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7 15:17:57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例1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并希望通过“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的、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呈现新的趋势,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给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农村文化产业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极具挖掘潜力和市场空间,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恰逢其时。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内涵

文化产业是指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在我国它包括文艺演出、影视业、音像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艺术培训业、艺术品业、图书书刊业、网吧业等在内的广大的产业系统。文化产业是公认的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的朝阳产业,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农村文化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将地域性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转换成为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现代生产。农村文化产业的主要行业包括手工文化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园艺产业等。产业特征表现为资源垄断性、劳动力密集性和环保生态性,主要集聚在拥有特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的农村地区,以农民为创作和生产主体。

农村文化产业和其他文化产业一样具有文化属性和产业属性,这二重属性如果得到积极正确的发挥,都会对新农村建设产生非常好的作用。其中:文化属性对于建设和繁荣农村文化,满足人们多样性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建设和谐农村都具有重要意义;产业属性可以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农村文化市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具有文化建设功能、发展经济功能、意识形态功能和教化功能等多种功能。这些功能可以使农村运用经济和市场的方式加快文化建设,让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把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应当对农村的文化产业加以关注,使它有序地向前推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道路,让农村文化产业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财政部门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一定的改善,文化馆、站、院(活动中心)的文化娱乐设施较为齐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化网络。以县文化馆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文化室(俱乐部)为基础的三级文化网络在农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这一切为农村文化产业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但是,不可否认,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

第一,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很低,各地不平衡。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市场化、规模化、科技化程度低,文化产业发展格局还未形成。各地区的发展很不平衡,有点地区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更多的地区则比较滞后。

第二,农村文化产业缺乏必要的政策保障和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不明确,资产规模、营利大小影响着自办文化的规范发展。农民自办文化起步困难,基础薄,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帮助,而扶持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尤其是经济优惠政策制定较为滞后,一些吸引社会投资、赞助、捐赠的经济优惠政策和其他相关的扶持政策,如融资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税费减免政策等仍未出台。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农村文化市场的培育仍处于自生自灭阶段,缺乏统一规划。

第三,农村文化产业的文化品位不高,管理水平低下。农村文化产业经营单位大多属个体私营,资产少,规模小,在文化产业的经营思想、管理模式、营销策略等环节上,呈现出分散的、手工作坊式的特点,市场运作意识和管理经验不足,缺乏具有时代气息、高雅格调和健康内容的文化精品,高品位的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因投资、经营、管理和增长的良性循环机制还没有形成,发展后劲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在许多文化工作比较差的农村地区,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封建迷信活动仍非常盛行,聚众、色情演出等违法乱纪事件还时有发生。

上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严重的制约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挖掘农村文化资源,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倾斜政策,培养人才,加强管理,改善文化消费环境,丰富文化产业发展渠道,进而发展我国农村文化产业。

1.提高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制定长远发展规划

各级党政领导要提高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认识,明确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将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各项指标列入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政绩考核内容之中。

要对本地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和农村文化产业进行调查研究,摸清底数,从实际出发,尽快制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农村的不同地区分别具有各异的乡风民俗和文化资源,拥有独具特色、各具魅力的艺术品种。各地区要扬长避短,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发挥文化特色和地方优势,开发产业强项。要找准文化与地方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产业突出部。

从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来看,旅游、演艺、手工艺、培训、节庆等等,都是发展文化产业较好的切入点。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些农村旅游业已经有了品牌意识,开始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推出了一批文化名镇、名村、名园。

实践证明:只要各地区找准资源,理清思路,制定好发展规划,就一定能够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2.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培养农村文化产业人才

农民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创作者和生产主体,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当然离不开农民,但低素质的农民是无法担当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这个重任的。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文化人才匮乏,工作质量低下,无法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无法满足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要统筹城乡文化人才开发,一方面应重视城市优秀文化人才的下乡,通过完善政策,积极引导城市文化人才向农村有序转移;另一方面要重视现有农村文化人才的培训,通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的方式,提高农民文化素质,重点培养一批文化带头人,使之发挥农村文化生力军的作用。

加快农村文化经纪人的培养,壮大农村文化经纪人队伍。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离不开农村文化经纪人,他们能够带动农村文化的繁荣。推动农村文化经纪人队伍的形成与壮大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重要环节。

3.培育农村文化市场,积极引导文化消费

文化市场是沟通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的中间环节,也是联接文化与经济的桥梁和纽带。目前,我区农村大部分地方已初步形成了或大或小的集镇文化市场的各个分支市场,包括演出市场、文化娱乐市场、电影市场、图书报刊市场、音像制品市场、文化旅游市场、文化艺术培训市场、艺术品市场这市场。运用市场准入、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政策,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在出版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网络服务等领域,积极开发农村文化市场。要通过现代流通手段帮助农民把农村文化资源与城市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农村文化资源商品化程度,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开发、进入城市市场提供更加便捷的渠道。同时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要在尊重和不断提高社会心理承受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改变农民文化生活习惯和对现代新兴文化娱乐项目的偏见,从吸引青年人和文化人参与各种健康、新颖的文化活动开始,培养新型的文化消费群体,倡导先进的文化消费观念。

4.开发农村民营文化产业,丰富文化产业发展渠道

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组织相继出现。农村民办文化作为国办文化的一种补充,与乡镇文化站(室)相辅相成。文化站在宣传党的政策,培训人才,提高农民素质,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等方面经验丰富,独具优势,其图书室藏书丰富,是民营文化产业不能比拟的;民营文化产业以休闲娱乐为主,它用健康的文化娱乐占领了农村文化阵地,将封建迷信、等逐出圈外,弥补了文化站休闲娱乐方面的不足,使农村文化供应多样化,满足了农民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例2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12 ― 0081 ― 02

在当今的经济社会形式下,新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我国当下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至关重要。而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自1998年以来,党和国家就非常重视农村文化产业的建设。那么,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到底有哪些影响呢?本文从以下五个层面作简要分析。

一、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

所谓的精神文化消费其实就是用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去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主要包括文化娱乐、教育、旅游观光、体育健身等方面。〔1〕新农村文化建设最根本目的是要不断地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中,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就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首先,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能促进教育的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的是新型农民,所谓的新型农民就是要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要求人们能够有更佳的教育,进而去指引人们贴近知识、走入市场、步入富裕、趋向文明,提高思想理论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获取、接收、交流新知识和新信息的能力。〔2〕

其次,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农村文化娱乐业和旅游观光业的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充分利用当地的农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娱乐产业,吸引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参观旅游,不仅带动了文化娱乐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旅游观光的发展。如发展影视城的浙江横店,通过当地电影产业的发展,该地区的相关行业被其带动并得到快速发展,不仅增加了该地老百姓的经济收益,而且更加满足了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再次,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人们保护和使用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有一定的作用,与此同时,也为农民的文化生活活动提供相应的场所,将更多更好的产品提供给他们。

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民族民间文化,通俗的说,是群众“自娱自乐型”的文化,它将群众生产、生活的具体作为它所需要背景,以一种简单明了和活跃的形式,自觉创制使群众本身得到娱乐的一种文化形态。民族民间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母体,它滋润了我们代代国人的心灵,不仅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更加铸造了千古华夏的灵魂。因此,民间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是当下农村文化工作的一项紧急任务。

我们在保护和传承好民间文化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合理、协调和理智的开发,使其带来一定的经济价值,这才是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也只有民族民间文化给农村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使人们从中得到了相应的经济来源,其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积极性才会上升到一种有目的和有动力的行动。〔3〕我国农村与城市相反,广大农民的文化消费主要积聚于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产品,民间文化成为了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根底。农村文化产业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文化行为,同时还是一种经济行为,它所拥有的庞大的包容性有利于整合资源。农村文化产业的这种经济行为(整合资源的优势),在给农村人民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使人们开始提高了对民间文化价值认识,同时,又促进了民间文化保护和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大量的民间文化传承基地陆续地被我国的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比如,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被命名为“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乡、黑龙江省海伦市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广东省东莞市被命名为中国麒麟文化传承基地”等。而且,长期来看,这些民间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改善了农村当地的文化基础设施,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发扬了民间的民俗文化,发展了农村文化。

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盘点清理了我国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按照优先发展的原则,对其特色的资源进行了产业转化;维护了那些能继续发展的文化;保护了民间的非转化资源,使乡村人文生态得到平衡。合理分类和开发这三种资源,有利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逐渐由单一的文化事业向多形式的文化产业发展。当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就是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去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同样包括农村文化产业与农村文化事业两大主题。农村文化产业主要是指在县域及其以下的行政区域即乡(镇)、村行政发展的文化产业。而农村文化事业是由政府主管部门审定资格,给社会提供相应的精神文化产品,从而来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的多层次需求的公共文化事业,主要包括农村各类艺术表演团体、农村公共图书馆、农村文化团体、农村广播站、农村音像影视中心、农村纪念馆等。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文化产业与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对共有的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使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与繁荣农村文化事业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随着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强大有利于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另一方面,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又有助于传承农村文化资源、发掘人们的文化消费潜力,从长远来看是扩展了农村文化产业的市场空间。

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经过对我国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设计、创新,丰富了农村文化的传承手段和载体。具体来说,农村文化产业所开发的农村产品实现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长久持续的发展,推进了我国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给我国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打下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还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经济支撑和保障。

事实上,农村文化产业作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其本身是具有和文化事业相同的基本功能。这就说明,农村文化产业同样要考虑实现社会效益。就目前来看,农村文化建设的资金严重不足,文化基础设施根本无法满足人们的基本文化需求,文化活动几乎是零状态。而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农村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有一定的更新作用,可以进一步来满足村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从该层面上来说,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滋润和培养。例如农民演艺队作为一种新型农村文艺团体,其定期汇演的产业化的运作――通过举办农村曲艺节、曲艺巡演、曲艺广场演出、曲艺征文暨演等,不仅可以实现一定的经济利益,还推广了民间曲艺,培育了农村民间曲艺艺术土壤,使农村民间曲艺资源得以保护、继承和发展。〔4〕

可见,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能更好地保护农村原有的文化风貌和传统风貌,延续历史文脉,并最终将繁荣农村文化事业。

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乡风文明”的实现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目标就是“乡风文明”,同时,“乡风文明”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乡风文明,从字面层次上来说,它的着重点是“乡风”二字,而立足点在“文明”。因此,乡风文明就是指“好的乡村风气,好的乡村风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乡风文明的具体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从实质上来看,乡风文明是将精神文明建设在辽阔的农村和农民中进行。而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就离不开文化的参与和影响。农村文化的建设是解决乡风文明建设问题的重中之重,而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大主题――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将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从而解决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

首先,要想确保“乡风文明,管理民主”这个目标的根本实现,就必须要加强农村文化产业的建设。通过农村文化产业的建设,提升我国村民的文化素质以及科学技术水平,培育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使我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进一步得到弘扬。其次,通过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的开展,使他们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抛弃那些古旧的不好的生活方式,也是为实现“村容整洁”目标提供了有利的保障。随着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的更加进一步加强,帮助农民群众学习相关产业的基本卫生常识、掌握相关产业的控制和预防疾病的基本知识、运用科学的农业发展和管理技术,使他们能积极主动的认识到重视个人和环境卫生的紧要性,自主养成优良的卫生防疫意识,从而使村容整洁。

五、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有利于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建设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指“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把党和政府对农民在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传输给农民,引导农民自觉树立适应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5〕。

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农村文化产业通过各地农村特色的文化资源,开发出农村文化产品,培养了农村地方经济增长的“内生力”,繁荣了农村的物质经济;大举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可以使农村充足的劳动力得到很好的利用,为他们创造众多的就业机会,解决其就业问题,促进农村物质经济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可以调整农村当地的文化产业结构,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6〕因此,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使农村的物质经济得到增长,进而为开展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群体是农民,满足农民的利益需求是做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技能等多种途径提高了农民收入,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根本利益。此外,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和层次,从而提高了农民自身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顺利展开和良好效果的实现。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取得好的效果的表现是其阵地建设的加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催生出许多民间文化传承基地,这些民间文化传承基地形成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阵地。如当下流行的“农家乐”形式的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调整了当地的农村文化产业结构,推动了农村旅游行业的发展,而且也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它使城市与乡村的距离越来越近,为当地带来了各种新思想和新观念,从而使农民树立了先进的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意识。

〔参 考 文 献〕

〔1〕谭延博,吴宗杰.山东省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探析〔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2〕刘维奇,石子印.文化产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1.

〔3〕黄永林.论民间文化资源与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关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77.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例3

文化,不仅是一座城市不灭的印记,更作为一种软实力,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凸显重要作用。在我国,习惯上总是把“县”与农村和农业联系在一起,离开了农村和农业就不称其为“县”。严格的说,农村文化产业又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农村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文化产业;第二类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文化产业。在本文的论述中,农村文化产业就是指第二类———以农村文化为主要依托、在农村发展的、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消费群的文化产业,因为第二类农村文化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2017年,衡南县县委、县政府以“聚合优势、创新升级、挺进十强”为主线,以补齐工业经济、农业产业化、现代服务业、城镇化、发展环境五大短板为抓手,全面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全县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稳中有进”。从总体上看,文化产业程度仍然偏低,基于此,衡南县把文化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统筹谋划文化产业发展,采取制度先行、品牌打造、项目带动等有效举措,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活文化产业发展内生动力。而作为神龙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衡南县泉湖镇则依靠“泉湖二月八”这个衡阳农耕文化源,带动当地经济迅猛发展。文化搭台,经贸唱戏,“泉湖二月八”历经风雨,洗尽六百年历史尘埃,重新焕发了夺目光彩,成为对外宣传的新名片。

一、资源挖掘,打造品牌

“泉湖二月八”地方文化特色鲜明,经过六百多年的不断演绎,现已发展为集农耕、商贸、科技和传统民俗于一体的综合文化品牌。挖掘其资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商贸特点。“泉湖二月八”以农耕物资交易为主,明朝时期,泉湖二月八农耕贸易集市主要产业支柱有茶、盐、瓷器和丝绸棉布。民国以后,泉湖二月八遗留传承下来的主要经济支柱有四大农贸集市:竹木器市、牛市、种苗市、草药市。交易108样农具的“竹木器市”位列首位。尽管在工业化自动化发展的今天,已经不需要这些手工化的农具,但泉湖二月八市场依然有卖;牛市位居第二,牛是农耕文化的标志性符号,牛的耕作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以致五谷丰登。过去的牛市不仅卖牛,还有骡、驴等牲畜交易。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化的铁牛、插秧机、播种机、收割机、打谷机等已成为农机具交易的“新宠”;位居第三的是种苗市,品种繁多,涵盖五谷种子、林木种子、药材种子、百色花卉、各种园林绿化苗木及盆栽剪艺等;第四位是草药市,基本都来自云贵川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本土衡山草药、常宁草药、樟树脚草药和安仁草药等药号。一年一度的商贸集市,吸引了当地及周边乡镇和常宁、祁东、邵阳、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地群众和客商,上世纪末流动人口突破20万,交易额突破千万。从2011年树立品牌意识以来,交易额更是节节高升,以2014年赶二月八的统计为例,商贸人口达20万,交易额超过6千万。二是民俗特色。四大民间习俗:拜庙、唱戏、走亲相亲、特色小吃。它起源于寿佛庙会,本地干旱无雨,得到寿佛爷救助,因此每年的二月八烧香感恩寿佛爷之后,还要举行求雨的仪式,祈祷寿佛爷再次显灵,年年显灵,普降恩泽。泉湖二月八的祭祀仪式是借助一出戏的表演,由演员与观众共同完成,这出戏叫《满江红》。求神的“苦戏”演完之后,便是娱人的“乐戏”登场了,压台戏总归是《莲花落》,艺人大多唱的是《十二月古人》。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通过庙会宣传弘扬,而现在的“泉湖二月八”,每年则由衡南县委、县政府组织县宣传部、县农业局、县文化馆等多个部门搭台,给七里八乡的乡亲们献上了一出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花鼓戏、渔鼓、皮影等戏曲曲艺表演类节目轮番上演,新时代赋予的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一首首作品中流淌,让人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扑面而来。拜年不歇客,拜到二月八。泉湖的春节拜年习俗也很特别。泉湖本地人以及他们在全州、郴州结的老亲,都会在二月八赶来拜年。走亲在二八,相亲娶亲谈恋爱也在二八。如今随着通讯时代的高速进步,微信、QQ和各种聊天软件的发展,已经再也看不到泉湖老街的馆子里那双双对对坐着前来交定情信物的年轻男女,只有那一声声青春的呼唤,还在洋溢着季节的喜悦。泉湖自古为歇马充饥带粮的官镇驿站,小吃品种丰富多样,麻园、包点、油圈、烧饼、糄粑、麻花、米豆腐、豆腐、鲜藕、湖之酒等地方特产温暖着四面八方宾客的肠胃。三是文化价值。“泉湖二月八”农耕商贸,体现了和气生财、诚信为本、公正务实的传统商业道德,延续六百余年不间断,体现了当地百姓接纳外地商贾“开放、包容、合作、共享”的古代思路人文精神。其文化内涵主要体现为:和善、祈福、感恩、笃行、务实,追求社会和谐,饱含勤政爱民、知恩图报、生产自救、民族自强等人文要素,由此延伸出的民俗民风,更是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是人民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拓展内涵,加强品牌

泉湖二月八有着得天独厚的农耕文化资源,为了打造极具冲击力的文化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必然要加强文化品牌的推介与研究,扩大影响、吸附资金,带动产业发展。从2011年起,泉湖二月八变民间自发为政府主导,树立文化品牌,除了农贸交易,还开展品牌升级,开展项目申报,艺术打造与宣传推广。同时在泉湖二月八节会上,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主题活动,为群众提供党的十精神宣传。文化、科技、卫计、交通旅游、农业、人社等众多县级单位,现场开展了志愿服务、政策宣讲、“春风送岗”专项招聘会,义诊服务,科技下乡等多项惠民活动,给基层老百姓送上更多实用农用资料,给群众送文化送欢乐送关怀送春风。2016年泉湖二月八集市商贾游人的人数达到30万人次。2017年泉湖二月八农耕庙会开幕当天,还请来了《中国诗词大会》亚军得主彭敏,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词互动见面会。用“泉”“湖”为主题字的飞花令,也使泉湖文化更加深入人心。这种弘扬传统的媒介,提升了人们的审美,侵染了灵魂,使泉湖二月八的湖湘文化内涵进一步得到提升。

三、生态多元,深化品牌

当今世界提倡的是环保,绿色产业是大势所趋,要加快发展创意产业,形成多元文化生态创意服务产业链。在大力发展文化主导产品的同时,做长产业链,向其他产业渗透、提升相关产业竞争力。2017年,新一届泉湖镇党委政府为进一步挖掘农耕文化,先期将泉湖文化站打造为小型“泉湖二月八”展览馆,向普通民众免费开放。同时投资1.2亿,规划“泉湖二月八”农耕文化体验园,规模为“一中心四线路八区域”,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向观光、休闲、体验的旅游方向转变。推进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农产品粗加工业和旅游产业融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经营。按照每年接待40万游客,旅游消费每人100元计算,年旅游收入将达到4000万元,除去各项开支,年均收入达2500万元,按此效益6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目前衡南县文体广新局、衡南县文化馆、衡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备战“泉湖二月八”申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明录。曾经赶二月八的人数不断减少,市场凋敝,2010年跌至4万人。从2011年泉湖二月八由民间自发组织改为政府主导,打特色,打品牌,2012年商贾游人超过10万人。之后不断的发展创新,摆脱了经济困境,步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2013年二月八流动人口达15万,交易额突破4千万;2014年更是超过6千万;2016年泉湖二月八的商贾游人高达30万人次。“泉湖二月八”的产业化发展,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例4

1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文化的行业间发展差距显著

我国“城富村贫”的两极化趋势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日益凸显,在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已较为成熟时,乡村还尚未形成相关产业链。文化产业内容也存在不平衡现象,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亦存在区域差距明显的问题,部分农村文化项目得到迅速发展,深入人心,而部分农村却发展欠佳,未能得到有效推广,诸如乡土乡风等民俗类文化项目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而言,不同行业间发展状况受方式、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差距。

1.2结构性矛盾十分明显,缺乏内生动力

文化产业覆盖面广,涵盖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制造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文化服务行业等。从制造业整体来看,重工业总产值比重高达60%,相比之下,文化产业中的产品生产及设备所占比例和规模都非常小。在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中,2014年文化产业中从事文化设备、用品等生产工作的工人占24%,增加值占23.3%。

1.3文化产品产量少,技术含量低

人们文化活动的选择范围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的推动之下呈现日趋丰富的趋势。而一些农村地区文化发展较之经济发展明显滞后,即使对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迫切,可供农民选择的文化活动依然仅限于打牌、看电视等单一形式,这些文化活动已经不适应农村快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也大大限制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因为农民的文化品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得到了显著提高,单调的文化生活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以科技、体育、卫生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活动成为了农民新的追求。

1.4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有力的、系统性的政策支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明确的定位。农村文化产业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采取了现代化的经营形式,但其在盈利模式与发展方向上仍然不适应现代企业的标准。第二、缺乏有力的政策给予农村文化产业经济支持。尚未具备常态化和制度化的社会投资、捐助与赞助等优惠政策,且尚未出台其他诸如市场准入政策、税收减免等资政策。第三、农村文化产业缺乏科学引导。较之民营企业,农村文化产业虽然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但是盈利较少,经济效益小,政府为此对农村文化产业疏于管理,投入力度小。

2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1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由于尖锐的人地矛盾以及工业的盲目发展遭到严重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增加到180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为180万平方公里,两项占国土面积的38%。土地沙漠化面积呈现骤增趋势,年均扩展2460平方公里,潜在的沙漠化土地面积还有16万平方公里。因此,处理好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二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兼具长期性与艰巨性的任务。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利于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发展已经使农村产业和经济结构呈现优化和升级趋势。农村走向城市的已经不再仅仅限于肉、蛋、菜等实物农产品,而是已经涉及到锣鼓、剪纸等文化领域,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和丰富城市居民生活的双丰收,且大大有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2.2制定合理的治理结构以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可以在党委各级宣传部门设立专门科室处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以便更好地统筹建设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统一筹划、起草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并负责统筹优化农村文化产业布局、设计产业门类等。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联席会议机制,由宣传部相关职能部门带头,高校、科研院所等专业研究人员,出版社以及广播媒体等部门,乡村基层政府以及文化产业代表等为成员单位,定期以会议的形式讨论并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用以解决农村文化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与障碍,诸如其发展中遇到的农商对接、引入人力资源困难、存在行政壁垒等相关问题。

2.3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发掘和培养农村人才

农民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创造主体。作为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素质与技术专长必不可少。而今农村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十分匮乏,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制约,整体经济水平难以提升,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形成不可忽视的障碍。因此,发掘和培养农村文化建设人才势在必行。对内,我们要巩固已有文化产业,增强其生命力与竞争力,并且拥有根据自身需要发掘有用人才的能力;对外,我们应加大宣传力度,把更多高素质人才吸引到文化建设事业之中。管理层中的人才发掘工作更是不可懈怠,建立一套高效人才培养机制,吸引并留住人才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通过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人才的发掘、吸引、培训和应用机制,最终使高素质的人才发自内心地想留在农村,为农村的文化产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4完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

相关政府职能部门要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以及农村文化龙头企业的专业研究力量,牵头编制区域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农村文化产业建设与发展在不同时期相应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实施原则、发展战略步骤、保障机制等,并结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规划加以统筹规划和考虑。在发展规划的编制中,要充分考虑到区域尤其是农村文化资源的存量及开发现状、文化特质的传承凝炼及渗透力状况;同时须兼顾当前农村文化市场容量及拓展空间;要致力于促进与城市文化产业间的要素流通、优势互补及融合式一体化发展;充分考虑我国目前所处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等时代背景,不仅要在“农”字上打好特色牌、发展牌更须谨慎打好农村资源合纵连横牌。

参考文献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例5

中图分类号:F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6)10-0052-03

作者简介:沈成宏(1954- ),江苏滨海人,中共盐城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和文化学。

从20世纪90年代起,现代文化产业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从美国、加拿大到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再到亚洲的日本、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风起云涌般地席卷全球,并超越了传统产业,呈现出朝阳产业的朝气和新兴产业的活力。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中,明确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正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动力来自于改革,运用市场化手段整合挖掘农村文化资源,繁荣农村文化,发展文化生产力最有效的途径便是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

农村文化产业在我国是指县、乡(镇)、村行政区域内的文化产业。它既具有大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普遍属性,而又具有其独特性。第一,是其市场化的特点。农村文化产业必须依法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第二,文化产品资源体现乡土特质和区域特色;第三,农村文化产业的主体是农民,阵地在农村;第四,农村文化产业创造的文化生产力来自农村又发展农村;第五,农村文化产业经营的产品以具有地方历史传承特色的文艺演出、民间工艺、农业生态、自然生态旅游等为主要内容。

一、发展农村文化产业[JZ]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不仅可以繁荣丰富农村文化,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也可以创造出巨大的文化生产力,促进农村的发展,而这种发展,真正表现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内在地全面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第一,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与科学发展观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达到五个统筹。其目的是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不仅注重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求,也注重满足人们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上的需求。这本身就富有深刻的文化蕴涵,是一种超越自然生存状态的高层次的追求。我国有八亿农民,生活在经济文化相对贫乏的农村,经济的落后导致文化的短缺,农民整体文化素质的低下又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建设农村文化,依靠政府的力量十分有限,只有动员社会的力量发展文化产业,才是见效快,可持续的长远发展战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农民的全面发展。文以人兴,事在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奋斗的宏伟目标,不解决农民的素质问题,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只能是空中楼阁,不可企得。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既可以锻炼农民,又可以培养农民;既可以创造文化,又可以使农民享受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得到科学发展的优化选择。

第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可以创造更高的文化生产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经济支撑。文化生产力的观念表明,文化是一种生产,而且是一种大规模的社会生产,这种社会生产进入经济领域,以产业的形式出现的时候就成为文化产业。当代文化生产已经日益成为一种规模宏大的内容丰富的社会化大生产,从文化品位,精神需要,意识心理等方面看,文化产业不断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具有不可抵挡的趋势。农村的经济力量较为薄弱,抓住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这个重要机遇就可能极大提高经济发展水平。这在我国成功的经验很多,例如苏州的江南古镇周庄、同里的旅游产业,江西婺源县紫阳镇乡土艺术产业,都已成为重要的经济来源。

第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是保持和发扬我国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延续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一个文化古国,传统的富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文化汗牛充栋。广袤的农村是民族文化的巨大宝库,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就是以农村为阵地,以乡土为资源,以民族区域为特色,以历史文化的厚度为蕴涵,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精神的中华文化,充分体现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性和多层次性,雅俗共赏,百花齐放,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中的主导作用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综观文化产业走在世界前列的发达国家,政府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尤其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更需要各级政府充分正确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将是农村文化产业能否健康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文化支撑以及增强农村经济实力的关键之点。

第一,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政策保证。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是农村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的政策法规体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导向,创造农村文化产业的优良环境,是政府履行对文化产业公共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政府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度、导向、规范及管理措施等,最终体现在政策法规之中,政府管理和引导农村文化产业之目的、依据及手段的合理性,最终也要体现在政策法规之中。文化产业是通过市场化进行运作的,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法治经济。政府的政策法规为农村文化产业提供公平规范竞争发展的市场环境。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虽然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化发展的具有改革意义的政策,但对文化产业包括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法规还很缺乏,尚有待完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就意味着对一种新的制度形态、法律文化和政策系统的全面接受,并按照世贸组织的原则和精神重构自己的制度形态、法律文化和政策系统。中国政府应当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构建与世贸规则相适应且又符合本国国情和文化发展需要的文化管理与文化产业政策体系。

第二,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中,人才的作业越来越突出,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文化产业有人将之誉为“创意产业”,人才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农村,不仅是经济的洼地,也是文化的薄弱环节,人力资源相当匮乏,在农村发展文化产业这种高技术含量,先进经营理念的新兴产业,最大的制约依然是难以突破人才的瓶颈。为此,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千方百计为农村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这是政府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首先要重视农村有文化专长的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农村经过20多年改革和发展,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有较强的市场意识,有较高的经营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对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这些致富能人仍将发挥骨干力量。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中,一定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善于在农民中间发现人才,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坚持邓小平“猫论”的观点,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其次是加强对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培训农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对创建农村文化产业,继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将培养农村文化经纪人作为培养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的重要内容,鼓励独立的文化经纪人的自我发展。改善文化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供求结构,为建成比较完整的农村文化市场体系创立一支经纪人队伍。再次,挖掘一批民间的工艺大师,这些民间工艺大师生长在乡村,汲取民族传统文化的营养,承传先辈的文化工艺技术,结合现代科技,使传统工艺融汇了现代技艺和时代精神,是农村文化产业宝贵的人才资源和产品资源,要认真挖掘开发,采取有效的方法使这种特别的人才成为农村文化产业的优势。

第三,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投融资支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走专市场化的道路,努力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改变农村文化产业的投入方式,由政府计划拨款为产业需求型贷款投资。在使用财政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同时,政府也应向农村文化产业投资,并实现国有资本的扩张增值。政府应以WTO的规则,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和发达地区的资本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同时政府还可以运用政策杠杆为农村文化产业间接融资,如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开征文化发展建设税,发行文化资金,以“创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方式,开辟农村文化产业的资金市场。

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基本途径

文化产业是当代人类社会新的财富的创造形态,并以其产生的巨大乘数效应倍受世界关注,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弱势,难以使农村文化产业呈强势之态,但并不等于说我国农村可以不发展文化产业或放慢步伐。恰恰相反,抓住机遇,知难而上,乘势而为,不失为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关键在于路径的正确选择。

第一,实施资源开发整合战略,形成农村文化产业的综合优势。我国农村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各有其不同的文化资源,但有的年代久远、濒临绝迹,亟待抢救;有的比较单一、分散,难以形成产业,有的需要有意识地开发、培育。因此要充分开发,认真整合,使之成为名实相符的产业。比如说民俗风情、农业生态、传统工艺、绿色生态餐饮等已经成为文化旅游产业中融为一体的系列产品,值得借鉴。江西婺源将朱子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等九种民间艺术进行整合,形成了综合文化的影响力就是开发整合农村文化资源的成功范例。

整合农村文化资源还要善于拉长产业链条,营造产业优势。一是要把分散的文化产品、文化行业组合起来;二是把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品牌,形成一个整体,造成产业开发的优势;三是将文化与农业产业组合起来,形成旅游观光农业、文化休闲农业等等。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例6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3.017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ianjin Rural Cultural Industry

CUI San-chang

(Tianj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China)

Abstract: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for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industries of Tianjin was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in Tianjin was introduced. The reality obstacles of cultural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of Tianjin was analyzed,it was weak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lack of talent, market was not perfect. The article suggested that the current Tianjin has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cultural industry, and government provided strong policy support, financial support and market support to develop cultural industries. Rural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rural theatrical performances industry and rural crafts industry would flourish.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央决定在未来的5年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1],这为各省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吹起了号角。而早在2010年,天津市政府印发了《天津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和《天津市第一批文化产业振兴重点工作计划》以加快天津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在都市,已经有学者意识到农村文化产业应是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内容[2]。农村文化产业应该成为天津市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文化产业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创作和生产为主体,将地域性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转换成为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现代生产[3]。依托天津市现有文化产业平台,整合农村文化资源,推进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给天津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补充和支持,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产业调整,拓展农民的收入渠道,繁荣农村文化。农村文化产业带动起来的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等,将会成为农村的新兴产业。这将是一个既没有污染又不消耗能源,既不占用土地又无需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资源永不枯竭的新产业。

1 天津市农村文化资源

天津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拥有丰富的城市文化资源,也蕴含着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是发展天津农村文化产业的基础。

(1)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东丽湖、七里海、团泊湖、北部山区,盘龙谷文化城、武清影视基地、北少林寺。依托团泊洼“五七干校”,建设文化名人纪念园。发展静海乐器产业,打造“中国北方乐器之都”。挖掘运河、漕运、杨柳青大院、小站练兵、精武武馆等文化资源,发展文化观光、民俗体验、旅游购物、特色餐饮,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区,形成多个民俗生态旅游胜地。

(2)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天津市杨柳青木版年画、天津泥人张彩塑、天津京剧、天津时调、宝坻区评剧、宝坻区京东大鼓、天津市红桥区回族重刀武术7个重点项目。另外,还有丰台木版年画、挂甲寺庆音鸾驾法鼓老会、葛沽宝辇、汉沽飞镲、西青民俗文化载体建筑、“刻砖刘”砖刻、风筝魏风筝、剪纸、戏曲脸谱9个非物质遗产项目。

(3)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办好民间花会、庙会等传统活动,带动旅游和商贸发展。开发保护高跷、竿会、竹马、宝辇、鹤翎会、罗汉会、龙灯会等民间花会,加强对评剧、京东大鼓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弘扬。扩大天津民俗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2 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天津市拥有发展文化产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天津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使得天津六百年的历史中积聚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和各种艺术文化资源。天津现在保留了大量的近现代文化遗存、风格独特的中西建筑和重大历史事件见证地。天津又是全国著名的戏剧、曲艺之乡,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和广阔的市场。近几年,在天津市委、政府的重视下,天津的文化产业得到快速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聚集了一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诸如部级滨海新区文化产业示范区、国家动漫产业综合示范园、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文化产业聚集区等。一系列的文化企业迅速成长起来,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像西青区文化旅游有限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天津市电影公司、天津滚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天津杨柳青画社、天韵乐器有限公司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先进典型。

在现有文化产业项目的带动下,天津市自然和传统民间艺术资源得以挖掘,各区县丰厚的农村文化资源优势逐渐转化为产业优势。天津市旅游事业的发展,带动了各区县的农村休闲旅游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农村旅游文化产业。如西青区挖掘千年古镇杨柳青的文化内涵,精心打造民俗旅游特色品牌。投资40亿元建设杨柳青民俗文化旅游区,这将是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民俗文化旅游聚集区。还有盘龙谷文化城一期,位于蓟县盘山西麓,总投资55亿元,将建设高级影剧院、室内摄影基地,传媒动漫产业基地等设施,打造北方影视基地,预计2012年全部建成。蓟县推出的投资2.3亿元的毛家峪宗族文化农家院也正加快建设。

在天津市农村旅游的带动下,农村旅游文化产品也得到很好的发展。例如,汉沽紧紧依托农渔业、盐业、文化产业等特色资源,进一步发挥中国制盐工业摇篮、中国玫瑰香葡萄之乡、中国东方对虾之乡和刻字版画艺术之乡的名品名牌效应, 经不断挖掘整合,开发出代表汉沽特色、体现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汉沽四宝”精美旅游纪念品礼盒。

天津市作为中国最具影响的艺术品交易市场,带动了天津市农村的传统工艺发展,诸如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农民画等传统工艺的市场价值提高,形成了一定市场规模。知名度比较高的工艺,像杨柳青年画、泥人张等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其他知名度不高的民间工艺虽没有形成规模,但也具有一定市场潜力。

3 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障碍

从整体上看,天津市文化建设在近几年有较快的发展,文化产业也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天津市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基层文化建设仍然薄弱。

3.1 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组织

天津市非常重视农村的文化事业建设,而文化产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天津市基本上实现了“县县有文化馆和图书馆,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图书室”的规划,形成了覆盖全市农村的三级文化网络。各区县政府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文化事业上面,而农村文化产业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农村的文化产业还基本上停留在农民自己的“单打独斗”上面,农村的文化产业力量和资源没有有效的整合,无法形成竞争力,不利于农村文化产业的长期发展。首先,应充分发挥民间力量,重点扶持农村支柱文化产业,发展拳头产品,引领地区形成文化产业群。其次,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依靠民间的自发力量,更要依靠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地方政府要转变观念,不能只靠政府对农村进行文化“扶贫”,要挖掘农村文化资源。而且要从农村产业调整的高度,把农村的文化资源转变为一种产业,让农村文化产业在天津市新农村建设中承担起主力军的作用。

3.2 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人才不足

文化产业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的产业。不要说农村,就城市而言,文化产业的专门人才也比较短缺,特别是具有专业水准的文化经纪人、制作人、策划人、人十分稀缺。文化产业领域的人才既要具备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又要具备一般产业管理的素质与能力,未来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人才。目前的中国农村,纯文化人才较少,复合型人才更少。那么,这种人才从何而来呢?一是重视发现和培养扎根基层的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化人才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促进他们健康成长、发挥作用。进行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技术教育,达到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代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4],这些人才将成为农村文化产业的主力军。二是促进城市大学生向农村文化产业合理流动。当前,中国城市高等教育发展很快,文化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正在迅速提高。而这些人才在城市就业面临着不小的困难,对政府综合解决就业问题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城市大学生的文化优势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人力优势。各级政府应该制定和尽快出台鼓励城市大学生到农村发展文化产业的优惠创业政策,吸引具有发展文化产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到农村来,既减少了城市就业压力,又发展了农村文化产业。曾有学者提出过很好的建议:“保留大学生在城市里的户口,鼓励大学生成立各类农村文化经营实体,在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具有发展文化产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到农村”[5]。

3.3 天津市农村文化市场没有建立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引导。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和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完全适应。现有的文化产品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这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近几年,农村旅游市场的发展催生了消费者对于农村文化产品的需求,但天津市的农村文化市场无法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需要一个健全的农村文化市场。一要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积极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方式,建立以市区为中心、区县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以帮助农民把农村文化资源与城市市场紧密联系起来[6],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程度。二要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依法打击和制止知识侵权,保护文化产品的品牌,坚决打击非法盗版,加快农村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设,将天津文化稽查队伍延伸到农村。

4 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发展趋势

天津有着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这是天津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天津市从2010年开始文化产业的振兴计划,扶植农村文化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使之成为天津整个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则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4.1 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优势

4.1.1 政策支持 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理强调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要求突出抓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等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天津市研究制定《关于鼓励和支持区县发展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加大对区县文化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天津放宽准入鼓励民营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7],鼓励农民自办文化,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文化服务,逐步向个体、私营等民营文化企业发展。

4.1.2 资金支持 为了推动天津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天津市设立了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和文化艺术科研专项经费等。这些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可以为农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

4.1.3 市场支持 天津市文化市场活跃有序。现在天津市初步形成了演出市场、娱乐市场、网络市场、艺术品市场、音像市场等门类比较齐全的文化市场体系。建立了天津市文化市场稽查队,在深入开展文化市场整顿规范工作、坚决打击违法经营行为的同时,坚持集中治理与长效管理机制建设相结合,促进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

4.2 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

把市场机制引入到农村文化产业,是做大农村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天津各区县的农村并不缺乏文化资源,缺乏的是资金的投入、产业的整合和有效的管理,这些都需要在政府指导的市场来完成。农村文化市场的建立可以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从目前来看,天津市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发展农村旅游文化市场、文艺表演市场和工艺品市场等。

4.2.1 农村旅游文化市场发展 将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与乡村休闲旅游有效结合起来,既可以丰富乡村休闲旅游内容,也可以使人们意识到传统文化现实的经济价值和长远的发展价值。在乡村休闲旅游兴起的同时,积极挖掘各区县地方传统文化和特色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开发成旅游产品。天津市旅游局日前透露:从现在起,天津市将在5年内陆续建设60个大型乡村旅游景点[8],使津郊旅游观光业逐渐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支柱产业。随着郊区经济的壮大,乡村旅游业发展潜力越来越大。天津市发挥区县区位优势和山、河湖、海的资源优势,在津郊建立以名胜古迹为主体、田园观光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形成吃、住、行娱乐和购物为一体的郊区旅游产业化体系。为此,天津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建设一批适应多层次旅客需求的观光游乐项目设施。5年内天津新建乡村旅游景点60个,其中包括蓟县绿色休闲旅游集聚区。文化旅游业,将加强文化和旅游的结合,建立文化旅游项目推介平台,整体包装宣传天津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形成新的文化旅游热点。比如,西青区辛口镇举办的“沙窝萝卜文化旅游节”拉动了沙窝萝卜的销售,一直有不少市民自驾车来到沙窝萝卜种植基地前来采摘[9]。整合演艺与旅游资源,在重点景区推出有特色的演艺精品。积极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和传统手工技艺,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

4.2.2 农村文艺表演市场发展 天津市作为北方曲艺之乡,传统文艺表演有着深厚的农村群众基础。可以充分利用农村特有的民间文化、地方习俗、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居民建筑、古建筑作为休闲农业活动的内容,让游客充分享受浓郁的乡土风情和浓重的民俗文化气息[10]。蓟县评剧团的现代评剧表演和北辰区的农民小品表演已经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天津市通过举办一系列的农民文化节、农民歌手大赛和农民小品大赛等活动,鼓励了农村文艺表演市场的发展。文化部日前出台意见,对扶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提出具体举措。为调整城乡演出市场不平衡的二元结构,鼓励农村文艺表演市场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天津市有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可以形成一定的演艺市场。如杨柳青民间佛道乐,这是一种集汉传佛教音乐、道教科仪音乐,融地方民间音乐与寺庙、道观音乐为一体,用于民间丧俗、庙会、祭祀活动、节日庆典等,是具有杨柳青特色及审美价值的音乐形式之一。道乐班,俗称“吹鼓手”、“老道会”,其表演场合多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称音乐佛事。这种祭奠仪式的名目繁多,活动的本身即构成了一种佛、道音乐擂台赛的场面。参加人数少则几十人,多则百人。还有起源于清乾隆年间的永音法鼓,流传至今约有200多年的历史。“永音法鼓”是天津市乡土气息浓郁的民间艺术奇葩,深深扎根于民间,是增进乡情和友谊的桥梁和纽带。

4.2.3 农村工艺品市场发展 天津市有比较成熟的艺术品交易市场,这对于天津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的发展有很好推动作用。天津市有丰富的传统民俗工艺资源,而大多数都集中在农村。利用天津市现有交易渠道和生产企业为农村工艺品的开发创造条件,将工艺品的生产、包装和销售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农村工艺品生产基地和经营企业,农村工艺品生产基地为天津市艺术品市场提供了丰富的产品来源。农村工艺品市场的发展要注意以下3点:(1)要对本地的民间工艺进行普查、研究和分析,筛选出凸显地方特色、文化底蕴深厚、能够满足批量生产要求的农村工艺品;(2)要在保留其原生态的基础上,按照市场的要求对农村民间工艺品进行重新设计、包装;(3)要加强农村工艺品的包装宣传和市场开发工作,充分激发消费潜力。

参考文献:

[1] 李长春.李长春说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决定情况[N].人民日报,2011-10-27(02).

[2] 潘鲁生.保护农村文化生态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J].山东社会科学,2006(5):120-123.

[3] 周传蛟.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条件与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09(5):74-77.

[4] 何忠伟.现代农业技术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409.

[5] 李新市.中国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问题[J].科学社会主义,2006(3):86-88.

[6] 郭玉兰.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生产力[J].生产力研究,2007(9):47-49.

[7] 曾志坚.天津放宽准入鼓励民营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EB/OL].(2008-3-14). 省略/chinanew

s/2008-03/15/content_12701595.htm.

[8] 孟华,孙晶.天津市将在五年内陆续建设60个大型乡村旅游景点[EB/OL].(2007-10-15). 省略/jrzg/2007-10/15/content_776669.htm.

[9] 张玉玮,郭彩,陈建国.天津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3):58-61.

[10] 贾凤伶,李瑾,黄学群,等.天津都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5):93-97.

收稿日期:2012-03-05;修订日期:2012-04-18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例7

一、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绝大多数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有相当一大部分已经迈上小康之路。许多地方的农民群众已经不满足于吃饱穿暖,他们想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精神文化生活,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的文化建设从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还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突出表现在:

第一,农民的文化生活枯燥、单调,文化消费偏低。农民劳作之余,除看电视外最主要的消遣活动是串门、聚众喝酒、打麻将等活动。农闲时节,现象比比皆是。多数农民没有文化消费概念。

第二,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农村专业文化干部人员少、待遇低、水平不高。尽管乡有文化站,但专职干部不专用,经常被抽调去做其他应急的工作。而村里的文化室多是为创建而设,一室多功能,随上级部门的检查而改变。这严重制约了农村文化工作的正常开展。

第三,目前的乡镇文化活动缺乏吸引力。很多地方把新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简单的看成给农村多送几场慰问演出,给农民多放几次电影等等,却没有考虑送出去的文艺给农民到底能带来多大的效应,能多大程度促进当地的精神文化建设?这样的送文艺能解决农民一时的胃口,却不能解决农民一世的胃口。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和文化产业的顺利发展。

第四,近年来,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农村只留下老少两头,发展动力不足。农村的老年人虽对当地人文历史熟悉但难以有精力将其发扬,不可能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儿童更不可能,而能够承上启下的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不仅不能使当地优秀文化发扬光大反而会导致农村优秀文化难以传承从而消亡,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措施

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本文作者针对所在地区部分农村的深入调研分析,提出如下发展对策:

第一,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政策保证。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是农村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的政策法规体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导向,创造农村文化产业的优良环境,是政府履行对文化产业公共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文化产业是通过市场化进行运作的,政府的政策法规为农村文化产业提供公平规范竞争发展的市场环境。

第二,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人才支撑。文化产业有人将之誉“创意产业”,人才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为此,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千方百计为农村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这是政府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建议建立乡镇农村文化骨干人员的人才库,形成县、乡、村三级的文化骨干网络,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影响力,为丰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做出贡献。同时逐步在基层文化单位实行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建立完善在职人员岗位培训机制,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

第三,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投融资支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走市场化的道路,努力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改变农村文化产业的投入方式,由政府计划拨款为产业需求型贷款投资。在使用财政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同时,政府也应向农村文化产业投资,并实现国有资本的扩张增值。同时政府还可以运用政策杠杆为农村文化产业间接融资,开辟农村文化产业的资金市场。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例8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1)03-0063-04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些战略举措,引导文化产业的升级。但总体而言,盐城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根据盐城市情,发展具有自身优势的农村文化产业,不仅是盐城农业大市高起点的具有创新意义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也对盐城创造自身文化产业的特色,推进全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盐城文化,打造文化盐城品牌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盐城农村文化产业资源情况分析

盐城具有5000多年历史文化,处于南方吴越文化和北方齐鲁文化的中间地带,在南北文化的影响下,盐城形成了独特的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地区文化。今天,海盐白色文化、滩涂湿地绿色文化、铁军精神与传统的红色文化已成为具有盐城特色的主流文化。在传统主流文化的大背景下,还有许许多多丰富多彩、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化、民间工艺,体现了盐城文化的厚重与精彩。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就是以村镇为阵地,以乡土为资源,以区域为特色,以历史文化的厚度为蕴涵,充分体现盐城特色、盐城风格、盐城精神,打造出更具文化气息、文化品位的新盐城。

根据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结果,盐城9个县(市、区)共收集非遗信息线索14427条,调查项目802个,涵盖17个门类62个种类。其中民间文学409项,传统音乐25项,传统舞蹈37项,戏曲92项,曲艺16项,杂技2项,传统美术45项,传统技艺87项,生产商贸习俗22项,消费习俗28项,人生礼仪29项。另外,盐城作为农业大市,改革开放以来,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各县(市、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品牌和基地,正在形成文化的因素并向产业化方向发展。由此可见,盐城农村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很高的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潜力和价值。

品类繁多,区域特色明显。盐城传统的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可谓品类繁多,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风俗人情、风格建筑、民间工艺、戏曲杂技等62个种类。仅流传在民间的传说就有几十个,尤其是董永传说、施耐庵传说、枯枝牡丹传说、沈拱山传说、千年朦胧塔传说、盐婆的传说等都脍炙人口,流传久远。

培育精品,影响不断扩大。在盐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淮剧、建湖杂技、东台发绣、董永传说、海盐晒制技艺、八桅风车制作技艺、阜宁公兴面塑工艺等已成为具有盐城名片特征的精品工程,影响不断扩大。如淮剧名角张云良、裔小萍被列入部级非遗传承人。建湖是全国三个半杂技之乡之一,其杂技传人遍布全国和东南亚各大杂技团。东台有董永遗址共50多处,并在遗址保护地修缮了董孝祠堂,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海盐文化,区域文化之魂。盐城有2000多年煮海为盐的历史,因盐而设县,因盐而繁盛。盐文化乃盐城之根,盐城之魂。诸如“场”、“团”、“灶”、“仓”等地名已成为盐文化的活化石。与煮盐有关的传说,文化掌故,历史人物更是数不胜数。如“张士诚聚义北极殿”、“传奇英雄卞元亨”、“两朝侍读孙一致”、“秀才厉豫兴师抗清”、“反袁志士刘天恨”、“红岩英烈朱念群”等风云人物如群星璀灿。又如“王艮与泰州学派”、“吴嘉纪与陋轩诗词”、“孔尚任与《桃花扇》”、“李汝珍借居草埝场”、“徐述夔与一柱楼诗案”、“水云楼词人蒋春霖”、“宜瘦梅与《夜雨秋灯录》”等文苑风流更是在盐城盐业的繁华中孕育出文化的兴盛。再如“烟雨苍茫范公堤”、“莽莽一线串场河”、“四周盐场绕瓢城”、“玉带黄金秀台城”、“曲折纡回庙子湾”等都记载着悠久古盐场沧桑的历史和传奇的故事,给人无限的追忆和遐想。

特色土产,彰显特产文化。盐城拥有丰富的特产资源,历史悠久,有深邃的文化底蕴。滨海的何首乌始见于唐代,东台的发绣源于宋代,伍佑的醉螺在明代的民间作坊有“合成昌”、“兴顺”等十几家,大纵湖醉蟹在清乾隆《盐城县志》中已有记载。这些特产的文化蕴涵是农村文化产业的金字招牌。

特色农业,加快转轨变型。盐城的特色农业有着良好的基础,发展态势看好。如射阳洋马的,亭湖张庄的葡萄,盐都郭猛的花卉和龙冈的果林,大丰的海水蔬菜,东台的森林公园等都已初具产业特色。目前,盐城的农业正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高效特色农业转变,从生产型向特色型转变,从产品型向商品型再向品牌型转变。

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在已调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一些项目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前景十分广阔。盐城是淮剧之乡,省淮剧团设在盐城,是淮剧的继承与发展的领军阵地。盐都、建湖、阜宁、射阳、滨海有着深厚的淮剧土壤,业余爱好者众多,在“唱响淮剧”的召唤下,淮剧的普及和发展将会成为盐城农村文化产业的重要产业链。杂技是建湖的文化产业拳头产品,享誉全国,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战略上应有更大的作为。东台的发绣,已有从业人员1500多人,产品热销德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10多个国家,年产值近亿元,并已通过国家质检总局“东台发绣”地理标志产品的合格验收。阜宁公兴的面塑工艺,也已打造成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每年有6000多人在外从事面塑工艺,致富了一方百姓。其他如东台、大丰的书画,滨海的书法,盐都义丰的龙舞,射阳临海镇的农民画等都是省政府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大风车、鱼汤面、藕粉圆、麦秸画、枯枝牡丹、阜宁大糕、制盐工艺等也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文化产品。这些富有地方传统的文化遗产,如在广大农村的土地上和特色农业有效嫁接,将会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盐城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资源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有的龙头骨干项目,已初具规模或初现端倪。但我们也应看到,在盐城这个经济仍不发达、文化基础仍较薄弱的广袤农村区域发展文化产业,确实存有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

首先是地方特色文化主体的缺席。在全球化的经济、市场乃至文化冲击下的农业社会,无数青年人从农村流出,削弱了农业生产的中坚,然而更重要的是削弱了地方农民文化的根基。近20多年来,处于苏北的盐城农村一直是劳动力的输出地,农村外出打工人员要占全村总人口的30%左右。随着青壮年农村劳动力进城打工,留在农村的主要是被称之为“389961”这样的老弱病残及妇女儿童。在农村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变化中,处于中心地位的青壮年群体的活动关涉到地方文化的全过程――组织、制作、导演、操练、表演、观看、评论等等。由于这一文化主体的缺席,使得富有传统和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陷入后继无人的状况。

其次是地方文化传承乏人。在盐城农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生存空间日益萎缩,如故事、传说、歌谣、谚语、歇后语等等口传文化,往往是“人在艺在,人亡艺息”,很多口传文化绝技已成为风中之烛。一批身怀绝技的民间老艺人相继离世,在世者也是风烛残年,绝活、绝技的传承陷入后继无人的窘境。如对舞龙、舞狮、跑汉驴、挑花旦、扎彩灯、打莲湘、踩高跷、剪纸等民间艺术有兴趣的人已越来越少,因为这些活动没有“钱图”,农村青壮年大都不肯学习这些没有什么市场的艺术。

二、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中的主导作用

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综观文化产业走在世界前列的发达国家,政府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文化产业尤其是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更需要各级政府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将是农村文化产业能否健康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科技文化支撑以及增强农村经济实力的关键之点。

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政策保证。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是农村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政府的政策法规体现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导向,创造农村文化产业的优良环境,是政府履行对文化产业公共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政府对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度、导向、规范及管理措施等,最终体现在政策法规之中,政府管理和引导农村文化产业之目的、依据及手段的合理性,最终也要体现在政策法规之中。文化产业是通过市场化进行运作的,市场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讲是法治经济。政府的政策法规为农村文化产业提供公平规范竞争发展的市场环境。近年来,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已越来越为市、县两级政府所认识,提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和要求,但从政策的引导和规范上,仍相当欠缺,尚有待完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就意味着对一种新的制度形态、法律文化和政策系统的全面接受,并按照世贸组织的原则和精神重构自己的制度形态、法律文化和政策系统。市、县政府应当根据中央关于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法规,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

政府要科学规划,为文化产业发展搭建平台。政府在制定政策法规,为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规范和保证,积极指导引导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同时,应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作出科学的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的方向、目标定位和战略举措,在规划的指导下,扎扎实实开展活动、搭建平台、加强宣传、扩大影响。政府还要努力培植、优先扶持一些已经成型且有发展潜质的项目。以便总结经验,在探索中不断形成特色、形成优势、形成品牌,从而带动其他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千方百计为农村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政府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是重视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要重视农村有文化专长的人才的选拔与培养。农村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有较强的市场意识,有较高的经营和管理能力的人才对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这些致富能人仍将成为骨干力量。在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中,一定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善于在农民中间发现人才,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坚持邓小平“猫论”的观点,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二是加强对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培训农村文化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对创建农村文化产业,继承发展民间文化方面的作用。将培养农村文化经纪人作为培养农村文化产业人才的重要内容,鼓励独立的文化经纪人的自我发展。改善文化市场的供求关系和供求结构,为建成比较完整的农村文化市场体系创立一支经纪人队伍。三是挖掘一批民间的工艺大师和绝技传人,这些民间工艺大师和绝技传人生长在乡村,汲取地方传统文化的营养,承传先辈的技艺,结合现代科技,使传统艺术融汇了现代技艺和时代精神,是农村文化产业宝贵的人才资源和产品资源,要认真挖掘开发,采取有效方法使这种特别的人才成为农村文化产业的优势。四是开办地方文化特色教育。可在中小学开设富有盐城地方特色的文化教育课程,编制盐城地方文化教材,让淮剧在中小学唱响,培养盐城青少年地方文化情结和素养。开办淮剧、杂技等专业学校,培养专门的骨干领军人才。

政府要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投融资支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走专业市场化的道路,努力形成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要改变农村文化产业的投入方式,由政府计划拨款转为产业需求型贷款投资。在使用财政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的同时,政府也应向农村文化产业投资,并实现公有资本的扩张增值。政府应以WTO的规则,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和发达地区的资本来盐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可以运用政策杠杆为农村文化产业间接融资,如建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开征文化发展建设税,发行文化资金,以“创业投资基金”的运作方式,开辟农村文化产业的资金市场。

三、发展盐城农村文化产业的战略选择

实施资源开发整合战略,形成农村文化产业的综合优势。盐城农村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不同的地区,各有不同的文化资源,但有的年代久远、濒临绝迹,亟待抢救;有的比较单一、分散,难以形成产业,有的需要有意识地开发、培育。因此要充分开发,认真整合,使之成为名实相符的产业。比如说民俗风情、农业生态、传统工艺、绿色生态餐饮等已经成为文化旅游产业中融为一体的系列产品,值得借鉴。江西婺源将朱子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等九种民间艺术进行整合,形成了综合文化的影响力,就是开发整合农村文化资源的成功范例。整合农村文化资源还要善于拉长产业链条,营造产业优势。一是要把分散的文化产品、文化行业组合起来;二是把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品牌,形成一个整体,形成产业开发的优势;三是将文化与农业产业组合起来,形成旅游观光农业+文化休闲农业等等。盐城可以将盐文化同特色农业、沿海湿地以及传统工艺、淮剧杂技等文化因素整合起来,形成不同产品、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文化资源合力优势。盐城有近千万亩的沿海滩涂,是得天独厚自然生态资源,也是生态旅游的宝贵资源。盐城的特色农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关键是要做好从生产型向产业型转变,从产品向商品再向品牌型转变。若能与盐城本土文化有效嫁接,定能使黄土变成黄金。

实施品牌战略,走发展农村特色文化之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一定要有品牌意识,着力打造知名品牌,塑造良好形象,从而带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增长。浙江仙居的“花灯”、河北蔚县的“剪纸”、天津的“杨柳青年画”等等,都是中国具有品牌效应的民间艺术之乡。如充分打造品牌效应将对盐城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的作用。文化产业的产品和其他产业的产品在市场的竞争中有着共同的规律,产品必须形成自己的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方能形成竞争的优势。凡是农村文化产业形成竞争力,受到市场广泛青睐的,无不具有这样的特色。农村文化产业的特色性,体现为紧贴农村的实际,不求其洋,但求其土,但求其古。要更贴近自然、更贴近历史、更贴近民族、更贴近乡土风情,让消费者找到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感觉。打造盐城农村文化产业既要传统,更要创新,从传统中寻找“特”字,在创新中打造“名”字,这样综合起来就形成了品牌。要努力在品牌上做文章,让盐城的农村文化产业在江苏闻名,在全国扬名,在世界有名。这高定位、高目标应成为盐城人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的追求,一方面要靠产业自身的价值含量来创造品牌,塑造形象,另一方面也要靠媒体的力量扩大影响。

实施“层次推进”战略,形成文化中心的辐射态势。实施“层次推进”战略,就是要在农村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形成县、乡、村的梯级层次,每个层次以一个中心为原点,依次向周边辐射开去,从而形成一个区域整体的发展节奏明晰,产业目标明确,上下联系密切的有机联动体系。其内容表现为,第一层次以县城为中心向中心集镇辐射,第二层次以中心集镇为中心向广大农村辐射。从而形成一乡(镇)一特色、一县(区、市)一品牌一优势的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新态势。

实施以城镇化拉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加快城镇化的进程是我国科学发展,迈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盐城作为两大国家战略一体化的沿海中心城市,城镇化的步伐将不断提速。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将为城镇经济的发展提供经济支持和文化智力资本。与之相辅相成,城镇化也将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提供更多的机遇和人力资源。城镇化的水平越高,农村文化产业也会随之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因为城镇化时代的到来,预示着人才、经济实力和文化软实力的成长和精神物质消费需求的提高。所以,应将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作为拉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

参考文献:

[1]孟鸿志,王秀哲.论宪法与行政法的统一与互动[J].法学论坛,2007(7):23、25、26.

[2]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258.

[3]赵娟.论行政法的基础[J].中国法学,2005(2):47、51、52.

[4]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l999:v-vi.

[5]张泽想.论行政法的自由意志理念[J].中国法学,2003(2).

[6]李侠.论我国行政法治中的人权保护问题[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7]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的宗教之维[M].北京:三联书店,1997:15.

[8]蔡定剑.宪法精解[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94-95.

[9]晓红.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1999年年会综述[J].中国法学,1999(6).

[10]朱福惠.公民基本权利宪法保护观解析[J].中国法学,2002(6).

[11]魏建新.论我国宪法实施的行政法路径[J].河北法学,2010(4):38、40、43、44.

[12]杨寅.论行政法的精神[J].行政法学研究,1993(2).

[13]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5:5.

[14]梁治平.法•法律•法治――读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J].读书,1987(6).

[15]陈慈阳.行政法总论[M].北京:翰芦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5:222.

[16]孙笑侠.法律对行政的控制――现代行政法的法理解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22.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例9

所谓经营性文化,是指由市场机制推动的文化活动。它包括图书发行、文艺演出、音像出版、文学作品、影视创作及网吧经营等多个方面,旨在活跃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加人们的娱乐和情趣。与它相对应的是公益性文化,即由政府组织的、面向全体民众的非营利性的文化活动,旨在满足人民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用积极、健康的文化产品,陶冶人们的情操、增强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经营性文化与公益性文化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必需的,只是各自的组织方式、运行机制有所不同,其社会功能、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

一、经营性文化特征及其意义

与公益性文化相比,经营性文化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盈利性。通过有效的经营活动,在提供文化产品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收益。第二、娱乐性。文化活动所具有的趣味性,它通过多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人们在欣赏文化产品中得享快乐,在偷悦身心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增加人们的生活情趣。第三、教育性。文化活动的内容反映着社会文明的要求,体现着社会进步的价值趋向,对人们世界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人们的是非判断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第四、时尚性。文化产品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创新、提高,使之永远保持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五、交际性。文化活动的组织为人们进行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便利,人们通过参加文化活动聚集在一起既交流感情又沟通思想,并由此结交更多的朋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满足程度大大提高,随之会对文化产品产生更多的需求。在市场的推动下,经营性文化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除了由市场机制引导的诸多经营性文化产品之外,还有更多原来的文化事业单位改制后成为文化经营单位。这对繁荣文化事业、搞活文化市场无疑是有益的。它不但弥补了公益性文化产品的不足,而且其多样化的产品形式增加了人们选择文化产品的范围,其灵活的经营方式为人们接受文化产品提供了方便,不同类型的文化产品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的推动,城乡文化市场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特别是农村的文化市场开始出现新的变化,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农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较以往更为迫切。这得利于国家多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农村的社会文明程度随之提高,农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后,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明显增强了。

由此可见,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在农村开展经营性文化活动,更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客观地讲,近年来新疆农村的文化生活并没有与物质生活水平同步提高。致使农村中一些不良的习俗滋生蔓延,农村青少年中酗酒、打架、等不良行为增多,这极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影响到农村和谐社会的形成。因此,必须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为农民提供丰富多采的文化产品。遏制各种不良文化的侵袭,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应该看到,自治区人民政府近年来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通过“三下乡”活动把农村急需的教育、科技、卫生等服务送到农村,又通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为农民打开了解外部信息的通道,提供了新的娱乐形式。正是这些公益性的文化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许多地方的农民文化站、农民图书室得以建立,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我们看到,一些经营性的文化单位也把农村作为自己的服务对象,各种面向农村的文艺演出、图书巡展等已经在全疆农村开展起来。不过,就目前全疆的农村文化市场发展而言,这些经营性的文化活动规模还不是太大,数量还相对有限,难以满足农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

二、新获经营性文化现状及农村文化市场的特点

目前新疆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间题是:首先,各文化经营单位尚未形成合理的经营规模,这使得他们的经营成本过大,在市场上不具有竞争的优势,反过来又限制了他们自身的发展。其次,各类文化经营团体缺乏有特色的文化产品,各演出单位在节目的类型、演出形式上都有趋同化的倾向,这极不利于吸引目标受众。第三,乡村文化市场的开拓成效不大,许多为群众所熟悉的文艺形式在乡村萎缩了,对它们的挖掘、创新工作显得不力。最后,经营方式单一化,不善于针对不同的受众进行灵活的调整,拓展市场的能力显得不足,往往过失良机。

这些方面的问题虽然在城市文化市场中也有反映,但在面对农村文化市场时显得尤为突出。关键在于这些文化经营单位不善于分析农村的文化市场,甚至对拓展农村文化市场缺乏信心,因而没有制定出拓展农村文化市场的经营策略。我们注意到,近两年深人农村的文化经营单位都是一些小型的演出团队或临时性的展销,专业演出单位几乎没下过乡,图书市场更是与农村文化市场无缘,音像产品虽然在乡村市场较为流行,但真正适合农民的音像产品并不很多,网吧更受通讯、电力等基础条件的限制发展较慢。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文化经营单位自身的问题,也有农村文化市场的客观条件限制。对于文化经营单位来说要深化改革,了解农村文化市场,积极拓展农村的文化市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为农民提供丰富多采的文化产品,自身也在为农民服务中获得收益。这就要求他们充分认识农村文化市场的特点,有序地拓展农村的文化市场。

具体来说,新疆农村文化市场的特点反映为:第一、农村的生产时间具有季节性,他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多集中在农闲时节,这就决定了农村文化市场在时间上是相对集中的,而非全天候的。第二、与城市相比农村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民的收人水平相对较低,全疆除了个别地区农村人均收人较高外,大部分地区的农民人均收人都不高,这就客观上决定了农村的文化市场需求程度不会太高,面向农村的文化产品价格不可能太高。第三、由于基础教育的落后使得全疆农村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他们对文化产品的理解,同时又使得他们对某些传统文化产品情有独钟,这是乡村文化得以生存的社会基础。第四、新疆的绿洲经济特征决定了农村地域分散,广布于全疆的各个绿洲。这种分散的区域分布使得农村文化市场之间联系较为困难,增大了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成本。第五、新疆农村文化市场的区域文化氛围差别较大。由于新疆是个移民人口居多的地区,各个地区之间由于绿洲经济而相对独立,这就形成了各个地区因移民成分集中程度不同而出现的区域文化氛围。比如一些地区河南人相对集中,豫剧便在此地很有影响,另一些地区陕西人相对集中秦腔便很受欢迎,如此等等,在全疆各地农村便有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形成了新疆经营性文化产业特有的文化氛围。

三、推进新班农村经营性文化发展的措施

创建文明新村,推进新疆的农村文化建设,提高新疆农村的社会文明程度,满足广大农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除了继续加大公益性文化建设力度外,更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促进经营性文化产品在农村的拓展,为广大农民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为此,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

第一、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提高农民的收人水平。毕竟经营性文化产业具有营利性的特征,他的服务水平要与其经营收人相联系,农村文化市场的需求状况,直接影响到文化经营单位开拓农村市场的积极性,而农村文化市场的需求程度受农民收人的制约。所以,稳定地提高农民收人会有利于吸引文化经营单位下乡开展各种文化活动,活跃农民的文化生活。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例10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5-21-1

1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长效机制

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首先要把公共文化服务以及更多的文化资源向农村推进,建立农村文化服务事业的长效机制。注重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和均等性,以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为出发点,提供便利、基础的文化产品,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劳动之余具有就近享受文化服务的场所、场地;有满足不同层次文化需求的活动内容;有接受培训、展示技艺的机会和条件;有创造文化的氛围和环境。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看电视电影、听广播、读书看报,参与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2013年12月24日中央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关于“谁来种地”的问题指出,解决这个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核心是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扶持农民、提高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因此,我们必须紧紧围绕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的文化服务,满足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素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的全面发展。按照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确立的“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文化需求,改变以城市为中心的思维定势,将县级图书馆分解为城镇社区图书室和农村社区图书室,即是满足需求,也是拯救图书行业的最佳选择。同时将乡镇文化站的功能与职责分解到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将政府的公共服务延伸到农村,以农村社区为主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要打破常规,招收当地农民从事公共服务管理工作;二是文化活动场所,不一定非得新建,完全可以利用村委会办公场所,开展社区文化工作。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以社区服务为依托,遵循人本管理理念,为农民提供就近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与服务。

2满足农民传统文化需求,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农村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以农民为主体的文化。是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以及在漫长的农耕实践中形成并积淀下来的认知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情感动态、处事态度、人生追求、生活方式等,是中华民族文化根脉所在。

一直以来,有些人一直认为只有西方的,城里的东西才是文化,把农民一些传统文化习俗视为封建迷信,农民的精神文化活动被抑制,解决农民文化需求关键在于“多予、少取、放活”。同时要客观看待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红白喜事,请个民俗乐队,花钱不多,又办得风光,博得好名声是合算的。现在寺庙很多,农民也免不了烧香拜佛,祭祀活动、宗族活动等是农民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一些地方民间戏剧活跃正是得益于寺庙和祠堂的复苏。过去我们对宗教的负面影响看得过多过重,在看到它的负面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它对于农民精神世界的构建作用。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传统文化的价值,对民间剧团、民间乐队要保护扶持和政策引导,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满足农民节日文化需求。家庭作为社会构成的最基本单位,如果能够保持父慈子孝,家庭和睦的话,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社会管理成本。中国人重视家族的延续,希望人丁兴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从孝做起,为人子者能够在父母生前身后恪尽孝道,就能够为子孙后代树立榜样,树立忠孝传家的家风。家谱是每个家庭必须供奉的,也是要传承和保留的东西。另一方面,这种需求潜在巨大商机,光农村就有2亿3千万个家庭,我们应该用好用足中央拉动内需的相关政策,开发这一产业,不仅满足农民的需求,同时也起到拉动内需,促进农民就业的重要作用。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例11

[5]文化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的通知[EB/OL].(20040430)[20160703].文化政策图书馆,.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EB/OL].(20060221)[20160601].新华网,.

[12]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119120.

[13]王学军.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甘肃省区域文化产业效率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30(7):4550.

[14]毕曼.商业语境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差异化表征[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892.

[15]向云驹.论“文化空间”[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