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07 15:21:27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例1

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面临的新任务、要求我们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专业化为导向,以建设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宗旨,组织实施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和师德教育‘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

传统教育继续教育培训的模式、做法及其弊端传统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模式,做法及其弊端在于培训认识上的模糊性;培训内容上的局限性;培训形式上的单一性;培训管理上的滞后性。

通过培训,努力使中小学教师,特别的骨干教师实现由传统教学观念、传统教学方法向新的教育理念、现代教学方式的转变和飞跃。促使教师将新的课程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观念,从而自觉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运用并创造符合这种课程理念的教学技能,确保课程改革深入到学校教育层面,体现在每个教师日常的、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中,真正推动学生的积极发展,最终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改革目标。

创新培训模式的具体做法:

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和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是增强继续培训工作实效性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了鼓励教师们的探索和创造,我市“十五”期间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不再是仅由单一的、灌输式的讲授组成,而是逐渐纳入了经验分享、案例教学、合作探究等突出参与性、操作性和体验性的多种方法。特别是在“论坛活动”、“ 挂牌培训”、“骨干教师和名牌教师讲学”等多种开放、互动、多元、共享、行之有效的培训模式方面我们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1、挂牌培训(做法、资源共享、为教师提供展示平台、针对性、实效性、教师自觉自愿参与、发等)

“教师教育”的新体制,“教师专业化”的新思维,“教育信息化”的新平台,特别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的新课题,给我们带来了教育理念层次上对教师培训工作的反思和重新定位。尤其是我们针对全市两万多名教师各具有“不同学校”、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培训内容,不同培训方式、不同评价标准“的特点,决定要改变多年来全员性培训中课程要求统一,内容达到一致,学时符合标准,管理模式相同的传统培训模式,开发培训资源,拓宽培训内容,增强培训实效性,我院率先提出了开展“挂牌培训”这一新的举措。全市所有的教师包括教师进修院校的研训教师在内,就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所感兴趣的问题,或遇到的困难,或急需解决的问题,重点围绕学科知识,教育教学案例,教育教学理论等方面,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学校管理的实际,采取主讲人自荐,并自报讲座题目和内容,听课人自愿报名参加的互动方式,开展讲座和培训。在培训形式上,全地区中小学、幼儿园及职业学校的校长、教师、教师进修院校的领导和教师均可向市教师进修学院培训部门提交授课申请(内容包括:课题、授课内容提要、授课对象、授课时间等),学院审议通过后(主管院长、培训部及研训部主任)下发培训通知,在通知中要附加每位主讲教师的个人简介(学历、业绩、获奖情况、科研成果等),以扩大每位主讲人的知名度。培训活动一般安排在星期四、五的下午业务学习时间。主讲教师由学院颁发证书和支付讲课费,听课教师免收一切费用。在管理方法上,采取培训部门提前一个月以文件的形式下发培训计划、宣传主讲教师业绩,并把“挂牌培训”列入到学院年度工作计划中的重点工作来抓。其次是每年3月和9月份主讲人可申报一次,各校在培训前三天将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听课教师名单报至培训部门。再次是将参训时点名册中所参训教师的学时计入到《中小学教师“十五”继续教育学分证》中,并在丹东市教育信息网上把主讲教师及各校参训人数及时公布与众,使基层学校与我院在教师培训管理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实践证明,这种培训方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培训的灵活性,增强了教师教学中的针对性,提高了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并为青年教师搭建了良好的成长平台,目前为止丹东地区已有49名教师勇敢地走上“挂牌培训”的讲台,这些教师多数是学校知名度较高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他们这种在教师专业发展方向上的张扬,得到了我市教育局行政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学科带头人的评选中量化为分数纳入进去,我院凡是参加挂牌培训的主讲教师,年终都被授以荣誉证书并颁发奖金。

2、名牌教师讲学

实施名牌教师讲学是我市“十一五”期间教师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开放教师培训资源、提高广大教师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举措。所谓“名牌教师”泛指教师进修院校一线教科研人员和‘十五“期间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含骨干校长)。根据丹教[2006]15号《关于在我市中小学校广泛开展骨干教师讲学活动的通知》精神,教师通过个人申报,教师所在学校、县(市)区教育局审核后将讲学教师名单及其个人资历简介和讲学申请表于每学期开学第一周集中申报至我院师训处(也可不定时申报)。师训处对上报内容进行整理分类,制成菜单式讲学一览表以文件和丹东市教育信息网形式向全市下发。各(市)区教育局和各中小学校可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从讲学一览表中选择讲学教师,确定讲学时间后,向师训处申请。师训处根据全地区申请情况,统筹安排各讲学教师的讲学地点与讲学时间。

讲学教师的讲学内容要以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案例、教育教学理论及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为主。讲学教师讲课后,由聘请方按照讲学测评表对听课教师进行无记名测评(按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写出教师建议,然后汇总,填写讲学鉴定表(内容包括学校鉴定、学校建议),并将鉴定表密封后报到师训处。师训处将对各教师的讲学次数与测评结果进行整理后,书面报至市教育局。市教育局将以书面形式予以通报。

名牌教师讲学活动是我市“送训到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同时还是实现优质教育资源扩张和发挥名牌教师作用的重要途径,也是名牌教师必须履行的一项义务。今后,在认定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教育专家等中小学名师中,将把教师参加“名牌教师讲学”、“挂牌培训”等工作作为评选的必备条件,以实现名牌教师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从而推进我市教育的健康发展。

3、论坛活动

这种培训活动的范围主要是针对我市教师进修院校的研训教师以及学校的骨干教师。在要求上起点高,标准更高。为了总结我市研训教师和骨干教师自己的教学和管理方面的经验,将其实践成果升华到理论层面上,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自2003年开始,我市每半年举办一届骨干教师骨干校长论坛。请部分获奖的教师和校长在论坛上作典型发言,并邀请部分专家进行点评,同时将一等奖论文汇编成册,并发放到每一所中小学校。自2004年以来,就先后有26名教研员在全院研训教师大会上做了典型发言。真正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教学教研风气。

4、其他形式

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1、为了充分展示课程改革给中小学课堂教学带来的新的变化,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市教育局每年举办一次全市中小学教师“创新杯”课堂教学大赛,通过大赛分别中小学教师中评选出 “十佳”课堂教学标兵;

2、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也应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在传统的教师基本功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为此,我们连续两年举办了丹东市中小学教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技能、教学基本功大赛和班主任技能大赛活动;

3、在中小学教师中组织开展了教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故事征集评选活动,目的在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引导广大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在教育教学生涯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4、通过学术年会、教学观摩、教学评优、送教下乡、送课到校、培训到校等活动,推动中小学校本教研活动的广泛开展,在次基础上,我们组织评选了新课程校本教研优秀教研组和备课组,聘任了中小学各学科兼职教研员;

5、设置工作创新奖:要求研训教师更新观念,拓展知识,提高教育技术能力水平,在本职工作范围内立新意、走新路,去年我院年初申报创新奖立项教师和部(处)

个,年终结题被评委会评为一等奖6个,二等奖11个,三等奖15

个。此项活动培养研训教师在教研和培训中不断创新的能力提高。目前我院已出台《工作创新奖评选办法》。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例2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提高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目标,以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新课程和师德教育为主要内容,按照县校联动、部门互补,面向全员、侧重骨干、强化师德、聚焦教学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创新和发展,努力提高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和水平,为办让人民满意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二、主要工作

(一)组织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全县中小学教师每年要完成不少于80学时的全员培训任务。

1.培训内容:以教师职业道德、新理念、新课程、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等为主要内容。在师德教育方面,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大力弘扬模范教师高尚师德,自觉践行总书记提出的“四点希望”,使广大教师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在业务培训方面,要围绕任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新知识,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和推进课改中出现的新问题,课程教学设计、课堂组织管理、学习评价等新技能,与学科整合的教育新技术等方面组织开展培训,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2.实施途径:以校本研修为主,采取集中培训、送教下乡、在岗研修、网络学习等多种方式,共同推进。

(二)推进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建设“三大计划”实施。实施“中小学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推进中小学教师素质能力建设,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是“十一五”期间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各校各单位要按照全县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本校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扎实推进“三大计划”实施工作。

1.进一步完善骨干教师“选、培、管、用”一体化新机制。做到“选”按条件、程序;“培”有目标、内容;“管”有措施、办法;“用”有政策、平台。要按照不低于中小学教师总数10%的比例,建立一只市级骨干教师队伍,按照中小学教师总数15%左右的比例,建立一只县级骨干教师队伍。对市、县级骨干教师实施连续三年培训。要科学制定培训目标,确定培训内容,通过三年递进式培训,使骨干教师*到培训目标要求。制定骨干教师培训、管理办法,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

2.认真落实“农村教师专业发展计划”。每年按不低于农村教师总数的10%安排农村教师参加县以上培训。组织县以上骨干教师队伍送教下乡培训农村教师;要采取城乡学校联手,捆绑结对帮扶;采取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农村教师进城跟岗研修等形式,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组织农村教师参加教育部举办的部级远程培训、东西部“手拉手”对口支援等项目的培训。推动、指导、督促各培训机构搞好全员培训,为校本培训提供专业支持。

3.有计划推进“中小学教师学历学位提升计划”。按照学用一致的要求,有计划地安排教师通过高师函授、高教自考、电大教育、网络教育、教育硕士、研究生班等途径,为中小学教师提升学历学位创造条件。教师的进修培训应当根据学校安排,因地制宜,学用结合,以自学和函授为主。

(三)组织开展中小学班主任和新教师专项培训。

1.班主任培训:按照《四川省中小学班主任培训计划实施方案》的部署和要求,分层次对中小学班主任进行30学时的专题培训。在培训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视经验交流,突出案例教学,提高培训实效性。

2.新教师培训:按照新教师上岗培训的有关规定,对每年新招聘的新教师分层组织不少于60学时的岗前培训。

(四)推进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要“以项目驱动”的方式继续推进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的实施。

1.组织参加省、市级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者培训。

2.引入国家组织开发的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平台和资源,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县以上培训。

3.支持具备条件的城区教师和农村高中教师参加国家项目办开展的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

4.继续组织经过培训的教师参加国家育技术能力水平考试。

(五)推进教师网联计划实施。以教师网联计划为抓手,充分发挥“农远工程”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作用,利用现代远程手段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培训农村教师。主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1.利用“农远工程”三种模式组织中小学教师培训。农村小学教学点,要组织教师观看光盘培训内容并开展讨论。乡镇中心学校要组织教师收看卫星电视或IP频道播出的培训课程,开展备课、教研活动。农村初中利用互联网或局域网开展教师培训,组织网上讨论。

2.继续推进远程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组织远程网络培训优秀课程资源的遴选和开发,扩大全县教师远程网络和远程实时交互培训的覆盖面。

3.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及全国教师教育网联成员单位举办的远程网络培训。

(六)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采取各种方式,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构建我县开放灵活、规范有序的教师培训体系。

1.按照《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县(市、区)级培训机构建设标准》,加强各培训机构建设,提高培训机构的培训能力和水平。

2.开展合格性、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创建工作,落实整改措施,促进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和发展。

3.开展对教师培训机构改革与发展的调研,制定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意见。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大力宣传,统筹协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分别提出:“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要成为合格教育者,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广大教师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要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和培训,加大对师范教育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各校要认真学习,大力宣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高对教师培训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培训的领导,把教师培训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培训工作。各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校要按照全县统一部署和要求,结合本单位本校实际,认真制定培训工作计划,统筹协调好各类培训,精心安排好培训时间、内容和方式。妥善解决教师的工学矛盾,既不能过分加重教师的培训负担,又要确保各项培训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师培师训工作在县教育局的统一领导下,制定培训规划。各培训机构和学校要认真执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有关规定和培训规划,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配套管理办法,开展培训的督查,加强过程监管,严格学时登记管理,建立健全校本研修管理制度,以研促训,以训促研,构建学习型组织,提高校本研修实效。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例3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立足本校、立足教师、立足课程,牢固树立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训理念,以新理念、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教师为重点,以有[文秘站网-找文章,到文秘站网]针对性地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为突破口,充分挖掘学校的潜能,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和条件,扎扎实实开展培训和研究,切实做到教师全员参与,人人有提高,实现学校发展与教师个体发展和谐统一。

二、培训原则

坚持以校为本原则,因校制宜原则,校长责任原则及教师需求原则。

三、培训目标

校本培训的目标是为了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通过开展校本培训,使广大教师在政治思想与职业道德、实施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有显著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建设学习型学校;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在培训过程中着重提高教师以下三个方面的能力:

1、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即清晰、准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力以及实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和有效发展的能力。

2、自学能力。即在丰富的教育实践活动和生动的教育情景中吸收营养并总结升华的能力以及学会读书的能力,特别是通过网络捕捉信息并对有关信息进行重组、分析、综合的能力。

3、实施新课程教育教学的能力。即通过多种途径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掌握新课程教学规律和要求,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能力。

四、主要内容

1、师德修养的内容。

2、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包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学科最新的基础理论和教改信息及教育教学实践技能等。

3、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确定的内容。

五、培训模式及方法

1、课题研究式。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来实施培训,要求教师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自修反思式。教师立足岗位,在自我进修、自我学习的基础上,就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诊断、反思。可以是自我诊断,也可以是与他人共同诊断,通过诊断、反思,促进发展。

3、课堂观摩式。通过观摩课堂教学实况,让教师亲临现场观看、学习、交流、借鉴,以开阔教师的境界,使之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技能。

4、专题讲座式。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和教师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直接传授培训。

5、案例分析式。引导教师对一个具体的教学情景进行研讨,以解决特别问题为目的的一种参与式培训。

6、校际(联片)合作式。学校与学校之间开展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一种互访互助的教师培训活动。

7、师徒结对式。教师间一帮一的培训模式。

8、网络交流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充分运用电脑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卫星传导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教师教育系统、卫星电视网与计算机互联网(天网、地网、人网)相融通的全国教师教育网络平台,以虚拟学校、虚拟教室进行学习和交流的一种现代培训方式。

9、沙龙研讨式。由培训者与教师或教师之间围绕某一问题而汇聚在一起自由讨论,以解决其难点和疑点,形成共识的一种参与式的培训。

各校确定培训模式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参考以下方法进行:

1、教育专家、县内外优秀教师来校讲学,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工作、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

2、组织同一学科或同一教研组的教师进行交流,相互切磋教育教学技艺,共同研讨课程标准、教材、教学计划及教学方法,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目的。

3、发挥本校优秀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4、通过组织教师听优质课、示范课、观摩课和相互听课、评课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

5、组织专门的研讨会、交流会、教学沙龙、教学信息会为教师相互切磋教学技艺提供平台。

六、组织与管理

1、建立教师校本培训基地。县直学校、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以校为单位,小学以乡镇中心小学为单位分别建立校本培训基地。各基地校长为基地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非基地学校校长为本校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

2、县教育局是校本培训的行政主管部门,各县直学校、初中和九年一贯制学校校长为校本培训的责任人,对学校校本培训基地的培训质量负领导与管理责任。

3、县教师进修学校是校本培训的业务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制定全县教师校本培训

规划,为校本培训基地推荐培训者,提供业务指导及学分的审验等工作。七、实施步骤

校本培训工作具体分以下三个步骤:

1、规划准备。成立组织,制定工作方案。各学校应根据本实施意见和学校自身发展和教师个人实际,及时制定教师校本培训总体规划。并分年度制定具体的年度校本培训计划,计划应翔实、周密、科学,具有可操作性,包括培训的目标、时间、内容、培训模式与方法、培训者、主要措施等,其年度培训计划于年初开学第二周报县教师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处备案。

2、组织实施。根据学期培训计划,采用灵活、务实、高效的培训模式对教师实施培训。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做好有关记载,教师应注重积累原始资料,如培训课、示范课(公开课)教案、(论文获奖证书)的原件及复印件、自学笔记等,以备学分登记时审验。

3、考核评价。校本培训以学校自评为主,主管部门评价为辅。一是对本培训学校的工作情况进行自评,二是根据教师个人参与培训和完成培训任务的情况,具体确定每个教师的校本培训(非集中培训)学时学分,连同学校年度师资培训工作总结报县教师进修学校培训处。然后由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领导小组对各校的培训工作和教师的培训情况进行复评复审,在全面检查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核查教师学习过程资料的基础上,核定教师的校本培训学时学分。

各校在认定教师的学时学分时,应考查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态度和培训后的物化成果,并纵向比较教师参与培训后的进步情况,按照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评定结果,并将评定的等次记入《江西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证书》的成绩栏中。

八、学时学分的认定

根据《安远县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意见》有关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学时的要求,中小学教师应完成校本培训高中每学期不少于18学时,初中每学期不少于24学时,小学每学期不少于30学时。各学校在认定教师校本培训的学时学分时,应统一标准,严格考核,凡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完成了学校计划规定的培训任务且学校考核在合格以上等次者,按省发标准填写登记学时学分。

九、具体要求

1、各校要加强校内的培训基地建设,努力完善培训设施,为教师参加培训提供必要的条件。

2、各培训学校应结合本校(学区)实际,周密部署、科学安排每学期的培训工作。原则上每学期应安排1—2项全员性培训,同时因人制宜地开展分层施训,使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师均有提高,体现校本培训的“校本”本质。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例4

各位领导、同仁:

我是一名《教师》杂志的忠实读者,能受邀参加《教师》杂志社的年度工作会议,深感荣幸!

如果将全国的报刊、杂志比喻为繁茂的森林,《教师》只能算林中的一棵小树:她的年龄太小,作为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刊物,刚刚两周岁;她的知名度不高,与人们早已熟知的权威刊物相比,甚至有点默默无闻。然而,年轻、稚嫩的《教师》正在快速成长,短短两年,她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正逐渐为广大教师所熟悉、认可、喜爱。在三湘四水,在天涯海角,已无人漠视她的存在。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例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们新田县是湖南省的一个山区小县。近些年来,新田的教师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发展,这其中包含了《教师》杂志的关注、关心、关怀。《教师》杂志不仅成为新田教育的好帮手、新田教师好朋友,而且也成为了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良师益友。通过大家的努力,近几年我县《教师》的征订数量都在千份左右,取得了一定成效,为《教师》的征订工作贡献了一点力量。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三点:

一、千言万语抓征订宣传。《教师》杂志之所以办得这么成功,一是刊物服务教师意识强。它的题材选择与教师工作业务紧密联系,借鉴参考作用很强,能给教师教学工作以实际的帮助。二是栏目有特色。“师德与育人”“培训与发展”“教学与研究”“学校与文化”“教育短波”等栏目紧扣当前教育工作实际,都是当前教育界热议的问题,表现了办刊者敏锐的眼光,也激发了读者的兴趣。三是价格合理。学校和广大教师都能够接受。因此,在每年的教育报刊杂志征订工作会议及学校工作会议上,我们都反复重点推介《教师》杂志,宣传它的特点,突出它的优势,从而扩大了《教师》杂志的影响力。

二、千方百计保公费订阅。对于经济条件较好的学校,我们亲自找学校负责人,宣传《教师》刊物:多订一本书等于多了一名好教师。它不仅能给教师提供工作方法、路子、经验,而且能给教师送去很多知识,为教师解难释疑。

三、千辛万苦辟自费途径。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三步走:

1.抓队伍。广大中小学教师是宣传《教师》征订的主要队伍,他们的积极性关系到《教师》的征订数量。为此,我们多次召开征订会,在充分听取教师代表意见的基础上,统一征订思路,制定征订方案。并对学校领导和教师代表进行了业务培训,向他们宣传《教师》杂志,并把自费订阅《教师》杂志作为目前一项重要的工作布置下去。

2.改方法。我们从以行政命令改为找米下锅,教育局负责报刊杂志发行工作的工作人员分工包片,深入到校宣传《教师》。定期汇报进度情况,比一比谁的办法多,看一看谁的效果好。这样,充分调动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大家你追我赶,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确保征订工作取得实效。

3.搞活动。靠活动吸引教师参与订阅。我们既不能搞行政命令,又不能下任务、定指标,而只能靠发动、靠吸引。为此,我们设计了多项活动:有的学校召开了“学《教师》、用《教师》”座谈会,有的学校举办了“我从《教师》杂志中得到了什么”演讲赛。这些活动的开展利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调动教师征订的积极性。

由于不懈努力,近几年来,我县《教师》杂志的征订量每年都保持在1000份左右。

通过征订《教师》杂志,我有几点体会:

一是要把《教师》的征订当成份内之事。《教师》杂志的对象是全体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也是教师,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始终把《教师》征订当成份内工作任务去完成。

二是要下功夫去研究。办法总比困难多。作为领导要知人善用,要充分调动每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要让大家自觉自愿地去开展工作,而不能单靠权力去命令。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例6

1、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教育要“三个面向”思想为指针,以不断提高全体教师政治、业务素质为宗旨,建立与完善继续教育体系,逐步造就一支具有高尚师德、正确教育思想、较强教育教学能力,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师队伍。

2、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方针是:

(1)坚持为在基础教育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的正确方向,全面认真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益。

(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因地制宜,讲求实效。以业余、自学、短训为主,形式灵活多样。

(3)面向全体教师,分类指导,重点抓好中青年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努力优化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

(4)建立配套制度,完善激励机制,逐步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二、继续教育的有关要求与登记制度

1、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对象是全省具有合格学历的中小学在职教师。

2、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学时数,凡具有教师资格的在职中小学教师,每年培训不少于48学时,五年累计不少于240学时。以每五年为一个周期,可集中也可分散使用。中小学新教师一年试用期培训不少于120学时。

3、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以提高教师政治、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的培训,其内容包括;政治思想和师德修养,教育政策和法规,专业知识扩展和更新,教育科学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研究,教育教学技能训练及现代化科技教育等。

4、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主要类型有:新教师试用期培训教师岗位职务培训或全员培训;骨干教评培训;其他类型培训等。中小学教师参加与教学业务对口的高一层次学历或第二学历进修视同参加继续教育培训。

5、建立和实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中小学教师按规定参加继续教育,达到规定的学时效并获取相应的学分,由有关培训单位登记后,由任职学校归人教师业务档案,经相应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发给中小学教师有关继续教育的凭证或证书(有关凭证或证书由省教委统一印发)。

凡按上述要求和程序获得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凭证或证书的,作为中小学教师职务晋升、聘任、续聘等必备条件之一。在评聘教师时,教师继续教育的凭证或证书作为必备的申报材料之一提供有关部门审查。未按规定取得继续教育凭证或证书者,不得晋升、聘任、续聘教师职务。

三、继续教育的职责与分工

1、省、市(地)、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分别是本辖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主管部门。省教委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和政策;制定加强教师进修院校建设的有关意见,负责省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教学计划和教学纲要,组织编写相应教材;制定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办学标准,审批有关培训机构的办学资格;确认全省性教师继续教育登记资格,审验相应的教师继续教育凭证或证书;指导、检查、评估全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质量。市(地)、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本辖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和落实相应政策;实施加强教师进修院校建设的有关意见,负责本级教师培训基地建设;确认本辖区教师继续教育登记资格,审验相应的教师继续育凭证或证书;指导、检查、评估本辖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质量。

2、对中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主要培训基地是有关教育学院、高师院校及经过省教委批准的其他培训机构;对小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的主要培训基地是经省教委批准备案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和省、市(地)两级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及经省教委批准的其他培训机构等。省小教进修教研室、省、市(地)小学教师培训中心要加强对县(市)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与监督。上述培训单位要按照关于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有关要求,认真积极开展各级各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做好继续教育登记制度有关工作。同时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师资由专职和兼职教师组成,专职为主,专兼结合。专、兼职师资应当由具有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的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担任。

3、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中小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是教师任职学校的职责。各中小学应当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继续教育规划、本单位发展目标和工作需要以及不同层次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的要求,制定年度计划和管理制度,组织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保证其学习时间和享受在岗人员同等工资福利待遇,提供必要的学习经费和其他条件。同时要按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做好有关业务档案管理工作,并把人才的培养与使用结合起来。

4、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既是一种权利,又是一种义务。中小学教师要自觉遵守有关规定和要求,服从任职学校和培训单位的安排,努力完成继续教育所规定的任务;接受继续教育后应按有关规定继续为任职学校服务。此外,凡由任职学校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支付学习等费用且脱产或半脱产学习1年以上及派出国(境)外进修学习的中小学教师,应当与任职学校就受继续教育后的服务等事项签订书面合同。

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所带经费按财政管理体制,由省、市(地)、县(市、区)的财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分级负责落实,教师进修院校开展继续教育培训的业务经费在“教师进修及干部培训经费”列支,教师任职学校支付的培训费用在学校相应的经费项目列支,各级财政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确保专款专用。

四、继续教育的奖惩办法。

1、对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个人及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并在实际工作中作出较大贡献的中小学教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所在单位要予以表彰与奖励。

2、对侵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权利的单位及其负责人,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情节轻重,批评教育,直至行政处分。

3、对办学思想不端正,培训质量差,或未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而乱办继续教育班的单位,教育行政部门要责令其检查,停止办班,或取消其办班资格。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例7

2019年4月15日

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是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对教师进行职前、入职、在职的培训和学习指导。加快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发展,提高教师教育理论及教育实践水平,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我市在开展全员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校本研修、网络培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今天的总结表彰大会对三年来各中小学开展教师继续教育的工作情况从成绩、问题、今后的工作对策三方面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并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大会开得很成功,对我市中小学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很有指导意义,在此,我谨代表市教育局向教师进修学校,向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及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一直以来,我市教育局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高度重视,主管市长、教育局局长都是继续教育领导小组成员,教育局把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纳入到年度工作计划中,在政策上,资金上对我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给与支持与倾斜。

教育局主管领导经常性的了解过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并提出建设性意见。教育局对这次全市继续教育检查评估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希望通过今天的总结表彰大会能达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的目的,推动 了我市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向更深层发展。

下面对我市今后的继续继续教育工作提几点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职责

(1)各中小学要成立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中小学校校长为本单位继续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制订本单位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计划,对本单位的教师进行以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为重点的岗位校本培训,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师进修学校对本单位的参训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能力综合评价、师德与业绩的考核工作。

(2)教师进修学校在启动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之时,必须对上一轮继续教育的经验与不足进行认真总结和反思,对新课改形势下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进行认真调研,合理、科学设置通识及各学科培训课程,保证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2、完善机制,加强管理

(1)认真贯彻落实《吉林省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在未来五年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过程中,努力提高培训质量,积极探索新的培训方法与途径,讲究培训效果,使教师培训工作服务于基础教育改革,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主渠道。

(2)对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实行年度登记制度。

将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教师职务评聘相结合。每一名教师每年要完成规定的继续教育学时学分任务,并作为晋职、晋级和年终岗位考核的必备条件。凡当年未完成继续教育学分任务者,第二年度不能参加职称评定,年度考核不能评定为优秀。

3、建立培训网络,加强培训基地与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结合教师网络培训,进一步整合教师教育资源,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的意见》构建“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把教师进修学校建成示范性学习基地与资源中心。

希望到会的各位领导回去之后,要认真学习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文件,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工作要求,结合本校实际,精心组织,稳步实施,各司其职,形成合力, 确保我市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顺利完成。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例8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受到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趋势下,中国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却在曲折中缓慢发展,甚至遭到严重破坏。1978年后,随着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中小学师资培训才得以逐步恢复和发展。为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质量,适应建设和发展的需要,1980年8月,教育部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对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计划的制定与调整、培训的目标与要求、培训体系的恢复建立、教学计划的制定与培训教材建设、考核制度的建立、办学条件的改善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要求。1983年1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小学在职教师进修工作的意见》,对小学在职教师进修提出明确的“学历达标”要求,并就规范培训标准、提高培训质量、进修后的待遇等问题提出了指导性意见。这两个文件对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基础性作用。在这一时期,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在目标确定、体系构建、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结业考核、基地建设等方面确立了发展方向,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工作逐渐走向正常化。但在培训目标和任务方面偏重于学历达标和学历补偿,培训内容以教材教法过关为重点。总之,通过“调整、改革、整顿、提高”,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开始步入正轨,但仍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

(二)第二阶段(1985~1998年):探索转型期

1985年5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教育改革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工作也开始步入一条改革探索之路。为了贯彻落实《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争取在5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内使绝大多数教师能够胜任教学工作”的要求,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86年2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师资培训工作的任务和要求;为落实“只有具备合格学历或有考核合格证书的,才能担任教师”的要求,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考核合格证书试行办法》。总体而言,在90年代以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虽然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但仍然是以“补差补缺”为主要特征的学历补偿教育。根据国际、国内形势以及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1990年10月23~26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在四川省自贡市召开了“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座谈会”,开启了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进入新阶段的序幕,即在继续开展教师“学历补偿教育”的同时,开始向“教师继续教育”转轨,并逐步进入转型、实验阶段。自贡会议后,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1年12月印发《关于开展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意见》,对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指导思想、任务、原则、内容、形式与方法等作了系统的阐述。1996年9月,第五次全国师范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提出“九五期间,师资培训工作要在完成部分教师学历补偿任务的同时,及时转向面向全体教师的继续教育”。以此为契机,教育部制定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定(草案)》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等指导性文件,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构建完善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一阶段,中小学教师在职培训工作开始由前期的“学历补偿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补差教育”逐渐转向以注重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导向的“继续教育”,并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法规、制度建设、模式探讨、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改革与实验,如以普遍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为培训突破口、强调骨干教师培训的高标准与高要求等,为下一阶段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三)第三阶段(1999~2009年):跨越创新期

为迎接新世纪的到来,1998年12月,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确定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勾画出了教育发展的新蓝图。《行动计划》的第二项“工程”就是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核心的“跨世纪园丁工程”,明确提出将“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作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目标。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着重开展以培训全体教师为目标、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继续教育。由此,新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主要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主线展开。为了给“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实施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1999年9月,教育部正式《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提出“参加继续教育是中小学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使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有了立法保证。2000年3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和《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意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正式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是“跨世纪园丁工程”的子工程,它为新时期教师培训工作注入了新的内涵。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把教师培训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不仅促进了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如现代远程教学、继续教育电视节目、计算机网络教室等)将把教师引向自觉进行终身学习的新高度。将教师继续教育视为一项系统工程,把继续教育推向了全面推进、全方位实施的新高度。这一阶段,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确立了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为目的的工作思路,形成了以“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为方针的工作重心。继续教育在模式、机制、体系建设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如将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全员培训的突破口,将高科技运用于继续教育之中等新举措,为继续教育注入了新的内涵,充分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四)第四阶段(2010年至今):深化发展期

“十一五”期间,义务教育在全国已经全面普及,并进入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2010年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指出推进“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其中加强师资均衡配置是关键。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阐明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继续教育的目标与方向,即以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以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为工作重点,以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为主要任务,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教师培训制度。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素质,教育部、财政部决定从2010年起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即“国培计划”)。2010年6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的通知》,指出实施“国培计划”不仅是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国培计划”的实施为广大农村教师和紧缺薄弱学科教师接受更多高水平培训提供了机会。[1]2011年1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应按照“统筹规划、改革创新、按需施训、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在这一阶段,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特征是:注重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和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由各级政府主导,以“项目”形式整体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培训目标上,突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尤其是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逐步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继续教育模式和终身学习体系,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向纵深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深化发展的新阶段。

二、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变迁的思考

(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变迁的历史经验

1.教育政策文件的陆续颁布为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营造了有利的制度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经历了上述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改革与发展都与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紧密相联。1985年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8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10年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等,这些政策文件所营造的制度环境,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改革与发展起到了导向与护航的作用。

2.“终身学习”逐步成为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理念

从已颁发的继续教育政策文本来看,早期的在职教师培训倾向于“学历补偿”、“学历达标”任务的完成,随后的继续教育越来越倾向于对教师的全面能力、整体素质的培训,越来越注重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有学者将这一变化过程概括为:“补偿性”继续教育———“能力型”继续教育———“实验型”或“整合型”继续教育———“工程型”或“素质型”继续教育。[2]也就是说,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不再仅仅是对单个教师进行“补差补缺”的即时性工作,而是与整个国家命运兴衰息息相关的系统工程。继续教育工作正在逐渐成为国家开展的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能够为基础教育提供服务、促进素质教育深入发展的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可持续性的工作;继续教育也正在逐渐成为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的所有教师的共同意识与自觉行为。

3.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逐步成为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争取在5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内使绝大多数教师能够胜任教学工作。在此之后,只有具备合格学历或有考核合格证书的,才能担任教师。”到1999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方案(1999-2002年)》提出“面向全体中小学教师,突出骨干教师培养,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目的。”再到2010年“国培计划”提出“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化水平,为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提供师资保障”,从不同历史时期对在职教师培训的目标任务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在完成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与学历补偿培训任务后,逐渐转向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及研究能力等整体素质为主要目标的培训。基于目标转向基础上的继续教育在培训内容上越来越偏重于与教师教育专业特色相关的“条件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促进教师专业性发展的主题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虽然在制度上不断完善,但在发展中仍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在理论层面上,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内涵界定仍比较模糊,目标定位尚不十分明晰,在模式构建上并未形成关联主体的共同认识。在实践层面上,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仍存在脱节,职后继续教育与受训者本身需求不甚一致,投入不足与培训效能低下并存,培训形式上重集中理论讲授而实践取向严重不足,继续教育的评价体系与考核机制仍不甚完善,等等。分析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并寻求相应的解决办法与策略,仍是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课题。

(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路径分析

1.继续转变观念,努力促进继续教育的终身化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推进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应着力在转变观念上下功夫,致力于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自我学习与自我教育能力。因此,首先应转变在职教师的观念。在知识更新日益迅速的今天,学会学习与终身教育日益成为个人适应社会、提升工作能力重要而必不可少的有效手段。因此,中小学教师应时刻保持危机意识,认识到不断学习与自我发展的必要性,并自觉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接受继续教育,自觉加强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努力实现知识、能力与人格的整体优化与完善。其次要转变培训者的观念。作为负责继续教育工作的院校和有关单位,应帮助广大中小学教师树立终身教育观念,增强终身学习的紧迫感与使命感;在培训工作中,逐步树立全民素质的教育观,将提高素质贯穿于培训工作全过程;增强继续教育的质量意识,突出培训工作的社会效益;构建“能力型”主导的继续教育体系,将提高受训者的能力和素质与培育“终身学习”意识与行为有机结合。

2.推进法规制度建设,实现继续教育的法制化与规范化

加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和规范继续教育工作,以保障继续教育的顺利开展。一是要加强继续教育的立法工作,通过立法,明确中小学教师依法享有的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同时也规定教师必须履行接受继续教育的义务,使参加继续教育成为中小学教师自觉和必须的行为。二是建立和完善继续教育相关制度。通过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轮训制度、教师资格证书更新制度、继续教育学分制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等,引领继续教育健康发展,确保继续教育培训质量的提高。三是制定激励性的政策,鼓励教师进一步提高专业能力和责任意识。增强继续教育的吸引力,使中小学教师自觉自愿参与在职培训,就有必要将提高教师素质与改善教师待遇相结合,建立激励性的制度,譬如将继续教育与教师的考核、评聘、晋级、加薪相结合,以激励中小学教师自觉、主动地参加继续教育。

3.深化改革,创新继续教育的体系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是一个须“进行多维度、多视角观察分析的特殊现象”,是一种“有别于职前培养、反映国家意志并得到全社会和教师群体普遍认同、具有明确价值取向以及多样化实践特征的在职教师教育活动的总称”。[3]构建体系化的继续教育制度,是深化继续教育改革的方向:一是构建继续教育的目标体系。继续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应着眼于提升教师的终身学习能力,着眼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着眼于培养教师具有健全的人格与独特个性。二是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训体系。应致力构建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衔接、基地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的一体化培训体系,实现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在教师教育(培养、任用、进修)概念上的融合与升华。三是构建继续教育的内容体系。继续教育在内容上应构建融“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于一体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四是构建开放、多元的教学与评价体系。在教学形式上,应构建课堂面授、专题讲座、自学研修、课题研究、教学研究、社会考察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开放教学体系;在评价机制上,应建立指标多元、方式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例9

一、实行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接受继续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寄予很高的期望,要求他们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水平,补充更新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从而建设一支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品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中小学教师队伍。要实现上述培训目标,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作保障。但是目前,在我国充当继续教育的师资,主要是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的老师,还有一些兼职的中小学优秀教师,他们基本上都是取得了中小学教师资格或高等教育教师资格。从理论上讲,他们的知识占有量是可以满足培训工作需求的;但实际上,继续教育是一种不同于高等学历教育和中小学教育的教育形式,学员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应试,获得一纸文凭,而是为了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自觉运用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方法去实现中小学培养目标的能力,以适应基础教育不断改革发展所提出的新要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注重的是每个接受继续教育的教师通过学习在原有基础上的有所提高;但从近两年的培训实际效果看,培训工作的总体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部分培训教师或者最新成果掌握不足,教改动态及信息匮乏;或教非所用,教学内容不切合中小学的实际,不能适应培训工作的需求。继续教育内容的特点是个“新”字,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这些特点必然要求实施继续教育的师资是一支高层次的、掌握前沿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具有前瞻性思想观念的教师队伍。毫无疑问,当前继续教育的师资队伍还达不到这个要求,其中相当一部分教师自身缺乏新知识、新观点,很少接受更高层次的培训学习。因此,继续教育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没有一支专门的高素质、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学员的高期望值与师资水平的相对低下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如何解决继续教育的师资质量和数量问题是直接关系到继续教育成败的最根本性的大事,因此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建立一支专门的继续教育教师队伍,是保证中小学教师培训质量,实现继续教育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

首先,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有利于提高继续教育教师准入的门槛,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不讲条件,指令性分配任务、教师良莠不齐的状况,为继续教育师资队伍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还可以排除那些不胜任继续教育工作的教师,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其次,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有利于推动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吸引优秀人才从事继续教育,使有志于从事教师继续教育的教育科研人员、学者通过教师资格认定的途径来获得继续教育教师资格,壮大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力量。与此同时,通过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组成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可以促进教育系统人员的合理流动,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事继续教育事业。

二、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可能性

1.实践基础

1993颁布的《教师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同年原国家教委颁布《教师资格认定的过渡办法》,开始部署教师资格过渡工作。1997年底教师资格过渡工作结束时,全国属于规定范围的在职人员共计有1026万余人获得教师资格,为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积累了经验。2000年,教育部颁发了《<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自此教师资格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已经形成。2001年教师资格制度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保证教师资格制度的稳步、规范、顺利实施,依据全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会议精神,2001年教育部陆续颁发了《关于首次认定教师资格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教师资格证书管理规定》,对教师资格的认定范围、资格申请、认定程序、学历条件、教育教学能力考察等首次认定教师资格的有关政策作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和细化,对教师资格证书的法律效用、主要内容、证书格式、证书补换发、证书编号、管理责任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从实践上来讲,教师资格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管理科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有利于教师职业走向专业化;有利于把住教师队伍“入口关”,从根本上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形成多元化的教师培养制度;有利于形成高质量的教师储备队伍,为学校全面实施教师聘任制、形成竞争激励机制创造条件。因此,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以及所取得的成功经验,为继续教育师资资格认定制度提供了实践支持。

2.理论依据

许多研究者认为,继续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有的教师在高等学校里是优秀的教师,但在继续教育领域内有可能难以胜任工作。培训院校中的教师,不同于一般师范院校中的教师,他们既要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也要有较高的教育科学理论素养,并能够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把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和体会提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然后再去分析、总结,必要时还要亲自讲授中小学课程,发挥出“师范”的作用。从目前状况看,许多国家都要求培训机构中的各科教师继续参加培训,通过教育理论专业硕士、博士研究生培训,到中小学开展调研、教研活动,参加培训课题的教材编写或研究工作,最终形成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如在德国,师资培训机构的专职教师必须要有10年以上的教学经验,并要在理论上有较深的造诣,在理论界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具备这些条件的教师还要经过国家和地方各级部门的层层审批,才能正式担任教师工作。如果工作不胜任,同样可以被辞退。但在我国,没有专门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继续教育的任务一般是分配给一定的师范院校或进修学校;这些教育机构,都是根据自身现有条件,把具体教学任务分配给个人,不管能否胜任工作,没有一个监督的机制,随意性很大,这样继续教育师资队伍参差不齐总体素质不高就在所难免。因此,有必要建立统一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标准,以便从已取得教师资格的各类申请者当中选拔能胜任继续教育的合格人才,以保证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建议

1.建立独立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机构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21世纪的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内一项战略任务,所以说实施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证制度,确保继续教育师资质量是顺理成章的事。因此,国家应设立一个专门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证机构,这个部门可以由相应的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专家构成,来保障继续教育师资资格证书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如果培训单位和资格认证机构是一个单位,就很难避免一些人为因素,如私情、关系等干扰,使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失去公证性,最终影响到组建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在一些发达国家已有师资培训机构与教师资格认证机构各自独立、相互分离的成功经验。如英国,向中小学教师提供继续教育的主要机构有大学教育学院或教育系、高等教育学院、开放大学、教师中学、皇家督学团、教育部与教育当局,而教师资格审查权和证书发放权均在教育与技能部。

2.设立科学合理的继续教育教师资格认定标准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例10

教师的业务素质、学术水平及教学工作适应能力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小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提供优良师资的关键所在。但很多教师还不能正确认识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继续教育在心理上存在一些抵触心理。本文就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心理特点、影响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成因以及如何消除中小学教师对继续教育的抵触心理等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心理特点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笔者总结出当前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心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状态:

1. 功利心理

一些中小学教师把参加培训和获取某种“利益”联系起来。根据“您愿意参加继续教育的原因是什么?”的数据调查,希望得到提高的占到30.4%,为了晋升职称需要的占到54.5%,为了学分的占到9%,为完任务的占到1.3%,其他占4.8%。从数据调查情况看,参训教师对继续教育的作用基本上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他们把继续教育培训作为自己在专业上发展的有效途径及知识更新的主要窗口,他们既有发展性的需求,也有功利性的需求。但为了晋级需要而来参加培训的占了大半部分,显示出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的功利心理比较突出。

2. 应付心理

根据“您是否愿意参加继续教育?”的数据调查,愿意的仅占10.1%,不愿意的占了81.5%,无所谓的占了8.4%。“每次参加继续教育,您的心理状态一般是”的数据调查反映,“无可奈何”的占了53%。从数据调查情况来看,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并非发自内心,大部分是迫于无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对继续教育培训表现出学习的被动性和强迫性,这种应付心理势必会影响培训的效果。

3. 休闲心理

根据“在继续教育培训过程中,您的心理状态一般是?”的数据调查,“想抓紧时间学点东西”的占了21.5%,而“趁机好好休息一下”的占了53%,“得过且过”的占了18.8%,“烦躁不安”的占了5.1%,其他占1.6%。从数据上来看,参加继续教育的教师大部分抱着休闲的心理,借学习的机会趁机从繁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暂时放松放松。有些中小学教师参加培训既没有求知以提高自己的内在需求,也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他们参加培训抱着休闲的态度,出来学习一段时间可以放松一下身心,达到休息的功效,上课姑妄听之,对培训学习不投入热情。

二、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心理阻力的成因分析

1. 工作压力大,培训时间长

教师工作强度大,负担重,担心培训会耽误自己的工作,故而对参加培训有心无力。调查显示有57.8%的教师认为培训时间过长,有40.6%的教师认为培训耽误了日常教学工作。被调查的中小学教师中有43.9%的教师周工作量在20节课以上,个别教师甚至超过30节。沉重的工作压力使他们无法安心参加培训学习。目前,学校人事制度在逐步深化,实行岗位聘任制和岗位责任制度。岗位责任制意味着教师各自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如果他们完不成岗位任务,就不得不面对“低聘”的残酷现实。教师之间无法彼此分担任务,全员培训的教师培训显然无法实现。

2. 继续教育实效性不大

应该说,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效果还是有的,但继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培训低效是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产生心理阻力的重要原因。根据调查,35.9%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没有效果,仅仅8.9%的教师认为有明显的效果。培训机构的培训计划、方法不够科学。短期的、集中的、统一的、被动的、报告式的“满堂灌”不符合教育规律,也不适合教师培训,难以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常常使教师感到落不到实处,依然无法解决自己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加上教师多是利用节假日培训,时间短,难有实效,教师普遍感到失望甚至反感。少数培训教师或是最新成果掌握不足,教改动态信息贫乏;或是所教非所学,教学内容不切合中小学实际,不能适应培训工作的需求。这也是造成中小学教师对参加继续教育缺乏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3. 培训机构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针对性不强

“您认为目前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的调查数据显示,40.2%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理论性太强,24.1%的教师认为培训内容繁杂、抽象。受训教师反映,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继续教育培训模式单一,培训实效性较差。在当前的新课程培训中,主要培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标准、教学策略、学科课程教学方法等,而较少涉及课程开发。继续教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师实际需求不符,使教师觉得学习的理论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帮助不大,而且浪费时间和精力。

三、克服中小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心理阻力的对策与建议

1. 改变传统的培训模式,切实减轻受训教师工作强度

首先,培训课程要紧贴中小学教学的实际。中小学教师都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只有结合他们所任教的课程,才能在他们身上找到“共鸣点”。其次,教学方式要以研讨为主,体现中小学教师的自主意识。最后,创新继续教育形式。对于偏远地区的农村教师和山村教师而言,长期外出脱产培训,会使日常教学工作与参加培训学习发生冲突,精力牵制太大。有鉴于此,各级培训机构应该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比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送教上门。或者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远程教育。

2. 增强课程内容设置的针对性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能否全面推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继续教育自身的效用的高低。调查发现,每一批次的受训教师,他们的教师素养、业务能力、教学基本功、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甚至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都各不相同。因此,就要求继续教育的课程设置尽量适合每一批次的受训教师,突出针对性和层次性。此外,还可以考虑增强课程内容设置的灵活性和弹性,让同一批次的不同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在完成一些共同的、面向全体学员的必修课的同时,选修一些自己迫切需要的或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为将来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基础。

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例11

一、继续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培训

继续教育的特点,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再教育,与一般意义 上的个体培训不同,它是整个普通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上的一般培训,可能只侧重于员工的某些技能或认识水平的提 高,充其量是一种上岗前期的准备活动。而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 育是一种在旧有规模上的提升,是一种存在质的飞跃的思想认识 的升华。一般意义的社会培训,要求不是很高,精度和深度绝非 能与中小学教师再教育相媲美。因此,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 无论组织部门还是实施单位,包括受教育者,思想上务必高度重 视,不能因轻心而致使这项活动流于形式、走过场。

二、继续教育的形式、方法单一,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忽视师德培养与提高。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与传统的基础教育不同,它有自己的特 殊性。基础教育强调“共性”的需要,而继续教育则要满足的是 特殊性的需要。由于条件所限,我们目前的继续教育在教学形式 上存在单薄的现象,丰富性是谈不上的。只是组织起来“听”、 分散下去“论”,以及方法的单一,使得继续教育这项活动失去 了趣味性和动人之处,教育者机械死板,学习者枯燥乏味,提高 与深化的效果不明显。这方面确实是组织者要下大力气研究的问 题。如何才能行之有效地把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落到实处,从 真正意义上见效呢?根据继续教育的特点,结合中小学教师工作 实践,继续教育可以分层次、多途径、网络化地进行,研修、讨 论、经验交流、培训提高等形式综合利用,视本地区、本学科的 特点而定,因地制宜,密切围绕教育所需来进行。继续教育的内 容决不能是知识的滞后学习,要与教学实践、教育改革同步。如 果继续教育的内容相对落后于教育改革,教育研究又跟不上实际 需要,可能会形成不良循环,贻害无穷。这是对继续教育组织者 和教育教学研究者提出的高品位的要求,容不得半点马虎。另外, 现阶段个别大专院校开设的学历培训、进修、提高班,或多或少 存在着一定的误区:质量要求不高、重复旧知识、管理不严、文 凭发放宽松,是经济利益驱动下的“学历提高”,而不是精益求 精的继续教育。要走出这个误区,重能力,重实践,才能求真务 实。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决不能把知识的提高与技能的培训 脱节,二者要辩证地、和谐地统一起来。继续教育务必要加上教 师师德建设方面的内容,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三、组织机构的不健全

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应当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从国家到 地方,自上而下建立基本完善的继续教育管理和研究的组织体 系。目前,各地的组织机构基本由本地教育管理部门兼职负责, 并非专门机构,更谈不上专业研究机构。建立和完善专门的组织 机构,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配备相应的 高素质的专门研究队伍,更是促进继续教育不断深入和综合能力 不断提高的动力。继续教育的研究、探索,相对来说较为缺少, 力量薄弱,这也是导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开展不力和不完善的 原因之一。各地的教育研究,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专项研究 应当投入较大的力量。建立完善的专门的组织和研究机构,统筹 安排,协调运行,推动继续教育的发展,将促进整个教育教学工 作的顺利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