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班教师论文

大班教师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31 09:58:11

大班教师论文

大班教师论文例1

台湾对学生的管理称为班级经营,大陆相对应称之为“班级管理”、“班级文化”、“班主任工作”等。有台湾教育专家认为,管教学生或班级经营的能力,是教师专业知能之一。①。班级经营策略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应通过训练获得有效的班级经营技巧。台湾教育界为了适应新形势变革,将以班级经营为核心的专业知能作为师范生教师专业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和实习制度等方面着重培养师范生班级经营能力。

一、课程设置: 班级经营理论学习和访谈感悟。

台湾对师范生班级经营专业培训一向比较重视。1989年,师院进修部正式开设班级经营课程。1995 年,公布“师资培育法及相关法规选辑”,订定各类教育学程之科目与学分,班级经营列为中小学教师教育学程的“教育方法学课程”必修学分之一。台湾师范院校都设有“班级经营”课程,作为师资生教育课程必修课。由于班级经营理论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为了提升理论学习,台湾教育专业课程开设较多。教育基础课程有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等科目,教育方法学课程有教学原理、班级经营、教育测验与评量、辅导原理与实务等。教育课程的比例大约占总课时的 40%,并具体规定修完一定的教育课程的学分,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这些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从理论上更好地学习与开展班级经营。班级经营课程主要有两大核心: 班级经营理论建构和学生实务经验的开展。各师范院校在实施班级经营的课程架构上有分歧,教师取舍课程的内容差异很大,但大多数教学内容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操作指导。例如单文经主编的《班级经营理论与实务》,该书包含所有班级经营的重要科学理论,又有许多配合理论的案例与班级经营技巧,是多数师范院校首选的参考书之一。实际上,各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都较为灵活多样。

师范生在进行理论学习中也有许多实践操作的活动。此外,还组织优秀导师访谈报告或采访,通过访谈问题的拟定,让学生了解班级经营的各项操作实务,帮助掌握班级经营的重要内涵。通过学生访谈报告,帮助了解未来教学环境,熟悉班级经营中的教师角色,学习和了解许多优秀教师经营班级的策略与方法,从经验中分享,这对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资生具有相当的帮助,有助于师资生建构班级经营能力。报告访谈之后,要求师范生撰写心得体会,结合班级经营策略与方法给师资生布置相关作业,如教室布置成果、班规拟定与发表、班级经营计划书的拟定。有台湾学者认为,班级经营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武功。②不管是级任导师还是科任教师都要掌握班级经营技巧,所有教师都要有做导师的准备,提升教师班级经营的专业知能,既需理论学习也要求有实践锻炼。

二、实习培训: 班级经营技巧实践和观摩。

台湾师范生在师范院校或师资培育中心学习称为师资生,到学校实习称为实习生。台湾师范生在师范院校毕业,或在一般大学毕业且修完教育学分( 或修满教育学程) 后,经过教师资格初检合格者,才能申请实习教师资格,发放实习证书,联系学校实习。台湾教师实习最初为一年,实行师资培育改革后,2002 年调整为一年或半年。实习包括四个部分: 行政实习、教学实习、导师实习和研习活动。实习期间,以教学实习( 教学效能) 及导师实习( 班级经营) 为主,行政实习及研习活动为辅。

在实习阶段,每位实习生都安排有两位指导教师,一位是实习学校的教师,另一位是师培中心指定分配的指导教师。为了培训实习生班级经营的知能,实习学校一般指派担任导师三年以上的有经验的导师指导,师生共商实习目标、重点、活动、方式和进度。实习生实际上重点跟随实习学校教师学习,尤其要随班学习指导教师的班级经营管理。通过随班观摩其指导管理学生的方式,观察指导教师的一言一行。例如观察指导教师每天去教室与学生一起用餐,观察指导导师班级经营的绝招: 包括维持中午吃饭秩序、吵架等处理方法。很多实习生回顾自己在实习阶段,得到实习辅导教师帮助很大,收获很多,尤其在班级经营方面终生受益。如认为辅导教师的班级管理应成为师资培育必修课程,教师给予学生班级经营方面的指导较多。“我觉得师院的辅导老师给师院生的指导偏重班级经营方面的指导”。“我觉得小学的指导老师在教导我们班级经营方面,则先看我们如何应付处理小朋友争吵,然后,再把他的处理方法告诉我们,然后再用自己如何安抚小朋友的方法让我们了解。”③台湾实习时间较长,导师实习时间得到保证,观摩一段时间的指导教师班级经营技能后,必须亲自带班管理学生,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实习后,还要撰写报告、心得、体会、感悟、收获、反省等,强调实践反思和应用,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将发现的教育实际问题提炼升华,促使理论与实践呈交替前进、螺旋上升的态势,提升班级管理理论和业务水平。[论文=格式]

三、研习活动: 班级经营理论和实践。

知能提升台湾班级经营的理论研究始于 20 世纪八十年代。教育专家在班级经营方面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学科领域,形成一批班级经营研究群体和丰富的研究成果。他们既从理论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也进行一系列具体实践活动。这些最新研究成果通过研习会、工作坊等形式,直接应用到师资生的培养和人才培养中,协助师资生更好地进行良好的班级经营,提高教学效能,发展职业技能。台湾的师资培育机构、研习所都不定期地开办研习活动,如台湾师大教育研究中心、屏东师范学院、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等,不仅招收在职教师,也针对职前教师开展培训学习。如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 2012 年 1 月举办“师资生暨初任教师主题讲座———未来会在学校中遇到的大小事”。从实施内容看,学校通过调查发现初任教师面临的问题中,以对学生管教最为棘手。由此,“邀请专家与师资生交流有关学生辅导与管教的问题”,“协助师资生在辅导管教问题上做一较为深入的探讨。”④师范生参加研习活动,颁发证书,与学分、成绩挂钩并存档。

台湾师范生实习期间需要参加一些研习活动。实习生在实习中面对问题最多的是如何进行有效的班级经营,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参加各种教育机构研习会,规定参加教师进修机构研习不少于 7 天,参加师资培育机构的研习或座谈每月至少 1 次。有的学校要求实习生定期参加研习会。例如,台湾大学师资培育中心实习教师统一在实习学期中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返校,参加实习教师座谈会或参加相关的研习活动。一些院校还通过自办实习辅导杂志,交流实习消息和指导实习。如台湾大学的《台大教育实习辅导通讯》、东吴大学的《中心通讯》等。⑤台湾积极推进“小班小校”、“零处罚”、“友善校园”等改革,传统的体罚管教方式受到社会谴责,要求教师善于运用心理与辅导、教育性管教措施,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师范生通过参加研习班活动,能够接受最新研究成果,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理念,从而既使理论获得提升,实践操作也得到指导。

四、资讯网站: 班级经营辅导和交流立体平台构建。

台湾教育部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开设资讯网站,为师范生提供班级经营方面的丰富教学资源。台湾图书馆、电子期刊网站实行全民免费,有关班级经营方面的学术著作很多,研究论文也多,可以直接上网络查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调控学习进度,自行安排学习时间,这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台湾教育网站较多,其中许多专设有班级经营辅导的网站,既有台湾教育部门、师范院校、中小学设立的,也有民间教育组织或教育作坊建立的。

学生通过这些网络资源的应用,可以咨询相关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也可以咨询教育专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得各种班级管理信息。同时,不断学习、反思,提升师范生班级管理知能。影响较大的班级经营网站有: ( 台湾) 教育部爱的教育网、台北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辅导所、台北市立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政治大学教育系( 所) 教育心理与谘商组、台中师范学院谘商与教育心理研究所、班级百宝箱等等。这些网站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一个辅导和交流的互动立体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班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应用来进行探讨。

五、资格检定: 班级经营专业知能考核和评量。

台湾教育专家认为,教师的专业程度如何,教师的班级经营与管教措施是观察的重要指标。⑥为了提升师资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考核和评价体系相应地应进行一系列调整。师范生所修课程中有相当比例为教育学程之类课程,而且规定一些课程必修才能毕业。这些考试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操作考试,如要求师范生写“班级经营计划、班规制定”等。实习成绩由指导教师和师培中心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其中,教学实习占 50%,导师实习占 30%,其他占 20%。最终确定实习成绩要结合整个实习阶段的表现来评定,实习生的班级导师带班情况是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资格审定也进行改革,由过去登记制改为检定制。2002 年,台湾进一步修改法规,废除了教师的初检和复检制度,改为教师资格检定制。台湾《师资培育法》规定,教师资格取得程序改为三个阶段:职前教育、实习与教师检定。职前教育指在师范院校学习完毕,成绩合格,修完学分,发放实习教师资格证,才能参加教师实习。实习一年或半年,评量合格,才能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考试。通过后,才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师范生毕业后,必须参加统一的教师资格检定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合格教师证书。在台湾的教师资格检定考试中,有一门必考课为“课程与教学”,设有“班级经营”领域的考试内容。例如,2008年台湾教师资格考试中有一问答题为“认识学生、记住学生的名字是班级经营的重要工作,试列举五种在开学两周内认识学生的有效方法。”类似的班级经营理论和实践操作的题目所占比例较大。教师任用方面,由原来的分发制改为聘任制,这对师范生各方面素质要求很高。其实,师范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一般而言从事中小学教学没有问题,而掌握班级经营的技能和水平则确有一定难度。因此,聘用教师要综合考核素质。台湾在教师教学专业评鉴指标的建构中,“班级经营”也是重要的层面。教师效能评鉴中的十三个指标,除了教学知能、人际关系、个人表达能力、专业成长的能力属于个人能力培养,其余九个几乎都涉及班级经营方面的成长和素质要求。可见,班级经营的能力是考量一个教师的重要尺度。

大陆与台湾文化同根同源,在教育发展历程中面临的问题有许多相似之处。海峡两岸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学习,以期少走弯路,提高师资水平,提升教育品质。台湾比大陆较早经历现代化发展、社会转型、经济结构变迁,许多方面走在前面,在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上又稍具超前性,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台湾在师范生教师专业中,对班级经营能力的培养形成完整培养系统,构成理论 + 实践 + 培训 + 反思+ 实践的良性循环。同时,对班级经营的研究累积不少有效的策略、技巧等成果,对提升师范生班级经营的实际效能有积极推动作用。这些经验和成果,都值得大陆地区学习借鉴。新时代教师不仅要掌握渊博的知识,还要懂得管理的技巧,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更多的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台湾教育界人士认为,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和谐的班级文化和学习环境。可见,优秀的教师也是优秀的管理者、经营者。不管是刚走上讲台的新手,还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必须具有班级管理的专业和知能,通过提升专业能力,保证教学活动顺畅高效的进行。未来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师范毕业生的素质,改革现有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当前,应改革和调整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训练出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教师。

注释:

①单文经: 《班级经营策略研究》,台北师大书苑,1994年,8 页。

②林进材: 《班级经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23 页 ~ 26 页。

③沈翠莲: 《台湾小学师资培育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 年,475 页 ~477 页。

大班教师论文例2

台湾对学生的管理称为班级经营,大陆相对应称之为“班级管理”、“班级文化”、“班主任工作”等。有台湾教育专家认为,管教学生或班级经营的能力,是教师专业知能之一。①。班级经营策略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应通过训练获得有效的班级经营技巧。台湾教育界为了适应新形势变革,将以班级经营为核心的专业知能作为师范生教师专业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和实习制度等方面着重培养师范生班级经营能力。

一、课程设置: 班级经营理论学习和访谈感悟。

台湾对师范生班级经营专业培训一向比较重视。1989年,师院进修部正式开设班级经营课程。1995 年,公布“师资培育法及相关法规选辑”,订定各类教育学程之科目与学分,班级经营列为中小学教师教育学程的“教育方法学课程”必修学分之一。台湾师范院校都设有“班级经营”课程,作为师资生教育课程必修课。由于班级经营理论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为了提升理论学习,台湾教育专业课程开设较多。教育基础课程有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等科目,教育方法学课程有教学原理、班级经营、教育测验与评量、辅导原理与实务等。教育课程的比例大约占总课时的 40%,并具体规定修完一定的教育课程的学分,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这些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从理论上更好地学习与开展班级经营。班级经营课程主要有两大核心: 班级经营理论建构和学生实务经验的开展。各师范院校在实施班级经营的课程架构上有分歧,教师取舍课程的内容差异很大,但大多数教学内容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操作指导。例如单文经主编的《班级经营理论与实务》,该书包含所有班级经营的重要科学理论,又有许多配合理论的案例与班级经营技巧,是多数师范院校首选的参考书之一。实际上,各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都较为灵活多样。

师范生在进行理论学习中也有许多实践操作的活动。此外,还组织优秀导师访谈报告或采访,通过访谈问题的拟定,让学生了解班级经营的各项操作实务,帮助掌握班级经营的重要内涵。通过学生访谈报告,帮助了解未来教学环境,熟悉班级经营中的教师角色,学习和了解许多优秀教师经营班级的策略与方法,从经验中分享,这对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资生具有相当的帮助,有助于师资生建构班级经营能力。报告访谈之后,要求师范生撰写心得体会,结合班级经营策略与方法给师资生布置相关作业,如教室布置成果、班规拟定与发表、班级经营计划书的拟定。有台湾学者认为,班级经营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武功。②不管是级任导师还是科任教师都要掌握班级经营技巧,所有教师都要有做导师的准备,提升教师班级经营的专业知能,既需理论学习也要求有实践锻炼。

二、实习培训: 班级经营技巧实践和观摩。

台湾师范生在师范院校或师资培育中心学习称为师资生,到学校实习称为实习生。台湾师范生在师范院校毕业,或在一般大学毕业且修完教育学分( 或修满教育学程) 后,经过教师资格初检合格者,才能申请实习教师资格,发放实习证书,联系学校实习。台湾教师实习最初为一年,实行师资培育改革后,2002 年调整为一年或半年。实习包括四个部分: 行政实习、教学实习、导师实习和研习活动。实习期间,以教学实习( 教学效能) 及导师实习( 班级经营) 为主,行政实习及研习活动为辅。

在实习阶段,每位实习生都安排有两位指导教师,一位是实习学校的教师,另一位是师培中心指定分配的指导教师。为了培训实习生班级经营的知能,实习学校一般指派担任导师三年以上的有经验的导师指导,师生共商实习目标、重点、活动、方式和进度。实习生实际上重点跟随实习学校教师学习,尤其要随班学习指导教师的班级经营管理。通过随班观摩其指导管理学生的方式,观察指导教师的一言一行。例如观察指导教师每天去教室与学生一起用餐,观察指导导师班级经营的绝招: 包括维持中午吃饭秩序、吵架等处理方法。很多实习生回顾自己在实习阶段,得到实习辅导教师帮助很大,收获很多,尤其在班级经营方面终生受益。如认为辅导教师的班级管理应成为师资培育必修课程,教师给予学生班级经营方面的指导较多。“我觉得师院的辅导老师给师院生的指导偏重班级经营方面的指导”。“我觉得小学的指导老师在教导我们班级经营方面,则先看我们如何应付处理小朋友争吵,然后,再把他的处理方法告诉我们,然后再用自己如何安抚小朋友的方法让我们了解。”③台湾实习时间较长,导师实习时间得到保证,观摩一段时间的指导教师班级经营技能后,必须亲自带班管理学生,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实习后,还要撰写报告、心得、体会、感悟、收获、反省等,强调实践反思和应用,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将发现的教育实际问题提炼升华,促使理论与实践呈交替前进、螺旋上升的态势,提升班级管理理论和业务水平。[论文=格式]

三、研习活动: 班级经营理论和实践。

知能提升台湾班级经营的理论研究始于 20 世纪八十年代。教育专家在班级经营方面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学科领域,形成一批班级经营研究群体和丰富的研究成果。他们既从理论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也进行一系列具体实践活动。这些最新研究成果通过研习会、工作坊等形式,直接应用到师资生的培养和人才培养中,协助师资生更好地进行良好的班级经营,提高教学效能,发展职业技能。台湾的师资培育机构、研习所都不定期地开办研习活动,如台湾师大教育研究中心、屏东师范学院、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等,不仅招收在职教师,也针对职前教师开展培训学习。如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 2012 年 1 月举办“师资生暨初任教师主题讲座———未来会在学校中遇到的大小事”。从实施内容看,学校通过调查发现初任教师面临的问题中,以对学生管教最为棘手。由此,“邀请专家与师资生交流有关学生辅导与管教的问题”,“协助师资生在辅导管教问题上做一较为深入的探讨。”④师范生参加研习活动,颁发证书,与学分、成绩挂钩并存档。

台湾师范生实习期间需要参加一些研习活动。实习生在实习中面对问题最多的是如何进行有效的班级经营,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参加各种教育机构研习会,规定参加教师进修机构研习不少于 7 天,参加师资培育机构的研习或座谈每月至少 1 次。有的学校要求实习生定期参加研习会。例如,台湾大学师资培育中心实习教师统一在实习学期中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返校,参加实习教师座谈会或参加相关的研习活动。一些院校还通过自办实习辅导杂志,交流实习消息和指导实习。如台湾大学的《台大教育实习辅导通讯》、东吴大学的《中心通讯》等。⑤台湾积极推进“小班小校”、“零处罚”、“友善校园”等改革,传统的体罚管教方式受到社会谴责,要求教师善于运用心理与辅导、教育性管教措施,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师范生通过参加研习班活动,能够接受最新研究成果,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理念,从而既使理论获得提升,实践操作也得到指导。

四、资讯网站: 班级经营辅导和交流立体平台构建。

台湾教育部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开设资讯网站,为师范生提供班级经营方面的丰富教学资源。台湾图书馆、电子期刊网站实行全民免费,有关班级经营方面的学术著作很多,研究论文也多,可以直接上网络查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调控学习进度,自行安排学习时间,这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台湾教育网站较多,其中许多专设有班级经营辅导的网站,既有台湾教育部门、师范院校、中小学设立的,也有民间教育组织或教育作坊建立的。

学生通过这些网络资源的应用,可以咨询相关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也可以咨询教育专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得各种班级管理信息。同时,不断学习、反思,提升师范生班级管理知能。影响较大的班级经营网站有: ( 台湾) 教育部爱的教育网、台北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辅导所、台北市立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政治大学教育系( 所) 教育心理与谘商组、台中师范学院谘商与教育心理研究所、班级百宝箱等等。这些网站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一个辅导和交流的互动立体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班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应用来进行探讨。

五、资格检定: 班级经营专业知能考核和评量。

台湾教育专家认为,教师的专业程度如何,教师的班级经营与管教措施是观察的重要指标。⑥为了提升师资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考核和评价体系相应地应进行一系列调整。师范生所修课程中有相当比例为教育学程之类课程,而且规定一些课程必修才能毕业。这些考试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操作考试,如要求师范生写“班级经营计划、班规制定”等。实习成绩由指导教师和师培中心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其中,教学实习占 50%,导师实习占 30%,其他占 20%。最终确定实习成绩要结合整个实习阶段的表现来评定,实习生的班级导师带班情况是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资格审定也进行改革,由过去登记制改为检定制。2002 年,台湾进一步修改法规,废除了教师的初检和复检制度,改为教师资格检定制。台湾《师资培育法》规定,教师资格取得程序改为三个阶段:职前教育、实习与教师检定。职前教育指在师范院校学习完毕,成绩合格,修完学分,发放实习教师资格证,才能参加教师实习。实习一年或半年,评量合格,才能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考试。通过后,才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师范生毕业后,必须参加统一的教师资格检定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合格教师证书。在台湾的教师资格检定考试中,有一门必考课为“课程与教学”,设有“班级经营”领域的考试内容。例如,2008年台湾教师资格考试中有一问答题为“认识学生、记住学生的名字是班级经营的重要工作,试列举五种在开学两周内认识学生的有效方法。”类似的班级经营理论和实践操作的题目所占比例较大。教师任用方面,由原来的分发制改为聘任制,这对师范生各方面素质要求很高。其实,师范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一般而言从事中小学教学没有问题,而掌握班级经营的技能和水平则确有一定难度。因此,聘用教师要综合考核素质。台湾在教师教学专业评鉴指标的建构中,“班级经营”也是重要的层面。教师效能评鉴中的十三个指标,除了教学知能、人际关系、个人表达能力、专业成长的能力属于个人能力培养,其余九个几乎都涉及班级经营方面的成长和素质要求。可见,班级经营的能力是考量一个教师的重要尺度。

大陆与台湾文化同根同源,在教育发展历程中面临的问题有许多相似之处。海峡两岸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学习,以期少走弯路,提高师资水平,提升教育品质。台湾比大陆较早经历现代化发展、社会转型、经济结构变迁,许多方面走在前面,在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上又稍具超前性,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台湾在师范生教师专业中,对班级经营能力的培养形成完整培养系统,构成理论 + 实践 + 培训 + 反思+ 实践的良性循环。同时,对班级经营的研究累积不少有效的策略、技巧等成果,对提升师范生班级经营的实际效能有积极推动作用。这些经验和成果,都值得大陆地区学习借鉴。新时代教师不仅要掌握渊博的知识,还要懂得管理的技巧,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更多的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台湾教育界人士认为,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和谐的班级文化和学习环境。可见,优秀的教师也是优秀的管理者、经营者。不管是刚走上讲台的新手,还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必须具有班级管理的专业和知能,通过提升专业能力,保证教学活动顺畅高效的进行。未来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师范毕业生的素质,改革现有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当前,应改革和调整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训练出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教师。

注释:

①单文经: 《班级经营策略研究》,台北师大书苑,1994年,8 页。

②林进材: 《班级经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23 页 ~ 26 页。

大班教师论文例3

自制力不强、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纪律性不强等都是小学生的特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不仅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挑战,对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也提出了挑战,尤其对经验不够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巨大挑战。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到学生的人生发展,因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展开论述。

一、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班级管理意识

很多青年小学语文教师刚刚走出校园到学校任教,教师对小学生的特点把握的不够透彻,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对学生有效进行知识点的讲解,首先应该具有较强的班级管理能力,这样才能为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了小学语文教师能够有效的进行班级管理,首先应该提高教师的班级管理意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班级管理意识。

(一)通过入职培训,提升教师的班级管理意识

小学语文教师在入职之前都要进行相关的培训,教师入职培训的内容较多,然而有些学校在进行入职培训的过程中,并没有对教师如何进行班级管理进行培训,因此,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有效对班级进行管理的重要性。为了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班级管理意识,要求在入职培养的过程中,加入班级管理部分的内容,使教师在入职阶段就意识到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二)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认识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现小学阶段的学生与其他阶段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学生的学习方法性不强,容易出现注意力转移等多种不利于学生获取知识点的情况。真实的教学体会能够使小学语文教师逐步认识到进行班级管理的重要性。

(三)积极查看一些与小学班级管理相关的书籍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既缺乏经验,又缺少理论知识的指导,因此,教师首先可以从理论的层次着手。教师应该积极查看一些与小学班级管理相关的书籍,通过读书获取更多进行小学班级管理的方法与经验,进而更好的指导班级管理活动。当然,通过阅读书籍小学语文教师获取的方法与技巧具有一定的理论性,究竟能否切实的发挥有效进行班级管理的作用,还需要教师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进行应用,并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归纳总结经验,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也才能切实发挥对班级管理的作用。

二、与有经验的老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

在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虚心地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老教师的管理方法与小学生十分贴近,因此,虚心向老教师取经十分必要。

(一)单独交流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要积极主动,要主动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老教师空闲的时间,以轻松交谈的形式向老教师取经,分享老教师的心得体会。小学语文教师在向老教师取经的过程中,可能某些教师的一些方法不按常理出牌,然而却能够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进行思考。

(二)通过座谈会的形式进行管理心得交流

除了单独请教老教师之外,学校也应该组织一些交流会,为小学语文教师与老教师搭建交流的平台。在座谈会上,经验丰富的教师将自己的班级管理经验与其他教师分享,不同的教师提出不同的班级管理经验,使小学语文教师的班级管理视角变得更加开阔,为小学语文教师有效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同时在座谈会上,小学语文教师也可以就班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疑惑与老教师进行交流,寻找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班级管理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

三、通过教学反思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班级管理能力

教师在从书本或者他人那里获取了班级管理经验之后,能否对班级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关键还要看实践。教师在将他人的经验运用到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奏效,也有可能不奏效,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有效的进行反思,对有效的管理经验进行反思,对失败的管理经验也要进行反思,这样教师才能有更多的领悟。

(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反思

教师在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管理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及时进行反思,及时寻找原因并做出归纳与总结。

(二)在课后进行有效反思

课后的反思也是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班级管理能力不可缺少的。针对班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课后要及时进行反思,并积极进行探索找出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问题能够找到有效的应对措施。总之,反思在提升小学语文教师班级管理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对反思引起重视并善于反思,才能收到良好的班级管理效果。

大班教师论文例4

时下,农民工子女外出就读,城市化趋势、计划生育、择校风等诸多因素使得农村小学的生源出现了自然萎缩,逼出了农村“小班额”学校。站惯了四五十人甚至是六十几人的讲台,一下子站在只有八人的教室里,感觉黑压压的满是人头的拥挤的教室一下子空旷起来,心情随之开阔,这是我第一天走上小班讲台的感觉。小班化课堂教学研究尚停留在探索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层面,虽然在有些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但对此的比较、分析、反思进而提升还不够,尤其是在小学“小班化”语文教学环境下,教师教学的主观性,随意性和经验性较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学生学习方式和个性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在此我就一些体会与同行分享。

一、小学“小班额”语文教学理论的探索

“小班额”教学已成为农村教育的主题,短时期内一个班级学生数成为个位数的局面难以扭转,小班额教学方法理论的探索成为农村教育工作者的第一要务。新学年开始,学校通过教职工大会、校园网络、教研组活动等不同形式组织全校教师学习“小班化”教学理论。内容涉及小班化教学实施的可行性、优(劣)势、具体操作的方法、形式等。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基本掌握了“分层—合作—交流”的小学“小班化”语文教学模式:1.复习检查,以旧引新;2.明示目标,出示问题;3.学生自学,教师指导;4.分组讨论,互帮互学;5.回答问题,教师点拨;6.学生练习,教师辅导;7.学生演示,教师点评;8.巩固小结,呼应目标;9.精选作业,分层布置等9大环节,一节课讲授时间不得超过20分钟。

二、小学“小班额”语文教学与“大班额”教学的区别

“小班额”班级教室有较大空间,教师不仅可以自由排列座位,自愿组合,还可以安排一些简易的书柜作为小图书馆,常用的电教设备作为小电影院,使教室变成家、变成乐园,清静、独特、宽松、安逸。小学小班化语文教学让我不再执著于一直固守的讲坛。进行大班教学时,教师并不是不想走下讲台,而是下了讲台,很难有“立足之处”,站在教室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忽视群体中的一部分,只有站在讲台上才能总揽全局。班级缩小的,讲台和学生座位间有一大块空处,我现在一上课,就站在那个位置,是在学生中间的,似乎就在跟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感觉很亲切。在上课过程中,我更能深入到学生中,到学生身旁去,而学生更能不拘一格地尽情表现。我在教学《看雪》一课时,孩子们或小组讨论,或即兴表演,而我则穿行其中或参与、或点拨,灵活的教室布置给了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亲切的话语、平等的姿态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课堂上不时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我发现,许多有效的教学手段在小班的条件下更能发挥作用。如采用游戏活动、角色扮演、戏剧表演、创意练习、影视欣赏等各种生动有趣的动态教学法。这样的课堂,无疑比大班教学气氛更融洽。师生共做、共学、共享、共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随着人数减少,教师有更多时间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有针对性地关注每一位学生,做到“阳光普照”。小学实施“小班额”语文教学,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分层教学、主题教学、分类辅导等模式。

大班教师论文例5

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的习惯。”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习惯,点、圈、画的阅读习惯,随堂巩固、单元小结的复习习惯,及时完成、及时订正的作业习惯,观察、积累、思考的写作习惯等语文习惯都必须尽早养成。但是要养成习惯,谈何容易!英国心理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一件事情大约坚持66天,才会让它“习惯成自然”。要养成这么多好习惯,它必然需要时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两年或三年的时间,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同一老师的不断指导和督促之下,或许能基本养成上述习惯。

但频繁的分班,没有了原来老师的提醒督促,就极有可能让许多学生快养成的习惯半途而废,毕竟人是有惰性的,更何况这些孩子呢?对于只教半年或一年的老师而言,他之前的努力可谓前功尽弃,再接到手的班级又是一张张陌生的面孔,一切又得从头再来。再者,学生的考试成绩仍然是考核老师的重要指标,一年一度交班考试成绩始终是悬在老师头上的一把利剑,老师们往往急功近利,关注的不是学生的长远发展,而是见芝麻捡芝麻,见西瓜摘西瓜,抓住分数就行了。因为谁知道这班学生一年之后还在不在我的门下,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培养学习语文的习惯,见效往往不是几个月就能看到,这自然不会成为他们教学的重点,甚至会放弃对部分学生的习惯培养,只要他们没有太大的越格也就敷衍过去,更不要谈春雨润物而催开万朵花了。殊不知,知识可以不断更新,而习惯是终身受用的。

二、 频繁分班,语文教师的教学难成体系,容易杂乱无序

中学语文学科知识就是一个大杂烩,语音、词汇、语法、语用、修辞、逻辑、写作、文学史、古汉语、美学等等,不一而足。内容纷繁复杂,而教材本身又不成体系,要想让学生在高中三年学有所用,还要赢得高考,教师就必须帮助学生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以议论文的写作教学为例,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写作基础几乎为零。我在高一时就让学生阅读典范的议论文,学习了解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然后学习论点的确立与表述;再学习最基本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以及议论文分析说理的三种方法——假设分析法、探因分析法、意义分析法。高二着重训练要点:帮助学生建立素材库,论证的思路和结构,喻证法、引申法,学习辩证分析讲道理,以及议论文语言的训练。高三着重训练要点则是侧重解决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三年,学生就可循序渐进地把握议论文的写作方法,较快而有效地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

而频繁分班,势必会打乱教师这一教学体系,破坏其连贯性与渐进性,让议论文教学无法有序进行。分班之后,一个教师面对的往往是来自全年级不下二十个班级的学生,而他们之前的语文教师教学议论文的思路、进度、侧重点肯定不会与自己完全相同。面对此种情形,一位教师在博客中写道:“为了发展,自己定下目标打下基础,但一分班一切努力都化为零,不知如何开始。”教师往往很茫然,更多时候就只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但教学效果又会如何呢?

三、 频繁分班,不利于师生情感的交融

语文学科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语文教学的过程不仅是教与学的过程,更是师生情感互相影响和双向交流的过程。师生情感的融洽是学生心理协调的基础,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桥梁和剂。

但频繁分班,则是对感情资源的浪费和扼杀。著名心理学家王极盛曾指出:情感温暖与理解是学生们最缺乏的“稀有品”。师生相处的时间长了,就会产生深厚的情感,以至于不忍心分开。自认为挺有亲和力的我就曾经在高二接班时遇到一个学生,她十分依恋高一的语文老师。分班之初,每天中午到语文组办公室找原来的老师,老师不在就留纸条,或晚上再打电话。那段时间,他们彼此都身心俱疲。学生的成绩也一落千丈。后来,我尽了最大的努力,寻找各种契机在生活上关心她,在学习中鼓励她,用了近三个月才真正将她拉到自己的门下。试问,这样的学生禁得住几次分班的折磨?而对于这样的几个甚至更多的学生,老师又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磨合培养彼此的感情?当然,并不是每个学生都会将自己的情感这么显性地流露出来,但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从适应、喜欢这位老师开始,才可能喜欢上这位老师所任的学科,从而愉快地接受老师的教诲,并努力将教诲转化为行动,实现教师的期望。

大班教师论文例6

台湾对师范生班级经营专业培训一向比较重视。1989年,师院进修部正式开设班级经营课程。1995 年,公布“师资培育法及相关法规选辑”,订定各类教育学程之科目与学分,班级经营列为中小学教师教育学程的“教育方法学课程”必修学分之一。台湾师范院校都设有“班级经营”课程,作为师资生教育课程必修课。由于班级经营理论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为了提升理论学习,台湾教育专业课程开设较多。教育基础课程有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等科目,教育方法学课程有教学原理、班级经营、教育测验与评量、辅导原理与实务等。教育课程的比例大约占总课时的 40%,并具体规定修完一定的教育课程的学分,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这些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从理论上更好地学习与开展班级经营。班级经营课程主要有两大核心: 班级经营理论建构和学生实务经验的开展。各师范院校在实施班级经营的课程架构上有分歧,教师取舍课程的内容差异很大,但大多数教学内容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操作指导。例如单文经主编的《班级经营理论与实务》,该书包含所有班级经营的重要科学理论,又有许多配合理论的案例与班级经营技巧,是多数师范院校首选的参考书之一。实际上,各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都较为灵活多样。

 

师范生在进行理论学习中也有许多实践操作的活动。此外,还组织优秀导师访谈报告或采访,通过访谈问题的拟定,让学生了解班级经营的各项操作实务,帮助掌握班级经营的重要内涵。通过学生访谈报告,帮助了解未来教学环境,熟悉班级经营中的教师角色,学习和了解许多优秀教师经营班级的策略与方法,从经验中分享,这对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资生具有相当的帮助,有助于师资生建构班级经营能力。报告访谈之后,要求师范生撰写心得体会,结合班级经营策略与方法给师资生布置相关作业,如教室布置成果、班规拟定与发表、班级经营计划书的拟定。有台湾学者认为,班级经营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武功。②不管是级任导师还是科任教师都要掌握班级经营技巧,所有教师都要有做导师的准备,提升教师班级经营的专业知能,既需理论学习也要求有实践锻炼。

 

二、实习培训: 班级经营技巧实践和观摩。

 

台湾师范生在师范院校或师资培育中心学习称为师资生,到学校实习称为实习生。台湾师范生在师范院校毕业,或在一般大学毕业且修完教育学分( 或修满教育学程) 后,经过教师资格初检合格者,才能申请实习教师资格,发放实习证书,联系学校实习。台湾教师实习最初为一年,实行师资培育改革后,2002 年调整为一年或半年。实习包括四个部分: 行政实习、教学实习、导师实习和研习活动。实习期间,以教学实习( 教学效能) 及导师实习( 班级经营) 为主,行政实习及研习活动为辅。

 

在实习阶段,每位实习生都安排有两位指导教师,一位是实习学校的教师,另一位是师培中心指定分配的指导教师。为了培训实习生班级经营的知能,实习学校一般指派担任导师三年以上的有经验的导师指导,师生共商实习目标、重点、活动、方式和进度。实习生实际上重点跟随实习学校教师学习,尤其要随班学习指导教师的班级经营管理。通过随班观摩其指导管理学生的方式,观察指导教师的一言一行。例如观察指导教师每天去教室与学生一起用餐,观察指导导师班级经营的绝招: 包括维持中午吃饭秩序、吵架等处理方法。很多实习生回顾自己在实习阶段,得到实习辅导教师帮助很大,收获很多,尤其在班级经营方面终生受益。如认为辅导教师的班级管理应成为师资培育必修课程,教师给予学生班级经营方面的指导较多。“我觉得师院的辅导老师给师院生的指导偏重班级经营方面的指导”。“我觉得小学的指导老师在教导我们班级经营方面,则先看我们如何应付处理小朋友争吵,然后,再把他的处理方法告诉我们,然后再用自己如何安抚小朋友的方法让我们了解。”③台湾实习时间较长,导师实习时间得到保证,观摩一段时间的指导教师班级经营技能后,必须亲自带班管理学生,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实习后,还要撰写报告、心得、体会、感悟、收获、反省等,强调实践反思和应用,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将发现的教育实际问题提炼升华,促使理论与实践呈交替前进、螺旋上升的态势,提升班级管理理论和业务水平。[论文=格式]

 

三、研习活动: 班级经营理论和实践。

 

知能提升台湾班级经营的理论研究始于 20 世纪八十年代。教育专家在班级经营方面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学科领域,形成一批班级经营研究群体和丰富的研究成果。他们既从理论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也进行一系列具体实践活动。这些最新研究成果通过研习会、工作坊等形式,直接应用到师资生的培养和人才培养中,协助师资生更好地进行良好的班级经营,提高教学效能,发展职业技能。台湾的师资培育机构、研习所都不定期地开办研习活动,如台湾师大教育研究中心、屏东师范学院、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等,不仅招收在职教师,也针对职前教师开展培训学习。如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 2012 年 1 月举办“师资生暨初任教师主题讲座———未来会在学校中遇到的大小事”。从实施内容看,学校通过调查发现初任教师面临的问题中,以对学生管教最为棘手。由此,“邀请专家与师资生交流有关学生辅导与管教的问题”,“协助师资生在辅导管教问题上做一较为深入的探讨。”④师范生参加研习活动,颁发证书,与学分、成绩挂钩并存档。

 

台湾师范生实习期间需要参加一些研习活动。实习生在实习中面对问题最多的是如何进行有效的班级经营,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参加各种教育机构研习会,规定参加教师进修机构研习不少于 7 天,参加师资培育机构的研习或座谈每月至少 1 次。有的学校要求实习生定期参加研习会。例如,台湾大学师资培育中心实习教师统一在实习学期中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返校,参加实习教师座谈会或参加相关的研习活动。一些院校还通过自办实习辅导杂志,交流实习消息和指导实习。如台湾大学的《台大教育实习辅导通讯》、东吴大学的《中心通讯》等。⑤台湾积极推进“小班小校”、“零处罚”、“友善校园”等改革,传统的体罚管教方式受到社会谴责,要求教师善于运用心理与辅导、教育性管教措施,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师范生通过参加研习班活动,能够接受最新研究成果,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理念,从而既使理论获得提升,实践操作也得到指导。

四、资讯网站: 班级经营辅导和交流立体平台构建。

 

台湾教育部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开设资讯网站,为师范生提供班级经营方面的丰富教学资源。台湾图书馆、电子期刊网站实行全民免费,有关班级经营方面的学术著作很多,研究论文也多,可以直接上网络查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调控学习进度,自行安排学习时间,这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台湾教育网站较多,其中许多专设有班级经营辅导的网站,既有台湾教育部门、师范院校、中小学设立的,也有民间教育组织或教育作坊建立的。

 

学生通过这些网络资源的应用,可以咨询相关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也可以咨询教育专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得各种班级管理信息。同时,不断学习、反思,提升师范生班级管理知能。影响较大的班级经营网站有: ( 台湾) 教育部爱的教育网、台北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辅导所、台北市立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政治大学教育系( 所) 教育心理与谘商组、台中师范学院谘商与教育心理研究所、班级百宝箱等等。这些网站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一个辅导和交流的互动立体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班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应用来进行探讨。

 

五、资格检定: 班级经营专业知能考核和评量。

 

台湾教育专家认为,教师的专业程度如何,教师的班级经营与管教措施是观察的重要指标。⑥为了提升师资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考核和评价体系相应地应进行一系列调整。师范生所修课程中有相当比例为教育学程之类课程,而且规定一些课程必修才能毕业。这些考试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操作考试,如要求师范生写“班级经营计划、班规制定”等。实习成绩由指导教师和师培中心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其中,教学实习占 50%,导师实习占 30%,其他占 20%。最终确定实习成绩要结合整个实习阶段的表现来评定,实习生的班级导师带班情况是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资格审定也进行改革,由过去登记制改为检定制。2002 年,台湾进一步修改法规,废除了教师的初检和复检制度,改为教师资格检定制。台湾《师资培育法》规定,教师资格取得程序改为三个阶段:职前教育、实习与教师检定。职前教育指在师范院校学习完毕,成绩合格,修完学分,发放实习教师资格证,才能参加教师实习。实习一年或半年,评量合格,才能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考试。通过后,才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师范生毕业后,必须参加统一的教师资格检定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合格教师证书。在台湾的教师资格检定考试中,有一门必考课为“课程与教学”,设有“班级经营”领域的考试内容。例如,2008年台湾教师资格考试中有一问答题为“认识学生、记住学生的名字是班级经营的重要工作,试列举五种在开学两周内认识学生的有效方法。”类似的班级经营理论和实践操作的题目所占比例较大。教师任用方面,由原来的分发制改为聘任制,这对师范生各方面素质要求很高。其实,师范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一般而言从事中小学教学没有问题,而掌握班级经营的技能和水平则确有一定难度。因此,聘用教师要综合考核素质。台湾在教师教学专业评鉴指标的建构中,“班级经营”也是重要的层面。教师效能评鉴中的十三个指标,除了教学知能、人际关系、个人表达能力、专业成长的能力属于个人能力培养,其余九个几乎都涉及班级经营方面的成长和素质要求。可见,班级经营的能力是考量一个教师的重要尺度。

 

大陆与台湾文化同根同源,在教育发展历程中面临的问题有许多相似之处。海峡两岸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学习,以期少走弯路,提高师资水平,提升教育品质。台湾比大陆较早经历现代化发展、社会转型、经济结构变迁,许多方面走在前面,在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上又稍具超前性,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台湾在师范生教师专业中,对班级经营能力的培养形成完整培养系统,构成理论 + 实践 + 培训 + 反思+ 实践的良性循环。同时,对班级经营的研究累积不少有效的策略、技巧等成果,对提升师范生班级经营的实际效能有积极推动作用。这些经验和成果,都值得大陆地区学习借鉴。新时代教师不仅要掌握渊博的知识,还要懂得管理的技巧,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更多的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台湾教育界人士认为,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和谐的班级文化和学习环境。可见,优秀的教师也是优秀的管理者、经营者。不管是刚走上讲台的新手,还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必须具有班级管理的专业和知能,通过提升专业能力,保证教学活动顺畅高效的进行。未来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师范毕业生的素质,改革现有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当前,应改革和调整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训练出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教师。

 

注释:

 

①单文经: 《班级经营策略研究》,台北师大书苑,1994年,8 页。

②林进材: 《班级经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23 页 ~ 26 页。

大班教师论文例7

在XX中学实习的每一天,我努力地做好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在穿着上大方得体,言谈举止,自然端庄,积极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培训,尽力给学生一种道德修养好,文化水平高的印象。

在教学工作方面,认真备课,用心修改教案,确保教案、教学课件规范,内容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不同的特点进行教学,课堂上积极面对,教学语言表达清晰流畅,虚心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弥补自己在教学工作上的不足。

在教学之余,我也思考着教学与科研,尝试撰写教学论文.由本人撰写的论文《怎样说好一节物理课》荣获**市职教论文二等奖.经过仔细修改后,论文《怎样说好一节物理课》又荣获**年常州市职教论文一等奖,之后本人陆续撰写了师德交流论文《红专并进、为人师表》和《浅谈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创新模式》等校级交流论文.

在班主任工作方面,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热心真诚面对每位学生,尊重他们,深入细致了解他们。在班级管理上,积极负责。从早自习的监督,每位学生是否按时到校,是否有认真读课文;到课间操、眼保健操的监督;课堂纪律,课间纪律,通知班级规定的日常事务等,都予以高度的责任,认真对待,细致入微,保证各项工作到位。同时,与**、**两位同学共同组织“携起尔手,放飞吾心”的主题班会,并且取得预期的效果。

大班教师论文例8

一、班主任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外在的要求越来越高,班主任满足学生、家长和学校的需求越来越困难。

这一方面是因为随着班主任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提升,外界对班主任工作的要求必然提高。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从来都是均衡而协调的,班主任地位提高后,其义务必定水涨船高。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和受人尊敬程度的相关性越来越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由于班主任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特地位,其在学生成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凸现。

从历史的维度看,班主任的角色将由传统的看管者转变为分数提高的第一责任人,进而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导师。从需求的角色度看,学生、家长和学校对班主任的期待是个动态变化螺旋上升的过程。因此,班主任如何满足学生、家长和学校永无止境的要求所承受的压力必定越来越大。

(二)价值取向和文化形态逐趋多元,班主任工作“众口难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社会转型的加快,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学生、家长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同一学校和同一班级学生的文化背景也越来越复杂。学生、家长对班主任的要求不但越来越高,而且越来越多。以前,班级里的40位同学也许文化背景基本相同,而现在可能60%的学生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弟,即使另外40%学生的父母不少也是外来移民。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对班主任的某一做法赞美有加,而另一部分学生和家长同时可能坚决反对。一元化的价值取向和二元论的思维方式面对文化多元和冲突将显得苍白无力。班主任作为学生成长的精神领袖,既需要用主流价值对学生进行引领,也需要对学生的不同文化和价值取向表示足够的尊重。这对班主任的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包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班主任整合各方教育力量的难度越来越大。

根据我国班主任工作岗位的理论假设,班主任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首要负责人,既是本班各任课教师间协同教育的调节者,也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力量的整合者。这样的制度设计在突出班主任育人作用的同时,其他学科教师包括家长似乎也受到可以降低育人责任的暗示,班主任对各方力量的整合难度就明显增大。现在,随着班主任地位的提高和社会生活的变化,班主任整合各方教育力量将会更加困难。

在班主任地位没有提高之前,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基本属于奉献(课务没有减少,岗位津贴很低),因此班主任的工作很容易得到其他任课教师的同情和尊重,班主任协调各任课教师发挥教育合力作用相对比较容易,其他任课教师也会主动配合支持班主任的工作。现在,班主任地位提高了,其他任课老师的心态就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不排除有些老师对待学生的道德成长会袖手旁观、隔岸观火,甚至对待班主任的教育协调不理不睬、消极对抗。

随着社会发展,家庭结构和生存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离异和单亲家庭逐步增多,留守儿童逐步增加,家长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教师和家庭的联系越来越难,争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配合、促进两者的融合也越来越艰苦。

(四)有关班主任工作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班主任工作的理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意义和难度应该不在学科教学之下,而事实上与学科教学的理论研究相比,班主任工作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理论研究成果也非常苍白。这首先是因为发达国家的学校并没有班主任的岗位设置,所以就没有像课程、教学那样可以直接“拿来”套用的现成理论体系,其次是因为高校、科研院所从事班主任理论研究的人员不但数量少,而且起点低,整体研究水平也不高。第三学校对班主任创造的丰富经验重视不够,缺乏理性的总结和提炼,更谈不上系统化。

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不但是盲目的实践,同时也是缺少方向感和成就感的简单重复,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不少班主任总是起早摸黑、勤勤恳恳,而班级管理工作仍然不能上水平、上档次。许多班主任工作处在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业化社会阶段。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班主任理论素养的提高将显得尤为重要。

二、面对挑战的应对之策

(一)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把班主任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对待。

只有行政把班主任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对待,学校才可能对班主任工作有事实性的重视,也才会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对班主任工作进行理论研究,班主任从事班级管理工作才会有充沛的精力和归属感、成就感,也才有可能提高班主任专业化水平。

大班教师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G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 ― 0170 ― 02

[收稿日期]2014 ― 09 ― 2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大连医科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高校思政课“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大班交流”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DYLX13041);2012年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基地课题“高等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研究”(JG12ZXY24)

[作者简介]于泉蛟(1980―),男,吉林柳河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政课是国家明确规定、学生必修的课程,具有高度的理论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这也决定了思政课具有明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指向。在这样特质规范的条件下,目前高校思政课主要采取大班理论讲授的模式。可以肯定,这种教学模式具有集中性、直接性和授课量大等优点,能够在最大的限度内集中传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指向。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面对新兴90一代大学生,这种教学模式日益暴露出严重的问题。

目前高校大班授课的教学模式可集中概括为:“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记;老师考、学生背”。思政课的主导和主体性的发挥几乎全部集中在教师个人身上,教学过程的展开是单向的,很少有互动和交流,即便有,也很难波及到每一个学生。所以导致实际困的境是:学生普遍厌烦思政课教师一味地理论讲授,由于理论本身的枯燥、抽象、难懂,加之目前通讯、网络的发达,许多学生都是一手拿着课本,另一手拿着手机,思政课出现了严重的教师与学生两张皮的现象。思政课单调、乏味,教师一言堂,整个课堂沉闷、凝滞,思政课出现了严重的恶性循环。

我们说,思政课的内容、初衷是好的,理论、思想是深邃的,无论从学生个体需要社会化、道德化、政治化,还是从国家整体需要振兴、凝聚、发展,思政课都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学习好和运用好的课程。但是,好的内容也需要好的形式,思政课迫切需要变革原有传统的授课模式,以真正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效用。

一、大班授课

有必要指出的是,思政课大班讲授的教学模式不能完全被,还应是思政课主要的教学模式。一是由于目前思政课师资不足,二是由于思政课毕竟是以理论特质为主,进入思想深处和上升到抽象思维,理论讲授还是起着根本性作用的。真正的教学改革应以理论授课为主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具体教学模式的改革。“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大班交流”是一个有效的探索。

大班授课是这一教学模式首先展开的教学环节,形式上和以往传统的理论讲授模式是一致的。但是作为整个“大班授课―小班讨论―大班交流”的初始环节,它又有独特的侧重点。面对新一学期的思政课教学和首次接触该课的大学生,大班授课主要体现为一个前期铺垫。即主要是讲授本门思政课的大体概况,介绍本门思政课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目的,使学生对本门思政课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思政课的教学。而随着思政课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深入,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在与学生接触了一段时间之后,会日益发现和学生之间有许多问题可以探讨:或者是在某一问题上产生了共鸣,或者是在某一问题上产生了疑惑,等等,有待于思政课教师进一步地阐释和说明。

笔者认为,大班授课这一教学环节可以初步展开到整个课时的三分之一左右。一是这时已经讲授了一定的课程内容,学生对课程、教师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并且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这是学生继续深化和提升的基础。二是这时学生有可能出现分化,有些学生可能十分有兴趣,可以继续深入地学习、听课;但是也有些学生出现了常规、凝滞、厌烦,对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已经有了刻板印象,会认为思政课教师会一直这样教学下去,于是没有了心理预期,转而把兴趣点和注意力转移到课程之外。所以,思政课教师有必要转换教学模式,以进一步激发全体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

小班研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出路和选择。因为研讨可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参与并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要想达到小班研讨的预期效果,则需要大班授课这一环节的充足准备。笔者认为,在思政课整体课时上到三分之一左右时,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问题,或者表现出对某一问题十分热衷,思政课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收集和整理,找出十分有代表性,和思政课的教学目的紧密相扣一些论题。针对不同学生的偏好,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班,专门针对某一问题,让这些小班的学生展开专门的研讨。思政课教师作为主导,在分班的过程中要注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切忌造成混乱和分散。而且,小班研讨应采取是课下研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展开,由学生自主决定。同时,思政课的大班授课继续进行,继续积累学生的兴趣点和产生的问题,以便为新一轮的小班研讨做好持续性的准备。

二、小班研讨

具体而言,在分配好题目和分好小班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需要对小班研讨的学生进行论题查找资料的指导。主要是学会查看书籍、报刊、特别是相关的学术论文,学会运用必要的检索工具,比如百度百科、CNKI、重庆维普等。这对于学生日后持续的运用思政理论,关注国家大事,紧跟时事热点,会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是思政课要达到可持续性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此基础上,思政课教师需要听取小班讨论中学生的汇报。思政课教师可以事先设定小班的研讨班长,或者是选出其中的几个代表,由他们进行记录、汇总,集中向思政课教师汇报。或者可以开通必要的网络平台,比如QQ群、邮箱等,思政课教师可以集中接受来自小班研讨的时时情况,做出必要的指导。主要是保证研讨的深刻性和方向性,侧重于宏观和顶层的导引。最后,小班研讨的结果是要分析整理出具体的研讨报告,用最为精炼的语言,形成精短性的主题发言报告,为大班交流做好准备。

笔者在具体实施小班研讨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有两条深有体会的经验:第一,研讨确实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产生思想的对撞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最为实质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的思想理论水平,单由老师一味的主讲,而没有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是绝对达不到思想提升的目的的。第二,通过研讨,可以真正了解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可以为教师的有针对性教学,提供进一步的支撑。新一代大学生有热情、朝气蓬勃,而且视野宽广、头脑灵活,接受的信息量也非常大。这是其优点。但是,毕竟还是处于人生三观的建构和形成时期,对深刻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等问题,还是有些偏颇,甚至极端,理论抽象的思维能力较为缺乏。其实,这正是思政课重要价值所在,也是思政课教师发挥作用的重要舞台,思政课教师就是要解决学生的疑惑、破解学生的偏颇、提升学生的思想,以真正达到和体现思政课的目的和效果。小班研讨是思政课教师深度把握学生思想心理状况的重要途径。

三、大班交流

课下的小班研讨,可以持续到两个星期至一个月的时间,一是给学生必要的时间去进行资料的收集、阅读,二是给学生充分的相互研讨的时间,特别是在研讨之后,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整理成演讲报告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思政课教师精挑细选和学生的自主推荐,即在每一个小班中,选取一至两名学生,综合概括本班研讨的思想成果,形成演讲报告,以最佳的状态呈现在大班交流上。为什么要把大班交流的外在形式界定为演讲报告呢?笔者认为:一是从形式上,演讲报告本身具有感染力、渲染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可以最大限度的吸引所有其它小班的学生,作为整体的一个大班,所有学生都能够感受到演讲所带来的集中效应。二是从内容上,演讲的主题是小班研讨的具体思想成果,真正凸显的是思想本身的魅力,通过外在的演讲形式,所有大班学生可以深入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在具体听演讲的过程中,体会自身的思想理论水平和主题演讲学生思想理论水平之间的差距,进而认识和反思自己思想理论认识的不足,从而形成进一步学习思政课的动力。

有必要指出的是,每一个学生主题演讲的时间,笔者认为,界定在10分钟左右较好,一是保证每一个小班代表都有机会去做主题发言,千万不能因为时间不够而漏掉了某一个小班的代表,这样会极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二是在演讲之后,思政课教师要有1-2分钟左右时间的点评。点评要以表扬、鼓励为主,以指出缺点为辅。大班交流主要的目的是在全体学生面前,彰显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真实反映学生的心声,达到全体学生共鸣的效果。事实证明,在具体演讲的过程之后,主题演讲的学生反映,自己获得了能力提升,纷纷表示要积极参加下一次的演讲,同时要继续带领本小班展开其它论题的研讨。而所有大班听演讲的学生,也纷纷表示要做主题发言,同时也有兴趣进一步展开研讨。所以,大班交流,确实为全体学生发挥主体性、展示自我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

在第一个大班交流之后,又回到了初始的大班讲授模式。在大班讲授模式继续展开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可以展开新一轮的“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大班交流”,即可以持续性的循环。在整个学期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笔者建议可以具体展开两至三个循环,不宜过多,而且应避免在期末时展开。整体来看,小班研讨和大班交流应主要安排在整个学期的前三分之二阶段为宜,期末阶段应以理论讲授和复习为主。

四、小结

“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大班交流”,既保留了传统理论讲授模式的集中性、理论性、普及性等优点,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性和兴趣性,使二者融为一体,是破解目前思政课干枯、凝固、僵化、呆板,以及效果不佳的一条重要出路。思政课唯有随着时代的变迁,真正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才能够真正的达到提升人、教育人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大班教师论文例10

[基金项目] 2012年度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专项资金项目(201202033)和2012 年山东省教改一般项目“新课改视域下高校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实践模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0-001-2

班级管理学以研究班级管理过程中成员个体及群体的行为特点及其规律性,以促进班级管理科学化的一门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取得其预期的教学效果。然而长期以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师,轻学生”、“重形式,轻思维”、“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没有很好将教学跟实际结合起来,不能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该课程的重要性,课程讲完以后,学生也就很快忘了所学内容,不能很好达到教学目标和效果,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决定了在课程教学中应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并以此来推动教学法改革,这既是遵循课程教学规律的内在要求,也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形式和手段。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及特征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中,为了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采用典型案例为教学材料,将学生置于一个特定事件的真实情境中,通过讨论、启发方式使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积极参与,平等对话和研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模式。跟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具有很大的优势,已被实践证明是一种对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有效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基本的特征。第一,生活情境性。在案例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基本上是选取跟教学主题高度相关具有真实生活情境的案例,引入课堂,营造一种真实的生活情境,缩短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能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进行讨论、分析甚至论辩,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学生主体性。案例教学法一改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教学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性。第三,内容综合性。教学使用的案例比一般的举例内涵更深刻更丰富,将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第四,深刻的启发性。对于选取的案例,一般都没有标准和正确的答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循循善诱的启发性和研究性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自己建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第五,过程动态性。使用案例教学进行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教师跟学生、学生跟学生之间进行互动的过程,正是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得以养成,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得以呈现。

二、在班级管理学教学中案例教学的选择

案例教学法以案例为教学的起点,因此,选择恰当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案例的选择应兼具针对性、时代性、启发性。在班级管理学课的教学中,可以选为教学案例的材料和资料很多。具体而言,可用作案例的资料有以下几种。

(一)文本类

文本类的案例主要指的针对我国有关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的文本资料等,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手册,《班主任之友》杂志上面的典型案例和一些论述班主任工作出版专著等。

文本类案例资料在班级管理课教学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在讲授班级管理学的理论基础时以具体现实的案例为素材进行论述。班级管理学的核心是探讨班级中的个体和群体的行为特点和规律,因而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主观性,如何将这些实践中的具体案例来解释理论运用与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班级管理的关键。涉及班级管理理论教学需要以具体的实例或者特定情境为蓝本,才能使教学生动和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二,在讲授班级管理的原则、内容和设计方案时以文本为案例。在班级管理的原则、内容和方案设计时,需要讲具体的原则和方法以及设计方法等,这一切的教学需要进行训练,可以以基础教育的实际作案例,阐述班级管理的方案设计,否则很可能纸上谈兵。

第三,在讲授班级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论时选用经典的教育案例。如以魏书生的班级管理案例来设计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以此加深理解,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

第四,在考试时也可以案例内容作为考试题目。在班级管理学的考试中,我们可以在试题的设计上做了尝试,将以往的偏重理论和记忆的题改为结合班级管理中的具体案例内容来设计题目,改变以往学生只背答案的局面,可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二)视频资料类

我国的大学教学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国家采用了各种手段进行教学改革,比如实施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等政策,在国家精品课程网站中,一些优秀的教学设计、好的视频资料在网中得以呈现。在教学备课过程中,笔者就不断搜集这方面的质量优良的视频资料,为班级管理学课程的教学增添了不少的光彩。再如,在讲授班级管理学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和方法时,可以通过视频资料加以阐述。

教学案例的选取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案例选择要有针对性。所谓针对性就是所选择的案例必须与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紧密相关,不能选择与教学主题关系不大或者没有关系的案例材料,否则会适得其反。

第二,案例选择要有典型性。案例的典型性是指选取的案例在班级管理的教学中具有代表性,能真正反映价班级管理的本质属性。教学中以典型案例为主线,设计课堂教学,让设计的案例能涵盖所要教学的知识,呈现与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班级管理情境和事件,通过师生互动来完成对案例的共同研讨。

第三,案例选取要有实用性。案例教学选取的案例必须切合时展的主旋律,必须将具体的班级管理内容跟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和前沿,跟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并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逐渐学会运用班级管理学的理论、方法或者观点来深入分析教育发展中的评价问题。除此之外,选取的材料还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即案例必须是师生都能驾驭得了的,教师能娴熟和灵活地运用这些材料,学生也能将这些案例材料作为训练的材料。

三、案例教学在班级管理学教学中的实施

(一)在导言课中的使用

每一门课的前言或者导言部分对师生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导言课讲授得好有利于该门课程的进一步深入讲授和展开,导言课上好了,能让学生产生悬念,诱导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引导学生认真思考,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则会影响后续课程的进展是否顺利和课堂教学有效性。

按一般的常规教学来说,大多数老师在讲授班级管理学的导言课时,基本上是先介绍班级管理学的概念,再讲班级管理学的的主要内容,然后讲学习班级管理学的方法和意义,最后强调学习班级管理学的要求。对于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学没有什么新意,而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导言课则会收到良好效果。

第一堂课,我让学生先观看视频资料――《魏书生的班级管理艺术》,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思考视频资料所提供的信息和启发,希望以此来完成班级管理学的导言课的讲授。魏书生是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家,其班级管理的理念和思想很值得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的借鉴,魏书生在班级管理过程根据教育规律和班级管理的理论及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能将一个大家认为是后进的班级带成现金班级。这样的案例切合学生的关注点,引起学生的共鸣,能提起学生兴趣。看完后,笔者向学生提出问题:“你如何看待魏书生老师的班级管理?”并告诉学生如果有不同意见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经过一番讨论,不同的人基于不同的立场可能会存在不同的观点和看法。笔者针对讨论结果趁热打铁引出班级管理的概念问题,跟大家一起归纳出班级管理的内涵和核心,告诉大家班级管理的目的是教育的发展。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也不会觉得突然和乏味枯燥,大家也乐意参与讨论,课堂也充满了活力。接着,笔者又讲了这门课的教学环节与学习方法。“下面,我们就看一看班级管理学的任务和目的是什么?”“班级管理学的作用是什么?也就是说,为什么要通过班级管理学来促进教育的发展这一根本目的呢”……就这样,班级管理学的第一节导言课在师生互动和理解中过去了,笔者感觉这样的上课方式是成功的,学生也很认同这种教学方式。

(二)在课程教学中的使用

在讲授班级管理的方法和具体的基础班级管理过程时也可以根据需要和课程特点使用教学案例。第一,在讲授班级管理的方法和方案设计时候,选取一些典型的成功班级管理设计教材上提供的案例跟学生一起进行讨论,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怎么设计班级管理方案;第二,在讲授班级管理的基本理念的时候,以《班主任之友》上面的典型案例,让学生首先了解评班级方案设计的基本框架,使用设问诱导学生进行教学工作的思考,让学生理解班级管理的基本内容方法等;第三,在讲授班主任工作时候,选取正反两方面的班主任工作教育现象为案例,例如,最近几年的最牛高考班等来解释说明班主任工作的要求等。通过这样的案例设计,一堂课下来,学生收获颇丰,通过让学生根据案例设计各种基础班级管理方案的内容、方法和原则等,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学案例一旦选取,就具有相应的权威性,师生必须充分利用这一案例解决教学中各种班级管理问题,教学案例不在多,而在精和透。第二,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用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给学生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第三,教师对所选取的教学案例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就好像对某一个问题有一定的答案一样,惟其如此,才能完成对学生有效指导。

杜威曾说过:最好的一种教学,就是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践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然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联系。因此,上述的班级管理学中案例教学就是在寻找理论与实践相接触与相互联系的一种有效尝试。

参考文献:

[1]傅永刚,王淑娟.管理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33.

大班教师论文例11

两位新教师能积极参加全校教职工大会,认真学习学校下达的上级文件,关心国内外大事,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撰写学习心得,同时配合组里搞好教研活动。每周按时参加升旗仪式,从不缺勤。服从安排,人际关系融洽。

二、班主任工作

为了使两位新教师能胜任班主任工作,尽快的熟悉班级管理业务,在班主任工作的指导中,我校安排黄锦栋为林晨老师班级事务指导,薛可熙为柯颖老师的班级事务指导,在指导过程中不但要求两位教师过程管理做到严和爱相结合,而且要求两位老师积极地与学生及家庭沟通,了解学生的最新思想动态。同时在工作中引导两位新教师注意: 1.对于班级管理要制定切实有效的班规,培养班委自主管理的能力。鼓励干部大胆工作,指点他们工作方法,通过严格要求使班干部个人在知识、能力上取得更大进步,给全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2.要充分利用课间谈话和班会课。抓住和学生们沟通的时间,了解班级情况和学生们的心理状态,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和解决问题。或讲座、或讨论、或给他们讲充满人生哲理的故事的班会 3.关怀后进生、行为偏差生。拿出了工作的耐心,通过家访和谈话等形式逐步使他们有所转变。

一个学年下来,这两位新教师所带的班级,班级面貌有了很大的提高,班级充满团结向上风气。

三、教学工作

对于教学工作学校要求两位新教师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特征因材施教,着重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要认真研究教材,力求准确把握重点,难点,并注重参阅各种资料,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及教学形式。教案编写做到祥案,并不断归纳总结教学中得不足何成功以提高教学水平。本学年两位教师均对自己的教学预案作到课前有斟酌课后有反思。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融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中快乐求知,轻松学习。

3.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4.坚持听课,认真记录,积极参与评课,学习各组教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并抓住每次外出学习的机会,取长补短。    5.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

四、结合学校培训计划,完成工作情况

1、两位教师听课每人都达到60节。

2、本学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两位新教师均开了两场的家长会,并经常性的家访促进家校沟通。

3、在自身教学中能注重情景创设,并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学生学习主动,教学成绩有所进步。柯颖老师在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监控中所带的班级数学成绩学区第二名,林晨老师在毕业班学区英语成绩摸底中教学成绩名列前矛。

4、能积极地进入学校课题研究,有课题论文并且质量较高。德育论文、学科论文进入学校汇编。其中林晨老师的《浅谈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收入马尾区汇篇。

5、熟悉了班级管理工作,所带的班级面貌有所改进。

6、两位教师均开了两节的教学研讨课,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得到听课教师的好评。

7、在本学年两位新教师还承担了学校的其他工作,柯颖老师承担学校报帐员,林晨老师承担了学校艺术节的音乐舞蹈的排练。

以上是这一学年新教师培训工作总结,但对于新教师来说我们的指导还将继续延续,通过认真的指导,让新教师“一年敢、两年上、三年成骨干”。 (1)

同栏目文章推荐

| | | | | | | |

【返回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