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7:15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例1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非凡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据本人对我校的留守儿童深入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人数占全校的25%。就拿我所带的现在这个初中一年级的班来说,全班41名同学,有十个是父母都在大城市打工的留守儿童。这还没有包括父母两人有一方外出的,早出晚归到城镇打工的。这些留守儿童中由隔代监护的占近60%,也就是说这些留守儿童由老人监护的占大多数。还有的一些住在叔叔伯伯家,而往往这些亲戚已经有自己的子女了,这就意味着留守儿童在这样的家里能得到的关爱是非常有限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留守儿童人数还将呈上升趋势。众所周知,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性格个性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长期以来,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格发展不健全,性格孤僻。

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

2、留守儿童”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3、思想品行新问题较多,不关心班集体,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对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

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比如说,在我所带的班级里的罗鑫同学是让很多老师都头疼的学生,他的父母离婚了了并且都还在外面打工,每个月父母两方都给很多零用钱,他想买什么父母总是由于愧疚无条件的满足他,这样导致他觉得所有人都应该按照他的要求来做,以他为中心,稍微不符合他的意思就采取非常极端的办法(武力、言语威胁、逃学等)来解决。每次父母打电话关心他学习,他也是极不耐烦,只是想着开口要钱。

4、安全隐患较多,极易受到伤害。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平安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平安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平安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平安隐患无处不在。比如说,有的孩子住在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农活本来就繁忙,再加上本来也上了年纪体力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时时关注孩子去哪儿呢,在做什么。在我校老师家访中,张森同学的爷爷奶奶反映,孩子很调皮,下河洗澡,爬上大树等等危险的行为经常都有,他们也管不听。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1. 父母长期在外,缺乏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弥补着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通常是以父母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施加影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格的培养以及理想抱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内疚感, 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而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家长们的重视或认识不足。有些家长无耐地说:没办法呀,家里只有一亩多的田地,租田地种又赚不了几个钱,不出去打工连生活保障都没有,只能放在家里给老人管教了。甚至有的错误地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只知道每月寄生活费回来,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一无所知,最终变成了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还是拿罗鑫同学来说,在有一次他犯错后,我找他谈话,说到他们家的情况,他眼圈都红了。他的有一句话我特别影响深刻,“父母给了我很多零花钱,但是我始终觉得缺少些什么东西”,他说完我就从他的表情上体会到了,他缺少的是安全感,是父母实实在在的关心。其实,无论多么独立的孩子还是很需要父母在身边关爱的,还是很依赖父母的。

2. 隔代教育或上代教育的不足。

多数留守儿童是被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形成隔代教育。他们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很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有的家庭条件比较差的,物质上也满足不了多少,仅仅能保证吃穿。其中有不少年老体弱的监护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而留守儿童由其叔、伯、姨等亲属监护则称为上代教育。作为临时的监护人,他们有所顾虑:不是亲生儿女,不好严格管教,而且他们有的已经有子女了,大部分的爱都倾注在亲生儿女身上,对寄养在家的留守儿童只能说是供吃供穿,嘘寒问暖也都可能没做到,这很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同时,留守儿童与监护人难以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从而造成性格孤僻。

3.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

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往往只有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才来想办法补救,提前没有做好预防工作。而在平时的教育中,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只要不触犯校纪校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们完成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就算了。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对社会尤其是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困惑。但是作为教师有责任教育好这些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各个学校已在不断探索建立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网络体系,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用爱激励孩子 

“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比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是片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有的干脆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了穿暖了就是尽到了监护的责任。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老师在对待留守儿童时应该更加有耐心,多与他们谈心,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把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及时反映给他的父母或是监护人。

2. 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中国有句古话:“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我们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如果老师再不适时进行引导,留守儿童很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在初期防微杜渐,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如我班有位留守男生常和一些品行不好的学生在一起,学他们留长头发、拉帮结派、甚至早恋。在课余时间也不会主动学习,总是和他们在一起混着玩。可见,关心留守儿童,他们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3. 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比较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老师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我班有一名留守男生平时总是一副什么事都无所谓的态度,对班级也不是很关心,但是在有一次班干部选举中同学们都选他为纪律委员。自那以后,他明显的发生了很大转变,担任纪律委员让他发现了自己的长处,让他渴望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所以,在班级各项事情上更有积极性了,有时甚至会主动提出自己对班级建设的建议。

4. 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例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其中80%左右是农民工)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非凡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和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据本人对我校的留守儿童深入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人数占全校的25%。就拿我所带的现在这个初中一年级的班来说,全班41名同学,有十个是父母都在大城市打工的留守儿童。这还没有包括父母两人有一方外出的,早出晚归到城镇打工的。这些留守儿童中由隔代监护的占近60%,也就是说这些留守儿童由老人监护的占大多数。还有的一些住在叔叔伯伯家,而往往这些亲戚已经有自己的子女了,这就意味着留守儿童在这样的家里能得到的关爱是非常有限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留守儿童人数还将呈上升趋势。众所周知,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修养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除了学校教育外,家庭教育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而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学习和性格个性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长期以来,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格发展不健全,性格孤僻。

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问题。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

2、留守儿童”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3、思想品行新问题较多,不关心班集体,经常违反纪律且屡教不改,对待他人冷漠,我行我素。

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比如说,在我所带的班级里的罗鑫同学是让很多老师都头疼的学生,他的父母离婚了了并且都还在外面打工,每个月父母两方都给很多零用钱,他想买什么父母总是由于愧疚无条件的满足他,这样导致他觉得所有人都应该按照他的要求来做,以他为中心,稍微不符合他的意思就采取非常极端的办法(武力、言语威胁、逃学等)来解决。每次父母打电话关心他学习,他也是极不耐烦,只是想着开口要钱。

4、安全隐患较多,极易受到伤害。

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平安防护工作至关重要。但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平安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平安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平安隐患无处不在。比如说,有的孩子住在爷爷奶奶家,爷爷奶奶农活本来就繁忙,再加上本来也上了年纪体力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时时关注孩子去哪儿呢,在做什么。在我校老师家访中,张森同学的爷爷奶奶反映,孩子很调皮,下河洗澡,爬上大树等等危险的行为经常都有,他们也管不听。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1. 父母长期在外,缺乏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他们弥补着学校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通常是以父母的言传身教给孩子施加影响,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品格的培养以及理想抱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部分外出打工者急切致富的心态迅速膨胀,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内疚感, 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而这个问题一直得不到家长们的重视或认识不足。有些家长无耐地说:没办法呀,家里只有一亩多的田地,租田地种又赚不了几个钱,不出去打工连生活保障都没有,只能放在家里给老人管教了。甚至有的错误地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和老师的职责,只知道每月寄生活费回来,对于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成绩,日常行为一无所知,最终变成了屡教不改的问题学生。还是拿罗鑫同学来说,在有一次他犯错后,我找他谈话,说到他们家的情况,他眼圈都红了。他的有一句话我特别影响深刻,“父母给了我很多零花钱,但是我始终觉得缺少些什么东西”,他说完我就从他的表情上体会到了,他缺少的是安全感,是父母实实在在的关心。其实,无论多么独立的孩子还是很需要父母在身边关爱的,还是很依赖父母的。

2. 隔代教育或上代教育的不足。

多数留守儿童是被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形成隔代教育。他们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都很低,多采用溺爱的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宽容、放任,有的家庭条件比较差的,物质上也满足不了多少,仅仅能保证吃穿。其中有不少年老体弱的监护人认为:能让孩子吃饱、穿暖、健康就行了,而对于他们的学习、日常行为、心理状况根本没有办法去管教。而留守儿童由其叔、伯、姨等亲属监护则称为上代教育。作为临时的监护人,他们有所顾虑:不是亲生儿女,不好严格管教,而且他们有的已经有子女了,大部分的爱都倾注在亲生儿女身上,对寄养在家的留守儿童只能说是供吃供穿,嘘寒问暖也都可能没做到,这很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同时,留守儿童与监护人难以形成情感、语言上的沟通,从而造成性格孤僻。

3. 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到位。

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家庭背景、心理状况没有作全面的、深层次的分析,对他们的认识几乎也是一片空白。往往只有在问题出现的时候,才来想办法补救,提前没有做好预防工作。而在平时的教育中,由于认识不足,教育方法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加重了他们的叛逆心理。再加上老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难以实现,对问题儿童难以管理,造成一些老师对他们失去信心,干脆把责任又推给孩子父母的身上,对他们放任不管,只要不触犯校纪校规,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让他们完成法律规定的义务教育就算了。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对社会尤其是学校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困惑。但是作为教师有责任教育好这些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各个学校已在不断探索建立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网络体系,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用爱激励孩子 

“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比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是片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有的干脆认为只要给孩子吃饱了穿暖了就是尽到了监护的责任。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老师在对待留守儿童时应该更加有耐心,多与他们谈心,了解孩子的内心想法,把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及时反映给他的父母或是监护人。

2. 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中国有句古话:“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我们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如果老师再不适时进行引导,留守儿童很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作为老师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在初期防微杜渐,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如我班有位留守男生常和一些品行不好的学生在一起,学他们留长头发、拉帮结派、甚至早恋。在课余时间也不会主动学习,总是和他们在一起混着玩。可见,关心留守儿童,他们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3. 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成长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比较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老师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我班有一名留守男生平时总是一副什么事都无所谓的态度,对班级也不是很关心,但是在有一次班干部选举中同学们都选他为纪律委员。自那以后,他明显的发生了很大转变,担任纪律委员让他发现了自己的长处,让他渴望得到同学们的认可。所以,在班级各项事情上更有积极性了,有时甚至会主动提出自己对班级建设的建议。

4. 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例3

入学率底,学习成绩差,人格发展不健全,思想品德问题较多,是这些儿童的突出表现。他们之中,有多少人沾染了不良习气,又有多少人酿成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恶性事件。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生活中留守儿童的60%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也因此成了教育这些孩子的主阵地。学校一方面要发挥自身优势,关注孩子的身心变化,另一方面,不断改进教育方法,采取下列措施,使这些孩子能在一个健康、和谐、友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一、开展相关法制安全讲座,减少儿童安全隐患

留守儿童是一个弱势群体,年龄普遍较小,好奇心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自制力较弱,对危险缺少预见性,易受到广播电视及犯罪团伙的影响而产生一些不良行为。长期以来,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能面面俱到,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导致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事故频频发生。学校开展一定层面的法制教育,可使儿童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权益,自己的那些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从而大大减少各种违法犯罪事故的发生。

二、开设适当的心理教育课程

据公安部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30.3%的留守儿童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儿童专家提醒: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引导和帮助,这些孩子的性格发展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其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通常是半个月或一个月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父母甚至一年回家一次,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中断,致使这部分孩子性格多内向、孤僻、多疑、自卑、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人际关系薄弱;或自私、任性、冷漠、脾气暴躁,冲动,叛逆、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懒惰等。适时对这类儿童进行心理辅导,使之充满自信,学会理解,关心别人,与周围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相适应,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可充分利用阅览室,图书室,兴趣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进行心理矫正,给与这些孩子特殊的关照,消除因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对儿童的显性和隐性心理压力进行疏导,引导儿童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帮助这些儿童健康和谐地发展。

三、教师由单纯的施教者转变为“临时父母”

留守儿童常年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了支持,常表现为内向不合群,孤僻自卑,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教师要及时进行较色转换,不能只关心这些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是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里等问题的临时父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时时留心这些孩子思想的变化,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给与相应的关注,经常与其交流,给他们以精神上和知识上的解答。

四、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留守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常常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教育方式,对子女的伦理和道德教育关注较少,致使这些孩子逐渐养成了好逸恶劳,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在这些家长及监护人的眼中,孩子只要不犯大错,一般不会过问生活上及学习上的问题,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制,导致部分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进网吧等现象出现,有些儿童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五、建立家长,学校,监护人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

为了改善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谋生,而把孩子留给了爷爷奶奶,或亲朋好友监护,有的甚至让孩子自己照顾自己。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工作,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关注很少。而长辈亲属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所以家长在外出之前应给孩子讲清家庭的经济状况及孩子在生活上的注意事项。到达工地后,应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状况,同时也使孩子能感到“千山万水割不断父母的爱”,孩子也可体会出父母外出打工的良苦用心。同时学校要定期把孩子在校的表现告之父母和监护人,使孩子的一切行动时刻处在父母和监护人的掌控之中。一旦孩子的生活和心理出现异常,教师、监护人、家长可联合行动,采取相应措施,使孩子能尽快回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六、学校与当地的村委会、派出所等单位联系,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学校一方面要加强社会舆论宣传,使村中尽可能多的人关心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可与当地派出所联手清理整顿校园周边的游戏厅,网吧,站,共同营造一片使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例4

理想是行动的指南,理想是迈向成功的动力。班主任和课任教师要主动帮助留守儿童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远大理想,同时还要帮助他们确定出近期目标。在目标的确立上定位要准,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能妄自菲薄,要依据自身的现实条件确立。这些留守儿童一旦有了奋斗目标,就能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他们在理想的指引下心无旁骛地前行,就会少走弯路。面对“问题”留守儿童,这项极重要工作更不可忽视。

二、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和课任教师在平时要格外关注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动态,多观察和了解这些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主动担负起家长的责任。如发现在他们思想上有了偏差,要及时指正;行动上犯错误了,要及时帮助改正。并时常教育他们在家要听监护人的话,在校要听老师的话,要遵守纪律,勤奋学习。要多角度,多范围地正确引导,要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负责,使学生始终行进在正确的人生轨道上。

三、帮助留守儿童学会生存

生存能力只有在不断磨炼中才能得以培养出来,教师应加强有关的“教育”。一是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心态来摆脱精神上的不适与紧张,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指引其另寻途径来满足精神上、心理上的需求,如课前听听音乐,课余积极参加有益的活动,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等。二要引导学生发现、珍惜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同时清楚自己的不足。三在面对困难时,班主任和课任教师应积极加以引导和意境学生开朗、乐观的性格,如通过学生读、教师讲中外名著《红岩》《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培养留守儿童坚定的信念,乐观的态度和顽强的毅力。

四、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加强自我意识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必要环境,但“打工族”的子女们的家庭状况发生了变化,肯定会影响孩子各方面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言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珍惜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把它们转化为积极进取的内动力。同时对学生实事求是,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使学生随时清楚自己的不足,以便及时地改正。

五、不放纵留守儿童的存在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是指故意的伤害或侵犯他人的行为。据调查“打工族”的家庭子女,由于突然缺少了父母的呵护,极少数孩子一旦在精神上或物质上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肆意打骂别人,毁坏别人的东西,故意给对方造成伤害。新监护人如果不及时管教,任其放纵,班主任、科任老师如果不及时的教育、引导,就极有可能使其行为转化为犯罪行为。心理学家认为,这种行为是宣泄紧张、不满情绪的积极方式,对儿童的发展极其有害。教师应采用“转移注意”的方法,在学生怒气冲冲时,可带他们打球下棋,以消其能量,平衡心理,使其逐渐转移其行为。

六、激发留守儿童竞争意识和自强信念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例5

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作用。反之,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学者指出,现代儿童家庭教育中错误的教育方式主要有心灵施暴式、过分溺爱式、物质刺激式、放纵式、愁眉苦脸式五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常常与家长聚少离多,亲子互动较少,孩子和家长之间并未形成良好的互动。因为家长常年在外务工,对孩子的关心、沟通和教育较少,因此,他们会在内心深处对子女产生愧疚心理。对孩子提的要求,家长都会尽可能给予满足。又因为孩子平时大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人对孩子更是十分宠爱,会尽量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这种情况下,容易养成儿童的骄纵个性。另一种情况是,有的家长平时较少与孩子沟通,较少关心孩子,放任孩子,但一旦孩子犯了错误或是自己工作不顺心,就会对孩子大声呵斥,严重时会责打孩子。不管是骄纵溺爱还是简单粗暴,都是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都会对儿童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投入较少,家庭教育环境不良

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由家庭负担的教育方面的费用。一般所说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家庭为子女的教育所支付的最低成本,包括交通费、食宿费、园服费、保教费和文具费等,这是必需投入。家庭扩展投入是家庭为使子女享受额外的教育或优质教育而特别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家教费、课外辅导费和其他费用等。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较少,主要是孩子在园的各项学习费用,也就是教育的必需投入。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是指参加幼儿园学习的费用,几乎没有其他费用。有一些留守儿童因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甚至无法入园。相比之下,城市家庭的教育投入远远大于农村家庭的教育投入。家庭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十分重要。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时间外出务工,家庭成员不完整,家庭内部缺乏必要的情感交流;一些父母及其他长辈只关心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忽视孩子情感的培养;家庭互动中教育的成分较少,家庭文化环境中教育文化氛围也不良。部分农村家庭忽视家庭环境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作用,使得学前留守儿童不能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快乐成长。

(三)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隔代教育问题众多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生活在“不完整”的家庭中。父母双方或一方常年在外打工,父母教育的缺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具有消极的影响。因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教育孩子的重任多数就落在了祖父母身上。但因为祖父母年龄较大且文化水平较低,不能跟孩子很好地沟通,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据《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这些照顾留守儿童的祖父母,他们的平均年龄为59.2岁,并且他们受教育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为小学文化程度,甚至有8%的祖父和25%的祖母未上过学。报告同时指出:隔代的祖父母在抚养和教育留守儿童时面临许多的困难和挑战。可见,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而隔代教育又具有较多的弊端。

二、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因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农村父母进城务工的最根本的原因。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背景下,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超过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加上农村的经济收入满足不了全家的生活支出,农村许多年轻人、中年人选择离开孩子,进城务工,努力挣钱。离开家庭,也就暂时放弃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职责。因此,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低。

(二)农村家庭的传统观念重视提升家庭物质生活水平,忽视家庭教育

农村家庭受传统的思想观念束缚,认为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就是要提升孩子的物质生活质量。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一些父母远离家乡,离开自己的孩子。其实,给予孩子真正的爱,就是陪伴在孩子身边,陪伴孩子成长。一些农村家长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只关注孩子身体的生长,忽略对孩子生命价值、品质习惯的养成。这些传统的观念限制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农村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低,教育观念落后

家长的文化程度对孩子的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是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靠祖父母抚养和教育。而大多数祖父母的文化水平都很低,不能给予儿童最新的知识,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成长规律也不了解。同时,文化水平低导致教育观念也比较落后,他们容易忽视家庭教育对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意义,导致家庭教育在学前留守儿童生活中的缺失。

三、促进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政府:加大地方经济投入,发展地方产业,让外出务工的农村父母回流

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是农村家长进城务工的根本原因。在农村,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已经不能够保证农村家庭的日常生活开支。农村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离开故土和年幼的孩子。父母长期远离,导致农村一些学前留守儿童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几近空白。为促进农村学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政府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一方面,政府可采取措施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新农村建设,缩小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差距,吸引进城务工人员留在本地,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另一方面,政府应着力发展地方产业,或支持农民自主创业,提供相关经济资助和政策帮助,让他们不用远离家乡和孩子外出务工。

(二)社区:优化农村幼儿园师资和设施,建立家长咨询站,弥补家庭教育不足

农村学前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加上家庭教育的空白或缺失,使得学前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因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农村的学前教育机构缺乏,且其师资和设施并不完善。为了弥补农村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幼教机构需负起留守儿童早期教育的责任。优化师资,注重对农村幼儿教师素质的提升,提高农村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同时,还可以依附幼儿园建立家长咨询站,关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给予农村家长特别是隔代家长咨询儿童教育问题的机会,并提供相关的帮助。

(三)社会:开办家长学校,提高隔代教育质量

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教育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隔代教育产生许多问题:祖父母溺爱孩子、祖孙关系不平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隔代教育无法避免,那么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以提高学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质量迫在眉睫。开办家长学校,提升隔代家长的文化素质,利用教育讲座、影片宣传等方式,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并对他们进行教育指导。同时,定期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加强孩子与祖父母的情感交流,弥补家庭情感关怀的缺失。总之,社会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提高隔代教育的质量,只有这样,学前留守儿童才能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例6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大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是母亲一人或是其祖父母,有的甚至是由亲戚代管。这些监护人只关心孩子的温饱,很少会关心孩子内心的想法。每天处在这种家庭环境里,他们很少和家人交流,即使遇到问题或者有烦恼也没有倾诉的对象。所以这些孩子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多数孩羞怯腼腆,自卑自闭,行为粗鲁,有的孩子甚至产生了不健康的心理。

(二)学习态度不端正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迅速与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形成的矛盾,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使得部分家长和学生觉得就算上了大学也挣不了钱。然而有些孩子看到父母或者邻里挣了钱回来很“风光”,而身边有些大中专毕业生却无所事事。所以就觉得在外打工很容易,便生出了何不早点结束学业外出打工的念头,尤其个别后进生学业无望就无心学习。这种不良的学习态度又影响了班级内大批学生,使其他的学生也产生厌学心理。

(三)日常行为较偏激

农村中小学里的留守儿童基本上处于身心发育最重要阶段,而临时监护人往往重养轻教,把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全部推到学校方面,教育渠道单一,缺乏家庭、社会的配合,进而形成的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他们往往不合群,脾气暴躁,总感觉别人对其不够重视、不够关爱,常常对人产生敌意,情绪容易失控。许多孩子总觉得心理不平衡,为什么别人的父母就能天天在身边,而自己的父母却只知道挣钱,不关心他们。甚至感觉自己已经被父母的遗弃了,所以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对社会产生逆反心理和仇视态度。

(四)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许多父母常年在外,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所以心理很愧疚,每次回来,就用金钱来弥补缺失的爱。所以孩子们花钱大手大脚,奢侈浪费。而且孩子们只知道一味的向父母索取,不知感恩。他们认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所以花钱买任何想要的东西都是理所应当的。

二、学校关于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对策

(一)生活中,教师要做父母,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习惯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父母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一种道德资本”教师作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就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根据不同的问题,用各种方法纠正孩子的种种不良行为,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现在的孩子大多数娇生惯养,想干啥就干啥,来去自由。又有着爷爷奶奶的娇惯,小皇帝习气不少,家庭式的生活养成了他们养尊处优的习惯。我们就不能简单、粗暴的进行说教和约束,甚至批评、惩罚。应该像父母一样,富有耐心的去纠正、引导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像爷爷奶奶一样在赏识中改变不良的习惯。

(二)课堂上,用爱与责任有效达成“知识、能力、情感”的育人目标

课堂是师生情感与人格交流的平台,也是学生品德与能力成长的舞台,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智商的生成,也要注意学生情商的生成。既要重视学生才学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道德品行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用赏识的眼神、会心的微笑这些爱的语言赞赏他们的爱好、专长;赞赏他们所取得的微小的成绩,赞赏他们每次付出的努力;赞赏他们在课堂上的质疑。只有教师关注这些特殊的群体,呵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能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留守儿童的优良品德

农村学校要创造条件可通过开展大课间活动、兴趣小组以及班会活动营造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让孩子在一起参与,一起玩耍,一起分享。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会团结互助,学会奉献。让每一个孩子都积极参与活动,让他们摆脱胆怯腼腆、让他们在活动中更活泼、勇敢。孩子们在活动中更容易交到知心的朋友,可以和朋友分享喜怒哀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例7

1.留守儿童过早失去父母的关爱和教育

调查表明,接受学前教育的留守儿童中男生(占54.35%)多于女生(占45.65%),这与农村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密切相关。94.20%的父母在孩子很小时(4岁及以下)就外出务工,让孩子留守,其中在孩子2岁及以下就离家外出务工的父母占77.90%,3~4岁的占16.30%,同时,父母不经常回家看望孩子的占90.22%,其中半年及以上回家一次的占74.63%,三个月左右一次的占15.58%。可见,绝大多数父母外出务工时孩子年龄很小,而且不能经常回家看望孩子,留守儿童过早地远离了父爱母爱,取而代之的是隔代监护人(如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几乎无原则的溺爱,这必将给他们的成长留下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

2.留守儿童学前知识启蒙的教育环境缺乏

根据调查整理信息数据显示(见表1),25.72%的留守儿童居住在乡镇街道,有托儿所或者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74.28%的留守儿童居住在乡镇以外的村落,则没有学前教育机构。通过访谈得知,一方面,农民自身文化程度偏低,学前教育意识淡薄,认为学前教育只是“拿钱买看管”,不是受教育;另一方面,政府对农村儿童的学前教育投入不足,当地政府无在村落建设幼儿园或托儿所的资金或规划。究其原因是国家在这方面倾斜不够,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使用上的不透明。在监护人方面,73.19%的监护人表示了解幼儿园教学内容,认为所教内容比较简单,其中只有5.96%的监护人清楚了解幼儿园教学内容。26.91%的监护人只负责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根本不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内容。表1显示经常教育孩子认字识数的占42.39%,偶尔以及只在孩子问起时教孩子认字识数的占51.08%,这表明,有93.47%的监护人在孩子认字识数方面有一定的自觉意识,还有6.52%的监护人根本不教孩子认字识数。另外,74.27%的监护人会买一些认字识数的挂图、图画书、卡片或其他书籍教育孩子,但25.72%的监护人根本不为孩子买任何课外教育资料,这意味着这部分儿童得不到实质意义上的学前教育,这一重大缺失必将对孩子求学和习惯养成带来影响。同时也说明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缺乏主动引导监护人课外辅导、共同开发留守儿童智力的积极性。

3.留守儿童学前情感形成的教育环境堪忧

调查数据显示,共有54.35%的监护人是通过拍着孩子、哼着歌或讲故事让孩子安睡,但也有近一半(45.65%)的监护人在孩子躺下后就不管了,如果是父母在身边一般是不会这样的,留守儿童更需要监护人采取一定的安慰方式幸福入睡。留守儿童在与监护人发生矛盾时,42.03%的留守儿童会哭闹,35.87%的留守儿童会闷不吭声,还有22.10%的留守儿童会和监护人吵架以及打电话向父母倾诉。有64.13%的留守儿童会通过发声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情绪,35.87%的留守儿童采取沉默的方式来对抗。这种处理矛盾的方式极易形成偏执的不健康心理特征,需要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进行恰当的引导,消除心理隐患。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人大多不知如何对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进行有效管理,如何去关注留守儿童的情绪变化,而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是大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被漠视了。这最终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隐患成为一个潜在的巨大社会问题。在选择玩伴方面,有74.64%的留守儿童和任何孩子都可以玩得来,性格开朗;11.59%的留守儿童只愿意和父母也不在身边的孩子玩,无意识地将自己划入“可怜人”的小圈子,产生自卑和防卫心理;8.33%的留守儿童却喜欢和父母在身边的儿童玩耍,从别人父母那里得到父爱母爱的慰藉,过着“乞爱”得欢的童年;5.43%的留守儿童喜欢自己一个人玩,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闭心理。总之,约占总数25.36%的留守儿童会因为内心自我歧视以及对亲情的渴望,而刻意地选择自己的玩伴。总体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处于亚健康状态,需要一定的社会力量来组织当地留守儿童开展经常性的集体活动。在中部农村地区却缺乏这样的社会组织及其开放平台。在平时主要活动方面,留守儿童看电视的占31.52%,使他们面临着视力伤害的危险;22.46%的留守儿童因太小、胆小、监护过严等会跟在监护人身边;只有45.65%的留守儿童活动正常,或和其他小伙伴玩耍或做家务。可见,半数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

二、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学前教育的建议

从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学龄前阶段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重要转折意义。为此,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增加专项经费投入

各级政府应确立关注留守儿童学前教育治理的行动原则,增加专项经费投入。在美国,联邦政府每年都会介绍和总结当年美国学前教育发展情况,为各地的学前教育提供政策依据。为了更好地普及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提高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学前教育水平,从中央到省市县,各级政府应明确管理职责,着重建立和完善乡村的学前教育机构和学前教育体制,可以推出全乡镇幼儿教育由中心幼儿园统一管理经费和师资,使公办乡镇中心幼儿园承担对村办幼儿园的指导管理职能。同时,应该加大对偏远村落的投入,在乡镇公共教育预算及开支中单列学前教育专项,并做到公开透明。

2.组织经常性社会活动

政府在广大农村建立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作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补充,为留守儿童组织经常性活动。调查显示,对于设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机构,97.23%的监护人认为有必要,仅有2.77%的监护人认为完全没有必要。综合服务中心不仅能进行心理辅导,还能够提供学校和家庭所不能提供的开发儿童智力的活动。这样不仅能增加就业,使那些热心公益活动的专业人士和志愿者服务于学前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也能促使政府转型,延伸其服务职能。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例8

2.厌学情绪严重。留守儿童大多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厌学心理。对于学习,他们往往表现得厌烦、毫无兴趣。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心不在焉,学习成绩也较差。更有甚者,扰乱课堂纪律,并与老师和同学发生矛盾。当然,除了留守儿童以外,其他学生也具有一定的厌学心理,但此种心理在留守儿童身上则表现得更为明显。

3.逆反心理强烈。目前,大部分中小学生都具有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而这一问题在留守儿童身上则表现得更加突出。和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处于青春期的留守儿童们也有着一系列需求,例如成就需要、交往需要、审美需要、理解需要等。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和其他孩子相比,在实现这些需求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面临许多困难以及挫折,这样一来,他们就会从中产生失败感和失落感。倘若他们无法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调节,将内心深处的心理冲突镇压下来,那么他们就极易走上逆反的道路。

二、学校的教育

1.对留守儿童进行尊重和关爱。教育以爱作为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和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对于所有学生而言,得到来自老师的尊重和关爱是其最为基本的心理要求。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呵护以及教导,留守学生对爱的需求则更为强烈,为了对亲情方面的缺憾进行弥补,他们就迫切渴望老师的关爱。所以,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教师就需从他们的心理状态出发,对其进行呵护和关爱。

2.对良好的班集体进行创建。针对留守儿童自卑、孤僻以及压抑的心理状态,教师需采取措施为其营造出良好的班级环境,首先鼓励他们多和同学进行交流沟通,让他们体会到来自班级大家庭的关心和爱护;其次,需为其创建出一个较好的活动环境,即鼓励留守儿童们多参加班集体活动以及校园活动,并将活动中心任务交给具有一定组织领导才能的留守儿童,旨在对其责任感进行有效培养。另外,针对能力较弱的留守儿童,教师需不断进行鼓励,并引导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和同学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建立起深厚友谊。

3.对其信心进行树立。由于处于青春期,留守儿童的自我评价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针对这一现象,教师需给予肯定,并在此期间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起自信心。所以,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教师需积极采取措施指导他们对自我进行正确评价,即明确自己的优点、缺点,进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懂得扬长避短。

三、社会家庭管理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例9

新世纪,我国城镇化在飞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乡村留守儿童作为快速城镇化转型和经济飞速发展的产物,主要生活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自然地理条件相对恶劣的贫困地区,他们也需要社会的关怀。

一、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少年强则国家强”留守儿童作为青少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群体的教育关系着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顺利进行,关系着留守儿童家庭的未来命运,至关重要也亟待解决。

(一)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乡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后,由其他监护人代为照顾,不能及时学习生活自理的能力,接受最基本的家庭教育。乡村留守儿童接受的家庭教育表现为以下四种。

单亲式教育,父母中一方外出务工,在这部分儿童中仅有13.7的是与父亲生活在一起,单亲式教育中有母爱的伴随,教育也是最有效的。据调查数据显示隔代式教育占留守儿童总量的43.5%,而且祖辈年龄基本都在50岁以上。寄养式教育中留守儿由亲戚代为监护占留守儿童总量的4.7%,采取“散养式”,要求自律能力较高。自我监护式教育大约占留守儿童总量的2.3%,集中在青春叛逆期,喜欢挑战权威。

(二)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现状

留守儿童生活在农村,就近上学,就读于乡村学校。仅有2%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达到优秀,初中在校率为88%,辍学、厌学现象普遍。

这些乡村学校教育大多以知识传授为主,采取大班额上课,以智育成绩作为最主要的评价学生标准,体育、音乐、美术等副科的课程分单双周上,一个月就一两节,音体美教师数量有限,成绩不受重视,部分学校环境十分恶劣。

(三)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现状

乡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管教,易受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教育至关重要。社会团体或组织建立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让乡村留守儿童有学可上,并且也开展了一些“心连心”活动走进农村,走近留守儿童的活动,但是频率、次数以及覆盖率很小,成效不高。

在留守儿童的社会教育中政府扮演着“领头羊”的角色,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条例和法律,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制定了许多地方法规帮助留守儿童,比如四川的青神模式构建“四位一体”教育保护网络,也叫“爱的模式”,但这些模式仅局限于部分地区根据实际情况适用。

留守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少了父母的参与,是不完整的;在人生的成长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人生也是残缺的;

二、完善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的对策

必须要明确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主体是政府,在政府主导下,家庭、学校、社会辅助共同努力致力于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着力改善乡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

1.政府帮助农村家庭增加经济收入

各级地方政府鼓励农民工返乡自主创业,在政府的帮助下引进科技人才指导农民利用农村的资源,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农村家庭收入,把青壮年留在农村,就地解决就业问题。政府要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通讯设施、交通设施建设,提供基础保证。

2.政府持续增加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经费投入

各级地方政府引导教育部门在教育经费分配方面,设置专项资金用于资助乡村留守儿童。加强资金投入建设优质的学习环境,硬件设施建设完备;软件建设中要引入高级教育人才,提高待遇,留住人才。

3.政府努力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引入社会资金

各级地方政府支持建设大型的农村贸易市场,规范管理。通过贸易市场这个平台吸引社会资金投入,鼓励城市企业家反哺农村,充分发掘农村潜在发展资源,增强农村经济实力,提高农村自我解决三农问题的能力。

(二)改革关乎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体制机制

1.户籍制度改革为留守儿童随迁创造条件

阻碍乡村留守儿童随迁的最大障碍就是户籍制度,政府要加快步伐解决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差异,逐渐缩小城乡差距,给予留守儿童地位的肯定,为留守儿童随迁创造条件。

2.改革教育机制照顾乡村留守儿童

各级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分配方面增加对农村学校经费投入,同时分配专项资金面向留守儿童,解决教师配备、图书资源分配问题。

3.为乡村留守儿童规范社会监管体制

各级地方政府加强对社会捐赠给乡村留守儿童的慈善基金的监管,确保资金真正用到实处,利用这些社会资助注入学校教育建设和改善困难的乡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

(三)丰富乡村留守儿童的业余生活

1.有益文化产品入村入户

各级地方政府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保证文化产品真正惠及农村每家每户;开办农村夜校,让农民有机会学习先进科普知识和生活知识,及时更新观念,更好的教育子女;免费公放电影,还有爱心书屋、美丽中国爱心行各种各样的公益活动。

2.学校重视培养乡村留守儿童多彩的文化兴趣

各级地方政府支持学校增加组织社会实践、教育见习、校外野游,等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通过科技大赛、才艺比赛等竞技活动,鼓励留守儿童亲身参与,在挑战中激发留守儿童的潜能。增加多媒体教学,扩展知识面。

3.政府有效利用媒体传播积极健康的文化

各级地方政府加强对媒体的监管,确保媒体传播积极健康的文化。利用大众媒体组织社会性活动例如心连心活动等等,或以乡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为素材拍成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的形式,向全社会宣传,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

(四)营造有利于乡村留守儿童的社会环境

1.舆论媒体努力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

广播、电视作为农村地区主要的传播媒介,为农村地区送去外面世界的新鲜事物。严格规范新闻舆论、电视节目。既正面宣传,改变大众对留守儿童的传统观念,消除大众“事不关己”的心理,又传播“正能量”,形成全社会友爱互助的大环境。

2.校园树新风促进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形成

在学校教育中,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其自我辨别意识的培养,加强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在对文明学生、三好学生等等评比中,树立榜样,形成榜样效应,为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贡献一份力量。

3.公众的监督为健康的社会环境提供保障

只有政府的监督是不够的,需要公众的加入,在大众的监督下,让留守儿童的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阳光下实现。公众的监督为留守儿童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提供保障。

在不能改变农村儿童留守命运同时,我们仍然可以从其他的方面,通过政府的领导,全社会共同努力给乡村留守儿童完整的人生,完整的教育。(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梁静茹.关于乡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例10

[2]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71-79.

[3]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157(3):60-65.

[4]叶曼.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6):67-69.

[5]傅爱红.公共图书馆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的思考[J].江西图书馆学刊,2010,(04):63-65.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论文例1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探讨教育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若干建议与对策。然而目前还缺乏专门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有效方法,再加上传统文化对生死的讳谈,使得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几乎停留在空白阶段。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14年,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高达2075.42万。积极探寻可行途径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有效的生命教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生命教育内涵及意义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人文性、完整性的生命意识培养,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真谛,追求生命的价值,最终使生命实现辉煌的教育活动。

(二)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正处在由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转型的过程中,城市配套发展软环境要求日益提升,农村青壮年男女成为社会流动的主力军。从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看,进城务工农民在快速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基础上,加快了城镇建设的步伐;然而城乡二元结构、老旧户籍体制等因素的存在,致使大多数民工子弟无法与进城务工父母共同生活。结果只能是孤独地留守家园,由年迈的长者陪伴,导致农民工子女问题的出现。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儿童”。所以,深入开展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研究意义重大。首先,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与家庭团结。生命教育意的目的在于帮助孩子与社会、他人建立积极有效的互动互助关系。然而,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和父母关爱,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规范上缺乏正确的引导。加之一部分祖父母在教育儿童观念上存在的轻道德重物质、溺爱儿童及不能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教育弊端,极容易导致留守儿童思想品德、行为习惯以及学习成绩向不良方向发展。开展生命教育的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留守儿童的生活幸福感,还能够帮助其确立更加明确的个人发展目标。只有把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问题处理好,才能使其父母没有后顾之忧,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其次,开展生命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健康成长的必然需要。生命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给予孩子可开发的空间也很大。通过对生命教育知识的理解,留守儿童可以从主客观双重角度来认可生命的价值维度,珍惜爱护自己与他人的身心健康,关爱社会与自然,确立责任意识与目标意识。农村留守儿童正处于培养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关键阶段,如果得不到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方面的正确引导,很容易发生道德品质的偏离。比如有的儿童沉溺于网络,有的儿童肆意违反学校规章制度,还有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与社会不良少年纠缠在一起。因此,要多渠道地进行沟通式教育,逐步树立留守儿童的生活自信,使其学会信任他人、欣赏他人、接纳自我,形成与社会和谐的心态,进而规划自己的人生。

二、道德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生命教育不能脱离道德教育的约束,因为生命的本能是欲望和需要,如果不加以约束,将造成生命本能的放纵。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物质主义等都是生命放纵的表现[1]。现实教育过程中存在着生命教育与道德教育相分离的现象,表现为“去道德化”的生命教育和“去生命化”的道德教育[2]。生命教育是对生命整全的教育,因而必须将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之中,以生命教育来整合道德教育,从而在道德建设视阈下基于人个体生命发展的需要,用道德的手段和内容来引导个体生命的发展,从而提升个体生命的意义,进而促使其实现丰盈人生。

三、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现状及困境

(一)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生命存在的问题

一是身体不健康。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细致的生活照顾,身体存在营养不良等诸多问题。而身体的不健康势必会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直接影响。二是心理发展异样。由于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时间太少,很大一部分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联系也较少,他们想要的亲情需求难以得到较好的满足。由于缺乏亲情关爱和亲情体验,他们慢慢对周围的人和事形成消极的价值观念,严重者甚至对自我存在的意义产生否定情绪。三是迷失生命的意义。伴随社会贫富差距的日益增大,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失去对生活的希望,再加上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农村留守儿童生命安全受到伤害或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等现象时有发生。当然,农村留守儿童也不缺乏积极乐观者,他们试图通过刻苦学习来改变自身命运,明确的目标压得他们没有喘息的机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孩子过早失去了童年的纯真与向往,模糊了生命存在的真正价值。

(二)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诸多学者多集中于理论领域探索生命教育的内涵,认为生命教育是“道德教育”“全人教育”“生活教育”等。而在生命教育的具体实践取向上,也存在着生死教育取向、安全健康取向、伦理道德取向等争论。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缺乏具体的理论指导,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在具体教育实践中容易被健康教育、道德教育或安全教育代替。而国外对于生命教育的实践性建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比如美国对中小学生的生命教育意在使学生意识到生命内涵的丰富性和多面性,正确认识与体会生命的难能可贵,进而确立正确的生活目的与态度。

(三)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面临的困境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和具体化的教育内容[3]。虽然目前湖南、辽宁和上海等省市出台了关于生命教育实践的相关文件,并将生命教育归入国民教育的总体规划,然而这些文件缺乏针对性,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不仅如此,农村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监护和陪伴,他们的自尊建立以及安全等问题要比一般儿童更加突出,药物滥用、误用以及溺水、自杀等事件频发。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缺乏教师专业化教育。家庭教育的不完整,使得农村留守儿童比一般孩子更加崇拜和依赖教师。教师是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实施者,因此其关于生命教育的观念和专业知识势必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效果和效率产生极大的影响。可惜的是,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师关于生命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较为匮乏,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效率和效果底下。一些教师甚至完全不了解什么是生命教育,又何谈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生命教育。

四、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对策

(一)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校作用

首先,农村中小学校应当注重农村留守儿童生命理念的树立,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珍惜生命的正确理念,帮助和引导他们认清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在于实现生命价值这个过程[4]。人生最宝贵的就是生命,只有热爱生命,将有限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去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才不会虚度一生。其次,农村中小学校应当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树立积极的人生理想。理想与信念是一个人不懈奋斗的动力源泉,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的集中体现。当一个人树立了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他的人生才不会因为诸多坎坷而出现迷茫。农村留守儿童尚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树立理想似乎是一件困难的事,学校可以通过一些先进事例来激励和教育他们,从而引导和帮助他们制定出契合自身实际的理想目标,进而帮助他们逐步实现制定的理想目标。最后,农村中小学校应当丰富生命教育的内容,加强生命死亡、生命挫折、生命责任、生存意识以及自我保护意识等方面的教育。农村地区存在许多天然的娱乐场所,这些场所在给农村留守儿童带来欢乐的同时也潜藏着许多危险因素。针对此种情况,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生命教育校园主题实践活动来引导留守儿童增强对生命存在价值的理解,比如危险场景的现场模拟、危险场景的实地考察等。只有通过亲身实践与体验,才能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感受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重视和优化学生心理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努力构建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

(二)教师加强生命教育方面的培训与进修

教师是生命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是生命教育的关键环节,是学生最为信赖之人。教师只有将生命教育方面的知识真正理解透彻,才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进而帮助农村留守学生更加清晰、准确地认识到生命存在的意义[5]。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师关于生命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较为匮乏,许多教师甚至没有接触过生命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有的教师自身素质也较为底下,缺乏师德,侮辱、大骂学生情况时有发生。这部分教师难以胜任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任务。因此,要对农村留守儿童顺利开展生命教育,学校还应当培养教师的综合素质,加强生命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

(三)引导社会参与到生命教育过程中来

对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生命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还需要整个社会参与进来,只有整个社会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才能营造社会、学校、家庭和谐统一的生命教育环境和氛围。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农村留守儿童家长不能将学校教育等同于孩子整个教育,不能忽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即使身在外地,家长也应当多与家里保持联系,多给予孩子精神关爱。社会舆论也应当真正着眼于如何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和尊重生命,不能为了博眼球而将留守儿童身上发生的恶性事件或其他惨剧刻意渲染。师范院校应当对师范生开展生命教育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他们的生命教育能力,为将来从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以便更好地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命教育质量,促进农村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五、结语

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要形成联动机制,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成长环境,使其能够重新找到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符合自身发展的生命真谛。在道德建设视阈下加强留守儿童生命教育,必须确立全方位的教育内容,展示多种途径的教育手段,将道德教育的精髓和原则贯穿其中,潜移默化地让留守儿童接受。

[参考文献]

[1]冯建军.走向道德的生命教育[J].教育研究,2014(6):33-40.

[2]冯学敏.道德教育视野下的生命意识教育研究[D].海口:海南师范大学,2012.

[3]乔虹.农村留守儿童生命教育的实践困境、挑战与愿景[J].教学与管理,2015(32):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