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综合材料论文

综合材料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2 17:47:38

综合材料论文

综合材料论文例1

2历史上有关于综合材料内容的课程在绘画教学和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在前面有关于综合材料定义的段落中叙述过综合材料的存在,那么在历史上绘画教育和设计教育中关于综合材料是怎么样运用的也有据可查。我们从目前的历史资料来看,即使在美术史上较早存在的美术院校中也十分重视与绘画相关材料的专业涉及,甚至我们在目前可以看到的欧洲早期的油画中就有关于“绘画材料内容”画面信息的存在,早期欧洲的油画大师的工作室甚至有的地方就如同现代实验室,各种材质的颜料与色粉以及各种不同属性的油脂和研磨工具的存在不是已经很好地证明了当时的画家们已经都很重视绘画材料的运用和发展,从而也就证明了欧洲的绘画艺术教育从早期开始就很注重培养画家的材料运用能力。我们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中虽然没有欧洲那样相对完整的专门的艺术学院,但是在中国古代传统教育中是将绘画与传统文化完整结合的,并且是从最初的启蒙教育开始就已经为成为画家奠定了基础,那就是书法教育的培养。中国传统教育中的诗、书、画历来就为一体,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艺术教育内容从最初就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知识结构的综合教育。再从设计艺术教育来看,专门的设计教育相对绘画教育来讲起步是较晚的。我们现在一般是将20世纪的包豪斯教育视为现代设计教育比较完善的标本和起源,那么在包豪斯的整个有关于现代设计的教育系统中最为注重的就是设计作品的艺术感和实用性。具有艺术感和实用性的优秀设计作品的产生绝不是设计者空想的产物,而是应该来自设计者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设计实践而产生的。在这两方面的培养上包豪斯是极为重视的,学校有优秀的画家执教保证了对学生的艺术感的培养,学校有在当时来说比较完善的艺术实践车间的设置保证了学生设计实践的学习(特别是由于近代科学的高速发展而产生的新材料在包豪斯的设计车间的大量运用)。这种综合化的素质培养和现代材料的实践培养也正说明了综合材料教育内容的设置在其中的重要性。

3现代艺术教育中综合材料内容的课程在绘画教学和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综合材料论文例2

在创作实践中,我们经常接触和应用很多物理特性不同的材料,这些材料的肌理、质感及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大有不同。各种媒材总能一目了然地透过肌理表达材料的特性,如软的质感有温暖、舒适感,硬的质感则具有刚强、冷漠感。又如粗糙、荒疏的材料容易产生艰涩、困难、沉重、力度的感觉,有男性粗犷、坚毅之感。相反,在细致、光洁、莹润的质料上则使人感受到一种精心、秩序、甜美,一种女性的温柔与文静。

除此之外,丰富的材料种类同样带给观者不同的情感暗示。如彩色玻璃的晶莹剔透、华丽感;贝壳的色泽妖娆感;木材纹理别致、自然淳朴;石材光泽美观、稳重;钢铁坚硬、挺拔刚劲;铝合金轻快、明丽;塑料细腻、致密;现代纤维材料温暖、柔和、亲近。这些都是材料本身具有的独特美,是其它材料不可替代的,甚至有些材料作品还会触发观者的味觉、触觉和听觉感受。

自然界存在着许多可利用的材料,如何发现和获取则需要艺术家具备独到的鉴赏力和对材料的掌控力。面对现有的材料,我们要去把握它;面对没有被利用的材料,我们应该去尝试它;面对司空见惯的材料,我们可以将其打破重组,使之成为新材料,产生新精神。随着艺术观念的不断开阔和现成品的采用,艺术创作的媒材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有时,材料本身固然具有迷人的性能和表现力,但单纯展示材料表象特征不是目的,真正要做的是借用合适的材料表达艺术精神。当艺术家的情感和观念与材料的内在精神产生契合点时,作品的表现张力是具有相当震撼性的。

材料艺术性的探索与拓展

所谓艺术性,是指艺术家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反映社会生活、表达鲜明、准确、生动的思想情感。艺术性的高低与艺术作品的思想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性作为对一件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的衡量标准,主要是指在艺术处理、表现方面所达到的完美契合程度。针对综合绘画材料而言,主要包括:材料语言的生动性和典型性;材料形式的准确性和鲜明性;艺术情节的完整性;艺术手法的精当性和多样性;材料表现的民族性和独创性等。自从毕加索在材料艺术那儿打开一扇窗,之后的很多画家便开始不同程度地在作品中探索材料表现力。分离派代表画家克里姆特,在许多作品局部大胆运用蛋彩、沥粉、贴金箔、镶螺钡、贴孔雀羽毛等特殊技巧,创造了一种“画出来的镶嵌”绘画,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装饰意味和造型与色彩表现的感染力。野兽派画家马蒂斯在晚年也曾用色纸拼贴的手法代替油彩的涂绘,这一方法也使其画面变得简洁明快,呈现活泼有趣的效果。超现实主义巨匠达利为了拓展画面视觉的张力,也常实验渗入沙石和应用纸板,扩展材料自身的语言魅力。

在现当代艺术领域中,材料作为传统绘画媒介的附属作用早已消逝,脱胎换骨地成为艺术家感悟和表现客观物象的最有力的工具和武器。当下,材料作为观念和艺术语境的重要特征,逐渐突破了单纯的画种间和画材间的禁锢。通过借用和吸纳许多非绘画材料的成分,获得崭新的艺术效果和震撼的视觉张力,像裂纹漆所呈现的不同纹理变化,纸类拼贴的自然条纹,乳胶沉重的流淌感等。在材料选择上除了前面所提及的玻璃、石材、塑料、钢铁等,媒材还被广泛拓展到稻草、泥土、铅块、油漆、胶合板,甚至将洗衣粉、肥皂、火药等用于特殊效果的制作中。材料成了艺术家不折不扣的表现语言和形式逻辑主体,也成了艺术家标新立异、不断进行形式探索的核心。

但材料的应用已不仅涉及技术方面,更多地包含着艺术家创作中观念的更新和对新材料的理解。德国“新表现主义”重要艺术家基弗,成长于德国战败的沉重历史背景和阴影之下,他选择了一种彻底、纯粹的本土艺术,充分利用各种综合材料,包括使用油彩、泥土、铅、石头、模型、照片、版画、沙子、稻草、虫胶和其它有机材料,他所描绘的一系列风景画充满了痛苦与历史追索意味。巨大的画面,复杂的肌理,以及“合理”的材料语言,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并赋予作品主题和观念以鲜明的触感。

因为综合绘画本身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和表现力,媒材的多元性又为画面增添了全新的视觉感受。因此,许多现当代艺术家在创作手段和途径方面大动脑筋。他们经常采取间接制作效果,比如使用计算机绘图软件制作样稿再喷绘成数码照片,设计制作底纹和肌理效果,应用丝网印刷技术,塑料薄膜压印手段,以及用汽油、煤油淋洒、点燃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等各种方法。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为了迎合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需要,经常利用丝网印刷进行多次复制,以此反映在美国消费文化下人们复杂的变异心态,推进了20世纪中期的材料艺术语言的探索。

有时,艺术家们发现利用间接制作手段表现出的画面效果常令人惊喜,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偶发性的存在。如材料使用后呈现的神奇的色彩层次,火药燃烧留下的斑驳痕迹,石蜡融化又凝固后的流淌状态。这些意外收获都有可能成为当代材料创作探索新层面的酵素,由此打开以材料本体语境打动和感染观者的发展新格局。

劳申伯格对材料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尤其对丝绸质地的运用手段很高明,效果让人着迷,其实此类材料作品的效果来源纯属偶然。据说一次艺术家在工作结束后,用废丝绸团起来擦拭机器上的油墨时,无意中发现油墨一层层地渗透进丝绸里,层层叠叠,扑朔迷离,之后凭着对材料的敏感,劳申伯格抓住这次偶发的灵感,经过多次试验,最终解决了丝绸、丝网印与油墨的技术难题,作品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观念与材料的结合

何为观念,它不是一个概念、一种主意、一些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的思想,而是指人在感性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维水平和感悟能力,即充满悟性、禅机的智慧。在力透表象的反省中,观念性包含着艺术家对材料感觉的敏锐和渗透思想的醒悟,所以他们关注当下社会人的本质与价值、精神信仰与尊严,强调对现实的批判;所以他们注重艺术的情感性,通过材料形式语言中不同的暗示信息,使作品具有独特的思想情感印记,带给观者各异的视知觉感受;所以他们使材料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内涵,它承载着艺术家自觉反思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智慧地对待自然、对待万物的思想情怀。

艺术家呈现在综合材料创作中的感悟性和观念性的特征有两个,一是对当下生存思考和人文关怀,二是对新旧媒介的综合,两者共同构成了现当代艺术家对材料敏锐的捕捉能力,这就与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方法和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区别。除了提倡创作中应打开无意识的大门,发掘潜意识的因素之外,更强调材料探索性和手段选择性,如何让材料作品中的思想与手段有机结合,这就需要艺术家智慧地探寻到那些具有他所需要的媒材形态和艺术观念高度吻合性的材料。

材料大师塔皮埃斯认为,一件艺术品所具有的感人力量并不仅仅取决于材料本身价值的贵贱,重要的是它承载着艺术家的精神。在他看来,只有将材料作为媒介把艺术引向象征,才能创造出不可见的震撼。塔皮埃斯常利用材质的美感、简约的色彩以及肌理与刮痕等手段,表达出塔氏的神秘意境和哲学象征。《作品2号》运用水墨、石灰等综合材料,在灰蒙蒙的纸上浮现出类似茧状形态的白色图形及与之相对的黑色图形,以黑白灰和点线面的组合使一团原本杂乱无章的线条成为了开启整个画面的智慧和光明的思想。从他创作意识和思维观念中看出,他的思想具有东方审美哲学的影子,这应该与他深入研读《道德经》等东方佛道、家文化经典的个人经历关系很大。

其实艺术家在材料创作中接触媒材的动机无外乎有两种,或是带着构思去苦苦寻找他中意的材料,或源于最初迷恋材料媒介的材质美感,却渐渐发现潜藏于内的观念表达。不论是哪种情形,在选择媒材时艺术家都要先对材料及其特性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充分的探索,同时与自身经历和性格喜好相联系,找到契合点,有过此番经历的作品必定带有艺术家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感染力。但这一完满过程通常很难在短期内随着艺术家本人的意愿实现,他们总要经历一番实践探索和创作意志的考验,需要不断的培养和严格的训练,以及多个阶段与材料相互磨合。

第一阶段作为一种创作手段的补充,凭借材质的特征美感丰富加强艺术作品的外在表现力,这是材料参与创作的初级从属阶段。

第二阶段才真正进入材料本体表达的审美阶段。由于材质的本体展示有不可替代性,直接将材料特性应用于创作实体,在展示材料作品留给观者的初步记忆的同时使“视觉潜质”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和表达。但此阶段还只是媒材进入审美本体观念的确立阶段。

第三阶段是物质内涵的升华阶段。综合材料创作表达中除了要表现材料的审美功能,还要通过精神观念提升使其进入具有特殊意义的视觉语言。材料既是艺术家的记忆性物质和精神联合物,同时又具有广泛普遍的象征性,能否“读懂”材料,是否把观念和材料语言“合理”地融为一体,材料作品中是否传达着艺术精神性,这才是艺术家在材料创作中追求的真谛和此阶段最需要解决的关键。

有人说尚扬是中国美术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富于否定自己和渐进性强化材料表现的艺术家。他经常在画布面前“折磨”自己,苦苦思索,在一遍一遍的尝试中期待材料、技法中出现的奇迹来牵引自己的创作构想,从他的艺术历程看所言属实。从早期的《黄河船夫》的苏式风格到《状态》系列、《大风景》系列及《董其昌计划》系列,从单纯架上绘画到使用多种材料的“综合”,他的作品手法和创作观念变化剧烈而彻底。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表现黄土高原的拙朴、苦涩,尚扬就曾实验使用油画颜料和高丽纸,首次尝试不遵守规则的游戏。20世纪80年代末创作了《状态》系列,这一系列作品迥异于他以往的风格,纸浆、石膏、乳胶的混合物挤压在板上或布上,然后再粘上报纸,利用材料本体的审美特性表达近乎抽象的表现风格。之后,为了以更触目的视觉样式呈现后现代世界的危机和它对人类身心的挤压,尚扬的《94大风景》成了火山内部剖面中的景观,《大风景诊断》成了由人体的病理透视胶片组构的内部影像,《深呼吸》成了以医疗教学挂图式的肺部风景。尚扬将自己作品的精神性品质定位为对“世界这片大风景”的追问和思索,对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生存前景的关注。提起《董其昌计划》,艺术家更将焦点投向了自然山水的质变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质变,以多幅图式并置的方式呈现自然的异化,材料作品中的董其昌式自然山水不仅风化,而且消失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

纵观尚扬的艺术风格演变,每一次都是由有意识地关注焦点到深入创作内涵,努力探索材料与艺术观念性的“契合点”,智慧地将观念和材料语言“合理”地融为一体,赋予材料作品真正的存在价值。

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当代艺术家成功穿越传统绘画的樊篱,无论从材料实验还是观念融入都蕴涵着丰富性和多元性,有些甚至将材料转换和时空错位揉搓到作品中,使其具有超现实主义的视觉空间和观念范畴,这类作品又因创作过程的艰难引发观者的深刻感悟。日本艺术家三岛喜美代就将硬脆的陶质与柔软又褶皱的纸质进行材料置换,魔术般地将陶质作品变成“陶纸”作品:揉团折叠的报纸、各种包装纸箱和贴满印刷品的方盒变成“纸感的陶瓷”。国内艺术家徐一晖也应用过类似的智慧性表现形式,他用陶瓷把小红书做成圣经式的神圣书籍,周围布满鲜花,像祭坛一样放在展馆,体现对特定时期文化现象的反思。

综合材料论文例3

二、综合材料在油画创作中的运用的内涵

作为一名油画画家,要深谙各种材料所能够带给参观者的视觉感受。比如:红色可以带给人似火的激情,绿色给人带来生机勃勃的感觉,等等,我们可以将这些材料用巧妙的手段杂糅在一起,生成一幅让参观者如痴如醉的画面。由于每一种材料在油画画家眼里都有着独特的含义,在画家进行创作的过程之中,他们就可以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色彩的组合巧妙地展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一幅画作就不再简简单单的是色彩的有机组合,也不再是各种材料之间的随机搭配,而是蕴含着作者人生情感和哲学情怀的艺术作品。当然,画家实现情感宣泄的过程绝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参观者也难以在接触的第一眼就发现蕴含在画作背后的深厚内涵,这一切都需要通过人的思维去进行深度的思考,去分析蕴含在色彩搭配背后的深层次涵义,才能够真正地了解一幅油画作品背后的真实内涵。

三、如何通过综合材料展现出油画的情感特征

(一)综合材料与自然情感的共性

充满神秘材料的大自然向来是画家进行创作灵感的源泉,在历史的长廊中,无数的画家都通过对大自然的欣赏,迸发出自己内心灵感的火花。大自然是多姿多彩的,无论是蓝天碧水,还是一望无际绿油油的草原,都拥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综合材料,画家在欣赏这些美轮美奂的景象之后,会情不自禁的动用手中的画笔,把自己对大自然美的情感体现出来。与此同时,大自然拥有着自己的独特的综合材料,例如:绿油油的小草象征着蓬勃的生命力,画家通过使用绿色的素材可以体现出自己对于生活的希望,让参观者感受到综合材料背后的生机与活力;天空的湛蓝色让人有一种空旷的感觉,画家通过手中的画笔将它体现在画作之上,可以抒发出画家心中空灵的感觉,也可以让参观者体会到灵动的感觉,给予参观者心灵的洗涤。自然拥有着和谐之美,古往今来无数的画家都是在观摩自然的同时迸发出灵感,从而创作出一幅幅传世的佳作,而综合材料又是大自然的属性之一,每一种美轮美奂的自然风景都拥有着其独特的综合材料,例如九寨沟的风景就是各种不同材料的搭配,使无数的中外游客叹为观止。综合来看,综合材料具有与自然同在的共性,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上,综合材料都通过其独特的特点,触动画家的心灵,进而诞生了一幅幅优秀的画作。

(二)综合材料与社会情感的共性

综合材料不仅仅是大自然所拥有的独特属性,还是人类所处的社会的根本属性之一,从原始社会开始,不同的综合材料就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人类对于某种综合材料的狂热,也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社会对于综合材料的认知越来越透彻,对于综合材料产生的原理也更加了然,根据各种综合材料产生的原理的不同,人类社会也赋予了各种综合材料不同的特点。其中,可见光之中,红色具有较高的能量,太阳在人类的视觉之中也呈现的是红色,因此,在人类社会环境中,红色象征着活力与激情。除此之外,综合材料中的黄色则拥有着和最为贵重的金属——黄金相同的材料,这也就导致在人类社会中,黄色成为了地位尊贵的象征,与此同时,由于黄色象征着财富,而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隐藏在金钱的巨大罪恶下同时又赋予了黄色奢靡暴力的象征。综合材料的社会性特征赋予了综合材料很多背后的内涵,优秀的画家可以运用综合材料背后的不同含义、使用不同材料的搭配和对综合材料浓淡的应用,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创作出一幅饱含自己的感情的作品。

(三)综合材料的情感特性

所谓综合材料的情感特性指的就是不同的群体对于综合材料的认知程度和引发的内心情感是不同的,也正是因为这种综合材料的情感特性,而引发了不同的画家所创作的画作其蕴含的内涵,需要时间的积淀才能够被看清,这也是很多著名的油画作品在沉寂多年之后,突然拍出天价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不同参观者对于画作的观看也有着自己不同的认识,这也是画作的独特魅力所在。

(四)综合材料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创作者面前体现出的情感特性

在对综合材料进行选择的时候,不同的生活环境也会对创作者的选择造成重大的影响。例如:有些画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使用最多的是黄色,黄色代表暴力与奢靡,这是因为他一直生存在纸醉金迷的城市贵族生活环境之下,产生了本能的对金钱的抵制。但是,在一些田园派画家里面,金黄色的材料代表秋天的丰收,也代表了充满生机与活力,这就与城市画家笔下所表现的内涵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综合材料论文例4

关键词国有企业 综合性材料 起草

与传统的文学创作不同,综合性文字材料的写作有着其自身多特有的性质与要求。国有企业常用的综合性文字材料包括工作总结、工作报告、会议讲话稿、调研报告、汇报材料、研究综述、经验介绍、综合性文件(主要是决定、意见)等。起草综合材料是办公室文秘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办公室以文辅政的重要途径。综合性文字材料种类较多,起草背景和要求不一,起草的方法不尽相同。

一、国有企业综合性材料的写作特点

就针对于国有企业综合性材料的写作特点而言,其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首先,是其服务性。虽然说国有企业的综合性材料是由秘书起草的,但是其最终是为领导所服务的,因此,综合性材料所承载的是领导的观点和意见,体现的是领导的风格和艺术。如果不能切实紧扣形势的脉搏、把握国有企业的实际,就不是一份好的文字材料,也很难被采用。其次,是其全局性。在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综合性材料的作用重大,其不仅能够全面展现出领导的决策能力,同时也能体现出领导的理论水平和文化修养,一般需要站在较高层次,对宏观形势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和把握。第三,是其多变性。从本质上来讲,在进行国有企业的综合性材料的撰写时,应当充分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做出相应的改变,而不能一味地照搬以往、照抄他人[1]。领导层次的不同,决定材料有不同的思想。最后,是其应急性。在很多时候,国有企业综合性材料的撰写都是出于一种应急状态中,因此,其对于时效性的要求也就相对来说更高一些。

二、起草国有企业综合性材料的策略

(一)明确材料的主题

简单来说,国有企业的综合性文字材料,主要就是将一些内容相近的基础素材,围绕某一主题,按照特定主线,通过归纳、提炼、分析、论述来反映单位或领导对某方面工作的要求、意见或观点的文字材料。这里的主题就是文章的中心,也是文字材料的生命线。不同的综合性文字材料有不同的主题,起草前需下大功夫确定主题;主题错误,论述得再好,也是无用之作。确定主题可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契合上级精神。上级单位的主要政策对基层单位具有导向作用,基层单位的生产经营工作一般按照上级单位的要求安排部署,起草的文字材料就一定要契合上级单位的主要政策,不可和上级出现两个“调”,更不能和上级单位唱反调。二是结合实际情况。起草综合性文字材料的目的就是反映本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这也是综合性材料的落脚点。如果一份材料与本单位实际脱轨,那只能是无意义之作。三是符合具体要求。综合性材料一般是应具体要求而起草的,要么为向上级汇报而作,要么为执行某项通知精神上报材料,起草之前应充分领会相应的要求,这样才会有的放矢,写出符合需要之作。

(二)列好材料的提纲

在国有企业的综合性文字材料当中所包含的内容涉及到多个方面,所以说,为使方方面面的情况条理化,就需要拟好提纲。综合性文字材料一般有固定的格式,结构大体上为“过去式+现在式+将来式”,根据材料类别、用途和实际情况可适当增减环节。如工作总结、汇报材料一般包括单位基本情况、指标完成情况、重点工作回顾、存在问题、经验体会、下一步工作安排;会议报告(如职代会报告)还可加入形势与任务分析,并可根据需要提出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规划。调研报告、经验介绍、研究综述等材料为了叙述更加明确,一般包括前言或者编者按、立项背景、主要做法、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下一步计划或建议措施等。撰写每一大块的实际内容时,又可加以细化,也就是列出二级提纲,有需要还可以列出三级提纲。如油田国有企业展示“现在式”的成果或者做法时,可根据单位业务分成勘探评价、油田开发、党群工作等多个小块;罗列好二级提纲,文章就有了骨架。

(三)充实材料的内容

在完成材料的主题确定与提纲拟定之后,需要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加工整理,并以此来对内容记性分类填充,材料就会显得内容丰满、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在填充内容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突出重点[2]。撰写综合性文字材料要根据主题将各单项内容写全面,但切忌冗长累赘,需大则大,能小则小,务必突出主题,将一些与中心无关的材料舍弃掉。二是寻找特色。写作中除了做好上级的“规定动作”外,更要突出本单位自己的“自选动作”,这样的材料才能体现本单位工作特色。三是要分类正确。虽然综合性材料由一定量的基础素材加工而成,但要避免写成“大杂烩”,为了使材料更具条理性和指导性,对相同内容要实行“合并同类项”,避免同一内容周而复始、反复运用。四是要用数字说话。有道是“事实胜于雄辩”,国有企业的文字性材料以讲实际情况居多,论述中最好用数据说话,关键指标加上准确翔实的数字,比大篇幅的定性式结论更具说服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起草国有企业综合性材料时,应当先明确材料的主题,然后再列出材料的撰写提纲,最后再充实材料的内容。当然,综合性文字材料因国有企业业务性质、起草的要求也会存在。综合性文字材料写作是一项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也是一项能够出思想、出成绩的工作。只要甘于寂寞、乐于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实践,就一定能够成为一支领导满意、群众认可、工作不可或缺的笔杆子。

综合材料论文例5

关键词:

土木工程;材料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创新源于问题,始于实践[1]。实验是理论课程抽象知识的具体化,是理论的延伸,是理论再实践的深化。实验是所有工学和理学科技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手段。实验不同于理论,往往理论是美好的,实践时却经常因某个细节而造成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不相符,而某些细节经过研究探索,可能会促进理论的发展。因此,对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和理论显得更相辅相成。土木工程材料属于传统材料,属于典型的应用型科学,更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的典型代表,其大量的科学理论首先来源于实际经验的总结,来源于实验规律的总结和提升。

1实验教学的分析

良好的实验教学是促进并实现“工学并举”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知识、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即培养学生动手,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问题和结果,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探索和创新意识。我校郑家茂校长指出:相对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更有利于突出研究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科学素质、突出知、情、意、能的高级复合作用,帮助学生取得创新成果并得到全面综合发展[1]。如何通过实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呢?以往的实验教学一般均作为理论教学的一部分,采用非单独设课方式,以平时成绩计入课程总分,一般占10~30%,但多为论证性实验,仅针对某单一目标,对课程整体理论的连贯性理解不足,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足。事实上,培养一个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应在满足若干学时的基础上,通过一个与课程紧密相关但又相对独立的完整实践体系的实施,才能实现[3]。同时,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也是提高实验教学、提高单独设课效果的基本保障。我校材料专业实验室拥有多位博士和全校仅有的两位教授级高工,在院系的支持下,构建了独立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了实验课程间、不同实验间的紧密联系,并从2011级学生开始实践。采用单独设课,实验教师具有较大的自,但同时对实验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高[2],要求实验教师兼具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足够的科研经历。

2实验教学体系的设置原则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实验教学应在立足基础性、系统性和层次性的基础上,强调综合性和创新性。基础实验是扎实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点的重要手段,不能忽视基础实验的作用。虽然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基础不够,过多的强调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二者应相得益彰,不可偏废[4]。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更不能片面强调实验教学的探索功能,甚至过高要求产生创新成果,应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如何综合设计的基本思路、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强调方案设计的重要性,强调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强调合作与团队意识等[5]。事实上,综合性实验往往也是由一系列简单的基础实验组成,只是更强调各种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如某个简单实验的结果,能用来表征该材料的某些关键性能,无疑该简单实验本身就是一个完美实验设计的诠释。一个完整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应包含与该实验相关的知识体系,包含文献综述,熟悉和了解与实验内容相关的知识背景、材料性能、整个实验设计原理和方法、实验过程的影响因素、实验可能的结果,实验过程的操作,结果计算,对实验过程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总结等。实验前,应了解实验背景知识、基本理论和实验过程,了解实验设计方法,了解实验过程可能出现的偏差和现象,并初步预期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问题所在,对比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等;实验结束后,认真总结实验结论,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偏离等。通过完成从了解实验、设计到结论分析的整个实验过程,通过有趣的实验现象和有效的实验结论,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知,从而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3全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从培养“创新研究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角度出发,我校土木工程材料专业基于实践教学体系全局化、整体构建的思路,制定了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计以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制备、性能测试和分析为主线,以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工艺的相关性为牵引,突出系统性和学科交叉性,同时设置专业方向大型综合实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以强调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具体设置了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制备技术实验、材料性能测试技术实验、材料分析技术实验、专业方向大型综合实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等独立课程。每门课程中,又同时包含基础性实验和综合型实验,充分体现了基础性和层次性。材料科学基础实验结合硅酸盐材料方向的材料科学基础理论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显微世界和材料的鉴别技术,引导学生对材料的兴趣。而材料制备、性能测试与分析技术三门课程均偏重于方法的学习,同时注意学科交叉,制备技术偏重于材料的各种制备工艺与方法,性能测试则在充分考虑材料的物理、力学、声学、热学、电学等方面的基础上,对实验课程所制备的具体材料进行系列性能的测试,分析技术则偏重于所制备样品的微观分析,三者之间借助制备的材料相互联系,相互穿插,但同时又各有侧重;实验内容囊括了土木工程材料的各种典型实验,及相关性较强的部分金属材料性能试验,提升了实验内容的深度,突出“理论够用,实验为主”,基础性实验项目教学中,更强调理解实验原理、步骤的流程,重点讲解其中易引起实验结果产生偏离的步骤、原因及注意事项等;而综合性实验项目或课程注重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注重科研思维、科研方法等的教学,以实际工程应用问题和指标要求为目标,综合应用各种基础实验,分析材料组成、结构、工艺与性能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对实验的理解、动手操作、对现象和结果的分析、总结和评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

4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说明

材料制备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考虑了专业特点的同时,又充分考虑了材料或产品在生产工艺上的延伸。大多数材料的更新发展和进步,主要通过配方的改进和工艺的更新来实现。配合比设计即材料的配方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为通过计算配方,实验验证性能,得到合理配方;各种泡沫轻质材料的制备原理基本相近,均为在基体中加入各种气体形成气孔,以金属为基体,加入气体即成为泡沫金属,以陶瓷为基体引入气孔,即成为泡沫陶瓷,以混凝土为基体引入气孔,即成为泡沫混凝土。而不同基体,因其特性不同,引入气孔的方式和方法也有所不同。模压法是采用预先制备好的模型,将所需制备的材料加入模具中,采用浇注或者加压的方法制备出与模型相同的产品,除广泛用于混凝土模型、构件或试件的浇筑、墙体材料的压制成型外,同时也是模具设计和工艺制品常用的方法。水热法广泛应用于各种材料领域,如用于生产纳米材料、陶瓷材料、生物材料、使合金变成超细粉末或结晶粉末等,是指温度为100~1000℃、压力为1MPa~1GPa条件下利用水溶液中物质,进行化学反应,从而制备出一种新材料的方法,其关键是根据所需制备的产品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合适的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长等。高温烧结法是把各种原料粉末或粉末压坯,配入适量的燃料和熔剂,在高温炉或窑中加热到低于其中基本成分的熔点的温度,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然后以一定的方法和速度冷却到室温的过程,采用不同原材料,在不同的烧结工艺制度下,可制得不同的产品。高温烧结是陶瓷材料制备的常用方法,也是合金等材料改性的主要方法,该制备方法的关键主要是选择合适的原材料,然后根据原材料的特性进行工艺的合理优化。性能测试实验课程的设置,注重实验间的对比与分析。如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有何异同?如同样是力学性能,木材、钢筋、高分子材料各有何特性,实际使用中如何考虑?另外,同样的检测方法,如超声无损检测,测试不同材料如金属和混凝土时,方法有何异同,是否可相互借鉴?通过课程中的综合实验,分析性能间的相互关系,如力学性能与渗透性的关系;同样是混凝土渗透性的表征,RCM法、电通量法、气渗法等,有何异同,结果之间的关联性如何?总之,就是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组成、性能、结构与工艺等之间的相关性、对比材料性能之间或方法之间的异同、并分析异同产生之根本缘由等。综合实验中,还包含制备实验所制备材料的部分性能,从而进一步了解制备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最终形成对材料制备、性能的综合评估与分析。专业方向大型实验则在补充了前述缺乏的少量专业实验的基础上,设置以解决实际工程应用问题为目标的小型课题,其包含技术较成熟、目标相对简单且较易实现,结合学生理论课程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内容包含从原材料、性能指标、测试、分析技术的测试应用和综合分析,必须覆盖原材料的关键性能(含物理性能和形貌)、工作性、重要的力学性能和易于实现的耐久性或功能性(如吸声/导热/无损等特性)测试等,适当微观分析。且尽量控制工作量和学生的实验时间,工作量不宜太大,需轻重、难易结合,注重于前述知识的综合运用,注重于整个科研方法和思维的培养,注重于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结合科研项目,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一个相对系统的微型课题。需要学习者较为全面地熟悉掌握专业和课程的基本原理,才能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设计。如果学生不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设计性实验的安排应与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教学进程紧密结合。

5结语

以材料科学基础实验引导学生了解材料,以材料制备-性能测试-分析为主线,分析材料组成、性能、结构与工艺之间的相关性,对比材料性能之间或方法之间的异同,并分析异同产生之根本缘由,结合专业综合性实验和毕业设计,进一步掌握各种实验技能的综合应用,结合理论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验或科研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庞超明 张亚梅 梅建平 张萍 韩雪芹 单位: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省土木工程材料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

[1]郑家茂.对大学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厘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0):1-3.

[2]金南国,钱匡亮,孟涛.高校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单独设课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9(9):111-112.

综合材料论文例6

二、以“应用”为主旨重组教学内容[2-3]

工程材料内容繁杂,主要包括金属学基本知识、材料的强化与处理、常用金属材料(包括工业用钢、铸铁、有色金属及合金、粉末冶金材料)、高分子材料与无机非金属材料以及复合材料、材料成形技术、零件毛坯选择以及工艺路线制定等内容。本次教改以“应用”为主旨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以传统金属材料的有关知识为核心,突出两条主线,即整个课程内容围绕“成分—组织—性能—应用”、“成分—工艺—组织—性能—应用”两条主线展开,教学过程保证了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及系统性,更突出了知识的实践性。对主要的原理、规律及重要的概念定义作重点讲解,对常见金属材料的牌号、性能、热处理工艺、零件毛坯选择、工艺路线制定等与实际生产密切联系的一些知识点则结合实践灵活讲解。而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如塑性变形机理等则进行了弱化处理。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改进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为提高教学效率可采取以下措施:

1.上好第一节课

上好第一节课是培养学生对本课程学习兴趣的重要环节。第一节课采用“复习导入法”,如一上课首先让学生一起总结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材料有哪些,工程材料有哪些,如何分类,然后引入正题讲明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作用,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学材料课,都要学习哪些内容,应该怎样学。通过“复习导入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一步步引导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师思路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抵触心理。

2.课堂内引入讨论,改进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

课堂讨论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敏捷,是实行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还能够及时反馈教学效果。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适时引入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与教师思维同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纳。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并帮助归纳、总结得出结论。通过引入问题和讨论问题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学习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灵活应用于实际当中,因此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将一些工程实际应用案例贯穿于相关理论知识内,从而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知识本质及其应用,最终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到S、P杂质元素对材料性能影响时,可引入“泰坦尼克号”轮船断裂原因分析,如此一方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强了理论联系分析问题的意识。

4.设置综合实验,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工程材料”的传统实验主要是验证性的,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及内容,之后仅仅是通过实际操作来验证结果。综合实验则更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拿到任务书后,首要的是要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而设计方案则需要理论知识作基础,并需要查找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及教师指导的方式确定方案的可行性,并根据具体条件在实验中验证。设计方案的过程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另一方面综合分析、应用了所学的理论知识,强化了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在平时作业中增加需要查阅资料并思考的题目

综合材料论文例7

近几年多次给油画系三年级下期的同学上课,内容是综合媒材。这个词在视觉艺术领域中是指一种混合运用多种材料的创作形式。与多媒体艺术不同,综合材料在学院教育里主要是以平面的视觉艺术创作为主。综合材料在视觉艺术中的运用,早在二十世纪初勃拉克、毕加索等人的作品中已经有所涉及,比如使用报纸、铁皮、绳线或其他现成品拼贴在画面上,以此拓展平面绘画的视觉效果,使画面在综合媒材的作用下变得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法国艺术家杜尚使用现成品小便器直接陈列于美术馆,这是综合媒材从拼贴艺术迈向装置艺术的重要一步。翻开现代艺术史,我们看到的几乎是一步材料艺术史。比如安迪・沃霍尔、弗拉基米尔・塔特林、贾斯博・约翰斯、罗伯特・劳森伯格等艺术大家都广泛的使用综合媒材。现代主义以来的各种被冠以前卫或实验的艺术探索在当代的学院教育里已经成为经典教学案例。其中,综合媒材就是学院教育里的重要课程之一。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对于“综合媒材”的教学也有自己的一些体会。中国的学院艺术教育是重“基础”的,这个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是被误解为“写实基础”,而广义上的“造型基础”和“思维意识基础”并没得到全面的重视。以致于产生一种“技术”与“观念”严重脱节的状况。很多学生甚至对艺术表达的自由意识产生不适感,当老师说你可以自由表达你想法的时候,学生会茫然地问:怎么表达想法?或者压根儿没有想法,针对这种状况我在教学中实施了以下方案:

1、将现代艺术史中广泛使用综合材料创作的大师的作品给学生做系统介绍,并结合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和学生的优秀作品作深入详细的案例分析,让学生对综合材料的历史、现状和不同的运用方法有所了解。

2、利用团体智慧进行创作。对学生进行小组分类,他们可以自由组合,一般三至五人为一个小组,并由他们自己推选一个小组长,组长的作用就是人员召集和任务分工。

3、由组长组织本小组成员进行讨论。比如我们小组需要做什么样的作品,需要什么材料,材料的资金预算是多少,材料准备分工等。小组讨论的同一课题至少产生三套以上方案,达成共识后再与老师讨论(讨论过程也可以邀请老师参加)老师对小组的方案只能提供参考性的建议,不能武断否决。

通过上述方案的实施,让学生决定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综合材料的教学中我强调两点,第一:强调“物性”(材料/媒介/语言/形式),所谓“物性”一般指艺术品通过画布、颜料、肌理、现成品材质等所构成的艺术效果与视觉特征,它是独立于艺术家的意图与情感的物的属性。在学生选择材料时,我们强调对“物性”的最大程度的关注,注意材料语言的把玩。第二:创作意图,在学生谈创作方案时我们更多的强调观念的独立性与创新性以及视觉的启发性。纵观西方现代艺术史,无论是格林伯格的抽象理论基础“二维平面性”“媒材的纯粹性”还是“极少主义”“贫穷艺术”,我们不难从中看到对“物”的观看方式的变化,我强调学生在视觉观念上一定要有自己的“观看的角度”。综合媒材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分组作业,也调动学生们进行争论的积极性,加强了团队协作意识,也打破了创作只能由个体来完成的传统创作模式。很多同学在最初面对综合材料时无所适从,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方案不停地被,部分同学甚至怀疑自己的创作能力,需要经过很多次讨论才能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比如其中有一个小组,他们最初提出的几个方案不是想法平庸就是别人已经尝试过,他们只能汇集各自能收集到的材料,梳子、回形针、墨汁、塑形膏、玻璃胶、亚克力、纸浆、喷雾器等等,然后他们决定尝试用喷雾定型的方式把一些能收集到的生活中的小型物件格在纸面上,并不同的转动这些物件的方向进行喷绘,比如喷绘一把不停转动的梳子,回形针,蚱蜢等。最后他们惊奇的发现每张图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连续的动画长卷,画面精致、细腻,极为迷人,而且准备把这些图一张张拍下来做成动画。无意中他们实现了平面的、二维的、静态的综合材料图像向动态影像转换的第一次尝试,作品是否成熟暂且不说,在探讨中合作并激活新的想法创作出新的作品,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他们兴奋不已的事。

经过一周的讨论,一周的材料准备,三周的材料实践,各个小组均完成了较大体量的综合材料作品。视觉冲击力毋庸置疑是个人力量无法达到的。有的小组的作品甚至可以发展到装置,有的小组的作品延展一下便可以做成影像。很多同学因此而萌发了做影像装置的冲动。

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综合材料是学生由传统的写实基础训练过渡到创作比较有效的一种教学手段。虽然国内各大美院都开设有此课程,但平面思维几乎是教学中的通病,应该实现材料思维的单维度向多维度的转变。综合材料这个课程无疑起到了这个作用,它既继承了学院传统教育中平面作品对点、线、面、肌理、图形、构成等元素的追求,又拓展了学生在创作中的材料思维、空间思维、独立意识与创新观念,是学生的创作由传统的二维平面转向多维空间的重要纽带。

【参考文献】

[1] David Cottington著,扬名译.走进现代艺术[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 赵兰涛,刘乐君,刘木森编著.综合材料艺术实验[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3] 卢克莱修著,方书春译.物性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4] 陈心懋.综合绘画:材料与媒介[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

[5] 蔡广斌.综合绘画材料表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综合材料论文例8

艺术材料在20世纪艺术观念的革新后,又经历了一番工业繁荣,因时而变,演变成为极具魅力的材料艺术的现象级演变。随着科技和艺术多元化发展,材料在综合绘画中的艺术表现力不断增强。综合材料的绘画也能为艺术家提供更好的表达方式,围绕材料本质属性,对综合材料绘画创作表现形式及语言表达进行深层次扩展。

一、艺术创作中综合材料的产生

1.材料应用的广泛性。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这个社会具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最基础的人类生活方式论起,再探讨人类的思维方式,将生活与艺术进行有机融合。生活中的一切物体材料,都能经过艺术性地创作。材料对于绘画者而言并不陌生,简单的绘画材料都在绘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承载着绘画者的艺术思想以及艺术表达精神。绘画材料大多都含有化学和物理性质,能够在巧妙的应用之间影响着造型表现及色彩的传达。每一幅画作都涵盖着画家的情感,通过灵活多变的造型设计以及色彩填充让艺术价值得以实现,这些都是通过材料一一表现出来。所以,这也要求着画家对材料必须有着较高敏锐性,才能更好地把握画作可视性与可触性。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被各种各样的材料充斥着,展现出的一部分材料是可触的、可视的,还有一部分是无形的。第一部分的材料是具体可感的,这些都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更好的帮助。画家的手是灵活而富有生命力的,在他们的笔下总能够自由地应用着绘画材料,展现出一幅又一幅优秀的画作。形成独特的审美习惯与审美观念,通过画作这一载体更好地传达精神主旨与观念表达。正是由于多种多样的材料应用,才能够满足日趋多样化展现的画作。绘画创作的不断革新,也推动绘画材料的不断更新,这也就催生着综合材料的产生。

2.综合材料绘画表现的语言特点。在如今的艺术创作之中,可以通过鲜明的画作发现,综合材料绘画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画种,它的本质是创新自由、独立自主的。就是在这样的创作条件下,综合绘画材料也有着独属于自己的语言表现特点。基于现时代的背景,提倡节俭自由、绿色环保,综合材料绘画的创作大多数是大量现成品的直接利用,促使着综合材料绘画作品本身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时代性与当下性。如二战后德国新一代的艺术家安塞姆基弗,他的绘画作品就是综合材料绘画的时代典型代表。安塞姆基弗的艺术创作也是由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变废为宝,综合材料绘画表现出其对战后德国人民生存环境的客观描述和反思,也能引人深思,体现了人类在经受了战火与妻离子散痛苦后,对自身深层心灵活动与精神刺激。综上所述,综合材料绘画的作用是多重性的。不仅能够以绘画材料的特殊性来增强艺术表现力,而且当材料本身作为传播媒介,将时代特征与艺术家的个人理念进行结合,承载着其一定的精神内涵,反映出一定的时代感和历史责任感。

3.综合材料绘画的丰富情感应用。综合材料绘画中,情感性的表达与形式语言的表达是一样的,都是画家通过画笔展现出自身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内心情感的宣泄表达。对于画家而言,为了更好地将综合材料绘画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结合自身的情感问题,寻找一种较为贴切合理的绘画材料来传递自身的情感。除此之外,选取材料的属性与其他属性并不能有所冲突。犹如我国著名雕塑家施慧,他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便是利用综合材料创作的纤维作品,这是对其影响最大、最能够表现其创作精神的材料。并且,这种材料是最能贴合生活的纸浆、较为朴素的材料,加以自己的思想观念通过创作中的整合、重塑后结合起来,用来传达画家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平和的内心。可以欣喜地发现,在其创作过程中,综合材料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品,艺术与材料在摩擦、碰撞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灵感,画家一般会利用媒介材料的物理性、空间性和精神性进行全方位的探索与研究,促使画家进行反复地研究,更加有助于画家准确把握媒介材料间属性与张力的关系,以及媒介材料与人文内涵、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4.综合材料的丰富性。现如今,绘画材料的应用涵盖非常广泛,在艺术创作中它既是载体也是指创作时使用的工具材料媒介。无论人们传达的艺术精神是什么,无论态度激进的还是保守、是主动还是随性,都能够体现出画家对材料的把握和运用影响了观者对艺术的认可跟艺术的表达效果。好的材料也许能够推动更多画家的创造力与想象力,某些具有特殊性的材料甚至影响了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出于观众的视角,我们可以发现,他的作品由于运用了各种生活中的材料而被赋予了新的涵义,综合材料绘画艺术的先驱者是著名画家塔皮埃斯,他能够将熟石灰和沙土进行混合,创作出色泽深沉、稳定、充满丰润感的浮雕式图画。看似不合常规的艺术创作,甚至有些大胆荒诞的艺术行为,打破了传统的形式美的法则,以及人们传统的审美经验。这些综合材料创作的新作品给予了这个时代众多的启示,极大推动着是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正是这些材料突出的物质特征和肌理特性激发了艺术家们的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颇具感染力的抽象作品,富以诗意和理性。可见,材料在艺术创作中对激发艺术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重要的作用。

综合材料论文例9

二、改革包装材料学实验教学方式的具体措施

1.包装材料学内容的改革。包装材料学的理论教学,包括纸张纸板、塑料高分子、玻璃和陶瓷、金属、复合包装材料等内容。通常提供的实验教学,较多是对材料的厚度、透气性、强度、热性能、透湿性及光学性能等方面的测试和有关的计算,这些基本都是验证性的实验,对于学生缺乏吸引力,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们可以优化课程体系。实验课程应该变为应用型、设计型、综合型课程,以培养学生具有应用基本理论知识,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包装材料学实验中,可以将验证实验项目瓦楞原纸、箱板纸(厚度、定量、挺度、环压强度等),瓦楞纸板厚度、强度方面测试(边压强度、平压强度、粘合强度等)整合成一个综合性的设计性实验。首先选择不同定量的瓦楞原纸和箱板纸,制备不同成分配比的淀粉胶,自己制作成不同层数、不同楞型、不同配方的淀粉胶黏剂的瓦楞纸板,同时可以制成瓦楞纸箱。然后我们通过测试瓦楞原纸、箱板纸的挺度(或环压强度),或者瓦楞纸板的边压强度的数值,分别用Makee公式和Kellicutt公式以及Wolf公式,可计算出瓦楞纸箱的理论抗压强度值。同时,通过对瓦楞纸箱进行抗压强度测试,可以得出瓦楞纸箱的实际抗压强度值。让学生分析瓦楞纸箱抗压强度理论值和实际测量值差别的原因,找出影响瓦楞纸箱抗压强度的因素,从而对影响瓦楞纸箱强度的因素如原材料强度、胶黏剂、楞型及层数,以及瓦楞纸箱的结构、制造工艺以及外界流通环境有了充分的认识。利用这一综合性实验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多方面了解理论数值与实际测量数值的差别和影响因素,并把实验报告写成小论文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

2.网络视频辅助教学。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包装材料学实验课中的验证性实验项目的实验过程进行拍摄,并把视频资料上传至实验室网站,学生可通过网络对验证性实验项目进行了解,可利用学院的开放性实验室的优势,选择课余时间对验证性实验项目进行操作,从而空出学时来满足综合设计性大实验的需求。

3.实验材料制备。由于学校购买的耗材存在局限性,有些耗材不能完全按照需求来购买,从而造成数据的可比性较小。如果采用自制实验耗材,通过实验耗材的制备可以了解材料的加工成型工程并可改变配方,以提高实验数据的可比性,并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能动创造性。

综合材料论文例10

材料化学作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许多高校纷纷设立材料化学专业。为适应21世纪社会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我校于2003年增设了材料化学本科专业,并在当年正式招生,目前已经有5届毕业生,学生就业情况良好。材料化学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二级学科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理科人才,所以材料化学专业学生不但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及材料学科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必须接受更多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知识教育。如何完成这一培养目标,使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是高校材料化学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只有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革新教学体系,优化课程体系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培养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强,富有创造精神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才能办出高水平的材料化学专业,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1 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本框架

从“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总体要求出发,设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我校材料化学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五大部分内容构成。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教育,体育活动,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等。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类,自然科学和艺术类等知识体系。

专业课程包括:大类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和材料化学专业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材料化学专业方向性选修课程。

实践性课程包括: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材料化学专业实践训练知识体系。

2 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材料化学作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其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材料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材料的制备、表征、技术开发和生产的基本能力。在构建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时,我们一直强化教学环节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将所有教育环节分为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五个知识体系。其专业课程体系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基础,把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等作为本专业的入门专业课程。在经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之后,陆续学习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性能学、材料现代分析技术、机械制图等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形成专业特色方向。并通过开设材料科学导论、纳米材料导论等任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了淡化专业界限,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和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实施按大类培养,统一设置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平台。在2011年修订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计划课内总学时为2633学时,学生毕业应取得总学分为154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与我校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一致;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和综合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有区别的开设,更加突显材料化学的特色。

3 构建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3.1 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材料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教学计划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们优化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实验层次,注重基础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二是测量实验层次,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设置了课程设计、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三是综合实践层次,注重综合素质训练,设置了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践活动等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2 更新重组实践教学内容

在2011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为35学分,占总学分的22.7%。实践教学内容重点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和重组了原四大化学(无机、有机、分析和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与结构,将实践教学内容分层次进行教学,确立了基础实验、测量实验和专业实验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涵盖了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教学内容。同时,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改革,减少验证性实验,积极创造条件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强化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的检查和指导;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安排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 结语

材料化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探索和完善将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今后多年的一大工作任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实际,研究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课程体系遵循“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教学计划,在四年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分析理论教学相关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学时数,使课程体系逐渐趋于科学、规范,达到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禹筱元,罗颖,董先明.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0(1):24-25,39.

[2] 宋金玲,蔡颖,王瑞芬,等.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1:273-274.

[3] 易清风,申少华,肖秋国,等.教学研究型高校材料化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广东化工,2011,38(10):174-175.

[4] 郭琳琳.材料化学课程设置与教学初探[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6(1):115-116.

综合材料论文例11

官堂中学 夏云峰

内容摘要:本文从近几年社会中考命题的思想、重点、题型,命题形式等方面作一分析,进而思考、探讨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改革创新等问题。

关键词: 综合分析 比较 理论联系实际 创新

人类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已展现在我们面前,知识结构和人才结构的发展变化,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育观、人才观已不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契机,彻底打破了传统教育的观念,同时也带动了这方面的改革,特别是在考试命题方面走在了改革的前沿。政治、社会学科在这方面起了领头羊的作用,也为中学政治、社会学科教学指明了方向。笔者试从我市近几年的中考试卷的命题方面作一些探讨。

一、命题稳中有变,呈现新气象

从2004年嘉兴市社会中考试卷来看,试卷命题符合“考试说明”要求,在命题思路、试卷模式与去年保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又在试题难度、试卷题型和思维考查水平上作了进一步的调整,呈现出不少新的气象。

一是命题思想上,在追求较好区分度的同时,努力处理好降低难度与加大能力考查的关系。

试卷中,考再认再现的选择题有10题20分,主观题中也有10分左右的基础分。试题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主要着眼于准确再现。对学科能力的考查,最为突出的是要求考生能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主观题(材料解析题)强调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并充分运用材料的有效信息回答问题,“材料解析性”强;同时创设新情景,要求考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二是能力考查是重点,在命题上着重比较、综合分析运用、理论联系实际,提出综合能力考查的新要求。

试卷中,比较选择题1题2分,比较主观题1题9分,综合分析运用45分。从命题来看,较注重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如第12题,从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地位、内容、入手,比较两次会议的相同点;第23题从广东在不同时代特征入手,比较广东目前的改革开放和百年前的“开放”在本质上的差异。比较是分析历史的重要方法。成功的比较题,不仅有利于引导在教学中确立比较历史问题的科学方法,而且对于探索综合考试的途径和方法并昭示综合考试的基本要求,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试卷中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比重较高。第28题从“三个文明”入手,考查学生对“三个文明”的理解水平。三个“镜头”分别展示三个文明的具体表现,要求学生能准确地判断分别属于哪一个文明,并能根据材料解答具体的问题。

社会、政治学科突出的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试卷中较注重这方面的考查。第26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正当防卫方面有关知识的掌握与运用能力。试题要求学生必须明确正当防卫要符合五个条件,然后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来作出判断,并加以解答,答题时必须写清楚这几个条件。

三是题型考查功能上,显现材料论证的新趋势。

近几年,社会、政治学科的题型呈现出简约的趋势,“它反映了对题型功能的深入认识”。 随着命题改革的深入,材料解析题在内容专题化、答题整体化的探索过程中逐渐在与问答题的功能上缩小差距,题型功能趋于一致。通过材料创设新情景,利用材料说明问题,是这几年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的共同之处。这表明我们的命题者已经将材料解析题与问答题合二为一,走出了一条命题的新路子。

四是命题形式上,出现了新的题型,展示命题的可塑性和发展性。

“合理有效的考试形式,要求有可塑性很强的试卷形式”今年的试卷第24题,突出了文科综合性的特点。题中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写出相应的论据或论点,既是对本学科知识的综合考查,又是对语文知识的考查,体现了学科综合的特点。这些变化,目的之一在于追求命题形式的可塑性和发展性,也预示了我们当今教育中的一个新的趋势,特别是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注重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五是注重教学重点与社会热点的结合,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人性化关怀。

如第24题,提供的材料是我国面临的一个日趋严重的水资源问题。问题的形式有一定的创新,第(1)小题要求学生根据材料写出相应的论据或论点,改变了以往直接要求学生回答“材料所展示的是什么问题,依据是什么”,的简单提问方式,题目的创新也是对学生提出了创新的要求。第(3)小题则更是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和人文关怀。题目要求学生从三个中任选两个来解答,这就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度来选择做自己拿手的题目,让考生体验到一种人文的关怀,在一定程度上也改善了学生面对考试的害怕心理、抵触情绪等不良现象。有利于学生发挥出真实的水平,也有利于改观我们的教育现状。

总的来说,2004年社会中考试卷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较好地遵循了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的基本原则,紧扣大纲,源于教材和考试要求,又不拘泥于大纲和教材呈现出基础性、开放性、综合性结合的特点,对社会、政治课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新课程、新时代给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时代要求我们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这类人才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知识结构合理、知识视野开阔、思考方式可靠性强、思维品质创新含量高。实现这类人才的选拔,对考试内容的要求是综合性要强。只有相对综合,才能构成多角度、多层次、结构复杂的事物,才能考查人们对事物进行综合判断、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新时代的要求、新课改的实施,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理所当然地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更新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走出一条适应时展要求的教育之路。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教师更应在自身能力上下工夫:

1、教师要有创新能力。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法的指导者。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要改变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课程改革的成败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教师自身的素质能否跟得上课程改革的步伐。中考选题已不再拘泥于教材与大纲,而以“能力立意”为核心,注重变通性与应用性,克服封闭性和依赖性,避免猜题和押题。创新能力的发掘无疑为备考奠定了扎实基础。具体可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①营造自主、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②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③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④转变观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当好学生的“导演”。

⑤对学生采取发展性评价,建立创新机制。

2、教师要用心发掘学科内涵,开阔视野。

现代教育要求融入自然,面向社会,全员参与,挣脱传统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窠臼,进而实现跨学科的知识渗透,构建“大文科观”,并且从历史角度重新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历史与社会》学科所具有的包容性,与政治学科存在着有机的统一,例如有关“中国丝绸之路”的内容中涉及地理位置、东西方商路,中西文化、等。再如有关“科技革命”的内容中涉及工业、交通、教育、军事、科技等项目,涉及到了方方面面的政、史、地知识。近年中考命题虽以课本的内容为依托,但学科内和学科之间的综合给予命题人员以更大的运作空间,通过提供和设置新颖的材料、情境和视角,试题越来越趋向开放,具有广而浅、活而新的动向。注意知识的嫁接与移植。如对时事热点的结合,如“中国西部开发、三个文明、水资源问题”等。试卷中除了学科内综合之外,还有文科大综合的,如“论点、论据”等,虽染所占比例小,但具体又不可截然分割。新课程的实施,进一步体现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学科的综合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加强学科基本功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其他学科的了解和深入学习。只有拥有一泉活水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也才能培养出新一代的复合型人才。

3、教师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是任何学习的基本原则,更是思想政治、社会学科的突出特点。中考改革要求切实转变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营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情境,学以致用,在教师引导下,使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揭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规律应让学生去发现,通过点拨学生带着教材走出课堂,教学不能拘限于教室,应让学生走进社区、图书馆、因特网,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如上“非公有制经济”这一内容时,带领学生走上街头走访一些个体户,参观私营服装厂等。讲“精神文明建设”时,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和老人一起联欢,帮老人打扫卫生等。这样把较为抽象的理论搬到社会这个大家庭里,学生就能得到亲身的体验和感受,对知识的理解也就更直观,更深刻。“生活处处有学问”,这也是新课程所要推广的一个理念。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4、教师要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新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新课程中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要改变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要求“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从中考阅卷情况中发现,许多学生双基不扎实,综合分析能力、答题技巧相当薄弱,这反映出我们的学生的学习方法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回顾近几年的试题,都具有综合性基本特征。今年,更以不断加强综合性,作为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出发点。这种综合性,从题目设计来看,突破了单一的题型结构。从答题要求来看,强调考生材料与理论结合、独立思考并综合分析,教科书并无现成答案。在能力考查方面,较多地考查了分析比较能力。试题不断加强综合性,要求教学为提高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做出更多的探索。要注重多维思维的发展和理论水平的提高。多维思维,它要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改变思维定势,对问题进行学科间的整体思考。因此,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把突出主干知识、实现整体教学、适当联系社会生活作为基础和前提;把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运用材料以及比较分析的水平作为重点;把发展多维思维作为能力培养方向;把提高理论水平视为指导与灵魂。努力追求复习备考的整体性、实践性、渗透性、前瞻性、开放性和综合性的有机统一。

在社会各要素之间互动加强,人类活动领域不断拓宽和人类行为手段与方式日趋多样化的今天,以分科课程为单一或主要模式的学校课程结构已经滞后于人类社会的演进速率。社会与教育急需一种能够弥合分科课程先天不足的课程模式,这就是综合课程。中考试题加大综合能力特别是学科综合能力的考查,对于进一步实施新课程和推动课程的改革,毫无疑问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 万福

2、《创造力的培养与师生关系》 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