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护士抑郁论文

护士抑郁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5:43

护士抑郁论文

护士抑郁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 R47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7(a)-118-02

急诊科是临床的一线科室,承担急诊急救任务,其在医疗护理过程中救治的多为突发疾病及突发事件中的患者,患者往往病情危急,需要护理人员在短期内迅速做出正确的护理措施,而且工作缺乏规律性,常需要在短时间内处理成批伤者,因此工作强度大,缺乏规律性,因此急诊科护理人员常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具有较大的心理压力[1],为了探讨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在2007年1月~2010年12月对急诊科及住院部护理人员进行焦虑及抑郁心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急诊科护士50名作为研究组,入选者均为女性护理人员,年龄22~47岁,平均(32.4±8.7)岁,护士工作年限1~14年,平均6.4年,选取同期住院部护理人员30名作为对照组,均为女性护理人员,年龄22~44岁,平均(33.2±7.4)岁,两组护理人员年龄、学历构成、工龄及职称分布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评分方法

HAMA及HRDS评分过程由专人进行,评分采取交谈与观察的方式进行,每份问卷评估时间约为30 min。

1.2.1 HAMA评分方法研究对象入组后采用HAMA进行评分及焦虑心理评估,HAMA量表共计14项,各条目分别代表焦虑心理相关的核心表现及症状,并根据分值确定严重程度,分别评分为0~3分,部分条目为1~2分,各个条目评估结束后进行分数累加,确定焦虑心理是否存在及其严重程度,HAMA总分>29分,严重焦虑;总分21~28分,明显焦虑;总分14~20分,焦虑;总分8~13分,可能焦虑;总分

1.2.2 HRDS评分方法研究对象HAMA评分完毕后采用HRDS评分并评估抑郁心理及其严重程度,HRDS量表共计24项,分别代表抑郁心理的核心表现及症状,每个条目0~3分,分别代表症状的严重程度,部分条目0~2分,各个条目评估结束后累加积分,确定抑郁心理是否存在及其严重程度,HRDS总分≥35分,严重抑郁;34~20分,中等度抑郁;8~19分轻度抑郁,

1.3 分析方法

分别比较研究组及对照组HAMA、HRDS评分以及抑郁及焦虑心理发生率,比较参加急诊护理工作时间≤3年及>3年急诊科护理人员HAMA、HRDS评分以及抑郁及焦虑心理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1.5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

2 结果

2.1 研究组同对照组HAMA、HRDS评分情况

研究组HAMA评分为(15.70±2.47)分,对照组为(12.60±2.95)分,研究组HAMA评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HRDS评分(12.60±3.14)分,对照组为(10.40±2.02)分,研究组HRDS评分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 研究组同对照组焦虑及抑郁心理发生率

研究组护士焦虑发生率为18.0%,对照组护士焦虑发生率为10.0%,研究组焦虑发生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抑郁发生率为12.0%,对照组抑郁发生率为6.7%,研究组抑郁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见表2。

2.3 不同工龄急诊科护士HAMA及HRDS评分情况

研究组急诊科护士中,工龄≤3年者HAMA评分为(17.10±2.16)分,工龄>3年者评分为(13.80±2.04)分,工龄≤3年者HAMA评分高于工龄>3年者,工龄≤3年者HRDS评分为(9.60±2.68)分,工龄>3年者HRDS评分为(13.90±2.51)分,工龄≤3年者HRDS评分低于工龄>3年者。见表3。

2.4 不同工龄急诊科护士焦虑及抑郁发生率

研究组急诊科护士中,工龄≤3年者焦虑发生率为23.8%,工龄>3年者焦虑发生率为13.8%,工龄≤3年者焦虑发生率高于工龄>3年者,工龄≤3年者抑郁发生率为9.5%,工龄>3年者抑郁发生率为13.8%,工龄≤3年者抑郁发生率低于工龄>3年者。见表4。

3 讨论

急诊科是抢救危、急、重症的主要场所, 工作突发性及工作强度较大,工作规律性较差因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需要承受工作压力及精神压力较一般临床科室护理人员较大,急诊科就诊患者多为突发事件中伤者或者内科疾病突发加重患者,患者病情多较为危重,需要护理人员在短时间内作出正确、准确的护理措施并初步完善急救条件,如建立静脉通道、吸氧等措施,而且初步护理处理对患者的后续治疗极为重要,因此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且成批接收患者的情况并不少见,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常突然增加,甚至部分护理人员心理及生理上难以适应如此高强度的工作,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2],既往的研究结果也显示[3],多数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处于亚健康状态。急诊科是病员及家属流动性较大的科室,在急诊科环境嘈杂,即使在休息时间,急诊科护理人员也难以有安静的休息环境,精神状态难以在短时间内调整,精神始终处于一个高度紧张的状态。此外,在急诊科接诊的病员中,家属多面对突发事件情绪不稳定,容易同医务人员产生冲突,急诊科是患者家属同医务人员正面冲突发生概率最高的科室,甚至有时候会发生暴力事件[4-5],因此急诊科护士面临的压力不仅来自医疗救治过程,也来自医患关系的紧张,心理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长期的心理应激能够引起心理状态的变化,在对急诊科护士与住院部护士的对比中发现,研究组 HAMA、HRDS评分高于对照组,焦虑及抑郁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说明急诊科护士更容易发生心理异常,在对不同工龄的急诊科护理人员对比发现,低年资的急诊科护士焦虑心理发生率较高,可能由于急诊科护士短期难以适应急诊科的工作强度及心理压力,容易产生心理应激而发生焦虑,而高年资护理人员抑郁心理发生率较高,其可能同长期承受心理压力有关。研究结果显示[6],急诊科护士比其他科室护士承受的心理压力更大,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焦虑及抑郁发生率较高,而且在工作的不同时期心理异常的表现方式也存在差异,低年资急诊科护士焦虑心理更为常见,而高年资急诊科护士抑郁心理表现较为突出,因此应该采取个体化的心理干预措施如心理辅导等改善急诊科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高凯先,占绘华.急诊护士心理压力分析及应对措施[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116-117.

[2]计月红,张铁丽,霍巍.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及身体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 2006,12(28):2654-2655.

[3]李聪岩.急诊科护士心理状况调查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6):13.

[4]王培席,陈传波,白琴,等.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体验[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5):437-439.

[5]霍迎难.急诊科护士亚健康状况分析与对策[J].医学信息,2011,24(4):2082.

护士抑郁论文例2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tures of emotional state and job stressors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m.methods we performed the survey in 77 psychiatric nurses with sds、sas and job stressors questionnaire.result scores of sds and sas on psychiatric nurses are(52.53±11.64)and (45.03±12.68)which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hinese norm.detection rates of depression symptom and anxiety symptom are 55.8% and 36.4%, the total score and subtest sores of job stressors are high of which the difficulties in workload and time allocation are related with the scores of sds.total scores and scores of patient care and scores of relationship among manager ,colleagues and patients are realted with the scores of sds and sas.conclusion: psychiatric nurses got severe negative emotions like depression and anxiety.negative emotions are in correlation with their job stressors.

【key words】 psychiatric nurses depression anxiety job stressors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罹患精神心理疾病,精神科护士在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精神科护士的服务对象比较特殊,长期处于高风险的环境,患者逃跑、自杀、伤人等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从而使精神科护理人员面临的职业

压力较大,极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有研究表明,多数人在面对职业压

力时会出现心身紧张性反应[1],如不能及时调试,将严重影响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质量和生活质量。职业压力往往来自多个方面,护理专业方面的知识、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均会对职业压力与情绪状态产生影响。为了更加明确得探讨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压力来源与情绪状态的关系,本调查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探讨职业压力源与焦虑、抑郁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为提高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及护理质量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浙江省余姚市精神卫生中心随机选取从事精神卫生护理工作的在册护士77名,其中男性15名,女性62名;护龄1-28年;婚姻状况:已婚44名,占57.1%,未婚33名,占42.9%,无离异者;职称:护士38名,占49.3%,护师30名,占38.9%,主管护士及以上9名,占11.8%;文化程度:中专24名,占31.1%,高职大专30名,占38.9%,本科22名,占31.4%,硕士1名,占1.4%。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由4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护龄、学历、职称、职务和婚姻状况。第2部分为抑郁自评量表(sds)[2],sds由20个条目组成,每个项目分为1级—4级评分,其中第2、5、6、11、12、14、16、17、18、20为反向计分条目。强调最近一周的情况,采用无记名方式,由精神科护理人员独立填写。将20项得分相加得粗分,再将其换算为标准分。sds≥53为有抑郁症状。抑郁严重度指数反映被试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其范围为0.50—0.10,指数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指数在0.50以下为无抑郁,0.50—0.59为轻微程度抑郁,0.60—0.70为中度抑郁,0.70以上为重度抑郁。第3部分为焦虑自评量表(sas)[3],由20个条目组成,每个项目分为1级—4级评分,其中第5、9、13、17、19为反向计分。将20项得分相加得粗分,再将其换算为标准分。sas≥50为有焦虑症状。第4部分为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此量表以国外目前最常用的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为蓝本,根据中国国情,在多国护理专家的意见之上修订而成[1]。量表由35个条目组成,分为5个方面,包括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时间分配及工作量问题、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问题、病人护理方面的问题和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采用1级—4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表明引起压力的程度越大。

1.3 统计方法 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将数据导入spss13.0进行统计,包括t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

2 结果

2.1 精神科护士sas、sds得分情况 77名调查护士中sas标准分≥50分者28名,焦虑症状检出率为36.4%;sds标准分≥53分者43名,抑郁症状检出率为55.8%;抑郁严重程度指数平均为0.53±0.12。无抑郁者占39%,轻度抑郁情绪者占28.5%,中度抑郁情绪者占28.6%,重度抑郁情绪者占3.9%。

2.2 精神科护士sas、sds平均得分与国内常模[4]比较,见表1。

2.4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源情况,见表3

表3 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源情况

3 讨论

3.1 精神科护士的抑郁、焦虑状况

表1显示,精神科护士的抑郁、焦虑的平均得分分别为52.53±11.64和45.03±12.68,均高于国内常模。其中,精神科护士的抑郁症状检出率高达55.8%,与梁绮美[5]对精神科护士的抑郁情绪调查结果接近,显示出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抑郁情绪较为严重的现状。同时,本研究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焦虑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焦虑症状的检出率为36.4%,而刘素贞[6]等的研究显示,一般护理人员的焦虑检出率为20%-25%,说明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焦虑情绪也较为严重。严重的抑郁、焦虑情绪使精神科护理成为心理疾患的易感高危人群。由于护理工作本身较为繁重,轮换班频繁,加之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护士在做好本职护理工作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更新现有知识,从而使护士长期处于较大的身心压力之下,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情绪。精神科护士的服务对象比较特殊,护理人员时刻承担维护病人安全、预防自伤、自杀及伤人等意外情况的发生,其紧张程度往往高于综合医院的某些科室,承受着较高程度的精神压抑,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影响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3.2 护龄、婚姻状况、职称、文化程度对精神科护士抑郁与焦虑症状的影响

表2的结果显示,不同护龄的精神科护士的抑郁症状得分未见统计学意义,但是其焦虑症状得分却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其中,护龄小于5年的精神科护士的焦虑症状明显高于护龄为6-10年和11-15年的护士。主要原因可能为护龄较短的护士在工作开展中经验不足,常常无法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状况,容易导致工作失误所致。未婚护士与已婚护士的焦虑评分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已婚护士的焦虑情绪明显高于未婚护士,说明随着家庭的建立,护理人员不但要面临繁重的工作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养育子女、赡养老人等家庭压力,多方面的压力使护理人员身心俱疲,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不同职称的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抑郁、焦虑症状也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护士的抑郁、焦虑症状要明显高于护师,推测可能护士群体在面临琐碎繁重工作的同时,还要应对激烈的竞争、晋升压力有关。本研究未见不同文化程度的精神科护士在情绪状态方面的差异。

3.3 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压力源与sds、sas的相关分析

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由35个条目组成,共反映5个工作压力来源,分别为护理专业及工作、工作量及时间分配、工作环境及资源、病人护理和管理及人际关系。对这五方面的压力来源进行分析发现,病人护理方面的问题包括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病人不礼貌、不合作、要求太高、病人家属不礼貌或要求过分是护理工作者较大的压力来源,容易导致护理人员对工作中的诸多过程产生担心、焦虑情绪。与护理管理者、医生、其他卫生工作人员、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是护理工作人员的主要压力来源之一。将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源量表的各个方面与sds、sas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来自于工作量与时间分配方面的压力与精神科护士的抑郁症状评分有关,来自于病人护理和管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以及总的压力与抑郁、焦虑评分皆有关系,说明护理工作量问题、病人护理方面的细节包括病人及家属的态度、要求等方面,护理的质量及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是否足够、与护理管理者、医生及同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问题仍是困扰护理从业人员的重要因素。这就提示在精神科护士积极学习应对负性情绪和压力的同时,医院的管理者应该努力改善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更加合理地分配工作量,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护理人员与病患及家属沟通的能力,努力营造更加和谐的工作氛围,以维护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精神科护理人员存在一定的抑郁、焦虑负性情绪,负性情绪与工作量与时间分配、病人护理、管理与人际关系有关,负性情绪的存在会对护理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精神科护士应积极学习心理应对策略,及时对负性情绪进行调控;医院管理者应努力改善护理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共同维护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6-649

[2] 舒良. 自评抑郁量表和抑郁状态问卷[m].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5

[3] 夏镇夷,徐韬园,张明园,等.实用精神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76-477

护士抑郁论文例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features of emotional state and job stressors and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m.Methods We performed the survey in 77 psychiatric nurses with SDS、SAS and job stressors questionnaire.Result Scores of SDS and SAS on Psychiatric nurses are(52.53±11.64)and (45.03±12.68)which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chinese norm.Detection rates of depression symptom and anxiety symptom are 55.8% and 36.4%, the total score and subtest sores of job stressors are high of which the difficulties in workload and time allocation are related with the scores of SDS.Total scores and scores of patient care and scores of relationship among manager ,colleagues and patients are realted with the scores of SDS and SAS.Conclusion: Psychiatric nurses got severe negative emotions like depression and anxiety.Negative emotions are in correlation with their job stressors.

【Key words】 psychiatric nurses depression anxiety job stressors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罹患精神心理疾病,精神科护士在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由于精神科护士的服务对象比较特殊,长期处于高风险的环境,患者逃跑、自杀、伤人等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从而使精神科护理人员面临的职业

压力较大,极易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有研究表明,多数人在面对职业压

力时会出现心身紧张性反应[1],如不能及时调试,将严重影响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护理服务质量和生活质量。职业压力往往来自多个方面,护理专业方面的知识、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均会对职业压力与情绪状态产生影响。为了更加明确得探讨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压力来源与情绪状态的关系,本调查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探讨职业压力源与焦虑、抑郁情绪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为提高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及护理质量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从浙江省余姚市精神卫生中心随机选取从事精神卫生护理工作的在册护士77名,其中男性15名,女性62名;护龄1-28年;婚姻状况:已婚44名,占57.1%,未婚33名,占42.9%,无离异者;职称:护士38名,占49.3%,护师30名,占38.9%,主管护士及以上9名,占11.8%;文化程度:中专24名,占31.1%,高职大专30名,占38.9%,本科22名,占31.4%,硕士1名,占1.4%。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问卷由4部分组成。第1部分为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护龄、学历、职称、职务和婚姻状况。第2部分为抑郁自评量表(SDS)[2],SDS由20个条目组成,每个项目分为1级—4级评分,其中第2、5、6、11、12、14、16、17、18、20为反向计分条目。强调最近一周的情况,采用无记名方式,由精神科护理人员独立填写。将20项得分相加得粗分,再将其换算为标准分。SDS≥53为有抑郁症状。抑郁严重度指数反映被试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其范围为0.50—0.10,指数越高,抑郁程度越严重。指数在0.50以下为无抑郁,0.50—0.59为轻微程度抑郁,0.60—0.70为中度抑郁,0.70以上为重度抑郁。第3部分为焦虑自评量表(SAS)[3],由20个条目组成,每个项目分为1级—4级评分,其中第5、9、13、17、19为反向计分。将20项得分相加得粗分,再将其换算为标准分。SAS≥50为有焦虑症状。第4部分为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此量表以国外目前最常用的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为蓝本,根据中国国情,在多国护理专家的意见之上修订而成[1]。量表由35个条目组成,分为5个方面,包括护理专业及工作方面的问题、时间分配及工作量问题、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问题、病人护理方面的问题和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采用1级—4级评分法。分数越高,表明引起压力的程度越大。

1.3 统计方法 应用EXCEL建立数据库,将数据导入SPSS13.0进行统计,包括t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

2 结果

2.1 精神科护士SAS、SDS得分情况 77名调查护士中SAS标准分≥50分者28名,焦虑症状检出率为36.4%;SDS标准分≥53分者43名,抑郁症状检出率为55.8%;抑郁严重程度指数平均为0.53±0.12。无抑郁者占39%,轻度抑郁情绪者占28.5%,中度抑郁情绪者占28.6%,重度抑郁情绪者占3.9%。

转贴于 2.2 精神科护士SAS、SDS平均得分与国内常模[4]比较,见表1。

2.4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源情况,见表3

表3 精神科护士的工作压力源情况

3 讨论

3.1 精神科护士的抑郁、焦虑状况

表1显示,精神科护士的抑郁、焦虑的平均得分分别为52.53±11.64和45.03±12.68,均高于国内常模。其中,精神科护士的抑郁症状检出率高达55.8%,与梁绮美[5]对精神科护士的抑郁情绪调查结果接近,显示出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抑郁情绪较为严重的现状。同时,本研究对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焦虑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焦虑症状的检出率为36.4%,而刘素贞[6]等的研究显示,一般护理人员的焦虑检出率为20%-25%,说明精神科护理人员的焦虑情绪也较为严重。严重的抑郁、焦虑情绪使精神科护理成为心理疾患的易感高危人群。由于护理工作本身较为繁重,轮换班频繁,加之人们对护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护士在做好本职护理工作的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更新现有知识,从而使护士长期处于较大的身心压力之下,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情绪。精神科护士的服务对象比较特殊,护理人员时刻承担维护病人安全、预防自伤、自杀及伤人等意外情况的发生,其紧张程度往往高于综合医院的某些科室,承受着较高程度的精神压抑,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影响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3.2 护龄、婚姻状况、职称、文化程度对精神科护士抑郁与焦虑症状的影响

表2的结果显示,不同护龄的精神科护士的抑郁症状得分未见统计学意义,但是其焦虑症状得分却显示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其中,护龄小于5年的精神科护士的焦虑症状明显高于护龄为6-10年和11-15年的护士。主要原因可能为护龄较短的护士在工作开展中经验不足,常常无法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状况,容易导致工作失误所致。未婚护士与已婚护士的焦虑评分也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已婚护士的焦虑情绪明显高于未婚护士,说明随着家庭的建立,护理人员不但要面临繁重的工作挑战,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养育子女、赡养老人等家庭压力,多方面的压力使护理人员身心俱疲,容易产生焦虑情绪。不同职称的精神科护理人员的抑郁、焦虑症状也存在统计学意义的差异。护士的抑郁、焦虑症状要明显高于护师,推测可能护士群体在面临琐碎繁重工作的同时,还要应对激烈的竞争、晋升压力有关。本研究未见不同文化程度的精神科护士在情绪状态方面的差异。

3.3 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压力源与SDS、SAS的相关分析

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由35个条目组成,共反映5个工作压力来源,分别为护理专业及工作、工作量及时间分配、工作环境及资源、病人护理和管理及人际关系。对这五方面的压力来源进行分析发现,病人护理方面的问题包括病人病情严重程度、病人不礼貌、不合作、要求太高、病人家属不礼貌或要求过分是护理工作者较大的压力来源,容易导致护理人员对工作中的诸多过程产生担心、焦虑情绪。与护理管理者、医生、其他卫生工作人员、同事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是护理工作人员的主要压力来源之一。将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源量表的各个方面与SDS、SAS进行相关分析发现,来自于工作量与时间分配方面的压力与精神科护士的抑郁症状评分有关,来自于病人护理和管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压力以及总的压力与抑郁、焦虑评分皆有关系,说明护理工作量问题、病人护理方面的细节包括病人及家属的态度、要求等方面,护理的质量及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是否足够、与护理管理者、医生及同事间的人际关系处理问题仍是困扰护理从业人员的重要因素。这就提示在精神科护士积极学习应对负性情绪和压力的同时,医院的管理者应该努力改善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更加合理地分配工作量,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加强护理人员与病患及家属沟通的能力,努力营造更加和谐的工作氛围,以维护精神科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

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精神科护理人员存在一定的抑郁、焦虑负性情绪,负性情绪与工作量与时间分配、病人护理、管理与人际关系有关,负性情绪的存在会对护理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精神科护士应积极学习心理应对策略,及时对负性情绪进行调控;医院管理者应努力改善护理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共同维护精神科护士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 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6-649

[2] 舒良. 自评抑郁量表和抑郁状态问卷[M].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94-195

[3] 夏镇夷,徐韬园,张明园,等.实用精神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76-477

护士抑郁论文例4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259―01

脑卒中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致死性疾病,又称脑血管意外,主要包括脑出血、脑梗死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仅次于心脏病和肿瘤,我国脑卒中患病率为(400~700)/10 万人,每年新发病例大于200万,卒中后生存者中85%留有不同程度残疾。40%以上为重伤残,患者往往因为生活质量、社会地位的下降以及失去工作机会等原因,均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症状,有的甚至发生抑郁症,表现为精神不振、言语减少、食欲下降、失眠、不进行积极的功能锻炼等,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笔者同过对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后的效果观察,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综合心理护理措施。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科2012年1~12月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状患者35 例,年龄47~72 岁,平均年龄58.6岁。35 例患者发病前均无抑郁症病史和慢性心脑血管病史。

1.2 结果

35 例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的患者经治疗和护理后,30 例患者睡眠质量、食欲下降、少言寡语均有明显改善,精神障碍抑郁分值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

2 心理护理

2.1 一般心理护理

护理及家属应与患者多沟通,了解其心理需求,尽量满足其合理的需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在交流过程中,护士及家属应严密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耐心细致地做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分析其发病诱因,给予心理疏导、支持和鼓励,并进行疾病知识教育,使其正确认识疾病,树立信心,在良好的情绪中积极配合治疗。护士应把病人安置在设施完好,观察角度良好,色调柔和,氛围温馨的房间有利于培养患者积极良好的心态,消除郁闷和焦虑情绪。护士要态度和蔼,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及时解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关键和前提。

2.2安全护理 自杀是抑郁患者最严重的后果,必须高度重视安全护理。对抑郁程度较重的患

者,应给予更多的关注,以防自杀行为发生。抑郁有昼重夜轻的特点,早醒时抑郁程度最重,患者的意外自杀、自伤等易发生在这段时间,夜班护士在清晨3:00~7:00加强巡视,注意病情观察;对有自杀倾向患者要检查有无收藏危险物品,注意患者的行为变化。患者如有特别关心家人、处理家中财务、交代家中事务及要家人注意身体、为家人

准备日常用品等应引起重视,告知家属密切注意患者自杀行为先兆,并加强病房安全设施,共同做好患者的“超前”心理护理,防止患者自杀、自伤事件的发生。

2.3康复训练 对严重抑郁症及脑血管病后出现偏瘫的患者,指导患者保持息肢功能位,入院后早期进行肢体被动活动,病情稳定后进行肢体主动活动,由易到难,由粗到细,循序渐进,以患者不感疲劳、不发生并发症为宜,加强肢体按摩,预防肌肉萎缩;评估患者言语方面的不足,教会患者正确发音,鼓励其通过朗诵、唱歌、讲故事等提高言语表达能力;护理人员和患者共同制定功能锻炼计划,把康复训练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口“,利用辅助工具提高自理能力,在病情许可条件下,让患者逐步自己穿衣、洗脸、刷牙、进餐、入厕、行走等,提高

患者的自信心。

3 讨论

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来的无力、绝望和抵触情绪,都源于其消极地看待自我,以及被需要、被认可的缺失,和对以后的生活失去信心而产生的一系列负性情绪,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很大的负担,而且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家庭人员照顾者的缺乏,这一现状表现得尤其突出,对其进行综合性的心理护理,唤起其对生活的信心,并指导家属积极配合,使脑卒中患者尽快恢复,并回归社会,为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创造和谐社会做一份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肖辉,李玲。唐荣华.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心理干预口].护理学杂志,2002,17(12):924―925.

[2] 装晶,黄金龙。黄承良.脑卒中后抑郁的护理干预[刀.科技.2006,(1):36―37.

[3] 杨明明.脑卒中后认知障碍与抑郁的相关因素分析口].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9):698―700.

护士抑郁论文例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19.306

资料与方法

在西安市精神卫生中心从事精神科医护工作,愿意接受调查的在职人员66名,其中医生33名,护士33名;其中男21名(9名为护士,12名为医生),女45名(24名为护士,21名为医生);医生平均年龄30.21±6.72岁,护士平均年龄28.94±7.31岁;医生在职时间0.1~21年;护龄0.5~26年;未婚35名,已婚31名;护师27名,主管护师6名;住院医生23名,其中4名主任医生,6名主管医生。大专22名,中专9名,高中1名,本科27名,硕士7名。

方法:①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婚姻状况、职称、在职时间。②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受测者的主观感受。SAS和SDS都是由20个项目组成,包括心理感受和躯体症状两个部分。为确保测试的正确性,填表前说明测试的目的和意义,强调独立地不受任何人影响的自我评定。评定的时间范围,应强调是“现在或过去1周”。SAS和SDS都是按症状出现频度以4分制进行评分:1分(反向题为4分),没有或很少时间出现;2分(反向题为3分),少部分时间发生;3分(反向题为2分),相当多时间发生;4分(反向题为1分),全部时间。将20项得分相加得出粗分,再跟据标准分换算表换算为标准总分,SAS总分≥50分有焦虑症状,为焦虑患者,而SDS总分≥53分有抑郁症状,为抑郁患者。③问卷回收:发放问卷66份,回收有效问卷66份,回收率为100%。

统计学方法:本文数据资料用X±S表示,进行t检验。采用SPSS 13.0版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精神科医护人员焦虑与抑郁得分情况:①精神科医生焦虑与抑郁得分情况:33名医生中SAS得分≥50分有5名,医生的焦虑检出率为15%;33名医生中SDS得分≥53分有10名,医生抑郁检出率为30%。②精神科护士焦虑与抑郁得分情况:33名护士中SAS得分≥50分有7名,护士的焦虑检出率为21% ;33名护士中SDS得分≥53分有10名,护士抑郁检出率为30%。③精神科医护人员的焦虑检出率为18%,抑郁检出率为30%。

精神科医护人员焦虑与抑郁平均得分与国内常模比较结果分别见表1、表2、表3。

讨 论

管理者要重视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管理者的支持是提高医护人员满意度和心理健康的最有效的方式[1]。对于医院的管理者,在全面关心患者利益的同时,也更应该关注本单位员工的健康。

护士抑郁论文例6

[中圈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08(2009)01-0043-02

职业是维持人们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日益增强,对医疗服务的需求随之提高,致使护士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由于精神科护士服务对象特殊,工作风险大,社会地位低及工资福利待遇低,继续深造和晋升机会较少,故心理常常处于不平衡状态,因而有必要了解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是否比综合科护士的心理状况差。本文通过对精神科护士和综合科护士进行焦虑和抑郁情况的调查,了解精神科护士和综合科护士心理状况的差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我院精神科护士50名,平均年龄(28.00±5.67)岁,综合科护士50名,平均年龄(27.00±4.37)岁,均为女性,问卷调查历时2周。两组护士的年龄、工龄、职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入组后两组受试者按要求填写一般情况问卷,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为评定工具,对两组人员进行测评。SAS和SDS各有20个项目,每个症状按出现频度分为4级评分。评定前先讲清楚方法和每个问题的含义,并强调反向计分题的意义,使受试者完全理解含义,并在符合自己情况的方格中划“√”。问卷不记名,要求受试者独立完成。评定结果在两组间进行比较,并与国内常模比较。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并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精神科护士与国内常模SAS、SDS比较 精神科护士焦虑分和抑郁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综合科护士与国内常模SAS、SDS比较 综合科护士焦虑分和抑郁分均高于国内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 精神科护士与综合科护士间SAS、SDS比较 精神科护士焦虑分和抑郁分均高于综合科护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王玲等报道,在军队护理人员中焦虑症状发生率为28.09%。Bourbonnais等研究报道,工作压力是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也提示了护士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本研究与其基本一致。

护士抑郁论文例7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均为我院2007年4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184例抑郁症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单项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其中,男71例,女113例;年龄最小14岁,最大81岁;农村96例,城市85人。

1.2 方法 在正常护理级别的同时,按照自制“护理安全分级管理”工作程序,患者入院后分三级管理即特级管理、一级管理、二级管理。特级管理:适用于患者院外自杀未遂或入院后有自杀行为等危重患者的抢救工作,护士要做好护理安全管理对自杀行为的安全保护措施等;一级管理:抑郁自杀行为抢救后,患者仍有自杀企图,安全护理要24 h不离开患者,并针对自杀行为进行矫正及个体心理护理;二级管理:患者自杀观念消失,但抑郁情绪仍然存在,无信心及兴趣,重点实施恢复期康复教育,患者要在护士视线下活动,当班护士帮助患者分析自杀行为的危害及生命的价值,鼓励患者树立生活的信心及勇气,参与集体心理治疗等活动。

2 实施

护士长负责组织,2名受训护师执行实施安全分级管理工作流程,每天护士长要检查、了解护理安全工作完成情况,征求家属意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医生治疗方案,随时调整患者护理安全级别,总结医疗及护理效果。

3 结果

对抑郁症患者住院期间实施护理安全分级管理后,杜绝了抑郁自杀未遂患者住院后再出现自杀现象,有效防止意外事故发生。患者及家属对住院的满意度由同期的84.4%提高到96.2%,基础护理及专业护理的合格率由92.1%提高到98.6%,医护人员满意度由86.3%提升到95.6%。

4 讨论

4.1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全国自杀人数不断上升,在自杀人群中,有一部分与精神疾病有密切关系,其中,抑郁症占所有精神疾病的4%~10.5%之多,且有不断上升趋势。为此,对抑郁自杀患者住院期间实施护理安全分级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安全分级管理能有效杜绝和防止抑郁症患者住院后出现自杀等意外事故,提高护理质量[1]。

4.2 护理安全分级管理的实施,强化了护理安全工作,减少了护理差错及医疗事故的发生,提升医护人员满意度,和谐医患关系。

参 考 文 献

护士抑郁论文例8

【关键词】产后抑郁症,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干预

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在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比较多见的类型,指产妇在产褥期表现出的抑郁症状。产后抑郁症是发生在产后6周内的一种以抑郁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患,不仅损害妇女的身心健康,而且也给婴儿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发育带来不利影响。本文选择 2008年 11月~2012年2月在本院接受产前检查并在本院分娩的初产妇583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 291例,对照组 292例。 研究对象均为自愿合作,能够准确理解问题并做出回答,以往无精神疾病史、脑部疾病史及智力障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 11月~2012年2月在我院分娩的初产妇中符合下列条件者作为入选对象:(1)初产妇年龄22~30岁。(2)单胎头位。(3)无精神障碍。(4)无内科并发症。将入选的392例初产妇随机分为2组,2组产妇在年龄、孕周,文化程度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292例采用常规护理进行一般的健康指导。观察组291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提供心理护理和信息支持服务。

1.2.1 评估:产妇入院后,责任护士及时收集资料,对婚姻家庭,文化程度,经济状况,生理情况,心理状态进行评估。

1.2.2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要因人施护,对产妇进行评估后,根据存在的生理、心理问题。由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共同制定护理计划,并由护士负责实施,计划要根据产妇的心理反应不断修订。对经济较贫困的产妇,酌情减免医疗费,减轻产妇的经济负担。

1.2.3 健康教育:以提供信息服务为主,初产妇缺乏妊娠分娩知识及足够的心理准备,害怕和恐惧分娩,担心胎儿及自身健康问题致使情绪紧张,常处于一种恐惧的心理状态。因此产后抑郁症是孕妇分娩后的常见病之一。首先产前要向产妇讲解分娩知识,教会产妇放松技术。其次做到产时责任护士全程陪伴,安慰产妇,随产程进展适时鼓励产妇积极配合,例如第一产程,若产妇于宫缩时喊叫不安,分娩过程中心理高度紧张,致使子宫收缩乏力,产程延长,导致难产产后抑郁的危险增加。因此在产时护理中注重给予积极的情感支持。应指导做深呼吸动作,第二产程要指导产妇正确屏气运用腹压的方法,这样可以加速产程进展。产后要注意引导产妇角色的转变,让其承担做母亲的责任。教会产妇母乳喂养的技巧,告知产妇新生儿期的生理特点,如生理性黄疸的出现和消退时间,假性月经、脐带的处理、溢乳的护理等。把相关的知识制成图片、让产妇学习起来更直观、更容易接受。通过积极的评价和鼓励,使产妇增强育儿信心。同时进行产后恢复训练,如形体训练、生活指导、强化个性培养,鼓励参加社会活动,充实社会地位。

1.2.4 开展社区保健服务:(1)母乳喂养服务热线电话24h畅通,解答产妇所提出的疑难问题。(2)产后14d、28d由专职护士进行家访,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情感支持和心理疏导,提供信息服务,产后42d来医院复查。(3)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告诉家庭成员,产褥期是一个特殊的生理时期,产妇的感情非常脆弱,需要家人的关心和照顾,要对产妇提供情感支持。对生女孩的产妇,注意家人有无性别歧视,教育家人摒弃旧的生育观,树立男女平等的思想。

2  评价方法

按照产褥期抑郁症诊断标准,自制产后抑郁测评表,与产后14d、18d、42d以问卷的形式进行测评。

3  结果

观察组发生抑郁症5例(2·55%),对照组发生抑郁症26例(13·3%),2组产后抑郁症发生率比较(P

4  讨论

产后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感精神障碍性疾病,以产妇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伴有相应的思维和情感改变。造成产后抑郁的原因与产妇生理、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密切。因此,切实加强护理服务质量,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加强护士对孕产妇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知识培训,对发现有异常情绪的产妇及早实施心理干预,改善不良心理状态,给予产妇专业的心理支持,使其具有良好的身心适应状态,可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妊娠虽然是一种正常、自然的生理现象,但对产妇来说毕竟是一项巨大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应激过程,分娩前后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理基础。孕期身体状况差,妊娠并发症,产时、产后并发症,如难产、滞产、手术都是抑郁症不可忽视的诱因。年轻的初产妇无生育经验和育儿知识,过度的担心导致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致使该病的发生率明显提高,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

信息支持是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关键,信息支持对初产妇抑郁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初产妇社会支持的缺乏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基层母婴保健社会支持体系尚不健全,社区护理也不完善,初产妇的信息来源主要靠产科医务工作者,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等人文关怀服务。产妇入院后由责任护士全程陪伴分娩,与之沟通,了解产妇的性格。针对产妇的不同文化、性格等“个性化”差异进行“人性化”服务,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注重社会支持的评估,排除产妇的心理障碍,提高产妇的心理素质,充分体现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化护理内涵,有效减少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王增艳. 产后抑郁症的调查分析及防护[J]. 工企医刊. 2006(01)

护士抑郁论文例9

【摘要】目的:分析循证护理对产后抑郁的干预效果。方法:将120例产后抑郁产妇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用循证护理,比较干预前后两组产妇间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分差异及干预2个月后抑郁情况差异。结果:干预后第2、4、8周,观察组EP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8周后观察组抑郁阳性率为1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循证护理有利于缓解产后抑郁患者的适应力,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关键词 产后抑郁;循证护理;干预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4-0130-02

产后抑郁是精神科常见的应激性心理反应,据统计64%的孕产妇围生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不仅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对婴儿的生长发育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产后抑郁多表现为焦虑、易激怒、心情压抑等,甚至还会出现伤害婴儿和自伤行为,因此如何稳定抑郁产妇的情绪,对母婴的安全和婴儿的生长发育十分关键[1]。自2012年8月起我院对产后抑郁症产妇实施循证护理,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12年8月至2014年5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产后抑郁症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为初产妇,无精神病史和人格障碍史,EPDS评分大于13分且自愿参加本次研究。120例患者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其中对照组,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9.68±5.62)岁;剖宫产28例,自然分娩32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2例,高中或中专24例,大专13例,本科11例。观察组,年龄21~40岁,平均年龄(30.25±5.47)岁;剖宫产25例,自然分娩35例;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0例,高中或中专25例,大专14例,本科11例。两组患者间年龄、分娩方式及文化程度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哺乳指导、用药指导等基础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循证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建立循证小组由护士长负责,建立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处置护士组成的循证护理小组,邀请科室主任和外聘专家对小组成员进行有关循证护理概念、基本知识和实施方式等培训。

1.2.2提出循证问题通过查阅文献的方式,对产后抑郁的原因进行分析,产后抑郁由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家庭因素和产科因素等多种原因造成[2-3]。生理因素,由于产妇妊娠期间体内激素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产后孕酮和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导致脑内儿茶酚胺作用下降,产妇的应激能力减弱。心理因素:部分产妇缺乏孕期保健知识、孕期指导、分娩知识和婴儿护理知识,从而出现紧张、恐惧心理,外加对分娩、婴儿性别和健康、能够胜任母亲的职位的担忧,极易形成人格障碍;社会和家庭因素:产褥期婆媳矛盾的发生,家庭经济状况差,夫妻关系不融洽及职场女性对未来工作的不确定性等多种外界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产妇极易出现心情沮丧而并发抑郁;产科因素:分娩过程中的疼痛以及分娩后并发症的发生也是产后抑郁的风险因素。

1.2.3循证干预针对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家庭因素进行循证干预。护理人员首先通过与产妇多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耐心倾听产妇的主诉,鼓励产妇以适当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绪,引导产妇正确认识自身的病情,并从交谈中进一步了解产妇的病情和抑郁原因。针对心理因素,对产妇和家属进行认知干预,告知产后抑郁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重点强调产后抑郁一般预后良好;教导产妇放松身心的方式,通过多陪伴、抚触、微笑护理等方式让产妇感受关怀,减少不良刺激;对产妇和家属进行健康宣教,讲解新生儿的护理方法,让产妇尽量参与到新生儿的日常照理工作中去,逐渐适应母亲的角色。针对社会、家庭因素,在对家属进行有关产后抑郁和新生儿护理健康宣教的基础上,重点交代家属应营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减少与产妇的正面冲突,主动关心和照顾产妇,合理安排产妇和婴儿的作息时间,保证产妇的营养摄入、帮助产妇实现母乳喂养等等。

1.3观察指标分别与干预前及干预后第2、4、8周以产后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产妇的抑郁程度进行评分。比较干预后第8周两组患者间抑郁阳性率差异(EPDS量表总分30分,评分≥13分为抑郁)。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EPDS评分等相关指标数据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干预前后两组患者间EPDS评分比较统计结果显示干预前两组患者间EPD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第2、4、8周观察组EP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2.2干预8周后两组患者间抑郁阳性率比较干预8周后观察组抑郁阳性率为11.6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00%(P<0.05),结果见表2。

3讨论

循证护理是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科学护理角度出发的、以医疗条件为前提、以最大程度满足患者需求为目的的人性化的护理模式[4]。循证护理打破了传统的思维和工作模式,目前已经成为了临床护理的主流部分。循证护理在围产期得到了广泛运用,能促进产妇产后尽快康复、有效提高改善母乳喂养率、降低产后抑郁症的发生[5-6]。

本研究采用循证护理的方式对产后抑郁症产妇进行护理,首先通过

参考文献资料和结合日常工作经验的方式,对产后抑郁症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针对这些病因并结合产妇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实施循证护理。研究中通过健康教育的方式有效增加了产妇和家属对疾病的了解,从而取得了治疗过程中最大程度的配合,有助于提高治疗依从率和治疗效果;另外对产妇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缓解产后焦虑、紧张、不适应等不良情绪,帮助产妇建立起积极的心理状态;然后通过教导产妇和家属育婴知识,解决了婴儿喂养过程中的困惑,还有助于缓解婆媳矛盾,有利于建立舒适、愉快的家庭环境,减少冲突的发生,促进产妇尽快康复。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第2、4、8周循证护理组EP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干预8周后循证护理组抑郁阳性率降低到11.67%(此时对照组仍高达35.00%)。可见实施循证护理有利于缓解产后抑郁患者的适应力,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促进患者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曹红秀,朱惠霞.围生期孕产妇焦虑、抑郁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3,11(4):381-382.

[2]张砚媚,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及心理护理干预[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0):104-105.

[3]岳凤玲. 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0):341-342.

[4]赵梦遐,王惠连,朱乐凤,等. 临床护士循证护理行为、态度、技能的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1,26(9):24.

护士抑郁论文例10

【关键词】精神科护士  抑郁调查

        精神科自身有着特殊性,精神科护理工作人员,面对的是特殊的群体,要求护士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护理工作中要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护士自身应保持良好的健康的心身健康及工作质量,应用sds抑郁自评量表对本院精神科护士进行测试。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精神科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0-49岁,平均29.55±9.28岁,已婚82人,离婚3人。文化程度中专85人,参加夜班80人,白班5人。

        1.2方法 采用自评问卷,个人填写,sds抑郁自评量表由20条目组成,按1、2、3、4评分,其中10条为反计分,累计总分为粗分,标准分为粗分×1.25在计算机上进行数据统计学犯法包括七检验和相关性分析。 

        2.结果

        2.1 sds抑郁自评调查结果,85名护士sds粗分为34.56±7.48,标准分为42.98±9.02,p为0.2472和0.3354,均>0.05显示抑郁症状发生与正常人群无明显差异。

        2.2年龄护龄与抑郁自评标准分作相关分析,结果分别为r=0.039  p=0.723,r=0.046  p=0.675。

        3.讨论

        3.1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改变使精神科护理工作,被人们理解敬重,社会地位也随着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科护理专业已从简单的基础护理进入综合性应用学科,病人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要求护士具备爱心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及精湛的业务。知识观念的改变使精神科护士所承受的社会压力相应减少。

        3.2社会支持、领导重视是减轻精神科护士工作压力的重要因素,使她们安心护理工作,激发工作热情。

护士抑郁论文例11

焦虑和抑郁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心健康疾病,近来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特别是处于重症监护室一线的护理人员,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为了解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采用zung′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测评她(他)们的焦虑和抑郁状态,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选择郑州市3家省级医院和4家市级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护士为研究对象,当场发问卷,填写完毕后收回,有护士78名,男12名,女66名,年龄20~40岁,平均24.2±3.2岁。

方法:Zung′s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分别包含20个条目,每个条目按1~4级记分,量表中各单项得分相加得SAS和SDS总粗分,用总粗分乘以1.25换算成标准分。SAS标准分>50分判断为焦虑症状,SDS标准分>53分判断为抑郁症状。一般项目包括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

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软件SPSS 120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

结果

SAS和SDS标准得分。

表1各项目标准分比较

项目例数SAS标准分SDS标准分男1244.33±12.9246.33±7.10女6642.53±12.0044.08±12.28

男、女护士SAS得分差异无显著性(t=0.47,P=0.64),和常模(33.8±5.9)相比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护士SDS得分差异无显著性(t=1.29,P=0.20),和常模(41.88±10.57)相比明显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总检出率23%(18/78),其中男3例,女15例,男性检出率低于女性,但检出率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X2=0.54,P=0.463);抑郁总检出率17%(13/78),其中男0,女20%(13/66),男女性检出率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X2=1.74,P=0.187)。

讨论

重症监护室内的患者基本为医院各科室的急危重症患者,病情重,有效沟通难,因此重症监护室的护理人员经常处于救护的高度紧张状态,工作要求高,劳累紧张,睡眠不足,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压力,在这种高风险、高强度脑力、体力劳动环境下,情绪也更容易出现波动。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没有足够的社会支持和良好的解决方法,心理损害的危险程度显著高于普通人群[1]。本调查中,被调查的护士中有焦虑症状23%,有抑郁症状17%,不给予这些人员以适当心理调整和干预,会对她(他)们的社会功能(如工作态度、积极性等)和医患关系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产生医疗差错、医疗纠纷。男性护理人员的焦虑、抑郁检出率比女性低,这可能与男性护理人员体力较好,能更好的完成重症监护室内的各项工作,感到的压力小,而女性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所承受的压力要比男性更大有关。据调查,在美国大约12%的医师在一生中曾经患过抑郁症[2],有报道成年抑郁症患者中女性是男性的两倍,女性抑郁症的患病率14.34%。对于中青年岁女性,无论是在低收入国家还是中、高收入国家,抑郁症排在疾病负担的第1位,女性医务人员工作强度高、责任重、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更应得到重视。遗憾的是,发展中国家的非精神病科医务人员,特别是综合医院和初级医疗机构的非精神科专业医务人员对抑郁的认识不足,对抑郁症三大核心症状项目回答正确率总体仅24%,对治疗抑郁的药物选择、特性、不良反应、疗效及疗程不了解[3],故不能及早发现和治疗抑郁症。提示必须对医务工作者心理健康状况给予高度重视,积极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支持,提高医务人员整体心理素质,因此对具有医学专业知识的医务人员,也应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宣传,以提高心理应激能力。还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4],所以,医务人员的工作要被家人和社会理解,使医务人员能安心工作。

本研究中焦虑总检出率23%,其中男3例,女15例;抑郁总检出率17%,其中男0,女20%,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研究对象样本相对较少,无普通人群的对照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今后将继续扩大样本,增加对照组,进一步探讨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田丽华,宫玉花.护理人员心理压力源及应对方式的调查[J].护理研究,2003,17(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