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大学国际贸易论文

大学国际贸易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3-28 15:07:16

大学国际贸易论文

大学国际贸易论文例1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相关材料应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同时,教师也应认真研究教材,结合所教授学生专业,适当增补教学内容,以商务内容为载体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既能提高学生兴趣,也能帮助教师提高相关专业知识。以网络多媒体教学为载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型的教学方法以及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得意提倡。

三、改革教学评估体系

期末考试的试卷也要具备国际贸易专业特色。各个题型的设计,如词汇、阅读、翻译、写作等都可以围绕国际贸易专业的相关内容。过程性评估:包括平时提问、单元测试(平均每单元一次)、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课堂表现等占期末总评成绩的30%。终结性评估:通过期末考试进行,考试形式包括笔试和口试,共占期末总评成绩的70%。试卷统一命题,从试题库中抽取组卷,考试内容要求覆盖面广,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约占60%,综合应用能力考查约占40%。词汇、句法、阅读、完型填空、短句和段落翻译、写作等涉及商务英语相关内容。学期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口试(10%)+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由笔头作业,口头作业,听写,背诵以及单元测试等项构成。

四、注重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两门课程的相关性

大学英语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两门课程应该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两门课程应该具有相关性和连接性。大学英语教师应对专业英语教材有所了解,并懂得国际贸易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并有意识的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尽量涉及学生的专业知识。讲授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师应该虚心向国际贸易专业英语教师学习专业知识,专业英语教师也应向大学英语教师学习教学方法,讲授经验。

大学国际贸易论文例2

二、改革教育方法和手段

在大学英语课堂上锻炼学生听、说、读、写、译等相关材料应考虑到学生的专业。同时,教师也应认真研究教材,结合所教授学生专业,适当增补教学内容,以商务内容为载体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既能提高学生兴趣,也能帮助教师提高相关专业知识。以网络多媒体教学为载体,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任务型的教学方法以及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得意提倡。

三、改革育学评估体系

期末考试的试卷也要具备国际贸易专业特色。各个题型的设计,如词汇、阅读、翻译、写作等都可以围绕国际贸易专业的相关内容。过程性评估:包括平时提问、单元测试(平均每单元一次)、出勤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及课堂表现等占期末总评成绩的30%。终结性评估:通过期末考试进行,考试形式包括笔试和口试,共占期末总评成绩的70%。试卷统一命题,从试题库中抽取组卷,考试内容要求覆盖面广,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约占60%,综合应用能力考查约占40%。词汇、句法、阅读、完型填空、短句和段落翻译、写作等涉及商务英语相关内容。学期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口试(10%)+期末考试成绩(60%)。平时成绩由笔头作业,口头作业,听写,背诵以及单元测试等项构成。

四、注重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两门课程的相关性

大学英语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专业英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两门课程应该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提高英语水平的有效途径,因此两门课程应该具有相关性和连接性。大学英语教师应对专业英语教材有所了解,并懂得国际贸易专业的相关基础知识,并有意识的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尽量涉及学生的专业知识。讲授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师应该虚心向国际贸易专业英语教师学习专业知识,专业英语教师也应向大学英语教师学习教学方法,讲授经验。

大学国际贸易论文例3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环境”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wwW.133229.Com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t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t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第一,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成人文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第二,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市场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其实是一种“虚拟”、“现时”的增长,其增长的背后忽略了“现实”、“延时”的补偿成本,如果考虑环境成本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损失,传统的自由贸易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结论实际上可能站不住脚。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三,构建应对国际贸易“人文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伴随着“人文壁垒”的产生,为了防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需构建相关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人文贸易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垒”的变化因素进行监测、识别、评价、预测、预防控制并及时矫正不良发展的趋势,以保证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看

[1]ota sik, fred eidlin, william graf:for a humane economic democracy,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 [m]vol, 24, no, 3 (sep, 1986), pp,1233-1234

[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大学国际贸易论文例4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环境”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t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t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第一,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第二,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市场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其实是一种“虚拟”、“现时”的增长,其增长的背后忽略了“现实”、“延时”的补偿成本,如果考虑环境成本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损失,传统的自由贸易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结论实际上可能站不住脚。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三,构建应对国际贸易“人文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伴随着“人文壁垒”的产生,为了防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需构建相关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人文贸易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垒”的变化因素进行监测、识别、评价、预测、预防控制并及时矫正不良发展的趋势,以保证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看文献

[1]ota sik, fred eidlin, william graf:for a humane economic democracy,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 [m]vol, 24, no, 3 (sep, 1986), pp,1233-1234

[2][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大学国际贸易论文例5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环境”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t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t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第一,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成人文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第二,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市场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其实是一种“虚拟”、“现时”的增长,其增长的背后忽略了“现实”、“延时”的补偿成本,如果考虑环境成本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损失,传统的自由贸易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结论实际上可能站不住脚。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三,构建应对国际贸易“人文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伴随着“人文壁垒”的产生,为了防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需构建相关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人文贸易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垒”的变化因素进行监测、识别、评价、预测、预防控制并及时矫正不良发展的趋势,以保证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看文献 

[1]ota sik, fred eidlin, william graf:for a humane economic democracy,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 [m]vol, 24, no, 3 (sep, 1986), pp,1233-1234 

[2][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大学国际贸易论文例6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内涵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世界经贸的变化和发展,在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框架下,一种新的价值取向正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悄然形成,即贸易的人文化(即人文贸易)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领域的体现,它通过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的制度安排,特别是“贸易与环境”等问题纳入wto新一轮多哈发展议程,使国际贸易活动不仅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而且关注人类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在传统人文主义的影响下,国际贸易的指导思想以谋取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和对物质财富的最大限度占有为目的。不管是重商主义理论,还是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和h-o原理都只是重视贸易的总量,很少顾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承受能力。另一方面导致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对立,使人类社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贫富分化等。 

现代人文主义思想从根源上改变了传统人文主义思想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错误价值导向。以1995年建立的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旗帜鲜明地将可持续发展写入前言,作为一个重要宗旨,这是对gatt宗旨的重大发展。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牢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目标,是着眼于全球的长远利益和子孙后代的幸福,防止片面追求眼前利益的倾向,防止由于一味地追求某一时期生产与贸易的发展,而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以至从根本上动摇国际贸易的基础,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从gatt对世界资源的“充分”利用,演变成wto对世界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反映出wto寻求的人类对资源利用能力的扩大主要表现在对资源利用质的提高,而非对资源利用量的扩大;从更深层次上讲,也是现代人文主义思想在国际贸易的体现,是贸易人文化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国际贸易理论基础的动摇 

第一,对指导国际贸易理论价值取向的哲学思考。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是现代经济学基本的核心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产生、发展和研究工作的核心与起点。经济学研究主要建立在人们受自身利益驱动并能做出理性决策的假设基础之上。现代人文主义思潮的兴起,在国际贸易内形成人文化的新价值取向。人文贸易的哲学基础现代人文主义坚持“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人文主义关注人的发展与完善,强调人的价值和需要,关注生活世界存在的基本意义,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努力实践这种价值和意义的精神。其哲学价值取向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是完全不同的,对谋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假设提出严重挑战。 

第二,对传统自由贸易能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质疑。关于自由贸易可以改善经济福利的论断是经济学中最古老和最广泛接受的原则之一。它在构造国际政治、政府和制度框架(比如,单一市场地区,如欧盟和wto)中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自由贸易理论论证的条件假设中都没有把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负面影响计入生产成本。没有考虑环境成本的“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其实是一种“虚拟”、“现时”的增长,其增长的背后忽略了“现实”、“延时”的补偿成本,如果考虑环境成本带来的财富和福利的损失,传统的自由贸易会增进社会财富和福利的增长的结论实际上可能站不住脚。 

(二)国际贸易人文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挑战 

随着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如何协调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对多边贸易体制的许多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如生产过程和方法(ppm)问题和双重环境标准的争论对现有国民待遇原则提出了质疑;环境补贴和与环境成本内在化有关的生态倾销问题使得人们重新思考公平贸易原则;发展中国家在保护环境方面能否享有特殊待遇等。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发展,将从新的角度思考两者的协调问题。

三、建立以人文贸易为基础的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初步探讨 

(一)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目标 

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必须以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促进对外贸易的人文化发展。国际贸

易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应与人文化发展方向内涵是一致的。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应跳出传统意义上的片面追求贸易额的“可持续”增长,而是在关注贸易总量的同时还应关注贸易的实际质量,从以物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到以人为中心的可持续发展,从追求短期利益的可持续发展到追求长期综合利益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可持续贸易发展模式的主要措施 

第一,重新审视对外贸易效益来源,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外贸的增长方式,必须重新审视外贸效益来源。首先必须建立人文贸易的评价体系,在衡量外贸效益的经济指标体系中增加生态指标和社会指标,客观评估外贸对国家经济、生态、社会带来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重新思考外贸效益的来源,对资源投入与贸易收益严重失衡的产业进行技术革新,减少其负外部性,促进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外贸收益的现实增长。 

第二,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建立贸易与环境的有效协调机制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贸易与环保法规、政策的协调,充分考虑贸易政策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环境政策对贸易的扭曲代价,实现贸易与环境的双赢;其二是建立人文贸易措施保护体系,推行绿色贸易行动计划,合理建立中国产品绿色标准体系,既可以增加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产品的实际竞争力,又可以实现以人为本,自然、社会的协调发展的保障体系。 

第三,构建应对国际贸易“人文壁垒”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国际贸易的人文化发展伴随着“人文壁垒”的产生,为了防止其带来的负面影响,需构建相关的预警和快速反应系统,对人文贸易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引起的“人文壁垒”的变化因素进行监测、识别、评价、预测、预防控制并及时矫正不良发展的趋势,以保证国际贸易人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看文献 

[1]ota sik, fred eidlin, william graf:for a humane economic democracy,journalof economic literature [m]vol, 24, no, 3 (sep, 1986), pp,1233-1234 

[2][美]理查德t德乔治.经济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大学国际贸易论文例7

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学的特点分析

从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学内容上来看,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第一,学习国际贸易发展的历史阶段,尤其是在资本主义获得快速发展时期的国际贸易一般的规律和发展的特点。在这一部分主要介绍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发展规律、世界市场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产生等等;第二,学习国际贸易的基本学说和理论,这一部分主要是从自由贸易、地区保护贸易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几个角度进行介绍和讲解。在自由贸易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对比较成本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和绝对成本理论有基础的了解和把握;地区保护贸易理论则要让学生了解到保护幼稚工业理论、重商主义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要让学生对产业生命周期、国际分工和国家竞争理论有足够的了解;第三,学习国际贸易政策和方针,自由贸易区、保护贸易区以及关税壁垒、关税政策和鼓励出口等理论知识进行基础学习;第四,学习国际贸易相关的贸易现象这部分主要是从跨国公司、服务贸易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角度进行国际贸易理论的学习。

在国际经贸专业的学习中,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框架是非常重要的。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到国际贸易基本的理论和原则、贸易政策和贸易措施等等。

二、高职国际贸易教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首先,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缺乏学习动力,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难度。国际贸易涉及到的理论非常繁杂,涉猎面非常广,是一门专业理论课程。很多基本概念理解起来非常抽象,在实际中又缺乏案例作为支撑,学生学习起来有较大难度,如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的话,那么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国际贸易课程一般安排在学生开学之后的第二学期,这个时候学生掌握的经济学的知识是非常少的,加之学生自身的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做到全面兼顾,这给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带来很大困扰。

其次,国际贸易教材内容陈旧,不符合经贸现实。目前,在高职院校国际贸易理论课教学中使用的教材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结构上都没有创新之处,教材编写者受到自身能力的限制,往往在书中直接应用其他学者的理论,并采取被理论界和专家学者们都认同的观点,很多教材对国际贸易的新趋势剖析地非常浅显,举例来说,管理贸易政策和战略性贸易政策在很多书中涉猎很少,但是这两种政策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主要的贸易政策形势。在介绍关税税率的时候,高职院校的国家贸易教材中也很少介绍协定税率,而这种税率早已经在国际贸易中普遍应用。

最后,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比较枯燥和单一。教学过程并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如果不能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学生则难以提升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受到高职院校教学条件和国际贸易的课程特点,高职院校在教授这门课程的时候,大多是以讲授为主的,也就是教师一味地将,学生被动地听,学生在学习中完全没有自我思考和自我探索的空间,难以获得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把握不深,如果仅仅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很难深入了解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概念,更谈不上灵活地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际贸易问题的解决。

三、高职院校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调整

第一,高职院校应该进行区别教学,明确划分重点章节和非重点章节。国际贸易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但是高职院校分给国际贸易理论课程的课时是比较少的,教师不可能将教学内容面面俱到的介绍到,让重点章节和和实际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国际贸易理论知识、国际贸易政策、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贸易组织等内容是学习和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室可以适当延长课时,进行详细讲解。对于非重点章节,教师可以提纲挈领,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概况即可。

其次,要进行综合知识点的教学,为学生展示国际贸易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发展态势。国际贸易理论本身枯燥晦涩,教材编写一般落后于实践前沿,如果教师教学时还照本宣科,那么学生势必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师应该不断了解国际贸易最新发展状态,并将之扩充到国际贸易理论教学之中去,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国际贸易的最新现象。在引入国际贸易基本理论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最近一年世界国际贸易和本国对外贸易的统计数据。

四、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学方法改革

第一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国际贸易实务的重要途径,学生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点评的反思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应该以现实热点经贸问题作为分析和研究的客体,引导学生去启发式思考和创新性学习。案例教学法开展之前要对理论知识进行教导,避免案例教学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教师应该提前告知学生要讲解的案例和相关要求,给学生大概一周的时间进行案例分析和思考,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去反思和质疑。比如说在解释反倾销案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欧盟对原产于中国彩电的反倾销案例进行分析,在理论知识和实务操作结合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国际贸易理论知识了解得更加深刻。

其次是专题教学法。专题教学法要求教师对国际经贸重点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自己的研究心得和体会向学生进行专门的论证和阐述。教师可以根据某一章节的某一部分内容开展,比如说绿色贸易壁垒和中美贸易摩擦等等。

总而言之,高职教师应该把握高职学生特色和高职国际贸易教学特色,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克服高职国贸教学的缺陷,大力创新,促进高职学生快速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形成国际贸易专业技能。笔者通过课程内容和方法改革,转变了课堂氛围枯燥的僵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师生关系大大改善,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获得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大学国际贸易论文例8

[1]沈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动态演进分析——基于中国的经验数据[J].世界经济研究,2006,20(06):362-363.

[2]张平.国际贸易融资方式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

[3]刘经纬.我国X商业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

[4]樊薇.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创新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

[5]程晓娟.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4(22):325-326.

[6]王敏.新形势下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及风险防范[J].现代商贸工业,2010,30(12):554-556.

[7]曾海燕.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创新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03):748-749.

参考文献:

[1]徐伟新.虚拟物品的国际贸易对传统传统国际贸易的挑战.电子商务.2013(5).

[2]马迁.论网络贸易对传统传统国际贸易律的影响和挑战.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3]沈明伟.基于虚拟世界经济的服务贸易研究.山东大学.2011.

[4]杨青龙.国际贸易中的全成本研究.江西财经大学.2011.

[5]郭丰晨.网络贸易:国际贸易中的必然选择——试论网络贸易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13(2).

[6]杨兆.纵论国际贸易电子化——关于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行业中的理论和应用问题分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1.

[参考文献]

[1]张颖.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应用研究[J].对外经贸,2013(6).

大学国际贸易论文例9

进入21世纪以后,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国际贸易局势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贸易关系日益全球化,多边关系替代了以往的双边关系;国际贸易竞争领域逐步扩大,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国际贸易对象呈现复杂化,从单个国家或地区转为区域经济集团;国际贸易政策从自由贸易、保护贸易政策转至协调性贸易政策;国际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各国纷纷进行反倾销、反补贴,并加强了知识产权的保护。

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最重要的核心基础课程,在整个经济学领域中也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其主要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活动规律,它是以国际市场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理论、政策与实务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面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错综复杂的变化,我们应进一步提高标准和严格要求,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最终目的,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期培养出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

1 国际贸易课程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内容方面

根据国贸本科专业的设置要求,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基本原理,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业务技能,掌握国际贸易政策法规,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现状,熟悉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等。

1.1.1 国际贸易理论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定程度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教材存在着不适宜当今世界经济实际发展的问题。教材中经典理论所占篇幅较大,往往将古典成本理论和新古典要素禀赋理论作为重点内容讲述,对有现实意义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一般性讲述,甚至一些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新理论没有及时被补充进去。此外,随着环保意识增强,国际贸易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关注焦点,从环境与国际贸易的角度进行的理论分析和论述也越来越多。因此,在时代背景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传统理论对国际贸易的解释力度有限,我们的教学重点应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发生转移,加大重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的讲授。此外,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建立区域经济集团,并以联合的整体经济实力与其他国家或区域经济集团竞争。

1.1.2 国际贸易实务方面

传统教材的实践性教学内容往往偏少,在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内容的比重上,理论知识比重大,实务部分比重小,实际业务操作和技巧的比重更小。实际外贸业务中经常涉及的内容,如商检、报关、配船、银行手续等都很少讲述到,而这些却是从事外贸的工作人员必须了解的日常事务。此外,对于国际贸易惯例,传统教材往往只注重《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讲述,而《托收统一规则》和《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等规则却很少提及,而这些也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常涉及和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此外,对于国贸专业人员而言,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用英语与外商交流与谈判。目前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中,对英文的重视程度不够,远远没有达到对国际贸易人才的要求。重要名词、专业术语及合同条款的英文注释非常少。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加强讲授与专业知识有关的英语。

1.2 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

讲授法是我国教学惯用的一种传统教学方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也被广泛采用。它的优点在于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生系统的单向传授较多知识信息和重点内容。这种教学方式虽然比较适合国际贸易的理论部分的教学,但过多的应用在了实务课程的讲授中。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讲授法较适合理论的讲述,但容易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因此,建议教学方法多元化,适当应用多媒体,多加入一些课堂讨论,来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问题的主动探讨。转贴于

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国际贸易实务,传统教学的讲授法显然不太适用,而现实中却被过多的采用。学生对外贸业务的了解只停留在文字层面,缺乏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在实务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案例、实例分析,并应用外贸实务模拟平台软件系统来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合适的条件下,还应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实习,以增加感性知识。

2 国际贸易课程改革建议

2.1 更新教学内容、调整教学重点

密切关注国际贸易政策措施、国际贸易规则等内容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将有现实意义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新理论,以及区域经济集团的相关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教学重点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发生转移,加大重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的讲授。并注意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重视学生对理论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实际教学中,根据实际的外贸从业情况,挖掘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外贸知识,去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应充分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广泛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紧密跟踪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外贸最新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经济敏锐性和应变能力。此外,还应高度重视外语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在教学工作中应加强与专业知识有关的外语的讲授。可以实行外语板书、母语授课的形式,来扩大学生对专业英语词汇的积累,运用母语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透彻理解,也不会使一部分学生因为外语障碍而失去学习兴趣。

2.2 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

教师应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能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问题的主动探讨,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教学方式。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电子讲稿、课件和多媒体教学软件,使讲授更直观更生动。

采用上机操作教学,应用外贸实务模拟平台软件系统来进行实际的操作练习,针对不同情景制作各种复杂的业务单证,包括提单、装箱单、发票、保险单、汇票、报关单等。通过上机实际操作各种单证,可使学生对外贸业务有更清晰的直观认识和实践经验。

总之,在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密切关注国际动态,及时将有现实意义的新理论和业务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使教学重点与时俱进;并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有明确教学培养目标、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才能培养出适应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大学国际贸易论文例10

一、引言

我国对外贸易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形势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变化,新的国际贸易问题不断出现,世界贸易格局也在不断调整,这些都需要深入开展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因此,加强建设《国际贸易学》是国际形势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国际贸易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而现有很多高校的《国际贸易学》教学大纲及其教学内容中却没有相关的实验环节,学生对国际贸易实践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教师的讲解,理解不够深刻。为此,本文根据教育部有关课程改革与建设精神,结合国内一些高校课程建设现状与实际的状况,为发展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拟对《国际贸易学》课程改革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二、《国际贸易学》课程的现状

根据调查了解到,我国国内高校《国际贸易学》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共同之处:

在教学内容上:《国际贸易学》的很多教材存在着种种不适宜社会实际发展的问题,在学科发展中出现的有实际运用价值的新内容没有适时地被补充进去。此外,国际贸易政策与措施部分没有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现象进行分析。

在教学方法上:在《国际贸易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基本上课堂教学以教师“填鸭式”地知识灌输为主,课堂气氛不活跃,讨论和实践环节的学习较少。忽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是大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培养的学生多是“高分低能”或“高智低能”。

在考试形式上:在《国际贸易学》课程的考核仍然是传统的试卷形式,虽然试题内容可以包含选择、名词解释、简单、论述、计算等不同的题型,但考核方式死板僵硬,学生依然会采取死记硬背来应对考试。这种考核方式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面。

三、《国际贸易学》课程改革具体内容

《国际贸易学》课程改革必须全方位进行,不断优化课程内容体系,运用灵活多样的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实现基本教材与辅助教材体系完整配套,建立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网络课程平台,实现师生资源交互共享,创新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核方式。

(一)课程内容体系优化

国际贸易学大体上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政策两大部分:

在理论部分,不能一味地以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为核心内容,应该加大适于解释和分析当前国际贸易现象的理论探讨,尤其是应该将一些处于理论前沿的有待进一步检验的新贸易理论信息传达给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自己能灵活运用新的理论知识解释新的国际贸易现象和问题。

在国际贸易政策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当前国际贸易领域的新政策的剖析,例如,金融危机以来各国采取的诸如协定关税、碳关税、环境附加税、技术壁垒、绿色壁垒、双反调查等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和贸易救济措施。

总的来讲,这两部分的授课内容要与国际接轨。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要求。为此,相关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经常参加高层次的学术论坛与讲座,定期到国外知名学府进行充电灯等。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克服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就《国际贸易学》课程而言,就是要使得学生能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用来解释当前的热点经济现象、国际贸易问题,尤其是注重运用国际贸易与政策的基本原理分析研究中国对外开放发展外经贸事业的实践课题,做到学以致用,一改学生对国际贸易的概念和理论内容停留在死记硬背的低级层次上。例如,利用国际贸易理论来分析当前国际贸易分工的多层次格局、中国制造在全球贸易分工中的位置和在全球利益分配格局中如何提升自己的位置。

(三)教学方法多样化

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培养的学生多是“高分低能”或“高智低能”。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必须探讨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比如在一些环节引入讨论教学法。教师作为组织者,讨论前要针对课程的重点内容和学生实际能力选择适当论题并提供部分资料素材,讨论结束后要做适当的点评和系统的总结。同时,还可以在一些环节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老师要事根据授课内容选择一些精彩的案例,课上通过案例来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考核方式灵活化

传统的考核方式以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三七开或四六开,其中平时成绩一般与出勤次数挂钩,期末成绩体现为期末试卷的成绩,题型多为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等。这种僵硬的考核方式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为此,《国际贸易学》课程考核方式改革应该与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同步进行。例如,考核应综合体现学生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逻辑思考的能力。为此,应加大这部分能力在考核中的地位,弱化上述期末试卷所占的比重。这样才能够与新世纪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的方式与目的以及课程改革的本质相适应。

参考文献:

[1]马玉霞.新形势下国际贸易学科教学创新的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0):149-150.

[2]汪瑾.新形势下国际贸易学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31):182.

[3]李盾.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158-159.

[4]李盾.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6):158-159.

[5]王丽萍.《国际贸易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09, 153(5):121-122.

大学国际贸易论文例11

一、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国际贸易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学科,它培养的是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既具有一般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又存在国际贸易专业的个性,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

1.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教育思想,凝聚着教育主体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认识,主要包括国际贸易专业主张、教育理论和教育学说等。

2.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有明确目标的活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标体现了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的要求,也是国际贸易专业发展的依据。

3.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所涉及的人才培养活动。既包括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也包括由学校设计并组织的校外教育教学活动,虽然教育教学活动的地点不同,但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教学形式、运行机制以及非教学培养途径等各方面决定了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要理论和实务要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理论基础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要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同时又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反过来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国际贸易专业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这些理论为建构我国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制约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发展最基本的因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现代的生产力水平主要决定于科技发展水平。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动力,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制约着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发展结构、人才培养规模,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

对于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来说,其发展规模与速度、专业的设置与课程的开发、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实习条件的优劣,无不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制约。

2.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这里所说的社会制度,主要是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经济制度。我国已实现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诞生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它就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化的需求,按照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是我国当前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3.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潜在的制约因素。传统文化对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都有广泛的影响,其他社会因素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制约因素,往往要通过文化传统的折射,即使生产力水平相当、社会制度相似的国家,其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模式、管理体制也不完全相同。发达国家,有的教育管理体制是集权制,有的则是分权制;在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上,有的重学术,有的重实践。这些都与该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关。外来文化同样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有广泛的影响。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于日木、韩国、新加坡来说是外来文化,而现已成为这些国家文化传统组成部分;对中国来说,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初,也是外来文化,如今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文化,对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方方面面形成主导作用。

三、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构的基本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培养模式的建构在坚持以科学理论作指导的同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这些原则大体有以下一些。

1.紧靠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周济同志曾指出“要把就业问题作为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来抓,在招生、教学、管理、毕业生就业等各个环节坚持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都必须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以就业为导向。开设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必须加强研究毕业生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使专业定位、招生规模等都能按市场规律变化而变化。2.素质为基础、能力为本位的原则

国际贸易专业是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培养应用型人才,所培养的人才的能力是建立在全面素质教育基础之上的。国际贸易专业教育是指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环境的开发、教学的实施与管理、教学的评估与改进等教学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着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要求进行。同时必须注意贯彻“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原则。

3.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原则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经验表明: 理论与实务紧密结合,学校国际贸易的企业相互合作是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另外,国际贸易专业作为经济学范畴里的一门重点学科,必须重视科研活动。

四、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

1.培养目标的建构

研究培养模式的建构,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培养目标,前面已经分析,我国国际贸易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从事国际贸易的,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