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绿色消费课程论文

绿色消费课程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0 16:22:41

绿色消费课程论文

绿色消费课程论文例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平衡的破坏等问题已经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威胁。面对这些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自然环境的破坏,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类不当的消费模式造成的,由于人类对资源过度不当的消费,造成了资源的匮乏甚至枯竭,破坏了生态平衡;与此同时,过度消费产生的废弃物严重污染了环境,加速了生态系统的退化。因此,消费模式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

绿色消费为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又能解决资源环境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路径,是现代消费的必然趋势。国际上公认的绿色消费有三层含义:一是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二是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废弃物的处置;三是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因此,绿色消费是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消费模式,我国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大力倡导和实施绿色消费。

大学生这一特殊的群体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观念、行为会在全社会起到示范作用,辐射影响到各个层次的社会群体,最终会影响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大学生应该以身作则,带头践行绿色消费观。由于高校对绿色消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高,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知不够全面和深刻,绿色消费远没有成为大学生的主流消费模式。但是,大学生思想活跃,可塑性强,只要高校加强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教育,让大学生认可接受绿色消费观,相信大学生一定可以把绿色消费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进而辐射到全社会,这将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产生重要深远的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绿色消费教育的关系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绿色消费教育的根基

一个人的消费观归根结底是受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的。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在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影响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的思想观念,危害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大学生在很多价值判断上产生了迷茫,导致他们在消费领域出现了各种问题,诸如铺张浪费、盲目攀比、奢侈享乐等现象日益盛行。大学生这些错误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不仅危害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危害了社会风气,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最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三观教育,帮助学生科学认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正确地认识金钱、物质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认识攀比消费、炫耀消费、过度消费的负面影响,最终能认同绿色消费所倡导的理念,做到节约消费,适度消费,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二)绿色消费教育加强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1.绿色消费教育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做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只有人人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社会才能健康向前发展,才能为人们享受各种权利提供保障。作为社会成员的一部分,大学生应该具有更强烈社会责任感,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勇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通过绿色消费教育可以让大学生认识到由于过度消费,我国的水源、空气、土壤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大量的动植物濒危乃至灭绝,土地荒漠化严重,森林和湿地迅速减少,可以利用的资源日益短缺甚至枯竭等问题层出不穷,使大学生产生生态忧患意识,激发出大学生内在的生态责任感,形成对资源、生态环境的担当精神,从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绿色消费教育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社会为维护公共生活而提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大学生是社会整体文化素质水平较高的青年群体,是传播社会公德意识和践行社会公德规范的重要力量。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由于人类过度地消费自然,人与自然间的矛盾与日俱增,人类已经饱尝了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而造成的恶果,人类如果再不改善与自然的关系,必将遭受更大的灾难。绿色消费就是为了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消费。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绿色消费教育,就是在培养大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公德心,从一定层面上提升了大学生的社会公德。

3.绿色消费教育培养了大学生的文明行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要“坚持知行统一……引导大学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通过绿色消费教育,可以让学生能够熟悉掌握各种环保标志、节能标志、绿色食品标志,以及各类环保节能产品认证标志等等,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各种绿色产品,学会在消费中选择绿色产品;能够知道生活中哪些具体行为是属于节约环保的绿色消费等等,有了这些具体的认知,学生就能在实际行动中知道如何去做,逐步养成健康文明的消费行为,摒弃在消费领域比阔气、讲排场、盲目追逐名牌、奢侈品等不文明的行为,在一定领域培养了大学生的文明行为。

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绿色消费教育

绿色消费教育是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众多学科领域,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共同教育才能完成的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自身学科特色,在大学生绿色消费教育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加强大学生绿色消费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因此,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可以对所有大学生进行绿色消费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首先,要加强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为其能从内心认可绿色消费打下基础;其次,通过三观教育,让学生领悟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不在于奢侈享受,深刻认清我国的国情,正确理解消费与节约的关系,并充分认识绿色消费的重要意义;最后,要对学生进行绿色消费观的专题教育,让学生对绿色消费的内涵、绿色消费的具体行为等主要内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能够在生活中践行绿色消费观。

(二)积极开展大学生绿色消费实践活动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绿色消费实践活动,通过各种活动让大学生把绿色消费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

1.组织专门的人员编写绿色消费行为手册,指导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具体怎么做。比如,节约水电、如何辨别绿色产品、购买可循环使用的物品、了解破坏环境或大量浪费资源的商品等等。

2.发挥大学生的示范带头作用,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宣传,发放传单,文艺表演等各种形式向社会宣传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课程论文例2

近年来,随着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关于环境问题所引发的全球性灾难的警告已经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特别是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模式——“低碳经济”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低碳革命”、“低碳消费”、“低碳技术”、“低碳旅游”、“低碳人生”、“碳足迹”、“碳中和”等一系列时尚的新概念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并为人们所熟知。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且成为我国的战略重点和全民教育的重要方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倡导低碳消费也已成为人们新的生活方式,构建低碳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绿色消费观也显得愈发突出,然而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整个动力系统中,大学生消费群体所暴露出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因而,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重建显得尤为重要。

一、低碳经济内涵和时代要义

所谓“低碳”是指以二氧化碳为主要成分的低温室气体排放。“低碳”一词早在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就已经被提到,在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也全面阐述了全球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背景下的全球气候变化。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开采、燃烧能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含量急剧增加,再从当前的经济社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三高一低难循环”发展方式来看,低碳将是未来经济生活的主流,低碳经济是在人口的剧增,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工业的快速发展,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背景下提出的新概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核心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就是在实践中运用低碳经济理论组织经济活动,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改造成低碳型的新经济模式,具体来说,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政府在2009年的全国人大常委会上通过了应对气候变化决议,明确提出: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这一决议表明了低碳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一次革命,同时也表明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标志着发展低碳经济、树立科学发展的价值观和消费观,提倡绿色消费,已经成为了我们落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二、低碳经济之于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理性分析

绿色消费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绿色消费观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以低碳为消费基础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维持人与自然良性循环发展的生态消费理念,是人类在资源匮乏、环境危机、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状况下兴起的一种兼顾代内与代际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消费理念。未来绿色消费可能会深入到个人的生活、工作休闲等各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的国民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更新自己的消费方式和消费理念,我们要从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方式入手培育全民的绿色消费观,绿色消费无疑成为了对低碳经济发展引擎和拉动作用的重要环节。

1.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

(1)个人主义的消费倾向

90后的大学生个性张扬,社会责任意识缺失。有些人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不顾及他人的利益,过分的最求个性化、时尚化,根本不考虑家庭的承受能力,在消费上表现出唯恐落后于潮流的态势,肆意妄为的放纵自己,存在不理性消费冲动和消费行为。

(2)消费主义的消费倾向

当代的大学生追求高物质消费,存在一种崇尚和追求过度占有的消费理念,节俭意识极其淡薄,甚至把消费作为一种生活的目标。有很大一部分群体的学生重视当前享乐从而轻视了精神价值,导致在大学校园奢侈品消费、透支消费、炫富消费、过度社交娱乐消费等消费形式的产生,与绿色消费背道而驰。

(3)功利主义的消费倾向

当前的大学生应把节俭视为品德养成的基础,但是却有学生在人情消费和学习消费等方面的消费上表现出了不择手段、自私自利等浓厚的实用主义色彩和功利倾向。高度的物质文明和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给学生带来时尚生活的同时,也功利主义思想带到了学生群体中。

2.树立绿色消费观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需求的重要拉动群体,及时了解他们消费行为的特点并帮助其树立绿色消费观,对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建设低碳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

(1)有利于全面构建低碳社会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应该从自身条件出发,在社会生活中起示范作用,树立绿色消费观。杜绝盲目消费对资源环境的破坏,用实际行动促进低碳经济、低碳文化、低碳生活的发展。

(2)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消费质量

绿色消费观可以使大学生感知环境保护与自身利益的密切关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自觉地践行绿色消费,从根本上改善大学生的生活质量。

三、低碳经济主导下的大学生消费观重建的路径选择

1.理论路径

构建完整的绿色教育体系,将绿色消费观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摇篮。显而易见也是当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教育的主阵地,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因而要加强大学生的绿色消费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营造绿色消费观的氛围,使绿色消费观深入人心。

大学生群体相对于社会群体来讲,其绿色消费观念的整体水平是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正确理解绿色消费的理论意义,帮助大学生提高消费道德水平、形成正确的消费方式,是大学生遵循绿色消费观的前提保障。因此首先要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战略贯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中,以政治理论课为依托,在加强国情和民情教育的同时,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消费观。其次要在高校的课堂开设绿色消费课程,加强绿色消费教育,将绿色的消费观基础理论教育融入到课堂教育并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我们宣传低碳理论、传授低碳知识的有效路径之一。最后是积极开展宣传教育,舆论工作也是一种思想政治工作,利用校园主阵地的网站、宣传栏、报刊杂志等媒介,为大学生营造出强大的舆论氛围,形成人人讲低碳、人人讲绿色消费的校园舆论常态。

2.实践路径

自觉践行低碳标准,把加强消费道德教育纳入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总体当中。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地方,而大学的校园是培养绿色消费观的主要环境,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应该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校的绿色消费教育的科学程度,将决定着当代大学生能否树立的科学合理的绿色消费观。

绿色消费作为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要让其真正成为个人的需求满足和经济发展动力,一方面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通过科学的策划和精心的组织,让广大学生成为新思想、新观念的倡导者和推动者,并参加到低碳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使低碳经济的概念以乘倍数增长的速度在学生群体中广泛推广,从而形成合理的、绿色的消费观。另一方面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平台,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体系,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关于大学生消费观的活动专题,依托学生团体开展消费观辩论和研讨、消费知识竞赛等活动,这样不仅仅让受教育者停留在知理层面,还能够在更深层次的导行过程中表现,在实践中做到知行合一。

3.生态路径

创新视阈建设低碳校园,营造低碳环境,让绿色消费成为生态文明构建的重要途径。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高校应将低碳发展和低碳管理的思想融入到学校的各个方面,让受教育者培养低碳意识,获得低碳技能。在高校绿色消费是倡导改变传统的高碳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大学生每个人从自己做起,从提倡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到倡导空调适度开放;从提倡少用一个塑料袋到倡导多带一个帆布包;从提倡网上办公到倡导减少纸张利用;从主动收集垃圾到积极进行垃圾分类;从反对自私的享乐观到拒绝挥霍铺张。通过环境教育平台,加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低碳知识教育,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了解到绿色消费观既是一种理性的消费观,也是一种文明化消费,因此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潘家华.澄清对低碳经济的几种误解[N].北京日报,2010-01-04(18).

[2]郭晨.低碳经济时代大学生绿色消费观的构建[D].浙江工业大学,2011(5):41-42.

[3]韩春.浅论低碳经济下大学生消费观的重塑[J].茂名学院学报,2010,20(2):14-15.

绿色消费课程论文例3

绿色经济的形成基于绿色产业的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制造业、绿色服务业。

绿色商业(包括零售业)是绿色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经济、技术的原因,发达国家更早一步地将环境保护与商业经营紧密结合在一起,认为绿色环保与商业经营同等重要。环境责任与商业模式的整合也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近几年来,国际零售业的绿色浪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以“沃尔玛”为代表的跨国公司更是在东道国实施全面的绿色行动。“沃尔玛”正在从传统零售商逐步向绿色零售商提升;正在由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商向世界上最环保的企业发展。[1]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零售企业就开始了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程度的绿色经营活动,主要表现在:一是积极经营绿色商品(如绿色食品、绿色用品已经进入许多超市与商场);二是积极建设绿色商店(如深圳拥有28000平方米的生态型购物中心——怡景中心城);三是积极开展绿色商业运动(如上海市2000年就展开了“绿色营销工程”活动)。随着零售绿色经营实践的发展,绿色经营成为业界和学者共同关注的话题,有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零售绿色经营的研究与探讨中,产生出一定的研究成果。

总体看,国内学者对商业领域绿色经营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2006年)。这一阶段是随着绿色经济、绿色营销在国内的兴起而逐渐介入与展开的。如1998年3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就出版了罗国民等人著的《绿色营销——环境与市场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的刘凤军曾在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的支持下系统研究了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的绿色营销。1998年9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申根荣编著的《绿色营销管理》。之后,一些学者开始从商业领域的特性出发进行营销与经营的研究与探讨。如曹静(2000)进行了“商业绿色营销市场分析”;吉福林(2002)做出“论商业企业的绿色经营”的思考;[2]张叶(2002)根据绿色经济标准的原则,把绿色经济运行细化为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企业与绿色消费,但只从生产角度解释了什么是绿色企业。熊凯(2004)明确提出了绿色商业的内涵,但仅从商品及销售配套设施、商流与物流、营销三个方面进行了解释。

第二阶段(2006年—)。2006年以来,国内学者对商业绿色经营(或绿色商业)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体现在开始比较深入地进行有关问题的研究。如柴艳萍等(2006)从环境伦理和商业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构建与自然相和谐生态商业的设想;上海商业经济学会朱成钢(2006)提出应该“建立与绿色消费相适应的商品流通业”。尤其是2006年底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与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共同组织的“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战略”课题的研究,将更多学者的眼球迅速吸引到这一方面。随着“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战略”课题研究中延伸出的一系列全国范围的绿色商业发展研讨会的举行??①,国内学者对绿色商业相关问题的关注与研究越来越多。

绿色经营是商业(包括零售业)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发展绿色经营也是商业企业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与使命。虽然学者们已经从不同角度与层次探讨(这可以从发表的学术论文、出版的著作、研究课题等方面得到证实)了商业绿色经营(或绿色商业)有关的问题,但商业领域绿色经营依然是一个谈得少而不深入、系统研究不够的命题,研究成果还远远不能满足零售业实践发展的需要,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尤其是急需进一步清晰“绿色商业”、“零售绿色经营”等基本概念、含义的界定。

一、对零售绿色经营的界定

绿色经营(greenoperation)一般指企业适应社会经济可持持续发展的要求,把节约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与环境、有益于消费者和公众身心健康的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的有机统一。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解决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和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一些发达国家开始把环境作为经营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进行绿色经营的企业在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时,以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在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时,以长远利益为重;在处理局部与全局利益的关系时,以全局利益为重。因此,绿色经营服从于全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绿色经营所提倡的是既要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发展构成危害,并为其发展创造优良条件为宗旨的经营活动,这也是企业的永续性经营活动。

对零售绿色经营的界定就是要在全球绿色经济发展的环境下,分别从零售企业的绿色经营理念、绿色经营方式以及对绿色商品的经营这三个方面进行细致地考察。本文认为,对零售商绿色经营的界定应该从三个维度进行:一是经营绿色商品,这绿色经营的基本特征与业务活动,也是考察零售商绿色经营的基本指标;二是以“绿色”方式从事经营活动,即以保护环境、保护消费者安全为核心进行营销与管理活动,包括售前环节绿色供应链的建立、对供应商提高环境效率的激励、对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教育,售中对绿色商品销售的促进、对环境负面影响较小的服务方式的采纳等等;三是以“绿色零售商”的身份从事经营活动,绿色零售商的核心是在根本上拥有绿色经营理念,并将绿色理念贯穿到企业的文化与一切业务活动中。

如果用一幢房子来形容零售绿色经营,三者的关系是:(1)经营绿色商品是“房顶”,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也是显见的企业活动;(2)以绿色方式进行经营是“围墙”,它是房顶的支撑,因而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如果没有按绿色方式从事经营活动,也很难做好绿色商品的经营;(3)绿色零售商则是“地基”,它是整幢房子的基础与根本。如果零售商不能从战略的、生态的角度塑造自己,就难以长久地做好绿色经营活动。

零售绿色经营的三个维度也是零售绿色经营发展的三个阶段。国外零售商绿色经营的发展与国内零售商绿色经营的实践都表明了这样的发展轨迹,即引进绿色商品探索绿色方式经营打造绿色零售企业。“沃尔玛”就是先从经营绿色商品入手,逐渐向绿色零售商转变的典型代表:2004年在美国一家山姆俱乐部销售用有机棉花制成的19万套瑜伽运动服;在达拉斯的一个超市经营着四百种有机食品;有机婴儿服、有机海鲜鱼类和有机蔬果等也都已经纳入了沃尔玛的视线;在与供应商的合作中,积极支持有机产品,并在供应商中推广对环境友善的生产程序等。2005年沃尔玛提出了在三年之内每年投资5亿美元开发“绿色建筑”,以减少商店能源使用量30个百分点,减少能源浪费25个百分点。按照公司的计划,2005年7月20日沃尔玛在德克萨斯州麦尼金市的达拉斯郊区,开设了一家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绿色科技为理念的大型超市,超市的建筑设计采用了20多种以绿色特征为目标的措施;如沃尔玛(中国)也积极采取措施,以保持室内26度恒温、使用红外线空气幕、采用T5节能灯、分阶段除霜;等等。2005年底以来更是积极携手政府、媒体和社会组织进行了许多环保活动;积极捐赠环保项目,与社区共同开展可降解购物袋与旧电池回收、捡拾垃圾、植树等环保社区活动。而且将环保议题融入到业务中去,全面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如2008年3月13日,在沃尔玛芜湖的购物广场举行了“绿色生活2008公益活动”。向顾客免费赠送了3000个绿色环保布袋。②

二、对零售绿色经营的三维分析

零售绿色经营的研究是应用型研究。对零售绿色经营的界定与研究,首先应该从零售绿色经营的实践出发,并紧密结合有关理论。本文认为,环境伦理学理论、产业生态学理论、战略营销理论可以从不同侧面解释零售绿色经营的三个维度,因而可以成为研究零售绿色经营的理论基础。

(一)环境伦理学分析

从环境伦理学分析,是要解释“树立怎样的经营理念”。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利益与道德的关系问题。它体现在经济利益与道德的关系;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两个方面。[3]环境伦理学(environmentethics)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自然资源的依赖性、发展需求扩张下的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以及自然资源禀赋和利用特点等引发的人与人之间或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问题。[4]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系岩佐茂认为环境伦理学的建设不仅仅是提出与传统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工业化模式相反的理念,关键还在于企业道德、技术工作者道德、消费者道德、行政道德的建设。[5]

用伦理学理论分析零售经营,是环境伦理学在零售经营中的具体应用。零售经营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从环境伦理学角度看,零售经营中始终需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零售商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也即企业利益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二是零售商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也即企业利益与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因此,所谓零售绿色经营,从根本上说首先应该是绿色理念的建立以及在经营过程中的贯彻,包括:(1)注意环境保护。即在经营的过程中,将环境保护意识纳入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企业文化中要有一定的环保理念;企业的运营文件中要有“关注环保”的字样;各个层次的员工都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实行“不过度包装”。(2)注意消费者人身安全。即以适当的方式销售安全的商品。(3)注意经营活动中的人文关怀。即以消费者为本开展营销活动。在满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合理利润,在兼顾节约资源的情况下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商品的消费需求。

(二)产业生态学分析

从产业生态学理论分析,是要解释“以怎样的方式经营”。产业生态学是研究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科学。它探讨产业系统与经济系统及其同自然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产业生态学的关键问题包括:现代技术循环是如何运作的?它们有什么环境影响?人类文化系统中涉及资源的组成部分是如何运作的?它们有什么环境影响?技术-环境关系未来将如何演变?如何具体地界定和实现可持续性,它与负责人的环境表现有什么区别?[6]而产业生态学实践者界定的产业(industry)的外延非常广泛,包括了采掘业、制造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能源生产和使用业、消费者和服务提供商对产品的使用以及废物处置等活动。[6]从产业生态学思考零售商的绿色经营问题,实际上涵盖了对上游的供应商、对零售商自身、对下游消费者所进行的不同的环保措施与行动。

(三)价值迁移理论分析

从价值迁移理论分析,是要解释“经营怎样的商品”。价值迁移(valuemigration)是战略营销中重要的理论。原意为“顾客从原有的已经过时的业务设计所提供的产品的购买转向能够为他们提供优异价值产品购买的过程”。[7]譬如顾客原来购买普通彩色电视机,而现在则转向购买液晶电视机。人们虽然对看电视节目的需求没有改变,但对电视节目载体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即液晶电视能带给人们更舒适、更美观的感受;譬如顾客以前购买传统食品,而现在则转向购买“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人们对食品本身的需求没有改变,但对食品的安全性有了新的要求。

价值迁移理论告诉我们:第一,顾客需求是动态变化着的。顾客所追求的“价值”是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的。因此,顾客的价值迁移是一种常态,其根本原因是产品利益与顾客需求之间的不协调。顾客价值迁移总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而进行的。经济发展导致人们收入增加,为顾客价值迁移产生了内在动力;而科技进步,又使得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为顾客价值迁移创造了实现的条件。第二,顾客价值迁移的过程其实也是消费升级的过程。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顾客只能购买过时的业务设计所提供的商品。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水平的提高,顾客产生了对优异价值(绿色环保)商品的需求,具体可以表现在:一是在原有商品(或服务)上增加对商品的新的要求,即要求商品达到一定的生产和销售条件标准,希望购买的商品不仅能满足物理上的需求,而且还能避免商品的消费带来的负面影响。随着绿色商品出现,人们的视线逐渐从普通商品专向同类绿色商品,绿色食品、绿色家电等绿色商品的畅销就是很好的证明;二是在原有商品(或服务)领域增加对新品种的需求,即希望购买和消费更利于健康、更利于环保的新产品;三是对新的消费领域的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即希望购买和消费更多新的符合健康和环保要求的商品与服务。[8]

三、结语

我国零售业绿色经营起步比较晚,实践中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理论研究中也有需要不断深化的方面,例如对“沃尔玛”的绿色经营进行系统的案例分析;对地方零售业绿色经营的实践进行对比研究;尤其是建设基于环境伦理学、产业生态学、战略营销学基础上的、符合绿色经济发展要求的、结构完整的、对实践有明确指导作用的零售绿色经营教材。

注释:

①2006年中国商业经济学会确立了“中国绿色商业发展战略”课题;2006年11月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绿色商业发展论坛”;2006年12月13日在西单召开了商品流通论坛,20多位国内的流通专家就发展绿色商业进行了问题探讨;2007年5月在河南郑州举办了“第二届绿色商业发展论坛”;2007年5月在商务部流通产业促进中心举行了课题研究研讨会;等等。

②芜湖:“绿色生活2008公益活动”——责任消费、环保沃尔玛[EB/OL].

参考文献:

[1]赵亚平,李萍.从顾客价值迁移考察沃尔玛的绿色经营[J].生态经济,2007(9):140.

[2]吉福林.论商业企业的绿色经营[J].商业研究,2002(11):63-65.

[3]杨通进.对伦理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EB/OL].[2008-06-10].

[4]李真真,杜鹏,黄小茹.环境伦理的实践导向研究及其意义[EB/OL].[2008-06-04]

[5][日]岩佐茂.研究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视角[EB/OL].

绿色消费课程论文例4

摘 要:大学生绿色消费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内容、价值目标、作用意义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视角分析大学生消费特点及行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对提高大学生绿色消费教育的有效行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绿色消费教育;特点;愿因;对策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他们的消费在社会大背景下正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1]因而,从思想政治教育出发,研究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绿色消费观,引导他们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需要,也是当前我国各高校的绿色消费教育界所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1.大学生消费的特点

当前受益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期望也在提升,他们都有一定的绿色环保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不再只是依赖父母,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绿色消费观念和行为上的误区。因此,大学生的消费特点主要有:一是经济来源渠道逐渐多样,不单依靠父母提供,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一份收入;二是消费水平整体较高,;三是消费结构多元化,人际交往、购物娱乐等所占比重都有所增加;四是消费差距两级分化,有些城市孩子的消费水平可抵农村孩子的好几倍;五是绿色消费方式已走进他们的生活。绿色消费的实质是可持续发展在消费领域的表现,绿色消费不仅是消费绿色产品更重要的是保护、培育一个优美的绿色生态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2]有同学声称自己在购物时,会趋向于绿色产品的消费,并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有时间会积极参与各种环保主题的宣传活动和讲座,从而尽他们自己的一份力量;六是受主客观条件的影响一些非理性消费仍存在,

2.大学生非绿色消费行为存在的原因

2.1父母对孩子消费知识教育的缺失。俗话“富不过三代”、“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等都证明了,父母的理财消费观念对孩子消费观的启蒙、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当前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总对他们疼爱有加,担心他们在外面吃苦,很少有家长让孩子记账、告诉他们正确的消费方式,更别说鼓励他们勤工俭学,这都不利于大学生正确消费心理和观念的形成。

2.2学校关于消费教育的课程设置分类不明确。大多高校教育只是重视传统观念上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视消费能力教育。“消费能力是指人们对满足自身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的物质资料和劳务在有货币额能力支付的转化形式,及消费者的货币支付能力。”[3]大学课程中,只是将消费知识包含在经济、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学科中,作为常识性的理论知识来理解,没有专门的教课书与课程,这有极大的缺陷。比如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坚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侧重于对大家勤俭节约、艰苦朴素意识的灌输等等,而未能根据新时代的要求,给予大学生正确的绿色消费观念引导。这样不但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甚至会使大学生们出现抵制的情绪,造成大学生消费能力未能有效地培养。

3.提高大学生绿色消费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3.1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绿色消费教育内容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消费教育内容,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增加理财方面的知识。对大学生进行理财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理财意识;2)加强消费道德和生态伦理观教育。强调合理消费,反对盲目消费;强调积极向上的精神消费,反对不健康的精神文化消费;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环境生态保护的消费;3)增加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知识;这样当他们买到的产品的质量、安全性能、售后服务等出现问题时,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3.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及“孟母三迁”的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所在的环境,大学生不可能完全独立于他所在的家庭、学校、社会之外。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身体力行,为子女树立绿色消费的榜样,为孩子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成长环境,对不理性、无节制的消费行为也应果断拒绝。学校更要加强校园绿色消费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不断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配合有关部门取缔不健康的娱乐场所等,并在学校各公共场所作绿色消费、勤俭节约的宣传。“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影响,使他们形成一定社会所需的思想道德”。[4]因此,不论是政府还是各组织都应把握时展的特点,都应注重对科学、生态、文明消费观的保护。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的绿色消费教育是一个伟大而艰巨的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的保障和支持。思想政治教育更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做大学生绿色消费教育的坚强理论后盾,并为其搭建有力的平台,以提高大学生全方位素质为目的,为把他们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而奋斗。(作者单位:西华大学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1] 何晶、张冬梅.大学生消费心理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

[2] 付新华、郑翔.完善绿色消费法律制度的设想[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绿色消费课程论文例5

一、绿色营销的发展现状

绿色营销是指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强调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一种新型营销理念。它要求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利益三者的统一。绿色营销是现代市场营销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对传统营销观念的补充与修正。绿色营销目的是实现企业营销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达到生态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这也是人类始终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

绿色营销源于20世纪中后期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危机。当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现象日趋严重,由此而导致的一系列副作用如气候灾害、温室效应等也日益凸显,给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各国政府和企业都逐渐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随之增强了对国民环保意识的教育。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199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ISO14000系列环保认证标准的颁布,以及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气候会议,都充分体现了人类对自身未来危机的正视与重视。此外,随着世界各国教育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剧增,绿色市场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为了迎合社会发展潮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04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我国政府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将此作为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原则;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央更进一步明确,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些都对绿色营销在我国的普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我国绿色营销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二、绿色营销人才需求及培养现状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经济开始快速恢复和发展,成为带动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之一,市场营销人才需求剧增,全国各高等院校的市场营销类毕业生,往往没到毕业就被企业预订一空,供不应求。最近几年全国部分省市人才市场提供的供求信息显示,市场营销专业连续蝉联岗位需求排行榜首位。福建省2011年人才市场行情分析报告表明,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前十名职业依次是:市场营销(19.4%)、计算机(9.3%)、技工/普工(5.7%)、营销管理(5.5%)、商店/零售服务类(4.3%)、工业/工厂类(4.3%)、酒店/宾馆/餐饮旅游类(3.6%)、房地产/物业类(3.3%)、财务/审计类(3.1%)、客户服务类(3%);在需求学历层次分布上,要求“中专以下学历”的占20.39%,要求“大专学历”的占41.06%,要求“本科学历”的占7.62%,要求“研究生学历”的占0.17%。另外,市场营销岗位的薪酬也比较理想。八方人才网的2011年度薪酬报告显示,近几年营销类人员工资增加幅度很快,普通销售岗位平均月工资达到4000元以上,吸引力明显高于很多行业。

在此基础上,由于政府调控政策的加大和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更使得社会各行各业对绿色营销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但是,真正精通绿色营销理论、掌握绿色营销规律,而且具备丰富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营销人才少之又少。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所培养的营销专业的学生,在绿色营销理念方面都有很大欠缺,很难在当前市场环境下采取有效的绿色营销方法,卓有成效地完成本职工作。这也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就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而要求我们必须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绿色市场营销人才,达到提高就业率,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办学目的。为此,应该积极探索高职院校绿色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培养基础知识扎实、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绿色营销人才。

三、高职院校绿色营销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绿色营销人才培养在高职院校中还未受重视

近几年来,尽管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的呼声越来越高,社会上对绿色营销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但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还没有一所高职院校设置专门的绿色营销专业。有少数院校是在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加入了若干涉及到绿色营销理论的课程,或者是一些有远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了这方面的引导和教育,但这些还远远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绿色营销人才需求的巨大缺口。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对绿色营销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还没有考虑将其纳入到专业设置体系中。很多人对绿色营销专业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该开设哪些课程,毕业生毕业后的去向等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

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生产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培养一大批动手能力强、敢闯敢干的专业技能人才,对于我国企业发展绿色营销,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许多高职院校开设的市场营销专业一方面普遍偏重基础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的行业实践知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弱,另一方面,学校对学生环保和绿色营销理念的塑造和培养也明显不够重视,许多学生都对此缺乏正确的认知。因此,我们应从社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反思高职类市场营销专业教育的不足,为绿色营销专业的设置找准方向,积极培养绿色营销人才。

2.教学理论脱离实践,未形成中国特色的绿色营销理论体系

绿色营销理论在国外的发展相对比较成熟,我们在借鉴国外绿色营销人才培养经验时,应该结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灵活机变、活学活用,形成自己的特色。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教师普遍缺乏从事或深入绿色营销实践的经历,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低下,使得我国绿色营销人才的培养缺乏后劲和推动力。事实上,营销专业教师亲身参与企业的绿色营销活动,以了解企业开展绿色营销活动的情况,使其教学研究与企业营销实践联系起来,不仅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而且更使理论研究具有中国特色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对企业绿色营销活动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在实践应用上缺乏对西方绿色营销理论的充分理解与吸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来看,目前我国关于绿色营销方面的论著层次不齐、良莠混杂,真正能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具有思想性和鲜明特色的著作寥寥无几,更缺乏在绿色营销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高深造诣的大家。绿色营销理论的严重滞后,影响了我国绿色营销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理论创新。因此,我国市场营销教学应加强对中国本土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经验的研究分析和对国外绿色营销理论的吸收消化,形成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3.绿色营销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比例安排不合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选拔人才的观念已经逐渐转变。根据一份调查显示,企业招聘员工时注重的内容依次为:是否适合企业文化、个人品行、能力和学历。这反映出我国人才市场在逐步走向成熟。但在我国高职教育体制中,依然存在着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尤其是在绿色营销技术发展一日千里的今天,最新的绿色营销实用技能信息并没有及时反馈到学校教学体系和过程中,学科课程的调整和内容更新更滞后于市场对绿色营销人才的需求。当前在营销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如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内容安排较少。

(2)实习内容较为分散。各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一般安排三种类型的实习:一是课堂实践,二是教学实习,三是毕业实习,从内容安排来看,各类型实习之间交叉重叠现象较为严重,实习目标不能有效达成。

(3)实习缺乏针对性。很多实习不能深入,多是走马观花,学生难有切实的体会和感悟。

(4)学校实习经费投入不足。绿色营销实践的开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而较低的实习经费投入无法满足实习需要,往往导致教师实习内容“缩水”或教学计划 “流产”,不仅影响了实习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而且使学生无法得到及时的实践指导,严重影响了老师与学生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习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

(5)实习单位落实困难。金融危机后,许多企业发展不景气,加上接收成本较高等因素,往往对学生实习退避三舍,致使实习单位落实困难进一步加大。

四、高职院校绿色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1.设置绿色营销专业,制定绿色营销人才培养目标

传统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求,因此必须结合市场需求和绿色营销理念,改革传统的营销专业,设立绿色营销专业。绿色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必须和国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持一致,符合各种社会组织和企业开展绿色营销活动的要求,能够较好地服务于地区和行业经济建设。一般来说,要求学生必须熟悉绿色营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绿色营销管理技术,具备开展绿色营销活动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2.做好绿色营销专业师资力量培养工作

当前各高职院校普遍缺乏既掌握绿色营销理论同时又具有绿色营销实践的教师。最近几年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展,学生数量快速增加,教师教学任务重,压力大,疲于备课、授课,没有精力从事相应的理论研究,更没有时间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也是如此。鉴于此,高职院校应该转变市场营销专业的办学思路,抓好从“量”到“质”的转变,积极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营销实践,把绿色营销的理论、技术和企业实践相结合起来。

3.合理安排专业课程,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绿色营销理念

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结合社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要来设置专业课程。按照绿色营销的要求,要增加环境保护、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营销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和内容;在教材编写上,要贴近绿色经济,绿色技术,注意结合我国国情,要多借鉴国外成熟的教材,有条件的话多开展国际交流,使教材的编写更具发散性、开放性和前瞻性。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绿色营销理念的灌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正确的行为源于正确的理念,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引导,让绿色营销理念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

4.有针对性地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和绿色营销企业的良性互动

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要求,高职教育要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根据这一精神,高职院校可以和具有较强社会责任感、在开展绿色营销方面具有一定成效的企业开展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基地,实现彼此资源互享。具体来说,可以请企业经验丰富、有一定绿色营销理论水平的人员来校搞讲座,可以安排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也可以组织学生去这些企业进行教学实习或者顶岗实习,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开展绿色营销活动的情况,把握绿色营销活动开展的要求,强化学生的绿色营销意识,掌握绿色营销的实践技能。

5.改革绿色营销人才的培养模式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在高职院校绿色营销专业人才培养中,要考虑根据社会需求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减少理论教学,强化学生绿色营销技能的锻炼。一是在教学中,要多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和图片展示法等,让学生了解企业开展绿色营销的重要性,让学生去主动思考如何实现绿色营销;二是要多安排有针对性的教学实习,组织学生深入营销实践中去。比如,安排学生进行销售练习,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顶岗实习,利用寒暑假时间帮助学生联系合作单位打短工等,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锻炼中不断强化“绿色”意识,更好地消化绿色营销理论,掌握绿色营销技能。

参考文献:

[1]中国海峡人才网:省略/zpgg/2011hqfx/2012/3/12

[2]罗双燕,?张先梅,万娟.营造特色校园文化,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6

绿色消费课程论文例6

大学生绿色消费现状

对大学生绿色消费认知程度。对于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知程度,本调查采用的第一个问题是“你听说过绿色消费吗?“从调查情况来看,9.2%的被调查者没听说过绿色消费,45%的被调查者不太了解绿色消费,比较了解绿色消费的被调查者占总数的45.8%。至于绿色消费的具体内涵,35.5%的被调查者认为就是购买绿色产品,47%的被调查者认为所谓的绿色消费就是考虑环保问题,17.5%的被调查者虽然表示虽然听说过绿色消费,但对于具体什么是绿色消费并不清楚。对于绿色消费的意义,绝大部分被调查对象都能笼统地提到环保、健康,但缺乏具体的说明。

对大学生绿色消费态度的调查。一般来说,一个消费者对环保的态度会影响其对绿色生活方式的态度,所以本调查在绿色消费态度上设计的问题是“你是否在意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影响?”和“你购买产品时首先关注的是质量、价格、品牌、环保、健康?”这两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只有53%的被调查者给出肯定回答,在意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超过40%的同学不在意或者没有意识到消费行为对环境造成影响。对于第二个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在购买产品的过程中,首先注重质量的34.3%,注重价格的占35.5%,14.4%注重健康,10%注重品牌。对于环保关注度低于6%,这说明大学生在消费态度上,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几乎很少同学真正考虑到产品的环保性。

大学生绿色消费行为调查。针对绿色消费行为,本调查选取的问题是“你和你的同学使用一次性物品(包括一次性的纸巾、餐具、杯碟、筷子、塑料袋等)的情况。”选择“非常普遍”和“较为普遍”使用一次性物品的被调查对象达到了87.4%,可见大学生使用一次性物品时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大部分一次性物品时塑料制品和泡沫制品,众所周知,塑料和泡沫制品在生产过程中会耗费大量资源,而且这些制品又难以降解,随意丢弃不仅会造成“视觉污染”,而且对周围的环境又会造成潜在危害。

此外,对于一次性物品中的纸制品和木制品,需要大量木材作为原材料,比如,我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1000万箱,每年为生产一次性筷子减少森林蓄积200万立方米,这会严重损耗我国的森林资源、破坏森林植被,并加剧水土流失和温室效应。在对大学生进行调查时,笔者了解到大学生使用一次性物品之所以如此普遍是一方面是因为一次性物品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生活,另外一个原因是学校周围的便利店、小吃店的塑料袋、快餐盒、一次性碗筷等都是免费提供的,为大学生使用一次性物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对绿色消费有一定的认知和关注,但总体还是处在认知的低级阶段。虽然大学生接受的正规系统教育中没有专门针对绿色消费的培训和教导,但是当代大学生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了解了一些绿色消费的知识和绿色消费的意义,对绿色消费有一定的认知,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关注。但正是由于没有受过正规系统的绿色消费教育,所以当代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总体还是处在绿色消费认知的低级阶段,不仅表现在一些大学生甚至还没有听说过绿色消费,对绿色消费的意义缺乏深入的了解。

大学生绿色消费态度和行为滞后于对绿色消费的认知。如调查结果所示,现在不少大学生在关注绿色消费,认识到绿色消费的意义和必要性;但在消费态度上,往往更加关注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几乎很少同学真正考虑到产品的环保性。具体到消费行为上,绿色远没有成为大学生消费的首选理由,大学生在实际的消费过程中没有过多顾及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绝大部分大学生在选择商品时考虑的首要因素还是价格和质量;还有当绿色和便利二者需要选其一的时候,不少的大学生会选择便利,一次性产品使用的普遍性可以说明这个问题。可见,大学生的绿色消费态度和行为滞后于大学生对绿色消费的认知。

绿色消费课程论文例7

高校的市场营销学教学要以市场为导向,其课程才能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使专业具有竞争力。如果把学校比喻成一个企业,而老师是生产过程的技术员,学生则是企业的最终产品。这些产品只有质量好、品质新颖和富有创新精神,才能被市场所认可,也决定了学校是否具有竞争力。在以往,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和社会的沟通,缺乏社会环境的动态监测功能,学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办学具有盲目性,缺乏科学的市场需求预测和规划,因此使毕业生和社会需求不成比例,供过于求。学校只有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动态市场需求办学,调整专业结构,确定培养目标,改变教学和考核评价方法,使市场营销毕业生在毕业后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

二、绿色营销理念的特征

在进行市场营销教学时,首先需要考虑绿色营销理念的特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教学活动,绿色营销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倡导消费者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绿色营销的核心内容,通过绿色消费来改变购买商品的意愿,采用绿色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改善生态环境。

(二)采用绿色促销策略绿色营销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的营销活动也开始从单纯的追求效益转变为注重生态保护上来,在进行营销活动时,企业开始更加注重绿色产品的宣传,在加工产品时更加注重产品的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

(三)采用绿色标志在绿色营销的发展时期,使用绿色标志是绿色营销的重要特征,企业将产品贴上绿色标志,便于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对绿色产品进行识别,从而保护了企业生产绿色产品的利用,也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绿色营销理念的逐渐成熟。

(四)企业绿色生产文化企业的绿色营销理念可以推动企业绿色文化的建设,绿色文化将成为企业的核心价值,企业的生产目标与保护环境相融合,从而可以形成绿色的企业生产环境。

三、市场导向型绿色营销理念培养教学模式对和策略

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营销培养模式和策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改革教学目标和考核体系根据绿色营销理念的培养目标,结合市场导向,对公共课进行合理的设置,形成以绿色营销专业技能提升为目标的综合培训体系。合理的定位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重点培养其绿色营销销售的策划能力和产品的市场推广能力,使学生具有综合的专业能力。调整学习成绩的考核体系,包括常规考核、实习考核和毕业考核,在毕业时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绿色营销的策划和市场推广能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特征,积极地探索运用绿色营销项目导向、顶岗实习或者任务驱动的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目标、内容和对象等,确定合理的教学方法,以人为本,营造生动的绿色营销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型”培养,采用内引外联的方式,聘请企业具有实战经验的营销策划担任监制教师,使他们既担任教师又担任对教师的培训,弥补在校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采用外派的形式,选拔优秀的教师参加相应的培训,提高营销专业理论水平,对于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创造条件让教师到一线锻炼,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熟绿色营销的实际操作。

(四)创设产学研实训基地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出于对经济效益和技术保密等的考虑,很多企业不太喜欢接受学生实习,因此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经济条件,自建实训基地,并和具有良好经营状况和人力资源储备的企业签订合同,建立校内网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和社会环境,提高学生的绿色营销专业技能。

绿色消费课程论文例8

     随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一些具有环保特点的经济概念,诸如绿色国民生产总值、绿色会计、绿色营销、绿色税收等相继出现。这些“绿色”概念,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环保的重视程度,而且更重要的是将环境资源的消耗与补偿纳入经济范畴,从而有利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其中绿色税收的概念最早主要是基于20世纪2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提出的“政府利用宏观税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环境税收思想,即对导致环境污染的经济主体征收特别税种,使外部成本内在化,以实现对环境、资源的有效利用。在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拓展和深化后,绿色税收概念被赋予更新、更广阔的内涵。

 

从广义上说,绿色税收是税收体系中与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有关的各种税种和税目的总称。从狭义上看它包括以下一个或几个方面的内容:根据排放量和对环境的损害程度来决定税率以计算排放税;对生产出来能危害环境的商品或使用这种商品的消费者征税(如xej-~油征收的消费税);在其他税收上提取与环境相关的备抵;对于能够节约能源或减少污染的设备和生产方法给予可以采用加速折旧备抵法或降低税率的优惠。

我国是一个发展

渐进的办法,先从重点污染源和易于征管的课征对象人手,待取得经验、条件成熟后再扩大征收范围。为促进经济主体珍惜和节约资源,宜将现行资源税按应税资源产品销售量计税改为按实际产量计税,对一切开发、利用资源的企业和个人按其生产产品的实际数量从量课征。在税基选择上,以污染物的排放量课税,一方面刺激企业改进治污技术,另一方面也不会妨碍企业自由选择防治污染方法。采用弹性税率,根据环境整治的边际成本变化,合理调整税率,同时对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污染程度的企业实行差别税率,在征收管理方面宜作地方税,地方政府应将征收上来的税款进行专门保管,专门用于环保建设事业。

3.完善税收优惠措施。除继续保留原有的减税免税和零税率等税收优惠形式外,还应针对不同优惠对象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多种税收优惠形式。首先,制订环保技术标准,对高新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予以税收鼓励。可供选择的措施包括:技术转让收入的税收减免、技术转让费的税收扣除、对引进环保技术的税收优惠等。其次,制定环保产业政策,促进环保产业的优先发展。如环保企业可享受一定的所得税的减免;在增值税优惠政策中,对企业购置的环保设备应允许进行进项抵扣,从而鼓励企业对先进环保设备的购置与使用;对环保设备实行加速折旧;鼓励环保投资包括吸引外资,实行环保投资退税;在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的有关政策中,对于企业采用先进环保技术改进环保设备、改革工艺、调整产品结构所发生的投资应给予税收抵免;对于环保产品在出口政策上给予税收支持等等。这样,可以增强税收优惠手段的针对性和多样性,便于灵活运用各种不同税收优惠形式激励企业采取措施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提高税收优惠措施的实施效果。

4.改革消费税制度。为了增强消费税的环境保护效应,应对课征制度进行改进。(1)适

当提高含铅汽油的税率,以抑制含汽油的消费使用,推动汽车燃油无铅化的程。(2)在继续实行对不同排气量的小汽车用差别税率的基础上,应对排气量相同的、汽车视其是否安装尾气净化装置而实行区别对待,并应明确规定对使用户“绿色”燃料的、汽车免征消费税,以促使消费者和制造商做出有利于降低污染的选择。

绿色消费课程论文例9

[中图分类号]f81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6-0073-03

一、构建绿色税收体系的理论依据、必要性及效应分析

构建绿色税收体系是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国际上成功的绿色税收制度给我国税制的绿化提供了经验;另一方面,我国现行的税制已经具备了构建绿色税收制度的条件。绿色税收制度的构建有其深刻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该制度的构建将对自然环境保护、组织财政收入、促进企业公平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对整个人类资源环境的保护与改善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构建绿色税收体系的理论依据。所谓绿色税收是指基于人类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而课征的涉及环境资源的税收。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开征绿色税收主要理论依据是外部性理论。外部性理论是福利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经济学的理论支柱。一方面,外部性理论揭示了市场经济中的一些低效率资源配置的根源;另一方面它又为如何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提供了可选择的思路和框架。自从马歇尔首先提出外部性问题以后,对外部性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公共财政理论的发展和其他学科如环境经济学、自然资源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的发展,外部性理论也被用于解释各种经济现象。所谓外部性是指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给其他行为主体带来好的或坏的影响,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收益或付出成本。外部性可分为正的外部性和负的外部性,而负的外部性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点,在负的外部性存在的条件下,就出现了如何使社会资源配置最优的问题,即外部成本内部化。

从理论上讲,造成负的外部性最终原因是缺乏明确的产权界定。耐特曾经指出,如果财产由私人所有,并索要竞争性价格,就不会产生外部性问题,资源就会得到高效率地使用。污染问题之所以会产生,就是因为资源在利用时难以确定产权。如空气的使用就存在着非排它性问题,无法确定其产权。由于缺乏产权界定,政府就可以介入市场机制,使损害者将其活动产生的社会成本考虑进来,纳入其私人成本中去,即外部成本内部化。政府课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私人成本等于边际社会成本,促进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如英国的经济学家庇古提出著名的修正性税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后人称之为庇古税。

综上所述。外部性是解释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理论,而环境税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为解决外部性问题而产生,因此,现代西方税收理论将外部性的存在作为课征环境税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二)我国建立绿色税收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国现在正处于市场经济建立和完善的阶段,经济个体在其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外部性更加明显,人与自然的矛盾更加突出,建立绿色税收体系势在必行。西方发达国家绿色税收制度的发展历程给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实践经验,我国现行税制也具备了“绿化”的条件。

第一,构建绿色税收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政府、企业和公民对生态问题日益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以此为依托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发展的九大目标,其中就包含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利用。加上我国加入wto后,受经济发展的一体化的影响更加明显,而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必然导致环境保护的国际一体化,从这几年不断召开的国际环境保护的会议就可以看出对环境的保护的呼声越来越高。我国又在不断优化税制,如新企业所得税的施行、燃油税的推出、增值税的转型等税制改革推进了绿色税收制度的构建,并为绿色税收制度的完善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环保的程度普遍提高,环境立法趋于完善,这为绿色税收体系的建立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二,发达国家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实践经验。西方发达国家为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出全面“绿化税制”(greening tax system)。税制“绿化”的措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征各种环境税;二是调整原有税制。

开征各种环境税主要是对废气、废水、垃圾的排放以及噪音和农业污染物课征的污染税。如美国上世纪70年代开征的二氧化硫税,芬兰1990年开征的二氧化碳税,法国、瑞典、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按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征收的氮氧化物税。前西德从1981年开征的水污染税,挪威1974年开征的饮料容器税,规定对不能回收的饮料容器征收30%的从价税。美国、法国、挪威、澳大利亚等国在轮胎的生产或销售环节征收的旧轮胎税,比利时、芬兰、挪威、瑞典等国都对农药和化肥征收污染税。

调整原有税制主要是通过对消费税、所得税和机动车税的调整,具体体现在:消费税方面鼓励使用无铅汽油,提高污染型能源的消费税率。在原有消费税基础上,对能源另征能源税或能源消费附加税,取消不符合环保要求的税收优惠,对清洁能源减税。所得税方面对环保投资支出允许税前扣除或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抵免,鼓励环保技术的研究、开发,环保设备加速折旧。机动车税方面主要是公车私用的税收措施调整,对节能车予以优惠以及在节能车销售上的税收优惠。

国外的实践证明,绿色税收是政府调节资源使用,有效治理环境污染,筹集环保资金的重要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借鉴发达国家成熟的做法,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少走弯路。

第三,我国现行税制具备了税制“绿化”的条件。我国从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开征了资源税,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次,为了避免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在开征增值税的基础上,又开征了一道消费税,保护不可再生资源(如汽油、柴油等),同时将小汽车和摩托车纳入消费税的税目。2006年4月又调整了消费税,在税目中增加了实木地板、一次性木制筷子等消费品,并提高了大排放量小汽车的税率,2008年再一次调整了小汽车的消费税,并于2009年1月1日以燃油税替代以往征收的养路费等6项费用。在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中同样有一些鼓励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条款,如在新企业所得税法中对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给予了较多的税收优惠。现行税制中这些具有生态保护效果和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税种和税收条款为建立绿色税收体系创造了现实条件。

(三)构建绿色税收体系有其独特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税收在克服这种以危害自然为表现形式的负的外部性所导致的个体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之间的差异时有其独特优势:

第一,具有财政效应。建立绿色税收体系一方面将收费或行为改为收税之后,税收以其固有的特征可以为生态环境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来源和财力保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

第二,具有环保效应。西方环境经济理论认为,环境资源的公共性和环境污染的负外部性导致了生态问题的“市场失灵”。政府在治理这种市场失灵过程中使用的手段主要有税收、收费和津贴。税收以其固定性、强制性和无偿性的特征把污染者污染环境或浪费资源成本扩大化,使其得不偿失,从而达到节约资源、优化生态环境的同的。

第三,具有公平效应。在绿色税收缺失的情况下,企业间的竞争是不公平的。政府通过征税,把环境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利润水平合理化,同时会减轻那些合乎环保要求的企业的税负,有利于体现公平原则,促进各类企业之间的平等竞争。

第四,具有贸易效应。加入wto后,我国将面临更多的绿色贸易壁垒。建立绿色税收体系,一方面促使企业节约资源、控制污染、开发和采用环保产品和环保技术,进行绿色生产,同时用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企业治理和控制污染,从而突破绿色壁垒,增加出口创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有害环境的产品和技术的输入成本,使其无利可图。

二、我国现行税收制度的分析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时,我国尚没有专门的环境税收体制。2001年加入wto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对我国的税收制度的“绿化”提出了新的挑战;十四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概念,十六届六中全会又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九大目标,其中第八个目标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分税制改革15年以来,我国的税收制度尽管进行了几次调整,其中影响较大的是:2006年消费税税目的调整;2008年的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合并;2009年的增值税转型,燃油费改税利小排量小汽车的车辆购置税的减免。这几次改革尽管也涉及到环境保护的问题,但仍有以下方面不尽如人意,需要进一步改革。

(一)尚未形成绿色税制体系。缺乏全面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专门税种。我国现行税制中环保税收主要分散在流转税、所得税及一些小税种中,难以形成整体效应,弱化了税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

(二)现有税制中存在对环境具有负效应的税收规定。如我国现行的资源税由于收入大部分归地方,在执行过程中有因为是对使用煤、天然气、石油、盐等自然资源所获得的收益征税,往往起到了鼓励地方对资源过度开发的作用,反而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三)税、费调节面过窄。现行税制只是在鼓励利用“三废”、限制生产污染、鼓励节能治污、鼓励利用资源和发展环保科技等方面有些单项规定;现行《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也只是对排放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和噪声污染征收一定标准的排污费,现行税、费制度基本没有涉及制约散滥开发资源、无偿占有、随意浪费资源以及推进循环经济建设方面的制度规定。

(四)调节力度弱化。国外经验已证明,污染治理投资达到gdp的1%-1.5%,环境恶化才有可能得到控制,环保状况才能大体保持在人们可以接受的水平上;如果达到2%-3%,环境质量可以得到改善。而我国目前只达到0.93%。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环保的投入,1998-2002年的5年间,国家累计投资5800亿元用于环保建设,是1950-1997年投资总和的1.7倍,占同期gdp的1.29%,2003年这个比重达到1.39%。近年来这个比重虽然有所提高,但是缺口仍然很大,据有关媒体报道,近2年要实现全国36个大城市污水的全部收集和处理就有670亿元的资金缺口。而且,这么大的投资量大多依赖国债资金、世行贷款等完成,若靠现行税费制度是不可能完成的。

三、构建绿色税收体系的途径

(一)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税种。第一,增强资源税的环境保护功能。一是扩大征收范围,将那些必须加以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也列入征收范围,如土地、海洋、森林、草原、滩涂、淡水和地热等自然资源。二是调整计税依据,由现行的以销售量和自用数量为计税依据调整为以产量为计税依据,并适当提高单位计税税额,特别是对非再生性、非替代性、稀缺性资源征以重税,以此限制掠夺性开采与开发。三是将现行其他资源性的税种如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等并入资源税,并将各类资源性收费如矿产资源管理费、林业补偿费、育林基金、林政保护费、电力基金、水资源费、渔业资源费等也并入资源税。

第二,加大消费税的环境保护功能。对污染环境的消费行为,可以通过对企业生产有害环境的产品征收环境保护税和消费税的方式加以限制,鼓励健康性的消费和保护资源环境的绿色消费。2006年对消费税的改革已经将部分资源消耗量大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如一次性木筷、木地板等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但是对于饮料容器、一次性纸尿布、高档建筑装饰材料这些能耗大的消费品没有列入,应该在下一步的改革中进一步扩大消费税的征税范围。对煤炭、电池、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及会对臭氧层造成破坏的氟利昂产品也应列入消费税的征收范围。

第三,增值税、营业税和所得税等税种也应体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税收理念。取消企业销售使用过的固定资产免税或低税征收的规定;取消有毒农药、农膜低税率的规定;对经营环境公共设施的企业,在征收营业税、增值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方面给予优惠;允许清洁能源企业、污染治理企业、环境公共设施以及环保示范工程项目加速投资折旧。

第四,“绿化”关税。为了有效保护我国可能用竭的资源。改善我国的出国结构,鼓励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国,减少污染产品的进国,增加环境保护资金,应建立绿色关税。绿色关税一般包括出口税和进口税。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口,甚至对其进行贸易制裁。

绿色消费课程论文例1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居民消费趋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教育,尤其是进行绿色消费观的教育,使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培养良好的消费行为,对于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开展绿色消费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在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提出了到达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小康不仅是经济上、政治上、科学文化上的繁荣,而且还是居民生活质量全面提高、人的全面发展的小康。其中,消费是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部分和全面小康的重要体现。十六大报告还强调,可持续发展能力要不断增强,生态环境要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面对发展导致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消费却是环境污染问题的核心。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公民的消费模式还是粗放型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消费对生态环境的负效应大,绿色产品的营销落后,绿色消费品数量少,范围狭小,居民生态需要满足程度低,绿色消费还未成为一种潮流,一些企业和个人还在大量生产对人体和环境有害的产品。消费者还在有意和无意地消费对自己和环境有害的产品。有毒、有害的商品时有出现,如有毒的大米、含瘦肉精的猪肉、农药含量超标的蔬菜、劣质的涂料、人造板材和放射性超标的石材等等,这些情况将严重影响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高等教育是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对社会起作用的,而高校德育目标之一就是要使青年大学生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所以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开展绿色消费教育,让青年大学生认识到要生产生态产品,拒绝消费对环境有害的产品,并在社会生活中起带动和示范作用,这对于普及绿色消费知识、促进人民健康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和十分紧迫的。

2、当代大学生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青年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存在一定的问题。它具体表现在吃和用方面,消费结构不合理,奢侈浪费现象惊人,盲目和别人攀比、过于追求高级享受,赶时髦、穿名牌及抽烟酗酒,尤其是缺乏绿色消费意识,如喜欢用一次性发泡沫塑料餐具,用过即扔的大量物品,如衣物等还可使用的时候就被闲置起来或是抛弃掉了,不仅衣物,还有其他各种耐用品的闲置和丢弃等,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又造成了大量的生活垃圾。这是一种欲求消费,属于一种不合理的消费。现代经济学把物质消费分为满足需要的消费和满足欲求的消费,欲求消费是由追求心理上各种满足而形成的一种需求,它本质上是一种异化消费,是使消费与需要和使用价值相背离,过度地去追求不必要的消费,造成巨大的浪费,这是不合理的消费。高校德育工作的具体要求之一就是树立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为人民服务,发扬对国家和人民的奉献精神,顾全大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高校德育工作中根据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当前社会上出现的消费不良现象,大力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因为一个人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他的思想道德觉悟。有道德觉悟者,在消费时,总能认识到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开展绿色消费教育的主要内容

绿色消费的的基本思想是:人们的生产和消费,要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坚持购买和消耗符合环境标准的商品。笔者认为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加强生态环境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保护环境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步增强,它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成为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人类的生产与发展、存在与灭绝,都与环境休戚相关。因此,人类要想继续生存、发展,就必须爱护环境。这就要求在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中进行诸如环境保护、地球资源的有限性、生活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工业公害、垃圾公害等专题教育。让青年大学生充分认识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保护好环境,做一个自觉保护环境的环保公民。

2、普及绿色产品知识教育。要向青年大学生宣传环保知识,环保法规,明白非绿色产品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危害,绿色产品的鉴别知识,绿色产品的技术、安全、卫生、环境标准,从而使消费者自觉地认同绿色产品,产生绿色消费需求,推动绿色市场的发展。

3、树立绿色消费方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类消费行为、消费方式与对自然的开发、利用或破坏的关系。要从根本上改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改变消费观念,提倡绿色消费。对青年大学生来说:首先,要树立适度消费的新消费方式。适度消费的界限应划定在满足生活需要范围之内,而不是过度的欲求。我们主张节约,决不是让人们去过“苦行僧”式的生活,不是反对人们追求更幸福的生活,而是为了避免资源的过度浪费,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比如说要让现在的大学生懂得我国所有的大城市小汽车都已基本饱和了,大大超出了城市承载能力,更不要说由此产生的污染之严重了。鉴于此,人们除非工作确实需要,不宜再去赶潮流买汽车,从而增加城市的环境压力。作为政府应大力引导人们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并不断改善公共交通设施,提供更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限定在需要范围内的适度消费,应成为每个人的自觉意识、并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是为了使人们更幸福的生活。其次,使用生态产品。由于环境危机的严重性,被污染的产品泛滥,促进了生态产品的兴起。生态产品是既节约资源,又减少污染,对环保有利,对人体健康有益的产品。我们应大力促使绿色消费成为社会时尚,鼓励人们都去消费生态产品,而不是追求所谓的“时髦”产品。

开展绿色消费教育的途径和方式

德育途径和方式是德育内容的载体,同时也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需要手段。在高校德育工作中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式来提高青年大学生的绿色消费观念和绿色消费方式。

1、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实施绿色消费观的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的根本目标之一是引导和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制错误思潮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侵蚀的能力,使学生树立高尚的情操和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体现中华民族特色的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通过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进行绿色消费观的教育,让青年学生懂得绿色消费的意义,自觉履行消费方式的义务,并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2、加强校园绿色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校园环境的群体,作为一种育人环境和氛围的创意,它是学校精神的体现和外化,是一种自觉地以文化为导向的现代教育管理模式,它体现了无意教育和形象性教育的特点,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因此,高校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按照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构建绿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系,要在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绿色消费行为监控。

3、成立生态环境研究协会,推介绿色产品的使用

在学生社团工作中成立由学生自发形成的生态环境研究协会,让学生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结合高校进行的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积极向周围的人群推荐和介绍绿色产品的使用。

绿色消费课程论文例11

将绿色营销观念融入市场营销本科教学内容中,包括绿色产品设计、制定绿色产品价格、选择绿色分销渠道、搞好绿色营销的市场推广、选择促销手段以及在绿色广告、品牌塑造和提供优质、高效客户服务等环节是绿色营销本科教学体系改革的必然趋势。它要求教师在日常的课堂讲授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掌握将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的利益和环保利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的能力,能够充分估计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争取当他们走出校园参加工作之后也能够在工作实践中践行绿色营销的理念,从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到使用的整个营销过程都考虑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环保利益,做到安全、卫生、无公害。同时,绿色营销中的环境概念不只局限于生态环境,即绿色市场的存在和不断扩大对于企业来说既是一种环境友好行为的压力,又是一种可以开发和利用的市场机会,是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因而在营销教学理念和内容中应该将绿色市场的开发和管理作为未来新型营销发展的一个突破口。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一)绿色产品策略绿色产品策略包括:绿色产品设计、绿色产品生产、绿色产品包装、绿色产品品牌等。譬如在绿色产品设计中融入“3R”理论,即Reduce(减少)、recycle(再生)、reuse(重新使用)的观念,设计出环保无害、可循环再生或可拆卸部分是可以重新回收利用的绿色产品;在产品包装上提倡使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能降解腐化或循环利用的包装,并且倡导在消费过程中对包装物的处置,进行垃圾分类,减少包装污染;绿色品牌的塑造上通过推广“健康、和平”的绿色理念实现绿色体验溢价,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无形资产,实现绿色体验增值和长久经营。

(二)绿色价格策略明确绿色产品定价原则,充分考虑环境成本、资源成本、绿色流通费用等,在传统价格体系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改革,制定更加合理的绿色价格体系。譬如针对市场进入壁垒不高的绿色产品运用渗透策略定价,让绿色产品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先入为主,扩大产品和企业知名度,形成新的市场竞争力。

(三)绿色渠道策略企业实施绿色营销必须建立稳定的绿色营销渠道,提倡扁平而高效的短、宽营销渠道,努力建立与中间商互利、互惠、共赢的利益关系,逐步打造稳定的绿色营销网络,着力降低渠道费用和成本。同时,应注重营销渠道中间环节的工作。从绿色交通工具的选择、绿色仓库的建立、到绿色装卸、运输、贮存、管理办法的制定与实施,认真做好绿色营销渠道的一系列基础工作。

(四)绿色促销策略绿色促销指的是绿色产品或品牌的推广通过绿色媒体,传递绿色信息,指导绿色消费,启发引导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最终促成购买行为。倡导市场推广或促销活动过程中的节约和环保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绿色广告强调社会道德规范、真实性、思想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绿色推广强调推广过程中的节约和绿色激励;企业的绿色公关强调供、产、销各环节的绿色作业程序与人性化制度。

(五)绿色服务策略绿色营销必须开通绿色服务通道,方便消费者与产品供应者之间的沟通,解决顾客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为企业信息的收集和传输建立了渠道。绿色服务通道能够传播绿色消费观念,减少绿色消费误区,真正从专业化的角度解决消费者在绿色消费中出现的问题。

二、项目化教学与校企合作相结合

在绿色营销理念下的教学方法变革的主要方向就是实施项目化教学和校企合作的结合。项目化教学作为一种自主、高效、多元的教学方法,能够使课堂教学活动富有探索性,防止学生形成学习惰性,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力。项目化教学法与校企合作相结合的方式是指将企业对人才要求融入到教学项目当中,让学生在做项目过程中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技能的掌握,使学生有能胜任该岗位的能力。二者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1、教学项目内容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根据企业对工作的要求及社会对人才需求内容来制定,学生通过项目把所学识转变为专业技能,能够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2、项目实施过程中,每组根据项目进行人员分工,组长进行管理,组员负责自己任务内容,实行岗位责任制,能使学生更加适应企业环境。3、在项目化教学中,对完成成果验收及项目成果打分,由各组组长共同进行,针对对项目完成情况进行讨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4、通过项目化教学法让学生对网上创业的内容进行熟悉了解,激发他们创业的兴趣,通过完成项目的内容,让学生掌握一些创业技能、思维方式及岗位工作经验,有利于增强学生自主创业能力。校企合作的模式对于大学教育发展与企业发展来讲是双赢的关系,无论企业和学院是通过签订经济合同或企业投资在学院挂牌等方式所形成的利益共同体都是互利共赢的。而且二者之间的选择关系也是双向的,对于这种以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将环境利益和对环境的管理纳入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并取得成效的特殊企业,在选择合作院校之时必然更多考虑与自身企业文化相通的环保类院校,而我校作为我国最早开展环境教育的高校之一,是绿色企业首选的校企合作伙伴。学院今后校企合作更多应该考虑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方法与这些绿色企业建立长期合作的关系,并为其提供相应的人才输送或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等。我市集发生态园、盛泰房地产开发有限集团等绿色旅游业、德邦现代物流业等都应该是我院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的选择目标。

三、绿色营销理念在市场营销应用型本科教学中的渗透运

用,需要在教学、社会和环境效果层面共同评估教学效果在教学上评估上,主要考察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准确理解和清晰阐明,是否做到了课程标准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理解是否到位;教学手段是否能够推动学生学习起到引导作用等。在社会效果上评估,主要考察是否向社会或企业输送了具有绿色营销理念、专业营销知识和营销能力的专门人才;是否为国家的环保事业和绿色企业提供了智力支持;设计出来的产品是否减少了或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或消耗;对消费者(使用者)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有多大等。此外,绿色营销理念在市场营销应用型本科教学中的渗透运用,需要培养一批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队伍和骨干科研力量,在通过科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的同时,不断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