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生实习实训论文

大学生实习实训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0 16:26:06

大学生实习实训论文

大学生实习实训论文例1

教学设计

探索

【论文摘要】从建构主义语言学角度,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模式”,并探讨了该模式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的项目内容和方法。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往外语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已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为顺应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2000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新《大纲》明确提出了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之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形势,高等院校培养的本科商务英语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精通商务英语,具备涉外商务运作能力,能胜任外事接待.商务洽谈和翻译、涉外经贸实务操作。

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是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商务知识和英语交际运用的重要环节和方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有效途径。商务英语教育在21世纪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与机遇,我们有必要认真考虑经济全球化及社会分工对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商务英语教学改革,在推进理论教改的同时,应加大实践、实训教学力度,探索适应商务市场需要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模式和方法。本文拟从建构主义语言学角度,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模式”,并探讨该模式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的项目内容和方法。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历经对皮亚杰、布鲁纳、维果茨基、维特罗克等人的早期建构主义思想的不断发展,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同时伴随着对认知心理学的批判和发展。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

1对学习性质与学习活动本质的理解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以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为基础,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如网上的信息资源、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文字材料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作用,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

2.对学习者的理解

学习的质量是意义建构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视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创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它认为应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也就是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3对教师的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强调学习者认知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仍然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它认为教师是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协作者、促进者,以及商务英语实训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学习者是在教师指导下,把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自己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模式

商务英语专业实训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各实训项目开展主要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模拟商务活动情景来对学生进行商务知识及语言技能综合训练,而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具有的各种特性特别适用于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为完成交际任务对语言的使用,包括言语活动过程及其产生的话语。这样,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创设生动、直观、形象、接近实际的商务活动情景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实训中多媒体和网络学习环境的情景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商务英语专业实训就是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特性与功能充分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意义的。

“情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景,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景的最有效工具。在商务英语实训中建构有利于学习者建构知识的网络商务模拟情景,即将学习活动放置到相应的商务情景中,并从多重角度和视角提供学生知识建构的机会,创设学生相互学习交流的场所。多重感观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交互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兴趣和认识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其中,学生就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训练国际商务知识应用技能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协作与”会话“:协作与会话过程主要通过语言(有些场合也需要文字)作为媒体,商务英语实训中的口语训练和互联网商务模拟谈判就是要有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语音功能才能支持,学生可以在net—meeting中更好地训练商务互动口语和掌握国际贸易流程,在参与国际商务交流的同时,也熟悉了外贸单据的制作。

”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实训中,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交互式学习环境和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并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提供基于问题的学习,在实训过程中直接让学生参与解

识,这样,对学生关于所学专业语言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其建构关系如图所示。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语言学认为,外语教学主要采用直接的、综合的、模仿的方法,兼顾对比的、分析的、演绎的、推理的方法,即通过教材提供的和教师补充的大量话语,让学生模仿、使用,直接学会言语。图中所示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模式就是以此理论为基础,从建构主义语言学角度去“确定实训方案一编写实训教材/材料一开展实训项目”,借助商务活动情景,让学生在实训中提高理解话语、建构话语的能力,并利用已学的专业语言材料依赖语境在言语交际中不断建构新的专业语言。

1.模拟商务活动情境确定实训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此,在实训中要精心设计商务活动的模拟情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向学生呈现有关实训项目的图片资料、录像或计算机动画等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通过模拟商务社交、贸易谈判、商务会议等各种场景,把实训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确立学习任务,让学生用已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训练听、说英语的实用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商务交际能力.并从中掌握商务英语口语和商务谈判技巧。

2.独立探索,自主学习

在实训过程中,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学生带着问题,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的强大功能以及教师对专业知识的适当提示,开始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他们通过对进出口贸易单据理论知识和案例信息的”收集一分析一运用”,掌握贸易基本流程,并在参与商务交流的同时,独立完成外贸单据的制作从而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

3.小组交互协商学习

交互协商又被称为对话互动(conversationalinteraction),是指持续不断地发生在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社会交往。对话互动是一种协作活动涉及互动双方和互动情景这三个要素之间关系的确立。对话双方需要互相倾听,互相回应,而这都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在商务英语专业实训中学生可3人~5人自行组成学习小组,成立”模拟公司”,各公司按照”建立贸易关系(establishbusinessrelations)一询价(inquiry)一报盘(offer)一还盘(counteroffer)一磋商(consult/negotiate)一签订合同(signacontract)一订货(order)一确认(confirm theorder)”的流程来互相展开贸易往来。学生在模拟实战训练中进行小组交互协商、讨论,从而熟悉整个商务贸易过程,也加强了商务互动英语口语,最终完成对所学商务知识的意义建构。高水平的语言交互活动还可以采用结对子(pairactivities)、讨论/解决问题(problemdiscussing/soiving)和批判性思考(criticalthinking)等形式。

4.跟踪实训过程,及时进行效果评价

大学生实习实训论文例2

教学设计

探索

【论文摘要】从建构主义语言学角度,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了“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模式”,并探讨了该模式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的项目内容和方法。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往外语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已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这种形势下.为顺应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跨文化交际的日益频繁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2000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新《大纲》明确提出了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之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新形势,高等院校培养的本科商务英语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精通商务英语,具备涉外商务运作能力,能胜任外事接待.商务洽谈和翻译、涉外经贸实务操作。

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是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商务知识和英语交际运用的重要环节和方式,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有效途径。商务英语教育在21世纪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与机遇,我们有必要认真考虑经济全球化及社会分工对应用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商务英语教学改革,在推进理论教改的同时,应加大实践、实训教学力度,探索适应商务市场需要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模式和方法。本文拟从建构主义语言学角度,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构建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模式”,并探讨该模式下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的项目内容和方法。Www.133229.CoM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新的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历经对皮亚杰、布鲁纳、维果茨基、维特罗克等人的早期建构主义思想的不断发展,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同时伴随着对认知心理学的批判和发展。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理论基础。

1对学习性质与学习活动本质的理解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形成.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以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为基础,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如网上的信息资源、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文字材料等),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它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作用,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

2.对学习者的理解

学习的质量是意义建构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视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信息的加工者.组织者、创造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它认为应把学习者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也就是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3对教师的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强调学习者认知的主体作用的同时仍然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它认为教师是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协作者、促进者,以及商务英语实训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创设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学习者是在教师指导下,把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使自己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模式

商务英语专业实训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供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各实训项目开展主要通过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模拟商务活动情景来对学生进行商务知识及语言技能综合训练,而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所具有的各种特性特别适用于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建构主义语言学认为,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言语就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为完成交际任务对语言的使用,包括言语活动过程及其产生的话语。这样,通过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可以创设生动、直观、形象、接近实际的商务活动情景可以有效地激发联想,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实训中多媒体和网络学习环境的情景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商务英语专业实训就是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特性与功能充分体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意义的。

“情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景,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正好是创设真实情景的最有效工具。在商务英语实训中建构有利于学习者建构知识的网络商务模拟情景,即将学习活动放置到相应的商务情景中,并从多重角度和视角提供学生知识建构的机会,创设学生相互学习交流的场所。多重感观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交互性强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兴趣和认识主体作用的发挥。在其中,学生就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训练国际商务知识应用技能就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协作与”会话“:协作与会话过程主要通过语言(有些场合也需要文字)作为媒体,商务英语实训中的口语训练和互联网商务模拟谈判就是要有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语音功能才能支持,学生可以在net—meeting中更好地训练商务互动口语和掌握国际贸易流程,在参与国际商务交流的同时,也熟悉了外贸单据的制作。

”意义建构”:意义建构是学习的目的,它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实训中,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由于能提供交互式学习环境和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并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提供基于问题的学习,在实训过程中直接让学生参与解

识,这样,对学生关于所学专业语言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其建构关系如图所示。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语言学认为,外语教学主要采用直接的、综合的、模仿的方法,兼顾对比的、分析的、演绎的、推理的方法,即通过教材提供的和教师补充的大量话语,让学生模仿、使用,直接学会言语。图中所示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模式就是以此理论为基础,从建构主义语言学角度去“确定实训方案一编写实训教材/材料一开展实训项目”,借助商务活动情景,让学生在实训中提高理解话语、建构话语的能力,并利用已学的专业语言材料依赖语境在言语交际中不断建构新的专业语言。

1.模拟商务活动情境确定实训任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因此,在实训中要精心设计商务活动的模拟情景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向学生呈现有关实训项目的图片资料、录像或计算机动画等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通过模拟商务社交、贸易谈判、商务会议等各种场景,把实训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确立学习任务,让学生用已学的专业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训练听、说英语的实用技能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商务交际能力.并从中掌握商务英语口语和商务谈判技巧。

2.独立探索,自主学习

在实训过程中,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学生带着问题,借助多媒体和网络的强大功能以及教师对专业知识的适当提示,开始独立、自主的探索学习,他们通过对进出口贸易单据理论知识和案例信息的”收集一分析一运用”,掌握贸易基本流程,并在参与商务交流的同时,独立完成外贸单据的制作从而发展了自主学习能力。

3.小组交互协商学习

交互协商又被称为对话互动(conversationalinteraction),是指持续不断地发生在人与人之间所进行的社会交往。对话互动是一种协作活动涉及互动双方和互动情景这三个要素之间关系的确立。对话双方需要互相倾听,互相回应,而这都发生在一定的情景之中。在商务英语专业实训中学生可3人~5人自行组成学习小组,成立”模拟公司”,各公司按照”建立贸易关系(establishbusinessrelations)一询价(inquiry)一报盘(offer)一还盘(counteroffer)一磋商(consult/negotiate)一签订合同(signacontract)一订货(order)一确认(confirmtheorder)”的流程来互相展开贸易往来。学生在模拟实战训练中进行小组交互协商、讨论,从而熟悉整个商务贸易过程,也加强了商务互动英语口语,最终完成对所学商务知识的意义建构。高水平的语言交互活动还可以采用结对子(pairactivities)、讨论/解决问题(problemdiscussing/soiving)和批判性思考(criticalthinking)等形式。

4.跟踪实训过程,及时进行效果评价

大学生实习实训论文例3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7-0032-06

近年来,尤其是自200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以及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北部湾经济区的建设和发展,社会对东盟语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东盟语种专业也由此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全国各地高校纷纷开设东盟语种专业,尤其是广西、云南两地高校,更是把东盟语种专业作为地方特色专业着重发展。东盟语种人才的培养应致力于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实习实训是东盟语种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习实训的质量决定了高素质人才的水平和素养。本文从学生的实习实训、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队伍、实习实训教学管理和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分析研究了目前东盟语种专业实习实训教学的现状,以期为东盟语种专业实习实训教学的改革研究提供参考。

一、东盟语种专业人才培养及学生实习实训现状分析

早期致力于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政治、文化交流,开设了东盟语种的高校有: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外国语学院等。2003年之前,这些院校培养的东盟语种人才基本能够满足市场需求。2004年后,广西、云南两地高校也纷纷开设东盟语种,且多以高职院校为主,主要有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外国语学院(原广西东方外语职业学院)、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大学、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华侨学校、贵港职业技术学院、百色学院、广西经济干部管理学院、钦州学院、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独立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独立学院)、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云南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红河学院等。这些开设东盟语种专业的学校,多是以“双校园”“2+1”“2+2”“3+1”等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双校园”即国内校园加国外校园,“2+1”“2+2”“3+1”模式即前两年(或三年)在国内大学学习,后一年(或两年)到语言对象国学习实践。按照上述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国内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同时各大高校根据自身情况开设相关实训课程;在国外,学生除了继续学习相关理论课程之外,还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进行实践锻炼,例如企业顶岗实习。

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学校以“立足北部湾经济区,服务广西新发展,面向东盟,接轨国际”为服务面向定位,以“为民办学、大爱无疆、以生为本、立德树人”为办学理念,以“大爱”文化为核心价值,以“留住中国魂、做好国际人”校训为大学精神,以“办人民满意大学”为办学目标,致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国际型的“五型”人才,为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国家战略服务,为广西经济社会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秉承这样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广西外国语学院致力于打造“外语+经贸+中文底蕴+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规格。在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学校还积极建设了一批校内、校外,国内、国外相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职业技能、创新能力提供了保障。目前,广西外国语学院已建立的校内外、国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见表1、表2、表3和表4:

二、东盟语种专业实习实训指导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1.早期开设东盟语种专业的学校,教师多数资历比较深、教学经验比较丰富、职称较高。大部分教师有到语言对象国进修学习经历,有些是华侨,对东南亚国家情况较熟悉,语言运用自如。也有一些教师是在企业或相关行业有多年从业经验。这些教师的理论教学水平是无可厚非的,他们从事高等教育多年,有着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和专业理论知识。但是,由于这些教师长期将精力集中于科研创作,在学生的实习、实训教学指导方面,难免在精力上有所限制。这些教师也存在实践教学理论与技术的老化现象,对于现代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接触较少。在科技和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这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国际型人才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2.中国―东盟博览会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发展带动起来的后期开设东盟语种专业的学校,教师多数是刚大学毕业就去到另一个大学工作。身份从一个本科毕业生马上转换到大学教师,这些教师从心态和心智上需要一段时间的过渡转型。这些教师本科专业多数是学习东盟语言,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缺乏在企业或相关行业工作的经验,且缺乏教学和管理经验,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都比较薄弱,在实习、实训教学方面也缺乏理论指导。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遇到问题时也很难得到老师们的正确引导。这些都直接影响了东盟语种专业实习实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三、东盟语种专业实习实训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1.重“理论”,轻“实践”。我国各大高校根据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的调整、教育教学的规范和要求制定和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且具科学性和时代性。然而在执行过程中,真正落实到实际当中的方案和目标与教学目标相差甚远。很多学校重“理论”而轻“实践”,这是造成实习实训教学质量不高的根本原因。

2.实践教学管理欠规范。目前国内高校东盟语种专业尚缺乏科学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学生在实习过程当中很难得到学校、教务处、二级学院以及企业的监督,遇到问题也只是凭经验处理。学生在企业定岗实习过程中没有具体的安全保障措施。

3.实训课程设置存在不足。关于高校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设置,专科实习实训教学应占教学总学时的50%以上,本科实习实训教学应占教学总学时的25%以上。但在教学计划修订过程当中,往往忽视了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此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缺乏也是造成课程设置不合理的因素。

4.与国外交流办学时学校衔接不够。学生在完成国内理论课程及相关实训课程后,后一年或两年是在语言对象国学习实践的。一方面学生继续完成国内没有完成的理论课程,另一方面由对方学校安排或学生自主选择到企业定岗实习。学生在语言对象国学习实习期间由交流合作院校协助管理指导学生,但是国内大学跟语言对象国合作交流学校衔接不够,关于学生学分、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环节的安排、落实、指导、考核方面没有形成统一意见。学生实习很多以“放羊”形式开展。

5.教师指导“纸上谈兵”。东盟语种专业学生的企业定岗实习多数是在语言对象国进行,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单位、条件、情况并不了解,有些教师在岗位期间极少到语言对象国学习或访学,对语言对象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民情的变化并不了解,对学生实习单位也知之甚少。实习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只是“纸上谈兵”,完成形式上的任务。

四、东盟语种专业学生实习实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问题

1.评价主体单一。目前东盟语种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质量评价一般由国内学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实习实训报告以及对学生的印象做出。东盟语种专业学生的实训课程包括国内和语言对象国学校开设的实训课程,实习则多是在语言对象国企业定岗实习,所以学生的实习实训考核应由国内和语言对象国学校共同执行,并由双方学校的教师共同参与指导评价。另外,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尤其是在企业定岗实习过程中,是以一个准“职业人”的标准来要求和管理自己,所以学生本身应该对其自身能力的体现和发挥作自我评估。再者,企业是学生顶岗实习的最直接的管理单位,对学生实习时的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规范操作、安全措施实施等最为了解,所以企业应参与到学生的实习质量评价中,其意见也应占一定比例的权重。

2.评价方式单一。理论考核是中国应试教育的最大特点和产物。目前东盟语种专业学生实习实训的考核以理论考试为主,以学生的分数论高低,这不仅不符合学科应用性极强的特点,不利于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重结果,轻过程。学校考核往往以学生最后一纸成绩或学生的实习实训报告和结果来评价学生的实习实训效果,这不仅给考核带来偏差甚至带有指导教师主观感彩,还不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忽视了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学生只要进步了就是往成功迈进了一步。

4.忽略“评价”的功能。通过实习实训过程中的评价,及时调整和纠正不合理、不恰当的做法,积极鼓励和表扬做得好的,做到学生和指导教师间的自我反省,将实习实训活动向培养目标引导,这是“评价”活动的一大作用。但是在实际当中,往往忽略了评价功能的应用,达不到评价的效果。

五、结语

东盟语种专业在实习实训教学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和有待改进的地方,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和企业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实习实训教学的重要性,共同努力,认真落实和监督实习实训教学每一个环节,才能保障实习实训教学的顺利开展。实习实训教学改革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大学生实习实训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19-01

众所周知,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他们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他们的经验,并向他们学习。我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赴德国职业教育培训团,赴德国学习了21天。下面试谈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教学模式的认识及我校教学模式的思考。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适龄青年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里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这是一种企业与学校配合,实践与理论密切联系的职业教育制度,目的是培训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业技术工人。

一、两个学习地点――企业与职业学校

德国的企业和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培训场所。学生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70%左右。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克服了学校实习场地常因经济原因使设备陈旧过时的弊病。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30%左右。理论学习中,职业专业课与普通文化课的比例大约是7:3。

我校要克服重文化课,轻专业课: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思想,要加大实训教学比例,实训与理论比至少应达到1∶1甚至3∶2。这就要加强实验室建设,积极开展综合实验、生产结合实验或设计实验,加强能力培养。要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以服务地方经济,有利学生就业为宗旨,以项目建基地,以基地搞服务,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校学生的身份就是学生,即使在单位实习,也叫实习生,而不是学徒工。学徒工是主人的身份,而实习生是临时工。

二、两类教师――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

德国企业的实训教师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是“双元制”的两类师资。实训教师,是“双元制”中非常关键的、起着重大作用的师资。这种专职的或兼职的实训教师,由企业提供。他们一般是完成“双元制”职业培训后具有五年以上职业实践的“师傅学校”的毕业生,或者是经“双元制”培训后具有两年职业实践的各类“专科学校”的毕业生。在通过教育学、心理学的考试后,方能成为实训教师。而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则是经过四年专业学习及两年师范学习、再经过教学实习并通过再次国家考试的大学毕业生。

我校正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对现职师资进行实践培训,一是加大教师实践锻炼力度,保证每一位教师在企业锻炼的时间,鼓励教师多参加专业实践,对于新任专业教师要求必须先在基层单位实践方可任教;二是尽可能采取多种优惠措施,从基层引进或者聘用技术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教师;三是鼓励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技术推广,增强实践技能;四是通过与企业合同的形式,共同完成“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三、两种指导文件――《职业培训条例》与《理论教学大纲》

大学生实习实训论文例5

作者简介:孙建(1974-),男,四川崇州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重庆 40006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部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基于3S技术的区域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建设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6-0121-02

目前在我国高等学校中经管类专业实验课程主要集中在实务操作方面,例如会计电算化、国际贸易模拟实验等。在抽象程度较高的经济类专业理论课方面,实验课程建设严重滞后,实验环节严重不足,开展经济类专业实验的高校也比较少。这一方面是因为该类课程理论程度比较高,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历史原因,对该类课程实验课程建设长期不重视。因此,在高等学校经济类课程要体现特色性、实用性的时代要求下,高等学校有必要加强对经济学专业实验课程的开发和建设。

一、“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概述

为了在经济学专业实验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重庆工商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部级示范中心)于2007年成立“宏观经济分析实训课程建设小组”,经过近4年的建设和运行,建立起了以宏观经济原理为基本指导,以计量经济分析、统计分析为主要工具,以集报告写作、成果汇报等诸多环节于一体的团队项目制为工作形式的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体系。

课程主要目的在于四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宏观经济思想,理解宏观经济整体经济变量的变化与作用规律。第二,提高学生对宏观经济现实问题的分析技能。宏观经济思想是在经济实践经验分析基础上的理论总结,一方面必须在实际当中获得验证,另一方面必须应用于分析、预测与指导宏观经济运行,这些都离不开对实际宏观经济的分析技能。第三,获得团队合作能力。实训项目的完成有赖于团队作业,每个实训小组需要自行解决组织机构、技术分工和组员的激励与监督问题。第四,提高经管类毕业生综合职业能力。实训当中,报告撰写以及最后的工作汇报环节,要求学生反复修改和事先演练,有助于学生提高两个方面的职业能力。[1]

二、“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重庆工商大学“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大致经过了4年时间筹建就获得正常运转,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实验题目实行项目团队制,学生对该类实验项目兴趣都比较高,积极性也比较强,学生在实验报告的写作过程中,对宏观经济现实问题某些方面的分析表现出了较为深刻的思维分析能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升,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如下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1.学生经济学素养不足、实际分析能力不够

经济学课程一般在大学本科的一年级下半学期或二年级上半学期开设,这些低年级学生长期习惯于应试教育,学习主动性不强,更缺乏对社会和企业的深入了解,缺乏经济学基本素养。尽管学生能够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但由于缺乏对现实经济现象的感性认识和实际经验,甚至少数学生对国家的基本经济方针都知之甚少,因此不少学生在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对经济原理理解不够透彻,无法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经济现象有效联系起来。[2]

2.学生文献阅读能力不高

通过实训课程近几年的运行,发现大多数学生文献阅读能力欠缺,不能对项目所涉及的相关文献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也不能通过对文献的分析,找到对项目工作完成有益的启发点,不能对文献进行有效借鉴。由于对相关文献未做深入学习,因此在实训项目的完成过程中,方向性不够明确,对项目所涉及问题的分析也不够深入。

3.前期知识准备不足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运行流程一般是:周一上午学生确定研究题目,接着由小组长与组员进行工作分工,各成员按分析完成各自工作,由组长汇总。整个过程中,指导教师未能系统地对各个小组所涉及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统计学理论知识等学生所学相关课程进行复习回顾,造成学生后期学习和先期知识脱钩现象,在运行相关工具分析实际问题时显得办不从心。

4.对学生学习引导不充分

由于学生实训时间一般只有五天,即一般从周一上午接受工作任务,周五上午口头汇报,实际工作时间只有四天半,时间较短,学生很难对相关的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计量经济学知识和统计学知识进行深入复习,从而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不够。

5.学生写作能力训练不足,模仿能力有待提升

尽管学生在参加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之前就已经完成过学年论文的写作,但由于学生不认真、指导教师不强调等诸多原因导致学生的文献学习吸收能力、报告写作能力没有得到有效训练。在“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实践课程中发现,本科学生的文献学习能力和中文写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尤其突出。

6.考核方法不尽合理

综合实训成绩分为三种,一是原始成绩,二是学生自评分,三是最终成绩。最终成绩是在原始成绩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评分修正而成。原始成绩一般由实验报告和实验汇报两部分组成,由于实验汇报只能随机抽取一位学生来进行口头汇报(而以该生的汇报成绩作为全组的汇报成绩),因此汇报成绩带有一定随机性。

三、“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创新教学法思考

通过对当前“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学生大四学习的特点,在以后的实训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明确课程训练目标,明晰课程改革思路,优化教学创新环节,不断提高“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当务之急是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一种生动、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概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探索。[3]“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课程在运行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项目驱动实训法,项目任务要具体、可操作。在实训过程中,要做到:以一个完整的实验项目贯穿整个实训过程;以实验项目的理论工具为线索安排教学重点;实训过程由实验项目任务驱动。学生团队在学习过程中要主动参与项目设计、理论与应用工具复习、统计分析数据收集等过程,这样就能在实训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是积极的参与者。为了提高实训效果,整个实训过程应做如下改革。

1.实训项目准备阶段

本阶段是在实训项目开展以前,要对实训用到的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统计学基本理论进行简要复习。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内容,应以经典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为主。统计学基本理论要以计量经济学当中用到的假设检验和区间估计为主。经济学理论主要以实训项目所涉及到的为主。在学生团队确实实训项目以后,实训教师就可以按照这三个层次针对学生项目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重点复习指导。这一环节是目前实训过程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2.实训项目牵引阶段

本阶段对整个实训项目的顺利完成非常重要,既要使学生实训项目有思考切入点,又要使学生理解实训项目各个部分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还要让学生最终完成一个实训报告。在此阶段,指导教师以“导师”的身份出现,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训项目中,为学生提供技术支持,侧重检查项目子任务完成情况,并适时为学生归纳总结写作技巧和理论知识。对学生参与项目的引导不是简单说教,而是通过一些理论讲解、上机演示等形式,如计量经济学参数估计、统计检验等的演示,使学生能够动手实现,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复习和应用。

3.实训项目完成阶段

本阶段是指实训项目的初步完成阶段,主要工作是通过完整实训报告的写作和汇报PPT的制作对整个一周的实训内容进行总结。这一阶段的工作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借鉴各种现成的资料,按一定格式完成项目文档,并制作汇报PPT。指导教师在学生口头汇报之前,对学生完成的实训报告内容和汇报PPT的制作进行初步检查,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4.实训项目汇报阶段

本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检验学生对实训报告内容的口头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般由团队小组组长先进行汇报,主要介绍实训项目的组织策划、项目分工、项目研究的技术路线及项目时间安排。在此基础上,再随机抽取两位学生来对实训报告内容进行陈述,指导教师再做进一步的点评。这一阶段能对学生文字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进行有效训练。

四、小结与展望

“宏观经济分析综合实训”对毕业学生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专业综合实训,其重要的理论性、工具性和综合性是其他实验实训课程难以比拟的。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思路,以项目驱动为纲,对改革实训课程教学考核做了些许探索。实践证明,本文设计的教改思路在教学活动中取得了明显效果,学生的学习热情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文献阅读能力、综合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参考文献:

大学生实习实训论文例6

一、设计的理论基础

对职业教育来说,课程实施环境的开发是一个重要课题。从职业教育的特点来说,实训基地的建设是实践教学得以实施的重要保证。有什么样的职教课程观就有什么样的实训基地建设理念和技术路径。

1、职教课程理论与校内实训基地设计

1.1突出实践是职教课程理论发展的重要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方法首先是“学科系统化”的,在经历了“职业分析导向”和“学习理论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后,目前正向“工作过程导向”模式发展[1]。对我国职业教育较为有影响力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主要有:MES课程模式、能力本位教育课程模式、行动导向(行为导向)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群集课程模式、工作本位学习,从这几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和发展趋势来看,强调的都是以个体职业准备为目标、突出工作岗位需求来培养学习者的各种综合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具体的行动导向、职业领域、实际情境为基础,即强调突出实践教学,而教学的实施依赖于实施教学的条件的创造。突出实践教学的开展,则必须加强职业教育各种实训基地的建设,其中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形式。

1.2职教课程方案是实训基地设计的基本依据

不同的课程理论,会产生不同的课程方案;不同的课程方案需要不同的课程实施条件。以实践为主的职业教育课程则强调实训条件的创造。所以,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开发,要充分建立在对相关课程理论与课程方案的理解的基础上,要依据特定的课程方案来确定实训基地的功能与装备标准。同时,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开发,通常还会用到许多相应课程的开发方法。如本文所建构的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的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开发方法,就借鉴了能力本位课程开发中的工作任务分析法。

2、学习理论与校内实训基地设计

2.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它强调“学习是反应的获得和强化”[2]。它的突出贡献在于它强调“做中学”,这与我们职业技术教育提出的“实践环节是职业技能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相一致的。但在“练习”、“训练”思想的指导下,各校的实践场所也就只限于提供简单的、机械的、缺乏真实情境的“操作练习室”而已。其结果常是学生只能重现简单的操作,而不能与临床情境相结合。如护理技术中最基本的病人的床铺准备,如果你明确指出让学生铺一个“备用床”或“暂空床”,学生基本能正确完成,但如果提出“现在门诊来了一位尿失禁的病人,请你为他准备一张床铺”,这时学生往往表现得束手无策。原因是他不能结合实际需要,不能确定应为该病人准备哪种床铺。

而我们护理专业的特点,就是面对不同的病人及病人突然出现的病情变化等都能及时给予正确有效的处理,所以按传统的行为主义的学习模式,只是简单地进行机械的模拟训练是远远不够的。

2.2信息加工理论

在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下,有关动作技能学习,亚当斯和施密特分别提出了“闭环理论”和“图式理论”[3]。这两种动作学习的理论依靠的是储存中的规则和信息,集中于有意识的推理和思维,却忽视了态度与情感,忽视了文化的和物理的情境脉络。显然它很难解决“以人为中心”的护理专业领域中各种实际问题。因为人不仅是有思想、有情感的自然人,而且还是有一定文化背景的社会人,人的健康问题还随着各种具体的情境不断地变化着。

2.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而学生的就业能力就是其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体现。而工作能力的获取绝不是传统的只在教室情境中,由教师在黑板上的填鸭式的传授知识,就能获取的。从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学生只有置身于真实的工作情境和真实的工作过程中,主动地积极地构建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但从学生的学习心理角度来说,尤其是护理职业这一特殊的工作环境,因为它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如果直接把学生置身于其中,一则是从伦理学的角度,从现代护理学以人为中心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不适合的;再有从学生角度来说,势必造成学生紧张害怕的心理,极不符合学习的心理基础。所以基于以上观点,最佳思路是在校内以真实工作情境为环境设计的基础,以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情况分析为实训内容来进行校内实训基地的构建。换句话说,按照建构主义的观点,要达成职业教育的目标就得“做中学”,而做则必须提供做的条件和做的项目内容。这个条件就是前面所说的工作情境,内容则是我们相应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但由于护理职业环境的特殊性,在校内实训基地建构完全真实的工作情境是有困难的,因为最大障碍是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物而是人,在校内实训基地中真实的病房物质环境及一定的病区护理文化环境比较容易实现,但很难构成真实的护患人际关系,因而在建设思路上必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采用电子或网络技术将真实情境的案例引入到实训教学中来;再者就是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相结合,构成适合护理职业教育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2.4情境学习理论

研究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时必须认识到,对于以行动为目的的知识必须提供以下学习机会,这种学习机会既跟真实的职业实践的情境相整合,又能十分贴切地模拟实践的需求;在发展与从业者相关的技能的全部课程中,都必须提供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的机会;在情境认知与情境学习中必须提供学习者对各种基本的假设进行反思的机会,因为正是在这些假设的基础上同时形成专业实践活动中的问题发现与问题解决;必须为学习者提供机会,从多种观点中识别关键概念,由此促进学习者对真实活动过程复杂性的鉴赏力,以及形成学习者在根据独特的真实活动情境,发现应对问题的方式时的灵活性。

转贴于

3、教学环境论与实训基地设计

“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事物都可能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和行为变化”[4]。但是,马克思认为,环境一方面影响人,另一方面,人也能改造环境,人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创建出一个适宜于人生存和发展的积极环境,从这点来说,正确把握教学环境的作用及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如本杰明布卢姆(Benjamin Bloom)所指出的,教学环境是一种能够塑造和强化学生行为的重要力量。而护理实践教学实际上是护生职业行为形成的过程,所以从教学环境的理论来看,创建一定职业环境的教学环境利于学生职业行为的形成。

二、设计的基本思路

1、基于工作体系

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职业教育课程理论的发展,强调的都是以个体职业准备为目标、突出工作岗位需求来培养学习者的各种综合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具体的行动导向、职业领域、实际情境为基础,强调突出实践教学,突出实践教学的开展,则必须建设加强职业教育各种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方案的开发则必须以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为技术手段。

2、遵循学习规律

根据Fitts和Posner 1962年的研究结果,一项技能的形成需要经历:认知、强化和自如

三个阶段[2]。结合护理专业的学科要求,从操作技能学习的过程来看,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最好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校内实训中心进行反复的、无风险的、轻松的、自由的练习;第二阶段,在操作技能有一定掌握之后,在校办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实训,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面向病人的真实服务,重在完全真实的情境下体验如何为病人服务、如何与病人交流;第三阶段,进入综合性医院进行完整的临床实习。从这三个阶段的实训基地来看,前两者可作为校内实训基地,后者各级各类医院则是校外实训基地。社区医院也可完全以工作过程模式来建设,即以医院模式为主来进行构建。校内实训中心则应将课程内容导向模式、工作过程模式、和环境模式相结合,既考虑医院临床要求又要符合教学要求,将病房环境设计与教学环境设计相结合。

校内实训基地则应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课程专家和教学委员会的分析讨论确定学

生在学校阶段的实训模块,并根据临床该项任务出现的频率和工作的难易度确定实训仪器设备的数量,最终形成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训室结构布局和实训室功能与实训设备的确定。

3、强化人文环境

从教学环境或学习环境理论出发,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则提出了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人文环境这一“软环境”建设的特殊要求。所以护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强调基于工作体系、遵循学习规律、强化人文环境几个方面来进行硬件规划和软件设计。

不同专业实训基地的设计既要遵循共同的原理,又因其所特有的职业环境而有各自的特殊要求。护理专业实训基地设计除了要遵循上述一般原理的要求外,还有其所特有的一些要求,这些要求是由护理专业的特点所决定的。

随着职业教育课改的深入,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实训基地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从文献资料及各级政府颁布的有关实训基地建设标准来看,主要是对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硬件标准做出了详细规定,如占地面积、实训设备的数量、实训基地的投资额、实训师资的多少等等。这些固然很重要,它是实训基地建设的框架基础,是职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前提条件,但从能力完整的角度看,学生仅有与职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还远远不够,职业精神的培养也同样重要。护理专业实训基地尤其要突出人文环境建设[5]。

护理专业人文环境建设的内涵主要是从物质、制度、精神几个层面去渗透,最终目标是使护生深刻认识护理内涵、产生坚强的护理信念、形成良好的护理行为。按照行为改变的“知信行”模式,即,若想改变行为,必先学习知识、转变态度,最后产生行为的根本改变,具体建设方案要围绕这物质、制度、精神这三个层面,同时结合“知信行”的模式进行方案设计。即通过感知物质层面的人文环境建设,形成精神层面的护理文化理念,最后从护理行为规范等制度层面去形成良好的护理行为。

参考文献

[1]赵丹丹,赵志群.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5)

[2]戴维H乔纳森,等.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大学生实习实训论文例7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既懂英语也懂业务的国际商务人才在社会上变得倍受青睐。顺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各大高职院校也纷纷开设了商务英语专业。作为特殊用途英语之一,商务英语教学的传统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商务材料进行听、说、读、写、译的英语教学,旨在通过典型的商务话语语料来学习特定的商务词汇、表达法、格式和规范等。然而,这种教学方法与“学术用途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教学模式相类似,教师和学生将大部分精力都放在教学材料的学习和分析上,只注重语言教学,忽视了高职教育的技能性和应用性特点。而在人才市场上,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正是高职学生的就业优势。因此,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不应只是语言教学,而应该结合行业特点和人才市场需求,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这样才能使高职毕业生在各层次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中突显优势。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和实训环节教学已经成为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的环节,也是高职商务英语教学实现突破的关键。笔者将总结本人在任职院校的实践实训教学经验,从学科理论、模式构建、基地建设、师资配备和效果测评五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商务英语专业实践实训教学的现状

各大高职院校都非常注重实践实训教学,但是,现有的实践实训教学研究和经验,都是基于实操性较强的理工学科基础之上,作为应用语言学科类别的商务英语专业,可以借鉴参考学习的资料非常少,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理论研究不足,实际教学活动缺乏理论指导

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课题,一直以来都得到众多教学工作者的关注和研究。然而,目前专家学者们对高职文科类专业的实践实训教学理论研究尚不完善,各高职院校缺乏理论指导,只能参考甚至照搬理工类专业的实践实训体系。对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问题,不同学校有不同理解:有的认为只有全部学生下企业顶岗才算实践;有的认为让学生走出课堂就是实训;有的片面追求实践实训的物质成果作品等等。这些做法不顾文科类专业的特色,并不符合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实际,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开展的实践实训教学也只能事倍功半。

2.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实践实训教学是从课堂理论到实际岗位的过渡,在设置上应该注重各职业核心技能课程的衔接和综合。商务英语专业是近年兴起的交叉学科,具有实务性、复合性的特征,而在实践实训过程中,商务英语很容易就被定义为“外贸英语”,侧重经贸实务而忽视涉外商务活动中的沟通协调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交际礼仪,从而陷入“单项技能训练”的误区,未能形成系统科学的教学体系。

3.师资结构单一,“双师型”教师人才缺乏

实践实训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需要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指导教师。商务英语在职教师多数是进修转型后的基础英语教师,语言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但缺乏对商务行业的深入了解;有的商务英语教师虽然具有商务工作背景,但从事一定年限教学工作以后,对当下商务活动的发展趋势和潮流也有了距离。改变“理论型”的单一师资结构,充实“双师型”教师人才,尤其要促进指导教师的商务知识结构更新,才能保证商务英语实践实训教学的效果。

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实训教学经验

1.明确教学目标定位,深化理论研究

要顺利开展实践实训教学,首先要明确目标定位。实践和实训的总体目标都是要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从而实现从理论到实际的平稳过渡。虽然都强调实操能力,但是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实践重“践”,要求学生在真实工作环境中独立完成任务,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最后一步;实训重“训”,要求学生在模拟商务环境中完成任务,在操作过程中还能得到指导教师的点拨和辅导,其实质是一种高级专业培训。

我国的商务英语专业实训研究起步较晚,本人任职院校在进行商务英语专业实训建设的初期主要考察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将实训目标定位为“让学生在企业(校外实践基地)接受职业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随着实训教学的开展,教研室设立了相关的校内课题研究,对比了以法国为代表的学校本位模式和以英美为代表的社会本位模式,总结出本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实训教学目标:在统一的实训理论指导下,采用多元化的实训手段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训教学与课堂教学灵活结合,实现从课内到校内,从校内到校外的顺利过渡。目前本院的商务英语实践实训教学得到了学生和企业的肯定,这与教研室坚持理论研究,坚持用理论来推动教学改革是分不开的。

2.构建循序渐进的渗透型实训模式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是遵循“课堂――实训――实践”的发展规律的,科学系统的实训模式是课堂理论和顶岗实践之间的过渡桥梁,如果将实训与课堂教学“一刀切”,将其安排到整个高职学习阶段的最后,并不能保证实训教学的效果;只有构建循序渐进的渗透型实训模式,才能让后期的生产实践获得最佳效果。目前,本教研室根据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将社会见习、单项强化实训、综合模拟实训、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安排到不同的教学阶段,形成以点带面,逐级递进的实训模式:

(1)社会见习

社会见习是商务英语专业新生的入学培训内容之一,其内容是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短期(半天或1天)参观学习,以便学生能对未来三年中将要学习的专业情况、行业背景、发展现状和职业素质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学习目标。

(2)单项强化实训

单项强化实训是针对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职业技能而设置的模块化实训环节,也是与课堂教学结合得最紧密的实训模式,安排在进行专业课学习的第二至第四学期。根据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安排,每完成一个项目的理论学习,学生就要进行相关的强化实训。如《外贸函电与单证》课程就安排了《报盘与还盘》、《订立贸易合同》、《信用证审证》、《生产管理》、《出入境报检》等模块的强化训练;《商务谈判》课程安排了《接待与介绍》、《合同条款磋商》、《申请权》、《索赔协商(货物生产)》、《索赔协商(货物运输)》等模块的强化训练。各个强化实训项目都建立了相应的实训题库,保证学生能得到足够的训练量。单项强化实训安排在课内完成,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任课教师也能在指导中及时发现问题,为下一个课题的讲授做好准备。此外,部分单项强化实训也安排在学生开始顶岗实习之前作为集训。例如,本院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每年都要参加两次广交会的顶岗实习,在上岗前,参加实习的学生必须先参加校内的《商务礼仪》、《商务英语对话》两项强化实训,以便能更快更好地满足岗位对沟通协调能力的要求。

(3)综合模拟实训

综合模拟实训是在学生完成了各个单项强化训练,初步掌握了商务英语核心技能的基础上,在高仿真的模拟国际商务环境中布置综合性实训任务,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用和团队合作精神的校内实训环节。综合实训不是单项实训的简单相加,它要求实训内容具有仿真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尤其要注意涵盖单项实训中未能体现的商务文化、管理艺术等方面。目前,教研室采用的是德国F+U学院的模式,要求学生分组并组成模拟公司,完成模拟交易会和模拟招聘会的任务。

(4)顶岗实习

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进行了一年的专业学习后,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参加广交会的顶岗实习,在实际岗位上进行会务接待、前台接待、客户服务等环节的校外实习。顶岗实习采用带队教师跟踪辅导和实习企业负责人现场指导的形式,是学生从校内实训迈向校外实习的重要一步。大部分参加过顶岗实习的学生都对以后的专业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5)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的持续时间最长的校外实习活动,安排在第六学期。学生在毕业实习期间还要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相关课题研究,实习结束后要递交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作为整个高职学习阶段的结束,毕业实习完成了“理论――实践――理论”的学习周期。

3.建设现代化的模拟实训室,优化实践基地管理

校内实训项目是学生进行校外实践的准备和过渡,具备高仿真度的商务模拟实训室是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很多院校都认识到仿真度的重要性,不惜投入大量资金来营造模拟商务办公环境。但是,实训室的商务氛围除了形式上的硬件建设外,软件配备也很重要。配套的模拟教学软件、与实训环节相一致的模拟公司结构、可供分析参考的典型案例、真实的商务(外贸)资料,甚至往届的优秀实训作业(成果)等,都是提高仿真度的重要条件。相较之下,商务英语实训室更注重软件建设,特别是经典案例的积累和真实案例的更新。

商务英语实践教学的另一个难点是校外实践基地的管理。理工类专业的校外实习以生产实习为主,一般只需要3到5个实习工厂就可以满足需求。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由于实习岗位的特殊性,大型企业也只能安排20人左右参加实习,要满足整个年级的顶岗实习需求,需要数量众多的校外实习基地。如何对分散各地的实习学生进行管理,如何与实习单位保持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都关系到商务英语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经过近两年的摸索,本教研室总结出四点经验:第一:重点发展大型企业为顶岗实习单位,发展中小型企业为见习单位;第二:重视企业的反馈意见,及时整改,尽量发展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第三:安排优秀学生顶岗实习,树立本专业的良好形象;第四:逐步完善实践基地的管理,建立系统有效的管理机制。

4.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要改变商务英语单一的理论型教师结构,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第一:要处理好在职教师从课堂教师(teacher)到实训指导教师(facilitator)的角色转变,包括教学方式、知识结构、心理因素等方面;支持在职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在掌握英语的基础上选方向钻研商务实务,如取得国际商务师、经济师、翻译等资格证;鼓励在职教师利用各种机会下企业调研,接触行业的第一线,充实技能。第二:招纳有商务背景的职业经理人和经贸专才来充实教师队伍,尤其是充实实践实训指导教师的队伍,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5.建立严格可行的测评体系,推动实践实训教学改革

没有严格执行的测评反馈作为约束,实践实训就容易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教学流于形式,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在近年的教学中,本教研室逐步建立起严格可行的实践实训测评方案:

(1)实践实训教学的各个环节均分配了一定的学分和学时,实践教学正式列入专业教学计划中,与理论教学、职业技能考证具有同样的重要性。

(2)对指导教师和学生均制定了相应的实践实训教学管理制度,严抓考勤、查岗,不允许任意缺勤、脱岗。考勤查岗情况与学生的成绩及教师的工作考评挂钩,以确保实践实训教学的开展。

(3)对不同的实践实训项目采用灵活的考察方式和测评标准:

①见习:考勤纪录及见习参观感想

②单项强化实训:考勤纪录及各模块实训作业的平均分

③综合实训:考勤纪录、学生互评及指导教师评分

④顶岗实习:考勤纪录、学生实结、实习单位负责人评语及指导教师评分

⑤毕业实习:考勤纪录、学生实习报告、实习单位负责人评语及指导教师评分

(4)分析研究实践实训教学取得的效果,分析学生在实操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听取实习单位意见,了解企业对高职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变化,把握人才市场的动向;以测评反馈信息作为今后教研教改的重要依据。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具有本身的学科特性,实践实训教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运用灵活的,多元化的实验实训手段,构建渗透型的实践实训模式,完善教学条件和师资队伍结构,才能取得更好的实践性教学效果,实现高职教育应用性、技能性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大学生实习实训论文例8

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实践教学应是彰显“做中学,做中教”的“三级”平台技能实训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的顶岗实习,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构建初、中、高“三级”平台,形成课内模拟训练,课外实践演练的多层次、立体式实践教学模式,打造适合高职院校文秘专业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构建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初级平台――课堂职业能力训练

初级训练体系旨在将课内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初步体会,提高掌握理论知识的效率。最有效的职业学习只能通过实际工作来实现,即“做中学”。而教师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为“做中教”。专业课程教学应强调课堂教学的引导与互动,注重开展体验性学习,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

(一)工学结合,创建情景模拟教学

基于真实工作过程的教育是高职教育的理想状态。开课伊始在班级成立虚拟公司,实行“一班两制”,班级和虚拟企业合二为一,用于课程实践活动。例如,我院的2007级商务文秘一班成立了秘之语化妆品有限公司,由学生担任公司的总经理、部门经理和职员,负责虚拟公司的运营和日常管理。公司机构完整,各部门管理规范,为秘书工作展示提供活动舞台,实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将教学活动与内容,全盘置于该公司的框架之下运做,以秘书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岗位职业标准为设计依据,进行模拟角色与情景的仿真教学。创设实践性强的情境,如开展模拟会议、洽谈、接待等一系列秘书工作活动,让学生扮演规定情境中的角色,去体验实际工作对专业知识与技能的需求。模拟情境可以营造浓郁的秘书工作职业氛围,熏陶学生秘书角色意识,缩短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学生提前进行身份的角色转变,及时把课堂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训操作,为专业学习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项目引领,构建职业教学模块

项目导向教学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强调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彻底打破按照知识本身相关性组织教学的传统模式,按照工作任务相关性来组织教学内容,合理设计训练项目。文秘专业项目实训应以本专业核心课程秘书理论与实务为突破口,打破理论与实务界限,针对企业秘书工作岗位特性,以秘书完成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准则,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基础知识”和“办文工作”、“办会工作”、“办事工作” 4个模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秘书职业认知、秘书形象设计、公文撰制、文书处理 、会议工作、信息工作、办公室日常事务等8个项目任务。每个项目任务模块都是一项情境化、行动化的学习任务,突出任务驱动,教、学、做结合。通过创设工作环境――扮演角色――执行任务――指导学习――评价成果五个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在与工作任务的联系过程中去学习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中级平台――校内职业能力训练

中级训练体系主要是能够有效利用教学仪器设备,创造性地开展内容先进的实训项目。在先进性与开放性的实践教学环境对学生进行秘书岗位认知与秘书业务技能实训,旨在在模拟或真实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办文、办事、办会技能,训练学生专业综合能力。

(一)利用学院资源,建立校内见习基地

充分利用学院现有的软硬件资源,选择与秘书工作贴近的学院党政办公室、档案室、图书信息中心及各系部办公室建成文秘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学生完成一定的理论学习、课堂训练以及实训室训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学院资源,进行以校内综合性实践训练活动为主的校内见习。

校内见习为学生提供办公室业务综合实训、档案管理实训、会议管理实训,信息采编实训等专业技能训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院各级办公机构设备完善,办公程序规范,工作人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能对学生工作实践给予指导,使学生迅速适应秘书工作环境,提高“办文办会办事”的专业技能。

校内见习是学生离开人工环境参与的真岗训练,可以综合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提高。

(二)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自主创业

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创业,如在学院内开设大学生创业一条街,文秘专业学生可以成立自主创业公司、专职礼仪与会务服务社团、文印社等小型经济实体,充分利用自己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在校内外广泛组织公关礼仪队,并在学校内为各种会议、活动、庆典提供服务,进而推向社会,为各企事业单位的大型会议、庆典会展活动、颁奖仪式等提供优质服务。学生在真实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感受职业环境,体验秘书工作,培养职业能力。

三、高级平台――校外职业能力训练

高级训练体系是走向社会,以具有装备水平高、优质资源共享的高水平生产性实训基地为依托,在校外进行开放式教学。

(一)开门办学,加强社会实践训练

社会实践训练主要有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和专业调研等形式。实地考察是学生在学习专业课之前,到本专业对口单位、部门进行现场考察、观摩活动,使学生对专业有一个总体感性认识,明确应掌握的基本实践技能。社会调查和专业调研是高职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调研和调查,训练学生搜集、整理、分析信息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贯穿于秘书工作的始终。如果模拟实训是“练兵”,那么社会实践则是“实战”,把教学扩大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

(二)依托企业,共建校外实习训练基地

大学生实习实训论文例9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高耗低效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如: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实现;课堂或者课后的语文训练不够科学甚至比较老套,那些传统的练习方式很单一,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笔者认为,语文教学需要训练,关键在于要区别有效训练和机械训练。

2.课题研究的意义

由于对于语文学科训练的有效性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语文界还没有形成普遍认可的可行的语文训练有效性实现的理论。所以,笔者想借此机会进行一番探索,发现一些可供参考的内容。同时,在此过程中能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的素养。钱梦龙老师说:“要不断提高教学理论修养。特别要重视成功课例的研究。观摩优秀教师上课,研究卓有成效的课堂教学的实录,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最好不要照搬别人的某些具体做法,而要把这些成功的课例作为思考的资料,加以认真的比较、分析,找出它们所以成功的‘奥秘’,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是一个很有实践意义的研究项目。”他的话给了我很重要的启发,通过案例我们尝试找到一条探索问题、进入课题研究的途径,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信心。

二、理论界定

1.“训练”

(1)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学习和辅导掌握某种技能。

(2)训练是指人有意识地使受训者发生生理反应,从而改变受训者素质、能力的活动。和教育一样,训练也是培养人的一种手段。

2.“有效”

《现代汉语词典》对“效”的解释是“效果,功效”,其词条包括效果、效能、效率和效益。综合起来就是各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结果和作用。

3.“有效性”

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

笔者认为,语文训练的有效性,就是语文学科在老师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学习和辅导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且语文训练过程完整,能达到教学中有关训练策划的结果。

三、理论依据

1.儿童心理学理论及相关理论

主要理论依据是:(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中关于初中阶段的孩子的理论研究。(2)维果斯基的发展观,“最近发展区”中也有对于中学阶段的人的研究。(3)卡拉什的理论和教学方法中关于语言获得的理论研究。

2.学习心理学

学以及行为主义学习观的相关理论:如布卢姆的学习分类法中得到的启示。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关于学习的产生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认知心理)学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的论述。奥苏贝尔关于接受学习的理论。学生学习动机,关于集中注意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策略。几种不同的学习类型有关学习策略的介绍。

3.《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

四、课题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

五、课题研究内容

关于训练有效性的问题,笔者先浅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在笔者看来,语文训练的有效性问题关乎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研究语文训练的有效性问题有助于帮助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向着更加科学的方向迈进,因为教改源于实践,又要用于实践。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的有效经验将能直接指导一些可行的教学实践,而有效训练是在教学实践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最后,笔者认为,关于这个话题,还没有结束。语文教学对训练问题的重视程度还没有达到一个理想的状态,因此,笔者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仍然会继续努力寻找这方面更多更好的材料,做出分析和评价,提供给大家更多的启发。

大学生实习实训论文例10

作者简介:刘美玲(1978-),女,浙江宁波人,浙江万里学院金融系,讲师;陈健(1964-),男,浙江宁波人,浙江万里学院金融系,副教授。(浙江 宁波 3151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049-02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普通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如何应对金融行业日趋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冲击,满足经济发达地区金融行业快速发展对金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成为当前金融高等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实验实训实习”体系(以下简称“三实”体系)对于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及改善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高金融人才的竞争力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改革传统的金融实践教学,构建与金融应用型人才定位相匹配的、系统的、科学的金融“三实”体系一直以来就作为专业改革的重点。本文结合浙江万里学院金融专业综合改造过程中“三实”教学体系的探索实践,就金融应用型人才“三实”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具体做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应用型为导向的金融专业“三实”体系建设的基本理念和思路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对应用型人才培养表示认可并提出鼓励,在此思想指导下,各高校纷纷开展专业改革,尤其是承担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院校更是积极改善人才培养方案。浙江万里学院金融专业自成立以来一直积极探索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而且较早地开展了金融实践教学。在国家教育部的文件指导下,金融专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以应用型为导向的金融专业“三实”教学体系思路,明确以“理论指导实践、实验带动实战、实战推动专业学习”作为“三实”体系建设的理念。并在此指导思想下制定了“三实”体系的建设思路: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充分利用金融保险基地资源,构建“专业认知—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实战训练”四个渐进式层次教学体系。根据金融专业的“三实”基础情况,在“三实”体系设计中增加了综合技能训练及实战训练部分的比例,相应减少了专业认知和基本技能训练比重,以此来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自我设计解决能力的培养。通过对“三实”体系的构建实施,使金融学专业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教学过程使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二、以应用型为导向的金融专业“三实”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实践教学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训练,培养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紧密衔接、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互促进、能力培养和素质铸造“三位一体”的金融专业教学理念,浙江万里学院金融专业提出了“专业认知—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实战训练”四个渐进式层次设置的实践教学路径,搭建了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三实”教学体系。经过了2年的建设与努力,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业务的实验体系、综合实战训练为核心的多层次实训体系和校企结合的实习体系。

1.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业务的实验体系

实验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有效支撑更有利于学生对金融相关知识和理论的掌握、运用。实验教学的设计本着认知—基本操作—综合应用逐步推进的原则,因此实验教学基本贯穿金融专业各个年级的学生。在平台课中设计一些简单基础实验,逐步到专业课程的专项实验,再到高年级让学生做一些涉及多课程的综合实验。以浙江万里学院金融专业为例,在大一、大二开设基础会计学、统计学等平台课程时,配套会让学生接触一些简单的会计实验、统计软件基本操作等实验内容;进入到大二、大三的专业课程学习后,例如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课程,逐渐让学生进行一些专项实验,例如国际结算业务模拟操作、信贷业务模拟操作等;当完成了主干专业课程课程学习后,在有了一定专业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可以在大三或大四安排一些金融专业综合实验或跨专业综合实验。例如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及预测(需要有会计、财务、金融等多专业知识)、金融产品设计及推广(需要有金融、营销、财务等多专业知识)。

2.“实战驱动”的金融专业多层次实训教学体系

实训教学体系通常是指由实训教学活动中各要素构成的有机联系整体。它要求整个实训教学应满足符合性、系统性、全面有效性、预防性和动态性,从设计、建立到实施、检测和保持等各环节都应实现科学化和程序化,通过反复的优化和循环控制,最终发挥实训教学资源的最大功效。改善后的实训教学应根据实训的特点对部分课程开发设计实训项目,并整合现有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设计综合实训项目及与企业紧密结合的创业、创新项目(参见表1)。本着基本素质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与创新能力为主导,金融专业可建立四个逐步推进业务操作水平的层次,并与专业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训课程体系(详见表2)。这四个层次分别是:面向一门课程的单一性实训项目;根据企业实际运作,结合多门课程的专项技能训练项目;面向全局,涉及几个专项技能的拓展性综合应用能力的实训项目;紧密联系创业、就业,培养职业能力的创新型实训项目。

通过递进式的教学引导和仿真的操作环境使学生获得与真实社会经济活动相近的实战效果,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干中学”,努力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对学生理论及实践能力的提升环节。例如,公司上市与运营是通过模拟公司上市及上市后的运营。在运营期间先后有几百位学生担任职务,并根据所学理论确定企业战略规划、指导市场、形成投融资方案,最终以每股累计收益来衡量公司运营的效果,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与应用实践能力。

3.基于校企合作的金融专业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

实习的特殊性在于学生能够接触实际工作。学生在实践经验丰富的师傅的带领下,学习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思考分析问题,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这是对专业知识学习的一次拓展与拔高,也是对专业教学水平、教学手段与教学效果的一次验证。近年来,浙江万里学院金融专业积极探索以校企联合方式创新校内外实习模式,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校内依托学生社团和学生事务管理中心及学科竞赛中心等组织推进校内实习;校外依托金融保险基地所积累的校外实习基地,校企联合开展校外实习的模式。尤其是近年来浙江万里学院金融专业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方面有了较好的实践,并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目前金融专业已先后与宁波市保险业协会、建设银行和期货业协会合作开办了“保险班”、“建行班”及“期货班”。这些金融特色班的学生能够在完成校内教学学习后,经过合作单位的岗前培训在第8学期直接由金融机构安排对应岗位进行专业实习。通过这种金融机构岗位的实战锻炼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素质。实习期间综合表现优秀的学生,实习单位将直接录用。

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专业素质与能力水平的综合检验。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毕业实习的方向要求从应用方面进行探索与设计。金融专业可以结合校外实习要求学生基于当前金融机构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设计毕业论文选题,然后由学校及联合培养的合作单位共同进行选题和开题论证。这样可以使毕业论文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去分析和解决金融领域内某一基本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详见表1)

三、建立以能力评价为核心、多元化、导向明确的评价体系

“三实”体系的评价内容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标准四个方面。从评价的客观性和管理角度出发,评价主体一般由教务处和实践教学管理部门承担,而评价对象是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分院(系)的管理工作。对于评价内容,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应对相对独立的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如实训、实习、毕业设计等)进行,也应分别制订不同的评价标准。

1.实验类课程教学评价

这里所指的实验教学是指附属在理论教学中或短学期的实验课程教学。对于这些课程的教学评价,力求做到区分理论教学,形成自己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不同的实验教学内容需设计不同的实验教学评价内容。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侧重于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因此平时成绩要以实验操作、实验能力、实验结果、实验报告为主要依据。综合类,尤其是跨专业综合实验注重过程考核。金融综合实验教学是一个边学习、边研究、边实践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综合实验成绩评定不能用单一考试方法,而应综合、全面地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进行评定,如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掌握和应用能力、基本技能、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协作精神等。

2.实训类课程教学评价

实训类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应用型”素质为目标,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实施原则下确定的系列训练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学术修养和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自我组织能力。评价体系也要围绕此目标进行设置。因此,综合训练项目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顺利实现,对其进行合理的评估非常重要。评估体系的主要组成如下:训练项目设计方案评价,其中包括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先进性、科学性、可靠性、综合性、可行性及方案实施过程的难易程度、综合性指标系数的高低等;训练项目实施过程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团队协作和吃苦耐劳精神;训练项目实施结果评价。项目结果分析应保证科学性、正确性,对科学研究的价值及生产过程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3.实习设计类课程教学评价

校外实践活动主要以增强学生对金融机构业务经营管理及大型企业投融资活动的感性认识为目的。因此,对应这部分的评价体系以激励学生参与性、创新性为原则。对于这部分实习的评价应包括校内老师和实习单位两方面。校内部分主要有指导老师负责对学生实习是否符合要求等方面进行评价,实习单位则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等进行评价。毕业论文(设计)评价主要针对学生选题、设计能力和作品质量进行评价。如选题质量方面的评价内容包括是否符合综合训练要求、选题的难易程度、选题与实际的结合程度。

参考文献:

[1]王玲.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江南论坛,2011,(8):56-57.

[2]王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的金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J].经济视角,2011,(5):67-68.

大学生实习实训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G645?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49-02

一、加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的重大意义

1.提高学生党员的质量是高校贯彻实践“三个代表”的必然要求。这“三个代表”是对我党1992年基本经验的高度概括,为新形势下党建工作提出新任务,新世纪加强党的建设指明方向。只有积极发展高校大学生党员,才能培养出一批批的创造先进生产力的知识分子,才能确保高校完成传播、发展、创造先进文化的重大使命。坚持用党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用党的知识教育学生,用党的事业吸引大学生,用党的号召凝聚大学生,才能保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高校思想建设的主旋律。

2.高校学生党员是我党新生力量的重要来源,高校也将成为新党员的发展地、培训地和集散地。高校学生党员是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他们有思想,有追求,有专业技能,毕业后在各类岗位中担当重任,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很多从他们中培养选,高校的学生党员已逐渐成为我党新生骨干力量的重要来源。

二、宁波大学近几年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现状及主要问题

1.学生党员教育培训模式单调、内容枯燥。教育培训绝大多数采取“”、讨论、入党宣誓仪式、观看教育片等传统形式,也有部分学院组织学生党员进行实践活动,比如党员活动进社区、义务维修、义务支教与“三困学生”联谊等,但这类实践活动缺少长效机制的保障,每次活动只能点到为止,以致形式大于内容。采取文体、艺术形式开展的教育培训活动几乎很少,而能调动学生党员积极性的教育活动更是踪影难觅。正是由于教育培训仍存在着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培训仍处于单一、传统教育模式,创新较少,通常以会代培、以会代训,大学生党员学习积极性并不高,而且通过学院的教育培训,思想上并不能受到太大的洗礼,受益并不多。

2.学生党员对教育培训工作认识还不到位。据了解,每学期组织的预备党员培训班,部分学生将其当作“政治任务”来完成,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缺乏,经常存在“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中途开小差的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氛围不太浓,很难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3.党员培训的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落实。据调研,每个学院在党员教育培训的经费投入上非常有限,上级党委下拨党费总量不大,各学院经费预算也非常有限。以宁大理学院为例,每年,用于学生党员培训的教育经费只有1500元,平均每个党员每年15元。党员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教育培训模式,单一、缺乏新鲜感、缺乏吸引力的理论培训使得参训党员的热情大大降低。

4.重入党前发展,轻入党后教育。宁波大学的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主要是通过校、院两级党组织来实现的。学生入党前,要经过入党申请、组织推优、党校培训、群众座谈等多个环节,接受考察和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非常积极努力,在工作中处处争当先进,乐于助人、热心公益,大部分学生党员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下,能坚持用先进的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在学生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榜样的力量,成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但后期的教育培训力度不够,每学期只是集中安排一次预备党员培训,对学生党员的影响力并不大。不少党员发展完毕后,便出现“船到码头车到站”的现象,后期动力不足,在思想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平时不太关注时事政治,对党的认识和理解不深刻,部分党员入党后业务学习不如入党前努力,学习成绩出现明显下滑,而且,个别党员存在入党动机不纯的现象,随大流或因家人要求入党,在进入党组织后,思想上没有质的变化,不能以身作则,先锋模范作用不突出。

三、加强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党性修养状况,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能否健康成长、成才,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事业的发展和兴旺。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培训工作,事关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事关党的基层基础。针对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提高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1.加强组织领导措施到位,将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要健全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实现校院两级领导齐抓共管的局面,学院党委要把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对学生党员培训工作进行全面的部署和安排,学校党委落实考核奖惩工作,把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情况作为考评各级党委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让此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2.创新学生党员学习培训机制,保持学生党员先进性。首先,各级党委要大力倡导终身学习的理论,提倡多渠道、多方式学习,在生活中学、在工作中学,推动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其次,将集中培训和支部学习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各级党校的主阵地作用,不忽视党支部政治理论学习,创新自学机制,运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党员用先进的理论武装自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再次,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立体化学生党员学习培训新机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派下去”的方法,提高学习培训质量,确保党员质量。

3.健全落实保障机制,提升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效果。各级党委要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党校、党员教育电教设备和学生党员的学习资料、学习阵地的经费投入,为教育培训工作提供经费保障。重视党员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邀请先进模范人物参与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高素质的党员培训师资队伍,有效提高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质量。

4.结合学生特点设置教学内容,增强教育培训工作实效性。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指导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积极探索适应形势发展和党员实际的教育培训模式,采取党校培训与网络教育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集中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创新学习方式,丰富学习载体,不断提高学习培训的实效性。学院党委要紧密结合学生党员思想实际,科学安排党性教育专题,根据大学生党员的特点,开展知识竞赛、辩论赛、环保行动等具有学习和教育意义的实践方式,充分调动党员自主学习能力,营造学习氛围,发展学习型党组织。

参考文献:

[1]罗金艳.高校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及其改进的基本思路[J].前沿,2012,(19):52-53.

[2]刘健.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研究[J].学理论,2012: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