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春季值周工作总结

小学春季值周工作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04 02:00:38

小学春季值周工作总结

小学春季值周工作总结例1

【中图分类号】R155.65 R179 G4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9817(2011)09-1094-02

食品微生物污染是引起学生食源性疾病的主要原因,广受社会关注。据统计,贵州省2003-2005年学校食物中毒事件中,微生物性食物中毒占48.72%,位居第一。因此,学校及其周边市售凉拌食品的微生物监测对维护学生健康有着重要意义。为了解贵阳市学校周边市售凉拌食品的卫生状况,为食源性疾病的控制及卫生监督提供参考数据,笔者于2009年6月-2010年6月按季节在贵阳市部分学校的周边区域随机采集了200份凉拌食品进行微生物污染状况检测。

1 材料与方法

1.1样品来源

在贵阳市云岩区、南明区的部分大、中、小学校周边餐饮店和摊点,按不同季节随机采集凉粉和凉面样品200份,其中冬季(1-3月)各采集20份,春季(4-6月)各采集30份,夏季(7-9月)各采集30份,秋季(10-12月)各采集20份。所有样品采集后均在4h内送达实验室及时检验。1.2检验方法菌落总数,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沙门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酵母菌和霉菌检测均按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进行。

1.3统计方法检测数据按采集的季节分类整理后,细菌总数、酵母菌、霉菌的平均带菌量用几何均数表示。对细菌总数、酵母菌的带菌量进行对数转换后,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当样品霉菌计数

2 结果

2.1凉拌食品微生物检测结果200份凉拌食品的微生物检出率为100.0%,其中菌落总数检出率为100.0%,大肠菌群检出率为97.5%,粪大肠菌群检出率为93.5%,酵母菌检出率为97.0%,霉菌检出率为17.5%。采自夏秋季的3份凉粉中检出沙门菌(2份鼠伤寒沙门菌和l份德尔比沙门菌),2份凉粉中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00份样品均未检出志贺菌,蜡样芽胞杆菌。3份凉粉中检出普通变形杆菌,2份凉面中分别检出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见表1。

2.2贵阳市学校周边市售凉拌食品污染水平100份凉粉样品菌落总数检出范围5.8x102~3.0x108cfu/g,污染量高于105的占79.0%;酵母菌检出范围5.0x102-7.2x106cfu/g,污染量高于105占47.0%;霉菌检出范围1100 MPN/g的占86.0%;粪大肠菌群污染量>1100的占76.0%。100份凉面样品菌落总数检出范围7.0x102-2.6x108cfu/g,污染量高于105的占71.0%;酵母菌检出范围1100 MPN/g的占68.0%。

2.3不同季节贵阳市学校周边市售凉拌食品微生物污染水平比较凉粉和凉面的菌落总数污染量以及酵母菌污染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0.49,1.95,P值均>0.05)。

不同季度凉粉的菌落总数污染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春、夏季污染量明显高于冬季和秋季;不同季度凉粉的酵母菌总数污染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春、夏季污染量明显高于冬季和秋季。

不同季节凉面的菌落总数污染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春、夏季菌落总数污染量明显高于冬季和秋季;不同季度凉面的酵母菌总数污染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春、夏季污染量明显高于冬季和秋季。见表2。

3 讨论

调查显示,贵阳市学校周边200份凉拌食品的菌落总数检出率为100.0%,酵母菌的检出率为97.0%,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的检出率分别高达97.5%和93.5%。说明贵阳市学校周边市售凉粉和凉面微生物污染普遍,在加工制作至销售过程中可能受到了人和温血动物近期的粪便污染。由于学校周边制作销售凉粉和凉面的多为小餐饮店,甚至部分为流动摊点,卫生设施较差。凉粉和凉面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就容易大量繁殖,加工存放后食用安全风险更大。

小学春季值周工作总结例2

(一)滞留率概念界定

远程开放教育学籍8年(16个学期)有效。在学分制背景条件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下,学生最短3个学期可以修完学分,取得毕业证书。所谓滞留生,即超过学籍有效期仍没有毕业的学生。伪滞留生,我们定义为第4学期至第16学期在籍的学生,这部分学生虽然超过了最短学习年限但在学籍有效期内仍具备学习与毕业的资格。滞留率,即滞留生的人数在注册学生总人数中的比例,本文研究的滞留生范围包括伪滞留生、滞留生。滞留率=滞留生÷注册学生总数

(二)数据资料的分析与处理

1.样本数据来源

利用天津广播电视大学远程开放教育教务管理系统平台,提取2011年8月前的1999年秋季—2008年秋季18届学生的相关数据,主要包括:注册学生数、毕业人数、退学人数、专业以及地区等。

2.滞留率指标

滞留率与伪滞留率,因为2009年春季-2011年春季入学的学生无毕业生,故本文中的滞留率共涉及1999年秋季—2008年秋季18个届别的学生。不同专业的滞留率:共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专业,会计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作为文法类专业的代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理工类专业的代表,会计学属于综合性学科,招生时文理皆可。不同地区的滞留率:市区的滞留率,主要涉及总校本部五个直属学院以及市区的其他分校,共选取13个;郊县的滞留率,涉及郊区及县内的部分分校,共选取9个。

(三)计量方法

基于SPSS16.0对分层次滞留率、分地区滞留率、分专业滞留率进行t检验,进行差异比较。基于Excel对总体滞留率和影响滞留率的各相关因子进行灰关联分析,找出影响滞留率的强关联因子、次强关联因子以及弱关联因子[1]。

二、滞留率的变化趋势分析与周期变化

(一)滞留率的总体概况

1999年秋季—2008年秋季远程开放教育共招生13万余人,毕业生人数10万余人,退学人数1万余人。如图1所示,1999年秋季—2008年秋季的学生总数、毕业生数、退学学生数整体呈曲折变化趋势。学生总数、毕业生数、退学学生数在2003年秋季达到最高值,此届招生总数为13,861人,占1999年秋季—2008年秋季学生总数的10.66%;毕业生数为11,074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0.6%。从整个变化趋势来看,每年秋季招生规模要远高于春季,在2005年秋季以前这种变化趋势非常明显,2006年春季以后,变化趋势渐缓,招生总人数趋于稳定,固定在8,000人左右。表1显示,开放教育学生的滞留率比较稳定,变化趋势不明显,滞留率维持在0.1以下。滞留率最高的是1999年秋季入学的学生,滞留率为0.09;滞留率最低的是2002年春季入学的学生,滞留率为0.02。第一个毕业年的伪滞留率整体呈下降趋势,1999年秋季学生的伪滞留率达到最低点,为0.28。从2002年春季开始,第一个毕业年的伪滞留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6年秋季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27个百分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第一,2006年秋季之后,教育部有关规定要求,成人学习最短毕业年限为2.5年(5学期),故学生的第一个毕业年均在第5个学期,学习时间变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学习知识,获得课程学分;第二,2007年开放教育由试点转为常规,教学模式趋于稳定,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2006年之前,天津电大为了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在其它各项条件合格的情况下,允许学生1年半(3个学期)毕业。如2003年春季,为了提高检察院工作人员的整体能力,天津电大和检察院进行合作,设立了法学(检察方向)专业,学生在学习1年半(3个学期)之后,各项考试合格,就允许其毕业并为其颁发毕业证书。表1显示了第一个毕业年的伪滞留率和最后一个毕业年的滞留率,图2显示了各级学生不同学期的滞留率,整体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第3学期至第期下降趋势明显,平均降幅达到14%;从第期开始,下降趋势渐趋平缓,滞留率基本维持在0.1以下。学生在经过9个学期的学习之后,逐渐达到教学计划规定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顺利拿到毕业证,致使滞留率降低。

(二)滞留率的周期变化

把开放教育的滞留率划分为三个周期,第一个周期为3至6学期,第二个周期为7至期,第三个学期为10至16学期。周期划分依据为:一般情况下3至6学期属于学生的第一个毕业年所在学期,如表1所示;7至期开放教育的滞留率还处在剧烈的变化之中,如图2所示;进入第期之后,滞留率渐趋稳定,变化较小。第一周期处于第一个毕业年,滞留率相对较高,平均滞留率为0.49,如表1所示;第二周期,学生在继续学习了4个学期之后,毕业人数明显上升,平均滞留率降至0.13,两年时间下降了37个百分点;第三周期,滞留率相对稳定,平均滞留率为0.06,和最后一个毕业年的滞留率基本吻合。

远程开放教育具个性化学习的特征,学习者需要自我组织、自主制订学习计划并按计划学习。在第一周期,学生由于不适应远程开放教育学习模式,再加上学习者多是有职业的人,时间相对不宽裕,导致第一周期的滞留率较高,约有50%的学生不能按期毕业[2]。第一周期的退学率也相对较高,约占退学学生总数的95%。第二周期,随着学校支持服务功能的加强以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加强,滞留率大幅度下降。最后一个周期,随着学习年份的增多,滞留的这部分学生自信心下降,学习积极性下降,毕业学生明显减少,滞留率变化幅度较小。

三、多视点的滞留率变化趋势分析与差异比较

(一)不同层次的滞留率变化趋势与差异比较

1.本、专科滞留率的变化趋势

2002年春季之前入学的本科学生,滞留率呈逐年下降趋势(见图3),下降幅度较大,说明开放教育的质量不断提升,毕业人数显著增多,天津电大远程开放教育逐步探索出属于自己的教育模式。2002年春季的滞留率达到历史最低点,仅0.01。2002年秋季—2006年春季的滞留率渐趋稳定,没有大的波动,均在0.06以下。其中,滞留率最高的两届学生是2005年春季和2005年秋季,为0.06。2006年春季之后的本科学生滞留率上升速度加快,主要原因是2006年春季之后的学生还没有超过八年的学籍有效期,仍有一部分学生会在今后几年拿到毕业证书,目前属于伪滞留阶段。2000年秋季入学的学生滞留水平明显低于1999年秋季学生滞留水平,下降幅度较大。2001年春季—2007年春季学生的滞留率趋于稳定,2002年春季学生的滞留率水平达到专科滞留率的最低点,为0.03。2007年春季之后的专科滞留率和本科滞留率相类似,出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同是出于学籍8年有效期的原因,目前属于伪滞留阶段。从图3的变化曲线来看,开放教育的专科滞留率要略高于本科滞留率、总体滞留率,变化也相对比较剧烈,平均高出总体滞留率3个百分点。

2.本、专科滞留率的差异比较

由表2可知,本科滞留率的均值为0.0721,专科滞留率的均值为0.1089。经t检验,本科滞留率和专科滞留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统计值为7.655(P<0.05),专科滞留率显著高于本科滞留率[3]。

(二)不同地区滞留率的变化趋势与差异分析

1.市区和郊县滞留率的整体变化趋势市区的总体滞留率偏高,平均滞留率为0.12,高于总体滞留率和郊县滞留率的水平。从图4的变化曲线来看,市区滞留率的变化曲线高于郊县滞留率和总体滞留率的变化曲线,整体呈上升趋势。郊县滞留率则相对平稳,2006年秋季以前的学生滞留率基本维持在0.05以下。从整体来看,市区的滞留率高于总体滞留率,总体滞留率高于郊县滞留率,郊县滞留率处于较低水平。2002年春季学生的滞留率降至最低点,滞留率为0。2.市区、郊县滞留率的差异比较市区滞留率的均值为0.1221,郊县滞留率的均值为0.0468(见表3)。经t检验,市区滞留率和郊县滞留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t统计值为7.11,p值为0.00(p<0.05),郊县学生的滞留率显著低于市区学生的滞留率。

(三)不同专业滞留率的变化趋势及差异比较

目前,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专业有40余种,本文选取三个具有代表性且招生人数较多的专业进行分析研究。会计学专业总人数25,549人,约占1999年秋季—2008年秋季总人数的20%;法学专业总人数16,673人,约占1999年秋季—2008年秋季总人数的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总人数较少,2,000余人,但它是理科专业中招生年数较多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专业。

1.会计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滞留率的变化趋势

从图5中可以看出,会计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滞留率的变化曲线起伏较大。会计学的滞留率较为稳定,起伏较小,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波动幅度较大,且变化无规律,滞留率也相应高于会计学的滞留率。滞留率最低的是2001年秋季和2002年春季法学专业,滞留率为0.01。滞留率最高的是2007年秋季和2008年秋季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达到0.3。

2.专业间滞留率的差异比较

如表4,经过t检验,会计学滞留率和法学滞留率的t检验值为2.1,p值为0.053(p>0.05),会计学滞留率和法学滞留率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差异。会计学滞留率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滞留率的t检验值为3.494,p值为0.004(p<0.05),两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滞留率的平均值高于会计学滞留率平均值0.05个百分点。

四、滞留率与相关因子的灰关联分析

由于前述的各项滞留率是对同一批次的数据进行的分类统计,无法用多元回归分析来比较学历层次、地区、专业对滞留率影响力的大小。借鉴统计分析方法———灰关联分析对影响滞留率的各项因子进行分析,以找出影响滞留率的强关联因子、次强关联因子以及弱关联因子。

(一)指标分类

将天津电大远程开放教育2002年—2008年13批次入学学生总体滞留率作为参考序列,各批次本科滞留率、专科滞留率、郊县滞留率、市区滞留率、会计学滞留率、法学滞留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滞留率作为比较因素序列,借助灰色系统理论分析两组序列间的关联性,以进一步探索天津电大远程教育总体滞留率的影响因素。参考序列:X0(k),k=1,……,13比较因素序列:Xi(k),i=1,……,7,k=1,……,13

(二)数据标准化

将各批次数据除以初始批次数据进行数据标准化,得到其倍数数列即为初值化数列,转化数列具有可比较性,可以将问题转向对原始数据列中各因素增长倍数进行分析对比。

(三)计算关联系数

将标准化后的总体滞留率作为母序列y0(k),将标准化后的各滞留率作为关联序列,分别计算各组关联序列与母序列间的关联系数L0i(k)=min+ρmax0i(k)+ρmax,其中0i(k)=y0(k)-yi(k);min和max分别代表所有比较序列各个时刻绝对差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ρ是灰关联系数的分辨系数,其意义是削弱最大绝对差数值太大引起的失真,提高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经验数据ρ一般取值0.5[4]。

(四)计算关联度

关联度:r0i=1Nk=1ΣL0i(k)关联度描述了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相对影响程度的大小,N为期间数量,关联度等于不同期间关联系数的加权平均值。

关联度数值反映了各因子序列对总体滞留率影响力的大小,通过关联度数值,我们可以找出影响总体滞留率的强关联因子、次强关联因子以及弱关联因子,并以此作为降低开放教育滞留率的切入点,揭示滞留规律,对强关联因子加强研究、关注,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表7显示,在影响滞留率的各项因子中,本科滞留率为最强关联因子,对总体滞留率的变化影响力最大。其次为专科滞留率。不同专业的滞留率对总体滞留率变化的影响力各不相同,影响力最大的为会计学滞留率,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对会计学教学水平的关注。在本次研究中,对总体滞留率影响力最低的为市区滞留率和郊县滞留率,说明地区滞留率这个相关因子对总体滞留率影响不大,在哪个地区上学并不会影响到毕业学生的质量及数量。

五、主要结论与思考

(一)主要结论

通过对总体滞留率的整体变化趋势分析以及周期比较分析,并对不同层次、地区、专业的滞留率变化趋势分析以及差异比较,我们得出了初步的结论,更深层次的研究成果需要我们继续挖掘[5]。

———滞留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从表1可以看出,无论是伪滞留率还是滞留率都呈逐年下降趋势,学生的第一个毕业年所在学期也渐趋稳定,一般维持在第7学期。实践证明,学生经过7个学期的学习是比较合理的,此时第一个毕业年的伪滞留率相对较低。

———第二周期的滞留率下降速度较快。若将滞留率划分为三个流动周期,则滞留率在第二周期下降最快,下降速度为37个百分点。此时,学生通过前期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学习还充满兴趣,并没有失去信心,仍有充足的动力去完成学业,加之教师的正确引导,本周期是降低滞留率、提高毕业率的最佳时期。进入第三周期,滞留率变化趋势不明显,滞留率基本稳定,没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专科滞留率高于本科滞留率。通过t检验显示,本科滞留率和专科滞留率有显著差异,专科的滞留率明显高于本科滞留率。本科学生在经过了前期的专科学习之后,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学习自律性也相对较高,因此,滞留率低于专科滞留率。

———市区滞留率高于郊县滞留率。通过t检验显示,市区滞留率和郊县滞留率有显著差异,市区的滞留率高于郊县的滞留率。这就打破了一些传统的观念。在传统上,一般情况下市区的教育质量高于郊县教育质量,滞留生也会相对较少。天津广播电视大学采用远程开放教育方式,真正达到了资源共享,郊县的学生也可以享有优质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了教育质量,滞留率出现了低于市区的情况。

———专业间滞留率的比较。专业滞留率相对分层次滞留率和分地区滞留率来说,变化幅度较大,稳定性相对较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理工科代表专业,滞留率高于法学和会计学,变化曲线起伏较大。开放教育的学生多是基础较差的学生,理工类课程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和自主性,因此,开放教育理工类学生的滞留率相对较高。

———灰关联结果分析。以本科滞留率、专科滞留率、市区滞留率、郊县滞留率、法学滞留率、会计学滞留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滞留率为相关因子,通过灰关联分析,可揭示各项因子对总体滞留率影响力的大小。通过分析,本科滞留率为最强关联因子,其次是专科滞留率、会计学滞留率、法学滞留率。在开放教育中,应加强对本科学生的关注,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在专业方面,加强对会计学等学科的投入,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提升课程建设水平。

(二)对策思考

对策一,建立导学机制,加大支持服务力度。研究发现,在三个流动周期中,处于第二周期的学生上升空间最大。因此,可建立有效的导学机制,及早发现处于第二周期的学生的学习困难,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使这部分伪滞留生顺利毕业。建立有效的导学机制,要从以下两方面出发。首先,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端正学生的学习动机,强化他们的学习意志,激发学习热情,使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其次,提高面授辅导质量。面授辅导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起着答疑、解惑的作用,是开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6]。为处于第二周期的伪滞留生聘请高质量的面授辅导教师,制定适合他们的特色学习计划,发现他们学习中的不足,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学生增加面授课程次数,增加学生和教师直接接触的机会。

对策二,加大对本科教育的投入。对影响总体滞留率的相关因子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最强关联因子为本科。因此,降低滞留率,需要加大对本科教育的投入,提高本科教育的教学水平。天津电大的远程开放教育模式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主动性,这就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而本科生在完成了专科学习之后,具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良好的学习习惯也逐渐形成,更适合于这种远程教育模式。学校应加强对本科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的投入,切实加强媒体建设,提高视听、文字教材质量,为本科生的学习创造良好的环境。

小学春季值周工作总结例3

中图分类号:X16;X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5)14-3407-04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5.14.019

Analysis of Climatic Charcteristic of Dusthaze in Xianning from 1960 to 2013

ZHAO Ya-jing1,CHENG Hai-rong2,LIU Lian-feng1,PENG Xi-can1

(1.Meteorological Bureau of Xianning, Hubei Province, Xianning 437100, Hubei, China;

2.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daily observed data of Xianning meteorological station from December 1960 to February 2013, th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 of dusthaze was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isrtly, it indicated a pattern that north and south appeared the least days of dusthaze, but the most in the central area in the past 53 years, especially appearing in hilly area. From averaging data, dusthaze day happened most frequently in Chibi, followed by Xianning and the least in Jiayu which was a county closed to Yangtze River. The variation was large in different counties, but it showed a decreased trend of dusthaze day except in Chibi area. Secondly, the dusthaze day was more easily happened in winter (December to February), which ocuupied 47.7% of the whole year, followed by spring (25.7%) and autumn (20.5%), and it happened the least in summer (6.1%). Thirdly, the dusthaze day appeared mostly in December, reaching up to 2.1 days meanly in Xianning, 1.8 days in January. And July was the least month happening dusthaze, meanly 0.1 day, and it rarely appeared dusthaze in June. Fourthly, it showed a decreased trend of dusthaze day in Xianning. There was a increasing trend in 1970s, and it lasted to the initial stage of 1980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cycle of 2~4 years.

Key words: dusthaze; climatic characteristic; trend coefficient; wavelet analysis

随着城市发展,空气质量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城市中霾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霾是一种对视程造成障碍的天气现象, 其组成成分包括数百种大气颗粒物以及空中悬浮物、直径小于10 μm的气溶胶粒子,对健康造成严重的 威胁[1]。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造成空气普遍浑浊[2],国际组织称这种现象为“亚洲棕色云”。严重的霾使大气能见度降低,这些气体在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热化学反应,产生一种新的光化学烟雾,具有很大毒性,对人体有强烈的刺激作用,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有诱发肺癌的危险[3-5]。严重的霾天气还能直接引发各类海、陆、空交通事故以及城市空气质量严重污染[6],影响生态环境[7-9]。近年来,区域性霾天气在中国频繁出现,影响日趋加重,分析咸宁市霾气候变化特征这项基础性工作迫在眉睫,其研究价值和参考意义非常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根据经湖北省气象局质量控制后的咸宁市6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0年12月至2013年2月逐日人工观测资料,当天气现象观测有霾时记为一个霾日。运用趋势系数统计和小波分析方法分析霾的月、季、年和年代际变化规律。根据气候学上对冬季的定义,取完整的冬季月份为当年12月和次年1、2月,春季为当年3~5月,夏季为6~8月,秋季为9~11月。

运用趋势系数、小波分析和小波方差图[10-12]方法。小波方差图能反映信号波动的能量随尺度变化的分布,可用来确定信号中不同种尺度扰动的相对强度和存在的主要时间尺度,即主周期。

2 结果与分析

2.1 53年霾天气概况

分析咸宁市1960-2013年共53年霾分布情况,呈中间多南北少的分布。赤壁最多,为16.7 d/年;咸宁市区次之,为11.6 d/年;南三县崇阳、通城和通山分别为9.1 d/年、6.4 d/年和 4.4 d/年;靠近长江的嘉鱼县霾天数最少,为1.5 d/年,最多与最少之间相差约10倍,具有丘陵地区多发的特点。

从各县市逐年霾日数演变(图1)可以看出,各地年变化差异较大。除赤壁外,其他县市年霾日数随时间呈减弱趋势。其中,通城和咸宁市区年变化特征相似,有2段集中发生期,分别处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初期和21世纪初到10年代前期。嘉鱼年霾天气变化不大,变幅为2~4 d/年,呈平稳下降趋势。逐年霾日数变化呈明显增多趋势的赤壁市,在21世纪10年代末霾天数剧烈攀升。赤壁市2008年霾天数多达64 d,为有气象记录以来咸宁全市范围内排崇阳1979年74 d和咸宁市区1974年74 d之后的第三大值,紧接着在2011年又出现62 d的霾日数。

由咸宁各县市年霾日数最大值和出现年份可以看出,咸宁全市范围内年霾日数最大值是出现在崇阳1979年的74 d,咸宁市区年霾日数的最大值是出现在1974年的72 d。其他县市的最大值为赤壁2008年出现的64 d,嘉鱼1981年出现的10 d,通城1966年出现的40 d,通山1969年出现的29 d。

2.2 霾的季变化特征

由图2可知,咸宁市区霾天气变化有2段集中发生期。在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没有出现霾天气,而其他时间都有发生,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是霾日数急剧上升阶段,至80年代初期较高的霾日数维持,1973年冬季霾日数为26 d,1974年春季霾日数为25 d,同年秋季霾日数为23 d,都为各季节最大值。21世纪初到10年代前期的秋冬季的霾日数呈波动增长态势。

分析53年四季和全年的累计霾日数以及季节平均总日数可以发现,赤壁市53年累计出现霾天气最多,为907 d;咸宁次之,为627 d;崇阳为481 d;通城为341 d;通山为229 d;嘉鱼最少,为81 d。比较四季各县市霾日数,春季咸宁市区的霾日数最多,其他季节都是赤壁最多。秋季和冬季各县市变化情况一致,赤壁最多,咸宁次之,再次是崇阳、通城和通山,嘉鱼最少。

从季节平均总霾日数看,冬季出现霾日数最多,为212 d;其次是春季114 d,秋季为91 d;夏季最少,仅为27 d。冬季霾日数占全年的47.7%,春季占25.7%,冬春两季占全年霾日总数的70%以上,秋季占全年的20.5%,夏季仅占全年的6.1%。结果表现出冬春季出现多,秋季次之,夏季最少的分布特征。这主要是由于冬春季节影响咸宁市区的冷空气活动频繁,而咸宁市大部分地区位于变性高压脊内,空气干燥,气压稳定,风力微弱,地面附近的灰尘、汽车尾气难以扩散或稀释,从而导致霾天气的出现。而夏、秋季雨水相对要充沛许多,雨水对空气中的灰尘等污染物起冲刷作用,不利于霾天气的形成。

2.3 霾的月变化特征

咸宁市区53年各月平均霾日数明显不同,最多为12月,平均达2.1 d,其次是1月份,平均霾日数1.8 d,霾日数最少的为7月,仅0.1 d。据实测资料统计,44%以上的年份在12月都出现了霾天气,有42%以上的年份在1月、5月和11月都出现了霾天气。2013年1月、1974年3月的霾日数最多,达15 d和14 d。而有近94%的年份在6月都没有出现霾天气。

2.4 咸宁市区霾年际变化特征

分析咸宁市区逐年霾日数演变,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20世纪70年代初期是霾日数急剧上升阶段,至80年代初期维持较高的霾日数,年平均霾日数达到38 d。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21世纪初,年霾日数为6~8 d。年霾日数趋势系数为0.3 d/年。霾日数最低值为0 d,分别出现在1989-1998年和2001年;最高值为72 d,出现在1974年。为滤去年际间的随机变化,采用5年滑动平均对原霾日数序列进行处理,同时用线性倾向估计分析了不同阶段霾日数的趋势系数(表1)。

根据5年滑动平均曲线可以把年霾日数变化分成五个阶段(表1),其中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70年代初期霾日数呈明显上升阶段。该时段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大量发展,故霾日数上升也比较快,年霾日数趋势系数为3.4 d/年。21世纪初期的前中期霾天气再次多发,呈现明显上升。由于城区交通繁忙,机动车大量增加,机动车尾气污染严重,这一阶段霾日数的年趋势系数为1.2 d/年。进入21世纪10年代,经济和旅游的加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年年攀升,使得霾日数又有增多的趋势。年趋势系数为2.4 d/年。

2.5 周期特征

由图3可见,咸宁市区霾变化存在着2~4年的显著周期。此外还有一个28年作用的长周期,但并没能通过显著的周期性检验。1990-1998年和2000年以后,周期比较显著,1990-1998年周期大约在4年,而从2000-2010年2年左右的周期比较显著,可以看出周期有缩短的趋势。

3 结论与讨论

1)咸宁市53年霾日数呈中间多南北少的分布,具有丘陵地区多发的特点。多年平均年霾日数赤壁最多,为16.7 d/年;咸宁次之,为11.6 d/年;靠近长江的嘉鱼县霾天数最少,为1.5 d/年。咸宁市各县市年变化差异较大,除赤壁外,其他县市年霾日数随时间呈减弱趋势。

2)季节分布特征:冬季(上年12月至次年2月)霾日数占全年的47.7%,春季占25.7%,冬春两季占全年霾日总数的70%以上,表现出冬春季出现多,秋季次之,夏季最少的分布特征。

3)咸宁市区霾日数月变化特征:最多为12月,平均达2.1 d,其次是1月份,平均霾日数1.8 d,霾日数最少的为7日,仅0.1 d。有44%以上的年份在12月都出现了霾天气,有42%以上的年份在1月、5月、11月都出现了霾天气,而有近94%的年份都在6月没有出现霾天气。

4)咸宁市年霾日数的历史纪录前三位分别为崇阳县1979年74 d,咸宁市区1974年72 d,赤壁市2008年64 d。

5)咸宁市区年霾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20世纪70年代初期是霾日数急剧上升阶段,至80年代初期维持较高的霾日数,年平均霾日数达到38 d。20世纪60年代、80年代和21世纪初,年霾日数为6~8 d。

6)咸宁市区霾变化是2~4年左右的显著周期,还有28年的大周期,但不显著。

7)霾天气的出现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气象条件有关。强逆温层的出现与气候干旱少雨,日照强烈,湿度较低等气象条件共同作用形成霾。

参考文献:

[1] 李 洪,杨小明.灰霾的形成及其危害探讨[J].科技咨询,2012(25):141-142.

[2]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3] 王 玮,汤大钢,刘红杰,等.中国PM2.5污染状况和污染特征的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0,13(1):1-5.

[4] 吴 兑,毕雪岩,邓雪娇,等.珠江三角洲大气灰霾导致能见度下降问题研究[J].气象学报,2006,64(4):510-518.

[5] 刘爱君,杜尧东,王惠英.广州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J].气象,2004,30(12):68-71.

[6] 张保安,钱公望.中国灰霾历史渊源和现状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1):56-58.

[7] 王 佳,韩见弘,黄 蕊.浅析灰霾的形成及危害[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7):37-38.

[8] 何惠明.广东城市大气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0,12(1):69-71.

[9] 吴 兑,邓雪娇.环境气象学与特种气象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小学春季值周工作总结例4

“春节”前,我段本着“力争实现全天候安全畅通”的目标,尤其是冬季道路的安全畅通工作引起了我段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此之前就召开了冬季养护及“春运”保畅工作的专题会议,并成立了以段长高俊峰为组长,副段长杜建军、路政大队长翟建京为成员的春运保畅工作领导组,对养护中心及应急小组成员要求从严、强练内功,大大增强了个人工作责任心,并制定了冬季养护期间的应急预案和值班巡路制度,要求领导组成员在此期间轮流值班,手机24小时开机待命。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思想明确、责任到人,确保了我段春运保畅工作的圆满完成。

为认真做好春运保畅工作,我段结合冬季养护工作,开展了一次由工程技术股组织相关人员对管养线路全面细致的摸底排查,将临夏线k85+000—k88+000(薄弱路段)作为重点养护路段。除日常养护巡查外我们还对辖区内的4桥5坡及隐患较多的地点制定了详细的养护对策并派专人值守,时时监控,特别是在108线汾河大桥设立了值班室,值班人员24小时对桥面进行值守监控,随时发现桥面有积雪结冰现象,随时进行快速清理,有效避免了因桥面发生事故而造成的公路阻断现象,并要求分段责任人每天都要巡查到位、及时反馈路面及相关信息。养护中心组织人员对路面出现的坑槽进行了快速填补,路基出现的滑坡、塌方等病害按照相关技术要求进行了快速处理,对路面裂缝进行了沥青灌缝处理,并对危桥、涵洞等排水设施进行了检查与疏通。

我段认真汲取往年大范围持续降雪天气对公路畅通造成严重影响的经验教训,增强了危机意识,克服麻痹思想,消除侥幸心理,做好了防大灾、抗大灾的一切准备。段领导重新审视和考量了各项准备工作,努力做到思想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我们除对沿线急弯、陡坡采备防滑料外,还在__、108线急弯、坡段选择合适地点堆放了150方/5处备用的防滑料,做到“随缺随补”。并对坡段采备的防滑料撒上白色的轮廓线,使防滑料的位置明显,保证了坡段行车顺畅。一切准备充分,时刻应对雪情。

我们坚持遵守每天巡路制度,在巡路过程中结合各路段负责人汇报的路况信息,对发现有安全隐患的地点随时安排处理,做到“隐患不过夜,不处理不离人”,并在处置地点按规定放置警示标志。对危险路段设立了危险警告标志,并限制超限车辆通行,有效遏制了因超限而导致的事故发生。

我段在保证道路安全畅通的前题下,狠抓环境治理。不但保持公路路面的整洁美观,还对公路周边环境进行了有效整治,沿线村民在边沟及排水设施内倾倒垃圾的现象比较严重,为此我段对排水设施进行了疏通清理,路政大队组织人员对沿线村民进行说服教育,并大力宣传《公路法》,使我段辖区的路容路貌保持了一个良好的状态,着力打造一个“畅、洁、绿、美”的和谐道路环境。

小学春季值周工作总结例5

1.2划分标准季节划分采用气象学上的标准:春季是3~5月,夏季是6~8月,秋季是9~11月,冬季是12月和次年1~2月;高温天数指气温≥35℃的天数,低温指天数气温≤-5℃的天数;无霜期指从春季的无霜日到秋季的初霜日为无霜期。

1.3研究方法研究主要采用回归分析、趋势线分析等方法。通过引入气候倾向率和气候趋势系数来研究各要素的气候倾向趋势和变化幅度,并采用相关系数统计检验方法,检验气候趋势系数是否显著。

2气候变化特点

2.1气温变化特征

2.1.1平均气温年际变化特点。新安1979~2008年30年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如所示。新安历年平均气温是14.3℃。从中可以看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平均气温最低,从80年代中期开始平均气温在平均值以上的次数越来越多,相对峰值和相对谷值都呈明显升高趋势;从90年代开始,波动较大,升温剧烈。新安近30年来,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拟合方程为y=0.046x+13.54,升温倾向率达0.46℃/10a,相关系数为0.71,高于中国50年的0.22℃/10a平均水平。

2.1.2气温的季节变化特点。新安1979~2008年各季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如所示。新安春季的平均气温是14.8℃,从中可以看出,新安春季增温比其他各季的增温都剧烈,波动也比较大,线性增温倾向率0.92℃/10a,相关系数为0.73,在四季中增幅最大。从90年代初期开始,气温上升速率加快,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从2000年以来,春季气温平均值基本都在15℃以上。新安冬季气温升高明显(),线性增温倾向率达0.36℃/10a。新安冬季的平均温度是1.9℃,从80年代开始到90年代末,冬季气温在波动中上升,波动较小,80年代的平均温度基本都在2℃以下,1984年出现了30年来冬季的最低值;90年代的平均温度基本都在2℃以上,从90年代开始,增温速率加快,冬温显著升高,暖冬现象严重;进入2000年后,冬季的气温波幅远远大于其他时期,气温忽高忽低,说明新安在冬季气温不断升高的同时,出现暖冬与冷冬的概率也在不断加大。新安秋季气温波动较大(),虽然有升有降,但总体在波动中上升,增温倾向率为0.36℃/10a,气候趋势系数为0.39,与冬季线性增温倾向率相同;平均气温是14.3℃,与全年平均气温相同。由可以看出,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新安的秋季平均气温基本都在14℃以上,呈稳定上升趋势。新安夏季气温波动较大(),平均气温是25.9℃。总体来看,虽然新安夏季气温呈上升趋势,线性增温倾向率为0.18℃/10a,但气温随年度变化的相关性还不强,尤其是从1997年开始,新安的夏季平均气温在波动中有下降趋势。

2.1.3极端最高(最低)气温年际变化特点。新安1979~2008年极端最低气温变化如所示。新安极端最低气温多出现在1月和12月,极端最低气温气候平均值是-10.9℃,其年际差异十分显著,2007年最高值-4.7℃比1990年最低值-14.7℃高10℃。极端最低气温变暖趋势十分明显(),增温剧烈,30年来极端最低气温除1990年的特殊年份外,总体呈明显的波动上升趋势,其线性拟合气候增暖倾向率为每10年1.06℃,气候趋势系数为0.5。新安极端最高气温多出现在6~8月份,极端最高气温平均值是39.4℃。新安1979~2008年极端最高气温年际变化中(),有升温趋势,线性升温倾向率0.26℃/10a。极端最高气温差异十分显著,1993年最低值36.6℃比2005年最高值41.7℃低5.1℃。与极端最低气温变暖趋势相比,极端最高气温趋势波动较大,有明显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气温升高与降低的周期一般为4年。

2.1.4高(低)温天数年际变化特点。新安平均高温天数是15.4d,在高温天数年际变化序列中,其年际差异十分显著,波动较大,1997年出现高温43d比1983年出现高温2d相差41d。新安1979~2008年近30年最高气温天数年际变化如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新安高温天数峰值升高趋势比谷值升高趋势明显,高温天数的增加也十分明显,高温天数线性上升倾向率为2.29d/10a,气候趋势系数为0.27。新安平均低温天数是19.3d,在低温天数年际变化序列中,其年际差异十分显著,波动较大,1976年出现低温40d比2001年出现低温5d相差35d。新安1979~2008年近30a最低气温天数年际变化如所示,可以看出新安低温天数的减少十分明显,低温天数线性下降倾向率为5.11d/10a,气候趋势系数为0.52。

2.2无霜期年际变化特点新安平均无霜期是220d,在无霜期年际变化序列中,其年际波动不一(),在1979年到1982年间,无霜期波动较大,最大值在2006年的271d与最小值在1976年的195d的差值为76d。从1979年开始到1988年间,无霜期上升趋势比较稳定,是第一个高峰期;从1991年到2002年处于较低的缓慢地上升期;从2004年开始无霜期上升迅速,振幅增大。从无霜期年际变化的总体角度看呈明显性上升,上升倾向率为10.86d/10a,气候倾向率为0.55。

2.3降水变化特征

2.3.1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新安1979~2008年降水量的变化序列如图8所示,新安年平均降水量为646.3mm,降水量总体趋势是在波动中明显减少,降水递减倾向率为3.97mm/10a,干旱化趋势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同时还明显看出,气候变暖后,年降水量振幅的相对变率比气候变暖前有明显的增加,表明随着气候的变暖新安年降水量变率增大,出现大旱大涝的可能性增加。就年代变化而言:80年代为丰水期,降水量比较稳定,高于平均值34mm,90年代波动中急剧减少,低于平均值44mm,为严重干旱期;2000~2008降水量比90年代有所增加,如果不考虑2003年的峰值,仍低于90年代的平均水平,其中,2003年的降水量是30年来最高,为严重洪涝年,使得10年平均值增大,其他年度降水量仍相对较少,干旱威胁依然存在。

2.3.2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新安1979~2008年近30a来各季降水情况如图9所示。新安平均春季降水量为126.8mm。从图9中可知,新安春季降水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递减率为6.87mm/10a,但降水量与年际变化相关性不强,而降水波动性规律较明显,春季最大降水量在整体变化趋势中呈7~8年的周期性,最小降水量在整体变化趋势中呈5~6年的周期性。春旱现象越来越严重。新安年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夏季平均降水量为322mm,占全年总降水量的50%,对全年降水影响最大。由图9可以看到:新安夏季降水同春季降水一样呈减少趋势,递增率为3.78mm/10a。虽然夏季降水量与年际变化相关性不强,但夏季最大降水量波动规律性最强,在整体变化趋势中呈6~7年的周期性变化,最小降水量波动规律也相对较明显,在整体变化趋势中相对呈5~6年的周期性变化。新安平均秋季降水量为167.4mm。由图9可知,新安秋季降水略有增加趋势,其降水量与年际变化相关性不强,降水波动规律也不明显,波幅较大,突变性较强。从2003年以来秋季降水量减少明显。新安平均冬季降水量为34.2mm。由图9可知,新安冬季降水略有增加,递增率为3.23mm/10a。由于冬季降水总量较少,故对全年降水变化趋势影响不大。

3气候变暖对农业及生态环境的影响

3.1气候变暖对农业气候资源的影响气候是进行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条件之一。气候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为农业生产提供着光、热、水、空气等能量和物质资源。因此,从农业的观点看,气候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自然资源。大气中CO2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多,引起“温室”效应,使气候变暖。以气候变暖为主导的气候变化必将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产生明显的影响[1]。因为CO2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所必不可少的原料,是太阳能量的转化和储存以及地球生物圈赖以生存和平衡的基础。一般说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其含量增加将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但温度升高、有效水分减少会抑制作物对CO2的吸收,进而减弱光合同化过程的强度。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径流、旱涝灾害频率发生变化。对气候变化敏感的传染性疾病的传播范围可能增加;与高温热浪天气有关的疾病和死亡率增加。研究表明,年平均气温升高1℃将引起农田蒸散量增加10%,地表流经量将减少62.9%,水资源总量将减少40%,土壤含水量减少10%,气温升高0.5℃耗水每公顷将增加30~75m3,加剧干旱的影响[2-6]。

3.2气候变暖对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随着气温的升高,不定因素增多,气候变率加大、振幅增高,时空分布不均,气象自然灾害有明显的加剧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①从新安的降水量来看,总体趋势是在波动中明显减少,降水递减倾向率为3.97mm/10a,再加上气温升高导致蒸发力加大,造成作物水分亏缺,产生严重干旱;②降水变率加大、振幅增高,在干旱发生频繁的同时会导致暴雨、冰雹、大风等气象自然灾害的加剧,甚至出现严重洪涝;③从各季气温变化振幅来看,冬季的振幅最大,正负差值达到4.2℃,说明在冬季气温不断升高的同时,温度的不稳定程度有所增加,出现暖冬与冷冬的概率也在不断加大,冬季的寒潮和雪灾也会时有发生,低温冷害和霜冻会给农业造成损失。④从增温速度和波动情况来看,春季增温比其他各季的增温都剧烈,波动也比较大,说明新安春季的倒春寒发生概率也很大,对农业影响更大。由于果树因气候变暖开花期提前,处在开花、授粉期桃树、梨树、核桃、苹果等抗冻能力下降,倒春寒不仅影响传粉授精,更严重会导致果树花朵冻枯脱落,产量下降。⑤从高温天数和最高气温变化情况来看,新安极端最高气温以每10年0.26℃的速度上升,高温天数以每10年2.29d的速度增加,说明新安炎热时间不断延长,干热风、热浪和酷暑的影响不断加大。由于作物生长对适宜温度、能够忍受的高温和低温都有一定的要求,超过上限的高温会使作物遭受高温胁迫危害,生长发育受到抑制,产量大大降低,如果高温和干旱结合,就会导致植株大量失水,迅速枯死。夏季是苹果、核桃、柿子幼果膨大期,超过35℃以上的高温会严重抑制果实的生长发育,气温高达38℃以上就会对果实产生日灼伤害,使果实停止生长、枯死、脱落。

3.3气候变暖对粮食作物的影响气候变暖尤其是随之而来的异常高温会给粮食作物带来以下影响:①会对作物生长产生不利的热害,胁迫作物来不及灌浆甚至中断或终止正常的生长发育进程而提前成熟;②温度升高加速土壤中肥料的分解和流失,蒸散率增加抵消了原本不多的降水量,从而使作物生长的水分胁迫加重;③较高的温度加快了作物的生育进程,缩短生育期,使之来不及累积光合同化产物、充盈籽粒而提前成熟,导致籽粒不饱满或瘪粒而减产。玉米、高粱和谷子是耗水量较小的喜温作物,适应性强,气温升高对玉米、高粱和谷子产量影响不大[7];大豆是喜凉作物,气温超过25℃,就会抑制其生长,致使减产;小麦是喜冷作物,由于冬季变暖、寒冷期缩短,会使其停止生长的越冬期缩短。王石立等的计算揭示了气温升高时因蒸发变大而导致小麦水分亏缺情况,表明小麦全生育期内农田蒸散量将大于当前气候8%~12%,以小麦拔节、抽穗阶段更为突出,由于小麦全生育期水分亏缺加剧引起的小麦减产值将比当前气候下大8%~20%,灌溉将增加25%~33%,有灌溉条件的地区,小麦可能增产,但灌溉增加使生产成本提高,而在没有灌溉条件的地区,水分胁迫加剧则将导致减产。

3.4气候变暖对作物病虫害的影响害虫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环境温度高,其生理代谢旺盛,生长发育快;环境温度低,其生理代谢弱,生长发育就慢。气候变暖,特别是冬季温度升高,将有利于害虫和病原体安全越冬,使来年春夏的虫病源基数增大,引发危害面积扩大,危害程度加重;春秋季温度升高,将延长害虫和病菌的可生育时期,有利于病虫害春季早发,冬季休眠推迟,危害期延长;而积温增加,可使1年中病虫繁育的世代增多,致使农作物受害概率增大;空气中CO2浓度增大,植株中含碳量增高,含氮量下降,致使害虫的采食量增大,导致对农作物的危害加重。

3.5气候变暖对自然植被的影响地球表面的植被类型及其分布基本上取决于年降水、年生物温度与湿度3个要素。未来各类自然植被将发生明显北移,南方的热带季风雨林将逐渐引进,相当多的树木面临不适宜的新的气候条件可能变得更为脆弱,尤其是寒温带针叶林将向北移入,部分树种甚至面临濒危状态。气候变暖,降水不能保持与温度的同步增加,导致植被光合作用所需水分供应不足,相当多的树种面临不适应新的气候条件,会变得更加脆弱、更易遭到病虫害侵袭。根据李英年对1987年以来黄河源区土壤湿度的监测结果分析,黄河源区下垫面蒸散量的加大使土壤向干暖化发展。这种气候因素的影响,导致近十几年来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力按9.506g/(m2•a)的倾向率下降[8]。

4对策与建议

气候变暖将导致地球气候系统的深刻变化,使人类与生态环境业已建立起来的相互适应关系受到显著影响和扰动。气候变暖将导致地表流经、旱涝灾害频率发生变化,特别是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气候变化将使我国未来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产量波动大;气候变化将影响人类居住环境,最直接的威胁是洪涝、山体滑坡和与高温热浪天气有关的疾病和死亡率增加等。因此研究气候变化的影响,探讨增强新安农业应变能力的对策措施,为新安农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结构布局的调整提供一些科学依据和可供选择的对策方案。

(1)调整农业结构和布局,发展特色农业、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经济林果业。

小学春季值周工作总结例6

中图分类号:X7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4-0032-04

1 引言

城市地表水体作为城市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起着美化城市的作用,而且具有维持当地生态系统平衡及调蓄洪水的作用,有的甚至是城市水源的重要来源。目前许多城市地表水体发生了严重的氮污染问题,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注意。贾海峰[1]1996年对密云水库水质调查结果表明水体NH+4-N的浓度在不同点位均为秋季最高,同年对广东里湖的监测分析也表明,水体TN、TP季节性变化不显著,但总的变化趋势是秋季N、P营养盐含量高于其他季节。E Prona[2]等对西班牙Albercha河水体营养盐的时空分布特征M行研究发现,营养盐分布变化受采样位置和季节的影响,在春、夏季,由于流域内人类活动的加剧,水体无机氮浓度比秋冬季明显升高。李伟等[3]对田庄水库氮的迁移转化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4月份氨氮、硝氮和总氮浓度均高于9月份,即水体中氮浓度春季最高。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对大型河流、湖泊氮污染季节变化研究较多,但对于封闭水体氮污染的季节变化研究更少。本文试以金华市小型封闭水体为例,通过分析其氮污染的季节变化特征,希望能弥补该方面研究的不足。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金华市(28°32′~29°41′N ,119°14′~120°46′30″E)位于浙江省中部,金华市地处金衢盆地的东端,属于浙中丘陵盆地,地势中部低、南北高,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温度适中,年平均气温为17.5℃,降雨量较为充沛,年总降雨量平均为1424 mm,气象灾害较少,适宜居住和生活。其中金华市区只包括金东区和婺城区,位于武义江、金华江和东阳江交汇处,面积约2045 km2,建城区面积约63.78 km2。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金华市区二环以内的小型封闭水体,选取12个有代表性的水体作为观测点(图1)。

2.2 研究方法

为系统研究金华市小型封闭水体氮污染的季节变化,本研究通过卫星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根据周围土地利用状况及水体主要利用方式,将金华城市小型封闭水体划分为林地水体、耕地水体、水产养殖水体、景观水体、居住用地水体、工业用地水体6种类型的水体。选择了12个小型封闭水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10.1绘制采样点分布图。采样时段为2015年4月25日至2016年4月19日,间隔一个月采集一次水样。样品采集使用250 mL聚氯乙烯塑料瓶,采集距水面0.2 m的水样,当天带回测定氮浓度,分析前对略带浑浊的水样进行过滤。采样的同时,通过访谈,向附近居民了解水体周围土地利用现状,并进行记录。

2.3 样品分析方法

水样的pH值采用精密pH计进行测定,水样的电导率采用便携式电导率仪测定,总氮(TN)浓度采用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GB11894-89)测定,硝态氮(NO-3-N)浓度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直接在220和275 nm双波长下比色测定,铵态氮(NH+4-N)浓度采用靛酚蓝比色法测定,可溶性有机氮(DON)浓度利用总氮浓度减去可溶性无机氮浓度得出。即:DON = TN - NO-3-N - NH+4-N。运用Excel和SPSS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水质评价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 结果与分析

3.1 氮污染的季节变化

本研究中不同类型水体的TN含量有所不同。林地水体、耕地水体、水产养殖水体、居住用地水体、景观水体、工业用地水体TN的浓度范围分别为7.88~11.17 mg/L、8.16~15.04 mg/L、6.57~13.65 mg/L、6.79~16.27 mg/L、7.28~13.14 mg/L、8.06~12.43 mg/L。从整体上看,耕地水体和居住用地水体TN的含量要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水体。根据我国地表水水质指标准,Ⅴ类水的TN限值为2 mg/L,本研究各类水体各个时间段的TN浓度都高于标准限值,表明金华城区的小型封闭水体一直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

在整个采样期间,尽管研究的12个采样点的水体污染来源不同,各类型水体的TN含量随时间变化总体上仍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从图2中可以看出,各类型水体TN含量在4~9月,总体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自9月至第二年3月,总体又呈现出波动上升的趋势,3~4月又呈现下降趋势。除工业用地水体外,各类型水体TN均以9月最低;耕地水体和居住用地水体的季节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其他类型水体。

同一类型水体不同月份的TN含量进行方差,分析(取α=0.05)显示,林地水体和耕地水体TN含量不同月份的差异性显著,而水产养殖水体、居住用地水体和景观水体不同月份的差异性不显著。

通过与其他城市湖泊对比发现,金华市小型封闭水体氮污染十分严重。熊汉锋等人通过研究梁子湖表层氮的季节变化发现湖水TN含量在0.18~1.362 mg/L之间,平均0.713 mg/L,表层湖水中全氮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湖心和湖泊出水口,表现为春季最高,冬季最低[4]。

赵海超等人逐月调查了 2010 年洱海上覆水TN含量发现2010年1~12月洱海TN总体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TN 浓度为0.20~0.95 mg/L,最大值出现在7月,最小值出现在1月[5]。通过上述对比,可以得出金华市小型封闭水体TN远高于其他大型城市湖泊,且波动幅度大,急需采取相关措施进行整治。同时,本研究中城市小型封闭水体同城市湖泊氮污染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值得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3.2 氮元素赋存形态的季节变化

不同类型水体氮元素的赋存形态也有所不同,并且随季节的变化规律不同。对于NO-3-N,除了景观水体,各水体NO-3-N含量随季节呈现明显波动,普遍在9月有最低值,其中居住用地水体和工业用地水体的NO-3-N含量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其他水体,而景观水体无明显的时间变化。对于NH+4-N,耕地水体和居住用地水体随季节有明显的波动,耕地水体的在春秋季NH+4-N含量较高,而居住用地水体仅在春季NH+4-N含量较高。对于DON,林地水体、居住用地水体和工业用地水体的DON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其中,林地水体的DON含量秋季较高,居住用地水体春季较高,工业用地水体春夏较高。可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水体不同形态氮的季节变化有显著的影响。

同一类型水体不同月份的各形态氮含量进行方差,分析(取α=0.05)显示,NO-3-N的含量,除景观水体的NO-3-N含量不同月份的差异性不显著之外,其余各水体的差异性显著;NH+4-N的含量,耕地水w和居住用地水体的差异性显著,而林地水体、水产养殖水体和景观水体差异性不显著;DON含量,耕地水体、水产养殖水体和居住用地水体的差异性显著,而林地水体和景观水体的差异性不显著。

各形态氮占TN的百分比也随季节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规律。对于NO-3-N,除景观水体,其余各类型水体在春季都会有一个上升的阶段,7~9月呈现下降的趋势,9月以后又呈现上升的趋势。对于NH+4-N而言,各类型的水体在春季都出现下降的趋势,7~9月又呈现上升的趋势,9月以后又呈现下降的趋势,在秋末冬初降到极小值后又呈现上升的趋势。

综上所述,不同类型水体氮元素的赋存形态且随季节的变化规律有明显的不同。其中,耕地水体TN和各形态氮的不同月份的差异性均显著,而景观水体TN和各形态氮的不同月份的差异性均不显著。

4 讨论

4.1 水体总氮季节变化的原因解析

4.1.1 氮污染来源的影响

地表水体氮的来源较为复杂,既有外源输入又有内源释放,既有点源又有非点源。本研究针对的是金华市内小型封闭水体,氮污染的可能来源包括农业施肥、城镇污水的排放。

有研究表明,未受污染的河流和湖泊无机态氮浓度的浓度范围是0.016~0.240 mg/L,平均浓度为0.102 mg/L[6],而本研究中城市小型封闭水体无机态氮的浓度水平几乎是平均水平的十几倍,人为污染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经偏相关分析得出:耕地水体和景观水体的电导率与NO-3-N、NH+4-N呈显著的正相关(а=0.02),说明NO-3、NH+4与电导率(离子总量)具有相似的分布特征,NO-3、NH+4可能是此类水体的主要离子。据此推断NO-3在耕地水体和景观水体总阴离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NH+4在这两类水体总阳离子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有研究表明,水体不同形态氮的存在与其来源有关,排水良好的农业流域中大部分的总氮是以硝态氮的形式汇入水体[7],而氨氮是城市型河流和城镇污水中的主要存在形态[8,9]。根据综合前人的成果和实地考察得出本研究中的耕地水体和景观水体的氮分别主要来源于农业化肥的使用和城市污水的排放。

由于农业化肥的施用主要以氮肥为主,而土壤中多余的氮肥通过降水而形成的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导致耕地水体的离子组成以NO-3-N、NH+4-N为主,水体的TN季节变化也与施肥的季节变化相一致。根据调查得知当地村民春季氮肥施用较多,而城镇污水的排放随季节没有明显的变化,因此景观水体的TN随季节变化没有明显的波动。

4.1.2 水生生物的影响

经过实地考察发现本研究中各类水体均有一定量的水生植物,其中耕地水体和居住用地水体的浮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相对较多,这与农业肥料的大量施用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密切相关。在秋冬时节,水体中的水生生物(尤其是水生植物)生长过渐变缓慢,水生生物对氮素营养盐的利用率逐渐变低,从而带来水体中氮素的累积和浓度的升高。而在夏季光照、水温等条件较为适宜,导致浮游植物迅速生长,大量消耗水体营养盐,营养盐含量不断降低,因此到9月各类型水体中氮营养盐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4.2 水体各形态氮季节变化的原因解析

水环境中的NH+4-N、NO-3-N主要存在两种去除和转化的途径,一种是硝化-反硝化过程,这一过程中氮经过硝化作用转化为亚硝酸盐氮,再转化为硝酸盐氮,硝酸盐氮进而通过反硝化作用转化成氮气释放到大气而离开水环境;另一种是藻类等水生生物进行的同化作用,无机氮作为营养盐被生物生长利用而从水体中去除[10]。

氨氧化作用是硝化反应的第一步。自然界中参与氨氧化作用的微生物主要包括氨氧化细菌(AOB)等。氨氧化细菌倾向于在中性和偏碱性的环境下生长[11]。随着pH的升高,AOB氨氧化活性呈升高趋势。本研究中各水体的pH大都时间呈碱性。硝化作用中的氨氧化作用受抑制,然而这些时间段的NH+4-N含量却在降低,说明本研究水体影响NH+4-N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藻类的同化作用。

一般来说,水体不同形态氮营养盐含量最高值都是依次出现的,这与NH+4-N的转化有关。由于NH+4-N是氮的还原态,而NO-3-N是氮的稳定形态,氮污染多以还原态氮的形式进入水体,NH+4-N在亚硝化细菌及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先氧化为NO-2-N,NO-2-N不稳定,最后转化为稳定的NO-3-N,这个过程要消耗水体中大量的氧[12~15]。

从图2可以得出,耕地水体和居住用地水体的NO-3-N和NH+4-N季节变化明显,所以以这两类水体为例。NH+4-N在采样开始初期的5月到7月有明显的下降过程,在温度和阳光都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藻类大量繁殖,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H+4-N,同时,此时水中的溶解氧充足,较高的温度也促进NH+4-N的转化,导致NH+4-N含量迅速下降。7~9月又有明显的上升过程,随着气温的升高水中的溶解氧不断下降,导致硝化作用减弱,NH+4-N含量有所上升。而NO-3-N在7月到9月有明显的下降^程,9月到10月有明显的上升过程,这与藻类对NO-3-N的吸收和释放有关。7~9月水体中藻类数量多,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O-3-N,导致NO-3-N含量迅速降低,秋冬时节,由于藻类死亡逐渐向水体中释放营养盐NO-3-N浓度回升。NO-3-N的浓度变化表现出滞后于NH+4-N,可能是因为在NH+4-N和NO-3-N同时存在的条件下会优先吸收NH+4-N,且对NH+4-N的吸收速率大于NO-3-N,NH+4-N的存在对于微生物吸收NO-3-N具有抑制作用[16~19]。另外,所有类型水体的NO-3-N浓度在采样初期较较高,分别在9月达到最小值,之后浓度升高,变化幅度保持稳定,可见9月是城市水体自净能力最强的时候。

5 结论

(1)各类型水体TN浓度各个观测时间均远高于2 mg/L,均属于Ⅴ类水体,氮污染严重,其中耕地水体和居住用地水体TN的含量要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水体。

(2)耕地水体的TN和各形态氮含量在不同月份的差异性显著,总体而言春季较高秋季较低,而景观水体TN和各形态氮在不同月份的差异性均不显著。

(3)耕地水体和居住用地水体的NO-3-N和NH+4-N季节变化明显,总体呈春季较高秋季较低,且NO-3-N的浓度变化表现出滞后于NH+4-N,影响其变化的主导因素是藻类的同化作用。

参考文献:

[1]李 伟.田庄水库氮素迁移――转化规律的数值分析[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8.

[2]刘婷婷. 嘉陵江水体中碳、氮、磷季节变化及其输出[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贾海峰,程声通,丁建华,等.水库调度和营养物消减关系的探讨[J].环境科学,2001,22(4):103~108.

[4]熊汉锋,王运华,谭启玲,等. 梁子湖表层水氮的季节变化与沉积物氮释放初步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5,24(5):500~503.

[5]赵海超,王圣瑞,焦立新,等. 洱海上覆水不同形态氮时空分布特征[J]. 中国环境科学, 2013,33(5):874~880.

[6]李 阳.武汉市湖泊溶解性有机碳氮生物有效性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7]Keeney D R,Deluca T H. 1993. Des Moines River Nitrate in Relation to Watershe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1945 Versus 1980s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22(2):267~272.

[8]王毛兰,,周文斌.2008.丰水期都阳湖氮磷含量变化及来源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7(1):138~142.

[9]单保庆,管宇翔,唐文忠,等.2012.北运河下游典型河网区水体中氮磷分布与富营养化评价[J].环境科学,33 (2): 352 ~358.

[10]俞 盈,付广义,陈繁忠.水体中三氮转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J].地球化学,2008 (6): 565~571.

[11]陆诗敏.淡水养殖池塘氨氧化微生物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4.

[12]张恩仁,张经.三峡水库对长江N、P营养盐的截留效应的模型分析[J].湖泊科学,2003,15(1):41~48.

[13]Tchobanoglous G,Burton F L,Stensel D H. Wastewater Engineering-I:Treatment and Reuse[M].New York:McGraw-Hill Inc,2003:62~63.

[14]徐亚同,史家粱,张明.污染控制微生物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93~96.

[15]曲丽梅,姚德,丛王福.辽东湾氮磷营养盐变化特征及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J].环境科学,2006,27 (2):263~267.

[16]Batch W M. Kinetics of nitrate uptake by freshwater algae. Hydrobiologia,1984,114(3):209~214.

小学春季值周工作总结例7

中图分类号:X131.1,P421

Properties of black carbon aerosol and their potential source analysis in semi-arid region

Chen Lin1, Chang Nan2, Yang Guicheng1, Zhou Tian1

(1. Key Laboratory for Semi-Arid Climate Change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College of Atmospheric Science,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2.Atmospheric detection college,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610225, China)

Abstract:Use the black carbon concentration observation data of multi-angle absorption spectrophotometer (MAAP-5012) in semi-arid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observation stations (SACOL) analyzes the black carbon aerosols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Yu Zhong area. black carbon aerosols concentration range from 0.41ug/m3 to 6.22ug/m3, The highest average concentration appeared in January, for 2.96ug/m3, and the lowest average concentration appeared in April, for 0.88ug/m3.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appeared in 09:00 ,for 2.08ug/m3, the lowest concentration appeared in 17:00,for 1.31ug/m3, the second peak appeared in 20:00 ,for 1.75ug/m3. Black carbon concentration in weekend higher than working days, and in fall, black carbon aerosols concentration in weekend less than working day, three other seasons black carbon concentration in the weekend is the highest. Black carbon aerosols may largely when airflow come from the central area in Gansu province, Chongqing area, Xinjiang and Northern India. For the four seasons,black carbon aerosols may source situation, in the autumn Black carbon aerosols mainly come from western of Gansu, central of Gansu and chongqing area. in the winter Black carbon aerosols mainly affected by the local emissions;in spring mainly come from central of Gansu and Chongqing area and border area of Guizhou; in summer the mainly source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east of SACOL, including Chongqing, Hubei and Yunnan-Guizhou area.

Key words:semi-arid areas; black carbon aerosol; potential source

0引言

黑碳气溶胶在大气气溶胶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大气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90%(1)以上都是由黑碳气溶胶造成的。同时,黑碳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作用仅次于CO2,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成分之一。黑碳主要是由于物质不完全燃烧造成的,其来源可能为化石燃料燃烧、森林大火、汽车尾气、工业生产等。大气中的黑碳气溶胶可以通过云-气溶胶相互作用,对云层的厚度、云层高度、云量和云顶反照率造成影响,从而造成半直接辐射强迫效应和间接辐射强迫效应(2)。近年研究发现,在南极(3)、北极(4)地区也观测到了黑碳气溶胶,且浓度较大,黑碳吸收太阳辐射可使气温升高,加速冰雪的融化,同时黑碳沉降在冰雪表面可使地表反照率减小,而进一步加速冰雪融化,使海平面上升问题更为严峻。我国大城市的日常生活中的化石燃料消耗量较大,城市工业、汽车尾气和居民活动产生的黑碳较多。由于工业化的发展,近年亚洲地区黑碳气溶胶排放日趋增多(5)。与其他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往往存活上百年不同(如CO2),BC在大气中存活时间依靠气象及地理条件,由于BC在大气中存活时间较短,控制黑碳排放是较好的控制减缓全球变暖的方法,同时也能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危害(6)。因此,实时连续的观测对了解黑碳气溶胶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环境和人类健康影响有较大帮助。而中国半干旱地区由于沙尘天气及重工业污染的双重影响,使得黑碳气溶胶研究变得相对复杂。

1.观测仪器与方法

1.1 观测地点

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位于兰州市郊榆中地区萃英山顶(35.95,104.08),2009年8月-2010年7月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SACOL)进行了BC浓度连续观测,BC浓度数据时间步长为1min,实验室每天记录天气情况、云量及周边局地人为活动的变化。数据处理时会根据观测记录对不合理数据进行剔除:仪器出现错误代码时;出现降水和沙尘等对黑碳浓度的观测有较大影响的天气时(沙尘天沙尘细粒子进入采集口影响观测数据,降水天气对黑碳的湿沉降作用使黑碳浓度降低)。

1.2 黑碳气溶胶观测仪器

黑碳气溶胶的观测使用Thermo Scientific公司生产的多角度吸收分光光度计(Multi Angle Absorption Photometer,Model-5012)。该仪器利用光束通过气溶胶样品后的衰减量与滤膜上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再测量光透过滤膜后的衰减量后,通过线性关系反算出气溶胶中黑碳的浓度。测量仪器腔体内增加了光散射的测量,可以用于校正颗粒物累积在滤带上造成的多次散射的影响。MAAP-5012型黑碳仪使用滤膜玻璃纤维收集大气中气溶胶,其观测波长为670nm。

1.3 源解析模式

使用NOAA的hybrid single-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HYSPLIT-4) model(7)500m高度5天后向轨迹,用来研究污染物的传输路径及作为观测点黑碳气溶胶的潜在来源的参考。

潜在源模式是通过计算高浓度个例后向轨迹的节点占总节点的比例,估算某一区域对观测点污染物浓度的贡献值的一种方法(8)。潜在源模式中每一个格点的贡献值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

PSCFij=nij/mij

其中mij为观测点观测到的高浓度个例的后向轨迹的节点落在ij经纬度格点中的个数(9),高浓度个例的选取是选择浓度大于一定阈值的个例,阈值可以取平均值(10),也可以取25%分位的浓度值(11),本文取25%分位浓度值。nij为观测点所有后向轨迹的节点落在ij经纬度格点中的个数。为排除少数单条轨迹对PSCF计算结果的影响,需引入权重系数Wij:

wij = nij/10(nij<10)

wij = 1 (nij>10)

修正后的PSCF计算公式为

PSCFij=(nij*wij)/mij

2. 结果分析

2.1 黑碳浓度变化特征

榆中地区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为0.41μg/m3-6.22μg/m3,图1显示榆中地区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的日变化特征。和其它地区黑碳气溶胶日变化特征相同,榆中地区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的日变化特征呈现双峰与双谷结构。黑碳浓度从北京时间04:00开始增大,09:00达到最高值2.08μg/m3,17:00达到最低值1.31μg/m3,20:00达到次峰值1.75μg/m3,峰值出现主要受扩散条件及周边范围内居民活动影响,早上峰值后黑碳浓度的减小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增强使得边界层高度增加以及日间水平风速增大导致的。中国其他地区(12)及世界其他国家(13,14)黑碳浓度的观测研究也有相似的黑碳日变化特征。

使用SOCAL观测站气象塔观测的近地面2m处风速数据,黑碳浓度随风速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其中风速0-1m/s时黑碳平均浓度最大,为2.82μg/m3,说明地面风速低造成的扩散条件较差会使得黑碳浓度较高。

除了周变化之外,黑碳浓度也表现出较清晰的季节变化,图4给出榆中地区黑碳浓度的月变化情况。榆中地区在11-1月黑碳平均浓度较高,最高平均浓度出现在1月,为2.96μg/m3;4-6月黑碳平均浓度较低,最低平均浓度出现在4月,为0.88μg/m3。季节变化特征上总体显示秋末冬初黑碳浓度最高,而春末夏初黑碳浓度最低。从季节来看,榆中地区地区春季至冬季黑碳气溶胶平均浓度分别为0.96μg/m3、1.21μg/m3、2.05μg/m3、2.39μg/m3。秋冬季黑碳气溶胶浓度是春季的2倍以上,黑碳气溶胶浓度在冬季最大,春季最小,这种季节变化特征主要由于排放状况及气象条件不同所产生的,榆中地区冬季一般扩散条件较差(气压较高及地面风速较低)且西北地区冬季采暖黑碳排放较多。世界其他地区黑碳气溶胶季节变化也有类似特征(15,16,17)。

2.2 黑碳潜在来源分析

为了研究影响榆中地区黑碳浓度的可能来源,这里用后向轨迹模式来追踪污染物的输送路径。榆中地区500m高度处气流主要来自西北方向和东南方向,其它方向传输过来的气流较少。计算出PSCF值来表示榆中地区黑碳气溶胶的可能来源,见图5。计算中使用每隔6小时一条的后向轨迹,每条后向轨迹追踪5天,起始时间为00:00,每四条轨迹代表一天的气流输送路线。通过潜在源分析发现,榆中地区黑碳气溶胶的可能来源主要是兰州至张掖地区一带、重庆地区、新疆中南部以及印度北部地区。曾有专家研究指出,中国地区黑碳气溶胶74%是由人口密集地带以及四川省西部向东到河北省一条细长带农业生产排放的(18),来自观测站南方的气流多经过重庆、湖北、河南一带,这些地区农业生产中的生物质燃烧对观测站黑碳浓度贡献较大。

3.结果与讨论

本文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2009年8月-2010年7月黑碳气溶胶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黑碳气溶胶在半干旱地区变化特征,并结合潜在源模式分析了黑碳气溶胶的潜在来源。得出如下结果:

(1) 榆中地区全年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的变化范围0.41μg/m3-6.22μg/m3, 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的日变化特征呈现双峰与双谷结构,09:00达到最高值2.08μg/m3,17:00达到最低值1.31μg/m3,20:00达到次峰值1.75μg/m3,峰值出现主要受扩散条件及周边范围内居民活动影响。榆中地区在秋季黑碳气溶胶浓度周末小于工作日,其他三个季节黑碳浓度在周末最大。

(2)榆中地区在11-1月黑碳平均浓度较高,最高平均浓度出现在1月,为2.96μg/m3,4-6月黑碳平均浓度较低,最低平均浓度都出现在4月,为0.88μg/m3。在两个观测点,秋冬季黑碳气溶胶浓度都是春季1.5倍以上。这种季节变化特征主要由于排放状况及气象条件不同所产生的,榆中地区冬季一般扩散条件较差(气压较高及地面风速较低)且西北地区冬季采暖黑碳排放较多。

(3)榆中地区黑碳气溶胶的可能来源主要是甘肃中部一带,重庆地区,新疆中南部以及印度北部地区。来自观测站南方的气流多经过重庆、湖北、河南一带,这些地区农业生产中生物质燃烧对观测站黑碳浓度贡献较大。从四个季节黑碳气溶胶可能来源情况来看,黑碳气溶胶在秋季主要来源地区为甘肃西部,甘肃中部及重庆地区;冬季主要受本地排放影响,没有较远地区的来源;春季主要来源地区为甘肃中部及重庆与贵州交界一带;夏季来源地区主要集中在观测站的东南方向,主要是重庆、湖北以及云贵地区。

参考文献

[1] Hansen A D A, Kapustin V N, Kopeikin V M, et a1. Optical absorption by Aerosol black carbon and dust in desert region of central Asia[J]. Atmos. Environ., 1993, 27(16): 2527-2531.

[2] Koch D and Del G A D. Black carbon semi-direct effects on cloud cover: review and synthesis[J]. Atmos. Chem. Phys., 2010, 10: 7685-7696.

[3] Graf H F, Shirsat S V, Oppenheimer C, et al. Continental scale Antarctic deposition of sulphur and black carbon from anthropogenic and volcanic sources[J]. Atmos. Chem. Phys., 2010, 10: 2457-2465.

[4] Huang L, Gong S L, Sharma S, et al. A trajectory analysis of atmospheric transport of black carbon aerosols to Canadian high Arctic in winter and spring (19902005) [J]. Atmos. Chem. Phys., 2010, 10: 5065-5073.

[5] Streets D G, Bond T C, Carmichael G R, Fernandes S D,Fu Q, He D, Klimont Z, Nelson S M, Tsai N Y, Wang M Q, Woo J H, and Yarber K F. An inventory of gaseous and primary aerosol emissions in Asia in the year 2000[J]. J. Geophys. Res., 2003, 108: 8809.

[6] Jacobson, M.Z., 2002. Control of fossil-fuel particulate black carbon and organic matter, possibly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of slowing global warming. Journal Geophysical Research 107 (D19), 4410. doi:10.1029/2001JD001376.

[7] Draxler, R. R., and G. D. Hess (1998), An overview of the HYSPLIT-4 modeling system for trajectories, description, and deposition, Aust. Meteorol. Mag., 47, 295-308.

[8] Ashbaugh, L. L. (1983), A statistical trajectory technique for determining air pollution source regions, J. Air Pollut. Control. Ass., 33, 1096-1098.

[9] Cheng, Y., S. C. Lee, K. F. Ho, Y. Q. Wang, J. J. Cao, J. C. Chow, and J. G. Watson (2006), Black carbon measurement in a coastal area of south China, J. Geophys. Res., 111, D12310, doi:10.1029/2005JD006663.

[10] Hopke, P.K., Li, C.L., Ciszek, W., Landsberger, S., 1995. The use of bootstrapping to estimate conditionalprobability fields for source locations of airborne pollutants. Chemometrics and Intelligent Laboratory Systems 30, 69-79.

[11] Shuford, J.M., Eoll, J.G., Seely, S.L., Moore, W.G., Dreher, J.G., 2006. Comparison of two transport descriptors within a hybrid receptor modelling system,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4th Joint Conference on the Application of Air Pollution Meteorology with the Air and Water Management Association.

[12] Kaufman, Y. J., C. O. Justice, L. P. Flynn, J. D. Kendall, E. M. Prins, L. Giglio, D. E. Ward, W. P. Menzel, and A. W. Setzer (1998), Potential global fire monitoring from EOSMODIS, J. Geophys. Res., 103, 32215-32238.

小学春季值周工作总结例8

1、引言

电离层是指地球大气层中自由电子数量足以对无线电波传播产生重要影响的区域,高度范围一般认为是60~1000km,是太阳辐射与地球上层大气原子与分子的相互作用从而使中性大气电离的结果。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简称TEC)是指沿无线电信号传播路径上电子浓度的积分,是电离层重要的特征参数之一,它的时空变化对各种依赖无线电技术的系统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目前电离层TEC的获取手段多样,包括利用地面电离层垂测仪和卫星高度计获取电离层TEC等[1],最为常见的是利用接收机接收GPS卫星信号,通过一定的方法提取电离层信息。

基于GPS/TEC数据,杨忠祥[2]利用GPS观测值分析了昆明地区电离层TEC周日变化特征,王建平[3]利用上海地区GPS观测网数据分析了该区域电离层TEC变化特征,史珂[4]基于CORS研究了高原地区电离层不对称性,由于电离层TEC存在地区分布特性,因此不同地区的分布特征研究都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将介绍利用GPS双频信号获取电离层TEC的方法,然后利用解算的数据研究新疆地区电离层TEC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

2、GPS/TEC解算方法[5]

电离层是色散和各向异性的双折射介质,使得穿过电离层的无线电信号具有相对于真空的附加传输时延,产生的延迟与电波频率的平方成反比,因此利用不同频率的电磁波信号便可以有效消除电离层的影响。GPS采用双频信号( , )以修正电离层延迟误差,不同波段的信号传播必须经过硬件路径和内部电子环路,使得GPS卫星和接收机电路存在延迟偏差,这种硬件延迟可能会带来大约7ns的误差,必须引起特别注意,所以完整的伪距和相位观测方程必须写成:

(1)

式中, 、 分别为电离层绝对和相对TEC, 、 分别为GPS卫星的两个工作频率, 为 、 频率下两个伪距观测量之差, 、 分别为两个频率伪距观测的卫星电路延迟之差和伪距观测的接收机电路延迟量之差,在实际计算时,常将GPS卫星硬件延迟和接收机硬件延迟作为一个整体即通常所说的硬件延迟 ; 为 、 频率下两个相位观测量之差,

分别为两个频率相位观测的卫星电路延迟之差和相位观测的接收机电路延迟量之差, 为整周期模糊度组合常数。

在利用GPS双频观测数据解算电离层TEC时,通常用到电离层薄层假设模型(Single Layer Model,简称SLM),该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电离层单层模型

在电离层薄层模型假设中,GPS卫星信号探测的结果是穿刺点(Ionospheric Pierce Point,简称IPP)处垂直方向的电离层TEC,因此必须知道IPP处具置信息。IPP处纬度 、经度 :

式中, 、 分别为测站纬度和经度, 为测站处卫星方位角。

在SLM的假设下,斜TEC(电子密度沿卫星信号传播路径上的积分)可以转化为穿刺点处的VTEC:

(2)

投影函数 主要有三角函数型、Klobuchar模型、Clynch Q因子以及欧吉坤提出的分段取值等形式。在卫星仰角大于15o~20o时,各类投影函数的计算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因此,在实际计算时应尽可能选取卫星仰角大于15o的数据,本文的投影函数选用简单实用的三角函数,即

电离层单层多项式展开模型是一个广泛用于模拟区域电离层TEC时空变化的模型。它是将一段时间内垂直总电子含量VTEC看作是纬度差

和太阳时角差 的函数,具体表达式为:

(3)

式中, , 、 分别为穿刺点地理纬度和经度,

为观测时刻, 为该时段内的计算起始时间, 为测站在 时刻的太阳时角, 为多项式拟合系数, 为多项式阶数。由(1)、(2)式得:

(4)

式中, 为接收机、卫星硬件的组合硬件延迟。

由(3)、(4)式可得新观测方程为:

假设在该时段内可以跟踪到 颗卫星,则观测方程中待估计的参数为

( )个,采用最小二乘法可以同时解算该时间段内的电离层模型参数、接收机和卫星的组合硬件延迟。

本文使用新疆塔什库尔干地区一个GPS台站(37.78°N,74.24°E)解算的2010年电离层TEC观测数据进行预报试验,为了保证数据的完整,采用Matlab软件中的立方插值方法对缺省数据插值,该样本数据时间采样间隔为15分钟。

3、电离层TEC变化特征分析

利用Tash站电离层TEC数据首先分析其随地方时变化特征,结果如图2所示。图2为2010年第70天电离层TEC日变化分布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电离层TEC存在显著的地方时变化,凌晨02:00LT出现一个极大值10TECU,之后处于减小趋势,06:00LT达到极小值7TECU,日出后电离层TEC出现快速增长,14:00LT达到最大值18.5TECU,随后开始下降,直到00:00LT达到最小值5.8TECU。一天之内最大值和最小值可以相差12.7TECU,即最大值是最小值的3倍左右,说明太阳辐射的作用对电离层来说是非常显著的。

图2 2010年第70天电离层TEC日变化特征

为了研究电离层TEC的季节变化特征,图3给出了四个不同地方时(02:00LT、08:00LT、14:00LT和18:00LT)电离层TEC变化特征。从图中可以看出:2010年02:00LT电离层TEC变化范围为2~10TECU,08:00LT电离层TEC变化范围为4~18TECU,14:00LT电离层TEC变化范围为5~23TECU,20:00LT电离层TEC变化范围为1~17TECU;02:00LT冬季TEC大小低于其他季节,08:00LT春季TEC大小高于其他季节,14:00LT春秋季节TEC大小高于夏季和冬季,20:00LT冬季TEC大小明显低于其他季节。

图3 电离层TEC在四个不同时刻的全年变化特征

图4给出了4个季节电离层TEC平均状态,从图中可以看出:不管哪个季节,一天中TEC的最小值都出现在05:00LT,并且春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存在较大的不同,冬季最早,出现在11:00LT,秋季次之,出现在11:30LT,夏季再次,出现在12:00LT,春季最晚,出现在12:30LT,并且最大值依次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随着太阳高度角的降低,电离层TEC开始迅速下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夏季19:00LT电离层TEC出现一个极大值,冬季22:00LT出现一个极大值,秋季00:00LT出现一个极大值;四个季节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值分别为2.5、3.5、2.5和2.5。

图4 不同季节电离层TEC日变化

4、结论

本文介绍了利用GPS接收机数据结算电离层TEC的方法,并分析了新疆地区2010年电离层TEC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征,得出以下结论:

(1)02:00LT、08:00LT、14:00LT和20:00LT时刻电离层TEC变化范围分别为2~10TECU、4~18TECU、5~23TECU和1~17TECU;

(2)02:00LT冬季TEC大小低于其他季节,08:00LT春季TEC大小高于其他季节,14:00LT春秋季节TEC大小高于夏季和冬季,20:00LT冬季TEC大小明显低于其他季节;

(3)电离层TEC的最小值都出现在05:00LT附近,并且数值大小上春季最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

(4)电离层TEC最大值出现的时间冬季出现在11:00LT,秋季出现在11:30LT,夏季出现在12:00LT,春季出现在12:30LT,并且最大值依次为17TECU、15TECU、13TECU和10TECU;

(5)夏季19:00LT电离层TEC出现一个极大值,冬季22:00LT出现一个极大值,秋季00:00LT出现一个极大值;

(6)四个季节电离层TEC最大值和最小值的比值分别为2.5、3.5、2.5和2.5。

电离层TEC具有显著的时空变化特征,由于新疆地区探测数据和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有必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加强相关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方涵先, 翁利斌, 杨升高, 等. IRI、NeQuick和Klobuchar模式比较研究[J].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12, 27(1): 1~7.

[2] 杨忠祥. 利用双频GPS观测值分析高原(昆明)地区电离层TEC周日变化特征[D]. 昆明理工大学, 昆明, 2008.

小学春季值周工作总结例9

二、工作任务

(一)重点检查对象

1、各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

2、重点单位和场所。

(1)商(市)场、公铁客运车站、歌舞厅、游戏厅、网吧、洗浴等商业、文化(休闲)娱乐场所;

(2)宾馆(饭店)、餐馆等住宿就餐场所;

(3)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单位;

(4)粮食、木材等可燃物资大型储存仓库、堆垛;

(5)劳动密集型生产企业及集体宿舍等;

(6)医院(含住院部)、学校(含学生宿舍)、敬老院等人员密集场所;

(7)人员密集场所四周搭设的简易建筑;

3、城镇、社区和农村村屯。

(二)重点检查内容

1、消防安全责任制落实情况。是否逐级层层签订责任书,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是否按照《2009年消防工作责任书》的规定落实工作任务和履行职责。

2、消防安全疏散情况。

(1)疏散通道、疏散楼梯、安全出口的位置、数量是否符合要求;

(2)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疏散楼梯是否锁闭、封堵、占用而影响安全疏散;

(3)疏散指示标志和火灾应急照明灯是否存在遮挡、覆盖、缺少、损坏和标识错误等问题;

(4)疏散通道、安全出口处是否存在设置铁栅栏等影响疏散问题;

(5)人员密集场所周边是否存在搭建棚、房等占用防火间距影响人员逃生和灭火救援;

(6)是否制定灭火应急疏散预案并组织开展演练。

3、建筑消防设施情况。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灭火系统、防排烟系统、消防水源、消火栓设施是否完好有效。

4、日常消防安全管理情况。

(1)各项消防安全制度落实情况;

(2)用火、用电、用油、用气是否经过审批并符合安全规定;

(3)是否在人员密集场所违反消防安全规定,吸烟或使用、储存易燃易爆化学物品;

(4)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单位和场所是否存在违章操作、违章作业、违章储存、违章运输问题;

(5)消防控制室建设及管理情况,值班值宿人员在岗在位及履行职责情况。

(6)单位消防教育培训以及员工自身消防素质情况。

5、城市社区和农村村屯消防工作情况。

(1)各街道、社区是否按照公安部、民政部、建设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消防工作的通知》要求,检查落实所属单位和居民区防火工作责任制;

(2)各镇、村屯是否按照《延边州农村消防安全规定》的要求,制定乡规民约,组织村民防火联防,大风天巡逻检查,坚持柴草堆垛远离村屯。

三、工作时间及步骤

春季安全防火期从2009年3月27日开始至2009年5月31日结束。按照部署发动、检查治理和总结验收三个阶段进行。

(一)部署发动阶段(3月27日至4月5日)。

各镇、各街道和各部门要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及时召开春防工作动员会议,研究制订春防工作方案和灭火预案,明确消防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落实消防工作责任,自觉履行消防宣传职责。要全面深入开展消防宣传“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家庭”工作。公安、司法、广电等部门要与消防部门密切配合,宣传消防法律法规,宣传防灭火常识和逃生自救知识,对消防违法行为和存在的重大火灾隐患予以公开曝光和舆论监督,为春季防火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检查治理阶段(4月6日至5月15日)。

各镇、各街道和各部门要认真开展自检自查活动,及时整改火灾隐患。要严格按照公安部《关于集中力量迅速开展公众聚集场所、高层和地下建筑消防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和公安部、文化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制定的《开展公众聚集场所易燃可燃装修材料消防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和《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公安部第61号令)以及《2009年消防工作责任书》的要求,对本单位消防安全工作,特别是存在的重点整治问题,组织开展一次全面的自检自查整改活动,确保发现的火灾隐患整改率达到90%以上。各行业和系统主管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和权限,依法履行消防工作监管职责。要按照政府的统一部署,抽调人员组成检查组,对本系统、本行业所属单位开展春季防火工作检查,并做好检查记录。对存在的火灾隐患要做到整改责任落实到位、整改措施落实到位、整改时限落实到位,对自查工作不落实、不到位、仍然存在火灾隐患的,应依法依纪给予其消防安全责任人或管理人严厉警告或处分,确保春季防火工作的有序进行。

(三)总结验收阶段(5月16日至5月31日)。

各镇、各街道和各有关部门要在单位自检自查、行业系统检查和在消防、派出所依法监督的基础上,由分管负责人亲自带队,组织相关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本镇、街和本部门春季消防安全工作进行检查、总结和验收。市政府成立消防工作领导小组,并对各镇、街道和各部门春季防火工作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和验收,对组织工作和整治火灾隐患不力的单位和部门予以通报批评。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各部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春季防火工作的严峻形势,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切实履行消防工作职责,全面贯彻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迅速掀起春季防火工作的高潮。

小学春季值周工作总结例10

一、肯定成绩,正视差距

今春以来,我们的绿化造林工作在很多方面有新变化、新进展,大家都对造林绿化对发展的特殊意义有新的认识,形成推动工作的动力,大多数县高度重视,植树周、植树月活动都做的好,春季绿化工作有了良好的局面。我在若干绿化会议上讲过很多提高认识的话,在这里我再简单的归纳一下:

第一句话就是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来,“绿化既是高水平低投入的城市生态美化形式,也是绿色循环富民的经济发展方式,具有大规模高标准实施绿化的条件,要加快绿化步伐,以绿化达到美化城区的效果”。第二句话第二句话第二句话第二句话,也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一年种五年的树,一代人造三代人的林”,过去讲十年育树,百年育人,种树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第三句话第三句话第三句话第三句话是说绿化造林“今天我们不去做,明天就会后悔”,这个大家都体会到了,刚才包括参观当中,我一直在问树苗的事,大家感觉树苗很贵,五年之前它不会贵,相反五年以后它会更贵,无论对生态建设,还是对经济发展,都要有只争朝夕的精神。第四句话第四句话第四句话第四句话就是绿化造林建设“不差钱”,我们有钱做别的事情,我们就有钱做这个事情,因为绿化无论对美化城市而言,还是对生态环境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生活环境而言,都有重要作用。这几句话在历次会议我都对大家强调过,这是发达地区过去十年、二十年的发展经验,并不是我们的创新。

对造林绿化的经济意义我打过几个比喻,一个就是绿化一座荒山就是新建一座工厂,并且这个工厂是绿色的、是高附加值的。对于家庭来说,今天你种一棵树,二十年后就为你的孙子积累了上大学的学费。无论是对我们干部或是群众,都要好好讲讲这个道理。我和良亭秘书长说过,我小的时候生活在华北大平原,上一年级的时候,爷爷就在家的周围、院子前后种树,等上大学的时候或是娶媳妇的时候,把这些树卖掉就是学费或是新成家的聘礼。

我们有很好的种树的条件,但是我们的父辈,甚至我们的爷爷辈都没有种很多的树。我们现在种的大树都是从外地买来的,因为一棵大树要生长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高新区新建的时候,各县给高新区赠树也都是从外地买来的,并且大多数是从江苏买来的。我们一直说江苏是经济发达地区,我们一直看到的是他们在工业方面的发达,没有看到他们在农业方面的发达;他们在二十年前、三十年前就意识到树的价值,那个时候就开始种树了。我刚到工作时,就觉得我们最具备种树的条件,北方和南方生长的好些植物在这儿都能生长,我们完全可以把树苗供出去,为我们的农产品增加附加值,给农民增收。但很遗憾,我们的一些树苗价格比北京附近、河北保定的还高,没有竞争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说明我们把绿化当做一种经济发展方式至少晚了十年、二十年。

我今天再次把我对种树这件事情的认识,打过的比喻,再重复给大家讲一下。我并不是说在种树这个事情上我的认识比大家高多少,我确实在这个事情上进行过认真研究,在中财办工作时到全国各地走的多、看的多。目前,许多地级市都在争创国家森林城市。大家知道,在北方创建园林城市或是森林城市是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因为种树成本较高、管护费用更高。但他们都在做这个事情,因为今天一棵杨柳树卖1200元,明年会1300、1400,后年会更贵。为什么会这样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们国家城市化快速推进。昨天市委常委会学习人民日报的三篇重要社论,大家看看三篇社论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总结我们成绩的时候,其中第一个就说到我们国家的城市化率平均是50%,而我们是37%。城市的发展、城区骨架的延伸,城市人口聚集的加快,不可能不种树。路修到那,树就会种到那,对树的需求是刚性的,你今年觉得树贵,明年会更贵。

汇报种树这项工作,不用写在材料里,也不用到办公室汇报,它就写在大地上,一看就知道。绿化工作怎么样?你种了多少树?县区群众心知肚明,干部心知肚明,作为你个人、你这个负责人心知肚明、市委、市政府也是心知肚明的。绿化造林工作并不复杂,只要你肯做。做的好,镇坪做的好,核心就是他做了,而且认真去做了。当然在工作当中,不可能十个县区都一样,有一个相对的差距,但我希望这个差距不要太大,这个差距太大了就对不起群众、对不起后代。钱多可以种大树,钱少可以种小树,没钱也可以种树,把山上的小树移栽下来就行了,种树大小和当地的经济实力有联系,种树多少却没有联系。春季还有二十多天,春季结束后还有秋季,希望大家能学习先进地方的经验,确保今年的绿化任务能圆满完成。

二、突出重点,狠抓重点

我们今年春季绿化提出了几个重点区域,一要突出抓好中心城市、县城、重点集镇等人口密集区的绿化;二要突出抓好主要交通干道两旁及城镇周边墓地绿化;三要突出抓好公路沿线绿化。为什么提出这样三个重点呢,也就是让大家和群众看到绿化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增强大家的信心。过去我高度评价双创工作说,双创工作改变了我们每个人对一些事情的认识,在更多方面悄悄的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你看街道那么干净,谁还好意思扔垃圾。就象我们今天的会议室,这么干净,我们大家谁好意思把烟头扔在地上。如果现在在山上,在普通的地方,你肯定会吸完的烟头就扔在地上。高度评价双创,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今年突出抓这三个重点也是这样考虑的,让大家知道,让我们的干部群众知道。因为发动者、组织者是我们,最后实践是我们全体公民,要让所有的人感受到绿化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参与到其中来,这是个全民的活动。我也看了好些材料,好些地方组织学生利用周末或是节假日参加植树,都组织的很好。我在另外一个会议曾经讲过一段话,大人对小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甚至是一辈子的,所以我多次号召节假日让小学生去植树,给他们讲讲这样的道理。大家要解放思想,做什么事情都要有眼光,能比别人早五年、早十年、早二十年。虽然我们的财政比较薄弱,但我们在种树这个方面,一定要举全市之力。

关于墓地绿化,我也多讲几句。三月份市政府发了关于墓地绿化的通知。清明前,双创办用了五个小时组织了一个电视电话会。领导层面这么重视,但是很遗憾,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到汉阴去参加油菜花节,陪领导到其它地方,我们沿途看到许多坟头,看不到有人在行动。墓地绿化在别的地方,不是新事情,我们的高速路新通,所以我们才开始。但可惜,大多数地方进展不大,清明节过去了,还有二十多天植树时间,希望大家高度重视,政府提供树苗,搞好周边的墓地绿化,倡导绿色文明祭祀新风尚。工作做上去了,领导对你的印象就会好的,要用工作赢得领导的欣赏和信任,用工作去赢得群众的拥护和赞赏。

小学春季值周工作总结例11

[摘要] 目的 分析医院医疗业务收入的季节变化规律,为医院有效调度医疗资源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找到季节指数。结果 医院医疗业务收入季节性明显。1~2月、5月、10月为淡季,4月、7~9月、12月为旺季。结论 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能准确反映医院医疗业务收入的季节变化规律,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关键词 ] 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季节变动;医院效益

[中图分类号] R19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0(c)-0051-02

Moving average trend rejection method in the analysis of hospital efficiency

FEI YanghuaHAN JiaHUANG Chengguang

First-author&acute;s address People&acute;s Hospital of Deyang City Operations management department,Deyang,Sichuan 618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Analyze the rule of seasonal change of hospital business income, provide the basis for effective scheduling medical resources. Methods Using the method of moving average trend strip, find seasonal index. Results The seasonal obvious hospital business income. In January and February, in May and October off-season, April, Between July and September, December for the season. Conclusion Moving average trend strip method can accurately reflect the rule of seasonal change of hospital business income, which will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hospital management decisions.

[Key words] Moving average trend rejection method;seasonal changes;Hospital efficiency

医院效益分析是了解医院经营状况,改善经营环境的重要手段。医院效益受到季节变动的影响较大,并在一个年度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发生有规律的波动,认识并利用季节变动的规律性,以便合理安排、组织医疗活动。

季节变动是指对一个自然年度内由于社会、政治、经济、自然因素等影响,形成的以一定时期为周期的有规则的重复变动。测定季节变动的方法主要分两种:①不排除长期趋势的影响,直接根据原时间数列来测定,叫做月(季)平均法;②依据消除长期趋势后的时间数列来测定,叫做趋势剔除法。由于我院收入近几年呈持续递增趋势,所以本文选取移动平均趋势法来消除原时间数列中的长期趋势的影响,寻找季节变动的一般规律。

1 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

1.1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的计算步骤

①根据时间数列中各年按月的数值(yi)计算其12个月的移动平均数[1]。

由于是12项移动平均数落点在两个月的中间,因此,必须对它们进行移正平均,来确定中间月份的趋势值。如1~12月平均数在该年6~7月之间(即年的中间点),2月至下年1月的平均数在7~8月之间,就要把这两者加以再平均,才能用以代表7月份的趋势值(yc)。依次类推,形成以趋势值构成的新数列。

②各月实际数值除以趋势值,得出修匀比率(Ui),使增长趋势的影响得以消除,以表明各月份的季节变动程度。修匀比率的计算式Ui =yi÷yc(yi代表各月的实际数值,yc代表趋势值)。

③将各年同月的修匀比率加以平均,得到各年同月的平均修匀比率:

式中:n为同月修匀比率的项数。

平均修匀比率已是季节比率,但由于12个月的总和不等于1200%,需通过以下第4和5步骤进行调整来最后确定。

④由12个月修匀比率计算月总平均修匀比率。

⑤对以上计算的各月平均修匀比率进行调整来确定季节比率Is。

1.2季节比率Is的含义

是根据季节比率Is与其平均数(100%)的偏差程度测定季节变动的程度。如果某一月份或季度没有明显季节变动,各期的季节比率等于100%;如果某一月份或季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各期的季节比率应大于或小于100%。季节比率偏离100%越远,代表季节变动越明显。

2用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2.1根据德阳市人民医院2009 —2013年的医疗业务收入

(医疗业务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用移动平均趋势剔除法计算各月季节比率,结果如图1。

2.2结果分析

2.2.1时间数列的分析,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医院收入在一个年度中波动较大,如1月份77.3偏离均数22.7个百分点,9月份偏离均数17.6个百分点,正负差异40.3个百分点。

2.2.2医院医疗业务收入季节性明显1~2月、5月、10月为三个明显的淡季,4月、7~9月、12月为三个旺季。

2.2.3淡季分析对1~2月、5月、10月淡季的分析,主要是受到春节、黄金周节假日的影响,春节是中国传统佳节,国人有“腊月忌尾,正月忌头”的传统观念,一般非危急重症不会到医院就诊,门诊人次和住院人次均受到影响,特别是择期手术。同时春节前后,医护人员劳累了一年也存在过节期间确保安全,减少工作量的主观思想。5月正值农忙时节,周边县市乡镇农村劳动力主要在从事农业生产,看病就医人员减少。另外5月劳动节放假3 d也影响医院业务收入。10月国庆节放假7 d,放假期间专科门诊大部分停诊,仅保留便民门诊和常年门诊,门诊人次大幅度降低。部分科室为了确保节假日医疗安全,有意减少在院病人,并且主观上不愿意收治病人的现象存在。

针对节假日的建议:医院内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积极做好宣传活动,开发假日医疗市场,提高假日病床使用率,实行假日手术预约、体检预约等手段,吸引上班族利用黄金周进行身体的充电和加油。如专门分析和出台政策保障节假日的医疗安全和提高工作效率,绩效管理上能出台政策鼓励节假日手术,节假日收治病人等。

2.2.4 旺季分析从季节比率可以看出医院收入的旺季主要在4月、7~9月和12月。旺季出现在4月主要是4月是各种传染病、流行病的发病高峰,同时4月万物复苏,季节和气候均适宜开展手术,手术科室患者明显增加。旺季出现在7~9月主要是学生放假,家长和学生有时间和精力来医院咨询、检查、就诊,择期手术如乳腺手术、包皮手术、白内障手术多选择在此间进行[2]。同时夏秋交替季节,也是秋季传染病流行高峰。12月严冬季节,是儿童、老年及体弱患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高峰,随着我市人口的逐渐老龄化,这一季节的患病人数将呈上升趋势。12月也是医院会计年度的结尾,部分集中收款、各地医保、新农合结算等均在12月,也造成12月医疗业务收入较高。

2.3对未来医疗业务收入的预测

运用季节变动的资料,可以进行某些外推预测[3]。有两种方法:①如果已测得下1年度全年预测值,则各月(季)预测值等于月(季)平均预测值乘以该月(季)的季节比率。②如果已知下1年份几个月的实际水平,则以后各月(季)的预测值等于已知月(季)的实际水平乘以后各月(季)的季节比率与已知月(季)季节比率之比。

如:根据2014年我院预计收入目标,季节比率可计算出每月的计划收入额,可计算半年的目标计划完成率为(77.3+87.3+97.7+105.2+93.3+103)/1200=46.98%。

3结语

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在医院经营管理中越来越重要,利用移动平均趋势法计算的季节比率,可以定量地分析医院收入的变动趋势情况,指导我们合理分配医疗资源[4],调整医疗流程,更好地为病人服务,同时为科学分解医院总目标提供技术支持。

[

参考文献]

[1]李洁明,祁新娥.统计学原理[M].5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2]王春如,卢爱玲.移动平均比率法预测门诊人次[J].中国病案,2007,8(12):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