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专业论文

大学专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2-28 15:57:42

大学专业论文

大学专业论文例1

高校化学课程及专业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强化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创业素质,为以后创业的需要和发展打下基础。目前,一些高校侧重于理论学习,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硕士研究生考试的宣传上,没有把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到专业的教学和实践中去。在创业教育的具体实施上,虽然一些高校也意识到创业的重要性,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并没有有效地结合,缺乏结合化学专业特点的有效的创业设计,没有对未来有个明确合理的创业规划,不能把专业和创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专业知识不能成为创业的基础和坚强后盾。

1.2创业教育的范围

创业教育的宣传、开展没有形成气候,一些相关创业活动仅局限于少数学生的参与,范围较小。从教师的角度,没有给相关教师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深入高新技术企业,缺乏体验创业的直接感受。化学专业教师讲授的是化学专业知识、实验技能知识、实验基本操作,并没有深入实地考察和了解到创业者如何走向社会创办工厂、企业的实践过程。

1.3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

缺乏训练有素、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师,虽然有一部分老师直接或间接参与创业学生的授课和培训,但并没有真正把创业的理念、实际经验、实际案例,一并融入到学生的创业教育中,还是局限于传统的理论教育。

1.4创业教育的讲授课时

很多高校的相关化学专业课程占据了大量课时,而结合创业的教育课时很少,教师因为课时的限制无用武之地,学生因为课时较少而不加重视,因此也对创业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1.5创业教育的效果

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成功的案例很少,当然,这其中影响因素很多。大学生有较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高的热情和激情,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有闯劲和拼劲,可塑性大。但毕竟大学生主要是在校园里接受的课堂教育,没有真正走进社会,缺乏商业、财经、营销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创办化工企业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会对一个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发展限制,势必对创业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1.6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

化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生活中处处离不开化学,从高尖端科技到我们身边的食品、洗涤用品、化妆品等等,化学知识都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给化学专业学生的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化学专业的学生在四年级有化工见习的实践环节,学生到化工企业了解公司的概况,到车间参观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从而对所涉及化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设备等有进一步的了解。但这个环节时间短,仅仅局限于参观浏览,对化工企业只是从表面上有一些认识,并没有从创业的角度对学生进行适时的引导和教育。

1.7创业教育的心理引导

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多受情感纠葛、人际关系、考试压力、家庭事务、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对未来职业及创业的谋划和发展,并没有一个科学且切合实际的分析和规划以及足够的心理准备,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创业心理方面的变化并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

1.8创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尽管国家和各高校逐渐重视并加大创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但真正落到实处的创业教育的经费投入还是有些欠缺。

2如何提高化学专业学生的创业素养

2.1提高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和重视

创业教育是我国实施创新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有效地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走向社会进行创业实践,全方位引起对创业教育的重视,提高大学生创业理念的认识,尤其是应用性极强的化学专业,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在实验室经过设计合成路线,以及实验过程的具体实施和操作,合成了某种性能较好的锂电池材料,可以继续经过小试、中试、大试,将这种产品进行大规模生产和应用,从而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创造丰厚的利润。

2.2充分发挥教师和辅导员的作用

高校除了专业教师外,还有一批年轻优秀的辅导员队伍,他们和大学生更容易沟通交流,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教育和辅导有着明显的心理优势。专业教师在上课过程中经常和学生见面和交流,深得学生信任,在大学生思想工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要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作用,加深大学生对创业教育的理解,使专业知识教育和创业教育相互交叉渗透。

2.3系统地进行创业教育课程的指导

对在校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增补相关创业课程的课时,合理安排每年的创业实践。如以白色污染为主题的环保调查,以食品中添加剂对人体危害的调查等,从中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考查方式可以多样化,比如笔试、写小论文、走入企业、听典型创业报告、写感想、设计论证创业项目等,定期举办创业教育方面的一些大赛,鼓励学生参与,通过这些竞赛促进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和理解。

2.4培养优秀的创业教育指导教师

尽管高校有许多优秀的人才,但在创业方面精深的老师毕竟还很少,应加大对优秀创业教育指导教师的培训力度,对这些教师进行创业的运营、组织、技术等方面的系统培训,对如何延续创业创新活力,增强企业的战略管理和竞争优势等有更深刻的认识,打造出一支具有活力且经验丰富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2.5创造和谐的创业文化氛围

从教师、学生、周边环境等多层次、多角度宣传和重视创业教育的理念,创造一个和谐的创业文化环境,渲染出一个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为提高化学专业学生的创业素养提供良好的周边环境,减少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大学专业论文例2

二、项目执行体现专业特色

鉴于《蒹葭》的内容易于理解,本课教学一开始,教师安排一个“五分钟背诵比赛”。此环节有助于学生激发学习兴趣,熟悉、理解诗歌内容。在随机抽查背诵情况以后,各专业学生分组完成各自项目。小组内的成员自己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咨询老师,这些方式基本上能帮助他们梳通文意,深化理解。在此基础上,与自己的专业领域结合,形成一个具体的项目结果。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各个专业的同学所查找的资料、借助的媒体、形成项目结果的方式都体现出各专业的特点。现代教育技术的同学在讨论、策划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由各小组代表成员走上讲台,在老师工作的电脑上于规定时间内当堂完成课件修改,从文字与图片搭配、幻灯片版式、链接制作等方面落实,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际操作。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同学要了解学龄前儿童的心理与接受能力,在执行任务的同时加深了对课文内容与艺术特点的理解、表达,甚至运用能力,主要是通过写、读的方式完成项目;而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要体现出他们的音乐知识储备与审美能力,在众多的音乐中通过“听”的方式来完成“品意境”的任务。项目完成以后,各小组选派代表作为项目报告人,陈述其工作结果。这一过程的意义在于知识的交流与整合。通过课件制作小组的项目报告,改编小组、音乐小组的成员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改编小组的报告,其他同学理解了诗经重章叠句的艺术特点,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改编当中;通过音乐小组的报告,其他同学准确地体会到该诗清冷、怅惘的意境。项目结果报告是体现项目完成情况的重要环节,学生感觉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课堂才会焕发生机,才会有更多东西生成,才会出现“无法预言的精彩”。如一名音乐教育专业的同学主动举手,用时下流行歌曲《小苹果》的曲调现唱演唱儿歌版的《蒹葭》,这是出于老师项目设计之外的收获,表明学生对于课堂的投入,对于自己专业能力的自信,将诗经的魅力与音乐的魅力融合在一起,使课堂体现青少年存在的流行元素,更注重时效性,更为生活化,更富有现代气息。在具有专业特色的项目执行过程中,学生的潜能会被激发,思考力会受到锻炼。课堂要以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而文学性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影响学生,熏陶学生。在不同专业完成自己的任务以后,可以将他们的成果组合起来,彼此协商、调整。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学生将儿歌版的《蒹葭》与英文版的《蒹葭》与原版编排入课件中,播放与老师原版完全不同的PPT。

三、项目评估体现专业特色

任务评定依然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专业问题解决能力,不仅仅从字、词、句、段、意等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出发进行评价。由各专业选择学生代表参加评选小组,负责为各组的项目成果打分,并进行点评。学前教育专业有一组的儿歌改编为:“芦苇长得长又长,露水开始结成霜。心中所想的姑娘,就在河的那一旁。来来往往,往往来来,道路遥远又漫长,好像就在水中央。”音乐小组的评委点评时指出:“如果将第三句中的‘来来往往,往往来来’改成‘往往来来,来来往往’,整首诗会更押韵,读起来更有音韵上的美感。”这个点评已经表明学生在执行体现专业特色的项目过程中对于诗歌语言美的领悟,并自觉地将这种领悟运用到作品欣赏当中,语文品读能力得到提高。儿歌版“我家门口有条河,河边芦苇高又多。芦叶挂满露珠子,河边小路弯又长,来来回回寻伙伴。瞧,他在水中戏鱼虾。走近一看不是他,伙伴伙伴,你在哪?”的评价引起了大家的争议。一方认为它打乱了原文顺序,将爱情主题改得面目全非,还肆意增加了原文中没有的内容“戏鱼虾”,属于“乱改”;另一方认为它有新意,有创意,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与生活范围,是很值得鼓励与肯定的作品。虽然这些改编版并不成熟,但是在改编、评比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阅读、写作、欣赏能力得到提高,这才是最重要的。大学语文混班上课的状态有助于学生增强通识,培养沟通与合作能力。多学科交叉,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孤立状态,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能够不断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打造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大学语文并非传统意义的大学教学中的语言文字或者被叫做《大学语文》的教材,它应该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指中国从古到今,用以描述各种文化现象、天文、地理、政治、经济、人文、自然、社会等科学的一种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以树人为本的综合科学。”

大学专业论文例3

二、外语专业就业现状分析——以英语专业为例

根据我国目前整体发展需求来看,理工科类的学生就业情况总体一直好于文科类的学生。从最近几年看,英语专业毕业生越来越趋于饱和,毕业生供过于求,导致其就业越来越困难。究其原因主要三点:第一,很多学校盲目扩招,一些学校不具备培养高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的条件,开设的课程也不足以满足社会工作需要,于是导致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在求职应聘时的认可度降低。第二,传统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往往只具备单一的外语技能,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人才市场对这一类型毕业生的需求日渐减少。第三,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自身就业观念僵硬死板,对没有就业有一个全面、理性、正确的认识。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英语专业学生期望自己将来从事高收入行业,而待遇优越的工作又没有能力去胜任,显得眼高手低,无所适从。但是,通过对常熟理工学院2011年至2014年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统计进行仔细分析,该专业学生近4年平均就业率几近百分之百。其中,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外贸和服务行业的人数逐年递增,从事传统教师职业的人数逐年递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越来越多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开始在其他行业找寻就业机会,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外语专业的就业前景和方向——以英语专业为例

英语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一座桥梁。在国际会议、论坛、学术研讨会和国际商务谈判中,外语无处不在。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特别加入WTO以后,我国更加积极广泛地融入国际社会,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使得我国对英语人才的需求数量越来越大,为英语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国际化,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已经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工作岗位从传统的教学领域已经慢慢延伸到金融、IT等领域。因此在语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面,应用技术型大学不应像清华北大那样偏重语言学这样理论性很强的内容,而是应将重心放在对学生语言的实际应用的培养上,因为“应用型大学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直接服务于生产或其他社会实践”,只有这样英语专业学生才能在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普遍不理想的状况下脱颖而出。例如,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可以在专业翻译机构、新闻出版社、高级酒店宾馆、旅游公司、涉外企业、政府涉外部门等行业或部门从事翻译、驻外记者、外文编辑、商务洽谈、导游、涉外公关等工作。在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随机挑选的100名学生就业选择的调查时发现仅有20%的大学生希望毕业后能够成为教师,有近65%的大学生想要从事商务或翻译类工作,另外还有10%的大学生对自主创业充满热情。

大学专业论文例4

2社会对当代大学生英语水平的要求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英语作为国际交流的第一语言,是我们展示自我了解他人的重要工具。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新生力量,学习英语是时代对他们的要求。即使国内教育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开始教授英语,但纵观目前大学生英语水平,除少数人可以灵活运用之外,多数人面临听不懂、说不出的尴尬局面。这主要是受了我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学校开设课程的目的是使更多的学生顺利通过各种考试,并未真正从学生自我提升角度考虑。而实际上当代大学生应在听说读写译方面得到全方位的培养。第一,要听得懂。听懂英语是掌握英语的首要环节。在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中,每个专业、每个岗位都可能会有与国际接触的机会,只有听得懂才能领会别人话语中的含义,与他人正常交流,从而真正参与到全球化大发展中来。第二,要说得出。英语是一种语言,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得以运用,而不是仅停留在研究其语法结构、词汇含义上。在当代经济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必不可少。大学生只有真正明白学习英语的目的,才能端正学习态度,做到把所学自如地用于口头交际。第三,要读得懂。在国际交流中,总是难免会接触到各种文字材料,这些材料题材形式多样,可能是学术论文、经济评论,也可能是某党派的政治主张,能否读懂这些材料是对我们是否真正掌握了英语的一种检验。不论何种专业的大学生,投身于工作后,接触到的英语材料都不再只是精读课本中的文章。因此,大学生应全面提升自己的英语阅读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应对挑战。第四,要写得好。写作一直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拦路虎。英汉语隶属于两种不同语系,虽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不同之处也不少。当今社会,大到论文的发表,小到程序的编写,邮件的发送,无一不会用到英语。掌握正确的写作格式,无误地进行写作已显得日益重要。第五,要译得准。也许有人觉得翻译是翻译工作者的事,与己无关。这种想法并不正确,翻译工作者相对于其他人的确有更高的译语水平,但他们中多数在过去的专业学习中因未能顾及联系各种专业进行学习,而缺乏各种专业知识,比如一位医生对临床医学术语的掌握往往要比一位普通译者做得好。在某种程度上,一个英语水平达标的专业人才不亚于一位翻译水平优秀的译家,因此各种专业人才也应注重自身翻译能力的培养,努力适应时展的要求。

3对大学非英语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建议

3.1改革教学制度

面对当代大学生英语教育的各种问题,改革教学制度势在必行。大锅饭式的教育已经不适用当代大学生的培养要求。首先各类大专院校应调整课程设置。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应有全局规划,英语教学应贯穿于学生本科四年的学习中。大一阶段,学习内容应以基础英语为主,并兼顾相关方面水平的切实提高,得到了切实提高的英语水平可帮助学生在英语四六级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在每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自由添加如美文赏析、佳片欣赏这类的活动,丰富课堂内容。在大二到大四阶段,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的方式。必修课应体现出各专业的专业特性,采取小班教学或者讨论组的形式,开设与本专业有关的英语学习课程,督促学生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同时可以开设不同方向的英语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如经贸专题、科技专题、文学专题,真正全方位培养人才。教材内容可趋向多样化,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编写资料,学生则可根据选择的课程自行购买相关资料。与此同时,学校也应改革期末考试制度。很多学生总是在期末前一周才复习考试内容,为了应付考试才学习,这已完全背离了大学教育的初衷。因此,学校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应深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在参与每一次教学活动后累计一定的分数,以便扭转期末一考定乾坤的局面,同时也可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另外,可多组织学生与外教及留学生的交流学习活动,将英语学习融入课堂之外的大学生活。

3.2提高教师水平,改善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真正的主体。一门课程开设成功与否不在于教师教得有多好,而是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英语学习中来,是时代对大学英语教师的全新要求。首先,大学教师要全面提升自我。大学英语教师多为英语专业毕业,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不广的问题,这点不容否认。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当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拓展知识面,积累所教专业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其次,教师应改善教学方法。改变过去“教师教,学生记”的老旧教学方法,如设计小组讨论、竞赛发言、口语交流、情景剧表演等环节,给予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90后大学生排斥旧事物,喜欢新事物,有更强的探索欲和积极性,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改变教学思路,选择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引导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顺应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注重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此外,教师应更多地参与到学生英语成绩的评定中来,教师与学生有更多的接触交流机会,对学生的能力就有更多的了解,故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真实可靠地评定学生的英语水平。

3.3注重自身兴趣培养,主动参与教学实践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态度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大学授课方式与高中有较大不同,不再是教师一味地按照课本内容滔滔不绝地讲授,而是以引导学生学习为主。否则,尽管一节课的内容信息量很大,但因几乎没有时间消化而收效甚微。一般说来,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往往不适应大学的授课方式,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自己及时调整学习方法,改变学习思路,端正英语学习态度,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其次,因大学课堂集体学习时间有限,故学生应当自觉地在课余时间自行制定英语学习计划,规划英语学习活动,努力提高英语水平,与此同时,也可以多从欣赏外文歌曲或者欧美影片的角度,以轻松愉快的方式业余自主学习英语。当然,掌握英语最好的方法就是活学活用,即积极主动地运用英语,多与人口头交流,加强翻译与写作能力的训练,培养自身兴趣,不断成就自我。

大学专业论文例5

2教学过程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

本课程的学习对于许多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们要循序渐进、有浅入深,尽可能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深入浅出、平实自然,不故作高深。应当通过典型的实例、直观的表述、详尽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抽象的形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抽象的数学叙述,正确把握和理解其内容的实质。在教学中要把握形式化度。由于教师受自己的专业研究影响,养成严谨的习惯,习惯追求叙述的一般性和抽象性,强调形式化和符号化。这对于以后不从事数学研究和教学的非专业学生而言,特别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来讲实在没有必要。一味的追求形式化,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困难,而且歪曲了数学的本质,误导了学生。能用直观描述性语言去解释的首先要用直观性的语言去描述,让学生通晓其大意,在此基础上,对一些典型的例子,做适当的抽象,给出抽象化的形式,这应当是本专业大学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形式。

3教材处理要紧密联系小学教学实际

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有二,一是掌握掌握大学数学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与方法,为其它数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高观点的认识小学数学,提高自己判断小学数学价值的能力,把握小学数学教学中最有价值的知识、方法和思想,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知识的生成与发展。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要紧密的联系小学教学实际。在教材处理是要考虑到这一章节的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对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存在什么的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要把这种联系在课堂上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使学生对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有一明晰、深入的认识。为什么要在课堂上要去研究大学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联系呢?有的人会认为学过大学数学,这种联系会自然而然的产生的,看待小学数学的有关内容会水到渠成的明晰与深入。其实不然,很多时候会深入宝山,空手而归。这就需要教师要适时的引导,提高学生对小学数学的认识水平。例如,极限与小学数学圆的面积、圆柱体积的推导;极限与圆周率;积分与面积计算等都是大学数学与小学数学的联系之处,而且这些地方也是小学教师是是而非之处。这样的联系既可以使含糊的东西变的明晰,也是学生增加对大学数学学习的兴趣,消除学学数学无用的想法与论调。

4教学要突出思想性文化性

小学教育专业的大学数学数学教学与其它理工科的大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是,该课程学习是其他数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不同之处是,理工科的大学数学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往往直接用于以后的工作,大学数学成为谋生的工具。而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讲,其作用往往是间接的,更多的体现在教师对小学数学认识的层面,而很少直接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外,大学数学中所蕴涵的思想性和文化性也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如:讲极限,可以让学生体会曲与直,有限与无穷,精确与近似之间的辨证关系以及处理的数学方法;讲导数时,可以通过导数概念的产生,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概念抽象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既可以体会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也可以感悟到哲学上抽象的一般过程即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这一哲学方法;讲中值定理,从罗尔定理到拉格郎日定理再到柯西定理,引导学生弱化条件,使结论更具有一般性,这个教学过程即可以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研究方法,也可以体会到哲学上特殊到一般哲学方法。教师在教学时不仅立足于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更应当挖掘出教材内容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不仅让学生掌握点知识和技能,而且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及人文精神,乃至一般科学方法论,促进学生思想素质和方法论水平的提高,去把握什么样的数学知识方法最有价值,什么样的知识方法最有价值,高观点的处理小学数学教学内容。

5教学要视基本训练,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学好一门课程,单单掌握有关数学结论是不够的,要有一定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勤于思考、独立思考,并做好一定数量的习题是很有必要的。大部分在数学上学而有成的人都能体会过,通过做题可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结论和方法;获得计算推理的能力;理解、掌握应用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基本途径;同时也锻炼自己刻苦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培养创造性的思维的能力和习惯。这些对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教师们来说,也非常必要。因此要学好大学数学要有一定的题量来保证。但是,这些题既应有一些基本题,也要有一些经过一定的努力,花费一定的时间去探索才能解决的题目。这些题目应具有有典型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应具有较高的训练价值。

大学专业论文例6

2.地域文化通过大学语文来传播事半功倍。游客到各地旅游了解的正是各地独特的地域文化,作为旅游地政府、居民、从业人员和当地企业,向外来游客推介本地本土文化、民俗风情、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不仅可以弘扬地域文化,还可以获取经济效益,将无形的文化财富转化为现实的物质财富。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文化综合性,把它作为媒介来传播地域文化事半功倍。通过语文这个媒介平台来宣传弘扬地域文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发展家乡的责任感,还可以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本土地域文化资源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有助于进一步扩大本土地域文化的研究探索与深入发掘。通过语文课程教学内容本土化,可以使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实现有效整合,实现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播。此外,地域文化的本土性和广泛性特征,决定了全国各地都蕴藏着各种乡土文化资源,而这正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素材之一。大学语文课程可以借助地域文化补充和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突破自身的发展困境,拓展生命力,尽最大的可能发挥它的潜在作用。

二、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改革途径

就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应发挥的作用而言,就是要通过拓展专业语文的空间与生命力来传播地域文化,提升导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而其自身则要善于借助地域文化的平台,实现大学语文课程教育的专业化与本土化。具体而言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借助语文的力量增强导游的表现力。为了适应游客了解当地风俗民情和地方推介地域文化的需要,优秀的导游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社会知识,要涉猎广泛,知识全面,对语言文学、历史地理、社会心理、生活保健、交通旅行、政治经济乃至国际形势都要有所知晓;要对所导景点涉及的自然人文知识多作积累和体验,增长本地域的文化知识。导游服务集语言、表演和综合艺术于一身,但其表现主要通过导游的讲解展示出来,实质上是一种语言艺术。这就要求优秀的导游必须具备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显然,在现代旅游中,四平八稳的介绍式导游讲解已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只有那些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与语言文字功底的导游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如果在讲解中善于借助文学的形象性赋予原本平凡的景物以不寻常的意义,善于借助语言的生动性增强讲解的趣味性,做到语言流畅,绘声绘色地对地方上的名胜古迹进行充分的艺术展现,自然能够满足游客多元化、个性化、深度化的旅游需求,增强地方自然与历史人文景观对游客的吸引力。

2.利用当地文化素材创作出有地方元素的导游词。导游专业大学语文课程教育专业化改革的方向就是以导游词作为教学内容,以提高导游语言水平为目的。高质量的导游语言是导游词和导游口头创作的高度统一。导游讲解服务的目的决定了在内容上的选择应该是为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相对正统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但抱着放松休闲目的而来的游客又不希望旅游过程太过正经,总希望导游在作讲解时不是简单地对当地名胜古迹的历史、规模、景观素材做堆砌,而是能突破平庸与常规,满足他们那种“猎奇”的心理诉求。导游词作为导游人员在旅游景区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解说词,是导游与游客交流思想和传播地域文化知识信息的工具。它既可引导游客观光游览,又是旅游景点的传播载体,在整个游览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游词与地域文化息息相关。地域文化是导游词的重要来源和素材宝库。地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物生活、情感、秉性、爱好、逸闻趣事和民间风俗等,导游员应该善于借用野史资料和神话传说来丰富导游词的内容,塑造生动而跃然纸上的人物形象,做到正史与野史结合,提升导游词的趣味性、可传播性和可接受性。在旅游实践中,导游是一门人际交往艺术。导游词不是各种资料的文字堆砌,而是历史、自然、人文社会知识的融合和再创作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具体景区和景点的讲解没有固定不变的权威版本,既有的导游词是素材和基础,可起辅助参考作用,但导游员必须根据所带团的具体情况对导游词进行调整和进行二次创作,并内化为自我的导游词。

大学专业论文例7

二、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

1、会计专业大学生缺乏诚信教育的文化环境

大学作为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基地,实践中只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与研究,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职业道德、诚信程度的教育与培养。由于受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长期培养的是专业性人才,只注重掌握具体岗位技能的工作人员。如今,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逐年严峻的主要原因之一与会计专业大学生培养目标的缺乏息息相关。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大学课程的设置基本都是专业课程,注重专业知识的教学,忽视了与职业相关的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没有把大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任务中来。

2、会计专业大学生教育缺乏科学的体系

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现在大多数高等院校的会计专业都是以会计专业课程,如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国际会计、审计等为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职业道德的教育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在这种教育教学的环境中培养出的大学生难以适应如今社会的发展。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实践中,大多数老师仍然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这种方式难以使学生重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意义及重要性。如何充分利用实务演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积极与主动性,提高大学生对于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应措施

1、优化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的文化环境

高校是人才输出的摇篮,同时是职业道德教育、诚实教育的主要课堂。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优化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大学生的诚信度至关重要。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思维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显著的育人功能。优秀、高雅的校园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是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校园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侧面反映,对于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的科学体系,需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思想的指导,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快速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品位。通过高校文化建设来促进会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职业道德素养,培养诚实守信的优秀道德品质。增强高校会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吸引力,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加强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与道德行为,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校风学分建设、治学、创造精神的培养,可以反映出高校的育人质量和办学水平。在促进学风与校风建设的同时,要发展先进文化的思想的建设,坚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建设和谐、正确的高校校园舆论氛围。其次,加强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文化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方向与信念的体现,培养蓬勃向上、勇攀高峰、勇于创新的精神就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科学完善的制度,形成压力,增加动力。只有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才能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营造一种开拓创新的氛围,保持千帆竞发的竞争态势,在公平、和谐的竞争环境中逐渐培育会计专业大学生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优化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典型实践环境

实践性课程的设置有利于加强会计专业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在实际中逐渐培育大学生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高尚情操。优化典型实践环境是优化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必须走出课堂接触实际操作,亲自体验,不断感悟与提高技能。典型实践环境包括通过对典型场景的参观、典型人物的访问调查和教育过程、内容融合所酿成显示的特殊氛围。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才能将理论转化为自己真正的技能,将感性认识深华到理性认识。可以考虑设置一些到相关单位实习、聘请专家到课堂讲座形式的专门课堂,提高会计专业大学生对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在实践的过程中强化对诚信的重要性。

大学专业论文例8

大学教师的专业发展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具有相应的在大学教学实际教学能力。这是专业化最基本的能力。(2)具有教学设计的独创性,能有效地组织大学课堂教学。+-(3)能在大学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总结和开展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大学教师职业专业化既是一种认识,更是一个奋斗过程,既是一种职业资格的认定,更是一个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

二、大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

(一)树立大学教师专业化的新理念,关注大学教师教育信念、专业精神的培养。大学教师专业化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要让教师及整个社会认识到大学教师是种专门的职业,应该具备专业的知识。改变社会对教师职业具有一定替代性或是准专业化等模糊看法,要认识到大学教师是个专门职业,大学教师职业具有不可替代性。其次,作为教师专业化理论内涵的组成之一,大学教师的教育信念反映的是大学教师对教育、学生以及学习等的基本看法,形成之后,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教育信念在大学教师专业结构中位于较高层次,它统摄大学教师专业结构的其他方面。因此,应该对大学教师进行信念和信仰教育。要自始至终把教师作为一个富有生命力的人来看待,强调教师自我生命活力的体验和专业满足感,增强对教师专业内在的、执着的热爱之情,这样才能将情感内化,形成稳定的个人品质和正确的教育信仰。

(二)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训练,突出大学教师专业化的特色。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训练在大学教师专业发展中发挥着先导作用。大学教师的知识应该是双重性的,应是专业知识和教育知识的统一。从事高等教育工作的大学教师要求既有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又该通晓教育科学知识,了解教育规律,掌握大学教学技能,避免只会专业知识不会教授知识的情况发生。据说在一所高校,校长聘用了北京某名牌大学的博士来任教。这博士在授课过程中,不太注意教学方法,学生给他提了些建议,后来校长找他谈话时,他还说:这些学生是什么水平?难道我堂堂一名牌博士还教不了他们?在很多大学,教师都是只顾自己搞科学研究和忽视大学教学能力培养的,加上很多大学在招聘教师时把学历作为唯一条件,这就导致很多大学老师有很渊博的知识却没法传授给学生。虽也有些教育学知识在现实中却不会运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大学教师应该加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的训练,加强自己的大学从教能力,实现学科专业水平与教育专业水平的同步提升。

(三)建立大学教师专业标准,实行严格的大学教师资格评定制度。大学教师专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建立严格的大学教师教育资格认定制度。一方面,政府和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尽快制定出台《大学教师教育机构认定制度》、《大学教师教育水平等级评估制度》、《大学教师业务评定制度》等,并在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设立专门的大学教师教育资格认定机构来研究和制定大学教师资格标准,负责对高校教师进行资格认定。大学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要坚持高标准,通过全面考核,成绩合格,具备大学教师资格,有教大学的能力,具有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人才能加入到大学队伍中来。因此,要提高大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师范院校和各高校本身不仅要重视新教师培养,还要高度重视大学教师的职后培训。要根据大学教师职业特点和教师专业发展各阶段的不同要求,全程规划和总体设计职前培养、新教师岗前培训和职后培训的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规格、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等各个方面,使其前后连贯,相互沟通,有机衔接,实现大学教师教育的一体化。

(四)培养大学教师的自主学习能力,加强专业自主性。自主学习又称自律性学习,是相对于他律性而言的。其基本含义是学习者对学习的进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充分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自主学习是大学教师专业化的基本条件。柏拉图说过:“凡是自动的才是动的初始。”真正优秀的大学教师都具有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意识,能反思、能调整、有灵性、能适应,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转识成智的能力。独立的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意识对大学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要大力提倡培植大学教师成长的自我教育意识,使广大教师能不断地主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构建,从而获得持续不断的专业成长。21世纪的大学教师除了掌握自己学科的内容和必要的教育技能技巧外,还必须有一种"扩展的专业特性"。包括:有对自己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的质疑和探讨,以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有研究自己教学的信念和技能;有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质疑和检验的意向;有准备接受其他的教师来观察他的教学并就此直接或间接地与他进行坦率而真诚的讨论。另外大学教师必须树立科学创新意识,要不断进行反思,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剖析。自我反省是提高大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应该经常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反省,对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和思想进行严肃的批评和及时的纠正。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新旧教育思想观念的冲突下,及时地进行自我剖析、开展自我批评,是消除各种消极影响和自觉净化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J].教育研究,2001(12).

[2]王志林,沈琪芳.论教师自我教育意识[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2)

[3]刘珊慧,周国平.高等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大学专业论文例9

一、本科毕业论文的地位及在完成培养目标中的作用

(一)从培养规格上看其必要性。毕业论文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环节,是完成培养目标及规格的有机成份。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业务知识与能力方面,培养目标及规格中要求:“……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具有较强的文学分析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和检索古典文献,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从上面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毕业论文工作正是完成科研/写作和检索资料等方面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不做好这项工作就无法实现培养目标及规格。

(二)从学员实际需要看其必要性。电大学员专科所学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是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论文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因此,毕业论文的撰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实践机会,提高其实际工作、学习以及科研能力。只有经历了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学员才能初步掌握学术论文的功用和特征,正确运用这一科研文体,反映研究成果,传播学术信息。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撰写学术论文,记录科研成果的意义主要就体现在知识积累和学术交流两个方面;从论文作者个人的角度来看,通过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将学术成果公诸于世,研究者个人的劳动成果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也才能使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

(三)从提升电大教育的品牌角度看其必要性。从我们周围看,目前获取本科学历的渠道和途径很多。就论文来看,与其它高校相比,要求是高了些。这是树立电大质量意识的体现,是提升电大教育品牌的必然要求。

二、论文指导与管理工作所面临的问题

(一)主观认识方面。如前所述,与其它高校相比,我们的要求过高过严,在教师层面也感觉过于苛刻,有抱怨情绪,给论文工作造成一定困难。学生层面,认识程度更是不够,在求易避难情绪驱使下,觉得好象是学校在为难他们,很不乐意。

(二)客观方面。就县级教学点来说,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学员工学矛盾突出,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论文撰写工作上来;二是一部分学员专科不是本科所学专业,在专业修养方面欠缺较大,尽管本科理论阶段学了一些课程,但从专业素养方面来说,仍显不足;三是资料的搜集渠道不多,给资料的搜集带来诸多不便;四是指导教师难聘,特别是外聘教师,不好管理,对我们的教学要求的理解有偏差,指导行为上不一致,把握不住要害。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措施

(一)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首先在领导层认真学习领会上级电大关于论文工作的有关精神,从培养目标层面和提升电大品牌的角度看待论文工作;积极与省、市电大主管教师沟通,寻求帮助与指导;利用网络查阅普通高校对论文工作的信息,借鉴有益的作法,移植在我们的论文工作中来,形成自已的工作思路和模式。通过日常教学活动将这些思路和模式传达到教师中去,使大家形成共识,渗透在平时教学工作中。积极选派管理人员和教师外出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和指导能力,为论文工作奠定基础.

其次,向学员进行灌输。我们在新生入学后,即开展这项工作。在入学教育中,将三年的学习过程和要达到的培养目标给学生讲清楚,使每个学员都知道要做毕业论文,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关注论文撰写工作,注意收集有关信息和资料,为论文撰写作好思想上的准备。

(二)加强平时教学管理。毕业论文的撰写,需要大量知识的储备和积淀。因此,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我们要求主要课程的面授辅导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问题介绍给学生,让有兴趣的学员积极思考、研究,为日后论文的选题打底。引导学员关注现实问题,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拓学生视野,不迷信,不盲从,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做法和程序

1.发放任务书。对于作论文的班级,开学第一次面授课即进行集中辅导,同时将毕业论文写作要求,时间安排,指导老师联系方式,指导老师简介等信息发给学生,人手一册,使其明晰工作任务,合理安排时间,按任务书的程序进行。

2.学员选定题目后,由指导老师将所指导学生的题目统一送指导小组进行审定,严把选题关。待论文提纲出来后召集所有指导教师开会,集体审核以免出现雷同现象。

3.初稿完成后,召集指导教师会议,通报情况,解决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

4.论文完成后,由指导教师将论文正稿、指导记录表送学校论文指导与答辩工作领导小组,电子稿发往学校公用信箱,学校组织有关人员逐篇进行审阅,若出现不合格的,责令其修改,直到符合要求为止。

(四)严格要求与关爱学生相结合

1.在集中辅导时,要求学员和指导教师必须参加,使指导教师和学员都知道各自面对的任务和工作目标、时间安排,各个过程环环相扣,人人服从大局,强化过程管理。同时将论文要求的全文放在网上,各自完成自己的工作职责。学校安排专人对各个环节进行督查和指导,使整体工作按部就班进行。

2.在执行标准时,无论是谁,坚决按论文标准执行,在标准面前人人平等,坚持底线不动摇。

3.对于那些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和有抄袭现象的学生,要求指导教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端正态度,认真修改或重写,不能与学生发生对抗情绪。

4.将论文写作情况及时在网上通报,对共性问题指导信息,起到督促和激励作用。

5.对指导教师的职责、权利和报酬,指导之始就明确,报酬与效果挂钩,做到奖惩分明。

参考文献

大学专业论文例10

青岛大学商学院会计系于2011年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根据课程安排和学分要求,该门课被安排在大二下学期,课时为一个学期总计36学时,去掉假期、校运动会或中期考试等2~6学时,总可用学时仅为32学时左右。学生在此之前已经修完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在同一学期修读,但尚未学习统计学。从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体系来看,这个课时量明显不足。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讲,本科生培养方案需要保持相对稳定,即使培养方案有所变更,各课程的课时量调整也要综合考虑专业性质、学科性质、培养目标、学分安排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计量经济学课时量的增加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对于许多高校来说,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新兴课程。一些学校在管理学类专业中尚未开设该课程,而开设了该课程的管理类专业也普遍存在课时量不足的问题。谭砚文、陈珊妮(2011)的统计表明,在8所具有代表性的综合类大学中,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平均课时为58学时,而一些农业院校仅为48学时。这个统计数据是基于经济学类专业的调查结果,而对于管理学类专业来讲,其课时量更少。以全国45所财经类大学的会计专业为例,仅开设统计学的有32所,未开设统计学而直接开设计量经济学的有2所(总课时分别为32、54学时),先后开设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有11所(计量经济学的课时分别为30、32、32、36、48、48、48、48、51、36、72)。可见,对于管理学类的课程来讲,课时紧张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争取在最少的课时量内完成教学任务。

(二)先修知识准备不足

计量经济学创始人R.弗里希曾指出:“用数学方法探讨经济学可以从好几个方面着手,但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和计量经济学混为一谈。计量经济学与经济统计学绝非一码事;它也不同于我们所说的一般经济理论,尽管经济理论大部分具有一定的数量特征;计量经济学也不应视为数学应用于经济学的同义语。经验表明,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是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因此,计量经济学是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结合,这门课程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较高,在学习该课程之前,学生应掌握经济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经济统计学等先修知识。显然,经济学类本科生在经济学基础方面比管理学类本科生具有“先天的优势”,而一些学校的课程设置也对管理学类本科生不利,如有的学校未开设经济统计学而直接开设计量经济学,有的学校将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开设在同一学期而未先后开设。除了经济学基础的差异之外,一些高校对经济学类专业学生的数学要求要高于管理学类专业。因此,总的来看,管理学类本科生的数学基础要弱于经济学类本科生。综上,先修知识准备不足、基础知识薄弱,是管理学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何在改善这些弱势条件的基础上,提高教学效果,值得我们深思。

二、教学经验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有学生在课后提出一些与数量研究方法相关的问题。比如,有学生在参加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或学校举办的建模大赛的过程中,希望用上所学的计量经济学知识;也有学生在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产生研究兴趣,如是哪些因素决定了股票价格的上升,能否量化这些因素的影响等。2011年之前,青岛大学会计系本科生的毕业论文几乎全部为规范研究。2011年之后,每年在240篇左右的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有10篇左右的论文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用到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所学的知识。总体来看,计量经济学的开设已引起很多学生的兴趣,有部分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运用了课上所学的知识。

(一)合理的目标定位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可以为实证研究提供工具基础,在管理学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因此,对管理学类的本科生来讲,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必要性毋庸置疑。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数量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王少平、司书耀(2012)指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对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三个关键能力的培养,即观察和分析实际经济现象的能力、基于观察到的经济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恰当的计量经济模型或者方法进行研究的能力、在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的能力。学习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具备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知识基础,但这对于管理学类的本科生来讲,难度较大。很多学生数学基础不好,有些高校管理学类本科生在读期间并未事先修读统计学,这就给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很多学生是初次听说计量经济学一词,对于该学科的性质、定位、掌握程度等没有清晰的认识。一些学生在看到教材中的数学推导和大量的统计结果时,直接将其定位为数学,并将该学科划入“超困难”级别,从心理上产生了抵触情绪。管理学类本科生的经济学基础和数学功底较之经济学类本科生要差,再加上课时紧张等原因,对管理学类本科生的目标要求不应与经济学一样。同时,由于专业性质和培养目标的差异,管理学类本科生也不需要与经济学类本科生有着相同的目标定位。在教学过程中,应将计量经济学定位为一门工具学科,而一个工具要发挥作用,就要有该工具能产生作用的对象,计量经济学也只有应用于相关学科,才能真正发挥力量。正如古扎拉迪所指出的:“在应用计量经济学中,要利用理论计量经济学作为工具,去研究经济学或者商业中的某些特定领域。”对管理学类专业的本科生来讲,其研究的更多是商业中的某些特定领域。王少平、司书耀(2012)提出的三个能力的培养,是要根据不同的学科,更多地关注商业或管理学的某些领域,即观察和分析实际商业现象的能力、基于观察到的商业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恰当的计量经济模型或者方法进行研究的能力。第三个目标“在研究的过程中发展计量经济理论和方法的能力”对于管理学类本科生来讲,有些难度,不适宜作为必须达到的教学目标。

(二)针对管理学类本科生的应用导向式学习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工具学科,它不仅有助于提高文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定量分析技能,使学生的文理知识很好地整合起来。目前,普通本科院校的文科学生普遍缺乏这种逻辑能力,虽然学生会在大一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必修课程,但这些课程常与经济管理实际脱节,很多学生在学习了数学课程后不清楚其应用价值,甚至认为不是专业课就不用好好学。计量经济学可以起到文理衔接的作用,使计量经济学更好地服务于管理学类的学科体系,为该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定量分析基础,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扫清数理障碍。对管理学类本科生应采用“应用导向式教学”,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尽量不去讲解公式的推导、统计理论的证明等“深层计算问题”,而是以“表层意义和实际运用”为导向,使学生“知其然,知其然何所用,但不必知其所以然”。当然,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也鼓励其“知其所以然”。另外,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结合具体学科,以管理学领域的问题为案例,以学生比较关心的问题展开讲解。比如,对于显著性这一概念,可以结合“A股历史上最刺激的迷案”重庆啤酒案例进行讲解。2011年12月,重庆啤酒的股价开始连续9个跌停,一个月内股票价格由每股80多元暴跌至20多元,市值蒸发高达270多亿元。这一切源自重庆啤酒披露的一则消息:“乙肝疫苗Ⅱ期在临床试验的主要疗效指标方面,安慰剂组与用药组无显著性差异———这相当于鸡汤熬熟了,居然只相当于白开水的营养价值。”2012年1月9日,重庆啤酒再次披露信息:Ⅱ期次要疗效指标方面安慰剂组与用药组“在统计意义上无差异”。何为“在统计意义上无差异”?从案例中引入显著性这一概念,不仅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这门学科的应用价值,而且可以结合本专业具体的问题展开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比如,在了解了显著性这一概念后,学生会注意到信息披露对股价的影响,进而会思考有哪些因素会影响股价的变动?哪些因素是有显著影响的?如何收集这些因素的数据?是否可以判断股价变动的方向和程度并据此进行投资从而获取收益?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将现实生活、经济问题与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增强了学习兴趣和对该应用学科的直观认识。

(三)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网络、多媒体等IT教学资源

在当今IT时代,知识的获取、传递和沟通等都可借助于IT实现。IT改变了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应用导向的教学方式会忽略公式推导等“深层计算问题”,而以“表层意义和实际运用”为导向,使学生“知其然,知其然何所用,但不必知其所以然”。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把学生从繁琐、复杂的数学推导中解脱出来,但也会使部分学生感到“不踏实”“,对没有证明过的问题感觉内心惶恐”,也“不便于记忆和理解”。运用IT进行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些弊端。比如,在讲授样本均值是总体均值的最优线性无偏估计量(BLUE)这个概念时,教师仅需简单推导无偏这一概念,而对方差最小这一特征可以用动画的方式来呈现。再如,在推断统计中,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是两大核心问题,而假设检验是难点,学生无法理解何时拒绝零假设以及为何拒绝零假设,容易在判断过程中因为显著性水平α的不同而在与实际概率值ρ的比较中产生混乱。恰当地制作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判断过程,就会给学生直观的认知,使其更容易理解和记忆。以总体均值m=50和总体均值m=10.5两个零假设为例。计量经济学教学重在对基础性计量经济模型和方法的正确理解与延伸,以引导和培养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兴趣和研究能力(王少平、司书耀,2012)。因此,教师除了在课堂中利用课件进行教学外,课后还可以通过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微信朋友圈、微博、博客等与学生展开交流,课程的相关视频,沟通课上难点,补充基础知识,推荐参考资料,解答疑难问题,举办知识竞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学科的应用性,最终提高教学效果。

大学专业论文例11

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300名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目的,查阅有关的书籍、期刊论文,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

1.2.2问卷调查法

依据本文研究内容,遵循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中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了《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现状调查表》。共发放问卷300份(男、女各150份),回收296份,回收率为97%,有效问卷为286份,有效率为97%。

1.2.3统计分析法

依据本文研究需要,对定量资料进行常规统计处理;对定性的资料做逻辑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从研究结果分析,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均有明确的认识,希望通过参加锻炼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但是能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人数却不多;体育锻炼的运动量不足和运动方式单一的现象普遍存在。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自身原因和学校体育设施及器材不充足而出现想做而无法实现的现状。在调查中还发现男、女同学在选择运动项目、时间、强度、频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性。2.1.1对课余体育锻炼的认识由表1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有正确的认识,认为课余体育锻炼很重要的占47.6%,认为重要的占33.6%,认为一般的占16.1%,还有2.7%的学生认为课余体育锻炼不重要。说明学校应加强体育锻炼重要意义方面的引导。2.1.2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从表2中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选择在早上锻炼的占40.1%,下午锻炼的占28.7%,晚上占总人数的16.8%,不确定时间和双休日锻炼的分别占8.7%和5.7%,说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相对较集中。从表3可以看出,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锻炼时间的选择多在30-60分钟,占总人数的54.5%,其次是30分钟以下占43.4%,60分钟以上的只有2.2%。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锻炼时间上是符合休闲运动健身的要求。2.1.3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频度从表4中可以看出,每周锻炼一次的为49.7%,每周两次的33.6%,还有12.2%的人每周锻炼三次以上,有4.5%的人不参与锻炼,这说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在锻炼频度上还存在着不合理的认识,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2.1.4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方式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更喜欢结伴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占总人数的51.7%,独自一人锻炼的有37.1%,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锻炼的有7.7%,其他的有3.5%,(表5)。说明在这方面应多做工作,使每位同学都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课余体育锻炼,以达到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目的。2.1.5对场地、设施的满意程度从表6可以看出,学生对场地、器材表示满意的占44.1%,不满意和一般满意的分别占37.8%和18.1%,说明学生对场地、器材的满意程度不太高,学生有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愿望,但由于场地、设施缺乏而不能参加锻炼人比较多。2.1.6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主要有跑步、散步、健美操、武术、球类、舞蹈、网球等,所占比例分别为28.0%、8.4%、12.2%、6.3%、28.3%、3.5%、7.0%、6.3%。此数据表明,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大多选择场地和技术要求较低的跑步、球类等运动项目,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还是体育设施、场地不充足。2.1.7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因从表8中可以看出,学生不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是自身意志力薄弱,占总人数的39.2%,学习压力大占22.7%,无人指导占15%,无锻炼场所、器材及无闲暇时间分别占11.2%、7.0%、4.9%。制约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因素有很多,学校如果能够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特别是开展课余体育锻炼,不但能够达到健身的效果,而且能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2.2影响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分析

2.2.1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情况从表9中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消费很低,主要用于网络、服装上,体育列最后,体育消费意识淡薄。2.2.2大学生课余生活方式情况由表10可以看出,非体育专业学生选择体育作为课余生活的人数最少,大多数学生把时间用于作业、聊天和网络,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需要加强体育锻炼方面的引导。2.2.3大学生的健身环境体育场地及设施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也是构成大学校园体育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江西中医药大学的体育场馆设施勉强能够满足学生上课需要,能够提供学生从事课余体育锻炼的较少。从表11得出:49%的学生对当前的健身环境不满意,30%的学生比较满意,仅有21%的学生能够对健身环境满意。健身环境的满意度不高,影响了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兴趣,也影响了体育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不同程度地能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其中男生参加程度比女生高,约有12%的学生每周锻炼三次以上,相比较而言,女生的运动量明显不足。3.1.2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场地主要集中于校内田径场、篮球场及空地;锻炼方式更倾向于结伴锻炼;球类运动是江西中医药大学非体育专业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其次是跑步、散步及健美操。3.1.3课余体育锻炼是课余生活的一种重要的活动方式,但是由于学校场地、设施的缺乏以及学习压力大等因素制约着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