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行业文化论文

行业文化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7 16:49:01

行业文化论文

行业文化论文例1

二、增强竞争力,提升绩效水平

股改后,中国银行逐步建立起职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培育与使用相结合的人才开发管理体制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初步形成了与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制度相适应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一是打破“终身制”,建立竞争性的聘用制度和人员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二是打破“大锅饭”,以岗位价值为核心,建立起市场化的薪酬体系与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三是改变传统的“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考核方法,建立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绩效管理体系。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要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提升绩效水平,需要做到:(1)进一步明晰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组织进行发展战略与竞争策略研究,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2)从经营管理体制、创新能力、服务标准、业务流程、网点转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人力资源、企业文化深入分析,分地区、分产品、分部门制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具体方案和切实可行的措施;(3)明确条线板块定位,准确划分总行条线部门和分行的责权利,正确处理好条块关系,以适应战略发展和提高竞争力的需要;(4)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切实发挥绩效管理的导向作用,促进集团整体绩效的提升。

三、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国银行员工要真正把自己当作一名中行人看待,就象对自己家庭所应承担的责任一样来承担中行所赋予的责任。事实上,我们绝大部分人的命运与中国银行的命运也是紧紧相连,因此,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无论思想言语、行动举止,首先要想到的是中国银行,处处维护中国银行的利益。中行管理者与员工要做到:首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本职工作,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其次要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全心全力对待自己经办的每一项工作和每一笔业务;最后要具有不怕吃亏、乐于奉献、勇于牺牲的精神境界。责任感是一个很大很深的课题,除员工本身外,还需要多方齐抓共管。坚持以制度为保障,积极营造敢于负责、主动负责、能够负责的氛围。一要大力倡导依法办事,认真负责,按程序操作,积极为银行创造价值。二要进一步明确总行、省分行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明确不同层级人员的岗位职责,进一步加强全面的绩效管理。三要建立顺畅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对于工作效率高,主动做好协调配合,服务得到基层满意的部门,要给予奖励;对于办事效率低,过分强调本部门利益,服务不到位,基层不满意的,要给予处罚。

四、整合创新产品为主要措施,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创新是中国银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增强竞争能力的动力与源泉,是建设企业文化的重要立足点。为此,需要做到:(1)根据经营战略要求,从满足客户需求出发,制定产品创新中长期规划、各项发展目标和各阶段行动步骤,充分调动和合理利用各方面资源为产品创新服务。(2)根据产品创新战略,整合创新产品资源,密切跟踪市场反映,促进创新产品尽快转化为生产力。(3)根据客户需求和市场竞争需要,建立产品数据库,加快对产品创新与应用的快速反应,提高优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4)建立健全鼓励产品创新制度,宽容创新挫折,保护创新积极性。(5)完善客户经理与产品经理制,以及相应的权责利,强化专业地位,提升专业价值。

五、坚持科学发展,实现和谐共赢

行业文化论文例2

(1)发展青阳文化产业,形成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产业圈,是青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个社会的快速发展,虽然可以走“大投入、高产出”的路子,但这样的发展道路往往是以“高耗能、大污染”为代价的。我们都知道,“地球只有一个”,人类对地球的大肆掠夺,最终只会加速地球的破坏和毁灭。因此,如何在快速发展和有限能源之间,寻求一种有效的平衡,如何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和谐,因此,“社会经济的生态发展”,便成为地球人类的共同目标。一个社会的经济快速发展,在诸多因素中,我们认为文化是其核心因素和核心竞争力。虽然我们说经济与文化,如同鸟之双翼,任何一翼的折伤,鸟都不能够飞翔;但在经济与文化之比较中,笔者以为文化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更为重要。青阳属部级生态经济示范区,山青水秀,民风淳朴,物产殷实,交通便利,历史文化积淀丰富,因此,她是一个天生丽质的宜人宜居宜游的好地方。所以,发展、繁荣青阳的社会经济,就不能不考虑到青阳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特点。虽然青阳县素有丰富的竹、木、柴、炭、矿、水等物质资源,但如果只是一味掠夺、耗费物质资源的话,总有一天再丰富的物质资源都会耗费殆尽。而另一方面,青阳县所拥有的丰富的文化资源,有的目前还没有得到利用,有的目前虽有所利用但利用率并不高。因此,如何走好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即低能耗、少污染、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道路,是目前所有青阳人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发展传统经济的同时,应该加大力度、加快速度推进青阳文化资源的的开发、整合和利用,在做大做强青阳文化(旅游)产业上下功夫,走出一条文化富县、强县之新路。

(2)作为一个社会人,应该具备的最起码品质就是同情心、公益心、责任心。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是我们这一代人对社会负责、对后人负责、对历史负责的责无旁贷的一种品质和义务。因此,如果现在的我们,只是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就急功近利、不计后果地盲目向地球索取,那么,这种做法的最终结果,只能是杀鸡取卵、祸及子孙。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既然只有一个地球可供人类栖息,那么,我们就不能把危机转嫁给我们的后人。因此,我们这一代人就应该尽到我们的责任,在发展经济生产的同时,尽我们最大的力量,为后来人尽可能地保护好地球,让我们的子孙也能享有天蓝水绿、鸟语花香的生活。为此,现在的我们,就必须走出一条经济生态发展的道路,担当起对社会负责、对后人负责的历史义务。这样的姿态,才是我们社会公益心、责任心的一种具体表现。

(3)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决策,要求我们把“文化自强”建立在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之上,目的就是为了让全国人民都能过上富足殷实的物质生活,和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这里的“丰富健康”、“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我们以为其中正包含有上文我们所说的经济必须“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具体到青阳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发掘和利用好自己的历史文化资源,做大做强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产业,走经济生态发展的道路,正是实践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强国”战略决策的具体实践。

做大、做强青阳县文化产业的可行性

青阳县是一个历史悠久、资源丰厚的县,也是一个深具文化产业发展潜质的地方。

(1)青阳县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青阳县新文化产业圈的形成,提供了极其宝贵和丰富的题材和内容资源。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厚与否,标志着这个地方文化传统的悠久与否,决定着这个地方人文精神的宽度和深度,和这个地方的文明程度。青阳地处吴楚,置县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9年久远的历史存留下来的众多古文化遗址、部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贤所留下来的诸多著述、以及麇集这片土地上的前贤大家的足迹,积淀成了今天青阳人无比珍贵的思想和文化富矿。青阳大地上起码留存有农耕、蚕桑、渔猎、书院、建筑、冶炼、佛教、道教、百工等文化在这里孕育、浸润和行进的矫健身影,成为青阳人民葆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深厚基础。

行业文化论文例3

中国保健品行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保健品正以异乎寻常的速度飞入寻常百姓家,形成当前中国消费的一大景观。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本应充满生机、朝气的行业,近年来却陷入所谓“五年生死时限”的企业文化怪圈,几乎成了“病态行业”,严重困扰着诸多业内人士。

一、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外在表现

纵观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目前存在的最大病症就是诚信文化危机。一些企业由于粗制滥造、夸大宣传和违规营销,一次次地被政府通报和媒体曝光。具体而言,中国的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面临着以下严重的病症和潜在危机:

1.夸大其词、虚假伪劣的广告文化漫天飞舞

保健品广告大户在不计成本广告轰炸的同时,在内容上也不惜夸大其词,极尽炒作之能事。仿佛保健品不是质量好才是最优,而是谁的营销广告作的多,吹的响,谁就是市场的“大哥大”。由于市场不规范,企业与消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保健品企业通过这种简单的广告文化便能在短期内从市场套现、获取巨大的商业利润,但市场是公平的仲裁者,在保健品企业获利的同时也变卖了其全部的品牌价值。

2.粗制滥造、科技含量低的产品文化无孔不入

目前,不少专业保健品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产品开发投入少,且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较多采用买断经销权或外购产品的办法,使得整个保健品产业的产品层次很低,较少经过严密的科学论证,产品功能雷同现象日益明显。“银耳当作燕窝卖,蜂王浆早被糖水代,人参千八百一麻袋”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3.暴利致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营销文化广泛存在

由于目前保健品营销渠道的混乱,除了OTC、专卖店之外,经销商秘密进行的“会议营销”、“社区营销”、“旅游营销”等形式广泛存在。一些违法经营者采取打“球”的策略,潜入保健品市场,将一般食品披上保健品的羽衣,然后取个美名,以不菲的价格面世,利润自然可观。结果由于经销商的短期利益观严重影响着保健品的服务质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给消费者造成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行业坏印象。

4.鱼目混珠、“兴衰不过三五载”的形象文化令人头痛

在保健品营销过程中,人们目睹了三株、飞龙、巨人、红桃K等大型保健品企业的转瞬即败,“兴衰不过三五载”的行业形象文化在人们心中日趋深入。此外,我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还处于不成熟时期,由于市场秩序的混乱与管理监督机制的不健全,有一些公司在注册后抓紧时间赚钱,往往几个月就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收入,然后就换地方走人,注册新的公司。因此,重塑保健品行业的形象文化,必须重诛这些“害群之马”。

二、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诊断分析

1.企业远景失明症:企业过分倾注短期效益而忽视长远规划

目前,在我国保健品企业中最重要的部门是营销部门,企业的主要财力、人力、精力过分地倾注营销部门,这样势必造成短期效益,缺乏长远规划。“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集中几乎所有的精力至一个或几个产品,结果“兴衰不过三五载”的命运也就无可非议。笔者认为,这种情况是导致当前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根本原因。

2.企业信用失缺症:企业缺乏诚信而视营销策划为儿戏

保健品营销出现狂轰乱炸与夸大宣传的广告形象、假冒伪劣与科技含量低的产品形象、暴利致富缺乏责任感的企业形象的这种恶果,与企业领导和策划人员缺乏职业道德素质和形象策划能力不无关系。目前大多数保健品企业的有关人员为了牟取短期经济效益,不讲信用,导致企业行为混乱,甚至粗制滥造、仿制假冒,扰乱了正常的市场次序。此外,在操作市场广告、服务与营销,似乎营销策划人员“一通百通”,结果做出来的广告带有浓厚的推销味道,容易给消费者留下了很坏的印象,甚至形成反感。

3.企业营销短视症:企业偏重广告而忽视科技与产品创新的营销策略

不少经营者将保健产业作为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第一桶金,盼望着自己的企业“超常规成长”,投机心态严重。因此,偏重于对市场的广告投入,不注重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造成保健品和生产企业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缺乏系统的专业论证和高水平的顶层设计,还造成低水平甚至高水平的重复开发和申报,致使部分企业因产品雷同而陷入恶性竞争。

4.行业制度混乱症:保健品行业缺乏系统、规范的法规监督

导致保健品营销较为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保健品行业缺乏标准,造成很大一部分企业钻市场的空子,到保健品行业中牟取暴利,不仅损害了企业形象,也严重危害了保健品行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最近五年来,我国卫生部门批准的保健食品接近3000种,而日本在近10年里总共只批准了122个相当于保健品的功能性食品。近年来,众多知名保健品跨国公司登陆中国市场,在不动声色中扩大着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在此,内外夹击、内忧外患的情况下,保健品行业的《白皮书》出台迫在眉睫。有关人士认为,《白皮书》的出台将为行业指明总体发展方向,加强行业自律,同时争取有利于保健品营销及行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三、中国保健品行业企业文化病症的治疗处方

1.企业洁身自好,重塑科学诚信的企业文化

(1)着眼于塑造强势企业品牌文化

建立起足以赢得消费者信赖的品牌,是保健品企业的发展之路。我国保健品行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很多产品在原理表述上没什么区别。品牌能使企业产品与同类产品永远区隔开。同时,企业不再被几个营销渠道所左右,而是靠品牌的力量拉动营销,从而减少营销的动荡性和摇摆性,此外,品牌一旦树立,企业推出新品,能省时省力省钱。保健品欲做大市场,必须塑造强势品牌文化。

(2)重塑诚信可靠的广告营销文化

背负“魔鬼”名义的保健品广告营销形象策划,重塑诚信可靠的广告形象眼下尤为重要。保健品广告应朝着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保健意识和健康观念的方向发展,不可在宣传中一味地强调产品,制造概念,误导消费者。成熟的产业离不开成熟的消费者,但目前消费者对保健及保健品缺乏必要的知识,因此,今后保健品广告要从功效宣传转向保健知识宣传,以保健知识宣传和品牌宣传为核心,提高消费者的保健意识,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3)打造科技创新的企业产品文化

产品不但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主要载体,更是企业和品牌的根基。面临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未来保健品竞争的核心必将是科技含量,只有保健品企业不断更新技术和提高技术含量,开发出效果好、质量高、有特点的新一代保健品,使产品从低层次的价格战、广告战中走出来,转向高层次的技术战、服务战,才能在“入世”后,缔造出我国的保健品世界品牌,才有能力进军国际市场。

2.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为上市保健品提供可信度

(1)政府严格制定法律法规加强对保健品市场的宏观管理

要尽快确保保健品产业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彻底克服目前政出多门的弊端,统管各类保健品的科研、开发、生产、销售、审批等。强化统一的技术标准、生产标准、检测标准,使保健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做到有章可循。

(2)相关协会坚决杜绝为保健品营销助力的虚假宣传

很多知名度不大的保健品企业,为博得消费者的认可,采取加入某健康或某保健协会的方式,摇身一变,成为某组织或协会的“推荐产品”。而为了经费、赞助而盲目对于保健品企业进行助力销售的行为对于百姓而言,无疑是一个不负责任的欺骗。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的同时,相关协会一定要采取有效手段杜绝以上情况的发生。

(3)媒体加大审查力度,扭转保健品营销广告的“魔鬼”形象

行业文化论文例4

二、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依据时代特色与自身特点建立起来的,并经过社会实践检验的,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治理模式,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亦具备以下特征:

(一)广泛性与系统性罗长海在《企业文化学》中论述过:“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理解,有人认为就是企业对自身形象进行的设计及对外进行的形象推广与宣传,也有人认为就是企业自己创办一些报纸刊物,为员工提供一个文化园地……”其实,以上这些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都过于浅薄片面。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绝不是简单地将企业与文化进行嫁接,其内涵非常广泛,可以说,企业文化包罗了思想文化教育、体制制度构建、形象理念策划宣传等多方面内容。

(二)时代性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内容是依据时代特色建立的,具有时代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建立必然要以时下经济发展状况,人民思想状态及生活需求等等一系列时代特征为先导,因为其建立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提高该行自身的经营能力、内部管理能力及外部市场竞争力等等综合能力,要能够经受住当下市场的实践检验,如若所设定的企业文化内容不能与时下社会人民所需紧密结合,那么必将最终被市场所淘汰。

(三)独特性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具有着各自鲜明的个性与特色,这是由各股份制商业银行不同的经营范围、经营管理体制、企业目标以及外部市场环境所决定的。所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都不能完全的照搬照抄,不然必会丧失其独特性,从而在市场中丧失人们对它的关注与兴趣,丧失市场竞争力。企业文化应是企业组织在继承传统文化知识精华,并依据时代特色与企业自身特点而形成的团体意识、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三、加强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意义

综合现今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及企业文化自身所具备的特征进行分析,不难发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提高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的综合能力及市场竞争力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有助于完善管理机制因企业文化自身所具备的广泛性与系统性特征,在加强对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其企业行为准则、企业职业精神、企业管理结构和文化结构等都会被逐渐明确和完善。那么当其拥有了规范的企业行为准则、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合理的管理结构和文化结构后,其企业的整体管理机制也会随之变得合理和完善。

(二)有助于增强内部凝聚力现今时代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所给予的各种机会和条件,抓住时机;另一方面,企业也要通过自身的变革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一种向消费者提供金融服务的特殊性企业,其要想保持自身的勃勃生机,就更需要紧密跟随时展步伐,适应市场需求。可由于企业内部员工可能存在的不同年龄、不同价值观、不同思维模式等差异,就无可避免的会出现企业总目标与部门分目标、团队目标与个人目标的不一致,从而导致目标上的分裂与冲突,最终影响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使效益受损。但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行内企业文化建设来统一职工价值观,规范职工行为准则,激发职工工作热情,从而有效增强整个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提高工作效率,获取高收益。

(三)有助于提升外部形象,提高竞争力对于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客户是其利润的来源。客户对于商业银行的要求不外乎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因而只有不断对现有产品进行完善和升级,不断开发研制新的业务品种,同时在服务上提供更加全面周密,更加灵便高效的服务,才能巩固和扩大客户群体,赢得市场。而这一切策略的成功实施,都脱离不开人的因素,所以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本行职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加强其专业操作技能,提升其综合服务素质,最终追求在客户群体中建立其良好的形象与口碑。因此,就业做到:首先,在加强自身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对本行职员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从而加强其专业操作技能,提升其综合服务素质,最终追求在客户群体中建立其良好的形象与口碑。其次,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企业独特经营理念及企业形象的策划与宣传,通过塑造和宣传自己独有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让客户充分了解其企业特色,借此塑造银行良好的外部形象,发挥品牌效应,从而可有效提高本行的客户认可度与市场竞争力。

行业文化论文例5

2化工行业节约能源方面应采取的措施

近年来,我国化工行业已经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在节能领域上做的还不够完善,有很大的提高空间。目前节能主要有两个方面: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技术节能主要是通过采用先进的工艺过程和技术来实现节能的目的。研发并使用新型节能技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例如采用集成膜技术和吸附过程的膜吸收器,在分离特定组分时具有独特优势,可以使气体吸附效率极大地提高。这是因为疏水的多孔膜可使气液具有更大的接触表面,使两相间传质极大地增强,从而强化吸附过程。新型微孔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该材料可用于烟道气中CO2的捕集和分离,具有低成本、高选择性、高容量的优势,特别是在较低压力下具有上述特性。氮氧化物是造成城市空气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采用负载型分子筛催化剂可在较低温度下、高选择性地脱除氮氧化物。还有使用新型高效的化学催化剂,在化学变化中,它参与化学反应,但反应结束后,它的质量、性质不变,却能够加快反应过程,这样就能减少能源的使用。研发和采用新型节能技术是解决能源问题的根本途径,然而这种方法需要较高的投入和较长的周期,并未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管理节能是通过加强管理来实现节能。具体就是通过对用能的人员以及用能设备进行科学管理实现节能目的。管理节能是低成本或无成本的,但是其节能潜力需要通过制度等措施建立而实现的,建立用能管理体系以及通过相关标准认证都是管理节能的重要方式。管理节能必须和技术节能相互配合,如果只采用技术不加强管理,则也不能实现技术应该发挥的节能效果,同样,只是依靠管理节能而不采用节能技术、使用高效节能设备,也是不能实现最佳节能效果的。

行业文化论文例6

教师要结合阿坝州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具体条件来进行教材的编撰。由于茶文化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教学,因此,要结合已有一些教材作为基础,选择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资料。教材:以王玲的《中国茶文化》为底本,《茶艺百科知识手册》,和其他茶文化相关教材为资料,学校专职教师根据茶文化的相关资料结合阿坝州的具体情况进行编撰,确保实用。

(二)教学设施

1.教学设施:多媒体演示配套设施、电脑、收录机、舒缓音乐等设备。

2.教学设备器具:茶具10套、玻璃杯若干只、各类茶叶若干、茶叶罐等。

3.教学场地:茶艺学多功能实训室、水磨映秀的羌芽基地、茶园、茶艺馆等。

(三)课程设置

茶文化的课程设置主要从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来考虑,课时的比例应该是1:1.茶文化理论讲解主要从茶的饮用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茶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融合以及充分利用茶的自然性,结合当地的人文环境和羌族的特定的品茶方式等对茶艺和茶道的重点介绍。比如:客来敬茶,茶与民俗民风,茶与歌舞及楹联,茶会,茶馆与茶艺馆,茶的传说;茶与水,茶之具,茶的山水情结及旅游,品茶与茶艺,茶与茶艺,茶与文学,书画艺术欣赏等;茶性茶德,陆羽《茶经》的哲学思想诠释,茶道与饮茶,名家与茶,中日茶道史实比较;茶文化之当代实践,茶文化和东方文化与现代化,发展茶文化等。除了理论教学,实践操作也是该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熟练的掌握基本技能,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否能够从容流畅的介绍茶文化的相关知识,旅游管理学生是否能够开发茶文化旅游品牌资源等都是重要的考量内容,因此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的同时需要到茶艺馆进行参观、学习各种茶叶的冲泡方法和茶艺的表演等技巧。学校还可以联系旅游公司让学生到相关场所进行顶岗实习,给学生充分接触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师资情况及学分计算

由于该课程的操作性很强,因此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行为个性及交往中的表现形成对学生的认知,学生接受了教师行为中所暗含的信息,并根据期望的方向表现出相应的行为。在这种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学校安排一个茶道方面专业技能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师对茶艺的欣赏水平和茶艺表演的展示会感染、带动学生的创造力,帮助学生创造自己的辉煌。该课程由于是新开设的课程,可以作为旅游专业的学生的选修课,在大二的时候开设,时间为一年,共72个学分。

(五)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采用的考核方法分两部分,一是理论考试。这部分考核可以从平时的学习状态、课堂展示、学习心得、考勤等方面来进行综合评定;另一部分可以根据期末检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从茶文化的历史、茶的种类等方向让学生撰写论文或者开展课题研究。为确保论文的质量,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本人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生简要讲授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规定完成的论文不能少于五个参考文献。其次是操作考试,这部分的重点放在茶文化讲解和茶道茶艺实际操作的考核上。两种形式的考核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情况。

行业文化论文例7

P键词重化行业绿色发展绿色企业文化构建

近年来,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制约。2015年9月,中美两国元首再次发表《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庄严承诺2030年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在全球低碳发展的经济形势下,以基础原材料为主体的重化行业面临着比其他行业更为严峻的考验。重化行业主要是资金和知识含量都较高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如电力、煤炭石化、冶炼、重型机械等,其产品市场覆盖面广,为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提供生产手段和装备,是一个地区经济的“脊梁”,是国民经济实现现代化的强大物质基础,但最大的问题是在开发资源、利用资源的同时也极易破坏和污染环境。因此,重化行业面临的矛盾更为突出:一方面是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日益剧增的资源开发需求量;另一方面是在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的趋势下,亟待保护和恢复的生态系统。

一、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实质是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综合回收、循环利用,低碳或无碳等绿色能源的广泛开发与普遍使用。

在党的十把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十八届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指出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问题,走绿色发展之路。“绿色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也是推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有效途径。

绿色发展的趋势,也为重化行业指明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方向。重化行业中的各企业是自然环境的利用者,同时也是受益者。表面上两者矛盾重重,实际上却是关系紧密的利益体。只有在不断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前提下,才能保证重化行业长久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发挥地方经济“脊梁”的作用。因此,重化企业迫切需要加快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制造体系,走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道路。然而,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离不开企业固有文化的导向作用,只有加强绿色企业文化的建设才能有效助推重化企业实现转型升级,增强核心竞争力,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绿色企业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一)绿色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核心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等,

是企业理念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和物质形态文化的有机复合体。绿色企业文化,就是把绿色发展的理念融入到企业建设之中,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企业发展评价体系,在企业全体员工中逐步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共有价值观念,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能够从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出发,立足于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在重化企业中构建绿色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1.推动重化企业转型升级。受资源稀缺性的制约,如何最有效地配置资源、使用资源,是重化企业普遍面临的难题。绿色发展的文化理念,能促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率,提升清洁生产水平,推进节能降耗、促进降本增效,改变传统重化企业粗放低端、靠天吃饭的发展模式,加快形成精细高端、绿色集约化生产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2.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这种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源于企业不可复制的“软实力”――企业文化。在绿色企业文化的指引下,企业在战略、组织、研发、生产、营销、投资等各个环节都会产生“低碳绿色效应”,且随着绿色效应的形成和扩大,成本意识、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等观念不断潜移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绿色化改造关键技术的研发、清洁生产技术的改造、循环生产体系的建立,推动着生物技术、新能源开发以及各种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和利用。

3.树立良好企业形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和新内容,重化企业在公众视野里素来是“污染大户”,注重社会责任的绿色企业文化可以提升重化企业的声誉和形象,提高企业社会合作的信赖度和生产效益,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从而给企业带来长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绿色企业文化还能通过导向、约束、凝聚、激励等功能,将企业承担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深入到每个员工观念里,潜移默化到各类的企业行为中。

三、构建绿色企业文化的策略

在构建绿色企业文化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企业文化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积极培育绿色精神文化

1.把绿色理念融入企业目标。确定高效、清洁、低碳、循环发展的企业目标,把生态和谐、共享共赢作为企业全体员工共同追求的目标,制订绿色发展战略,建立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在企业发展战略层面实践绿色经营理念,有效导入企业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鼓励员工把企业的发展与生态保护及全社会的共同发展相协调,才能为企业实施绿色管理提供坚实的精神支持,使绿色管理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使绿色发展在企业文化的“软环境”中生根发芽,更好的转化成现实的低碳生产力。

2.企业领导认同倡导绿色理念。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企业领导人文化、创始人文化,企业领导人对于企业文化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力。得不到企业领导认同的文化是没有生命力的,企业领导人需要首先认同绿色文化,并将其作为企业在绿色低碳发展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同时,企业领导人还要积极倡导绿色文化,凭借与各类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的交流合作,领导人往往具有敏锐的政策洞察力和形势分析力,能蚣笆比现到绿色企业文化在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站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制高点,把绿色经营作为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积极倡导绿色企业文化,使企业逐步实现绿色经营和管理。

3.注重提高员工的绿色意识。企业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改变旧有观念,真正确立绿色价值观,就必须发挥员工积极性,使其响应企业的要求,逐步认可绿色精神文化。教育和培训是塑造、传承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采用培训和宣传活动,逐步灌输和培育员工绿色可持续发展意识。开展经常性的节能减排、爱护环境的宣传,广泛宣传建设绿色企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绿色企业建设内容渗透到员工的教育中去,通过开展绿色企业、车间、班组等创建活动,培养员工的节约、环保和低碳意识。确立低碳理念,使低碳化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深化。

(二)逐步建立绿色制度文化

1.将绿色理念凝结到管理制度中。面对绿色低碳发展要求,企业需要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进行企业绿色管理再造,各项制度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和创新。企业绿色制度不是一套独立的制度,而是凝结在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中,体现绿色理念的企业管理制度。绿色制度文化的创新是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绿色化的过程,是切实体现绿色理念的强有力的保证。企业在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环境管理ISO14001体系和社会责任SA8000标准的有关要求,按照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的“史上最严”新环保法的规定,对企业绿色低碳发展制定可操作的管理制度规范,并切实落实以取得良好的绿色运营效果。

2.制订低碳技术和绿色产品标准。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支撑是低碳、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一方面企业要与国际生产先进水平接轨,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订,使企业产品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赢得竞争的优势。另一方面企业要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通过节能减排的技改、资源综合利用的探索、产业链中高端延伸的研发创新,探索建立自己的专利环保技术和绿色产品标准。依据国际标准,把国际低碳技术和绿色产品的新理念、新创造引入企业,并结合企业低碳技术的研发实际,制订具有企业特色的低碳技术和绿色产品标准,对产品及生命周期进行分析、评价。

(三)强化规范绿色物质文化

1.树立良好的绿色形象。把企业的社会责任,即企业对整个社会环境保护的责任纳入企业精神理念层中,积极参与绿色企业的认证和评级,获得相关的绿色认证标志,从而使企业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起良好的低碳绿色形象。主动披露企业绿色信息,尤其对于重化企业这种能源消耗大、碳排放量高的企业而言,主动披露其碳排放情况,介绍企业推广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实现绿色生产等方面的做法将会赢得广大公众的尊重和支持,还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的国际国内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

2.统一绿色视觉识别系统。以视觉识别系统的设计为基础,在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规划中,充分体现企业的绿色文化。在名称、标志、厂区规划、产品式样、包装、广告、网站设计等外部视觉维度上,突出体现企业对于绿色低碳的追求,也可以在阶段性的广告宣传中重点突出企业的绿色理念,还可以引进“绿色商标”等新型环保标志,将企业产品的碳足迹展示给社会公众和消费者,从而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企业形象。

总之,绿色发展已成为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方向,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理念,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潜力。重化企业必须顺应绿色发展趋势,着力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出发,加强绿色企业文化的构建,激发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强大动力,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结合的可持续发展。

行业文化论文例8

[关键词]国有银行;体制改革;股份制

一、国有银行商业化的难点

现有银行转化为真正的商业银行是在我国建立与完善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环节之一。但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诸多原因,我国现存的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过程面临许多内部困难与外部障碍。主要难点可以简要的归纳如下:

l.国有银行并不是独立地按照市场原则运作的经济单位。在实质上,国有银行是政府的下属机构,其人事权、经营权都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与干预。在业务上,国有银行直接受到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执行政府规定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还不能独立地制定与执行其商业性经营目标。在内部人事管理上,国有银行采取政府行政部门的结构与级别,使得政府能够直接干预国有银行的重大经营决策来实现其对国有银行的有效控制。因此,作为政府下属机构的国有银行不可能以追求利润最优化为其管理目标,其经营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协助实现政府既定的经济政策,银行所承担的许多政策性贷款不仅不能盈利,甚至往往成为问题贷款。

2.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从中央到基层是按照行政区划设置其分支行的,而不是按照经济区域划分的,所以易受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银行的经营自,影响了其经营目标的实现。尽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令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或提供担保”,但由来已久的行政干预,不可能一下子消失。同时银行的地方分支行亦表现出很强的地方化色彩,往往有着强烈的动机与地方政府合作,占有更大的信贷规模与信贷资金,而将资金风险转移到银行总行,从而有可能产生大规模的信贷风险与损失。

3.国有银行对国有企业无限制与无约束的信贷造成银行沉重的债务负担。在国有企业经营机制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大量长期亏损的企业不得不依靠国有银行贷款未得生存。尽管国有企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份额逐年降低,但国有企业仍稳定地获得国有银行80%以上的贷款。国有银行的亏损使相当一部分银行信贷陷入了发放贷款——无法回收——再贷款——再无法回收的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了银行不良资产负担日益沉重及银行效益不断下降。

4.国有商业银行在存贷款与结算业务方面处于垄断地位。尽管近年来各国有银行间的业务出现了某些交叉,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各国有银行仍在传统业务范围上有着明显的分工。同时由于新开办商业银行的弱小和严格限制外国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市场开展览内本币业务,国有专业银行对市场的高度垄断使中国的银行业缺乏竞争机制,严重地阻碍了银行管理的改善及商业化进程。并且,国有银行基本沿袭计划管理的方式,缺乏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有效经营的运行机制与方法。

5.20世纪8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上升与利率管制并存构成了不利于国有银行商业化经营的外部宏观经济环境。中央银行实施对名义利率管制政策限制了银行对于价格水平波动做出灵活反应与调整,从而导致了银行经营往往在负的实际收益率的情况下进行。

6.市场发育不健全和法律环境的制约对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产生不利影响。没有健全的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并辅以法律的保障,就无法保障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的顺利进行及有效运转。

二、深化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的措施

1.推行股份制改革。(1)清产核资,进行合理产权界定。将国有资产与银行自有资产进行界定。原国家无偿投入的资本金,国家拨改贷收回的资金,其他应划归国家所有的资产都是国家资产;银行上缴税收和上缴利润后的利润留成所形成的资产和财产应属银行自有资产。(2)允许银行公开发行股票(包括优先股和普通股),鼓励企业、个人对银行投资。这不仅可实现银行产权多元化的改革目标,同时还可以解决银行资本金缺乏困扰我国银行业的重大问题,对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解决银行不良贷款均有帮助。(3)改革银行内部产权结构。可试行以下措施:先对条件较好或较成熟的分行进行改造,将其改造成为总行控股下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分公司式股份制银行。原中央财政拨给银行由其所属分行占有的铺底资金转化为该行的国有资本金,占有总行的自由资金转化为银行法人资本金。前者属于国家股,后者属于银行法人股。在这个前提下,吸收其他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和社会公众参股,从而形成一个多元化股本结构。

2.尽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尽快建立起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经过股份制改革,推进完善领导体制改革,将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进行分离,银行董事长不能兼任行长,银行董事长由国务院任命,由董事会采取招聘竞争的办法选行长。同时必须政企分开,改变政府行政干预和对国有银行负无限责任,使其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按照金融风险企业的特点、信贷资金运动规律、《商业银行法》和国际金融业对商业银行的有关规定及要求运营。

行业文化论文例9

一、引言

时下,越来越多的组织意识到了项目管理的好处,把许多工作当作项目来做,以便更好地定义、控制和管理这些工作。项目管理不仅是传统线形管理的补充和一定程度的替代,更是提高。

传统的项目管理被定义为用来运用各种资源以便在时间、成本、质量和范围的条件下完成独特的、复杂的、一次性的工作的一系列工具和技术。如今,项目管理已不止于这些传统方面,还被称之为“项目管理文化”的“一系列态度和行为模式的集合”(Hobbs&Menard,1993)以及与传统管理有显著区别的“管理哲学”(Cleland&Gareis,1994)。因此,推行项目管理绝不仅仅是采用一系列的计划控制技术,而更重要的是需要有相应的组织文化(工作价值观)的支持。组织文化与项目管理文化相差越大,项目就越会被从组织中隔离出来,变得孤立。组织文化越趋于传统,形成矩阵结构的挑战就越大,项目管理所需要的矩阵结构组织就很难建立,也很难运作。

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受国际潮流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在学习和应用项目管理,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试图运用项目管理来提高组织运行效率。由于项目管理发源于美国,其中的许多做法是基于西方文化,因此在中国推行项目管理就必然会遇到一些文化障碍。项目管理已经在中国有了一些成功应用的例子,但要想更广泛地得到推广,更有效地得到应用,就必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项目管理所要求的价值观进行比较研究,以便相互调整和适应。

二、中庸之道与整合管理

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观念。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传统的中国经营者,对待问题习惯于权衡再三,将影响问题的各种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考虑清楚,在利与弊之间反复比较,最后才“不偏不倚,择中而行”。经营管理者借助中庸之道的积极因素培养诸如“追求合理利润”、“内求团结、外求发展”、“协作博弈”等企业经营风格、风险观念乃至竞争观念及策略,已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从这一点来说,中庸之道与项目管理所追求的“整合管理”有相同之处。项目管理追求把不同专业、不同组织的力量有机地整合成项目管理团队,并由该团队把相互冲突的成本、进度、质量和范围等项目分目标整合在一起,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来达到项目目标的最优化。

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有两个主要的消极方面:一是管理上的中庸,特别是这种中庸与传统的道德化、情感化相结合所导致的是非不清,回避斗争,回避风险,主张维持现状和否定变革等,往往引发过分追求“中和”、消极保守、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等管理风格。二是中庸之道对个人的创造性和个性的扼杀,极易造成工作中的平均主义,从而导致员工进取精神的丧失,助长偷徽及机会主义行为。

项目管理要在多个目标中寻找一个平衡点,在多个项目关系人中寻找一个平衡点,但这是主动地、科学地平衡,并不是实行平均主义。项目管理承认成本、进度、质量和范围等分目标之间的矛盾,强调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平衡。项目管理在承认项目关系人之间利益冲突的基础上,强调实行科学的项目关系人管理,以便在主要项目关系人之间形成团队和共同成就感。不仅如此,项目管理在追求平衡的过程中,强调事物的独特性,正视独特性所带来的项目风险,以求有所创新地完成一项事业。这与中庸之道的平均主义、回避风险和维持现状的思想是不同的。

三、等级观念与横向式管理

中国经历了封建社会长期的高度集权专制统治,人们头脑中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之一。这种等级观念加上儒家思想所倡导的“忠孝观”(尤其强调忠君思想和尊卑等级),极大地抑制了平等、民主、法治观念,造成在权力面前没有公平、正义,只有格守自己的等级限制,绝对地服从上级。等级观念及服从意识共同导致上级对下级的专制及下级对上级的盲从,导致较大的权力距离。这种状况与传统的、主要依靠上级对下级的行政命令来行事的、纵向的官僚“金字塔”式管理没有太大的冲突,但是显然不适应新型的、主要依靠高度整合的团队的、横向式的项目管理的要求。

项目管理从本质上讲是扁平化管理,幅度大,层次少。在现代项目团队中,虽然也存在一定的纵向权力结构,但要求上下级之间保持较小的权力距离,要求所有成员之间平等合作,鼓励成员间全方位的交流与沟通川。这种状况与下面三个方面密切相关:一是由于项目经理的职位是在正常的组织权力阶梯范围之外的临时性职位,而且项目团队中的不少成员是临时从各相关职能部门借来的,因此,项目经理通常没有足够的上级对下级的正式权力,不可能像传统职能部门经理那样依靠上级对下级的控制、指挥而进行纵向管理,而只能依靠项目权力和个人影响力在项目团队中进行跨部门、跨专业的横向管理。二是项目管理以“结果”为导向,注重完成工作任务,而不是下级服从上级;在此基础上,人们在工作中的地位主要来源于其做了什么(工作业绩),而不在于其是谁(身份地位)。三是因项目经常是跨专业的,而项目经理不可能在所有领域都是专家,必须充分发挥项目团队成员的作用,让相关方面的专家(成员)说了算。由于团队成员大多受教育程度高,必然要求较多的工作自,而不是简单地服从上级。

四、家庭意识与团队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相对于西方“个人主义”的“家庭意识”。这种家庭意识包含了强烈的归属感,团结一致的奋斗精神和荣辱共担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支持项目管理所要求的团队建设。在项目团队中成员要求具有强烈的团队精神和共同的成就感,每个队员都要为项目贡献力量。

但是,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意识会导致“由亲而信”,即基于血缘关系或其它亲近关系的信任,而不是基于一个人的品德和能力的信任,造成情理大于法理、任人唯亲等以“关系”为导向的人际关系。由于具体的人情、情感关系,管理者容易突破和冲淡制度的严肃性和无差别性,使规章制度失去意义。项目管理强调合同信用和以“业绩”为主要通用标准来对待其他人,而不是以其他人与自己的亲疏程度为特殊标准来对待其他人。由于项目管理是以结果为导向的,其目的是要在规定的时间、成本、质量和范围等限制条件下完成项目,所以以“关系”为导向的人际关系价值观是不符合项目管理要求的。

传统的家庭和集体观念忽视个人作为个体的独立存在,而更多地把个人着成是群体的附庸,每个个体丧失对群体的独立性,造成个体个性(差别性)和意愿的丧失。由于项目经常是跨专业、跨部门的,项目管理承认项目团队成员之间的个体差异,并且在一定的行为规则下鼓励成员之间的个体差异。许多研究表明,如果管理得好,一个高差异(多样)性的团队能够具有非凡的创新能力,而这正是项目管理所需要的。另外,传统的家庭观追求永久性的家庭及其不断延续,容易造成人们对项目的临时性和人与人之间的抵触情绪。在项目团队中,团队成员必须接受“临时性”这个内在特性,学会与“临时性”的同事合作共事。

五、领导导向与工作导向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官本位、家长制等根深蒂固,表现在工作中则是以上级(领导)为导向,即一切从取悦上级、让领导满意出发,花大量精力揣摩领导的心思,唯领导意图是从,唯领导指示是从。领导者也把下级是否服从自己当作最重要、评价下级工作表现的标准,从而导致下级不敢提任何不同意见,下级的工作创造性被极大扼杀。让领导者满意固然是重要的,但传统文化中的“以领导为导向”的价值观已经淹没了“以工作为导向”的价值观。这应该需要调整的。

项目管理强调以工作为导向,即团队成员最重要的是要完成工作任务,而不是取悦上级。作为一个管理者,项目经理考核团队成员的主要标准是他们的言行是否有利于完成工作任务,是否有利于最终完成项目。虽然是否服从上级有时也是用来考核下级的标准之一,但它只是次要的标准。项目管理不是以少数“精英”和“精英(领导)”为核心,而是依靠全体成员和以工作为核心的管理。靠项目团队所有成员形成强有力的整体,共同完成项目工作任务。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领导导向”是一种“对人不对事”的价值观,而项目管理文化所要求的“工作导向”则是一种“对事不对人”的价值观。前一种价值观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大家都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处理人际关系;后一种价值观则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保持相对简单和单纯的关系,有利于大家把主要时间和精力花在完成工作任务上。

六、文化变革

在中国企业推行项目管理,除了保持和加强传统文化中与项目管理文化相吻合的价值观以外,还需要合理修正一些不符合要求的传统价值观,比如中庸之道的消极面、过分的等级观念、过大的权力距离、以“关系”为导向的人际关系、忽视个体差别性、过分的领导导向和对人不对事,等等。

作为文化一部分的价值观的变革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其间会遇到传统价值观和某些利益团体的抵制。推行项目管理,企业领导人及中高层管理人员必须检查一下自身的价值观,通过对项目管理的学习和实践,逐步把项目管理所要求的价值观内在化,然后有意识地把这些价值观传输给员工。

企业要形成符合项目管理价值观的企业文化,需要做好以下工作:(1)开展广泛的项目管理培训,使大多数员工不仅掌握项目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术,而且了解项目管理对提高个人和企业工作效率的价值所在。(2)在广泛培训的基础上,选择一两项工作进行项目管理的试点,即运用项目管理的方法、组织项目团队来完成这些工作,并且让员工随时了解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使他们对实行项目管理和不实行项目管理的差异有直观的认识。(3)有意识地对企业文化进行综合诊断,找出企业文化中维持现状、阻挠变革的因素,找出哪些价值观需要保留,哪些需要改进,哪些需要抛弃等。(4)分析文化变革的主要受益人和受害人,找出相应的支持者、中立者和反对者,设法充分利用文化变革的支持力量冲破各种阻力。(5)以现有企业文化和理想中的企业文化为依据,制定好策略,建立所希望的、有利于推行项目管理的企业文化方案,并决定实施文化变革的切人点。不要先选择企业文化变革中会遇到的最顽固、最保守的因素,而应努力去获取容易取得的胜利,做出大多数员工都可以认同的变革。选拔合适的人员带头推动企业文化变革。鼓励所有员工改变不适用的价值观和相应的工作行为,对与新文化保持一致的行为加以表扬,对推动新文化建设的行为给予奖赏。(6)制定合理的评估时间表,对企业文化变革的进程做出评估,以便了解目前的状况,了解已经取得的进展和剩余的工作。对所面对的重大事项和障碍作全新的认识,制定应对策略。

按照以上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企业文化会在潜移默化中朝着适应项目管理的方向发生变化,最终导致新的文化氛围的形成。

行业文化论文例10

二、保险文化营销的内容与作用

保险作为保险企业的产品,具有与其他实物性产品不同的特征与特性,保险产品是无形的,以风险为对象特殊商品,它不可感知,不可存储,不可分离,不可预知,不稳定。这些固有特点和本质就决定了保险营销的专业性,服务性,竞争性和挑战性。保险企业文化营销主要包括:产品文化营销,品牌文化营销,制度文化营销以及理念文化营销。笔者分析文化营销在保险营销中的作用主要有:

(1)实现保险业文化营销有助于推进保险市场的良性竞争。

对保险企业而言,低劣的价格竞争抢占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市场竞争以费价格竞争为主,创新的市场竞争手段,新险种的市场吸引力才能带给保险市场新生机。

(2)实现保险业文化营销有助于树立保险企业品牌。

我国保险业的佼佼者们都纷纷举起文化营销的大旗,中国平安,中国人寿,泰康人寿等大型保险企业都立志于文化营销战略的实施和推广,中国平安打出的口号正是“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见要树立我国保险业的著名品牌,文化营销战略是必由之路。

(3)实现保险业文化营销有助于形成保险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文化营销战略的核心就是形成企业独特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文化营销有助于建立和培养长期稳定的忠实顾客群,对企业市场竞争和长期发展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4)实现保险业文化营销是推动险种创新的有效途径。

在保险体系相对完善,保险监督系统十分健全的国外保险市场,保险企业仍在不断地发展创新营销策略和竞争方式,反观我国国内贫瘠的市场竞争手段和难以攻破的垄断经营体系,都在预示着创新性险种开发途径和竞争手段的势在必行。

三、我国保险业文化营销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保险业文化营销现状

保险起源于几百年前的意大利,相对于国外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对保险行业的丰富经验和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而言,我国的保险企业仍显幼嫩。我国的保险行业,由于长期垄断,竞争结构属于寡头垄断型,但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开放改革和入世协议,2004年12月11日起中国保险业的全面开放,外资保险企业可以全面入驻中国市场。我国民族保险企业的生存状况可谓险恶,在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下,使得我国保险企业在不断打拼中成长,在不断变化中创新求存。

(二)我国保险业文化营销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和文化营销本身的复杂性,综合性等原因,我国保险业的文化营销仍有不少的缺憾与不足。

(1)保险业缺乏文化品牌塑造力

我国多数保险企业仍然选择以人海战略盲目抢占市场的经营理念,没有针对性地研究市场细分,导致企业产品失去独特性针对性,反而在市场竞争中没有了核心优势。我国保险企业在进入某领域之前通常缺乏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导致大部分险种的严重重叠,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保险市场出现供需矛盾严重的现象,浪费企业成本,不利于塑造保险品牌、推广企业文化,导致企业在竞争中核心竞争力下降。

(2)员工素质参差不齐营销团队粗放型管理模式

我国的保险行业一直是国名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保险业务的飞速增长基本都是依靠保险营销团队。但是这同样带来了隐患,随着保险行业的不断扩张,盲目地增加营销人员,扩充人员队伍,员工培训和团队意识的匮乏,导致保险营销团队的良莠不齐。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一体现在人员管理上,二反应在销售管理上。对员工前期委任的不负责任和后期培训的力度不够,都是粗放型管理模式的诟病。而销售产品的粗枝大叶,是对顾客和企业后期发展极不负责任,危及企业生存的错误做法。泰康人寿的总裁陈东升就曾经严厉批评“式的投资文化”。泰康人寿一直以偿付能力为核心调控保费规模等发展速度,强调保险企业不能急功近利。

(3)文化营销渠道单一

我国保险营销理念仍处于发展中阶段,许多保险营销仍被单纯地看做为保险推销,这严重营销了文化营销战略的实施,在保险推销观念下,导致销售渠道的单一,不仅不能满足顾客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更限制了保险企业的发展。老旧的保险营销观念重视当前经济效益,以利为先对内忽视员工培训和团队精神建设,对外缺乏文化推广形象建设。只要求当前短期内的销售业绩,不顾后期的售后服务情况,是典型的老旧营销观念。我国仍大面积地采用单一的人销售渠道,容易发生人,代而不理的现象,导致保险营销止步不前,更不利于企业与顾客之间双赢互利的关系。

(4)文化营销概念的片面理解

现今我国保险企业已经愈来愈重视文化营销所带来的的增值效益,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经常与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形象塑造这两个概念相混淆。没有实现管理理念的现代化转变,没有意识到文化营销的宽度与广度,涉及到了企业营运中的每一个环节,企业战略制定,企业市场细分,企业内部激励,企业形象传播等等。保险产品的出售,不仅仅是一份合同和一份承诺,更是一种文化输出和精神层面的互动。许多国内保险公司没有重视到文化营销与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这三者的本质区别,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没有的到有效地提升。

四,保险行业文化营销实施策略

鉴于以上对于实际情况的分析和整理,我国保险业的文化营销尚存在诸多漏洞和不足,没有彰显其市场竞争力,要实现保险市场的文化营销理念转变和文化营销技术的创新,帮助企业通过分析和量化数据从而得出最科学有效的决策。

(一)完善文化营销体系,树立保险企业良好形象

保险企业是向社会提供“生老病死保障公众服务”的特殊企业,要改变保险行业粗放式经营的局面,和寡头垄断型的竞争格局就必须真正实现现代化管理模式。高效管理,合理运用文化的力量,把文化营销策略提升到企业战略的高度。一方面,团结内部员工力量,发扬光大企业文化,是员工对企业有家一般的归属感。另一方面,在面对外部顾客时,不仅仅在乎眼前一份保单的签订而是要根据顾客需求,以客户满意为最高宗旨。使保险企业的文化能够同化内外部顾客,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制定实施文化营销策略。

(二)全面提升员工专业素质,建立现代化管理机制

在人才培养和员工培训方面有中国平安保险公司推出的“人甄选系统”用以培养人才,发展保险人系统。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也实行了“世纪菁英计划”为企业未来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资源。全面提升员工素质,培养高素质的保险人才,是实现文化营销的重要前提。保险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机制和动态竞争机制,而不能单凭业绩武断员工的工作能力,导致员工工作激情低落,从而工作效率降低。

(三)更新营销观念,创新保险险种

保险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与消费者的文化沟通精神交流,真正做到“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文化营销是创新险种开发的新途径,对未来保险市场的创新研发有带动作用,可以提升培养消费群体的认可度,培养忠实顾客群。拥有培养忠实客户群,就可以得到多元化的需求信息来源,保险企业便可以建立“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据此不断创新险种,开发新市场,提高企业品牌文化忠诚度。

(四)调研市场细分,树立保险企业品牌

对企业而言,品牌背后代表的就是文化,品牌是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的风向标。文化营销是企业树立品牌,运用品牌效益增强企业核心价值的强有力手段。正确的文化营销带给消费者除商品外的附加价值将会是保险企业市场竞争的核心部分,文化营销对消费者而言将不仅仅是得到一件商品,享受一种服务和承诺,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层面上的沟通互动。企业运用文化营销策略树立保险企业品牌,能够帮助保险企业的文化营销成为企业的生命力,竞争力以及吸引力的来源,树立保险企业品牌识别度。

行业文化论文例11

二、中国商业银行信用文化的现状——发展滞后

社会信用观念淡薄严重侵蚀银行业,使银行信用风险加剧。中国银行业作为社会信用关系最集中的体现者,一直在遭受一些行为主体信用价值缺失的侵蚀。侵蚀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没有偿还能力却隐瞒自己资信的真实状况骗取银行贷款,有的是有钱不还,想方设法抵赖银行贷款,还有的是钻相关金融法律的空子,多方骗取贷款或拒不归还贷款,有的甚至是打着政府的名义以多种方式逃避银行贷款。凡此种种造成的结果是银行信用风险日益积累,不良资产比例居高不下,银行效益出现严重问题。银行业的风险不可小视,小而言之,它可能导致商业银行惜贷或惧贷行为,影响其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大而言之,信用风险积累成大的金融风险,有可能引发一国的金融危机,进而威胁一国的经济安全。

三、中国商业银行信用文化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1.从体制改革方面看,近几年来,随着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和中国加入WTO,中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在体制和治理结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20余年来,中国商业银行体制遵循“一元化—多元化—专业化—企业化—商业化—现代化”的渐进改革路径,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如形成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000家地方性商业银行,100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为补充的商业银行机构体系;金融工具种类增多,金融资产数量增加了26倍,商业银行初步具有收益—成本和风险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但是,中国的商业银行信用文化的发展并没有与银行体制变迁同步发展,过去的信用文化理念在员工的思想观念中影响深远。而目前传统信用文化的理念已不再适应于以价值规律和规模市场交换为主导的现代市场经济,这就严重阻碍了现代商业银行信用文化的建立。

2.从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看,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虽已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但也处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因此,与发达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文化相比,中国商业银行信用文化中信用意识、信用精神和信用原则都没有得到充分地发展。

3.从制度方面看,产权制度不完善的经济一定是一个不讲信用的经济。当前,中国的产权制度是不完善的,也是不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从国有企业来看,由于产权不清,职责不明,导致很多问题。例如,预算的软约束问题、经营短期行为问题、政企难分的问题、领导者的权力与义务的问题、企业领导的考评与任用的不科学的问题。因此,企业不照章办事、不按市场规则办事的行为时有出现;而从商业银行的借贷行为看,有时候,他们的借贷关系不是靠信用来驱动而是依靠关系来驱动,所以那些不能登大雅之堂的潜规则有时也会发生作用。

4.从法制方面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走上了依法治国的轨道,依法治国的国策已经充分显现出来,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1)立法上表现为法律不完善,违反信用关系的行为不能得到法律处罚。(2)法律执行效率低下,一些地方政府仍然在搞人治,个人说了算,而不能从严行政、依法行政。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3)有法不依的现象严重,法律缺乏严肃性和权威性,很多债务人对法院的裁决拒不履行。凡此种种严重影响了法律的公信力。

四、对策——建设中国商业银行信用文化体系

当前,中国已经具备了建设中国商业银行信用文化体系的可能性和条件:一是党和政府对信用制度的建设十分重视,下决心实现社会信用秩序的根本好转;二是社会各界对失信行为深恶痛绝,加大治理力度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三是一些部门已经就解决此问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开始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四是一些企业界的有识之士已经相继发表了“信誉宣言”,表明要从自身做起,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做出努力。趁此有利条件,建设中国商业银行信用文化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着手。

(一)加快建立和健全中介信用机构,完善商业银行体制建设的中介信用环境

1.建立和完善法律与经济信用中介体系。通过建立信用中介机构之信用惩罚制度,对严重失信者加大其惩罚力度,使其不敢失信;同时通过建立守信激励机制,使守信度高的信用中介机构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

2.建立政府的信用管理公司。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比较成熟的商业银行的经验来看,它们的信用体系是涉及企业、中介组织、政府以及整个社会的一个完整的信用体系。建立社会信用管理公司,有助于推进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

3.建立社会职业信用评估、评价机构。通过职业信用评估,对职业人员的自身价值及其从业优势作出评估和判断,以充分保障职业人员的权益,强化职业人员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在行业监督以外形成社会监督和第三监督,为防范中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无信用行为和职业道德缺失提供防范机制。

(二)建立信息系统管理制度,为商业银行信用体制建设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应用电脑信息系统加强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是西方商业银行广泛应用的有效管理手段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建立社会信息服务系统。

1.信用风险管理电脑系统。信用风险管理电脑系统汇合了会计、信贷、统计等多项信息,它可以存储、传递银行和客户的相关资料,并且可以为信贷管理、财务、风险管理、客户分析、银行高层管理和监管机构提供各种特定的报告。

2.数据信息集中管理系统。没有数据的大集中,所有的数据都是分散的,不系统,不统一的,形成不了有效的数据,特别是在业务全球化的今天,没有数据信息集中管理系统,难以实现信用管理的信息化,因此,数据大集中已成为国内外金融信息化发展的普遍趋势。

3.建立社会信息服务系统。在全社会范围内,通过对社会公用信息系统的汇集和分类,通过对企业,个人等所有信贷行为和信贷信息汇总,实现银行、证券、保险、就业、工商税务、公检法等机构对企业、个人的信息实现资源共享,为信贷风险控制提供信息支持。

(三)完善信用风险防范体系,打造商业银行信用内部机制

1.确立全面风险管理意识。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决定了其高风险投资性,银行经营管理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本质是管理风险的能力,因此,风险管理永远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第一要务。商业银行要确立风险管理意识,把确保商业银行的安全放在首位,把风险管理渗透到银行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2.建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机制。以客户至上为原则,以提高效益和功能为目的,重新确立操作流程,减少无效环节和无效岗位,弱化低效环节和低效岗位;通过职能的重新确立和职能架构的重新设计,明确岗位职责,强化职责约束,提高岗位效率;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人机相互制约、人人相互制约,从而实现权力机制的重新确立和有效制衡。

3.强化和促进商业银行内部评级制度。内部评级制度是商业银行量化控制信用风险的重要技术手段,且已被中外商业银行的实践经验所证明,中国商业银行也在广泛应用。在监管当局的指导下,商业银行正在建立内部评级制度,相信它的建立和完善对商业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将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4.加强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素质培训。职业道德素质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人员的基本素质,是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商业银行必须注重全体员工道德素质的提高,打造诚信为本的企业文化。同时,多方面提高全员的业务素质,也是降低信贷风险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彭江平.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与系统[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91-293.

[2]代军勋.商业银行积极风险管理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650-654.

[3]马海英.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分析与管理[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5-17.

[4]江奋.中国信用不规划的制度根源[J].经济学报,2002,(3):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