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一历史教学论文

高一历史教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8 15:06:55

高一历史教学论文

高一历史教学论文例1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01

由教育部主管、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是专业的教学类期刊。该期刊精选并全文转载全国历史教育专业期刊及教育类综合期刊中的历史教育论文。这些转载论文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能更好地透视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年度热点。本文将以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全文转载的历史教育论文为研究样本,通过不同角度的统计分析,探究2015年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年度热点,并据此展望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新路向。

一、《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度全文转载的中学历史教育论文统计与分析

1.栏目设置情况分析

栏目设置情况可以较全面地体现期刊的办刊宗旨和办刊特色,有效地反映学科的研究倾向和研究热点,起到引导读者阅读和指导作者撰稿的作用。[1]2015年,《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设置了25个与中学历史教育相关的栏目,全文转载了98篇中学历史教育论文。从表1可以知道,论文转载数量比较多的栏目是《教学研究》《学科视点》《教学策略》《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等。需要注意的是,《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在2015年设置的与中学历史教育相关的专题栏目多达11个,具体为《历史教学设计》《历史概念教学》《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师专业成长》《价值观与历史教学》《探究教学》《问题教学》《教学目标确立》《高三复习教学》《2015年高考试卷评析》和《历史故事运用》。其中,专为历史学科设置的专题栏目有《历史教学设计》《历史概念教学》《价值观与历史教学》《历史教师专业成长》和《历史故事运用》,一共转载了16篇论文,其他专题栏目则是历史与地理两个学科共有。在这些专题栏目中,每年都出现的是《高考试卷评析》栏目。与2014年的专题栏目对比分析可以看出:2015年我国中学历史教育更加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育价值观以及历史教学方法等研究。

2.源杂志转载中学历史教育论文数量分析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全文转载的历史教育论文来自25种不同的期刊(见表2)。《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教学月刊》的论文转载量排名前三,一共被转载了45篇论文,大约是全年论文转载总数的46%。由此可知,这三大期刊是宣传和促进我国历史教育发展的重要刊物。另外,《中学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教学与管理》《中小学教师培训》《江苏教育》等教育类期刊也发表了一些高质量的历史教育论文。

3.作者情况分析

(1)作者合作情况分析

统计分析论文作者的合作情况,能直观地认识全国不同单位之间在历史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交流状况。在《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全文转载的中学历史教育论文里有16篇合作论文。其中,高等院校、教研部门与普通中学的合作论文有7篇,约占总数的44%。在合作论文中,同单位以及同省不同单位合作的论文有10篇,跨省合作的论文有6篇,占合作论文总数的37.5%,较2014年相比有所增长。历史教育研究应该提倡跨地区、跨单位的交流探讨,利用信息化条件更好地开展历史教学研讨,通过不同活动与全国各地的历史教育工作者交流合作。

(2)第一作者所在单位发文分析

《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所转载中学历史教育论文的作者来自80家不同的单位。其中,有2家单位的论文转载量为3篇,分别是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和四川省成都树德中学,还有16家单位被转载了2篇论文,分别是北京市教育学院丰台分院、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福建省宁德市教师进修学院、江苏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浙江外国语学院社会科学教研部、浙江省海宁市教师进修学校、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省大港中学、江苏省常熟市中学、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二高级中学、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3)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分布

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地区的分布情况可以清晰反映出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力量的空间布局特点。由表3可以知道,《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所转载中学历史教育论文的第一作者单位集中分布在江苏、浙江、北京、广东、福建、上海和四川这7个省市,说明这7个省市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者研究中学历史教育的热情较高,状态活跃,在2015年发表了更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而江苏、浙江、北京3省市所发高质量论文数量排名前3,表明这3个省市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水平较高,这可能得益于其教育部门和历史教育工作者对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重视。

(4)第一作者单位所属系统分布

根据第一作者所在单位的系统归属能够知道,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生力军分布在哪些单位系统,不同单位系统研究中学历史教育的活跃状态以及研究能力。第一作者单位所属系统大致可分为高等院校、普通中学、出版社和编辑部、教研部门四大类,本研究中这四类单位系统的第一作者比重分别是32.65%、50%、2.04%和15.31%。据此可知,普通中W是研究中学历史教育的主阵地,高等院校和教研部门的研究者也成为研究我国中学历史教育的主体力量。

二、2015年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热点

1.历史课程研究

“当学生完成学校历史课程的学习后,他们应该知道些什么?他们能够做些什么? 如果学生完成历史课程的学习后仅仅积累了一些需要记住的历史事实的话,那是远远不够的”[2]。历史学是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而中学历史课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承载功能。一节好的中学历史课,不但要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而且还应该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马维林、黄敏指出:历史教学的最高目标应该是价值引领。历史价值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求真、扬善、唯美的情怀,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引领学生感悟时代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让学生懂得尊重各国文化和关心人类共同命运(第6期)*。唐琴、石晓健认为承担公民教育任务的历史课堂忽略了“人”,弱化了历史教学的教育价值;把历史学科教育价值概括为“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历史价值判断能力的孕育”;主张通过构建学术性课堂促进学生历史知识、学科素养和历史意识的发展,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时代观,倡导适应时代需要,符合社会进步和世界潮流的价值立场;认为人性教育、公民教育、和平教育等构成了21世纪历史新课程基本的“时代性价值取向”(第6期)。倪仲指出历史教学中“一分为二”式的评价过于简单化和公式化,简单套用“一分为二”式的评价导致了历史教育价值缺位;主张历史教师就应该大胆摒弃“一分为二”式的中庸评价方式,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表明我们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历史教学才是真正用价值引领学生(第6期)。历史教育是一种历史认识教育。历史课程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形成自己的历史认识。陈志刚认为历史教师应当在课程实施中进行正确的历史认识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富于社会批判和建设精神的现代公民素养,获得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第6期)。王凤侠也指出历史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健全成长,对其灵魂以价值引领;历史课仅有史实、仅做事实判断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价值判断;历史教应抓住历史认知和价值观冲突的问题锻炼、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第5期)。

历史教育总目标的实现需要具体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徐赐成认为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是相互作用的系统问题,拟订教学目标应该是教育总目标在具体教学内容和情境上的投射。因此,拟订历史课堂教学目标必须有完整的教育视野,从教育教学的本义出发关注学生的主体认知地位,以历史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为本。他认为历史教育功能一是存续文化传统,二是增进社会理解,三是资佐现实发展。历史教育要以教育目标理论研究为据,把握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大致发展线索,了解教学目标分类学的基本思想(第7期)。

2.历史教学策略研究

“教学策略是教学步骤、方法、手段或技术的总称”[3]。历史学是一门富有生命力与思想的人文学科,时间跨度大,文化内涵深厚,因此历史教学总是存在一些困境,例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难以深刻理解历史现象,不能生成复杂的历史思维。要解决这些教学困惑,郭子其认为教师应深思教育情境下的教学策略,通过营造知情交互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位置记忆,促进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习得迁移能力以及形成批判创造性思维(第3期)。历史教学不可能依靠灌输得到理解和内化,需要师生交流对话与教师的适当点拨。方颖基于对话教学的新型教学形态研究了“心理契约”理论下的高中历史对话教学策略,认为在对话中建立以“安全感、信任感、责任感和共情心”为基础的“心理契约”,有助于师生相互理解,增强交流意愿,实现思维交互和情感共鸣,师生成为学习共同体,提高教学有效性(第7期)。卢晓华认为点拨法能帮助学生深化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借助“互动”“情境”和“评价”等手段帮助学生回到历史现场,在看似浅显处点拨使学生逐渐深化认识,在思维盲点处点拨使学生厘清分析路径,点明历史线索,扫清思维盲点(第6期)。为了实现课程目标系统,帮助学生形成对所学知识的整体认知,陈善松和吴国雄倡导整体性教学策略。他们建议在实际教学中,不论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教学过程的实施,都从学科系统和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整体认知建构,通过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整体梳理历史脉络以及整体认知历史要点进行科学、有效的历史整体教学(第9期)。

“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4]。要学生深刻理解历史现象,生成复杂的历史思维,郭子其认为历史教学应该重视诠释方法的价值,引导学生将自我的经验与智慧融入历史发展进程中,设身处地地理解历史,以获得丰富而开放的意义,从而达成深度认识,获得明了的历史见解(第11期)。沈素英则认为历史教学应该站在文化视野的高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富有情感的、有利于学生释放潜能的文化背景,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与重组、整合与探究,将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培养能力与提高认识并重,融合理性与人文精神,开阔学生眼界,启迪学生智慧,促进学生掌握方法、形成价值观和确立人生目标与理想(第8期)。

3.历史教学方法研究

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习惯于向学生灌输大量的学科概念、观点和原理,如果学生记住了这些知识,并能在各种测试中准确地予以复述,就被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然而,这样的“掌握”是受到质疑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这种知识的学习并没有触及理解过程及学生内在洞察力的培养。所以,陈新民认为应该重视历史教学设计和开展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跨学科、多角度思考和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的发展(第4期)。为使历史探究性学习更有效,更好实现历史课程目标,作为历史课堂的主导者必须在学习主题、课程资源、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问题情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设计、开发和重新建构(李南亮,第4期)。历史教学中探究性问题的设置应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事实性问题入手,设计解释性问题,进而推进评价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逐步思考,形成对所学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提升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其中,事实性问题是基础,解释性问题是深化,评价性问题是升华。只有这样,学生在面对“你有什么启示”“你怎样看待”“你有什么想法”等问题时才不会出现哑口无言、信口开河、语无伦次、生拉硬拽等现象(吴波,第5期)。

4.历史教育测评研究

表现性评价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方法,正逐渐成为高中历史学科学业评价的主要方式。表现性评价的标准称为表现性评价量规。马晓丽认为一个完整的表现性评价量规应该包括活动主题、评价内容、权重设置、程度描述、评价标准、评价主体以及评价方法和评语建议,在创制表现性评价量规时应注意把握好适切性、可操作性和参与性原则。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经验和实践总结,她提炼出的表现性评价量规程序为解读课程标准、确定评价内容、明晰要素特征、选择量规类型、描述评价等级、拟定评价量规以及修正完善标准(第2期)。

每年高考过后的全国热门话题之一就是对高考试题的评析。中学一线历史教师通过研究解读并借鉴文章对高考试题的评析,可以深刻认识高考试题的总体面貌及其命题趋势,把握不同题型并总结其答题方法,从而进一步反思和改进往后的日常教学,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备考指导。冯一下认为2014年方法类试题数量急剧增加,这将导致史学方法类试题作为一类相对独立的试题出现在高考历史试题中,并推动高中历史教学重视史学方法渗透。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深化对方法目标的认识,更多地了解史学方法,科学地制定史学方法教学策略。(第1期)郭子其J为高考历史试题品质的优劣在于是否立足于人的历史思想与价值来考查历史思维,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卷Ⅱ第40题强调历史人物的活动与人的历史思考,强调时代特点与思想内涵的历史性思维,强调思想价值的渗透与思维能力培养,富有历史的时代气息,考查了多样多层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试题设问具有开放性,关注考生的鲜明个性,应该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第12期)。

四、结语

根据《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15年全文转载的历史教育论文数据统计发现,一线历史教师是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的主体,教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尤其是师范院校,也是历史教育研究的重要力量;合著率未见明显的变化规律,高等院校研究者和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者的合著情况增多;标注参考文献的意识较弱,但这种情况正在好转。与此同时,被转载论文的平均引文数量和引文比例,说明我们的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还处在主观总结为主的“经验型”阶段,而非“学术型”阶段。

据此,笔者对历史教育刊物、中学历史教育研究群体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中学历史教育研究者是背负重任的开拓者。从现有的情况看,一线历史教师仍将是中学历史教育的主要群体,而高等院校和教科研部门的历史教育研究者仍将肩负着将历史教育研究引向更高处的任务。研究者还应关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教师和学生,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加强对历史教育主体的研究。二是历史教育期刊为中学历史教育研究提供更好的平台。杂志需要关注理论又重视实践,亦要呼吁关注中西部地区的中学历史教育现状,引起中西部研究者的重视,也可以以杂志为媒介,加强东、中、西部研究者之间的交流。

[ 注 释 ]

[1]张家辉,哈斯塔娜,乔丽娜.2005-2009年《地理教育》文献计量学分析[J].地理教育,2010(12):45.

高一历史教学论文例2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1-0076-0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和实施,要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高中学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对高中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尤其是专业素养方面的要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实施主体是广大的高中历史教师,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课改实施的进程和成败。

一、拓展历史学科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是凸显学科特色的专业特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必须具备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它包括:史学知识、史学理论、史学方法、史学观念、史学研究动态、史学思维等。

第一、应具备系统的历史学科专业知识。这是历史教师最基本的素质。高中历史新课程采取中外历史合编和专题化的课程结构,以模块为形式,打破了以往按时代纵横相间的通史编排体例。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精通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专题史、国别史和地方史等知识。将全球历史、中外历史放在一起研究。对于各个模块中出现的交叉内容,只有具备完整、系统、扎实、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明确教学主题内容,明白它们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价值。

第二、应具备广博的其他文化知识。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对各种知识均有所涉略。如语言、政治、地理、美术、物理、化学、生物等诸多学科,只不过高中历史教学偏重于了解和为进一步深造奠定基础层次,不求达到专业层次而已。历史Ⅲ中的“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等专题即是鲜明的体现。

第三、深入学习史学和历史教学理论。史学理论对史学研究具有指导作用,毋庸置疑。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如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等就培养了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新课程倡导高中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有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近年来,我国在此方面的研究硕果累累,如赵恒烈、金相成等编著的《历史教育学》,齐健等编著的《历史教育价值论》,王宏志编著的《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实践》等,都是很有见解的重要资料。此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中学历史教学》及聂幼犁、赵亚夫、杨宁一、曹大为、冯一下、陈伟国等写的相关文章都对我们的教学具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第四、掌握史学研究方法。传统史学研究方法是“论从史出,论由史证,史论结合”。对高中历史教学也同样适用。比如说“鸦片战争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这是个结论,为什么这样说呢?知道了这个结论是怎么由事实论证来的也就明白了鸦片战争的始末。再如胡适所主张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方法也是经常用的方法。比如说“皖南事变后,中共什么以斗争求团结?彻底决裂?

第五、更新史学观念。高中历史教师须了解史学研究范式并尝试用科学的历史观整合学科体系。固守成见,视野狭窄,不符合现代教师的要求。目前中国史学界出现多种史学范式,形成了以唯物史观为主导,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和社会史观并存局面。史观在教材编写和高考试题中的体现非常明显。如2008年文综全国卷一 15题:梁启超对“科学万能说”的认识,即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分析科学是把双刃剑:既可造福人类,又能祸害人类。

二、关注现实问题,开阔国际视野

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历史教学是服务于现实的。当今在世界上大国兴衰问题、全球化问题、中美关系问题、国际合作问题等等,这就要求历史教师敏锐地捕捉信息,开阔国际视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对现实进行指导。

高一历史教学论文例3

其次,史学理论渗透于历史教学的可行性。第一,专家学者的理论指导。高中历史教学通过聆听德高望重的专家结合史学理论和历史知识讲解教材知识,帮助高中生走出历史困境。第二,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的完善。新课改之后,素质教育的相关要求为史学理论渗透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提供了一定的环境条件。第三,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的优化。评价直接与教师“教”和学生“学”有很大关系。新课改之后,历史课程改革改进了历史教育测量和评价体系,这为高中历史教学多角度、多层次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二、史学理论渗透与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中历史教学本身存在的问题。第一,教师的师范学校历史教学问题。大部分历史教师都是专科生,其时代差距,没有系统学习过史学理论知识,其学校开设史学理论知识不充足,导致历史教师本身专业知识不扎实。第二,教学存在的问题。比如说过度关注“三维目标”等,对过程与方法重视少,对一些史论结合的方法理解不深,这直接影响了历史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史学理论学术研究与高中历史教学脱节。史学理论学习好,不仅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师学科水平、专业素养,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但高中历史教师在传授课堂上带有学生个体倾向性过激和错误的认识,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和纠正。 

最后,高中历史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学生和史料之间需要史学理论进行“无声”引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史料。但是高中历史教师缺少史料分析能力,不能很好地运用史学理论解读史料知识。还有的历史教师很少自觉学习史学理论知识,没有及时更新自身教育观念和专业理论,这很大程度影响了史学理论知识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效果。 

三、优化史学理论运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 

第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创设良好史学理论教学环境。历史教师需要改变只注重史实的观念,要完善史实材料,创设历史情境,获得相关史学观点,引导学生根据“新材料、新情境”结合史学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学家实事求是的一些历史方法。 

第二,明确历史教材里史学理论的含义。通过阅读相关历史材料,历史教师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刻的分析、判断以及对具体历史问题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结合相关参考教材,努力找寻教材中史学理论的含义,进行准确分析。比如:从不同史观来分析。 

高一历史教学论文例4

所谓历史共通感,就是对历史的共同感觉。通过在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历史共通感的培养,能够让学生融入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历史环境中,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达到提升高职概论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1.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学生历史意识淡薄。现代社会中的很多年轻人受到社会转型期内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普遍对历史常识缺乏必要的了解,尤其是认识能力不足的高职学生,更是缺乏必要的历史沉淀。而高职学生崇尚思想解放,并且会很容易受到各种媒介宣传的影响而改变自身的价值取向。这样就导致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对学生历史共通感的培养变得十分困难,从而影响教学质量。

(2)教师专业背景局限。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对学生历史共通感的培养不仅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历史知识水平的影响。而从高职院校概论教师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中有很多教师缺乏必要的历史知识,对概论课中涉及的历史知识缺乏必要的了解。这就导致其在开展概论教学的过程中,对历史知识的讲解存在简略描述的情况,导致学生在学习概论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从而不能形成良好的历史共通感。

(3)教材内容结构僵化。高职院校概论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存在严重的结构僵化现象。其中首先是教材内容过于学术化,相关编撰人员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将理论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作为主要编写内容,导致其缺乏必要的灵活性;其次是教材内容本科化,主要表现为教材强调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的系统和全面了解,而这是本科教学的要求;最后是教材内容的重复化,为了保证教材内容结构的完善,教材中经常会出现内容重复的现象。

(4)教学形式过于单调。从高职院校概论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概论教师在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照本宣科现象,经常按照教材平铺直叙,缺少对教材内容的深入讲解,这样就导致学生在概论课中了解相关历史知识的时候,只对历史知识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要素有一定的认识,而对历史事件与概论知识的深系了解甚微。

2.高职概论课历史共通感培养策略

(1)强化学生历史意识。历史是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的见证,能够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起到警示作用,也是人们的文化遗产。在高职概论课历史共通感培养的过程中,必须强化学生的历史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历史在社会发展及概论学习方面的重要性。

(2)消除概论教师专业障碍。概论教师是高职概论课教学中历史共通感培养的主要推动者,其对概论课相关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历史共通感培养的效果。所以对于高职概论课教师而言,必须加强概论课相关历史知识的深入了解,消除其在专业上的障碍,从而更好地在概论课上为学生讲解相关历史,达到深入培养学生历史共通感的目的。

(3)解决概论教材内容不合理问题。高职概论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其直接影响概论课的教学质量,并且会对概论课中历史共通感的培养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在编撰高职概论教材的时候,要尽量保证内容结果的灵活性,消除重复的知识点。

(4)优化教学形式。传统高职概论课教学以教师单向传输知识为主,对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所以,为了让高职概论课中历史共通感的培养取得较好的成效,就必须对教学形式进行优化,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教学形式,主动积极地投入概论教学中,从而为培养高职概论课历史共通感奠定良好的基础。

3.结语

良好的历史共通感能使学生的概论知识学习变得更加高效,从而提升高职概论课教学质量。所以在开展高职概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措施培养学生的历史共通感,从而促进概论课教学质量的提升。

高一历史教学论文例5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54-01

学生能否学好高中历史,思维能力起到关键作用。如何培养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思维能力,本篇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

一、高中历史教学需要达到一定的深度

(一)历史知识和学生能力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需要高中历史教师掌握历史知识,在教学中能够达到一定深度。由此,才能在课堂教学时,老师将概念知识熟练的应用进教学中,并有效准确传达给自己的学生。

通常我们所指的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件和现象的一种抽象表现,因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历史教学思维能力,主要就从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始,让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特点与规律形成相对合理和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再就是,教师传授历史知识时,还要重视将知识与能力结合。课堂中,老师有计划的将知识与能力融会贯通。知识是思维能力的基础,思维能力为获取知识提供了条件。由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能力,两者不能独立存在,应相辅相成互为作用。

(二)如何提高历史教学的深度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若要达到一定的深度,首先需要老师从整体上把我课本教材,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并且能够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分析,逐一做到将历史现象及历史概念的关系弄清楚,这也是提高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

二、调动学生的兴趣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格外重要。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内容,主要是指学生的自信心、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还是要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历史,那么也才能够在学习中发挥一种积极持久的热情,最终提高和培养起自己的思维能力。

调动高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让学生意识到历史教学重要性,对历史的社会性和实用性有所认识,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热情,最终活跃他们的思维。历史作为前人经验与教训的总结,能给现代人以参考,作为古为今用,这也恰是对历史的社会功能的体现。第二,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所学的历史思维方法,与当下的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并对此站在不同的角度、高度来分析,鼓励学生讨论发言,得出新的不同结论,这种教育方式很容易就能提高学生们对历史的分析能力。第三,在历史课堂中,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性,老师还要善于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课堂中穿插趣味性大、带动学生积极性的历史故事。

三、要善于启发和鼓励,培养学生良好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需从以下几方面:

首先,帮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培养和提高历史教学思维能力主要还是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关于阅读历史课本的方法,具体包括做出阅读提纲,找出课本中的阅读重点句和重点词,并且设计出一些能提高思维能力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将课本阅读内容的重点与规律,提前告诉学生,然后在课堂中辅助他们学理解。还要引导学生对文章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其次,保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学生要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碰到问题时,要多动脑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就是,如若学生不能马上发现问题,得不到结论时,老师要及时诱导学生,将学生带到自行设计的分为中,最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培养和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途径

关于历史教师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主要借助的途径包括三个方面:课堂讨论,对历史材料的充分利用, 以及课后练习三个途径。

(一)如何更好的进行课堂讨论

教学中,课堂讨论有助于学生之间思维的交流。因此在实际课堂中,教师可以设置讨论情景,鼓励学生讨论。不过讨论过程中,教师要随点拨学生,解决讨论中的问题。在这个讨论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个各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能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次看问题的思维能力。

(二)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历史课本中,按照一个全新的角度和要求,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更多的历史原始材料,并且对此又设置了相应的思考题,保证学生能够对有效信息的充分利用,将所学的历史知识综合利用其来,对相应的问题进行讨论和论证。综上所介绍的都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的最佳方式,因此要求历史教师充分的利用课本资料,以典型的习题作为范例,对问题不断的讲解,传授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此,还有一个基本的步骤,首先,历史教育者要读懂历史材料,能够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来具体的分析历史事件;其次,具体问题的解决,要与课本的内容相结合;最后,清楚问题的要求,借助历史材料就可以找到答案。此外,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除了布置解析题外,还要丰富学生们的课堂内容,充分利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例如投影仪和电视机的使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学生们的阅历,最终间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提高历史教学思维能力还需要不断的练习

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要不断反复练习,不仅有助于扎实历史知识的掌握,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准确性。不过,在高中历史教学的练习中,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根据具体情况设计训练题。

此外,除了经常复习之外,还要不断的对历史教材中的内容不断的归纳和总结,提炼历史内容的要点,找出规律性,让学生对所学的只是形成完整和系统的认识。

五、结论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的根本所在就是培养和提高教育者们的思维能力,而这些能力在学生不如社会之后,也将能够在生活实践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而这也是除了历史教学社会功能外,其他学科所不能够提供给学生的。特别是当前,我们历史教育者更有责任来帮助学生,让他们在获得相应的知识点时,也能提高和发扬学生们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春霞.试论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法研究

[2]高丽红.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下旬).2011年3期

高一历史教学论文例6

一、掌握必要的政治理论,提高理论分析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指出“高中历史教学,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阐释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趋势,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做出客观、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统一、力求思想性、科学性和生动性的统一。”历史科高考复纲对考生历史阐释能力要求中也强调“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阐述历史发展规律”的。这就说明历史教学要以正确的理论做指导,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并学会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笔者认为要达到上面要求,历史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作为历史教师应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储备。在历史教学中无论是鉴别、选择、分析史料,还是说明、分析、论证观点都会自觉或者不自觉的运用唯物或唯心、辨证或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因此,历史教师最起码要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有关理论,把握诸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以及英雄观、民族观、宗教观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其次,要有钻研理论的精神。一提起政治理论,许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总认为它高深莫测。其实,只要我们消除心理障碍,案头常备一些与历史学科关系较密切的经典理论著作,经常翻阅研究,就能够将这些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并指导日常的工作。

最后,要经常把理论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加以实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讲解、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还能帮我们养成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作风。同时,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理解和接受中,会把这些变成自己的观点,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从中国深厚文化底蕴中汲取营养,丰富文学修养

历史教师承载着人文教育的重任,不能不具备较为丰富的文化积累。“文史不分家”、“文史相通”的关系也要求历史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历史教师把掌握的与历史有关的一些文学知识运用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在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能使学生从文学的角度去分析历史事实,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古人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以及浩如烟海的古诗词都能为历史教学增色不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突出了后人对项羽的赞扬;“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反映了历经大乱后,唐朝时士族衰落的景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显示了文天祥的高尚气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使林则徐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

历史教师在教学之余,读一读优秀的古今文学作品,从中吸取营养,能够在无形中在陶冶情操、丰富思想,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欣赏情趣。如果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适适时引入这些文学因素,不仅可以使课堂教学显得更生动,也能增添教师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关注时事新闻,锻炼分析时政的能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中学历史教学更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历史教师绝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教教科书”,而应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养成读报、听新闻、看时事的习惯。如能养成摘抄剪辑时政资料的习惯,更是对丰富教师的知识储备大有裨益。精彩史论、宝贵资料、重要数据、珍贵图片、名人名言……或剪辑或抄录,再分门别类整理,无异于一个个人资料库,能为日常教学提供诸多方便。从目前来看,当今高考内容与许多时政热点、重点都有联系,如、反腐问题、反恐问题、环保问题、知识经济问题、中美关系问题等,教师若能及时在课堂上结合相关历史内容穿插时政热点,就能够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对透过现实事件看清问题本质的能力,也能够使学生在考试过程中遇到类似问题不再慌乱。因此,教师应顺应时展和课程改革的趋势,关注时事,提高自身分析时政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时政分析能力。

四、提高课堂语言质量,升华语言表达能力

高一历史教学论文例7

一、学生撰写历史小论文的意义 (一)撰写历史小论文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总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多采用死记硬背来学习历史知识,结果是“背完就忘,考完就扔。用这种方法学习历史,消磨了学生的兴趣,限制了思维的发展。这与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的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撰写小论文是研究性的学习方式:第一,它是主动学习的方式,论题的挑战性激发了学生不断地探索研究的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安排学习活动。第二,它是体验的方式,撰写小论文也是体验历史的过程,在体验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能取得更多的收获。第三,它是综合学习的方式,小论文的撰写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各学科知识,而不局限于历史学科,这也体现了知识的联系性和综合性。第四,它是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切磋,论争答辩,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和团队精神。可以说,撰写小论文是研究式学习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它的优势在于让学生主动接受学习,在满足好奇心的探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记忆知识、提高认识和锻炼能力。现代中学生理应掌握这种学习方式。 (二)撰写小论文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综合能力。当学习者对某个历史概念或历史事件不甚了解时,他会主动去查阅有关资料,那些他感兴趣的、经分析而理解的内容记忆相对要牢固。在体验历史的过程中,学习者不断地进行情感意志的体验,并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情感认识水平。学习者在实践中发现和探究问题,体验知识发现的过程,有助于综合认识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的形成。撰写历史小论文还有利于提高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搞好学习的必要因素。”“学生一旦具备了自学能力,就增强了学习的独立性,在任何情况下都能独立地获取新知识,扩大和加深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广度和深度,并为探索新知识创造了条件。” (三)小论文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历史课的灵魂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定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历史论文必须以史实为基础,脱离史实泛泛而谈肯定行不通。对文章所使用的论据,必然要经过一番深入地分析加工,才能提取有效信息为己所用。这些活动是一种科学研究的行为,要求研究者必须实事求是。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切实感受到“史由证来”和“论从史出”。这些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 小论文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小论文的写作既要求学生应用综合知识,又要求运用自己的综合能力。在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判断分析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都会得到充分地训练。长期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与应用知识的能力就会得到明显的提高。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这种强调知识应用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历史小论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1、要注意历史小论文与专业论文的区别,不能把历史小论文等同于历史专业论文。历史专业论文的撰写者主要是历史研究者、史学专家、大学生等,他们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深厚的基本功底,对论文的专业性要求很强。而历史小论文所面对的是中学生,他们知识面狭窄,对历史材料和论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较差,所以我们不能用专业论文的标准来要求中学生。“只要能以历史事实为依托,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论述清楚即可”,我们不必求全责备,要求过高过严反而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 2、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撰写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搜集、整理与表达历史资料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应该在撰写小论文的各个阶段,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相关活动,不能过分约束他们的行动。给予一定的指导。对于历史小论文这种形式,中学生开始难于把握,所以给予一定的指导非常有必要。一要指导阅读,教会学生如何查阅资料;二要指导分析讨论,教会学生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三要指导撰写小论文,教会学生如何做到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严密。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既要适时组织学生的搜集、分析讨论、写作等学习活动,又要以参与者引导者的身份参加活动,不断鼓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3、对小论文的评价,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以肯定为主,及时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让学生体会成功的愉悦。不管采取什么评价方式,都应有助于学生实现更高学习层次的目标,激发学习热情,实现学习效果的增值。 4、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在总结的过程中,要肯定表扬立意新颖的小论文;指出并质疑观点论据分析有误的文章,也可以再放给学生讨论辨析这些问题;对于观点出现对立的情况,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以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和开放。如分析指导时,教师不能完全替代学生的活动,更不能嫌麻烦减少学生的活动,否则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撰写历史小论文在于激发、鼓励学生,支持学生养成独立观察、判断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尤其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一历史教学论文例8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90101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往往能够事半功倍,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力求做到精益求精,课堂教学方法要做到灵活机动。所以,高中历史教师应该合理规划和安排课堂内容,充分开发新课程教学资源,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需求,确保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方法能够得以实施,进一步提升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

一、积极转变观念,树立全新的高中历史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很多高中历史教育工作者认为,开展教学时只要向学生讲清楚基本的史学概念、方法即可,致使高中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课堂学习效果不佳。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到教育教学的核心地位,高中历史教学也把教学方法的创新摆在了重要位置。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与落实,高中历史教师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全新的历史教学观念。第一,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教师要做到对历史知识的基本框架烂熟于心,并且能够在更高层次上驾轻就熟地运用历史教材;要能够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传统的课堂支配者向课堂组织者或者引导者转化,建设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提供一个积极的历史学习环境。第二,高中历史教师要具备历史学科教研教改能力。俗话说,“史无定论”,高中历史教材经过了多次修改,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观点亦发生了改变,教师应该从新的角度对历史进行分析,敢于就历史教材存在的问题进行质疑,组织引导学生参与史学研究,提升学生历史学习能力。比如,在谈论鸦片战争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的变化时,授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文明史观、近代史观、全球史观等不同角度来审视历史,而不是仅仅从传统的革命史观角度来得出“鸦片战争就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的结论。在课堂教学之外,高中历史教师应该经常关注历史研究动态,积极主动地把研究成果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而促进高中生历史学习、研究能力的提高。

二、科学合理地运用课堂提问方式开展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问题如果设置得科学合理,能够对高中生的思维起到积极启发的作用,促使高中生不断探索与思考历史问题,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良好习惯的养成。高中历史教师首先要营造开放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就历史问题展开探讨,各抒己见。比如,在“明清之际活跃的思想”的学习过程中,针对明朝思想家、文学家李贽的离经叛道思想评价,有学生认为:“当时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尖锐,吏治腐败,奸佞当道,李贽目睹了官场的污浊和道学家的伪善,不愿同流合污,逐渐形成了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他主张是非标准应根据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亦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肯定人正当的私欲”。针对这样的评价,授课教师可以顺势组织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讨论氛围。高中历史教师可以合理营造历史教学情境。而通过合理的历史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比如,在俄国彼得一世改革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目的以及意义,授课教师在完成了改革背景的全面讲述之后,可以创设这样的历史教学情境:“如果你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面对当时俄国内外形势时,你会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做出哪些改革?”通过这样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加深对俄国1861改革的理解。高中历史教师还应该设置具有启发性质的课堂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比如,在讲授西方强国进行殖民扩张时,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设置“现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都是亚非拉国家,而欧洲的国家基本都是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样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问题。

高中历史教学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新的教学思想、理论以及教学方法不断出现,然而一种具有建设性的教学方法需要在长期的实践以及总结中不断发展与完善。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有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

[ 参 考 文 献 ]

[1]曹若溪.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11).

高一历史教学论文例9

一、运用全球史观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质量

历史教学中的全球史观即为以全球为视角而非国家与地区进行世界各国人类文明的产生以及发展的考察,研究与考察的重点为对全人类的发展、进程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事件和具体的活动以及这些重大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从而反映局部对整体的对抗以及相互影响关系。全球史观研究与解释的主线为全球由局部到整体、由分散到整合的全过程,并以此为依据解释全球的历史运动发展轨迹。新航路的开辟直接导致了全球的快速融合与共同发展,欧洲、亚洲、美洲的全球性交流快速的推动了全球的一体化进程,这也是人类由分散到融合的分界性标志。数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现代化交通与交流工具的发展和普及,全球化发展更呈现突飞猛进的趋势。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全球史观的历史学习与思考方式教授给学生有利于学生以整体的角度研究和学习历史,以开阔的视野和广泛的思考进行历史知识的整合,加强其整合历史知识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例如高中历史必修一与必修二的中国近代史专题分类的重要依据是全球史观与近代史观。全球史观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全球化视野的形成,对不同的国家与地区独特的历史发展特点都有深刻的了解。并且同时能够做到汲取历史经验教训与精神营养,明确不同的国家在不断地交流与影响中是如何对历史的进程发展起到作用的。促进学生从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明确进步的意义与曲折的作用,将中国史置于全球史中进行研究与分析,认识到中国历史在世界的发展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影响。全球史观的理论培养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历史分析能力,避免由于思想存在片面性而导致的偏见与盲目,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二、利用文明史观进行教学,加强学生史论修养

新型的史观理论强调了文明史观在历史教学与学习中的重要性,高中历史教师应当合理的运用文明史观进行教学内容的变化与教学要求的进步。文明史观对于许多的具体历史问题都进行了阐述和说明,例如在进行人教版中日本的明治维新教学时,这一历史事件常常被置于工业文明的背景下加以认识和理解,美国、英国、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也常常从国家的民主政治角度进行说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按照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文明史观角度的评价与认识。高中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当以文明史为依据构建历史体系进而体现历史的发展进程。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整合与高三复习时,应当根据高考考纲的具体要求,以文明史观为划分依据,进行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知识重新整合,构建体现文明史发展顺序与时间顺序的新型通史体系。

同时,教师务必关注文明史观的学习对学生高考能力的指导作用。文明史观对于高考的指导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作用也较为明确。近年来的高考发展与研究性进步都使得这一理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高考命题专家明确提出了以文明史观进行学科知识整合与学科体系构建的观点,文明史观有利于整合新课程标准的历史专题,而高考应当以这一体系进行知识的考察与命题的思路确定。文明史观已然成为高考中历史课目试题的设计依据与标准,而以此进行高考重点与考点的原则教育部也有明文规定。高中历史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还应当将中国历史文明置于世界文明中进行研究与考察探究。这样一来,在历史研究过程中就可以以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为背景研究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与特点。以此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以中国文明发展的角度进行世界文明发展的研究。此外,在进行历史发展线索的探寻以及具体发展阶段的划分时,还应当改变并且摒弃由低入高的方式和传统做法,将中国文化文明的演变过程为主要线索,以中国文明发展中最具时代特色的时期为历史阶段的划分标准。

三、运用近代史观教学,促进课堂品质提升

近代史观史观是新的历史理论范式中又一重要的观点,其主要关注现代化的发展历史与其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与改变,分析的主要形式也是现代化理论的应用。人类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历史发生在16世纪开始,新型的工业文明得到了不断地发展与进步。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即工业文明社会有着民主与法制化的社会政治,其经济形态具有市场化与专业化的特点。此外,工业文明的社会思想具备科学并且理性的特点,而在社会生活与社会发展的层面上,社会的城市化发展脚步不断的加快,社会福利得到了全面的提升。每一个生活在社会集体中的个体都能够实现开放与平等参与的权利拥有。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理论进行近现代史的研究,可以得出西方的国家在各个层面与领域中都实现了快速的现代化发展的结论。西方国家的民主化与法制化发展得益于其国家现代化政治体制的推进与演变,其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等行为都直接促进了工业化社会的产生。这些现代化理论分析近代史观的引入与运用,有利于学生进行历史的横向与纵向研究和剖析,使高中历史教学开展与设计都能够梳理出清晰明确的发展时间轴。近代史观的运用与分析,能够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西方社会国家发展的清晰脉络及各个领域,如经济、政治、社会变迁与思想文明等。

高一历史教学论文例10

据相关统计表明,高中的许多学生喜欢历史却不愿意上历史课。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反思一下高中历史教学过程,思考高中历史究竟该怎么上?优秀的高中历史课应当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如何让学生喜欢历史课,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一、采用史实教学法

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上,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中写到“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在刚开始的感知历史阶段,老师应该尽可能多的向学生呈现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等具体史实。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发展能力,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如果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忽略感知史实阶段是存在的,自觉不自觉地抹煞了感知史实阶段的内容和意义,对高中历史教学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那么,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该怎样进行史实教学呢?第一是教师要认识史实教学对于学生历史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是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尤其现代一些高科技教学工具,使史实教学过程生动形象。第三是尽可能多的讲述历史史实。历史教师要筛选典型、鲜活、有穿透力的历史细节。例如:在我国近代的文学革命史事可以讲胡适。有一次,胡适得到一块上好的鸡血石图章料,决定用它刻一枚私章。他交待篆刻师傅,刻“胡适之印”即可。篆刻师傅认为胡适是白话文的提倡者,是用白话写文章的大家,影响这么大,怎么刻图章还用“之乎者也”一类的字,于是自作主张地把“胡适之印”改刻成“胡适的印”。三天之后,胡适收到印章,发现上面刻的是“胡适的印”时,哭笑不得。

二、鼓励学生质疑

当下,许多历史教师过于遵守教材,把教材知识视为真理或者奉为神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一般都是死记硬背,不敢于质疑。

基本史实和历史结论构成历史的陈述性知识。历史是客观的,但是历史知识在某种情况下又是主观的。所谓客观性是指史实的客观性,然而主观性则是指研究历史人对历史事件结论的主观性。历史结论是一些历史研究人员在特定条件下对历史的理解,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史实是虽然具有客观性,却也不是全部的事实,也有可能出现错误。历史结论具有时代性和主观性,我们更需质疑。例如,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腐朽的资本主义,而今帝国主义是垂而不死,很多方面我们还要学习借鉴。

要培养和鼓励学生质疑的精神,首先教师要有质疑的精神和尊重历史的态度,给学生做一个样板。历史老师应该关注史学动态,查阅历史资料,敢于质疑。其次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和鼓励学生质疑意识,并且教授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05页的活动课: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讨论题目是:有人说“辛亥革命胜利了”,也有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怎样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教材还给学生提供了有关资料、参考论文。通过这个活动课,使学生明白对辛亥革命评价有多种观点,但不管哪种评价都要有依据。

三、教师要融入新历史观

众所周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是旧唯物史观主要观点。随着新课程实施,教师关注课程观念和教学理念的转变,但忽视新的史学观念的吸纳,史学理念陈旧,因此无论旧教材还是历史教师都存在新史观的缺失。

新史观的缺失既不利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也不利于学生高考历史考试的发挥。根据当下的高考试题来看,高校教师必定会把他们的历史思维和结论时不时的体现出来,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都融入了新史观,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唯物史观中的现代化史观等。

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进步,使得我们在使用历史旧教材的教师不得不在教学过程中中融入新史观。例如,我们在《中国近代现代史》教学中有必要融入文明史观、现代史观、全球史观。中国近现代史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碰撞与冲突,中国近现史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用全球史观审视中国近现代的发展变化。

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指出:“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也是历史课程的最高目标。然而说教式、教条式、僵化的历史教学很难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导致历史教学人文精神的缺失。例如,中饿死很多人,有的同学认为控制了中国人口增长。又如,2001年美国“9·ll”事件后,有的同学认为是美国强权政治的报应。这些都反映了学生对人生命权的不尊重,是人文精神的缺失。

高中历史教师应当认真学习研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学习新版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专著、读经典的历史专著和重要的历史期刊,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切实转变课程观念、教学观念、史学观念,积极投身历史课堂教学改革,打造历史魅力课堂。

结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于历史课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保证历史教学的效果。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培养其独立的学习能力,敢于质疑,敢于探索的能力。

参考文献

高一历史教学论文例11

结合当前我国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标准,可以发现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设置层次更加多样、类型更加丰富的历史课程,而且还要积极地引用大量的鲜活、生动的历史事实和历史观点,引导学生以多样式、多角度的方法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学习,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更具时代性的科学的历史观,而史学理论和方法可以为其提供更加丰富的理论资料和史学范式,有利于历史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之更加适应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理念,因此,在当今高中历史教学中应当积极的运用史学理论研究成果。

(二)运用史学理论研究成果是教师专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很多高中历史教师主要的依照教材进行历史事件以及历史知识的解说,很少有超出教材范围外的知识拓展或者对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建设性的解说、评价,有很少部分教师认识到了教学中应用史学理论研究成果的意义并进行了实践,然而应试教育及自身的史学理论研究成果知识的限制,加上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学习的机会少,这不仅增加了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中应用的难度,而且阻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因此,正视自身理论知识的缺陷,积极学习先进的史学理论成果,拓展学术视野,提高历史教学专业素质,已经成为教师专业不断发展进步的迫切要求。

(三)运用史学理论研究成果是当今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历史教学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完成对整体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的初步的、基本的认识和掌握,有利于其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然而还没有达到深入的、多角度的、辩证的认识历史事实与当今时代、局部历史事实与历史进程、我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等种种的联系和区别,再加上,高中学生处在快速成长的阶段,对其科学合理的教学和引导对其全面发展意义重大。而运用史学理论成果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其对人文主义和精神的理解及认识,还可以培养其科学健康的价值观,具体来说,将史学理论研究成果中的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史观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认知水平,帮助其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和文明的思想,促进其开放意识的形成;将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成果运用教学中有利于在历史学习中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因此,运用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思考和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现。

二、史学理论研究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创建良好的史学理论成果运用氛围,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不断的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等多种观念和方法从多种角度找到正确的分析和思考角度,并用正确的历史语言表达出来;应当不断地打破传统教学活动中单传的依靠教材,过分侧重于历史事件的梳理,而应当积极地使用大量的历史史实资料和丰富的史学理论成果,模拟或者想象相关的历史场景,指导学生在原有所学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先关的历史知识在新的史学理论角度或视角下进行创新的理解和阐述,进而将得到的新的启发和结论有效的表达出来;同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充实的历史材料,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灵活的、深入的学习和探索,为其提供良好的史学理论成果的学习和运用环境,促进史学理论成果在教育过程中的推广和应用。

(二)提高教师史学教养素质,促进其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入

首先,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应当有意识的进行运用史学理论成果进行历史实践教学,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完成教学意识的不断转变和深化,更加注重史学理论成果的运用,一切的历史教学活动应当以此为指导,在学生的历史学习和自身的历史教学及史学知识的完善等方面有意识的、主动的运用多种史观来引导和学习,进而促进教学理念的成果转变。其次,教师应当不断地提高史学理论素养。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之余应当加强对史学理论的研究与学习,及时的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和新成果,不断地奠定自身的史学理论功底,丰富史学知识,并不断地结合新课改要求和先进的史学理论成果从新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分析各个历史知识,深入对其的认识,形成自己独特的新的论述和结论,避免在教学中出现照本宣科,提高历史教学的备课质量,并在教学中结合当今社会现状来思考和感悟历史,这样就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只有教师史学知识和素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才能在具体教学中正确的引导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再次,教师应当深入的研究并吃透教材内容。当前我国各个地区使用的历史教学教材并不统一,这就要求教师深入分析并把握各教材的侧重点,合理的整合教材不同板块及其之间联系,不断地提升已有理论,结合史学理论成果和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学习目标及兴趣,科学合理的选择适当的教材内容,及时的补充教材中没有而学生又需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并适量的删减教材中不必要的内容和知识,探索学科规律,逐步的实现教学中对教材的过分依赖。最后,教师应当建立新型教学评价模式。根据新课改对学生评价的全面、多元和发展的原则不断的更新各种学生评价的方法和模式,打破传统的百分制评分模式,指引学生综合利用多种史学观念和理论来表达和阐述自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旨在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史学理论知识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