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7-25 09:43:25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例1

为加强宣传工作的领导,成立市区财政局新闻宣传工作小组(以下简称宣传小组)。负责组织全局宣传工作,制定年度财政新闻宣传工作计划,督促各项宣传工作的落实,协调新闻宣传的有关事项。小组成员名单如下:

二、扎实做好财政新闻宣传基础工作

1、提高信息员队伍素质。各科室、事业单位负责人要重视财政信息工作,指定综合业务素质较高、文字功底较好、工作责任心较强的干部具体负责信息的编写、报送工作。一些重要信息可将有关资料报送宣传小组,由宣传小组派人帮助整理、撰写。

2、健全信息约稿制度。增加工作回顾、经验总结、问题调研、理论探讨等各种形式的信息,提高信息“含金量”。宣传小组今后将根据市、区的信息需求,以及我局阶段性工作重点,策划若干重要综合类信息约稿,相关科室、事业单位依据约稿通知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信息报送。

3、增强信息工作的敏锐性。财政干部在日常工作中,要养成随时发现和捕捉信息的习惯,做到即时发现,即时撰写、即时上报。宣传小组主要成员要积极参加各类综合性会议,全面了解各方面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做好重要工作的宣传工作。

4、推进财政信息公开。要把社会公众普遍关心、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财政信息公开的重点内容,大力推进财政预算信息公开,完善信息制度。充分利用区政府网站及本局网站,扎实做好网站日常新闻信息和政务信息工作。同时要利用简报等交流方式,及时向区委、区政府等有关部门反映财政工作情况。

5、完善信息考核机制。要把信息报送工作纳入对科室、单位的绩效考评内容。宣传小组每季度通报一次信息报送情况,对于约稿不及时提交,重要信息不及时报送及信息量没达标的科室及单位将给予通报。

三、工作要求

1、宣传小组于每年月31日前,制定本年度新闻宣传工作计划;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例2

所谓新闻策划,是指根据新闻事实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先入为主”的谋划,对新闻实施解构和整合,掌控报道的节奏,力求对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做到角度新、选材精、立意好、挖掘深、可读性强,全景式地报道新闻,深入反映其本质特征,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扩大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从而发挥好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

一、打主动仗,精心谋划活动,随后对自己发起的活动作进行式报道,在策划中打造独家品牌。上世纪90年代,《青岛日报》先后组织了“沿黄河行”、“齐鲁行”、“长江三角洲纪行”、“环渤海行”等一系列重大采访活动。活动启动后,即在显要版面作跟踪式报道,从而使《青岛日报》完成了从“制造新闻”到“策划新闻”的一次次有效实践。这样的新闻策划虽然付出的成本较大,但却创造出独家的新闻资源并对这些资源进行了最充分的开掘,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报纸的档次和影响力。

二、对一般可预见性新闻报道的策划,根据时间相对宽裕的特点,从容谋划,精心设置,“语不惊人死不休”。近年来,《青岛日报》对于香港回归、迎新世纪、申奥成功等重大事件的报道都比较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举全编辑部之力,做了大量的事前策划。新闻策划是创造性很强的工作,一人之力显然难以胜任,特别是可预见性新闻的策划,更需要集中大家的智慧。

三、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做好对非可预见性突发新闻的报道策划。我们的体会是,此类新闻报道策划的流程,大致有三个阶段。一是策划预备阶段。即发现新闻报道线索、收集与分析各方面信息、确定报道选题和报道效果目标的这段时间。二是方案设计阶段。即根据报道效果目标,对报道结构和报道方式加以设计,最终形成系统的报道设计方案的阶段。三是方案修正阶段,即从报道策划方案付诸实施到报道结束这一过程中,根据报道进展情况不断修正原先的设计方案。1998年春节前,《青岛日报》接访了一位下岗职工,她反映,一天晚上因生活困窘,她在外出借钱的路上哭泣起来。这时一位自称住在“14号”的机关干部走上前来,询问了她的情况后,鼓励她要有生活的勇气,并送上200元现金。这件事给这位下岗者的触动非常大,她希望编辑部能帮她找到好心人。编辑部立即感到这是一条难得的新闻线索,特别在年关临近时推出一组报道,必能产生非常好的效果。于是次日《青岛日报》一版头题即刊发了“寻找14号”的消息。随后编辑部做了精心谋划,记者分头到新闻事件发生地的周边查找“14号”的居民,经过近一周的连续报道,终于找到了乐于助人的那位市委机关干部。这次报道策划,由于反应及时,方案周密,收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总结一系列成功的新闻策划经验,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新闻策划不存在能不能做的问题,而是怎样做的问题。只要能够遵循时新性、合理性、时宜性、可受性和前瞻性的原则,新闻策划就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例3

1997年6月,张天卫任大众日报驻莱芜记者站站长,成为大众日报历史上最年轻的记者站站长。当时,面对孩子小需要照顾、爱人又长期上夜班的家庭实际困难,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记者站工作上。驻莱芜期间,采写了大量鲜活的新闻,树立了大众报人的良好形象。

翻开张天卫的简历,会发现在他18年新闻从业经历当中,有11年的时间一直在上夜班,先后做过大众日报所有新闻版面的编辑工作。特别是在大众日报总编室常务副主任岗位上,按照集团党委“新闻强报,特色立报”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大众日报连续两年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做出了贡献。值班期间,除做好大量事务性的工作外,他自觉发挥部门业务带头人的作用,坚持值班和正常编辑新闻稿件。其间编发的摄影作品《警民接力大营救》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组织策划的2005年9月4日大众日报一版(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编发的消息《兖州:2亿吨大煤田不挖了》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在总编室工作期间,他还参与实施了大众日报的改版工作。在领导人活动和会议报道创新、重大典型报道创新、工作报道创新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探索,为大众日报迈入全国省级党报先进行列做出了积极贡献。

由于成绩突出,2002年到2005年,张天卫连续四年被评为大众报业集团十佳业务主管,连续四年在年度综合考核中成绩优秀。

2006年11月,张天卫调大众日报社淄博分社工作。先后担任党总支副书记、书记,鲁中晨报总编辑,鲁中传媒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职务。按照集团党委关于建设“鲁中发展高地”的要求,团结带领鲁中晨报全体员工以“区域主流品牌媒体”为奋斗目标,开拓创新。通过调整报纸报道方向,不断改进版式设计,加强新闻策划,举办多种活动,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内部活力,提升了报纸的舆论影响力和市场控制力。

在担任鲁中晨报总编辑两年多的时间内,张天卫指挥了报社几乎所有重大战役性报道,策划组织了数十次围绕突发社会焦点新闻的重点报道。成功策划组织了党的十七大宣传报道以及北京奥运会、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神舟七号飞天、嫦娥奔月、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等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

张天卫是报社常规报道的核心组织者之一。在报道的组织实施过程中,他总能超前谋划,以敏锐的新闻判断力和对形势的准确把握,主持设计报社阶段性的常规报道方向和选题。在采访组织中,他发挥自己多年来在一线新闻采访中积累的经验,以及极强的组织能力,对每一个重大战役性采访做出充分、缜密的准备。遇到突发性重大新闻事件,他果断决策,及时调整部署,使报纸的采访内容、版面安排都因事而动,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例4

一类是“2011全国两会・视觉”版,如3月4日的A5版:“分析31省区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近七成提出改革分配制度 记者发现――居民收入23地承诺与GDP同步”(见图1);又如3月8日的A8版,用一个大蛋糕图解了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将如何把居民的收入蛋糕做大(见图2)。

另一类是对“十二五规划”的解读,直接将“中等收入陷阱”的问题以很通俗形象的方式推到了读者眼前。

还有一类是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3月6日之后,这家报纸与众不同地组织了一支专家团队,连续几天把中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的国情咨文一一做了对比。(见图5~图10)。

这三类版面在两会期间的报纸中显得有些特别。去年,我应邀到这家报社讲课时接触过他们的记者编辑,这支队伍的太过年轻让我有点意外。还记得他们当时提得最多的问题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报纸和报人到底该怎么办?现在,这群年轻人做出的这些版面其实恰恰和这个问题有关。至少,它让人感觉到报纸因为它的版面幅度、介质特点,尤其是编辑的专业化设计,所特别具有的视觉传播力。

一、优秀的视觉设计本身也是思想和内容,报纸版面的视觉传播力如何才能在更多的终端上得到移植和光大?

在看到3月5日法制晚报的A8和A9两个版以后,我特别上网搜索了一下有关“中等收入陷阱”的报道,发现仅有几家专业性报纸近期就此采访过专家,发的也都是单篇稿件。相比之下,法制晚报这两个整版显然是精心策划的结果。A8版“我国人均GDP已破3000美元跨过红线面临‘中等收入陷阱’对比各国历史――突破怪圈美国用了十八年”,A9版“如何越过‘中等收入陷阱’中外专家各执一词观点集中在创新和增收还给出了时间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十年磨一剑”,无论在内容的组织还是版面的设计上都堪称“独家”。新浪、腾讯等多家网站都转载了这两个版的内容,但在网页上呈现出来已经与报纸版面所传递的意义有很大差距。在单纯文字报道的网页上(见图11)看不到原来版面上最生动的图示,也看不到标题字体字号的区分和色彩的变化,不仅读来毫无趣味,甚至还有些让人费解。因为这些文字原来在版面上是配合图型出现的,网站拿掉图型只留下文字,信息量大减不说,有些地方还让人看了一头雾水。

这种差异提醒我们,报纸因为版面篇幅较大,能够将多种版面元素综合运用,而且因为容量有限必须精编,因此,文字、图片、色彩、线条、留白等等共同构成了新闻的全部编码。编辑的视觉设计水平越高,版面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就会越强,对主题的表现也越有整体性和艺术性。报纸的内容移植到新媒体上,除了那些能完整保留版面全貌的数字报纸,其他形态都有可能因为页面限制或者介质差异而不能保存所有的版面元素,这样,新闻的意义很可能就会丢失一部分,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即便是数字报纸,也会因为电脑显示屏的限制,无法给读者以纸质版面的整体感受和阅读。我在编辑课堂上就发现学生们阅读数字报纸并不能把握报纸版面的元素,他们甚至无法分辨大报、小报、瘦报等等的版面差异,更难以理解报型和版心大小对于新闻设计的影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报纸编辑对版面语言的灵活运用作为新闻生产的一个核心环节,实际上使视觉设计与思想和内容在某种情况下画上了等号。优秀的视觉设计不仅能够最好地表现思想和内容,实际上它本身也是思想和内容的一部分。在报纸迫切地拥抱新媒体的时候,如果丢失了报纸版面所特有的整体性的视觉设计,是否就等于丢失了自己的某种新闻生产优势?如果我们珍视报纸版面的这种视觉传播力,如何才能让它在更多的终端上得到移植和光大呢?这显然是新闻编辑在媒体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棘手难题。

二、视觉设计是编辑对内容的意义建构,不同类型的媒体会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与操作方式实现这种建构,但所有意义建构都必然以编辑策划为基础。面对越来越多样化的传播终端,新闻编辑如何提高策划能力?

在两会报道中,“十二五规划”是各类媒体都关注的一个重点,不少媒体直接刊播了规划的主要内容,有些还邀请代表委员们配合进行了解读。法制晚报3月4日的A5版却出人意料地把31个省区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放在一起做了一番比较和统计,结果发现,23个省份在“十二五规划”中都提出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其中甚至有6个省份提出让老百姓的钱袋子增长幅度高于经济发展。比较还发现,21个省份提到了分配改革,9个提到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编辑将这些发现以“三大集团”的图示非常形象地告诉了读者,图中标注了每一个集团中的省区名称和相关数据,并对三大集团的划分标准有所说明:第一集团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农民纯收入目标增长率均超或有一项超GDP目标增长的6个省区,第二集团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农民纯收入目标增长率与GDP目标增长率同步的14个省区,第三集团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及农民纯收入目标增长率有一项低于GDP目标增长率的3个省区。在这张集团分布图的左下角还制作了一幅“发达国家GDP与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对比”的小柱状图,并对数据来源做了说明。

这样的版面实际是编辑策划的产物,而且是由多位记者编辑合作完成的一次策划性报道。版面上的署名证明了这一点,除了版面编辑、美编和校对之外,还署了四人的姓名,包括负责文字撰写的记者、负责数据统计的记者、负责制图的编辑和一位协助制图的编辑。另一块蛋糕型图示的“视觉”版(见图2)也同此一样,是由多位记者编辑合作完成的。

这些版面已经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对新闻事实(如“十二五规划”)的报道,它已经超越了事实描述的层面,而是以视觉设计表达编辑部对事实的比较、研究和价值判断,是新闻编辑对内容的意义建构。正如有位西方学者所言,“媒体的设计反映了一种看世界的方法”,“版面设计的标准已经从传统的新闻范畴转向了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还有一位社会学教授在分析媒体与社会的关系时发现,“新闻报道不仅赋予自然事件以公共事件的存在方式,而且还赋予其特征,因为新闻报道通过对事件特殊细节和‘特色’的选择性披露,帮助公众 形成了关于事件的定义。”对于报纸编辑来说,通过视觉设计,不仅能够对新闻内容进行形象化解构,帮助读者在复杂的材料中理清其内在的关系和逻辑,而且这种设计本身就在赋予意义,引导公众形成“关于事件的定义”。

作为最古老的新闻媒体,报纸因为版面的特殊性而在漫长的编辑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版面语言”运用的经验和技巧,而且中外报界无数的优秀版面都证明了其背后的编辑策划是视觉设计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从图片的选择、剪辑到标题写作,从示意图的设计到色彩和留白的把握,都是有意图有目的的。一个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立见解的编辑,不可能设计出赋予事件以意义的版面。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媒体会使用不同的符号系统与操作方式实现这种意义建构,电视画面、网页与报纸版面的差异非常大。今年2月,传统媒体巨头新闻集团和移动互联老大苹果公司联盟,推出全球第一份iPad版收费报纸《日报》(The Daily),在视觉设计上的突破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关注。

今天,报社的产品线已经延伸到了印刷机以外的地方,当手机、电脑、iPad等等都成为报社的新闻终端的时候,由报纸开创的“版面语言”对于新媒体的视觉设计有什么值得借鉴的意义?习惯了在版面上施展才华的编辑,又如何把自己的策划功力和设计艺术延展到越来越多元化的新的媒体上?

三、版面视觉力出自于以编辑为核心的集体创造,这个“集体”已经超出了“媒体人”的范围,如何利用新技术和社会资源提升视觉传播的水平,是有待重视的课题。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例5

今年以来,新闻股按照县委宣传部和中心要求和部署,结合工作实际,始终坚持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和宣传工作服务服从于全区工作大局,以创建服务性机关为工作目标,切实转变新闻工作作风,改善新闻宣传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提升部门形象,确保了整体工作时间的目标和任务的实现,为2014年目标任务的开进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我们紧紧围绕全县的中心工作开展了有计划、有重点、有深度的宣传报道工作,牢牢把握舆论导向,及时报道重点工作。据统计,我台严格按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标准和要求,共编播电视新闻节目即《县新闻》187期,完成自采电视新闻稿件1212条;广播新闻178期,自采新闻稿件1212条。

(1)围绕全县中心工作,除做好常规性宣传报道外,认真策划,打有准备之仗,力求创新。围绕我县中心工作和重大主题活动,组织编辑记者积极主动参与,深入采访,策划制作了《聚焦县“两会”》、《三送专栏》、《100个重点项目》、《苏区振兴两周年》等多组系列报道。既体现了区域内媒体宣传舆论导向作用,又充分展示我县大开发、大建设中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取得的丰硕成果,从而激发我县人民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精神,节目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报道体现了关心百姓、贴近百姓的报道方针和平民视角。

(2)精心组织并策划常规性的经济宣传报道,全方位、多视角、大容量的反映经济开放、项目落实等情况。鼓舞全县人民建设经济强县、提前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士气和信心。

(3)结合重大节日等纪念活动,开辟专栏节目,烘托气氛,营造宣传环境。今年2月和9月8日在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反映县客家民俗新闻“全家福”,感悟亲情品味中秋传统味道,8月25日《焦点访谈》栏目播出我县白鹭专题节目《美丽乡村、文明传承》,4月15日在央视财经频道播出反映我县客家民俗美食长达18分钟的节目《踏春寻樱客家好味》,并先后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稿件21条,在省电台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新闻53条,市电台电视台播出新闻稿件563条。外宣工作始终保持在全市各县市区前列。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例6

未雨绸缪

一年一度的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关注的一件大事,做好会议的宣传报道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每次会议之前,我们都会制定好详细的宣传报道方案,明确宣传报道的指导思想、内容和任务。并在大会召开前夕,邀请各新闻单位负责人召开新闻协调会,具体安排宣传报道的重点和注意事项。

新闻协调会要求各新闻单位要严格按照新闻报道方案,高度重视,抽调精兵强将,精心策划,制定周密的宣传报道计划,紧紧围绕会议的主要内容,始终坚持团结、和谐、积极向上的宣传基调,突出主题,深化内容,充分体现会议民主、求实、奋进的良好氛围,以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深入报道代表提出的涉及民生的热点问题以及我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等方面的建议、意见和批评。

做好会前的宣传报道,对于营造良好的会议气氛、宣传大会的指导思想,把握大会正确的舆论导向,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人气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如何做好会前的宣传报道呢?

首先,我们会主动与新闻单位沟通联系,共同谋划会前报道工作。各新闻媒体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在宣传我省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的成就的同时,积极宣传我省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进展和人大制度,全面宣传人大及其常委会一年来的工作亮点。大会期间,省人大常委会和省委宣传部都会召开新闻会,介绍相关情况,指出大会宣传报道工作的重点,提出对大会的宣传报道的要求,引导记者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议题,在一些热点、难点上捕捉和挖掘新闻素材,把严肃、庄重的活动写得生动、活泼,写出有新意、有吸引力的好作品。

其次,为记者提供新闻报道线索和素材,联系接受采访的单位和人员,尽心尽力地做好组织、协调、联络工作。各新闻单位也认真总结以往人代会报道的经验,在报道的形式和内容上积极探索和创新,紧扣百姓心声,关注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加大专题报道的分量,注重深度报道,准确而及时地把信息传达给外界,使老百姓对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情况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在会前召开的新闻通气会、记者吹风会上,我们都会要求广大记者把会议新闻做得更深入、更细致、更生动。每次人代会期间,代表议案和代表建议都是广大老百姓和新闻媒体高度重视的热点之一,为了把代表们提出的高质量的议案和建议在第一时间快速、准确地告诉老百姓,各新闻媒体都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很多措施。许多记者不辞辛苦、不厌其烦地与我们的大会宣传组、议案组联系,与代表团负责人、新闻联络员和代表本人联系,表现出了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敏感性。最近几年的每次省人代会都是一次热火朝天的媒体总动员。参加采访报道的中央驻滇媒体、省内新闻媒体、海外新闻媒体共有50多家,300多名记者,刊播的图文音像作品至少有1100余件,2013年的省人代会期间,各新闻媒体刊播的新闻达1200多条。

有的放矢

人大常委会会议的新闻报道是人大新闻宣传的一项重要内容和经常性的工作。多年来,我们始终把加强和改进人大常委会会议的宣传报道工作作为人大新闻宣传需要的重要课题,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宣传报道的方式和手段。在会议召开的前一个星期,通过召开新闻协调会、新闻通气会,对需要报道的重点、热点和要把握的问题进行通报。

为了进一步扩大宣传面,增加鲜活性,我们在重点要求云南日报、云南广播电台、云南电视台做好宣传报道的基础上,新增加了16家新闻媒体参与宣传报道,改变了过去那种媒体只有三、四家,记者只有四、五人,报道内容只是一些消息以及通过的决议决定和法规的现状。现在每次举行常委会会议,都有十多家媒体,很多记者在场,形成图文、声像一起上,消息、通讯、专访、评论、综述样样有的局面。另外,我们针对前几年个别媒体对人大新闻报道不规范的问题,着力在规范报道上下工夫,特别强调对人大宣传报道要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地位相对应,并要求各新闻单位不能把人大会议等同于一般性的工作会议进行报道,对人大通过的决议、决定,不能作为一般性的消息对待。

我们改变了过去对常委会会议的报道只作开始和结束的程序性报道的做法,增加了对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分组审议中的审议情况做更深层次的跟踪报道,尤其是对重要报告、条例的审议情况,及时组织新闻记者抓住焦点、热点进行深度报道,克服了过去程序性报道多、实质性报道少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例7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5-0125-02

一、引 言

高校校报作为高校党委的喉舌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在倡导正确的舆论导向,维护学校稳定和积极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传播校园先进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及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校校报要发挥出真正作用就必须使读者爱看、爱读。如果可读性不强,吸引不了读者,就无法发挥自己的影响。而要办出一份让读者喜闻乐见的报纸,就必须针对高校这一特殊的环境特点进行策划与组织。

那么什么是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呢?蔡雯教授在《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中指出:“策划与组织新闻传播是媒介新闻编辑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从事的决策与设计性工作,以及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这项工作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媒介定位与新闻编辑方针的确定;二是媒介新闻单元的设计与采编机构的设置与管理;三是新闻报道的设计与组织[1]”。

二、对新闻报道的策划行为,并非否定新闻的真实性

高校校报的出版周期长,这给校报工作人员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对新闻事件的采写报道进行策划,高校发生的新闻时间大多是有计划、有目的、可预见的新闻事件。新闻工作是一个日新、日新、又日新的工作。但新闻工作创新又十分难,新闻报道很容易落入俗套,作为校报工作人员,专业能力有限,要创新十分困难,这也给校报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策划能力要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策划人员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取信原则。新闻报道的选题策划要以客观存在为基本原则,方案设计也要以能够全面、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为基本原则。

2.实效性原则。新闻策划追求实效性,它要求编辑把策划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

3.灵活原则。策划报到时尽可能对各种未知的情况进行分析,使策划本身具有灵活性、变通性;而在策划实施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各种情况变化,随时对新闻做出修整。

4.新鲜性原则。“新”是新闻的核心价值之一,它所强调的是新信息,新观念。新闻如果不“新”,便失去了新闻的价值,因此以新闻报道选题策划到报道方案设计都要追求标新立异的原则。

5.可行原则。“新闻报道策划的成果最终要在新闻报道实践中得到检验,因此报道设计方案必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准确无误地指导新闻采编活动,而不流于纸上谈兵。在报道策划过程中,要注意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论证,使每一步的设计都切合实际,能够扬长避短,具有可行性[2]”。

根据校报的出版周期、版面数量、采编力量和其他实际情况,制定出版计划时一般需要获取以下信息:

1.时政信息。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时政信息。它主要包括党的政策走向、理论动态、舆论环境、一定时期党和国家宣传工作的重点和高教系统宣传部门的主要宣传任务等。这类信息对制定出版计划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校内信息。充分把握校内信息,是确保制定的计划具有针对性和导向性的关键要素。校内信息主要包括学校年度党政工作要点、常规性活动安排、部门年度工作计划等。

3.行业信息。包括高教系统年度重点工作安排、学校特点专业涉及的各相关领域动态以及兄弟院校校报在专题报道、栏目设置等方面的特点和优势。

4.受众信息。只有坚持以受众为本,重视受众的愿望和要求,才能有的方矢,使制定的出版计划更具操作性。

在高校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策划者要把握住两个中心:首先是以读者为中心的新闻内容采写报道策划;其次是以校报工作人员为中心的工作步骤和人员安排策划。这二者相辅相成,互为铺垫。没有内容上的特点,再怎么策划也不能吸引受众,同样,即使内容再好再新,工作步骤和人员安排不当,也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以商丘师范学院的《商丘师院报》为例,在2011年末,广大毕业生面临求职,编辑部决定做一期关于就业的报道,但该选什么做为突破点呢?经过编辑部人员的商议策划,最后编辑部组织学生记者采访了学校的就业指导办公室、毕业生、招聘人员,制作出了《突破之路就在脚下――对我校本科生就业的思考》的整版的专题报道,取得了很好的宣传和指导效果。

三、新闻报道策划既具有主观性也具有客观性,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结合[3]

1.新闻选题来自于编辑们对客观存在的事实的认识,只有当那些具有重大意义及特殊价值的客观存在的现象为报道者所发现和认识,新闻选题才得以确立;新闻策划中对于新闻内容的选择和新闻重点的确定,必须以事实为对象,也就是说,报道内容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应是由报道者编造出来的;新闻策划中在对表现形式和报道方法的选上,则坚持要以真实、全面、公开公正地表现客观事实为原则,否则便违背了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在新闻策划的过程中,校报工作人员尤其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要防止新闻策划流向新闻“炒作”。新闻报道在策划的过程中稍有不慎便会变异为“炒作”,而这种“炒作”,实际上是对“新闻”本身的把握出现了偏离,选取了与“新闻”内容不相称的形式缩小或夸大事实的某些细节。例如报道策划中所选取的报道角度、报道结构、报道范围、报道手段等均与新闻报道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不相称,夸大事实的某些因素或掩盖事实的某些因素,企图获得较强的社会反响,如此,“新闻”便沦为了哗众取宠的“新闻炒作”。

第二,要把握报道实际和报道分寸。高校校报的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宣传引导功能,对高校内所发生的新闻事件,要考虑所带来的影响不能为了追求轰动效应而任意夸大。

第三,要注意报道结构和报道形式的选择问题。报道策划中结构设计不当,主要是对报道的时间、空间、角度、信息量、符号等要素的安排不当。而对报道的形式如何考虑不周、设计不当还会影响传播效果。《商丘师院报》曾经几次要做关于大学生读书的专题,但都苦于找不到新闻突破口,不能进行深入挖掘而作罢,2011年编辑部重新组织人员,制订了调查表,采访了新老校区图书馆,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写出了《今天,你读书了吗?》这一颇受好评的专题报道,这里报道结构和形式选择起了重大作用。

四、校报新闻策划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新闻策划的重点是新闻策划型人才的培养,校报由于缺乏专业的新闻工作人员,对校内新闻事件的把握就会显出不足,而策划型人才应该是各方面的综合型人才,在专业能力不足的前提下,策划是很难进行的。高水平的校报新闻策划人才应该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一)广泛获取和科学处理各方面相关信息的能力

这些信息主要包括构成新闻的信息、来自受众的信息以及媒介内部的信息。策划型新闻人想要具备科学地处理信息的能力,首先必须善于分辨各种信息的真假和价值,以此发现对策划具有可借鉴的内容。其次要善于利用周围所有的信息为策划本身服务。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遇见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对报道领域中的各方面问题的专业眼光和研究能力

策划者对报道领域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及研究这些方面的能力可以保证报道的深度和权威性。

(三)科学决策的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在策划的过程中负责人有科学掌控的责任,负责人有义务要不断对策划过程提供资讯内容。由于高校校报的特殊地位和特殊环境,极少存在功利性,读者群相对集中,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又非常强,这些给新闻事件的策划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舞台。但在实施过程中还要做到“四结合”:

1.大政方针相结合,策划的任何形式的活动必须首先符合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并且具有积极地意义。在有些情况下还要对新出台的方针政策等加以配合宣传与介绍。

2.学校工作相结合,这既是校报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赢得各方面支持、增强策划效果的需要。

3.学生活动相结合,为引起学生的关注,就要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看问题、想问题,多以学生活动为契机进行策划,把学生的兴奋点和策划点有机地糅合在一起。

4.新闻报道相结合,事件的策划要与采访报道的策划相结合才能行之有效。因为策划最终还是要反映到报纸的报道上来,才算名正言顺,才完整[4]”。

校报编辑部要成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实践平台,更要成为培养学生的平台,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发展。这样校报编辑部就获得了发展的动力支持,就会形成一种策划行为的延续,从而最大程度的开发学校的新闻资源,打造校内强势媒体。

参考文献:

[1] 蔡雯.新闻报道策划与新闻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例8

这次,我参加新民晚报总编办公室主任、新民晚报评论部主任岗位的竞(选)聘。我主要拥有三点优势:

一、我有较强的新闻业务能力。如果从部队算起,我从事新闻工作至今已35年。1977年,就读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在部队任职新闻干事。1986年转业进入《上海商报》,先后任记者、采访部副主任、报社编委。1992年,调入《新民晚报》,先后任经济部记者、副主任,总编办公室主任。2002年,调任文新报业集团党政办公室主任。2007年6月,通过“高级记者”职称评聘。

在部队从事新闻工作期间,我采写各类稿件200余篇,分别刊登在《报》、《浙江日报》、《河南日报》以及电台等媒体上,因新闻报道及其他工作成绩显著,三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部队通令嘉奖。在《上海商报》期间,我采写稿件最多、刊用头版头条最多、评出好稿最多、得奖作品最多,是大家公认的。我策划和主笔4次“战役性报道”,共23篇约4.5万字,受到商业部、市政府、市人大的关注和好评。商报期间我有3篇稿件获上海市好新闻奖、2篇获全国商报联合会好新闻奖。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例9

1.你有烦恼吗?

A 有 96.47%

B 没有 3.53%

2.你在平时的工作中常有哪些烦恼?(多选)

A 新闻工作入门易提高难 35.29%

B 任务考核压力大 49.41%

C 差错责任追究 18.82%

D 职业前途迷茫 69.41%

E 怎样做出好稿 43.53%

F 其他(请自填)11.76% 感情;记者职业越来越缺乏神圣感;新闻与经营之间的矛盾;怎样提升新闻稿件的质量;部门内部工作协调,配合不积极;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收入不高;记者无地位,不受重视;难把握市场和创新;没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编辑内容时还要顾及广告;找线索;晨昏颠倒,影响健康。

3.你认为工作中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A 新闻工作入门易提高难 5.88%

B 任务考核压力大 8.82%

C 差错责任追究 4.71%

D 职业前途迷茫 45.29%

E 怎样做出好稿 26.47%

F 其他(请自填)8.83% 活累钱少毛病多;采写稿件时间太紧;怎样做出好版好策划;如何让其他采编人员保持对新闻理解的一致;职场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有能力有想法,但要有一个好的平台;人员结构;待遇偏低;经营压力大。

4.传媒工作需要不断地充电,你在平日的学习中遇到了哪些烦恼?(多选)

A 感觉知识不够可又无心向学 43.53%

B 有心学无时间 55.29%

C 没有好的老师,不知从哪里学 48.82%

D 其他(请自填)9.41% 静心读书和快餐式工作的矛盾;缺乏学习的渠道与环境;没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媒体应多举办研讨会、业务沙龙,以老带新。

5.你在学习方面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A 感觉知识不够可又无心向学 27.65%

B 有心学无时间 35.29%

C 没有好的老师,不知从哪里学 30.59%

D 其他(请自填)6.47% 缺乏一颗平静的心;自由时间少,应酬时间多;缺乏系统培训。

6.你在日常生活中常有哪些烦恼?(多选)

A 住房问题 37.06%

B 交通问题 26.47%

C 收入不高 77.06%

D 工作生活化,生活工作化 60.59%

E 没时间谈恋爱、照顾家人 41.76%

F 其他(请自填)4.71% 政府部门信息不公开,采访被拒次数上升;他人对这个职业的误解;没有时间锻炼造成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用工制度不规范;生活变成为工作服务的附属品,反了;媒体对外派记者和地方记者关心不够。

7.你在日常生活中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A 住房问题 10%

B 交通问题 2.94%

C 收入不高 42.35%

D 工作生活化,生活工作化 30.59%

E 没时间谈恋爱、照顾家人 10%

F 其他(请自填)4.12% 采访者与被采访者缺乏信任;不从容;时间不是自己的。

8.在社会认知方面,你有哪些烦恼?(多选)

A 职业理想与从业现实的矛盾 76.47%

B 自己与社会脱节 20.59%

C存在社会认知盲区,只了解部分情况38.24%

D 其他(请自填)4.71% 接触了过多的阴暗面,缺乏正能量,生活态度消极;记者职业的堕落化。

9.你认为新闻人应该怎样消除烦恼?

参与调查者提供的消除烦恼的方法,大体可分为个人方面的和单位方面的两部分,用一句话就是:单位关心,个人排解,提高待遇。分类归纳如下:

个人方面――

首先,平衡心态。如:自我调整;坚持梦想永不言败;保持新闻理想,快乐生活,努力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现实实现最优化的结合;多与家人、朋友、同事沟通,不能凡事憋在心里;寻找爱好;做好未年5年职业规划方案,然后朝着设定的目标努力;每周忙完工作后,拿出一天时间给自己放松;摆正心态,看淡得失,从容工作,不懈学习,保持善念;正确认识传媒工作特性,把传媒工作普通化;从工作中寻找兴趣点;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些实事;短期一个小目标,长期一个大规划;戒骄戒躁,执着从业,奋力拼搏;学会感恩,感恩媒体给自己施展才华的机会;感恩读者给自己一个认知社会的机会。

其次,加强学习。如:不断充电,争取一个月看一本书,多与人交流;跟经验丰富的同事交流;多读书,寻得安宁。

再次,学会决断。如:喜欢就继续,不喜欢就走人。

媒体方面――

首先,改革现有体制机制。如:单位的环境需要改善,消除冗余的工作与沟通环节;给新闻和经营划清界限,给以宽松的环境追求更好的新闻;给一个良好的职业前途和美好前景;单位为年轻记者设计规划职业生涯,使每一个人都有奔头,都有激情;要以人为本,更加人性化地关心员工的发展;单位应该给新闻人,尤其是底层新闻人归属感。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例10

本世纪初前后,随着媒介竞争的日益加剧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报纸被卷入到了扩版的大潮中,都市报也随之进入到所谓的“厚报时代”。与“厚报时代”这种形式上的大变革遥相呼应的,则是报纸内容的“大变脸”。“纸质媒体15年来的重要变化之一,是报纸操作手法的杂志化,杂志操作理念的新闻化。”①“报纸杂志化”时代的悄然来临,有力地推动了都市报新闻模式的变革创新。

所谓“报纸杂志化”,就是报纸借用杂志的理念和操作手段,以栏目化、专题化、系列化和专刊化等多种方式,来传播和处理信息,以期满足读者更高层次和更为全面的阅读需求。笔者认为,作为新闻纸,传播新闻是报纸的天职,报纸杂志化仅仅只是借用了杂志的某些理念和操作手法,如果能在坚持报纸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巧为借鉴,特别是能在新闻策划上灵活运用,将有可能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整合的基础上,推出“厚报时代”的优秀深度新闻,从而达到放大传播效果的作用,并能在应对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赢得先机。

下面,笔者以合肥晚报在转型改版中推出的一些相关做法为例,浅议如何将杂志化操作嫁接到都市报的新闻策划之中。

一、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需要拥有足够的版面,而合肥晚报的转型改版则在本地新闻版面上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支撑,这种支撑是杂志化操作的前提和基础。

合肥晚报创办于1957年4月(现隶属于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曾经一直是中共合肥市委的机关报,随着近年来报纸分众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兼具党报和晚报双重功能的合肥晚报开始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2009年11月,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创办了合肥日报,合肥日报从合肥晚报手里接过中共合肥市委机关报的接力棒,合肥晚报也由此转型成为了都市报。

作为机关报时的合肥晚报,宣传中共合肥市委的大政方针是其承担的主要任务,虽然也设置了一些本地新闻版面,但版面数量较少,通常情况下仅有四开8版,新闻版面容量本已严重不足,更谈不上进行规模较大的新闻策划。改版转型后,面临着与同城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安徽市场报(现已更名为市场星报)和江淮晨报4份早报的激烈竞争,唯一仍坚持下午出报的合肥晚报,进行改版扩版已是必然的选择。经过2009年11月和2010年7月两次大规模的调整,目前合肥晚报的日均常规版面数已扩至四叠(A、A1、B、C)四开64版以上,其中本地新闻版面数稳定在两叠(A、A1)32版左右。这样的版面数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某些杂志的页数,表明合肥晚报已在事实上步入了“厚报时代”。

伴随着本地新闻版面的成倍增加,该如何定位每个版面的属性,又该如何对两叠版面的性质进行有效区隔,这既关系到能否方便读者在“厚报时代”进行阅读,也关系到能否迅速提升办报质量。经过反复研讨,合肥晚报决定在A叠16版主打“昨夜今晨”的时政、社会以及财经等各领域的“当日新闻”,报道范围主要以当日本地新闻为主,辅以国际、国内发生的各类当日重大、突发新闻,为读者提供最新鲜、最及时的新闻资讯;考虑到在当前的报业市场中,“深度报道既是传媒竞争的利器,也是职业记者的至高追求。”②因此,合肥晚报决定在A1叠16版,以主题多样、形式各异的新闻策划和各类新闻专题等深度报道作为重点,并大胆采用杂志化操作手段来增加深度新闻的纵深度和厚重感。

二、合肥晚报的新闻实践表明,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应紧紧围绕“新闻”做文章,“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而杂志化操作仅仅体现在如何运用杂志的操作手法,来辅助解读新闻事件或对新闻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深加工。

众所周知,新闻策划的优势在于专题化和规模化,其对分散的资讯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和提炼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加大对新闻事件的聚焦力度,从而方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掌握信息。而新闻策划存在的弊端则在于,有可能因为过于追求深度加工和精细包装,从而使得新闻的时效性不足,甚至出现“注水策划”。因此,就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来说,确定新闻策划的选题至为关键和重要。假如“‘杂志化’的表现完全是对新闻的忽视甚至放弃,这是错误的,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报纸放弃了新闻,意味着对自身的否定。”③因此,不顾新闻所固有的时效性优势,一味强调并依赖于杂志化操作所带来的种种技术手段,则最终有可能导致批量化和规模化的新闻信息变得苍白无力。

合肥晚报在确定新闻策划的选题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该选题是否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尽管那些受到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等也都是重要的选项,但时效性的强弱却依然是被优先考量的因素;其次,才会考虑对那些虽有较强的服务性或可读性,但时效性却并非太强的选题展开策划。

合肥晚报新闻策划的时效性主要体现在一个“快”字上,无论是涉及到何种新闻体裁的策划,都强调“提速”的重要性。因为“新闻的新鲜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相对于客观事物来说,新闻所传播的对象应是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最新状态所呈现的信息;第二,相对于新闻传播的受传者来说,它应是受传者欲知、应知而未知的新信息。”④

比如,2010年12月13日,历时长达两个月之久的合肥市县处级干部公推竞职工作圆满结束,这一合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的创新之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合肥晚报当天推出多版面《透视“合肥模式”下的干部大建设》专题报道,采访了合肥市委组织部新闻发言人、参与竞职答辩的评委以及多名竞职者和市民,并配发了评论。由于这组策划在公推竞职收官当日推出,因此非常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社会反响热烈。对一些在本地颇受关注、引起市民热议的社会新闻,合肥晚报也抢在第一时间精心组织新闻策划,这些策划提供了与该新闻事件有关的更详尽内容和更深入的报道,既使得读者能在最短时间里弄清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也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如2010年12月13日凌晨,合肥一位“的姐”在运营时遭劫匪刺伤,次日,合肥晚报即推出4个版的新闻策划《牵挂》,除了对这一恶性案件进行追踪报道外,多路记者还夜探工作中“的姐”们的生活,详实记录下她们在晚班岗位上的奔忙和辛劳,并提醒夜行“的姐”加强安全防范,整个策划体现出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除了这些本地重大的时政与社会新闻策划外,对那些与民生有关的新闻策划,合肥晚报也把时效性的强弱作为策划是否可以进行的重要前提。2011年1月19日,兔年春运拉开大幕,合肥晚报于前一天推出主题策划《问春运》,对春运期间读者所关心的购票、出行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细致梳理,为市民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服务参考。即便是对一些相对较为静态的专题性策划,合肥晚报也强调要精心选择好策划推出的时机,通过时机的巧妙选择来达到强化时效性的目的。比如,随着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多的“漂一族”汇聚合肥创业,合肥晚报虽对此一直予以跟踪、关注,但却特意选择在2011年3月8日,推出了多达11个版的《合漂女生存状态调查》专题,将报道对象锁定为“漂”在合肥的女性群体。该专题从生活和工作在合肥各阶层的女性着手,详细记录了她们在城市奋斗、打拼的艰辛经历,既达到了关注城市边缘人群生存状态的目的,又紧紧扣住了当天“三八节”的“时效性”。

正是由于在新闻策划中紧抓时效性不放松,才使得杂志化操作有了广阔的施展空间。杂志化的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在版面上大显身手,真正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不必过于担心因为淋漓尽致地使用了这些手段,而导致所谓“形式大于内容”、“杂志化削弱新闻性”等诸多弊病的产生。

三、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版面之外,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相关配套机制,实现报社内部采访、编辑和视觉等多部门的协同配合;而在版面之内,则应强化稿件与稿件之间、版面与版面之间的合理统筹调配,从而最终实现阅读需求与审美需求的高度统一。

有别于以传播消息为主的单篇新闻报道,新闻策划以立体式、全景式的深度报道为主要表现形式,因此,要想推出优秀的新闻策划,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采访部门或某一位记者的单兵作战,采编部门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相关配套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合肥晚报改版转型后,首先确立的就是采访部门“早晚两次线索汇报制度”,通过这一制度,采访部门可以在大量纷繁的线索中快速确定策划选题,并根据选题的轻重缓急,制定出类似于杂志的“模块化”新闻策划方案,然后再合理调配力量分进合击,完成采访;同时,在制定策划方案和随之展开的采访过程中,视觉部门强力介入,就封面、版式设计以及图片配发等进行干预;而编辑部门则会根据选题的不同,安排专人负责统筹各个版面,以确保推出的新闻策划既能彰显报纸的特性,又能在逻辑上相互咬合、环环相扣,最终实现“杂志化”的阅读效果。

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归根到底将由报纸的版面来呈现。而“报纸版面所收纳的杂志版面的特性,包括……标题显著、分题整齐;版块横通、适度留白;照片突出;线条装饰”等等⑤因此,借鉴杂志的表现手法,改变以文字信息为主的单一版面设计观念,这是体现杂志化操作的一个重要指征。

为配合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合肥晚报对A1叠封面进行了杂志化改造,每一个新闻策划在推出时,都会在封面以大图片或冲击力很强的版式设计等方式来予以呈现,由于选择了形象生动、又颇具爆发力的大图片,或是大胆运用多种“杂志化”元素进行版式设计,使得A1叠的封面既直观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不仅对新闻策划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也容易激发起读者的阅读欲望。身处“读图时代”的读者,都希望能最直观、最全面、也最真实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关键在内容,重点在形式,突破在图片”⑥,就成为杂志化操作能否实施到位的一个重要指征。合肥晚报在新闻策划的版面上,不仅大批量使用图片,而且还在版面上适当留白,在确保每个版面都能有一个“看点”的基础上,借此舒缓因文字过多而引起的阅读紧张感与疲劳感;同时,专职编辑负责对所有策划版面进行统筹,从而有效避免了各版面之间在内容和版式上的“各自为战”,使得各版面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整体版式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①陆小华:《激活传媒》,中信出版社,2004:3

②张志安:《记者如何专业》,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334

③王天定,《论报纸的“图片化”、“杂志化”及“电子化”——试析报纸未来发展趋势》,《科学·经济·社会》,1996:68-70

新闻中心日常工作计划例11

本世纪初前后,随着媒介竞争的日益加剧和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报纸被卷入到了扩版的大潮中,都市报也随之进入到所谓的“厚报时代”。与“厚报时代”这种形式上的大变革遥相呼应的,则是报纸内容的“大变脸”。“纸质媒体15年来的重要变化之一,是报纸操作手法的杂志化,杂志操作理念的新闻化。”①“报纸杂志化”时代的悄然来临,有力地推动了都市报新闻模式的变革创新。

所谓“报纸杂志化”,就是报纸借用杂志的理念和操作手段,以栏目化、专题化、系列化和专刊化等多种方式,来传播和处理信息,以期满足读者更高层次和更为全面的阅读需求。笔者认为,作为新闻纸,传播新闻是报纸的天职,报纸杂志化仅仅只是借用了杂志的某些理念和操作手法,如果能在坚持报纸运作模式的基础上巧为借鉴,特别是能在新闻策划上灵活运用,将有可能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和整合的基础上,推出“厚报时代”的优秀深度新闻,从而达到放大传播效果的作用,并能在应对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赢得先机。

下面,笔者以合肥晚报在转型改版中推出的一些相关做法为例,浅议如何将杂志化操作嫁接到都市报的新闻策划之中。

一、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需要拥有足够的版面,而合肥晚报的转型改版则在本地新闻版面上提供了较为稳定的支撑,这种支撑是杂志化操作的前提和基础。

合肥晚报创办于1957年4月(现隶属于合肥报业传媒集团),曾经一直是中共合肥市委的机关报,随着近年来报纸分众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兼具党报和晚报双重功能的合肥晚报开始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2009年11月,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创办了合肥日报,合肥日报从合肥晚报手里接过中共合肥市委机关报的接力棒,合肥晚报也由此转型成为了都市报。

作为机关报时的合肥晚报,宣传中共合肥市委的大政方针是其承担的主要任务,虽然也设置了一些本地新闻版面,但版面数量较少,通常情况下仅有四开8版,新闻版面容量本已严重不足,更谈不上进行规模较大的新闻策划。改版转型后,面临着与同城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安徽市场报(现已更名为市场星报)和江淮晨报4份早报的激烈竞争,唯一仍坚持下午出报的合肥晚报,进行改版扩版已是必然的选择。经过2009年11月和2010年7月两次大规模的调整,目前合肥晚报的日均常规版面数已扩至四叠(A、A1、B、C)四开64版以上,其中本地新闻版面数稳定在两叠(A、A1)32版左右。这样的版面数量已经接近甚至超过了某些杂志的页数,表明合肥晚报已在事实上步入了“厚报时代”。

伴随着本地新闻版面的成倍增加,该如何定位每个版面的属性,又该如何对两叠版面的性质进行有效区隔,这既关系到能否方便读者在“厚报时代”进行阅读,也关系到能否迅速提升办报质量。经过反复研讨,合肥晚报决定在A叠16版主打“昨夜今晨”的时政、社会以及财经等各领域的“当日新闻”,报道范围主要以当日本地新闻为主,辅以国际、国内发生的各类当日重大、突发新闻,为读者提供最新鲜、最及时的新闻资讯;考虑到在当前的报业市场中,“深度报道既是传媒竞争的利器,也是职业记者的至高追求。”②因此,合肥晚报决定在A1叠16版,以主题多样、形式各异的新闻策划和各类新闻专题等深度报道作为重点,并大胆采用杂志化操作手段来增加深度新闻的纵深度和厚重感。

二、合肥晚报的新闻实践表明,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应紧紧围绕“新闻”做文章,“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和核心竞争力,而杂志化操作仅仅体现在如何运用杂志的操作手法,来辅助解读新闻事件或对新闻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深加工。

众所周知,新闻策划的优势在于专题化和规模化,其对分散的资讯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和提炼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能加大对新闻事件的聚焦力度,从而方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掌握信息。而新闻策划存在的弊端则在于,有可能因为过于追求深度加工和精细包装,从而使得新闻的时效性不足,甚至出现“注水策划”。因此,就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来说,确定新闻策划的选题至为关键和重要。假如“‘杂志化’的表现完全是对新闻的忽视甚至放弃,这是错误的,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报纸放弃了新闻,意味着对自身的否定。”③因此,不顾新闻所固有的时效性优势,一味强调并依赖于杂志化操作所带来的种种技术手段,则最终有可能导致批量化和规模化的新闻信息变得苍白无力。

合肥晚报在确定新闻策划的选题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该选题是否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尽管那些受到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等也都是重要的选项,但时效性的强弱却依然是被优先考量的因素;其次,才会考虑对那些虽有较强的服务性或可读性,但时效性却并非太强的选题展开策划。

合肥晚报新闻策划的时效性主要体现在一个“快”字上,无论是涉及到何种新闻体裁的策划,都强调“提速”的重要性。因为“新闻的新鲜性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相对于客观事物来说,新闻所传播的对象应是客观事物运动变化的最新状态所呈现的信息;第二,相对于新闻传播的受传者来说,它应是受传者欲知、应知而未知的新信息。”④

比如,2010年12月13日,历时长达两个月之久的合肥市县处级干部公推竞职工作圆满结束,这一合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上的创新之举,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合肥晚报当天推出多版面《透视“合肥模式”下的干部大建设》专题报道,采访了合肥市委组织部新闻发言人、参与竞职答辩的评委以及多名竞职者和市民,并配发了评论。由于这组策划在公推竞职收官当日推出,因此非常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社会反响热烈。对一些在本地颇受关注、引起市民热议的社会新闻,合肥晚报也抢在第一时间精心组织新闻策划,这些策划提供了与该新闻事件有关的更详尽内容和更深入的报道,既使得读者能在最短时间里弄清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也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如2010年12月13日凌晨,合肥一位“的姐”在运营时遭劫匪刺伤,次日,合肥晚报即推出4个版的新闻策划《牵挂》,除了对这一恶性案件进行追踪报道外,多路记者还夜探工作中“的姐”们的生活,详实记录下她们在晚班岗位上的奔忙和辛劳,并提醒夜行“的姐”加强安全防范,整个策划体现出了浓浓的人文关怀。

除了这些本地重大的时政与社会新闻策划外,对那些与民生有关的新闻策划,合肥晚报也把时效性的强弱作为策划是否可以进行的重要前提。2011年1月19日,兔年春运拉开大幕,合肥晚报于前一天推出主题策划《问春运》,对春运期间读者所关心的购票、出行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细致梳理,为市民提供了颇有价值的服务参考。即便是对一些相对较为静态的专题性策划,合肥晚报也强调要精心选择好策划推出的时机,通过时机的巧妙选择来达到强化时效性的目的。比如,随着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建设,越来越多的“漂一族”汇聚合肥创业,合肥晚报虽对此一直予以跟踪、关注,但却特意选择在2011年3月8日,推出了多达11个版的《合漂女生存状态调查》专题,将报道对象锁定为“漂”在合肥的女性群体。该专题从生活和工作在合肥各阶层的女性着手,详细记录了她们在城市奋斗、打拼的艰辛经历,既达到了关注城市边缘人群生存状态的目的,又紧紧扣住了当天“三八节”的“时效性”。

正是由于在新闻策划中紧抓时效性不放松,才使得杂志化操作有了广阔的施展空间。杂志化的多种表现形式可以在版面上大显身手,真正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不必过于担心因为淋漓尽致地使用了这些手段,而导致所谓“形式大于内容”、“杂志化削弱新闻性”等诸多弊病的产生。

三、都市报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版面之外,要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相关配套机制,实现报社内部采访、编辑和视觉等多部门的协同配合;而在版面之内,则应强化稿件与稿件之间、版面与版面之间的合理统筹调配,从而最终实现阅读需求与审美需求的高度统一。

有别于以传播消息为主的单篇新闻报道,新闻策划以立体式、全景式的深度报道为主要表现形式,因此,要想推出优秀的新闻策划,不能仅仅依靠某一个采访部门或某一位记者的单兵作战,采编部门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相关配套机制是不可或缺的。合肥晚报改版转型后,首先确立的就是采访部门“早晚两次线索汇报制度”,通过这一制度,采访部门可以在大量纷繁的线索中快速确定策划选题,并根据选题的轻重缓急,制定出类似于杂志的“模块化”新闻策划方案,然后再合理调配力量分进合击,完成采访;同时,在制定策划方案和随之展开的采访过程中,视觉部门强力介入,就封面、版式设计以及图片配发等进行干预;而编辑部门则会根据选题的不同,安排专人负责统筹各个版面,以确保推出的新闻策划既能彰显报纸的特性,又能在逻辑上相互咬合、环环相扣,最终实现“杂志化”的阅读效果。

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归根到底将由报纸的版面来呈现。而“报纸版面所收纳的杂志版面的特性,包括……标题显著、分题整齐;版块横通、适度留白;照片突出;线条装饰”等等⑤因此,借鉴杂志的表现手法,改变以文字信息为主的单一版面设计观念,这是体现杂志化操作的一个重要指征。

为配合新闻策划的杂志化操作,合肥晚报对A1叠封面进行了杂志化改造,每一个新闻策划在推出时,都会在封面以大图片或冲击力很强的版式设计等方式来予以呈现,由于选择了形象生动、又颇具爆发力的大图片,或是大胆运用多种“杂志化”元素进行版式设计,使得A1叠的封面既直观又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这不仅对新闻策划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也容易激发起读者的阅读欲望。身处“读图时代”的读者,都希望能最直观、最全面、也最真实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关键在内容,重点在形式,突破在图片”⑥,就成为杂志化操作能否实施到位的一个重要指征。合肥晚报在新闻策划的版面上,不仅大批量使用图片,而且还在版面上适当留白,在确保每个版面都能有一个“看点”的基础上,借此舒缓因文字过多而引起的阅读紧张感与疲劳感;同时,专职编辑负责对所有策划版面进行统筹,从而有效避免了各版面之间在内容和版式上的“各自为战”,使得各版面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整体版式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①陆小华:《激活传媒》,中信出版社,2004:3

②张志安:《记者如何专业》,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334

③王天定,《论报纸的“图片化”、“杂志化”及“电子化”――试析报纸未来发展趋势》,《科学・经济・社会》,1996:68-70

④蒋晓丽:《现代新闻编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9

⑤吴蓉,《试论报纸版面杂志化》,《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4):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