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市政工程师职称论文

市政工程师职称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0 16:25:56

市政工程师职称论文

市政工程师职称论文例1

勤学习,善思考,好钻研,有较高的规划专业理论功底和学术技术造诣,有较好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从同济大学本科毕业后,能积极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取得硕士学位。作为城市规划行业代表人物和学科带头人、规划院总规划师,平时能严格要求自己,带领大家认真学习,刻苦钻研,有效推进研究院规划设计专业技术水平提升和学科建设,成效显著。近年来,持续负责组织规划(景观)专业定期的宏观政策、规划动态、专业知识等业务学习,多次在学术论坛上作报告,为专业干部和党政领导授课,并组织市规划学会论文征集活动,优选了一批高质量的论文在《规划师》等专业杂志发表,为我市规划院在规划界扩大了影响,提高了知名度;撰写了几十篇专业学术论文,6篇在专业学术杂志上发表,7篇获省、市优秀论文奖;主持并参与编制几十项重大规划项目,多次获得部、省、市级优秀奖,其中主持的“温州市近期建设规划(2003-2007)、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温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分别获2003、2005、2007年度建设部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三等奖。由于学术技术方面的突出成就,2007年被评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到目前为止全市规划行业仅2人),2009年被评为温州市第六轮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不足之处: 。

市政工程师职称论文例2

本规则规范的范围包括组织会计专业高级资格申报、审核、评审全过程。涉及申报人和申报人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或人事机构)、市以下(包括市)人事职称部门和财政部门、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参与评审工作的专家评委。

申报人指在**省境内从事会计及会计相关工作,符合有关条件并已报送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材料的人员。

二、申报

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及时公开高级会计师申报、评审条件以及申报程序、申报时间和具体要求。会计专业高级资格评审实行个人申报和单位推荐相结合。申报人符合《**省会计专业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以下简称《条件》)规定的申报条件,申报材料手续齐全,提供的资料真实、完整、规范,申报程序符合规定。

(一)申报

1、符合《条件》的申报人,可以向本单位人事(或职称)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资料。申报人对本人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2、单位人事(或职称)部门接到申请后,应对照《条件》对申报人提交的材料及基本情况进行初步审核,对审核项目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负责。并按本单位申报职称评定的工作程序和要求决定是否同意推荐。

(二)受理

1、申报期间,各级财政部门受理人员负责对申报材料手续完备性、真实性进行审核,对于不符合申报条件的材料予以退回;对不符合规定程序的材料应限期办齐手续后送达,过时不再受理。对符合申报条件的上报人,受理人员填写《申报材料审核表》(附件3-1)随同申报人材料一并上报上级财政部门。

2、市财政部门应按规定及时整理汇总符合申报条件人员信息资料,填制《**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情况一览表》,报市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并将审核确认的人员名单及基本情况向社会公示。

3、市财政部门将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审核确认的申报人资料、申报人公示情况说明、《委托评审函》按规定的程序报省财政厅(附件3)。

4、有主管部门的省级单位应将申报人公示结果及申报材料上报省级主管单位的人事部门,主管部门审查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备性,将所属单位中符合规定条件和要求的申报人资料,统一填制《**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情况一览表》,并按规定的要求报省财政厅。

无主管部门的省级单位由本单位将被推荐人基本情况填制《**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情况一览表》,并按规定的要求报省财政厅。

5、外省或部属等非本省辖区内单位会计人员需要我省会计专业高评委评高级会计师职称的,应向省级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办妥有关委托手续后,连同以上应提供的资料,送省财政厅受理。

破格申报人的材料在上报和公示时应特别说明。

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对各市及省级主管部门或单位在规定时间内上报的申报人资料进行审核,及时受理符合申报程序、手续完备、材料齐全的申报人资料。

(三)公示

1、申报人单位在推荐申报人前,应在本单位显著位置公示申报人姓名及有关情况(附件5-1),公示不少于五个工作日。

2、市财政部门公示经过市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审核通过的符合申报条件人员姓名等基本情况(附件3-3),不少于五个工作日。

3、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公示经初审并报省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审查符合申报条件的人员姓名和单位及其他相关信息资料,不少于七个工作日。

(四)申报材料要求

申报人应如实填写各项资料,并要求材料齐全、手续完备、装订规范:

1、不需要装订的资料

(1)《**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申报表》,一式3份;

(2)《**省申报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人员情况简介表》,一式20份;

(3)免冠大一寸近期正面相片一张(背面写上单位及姓名);

(4)取得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以来撰写的具有代表性的本专业论文、论著或译著的原件。

2、需要装订的资料及要求

(1)会计从业资格、学历、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证书、高级会计师考试合格证。年度考核、继续教育、职称计算机考核等有效证明材料的原件和复印件。财政部门受理后退回原件;

(2)本人签名的取得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以来专业技术工作业绩总结报告;

(3)取得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以来的获奖情况,反映专业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的有关材料、证明、财会管理或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推广情况,本人签名,单位人事和财务部门共同审核、盖章并由审核人签字。

申报人提供的反映其专业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的材料在本行业、本系统或县(含县)以上范围推广应用的,该证明材料还应有主管单位财务部门或相应的政府管理部门(如财政、国资、证券等部门)核实盖章,并由核实人签字。

申报人提供的复印件应由本单位人事(或职称)部门核实盖章并由核实人签字。其中各市申报人的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师或会计相关中级职称证书,高级会计师考试证书、继续教育证明复印件还应有财政部门核实人签字。

将需要装订的材料按顺序装订成册,并编写《送评材料目录》,编上页码,连同不需装订的材料一并装入档案盒。

(五)省级主管部门或单位、市财政部门应提供的资料

(1)省级主管部门或单位应提供《关于报送年度高级会计师评审材料的报告》(附件5)及其附件

(2)市财政部门应提供《关于报送市年度高级会计师评审材料的报告》(附件3)及其附件。

三、评审管理

公示期满,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将符合申报条件的材料提交给评审委员会。保证评审过程符合规定程序,客观、公正、公平评价高级会计师申报材料。

(一)评审政策

1、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制定统一的会计专业高级资格评审政策,明确审核评审标准;

2、组织参加高级会计师申报材料审核评审的专家评委学习评审政策,统一审核评审标准;

3、建立评委评审政策协调制度,协调、统一评审中需要进一步明确或统一的政策和标准;

(二)评审工作要求

1、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组织开展高级会计师评审。评审可实行集中评审与分散评审、单项评审与综合评审相结合灵活的评审与组织形式;

2、按规定从评审专家库中抽取参与高级会计师申报材料评审工作的评议专家和执行评委;

3、填报《评审委员会活动申报表》、《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审批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4、评审工作分评议阶段和执行评委会会议阶段:在集中评审工作期间,应由不同的评议专家向评委会提交对评审材料的审核、复核、评审意见,召开评审委员会会议,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

(1)评议工作阶段,可根据情况将评议专家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评议。审核人员和复核人员应分别独立评价评审材料,在《评审考核意见表》(附件12)上表达意见并签名;复核人意见与审核人意见不一致的,应说明不一致的理由并签名,不得更改他人的意见。

(2)执行评委会会议阶段,参加执行评委会会议的评委应对经过评议的材料进行审核,表达意见并签名;意见与评议阶段不一致的,应说明不一致的理由,不得更改他人的意见;召开评委会会议,由执行评委在高级会计专业职务评委会表决表上无记名投票表决,赞成票超过出席会议执行委员三分之二以上(不包括三分之二)的为通过。

(三)评审工作纪律

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制定《评委评审工作纪律》,规范专家评委纪律要求。宣读评审工作纪律,与专家评委签订《评审纪律承诺书》(附件14),明确职责。

(四)公示

评审会议结束后,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将通过评审人员的单位和姓名公示不少于七个工作日,接受社会监督。

四、专家评委的产生

(一)**省高级会计师评审专家库的建立

根据《**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考虑新老评委搭配及地区、行业等因素从会计理论界、实务界推荐、选拔若干名高级会计专家报省职称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建立**省高级会计师评审专家库,专家库成员任期三年。

(二)评议专家及执行评委的产生

评审工作开始前,根据当年申报材料数量,按随机原则产生本次评议专家及高级会计师评审委员会执行评委,并报省级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审核批准。

五、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工作要求

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就高级会计师评审工作中涉及的评审标准、审核和评审、申报材料的管理、评委及执行评委的产生以及评审组织工作全过程予以规范,明确组织工作人员纪律,并根据规范要求对参加审核评审的工作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

(一)分组分工

组织评议阶段和执行评委会会议阶段评审工作的负责人应由不同的人员担任。评审组织工作应设标准组、审核组、综合材料组。

(二)工作职责

1、标准组:负责评审政策、标准的解释,并形成书面材料(附件15、16);召开评委协调会议,研究专家评委提出的需要集体讨论的问题,明确评委协调会议确定的标准。

2、审核组:负责组织专家评委审核、评审工作,收集专家评委在审核过程中提出的需要集体讨论和研究的意见,核查专家评委提出对申报材料的复查意见(附件17),保证专家评委审核过程中申报及审核材料的安全完整,维护评审工作秩序;

3、综合材料组:负责评审材料的收发、登记、管理和保密工作,及时记录专家评委意见,并统计汇总《审核、复核、评审结果一览表》(附件18)。按回避及随机原则发放申报和审核材料,并记录《评审材料发放表》(附件19)、《审核材料发放表》;

投票统计和复核、唱票与监票为两组不相容岗位,分别由不同的工作人员承担。

六、后续管理

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及时向省级人事职称主管部门通报评审情况并做好各项后续管理工作。

(一)后续管理工作

1、将公示通过的人员名单及相关材料和电子文档及时报省级人事职称主管部门审核确认;

2、公告省级人事职称主管部门确认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人员名单;

3、填写评委会评审意见,加盖相应印章,办理资格证书;

4、整理相关工作底稿和申报人资料一并归档。

5、公告领取高级会计师任职资格证书和退回申报人材料的时间、地点、联系方式,退回材料;

(二)需要归档的文件资料

组织评审管理单位应归档的文件资料:

1、《**省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办法(试行)》;

2、《**省会计专业高级会计师资格条件》;

3、《评审政策协调意见表》;

4、《评审纪律承诺书》;

5、《**省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情况一览表》;

6、《申报材料意见表》;

7、《评审考核意见表》;

8、《高级会计专业职务评委会表决表》;

市政工程师职称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645.15,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3)02-0061-08

一、当前中国高校的收入分配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收入分配体制是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的国家管理工资体制,重资历、重身份。经过多次收入分配改革,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各高校逐渐建立起以“岗位绩效”为核心的收入分配和激励制度。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国家工资、地方性津补贴、岗位津贴和福利收入为基本结构的多元化收入分配格局,高校内部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

中国高校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旨在打破身份制,建立以“绩效”为核心的收入分配和激励制度。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进展,但是这种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是否真正建立了以“绩效”为标准的收入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是否有良好的激励作用,则是值得讨论的。当前,有关高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研究很多,但是对这项改革带来的后果和影响采用数量化的方法来深入探讨却不多。

当前高校收入分配还存在很多问题,导致员工不公平感很高,收入分配体系缺乏有效的激励作用。收入分配改革的一个结果是高校内部收入差距拉大。但是,这个拉大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特别是在备受诟病的高校行政化影响之下,收入差距拉大被认为不是提高了收入分配的激励作用,反而是引发了大量的收入分配不公平感。根据本课题组的抽样调查数据,北京高校教职工的平均收入是74328元,但是60%多的人收入水平在平均值以下,最高10%的人平均收入是最低10%的3倍以上,比全国最高10%和最低10%的收入差距还要大。从教师的感受看,50%的人认为高校内部专业技术人员之间收入差距大,72.3%的人认为单位领导与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大。高校教师对收入分配的公平感和满意度都较低。很多教师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不能反映自己的劳动付出,内部收入分配不公平,对高校的行政化导向意见很大。

本研究的问题是,在高校,哪些因素在决定着高校教职工的收入水平呢?人力资本(学历)、学术地位(职称)、行政资源、劳动投入这些在劳动力市场上都非常重要的因素与高校教职工的工资和收入有着怎样的关联?对于高校教职工来说,体制内的收入(工资收入)和市场化影响下的市场化收入(总收入)在决定机制上又有什么差异呢?这种收入分配决定机制的背后原因是什么?这是本研究试图回答的问题。

二、关于收入决定机制的研究

关于收入的决定机制,最常用的是人力资本收益率模型,其中明瑟教育收益率模型的使用最为普遍。在教育收入研究中,教育被看作一项投资,教育收益率是衡量教育投资收益的一个重要指标。教育收益率研究的是教育作为一项个人(以及家庭)和社会(政府公共支出)投资的收益率的大小,可以分为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计算个人教育收益率的一个重要模型是明瑟教育收益率模型。明瑟收益率指的是利用明瑟收入函数计算出的教育边际收益率,反映了受教育者多受一年教育收入的变化率。明瑟的人力资本投资函数只考虑了两种人力资本形式对个人收入或工资的影响,一是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的知识,可以用教育年限作为变量;二是在工作实践中积累的技能,可以用工龄作为变量。估算明瑟收益率只需要毕业生收人数据。闭出于简便易行,明瑟法成为教育经济学领域计算教育收益率的主要方法。但是这个方法意味着个人教育收益率在劳动力市场上是统一决定的,因而它与企业的所有制性质、行业差异、地区差异是无关的。另外,它还意味着如果不同所有制单位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地区之间存在着收入差异,教育并不成为人们就业选择的决定因素。在这样的假定前提下,教育的间接效应是不存在的,于是,教育的毛收益和纯收益是相等的。显然,这些假定是与中国城镇的劳动力市场的现实状况不一致的。所以,在中国,研究者通常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在模型中加入其他变量,如性别、城乡、地区、所有制等控制变量。

在国内,不少人做过教育收益率方面的研究。从国内的研究看,学者们在应用明瑟人力资本投资函数时,从不同侧面考虑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性。不同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增加了各种控制变量对收入的影响。李实等(2003)在基本模型中加入了性别、党员身份、工作单位所有制、单位盈亏状况、单位所在产业、地区等控制变量。陈晓宇等(2003)运用基本模型计算了我国不同年份总的教育收益率,分别在扩展模型中计算了不同所有制和不同参加工作时期的教育收益率。李春玲(2003)的模型中,影响因变量收入的自变量则是教育程度、工龄、性别、教育年限、城乡、单位类型、部门等多个变量,计算了教育收益差异以及失业率差异。

总的来看,国内研究教育收益率都是对一个复杂的劳动力市场的研究,而很少有对一个同质性较强的行业进行的研究。高校系统作为一个同质性较强的行业,不存在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问题,不存在行业差距、地区差距、所有制差距等问题,所以更符合明瑟教育收益率的假设条件。本文拟根据北京市高校的抽样调查数据,从教育回报率的视角出发,对高校系统的收入分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三、高校收入决定机制的实证分析

本研究主要根据前人有关收入分配决定机制的基本指标以及当前在教师收入分配中比较具有争议的一些因素提出研究假设,并通过大样本的抽样调查数据进行验证。

(一)研究假设

大学是一个知识传授和知识生产的地方,是高层次人才云集的地方,经典的人力资本回报模型所关注的因素,即学历以及工龄对个人的收入有怎么样的影响呢?高学历是带来高收入的原因吗?高校经过历次改革,还是论资排辈吗?工龄是决定收入高低的因素吗?这是经典的人力资源收益模型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本研究第一个要回答的问题。由此得出假设一:

假设1:人力资本假设,即在高校内部,受教育程度、工龄对收入具有显著影响,受教育程度高者、工龄长者收入也会较高。

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重视教师,是重视学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学术地位在高校收入分配中有怎样的影响呢?一般来说,相较于其他方面而言,学术地位应该在高校收入分配中有充分的体现,所以本研究的假设之二是:

假设2:学术地位假设,即在高校内部,代表学术地位的职称对收入具有很大影响,专业技术职称高者收入水平也高。

这些年来,社会上对大学行政化的批评不绝于耳,大学行政化却愈演愈烈,高校越来越像一个衙门,行政力量在大学的影响力日益强大。那么在高校内部的收入分配上,行政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之一。关于行政化,本文有两个层次的变量:

一是在单位层次上单位行政级别的影响。在转型研究中,美国中国研究的著名学者魏昂德在其研究中发现,在再分配经济中,组织的权力对资源配置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工作单位的预算级别决定了单位的地位,并对个人的收入分配产生影响,改革开放以后,单位的预算级别依然对收入和福利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那么在高校经历了多次市场化改革之后,学校的预算级别对高校人员的收入分配的影响是否还存在呢?大学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行政力量实现的,它对个人的收入分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具体来说,地方院校、部属院校,或者进入“211工程”、“985工程”的院校与没有进入这些工程的院校,对个人的收入分配是否有明显的影响呢?

二是在个人层次上行政因素的影响。这有两个方面:一是在高校担任行政职务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二是单位内部教师工作岗位和非教师工作岗位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由此得到假设三:

假设3:行政资源假设,(1)在高校之间,行政级别较高的学校,教职工的收入较高,具体包括两个指标:一是部属学校教职工比市属学校教职工收入高,二是“985工程”高校教职工比其他高校教职工收入高;(2)在高校内部,行政资源对收入分配有很大影响,有行政职位者会比没有行政职位者收入高,具体包括两个指标:一是担任行政职务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二是担任教学岗位与非教学岗位(即教辅、行政管理岗)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再者,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大学市场化改革,大学成为一个市场主体,其创收的冲动非常强烈。大学要创收,教师也要创收,这种创收的压力传导到每一个教师的身上。在这样一种市场化的导向下,拉课题、做课题成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教学和科研压力巨大,很多教师超时工作的现象非常普遍。那么劳动投入和教师收入是怎样的关系呢?这是要验证的假设之四:

假设4:劳动投入假设,即劳动投入越多,收入越高。在高校中,对教师绩效的考核一般是教学科研成就,但是由于近年来量化考核带来的粗制滥造作品泛滥,所以用论文著作的数量来衡量绩效饱受诟病,而且对于行政岗位也不能兼顾。因此,本研究假设高效教职工单位工作时间投入所创造的价值是一样的,进而用一周工作时间作为劳动投入指标,假设一周劳动时间越长,收入越高。

(二)模型

以明瑟教育收益率模型为基础,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模型:

Ln(Y)=a+b1S+b2X+b2.1X2+b3Q+b4T+b5P+biZi+ε

式中Ln(Y1为个人收入的对数,Y表示收入,S为受教育年限,x表示工龄,工龄的平方项用来反映工龄与收入的非线性关系,Q表示有无行政职务,T表示是否教学岗位,P表示职称高低,ε为误差项,b表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系数b1即是在不考虑教育成本的情况下就业者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的个人收益率,又简称为教育收益率;而就业者从工作经验中获得的人力资本的个人收益率从系数b2和b3中获得,b3,b4、b5则分别是行政资源和学术地位对收入的贡献率。

根据上述基本模型,在工资性收入的决定机制模型中,因变量是工资收入的自然对数,自变量包括:受教育年限、工作年限、教育年限X工作年限、专业技术职称、工作岗位(是否教师)、行政级别、专业技术职称×行政级别、学校类别、学校的隶属关系、个人的劳动投入(一周工作时间)以及作为控制变量的性别。变量的具体操作化指标如下:

受教育年限是把学历换算为受教育年限;工作年限是指从开始工作到2010年;专业技术职称是定序变量,作为定距变量纳入模型,即没有定级=1、初级=2、中级=3、副高:4、正高=5;工作岗位(是否教师)是虚拟变量,教师=1,非教师=0;行政级别、性别是定序变量,作为定距变量纳入;专业技术职称×行政级别是二者的交叉影响,用二者的乘积表示;学校类别为虚拟变量,“985工程”院校=1,其他=0;学校隶属关系是虚拟变量,市属=0,部属=1;考虑到高效绩效指标的数量化存在种种问题,所对于工作绩效,采用工作投入时间,即一周工作小时数;性别是虚拟变量,男性=1,女性=0。

因变量有两个:一是年工资收入的对数,工资收入是教职工从学校活动的工资、福利、奖励等各项学校发的工资总额,工资收入表明一个人在单位工作的回报;另一个是年总收入的对数,总收入既包括工资收入,也包括教职工在单位以外获的各种收入,包括校外兼职讲课、评审、投资等收入,总收入包括了一个人由职位因素和非职位因素带来的市场化收入。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由本课题组2011年在北京高校调查获得。此次调查首先采用分层抽样,在北京抽取18所高校,其中市属高校11所、部属高校7所。高校选取的标准是市属高校2009年年末在职教职工1000人以上,部属高校4000人以上。其次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市属高校按照80%的概率保证程度,根据人(年)平均工资的极限误差为600元,确定抽样调查人数为982人。部属高校按照68.27%的概率保证程度,根据人(年)平均工资的极限误差为600元,确定抽样调查人数为601人。18所高校实际共收回有效问卷1697份。考虑到市属高校和部属高校教师人数的比例和教师职称结构不同,利用北京地区2009年年末市属高校和部属高校教职工总人数的比例,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加权处理。数据基本情况见表1。

(三)数据结果

1、工资收入的决定机制分析

关于工资收入的决定机制,分别拟合了7个模型。模型1是根据明瑟教育收入率的基本模型计算的,主要看受教育年限和工作年限对收入的影响。从模型分析结果看,在高校,受教育年限和工作年限都对工资收入有显著影响,教育毛收益率是4.9%,即多接受一年教育,工资收入增加4.9%。这个模型能够解释20.2%的误差。在模型2中,加入了专业技术职称的影响,R2值升高到0.303,模型的解释力显著增强。在模型3中,进一步增加行政级别变量,Rz值提高到0.333,教育年限、专业技术职称、和行政级别的影响都显著,但是工作年限的影响不显著了。在模型4中,进一步加人工作岗位变量(教师=1,非教师=0),模型的R。值下降,工作岗位变量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是否教师岗位对工资收入没有显著影响。剔除工作岗位变量,进一步将性别、行政职务与技术职称的交互影响、教育程度与工作年限的交叉影响纳人模型,得到模型5,模型5的R2值进一步提高,达到了0.345。考虑到单位差别可能对教职工的收入分配有影响,把高校的行政隶属关系和类型的差别变量,即高校是市属还是部属以及高校是否“985工程”高校两个变量纳入模型,R2进一步升高,工作年限的影响不显著了,但单位属性变量的影响则都是显著的,也就是说市属高校和部属高校,“985工程”高校和其他高校的教职工在工资收入方面存在显著的差距。最后把绩效指标,即一周劳动时间纳入,得到模型7。结果显示,劳动投入时间对工资收入影响不显著,其他变量的影响方向都没有变化,但R2进一步提高到0.358。回归分析的结果见表2。

根据回归分析结果得到以下结论:

首先,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对工资收入的影响。大学教职工是一个高学历的群体,至少都受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这个群体内,教育收益率相对于社会整体来说并不高,从人力资源回报率的模型看,其毛收益率是4.9%,低于全行业的教育收益率。当控制了其它因素的影响后,教育收益率逐步下降,特别是在模型6中,教育的收益率是负的,而且不显著,说明受教育年限对收入的影响及其微弱。

工作经验(工作年限)是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改革开放以前,在单位体制内部,工龄与收入存在一种直线关系,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很多研究都表明,工资与收入之间并非直线关系,在一定年龄,劳动者收入达到顶点后会逐渐下降。而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高校,原来的那种单位制的工资模式并不存在了,资历不再是决定收入高低的重要因素。在模型1中,工龄的平方是显著的,说明工资收入与工龄是非直线关系,但是当加入了专业技术职称、行政职务、性别、行政职务与职称的交叉、受教育年限与工作年限的交叉影响、学校隶属关系以及是否“985工程”高校等因素之后,工作年限的系数是负的,而且其对工资收入的影响是不显著的。这说明,在高校,工作年限对收入的影响是非常微弱的。

受教育年限和工作年限对收入的影响表现在二者的交叉效应上。从模型6看,教育与工作年限的交叉影响是正的、显著的。这说明,在高校,虽然高学历并不带来高收入,甚至有的高学历者收入还会更低一些(如刚毕业的博士),但是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教育的收益会逐渐显现出来,但是这种影响也是比较微弱的,其系数只有0.1%。

其次,学术地位对工资收入的影响最大,而且与行政职务有累积效应。以专业技术职称为标志,专业技术职称越高,收入越高,专业技术职称对收入的贡献最大。从模型6看,在控制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后,专业技术职称每提高一级对工资收入的贡献达到13.1%。这说明,学术地位是体制内高收入的最重要影响因素。而且,学术地位与行政级别的交叉效应也是显著的,这意味着,如果学术地位高,又有行政职务,二者还会产生一种累积效应,进一步提高其在收入分配体系中的地位。

第三,行政职务对收入的影响。一是表现在行政级别越高,其收入越高。平均来看,行政级别提高一级可能增加6%的收入。二是表现在教师和非教师岗位没有差别。模型4显示,教师和非教师岗位在工资收入方面并没有显著差别。这说明在高校内部,不同工作岗位,即教师和行政办事人员在工资收入方面并没有差别,这种分配模式也是行政化的又一个表现。三是表现在高校的行政级别,是否进入“985工程”对教职工的收入分配影响较大。部属高校、“985工程”高校教职工的收入水平要高于市属和非“985工程”高校的教职工的收入水平。

第四,工作投入对收入的影响。从工作投入时间看,高校教职工工作投入时间对工资收入的影响不显著,工作时间多少与工资收入没有关系。

第五,性别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显著。这说明在高校,虽然表面上看来男女是同工同酬的,但是在机会结构等方面,隐性的性别差别还是存在的。

2、总收入的决定机制分析

总收入是工资收入与工资外收入之和,总收入的差别实际上体现的是教师通过本职工作和市场化方式获得收入的差别。对于总收入的决定机制,也拟合了7个模型。在模型1中,采用明瑟收益率模型测算高校内部的教育收益率。受教育年限和工作年限都是有显著影响的,但是模型的解释力不高,调整后的R2值只有0.178。在模型2、3中,逐次加入专业技术职称和行政级别两个变量。结果显示,这两个变量的影响都非常显著,加入这两个变量以后,工作年限的影响不再显著。在模型4中,加入了工作岗位的变量。结果显示,这个变量的影响不显著,对整个模型的解释力也没有贡献。在模型5中,去掉了这个变量,加入了控制变量性别、专业技术职称与行政级别的交叉影响、受教育年限与工作年限的交互影响,模型的解释力进一步提高,而且,这种交互影响不但显著,而且改变了其他因素对收入的影响,如教育本身的影响也变得不显著了。考虑到单位性质,即高校隶属关系、级别对教职工收入的影响,加入了是否部属、是否“985工程”高校,构建模型6。模型6中学校隶属关系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否“985工程”高校的影响是显著的。最后加入工作时间变量,模型7显示,工作时间对总收入的影响也是不显著的。回归分析的结果见表3。

关于总收入模型回归分析的几点结论:

总收入的决定机制与工资收入有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受教育年限和工作年限对总收入的影响。受教育年限对总收入的影响是复杂的。从明瑟收益率模型看,教育的毛收益率达到了6.3%。很多学者在20世纪80至90年代有关中国教育明瑟收益率的研究结果在2%-6%之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约为10%),而李春玲采用全国抽样调查数据(2001年)所估计的教育收益率为11.8%,加入关键性的制度和结构控制变量后,教育收益率则在5%-6%之间。而在本研究中,与工资收入一样,受教育年限和工作年限对总收入的影响都是不显著的。说明个人在市场上获得收入的能力与教育和经验都没有关系,但是受教育年限和工作年限的交叉影响是显著的,也就是教育程度高、工作年限长者,其获得工资外收入的可能就越多。

其次,学术地位的影响。职称对总收入的影响最大。职称越高,总收入也越高。职称提高一级带来的总收入提高达到21.6%。这意味着高技术职称不但是获得较高工资收入的最重要决定因素,更是获得较高总收入的最重要决定因素。

第三,行政地位的影响。一是个人行政级别对总收入的影响非常显著,其非标准化回归系数是0.046。也就是说,行政级别每提高一级可能带来4.6%的总收入增长。二是学校的行政地位对收入有显著影响,“985工程”高校的教职工比非“985工程”高校的教职工具有更多的市场化收入,其非标准化回归系数是0.106。

第四,工作投入对总收入的影响。从模型看,工作投入时间的影响不显著,即工作投入时间多少与总收入多少也没有任何关系。

第五,性别的影响。性别对总收入的影响也非常显著,男性比女性的总收入更高一些。

比较总收入和工资收人的决定机制发现,代表学术地位的职称、代表行政地位的行政级别、高校隶属关系与是否"985工程”高校这三个因素是决定工资收入和总收入的最重要因素,职称高和行政级别高,既是获得较高工资收入的因素,也是获得较高其他收入的因素。而学历本身对收入并没有影响,只有工作一定年限后,学历的优势才有所突出,但是其对收入提高的效应是很小的。

四、几点讨论

目前,各高校纷纷探索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旨在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虽然高校收入分配改革制度建设取得了很显著的效果,但是调查后发现,这种收入分配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大问题,并没有很好地为高校教职工所认同。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收入分配的决定机制确实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处。

1、行政地位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太强

首先,在高校,个人的行政资源越多,行政地位越高,收入就越高;而且,学术地位和行政地位的交互效应对提高工资收入也有显著的影响,一个人学术地位高,又有较高的行政地位,其收入比只有一种地位的人更高。其次,与其他人员相比,专任教师在高校收入分配中没有任何优势。再者,不同级别的高校在资源获取上能力不同,由此也影响到学校教职工的收入水平。总之,个人所在学校的行政地位越高(获得财政资源的能力越强),个人的收入越高;单位组织内部,个人越接近权力中心,获得的收益越多。

当前,中国高校行政化的现状和趋势备受诟病,行政权处于支配地位,教师在教学、科研和学校管理中缺乏发言权。作为学校主体力量的教师,其智力劳动并没有很好地在工资和收入中有明显体现,这种过度行政化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是不利的。其一,这是影响高校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其二,行政职位的这种资源积聚能力也是很多教师“学而优则仕”的直接动力。在高校,很多教授去竞聘一个副处长位置的情况并不鲜见,甚至是最流行的升迁路径。学术权力依附于行政权力,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影响了学术发展。

从理论上来看,本研究从一个行业的样本上回答了“市场转型理论”中持久的争论,即社会主义国家从“再分配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后,再分配权力是“市场转型”了还是“维续”呢?从本研究看,人力资本的影响很弱,学校的级别、个人的行政职务对收入的影响都非常显著,这也是对“权力维续论”的一个支持证据。

2、高校职称的评定机制问题

职称,一般来说,作为一种技术资格,级别越高,代表水平越高。作为教育和科研单位的高校,职称高,收入高,这是没有问题的,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但是为什么大家还会感到收入分配不公呢?问题在于职称评定的标准是否科学、合理,职称评定是否依据教学科研水平的高低,职称评定到底能不能反映能力和业绩,这是最主要的。

当前很多单位突出了能者上的原则,一些优秀的中青年教师可以被聘为较高的学术职称,突出了业绩和能力的重要性,这是很大的进步。但是,也应该看到,在很多高校,因为资历、行政地位而获得学术地位,成为教授的并不鲜见。为评教授而拼凑文章,教授不教课、不做科研的人也不少见。这些现象的背后则是高校职称评定机制的不合理。一个教师学术水平的高低,同行是最有发言权的。而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恰恰缺乏同行的认可。因此,对目前的学术职称的评聘机制是否合理则是需要反思和改进的。

3、青年教师的待遇问题

在高校,学历(受教育年限)和工作资历(工作年限)对个人工资收入和总收入收入没有显著影响,只有高学历+高资历才会带来收入的小幅度提高,但是其提高效应非常小。那些工作年限长,但没有职称和行政职务优势者,其收入是低的。工作资历在收入中不再起作用,这说明,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长期存在的重身份和资历的“论资排辈”已经被职称和职位的高低取代了。

另一方面,在这个高学历云集的地方,学历对收入没有影响,学历必须与资历结合才有影响,这恰恰反映了青年教师(大部分是博士)的困境。青年教师收入低,又缺少获得各种课题的机会,他们只能依附于有名气的教授,跟着教授的兴趣做各种课题。在他们最具有学术创造力的年龄,要为稻粱谋,这对他们的学术创造力是一种扼杀。

4、高校收入分配的公平性

高校现有的分配机制改革的目标是“绩效”,但是由于高校的绩效本身是不好界定的,机械的、量化的认定标准则可能带来扭曲的结果。现在高校收入分配的一个结果就是“赢者通吃”,所有的资源倾向于集中到有名气的教授和有职务的人身上,越是有名气,获得资源的机会越多。而普通高校教师,则越来越边缘化,这既表现在收入分配方面,也表现在其他各个层面。这种收入分配的决定机制大大影响了高校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收人公平感。

劳动投入多少对收入没有影响,也是公平性的一个方面。虽然教师普遍存在超时工作的现象,但这些并不能在收入中得到体现。科研教学工作没有止境,想做好必须投入时间,但是,由于教育的投入产出比较难以衡量。在目前普遍的量化考核机制下,一个人上几节课、写几篇文章是考核的标准,而上课质量(效果)的好坏、文章质量的好坏,则较难以纳入考核的范畴,这也是高校绩效考核的难点所在。时间投入与收入不成正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在调查问卷中有一个对学校收入公平度的评价题目,从很不公平、不大公平、一般、比较公平、很公平五个级别,分别赋值为1-5分。分析结果表明,学校领导的评分最高(3.50),基层领导的评分次高(3.33),行政办事人员位于第三(3.32),中层领导位于第四(3.30),专任教师的自我评分最低(3.08),教师与其他四类人员之间具有一个相当明显的落差。总体来看,比例较大的职称不高、无行政职位的普通教师在这种分配体制下处于不利地位。这也验证了我们的访谈结果。

市政工程师职称论文例4

一、申报方式

今年广州市轻工工程技术高级工程师、工程师资格评审工作全面采用“职称业务申报与管理系统”进行网上申报,并通过该系统实行“在线评审”。请申报人及各有关单位登录广州考试信息网或中国广州人事网,点击“职称业务申报与管理系统”,进行网上申报、审核和生成有关用表,并上传“证书、证明材料”。

二、受理材料时间、地点

受理材料时间为:2012年8月16日至2012年9月15日(办公时间:上午8:30-12:00,下午2:00-5:00)。

请各单位务必在上述时间内按照申报材料要求(见附件1)将材料报送至广州市专业技术资格评价中心(地址:广州市小北路266号北秀大厦8楼815室)。

三、申报评审条件和有关政策

专业技术资格条件执行《广东省轻工工程专业高、中、初级资格条件(试行)》(粤人发〔2008〕185号)文件。

职称外语条件,计算机应用能力条件,专业技术人员申报两个资格,市外来穗人员申报评审,公示要求等有关政策,依照《转发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做好2012年度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穗人社发〔2012〕89号)文件执行。

根据资格条件的要求,论文和著作须公开发表或出版在具有CN刊号(国内统一刊号)及国家新闻出版署认可的ISSN刊号(国际统一刊号)的专业刊物,或国家新闻出版署认可的ISBN书号(国际统一书号)的出版物上,方可视为有效的论文或著作。

各有关政策文件可登陆广州考试信息网“职称评定”栏目的“政策法规”和“评审信息”中查阅。

四、面试答辩

根据《广东省轻工工程专业高、中、初级资格条件(试行)》(粤人发〔2008〕185号)文件规定,取得非本专业或非相近专业学历(学位),或获得非本专业或非相近专业技术资格者,申报轻工高、中级资格须参加由评委会组织的答辩。面试答辩的有关要求参照《关于在我市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开展面试答辩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穗人社发〔2012〕87号)执行。

我中心在受理申报材料时,将书面告知申报人面试答辩预计时间。并在正式面试答辩前的10个工作日,通过广州市职称业务申报与管理系统等平台和途径,将面试答辩的具体时间、地点和有关要求通知申报人。申报人不按要求参加面试答辩的,视为自动放弃申报评审,其申报材料不再提交评委会评审。

五、论文鉴定

今年在轻工工程技术高级工程师评审委员会中开展论文鉴定工作,申报人须挑选两篇论文(著作)为代表作,并填写《论文鉴定申请表》(见附件3,可登录广州考试信息网“职称评定”专栏“下载专区”下载)。

六、申报及审核要求

(一)申报人应根据自己的专业技术岗位情况,对照省的职称政策和相应专业资格条件要求,认真、客观、如实申报,并按规定一次性提交全部申报材料(过后不补),送单位审核和公示。

(二)申报人所在单位应从材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等方面认真审查申报材料,同时登录“职称业务申报与管理系统”核对申报人所提交的纸质材料是否与网上录入及上传的资料是否一致,并在系统及纸质材料的相应栏目中加具意见。

(三)申报人所属主管部门应从材料的数量、程序、条件等方面认真审核申报材料,同时登录“职称业务申报与管理系统”进行审核,并在系统及纸质材料的相应栏目中加具意见。纸质申报材料统一由主管部门密封后加盖骑缝章。

七、评审收费

评审费用按广东省人事厅《关于转发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费标准的复函〉的通知》(粤人发〔2007〕35号)规定收取。

(一)高级评审费,每人780元(含论文鉴定费200元);

(二)中级评审费,每人450元;

市政工程师职称论文例5

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学习邓小平人事人才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及有关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对于共性学习和个性学习,我科室人员都进行认真学习并作了学习记录。

二、业务目标

1、做好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认定,资格委托评审工作。在接到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文件《关于转发〈关于XX年年度全省职称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筑职改字〔XX年〕39号)后,我科室组织全市开评职称的事业单位,包括十一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于6月5日召开全市职称工作会,对XX年的职称工作做出总结,对XX年年的职称工作做出安排。在会上将相关文件转发给各个单位。并要求他们在限定的时间内将相关材料报送到我们办公室。各个单位将申报职称的材料报送到我办后,我们再根据省人事厅《关于XX年年度全省职称工作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人通〔XX年〕38号)、省人事厅、省农业厅文件《关于印发〈省农业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人通〔XX〕88号),省人事厅《关于印发〈省工程系列中、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的通知》(人通〔XX〕85号),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关于XX年年高校、中专、中小学和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教人发〔XX年〕146号),省卫生厅、省人事厅《关于二七年度全省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聘任工作的安排意见》(卫发〔XX年〕128号),省广播电视局《关于XX年年度全省广播电视系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通知》(广职字〔XX年〕193号),中共省委党校《关于XX年年度党校系统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的通知》(党校通〔XX年〕20号)文件精神,对各个单位报送的材料进行逐项审查,对符合评审条件的个人就开出市专业技术职务委托评审工作介绍函推荐到市人事局参加评审;共开出专业技术职务委托评审工作介绍函428份。

委托省各系列评审委员会评审高级职称19人,其中教育系列12人,农业系列1人,卫生系列3人,工程系列1人,经济系列1人,党校系列1人;委托市各系列中级评审委员会和市小学高级教师评审委员会评审中级职称231人,其中:教育系列215,农业系列5人,工程系列7人,党校系列4人;委托市各系列初级评审委员会和市中学初级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初级职称178人。我科室今年从8月就开始小学教师中级职称、小学教师初级职称、中学教师初级职称的评审工作,对参加评审职称的所有人员材料进行逐个审查、并对晋升小学高级的教师进行听课打分。

2、根据市人事局《关于XX年年度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筑人通〔XX年〕4号)、《关于XX年年度经济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筑人通〔XX年〕18号)文件精神,我市共有99人报名参加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共有256人报名参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

3、撰写调研文章《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研究》、《建设新农村着力培育乡土人才》。

4、根据市人事局文件《XX年年度市乡土人才培养工作安排意见》(筑人通〔XX年〕28号)文件精神,我们根据我局实际情况,积极与各乡镇进行联系,委托红枫湖镇、站街镇、卫城镇培训农村乡土人才191名。我们专门下发了文件《关于举办XX年年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的通知》(清人劳通字〔XX年〕64号),在文件中规定培训时间为XX年年8月至XX年年9月。培训内容是晚番茄种植、肉鸡饲养管理、荷兰豆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蔬菜嫁接技术、蔬菜节水灌溉技术、农产品开发、职业道德、《劳动法》等。该培训班已圆满结束,191名农村实用人才全部通过了考试,并取得省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5、根据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全面开展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的通知》(筑职改字〔XX〕224号)。今年我市第一次开评农民技术职称,为了开展好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结合我市实际,一是成立由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农办、市农业局、市林业绿化局、市水利局、市科协、市科技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二是组建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该委员会是由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评委库(评委库成员均由具备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在评委库里随机抽取评委,然后组建下文的。

8月8日上午,我局召开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领导小组会。会上对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

由于今年是初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工作,我局组织相关乡镇对所属农民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宣传的方式为到各村张贴《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管理暂行办法》,并派出乡镇劳保所人员进村入户进行逐一宣传。通过宣传共有275人报送材料参加评审。通过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初审,共用273人通过审核,并将这273人的评审材料委托给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评审。

XX年年11月10日,我市召开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会。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务中级评审委员会严格按照《市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评审管理暂行办法》的条件进行评审,评审结果为推荐2人到市参加高级技师(高级)的评审,其次共有271个农村实用人才通过中初级评审。其中37人通过技师(中级)的评审;234人通过技术员或助理技师(初级)的评审。

6、共聘任高级、中级职称163人。其中卫生局聘任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18人;教育局聘任高级职称38人,中级职称93人;林业局聘任高级职称1人;党校聘任中级职称1人;农业局聘任中级职称2人;计生局聘任中级职称1人;水利局聘任中级1人;站街镇政府聘

任中级职称1人;流长乡政府聘任中级职称2人;新店镇政府聘任中级职称2人。

7、审核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证书1109本。办理教育系统小学高级职称证书112本。补办教育系统初级资格证书3本。

8、会同市农业局、卫生局、教育局聘请农业系统、卫生系统、教育系统的专家建立农业专家咨询团、医疗卫生专家咨询团、教育系统专家咨询团。

9、开办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培训班,聘请大学、师大、医学院、学院的教授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有职业道德、医学道德、财经职业道德、科技道德、创新概述、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其他创新等。通过培训使各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精神和职业道德得到增强,知识结构得到优化,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业务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整体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我科室已完成全年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培训工作,共计培训5087人。

10、根据市人事局《关于转发省人事厅《关于在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公需科目学习的通知》的通知》(筑人通〔XX年〕65号),市人事局、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在全市专业技术人员中开展知识产权学习的通知》(筑人通〔XX年〕66号)文件精神,组织全市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报名参加知识产权学习,共有5483人报名参加。

11、 3月20日召集全市事业单位召开“市XX年年事业单位岗位设置工作动员会”,会后审核42个单位的《省事业单位岗位调查表》,并汇总上报市职称专家处。

12、统计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数,并报送给科技局。

13、协同综合科开展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工作,共培训964人。现培训工作已于8月份结束。

14、XX年年10月26日举行“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村乡镇企业管理班开班典礼。

根据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关于组织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XX年年选拔优秀青年提升学历工作的通知》(人通〔XX年〕148号)文件精神,开办“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村乡镇企业管理班,此班共招收40名学员,这些学员是在全市进行了摸底调查,采取组织安排与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经市委组织部批准同意后,市电大进行资格审核并向中央电大申请了注册的(这是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文凭)。并且明确学费由省、市、市三级财政按比列承担。这个班专业设置为《乡镇企业管理》,学制两年,采取开放式教育的形式学习,免试入学。

15、共报送信息17则。

三、其他方面

在工作中坚持“三优两满意”及文明窗动,廉洁自律,没有“吃、拿、卡、要”现象,坚持局本部考勤制度,并能及时完成领导分配的其他工作。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四、存在的问题

在乡土人才培训认证和后续管理方面应有稳定的经费来源。

市政工程师职称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7)02-228-02

一、前言

加快推进职称制度改革,是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各界极为关注的人事领域改革的热点问题。回顾建国以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职称制度改革也从未间断,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后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国家实行技术职务任命制度,单位根据需要直接任命。二是1977年至1983年,作为尊重人才的一项重要措施,实行了技术职称评定制度。只要评上相应的职称,不需要聘任便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三是1986年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全面深化,目前的职称评聘制度出现了诸多问题,例如人才评价和使用存在“两张皮”的现象,职称“终身制”严重影响人才成长等。

近几年,全国各地开始了新一轮的职称改革浪潮。2014年,深圳通过政府“放权”在全国率先实现政府部门承担的社会化职称评定职能100%向行业组织转移,重新界定了政府与行业组织在职称评审中的角色。2014年,浙江省教育厅、人社厅联合下发《关于深化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各高校从2014年起全面开展教师各级职务自主评聘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求高校将“评”和“聘”有机结合。经调查,结合笔者在外语院校长期从事职称评审和岗位管理工作的体会,通过分析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和取得的改革成果,对外语院校现行职称评聘管理和改革方向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对策。

二、高等外语院校职称评聘的现状和问题

1.高等外语院校相比综合性院校来说,学科相对单一,主要以外语学科为主,辅以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哲学等学科。在综合性院校中占比较大的工科、理科等学科几乎没有或很少。不少学校因学科较单一,并没有严格按照分类评价的原则,根据学科、专业、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分类制定相应的评聘标准。部分学校管理机构在制度设计、教学管理等方面又过分强调外语学科和非外语学科的差异,从而导致教师认识上的误区。大家更倾向于认为外语学科的科研产出难度大于非外语学科,评价标准和要求应低于非外语学科。

2.虽然有些走在改革前沿的地区比如深圳、天津、浙江等地已经逐步下放职称评审权,但目前全国多数地方还依然是政府统一组织职称评审工作。这种政府组织评审、给职称给资格,学校实施聘任、给岗位给待遇的评价模式,不利于客观公正的评价人才,也不利于发挥用人单位的自。因为政府组织的评委会对教师的了解和评价只能局限于申报材料,往往造成一些学校想用的人不一定能评上,而评上的人又不一定能胜任学校所需的岗位。

3.缺乏动态管理,导致职称“终身制”。长久以来,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起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激励机制,很多教师在取得了既定的高级职称后,明显缺乏进取心和积极性。这种一旦评上就安于现状的“终身制”现象,大大削弱了教师持续钻研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到高校教师队伍的优化与稳定。

三、职称评聘制度改革方向

1.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高等外语院校中,作为主打和优势学科的外语类学科,是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既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共性,更有着鲜明独特的个性。经调查多所外语院校,外语研究以Z言学为基础,延展至文学、翻译、语言教学,乃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兼具理论性、应用性和人文性等特征。外语院校中外语教师的数量在全校的师资队伍中占比较大。因此,我们必须按照分类评价的原则,根据学科、专业、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制定相应的评聘标准。从评价机制、评价主体和成果表现形式等维度改革职称评审工作,充分尊重外语学科特点,体现外语学科的发展需求和趋向。以重庆市为例,就单独针对外语学科的教师出台了《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师外语学科高级职务任职资格申报评审条件(试行)》。

2.打破“唯论文”的评价体系,走出“论文崇拜”的误区。职称评审过程中常存在着一些“硬杠子”,比如的刊物和篇数即是最硬的杠子。而且习惯认为期刊级别越高论文质量就越高,而忽视对论文本身学术水平的认真考核。针对这些问题,要树立“质大于量”的观念。另一方面,职称评审要以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突破学历、论文等传统考核门槛,即树立“不唯上只唯实”的新理念。

3.下放职称评审权,落实高校办学和用人自。按照国际通行的做法,专业技术人员的评价由专业学会制定行业普遍认可的专业技术水平评价标准,并依据此标准开展专业技术人员水平评价,政府仅作宏观监管。有些走在改革前沿的地区比如深圳、天津、浙江等地已经逐步下放职称评审权,不断推进职称评审社会化改革。笔者所在的重庆市也在逐步推行,部分高校已经取得高级职称评审(议)权,实现学校自主评聘。

4.加强职称聘后管理,形成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聘用机制。在教师职称评审体制中,职称评定仅仅是水平评定,没有有效的岗位限制和科学的考核,造成了教师职务的“终身制”。这种只管职称评审,不管职务职责的体制是权力与责任的不对称,必然造成职称的异化。因此职称评审必须结合岗位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和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制度,将“评”和“聘”有机结合起来。这里“评”要以“聘”为基础,淡化资格,强化聘用,让“教授”等从职称变岗位,打破聘任终身制。比如2014年底,浙江师范大学的一次竞聘上岗,有6名教授降为副教授,而另外12人却因业绩突出而成功越级竞聘。

外语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相应的岗位聘任实施办法,科学合理核定各岗位人员的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教学实践工作量等并将其列入聘期考核内容。引入竞争、激励和淘汰机制,进一步调动和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张圣华.职称评审改革在路上[J].中国人才,2015

[2] 刘晓燕.把职称评审的权利交给行业组织――深圳市社会化职称评定职能转移的改革探索[J].中国人才,2015

[3] 韩明.从职称评审看高校“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高教探索,2010(3)

市政工程师职称论文例7

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落实。其中,能否切实建立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将影响职称评审改革的成败。众所周知,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之所以强调论文,就是行政主导评审的结果,对于行政领导来说,论文是能体现办学业绩的成果,这和学生的分数一起,构成学校的业绩:在基础教育领域,论文+学生考分(升学率)是评价一名教师的最重要指标,只有创新评价机制,实行同行评价,才能关注教师的真实教育能力与贡献。

但同行评价在现阶段也存在问题。最近媒体报道,国外学术期刊撤销了数十篇国内学者的论文,原因是同行评价造假。这种情况,在国内发表期刊论文、进行学术评价时,就更普遍,这为学术同行评价的推行制造阴影,如何杜绝同行评价中的弄虚作假,在人情、关系盛行的中国,是一大挑战。

市政工程师职称论文例8

一、申报评审的时间和程序

1、技工院校教师职称申报评审工作执行《关于印发〈**省高等学校教授资格条件(试行)>等138个条件的通知〉(苏职称[2003]2号)文,以及《关于当前职称工作中若干政策问题的通知》(苏人发[2004]24号)文精神。技校教师高级职称任职资格评审工作于7月下旬进行,申报对象为技师学院、技工学校、就业培训中心和其他职业培训、教研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请各市将送审材料于5月25日前报送省技校职称办(以市或厅局为单位、逾期10日不再受理)。请各单位申报人员严格按照统一要求(见附件一)报送材料,并按省物价、财政核准的收费标准,每人缴纳评审费400元(申报正高及破格申报者500元)。申报材料不足或手续不全的作无效材料处理,材料未按清单要求整理将予以退回。

2、各市以学校为单位,按照结构比例,对申报人员行筛选,通过组织考核、群众公示等办法确保让表现好先的人员申报,表现差的人员延缓申报。教授级高级讲师申报侧重为一线教师和长线专业(兼顾其他人员和专业),具有突出贡献和突出业绩的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优先申报,同时各市须在限定申报名额内申报(见附件二)。教授级高级讲师申报情况需在本单位公示,评审时应按规定参加论文答辩(答辩期间食宿费用自理)。

3、凡破格申报者任期内年度考核须合格,并具有一次单位(同级)以上表彰(先进)(提供为优的年度考核表或先进表彰证书),同时填写破格证明(说明符合破格申报及评审条件的哪几条,单位盖章确认)。破格人员申报情况需在本单位公示,评审时应按规定参加论文答辩(答辩期间食宿费用自理)。

4、凡经省技校高评委会评审通过、省人事厅职称办确认,具备技工学校高级职称任职资格者,由市劳动保障局职称办统一到

二、申报评审的条件和规定

1、申报专业须与申报者从事专业相同或相近,并按要求归类(具体归类见附件三)。外语和计算机必须有人事部门颁发的合格证书或有免试证明(有关文件规定免试者),除此之外严格要求(50周岁以上的老教师、获国家省部级表彰的优秀教师或其他特殊情况者可适当从宽填业务骨干审批表)。单位学科带头人请填写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审批表(见附件四)。

2、后学历须相同或相近专业,且满1年以上方可正常申报评审。

3、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一级(高级技师)、年龄45周岁(含)以上者,可作为符合破格申报及评审条件之一。

4、确实在学校工作各方面表现突出优秀人员如在评审时未评上,学校可暂根据实际情况低职高聘。

三、申报评审的材料要求

1、各市随申报人员简历表集中交申报者1寸免冠彩照一张备用(照片后写姓名,以信封装)。

2、技工学校教师年度考核表由各市依据省规定格式自行印制,任期考核表到市职称办申领或依人事部门规定格式自行印制。

3、申报材料中需有“**省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情况简介表”(市职称办申领),一式5份。

4、凡是发表的论文均提供复印件不提供原件,但需单位加盖公章确认发表,同时复印期刊杂志的封面与目录(不需要提供整本刊物)。

5、申报材料档案袋须整洁牢固,每人一个档案袋(至多不超两袋)。

6、申报以市劳动保障局(或厅局)职称办为单位,集中填报《**省技工学校教师申报高级职称人员简历表》一份(见附

五,不开委托函,请市人事局职称办在简历表上加盖公章,并签署同意几人申报的意见)。

7、各市填表人需对照申报人评审表认真填写简历表的有关内容,防止出错。

附:

1、**省技工院校教师申报高级职称(含正高)材料清单

2、**省技工院校教师申报教授级高级讲师专业技术职称名额分配表

3、**省技工院校教师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申报专业归类对照单

4、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审批表

5、**省技工院校教师申报高级职称人员简历表

二00七年四月九日

附件一

**省技工院校教师申报高级职称(含正高)材料清单

第一部分(3份评审表不装订)

一、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评审表,一式3份。

1、外语考核合格证(省人事厅印发)复印件或免试证明(相关文件规定免试者)。

2、职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证(省人事厅印发)复印件。

3、破格申报者应提供破格证明(说明符合职称评审条件之破格评审条件中的哪两条,单位盖章确认)。

[注:外语、计算机合格证均提供单位盖章证明的复印件(破格申报者和破格证明一起),装订在其中一份评审表的第2页上。]

二、**省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资格人员情况简介表(市职称办申领)一式5份。

第二部分(分三分册装订)

第一分册:

1、专业技术人员任期综合考评表(即省、市职称办印发的专业技术人员任期内5个年度的综合考核表,反映教学工作量情况和专业技术工作总结等)1份;

2、任职期内年度考核表1份(即各市按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规定格式印制的技工学校教师年度考核表,破格申报者2个年份以上);

3、学历证明材料(或学历证书复印件);

4、现任(中级或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表(或资格证书复印件);

5、反映本人实际动手操作水平的技术等级证书;

6、继续教育证书(复印件);

7、其它能反映本人业绩的奖励证书、荣誉证书(含所教学生获奖证明等);

8、教师上岗资格证书(或教师资格证书);

9、班主任证明;

10、公开课、课题组织、教研活动证明;

11、帮教证明(申报副高对讲师、一级实习指导教师,申报正高对高级讲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

12、身份证复印件;

13、业务骨干(学科带头人)审批表(申报正高、破格申报者及其他相关人员填写)。

第二分册

能体现本人业务水平的、任职期内使用的二门课程各2章教案(政治、语文、数学、体育、英语等课程可提供不同类型或课型的教案)。

第三分册(申报正高侧重此类材料)

1、主编或参编的教参、教材及论文(正规刊物发表)专著等。

2、其它能反映本人业绩和成果的材料。

说明:

1、复印件如公章不清晰请加盖单位公章确认。

2、正式发表的论文请提供复印件,同时复印期刊杂志的封面和目录,以判明刊物级别。

3、未正式发表的论文,应由两位非同一单位工作的专家提供书面鉴定意见,应加盖专家所在单位的公章(证明其专家身份)。

市政工程师职称论文例9

一、关于信息不对称

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美国三位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 kerlor)、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同获殊荣。他们运用信息理论经过30多年对市场交易行为的分析研究,提出了信息不对称理论。所谓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是指市场交易中参与交易的双方在掌握信息上的不平衡状态,即参与市场交易的一方比另一方拥有更多的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从而便有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欺骗的动机。人们对经济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已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但信息不对称现象不仅存在于经济关系中,高等教育由于其产业属性,也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本文试图就高等教育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来追溯其原因,进而提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对策。

二、高校教育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表现及危害

各类高等院校是高等教育的专门机构,它们担负着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发展科学和社会服务的社会职能。在教学与科研活动中,作为教育主体的各级领导、教师、学生等会因自己的工作性质、工作能力、个人知识等原因导致各自掌握的信息不等,形成信息不对称。

(一)各院系与学校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高等院校的各院系是具体负责教学与科研职能的单位。其日常活动与学校中的其他各级行政部门联系密切。但各院系的主要职能是教学,而行政部门主要职能是管理与服务。各院系掌握了比行政部门更多的教学方面的知识、技能,而各行政部门则掌握了比各院系更多的管理方面的信息,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对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学校的管理不科学、不全面,缺乏创新。

(二)各院系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各院系专业方向不同,很容易产生信息不对称。主讲计算机课程的教师未必懂得生命科学方面的知识,主讲生命科学方面课程的教师也未必懂得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所以,社会分工带来了社会文明,同时也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各院系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会使院系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困难,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培养。

(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高等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是高校活动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高校教师不仅是专家、学者,同时也是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学生在高校中不仅是受教育的对象,同时也是高校教育的主体。学生的知识主要依靠教师传授,而在课堂之外教师又很难观测到学生的具体活动,因此二者之间更是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教师由于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其所掌握的更多的专业知识,很容易在教学过程中产生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这不仅会影响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损害了教师群体在社会中的形象。同时,由于教师的时间、精力所限,不能完全掌握学生在课下的学习活动情况,学生也可能因此产生各种道德风险问题,如照抄作业、课堂缺勤等,这也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教学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不仅会造成部门之间的政策相互矛盾,部门与管理者相互扯皮,大大的降低教学管理效率,同时也会影响教学管理科学决策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教学目标的实现也会大打折扣。因此,必须规避和控制高等院校信息不对称现象。

三、规避和控制高等院校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建议

(一)通过市场建立高等院校良好的信誉机制

在经济活动中,信誉机制是规避市场中信息不对称风险的主要手段,高等院校的良好信誉一般是通过学生的口碑来传播的。同时,高校所培养的毕业生在社会上的表现也是该校向社会所反映的信息。为了保证高等教育得到发展,首先必须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同时要树立教职员工、学生对学校的感情,使他们反馈给社会的信息客观、全面,从而控制高等教育中的信息不对称。

(二)发挥政府在控制高等教育信息不对称问题中的强制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各级机构直接向社会大众自己所拥有的信息或者强制性地要求高等院校向社会公布有关数据和质量信息, 另外政府有关部门还可以制定和实施有关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师职业资格制度来规避政府与高等院校、学生与学校、社会与学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三)建立有效的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

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在规避和控制高等教育中信息不对称问题时具有节约成本的制度优势,一般认为,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节约规避和控制的成本:一是减少规避和控制的信息费用。二是降低规避和控制的制定费用。三是节约规避和控制的实施费用。四是减少规避和控制的监督费用。建立高等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对确保高等学校办学自的实现,形成自我约束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四)加强学校内部信息的沟通,使学生与教职工、教职工与行政领导之间达到信息的完全通畅

完善学校内部各级机构的信息沟通渠道, 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使广大教职工和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信息对称”的益处和“信息不对称”的弊端,提高学校全体成员对信息沟通的重视。学校内部要达到信息的沟通, 还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一方面对有优秀工作业绩的教职工和取得良好成绩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嘉奖,另一方面也要不定期的对教职工的工作或者学生的表现加强督导。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维持学校良好的教学秩序。

参考文献:

[1]沈小玲.略论信息不对称.现代情报[J].2003( 8)

[2]曾国安.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原因与经济后果.经济学动态[J].1999( 11)

[3]乌家培,谢康,王明明.信息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07)1号.

市政工程师职称论文例10

事实上,我国的职称制度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65年,为初步萌芽,此时我国的专业技术职务属于任命制,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只评不聘;第二阶段是1966—1977年,为十年挫折,此时的职称评聘处于间断状态;第三阶段是1978—1983年,为苏醒阶段,此时实行的是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制度;第四阶段是1986—2000年,评定制度成熟阶段,虽然此时的专业技术职务实行的是聘任制,但是这一聘任制流行形式,归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思想认识模糊,将职称评定制等同于职称聘任制;二是法律法规等社会环境不配套,职称与工资福利待遇息息相关;三是高校缺乏办学自,政府干预过多。第五阶段是从2001年开始,聘任制全面落实阶段,尤其是在2006年人事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的推动下,职称制度逐步从评聘制向聘任制推进。

二、现阶段我国职称制度形式

鉴于我国地域辽阔以及各地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为更好的研究我国职称制度,现以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新疆9个省(直辖市)的教授职称评审制度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目前我国职称制度主要分为单位内聘制和职称评聘制两种形式。

1.单位内聘制

根据调研发现北京和上海属于典型的单位聘任制。2005年北京33所市属市管高校和成人高校就已全面实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2009年上海在本科院校、高职高专、成人高校等56所院校中试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停止职称评审。这两个直辖市以高校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为契机,将聘任制进一步深化,政府摆脱了原先事事亲为的家长制束缚,相反更多地扮演宏观规划与调控角色,通过控制岗位结构比例实行宏观动态管理;而高校则在被赋予更多办学自的基础上,通过岗位聘任不仅完善了学校自主用人、教师自主择岗、政府依法监督的高校用人制度,而且有利于形成开放、竞争的用人氛围,实现职务聘任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切实保障和维护了教师根本利益和学校的合法权益。与此同时,从实际效果来看,单位内聘制也使高校获得了主动权,使学校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推动了学校“走出去、请进来”,加快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和融合的趋势。

2.职称评聘制

根据调研发现天津、重庆、河北省、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新疆7个省市当前仍以职称评聘制为通用作法,即实行评定制与聘任制相结合,先评后聘,目前的这种职称评聘主要参考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学历及资历条件学历作为教师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的一个重要反映,它不仅较好的反映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也是推动中青年教师教学水平、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动力所在。研究发现,除广东省外其余6省市所定的条件基本一致: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副教授职务五年以上就可以申报教授。而浙江、江苏则进一步针对新老教师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的策略,明确规定40岁以下人员须具有研究生学历或者是硕士学位,虽然一些省市暂时没有明文规定,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似乎这已成为潜规则,高学历人员往往最有先天优势,最低也具有硕士学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当前出现大量年轻教师成为考博大军中的一员。而广东唯独将任职年限放宽为3年,这些微小政策的变化实际就是广东吸引人才的一个重要表现。

(2)教育教学条件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是教师的首要工作。教育部也曾多次发文强调,高等学校要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把教师是否为本科生上课作为教师职务评聘和考核的必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调查结果显示,这7个省市均将国家政策落实到实处,河北、天津、江苏、重庆、广东5省市明确申报人员必须讲授2门课程。新疆针对不同的教师从授课门数、课时量进行了区别对待:教学为主的教师,须承担两门及以上基础课、专业课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师,任期内须承担一门以上专业课。浙江则只从课时数上对教师申报职称提出要求,即专业课每周授课4-6节,基础课每周授课6-8节。与此同时,河北、天津、江苏、新疆、广东5省市将“指导硕士研究生,或协助指导过博士研究生,或指导过青年教师或进修教师”作为一项申报条件,显得非常必要,尤其是在当前大量年轻教师蜂拥教学一线,采取以老带新、以熟带生、以优促新、互学共进的帮扶制度,有利于帮助和提高教师教学业务能力,达到优化教师队伍和梯队建设。而浙江、重庆2省市则并未谈及。

(3)业绩成果教师作为科研的主体,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对此教师必须承担起这个职责,将科教兴国战略与培养人才理念紧密结合,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为此,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对教师的业绩成果要求也非常明确,主要从获奖科研、论文著作两个方面来衡量。获奖方面主要以国家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优秀教学成果奖为主,如表1所示,河北、天津、江苏、重庆4省市明确了获奖等级及相应名次;浙江除以上奖励外又将精品课程纳入获奖范围;新疆将获奖作为一个优先条件,而不是必须条件。科研方面,除新疆、广东以外,基本比较一致,一般要求至少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1项。对于论文著作方面,如表2所示,区别比较大,不仅论文总数各不相同,而且对核心论文的篇数差距也较大,这从一定侧面也反映出职称评审地区的差异性。

三、我国职称制度发展趋势及建议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展,也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浪潮而变革。目前的事业单位聘任制改革,既是契机,又是挑战,职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当前的单位内聘制可以说是趋势,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就目前而言虽然仅北京、上海已全面推广,全国其他省市并未完全推进,但这毕竟是国家今后的主导方向。评聘制作为当前主流,实际上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单位内聘制改革的影响,也正发生细微变化,逐步向单位内聘制靠拢,有逐步融合之趋势,从原先重身份、重评审、重资格向重岗位、重聘任、重考核转变。实际上,就高等教育本身而言,职称制度不会消失,相反随着高校教师人力资源作用的凸显,职称的评价、激励作用会更加得到关注。学校在被授予更多办学自的前提下,高校法人地位得到进一步认可,学校的去行政化、法制化、科学化得到进一步加强,职称制度的内涵将表现得更加突出地区情况、学校自身特点,并会展现出新的面貌。

1.未来我国职称制度评价指标

市政工程师职称论文例11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步伐,利用高校扩招和鼓励高校创新办学机制的有利时机,2001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省教育厅批准,华南师范大学与佛山市南海区(原南海市)政府共同创办了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以下简称南海校区)。南海校区作为新型的校区,从性质上来看,其创办主体是政府,也就是公办学校,这是与一般民办高校的主要区别之一;从师资管理模式来看,南海校区实行的是全员聘任制,与一般民办高校相类似,即除了部分学校本部派出的教师外,南海校区招聘的教师没有国家事业编制,其人事关系均挂靠在人才市场,这是与学校本部在人事管理体制上的一个主要区别。由于实行了新型的师资管理模式,南海校区的职称评聘工作也与学校本部有所不同,在创办初期,南海校区实行的是双轨制,一方面参照国家事业单位的做法,对于部分按照国家认可的方式取得职称的教师,在其取得专业技术资格后就予以聘任;另一方面,对于校区急需的人才,则实行低职高聘。事实证明,这种做法对校区创办初期的人才引进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吸引了各种高层次人才加盟到南海校区来。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及这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客观上出现了许多新问题,现行职称评聘模式已经成为校区良性发展的“瓶颈”。分析南海校区办学8年来的职称评聘管理方式,既可以作为华南师范大学全面推进人事改革进程中的经验,又可以作为同类型院校人事管理的参考。

一、南海校区职称聘任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南海校区实行以聘任制为核心的人事管理模式,除了部分学校本部派出的管理干部之外,多数教师没有国家事业编制,在当时的政策环境下,与具有国家事业编制的公办学校相比,在人才引进工作方面校区明显处于不利的地位,人才引进举步维艰。为此,南海校区实行了弹性的聘任制度。一方面,出于对稳定教师队伍的考虑,参照传统国家事业单位的做法,在教师取得专业技术资格后就予以聘任;另一方面,我们认识到校区要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还是要靠一批高素质的骨干人才队伍。为此,对于校区急需和高层次人才,实行低职高聘的政策,例如,将一些不具备副高职称的博士聘任在副高岗位上任职。客观来讲,这种做法对校区创办初期的人才引进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吸引各种高层次人才加盟到南海校区来。但是,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师队伍越来越壮大,和许多同类型院校一样,我们注意到以往的职称聘任工作遇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

第一,聘前重科研轻教学、教研。当今,国内许多大学在追求“建设国际或国内一流大学”的浪潮中,科研工作被置于学校头等重要地位,忽略了大学的培养人才功能,给职称评审工作带来过分强调以科研和论文为导向的副作用。在现行的职称评审条件中,尽管全国不同省份或同一省份内不同地区的高校要求不一,但总体来说,对教师的著作、论文、科研项目鉴定、获奖等都有具体规定,而教学工作量、教学效果等却被放在次要地位。这容易给人一种感觉,反映一个教师业务水平和能力的标志就是科研成绩,科研能力强、成果多的教师就是优秀教师。于是,很多教师在评上职称前把主要精力用于搞科研,轻视教学工作,不愿意多上课,只要能应付学生就算了,没有深入研究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在教学督导的评估中,教学能力一般,但凭几篇论文和几项课题照样能评上副教授、教授;而教学水平高、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却因为论文和课题的数量较少,连申报职称的资格都没有。我们应该承认,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既要把课上得精彩,受到教学督导的肯定和学生的欢迎,又要有突出的科研业绩,这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同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有持续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于是,“教不成教授,教授不教”的思想流行,教书只能成为教书匠,没有纵向科研课题,没有在高级别期刊发表的论文,评教授几乎没有可能的观点成为不少老师的共识。

职称评审中以科研和论文为中心是对教学中心的否定,因而是本末倒置的,与高校首要的“人才培养”功能背道而驰,产生了大量“业绩教授”而不是“学术教授”,这种现象会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的素质下降。

第二,聘后考核机制不完善。南海校区在这方面的工作既有许多传统高校存在的共性问题,也有南海校区所自有的个性问题。南海校区对教师的聘后考核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学生、教学督导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科研工作的评价以及部门领导对教师的评价。和许多传统高校的聘任工作一样,南海校区的评聘工作还没有实现正真意义上的评聘分离。一般情况下,对于通过正常评审取得职称的教师,校区一般都会予以聘任。但是,对于聘后如何评价教师是否履行了岗位职责,我们现有的岗位考核机制显得不健全、程序不科学。由于一段时期内校区的定位是以教学型为主的学校,我们对教师的考核一定程度上侧重了教学部分,为了督促教师履行教学任务,我们将学生和教学督导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引入到考核方案里去,考核结果是教师是否续聘的主要依据之一。但是,从近几年来的实行情况来看,出现了一些有悖于考核目的的现象。我们发现部分老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投鼠忌器,因为担心学生做出不利于自己的评价而不敢严格要求学生乃至过度迁就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奉行的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思想。在科研业绩评价方面,由于我们对教师的论文和课题要求相对较宽松,教师对论文和课题的动力主要源于职称的评审,“评前使劲干,聘后死不干”的现象较为普遍,教师在聘后主要是为了应付考核任务。

上述这些现象的出现是与我们的初衷相违背的,折射出单一的考核机制容易走向极端,长此下去必然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第三,不利于人才流动。在现行的国家政策下,社会人才流动机制尚不健全,在具有国家事业编制的公办院校中,国家高度指令性的劳动人事制度、工资制度、养老保险制度等直接影响教师切身利益的政策制度均与职称挂钩,“评聘教授”的各类待遇基本上由国家财政保障,实质上是为人才的单位所有制和用人的终身制保驾护航;而在没有国家事业编制的民办或公办新机制院校中,情况则大不相同。“聘任教授”的工资待遇等要由聘任单位来决定,养老保险等只有社会化这条路可走,这就产生了一系列突出问题。首先,具有国家事业单位编制的公办院校的“评聘教授”一旦离开了具有国家事业单位编制的公办院校系统后,其各种待遇将得不到国家财政的保障;同样道理,由于国家只认准评定职称,民办或公办新机制院校中的“聘任教授”,到具有国家事业单位编制的公办院校后将不会被承认,“聘任教授”只是“地方粮票”,这就为人才的流动设置了障碍,无形中在这两个不同人事系统中的中间修建了一堵墙。其次,关于退休金的问题,“评聘教授”。

按国家现行的规定,大体上是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待遇来核定,由国家的财政保障;但是,对于“聘任教授”来说,基本上是参照社会化的企业模式来走的,干了一辈子“聘任教授”,到退休时可能拿很低的养老金。

二、对新时期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工作改革的若干思考

第一,让大学教师回归课堂。目前我国高校职称评聘政策对大学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起到了指挥棒的作用,由此衍生出很多老师都忙着搞科研、拿项目,尤其是教授越来越“远离”课堂的现象层出不穷。虽然不少人对此提出批评,但是在目前“科研强校”的浪潮中,高校为职称评审设定了教学和科研业绩的条条框框,教师要想晋升职称就只能按照学校制定的游戏规则来走。无论是在教学岗位上还是科研岗位上做出贡献的,都是教师劳动成果和自我价值的体现,理应受到尊重和肯定。学校和专职科研机构不一样,作为教书育人的地方,首要强调是人才培养的功能,这并不意味着因此忽略了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功能,两者并不是矛盾的。

高校不应该要求所有教师都要达到同样的教学和科研业绩水平才能晋升相应的职称,而是根据岗位性质的不同,区别对待。不同的高校应该根据自身的定位,设置相应的教学、科研岗位,然后通过岗位要求来聘任教师,不同的任务由相应的教师来承担。我们要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业绩上脱颖而出,使他们获得巨大的成就感、荣誉感,而且还要让他们因教学成绩而获得相应的经济、政治待遇。要把教学业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价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聘任专业技术职务、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把利益导向引导到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引导到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育人水平上来。在申报相应职称时,对教学名师、教学质量优秀、获得一定级别竞赛奖的指导教师、教学建设项目等在课堂教学一线、教学建设一线取得的实践性成果视同教学成果奖或教改项目,用以替代部分论文和科研成果,而不是以规定级别的论文和科研成果来作为评聘的惟一标准,也就是说,教书教得好,同样可以作为评职称的重要条件。

第二,完善聘后考核机制。教师的聘期考核要把日常考核和阶段性考核相结合,并以日常考核为基础。考核要以平时教学检查和教学督导的结果、被评对象的教案、完成教学计划情况、科研情况等作为重要依据,对教师全面履职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同时,教学管理部门每学期组织一至两次学生对教师评价的调查,对于学生反应强烈、评价较差的教师,由教学督导进行情况核实并督促其限期改进,学生的评价不直接纳入考核指标,但作为督导评价其教学结果的参考。在聘期届满后,由学校聘任委员会统一打分,确定考核等级。

对于连续两次考核优秀者给予奖励;考核合格者继续聘任;对于考核不合格者,第一次不合格的在原职称基础上低聘一级,高职低聘教师的待遇等同低聘职称相应的待遇,低聘教师参加原职称考核,若下一次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则自动恢复相应待遇;连续两次不合格者予以解聘。

第三,完善退休养老保险机制。2009年1月28日,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正式下发《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国务院要求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个试点省市正式启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而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与企业基本一致。由此可见,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这将拉近国家事业编制院校教师和新机制院校教师在退休后的收入,使大家一定意义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当前,我国企业养老保险改革已经取得了可贵的阶段性成果,正逐步进入正规运行时期,为立法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行的现实条件。

参考文献:

[1]吕镇城,秦继红。实施全员聘任制的成效———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的实践[J].经营与管理,2008(03).

[2]孙福兵。高校教师职称制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