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体育论文

高中体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4-08 11:47:49

高中体育论文

高中体育论文例1

高中新大纲所规定的体育教学目的具体内容共三项。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2.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使学生进一步获得体育、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

掌握从事体育锻炼、体育娱乐、卫生保健和其它社会体育活动的必要技术、技能与方法;

增强学生的体育、保健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提高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

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合作和应变能力,以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和文明行为,使学生建立健康的审美观点,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

这三项内容是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整体,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和融合的。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是整个高中各年级、各项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评估的出发点和归宿。根据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确定编选教材内容的原则,构建了各年级体育教材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年级的教学目标。各项教材内容,按其特点,从简单到复杂,从易到难,提出了纵向发展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年级目标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关文化科学知识基础、身体的发展状况和掌握技术动作的水平,按年级层次确定了年级的综合目标。各项教材纵向系统的年级划分,将同一年级的内容归纳在一起,确定为年级的综合目标,其目标体系如下。

二、高中学生体育教学目的具体内容

高中学生的体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组织形式,体育教学目的完成得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体育目的的完成和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也影响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优秀的新生和为国家培养优秀的劳动后备力量。

体育课程作为一个学科,同各种教学以及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相配合,共同完成高中的教育目的。

现对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三个方面,就自己的学习体会概述如下。

(一)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在初中体育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这条目的,强调了“在初中的基础上”,说明体育教学目的的连续性,身体的发展不是截然分开的。同时也强调了“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在体育课程中和体育教学中的反映,要求全面地锻炼学生的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意思。在有的人看来,往往把没有病视为健康的标志,这是传统的、很低的标准。没有病固然是健康身体的起码条件,但对一个身心健康的人来说,必须是健壮的同时还要具有健康心理。身体是否强壮,或体质的好坏,是由遗传和环境、营养、体育锻炼、劳动、生活与卫生习惯等所决定的。遗传是先天决定的,但不是固定不变的。营养、正常的生活制度、卫生保健措施,特别是科学的体育锻炼,会促进身体的健康成长。

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后期,向青年的过渡期,正是从身体的正常发育期,向健壮型发展时期。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身心发展),仍然是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

1.体育锻炼与高中学生的生长发育在高中体育教学目的中,为什么仍提出正常发育的内容?人体从胚胎到成年,不仅表现在人体重量和体积的增加(即生长),而且构造和机能同时发生从简单到复杂的变化(质的变化,表现为发育),这种正向的生长发育的变化,在高中阶段并未结束。经常地参加体育活动,不断地促进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并使其强壮,对高中学生具有现实的意义和长远的意义。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教材内容,选编相当数量的基本体操和基本活动,就是为了达到促进身体正常的、更好的发育所安排的。

2.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高中《体育教学大纲》的体育教学目的提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要求,这里指的“进一步提高”是与初中相比较而言的。身体素质、基本的运动能力和生理机能之间的关系如何呢?身体的各种素质,其中包括速度、灵敏、力量、耐力和柔韧等主要素质(还应包括主要身体素质以外的一些素质)。身体素质是人体机能能力的表现形式,它是衡量一个人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这些素质又是在神经系统(大脑皮层)的指挥下,通过肌肉的活动表现出来的,也是内脏器官(特别是心脏、肺脏)功能的反映。其表现形式是人体的各种活动水平和能力(动作的质量),如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等能力的表现,虽然有技术、技能的问题,但其基础是身体素质水平的反映。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人体内部各系统虽然都有各自的功能,担负着不同的任务。但是,它们之间并不是毫不相关的、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相关的。包括体育在内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整个机体高度协调配合发展的结果。因此,从生理的角度来看,没有身体各器官和身体各系统的功能普遍提高,就不可能有某一系统的单独提高。只有在整体提高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提高身体的总体水平。当然这并不否认某一活动器官的发展,也会起促进身体整个水平相对发展的作用。

3.提高学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人的机体的发展与周围的环境有密切关系。生物体与生物环境相适应,这是一切生物(包括人在内)生存发展的基本原理。机体与环境的统一的主要表现之一,是机体对环境的适应。适应并不是消极的“迁就”,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进行日光浴、深呼吸、游泳的锻炼,对寒冷和酷暑的适应,都是高中学生体育教学所追求要达到的重要目标。

4.要重视培养健康的心理新的健康观包括心理健康。为了完成某一身体活动的目标,例如,跑完1500米的全程,除了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社会发展在各个领域人才的需求,对心理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航天飞行,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在宇宙度过相当长的时间,要经受难耐的寂寞;到南极考察要经受寒冷和艰苦的磨炼;一次又一次的科学实验;等等。这一切都与顽强的意志这种健康的心理有关。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标准都包括哪些内容呢?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而且难用定量的量表加以评价,一般认为应包括以下几项。

(1)智力发育正常。正常的智力是青少年能够正常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之一。智力发育是否正常,也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2)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这里讲的人际关系,就是个人与家庭成员、教师、同学之间能否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3)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合。所谓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即心理特征的表现与同龄人是一致还是超常?高中学生的心理受年龄、社会、教育和家庭的影响,尽管不可能完全相同,但他们的心理状况正向成熟发展。为了当前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顽强拼搏的精神,开拓进取的态度,同他们的思想有关,与心理发展也有密切关系。在教学活动中,从个体与群体的比较中,即可发现学生心理表现的异同,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4)行为协调,反应适度。青年的心理与其自身的行为表现应是和谐统一的。如果高中学生的行为表现仍十分幼稚或特殊的“老套”,都是心理不健康的反映。

(5)良好的情绪。青年正处于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活泼愉快的时期,也正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果忧心忡忡、恐惧焦虑、心理压力很大,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必然影响身心的发展。

通过体育教学,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活跃学生生活,培养他们生动活泼、顽强勇敢、坚韧不拔的精神是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能,提高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高中体育教学这一条目的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要使学生获得体育和保健的基础理论知识;第二,要使学生掌握体育和卫生保健的基本技术、技能,提高他们的学科能力;第三,对体育兴趣、爱好和体育意识的培养。从这条目的内涵来看,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必须对其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它反映了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体育课程的基础性和与初中相比的“高层次”性。

1.对高中学生体育基础知识的要求提高了

在本条内容中,理论知识用了“基础”,技术和技能用了“基本”,这两者是否有区别呢?这两个词在有的地方用法和意思是相同的,例如,作为一种事物的“根本”等。但严格的说又是有区别的,基础带有面的意思,如房基或打地基,只能说基础不能说基本。此外,基本又带有主要的意思,例如,“基本完成了……”,还含有没完成的地方。而基础是比较肯定的、必须具有的意思,一般与知识联系起来用,多用“基础”知识。

新大纲对学生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要求提高了,既考虑其基础性又提高了要求,主要围绕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科学方法的运用,体育学科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理论知识不仅在课堂上集中讲授,而且在实践活动中,要结合操作方法、运动原理,向学生讲解。

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包括体育常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运动文化以及卫生保健知识。

2.重视体育基本技术、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学习和提高学生的体育运动技术和技能,是体育教学的目的之一,尤其是对高中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有人认为体育课不必学习运动技术,只要活动起来,身体受到锻炼,精神得到满足,就达到了“体育的目的”。表面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大错,但是这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活动或运动的合理性和规律性。我们都认为学校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不同,在体育教学中不一定学习过于繁杂的竞技技术和追求运动技术的细节,但是,只要参加体育运动,就有运动技术的问题。至于那种否定体育教学是一门学科的教学,把体育课降低为一般体育活动的思想,更没有正确认识体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意义。

关于技术和技能的关系问题,这里需要进行一些解释,因为这两者是有一定区别的。

什么是技术(这里指运动技术),也可称为身体练习的技术、动作技术:是指在学习和练习动作时,所做的动作符合人体科学原理,能充分发挥人体的潜力,合理而有效地完成动作的方法。

什么是技能(这里指运动技能):是指学生按运动技术的要求,通过反复练习,较好地掌握了某种运动动作的方式,形成动作系统,并能充分运用自己的体力去完成,这即是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

按心理学的解释,技能即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

这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技能是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技能又分为较低级、中级和高级三个层次,高级的技能亦称熟练技巧。

只有掌握了运动技术和技能,经过反复练习,才能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不学习技术动作怎么能运用技术进行反复的练习;不反复的练习怎么能形成技能,进而用以锻炼身体。参加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发展的结构如下图式:

附图{图}

上图可以说明学习技术,经过不断的练习形成技能与促进身心发展的关系。对高中学生应在初中已学的基础上,对技术动作提高要求,并逐渐形成技能,提高锻炼身体的效益。

高中学生在强调对学生进行体育价值观的教育的同时,仍然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并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里提出的“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能力”,笔者体会是指体育这一学科的综合学科能力,包括掌握技术动作、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自我设计、自我锻炼、自我调控、自我检查评价以及自我卫生保健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情操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体育教学中始终应十分重视的教育目的。其中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问题。这一教育目的的实现是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渗透和行为指导进行的。还应把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到国家、社会对青年一代的期望联系起来,进而进行体育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是由我国的教育总目标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需要决定的。当前体育理论界研究讨论的运动项目的目的论与手段论之争,同样涉及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高中教育应通过各学科教学,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把学生和锻炼同自己的社会责任相联系。体育教材内容有理论有实践,包括体育的社会文化、生理和心理学知识、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相关的操作技术与行为,都应以完成教育和体育教学目的为准则,脱离教育、教学目标,单纯把参与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操和舞蹈的“活动”作为终极的个人兴趣和目的,不符合我们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

体育教学是组织起来的班级集体活动。教学中因材施教,加强对教材内容的选择性,是在群体教育活动中进行的。我们要反对“一刀切”或“齐步走”,但这不是反对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依据。体育教学中的群体活动是本学科的特点,在体育活动中每时每刻都要发生人与人、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教学比赛中的个人与群体、这一小群体与另一小群体之间的较量;技术与战术的运用;等等。上述一切都是在充分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和运动能力的同时与集体发生关系。发挥群体的作用,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不是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同样,发挥个人的特长,重视个性发展,不是发展学生的个人主义。因此,对高中学生进行团结合作、互相帮助等优良品德的教育更应加强。

新大纲明确地提出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及自立自强、坚毅勇敢、顽强拼搏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这反映了教育改革培养目标的时代特征,对高中学生提出的自立、自强、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关于“发展学生个性”问题。什么叫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它是由人在适应或改变现实环境的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意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但是,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它是由多层次、多侧面结构复杂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1)能力——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特征;(2)气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3)性格——完成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4)活动的倾向特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对于体育教学来说,发展学生的特长,是发展个性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全部,而且更重要的不是简单的结果,而是一系列的心理过程的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的倾向和完成“任务”的态度与行为。只有把发展学生的个性作为教育、教学目的重要内涵之一,才能有效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当把学生视为主体,把教与学看成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不仅重视教师的教法,更要重视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学法。

怎样看待发展个性与群体教育活动的关系呢?有的人往往把发展学生个性与重视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对立起来,这是一个误区,这两者的关系是不矛盾的。社会观察和科学实验证明,离开社会群体,离开人际关系,个性是不可能形成的。个性属于社会范畴,它存在于通过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通过社会参与并与群体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的。“群体中的人际关系是以微观的形式而存在的,但它又受宏观的社会关系系统所制约的。”其基本图式是:

─────────

───────│在群体中通过交往而│──

│宏观的社会关系││││个性│

───────│形成的微观人际关系│──

─────────

参考文件: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

2.《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体育教学大纲》

3.《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

4.《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参考书:

1.《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学习指导》,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王焕勋主编:《实用教育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潘菽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5.瞿葆奎主编:《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学文集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陶景@①等主编:《学校体育大辞典》,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7.吕达著:《中国近代课程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8.[日]松田岩男著:《体育心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编写组编译(内部参考)。

高中体育论文例2

由于“阳光体育运动”是由北京市联合教育局和体育局联合举办的,所以国外针对“阳光体育运动”的文献是少之又少。就算调查起来还是没有代表性和效果,所以直接从国内文献入手。

2、关于国内的文献

“阳光体育”是由北京市联合教育局和体育局联合举办的,针对的是中国青少年学生,所以国外的相关文献几乎没有。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是以“达标争优.强健体魄”为目标,以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基础,与体育课相结合,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用3年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掌握至少2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杨浦区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中提到:杨浦区在推进新一轮体育发展中,要深刻认识,明确把握国际体育强市的特征、任务、目标和要求,抓住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契机,在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等工作中塑造“精品、精英、精华和精神”,突出重点项目和特色项目,努力加快建设体育强区进程。

二、通过查阅文献我发现

1、周泽琴和陈应武的论文“遵义地区中学关于“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中,主要是从每周参与活动的频率和影响学生参与“阳光体育活动”的因素方面来调研的。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是调查的遵义地区的中学生,然而在这里面根本没有提到学生为什么要参与到阳光体育运动中来,学生对于阳光体育运动项目的喜欢程度都没有提及,所以还是有待遇提高的。

2、杨烨老师和张亚琴老师调查的“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中提到,课外体育活动也是“阳光体育”运动中的一项主要的内容,他们主要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考虑开展的体育活动的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兴趣所在。不难看的出来这篇文章主要是提及到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一些详细情况,他们主要也是从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频率和每次活动的时间来展开进行调查的,初中、高中、小学的数据都有,了解的很详细。他们把每个层面的学生都调查过了,但是这样也有一个弊端,这篇文章只是从各个体育试点的学校调查的,而真正其他学校的情况没有数据表明,所以不能具有太大的说明性。

3、新疆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9级研究生关于喀什地区的调研主要侧重于“阳光体育运动”所开展的项目和影响因素,还有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动机,然而没有提及到每个项目的开展实施情况,在这篇文章的结语中提到锻炼的时段主要以白天为主,但锻炼的质量并不高。说明这一阳光体育运动在喀什地区开展的情况还是有所欠缺的,但是里面提到维吾尔族舞蹈取代了内容单一的广播操,丰富了课间课余活动。

高中体育论文例3

2职业高中体育教育应符合学生特性

在职业高中的体育教育中,教师应该认清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特性施教。培养其强烈的体育兴趣,激发人体潜能,有效地提高健康体育锻炼的意识,这应该是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职业高中的学生有着很鲜明的个性和素质,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是个挑战,体育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角色互换思维,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性格,以自身的体育技能、技巧及专业知识,引导学生建立自我的体育锻炼和运动习惯。我校有个临近退休的教师在校运会中,羽毛球和乒乓球都有不俗的成绩,究其原因他说:读高中时自己的体育教师这两项具有优势,赛场上飒爽英姿激发了他的兴趣,便开始学习模仿而爱上这两项运动,而后四十余年中这两项运动已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当年的体育老师教会他的运动前的准备活动极其专业有效,让自己在日常训练和各类比赛中基本没有运动损伤。在教学方法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心态,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变旧有体育教学模式,寻找适合企业化管理的教学活动,在创新教学中掌握有利于健身的运动技能,吸引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真正将体育运动需求意识嵌入到他们一生的生活需求中,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点内容。

3职业高中创新体育教学中企业化特点

职业高中学生会成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化管理体系中体育运动是最容易展示自我能力的最佳契机,对于体育知识了解和技能的掌握,有着深远的特殊意义。在要求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理论知识和训练技能的同时,也必须具备一些趣味运动、拓展运动和创新运动的能力,具备处理小型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裁判能力和处理简单运动损伤的能力等。在实例教学中,比如汽修专业的学生进行素质训练的时候,结合汽修特点采用了一些尝试的教学手段:力量和奔跑训练结合时采用了“负重汽车轮胎”接力赛;奔跑能力和平衡性训练时尝试了“滚动轮胎走直线”接力赛;上肢力量和协调性训练“巨型螺丝拆装”赛等等,改变教学方法,有效解决身体素质训练时的枯燥性,激发学生新鲜感和参与度。

4重视职高学生心理和个性的培养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环境条件对人类日益凸显的副作用,体育对于人们心理和个性都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现在的职高学生有很多都受到学习、情感以及生理方面的困扰,对于体育锻炼漠不关心,参与度不高,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的不重视,没有充分领会体育对生活的影响力。这就是职业高中学生的体育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体育课亟待有效创新的教育课题。体育课是既可以培养学生乐观精神,又是在挫折教育中副作用最小的人类活动,锻炼学生勇敢果断的自控能力的品质,逐步提升个人生理和心理健康发展,修炼个人魅力,树立起集体主义思想。在个人人生观和社会人际关系的协调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利用职业高中的体育教育,才能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消除一些心理方面的困扰,都有着积极重要作用。

5重视职高学生开展课外社团活动

课外活动的组织不仅仅是可以巩固体育教育的效果,还可以帮助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职业高中的学生不像高中生有着很大的学业压力,课外活动对于职业高中的学生是不可或缺的补充部分,适合开展多类型的体育社团活动。课外体育社团既有专业性和独特性,学生依据自我兴趣爱好选择专业训练,提高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有天赋者可以从业余的健康体育逐步走上专业体育,实现自我梦想、实现人生理想。所以在职业高中的体育教育中,体育老师不仅要充分重视课堂上的教学,还要拓展体育课外活动,既拓展知识的宽度,又要具有技能拓展的深度,展现体育项目的魅力。

6结语

从上述来看,在职业高中的体育教学方面,体育教师需要重视素质教育这一教育观念,将体育课教育当作人生训练场来面对,在职业高中的学生的身上、心里刻下烙印,让职业高中的体育教育成为他们终生体育的基础,既重视为国家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也让每个人具备终生锻炼的意识和技能。

作者:张大其 单位:成都石化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高中体育论文例4

一、“人文教育”的内涵及其特点

所谓人文思想,就是对如何使人类达到身心和谐发展的思考。人文教育就是将这些思考运用于教学的过程。人文教育直指人心,为把人类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健全的人而努力。它以人类自身为学术研究中心,以人的自身的发展和完善作为精神探索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属,通过知识的积累与传播、理论的创新与阐释、情感的体验与升华,为人类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人生进行相应的理论指导。同时,“人文教育”旨在开发人的身心潜质,培养人的身心素质,养成人的健全个性的教育活动,是一种具有广泛含义的教育思想。“人文教育”以人为本,更重视潜能的教育、个性的教育、综合素质的教育,它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自由创造的个性,弘扬学生个体的自主意识和个体的创新能力,重视学生个体的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强调主体能动性;第二,肯定人的差异性。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能在天赋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第三,倡导发展全面性,内容多样性,最大限度地达到学习目标。

“人文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教育,体育教育则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是人文精神的产物,包括“以人为本”的价值和行为尺度。

二、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

高校体育是小学、中学体育的延续和提高,然而与中、小学的体育教育又有着不同之处。高校学生来自各个地区,学生素质差异较大,技能水平参差不齐,体育知识面宽窄不一。高校体育课程就是根据以上情况而设置的。它的特点如下:

1.基础性

高校体育的各个运动项目都又较为基础的内容入手,初级专项技战术与身体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较为适合学生的发展和发挥。

2.集体性

体育课是集体活动,而各个运动项目比如足球、篮球、健美操等也是集体项目,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这易于营造和谐、热烈的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体现和充分表现自身的价值。

3.全面性

体育课具有锻炼的全面性,身体各个部位协同联系,各项素质共同发展。

4.针对性

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三、“人文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必要性

在体育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适应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特征,可满足新世纪对人才结构的要求。从“人文教育”的角度理解体育教育,在教学中不断体现肯定自我、发现自我、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魅力和精神,正是体育追求的最高理想。

“人文教育”是自由性教学,它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分析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高校体育教学更注重对学生潜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者在教学中的融合定会产生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把“人文教育”融入体育教学之中,两者相辅相成,不仅可以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和专业知识,而且有助于心理素质的提高。因为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某一专项技术或战术思维时,学生头脑中就有了一个完整的专项及战术结构,能顺利地向各种情况迁移,并有效地进行各种智力活动,从而使心理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可以说“人文教育”与体育教学的结合使学生及老师的综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人文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1.观念的人文化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明白,高校体育是一种科学性、全面性、全体性的教育,是一种重视个性发展的教育。同时,“人文教育”尊重人格,承认个性差异,倡导个性发展。为适应其要求,体育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的培养,促进个性发展。例如,在专项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选一名学生作为组长,在课上的准备活动中,要求组长针对所学专项,自编徒手操,带领同学完成。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能使学生明确自身的不足,提高上课积极性,可谓一举两得。

2.内容的人文化

在体育教学中,内容的人文化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满足和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符合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简言之,体育课的教育模式要人性化,内容要简单、系统、时尚。例如,教师在篮球专项技术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NBA比赛的实况录像来讲解,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的内容,而且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多媒体充分发挥图像、声音、演示、直观等优势,能有效地营造理想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随着电脑的普及,多数教师和学生都会熟练地使用它。教师和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共同制作教学课件,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方针。在观看录像时,NBA赛场上激烈的对抗和巨星们对技术与战术应用,定会吸引大多数学生的眼球,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会大大加深。

3.方式的人文化

体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互动,教学方法多样,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以“引导为辅”,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篮球专项技术教学中,讲述掩护配合技术之后,引导学生作几组掩护后转身的脚步练习,然后要求学生五人一组,自编一套综合掩护战术,这样可很好地达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目的,并且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发挥其立体能动性。

4.考核的人文化

高校体育教学的考核也应该体现人文化,以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让学生学会自我考查、自我评价。教师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考核项目,综合体现学生的能力与基本素质。评价的结果不应该是学生的包袱,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师的任务是及时给予肯定,指明其不足和努力的方向。

5.管理与组织的人文化

体育教学课外的管理与组织,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促使学生养成锻炼习惯的必要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外组织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让学生在课余有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空间,提高其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使其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五、结语

“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实施是十分必要的,正所谓“体育技能是桨,人文精神是舵”,用“人文教育”培养出基础扎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作为从事高校体育教学的工作者,我们更应该意识到“人文教育”不容忽视,它是高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教育事业开辟了一个新的、更为广阔的天地,并值得继续深入地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登崇等.体育教学人文性的思考[J].体育科学,2002.5.

高中体育论文例5

一、改革教材编排结构,采用多元并进、相互联系的结构体系

长期以来,体育教材多是围绕着运动技术项目、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等几种分类办法编写的。以运动技术项目为主的教材结构,一般按运动项目的顺序编排,在一个具体的运动项目中,又依据运动项目的技术环节编写。例如,田径中快速跑的教材,按起跑、疾跑、途中跑、终点跑的技术环节编写。这种以运动技术为主线的编排体系,优点是符合运动技术学习的一般规律,便于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缺点是容易把学生的体育与运动员的竞技训练相混淆,不能全面地反映学校体育的目的。以身体素质为主线的教材结构,一般按照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进行编排。例如,力量素质按上肢、躯干、下肢、全身各部位的练习编写教材,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但是很难满足学生对体育多方面的需要。以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为主线的教材结构,力图把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纳入到人的走、跑、跳、投、攀爬、悬垂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之中,弥补单纯按技术体系或发展身体练习的分类方法的不足。但是在具体分类上很难避免教材之间的相互交叉和重叠,比如,篮球技术究竟应纳入跑还是跳的教材中,不好处理。近年来,也有把体育教材分为保健康复、余暇交往、常见运动项目、发展基本活动能力和增强体质五部分结构,将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发展身体素质与各种锻炼方法和娱乐方法纳入以上五个部分之中,力图使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对应,更好地适应学生个体的需要。但是,这种编排方法对各类体育教材的内在联系考虑不够周密,教材的五部分结构之间相互联系不够紧密,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五种内容与方法,某些方面脱离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

新编高中体育教材采用多元并进、相互联系的编写结构,着重解决如何在教材中全面落实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综合目标。在教材与目标的关系上,要把目标具体落实到教材之中,使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不脱节,关键是选择一种合理的教材结构。多元并进的编写结构,是把新大纲规定的内容,按照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体育技术、能力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四条线,相互联系,齐头并进,既可以使各运动项目与发展身体素质练习、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娱乐项目之间相互联系,又使各类教材能够综合地、系统地落实体育教学目标。这里提的所谓“四条线”,它们之间并不是分割的,例如,离开技术是不能发展能力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脱离身体锻炼的实践去单纯地说教,思想道德教育是在学生身体锻炼实践,即学习技术、发展能力中进行的。所以提出几条线并进,是指在教材安排上避免单纯以技术为主,而是时时在教学中提醒教师要想到四个方面的问题。为了扩展教材的功能,增加教材的信息量和可读性,在教材的体例上开发了用主、辅栏相结合的办法,教材中的主栏按四条线,相互联系,齐头并进地编写;辅栏对应主栏的内容,随文点拨、诱导、强化、扩展知识,提供应用方法、娱乐方法等,使辅栏在教材中起到引导、激活、推动教学活动、释疑、解惑、点拨诱导、援引借用、承上启下、启发联想、自我检验、深化认识、提高能力等作用。主辅栏既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构成较为完整的体育教材结构体系,见下表。

主栏辅栏体育知识体育技术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点题应用知识应用方法应用方法挖掘各项强化锻炼价值锻炼方法评价方法教材典型补充技术原理技术要点学法建议的教育功启发源与流知识点学习提示能娱乐

预先评价应用等

二、改变知识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上,以往的教材强调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强调知识、技术是能力的基础,对于在学习体育知识、技术过程中应当获得相应的能力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因此,编写的体育教材多侧重于“是什么”、“怎样做”,而对于“为什么”、“值得做吗”、“怎样做得更好”、“做得怎样”很少涉及。新编教材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终身体育的需要,把知识看作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媒体,围绕学生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发展展开教材,把只重视知识、技术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做法,变成既重视体育知识、技术的传授,又结合体育学科“操作性”强的特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以致用能力。在具体编写结构中,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的开篇采用“学习提示”的方式。开篇具有启发性,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并让学生自己判断教材的“价值”,通过价值判断,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使学生知道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教材的开篇之后,把体育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原理的知识要点明确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知道“是什么”,其作用是使学生明确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和结论,便于学生抓住核心,识记、理解和掌握,对学后评价、考核也有导向作用。此外还对教材编写的内容起规范、定向作用。

(三)给出知识,并提供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1.关于怎样给予学生知识的问题

以往的教材是以技术动作描述为主,使教材的量多而杂,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不够清晰、明确。新编教材根据新大纲的精神,精选教材,重点突出,力求详略得当,侧重教材的特性、价值,明确知识点、技术点和应用点。知识技术的阐述首先是清楚、明白,然后求精练,并以图助文,图文配合,相得益彰。对初中已学过的教材,注意知识、技术的学习不断深化,不断复习,不断提高。复习内容避免简单的重复,在知识技术方面要有所拓宽、加深,在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教材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运用能力等方面,一个一个台阶地向上发展。

2.关于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新编教材在知识编排体系上,首先设“预先评价”栏,学生在学习之前要知道自己当前的学习水平,同时在辅栏中采用点拨评价的方法。在叙述“学习内容与方法”中,叙述知识的同时,渗透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即认识自己当前水平掌握知识技术要点引导实践(提示实践的方法)经过反复练习进行评价进一步提高。

(四)提供评价学习、锻炼效果的标准和评价方法

各项教材的最后,提出可定量或定性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知道学得怎样,并在学习与锻炼的实践中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为引导学生体育实践、提高对身体锻炼的理性认识、培养能力提供了条件。

全书正文的微细结构采用了运动文化的源与流运动技术原理预先评价知识技术要点学法建议锻炼方法举例自我评价等顺序,同时在辅栏中相应地点拨、强化、补充、启发、应用,这种编写结构对于处理好知识、技术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能力起到了导向作用。

三、更新版式设计,注意装帧新颖、规范

版式设计和装帧质量是提高教科书质量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体育教材的版式设计和装帧款式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几种版本的体育教材虽然比以往有较大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设计仍然让人感到有些刻板。教材的知识性和可读性不够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材整体质量的提高。新编教材把版式设计和装帧作为提高教材质量的重要构成部分。全书双色套印,计算机排版,充分运用现代技术,从插图的构思、绘制,图表的设计,主栏辅栏的字号区别,以及双色辅网技术的运用等,大大增强了教材的视觉效果,提高了教材的可视性、可读性。特别是辅栏采用小号字,增加了信息量,提高了体育教材的文化含量。新的版式设计突出重点知识和关键的技术环节,以文为魂,以图助文,图文互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教材内容的全貌和内在的文化因素,增加了知识性和可读性,使新教材更加新颖、简洁、清晰,便于学生使用。

四、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新编高中体育教材面向21世纪,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在教材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突出技术点,强调锻炼的实效性

人的素质是个综合的概念,身体素质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术素质的基础。离开人的身体谈人的素质发展,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中也是要失败的。新编教材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抓住体育学科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功能,把体育技术作为锻炼身体,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指身体机能、形态等身体质量)的桥梁,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了体育的技术要求。教材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增强身体锻炼的实效性。

体育教学中不能排斥运动技术,更不能一见到竞技技术的名词术语就认为是竞技技术。教材中出现的技术与竞技运动技术有很大区别,即使是学习一些初步的竞技运动技术,其目的是用它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而不是让每个高中学生都成为运动员,实际上也不可能都成为运动员。基于上述思想,教材中编写的技术不过分强调技术细节和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更好地指导自身体育锻炼,提高锻炼的实效性。

(二)用方法引路,渗透应用意识,学以致用

体育是以身体锻炼的实践活动为鲜明特征的,如何使教材中的知识、技术原理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锻炼,高中体育教材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向学生渗透应用意识。办法是结合各项教材开辟了设问栏,比如“想一想”、“看一看”、“读一读”、“试一试”、“分析一下”、“保护者应注意!”、“练习者应注意!”、“怎么做这个动作”等等,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二是引导学生动体与动脑相结合,把体育知识和技术原理与身体锻炼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展开学习。这样做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思维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面对问题善于思考,并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一定的帮助。

(三)学会评价方法,培养评价能力

在使学生学会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应该培养他们具有评价能力。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评价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通过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向新的目标前进的愿望,新编教材为此建立了学习评价体系。它包括学习前评价,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和学习后的结果评价;评价的内容既有体育知识、技术的学习情况,也有身体机能能力的情况和心理状况;评价的指标既有定性也有定量;评价的方法是结合各项学习内容,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师生互评、小组评价等等。建立较为完整的学习评价体系,有助于使学生学会评价方法,培养评价能力,从而促进素质的提高。

(四)开阔视野,丰富体育运动文化

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各种媒体介绍的体育运动文化良莠不齐,虽然具有很强的即时性,但缺乏系统性,缺乏正确的诱导。新编教材把传授体育运动文化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增加了运动文化知识,提高了信息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教材中增加的体育知识主要设在辅栏,用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体育文化知识,增加阅读兴趣。提供的知识大体包括六类:一是“名人论体育”,摘录了列宁、、徐特立、宋庆龄、蔡元培、陶行知、高士其、钱学森等对体育的精辟论述,使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二是体育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体育的功能、终身教育、运动处方、库珀12分钟跑、医务监督、运动负荷、超量恢复、人体重心、肥胖与减肥、青春期高血压、身体形态的性别差异等等;三是新的体育信息,如城市学生肥胖、超体重人数比例增加,我国学生耐力素质连续10年下降,以及美国NBA篮球介绍等;四是我国运动员对世界体育运动的贡献,如郑凤荣、朱建华、王军霞以及体操、排球、技巧等运动队的介绍等;五是中国传统养生知识,如五禽戏、十叟长寿歌、黄帝内经、兄弟民族的武术等;六是体育的历史故事。这些知识可以辅助主栏的教学内容,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此外,这些知识只作为介绍,不作为考核内容。

总之,新编高中体育教材,力求做到便于学生学技术、练身体、明道理、懂方法、会评价,开阔视野,突出能力培养,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五、结束语

高中体育论文例6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以提高人类体质完善心理为条件,随人类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它也像其他事物一样由萌芽到成长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并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就体育产生的原因而言,除劳动需要以外,还有适应环境的需要,对同类袭扰的防卫需要,同疾病做斗争的生存需要和抒发内心各种情感的需要。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中共中央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国发展目标,在教育方面也做出重大调整,更加强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反映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便是让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实现。体育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这更加体现了“人文思想”在高中体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一、从东到西、从古至今的体育思想表现

1.古代东、西方的体育思想

远在中国的尧舜时代,“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淹塞,不行其原:民气郁瘀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导之”,气候潮湿,影响人们气血不足,肌肉肿胀,而用舞的办法来使气血畅通,就有“阴康氏”创造“消肿舞”来防止关节病;春秋战国时期用“导引术”“吐纳术”来治病;东汉华佗的五禽戏说:“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在古希腊,练就强壮体魄是斯巴达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男孩一出生就要进行严格的体检,不合格直接淘汰掉,斯巴达全民皆兵的政策,不管是谁都要进行严格的体能训练,无论数九寒天还是三伏署夏,年复一年地坚持训练,直到六十多岁才能结束当兵生涯,正因为这种全民健身的策略,使得斯巴达勇士们作战异常凶猛,在古希腊称雄一时。中世纪下的欧洲贵族在教育后代通常用的“七技”(骑马、投枪、击剑、行猎、下棋、吟诗、体育)中体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2.近代,渐成科学体系的体育

18世纪印年代,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拉开帷幕,顷刻席卷到世界各地。蒸汽机在棉纺织业的广泛使用迅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生产力得到极大地提高,各国为进行原始资本的积累纷纷抢占殖民地,争夺原料市场。19世纪以来由于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和民族主义的倾向,各国开始展开军备竞赛,统治集团认清强身健体对服兵役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体育,继而出现“德国体操”“瑞典体操”等体育项目。

英国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社会条件,发展了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其中,足球、保龄球、网球、游泳、滑冰、高尔夫球等运动,随着殖民扩张也在无形中将这些户外活动推向了世界各地,对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体育”一词流入中国仅有百年历史,但这丝毫不影响中国人对体育的热爱,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体育,特别是学校体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台阶。改革开放后,我国体育教育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之后,体育教育向着更加人文化的方向迈进。

二、人文思想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缺失的原因

1.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对高中体育教学的影响

尽管高中体育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但是很多教师由于受实际情况与高考体制方面的钳制,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不能按照自己的理念进行。增强体质,传授“三基”仍然是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依然是以技术水平的高低来评定学生体育成绩,以体质的强弱来评价学生身体状态。体育教师为了达到任务中的要求,将精力用在传授技术上,严格控制学生运动负荷,这样过多的传授运动竞技与关注生物学意义上的体质,忽视了体育教学中的人文价值,背离了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被剥夺,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一种压抑,最终被动地学习。

2.对人文思想的认识模糊,忽视教育过程的渗析

体育教育应该培养的人才是“德技相长,文理兼修”,并且最终是要能“服务社会”,但遗憾的是,我国“重智轻体”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让教育者对体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上,谈不上对体育人文思想的理解和感受体育运动的艺术美。体育的宗旨不在于练成粗腕壮腿,而是重在团体道德的培养。高中体育教学主要以竞技项目为主,对于培养忠诚、团结、有创新心理的人才尤为重要,因此可见,在体育教育思想中,科学同人文是相通的。而目前体育教学“重体轻育”的体育教育现实非常严重,体育教育忽视体育的“育人功能”以及学生体育兴趣、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体育人文思想的形成。

3.认知论作为我国体育教学主要依据的消极影响

高中体育论文例7

在新时期的教育领域中,体育科目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会设立的一门基础学科,一般的体育项目都是以竞技形式进行的,具有非常强的竞争性。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积极鼓励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之间会为了获取教师更多的鼓励而努力去竞争,从而间接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教师要利用赏识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客观指导,鼓励学生不畏惧激烈的竞争,让学生具备足够的勇气和信心去挑战自己,做好持久竞争的准备,有效培养高职体育生的竞争意识,帮助学生高效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

1.2有利于学生协作意识的培养

赏识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也很有帮助。在教师的鼓励与指导下,让学生理解明白团结就是力量,鼓励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指导,使学生在团队协作中逐渐意识团结的重要意义。学生们通过相互协作,能够渐渐明白自身在团队中的价值,为今后的体育学习提供更多的动力。

2赏识教育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2.1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

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是赏识教育的核心理念,同时还要通过鼓励促使学生进一步发展自身优点。在高职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取得的进步给予有力的肯定和鼓励。例如在足球体育教学中,教师们要仔细观察学生们的特长优点,为学生安排适合的场上位置,在学生完美发挥技术的同时将其所特有的优点放大。如果教师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将其放大发展下去,不仅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鼓励言语中获得自信,全身心地投入高职体育教学中去,还能够使学生得到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找到自身在体育学习中的价值,最终取得教学的最佳效益。

2.2教师利用行为教育进行激励

优秀体育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一般都是以榜样的形象存在,而且教师的行为教育对于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一些体育动作要领要以身传教,用行为教育激励学生更认真地完成每一项课程任务的学习。例如在武术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进行动作示范,详述动作的细节要领,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每个动作,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教师还要以恒久的耐心来激励成绩较差的学生,并用积极向上的语言来鼓励学生,使学生能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2.3利用奖罚激励制度教学

高职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建立公平合理的奖罚激励制度,对成绩优异或者认真听话的学生实行奖励政策,而对于一些成绩不好或者顽皮的学生实行惩罚制度,但是不论是奖励政策还是惩罚政策都不应该太过,否则会使学生产生自负或者自卑的心理。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后布置好相关的体育动作熟练任务,在课上进行检查,根据动作熟练任务完成的好坏程度调整学生的自由娱乐时间,完成效果优异的学生会获得更多娱乐时间,反之,则会将娱乐时间变成训练时间。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实施奖罚并存的激励制度非常重要,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度,提高学生的任务完成效率。

高中体育论文例8

人类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强大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尤其是在改造自然方面拥有了巨大的能力,这种进步的积极作用是给人类自身带来的优越舒适的生存条件和环境,消极作用是伴随着这一进步的人类野外生存能力的不断下降。人类利用现代化的经济和科技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当然无可非议,但是以目前人类的社会科技水平还远未达到完全抛弃在原始自然环境中生存本领的程度。因此,进行户外生存训练,可以提高人类的户外尤其是野外生存能力,当面对各种突发事件时不再束手无策,这也是开展户外生存训练的真正价值所在。

1.2户外活动有利于身心健康

通过户外生存训练不仅可以增强身体体质,培养健康的体魄,同时,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在户外严酷恶劣的生存环境中的磨练,可以使学生对自己、朋友以及集体和团队的作用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在最大限度发掘自身的潜能的同时,还能学会集体成员的团结协作,这对于大学生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提高职业能力具有重要价值。

1.3大自然是重要的课堂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所有知识、技能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大自然。只有深入大自然,才能真正明白生存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使学生真正明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4户外生存教育的自我拓展价值在户外生存教学中,学生不仅要学会许多户外生存的基本技能,还要去开拓心智和体力上的巨大潜能。例如,在户外生存训练中要去尝试一些挑战自己智力和体力极限的事情,通过这些挑战对于大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性格特征的培养与拓展具有重要作用。

2高校体育教学开展户外生存教育的可行性

2.1开展野外生存教育体现现代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由于户外生存教育内容丰富、贴近生活实际,因此它不仅能调动大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效性,而且特殊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求教学模式上的改变,户外生存教育的实施是在教师组织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来独立完成的,从而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2户外生存教育受到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和支持

调查显示,大学生普遍对高校体育课缺乏兴趣,其原因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陈旧与大学生年龄特征之间的矛盾。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普遍富于冒险精神,喜欢一些具有挑战意义的项目,但是目前高校体育课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运动项目,并且体育课程资源集中在学校,因此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户外生存训练以其新颖的训练模式和内容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改变了学生被动式的学习状态和训练情绪,同时拓展训练形式多样也使体育教师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可以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项目,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训练兴趣。因此户外生存课程的开设得到了大学生普遍欢迎和支持。

3户外生存教育内容的选择原则

3.1有效性

户外生存训练以各种野外活动为载体,以符合大学生年龄特征的形式进行包括身体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训练。因此,户外生存教育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掌握户外生存的基本常识和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充分展现团队合作精神和个人创造性。

3.2安全性

由于进行户外生存训练的自然环境一般比较复杂,常常会面临许多不可预知的危险因素,如果不慎发生了人身伤害等意外事故,就会给户外生存课程的正常实施和教学效果实现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安全性。

3.3经济性

野外生存训练需要较大的资金支持,无论资金来源于学校还是学生,在能够保证安全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应该尽量选择相对经济的训练项目。

4户外生存教育的校内课程

4.1户外生存的基本知识

在进行实践环节教学前,首先要以室内理论课的形式对户外生存的基本知识进行讲解。

4.2户外生存教育校内适应性训练的主要项目

4.2.1心理训练项目。心理训练主要采用负重越野的训练模式来进行,野外生存训练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预想不到的问题和挑战,因此需要团结互助精神和坚韧的意志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去面对挑战解决问题。

4.2.2技能训练项目。因为在进行户外生存训练时需要长时间的停留在野外,并进行长距离复杂环境下的步行穿越训练,在参与者必须要具备辨别方向、阅读地图、搭建帐篷、寻找水源、攀爬技巧以及野外用火等基本技能。因此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对这些基本技能进行校内适应性训练,对于顺利进行野外实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2.3体能训练项目。户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实施对参与的大学生提出了较高的体能素质要求,这些体能素质主要包括力量素质、耐力素质、协调性与平衡能力以及柔韧素质等。目前大学生的体能素质下降趋势明显,因此进行适当的体能性训练是十分必要的。

5野外生存训练的组织与实施应该意事项

5.1制定合理的出行计划

为了保证户外生存训练的顺利实施,在进行野外生存活动之前,必须要制定出详细的出行计划,针对可以预见的突况做出详细的预案,切忌无计划盲目带队外出。在出发前要召开专题动员会,详细说明计划内容,并要求所有参与的师生根据出行计划做好各种准备。

5.2后勤保障

切实可靠的后勤保障是野外生存训练顺利进行的物质保证,因此必需要高度重视,充分准备。高校开展户外生存训练活动的后勤保障工作主要包括经费保障、接送车辆、急救医生和必要的药品和简单的医疗用品配备等。

5.3环境保护教育

因为户外生存训练所去的目的地大都是景区或保护区,应该加强环保意识。因此出发前要教育学生在野外开展活动时注意环境保护,这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在活动进行过程中,带队教师或合作俱乐部的组织者也应该结合实际情境对大学生展开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5.4要充分发挥带队教师的作用

带队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户外生存训练活动质量或成败的关键性因素,因此高校应该选择野外实践经验丰富、具有较高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的教师作为带队教师,因为户外生存训练是一个通过活动体验获得能力的过程。教师的职责并不是简单的发号施令,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激励更为重要,鼓励学生以最好的方式完成任务,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来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

高中体育论文例9

学校多年的足球传统对学生

学生在参与某项体育活动时,只有在自己喜欢的基础上,并且自己的技术逐步提高并达到一定水平后,才可以从中获得乐趣。而正是因为海中多年的足球传统,使得足球成为海中学生首选的体育运动,并且在一个高水平的运动氛围中,他们的运动技能可以快速提高,进而可以从中获得成功感。

榜样作用对学生的影响

高中体育论文例10

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下,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体育教学手段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一个高中体育教师,也要与时俱进,改变教学思想适应新形势,提高高中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1目前高中体育教学现状

1.1过于重视升学率

目前,我国的高中学校还是普遍的重视文化教育,因为文化教育关系着学校的名誉以及学生能否进入更好的高中,受到升学率和声誉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学校对于体育教学的发展越来越不重视。很多高中学校的教师经常不按照正常的课程表安排上课,甚至把体育课程全部换成文化课,体育课程得不到最基本的保障。就是因为升学率和学校声誉的问题,使得体育课程形同虚设,不利于高中生的全面发展。

1.2教师的认识不到位

在高中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体育老师都认识不到体育课程的重要性,甚至还有许多体育教师和正常的文化课教师一样,认为体育无关紧要,只是走走形式,上课时,也只是带领学生随便玩一玩,放松一下,认为体育课并不是教育的重点,对考进理想的高中也没有任何的帮助,因此,根本不重视体育课的教学。在大部分高中,体育教师通常都会把体育课程让给其他的文化课教师。由于高中的体育教师对于体育课程认识的不全面不到位,也不能很好的带动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工作中更是缺乏主观能动性。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了高中体育事业的发展。

1.3教学方法和内容不科学

高中的体育课教学主要分为两大类,实践和理论。理论课对于现阶段的高中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抽象和深奥的,远远的超过他们的理解能力范围。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教学的内容很多,比如队形、队列、篮球、跳远等都是需要学生去掌握的,由于内容太多,也一时成为了体育教学的难点问题[1]。除了教学内容安排的不合理,体育教师的教学手段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学习状态,整节课都被动的跟随教师做着重复性的动作,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不是很感兴趣,甚至觉得枯燥乏味。教师们通常都是一贯的教学方式,天气好的时候就在室外上实践课,遇到阴雨天,没办法上实践课,就留在室内上理论课。即使是实践课也大多是一些常规性的教学活动,没有任何的新意。这样固定的教学思维模式,严重的阻碍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1.4体育教学设施简陋

在目前的高中校园中,由于学校对于体育课程的不重视,导致了体育教学设施十分简陋,进而也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教学场地以及学校教学资金的缺乏也严重的影响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发展。另外,很多高中对于体育教学设备的管理不完善,导致很多的体育教学设备无故丢失,学校的跑道操场到处都是坑坑洼洼,使学生们在课余时间的活动空间减少了,没有真正的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这些原因都影响着体育教学的质量。

2高中生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2.1开放式教学形态的构建

传统课程教学与体育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开放式的教学形态,是优化传统教学模式最好的途径和举措。开放式教学手段是素质教育的有效延续,也是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基础。在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时候一定要符合社会需求,同时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点,形成一种切实有效的教学模式手段。

2.2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优质良好的教学情形一定要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做支撑,这正是高中的体育教学中所缺少的,要注重对教师的培养、人才的引进、师资的延拓等[2]。学校一定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充分的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形成一支健康、良好、有序的师资团队,在注重师资力量培养的同时,还要对青年教师进行教育和培养,以达到师资力量的稳定和均衡。对于传统的根深蒂固的教学理念,一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培养创新的意识和理念,这样才能更加适应新的教学改革的需求,适应时展,最后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

2.3创新教学理念

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是来源于科学良好的教学理念,要用多元化、积极性教学理念来完善教学体系,这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在体育教学建设中,一定要秉持“终身体育学习”的理念,在这种积极意识的支配下,学生们更加的热衷于体育活动,转被动为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一些有意义的、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项目,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在这种创新理念的引导下,学生的思想也会慢慢的开始转变。教师的教学手段更加多元化,对于良好教学环境的创建很有意义,师生关系和谐稳定,学生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体育课堂教学的改革。

2.4完善教学内容

高中的体育教学在内容上依然存在着较大问题,所以要对其内容进行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要着重考虑高中生的心理体征,因材施教,改变以前被动的机械式教学[3]。在进行体育课的过程中,教师要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在跳绳这个体育活动中,只要学生没有踩到绳子,无论是跳动的次数还是进出的方向都不加以限制。同时,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增加一些新意,例如,女同学比较喜欢的健美操、啦啦操,男生们喜欢的、篮球、羽毛球等,要善于把学生的喜好加入到教学课程中来,丰富教学内容。

3总结

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体育形式,给体育教学带来一场全新的变革,不管是内容还是教学模式,都是适应时展同时也有利于体育事业发展的。在改革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需要,采取相应方式,以达到体育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作者:王玉涛 单位:白城市第一职业高中

参考文献:

高中体育论文例11

一、改革教材编排结构,采用多元并进、相互联系的结构体系

长期以来,体育教材多是围绕着运动技术项目、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等几种分类办法编写的。以运动技术项目为主的教材结构,一般按运动项目的顺序编排,在一个具体的运动项目中,又依据运动项目的技术环节编写。例如,田径中快速跑的教材,按起跑、疾跑、途中跑、终点跑的技术环节编写。这种以运动技术为主线的编排体系,优点是符合运动技术学习的一般规律,便于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缺点是容易把学生的体育与运动员的竞技训练相混淆,不能全面地反映学校体育的目的。以身体素质为主线的教材结构,一般按照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进行编排。例如,力量素质按上肢、躯干、下肢、全身各部位的练习编写教材,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能够较好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但是很难满足学生对体育多方面的需要。以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为主线的教材结构,力图把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纳入到人的走、跑、跳、投、攀爬、悬垂等人体基本活动能力之中,弥补单纯按技术体系或发展身体练习的分类方法的不足。但是在具体分类上很难避免教材之间的相互交叉和重叠,比如,篮球技术究竟应纳入跑还是跳的教材中,不好处理。近年来,也有把体育教材分为保健康复、余暇交往、常见运动项目、发展基本活动能力和增强体质五部分结构,将田径、体操、球类等运动项目,发展身体素质与各种锻炼方法和娱乐方法纳入以上五个部分之中,力图使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相对应,更好地适应学生个体的需要。但是,这种编排方法对各类体育教材的内在联系考虑不够周密,教材的五部分结构之间相互联系不够紧密,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五种内容与方法,某些方面脱离了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新编高中体育教材采用多元并进、相互联系的编写结构,着重解决如何在教材中全面落实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综合目标。在教材与目标的关系上,要把目标具体落实到教材之中,使教材内容与教学目标紧密相联,不脱节,关键是选择一种合理的教材结构。多元并进的编写结构,是把新大纲规定的内容,按照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体育技术、能力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四条线,相互联系,齐头并进,既可以使各运动项目与发展身体素质练习、人体基本活动能力和娱乐项目之间相互联系,又使各类教材能够综合地、系统地落实体育教学目标。这里提的所谓“四条线”,它们之间并不是分割的,例如,离开技术是不能发展能力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脱离身体锻炼的实践去单纯地说教,思想道德教育是在学生身体锻炼实践,即学习技术、发展能力中进行的。所以提出几条线并进,是指在教材安排上避免单纯以技术为主,而是时时在教学中提醒教师要想到四个方面的问题。为了扩展教材的功能,增加教材的信息量和可读性,在教材的体例上开发了用主、辅栏相结合的办法,教材中的主栏按四条线,相互联系,齐头并进地编写;辅栏对应主栏的内容,随文点拨、诱导、强化、扩展知识,提供应用方法、娱乐方法等,使辅栏在教材中起到引导、激活、推动教学活动、释疑、解惑、点拨诱导、援引借用、承上启下、启发联想、自我检验、深化认识、提高能力等作用。主辅栏既有侧重,又相互联系,构成较为完整的体育教材结构体系,见下表。

主栏辅栏体育知识体育技术能力培养思想教育点题应用知识应用方法应用方法挖掘各项强化锻炼价值锻炼方法评价方法教材典型补充技术原理技术要点学法建议的教育功启发源与流知识点学习提示能娱乐

预先评价应用等

二、改变知识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培养能力

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上,以往的教材强调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强调知识、技术是能力的基础,对于在学习体育知识、技术过程中应当获得相应的能力重视不够,办法不多。因此,编写的体育教材多侧重于“是什么”、“怎样做”,而对于“为什么”、“值得做吗”、“怎样做得更好”、“做得怎样”很少涉及。新编教材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终身体育的需要,把知识看作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媒体,围绕学生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发展展开教材,把只重视知识、技术的系统性、完整性的做法,变成既重视体育知识、技术的传授,又结合体育学科“操作性”强的特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以致用能力。在具体编写结构中,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一)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教材的开篇采用“学习提示”的方式。开篇具有启发性,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生去积极思考,并让学生自己判断教材的“价值”,通过价值判断,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二)使学生知道要掌握的知识要点

教材的开篇之后,把体育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原理的知识要点明确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知道“是什么”,其作用是使学生明确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和结论,便于学生抓住核心,识记、理解和掌握,对学后评价、考核也有导向作用。此外还对教材编写的内容起规范、定向作用。

(三)给出知识,并提供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1.关于怎样给予学生知识的问题

以往的教材是以技术动作描述为主,使教材的量多而杂,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掌握到什么程度不够清晰、明确。新编教材根据新大纲的精神,精选教材,重点突出,力求详略得当,侧重教材的特性、价值,明确知识点、技术点和应用点。知识技术的阐述首先是清楚、明白,然后求精练,并以图助文,图文配合,相得益彰。对初中已学过的教材,注意知识、技术的学习不断深化,不断复习,不断提高。复习内容避免简单的重复,在知识技术方面要有所拓宽、加深,在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教材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运用能力等方面,一个一个台阶地向上发展。

2.关于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

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获得知识的方法与途径。新编教材在知识编排体系上,首先设“预先评价”栏,学生在学习之前要知道自己当前的学习水平,同时在辅栏中采用点拨评价的方法。在叙述“学习内容与方法”中,叙述知识的同时,渗透认识事物的思想方法,即认识自己当前水平掌握知识技术要点引导实践(提示实践的方法)经过反复练习进行评价进一步提高。

(四)提供评价学习、锻炼效果的标准和评价方法

各项教材的最后,提出可定量或定性的评价标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知道学得怎样,并在学习与锻炼的实践中得到获取知识的方法与途径,从而为引导学生体育实践、提高对身体锻炼的理性认识、培养能力提供了条件。

全书正文的微细结构采用了运动文化的源与流运动技术原理预先评价知识技术要点学法建议锻炼方法举例自我评价等顺序,同时在辅栏中相应地点拨、强化、补充、启发、应用,这种编写结构对于处理好知识、技术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能力起到了导向作用。三、更新版式设计,注意装帧新颖、规范

版式设计和装帧质量是提高教科书质量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体育教材的版式设计和装帧款式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几种版本的体育教材虽然比以往有较大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设计仍然让人感到有些刻板。教材的知识性和可读性不够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材整体质量的提高。新编教材把版式设计和装帧作为提高教材质量的重要构成部分。全书双色套印,计算机排版,充分运用现代技术,从插图的构思、绘制,图表的设计,主栏辅栏的字号区别,以及双色辅网技术的运用等,大大增强了教材的视觉效果,提高了教材的可视性、可读性。特别是辅栏采用小号字,增加了信息量,提高了体育教材的文化含量。新的版式设计突出重点知识和关键的技术环节,以文为魂,以图助文,图文互补,便于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教材内容的全貌和内在的文化因素,增加了知识性和可读性,使新教材更加新颖、简洁、清晰,便于学生使用。

四、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新编高中体育教材面向21世纪,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作为指导思想,在教材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突出技术点,强调锻炼的实效性

人的素质是个综合的概念,身体素质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劳动技术素质的基础。离开人的身体谈人的素质发展,在理论上是片面的,在实践中也是要失败的。新编教材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抓住体育学科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基本功能,把体育技术作为锻炼身体,提高人的身体素质(指身体机能、形态等身体质量)的桥梁,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了体育的技术要求。教材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增强身体锻炼的实效性。

体育教学中不能排斥运动技术,更不能一见到竞技技术的名词术语就认为是竞技技术。教材中出现的技术与竞技运动技术有很大区别,即使是学习一些初步的竞技运动技术,其目的是用它来发展学生的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而不是让每个高中学生都成为运动员,实际上也不可能都成为运动员。基于上述思想,教材中编写的技术不过分强调技术细节和面面俱到,而是突出“技术点”,便于学生掌握运动项目的基本技术,更好地指导自身体育锻炼,提高锻炼的实效性。

(二)用方法引路,渗透应用意识,学以致用

体育是以身体锻炼的实践活动为鲜明特征的,如何使教材中的知识、技术原理有效地指导学生的锻炼,高中体育教材采取了两种办法。一是向学生渗透应用意识。办法是结合各项教材开辟了设问栏,比如“想一想”、“看一看”、“读一读”、“试一试”、“分析一下”、“保护者应注意!”、“练习者应注意!”、“怎么做这个动作”等等,提示学生学习的方法。二是引导学生动体与动脑相结合,把体育知识和技术原理与身体锻炼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展开学习。这样做对于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思维能力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面对问题善于思考,并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有一定的帮助。(三)学会评价方法,培养评价能力

在使学生学会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应该培养他们具有评价能力。对事物迅速作出判断和评价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新的要求。通过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向新的目标前进的愿望,新编教材为此建立了学习评价体系。它包括学习前评价,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和学习后的结果评价;评价的内容既有体育知识、技术的学习情况,也有身体机能能力的情况和心理状况;评价的指标既有定性也有定量;评价的方法是结合各项学习内容,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师生互评、小组评价等等。建立较为完整的学习评价体系,有助于使学生学会评价方法,培养评价能力,从而促进素质的提高。

(四)开阔视野,丰富体育运动文化

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各种媒体介绍的体育运动文化良莠不齐,虽然具有很强的即时性,但缺乏系统性,缺乏正确的诱导。新编教材把传授体育运动文化作为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增加了运动文化知识,提高了信息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教材中增加的体育知识主要设在辅栏,用于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体育文化知识,增加阅读兴趣。提供的知识大体包括六类:一是“名人论体育”,摘录了列宁、、徐特立、宋庆龄、蔡元培、陶行知、高士其、钱学森等对体育的精辟论述,使学生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二是体育运动的基本概念,包括体育的功能、终身教育、运动处方、库珀12分钟跑、医务监督、运动负荷、超量恢复、人体重心、肥胖与减肥、青春期高血压、身体形态的性别差异等等;三是新的体育信息,如城市学生肥胖、超体重人数比例增加,我国学生耐力素质连续10年下降,以及美国NBA篮球介绍等;四是我国运动员对世界体育运动的贡献,如郑凤荣、朱建华、王军霞以及体操、排球、技巧等运动队的介绍等;五是中国传统养生知识,如五禽戏、十叟长寿歌、黄帝内经、兄弟民族的武术等;六是体育的历史故事。这些知识可以辅助主栏的教学内容,加深对体育的理解。此外,这些知识只作为介绍,不作为考核内容。

总之,新编高中体育教材,力求做到便于学生学技术、练身体、明道理、懂方法、会评价,开阔视野,突出能力培养,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