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1 17:16:26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例1

(一)农技推广体系情况。

1.农技推广机构。黑龙江省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包括种植、农机、水产)总计2079个,其中:省级6个、市(地)级33个、县(市、区)级261个、乡(镇)级1779个。目前,全省乡镇农技推广体系(种植业)基本完成了改革任务,实行县管或县乡共管的管理体制。

2.村级服务站、农民技术员、农技示范户。全省80%县(市、区)建立了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每个服务站由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派技术人员专门负责指导。同时,建立农民技术员制度,延伸服务链条。围绕水稻、大豆、玉米、马铃薯、蔬菜等主导产业,培育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乐于助人的农民,作为村级农民技术员,参与服务站工作。对村级技术员进行重点培训,使村级农民技术员成为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成员,成为农情调查员、技术推广员、政策宣传员,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全省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培训农民科技示范10万人左右,示范带动周边农民应用先进实用技术。

(二)人员构成情况。

1.人员数量。全省农技推广机构现有人数7778人,其中:种植业5694人、水产733人、农机1351人。 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2.专业情况。全省推广机构现有专业技术人员7437人(种植业4955人),其中:高级技术职称的1578人(种植业1225人),占21.2%;中级技术职称3327人(种植业2232人),占44.7%;初级技术职称1889人(种植业1149人),占25.4%;初级以下技术职称643人,占8.7%。

3.学历情况。全省推广机构现有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2519人,占32.4%;大专学历3590人,占46.2%;中专学历1383人,占17.8%;中专以下学历286人,占3.6%。

(三)经费来源。全省各级农技人员工资全部纳入当地财政预算,每年财政预算安排一定的工作经费。2009年开始,国家财政部、农业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目前覆盖全省87个县(市、区),每年项目资金总计1.4亿元,基本解决了农技人员工作经费不足问题。2011年,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实施了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为乡镇农技站建设业务用房,配备仪器设备和交通工具,三年间,对96个县市区的881个乡镇投资1.5亿元。

(四)农业科技推广的主要成绩。通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能得到充分发挥,推广体制得到逐步理顺,机构设置趋于合理,推广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活力不断增强,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不断健全,推广体系公共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极大地推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主要包括:明确了公益性职能,把过去经营性职能全部分离出去;重新设置了机构,保证了体系的完整性;理顺了管理体制,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核定了人员编制,保证了农技人员的专业性;建立了各项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创新了推广模式,推行了“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技术指导员+协会+科技明白人”、农民田间学校生产全过程培训、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带动等服务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同时,提高了队伍整体素质,增强了公共服务能力。

二、黑龙江省农业科技推广主要模式

(一)推广机构常规模式。一是一乡一站。目前,全省75个县(市、区)独立设置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种植业),其中由县农业管理部门垂直管理的乡镇站占24%,县乡共管的占76%。二是区域设站。根据行政区划和农产品区域分布,跨乡镇组建区域服务站,重点研究推广某类作物生产先进实用技术。区域中心站人、财、物权隶属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管理,服务区域的乡镇协管。三是政府购买科技服务。2012年,全省在87个种植业县、50个畜牧县、25个渔业县和10个农机县组织实施了农技推广补助项目,项目资金1.4亿元,项目建立试验示范基地369个(种植业261个、渔业76个、农机32个),遴选主导品种287个,主推技术265项,推广五大粮食作物10大高产栽培技术模式1.58亿亩。

(二)科技特派员。东北农业大学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开展了“春雨行动”、“夏管行动”、“秋收行动”及“冬训行动”,积极组织专家走出校园,深入到乡镇、村屯、企业、场区,通过举办各类科技大集、农民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科技节、科普之冬等活动,采取现场培训、技术指导、发放科普及致富书籍等形式,为农民送去科技知识,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目前,学校建立了以科技特派员为主体、研究生直接参与的科技服务小分队,活跃在农村生产一线,是一支流动的科技专家服务队伍。

(三)院(校)县共建。一是搭建扶贫开发平台,提供组织机制保障。通过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创办农业专家大院、实施农业致富项目、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等扶贫措施,逐渐摸索出一个全新的农业扶贫开发模式,使农业标准化水平、农业产出水平、农民收入、农民科技素质显著提高。二是实施“四项规定动作”,打开科技扶贫开发突破口。通过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兴办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谋划农业科技致富项目、实施农民培训工程等“四项动作”,推进科技扶贫开发工作。逐步探索出了以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为依托、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载体、以科技入户项目为途径、以农业信息传播和科技培训为手段,集“咨询服务、集中展示、生产示范、项目带动、技术推广、科学普及”为一体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新模式。

与此同时,开展院(校)市联建。东北农业大学先后与哈尔滨、大庆、伊春、佳木斯、齐齐哈尔、牡丹江、双鸭山、黑河等市开展合作共建工作,进一步完善了“农科教”、“产学研&r dquo;、“特派员”相结合的科技推广新模式。

(四)院(校)村共建。近年来,农业科学院为了扩大合作共建的广度和深度,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院村共建,将科技扶贫目标定位在基层经济实体,以发展区域特色农业为宗旨,以项目制包干管理为扶持手段,提倡发展多种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多样化,树立科技致富典型,以点带面,助推全省种植业结构调整,带动区域农业向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五)专家大院。各科研院所与农业院校均设有农业科技专家大院,专家大院一般都设在县农技推广中心。每个专家大院配备了必要的设施,有独立的专家值班室、咨询培训场所,有电脑、多媒体等现代演示系统,开通了农技“110”热线电话。省农科院专家和县里的农技人员混合编队,常年驻院服务,轮流值班,全天候直接服务农民。

三、目前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员数量较少,服务半径过大。全省现有从事种植业技术推广的专业农技人员5000人,要服务全省966万农村劳动力,即1名农技人员要指导服务近2000个农民。加之黑龙江省地域辽阔,耕地面积大,每名农技人员要服务4万亩耕地。另外,由于我国目前土地经营制度是家庭联产承包制,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很难保证技术人员到位率和技术到位率。

(二)专业人员少,指导能力差。农村税费改革后,全省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下放到乡镇管理,致使人员知识结构发生了彻底改变。大量非农专业人员进入推广队伍。一些农技人员不如农民懂技术,更谈不上指导农民。一些农技人员知识老化,对先进农业知识和技术掌握不全、不准。虽然近几年开展了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但整体素质提升还需要一个过程。

(三)农民文化程度低,吸纳科技能力差。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以老年、妇女居多,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务农农民中,小学文化程度占39%,初中文化程度占54.5%,高中文化程度仅占3.4%。农村新生代劳动力绝大部分在结束学业后进城务工,务农农民难以操作高效率农业设施装备,高水平农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四)资金投入不足,条件建设滞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础设施较差,多数没有独立的办公场所,只能借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用乡镇政府房屋;缺少下乡交通工具,影响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培训条件和手段落后,影响培训效果。近年来,虽然国家投入了一些改善推广机构条件的建设资金,但资金量较小,省市县乡级推广机构条件得不到很大改善。同时,推广工作经费也存在不足。

(五)人员待遇不高,工作动力不足。长期工作于乡镇基层的农技人员工资收入低,有着30多年工龄的老农技人员每月只能拿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非示范县由于没有项目经费,乡镇农技人员下乡拿不到绩效工资和各种补贴。基层农技人员由于长年从事技术推广工作,没有论文和成果奖励,晋升技术职称较难,20年到30年工龄还是中级技术职称以下的数量居多。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基层农技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四、对创新农业科技推广的具体建议

(一)推进体系改革。国家和省下派督导组开展检查督导,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贯彻落实新农技推广法。对还没有改革的县(市、区),要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步伐;对已改革的县(市、区),要不断深化改革,真正打造一支“农业用得上、农民信得过、农村离不开”的农技推广队伍。

(二)增加人员编制。目前,全省从事种植业技术推广的专业农技人员仅有5000人,每个乡镇一般为2-3人,难以有效开展各项服务。政府应适当增加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编制,以满足农业生产日益增长的科技需求。

(三)加大推广资金投入。在原有基础上,各级财政部门每年可从新增财力中提取1%,设立农民科技培训、高新农业技术推广专项基金,并力争逐年增加,把农业科技服务当作公共事业来办,把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的优先位置,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民,解决未来“谁种地,如何种好地”问题。各级财政应加大对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要将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预算内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按规定幅度逐年增长,将农技人员经费、基本运转经费等各项支出依法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给予保证。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例2

 

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期间存在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具有高投入、高风险的特点,因此,对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进行评价有助于客观地分析全省各地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有利于各级政府制定出正确的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发展。因此构建一套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更加客观、科学地展开评价工作。

1农业科技创新概念和体系分析

1.1 农业科技创新概念

农业科技创新是农业通过应用新知识、新科学、新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工艺、生产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的整个过程;是包括农业科学研究、发明、创造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在内的动态过程[1]。

1.2 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本身处于多个不同的社会组织关系之中,构成一个互相联系的网络系统,这个系统的主体包括:即农业科学技术的生产者、使用者和传播者。具体构成如下:

政府处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开端[2]。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民生,因此,农业科技创新必须由政府主导。政府投入相关资金、人力等资源,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展开,营造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有利环境。。

农业科研机构和农业高等院校是农业科技的创新主体。他们在推出科技成果的同时,又能反馈给政府相关的农业科技创新信息。他们与农业科技中介、涉农企业等相互合作,提供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同时,也为社会培养农业类人才。

农业科技中介机构在各类创新主体之间扮演沟通的角色。他们沟通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和涉农企业间的技术流动,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内各主体之间相互合作[3]。

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处于农业科技成果生产者和使用者之间。福建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机械等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4],在一定意义上,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涉农企业是农业现代化生产的基本单元。在市场经济中,涉农企业能更好的对生产要素进行组织或整合。他们可以实现良种、技术、加工、销售、管理、信息等全程服务的组合。

农户位于整个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末端。农民使用农业生产技术产品和工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收入。同时,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经济实力的农户也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之一,他们可以参与到项目研究的实践中。

相关机构在整个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程度的作用。。相关机构特别是金融机构等的大力支持,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顺利实施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意义。

综上,农业科技创新就是在政府宏观调控农业科技、科研机构供给农业科技、企业推广农业科技、农户应用农业科技中实现的[5]。在这个体系中,每个成员各司其责,充分发挥自身的力量,推动着农业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

2 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借鉴国内相关文献资料,根据上述系统各主体之间的持续性,将福建省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如下。

2.1.1农业科技创新投入A

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在农业科技创新环节中占据首要地位,是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支撑和基本保证,这里将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资金投入A1

A11:全省农业科技投入比重=全省农业科技投入总额/全省财政支出总额。

A12:农业R&D支出占全省GDP的比重=农业R&D支出/全省GDP总额。

(2)人员投入A2

A21:农业R&D人员占全省R&D人员比重=农业R&D人员人数/全省R&D人员人数。

A22:农业技术人员占全省专业技术人员比重=农业技术人员人数/全省专业技术人员人数。

(3)支撑力量投入A3

A31:全省农业科研院所比例=全省农业科研院所个数/全省科研院所总数。

A32:全省全国重点院校农业类比重=全省农业类全国重点院校个数/全省全国重点院校个数。

A33:全省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数=农技站个数+畜牧兽医站个数+农机站和经管站个数。

A34: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占全省技术人员比重=全省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全省技术人员。

A35:科技中介机构数,包括技术信息服务中心、风险投资服务机构、贷款担保机构等各类科技中介机构。

A36:农村科普示范点,截至到日前的农村科普示范点个数。

2.2.2农业科技创新产出B

(1)农业科技创新的技术产出(B1)

B11:平均R&D人员发明专利授权量(农林牧渔类)=发明专利授权数/该地区R&D人员

B12:平均R&D人员发表农业科技论文数=发表农业科技论文数/该地区R&D人员

(2)三大效益产出(B2)

B21:已应用成果占成果登记比例=已应用成果数/成果登记总数。。

B22:成果、技术开发收入占总经费比例=成果、技术开发所得收入/技术创新投入总经费。

B23:农业增加值增长率=(当年农业增加值-上一年农业增加值)/上一年农业增加值。

B24:优新品种覆盖率(占总面积)=全省优新品种种植面积/全省农业土地总面积

B25: 绿色食品增加率=(本年度绿色食品数—上一年度绿色食品数)/上一年度绿色食品数。

B2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本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上一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B27:受灾面积减少率=(本年度受灾面积数—上一年度受灾面积数)/上一年度受灾面积数。

以上建立的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融合了上文描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在实证分析中,只需要通过福建统计年鉴和相关数据报告的说明获取数据,运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即能对福建省的农业科技创新绩效进行评价。

【参考文献】

[1]李哲敏,信丽媛等.浅析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J].山东农业科学,2008(6):118-121

[2]周建锋.论我国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错位及其矫正设想[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86-90

[3]曲卫星.关于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探讨

[EB/OL].(2007-06-28)[2009-03-27]http://www.ntem.com.cn/ntem/showa.jsp?informationid=202689&classid=2007064

[4]福建科技年鉴2007年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例3

2009年秋种以后,天长市遭遇了长期低温阴雨天气,对在田作物的生长极为不利。田间苗情调查表明,多数麦苗表现为苗瘦、苗弱、苗小、分蘖少,基本苗数达不到理想要求。2010年春节刚过,天长市农委推广中心全面部署,统筹安排,动员全市农技人员进村入户,开展以抗灾保苗增收为工作重点的农技下乡服务行动。

1抓好新型农民的专业技术培训工作

2009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天长市农委推广中心组织农技人员到安徽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参加了“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技术指导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学习。回来以后,对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进行了上门培训,通过发放通俗易懂的科普材料、开展小型田头现场会等形式,向农民朋友讲解在田作物的田间管理技术,解答农民朋友提出的农作物管理方面的问题。

针对去冬今春天长市低温阴雨时间长,麦苗田间杂草量大的问题,指导农户利用2月20—23日晴好天气,突击抓好麦苗田间杂草的化除工作;3月10—15日趁阴雨天气,上门动员农户对长势弱小的麦苗普遍追施1遍拔节肥;4月27—5月3日重点指导农户进行1次以多菌灵、吡蚜酮、磷酸二氢钾等药肥混喷的方式防治小麦赤霉病,以达到保粒增重的效果,对感病品种防治了2遍。科技示范户双元村李岗组某种植户种植的3.2 hm2小麦,在农技人员指导下普遍长势旺盛,丰收在望。5月28日进行了测产,理论产量在9 726 kg/hm2以上。在其示范影响下,双元村李岗组学技术、重田管形成风气,户户小麦长势喜人。据测算双元村李岗组2010年小麦总产较2009年增产15 t左右,增收2.5万元。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农业技术指导员的辛勤劳动。

作为农技推广人员,要想农民能接受推广的技术,首先要多与他们交流沟通、交朋友,把农民当作自己人,这样才能拉近与农民的心理距离,他们才会接受技术和指导。农民技能培训要务实,必须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必须是实用型的、应用型的农业先进技术,农民能看得见、摸得着;必须是听得懂、容易做的技术[1]。农业生产中,告诉农民朋友怎么做,如何做即可,不讲抽象的理论和复杂的数据,讲了农民反而听不懂,会让他们认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有畏难情绪。农业技术指导员就是要把复杂的农业理论加以吸收消化,把引进的新技术同农民生产中实践经验加以融合,变为简单的、农民易接受的应用技术。

笔者多次参与农民的科技培训并主讲了相关农业技术,发现针对本地农民实践经验的总结,农民身边科技示范户典型案例的解说,农民听得津津有味,讲课结束时农民朋友报以热烈的掌声,会后还主动与农技人员进行讨论和交流,说明农民朋友对授课的内容是欢迎的。而有一些农民培训会,一味追新求洋,一味讲一些潜力挖掘的理论数据,甚至请一些洋专家来讲课,讲话没有感染力,不能引起共鸣,农民不领情,会场效果很差。还有一些地方农民培训走过场,农民来了发一些材料,造成农民学不到实用技术、又不领情的尴尬局面[2]。

2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积极作用

继续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的社会化作用[3]。时湾村桥头组一青年农民,既是汊涧镇麦业专业合作社成员,又是科技示范户代表,在合作社的指导下,没有用政府任何投资,自筹资金组织农事服务队。服务队队员吃苦耐劳,针对目前农村现实情况,开展秋种小麦机旋耕条播服务,春季农作物病虫草害综防服务。针对天长市去冬今春遭遇低温连阴雨灾害性天气,农作物长势普遍较弱,农事服务队组织22名机手,分片、分组开展抗灾保苗服务。农民一个电话随叫随到,服务队队员自带喷雾器、农药上门。一方面,既解决了留守农民由于无劳动力,不懂技术,想干干不好或干不了的事;另一方面,农事服务队队员也增加了收入,使农民朋友真正体会到“种现成田,收现成粮”的实惠。同时,农事服务队让农民在生产中真真切切地看到了科技的威力,得到了科技带来的实惠。经跟踪调查,经其服务过的麦田,麦苗长势喜人,丰收在望。

时湾村湾塘组某青年农民既是合作社成员,又是科技示范户,2009年午季夏种时,积极推广机插秧综合配套技术,采取供种、育秧、供肥、机插秧一条龙服务的形式,为当地24户农民21.33 hm2农田提供农事服务。2010年该村在他的示范辐射带动下,新增加了6台插秧机,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4]。

3参考文献

[1] 方志坚.新型农民培训机制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7):67-68.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例4

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村稳定这个主题,着眼于农村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对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不断增强他们的现代农业意识,进一步提高他们带领群众运用经营管理知识发展农村经济的本领,推动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不断进步。

培训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普及和提高相结合,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人施教。

二、目标和任务

至**年,全镇要分期分批抓好对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的适用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使80%以上的党员、基层干部系统掌握2—3门种养技术知识或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农村经济管理和科技管理知识,40%左右的农村党员、基层干部通过培训获得各类技术职称、绿色证书或相当于中等专业以上学历,占60%的行政、村领导干部具备农民技术员以上资格,占60%的乡镇领导干部、企业主要管理人员获得大、中专学历,具有初、高中文化的各种专业人才,逐步建设一支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依靠科技发展农村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队伍。

三、内容和方法

1、培训内容:坚持“实用、实际、实效”原则,围绕我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行如下培训:

1)、新时期我国科技发展战略、方针、政策教育。对农村党员和基层干部进行“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宣传教育。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例5

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和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9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农办财〔2009〕95号)精神,安徽省39个县被列为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南陵县即为其中之一[1]。为扎实推进该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的实施,2009年9月在全县遴选100名农业科技人员,联系培育1 000个科技示范户,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等方式,使科技示范户成为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成员,辐射带动2万农户共同发展。根据几年来科技入户工作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重心在于科技入户,科技入户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途径。

1南陵县农村现状

南陵县总人口5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4.18万人,耕地面积3.3万hm2,其中水田3.08万hm2,主栽农作物是水稻。很多年轻力壮的农民外出务工,留守的务农人员文化素质低,农业科技知识严重缺乏,广大农民很难与实用的农业科技对接。很多农户根本做不到科学施肥,很难掌握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农村水稻种植品种和耕作制度混乱,容易引发水稻病虫害重发,往往导致农民种田投入高,收益小。大多数农民迫切希望科技能真正进入农家。

2科技入户的重要性

2.1科技入户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平台

“三农”工作是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2]。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三农“经济发展,就必须彻底改变农业持续弱质、农村持续落后、农民持续弱势的局面。只有发展农村经济,才能建设文明富裕和谐的新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科技入户的思路和方法,正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良好平台。要组织广大农业干部和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察民情、听民声,深入田间地头摸情况、找问题,了解农民的所急、所盼、所想,然后有针对地开展面对面的示范、手把手的指导、心连心的服务,把实用技术真正用到农业中去。通过科技入户这种个性化服务,既可掌握农村的第一手资料,把握农民的思想期盼,了解农民的生产需求,为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提供原始数据,又可增进与农民的感情,增强为农服务意识。

2.2科技入户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助推器

由于南陵县农民文化程度低、科技水平滞后,他们只能凭经验抓生产,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有时还会出现凭老经验而误了农事的情况,造成大面积农田减产,甚至绝收。由于不懂科技、盲目施肥、盲目用药造成农业成本高而效益低、生态环境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性差等问题。如果能为农民提供先进的育秧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对农民进行现场指导,将会有效节约农民的投入成本,实现增产增效,也会有效地减少农业生态环境污染及农产品质量问题的发生,其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将十分明显。由此可见,科技入户工作对农民致富奔小康、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3科技入户能促进农业技术推广

在当前宣传手段落后和农民知识水平不高的条件下,走科技入户的路子是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最有效、最简便的方法。科技入户实现了科技示范户与技术指导员的直接对接,建立起科技直接进入示范户的新通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提高示范户的科技知识和技能水平。科技入户架起了科技与生产经营者之间的桥梁,技术指导员深入生产第一线,与农户“零距离”接触,及时了解农户的需求,及早发现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来源于生产实践的建议,有利于解决农业科技与农户生产经营脱节的现实问题。

2.4科技入户能有效提升技术指导员的综合素质

在科技入户指导过程中,技术指导员增强了服务“三农”意识,发扬了吃苦耐劳精神,锻炼了良好的沟通能力,与农户建立了友好关系。在实践过程中,要求其全面掌握生产技术,具备高超的指导技能,既有高产栽培理论知识,又有病虫害防治、土肥和气象等综合知识,由此促使技术指导员对缺乏的有关知识抓紧补课。通过科技入户工作锻炼了一批年轻的技术指导员,提高了对科技示范户的综合指导能力。

2.5科技入户能增强农民科学种田意识并提高种田水平

农业科技入户以科技示范户为直接服务对象,以农户科技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人性化技术服务和个性化培训为手段,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这种新型的工作方式,极大调动了农民运用科技增产增收的积极性。通过技术指导员现场指导,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生产技术难题,均能得到有效解决,增强了农民科学种田的信心和决心。

2.6科技入户缩短了农技人员和农户的距离

在科技入户以前,农民认为技术人员是国家干部,不好合作,所以有抵触情绪。而农技人员认为农民素质差,难以沟通,有畏难情绪。通过科技入户,促进了科技人员与农户间互相了解双方的。

3科技入户的重点工作

3.1准备工作

向各示范户统一发放《科技示范户手册》,在示范户手册中详细注明示范户和技术指导员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住址或单位、联系电话等,以便示范户和技术指导员之间能随时沟通;为每个示范户钉挂示范户门牌,发放印有“科技示范户”字样的间盆、毛巾、水杯等物品,在农户中营造科技致富光荣的氛围,突出示范户的模范带头作用。

3.2技术培训

围绕主导产品和主推技术,编写实用培训教材,人手1份,利用农闲或雨天,在农户家里或村部,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开展技术培训[3]。

3.3入户指导

技术指导员要克服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等困难,按照工作职责,着力抓好示范户大田准备、幼苗管理、大田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等技术指导工作,保证全程服务农业生产。

3.4信息服务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时刻,编写通俗易懂的防治技术要领宣传单,及时发放给示范户,再让示范户将信息传递给周边的农户;通过电视台打流动字幕等方式,向广大农户及示范户传递各种农时信息;技术指导员手机不关机,随时准备接听示范户的咨询电话,确保信息服务到位[4]。

4参考文献

[1] 高国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模式探索[j].农业科技培训,2009(12):7-8.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例6

指出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没有人,没有劳动力,粮食安全谈不上,现代农业谈不上,一切都谈不上。“谁来种地”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愿不愿意种地、会不会种地、什么人来种地、怎样种地的问题。新型职业农民不仅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而且要深度参与市场竞争。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应下好农业人才培养的先手棋,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确保农业后继有人。

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新阶段,“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才、农业生产缺人力”问题日益突出。

河南省农广校夏邑分校始终根据形势发展和办学需要,及时提出了“根据市场选产业,围绕产业办专业,办好专业促产业”的办学思路,探索和创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在完成新型职业农民教学计划中形成自己的教学、培训、指导规范化模式。该模式的要点:一是贴近农村,扎根基层,方便农民,把新型职业培训班――进村;二是根据市场需要、农民需要与各乡镇主导产业发展需要灵活地开设专业,建班时以培养能够起示范带头作用、有发展农业和依靠农业致富的,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农民注册为正式学员,其余作为旁听生。三是做到“五固定”(固定正式学员、班主任、培训教师、培训场所、固定的时间(上午8:00---11:30指导,下午1:30---4:40教学培训)),注重进村办班的连续性和办班后的跟踪服务。对条件较好、农民积极性高的连年办班,加强跟踪服务。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教学、培训、指导内容的实际、实用、实效性

农村学员参加培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自己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完全是为了应用。因此,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要针对农业产业生产实际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广泛的调查分析研究,了解他们产业生产环节的迫切需要,掌握他们需要那方面的新技术、新知识、新信息,有针对性的确定农业职业教育的内容。同时把新型职业农民内容与农村产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使新型职业农民内容更具实用性和时效性。

二、教学、培训、指导直观演示模式

新型职业农民的对象是农民,他们最现实,不但要亲眼看到,亲手摸到,而且还渴望了解成果取得的过程。这就要求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过程中要为农民提供具体的知识和充分的感知,把经验、知识与具体产业实践结合起来,主要运用的手段有:

1.实物直观(如:观察实物标本、田间现场参观、田间实习操作等)。

2.电教直观(如:图片、动画演示、幻灯片、vcd、dvd、声像教材等)。

3.语言直观(如:表演、比喻、模仿、拟人等对客观事物具体、生动、形象地描述)。

即把“看”、“讲”、“做”与学员互动有机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直观化。这样,对农民才具有强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在产业生产中更好的利用。

三、教学、培训、指导启发模式

新型职业农民教学过程中,“双师型”专业教师要善于启发农村学员,调动他们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让他们多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找到经验丰富的学员)。培养他们对所学的内容正确与否的判断能力,并通过对话、交流、互动看法等方式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气氛,要与他们(经验丰富的学员)互教互学,使他们能够在产业生产中学以致用。

四、教学、培训、指导因人施教模式

根据农村学员的年龄层次,个性差异和文化程度等不同的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1.对热情不高,较保守求稳的学员――要耐心示范,用事实说话。

2.对文化程度低,经济条件差的学员――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解决他们的困难,坚定他们学习的信心。

3.经验丰富的学员,有一定文化程度,能力较强的学员――则要引导他们与学员分享自己成功经验,在教学中让他们参与、讨论和决策,促进其他学员知识更新。

最终让全体学员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使他们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更好的在产业生产中发挥作用。

五、根据农业生产季节、生产环节教学、培训、指导模式

1.在教学、培训、指导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我们在保证知识完整和强调共性的原则下,要有又改进强调实现培训、示范、推广、服务一体化。

2.组织“双师型”教师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每天固定的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上进行理论讲授,使用优质媒体进行教学,不仅手把手地把所讲授的技术指导学员应用到产业生产上,同时也让学员养成动脑、动手、动口的习惯。

3.教师还帮助学员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应用新模式,使学员在“需要中学习、学习中实践”,使他们学有教师,看有样板(示范田),干有技术。使“双师型”教师有效地与学员及群众结合、与产村生产结合。

4.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专业教师深入乡村、田间地头现场解答学员及群众生产中的疑难问题,免费向学员及群众发放技术资料。更好的解决他们产业生产中的难题,达到立竿见影“近水解渴”的效果。

六、教学、培训、指导“田间地头”教学模式

河南省农广校夏邑分校在教学方面把教育培训、生产示范、技术推广及其相关服务相结合,把种植专业实践课堂搬进田间地头,把果树专业实践课堂搬进果园,把蔬菜专业实践课堂搬进日光温室和大棚,把养殖专业实践课堂搬进牛棚、养猪场、养鸡场,把水产养殖课堂搬进渔塘和河道。

七、教学、培训、指导双师教学示范实践模式

是对生产过程是指对生产过程的某一技术的教育和培训。如:介绍一种果树嫁接或黄瓜落蔓等技术时,就召集有关学员,专业老师一边讲解技术,指导老师(或经验丰富的学员)一边进行操作示范,并进可能的使学员亲自动手,边学习、边动脑、边体会、边动手,使整个过程既是一种教育培训活动(具体、生动、实用),又是学员主动参与的过程。能充分发挥学员的动手、动脑能力。易于学员接受,使他们更好的在实际产业生产中应用。其注意事项:

1.一般要有实践教师(或经验丰富的学员),作好相应的必需品的准备,保证操作示范顺利进行。

2.要确定好示范的场地、时间并发出通知,保证培训对象到场。

3.参加的人不能太多,力求每个人都能看到、听到和有机会亲自做。

4.成套的技术,要选择在应用某项技术之前的适宜时候,分若干环节进行。

5.对技术方法的每一步骤,还要把其重要性和操作要点讲清楚。

八、教学、培训、指导鼓励模式

鼓励教学法是通过竞赛、评比奖励、参观农业展览等方式。然后,教师要小组讨论,设立讨论题目,组织学员参与、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鼓励学员学习和应用具有实用性、可操作性的科研新成果、新技术,熟练掌握专业技能,促进先进技术和经验的传播。

特点:可以形成宣传教育的声势,利于农民开阔眼界,了解信息和交流经验,激励农民的竞争心里。

九、教学、培训、指导现场参观摩模式

组织农民到先进单位进行现场参观,参观的单位可以是农业试验站、农场、农户、农业合作组织或其他农业单位。讲解答疑,观后讨论,然后再统一认识,形成决策,要求学员写观后感。通过实例进行示范教学是教育职业农民的重要方法。

优点:通过参观,学员亲自看到和听到一些新的技术信息或新的成功经验和案例。不仅增加了知识,而且还会产生更大兴趣。

十、教学、培训、指导个别指导模式

1.针对性强 学员的情况千差万别,各不相同,个别指导法有利于“双师型”教师根据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的放矢,适应其个别要求,使个别问题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个别指导法正好弥补了和集体指导法的不足。也能真正了解学员的需求。

2.解决问题的直接性 “双师型”教师与个别学员或家庭直接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平等地展开讨论,充分地交流看法,坦诚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问题直接得到解决。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例7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94―05

进入21世纪,我国农业总体上已进入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及农民收入,更迫切依赖农业技术体系的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作为实施科教兴农主要载体和重要支撑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生力军――农技推广人员,是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主体,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的高与低,直接影响着农技推广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各方面的建设,进一步改革、提高、完善基层农业技术培训推广体系的硬件设施和“软件”,是当前和今后“三农”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与任务。

一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的现状及问题

1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虽拥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但总体上讲,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农技人员的素质偏低,人员的专业结构和学历结构不合理。低学历、低职称,知识单一、陈旧,专职人员严重不足,人员老化已成为当前农技推广队伍的现实状况。据统计,截至2008年,全国农业系统国有单位共有专业技术人员999992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24.1%,大专学历占37.2%,中专及以下学历占38.6%,但40%以上技术人员所学专业与农技推广无关;专业技术职称高、中、初级所占比例分别为8.4%、30.9%、50.3%。2003-2008年间,每年仅有约8.7%的县乡农技推广人员参加过培训,培训时间大多在一周左右,培训内容主要是结合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进行的。参加培训时间在三个月以上的仅为2%-3%,培训人员多以首席专家,高级农艺师等高级职称为主,培训内容多数又是为实施重大的农业建设项目而进行的。[1]以2008年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赴贵州省六盘水市开展的“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现状调查课题”案例调研为例:从人员构成来看:六盘水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非专业人员较多,农技站非农技专业人员占28%,畜牧兽医站非畜牧兽医人员占27%。具体到每个乡镇,人员分布与构成更不均衡;从专业结构方面数据显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技术骨干以水稻、玉米、油菜等传统常规栽培技术和畜牧兽医、农经、土肥技能为主,当前急需的水产及特种养殖、蔬菜、药材、园艺花卉等经济作物推广人才紧缺,既懂专业又懂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对培训的满意调研表明:六盘水市农技人员所在单位和领导尽管支持职工的培训,但因经费紧缺无法从经济上给予有力支持,使农技人员对培训不满意程度达半数(49.62%),有的偏远地区绝大部分农技人员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知识严重老化。[2]

在当前市场经济与高效农业多样化发展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强农技人员特别是基层农技人员教育培训,以促进其知识更新,增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农服务的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快速转换,强化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据农业部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调研情况显示,多数农技推广人员有参加学习深造或再接受专业培训的意愿。但98%的农技推广人员因没有经费或没有时间而难以如愿,进修学习条件和培训渠道限制了农技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提高。

2 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有的培训体系是以中央统一领导,省级培训为龙头,市级培训为中心,县乡培训为重点的一主多元的培训体系。在这个网络体系中实行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培训机制,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分行业分部门组织实施,重视农业推广、科研、教学单位以及企业的衔接配合,扩大了培训覆盖面、受训率和培训质量,切实提高了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技能水平。但也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1)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由于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我们的培育体系是倒置的金字塔形,处在金字塔形的高层――中央、省级单位的培训,无论是技术、人员、师资、软硬件条件上都处于一流水平,处在金字塔底座――县、乡级培训机构,因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条件差,收入较低,师资和实验设备资源明显缺乏。部分乡镇农技培训机构办公条件简陋,试验示范基地缺乏,设施设备陈旧,缺乏电话、电脑、光碟机,以及土壤、农残测试仪等检测设备。即使一些配备电脑等设备的培训站点也因缺乏经费等原因没有条件上网。县、乡级的农技推广培训体系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条件难以满足对广大基层培训的需要,以致对基层推广人员的培训强度和力度太弱,培训工作质量和数量很难提高。

(2)省、市级培训周期短、内容多,学员难于达到培训要求

省、市级培训时间一般安排半个月至一个月左右,培训内容主要讲解具备区域特色的主导品种和农产品加工技术;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扶持政策;农业推广的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和管理统计技能等。对主要来自农村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培训学员:本身专业知识老化,更新严重滞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知识又知之甚少,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要掌握信息技术和管理统计技能,又要学习很多农业方面的先进知识:新品种介绍,新机具的使用、急需掌握的新技术和急需了解的新方法,学员要面对的困难很多,很难完全掌握培训内容,真正完成培训的要求与任务。

(3)培训方式单一化,培训内容实效性不强

无论是哪一级培训,主要以专家讲座或集体讲授为主,培训形式都比较单一。利用实验室资源,教学实习农场作现场演示、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示范教学或考察、参观、实验等实践活动较少。调研中有农技人员反映,每年讲授的内容有重复情况,真正实用的新东西,新内容、新方法不多,这种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的继续教育培训对专业技术骨干缺乏吸引力。

(4)教师和培训学员缺乏有效沟通

对于一般只有五天至一周学习时间的县级集中办班学习的普通班,培训内容重点是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对实际工作中使用的新机具,新品种,急需了解的新技术,急需获得的新方法进行培训,培训计划一般没有安排学员与教师专门的讨论交流活动,专家与培训教师没有机会或充足时间与学员进行集体或个人面对面的有效沟通,培训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面对还是新鲜事物的水产及特种养殖、蔬菜、药材、园艺花卉、农产品加工等新领域、新品种,在产前信息引导,产中指导,产后加工技术环节出现的问题、情况,因缺乏与农业专家沟通的信息桥梁与渠道而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即使是一个月培训时间的高级技术人员也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更迫切需要在培训中、培训后与高级技术人员或农学专家交流及得到重点项目实施中的点拨。

二 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的优势

Sakai(中文译名“思开”)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密西根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2004年本着“Free to use ,free to develop,freedom for education”(即“自由使用,自由开发,实现教育自由”)宗旨发起的课程管理系统(CMS)开发计划。[3]Sakai项目提供的协作和学习环境(CLE)是一个灵活的支持教学、培训学习和学术协作的既支持全部在线又支持部分在线的学习环境与平台。其不仅仅适用于开展参与人数较多、规模较大的课程学习与科研活动,还适合培训和协作学习。Sakai平台的应用数据表明:系统设置课程数可达6000门,最高承载用户数量可超过20万人。[4]Sakai已经成为美国最著名、应用最为广泛的课程管理系统开源软件,在加拿大、英国、瑞典、南非、法国、日本等国等高等教育机构也有相当数量的使用。在我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教育技术研究所等单位Sakai项目和平台的推广和应用工作也已经展开。

目前,Sakai提供了四大类、四十余项教学与管理的“工具库”:具有通知、名单、邮件箱、日程表、术语表、维基、外部网页、在线答疑、资源库、讨论区、新闻、表单等多用途协作工具,档案、表格、向导、评价等电子档案袋工具,教学大纲、图片演示、作业、投递箱、课程设计、栏、成绩册、测试等常规教学工具,站点设置、账户、我的工作室、参数、成员、站点等通知管理工具。[5]这些方便实用的工具为实施远程教学(E-leaning)的教师提供了众多个性化的教学工具和和手段,方便教师轻松地创建一门课程或一个专题教学网站,实现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日程安排的,在聊天室、讨论区实现师生在“社交网络”中同步或异步的互动交流,方便快速对学员的在线调查、测试,学员电子学档的建立与管理,学生个人学习专题空间的建立,使开展远程培训中教和学更加有效。

1 培训的无时空限制

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主要采用县乡集中办班,异地进修,面对面的现场实训等方式,这种培训方式使学员的学习受到时间、空间限制,参加培训的人数有限。利用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培训单位利用平台提供的工具快速建立相关专题学习网站,把培训内容以文本、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等形式添加到网络平台上的相关专题中,充分发挥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的优势,让受训学员在家或在单位就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培训,主动地进行知识构建。同时平台也为学员创设了一个有效、互动的学习环境,改变了以往形式单一、呆板的培训学习方式。学员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研性学习和协作学习,根据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打破了传统培训中必须定时定点的集中培训方式,适应了县乡特别是一些偏远地方学员的学习需求。

2 培训的经济、高效

传统培训以专职教师或聘请专家集中面授,完成整个系统的培训任务需要。培训名额因场地、专家授课酬金、接待费用等支出限制不能满足众多的基层农技人员,能参加更高层次的省、市级培训农技人员人数更是有限。科技日新月异,每个农技人员都有需要培训与提高的迫切愿望与现实需要,传统的培训方式却很难解决培训的规模、数量与质量问题,使基层农技人员接受继续再教育面临挑战与困难。而利用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培训所需的硬件及软件是一次性投资,多次使用,长期受益,费用分摊下来,培训成本将会大副度下降。(在有些地方,硬件的配置己具备相当条件不需要再行投资专门配备,只需升级或直接使用)。培训单位在Sakai平台上把培训内容按模块和专题进行划分,根据模块与专题安排培训学习时间,广大农技人员按照培训方给予的帐号与密码通过平台网络注册,就可以实现在专家的辅导下学习培训,参与交流、讨论。学习环境的开放性和自由性使农技人员完全可以根据自己工作时间灵活方便地安排学习时间。显然,利用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可以使广大的农技人员都有可能和机会得到相关领域专家高水平的指导和培训,实现培训的规模效应,扩大培训的受训率,节约了培训经费,缓解了资源在省、市、县、乡级分布的不匀衡。

3 培训的有效沟通与合作

传统培训存在着“培训内容多,培训时间短,培训方式单一,缺乏沟通”等弊病。在培训过程中,农学专家和培训学员之间几乎没有沟通的机会和时间,培训后更是难以保持联系,学员在实际工作中遇到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指导,另一方面培训教师和专家也无法收集到培训的反馈意见,培训的效果大受影响。利用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可给专家和学员提供一个后续沟通的平台。通过在线答疑、讨论区、维基等互动平台,实现专家和参训学员、参训学员与参训学员之间在培训学习期间的交流,在培训结束后,受训学员和农技人员在实际工作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平台信息随时请教,也可以通过平台解答别人的困惑,完成知识提升与实践技能的有效迁移;专家、专职培训教师和调研人员也可随时了解基层对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新农具的实际情况和第一手资料,为后续相关专题的培训和科研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取得数据资料。总而言之,培训在动态交流中可以随时进行。

4 培训的科学考核与评定

传统培训效果的考核检测方式单一。当集中培训结束后,培训单位组织专门的结业考试对培训学员的理论和技术部分分别进行考试以评定学员的最终培训成绩,却无法考察学员在参与培训中所做的努力和检验培训后学员所学内容在实际工作中应用的最终效果与培训实际绩效(恰恰这点是培训活动进行的宗旨和根本目的)。Sakai平台则为培训方提供了考查学员学习过程的途径,学员可以将培训学习中总结的心得体会、在工作中的所思所得等成果上传到Sakai平台上,作为个人电子档案;结束培训后,学员可将实际指导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或新情况,新的体验与好的方法快速地反馈到平台与培训专家,与其他学员沟通、交流和共享。而专家或培训单位专职教师则针对学员上传的资料中反映的问题,进行总体辅导和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并对学员学习成果和资料进行筛选,将优秀成果或典型案例添加到本专题案例资源库,便于其他学员借鉴学习。这样不仅益于学员的学习与进步,而且也丰富并完善了本地区本专业的资源库,补充了基层培训资源不足的缺陷。

三 基于Sakai平台农技推广人员远程培训对策

1 争取财政支持,提高师资水平,完善培训设施和装备

作为县、乡培训机构应积极想办法争取中央、省级和州、县财政培训经费,完善培训设施和技术装备,增强培训服务手段,提高培训服务水平;选聘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或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担任农技人员培训教师,加强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合作,加大对基层培训专职教师充电和继续教育力度。当然,对培训专职教师的继续再教育也可以采用Sakai平台进行远程培训。理顺管理体制与人事用人机制,充分调动培训师资特别是基层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 基于Sakai平台开展农技推广人员远程培训模式

针对传统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弊端,借助Sakai学习平台提供的技术环境优势,以“问题为导向,学员为中心”为培训理念,建构以Sakai平台为基础,培训基于“丰富的资源+多样的活动”开展远程学习的培训模式(如图2)。该培训模式的设计思想是将整个培训过程视为一个互为联系、互为补充的完整体系:培训内容以文本、音频、视频、动画、图片、网页等多种形式呈现,体现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势;也包括同步/异步的专题论坛、聊天室、Blog、Wiki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培训是一个动态的无终止的过程。在活动安排中注意理论与实践,课堂教学与考察,教师讲授与学员讨论的三结合,因材施教的选择适应受训者全方位需要的互助式教学、探研性教学方式,重视农学专家、培训教师、学员之间的双向互动与勾通,使师生在交流互动中形成开放的社交网络,在这个网络共同体中每个面员互帮互助,在共同学习中共同提高。

3 基于Sakai平台开展远程培训的实践活动

在远程培训运用中Sakai平台的操作非常简单,具备基本信息技术能力的农技人员在查看了培训单位相关专题网站平台首页的学习帮助或操作指导手册后只需使用浏览器,就可以进入培训单位相关专题网站参加培训与学习。

(1)培训资源与课程学习的设计与安排

基于Sakai学习平台的资源与课程设计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导,坚持以人为本,结合学员工作的能力需要与知识更新需要设置培训课程与网络学习资源。学习资源既要有多媒体资源又要有文本资源,既要有网络资源又要有光盘资源。培训资源呈现方式的设计要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农广人员:年龄大,学历较低的基层农广人员以生动形象的现场实训视频为主,文字资料为辅,而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农广人员则以文本说明、图像介绍为主,多媒体形式呈现为辅;就培训课程资源结构的安排来看:旨在要为参训学员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材料和阅读资料,涉及面要广而精,新而专,既要有来自一线基层培训教师的培训资源又要有来自农学专家的培训资源。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培训课程资源适应不同层次的学员的不同需要,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供其所需,为有效实施按需施训奠定坚实基础;对具体专业培训课程内容的设计:利用平台提供的工具实现模块化的专题资源库管理,专题资源库为学员提供本省、本地区经济发展应用的具体案例资源库,案例尽量选择一线基层农技教师的现场讲授片段并加上相应权威专家的点评与指导,使学员在观看具体案例的过程中,就知道如何分析,如何模仿,能够在工作中立即实践与应用。

(2)Sakai平台的培训活动实施

在Sakai平台的学习和培训中,学员可以开展基于资源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或协作性学习。在进行协作学习中,培训学员可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协作学习,参加学习小组的成员本着同专业、培训基地相同、同县同区域、居住地近等原则组成。

学员在Sakai平台注册登录后,立足于当地农业生产需求或培训要求选择相关课程,开展学习。首先,学员结合资源库相关专题中的文本、现场实践视频、案例剖析、IP课件、课堂直播开展基于资源的自主性学习,收看专家讲解的网络视频课件,理解、消化平台上介绍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在具体工作中实际应用。

在培训中、在工作之余结合本人在基层指导的心得,利用Sakai平台的聊天室、讨论区、博客(Blog)、维基(Wiki)等工具开展协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Blog撰写学员个人学习心得体会和应用新技术心得,利用Melete模块学习序列,通过Wiki大家协同完成针对本地区新技术、新设备、新品种使用的专题作业,以讨论区、聊天室实时/非实时形式的交流解决本地区、本行业在提供先进技术,种子种苗,市场开发,经营流通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利用论坛、BBS学习或工作中问题寻求帮助。

培训专家定时或不定时在Sakai平台上与学员开展交互:培训期间定时布置学习任务,在网上利用聊天室、讨论区或论坛组织专题讨论,以发贴、在线交流或EMAIL形式及时解答学员的困惑与不解散;培训结束后继续关注学员的学习和工作进展,以在线投票、问卷调查形式调查培训效果,了解学员所需;不定期查看学员的学习心得、个人学习空间等电子档案的内容以了解学员学习动态。

五 结束语

面对农村日益发展的效益农业,绿色农业,信息农业,数字农业,面对广大农民急需的农业科技服务,以Sakai平台作为基层广大农技推广人员远程培训的教学平台,形成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培训内容为主导,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培训体系,使广大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参与培训成为现实,提高了农技推广人员培训绩效。但在利用Sakai平台进行远程培训的具体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今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桃林.加强农技推广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力[EB/OL].

[2] 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队伍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EB/OL].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 F30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4-0278-02

南通市通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江苏省东南部。通州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全区辖17个镇(区、园、街道),208个行政村,64个社区,38.36万农户。耕地面积7.02万hm2,人均耕地面积560 m2。2015年全区农业总产值93.23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 361元。2015年,通州区继续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建立健全区、镇、村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不断提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为农服务效能,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1 通州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现状

1.1 发展过程

近十几年来,全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经历了2001年、2002年、2005年、2008年4次镇事业单位改革和2010年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区各镇设立了镇农业服务中心,与镇畜牧兽医站合署办公,由区农委和镇政府双重管理,人员、经费由镇人民政府管理,区农委负责业务管理。建立了一个以区农技推广服务队伍为核心,镇农技推广队伍为骨干的融各专业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1.2 组织机构

2015年,通州区部分行政区进行了调整,现有西亭等7个镇、金沙等4个街道、锡通科技等5个产业园,全区共有镇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14个,其中镇农业服务中心7个,镇畜牧兽医站7个。各个街道、产业园设有农村工作局(高新区、南通空港产业园除外),从事农业服务与农技推广工作。

1.3 人员结构

通州区核定镇(区、园、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农村工作局编制233个(兽医站编制单列),目前实有216人。从年龄结构看,整个镇级农技推广体系以中青年为主。29岁以下2人,占总数的0.93%;30~39岁之间81人,占总数的37.5%;40~49岁之间75人,占总数的34.7%;50岁以上58人,占总数的26.9%。但镇畜牧兽医站现有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核定编制60个,实有28人。其中,50岁以上的14人,占总数的50%;40~50岁之间3人,占总数的10.7%;40岁以下11人,占总数的39.3%。从学历结构看,以大中专为主。其中,研究生1人,本科学历38人,占总数的15.6%;大专学历129人,占总数的52.9%;中专学历43人,占总数的17.6%;中专以下学历33人,占总数的13.5%。从职称结构看,以中初级为主。其中,高级职称12人,占总数的4.9%;中级职称78人,占总数的32.0%;初级职称154人,占总数的63.1%。2017年前有5人退休(其中2016年有2人退休,2017年有3人退休)。

2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主要成效

2.1 建立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

2012年,全区17个乡镇按照“有先进的服务手段、有优良的专业人员、有规模的示范基地、有严格的责任制度、有稳定的财政保障”五有标准建设,都建立了乡镇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修缮或改扩建了办公用房,添置必要的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及乡镇履行公益性职能必需的其他设施设备,改善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提高了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服务能力。

2.2 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通州区从2007年开始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和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2015年,根据通州实际围绕粮食作物、园艺业、纯畜牧、渔业、蚕桑业5个主导产业,筛选主推品种与主推技术,遴选出2 830户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水平较高、乐于助人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重点选择一批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或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挂钩对接,强化科技服务,辐射带动更多农户。精心选聘责任心强、专业技能扎实、学习能力突出的农技指导员257名。推行农技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一村一名农技指导员制度、多元化农技推广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和知识更新制度等制度。建设“五统一”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站,建立“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辐射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通过农技指导员手把手、面对面地技术培训指导,提高了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自我发展、辐射带动”3个方面的能力,使科技示范户成为农技推广体系的重要成员,成为农情调查员、技术推广员、政策宣传员,成为农民看得见、问得着、留得住的“乡土专家”。大力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入棚、入场入社,提升科技服务水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1]。

2.3 实施农业三新工程

为加快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和转化应用,根据江苏省农委的全省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通州区农委积极组织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申报三新工程项目,成为三新工程实施主体,建立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示范基地依托扬州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南通农校等科研单位,秉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的宗旨,组织周边的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主等到基地现场观摩、培训。

近几年,通州区实施的三新工程有蔬菜种苗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集成、肉羊高架舍饲适度规模养殖模式示范与推广、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栽培技术示范推广、精品葡萄优质生态高效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油菜机械直播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蔬菜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力生产率,从而提升现代农业整体水平[2]。

2.4 分层分类地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2.4.1 农业技术指导员培训。通州区农委每年从科技入户的指导员中选拔出一批优秀的指导员参加农业生产技术部级班、省级班、县级班培训。2015年,全区共有107名技术指导员参加了由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无锡渔业学校、扬州大学农学院等农业科研院校组织的省、县级班培训,通过培训,加深对农业科技理论的认识,了解国家最新的农业技术与发展政策,转变落后的农业科技推广理念,提高了理论知识水平。

2.4.2 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工程。按照“干什么、学什么”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省级开设重点骨干班、市级开设县乡农技人员培训班、县级开设乡村农技员培训班,重点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培训,围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现代高效农业发展亟需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农民急需的科技信息,对农技人员开展重大实用农业新技术等培训。农技人员每2~3年就能接受1次4 d以上的集中培训,切实提高了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为农服务水平。

2.4.3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2015年通州区农委共举办高效粮食种植、蔬菜园艺高效种植、插秧机手、畜禽饲养员、农资营销员、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各类农业技能培训班19期,培训职业农民3 238人,培养出一批爱农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3]。

2.5 运用信息手段推进科技快速入户

2.5.1 手机报。通州区农委为每一位科技示范户与技术指导员开通了《农家致富》手机报,定时地为广大农户发送最新的种养殖技术、农业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资讯。

2.5.2 网络书屋。区、镇级的农技推广人员开通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它以丰富、权威、实用的科学知识和供求信息为主要内容,提供有针对性的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于农民朋友和农业技术人员。

2.5.3 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为全面提升通州区基层农技推广公共服务能力,从2013年10月起,在欧美同学会的牵头下,通州区农委与中国农科院信息研究所密切合作,搭建起覆盖全区的农技推广服务云平台。平台设有一万个为什么、农事黄历、点子大王、田间课堂、专家会诊、农技问答、诊验交流、技术明白图等22个专栏,区、镇两级专家以及种养大户共100人为云平台终端用户,专家指导员在下乡服务时利用信息终端,为农民、基地、园区等解决产前、产中、产后问题。种养大户在种养殖生产过程中,碰到任何疑问,随时可在平台上请求专家帮助,在最短的时间得以解决。

2.5.4 学习讨论群。建立通州区农资群、葡萄种植群、家庭农场主群、农产品电子营销群等微信群、QQ群,方便大家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 农技推广队伍年龄老化、知识陈旧

推广队伍中年轻人较少,招聘的年轻人才留不住,人员编制空缺,将会出现断层。而现有的农技推广人员,大部分专攻于传统农业,对现代高效农业仍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所以亟须增加精通现代高效农业的“复合型”技术骨干人才,才能将日新月异的现代农业科技推广至千家万户[4]。

3.2 “乡镇管人、区级管事”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农技推广

乡镇农技推广部门的具体人事由乡镇统一调配,普遍存在农技人员被随意调用或借用的情况,在岗的技术人员还要应付和承担乡镇的一些中心工作,导致农委下达的工作任务无法按时高质量完成。虽区农委就农技推广情况对乡镇人民政府有考核项,但分量小、力度不够,应加大考核分数的占比,从而提高乡镇政府对农技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确保农技推广人员在编在岗,集中精力专心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3.3 农业技术培训效果不明显

通州区每年有3 000人的职业农民培训计划,每年都请相关专家以及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农业大学、江苏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教授来集中授课,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较少。许多农业生产大户忙于田间生产管理,没有时间来听课。这就更需要农技人员多学习先进农技知识,多下乡指导。因此,要加强对区级和镇级的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多参加一些高等院校的培训,并且多组织农技人员去先进的农业科技园区参观,以提高农技人员的技能水平。

3.4 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

通州区农技推广依托科技入艄こ毯突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补助项目,对农技推广人员进行绩效评价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发放补贴。但2016年2个项目均取消了此项补贴,仅有下乡公共交通及通讯费用支出,通州区虽已镇镇通有公交车,但还没有达到村村通公交,况且近几年乡镇合并,几个村合并为一个村,范围非常大,乘公交车去为农服务不太现实,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不高。应增加工作经费,配备下乡交通工具或是增设下乡交通补贴,解决农技人员来往交通不便之苦,提高农技人员下乡的积极性。

3.5 农业技术岗位设置机制有待调整

通州区现行的事业单位技术岗位设置的比例为初级∶中级∶高级=6∶3∶1,由于中级与高级的比例较小,导致许多农技人员评到了职称而无法聘用,有的甚至到退休仍是初级岗位。新招聘的研究生初定为中级,因岗位不足只能聘为初级,使得高材生不能安心于基层工作,这些人最终辞职或考上公务员就离开了。应适当调整岗位设置比例,增加中、高级岗位的聘用人数,解决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进一步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 参考文献

[1] 线全忠,王振成,刘洪祥.基层农机推广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8(3):113-114.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例9

在这项工作中,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我参加了前进村发展扣种蔬菜大棚生产,记得我第一次去时,农民的目光是怀疑的,不相信我能带给他们什么,我就给他们讲温室结构,温室结构采光性能好,覆盖物以纸被、草帘子为主代替棉被,投入小,效益大,防寒效果好,棚内栽种的蔬菜品种,如黄瓜选用“长春密刺”,西红柿选用L402,芹菜选用天津实芹等,培育壮苗,严格控温,加强田间管理。通过经常的技术指导和交流经验,农民改变了看法,我每次去,问这问那,还留你吃饭,那时我不知道哪来的毅力,独自一人去指导蔬菜大棚生产,那段时间,锻炼了自己的毅力,体现出自我价值,通过不懈的努力,新建大棚20栋,每栋大棚300平方米,一栋300平方米的大棚平均年收入16000元,比种玉米增收10%,这期间我撰写了《大棚甘蓝套种菜豆栽培技术》,《白金库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种得好》,《种菜能手冯凯》,《大棚青椒高产增收》,刊登在省刊《吉林蔬菜》上,那段时间,我感觉很有意义,就是很累,我也快乐。

在这项工作中,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我参加了跃进村推广大葱生产,跃进村的种植模式多年与种玉米为主,改栽种大葱,农民很难接受。我就在农民唱长山家做试验,地块选用弱性黑土壤,品种选用章丘大葱,9月下旬播种,次年春天当葱苗长到12cm左右时,6月中旬移栽定植,生育期要加强肥、水、土管理,及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唱长山家前3亩地,全部栽种大葱,10月中旬陆续收获上市,共产大葱10625斤,当年秋大葱上市价每公斤1.2元,收入12750元,除去投入纯盈利12000元,跃进村的农民经常到唱长山的地里参观,都说栽种大葱,投入低,产量高,且省工易管理,陆续有7户农民栽种了秋大葱。在指导大葱生产时我以大葱为主题,撰写学术论文《大棚西葫芦复种秋葱栽培技术》《唱长山秋大葱栽的好》,《幼龄李园套种大葱栽培技术》,刊登省刊《吉林蔬菜》上,《大葱的栽培与利用》刊登在部级期刊《科技传播》上。看到这些成果,心里干劲实足。

在这项工作中,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要强化对农民的培训,农民朋友要劳动,想把他们集中上课,不是轻易做到的。我就在开会时去讲课,或休息时把人集中在示范户家中去讲,讲适合我乡种植的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及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我们那木乡有10个村,分别培训11次,全年培训110次,通过培训,勇于发现人才,把素质较高的农民纳入辅导对象,通过培养,可作为农民服务的技术力量。各村示范户5户,辐射户10户,为示范户的普及与辐射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例10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9-0033-01

1 前言

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是农民及其行为,重点研究农业推广系统如何与农业系统有效联系的问题、推广系统内部的问题、目标系统农民群体的问题。农业推广是通过推广人员运用多种方式向广大群众传授科技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活动,这种活动要求推广人员与群众共同参与,农业推广人员不仅要有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有经济头脑和市场观念;不仅要熟悉生产技术,而且要从实际出发,从当地农民实际情况出发,掌握教育农民的方式方法。

在农业推广学中,农业推广方法有多种分类方式,最常用的是根据信息传播的不同将农业推广方法分为三大类,即大众传播法、集体指导法和个别指导法。一般而言,作为农业推广人员在选择农业推广方法时,除了要考虑采用者和技术创新本身的特点外,还应注重因地制宜地正确选择和应用农业推广方法。

2 正确认识各种农业推广方法的特点

正确认识各类农业推广方法的特点,是能否正确选择和应用农业推广方法的关键。

2.1 大众传播法

大众传播法是指农业推广人员将某项具体农业创新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传递给农业推广对象的方法,具有权威性高、信息量大、速度快、成本低、效率高、范围广等特点。信息沟通一般是单向性的。

大众传播法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介绍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成果等,让广大农民认识新事物的存在及其基本特点,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和激发他们的兴趣;传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有关信息(包括家政和农业技术信息),市场行情、天气预报、病虫害预报、自然灾害警报等实效性较强的信息,并提出应采取的具体防范措施;针对多数推广对象共同关心的生产与生活问题提供咨询服务;宣传有关农村政策与法规;介绍推广成功的经验,以扩大影响。

2.2 集体指导法

集体指导法是在同一类型、同一地区、相同的生产和经营方式的条件下,推广人员把情况相同或相似的一些推广对象组织起来,采取小组会议、示范培训、参观考察等方法,集中对他们进行指导和传递信息的方法。该方法具有指导范围相对较大,信息传递方式属双向交流,有利于讨论和辩论,短时间内难以满足每个人的特殊要求的特点。采用集体指导法要坚持重引导、自愿参加,重实际、照顾农民特点,重质量、注重指导效果的基本原则。

2.3 个别指导法

个别指导法是推广人员和个别对象接触,讨论共同关心或者感兴趣的问题,向推广对象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法。该方法具有针对性强、解决问题直接、沟通双向性、信息发送量有限等特点。运用个别指导法要有良好的交通和通讯条件,有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技术推广人员,有较好的信息指导和物化服务条件。

此推广方法还有一些明显的优点是可以双向沟通,能够对农民的各种疑问、不太清楚的地方解释得更清楚、更明白、更容易接受。但是,个别指导法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弊端,信息发送量少、影响面小、效益明显不如前两种,而且费用成本较高。

3 根据推广目的选择和应用推广方法

3.1 以增加人们知识为目的

一般而言,以增加人们知识为目的的最适宜方法就是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讲座等传播信息,即大众传播法。央视 7 套主办的致富经栏目就是以广阔的视角,通过举办农业技术专题讲座,专访各行业致富人的形式向广大采用者介绍新信息、新品种和新成果。

3.2 以学习某种技能为目的

通常情况下,以学习某种技能为目的的最适宜方法就是集体指导法,即通过小组讨论、示范(包括成果示范、方法示范)、短期培训和实地参观等方式达到农业推广的预期效果。例如果蔬冷藏保鲜技术的推广应用,参加者通过组织学习培训、实地参观考察,增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掌握了该技术的基本要领、操作技能和管理方法,进而使这项果蔬冷藏保鲜技术迅速获得推广。

3.3 以直接了解采用者需要为目的

以直接了解采用者需要为目的的最适宜方法是个别指导法,因为无论是个别指导法中的农户访问还是办公室访问等形式,都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采用者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解答提出的问题或提供技术信息、技术资料。

4 根据农民接受新技术的阶段性特点选择和应用推广方法

农业技术指导员论文例11

 

指出,“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006年10月31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范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和行为,为保护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模式。据统计,截止到2009年年底,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已达1000余个,是活跃在我县农村的一支重要的力量。而我们农职业学校在新的发展时期也要瞄准新农村的发展变化,切实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学校主动与合作社联合,不失为一个科学决策,能实现学校和合作社共同发展。

一、“学校+合作社”模式类型

(一)是单独组建型

对我校一些强势专业,我们根据专业单独组建属于学校自己的合作社,全面吸纳社员参加。我校养殖专业是江苏省示范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实验设备齐全。2007年,学校多方考察,反复论证,决定将灰天鹅养殖作为“带民致富工程”的发展项目,为此向盐城市工商局申请成立了“盐城市大可灰天鹅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学校建立灰天鹅养殖基地,安排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吃、住在基地,从灰天鹅的生理习性、生活习惯等方面对灰天鹅进行全天候的观察研究,反复驯化,终于使灰天鹅在射阳“安家落户”。按照“学校+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合作社一方面组织专门力量深入村户发放灰天鹅养殖宣传资料,举办免费技术讲座,让农民真正了解灰天鹅,喜爱灰天鹅,一方面免费向农户提供鹅苗,制定《灰天鹅养殖规程》、《灰天鹅繁育技术标准》,做好跟踪指导服务,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县的集种苗供应、技术培训、保护价回收于一体的服务网络。通过现场观摩、登门指导等形式对养殖户提供免费技术指导,实行传、帮、带,合作社规模日益扩大,社员人数快速增长。据统计,三年来,已在全县范围内发展社员1000多人,收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是联合组建型

对我校开设的相关专业,均与县内相关合作社联合组建,主要实施技术、信息、人才、劳动力等方面的合作服务。通洋镇农民栽培平菇有20多年的历史,由于本地市场狭小,加之菇农信息不畅,大多单打独斗,形不成规模,“丰年不受益”的情况屡屡发生。学校在了解国内平菇市场情况和实地调研后,立即和该镇合作社联系,进行联合组建食用菌产销专业合作社,突破当地市场限制,带领农民外出育菇,在北京、上海、成都等6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生产基地和外销窗口,引导近万名群众走出家门创业致富。学校利用每年7月份菇农回乡备料的时机,对社员集中开展大规模培训,先后举办“绿时空科技论坛”、“食用菌标准化栽培技术要领”等讲座,让200多名社员获得了专业技术证书,2500多名菇农掌握了栽培、菌病防治技术。学校食用菌研究所利用科研优势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研究出多种适应不同气候的食用菌良种,免费提供菇农使用,并积极帮助新育菇农联系筒袋、菌料和药品等,并且辅导菇农改进了装袋机、拌料机、注水器等生产配套设备和技术,大大降低了菇农的劳动强度,提高了食用菌的品质、产量和效益。学校还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及时通报各地行情,帮助合作社农户解决技术难题。至今年4月,该合作社社员农户达到了2

258个,产菇13万吨,创产值近3亿元,获利1亿多元,人均增收4000元。

(三)是宏观指导型

对我校目前未开设的专业,学校自身力量相对不是太高,我们采用宏观指导型,重点在政策、信息和管理等方面指导合作。如千秋镇爱民米业专业合作社,以爱民米业公司带动农户,形成了江苏省最大的大米加工企业;庆缘康蜂业合作社,以庆缘康蜂产品厂作为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组成合作社;洋马镇天香菊花专业合作社,在全国17个主要药材市场建立了办事处,年销售干品菊花4000吨,占全国干品菊花产量的50%。对这些大的合作组织,学校在技术上虽然不是太强,但也和他们合作,主要提供策、信息及管理等方面的合作服务。

素有“中国药材之乡”的美称,中药材是其支柱产业,全镇药材种植及辐射面积达10万亩,品种近300个,其中尤以菊花、丹参有名。但由于信息不畅,法律不强,过去药农们吃过不少苦头,药材收获后无人要,有的经纪人违约,烂掉倒掉的药材时有发生的,药农损失很大。我校了解情况后,及时和该镇合作社建立了合作关系。在该镇举办了多场法制讲座,帮助合作社联系经纪人,利用信息网络及时了解各地需求状况,吸引全国各地诚信的经纪人来合作社做客签约。在学校和合作社的共同努力下,洋马菊花产业不断做大做强,产品供不应求,特别是新开发的“天马”菊花茶畅销大江南北。去年,合作社的社员人均增收1万余元。

二、“学校+合作社”的意义

(一)、“合作社+合作社”体现了农职业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方向。,模式。

合作社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是因为它代表了未来农村经济组织发展的方向。各国乡村建设的经验表明,与其他产业与职业相比较,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相对弱势的群体。在弱势产业和弱势群体中发展合作社经济,对于改善他们的地位,缓解他们与其他产业和群体的失衡,都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农村学校在这一时期及时向合作社伸出援助之手,支持并引导合作社的发展,是实现其为农服务办学方向的具体行为体现。同时学校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合作社,也开辟了新的实验实习场所,扩大了空间,在合作社中得到了理论和实践结合,充实了自己,从而也促进了学校的自身发展。,模式。

(二)“学校+合作社”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实惠。

学校+合作社结合后,有力地推动了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学校根据庆缘康蜂业合作社蜂农随花期迁徙流动的实际,利用冬闲时节组织培训蜂农1000多人,协助合作社逐步完善品牌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质量追踪、内部奖惩、“二次返利”等制度。如今,庆缘康蜂业合作社已有社员2000多人,生产的“妙语”蜂产品作为国家唯一免检蜂产品,出口欧盟、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出口量占全国同类产品的20%,蜂农人均年收入已达5万元。,模式。另外我县“甘露”牌菊花、“千叶”牌桑苗、“青龙”牌白蒜、“长新”牌梨果等几佰个合作社生产的100多种农副产品名牌也成了全国各大超市的“抢手货”风靡国内外。,模式。

(三)“学校+合作社”是当前农职校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一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