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教育管理论文

高中教育管理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17 18:10:12

高中教育管理论文

高中教育管理论文例1

二、企业需求视角下的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在中高职学校衔接并实现一体化立交桥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双师型”教师培养、新技术新工艺教学、企业行业的反馈机制等不足。从管理层面上来看,问题主要集中于中高职一体化的管理制度、管理主体、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等方面。

1.管理制度不完善,制约了中高职一体化的政策制定

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是经过“三校统筹”和“三改一补”而来,许多中专以前由行业部门主管,技校由人力资源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主管,所以在中高职一体化中,存在由教育部门、劳动部门、行业部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问题,未能理顺中高职“纵向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如何改变中高职管理各自为政的现状,形成交流协作、统筹兼顾的一体化科学管理体系,仍然存在制度上的壁垒。同时,在中职和高职衔接的制度设计上,更多的还是考虑学历的衔接,而没有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育教学等内涵上推进衔接并予以切实细化,如对于课程体系的衔接还未按专业制定各自的标准,也没有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教学制定详细标准。同时,作为中高职衔接主要依据的专业设置是依据专业所属类别(文科或理科)来选择,而不是根据专业特性和地方产业需求来决定,这是因为在政策上没有导向,在制度上没有规定,尚未形成统一的衔接标准和管理标准。

2.管理主体不全面,阻碍了中高职一体化的办学机制

当前,有企业和高职院校对于“3+2”教育不满意,企业认为,到培养周期快一年时,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而高职院校则认为,在学制缩短以后,部分课程应该下移到中职阶段,但中职并没有做到。这里既有学制和教学衔接上的问题,也有人才培养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由于企业没有充分参与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所以中高职一体化尚存在衔接滞后、人才培养技能特色不明显等问题。这除了与办学定位有关外,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不是中高职一体化的办学主体,不能参与办学决策。目前,许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仍是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但政府的指令和学校的决策却不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从而使企业在校企合作机制中处于被动地位和话语权缺失的角色,同时也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回报得不到保证,以致校企合作出现了许多利益纠纷,“现行管理体制使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机制”,[3]加之中高职衔接的专业设置以行业为第一依据,就使企业对于专业调整、实训教学和就业工作缺乏直接而充分的决策权。

3.教学管理不配套,降低了中高职一体化的教学质量

教育内容上的衔接要求中高职学校的教学管理实现同步转变,但目前中高职在各自的教学管理上对接不够,没有根据办学系统全局的变化调整方式模式,特别是中职学校,对于“3+2”班学生的教学管理有所放松,与其他学生区别对待;教师对“3+2”班学生的考核也存在放水现象,学生因为没有升学压力也降低了学习要求。另外,中职学校对直升高职的“3+2”班学生的留级、退学执行不严,也助长了学风恶化,这些都影响了中高职一体化的教学质量。对于高职而言,“高职阶段没有积极介入前三年的教学管理也是导致‘3+2’班级中职阶段质量失控的一个重要原因。”[4]高职的教学管理没有提前监控和评估中职的教学质量,中职也没有向高职就教学质量进行常态反馈和评价,两个阶段的教学管理没有形成实质性的沟通联系。最后,中高职双方在课程管理和学历资格认证上也没有统一,在学分、资格证书、学历上没有转换对接和科学认证,导致有些中职课程到了高职还在重复开设,特别是实践教学管理没有衔接好,依然是以学校为本而不是以专业一体化为本,没有从教学运行机制上保证教学的顺利对接。

4.评价机制不科学,减弱了中高职一体化的评价效果

当前,中高职一体化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教学方面虽取得了实质进展,但多数学校在学生考核和评价方式上依然沿用传统以考试为主的单一评价方式,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应兼收“学科中心”和“能力中心”模式的长处,[5]应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开展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高职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从企业需求来看,主要表现在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学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不够完善;评价机构不够权威,没有引入相关企业的领导或技术人员、具有专业权威性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或权威评审机构的专家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易使职业教育异化为普通高等教育的翻版,既无特色,又无法在学科与专业上与普通院校竞争,制约了我国中高职一体化的良性发展及其社会效益的发挥。[6]

三、基于企业需求的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管理创新之路

基于企业需求创新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管理,需要立足于人才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构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等共同参与的职教管理体系。这既需要整体规划,又要从法律政策、体制机制、校企合作、科研管理、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加以改革。

1.强化法规,夯实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管理的制度基础

从企业需求的视角来优化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管理,需要政府通过法律和政策来引导调控,但目前我国关于职业教育只有一部《职业教育法》,地方上更是缺乏关于中高职一体化的法规和政策,“很多地区都使《职业教育法》流于空空泛谈,缺乏相应的法规建设以确保《职业教育法》的有效实施”。[7]不仅对于中高职一体化缺乏具体的法律规定,而且涉及企业参与学校管理、办学的内容也较少。这就有必要进一步健全当前单一的职教法律,推动形成国家、部委、地方三级法律体系,特别是制定与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中高职一体化配套的、与各级办学主管部门和各类办学主体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一是明确职业学校的法人地位,从法律上认可和完善学校的办学自,推动中高职及职教集团建立现代学校产权与管理制度;二是修订《职业教育法》,进一步规定中高职一体化的衔接、办学和组织领导,理顺政府、学校、行业企业等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统一中高职一体化的政府管理部门,并适当给地方政府放权,保证面向特定行业的中高职一体化与地方经济紧密对接;三是通过修订法律法规并出台配套政策来保障企业参与中高职一体化的管理、办学和评价,明确和进一步落实行业企业在中高职一体化中的角色和权责,从法律层面对企业的具体要求加以规范。

2.完善体制,提供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管理的发展支撑

目前,对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还应从整个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着眼,政府要简政放权,办学应分权分工,推动学校建立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的管理体制和中高职衔接的办学体制。创新体制应从四个方面着手:第一,教育部门下设统一的中高职衔接管理机构或与行业部门共同设置一个职业教育管理委员会,确保教育管理和校企合作有序运行,这既可协调中职和高职双方的利益及衔接事项,又可推动建立第三方监督评价体系,还可通过职业教育研究为中高职一体化提供决策参谋。第二,加快建立学校、行业、企业、社区等共同参与的集团契约制,形成董事会领导下的管理委员会机制,完善中高职一体化内部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第三,中高职学校实施分工合作、有机贯通的分段教学管理,在学校内部可以成立中高职一体化办公室,遵循“中职重技能,高职重技术;中职重职业,高职重专业;中职重做中学,高职重学中做”的原则,明确中高职的责任分工,并就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建立统一的运行体系,切实保证管理组织和制度到位。第四,改进教学管理机制,包括学分管理、日常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一要实施完全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建立中高职学分相互支撑、相互认可机制及“2.5+0.5+2”弹性学制,落实中高职一体化学制的衔接;二要让高职提前介入中职的教学管理,发挥中高职一体化办公室在日常教学管理上的作用,形成学校间的定期交流调研机制,规定高职到中职调研的要求和中高职一体化办公室到中职、高职检查的要求;三要建构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型,实施分年级分课程教学考核机制,建立教学计划执行监督体系和教学反馈机制,建立中高职教育质量网络监控评价机制,探索以专业为单位的学生转入选拔考核监督机制,以“四个机制”来建立中高职共同参与、企业行业共同投入的质量监督模式。

3.企业主导,制定中高职一体化教育管理的校企合作战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六章“职业教育”第十五条“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中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因此,应该对校企合作的管理模式进行战略规划,实现中高职一体化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将校企合作面向行业企业、面向地方的优势充分融入一体化。为此,一是探索采用以企业为主体、中高职一体化专业与行业联合为基础的中高职一体化校企合作模式。引导鼓励企业参与中高职一体化办学,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培养为主体、以企业管理为补充的企业主导型校企合作模式中,由学校和行业组织以专业为纽带共同组成学校内部或职教集团内部的中高职一体化办公室,负责学校的知识理论教育,与企业负责的技能培训相区分相补充,而行业组织还应加强对企业教育的指导、评价与服务,这种模式可以充分发挥企业参与的主动性和行业的管理作用。二是发展多元化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包括集团化、无界化等。依据专业特点,以区域性、行业性为职教集团优势,使其向集约化发展。[8]无界化较之集团化进一步打破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界限,强化按专业群来促进校企融合和校内外的团队合作,是比较宽松、内外联络比较自由、校企广泛参与的大联盟,它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产教沟通和资源共享。三是制订专门的校企合作法律。目前我国尚无此类法律,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因为专门的校企合作法律法规有助于保障职业教育管理的权责实施。四是财政扶持。由财政出资补贴中高职一体化所开设的紧缺专业,对由企业投资的专业培养和职业培训,政府也要给予税收上的适当优惠,或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

4.科研转化,助推中高职一体化产学研结合的教育管理

产学研结合比之人才供应更能直接推动企业效益的教育产出,是校企合作的另一基本社会功能。目前,行业企业对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产学研合作大多停留在产学合作而失去了“研”的创新内涵和服务功能。而高职院校的科研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包括技术开发、科技成果推广、技术服务和培训等,应通过完善科研管理来激化科研潜力,提高中高职一体化的科技创新实力,为企业提供前沿核心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从中高职一体化适合采用的产学研合作模式来看,一是夯实产学研合作的基础研究和信息服务,一方面,中高职一体化要建立依托行业的市场调研常态机制,了解行业和技术发展动态及技术市场的需求,通过科研部门畅通产学研合作的信息渠道来进行科研开发;另一方面应发挥科研信息的中介功能,加大学校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科技评估、科学论证等的力度。二是健全产学研合作的管理体制,这就要从根本上转变学校以行政管理占主导的管理体制,减少科研人员与行政管理的层级,加大科研人员的自,并构建面向市场、主动开放的科研管理运行机制,邀请行业企业的科技专家直接参与学校的科研管理,使科研方向与企业的应用技术需求紧密对接。三是实现科研成果转化、营销与评价一体化,拓展校企合作实训实习的途径,为一体化专业提供成果转化的平台,将教师到行业企业、社会组织等的考核纳入科研激励。学校要制定科研成果推介营销的商业战略,细化企业对科研产出的评价指标并实行校企双向互评制度。四是由政府制定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的政策,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中高级专门技术和新技术的开发、实验和投产场所。

高中教育管理论文例2

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高等院校旅游专业教育规模呈现快速扩大趋势,高等院校在旅游学院数量、专业学生数量等方面都在不断增加,而且教学实力也有所增强。但是随着这种外延式增长模式的扩大,一些地方高等学校会受到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因素的影响,使得旅游专业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提升,而且难以根据我国旅游市场的实际发展需要,培养出适合时展的旅游专业适用性人才。

2.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已经建立起了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以及各类中职生的教育体系,但是针对于旅游专业,本科教育培养人才的体系还不够完善,导致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准确定位。有些院校虽然把培养旅游专业适用性人才作为了人才培养的目标,但是对旅游专业自身固有的特点却缺乏深入了解,在人才培养中往往与社会实际需要相脱节,导致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实践能力及敬业精神相对缺乏。

3.旅游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高校旅游教学,在学科设置上,普遍缺少科学性,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在专业课与选修课之间往往出现结构失衡现象。必修课的选课数量远远大于选修课,而且有些选修课内容安排不够合理,实用性不强,导致学生的选修课学习积极性不高,时常还会出现旷课现象。另外在授课过程中,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还很深,采用较为单一的教学方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课堂教学效率不高。

二、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对策

在开展高校旅游管理本科教育工作时,需要依托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本校教学水平与规模,对旅游专业课程进行详细分析,掌握学科特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与内容,有效控制旅游专业的教育规模与教学质量,促进旅游专业教学发展,培养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旅游专业高素质人才。

1.控制教学规模,调整体系结构。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中的旅游教育已具规模,针对当前旅游专业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如何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旅游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育体系进行合理布局,使其发挥出较大效益,因而当地教育部门的宏观调控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需要对教学规模进行控制。当前,从而我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高等教育情况来看,旅游教学规模比较大,当地教育部门需要结合旅游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对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预测,对旅游院校或专业的扩张速度和幅度进行合理控制,促使其与旅游业的实际发展情况相适应。同时要加大对各个院校的扶持力度,提高地方旅游专业的教学质量。另外,由于很多高等院校在本科旅游专业或学院设置中具有一定盲目性,因而相关部门需要对各个高校旅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对高等教育旅游专业的本科教育进行合理规划,把握好审批尺度,注重专业人才培养,对教育结构进行调整,使旅游专业教育体系呈现出金字塔形的人才培养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不仅能够与旅游业发展建立起相互对应的人才培养关系,同时也有助于各个旅游院校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课程进行合理设置。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科实践。

为了更好的开展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需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立足于本校教学实际,将培养出新时期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性、适用性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作为教学培养目标,最大程度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要建立起集教学实习、专业实习等为一体的实践教学组织体系,借鉴其他先进的旅游管理教学经验,例如可以适当的把大学学习中的三分之一或者更多的时间用于旅游管理实习,使教学与实践进行完美结合,让学生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也可以与当地知名企业建立起信息文化交流与合作平台,为旅游专业学生的实习与继续深造提供合适场所,从而扎实基础,拓宽学生的知识储备面,为学生个性化和专业化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推动课程改革。

针对当前高校旅游专业本科教育中存在的学科设置不合理现象,首先需要推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发展。注重教材设计,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增强各个学科之间的支持力度,拓展专业口径,促进学科专业化建设。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师资专业化队伍建设,通过培养鼓励在职教师再学习的方式,使旅游课程教师在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同时,通过专业知识的研修逐步提高技术教育的适应能力。同时要根据旅游课程多元化化发展需要,加大复合型人才及高学历教师的聘用与引进力度,着眼于高校的发展未来,做好人才储备工作,注重双师发展战略,注重培养与选拔学科专业的带头人。此外,要在加强课程专业建设的同时,推进课程改革。根据教学实际,增强课程体系灵活性,并结合学生个性发展与职业的适应性,对课堂内容进行及时调整,构建出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教学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执行教学计划,结合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管理特色,重新制定出实践课程教学方案,力争在素质教育中取得新成果。

高中教育管理论文例3

 

一、90后大学生的情绪状态

进入青春期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处于特殊的身心发展期,表现出特定群体的情绪特点,首先是多样性,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需要的强度不断增加,具有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自卑、自负等。其次是冲动性,表现在对某一种情绪的体验特别强烈、富有激情。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各种事物都比较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较难控制。虽然,同中学生相比教育教学论文,大学生对自我情绪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控制能力,但在激情状态下,表现的容易感情用事。再次是矛盾性,大学生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的含蓄、内隐。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仍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有时情绪激动,有时平静如水,有时积极情绪高昂,有时消极情绪颓废。同学关系的好坏或学习成绩的优劣,都能引起情绪的波动。最后是易于心境化,即尽管情绪状态有所缓和,但拉长了这种情绪状态,其余波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由于大学生的这些情绪特点,容易产生一些常见的情绪困扰,进而影响在大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期刊网。

二、情绪的理论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早在19世纪冯特提出了情绪的三维理论:快乐的和不快乐的,激奋向上的和受到压抑的,高度紧张的和完全松弛的。人们在认识周围事物时,通常表现出一定的态度,人们总是抱着一定的需要去认识事物。当事物符合自己的需要时,就表现出肯定的态度,当事物不符合自己的需要时,就表现出否定的态度。对事物持有肯定态度,就会产生满意、快乐、喜悦、崇敬等情绪体验;反之对事物持有否定态度,就产生憎恨、压抑、忧愁、恐惧等情绪体验。表情是情绪的基本表现形式。

在情绪研究的历史中,有许多理论流派教育教学论文,他们对情绪的产生和发展提出了很多解释观点,以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兰格理论是早期的情绪理论,一般人们首先是受到某种刺激,才能产生情绪,并由此引起某些身体变化和机体反应。但他们认为,情绪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其原因纯粹是身体的,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例如,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及与此同时各个器官中血流量的改变,才是情绪产生的真正的和最初的原因。当一个情绪刺激物作用于感官时,引起个体生理上的某种变化和反应,并激起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就产生了情绪。如果把情绪的过程分为三种形式,用A表示感知,用B表示情绪,用C表示表情,日常思维是把情绪图式按ABC,也就是感知—情绪—表情排列的话,那么詹姆士认为实际的情况更可能是按ACB公式,即感知—表情—情绪。通常人们说,因悲痛而哭泣,因愤怒而打人,因恐惧而发抖,但如果确切的说的话是因哭泣而感到悲痛,因打人而感到愤怒,因颤抖而感到恐惧。

三、情绪行为教育

任何一种情绪都是反应机制,是机体对环境某种刺激回答的机制教育教学论文,教育工作者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教育工作者可以把情绪引导作为进行某种反应的一种非常宝贵的手段。如果你要让学生产生你所需要的行为形式,就应当注意让这些反应在学生身上留下情绪的印记。情绪反应对我们行为的所有形式,对教育过程的各个阶段都会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不管我们是否想让学生具有最好的记忆力,或者想让思维卓有成效的工作,就我们都要关心这些活动是否受到情绪的激励。经验和研究表明,对有情绪色彩的事实总比没有情绪色彩的事实记得更牢固、更持久。所以作为教师要时刻注意你在教育工作中的方式和方法是否对学生有情绪的感染。

四、教师对学生的情绪行为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反对型:否定学生,制止学生有消极情绪,谴责,训导,以批判的态度看待学生的情绪期刊网。

2.忽视型:对学生的情绪不予理睬,对学生的情绪不能及时察觉,或者是有意的摆脱学生的看法和感受,将学生的想法看成是微不足道的,不去解决问题。

3.放任型:接受学生所有的情绪表现,向消极情绪的学生盲目慰藉,不提供引导,不给与引导,完全放任发展,认为这种状态与自己没关系,不处理。

4.辅导型:倾听心声,重视一些负面情绪,并加以正面引导,利用生活经验和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耐心的辅导,不嘲笑学生的消极行为,教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情绪行为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作为一个教师如果要让学生接受你的观点,就应当注意你的方式在学生身上留下的情绪印记,这对我们教师提出以下要求:

1.教师要培养工作的激情和感召力,在2003年度美国优秀教师的基本特征调查中显示教育教学论文,教师发自内心地喜爱教学管理工作,对工作的社会意义有深刻的认识或体验,能感染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召他们的心灵。

2.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阅历有助于教师更加清楚的表达观念,以及毫不含糊地应答学生的各种疑问。

3.教师本身热情、灵活、积极向上、精力充沛,有效而富于激情的传递,生动的目光,演示性的手势,描述性的词,易接受学生的想法和疑问等,比较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感染。

4.美国学者罗伯特麦瑞克在理想教师理论中提出认为教师要具有关心、理解、接受、尊重、友谊和信任的六种基本素质。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的,要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个性的觉醒。教师要尝试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分析问题,建立教师的信念,教师的信念决定了个体内部注意力的分配,例如教师认为没有必要注意学生的感受,他就不可能培养自己的理解和同感能力。

[参考文献]

[1]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K?T?斯托曼. 情绪心理学[M].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高中教育管理论文例4

作业成本法在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摘 要】随着市场 经济 体制的建立和 教育 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成本核算已成为高校所关心的 问题 。本文通过对作业成本法的简要介绍,并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构建了关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模式。 【论文关键词】: 作业成本法;作业链;教育成本 由于我国高校对教育成本的不重视、成本核算 方法 落后,使高校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加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一项十分必要且迫切的任务。为此,本文试图将当前比较先进的作业成本法引入到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是美国 会计 学家科勒在 研究 水力发电行业的成本特点时所创建的。这一 理论 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 电子 信息处理技术的 发展 和 应用 ,作业成本法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作业的一种成本 计算 法,主要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对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将资源费用归集到作业上,再通过对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将作业成本归集到产品或顾客层面上的间接费用分配办法。 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 (1)资源。资源是指 企业 生产经营过程中,初始形态上的各种劳动耗费。如教育的资源包括资金成本、人工费用、场地费用、设备费用和其它费用。 (2)作业与作业中心。广义的作业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不论是否发生成本和创造附加价值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狭义的作业则是指会发生成本的经济活动。作业成本计算中所指的作业是指一个组织内基于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消耗资源以提供具有附加价值的产品的环节、职责或任务。作业中心是一系列相互联系、能够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作业集合。 (3)作业链。作业链是指企业为了满足 社会 需求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集合体。一个企业的作业链依次包括研究与开发、设计、生产、营销、配送、售后服务等环节。 (4)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是指隐藏在成本之后的推动力,或者说是指引起成本发生的因素,一般通称为分配基础。作业成本动因是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劳务中的标准,也是将资源消耗与最终产出相沟通的中介。成本动因一般分为资源动因(Resource Driver)和作业动因(Activity Driver)两种形式。前者是指资源被消耗的方式和原因,反映作业中心对间接资源的消耗情况,是间接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的标准。后者反映最终产品对作业的消耗情况,是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中去的标准。 (5)成本库。成本库是指作业所发生成本的归集。在作业成本法中,由于资源是一项一项地分配到作业中去的,于是就产生了作业成本要素,将每个作业成本要素相加总就形成了作业成本库。或者说将每一个作业中心所发生的成本或资源归集起来组成一个成本库。 二、作业成本法在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根据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作业导致成本发生”,以作业为核心,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构建以下关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模式: (一)确定主要作业与作业中心。高校的生产过程不是流程式的纵向结构,而是一种职能式的平行结构。确定学校的作业时必须从组织机构职能 分析 入手,按照管理目的选择成本控制要点,同时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高校作业可以分为主要作业和支持作业两大类,前者包括各教学院系发生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如培训)、院系管理等;后者包括学校总部管理机构与辅助部门的工作

高中教育管理论文例5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成本核算已成为高校所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作业成本法的简要介绍,并结合我国高校实际,构建了关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模式。 【论文关键词】: 作业成本法;作业链;教育成本 由于我国高校对教育成本的不重视、成本核算方法落后,使高校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不高,浪费现象严重。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加强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是一项十分必要且迫切的任务。为此,本文试图将当前比较先进的作业成本法引入到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中。 一、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作业成本法(Activity-Based Costing),简称ABC,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是美国会计学家科勒在研究水力发电行业的成本特点时所创建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电子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业成本法才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业成本法是基于作业的一种成本计算法,主要是指以作业为间接费用归集对象通过对资源动因的确认、计量,将资源费用归集到作业上,再通过对作业动因的确认、计量,将作业成本归集到产品或顾客层面上的间接费用分配办法。 作业成本计算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 (1)资源。资源是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初始形态上的各种劳动耗费。如教育的资源包括资金成本、人工费用、场地费用、设备费用和其它费用。 (2)作业与作业中心。广义的作业是指产品生产过程中不论是否发生成本和创造附加价值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狭义的作业则是指会发生成本的经济活动。作业成本计算中所指的作业是指一个组织内基于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消耗资源以提供具有附加价值的产品的环节、职责或任务。作业中心是一系列相互联系、能够实现某种特定功能的作业集合。 (3)作业链。作业链是指企业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序的作业集合体。一个企业的作业链依次包括研究与开发、设计、生产、营销、配送、售后服务等环节。 (4)成本动因。成本动因是指隐藏在成本之后的推动力,或者说是指引起成本发生的因素,一般通称为分配基础。作业成本动因是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产品或劳务中的标准,也是将资源消耗与最终产出相沟通的中介。成本动因一般分为资源动因(Resource Driver)和作业动因(Activity Driver)两种形式。前者是指资源被消耗的方式和原因,反映作业中心对间接资源的消耗情况,是间接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中心的标准。后者反映最终产品对作业的消耗情况,是将作业中心的成本分配到最终产品中去的标准。 (5)成本库。成本库是指作业所发生成本的归集。在作业成本法中,由于资源是一项一项地分配到作业中去的,于是就产生了作业成本要素,将每个作业成本要素相加总就形成了作业成本库。或者说将每一个作业中心所发生的成本或资源归集起来组成一个成本库。 二、作业成本法在高校学生培养成本核算中的应用 根据作业成本法的指导思想“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生产导致作业发生,作业导致成本发生”,以作业为核心,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构建以下关于作业成本法的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模式: (一)确定主要作业与作业中心。高校的生产过程不是流程式的纵向结构,而是一种职能式的平行结构。确定学校的作业时必须从组织机构职能分析入手,按照管理目的选择成本控制要点,同时考虑成本效益原则。高校作业可以分为主要作业和支持作业两大类,前者包括各教学院系发生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如培训)、院系管理等;后者包括学校总部管理机构与辅助部门的工作,例如房屋折旧、设施折旧、资产维护、日常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辅助资源、招生、国际交流等。支持作业是为了维护主要作业的正常运转,所以应该按照成本动因将支持作业的成本分配到主要作业中。 (二)归集各作业的成本。确定了各个作业之后,就需要将资源耗费归集到作业中,这一过程包括

高中教育管理论文例6

学术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许多有效探索,尽管目前还没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借鉴项目管理进行专题研究,但对相关问题分别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为深化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运用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一、关于项目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应用研究

项目管理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后逐渐发展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直至20世纪90年,项目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体系,逐渐成为了一个应用广泛、发展迅速的现代管理学领域。

二、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对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古今中外的思想家们都有所认识,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理论观点。中国古代很多学者就提出“以身示教”、 “熏陶化育”、“笃行隆礼”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观点;也衍生出来近代学者“以情化德”、“美育育德”的隐性教育理念。国外,苏格拉底认为:“任何一种天生的倾向都可以由训练和锻炼而使之在刚毅方面有所长进。”佩斯泰洛奇提出:“不要忘记基本的原则,即生活是伟大的教育者。”等。

目前,国外的研究侧重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能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内容,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载体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如应用“视觉文化”的知识,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向学生传递知识,帮助学生塑造价值观(Baker,2008);还有一些学者在他们的研究者应用“体验教育”的理论对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评价(Raji,2007)。还有一些论文(Thiedke,2004、Roholt,2002)希望通过寻找不同教育载体中所蕴藏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探讨如何将这些教育理念和内容使受教育者接受。这些都是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有效探索。

国内很多学者也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做了大量探索,从他们的专著和论文中可以窥见:龚志宏在他的专著《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研究》,详细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白显良在《隐胜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中提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国内学者在他们的论文中,大致作从以下方面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讨论:一是,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的研究。如田淑青的论文《论当前我国高校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入手,分析了高校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二是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李铭在其论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提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种活动过程中能充分满足学生主体自主的需要。三是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的思考。周俊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隐性教育初探》中指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各类载体来实现其隐性育人、幽雅环境育人和文化氛围育人的作用。

三、关于将项目管理理论应用于高校学生活动的研究

学生活动管理大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外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的一个研究内容。例如,田慧生在专著《活动教育引论》、但武刚在论文《培养现实活动的主体:活动教育论》探讨了活动的内涵,同时探讨了活动教学、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傅进军等在《大学生活动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课外教育》一书中研究了了大学生活动的组织、管理制度、资源配置与评价相关问题。

1.高校学生活动项目管理的模型。如张超等在《高校学生活动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出高校学生活动的管理, 应以项目化管理理念, 优化学生活动的组织和管理, 提高效率和资源利用率;王建武的论文《基于项目管理的学生活动研究》对学生活动项目化管理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同时从项目管理理论的角度尝试建构高校学生活动的理论模型。

2.从结合实际工作提出高校中某些学生活动应该进行项目化管理。如彭程在《论项目管理视角下高校基层团学活动的开展》、徐纯赤在《项目管理在校外学生社团活动中的应用》中指出,作为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管理模式,项目管理可以适应高校团学活动的特点,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从而提高高校团学活动的效果和资源使用效率。

3.将项目管理应用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可行性分析。傅丽华在《以项目管理模式提升校园文化活动质量》了、蒋旭在《项目管理—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管理的新抓手》、姚荣斌在《基于项目管理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等论文中提出,把项目管理模式引进到校园文化活动管理中,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促进校园文化活动质量的提高。

4.项目管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管理的作用研究。例如,张波的《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浅析》、叶彬强、黄介彬、、胡新宇的《素质教育活动项目管理程序的研究》等论文指出素质教育活动与项目管理是有着密切关系的,项目管理应用于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提高素质教育活动的质量。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不同的视角和层级进行了研究, 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但是, 目前国内的研究主要停留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特征、意义等等初始阶段, 理论深入不够,联系实际的效果不明显,需要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田慧生,李臣之.活动教育引论[M]. 潘洪健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 张波. 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在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浅析[J].中国水运.2007(5).

[3] 龚志宏. 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研究[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

[4]傅进军. 学生活动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课外教育[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8.

[5]张超, 杨军丽, 李洪霞. 高校学生活动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 边疆经济与文化 , 2010(4).

[6] 李炎清,李太平. 基于项目管理的大学生活动管理研究[J]. 高等教育研究 , 2012(8).

[6]叶彬强,黄介彬, ,胡新宇. 素质教育活动项目管理程序的研究[J]. 重庆工学院学报 , 2006(12).

高中教育管理论文例7

月 星 期 六(4月14日) 星 期 日(4月15日) 星 期 六(10月20日) 星 期 日(10月21日)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00009) 心理学(00031) 大学语文(04729)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03706) 教育学(一)(00429)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英语(一)(00012)                 普通逻辑(00024)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03706)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二) 英语(一)(0001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高等数学(一)(00020) 大学语文 (04729) 英语(二)(0001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0370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03709) -2197 英语(二)(00015)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03707) 物理(工)(00420)                 教育学(一)(00429)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管类) 高等数学(一)(00020) -9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线性代数(经管类)(04184)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02199) 线性代数(02198) -4183 高等数学(工本)(00023) 心理学(00031)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线性代数(02198) -43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物理(工)(00420) 基础会计学(00041) 高等数学(工专)(0002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教育学(二)(00442) 公共关系学(00182)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00053) (经管类)(04183)                         管理学原理(00054)   教育学(二)(00442) 计算机应用基础(00018)                         现代管理学(00107)            2012年海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时间安排表

专科

4月 10月   星 期 六(4月14日) 星 期 日(4月15日) 星 期 六(10月20日) 星 期 日(10月21日)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工商企业管理 (020201) 市场营销学(00058) 中国税制(00146) 基础会计学(00041) 生产与作业管理(00145) 企业管理概论(00144) 人力资源管理(一) (00147) 国际企业管理(00148) 企业会计学(00055)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 会计 (020203) 管理会计(一)(00157) 中国税制(00146) 基础会计学(00041) 中级财务会计(00155) 企业管理概论(00144) 财务管理学(00067)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00065) 政府与事业单位会计(00070) 成本会计(00156) 经济法概论(财经类) (00043) 法律 (030112) 国际法(00247) 宪法学(05679) 刑法学(00245) 刑事诉讼法学(00260) 法理学(05677) 民法学(00242) 中国法制史(00223) 行政法学(00261) 民事诉讼法学(00243) 经济法概论(00244) 律师 (030111) 宪法学(05679) 刑法原理与实务(一) (00919) 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00920)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一)(00923) 法理学(05677) 经济法原理与实务(00922) 法律文书写作(00262) 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一) (00918) 商法原理与实务(00921) 民法原理与实务(00917) 旅游管理 (020209) 旅游经济学(00187) 中国旅游地理(00190) 旅游与饭店会计(00189) 旅游心理学(00188) 旅行社经营与管理(00191) 旅游市场学(00192) 旅游法规(00194) 公共关系学(00182) 饭店管理概论(00193) 学前教育 (040101) 学前心理学(00384) 幼儿园课程(00394) 学前卫生学(00385) 现代教育技术(00413) 幼儿园组织与管理(00387) 学前儿童体育(00392)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00396)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00397) 学前教育学(00383) 幼儿文学(00386)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00389)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00388)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00393)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00390) 科学.技术.社会(00350) 小学教育 (040103) 教育原理(00405)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00406) 现代教育技术(00413) 中外文学作品导读(00415) 汉语基础(00416) 美育基础(00409) 小学教育心理学(00407)小学语文教学论(00410) 小学科学教育(00408)小学数学教学论(00411) 科学.技术.社会(00350) 小学班主任(00412) 汉语言文学 (050114) 现代汉语(00535)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00530) 写作(一)(00506)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一) (00532) 文学概论(一)(00529) 古代汉语(00536)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00531) 外国文学作品选(00534)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 (00533) 英语 (050207) 英语阅读(一)(00550) 综合英语(一)(00794) 英语国家概况(00522) 综合英语(二)(00750) 英语阅读(二)(00596) 综合英语(二)(00750) 英语写作基础(00597) 综合英语(一)(00794) 计算机及应用 (080701) 计算机应用技术(02316) 计算机组成原理(02318) 电子技术基础(三)(04730) 计算机网络技术(02141) 操作系统概论(02323) 数据结构导论(02142)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一) (00342) 微型计算机及接口技术(04732) 数据库及其应用(02120)本科

4月 10月 星期六(4月14日) 星期日(4月15日) 星期六(10月20日) 星期日(10月21日)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上午(9:00—11:30) 下午(2:30—5:00) 会计 (020204) 市场营销学(00058) 国家税收(00061) 金融理论与实务(00150) 审计学(00160) 资产评估(00158) 会计制度设计(00162)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高级财务会计(00159) 财务报表分析(一)(0050) 社会保障概论(00071) 工商企业管理 (020202) 企业经营战略(00151) 金融理论与实务(00150) 质量管理(一)(00153) 组织行为学(00152) 财务管理学(00067)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00149) 企业管理咨询(00154)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00051) 法律 (030106) 国际私法(00249) 中国法律思想史(00264) 国际经济法概论(00246) 公证与律师制度(00259)西方法律思想史(00265) 劳动法(00167) 保险法(00258) 知识产权法(00226) 税法(00233) 合同法(00230) 金融法(05678) 公司法(00227) 票据法(00257) 法律文书写作(00262) 外国法制史(00263) 婚姻家庭法(05680) 房地产法(00169)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0228) 律师 (030108) 国际法(00247) 国际私法(00249) 律师执业概论(00224) 国际经济法概论(00246) 劳动法(00167) 司法鉴定概论(00926) 知识产权法(00226) 税法(00233) 合同法(00230) 金融法(05678) 公司法(00227) 法院与检察院组织制度 (00993) 证据法学(00229) 婚姻家庭法原理与实务(00924)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0228) 公证与基层法律服务实务(00925) 旅游管理(020210) 市场营销学(00058) 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00197)

中外民俗(00199)

组织行为学(00152)

对外经济管理概论(00053)

财务管理学(00067) 民法学(00242) 旅游企业投资与管理

(00198)

高中教育管理论文例8

 

《教育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教育管理论文,义务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龙源期刊。本世纪初,我国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教育管理论文,首先解决法律规定的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在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和免费之后,国家明确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教育管理论文,要努力实现让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都“上好学”的目标龙源期刊。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是这样认识的。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龙源期刊。无论是从教育系统内部,还是从教育系统外部教育管理论文,乃至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促进和保障义务教

育的均衡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义务教育把工作重心落实到办好每一所学校和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管理论文,把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和改造城镇薄弱学校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效遏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校际之间教育差距扩大的势头教育管理论文,逐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龙源期刊。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艰巨性。必须看到,推进均衡发展的任务比起实现普及的任务来说教育管理论文,更艰巨、更复杂,用的时间会更长龙源期刊。当前教育管理论文,区域间、城乡间、学校间的不均衡的矛盾仍较突出,推进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管理论文,将伴随着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差异、整体提升教育质量的全过程;推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伴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的全过程;推进区域间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教育管理论文,将伴随着解决区域经济社会不平衡问题、提高中西部教育水平的全过程。

三、《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措施

1、要求各地尽快制定本地区义务教育学校的“最低保障线”,凡是低于标准的学校都纳入限期改造计划教育管理论文,保证辖区内薄弱学校逐年减少,逐步使当地所有学校都达到基本要求龙源期刊。2、加强县级政府对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教育管理论文,通过建立区域内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学科教师流动教学、城镇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服务期等项制度,加大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力度教育管理论文,强化对农村教师的培训。3、是逐步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和教学指导体系,保证所有学校按照义务教育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教育管理论文,并达到教学基本要求龙源期刊。4、落实各项政策,对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

四、努力缩小、城乡老师之间的差距龙源期刊。

1、城乡老师之间的差距。教育部部长周济说:经过60年的努力教育管理论文,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支有1600万人的教师队伍龙源期刊。现在城乡之间教育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硬件差距也有教育管理论文,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差距就是教师队伍的质量。

2、这几年来教育管理论文,党和政府特别重视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但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龙源期刊。我们正在继续努力教育管理论文,一个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周济还说:在很多措施当中,最根本的一条教育管理论文, 已经实施了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龙源期刊。第一,要求义务教育的老师教育管理论文,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老师的工资收入要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收入。当然,绩效工资制度不仅仅是收入的提高教育管理论文,同时也是一次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我们进行绩效考核教育管理论文,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龙源期刊。这项措施是根本性的,当然还有一系列的措施。我们的一个基本思想就是要吸引社会上优秀的人才当老师教育管理论文,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到基层长期从教教育管理论文,终身从教龙源期刊。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到农村去从教教育管理论文,同时我们还动员了大批城镇教师到农村支援,还有师范生到农村实习支教教育管理论文,这样我们就组织了大批优秀教师到农村从事教学工作。下一步要把它制度化,要让老师都能够到农村接受锻炼,同时为农村输送更多的高质量的老师。

3、大力加强农村教师的培训。我们农村现在有几百万老师,我们要大力提高我们的学习和培训力度,使我们不断地提高自己。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经大大改进我们自身的质量,能够为农村的孩子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使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高中教育管理论文例9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高等教育一样,理论界对其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一系列理论成果。

一、理论界对高职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研究概况

截止到2016年5月1日,笔者进入中国知网,输入“人的素质要求”、“行政人员素质要求”、“骨干院校建设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等关键词,在全文数据库中进行精确和模糊搜索,得到如下结果。

从上表,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信息:一是学界关于“人的素质要求”的研究成果。有关“人的素质要求”的专著为0部,表明这方面的专著没有问世。期刊类论文论及该论题的有18084篇,精确论及该论题的文章为“0”;报刊类文章论及该论题的有250篇,精确论述的为“0”;博硕论文论及该主题的文章5243篇,精确论述的为“0”。这表明,学者们更多地以论文的形式论述了“人的素质要求”的问题,而真正论及该论题的成果没有。二是学界关于“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研究成果。我们从专著、期刊论文、报纸论文、博硕论文考察,精确论述的均为“0”,模糊论述的分别为:0,9956,110,8247。这些研究主要表现对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论述比较多,局限在于:没有精确论述。三是学界关于“骨干院校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研究。精确考察均为“0”,从模糊考察,“图书类、期刊论文类与报刊论文类、博硕论文类”成果分别为:0,161,5,121。从以上三点可以得出结论:学界没有人真正论述“骨干院校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的问题,所以从这一点上讲本论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成果可能会填补学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二、国内外对高等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建设理论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外对高等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理论的研究

国外的高职教育大多产生在20世纪60年代,人们对这一类型教育研究比较多,但是由于国籍不同,体制不同,对高职院校“党政干部”的研究涉及得比较少。尽管如此,笔者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得到相关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1、行政管理人员坚持依法办学

德国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起步较早和取得一定成就的国家。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是德国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坚持以法律手段管理和治理学院是分不开的。高等职业院校通过法律法规对职业教育进行办学和管理,高职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是法律法规的落实者。1969年,德国高职院校办学都要遵循《职业教育法》,该法是德国关于职业教育的基本法,对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培训、组织、考试制度等作了原则性的规定。通过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严格贯彻实施,巩固了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随后,德国出台了《企业基本法》、《培训资格条例》、《青年劳动保障法》等[1]。正是这些法律法规以及高职教育院校行政人员对上述法律的实施,德国的高职教育事业才经久不衰。

2、行政管理人员具有国际战略眼光

德国教育主要以办应用型科技大学为主,在经济全球化和欧盟一体化背景下,德国高职院校行政人员采用“双元制”等办学模式,汲取其他国家的办学合理因素,通过建立办学保障体系,对技术应用进行深入研究,改进学位制度,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接纳外国留学生,开拓国外教育市场与国际接轨[2]。此后,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的教育者也相继效尤,职业教育取得巨大成就。

3、行政管理层制定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国外众多职业高职院校中,由于行政管理人员勤于思考和善于总结管理经验,在不同国度形成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加拿大 CBE教育管理模式(以理论教育为基础的实践能力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教育管理模式(一元在企业实施,一元在学校里实施)、国际MES教育管理模式(就业技能教学管理模式)、美国的“技术准备制度”合作教育管理模式等[3]、英国的“攻读交替制度”、日本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制度”等。这些模式主要是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依据该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基础创造出来的,表现出行政管理人员的智慧。

4、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理念的变化

严格说来,高等职业和技术教育在中世纪以后才诞生,这一时期高职教育的理念一般是为国家服务,确切一点说是为了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培养新型的管理国家的人才,尤其是为特定行业和特定官僚培养技术人才。十九世纪中后期,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譬如欧洲大陆和英国等国家出现了为区域经济和工业发展服务的地方性院校,这些学校较前期,其办学理念有所变化,即办学为统治阶级开始转变为服务区域工商行业。这些“位于工业人口集中的中心学员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与从事工业的人口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其教育应该始于他们日常职业中,即传授有助于其职业的知识”[4]。这些办学理念的变化与其说是统治阶级的变化,还不如说是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办学的变化,因为高职院校行政人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还需要阐述的是,办学理念的变化,必然导致培养目标的变化。

5、行政管理人员加强交流与合作

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等国家高职院校在本国的办学具有较高的水平,这些国家的行政管理人员十分注重于国内院校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学习,也特别注重与国际接轨,加强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5]。

通过对关于国外高职教育研究理论的梳理和归纳,行政管人员在高职院校所起的作用是肯定的,表现在:办学依法进行,讲究规矩,遵循办学规律;行政管理人员办学具有战略眼光;思想开放带来办学理念先进并脚踏实地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但是也有不足,表现在:一是过于强调实践行操作训练,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理论的学习和修养训练。二是由于注重实际操作,学生考核重实践轻理论,这对学生全面发展是一个致命打击。三是“强调职业教育是人生必经之路”这未免过于整齐划一,不利于具有理论兴趣的学生发展。

(二)国内对高等骨干院校党政人员素质理论的研究

与国外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相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学界对这一高等教育形式的研究也比较欠缺,研究本科阶段高教教育的比较多,对高职院校尤其是高职骨干院校建设过程党政干部素质研究的成果可谓凤毛麟角。通过检索,学界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要求的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理”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建设的规定

本文所说的“法理”,是指行政法规,指国家行政主管部门以为法律法规形式颁布的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规定的文件。1996年9月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十四条规定了职业培训机构设立的基本条件,其中一条是“有与培训任务相适应的教师和管理人员”[6]。这一规定,将行政管理人员作为基本条件纳入职业教育机构的基本条件,这是可取的。但是,对于行政人员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素质要求并没有作进一步的规定。1999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49条规定“高等学校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这一提法尽管是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对今天的高等职业教育同样适用[7]。1998年,全国人大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中明确指出:“本法所称高等学校是指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其中包括高等职业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在本法中非常明确地把高等职业学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确定了下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行政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宏观上指国家和地方政府中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二是微观上指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的行政管理。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对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学理”关于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建设的论述

“学理”即学界对高等职业骨干院校党政干部素质的研究,它主要表现在:一是对高职院校机制体制基本概念的论述。刘红红(2010)和戴国宝(2006)在他们的硕士论文中研究了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他们主要论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论述了高职院校行政教育管理机制的问题。所谓高职院校行政教育管理机制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上建立起来的对教育事业进行组织管理的各项制度之和,它是整个教育体制得益以构成和运行的保障,它规定着学校教育发展规模、发展速度有着直接影响。内涵方面涉及教育系统的机构设置、职责范围、隶属关系、权力划分和运行机制等。外延包括教育系统的教育领导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为核心的一系列教育制度。第二,论述了高职院校行政教育运行机制。所谓高职院校行政教育运行机制是指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方式。主要包括:决策、信息、资源、动力、质量和约束等五个方面机制。二是对国别(个案)行政管理体制的研究。刘登高研究了美国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而美国政府行政在市场资源的配置中扮演着“监管员”的角色[8]。杨德广研究了德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德国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坚决落实“双轨制”职业教育体制,将工厂与企业中的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学校里的基础理论学习有机结合[8]。此外,还有作者研究了英国、澳大利亚高职行政管理人员的管理体制问题。三是对高职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尹文秋等研究了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这些存在问题大多表现为:多头管理、财事权不分、行政管理人员思想因循守旧、管理机制和制度缺失、管理职能膨胀等[9]。 四是对高职院校教育宏观行政管理的对策研究。孟昭上对此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由中央合地方两级政府进行管理。由于中央实施高度集中管理,地方政府管理的自非常有限。随着改革开放,地方政府对高等职业院校的管理权逐渐扩大,办学主体和投资主体逐渐增多,正在改变原来投资和办学主体单一化的局面[10]。五是微观上论述高等职业院校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学界对这一论题进行论述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内涵的研究。吴琼认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人力资源是指所有推动高职院校及高等教育发展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的总称。狭义的人力资源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在职职工的总称。包括:管理人员、教师队伍、教辅导人员和工勤人员、学生人力资源和社会可利用人力资源等[11]。第二,对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研究。高职院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是一种基于高职院校整体发展战略的管理模式,以研究制定和规划符合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人才战略核心,以提高符合战略目标的团队和个人绩效为根本任务,以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和社会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目标[12]。第三,绩效管理的研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的成果比较多,丁银军着重从宏观上研究了高职院校的绩效管理状况。第四,对高职院校个案管理进行了研究。罗良翌在其硕士论文中对XH职业院校教师绩效考核进行了个案研究,研究出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及实施策略[13]。

三、对高等骨干职业院校党政管理人员研究的基本评价

从上述关于中外高等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理论综述,我们认为具有如下特点:

研究重点从宏观转向微观。中外高等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人员有关理论的研究总体上来说是从宏观上来研究的,学者们从宏观层面主要研究了学校、社会、企业等相关问题,由于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学者们从宏观转向微观研究,比如研究了行政管理人员的行政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视角呈多元化趋势。一般而言,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研究基本上沿袭了高等教育行政管理的研究套路,但学者们没有止步而,而是从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多元化的探究。

研究方法多样化。学界对高等职业教育行政管理人员采用得最多的是文献研究法,此外逐渐更多的研究方法,比如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个案法等。(作者单位:重庆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重庆市级骨干高职院校项目建设专题:《骨干院校建设行政人员素质要求研究》(课题编号2015-704)项目研究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宋春燕:《德国高等技术教育浅析》,《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2]刘金存:《德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经验借鉴》,《职业技术教育》,2015年第9期。

[3]冯晋祥:《对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思考》,《航海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4]M.sanderson,The universities andBritish Industry 1850-1970,81.

[5]耿立军:《国外职业教育与启示》,《当代世界》,2009年第4期。

[6]梁绿琦主编:《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资料选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6页。

[7]梁绿琦主编:《高等职业教育研究资料选编》,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54页。

[8]周建松、唐林伟主编:《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十年2001-2010》,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54页。

[9]尹文秋:《关于高职院校德育创新的思考》,《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6年第7期。

[10]孟昭上:《关于创新高职教育管理体制的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12期。

高中教育管理论文例10

研究使用的570篇文献较为平均地分布于各年,其中2002-2009年国内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发文量平稳增长,发文量在2009年达到了峰值72篇,2009年以后开始下降且稳定在每年48篇左右。2009年教育部部长更替引发对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探讨热潮,南方科技大学的创立触及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这些因素使得相关研究迅速增多,发文量在2009年达到了峰值。

2.主要研究力量

南京晓庄学院的张波是最高产作者(其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华中科技大学),在前10位的高产作者中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高产作者有3位。华中科技大学的发文量最多,远超其他研究机构。国内985、211知名高校,师范类院校及其科研团队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是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方面的主要力量,尤其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科研团队、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等单位对高等教育管理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其研究领域覆盖基础理论、体制变革、中外比较、政府与高等院校关系、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等热点领域,此外这些机构在科研项目、研究团队建设、专著数量、论文数量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成果。虽然上述机构拥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但在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上其合作研究较少。目前已有的学术成果大多来自于单独某一单位,部分合作完成的学术成果则大多来自于同一单不同院系间的合作,这对深层研究造成了不利影响。

3.高被引文献

2002-2013年国内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领域前10位的高被引文献,涉及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国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中国的启示,以及政府管理与高等学校自治探析等。概括来看,这些文章主要在谈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革,属于理论研究范畴,这反映高等教育扩招以后,原有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要求,学界不断探求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所应采取的管理模式,因而体制变革的相关文献受到广泛关注。

二、国内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知识图谱

1.关键词及其中心度列表

通过词频软件对570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获得有效关键词1139个,关键词总频次为2271次,平均每篇文献3.98个。这些高频关键词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领域的专业性术语,能够较大程度上反映出研究热点所在。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管理、管理体制、高等教育管理学、管理、改革、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成人高等教育出现频次均在20次以上。在可视化图谱中,节点的中心度则表明与该点直接联系的个体数目,节点的中心度数值越大,说明该节点处于整个网络的中心位置,其对整个网络的影响力较大。中心度位于前十位的是高等教育管理(0.47,109)、改革(0.38,23)、高等教育(0.31,161)、管理(0.2,31)、高等教育管理学(0.19,38)、成人高等教育(0.19,20)、管理体制(0.17,53)、问题(0.16,19)、高等教育发展(0.13,7)、教育管理(0.11,17),括号内分别为关键词的中心度和频次。

2.引文网络分析

首先把研究筛选出的570篇CNKI文献按照ref格式进行打包下载,其次将ref格式的文件导入CNKI中文编码转化器,然后将ref文件转换为ISI格式,运行Citespace3.4.R3进行关键词聚类分析。以2002-2013年为时间单位,抽取单个时区为1年,选取寻径网络算法,节点类型为关键词,阀值设定30,绘制高等教育管理关键词节点共现、前沿时区等可视化图谱。图1中圆圈代表节点,节点的大小表示关键词词频的多少,节点越大,频次越高。节点在图中的位置用中心度表示,节点越靠近视图的中心位置,数值越大,其对整个网络的影响也就越大。在图1中处于图谱最中心位置的是高等教育管理,其次是改革和高等教育;节点最大的是高等教育,然后是高等教育管理和管理体制。从中心度和节点的大小来看,图1中的节点自动聚集为两部分,高等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管理周围主要聚集的节点有:高等教育管理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学科、学科建设、管理学、学科属性、成人高等教育管理、高校、自主管理、治理理论、政府、地方政府、政府职能等,表明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研究、成人高等教育管理、政府高等学校管理职能变革是这一时期的热点。围绕高等教育聚集的节点主要包括:管理体制、管理、改革、创新、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管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管理模式、自、大学自治、中国、美国、比较研究、管理思想、蔡元培等,说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比较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管理思想研究也是热点主题。此外,位于高等教育管理之侧的节点政府、高校、自主管理又通过节点教育管理与位于高等教育之侧的节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大学自治相连接,表明这些节点关注的领域一致。其他中心度较低的节点也通过中心度较高的节点与其他节点相互交错连接。这些节点共同构成了图谱的聚类内容,能够反映2002年3月-2013年3月国内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热门领域。

三、热点主题

将网络引文分析图谱中具有高度中心性的节点进行整合,挖掘出2002-2013年国内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五大热点主题。

1.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学科属性的辨析、学科发展建设探析以及学科理论体系构建。从经典学科的三个标准,学者们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的学科地位进行了论证和肯定,认为高等教育管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其生成的合理性可以通过研究对象交叉、科学认识主体交叉、学科语言交叉、知识体系交叉、研究方法交叉五种模式来实现。[3]在学科发展建设上,大多学者认为应采取实践导向、问题导向、建设学术队伍和注重研究方法的探讨。李爱民从学科规训的视角认为应采取实践导向,创建学派,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创办专门的期刊来建设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4]郭卉提出要以问题取向的理论研究发展高教管理研究,注重研究方法的探讨,建设学科发展的良好环境。[5]孟凡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目前广泛开展的院校研究、高校战略规划研究,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6]还有不少研究者从研究范式,高等教育管理基本原则,高等教育管理主体、对象,人性基础等方面对高等教育管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研究。

2.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

一是国家层次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我国不同时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概况,不同时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迁中的权力结构演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分权化倾向,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历程中的经验与总结,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应采取的理念和价值取向,以及目前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改革的思路、建议和措施。研究者对我国60年来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权力构架、价值取向进行了介绍、分析、探讨,提出了不足并给出了建议。二是院校层次的高等学校管理体制变革研究。研究者从高等学校层面探讨了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方式转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式变革,以及以人为本理念在高等学校管理中的应用。三是政府对高等学校管理职能变革研究。学者提出要重新审视政府与大学的关系,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政府的高等院校管理职能进行分析。从“政府失灵”的视角出发,杨明指出必须准确界定政府的作用范围、选择合理的干预手段、厘定干预的限度,重新界定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职能。[7]基于有限政府论的视角,胡炳仙界定了政府在高等学校管理中拥有八种权力:教育政策法规制定权和检查权、教育规划权、学校设置和审批权、标准制定权、评估和监督权以及制定高校章程、任命学校决策者和筹措教育经费的权力。[8]四是大学治理和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有学者认为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9]从大学治理的角度分析大学管理所涉及的各种外部关系和内部关系,是管理制度和实践的一种创新,也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可供选择的一种良好模式。[10]“管理体制”、“改革”这两个节点具有较高的中心度和词频,在10篇高被引文献中以管理体制和改革为主题词的有4篇,几近一半,表明学界十分关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研究。可是目前的研究多建立在宏观整体研究之上,没有真正的“院校研究”,已发表的论文中,几乎没有以具体某高校为例的研究,均是宏观问题探讨。即便是在微观层次的高校管理体制变革研究、地方政府高校管理职能变革研究和高校治理研究上,研究者也试图构建一种适用于全国的学生管理模式、教师管理模式、院校管理模式、高校治理模式和政府高等学校管理职能,忽视了学校层次、地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各地政府对高等教育重视程度、人们思想观念差异等具体问题,长此以往势必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的健康发展。

3.比较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从图1看,节点“比较研究”、“美国”、“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围绕在节点“高等教育”周围,形成了一个节点群,在整个网络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比较高等教育管理研究近年来也受到学界的重视。比较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中较热门的研究对象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欧洲、日本、香港、印度等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和权力结构。相关研究主要是介绍性和描述性研究,介绍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措施、做法、经验、教训、取得的成果以及对中国的启示等。力图通过研究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来为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寻找依据和经验,为我国高校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法,此类研究可看做是问题导向型研究。有学者指出在比较高等教育研究中,零碎杂乱的外国高等教育经验的介绍多,系统科学的分析少;呆板盲目的抄袭多,明慧开拓的创新少;宏观的理论性多,微观的可行性少。[11]同样,在当前比较高等教育管理的研究中,许多研究只进行纯粹的经验介绍,而不与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现状相结合;较多的进行国外管理模式的论述,缺乏中外具体情况的比较分析和批判性分析;另外,此类研究还缺乏充分的适切性分析,忽略了国内外差异,直接将国外的管理经验不加改变或稍加改变的用以我国。

4.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研究

邱均平认为文献被引用的原因是:对开拓者表示尊重;对有关作者给予荣誉;核对其所用的方法及仪器;提供背景阅读材料;对自己或他人的著作予以更正;评价以前的著作;为自己的主张寻求充分的论证;提供研究者现有的著作;对未被传播、很少被引或未被引证的文献提供向导;鉴定数据及物理常数等;核对原始资料中某个观点或概念是否被讨论过;核对原始资料或其他著作中的起因人物的某个概念或名词;承认他人的著作或概念;对他人的优先权要求提出争议。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的研究以蔡元培、胡适、张伯苓、蒋梦麟、潘懋元、成仿吾、唐文治、邓小平、李岚清、张楚廷、李钟善、艾略特等人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为主。其研究目的主要是:阐述名家的高等教育管理思想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探寻名家高等教育管理思想中切合时代需要的内容,为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研究寻找依据,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寻找理念支撑;试图从名家的管理思想中探寻高等教育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解决措施,或者为已提出的建议、措施的可靠性寻求支持。

高中教育管理论文例11

高等教育管理并不是一门具有完整概念体系和研究范式的独立学科,而是一个宽泛的与高等教育系统。学校、教师、学生及其行为有关的,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比较成熟的高等教育管理学,应当是对高等教育管理现象的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和概括认识,是关于高等教育管理现象完整而系统的,具有内在联系的基本理论体系,具有比各种理论学说更广和更深的认识形式。按照此标准高等教育管理学应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有自己独立的必要的研究对象。二是能表明自己独立存在的范畴体系。三是理论的抽象程度达到较高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完善的研究机构, 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众多的研究人员, 规范化的专业组织,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专业期刊的出版等。但在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逐步走向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从研究的目的看

倾向于描述、介绍、对策等政策性,应用性目的缺少通过概念界定和比较分析来进行理论建树。中国教育研究中哲学性文章多,非实证性文章多,指示性文章多而扎实的严谨研究,有助于理解的解释性研究则很少见。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是以实践为导向的,脱离了高等教育管理现实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然而研究的实践导向并不意味着学者不应当对政府行为可能的自利动机保持警惕,并不意味着研究应该始终停留在经验层次上,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不需要理论模型的概括和识别,不需要概念的提炼和界定。这种要么堆砌经验,要么堆砌概念的状况制约了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知识传承和积累.当然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进行理论创新是很困难的,所以这就需要学者把实践中的发现放在广义的情境中经过长期不懈的追求和积累,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加以考虑发展出适合高等教育管理领域需要的解释框架。

二、从研究的主题看

侧重关注结构、体制、制度等领域缺少对组织历史的清晰把握和组织行为的深刻理解。目前高等教育研究中对于组织结构,管理体制和制度等主题投入了十分多的笔墨,这些研究提出的理论命题和政策建议多涉及到应然性,规范性,原则性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作者个人的主观判断,缺少对实践性问题的解释力,不能形成足够的推广性和操作性。高等教育应该关注构成高等教育管理主体的人,关注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个体以及他们的意见、需要、行为和信仰。关心个体的发展需要和生存问题,本质上就是在关心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问题。没有把握改变和解决个体的需要和观念的能力,没有对个体行为的深刻理解,仅仅讨论结构,体制和制度等规范性的内容是无法发现一个真实的组织,无法实现真正的组织变革。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在实现对组织行为关注的同时要注重对组织历史考察和比较研究。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意义在于增加我们的知识储备,增加我们面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可选择范围。只有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涉及的主题扩展到这些领域,我们才能够在一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和国际比较中形成对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的准确理解,形成可以广泛推广的理论概括。

三、从研究模式看

许多研究倾向于从各个学科的研究模式分别切入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问题,缺少对于高等教育特性及其特性的关照以和综合性。所谓研究模式是指某一研究领域内或某一学科具有高度一致性的理论结构和方法步骤。运用多学科的方法开展研究是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研究的突出特点。尽管"高等教育也像其他社会机构一样从不同的角度--政治的、经济的、组织的、社会结构的、文化的、科学的或政策的角度去看很不相同。但它仍然是同一个机构,所有上述观点针对的是一个共同的实体"。如果不可以围绕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殊性质进行综合分析,而是把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职能按照研究对象相关的学科领域切割为独立的单元,就不可能增加高等教育管理领域的知识积累,也不可能准确把握高等教育管理的本质。

四、从研究的方法看

多采用经验性,思辨性的方式来观察,分析问题缺少实证研究。这种研究方法单一的状况显然与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知识积累和系统的学术训练不足有关,也与科学研究的经费和条件有关,当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面临的问题丛生,困境重重,为此我们建议提高研究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设置应用型高等教育管理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招收经验丰富的高校管理人员,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教授实行联合培养的方式。目的在于培养既懂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应用型高层次研究人员和管理队伍。努力营造各种便利条件使理论工作者深入实际了解实际,并在实践中检验,改正与完善相关理论和在实践中概括出新的理论.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队伍建设制度化和规范化。建立一支人员相对稳定,知识结构合理,创新意识较强的高等教育管理研究队伍。

关注当前高教大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高等教育管理不仅是一门具有明显综合化趋势的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通过深入实践,协作攻关在实践中获取理论创新的动力与源泉,研究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客观上适应了高等教育管理学科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突破与发展的重要途径,批判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与创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体系相结合,在借鉴西方理论上要高度重视理论产生的特定政治背景,文化与经济环境不仅要分析这些理论在西方国家的环境适应性,也要分析该理论在本国的环境适应性。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科学地学习与借鉴西方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思想和精神实质。理论研究者要深入到实践当中通过反复实践和实验不断发现问题,修整理论的偏颇与弥补理论的缺陷从而构建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实际的理论实现理论的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