段,通过与异性的接触以及建立亲密的关系,而避免孤独感,顺利地迈向社会。

另一方面,对大学生的恋爱观我们应适当加以引导,不可放任自流。许多学校对学生的恋爱和同居只能通过行政或教育的手段来制止,但收效甚微,尤其是对于艺术类学生的恋爱,甚至有些学校或教师都认为是理所当然之事,避而不谈。

马克思在早期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从人的社会性本质探讨两性关系的本质,马克思认为两性关系表明“人的自然的行为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的行为,或者,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来说成为自然的本质,他的人的本性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为自然。这种关系还表明,人具有的需要在何种程度上成为人的需要,也就是说,别人作为人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了需要,他作为个人的存在在何种程度上同时又是社会存在物。”[1]可以看出,马克思指出爱情的本质是社会性,强调爱情中的道德与理智,认为人类的爱情应当受到人的理性、意志与道德的制约。

人类的恋爱具有社会性的内容,不只是单纯的生理需要,而大学生的恋爱,更是融入了学习、信息的交流、对人生的看法、审美观、责任感等内容,因此我们要适当加以引导。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过:“避免邪念的唯一办法就是免除神秘。”如果我们能够正确地引导大学生正视恋爱和情感问题,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人际关系,培养他们情感的正确的释放,使恋爱在他们的学习上和生活中起到充分的互补互利的作用,为他们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知识和情感基础。

(三)引导大学生恋爱观的方法论

1.多学科研究的方法

所谓多学科研究的方法,就是从各学科的观点、方法考察大学生的恋爱观引导,即应用多学科的知识来解决、解释或解读大学生恋爱观引导中的问题。对于大学生恋爱观的引导,可以结合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美学等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把握引导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规律和心理规律,运用伦理学的理论和社会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美是道德上善的象征”。美育目标包含了德育的功能,美育和德育在目标上具有一致性,美育的目标就是通过完善个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智能结构和伦理品质同步和谐发展,造就一代富有崇高理想、优秀品质、高尚情操和机敏才智的新人。对于艺术类学生的恋爱观引导,应该充分发挥美育的德育功能,书画、摄影等活动的开展,不仅能焕发学生的高尚情操,使他们感到一种非常愉悦的形式美和内容美,而且能催促他们向高尚的道德理想趋近;可以利用艺术类学生专注于专业学习的特点,让学生通过有关爱情题材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创作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辨别美丑的能力以及对爱情的判断和分析能力。

2.处理观念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1)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恋爱观就是一个人对恋爱和爱情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恋爱观是人生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正确的恋爱观有助于大学生良好的人格的形成,推动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能指导大学生的恋爱实践,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成才与爱情的关系。正确理解爱情是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的前提,大学生首先要正确地理解爱情的含义。马克思说过:“真正的爱情是表现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不是过早的亲昵。”[2]恩格斯将爱情归结为“人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1]。爱情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大学生要摆正恋爱与学业之间的关系,大学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应该作为第一重要的任务,要使爱情成为一种推动力量,不断鞭策自己前进。

(2)培养爱的能力与道德责任感

美国诗人惠特曼有这样一句话:“爱,不是一种单纯的能力,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气候,一种需要我们终生学习、发现和不断前进的活动。”爱是一种能力,是在心中有了爱之后,能及时准确地分析,要敢于表达、善于表达爱的能力,以及迎接爱和拒绝爱的能力。大学生要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有健康的恋爱的价值观,要尊重别人的情感,也要学会拒绝爱,还要培养爱的道德责任感。在恋爱中双方必须尊重彼此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理解、信任、宽容对方,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对方的身心健康负责。

三、结 语

对于大学生的恋爱观,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加以引导,这对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为人师肩负的职责。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对恋爱和婚姻的看法将主导了家庭的发展趋势,古语云“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作为一个基本单位组成社会,家庭的和谐与稳定也将决定未来社会的稳定,因此对年轻一代的恋爱观和婚姻观的引导有益于维护未来社会的稳定。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解惑,已不仅限于学业上,还包括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恋爱观。“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作为学生心灵的启蒙者和塑造者,有责任和义务去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综上所述,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引导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也是为人师的重要职责。教师作为年轻一代的引导者,对大学生恋爱不应回避,而是积极主动地介入与引导,使学生明确爱情的真谛,摆正爱情在人生中的位置,协调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34-297.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例3

1、微信对大学生恋爱观影响指标体系的建立

1.1恋爱观的内涵及其评价标准。恋爱观是指人们对爱情的认识和理解、在择偶标准、情感处理和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看法和认知以及对待爱情的行为倾向方面的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肯定了“现实中的个人”是一切社会历史的出发点,也是有关社会历史理论的出发点i。恋爱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社会价值体系们彼此间以相互倾慕为基础的关系”。

1.2微信对大学生恋爱观影响指标分析。研究微信聊天工具对大学生恋爱观影响与道德教育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对恋爱观的维度进行分析。

(1)对爱情的认识与理解。爱情与道德是相伴而生的,爱情是基于的道德之上的,在中国具有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道德观念了。通过微信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可以在用户在不见面的情况,使双方能够自由的交流。从理论上讲,这时候双方的对爱情的认识和理解更纯粹,由于微信信息沟通功能的便捷,彼此的关心与问候得以实现,更容易建立起双方之间的精神依赖。

(2)恋爱对象的选择条件。从文化程度的角度来说大学文化还是比较高的,其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深度还算比较高的。微信作为社交网络交流工具,其重要特点是“社区化”,对某一话题的探讨与共同关注,是双方有进行继续交流意愿的基础,而这其中往往是对品德、兴趣、性格的考虑。

(3)恋爱目的。作为新时代的文化人,由于学习的压力,心理和生理各方面逐渐趋于成熟,大学生对恋爱的目的也有很大的改变。少了以恋爱为游戏的态度,对恋爱的目的也趋于单纯化。在利用微信添加好友时,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通讯录或者手机QQ上的好友,这样添加的好友都是自己认识的,对于大学来说无论是出入寻找“比翼双飞”的“小伙伴”,还是学习与人相处的目的,这些功能帮其实现。

(4)婚姻家庭观。传统的恋爱观认为,恋爱是以结婚为前提的。因此,对恋爱观的考量必须包含其婚姻家庭观。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其他人相比还是较多的,其对婚姻家庭观大学生更趋向追求结婚为目的、对待婚姻男女双方更要忠诚。在目前的微信时代,大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平板电脑或者网页发图片、附文字记录自己的恋爱生活,这些内容也可以分享到微信朋友圈。而这些文字图片资料会成为记录,这有利于大学生正确婚姻观的形成,即婚姻意味着忠诚和责任。

2、微信对大学生恋爱观影响的现状调查分析

2.1调查对象与方法。本次调查分为两部分,一是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针对A市3所高校的四个年级的大学生发放问卷,而研究对象必须是有过通过微信交友成功经历的大学生,从对爱情的认识与理解、恋爱对象的选择条件、恋爱的目的以及婚姻家庭观四个方面来调查微信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二是选取A市对应的3所大学高校的男女大学生和从事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老师为调查对象,采用访谈的方式来了解老师对微信对大学生恋爱观与道德教育问题的看法。

2.2调查结果

2.2.1针对学生的问卷调查。针对大学生总计发放500份问卷,回收了470份,回收率94%,剔除回答不完善的问卷后,有效答卷456份,问卷有效率达97%。调查结果如下(见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认可通过微信对大学生恋爱观的积极影响,总体赞同比例占74.08%,而在恋爱观的四个维度当中,大学生认可微信对大学生恋爱观影响最大的是对恋爱对象的选择,占82.38%,其次是赞同对爱情的认识的影响占73.91%,而认可微信影响大学生对婚姻家庭观以及恋爱目的表示赞同的比例分别是73.89%和66.13%。从二级指标来看,对性格合拍的恋爱对象表示赞同的大学最多,这个比例高达91.23%,其次是有共同志趣这一恋爱对象的选择条件占89.62%,对寻找学习的动力这一选题表示赞同的最少,只有58.13%。

3、道德教育视角下引导大学生的恋爱观的措施

3.1通过微信互动平台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随着微信时代的到来,各方面的信息的传播和传递不再是单项式模式,它已经被一种精心搭建的互动和分享的平台所代替。在此平台上,媒介的接触越来越人性化。因此,微信作为聊天工具中的一种,其对道德教育信息的传播与传统的道德教育信息的传递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微信平台,利用微信传输图片、文字的功能向学生传输教育的思想,无面对面就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自然的交流环境,以减轻面对面交流的压力。在微信环境中,思想教育者也可也了解大学生的思想状态、生活状态、个人的恋爱观等信息,为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利用微信从“大众”向“聚众”转变,针对学生遇到的个人为题通过微信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分享,增强大学生对特定的道德教育信息的信赖度,使微信作为载体传播和推广思想教育工作。

3.2树立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在谈论大学生恋爱观的时候我们也是否真正想过怎样才能改善和完善现在大学生的恋爱观,在现在大学生的恋爱中,大学生懂得恋爱是志同道合的人的一种相互欣赏,在双方互相谅解与彼此忠诚的前提下真正的做到文明爱情。所以在现在大学生的恋爱观的教育中我们真正做得是需要对大学生恋爱观的一种引导。把现在大学生恋爱观与恋爱道德融入平时的思想教育之中,以传统灌输与现在的教育方式相结合这样对于大学生来说会起到很有成效的效果。在这种教育中不仅要让大学生们感觉到恋爱的严肃性,更需要在这种引导之下使得现在的大学生们懂得恋爱不单单是一种权利,更要使现在的大学生们懂得恋爱需要两个人要以高度谨慎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爱情。爱情双方是平等的,所以在恋爱的过程中,现在大学生需要懂得自由不等于放纵,恋爱不等于束缚,在恋爱的过程中真正做到天长地久不单单需要两个人无尽的厮守,更需要在正确的实践做正确的事,认识到学习为学生的本位,今天的学习是明天厮守的保障。

注释:

i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视域[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29.

【参考文献】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例4

二、了解不同的婚恋动机、婚恋类型及其利弊

结合古代文学中的婚恋主题作品,如《诗经•氓》《西厢记》等,让学生分析、总结、评价历代不同的婚恋动机及不同的婚恋生活。在分析古代婚恋观的同时,结合当今大学生的婚恋动机,如:生理需要、排遣寂寞、排解孤独、寻求刺激、好奇、从众等,在众多的婚恋动机中让学生分析其利弊,在讨论中让学生明晰正确的动机并及时修正可能出现的不太正确的恋爱动机。在充分了解恋爱动机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归纳不同的婚恋类型,并结合当今大学生所预想的婚恋类型,将古代文学作品中的“门当户对”“夫荣妻贵“”三从四德”等与当下的功利型婚恋观结合起来讨论。调查显示,当代男大学生婚恋过程中的功利化色彩也越来越明显,交往对象的经济状况和家庭背景往往成为他们关注的重点,67.8%的男大学生希望找一个家庭条件好的作为恋爱对象。不少人认为“:被爱者”只是“爱者”满足物欲的工具,“爱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物欲和虚荣心。诚然,财富、地位和学历等可以反映一个人的发展状况,在爱情选择中适当考虑是合乎情理的,但如果纯粹为了满足自己的功利要求,而把这些条件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就会使爱情成为一种利用和交易。

三、在解读婚恋作品时针对社会上相关婚恋事件进行评析

在解读古代文学中的婚恋题材作品如《牡丹亭》《红楼梦》等时,分析其社会因素及其对后世婚恋观的影响,结合当今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让学生分析其中存在的媚俗、庸俗、低俗、拜金主义爱情观。在针对具体实例的分析中,引导学生明白哪些是低俗的,哪些是高尚的,并探讨面对社会上的拜金爱情、“外貌协会”、爱情即性等观念时的应对策略。

四、分析错误婚恋观的危害

在古代文学婚恋题材作品如《诗经•谷风》《长生殿》《孔雀东南飞》等的教学中,让学生分析不同婚恋观的利弊,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错误婚恋观导致的人间悲剧,如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分析错误婚恋观的危害:对个人而言,如果处理好爱情,可促使恋爱双方奋发向上,不断进步,如处理不当,则容易沉溺其中,影响正常生活、学习,甚至从此萎靡不振;对家庭而言,因为感情不顺自暴自弃,并因此伤害自己及他人的家庭;对学校而言,部分大学生公然在众目睽睽之下拥抱、接吻等,影响校园正常秩序;对社会而言,因感情受挫而引发的大学生自杀、报复等恶性案件数量正呈上升趋势。

五、在正确婚恋观引导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观

在古代文学婚恋题材作品如《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金瓶梅》等的教学中,让学生分析不同时代的观,并讨论古代观中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以便正确应对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和网络文化的泛滥。我国大学生虽然接受了十多年的教育,但受过性教育的极少,有些学生在与异往过程中容易出现越轨和其他不当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不能很好地认识,对行为产生的后果也没有能力解决,从而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和障碍。大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性关系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有调查表明,74%的人认为婚前是不合适的,但55%的人却认为只要双方自愿,婚前无所谓。这表明大部分人对婚前是持保守态度的,但性解放、性自由等观念已得到一部分大学生的认可。鉴于此,需在大一学生中增设性健康及性道德教育相关课程,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和性健康咨询服务,帮助大学生端正态度,调节学生因恋爱受挫而引起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失衡,从而培养其健全的人格。

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并及时评估、调整自身的婚恋行为

在充分认识婚恋动机、婚恋类型及各种婚恋类型利弊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婚恋行为进行自主的、及时的、客观的评估与调控,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婚恋观。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10-075-04

作者:张颖,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讲师,硕士/周小李,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政治与管理系副教授、博士;湖南,长沙,41000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XJK06QDY005

大学生的恋爱问题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为理论界广为聚焦的问题。我们在实际调查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取得了许多感性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整理,可以捕捉到当今大学生对恋爱问题的所思、所感。

一、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调查

本调查采用了分层随机取样的方法,随机对湖南省第一师范、湖南师范大学、湖南涉外经济学院等学校各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关于恋爱观问题的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答卷425份,答卷回收率85%。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年龄为18-24岁之间,其中男生184名,占43%;女生241名,占57%。文科学生225名,占53%;理科学生200名,占47%。在选取调查对象时,充分考虑了性别、年龄以及文理科专业的均衡性。本次调查主题主要为大学生的恋爱状况、动机、态度及高校对大学生恋爱的态度等

大学生恋爱状况统计表(表1)

从表1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近85%的大学生曾经恋爱或是正在恋爱中,恋爱成为了大学生校园生活的一大组成部分。同时,从调查结果中我们也能清晰的看到,大学生恋爱呈现一种低龄化,18-20岁的低年级学生所占的比例明显上升。

表2显示:大学生对谈恋爱所持的态度有肯定、否定和说不清三种。持肯定态度的大学生占67%。其中,认为是大学生正常的身心需要的占42%,是不可或缺的人生体验的占6%,认为大学恋情很纯洁,不存在功利,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伴侣的占19%。持否定的态度的,如会增加生活开支,增加经济负担,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习的占总数的22%。而说不清的占5%。这就是说,大部分大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不仅无可厚非,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因而持肯定态度。而只有少数同学认为大学生恋爱不好和不清楚利弊。大学生的婚恋态度(表3)

调查表明,大学生在对待婚恋的态度上,同意“恋爱与婚姻、家庭密切相关,是终身大事,必须谨慎”的同学高达86%,不同意的仅有14%。前一选择多于后一选择。而在“大学生恋爱不应过多的与婚姻家庭关联在一起,所以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的问题上,同意的为45%,不同意的为55%。前一选择多于后一选择。这就表明,一方面,绝大部分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是终身大事,必须谨慎;多数大学生也不赞成“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说明大学生能认真的对待恋爱,并不是只求过程不求结果的“杯水主义”恋爱观,而是真诚的渴望寻求和建立真爱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有一部分大学生不认同谨慎的恋爱观,有部分大学生认为恋爱不应过多的与婚姻家庭关联,持这种观点的大学生会把恋爱看成是大学生活的插曲,他们恋爱只为了丰富较为单调的大学生活,暂时满足其身心的需求,或者简单就是为了追时髦,寻求新鲜和刺激的从众心理。大学生如此游戏爱情与第一项谨慎恋爱和追求美好爱情并不相配。这也表明,大学生对于恋爱问题的态度是模糊和矛盾的。

表4显示,大学生的恋爱并不完全是出于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调查的大学生中为爱情而恋爱的仅占35%,而绝大多数大学生恋爱是出于爱情以外的原因。包括寂寞、好奇、大家都谈所以我也谈的从众心理等等。而更少的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婚姻。

表4中还显示,为爱情和婚姻而恋爱的大学生中,女生占了28%,而男生这一相应的比例只有18%。而男生中,空虚、好奇的心理较女生普遍。而女生在从众心理方面明显高于男生。

调查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希望校方能正确的引导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一味的不提倡也不反对的放任态度并不是大学生们希望的状态。由此也反映出,大学生渴望与学校行政及管理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

二、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

从以上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恋爱观及高校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引导主流是好的,但但立足于爱情的实质和大学生应该树立的科学恋爱观,从道德层面而言,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现行恋爱观出现了明显的偏离。

首先,恋爱与责任的偏离。通过对大学生的调查,我们明显的感觉到,当代大学生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无论是从恋爱态度、恋爱动机还是恋爱方式上都呈现出随意和盲目的趋势,恋爱与责任分离的现象较为显著。具体表现在:其一,对自己和他人不负责任。恋爱双方追求的是暂时的快乐或狭隘的自我满足。比如说,有的大学生频繁恋爱就是为了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魅力;迅速恋爱是为了满足从众的虚荣心,大家有的我也要有才行;甚至还有的大学生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生理上的欲望,而借恋爱之名向异性提出非份要求,玩弄感情等等。其二,对家庭不负责任。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学生家长的殷切期望。可有的大学生一味的沉溺于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早把父母的辛劳和期望,以及自己对家庭应尽的义务抛到了九霄云外。甚至有的大学生为了满足自己恋爱的各种花费,编造各种借口向父母要钱。其三,对社会不负责任。恋爱是一种社会活动,因而恋爱双方都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要自觉的遵循社会道德规范。而有的大学生似乎就是为“爱情”而活,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一旦恋爱受挫或失败,就轻率的选择自杀或是精神颓废,这不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家庭和社会的不负责任。还有的学生财迷心窍,在恋爱的幌子下,不惜出卖自己的肉体和灵魂,极大的污染了社会空气,损害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

其次,恋爱与道德的偏离。恋爱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爱情应该是社会文明的象征,是人类道德生活的产物。但在调查和我们平时的观察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恋爱行为中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不文明、不道德的因素。具体表现在:其一,表达方式不文明。受现在一些文学、影视作品的影响,有的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举止行为轻佻开放,婚前同居和现象屡见不鲜。其二,有的大学生在恋爱动机的选择上,看重的是金钱和权势,这些都与现代社会的文明和道德格格不入。其三,感情的交往方式不文明。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有的大学生不顾对方的拒绝,一味的死缠烂打,纠缠不休。而有的同学在拒绝对方追求时,往往不顾及对方的自尊和隐私,将对方的求爱信或是一些热烈的话 语到处散布,甚至还挖苦、奚落对方等等。

其三,恋爱与婚姻、家庭的偏离。如果说前两者只是因为大学生稚嫩导致行为方式上的不成熟的话,那么在大学生现行恋爱观中渗透出来的恋爱与婚姻、家庭的偏离则是一种观念意识上的错位,必须引起高度的关注。爱情是一种男女双方以缔结婚姻,组建家庭为目的的一种情感活动。恋爱的归宿是婚姻,这是恋爱心理成熟的特征之一。而有的大学生却只把恋爱看成是积累经验的过程,没考虑到将来恋爱、婚姻和家庭的直接关联和递进。不愿为恋爱承担应有的责任,并将此作为自己恋爱随意性的挡箭牌。而有的同学,特别是一些低年纪的大学生却简单的将恋爱等同于婚姻,对恋爱时的海誓山盟信以为真,认为反正都要结婚的,所以先行同居也没什么,以此为他们盲目的寻找借口。

最后,恋爱与婚姻、家庭的偏离。爱情的自然基础是,但爱情并不能简单的等同于。然而,在一些影视文化作品的熏陶下,在西方一些思想观念的冲击中,大学生的性观念已经不再是八、九十年代那样羞于启齿了,“羞答答”的玫瑰已然热烈的盛开在大学校园。有的大学生因为对性缺乏认识,认为爱情就是性,盲目的进行;有的大学生不能妥善处理情感与理性的关系,任凭自己一时的冲动;有的则是怕对方变卦,主动的与对方发生关系,更有甚者完全是受到“黄毒”的侵袭,出于好奇等等。不论其动机如何,结果怎样,轻率的都不符合社会主义道德的需要,也无益于爱情的健康发展,而且更严重的是会给自身心理和生理带来无法愈合的创伤。

三、大学生恋爱观偏离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现行恋爱观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它是宏观的社会因素和鲜明的大学生群体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首先是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因素导致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恋爱观出现以上偏离的大学生在主观方面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进入大学后,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和理想追求。因而在思想意识上出现空虚的状态,整天无所事事。学习上不求上进,生活上没有计划。在这种状态下,恋爱这种既时尚,又浪漫的“游戏”第一时间成为他们的首选。他们以此来消磨时间,打发寂寞。

缺乏独立的价值体系,容易出现从众心理。因为这些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恋爱动机和态度,一旦受到环境的影响或是舆论的压力,就容易出现从众和跟风的现象。既没有真诚的动机,又没有认真的态度,使得有的大学生的恋爱极为肤浅和矛盾,来得快,去得也快。

对爱情缺乏深刻的理解和理性的认识。在这些大学生看来,恋爱只是为了排除寂寞,寻求刺激,把神圣的爱情视为儿戏,简单的看作是生理上的需求和满足感觉的愉悦。

责任意识淡薄。很多大学生的恋爱都是以自我排遣、自我满足和自我解脱为中心;或者只看重外表,不注重素质;只在乎感觉,不在乎实质;只讲究过程,不讲究结果等等。这样的主观因素支配下的恋爱过程既不能体现自尊、自爱、自律、自重。也无法体现他尊、他爱、他律、他重。更无法提及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了。

道德修养和意志品质欠缺。恋爱的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受到挫折,或是产生一些矛盾和分歧的时候,如果缺乏道德意识的支配,没有较强的意志品质的支持的话,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恋爱态度等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侵蚀。这时,他们往往无法理智的控制自己的言行,调整自己的心态,因而无法正确的分析和处理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大学生恋爱问题上,因失恋引发的自杀和出走的现象时有发生。

缺乏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因为缺少自我保护的意识,因此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轻易的采取一些冒失的行为,对其生理和心理造成不可弥补的创伤。同时,也因为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在处理一些恋爱纠纷中,轻易的采取一些过激的行为。或是造谣中伤,或是打架斗殴,这些武断的方式不仅使得大学生恋爱出现种种不道德的现象,有的大学生因此锒铛入狱,丧失了自己美好的前程。

其次是客观因素导致的。恋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因而大学生恋爱时刻受到来自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和确立的准社会化阶段,社会环境的影响,思想文化的干预等,造成了大学生缺乏明确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在矛盾和盲从中选择和建立自己不完善的道德评价体系。这些客观因素具体表现在:

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造成大学生道德观念和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当代大学生正生活在社会转型期,在国家综合国力得到了极大增强,人们生活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和改善的同时,社会上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诸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多元的价值观念。这些极大的混淆了大学生的视听,模糊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尤其是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的形成。从大学生恋爱观偏离的各种现象中,也足以说明他们在接受了不同的价值观念之后,所产生的个体道德素养的差异。

庸俗影视作品的泛滥,西方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原来一直被中华民族所倡导的传统道德文化,也就是严肃文化逐渐趋于淡化,甚至被人们遗忘。大众的审美情趣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倾斜,人文精神有所失落。这些无疑都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这些又为大学生爱情观、恋爱观的偏离提供了适宜的土壤。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C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4-0000-01

恋爱现象在大学校园普遍存在,不少大学生认为恋爱是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校大学生的年龄平均在20岁左右,已经是合法的公民、成年人。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在性心理和性生理上都趋于成熟的时期,他们渴望爱情,而且中国高校的条例、条规上明确规定,在校大学生可以结婚。因此,大学生谈恋爱本是无庸质疑的。但恋爱后随之而来的是思想观念上的排他、波动,使恋人之间无休止的争吵,因情所困,放弃学业,悔恨终生;为了爱情大打出手,出现校园喋血事件。两人感情出现裂痕,脆弱的青少年选择了自杀来逃避即将破碎的恋情。

研究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目的在于从生理、心理上了解当代大学生对恋爱的认识与态度,列举事例分析由于不正确的恋爱观而引发的诸多问题,以及西方思想、社会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通过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使大学生能认识爱情观,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顺利的度过大学时期,取得爱情与事业的“双丰收”。

一、文献综述

关于婚恋观的概念,学术界目前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只有一些相关概念的探讨。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对婚恋观其进行界定,一方面是侧重将婚恋观作为价值观的一种或者组成部分来探讨,如“爱情价值观是个体价值观在婚姻和恋爱问题上的具体体现,涉及婚恋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样的爱情有意义、什么样的婚姻生活幸福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婚恋对象等问题”。“婚恋价值观是人们以自身的需要为尺度对恋爱、婚姻问题的看法与观念,它是价值观在恋爱、婚姻问题上的体现,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婚恋价值观就是人们对恋爱、婚姻的本质、择偶的原则和标准、择偶方式、美满婚姻的基础以及有关的道德问题等所持的内在尺度,也是一种附着于文化模式与社会规范、内化于个体人格之中,潜在地评判事物的标准。它是个体的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体现,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侧重从婚恋观的具体内容进行界定,如“婚恋观是指关于婚姻及恋爱的观点,是人们对恋爱和婚姻基础问题的看法,如对恋爱目的、择偶条件、婚姻幸福的标准、等的认识、观点、见解。”

二、问题提出

个体的婚恋观反映了时代的特征,时代的发展使个体的婚恋观处于变化之中,婚恋观是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种体现。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婚恋观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

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聊城大学全日制在校本科生300名。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份277份,问卷回收率92.3%,其中,有效问卷255份,有效率92.1%。有效问卷中男生96人占总人数的37.6%,女生159人占总人数的62.4%;大一70人占总人数的27.5%,大二70人占人数的29.4%,大三88人占总人数的34.5%,大四22人占总人数的8.6%;城镇53人占总人数的20.8%,农村202人占总人数的79.2%。

1.研究工具

采用的是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与学生座谈讨论等途径,结合当今的时代特点,修订了的关于“在校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问卷。

2.施测过程

施测过程中采取随机发放问卷的方式,问卷的施测不限定时间,被试回答完毕后当场收回,之后对被试填写的完整性和认真性进行检查,剔除有较多漏答或作答不认真的不合格问卷,得到有效问卷。

3.数据处理

将收集到的数据采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录入、筛查和统计处理,所用到的具体统计分析方法有基本描述统计等。

4.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在大学里曾经谈过恋爱而现在没有谈的学生比例14.1%,正在谈恋爱的占38%,处于观望状态,一旦有了合适的对象也可以考虑恋爱的占30.6%,而不准备在大学期间谈恋爱的占17.3%。有超过50%的大学生正在或已经谈过恋爱,而且很多学生认为,没有爱情的大学生活是不完整的,这说明恋爱是大学生活中较为重要的一方面。

对待失恋的态度,37.6%的学生依然相信爱情,分手以后还可做好朋友,57.3%的大学生会伤心一段时间,不会马上恋爱。从对于失恋后的行为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在失恋后有一个正常的心态,都不会意志消沉,选择重新振作开始新的生活。

现在的大学生对观持较大的宽容度。在这个问题上,男生的态度较之于女生开放、宽容,而且在观问题上,城市的学生比农村的学生较为开放、宽容。另外在问及恋爱的底线行为时,选择一般身体接触的大学生占21.6%,选择约会接吻的占38.8%,选择关系的占24.3%,选择同住关系的占15.3%。这一组数据说明了大学生在对待观问题上相对还是比较保守、谨慎的。

大学生的恋爱能够很清楚的认识到将来的困难,也是他们需要克服的的困难。如果他们能够一起克服最终的困难,他们的感情会得到加强,恋爱关系也会更加牢固。即“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四、结论

(1)大学生婚恋观有以下特点:在恋爱动机上整体认真,但仍存在草率;面对失恋,绝大多数的大学生能够理智的处理;对待恋爱中的矛盾和各类问题大部分能够理性的对待;对恋爱的理解绝大多数认真,但仍存在盲目草率;观念宽容、开放与谨慎、保守并存;明确未来的困难,积极努力维持恋情。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例7

关键词:大学生 恋爱心理 动因 对策

自古以来爱情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以独特的魅力牵动人们的心。爱情让我们人性中最温暖,最热烈,最细腻,最温柔的部分得以充分的展现,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古代文人墨客对爱情做了大量的描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当今的大学校园中,牵着手在校园中散步的情侣随处可见,大学谈恋爱成为了很普遍的事。

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

1. 不切实际,追求浪漫,不顾后果。

爱的权利增强而爱的责任降低。只在意恋爱过程本身对恋爱的结果不太在意注重 。大学生不在以结婚为前提恋爱,一些大学生把恋爱当做感情体验,及时行乐,记忆寻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还有一些大学生为了充实课余生活,解除寂寞空虚,把恋爱当做一种消遣活动。

2. 自主性强,盲目性大,不负责任。

一方面大学生在年龄上虽然已经度过了心理反抗期,但由于形成与父母,长辈,老师的成年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依然存在这种心理隔膜,使他们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异常敏感,经管感情迫切需要抚慰,渴望理解期待有人能分担自己的烦恼,但为避免自尊受到伤害,而不愿向别人敞开自己的心里内心世界,形成了相互之间的闭锁心理。在着不少人考入大学失去了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远大的理想追求缺乏学习动机,感觉学习和生活枯燥无味,精神空虚,加之他们受爱情观念的影响,易产生攀比,从众心理,于是选择在恋爱中消磨时光,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3. 恋爱方式公开化,表面化。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日益开放,而传统道德逐渐淡化。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大学生常常处在理智与感情矛盾的漩涡中,在理性认识觉得自己应该保持纯真,应该遵守传统伦理道德观。但在爱的刺激下又不愿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恋爱方式公开化,在公共场合公开恋爱。

大学生恋爱心理动机:

1. 自身生理因素: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生殖系统成熟,性激素分泌影响生理平衡,对异性特别敏感。同时,大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成熟期,性意识增强,心理极度浮躁波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恋爱意识强烈。

2.自身心理需求:

缺乏安全感,自我意识不完善,渴望他人肯定,易产生从众,攀比心理。大学生经过十年寒窗苦读奋力。拼搏进入大学校园,中学阶段由于升学负担而暂被压抑的情感因此得到爆发,自我形象逐渐清晰,自我意识日益增强,情感需求渴望满足,而恋爱则是其情感满足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当今舆论自由思想开放的社会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刚进入大学就开始恋爱,生活在集体的大学生经常会把自己和同学作比较,由于群体和他人产生的压力产生了从众心理,导致了不正确的恋爱动机,使得大学生盲目追求恋爱,这种不认真不负责的恋爱动机是很多恋爱缺乏真正的感情基础。同时,大学生对自我缺乏充足的信心,产生攀比心理,通过自我比较,觉得自己能力不行,身边的人都恋爱了,自己却没有恋爱,会产生无能力的错觉,导致降低自尊,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会加入恋爱队伍,甚至有不少学生以恋爱次数的多少来衡量自身的价值,恋爱关系是他们得以满足青春期所期待的来自他人的肯定。他们关注自我价值,来自异性的,特别是自己爱的人的肯定和欣赏是自我认同的一部分,在恋爱关系中他们的自我价值得到满足。

2. 学校教育因素影响:

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可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但学校更注重学习成绩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人格培育较为忽略,教师没有正确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恋爱的动机,致使有的大学生因人际相处困难,学习考试,就业等产生很大的压力,有的大学生因对信念价值和自我把控不定,而产生茫然沮丧和没有归属感的情绪,故而通过恋爱,找人分担从而起到缓解压力和摆脱孤独的作用。

3. 家庭环境因素:

现代社会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多数的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或因为工作等因素导致孩子很少或无法与父母进行正常的交流,由于家庭缺乏情感来源,导致有的孩子会通过恋爱来寻求感情支持。同时,多数父母忽视对性的教育,从未给予之正确的引导,导致孩子树立错误的恋爱观。

但是,近年来随着高校在校人数的增加,大学生恋爱在高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且已成人数增多年纪偏轻的势头。大学生恋爱的出现便for偶然,既有其内在心理因素,也有外在环境的影响,随着高校大学生恋爱所影射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出现,大学生恋爱以后会特别是许多教育工作者及学生家长的普遍关注。

大学恋爱引发的心理失调:

1.单相思与爱情错觉

单相思与爱情错觉都是恋爱心理的一种认知和情感的失误,单相思使得某些大学生陷入痛苦的境界,处于空虚烦躁甚至绝望之中,处理不好,会影响学习,生活,甚至对以后的恋爱婚姻都有消极影响。

2. 多角恋。

多角恋是爱情纠葛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质上是比单相思更为复杂更为严重的异常现象。在恋爱时,一些大学生因心理不够成熟,有时被别的异性动人之处吸引而动心,同时与几个人相恋,因此多角恋有极大的危险性,一旦理智失控就会给自己和社会带来恶果。

3.失恋。

失恋是指一方否认或终结爱情关系后,给另一方带来的一种心理挫折。失恋是大学生最严重的挫折之一,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难堪,羞涩,失落,悲伤,孤独,虚无,绝望和报复,这些不良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排解和转移,容易导致失恋者忧郁,自卑的情怀,严重者甚至会采取报复或自杀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抑郁。

调适措施:

1. 单相思的自我调试。

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客观理智对待爱情问题,学会用理智战胜感情,及时的移情移景。

2. 恋爱纠葛的自我调适,

大学生应正确积极的调试,认清爱情的选择性与排他性之间的区别,重新评价自己与恋爱对象之间的关系,学会明智理性的退避。

3. 失恋的自我调节。

克服爱情至上的观点,爱情是重要的,但它不是全部。进行环境的转移,失恋后换个环境暂时与痛苦的回忆隔绝。多为对方着想,既然对方觉得幸福,那就让他离开吧。

正确的大学生恋爱观:

1. 自身:

大学生要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改善,树立正确人生观,恋爱观。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应追求志同道合的高尚爱情,使其建立在共同兴趣爱好和人生理想之上,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双方只有在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负责的情况下,才能创造和谐的恋爱关系,才能共同进步。因此稳定的人生观和恋爱观密不可分。

正确理解爱情本质。爱情是一对男女之间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基础和共同生活理念,在各自内心形成的最真挚仰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生活伴侣的最强烈稳定和专一的情感。爱情的本质是承担责任。大学生若不清楚爱情的本质,那么恋爱便会产生各种困惑和问题,也不能很好把握真正的爱情。爱情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可分割的。爱情的权利和责任的统一是恋爱生活的基础。

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大学生应该把学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时间都用在谈情说爱上而放松了学习。恰如其分的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培养恋爱中的道德意识和价值观。尊重平等人格。恋人之间彼此尊重的人格的表现,主要是尊重对方的独立性和重视双方的平等,恋爱双方在人格上是独立的。自觉承担责任,自觉的对对方承担责任当爱情。本质的体现,无论对方处于逆境还是顺境,是富有还是贫穷,是健康还是双瞳,爱一个人或接受一个人的爱,就意味着始终不离不弃,自觉的为对方承担责任。责任的担当不仅是单纯的,我心中有你,而是需要付诸行动的自觉。同时,我们要文明相亲相爱,文明的恋爱是指双方采取含蓄谦恭且羞涩的态度,而我们要讲文明,不然会有损大学生的美好形象,通过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操守,使得双方在指高层的人格和外面行为下发展感情,这种感情才经得起时间的挫折和体验。

2. 社会:

社会要优化舆论环境,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社会是个大环境,大学生每天都生活在社会里受社会影响,所以社会方面应该建立正确合理的主流思想,各种新闻媒体的舆论媒介,应当确保宣传正确的恋爱价值观,在善恶美丑前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教育,发挥其营造社会健康文化氛围的功能,我们需要形成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得大学生的行为有章可循,为他们的恋爱行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防止不健康的恋爱观污染大学生心理。

3. 学校教育:

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对恋爱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使学生有机会在各种有利身心的活动中学会正确与异性交流,通过讲座,心理辅导等方式为大学生讲解恋爱问题。对于因恋爱产生的心理障碍或问题的同学应当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与之交流排解心理。

4. 家庭环境:

父母要以身作则,加强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家长必须认真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和心理学理论,避免盲目教育,从而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父母的感情是子女以后爱情标准。有所以父母间有良好的感情,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性启蒙性教育和恋爱教育。

结语:

我觉得大学可以谈恋爱。爱情与学习如书离黄花彼此托扶,爱,充实着学习,学习美化着爱情。这是一促具有双向作用的良好循环,恋爱中的大学生生活充满阳光,甜甜蜜蜜,心情愉悦。相伴去学习,取长补短。不懂的问题在相互讨论中得到解决,共同进步,更上一层楼。恋爱中的大学生不由于男女性格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此时此刻得到互补互谦,互让宽容大度的优良品质在恋爱中自由成长。

爱情是美好甜蜜的,当代大学生应讲究恋爱心理健康,最大程度促进心理发展和人格完善,获得爱情的甜美和家庭的幸福,促进社会文明。大学生准确认识爱情,正确对待爱情,培育健康的恋爱观,养成良好的恋爱行为,努力创造良好完美的爱情。

参考文献:

[1]. 对高职生恋爱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

《职教论坛》.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2年8期.吉梅.

[2].大学生恋爱与心理健康关系的调查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2010年10期.张建英.侯大寅.

[3].大学生恋爱观现状与对策.

作者:梁晓珍.基础心理学河北师范大学

[4].大学生恋爱心理成熟度的测量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作者:李壮.应用心理学上海师范大学

[5].大学生婚恋观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苏红.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西南大学

[6].大学生情侣间赠送礼物行为的心理学研究.

作者:周惠.应用心理学曲阜师范大学

[7]大学生社交效能感与自我同一性关系的研究.

宋江宁.沈建建,2010第十三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

[8]大学生恋爱宽恕问卷的编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有中介的调节作用.

张田,2011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

[9]自恋与浪漫关系:恋爱风格与伴侣选择.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例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已发生一些新的变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浙江90后大学生恋爱认知与生理的双重早熟

90后大学生恋爱普遍性和年轻化现象,一方面和90后大学生恋爱与生理的早熟有关,社会发展、经济生活提高以至于青少年生理成熟提早,大学生自身的身心发育更加成熟,接近适婚年龄的他们对于恋情有着更为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和90后大学生恋爱认知早熟有关,由于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人际交流频率、交流手段丰富、交流空间距离缩短,加上影视媒体和网络文化的影响,大学生群体在认知的手段、能力、水平方面得到空前提升,在恋爱认知方面也趋于早熟。

二、浙江90后大学生恋爱既有独立性又有从众性

大學生恋爱的独立性很强。他们把恋爱作为自己的私事,有82.5%的同学表示不会与父母坦诚相待。需要征求意见时,占1.9%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征求班主任、任课教师和辅导员,占17.9%的大学生认为可以征求家庭亲友的意见,占40.5%认为可以征求闺蜜和伙伴,占39.7%认为没有必要征求任何人的意见。此外,90后大学生恋爱又极富从众性。容易受班级氛围、受寝室氛围的影响。此外,调查中显示,女大学生的从众性要强于男大学生,女生易受影视小鲜肉、流行标准、帅气年轻教师等的影响而从众。

三、90后大学生恋爱与学校氛围、学习紧张度等有关

恋爱中的大学生属于211、985大学的占27.3%,其他普通高校的占35.8%,高职院校的占37.9%;新生和邻近毕业的大学生恋爱较少,反之较多,大一大四的大学生占三分之一,大二大三的占三分之二。初步推断,90后大学生恋爱与所在学校氛围有一定的关系,有“校园恋爱传统”的,大学生恋爱比例较高。那些校园文化传统优良、学校学习紧张、大学生竞争热烈程度高和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的,大学生恋爱相对较少。

四、环境因素不良影响增强而学校家庭教育偏弱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恋爱观的影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网络、影视已经走入人们的生活,90后受网络外来文化、情色文化等不良影响逐渐增强。生活与学习的周边环境中和电视里的一些功利性案例与表现,使90后大学生的恋爱功利性也有较强体现,认为傍大款、找个有钱情人就富足快乐,相当一部分认为工作单位和经济条件、家庭背景很重要,是恋爱的首要因素。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必须及时进行良好的引导,减少学生走人误区。

(一)完善学校多元化教育机制

首先,要建立大学生恋爱婚姻家庭学网络必修课制度。开辟网络课堂,录制相关视频,将该网络课程纳入大学生必修课体系。通过此种方法普及大学生恋爱婚姻家庭学的基础知识。同时,开辟相关网络论坛,组织相关教师轮流充当坛主,供师生交流互动,给予教师与个别大学生特殊问题的交流引导,以及供大学生们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交流,分享婚恋中的烦恼与挫折,喜悦与欢乐,在应该不应该的讨论与争论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学习掌握处理两性关系的技巧,提高90后大学生在婚恋中的责任感。

其次,统一协调和大学生恋爱观教育有关联的课程,如思政基础课、心理健康课、相关选修课等,明确各课程的教学侧重点,做到教学内容不重复,有新意,形成合力,协调一致深化教育。

再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消除其孤独感。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大学往往是他们第一次远离家乡,难免会觉得孤独、寂寞,进而寻求精神慰藉谈起了恋爱。对此,学校应当努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从多方面来满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

(二)规范大众传媒,创建健康的成长环境

90后的大学生基本是在电视、电脑前长大的,他们对大众传媒有着严重的依赖性。要通过传播媒介。大众传媒的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监管,加强媒体对大学生的荣辱观教育,真善美教育,科学的恋爱婚姻观教育,坚决杜绝一切不健康的尤其是色情、暴力、拜金主义的东西。

(三)建立与完善家校联动机制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例9

调查研究对象及方法

调查对象:北京师范大学学生随机抽样190人,共8个院系,进行分散调查,共回收问卷181份,有效问卷181份。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表6。

测试工具:自行设计调查问卷一份,共28个问题。

程序:数据收集于2010年4月,整理于2010年9月。

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2.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恋爱观:开放意识与传统观念并存。当代大学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观念束缚,加强了自主性。当父母反对子女谈恋爱时,只有7%的人表示会完全听从父母意见。65%的人认为年龄不是谈恋爱的障碍。大学生的择偶标准仍以“人品”和“性格”为重。大多数人对网恋持谨慎态度但也认为会产生真正的爱情。

婚恋观念开放化。调查中我们发,能够理解并接受恋爱中出的学生比例已达到90%,同时赞成在大学期间结婚的有58%。这说明大学生的婚恋观念日益开放。

择偶标准多样化。大学生择偶更重视内在因素,轻视外在因素,更多的人将“心地善良”“有气质”“有才华”排在前几位。同时只有0.04%的人认为结合的基础是门当户对,更多的人是由于情投意合和志同道合结合到一起,这说明大学生在对待爱情时不再流于表面,而是更注重对方的内涵。

恋爱方式更加主动和理智。有57%的人选择当面向对方表白,同时大部分人表示遇到心仪的对象会选择主动追求或给对方暗示,积极地表达内心的爱慕之情,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于爱情已经很主动了。57%的人在拒绝一个人的追求时会选择礼貌的拒绝,并可以做朋友。

对待失恋的态度更加成熟。调查中有六成多的学生能正确认识恋爱及其不确定性。承受失恋的能力不仅包括对待失恋的正确态度, 而且更重要的是失恋后能保持理智。当被问及“当您感情受挫时, 您会轻生吗?”只有8.5%的人不同程度地倾向于肯定回答。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基本上能正确地认识和理智地处理失恋问题, 但仍有部分人极端化。

能够较好地处理恋爱与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关系。大部分人能够较好地处理恋爱与生活中其他方面的关系,如即使出了成绩下降等问题,也会选择和对方一同进步,以积极的态度来面对。

3. 大学生恋爱存在的问题

经济支出幅度大。通过本次调查发,很多大学生通过勤工助学、家教或兼职等形式解决或增加自己的生活费用。大部分学生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进行恋爱,然而对比每月消费状况,有些学生的恋爱支出已经占到了总支出的一半左右,有人更是倾其所有。将大量的精力和金钱用在恋爱上,这种爱情高消费已经不是个别象,而已经衍生成高校大学生的普遍爱情观和消费观。

恋爱成功率低。绝大多数人认为大学时期恋爱的成功率低于五成,因为各方条件还不稳定,同时这也表明他们对于自己的恋爱不够自信。当然毕业后的去向也成为决定恋爱成功率的一个客观实:能否在一个城市工作,以及能否经受住实生活的考验,这是每一位渴望恋爱成功的大学生必须深思的问题。可见大学生恋爱成功率低绝非偶然。

恋爱中的行为越轨。我们发大学生的性道德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有近40% 的人完全接受恋爱中发生,更有一半左右的人表示对恋爱中出可以理解。同时,有58%的人赞成在大学期间结婚。实中尽管有很多人对婚前持谨慎态度,但也有相当部分人曾发生过。

恋爱中盲目自主。大学生恋爱时,个性较为突出,注重感情,却也容易冲动,恋爱中盲目自信。绝大部分人在法律和社会角色定位上已为成年人,在确定恋爱关系前,甚至在确定关系后,一般都不征求家长的意见,忽视父母的作用。

结论与建议

大学生恋爱已非常普遍,做好教育引导和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1.应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

这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恋爱心理的首要问题。对于大学生而言,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把握爱的真谛是十分重要的。首先,要让大学生认识到高尚的恋爱价值观既是社会与时代的要求,也是自身健康成长并获得真正幸福的重要因素,不良的恋爱价值观将使恋爱双方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损害,也会给社会带来伤害。其次,要使大学生认识到大学是学习的黄金时代,顺利完成学业、提高自身素质才是首要任务。

2.加强恋爱道德及性知识教育

从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恋爱期间的表示可接受,事实上部分学生在恋爱期间也经常发生,单纯靠说教、管理杜绝这种行为是不实的,应优化大学生对婚恋和性科学知识以及对社会的认知,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可开设指导大学生处理好恋爱与学业、恋爱与成才、恋爱与身心健康、恋爱与人格塑造等方面的选修课,以及性生理、性心理、性社会等方面健康知识教育,进一步提供恋爱心理方面的咨询服务平台。

3.消费观教育

针对大学生在恋爱中费用支出过多的问题,一方面要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教育和正确的消费观教育,增强其对不良消费的抵抗力。另一方面,应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爱情不是靠金钱来衡量的,帮助大学生认识恋爱中不合理消费的危害,促使他们形成合理消费的意识,理性思考,坚持量入为出原则,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

4.通过课堂理论教育、专题讲座和心理咨询等多种方式进行爱情教育

课堂上系统的理论学习可以帮助学生睿智地面对爱情。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群体的情感动态发展,针对特定的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和讨论。爱情教育势必要触及人们的心灵深处,相当部分的人将其视为个人隐私,因而需要进行个别交流。让学生在他们认可的安全环境中尽情地宣泄和抒发自己的情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会提高。

参考文献:

[1]董晓璐.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与思考[J].茂名学院学报,2006,(2).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例10

[作者简介]路利云(1980- ),女,河北隆尧人,河北科技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河北 石家庄 0500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185-02

对于当今的大学生来说,恋爱早已成为校园生活中一种必不可少的经历。然而,如何处理恋爱与学业的关系、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失恋后如何调节情绪等问题不仅仅是学生极为关注的,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及心理教育的热点话题。2011年北京市教委公布了北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这使得教大学生谈恋爱有望成为一门必修课程。综观社会公众对于恋爱课程的议论,支持者认为:在大学开设恋爱课程可使大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爱情的内涵和相关理论,学习处理恋爱中的问题和心理困扰,树立其正确的爱情观,提升爱的能力,使人格日趋成熟与完善。反对者的代表观点认为:恋爱需要自己去实践和领悟,在大学开设恋爱课程有教唆学生谈恋爱之嫌。教育界关注的是:即便是开设恋爱课程,恋爱教育该如何进行。为进一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恋爱价值取向、对于开设恋爱课程的看法,以便为高校是否设置恋爱课程提供参考,特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建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随机对河北科技大学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涉及各个年级,男女分别占52.31%、47.69%,学科类别虽涵盖工、理、文、艺、管五大学科,但因河北科技大学是以理、工科为主专业的学校,样本中的数据仍以理、工科为主。调查采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就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状况、恋爱动机、择偶标准、恋爱挫折的应对情况、对婚前的看法,是否支持学校开恋爱课程等方面进行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75份,收回有效答卷为347份,有效问卷率为92%。

二、调查结果及分析

1.大学生恋爱低龄化、过程化。调查结果显示,有67.71%的同学曾经谈过恋爱或正在恋爱,16.84%的同学对恋爱比较期待,希望能够在大学期间谈一场恋爱。在对待恋爱与婚姻的关系问题上,有43.47%的学生希望通过大学期间的恋爱结婚,39.56%的学生选择“随缘”。可以看出恋爱在大学校园中的普及程度。对于大学生来说,谈恋爱已不仅仅是婚姻的前奏,而且是校园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调味品。特别是女生,担心工作后人际关系复杂,更愿意在大学中谈恋爱,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大学生的恋爱与婚姻存在感情与责任、现实与未来不相统一的矛盾。

2.恋爱动机模糊化。受调查的同学中,对于在校期间谈恋爱是有利还是有弊的选择上,有57.3%的学生认为“不好说”,30.4%的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谈恋爱是个人感情需要、锻炼情商、拥有纯真恋情的最好时机,有17.4%的学生否定了大学期间的恋爱,认为其会对学习造成影响,增加开支。在调查“大学期间谈恋爱的目的”一题时,有61.22%的学生认为谈恋爱是为“找到情投意合的伴侣”,21.6%的学生选择因无聊、空虚,寻找感情寄托而谈恋爱,12.1%的同学选择因见到身边的同学都恋爱了,而跟风恋爱。以上调查显示,有近60%的学生对于大学期间谈恋爱的利弊关系认识模糊;对于为何谈恋爱的问题上,有60%以上的学生肯定了在大学谈恋爱是为了寻找真正的爱情。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对于恋爱的认识主体上是健康的,但恋爱的动机比较多元化,对于恋爱与婚姻没有更长远的考虑。

3.对婚前更认同化。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对于非婚同居的现象表现出较多的认可和宽容。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认为非婚同居是“两情相悦,没什么不好”的学生高达44.7%,其中女生占27.9%;认为“生理需要,可以理解”的学生占25%,其中女生为5.8%;认为“婚前不应该同居”的学生占31.24%。在校期间有过的学生比例为15.5%。调查还显示,对于非婚同居是否会影响以后的婚姻问题,有71.9%的学生认为非婚同居会影响到以后的婚姻,仅有13.1%的学生认为“无所谓”。数据表明,当代大学生的两性观念与婚姻呈现出传统与现代并存的矛盾现象。一方面大学生对于恋爱中婚前的态度持更多的认可与宽容的态度;另一方面,又希望自己婚姻的另一半保持中国传统的观。女生比男生更多持传统的观。

4.对待失恋的态度情绪化明显。调查结果显示,有43.79%的学生经历过失恋,55.32%的学生能够“平静地接受失恋,但会郁闷一段时间”,17.3%的同学选择“找同学、朋友一起排解”,9.7%的同学选择“尽快开始另一段感情抚平创伤”,仅有1.04%的学生选择“可能会情绪失控,进行报复”。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同学都能接受失恋的现实,但均会在一段时间内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个别学生可能会出现负面情绪和消极行为。

5.对恋爱课程持支持态度。对于是否支持学校开设恋爱课,有50.34%的学生支持学校开设恋爱课,认为恋爱课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使大学生处理好学业和感情问题;14.7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设恋爱课,恋爱不是在课堂上学会的;31.45%的学生认为“不好说”;5.59%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不关心此事”。针对是否有必要在大学中开设恋爱课程的问题,我们走访了部分教师,包括河北科技大学的辅导员老师、学生处管理人员、心理咨询老师、专业课任课教师等;电话采访了部分家长。在接受采访的32位教师中,全部认为大学生谈恋爱早已司空见惯,84.37%的教师认为大学时期的恋爱观容易出现偏差,学生对待感情有时会过于随意,缺少责任感;71.8%的教师支持开设恋爱课程,认为其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引导、帮助大学生解决一些恋爱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扰,使其更好地处理学业和爱情,28.1%的教师认为学校还是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对于恋爱课程的开设形式,81.25%的教师认为其作为选修课即可,不宜纳入学分系统。随访的58位家长中,有29.3%的家长认为不好说,46.55%的家长支持学校开设恋爱课程,认为其可以帮助孩子正确看待爱情、婚姻,24.13%的家长认为大学开设恋爱课程可能诱导学生谈恋爱。

三、恋爱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大学生恋爱现状的需要。首先,由以上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到,谈恋爱已经成为大学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现象。青年人作为大学里的主体人群,谈恋爱本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发展阶段,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但从调查的数据看,这个正常阶段的恋爱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恋爱动机模糊、婚前比例增大、对恋爱受挫的应对情绪化等。还有学者调查研究认为,许多大学生对爱情的真谛不能把握,对什么是爱情这一问题在总体上缺乏全面科学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盲目恋爱。其次,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恋爱教育在整体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的爱情教育多在“两课”教育或在心理教育中穿插。教育的内容多空洞、抽象、理论化。教育形式和内容远没有适应社会及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这使得绝大部分学生的爱情知识、情感理论来源于网络、影视、杂志等大众媒体和周边的朋友同学。而大众媒体中过多的娱乐、消遣性又很容易误导学生们的价值观,影响其做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开设恋爱课程,加强大学生的恋爱教育,不仅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规范恋爱道德行为,更是一项涉及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情。

2.从高校来说,是维护校园稳定、和谐的需要。恋爱本是年青人中最普通不过的事情,是人生发展历程中的必经阶段。近年来大学生的恋爱却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究其原因是由恋爱而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引起人们高度关注。随着大学生恋爱人数的增加,因恋爱而引起的成绩下降、校内违纪等校园问题越来越受到高校管理者的重视。而因恋爱引起的同居、堕胎等道德伦理问题,因失恋而自杀等极端行为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有调查显示,在自杀的大学生中,因失恋而自杀的占自杀总数的20%。可见,加强大学生的恋爱教育,将恋爱教育纳入大学生的素质教育体系中,让学生通过学习理解爱情的内涵和相关理论、学习处理恋爱中的问题和心理困扰,学会爱自己、表达爱、接受爱、拒绝爱、维系爱等,提升爱的能力,不仅能使大学生的人格日趋成熟,也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重要内容。

3.增强完善大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在18~24岁,已经从青春期步入了青年期。从生理上讲,青年期的个体身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都达到最佳状态;从心理上讲,青年期个体的认知能力、情感和人格的发展都日趋完善,开始形成稳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按照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观点,青年期社会性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亲密感。亲密感的范围很大,包括朋友关系的友谊,但最核心的关系还是恋爱和婚姻。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恋爱对青年心理的成熟健全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学生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相对单一,还没有真正涉足社会,其人生观和价值观还不太稳定,情绪和人格还没有完善,在恋爱过程中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一旦恋爱过程中出现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和对待,容易引感危机,甚至走向极端。因此,要在大学开设恋爱课程,对大学生进行规范的爱情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善待自我和他人,为拥有完整和谐的人生而准备。

四、大学开设恋爱课程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恋爱教育课程体系如何构建。目前,国内大学对恋爱教育在整体上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有关大学生情感、恋爱、婚姻心理等问题的疏导教育体系。如果恋爱教育成为一门课程,应该如何实现多个学科的交叉,形成一个系统,是开设课程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恋爱教育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既有生理、心理、社会、法律、哲学等知识,也有爱情和艺术等能力和行为方面的知识。恋爱教育讲什么,怎么讲,是制约恋爱课程开设的重要因素。虽然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对学生进行恋爱教育,但在教育内容上往往将其混同于品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或将其等同于性教育。教育形式、教育载体大都是讲座、座谈,或一两次的课堂讲授,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其效果不尽如人意。在学界,对爱情教育的相关研究多局限于对其重要性、途径和载体的探讨,对于爱情理论的系统研究还不够深入,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爱情教育理论。这使得对于爱情的教育缺少系统性的理论指导,教育内容各不相同。

2.师资队伍、教材匮乏。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尽管国内已有部分高校开始尝试开设恋爱课程,也在恋爱教育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经验尚未进行系统整理,未能形成统一的恋爱教育教材。课程由谁来上?怎么教?任课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专业素质?是以知识体系的逻辑来决定讲什么,还是以受教群体的需求来决定内容?怎么布置所谓的生活作业?这些都是开设恋爱课程需要进一步探讨、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寒,陈小异.对大学生爱情教育的理性思索[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4).

大学生恋爱观论文例1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恋爱心理的变化程度和社会化发展的趋势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复杂的问题。近年来,人们为了保障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得他们可以正常的发展,消除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困惑,因此就有许多学者对高职高专大学生的恋爱心理进行研究。下面我们就会对高职高专大学生恋爱心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

一、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基本特征

目前,人们在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的时候,由于参照物的不同,不同的学者对学生恋爱心理的基本特征就有着不同的认识。比如根据大学生恋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任务大学在恋爱过程中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自主能力强、理想色彩十分浓厚;第二,无婚姻取向,无法承担过多的责任和义务;第三,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相对的不成熟,也不太稳定;第四,自控能力比较差,;第五,感情比较脆弱。由此可见,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基本特征十分的复杂,人们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只能通过相应的方法,对其中可以存在的问题和特点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消除高职高专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和矛盾性,从而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指明了道路。

二、大学生恋爱心理存在的明显偏差

由于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和时代的变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在不同的人群中,大学生恋爱心理也存在着不同的程度差异,因此使得人们在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存在的偏差有着不同程度的认识。目前,有许多学者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存在的偏差主要是从大学生的恋爱动机、恋爱道德以及恋爱行为这三个方面来对其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了恋爱动机失真、恋爱行为不当的结论。根据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来进行判断,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的行为,而且注重于观感上的满足,而且自控能力比较差,这就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严重的影响。

三、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的心理困惑

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困惑,其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有些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总感觉自身缺少被爱的条件,存在着一种自卑的问题;其二,高职高专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对人际关系认识不深刻;其三,对婚前的没有充分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恐慌心理;目前,在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大多数大学生的恋爱动机都是不存在的,而且对恋爱没有明确的目标,这就使得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困惑,我们只有对这些心理困惑进行研究分析,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才能适当的纠正大学生恋爱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偏差,调节好大学生恋爱的心理困惑,使得大学生可以在大学生活中健康的发展。

四、出现偏差与困惑的原因分析

在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偏差的原因分析上,有的学者认为,“校园内宽松的文化环境影响”和“传统伦理道德的婚恋观受到外来文化的挑战”是导致大学生恋爱虚荣心理的重要原因;“恋爱挫折归因不当”和“自我评价不当”是大学生产生恋爱自卑心理的主要原因;“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较简单,缺乏对社会中人际关系的科学认识”以及“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都欠缺,单一化的学校教育使他们缺乏对社会的进一步认知”是恋爱关系脆弱化导致悲观心理的主要原因;“中国在学校性知识教育上的薄弱。大众媒体宣传的不当”和“恋爱观念开放化”是导致性心理困境的主要原因。

五、纠正心理偏差和调适困惑的对策分析

在纠正大学生恋爱心理偏差的对策分析上,我们认为,“恋爱预备期应指导学生确立正确恋爱观;恋爱中应该尊重对方的情感和人格,履行道德义务;恋爱过程中应有高尚的情趣、健康的交往方式;恋爱是一个相互考察的过程,要有可能失败的准备。”而针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偏差的纠正策略主要的方法有:加强爱情真谛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加强性知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性道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塑造大学生完整、高尚的人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美好的精神家园。此外,人们针对大学生恋爱的心理表征,提出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教育对策如下:加强心理普查,及时了解学生恋爱心理;歼设相关课程,进行恋爱观教育;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开展多种形式教育;加强心理辅导与素质训练,积极干预心理问题;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辅导能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完善新政策,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信息服务网络。”

六、对现有研究的评价和未来研究的展望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大学生恋爱心理研究的文献分析,可见现有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从研究内容上看,现有研究大多停留在对自陈式问卷调查结果的简单描述和实证分析之上,而缺乏对恋爱心理这一概念及恋爱心理问题的深层探析。在恋爱心理的理论构建上,有待于对大学生恋爱心理进行科学界定和结构剖析,探讨大学生恋爱心理在大学生心理系统中的作用机制和活动规律,为展开对有关大学生恋爱问题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从研究方法上看,现有研究大多采用自编式调查问卷作为测量工具,在变量设计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大多数研究者把社会学和教育学作为研究视角,没有严格对量衷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尚未形成心理测量学意义卜.较为权威的量表,调查问卷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必要的实证依据,影响了调查数据的说服力和代表性。因此,适用于中国大学生恋爱心理的测评领域里尚需深入研究。

从研究思路来看,目前的研究基本实现了从对恋爱心理的事实描述向针对问题而积极探索调适对策的转变,但在研究的逻辑层面上大多拘泥于微观领域的考察,而缺乏宏观审视和系统研究。因此,在具体方法的运用中,我们可以将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起来,跟踪考察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变化情况,进而找出大学生恋爱心理的发生机制和变化规律。

七、结束语

由此可见,对高职高专大学生恋爱心理进行分析,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研究项目。它不仅要结合大学生当前的心理和生理现象进行分析,还要将目前的社会的发展趋势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大学生的发展道路指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