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技术创新与发展

技术创新与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06 09:01:26

技术创新与发展

技术创新与发展例1

中图分类号:FQ81文献标识码:A

一、生物技术的基本特征

生物技术也称生物工程,它是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建立的、为创建新的生物类型或新生物机能的实用技术,是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体而言,生物工程技术包括转基因植物、动物生物技术、农作物的分子育种技术、纳米生物技术、重要疾病的生物治疗等;基因操作技术包括人类功能基因组研究、重要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等;生物信息技术包括生物信息的获取与开发、加工与利用,以及结构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研究、药物筛选、小分子药物设计等;创新药物和产业化开发上,将重点建立完善的药物筛选体系、研制重要药物品种、实验室建设、药物制剂技术等。生物技术有五个方面的特征:

1、大科学工程研究方式的出现。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的基因组的研究,使得生物技术的研究从作坊式转而进入了大科学的运作方式。基因组研究以人类基因组为代表,其研究对象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要在整体上破译遗传信息,不可能用以前零敲碎打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其他学科的一些运作方式,包括大规模、高通量、信息化的工业运作方式。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对产业的巨大带动作用,引起实业界浓厚的投资兴趣,投资量逐年递增。

2、精细分析和广阔综合的统一。生物技术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整体乃至群体的多层次、全方位研究,以及生物技术与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的前所未有的整合,使得很多生命系统复杂问题的解决出现了可能。

3、科学进步和技术革命互为因果。生物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与技术革命相关,科学与技术之间的界限也是越来越模糊了。

4、基础与应用的结合。生物技术与医学、农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是这些应用学科的基础,也能从应用学科中获取基础研究的源头活水。很多重大社会需求的问题会构成揭示自然规律的一些重大科学工程的出发点,如对艾滋病、肿瘤、人口控制、抗病虫植物等方面的研究。

5、产业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各种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生物技术基础研究到实现产业化的距离较之以往大大缩短。

二、生物技术的创新前景

世界生物技术在21世纪的发展取决于技术平台的宽度和高度,预计未来将形成几个新的生物技术平台,这些平台的建立,将使生物技术的发展令人难以预测。

生物技术已有三个平台,即DNA重组、细胞培养和DNA芯片,已经取得了相当成果,培育出了新的生物技术产业。预计在本世纪还会形成几个新的平台。

1、基因组平台。目前已有数十种微生物和4种模式生物的基因组全序列已进入数据库,人类基因全序列草图也刚完成,这意味着有数十万计的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质可供基因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的操作,从而大大扩展了生物技术的产业范围。

2、生物芯片平台。它是分子生物学与化学和物理领域的多种高新技术的交叉和融合。从DNA芯片延伸到含各种生物大分子的硅片最终将与纳米技术相结合,使离体操作的芯片发展成为可在活体内执行某种功能的组件。

3、细胞生物学平台。它是克隆动物和克隆组织器官的基础。

4、生物信息学平台。目前,生物信息学已经广泛用于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的研究,但是随着大多数基因和蛋白质功能的阐明,将会出现一个新的发展前景,这就是在计算机上模拟细胞内和机体内的生化代谢过程,甚至模拟进化的历程,这将使生物学真正进入理论生物学的新时期。

5、神经科学平台。目前,国际上正在酝酿开发神经生物学的大计划。人类的高级神经活动如感觉、认知和思维终将在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上被解析。除了可以预计的上述5个平台外,还会有新的平台出现,生物技术的发展前景是难以估量的。

三、生物技术的应用

生物技术作为21世纪高新技术的核心,对人类解决面临的食物、资源、健康、环境等重大问题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近十几年是世界生物技术迅速发展时期,无论在基础研究方面还是在应用开发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物技术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农业、医药、轻工食品、海洋开发及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生物技术将是21世纪的主导技术之一,甚至可能引发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各方面必将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

1、农业生物技术。近几年来,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发展之快,对农业产业结构的改善和产量增加的作用之大,已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农业生物技术领域中研究最活跃的是应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动植物体内,对家畜、家禽及农作物进行品种改良,从而获得高产、优质、抗病虫害的转基因动植物新品种,达到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2、海洋生物技术。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相结合,产生了海洋生物技术这一新的领域。海洋生物技术作为加速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改良海洋生物品种、提高海产养殖业产量和质量、获取有特殊药用和保健价值的生物活性物质的新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国家已将海洋生物技术作为21世纪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3、轻工、食品生物技术。轻工、食品行业是生物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农副原料加工直接制成商品,如发酵制品、酿造等产品;二是以生物技术产品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形成的新产业,如低聚糖加酶洗涤剂、高果糖浆等;三是以生物技术为手段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从而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

4、医药生物技术。医药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热点,近十多年来一些发达国家投放大量的人财物力研究和开发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已取得新的进展,其中基因治疗技术和新型生物药剂方面的开发应用最为广泛。

5、其他生物技术。随着世界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技术除广泛应用于农业、海洋、食品、医药等领域外,在其他诸如环境保护、石油化工等领域也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四、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趋势

生物技术的发展培育了一个完全崭新的、大有前途的产业领域。生物技术投资包括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生物技术诱发生产力的提高是公共和私人部门投资于生物技术领域的主要动因。基因组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的巨大经济效益吸引着投资商和企业向这一领域汇集。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生物技术逐渐在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占据了“龙头”地位。例如,20世纪末,美国的博士学位获得者中51%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在全球500强大公司的前50位中,生物制药企业有13家,其资本利润率接近20%,远高于信息产业。可见,生物技术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美国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较早的国家,生物技术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无论是在研究水平和投资强度、还是在产业规模和市场份额上,美国均领先于世界。美国拥有世界上约一半的生物技术公司和一半的生物技术专利;美国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占全球生物技术产品市场的90%以上。

目前,60%以上的生物技术成果用于医药工业,用来开发特色新药或改良传统医药,由此引发了医药工业的重大变革。众所周知,医药业是一项高技术产业,生物医药则如皇冠上的宝石,耀眼夺目却有些可望而不可即。其原因是:它需要资金、技术大规模地投入。于是,一种能汇聚市场上一切偏好风险的投资者的资金,并将之投入到需要融资的企业中去的新型投资方式――风险投资就应运而生。

生物技术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高科技产业。我国在部分领域,如人类基因组研究及疾病相关基因研究、植物基因图谱、转基因动物、基因芯片、干细胞研究有明显进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几年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年均增长率不低于25%。虽然中国生物科技领域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落后,但中国生物技术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美好的前景,它必将成为中国高技术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成长点之一,并跻身于国际先进生物技术的前列。

(作者单位:1,2.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生命科学学院;3.武汉江夏区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陈竺.“新世纪之初的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中国科学院网,2001.11.

[2]“The Biotech Century”by Jeremy Rifkin,Penguin Putnam,Inc.Marc-h.1999.

[3]钢都.“生物技术产业:本世纪的亮点”,中国经济信息,2001.1.

[4]“The Biotech Investor's Bible”by George Wolff,Wiley,John&Sons,Incorporated,June 2001.

[5]“The Coming Biotech Age:The Business of Bio-Materials”,Richard W. Oliver,McGraw-Hill Professional,November 1999.

[6]李建华.“现代生物产业发展模式初探”,经济管理,2000.11.

[7]周彦兵.“现代生物技术的应用与展望”,生物学通报,2001.4.

技术创新与发展例2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我们知道现今的网络通信中,人们开始越来越青睐于无线移动通信。我国3大通信行业巨头之一的移动公司,早已经是将其公司的精力倾注于LTE(4G)网络的研究之中,而且其它的二位公司也会逐渐地随着通信市场需求的演进、变迁,最终都将全面提供LTE、4G网络技术。早在21世纪的开元年左右,世界就已经是兴起了LTE项目的研究计划;2008年正式颁布了研究成果——LTE技术;2013年12月4日下午,我国工信部正式发放4G牌照,宣告我国通信行业进入4G时代。笔者将简要的谈谈LTE技术的发展革命与其创新方向。

1.LTE技术简介

LTE 是长期演进计划的英文Long Term Evolution首字母缩写,通俗来说,LTE 即是准 4G,是第三代通信技术 3G 向第四代通信技术 4G 过渡的过程中采用的规范和标准。因此 LTE 被称为3.9G,成为通往 4G 的大门。在技术方面,LTE 采用 OFDM 和 MIMO作为其无线网络演进的唯一标准,还改进了一直约束 3G 发展的空中接入技术。因此 LTE 技术可以在 20MHz 频谱带宽下能够提供下行 100Mbit/s 与上行 50Mbit/s 的峰值速率,支持 100Km 的覆盖半径,支持 120-350km/h 的高速移动,并具有控制面小于 100ms,用户面小于 5ms 的超短时延,同时提供综合多样化的服务内容并降低网络运营成本。如此革命性的发展,使用通信质量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在用户角度看,即使用户身处小区边缘也不会再受信号接受困难的影响,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漫游,使得移动用户一直在线的梦想变为现实。LTE 已成为世界最主流的 4G 技术的走向。在我国,三大通信运营商中国移动 GSM/TD-SCDMA、中国联通的 GSM/WCDMA、中国电信的 CDMA/EV-DO 都将向到 LTE演进。

2.LTE技术的核心技术介绍

2.1SC-FDMA技术

SC-FDMA技术是一种单载波多用户接入技术,它的实现比OFDM/OFDMA简单,但性能逊于OFDM/OFDMA。相对于OFDM/OFDMA, SC-FDMA具有较低的PAPR。发射机效率较高,能提高小区边缘的网络性能。最大的好处是降低了发射终端的峰均功率比、减小了终端的体积和成本,这是选择SC-FDMA作为LTE上行信号接入方式的一个主要原因。其特点还包括频谱带宽分配灵活、子载波序列固定、采用循环前缀对抗多径衰落和可变的传输时间间隔等。

2.2OFDM技术

OFDM是LTE系统的主要特点,它的基本思想是把高速数据流分散到多个正交的子载波上传输,从而使子载波上的符号速率大大降低,符号持续时间大大加长,因而对时延扩展有较强的抵抗力,减小了符号间干扰的影响。通常在OFDM符号前加入保护间隔,只要保护间隔大于信道的时延扩展则可以完全消除符号间干扰ISI。OFDM参数设定对整个系统的性能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如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它主要用于有效地消除符号间干扰,其长度决定了OFDM系统的抗多径能力和覆盖能力。长CP利于克服多径干扰、支持大范围覆盖,但系统开销也会相应增加,导致数据传输能力下降。为了达到小区半径100Km的覆盖要求,LTE系统采用长短两套循环前缀方案,根据具体场景进行选择:短CP方案为基本选项,长CP方案用于支持LTE大范围小区覆盖和多小区广播业务。

2.3 MIMO技术

MIMO作为提高系统传输率的最主要手段,也受到了广泛关注。由于OFDM的子载波衰落情况相对平坦,十分适合与MIMO技术相结合,提高系统性能。MIMO系统在发射端和接收端均采用多天线(或阵列天线)和多通道。多天线接收机利用空时编码处理能够分开并解码数据子流,从而实现最佳的处理。若各发射接收天线间的通道响应独立,则多入多出系统可以创造多个并行空间信道。通过这些并行空间信道独立地传输信息,数据速率必然可以提高。MIMO将多径无线信道与发射、接收视为一个整体进行优化,从而实现高的通信容量和频谱利用率。这是一种近于最优的空域时域联合的分集和干扰对消处理。当功率和带宽固定时,多入多出系统的最大容量或容量上限随最小天线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加。而在同样条件下,在接收端或发射端采用多天线或天线阵列的普通智能天线系统,其容量仅随天线数的对数增加而增加。LTE的基本MIMO模型是下行2×2、上行1×2个天线,但同时也正在考虑更多的天线配置(最多4×4)。LTE在上行还采用了虚拟MIMO以增大容量,被考虑的技术还包括空间复用、空分多址、预编码、自适应、以及开环发射分集等。

3.LTE技术的优越性

3.1提升用户的体验性

由于具有更高的传输速率、更低的延迟率和更好的移动性等优势,LTE能够大幅度提升用户对数据类业务的体验,同时有利于运营商提供更多对用户更具有吸引力的创新业务。

3.2LTE技术将给运营商带来更高的效益

LTE技术可以为运营商带来更大的技术优势和经济优势。LTE可以通过更加灵活的频谱配置方案(1.25~20MHz)来提升网络效率和单个基站效率,还可以通过弱化基站控制器设备实体、采用公共无线资源管理控制基站来简化系统结构,减少网络节点,从而更加有效地提供服务。同时,LTE技术也可以大幅度降低用户每兆流量的成本,如在网页浏览、网络游戏、音乐下载、视频片段的业务测试中,HSDPA的传输成本最低为0.02美元/MB,而LTE的传输成本最低可达到0.005美元/MB。这就大大提升了运营商的利润空间。

3.3LTE技术有利于IPR的改进

由于LTE引入了OFDM、MIMO等新技术,它的快速发展使得以美国高通公司为首的传统通信技术企业掌握核心专利的CDMA技术将逐步被淘汰,通信产业的IPR格局迎来了一次重新进行调整的机会。随着LTE标准制订工作的不断推进,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通信企业带着自己的专利技术参与到LTE技术标准制订中来。LTE标准的制订将会有助于改善目前通信产业中IPR格局失衡的局面,有助于整个通信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4.结语

LTE技术是现今的3G技术向4G技术进化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世界上各个国家的通信公司也是在积极地进行LTE技术的研制和推广。用户们通过4G网络上网时不仅在浏览网页、在线游戏、观看高清影片等方面能够得到更加畅快的体验,还能够节省流量费用。目前,LTE技术已经成为无线通信发展的潮流,是大势所趋。我国的LTE网络正处于起步阶段,但可以大胆推测,它具有广阔的前景。相信在未来几年里,市场将会有效印证这一推测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与发展例3

1我国生物技术发展的战略分析

1.1生物技术发展的广袤沃土

首先,作为拥有全球四分之一人口的泱泱大国,解决食品和安全问题是首要要务。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粮食与农产品供给,这一硬性需求是生物技术发展的基础和最大前提。其次,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健康,为医疗保健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空间。再次,我国人均可耕地面积少,而经济的飞速发展必然带来环境污染、耕地被占、能源消耗等负责影响,因此急需大量的生物质能。最后,我国绵延的边界线也需要生物技术提供保障。

1.2生物资源优势

生物经济是一种特殊的经济体,具有极强的依赖性。我国地理位置复杂多变,各地区的土壤结构也不尽相同。国内的动植物种类三倍于欧洲,是名副其实的生物王国,同时由于我国是世界人种的发源地之一,具有丰富的人类遗传基因资源,拥有三千多个人类遗传谱系,遗传资源丰富,为我国建立农作物种质资源库提供了有力基础。生物资源优势也成为我国生物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3生物技术人力资源优势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对于农业和生物技术的专业教育格外重视,全国综合类高校均设有生物技术专业,加上专科学院,每年约有4500名相关专业的大学毕业生步入社会,进入生物技术或相关领域工作,同时华裔生物科学家响誉世界生物界,国际知名的《自然杂志》中共收录华裔生物科学家论文占论文总量的1/4。可见,我国具有丰富的生物技术人才储备。

1.4健全的生物技术研发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始终未放松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国内设有生物技术的重点实验室近200家,有约四万人的生物技术科研队伍。在生物技术研发方面,已告别传统的跟踪模仿阶段,正在向自主创新阶段迈进,甚至在生命科学等尖端生物科研领域亦有不俗的成绩。如通过克隆技术有效治疗II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等顽固疾病;通过克隆动物蛋白制造疫苗和基因药物等,为我国药物领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我国生物技术创新的相关内容

2.1医药生物领域

生物技术最直接的应用领域就是医药领域。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加,疑难杂症开始频频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医学技术一次又一次地被挑战。当人们开始向生命的奥秘进行探究时,生物技术适时引入到医学领域,推动了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彻底革命,帮助人们认清了生命和大自然的规律,认清了自身对于压力和情绪的调控能力。医学生物技术不断向新的难度攀登,现今,器官移植、生物治疗、药品研发等天马行空的假想已经变为医学现实,生物技术的应用有效改善了人们的健康质量,延长了人的寿命,使重大疾病的治疗工作转向预防工作,使我国医药领域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

2.2农业生物领域

作为农业大国,尽管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给农业生产带来了科学革命,使农业产值实现了迅速扩大化,但农业要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还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种子的质量、提升化肥的药效等,因此,需要推行农业技术的第二次革命——农业生物技术革命。这次革命也可称为绿色革命,主要针对能源植物、纤维植物、油脂植物、芳香植物等动植物的新品种而实施,包括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地膜、生物饲料、优质、抗逆转基因农作物、兽用生物制品、饲料生物技术、胚胎移植工程等方面。从作物自身质量、营养成分、功效等方面加以改善,使我国农业生产的综合实力有所提升,使健康优质的农作物呈现在百姓餐桌上,解决好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饮食问题,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为实现定目标,必须将生物技术与农业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将农业生物技术定位在基础农业技术的位置,提高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2.3其它生物领域

除医药和农业领域,生物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其它领域,并不断创新,如工业领域,生物技术被应用于降解废水、废物等工业污染物方面,将有害物质变废为宝,促进了绿色制造业的发展。在能源方面,生物技术的应用可谓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通过对农林废弃物、畜禽粪便的使用,制成了部分可替代能源,为节约我国消耗性能源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与发展例4

1 引言

排球运动是 1895年由美国人马萨诸塞州的霍利沃克城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威廉.莫根年创立,迄今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而在排球创立后的很长时间里,排球一直都是以一种娱乐性、休闲性出现的项目,真正作为一种竞技运动项目,并成为遍及世界五大洲的广为普及的,与篮球、足球并成为世界三大球类运动项目之一时间并不长。现在的排球运动,主要是由两支人数相等的球队,在被球网隔开的两个均等的场内,根据规则以身体任何部位,将球从网上击入对方场区,而不使其在本方场区内落地的,集体的,攻防对抗的体育项目[1,2]。技战术是技术、战术的合称,其指导思想是一个球队在训练和比赛中,指导技术、战术行动的主导思想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正确的指导思想来源于运动训练与比赛实践,又反过来指导训练与比赛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运动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排球也同样获得了更多人的关注,尤其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排球运动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时期,包括运动理念,竞赛制度,包括技战术都在不断的创新。而每一次技战术的创新都会给排球运动带来更大的发展。尤其自1999年开始实施新的排球规则(即比赛采取每球得分制,比赛中运用自由防守队员,以及发球擦网为好球等)对排球比赛、训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变化。本文拟从新时期排球技战术的发展开展分析,旨在促进新时期排球运动技战术进一步发展与创新,推进排球运动又快又好的发展。

2 排球运动技术简介

现代排球共有发球、垫球、传球、扣球和拦网五大技术组成。发球是比赛的开始,也是进攻的开始。拥有准确而带有有攻击性的发球,不仅可以直接得分,还可以打破对方的战术配合。因此,发球既要保持准确性还要兼顾攻击性。常用的排球发球技术包括:面上手发球、正面下手发球、侧面下手发球、高吊球、勾手发球、勾手大力发球等;垫球是在全身协调用力的基础上通过手臂的迎击动作,使来球从垫击面上反弹出去的一项击球技术。常用的排球垫球技术包括:可分正垫、背垫、半跪垫球、前扑垫球、肘滑垫球、滚翻垫球、鱼跃垫球、侧卧垫球、单臂滑行铲球、单手垫球、挡球等;传球是排球运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技术。当代排球运动发展趋于技术全面,快速多变,战术多样,它的作用就更为突出。种类很多,主要有正面传球、侧传、背传、跳传、晃传等。传球是由准备姿势、迎球、击球、手型、用力5个动作部分组成[3];扣球是由运动员通过合理的助跑起跳在空中快速挥臂击球而完成。是进攻中积极有效的方法及得分的主要手段,也是衡量一个球队的进攻实力和比赛中夺取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4]。常用的排球扣技术包括:有正面扣球和勾手扣球等多种扣球技术动作;拦网指队员在球网上空拦阻对方击来的球,拦网主要包括集体拦网、双人拦网和单人拦网等。

3 新时期排球技术、战术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分析

排球战术主要是说队员在实际的排球比赛中,根据排球的规则要求和排球运动本身的规律,以及比赛双方场上的实际情况来合理的安排技术的运用所采用的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队员之间的相互配合行动。排球战术可为分个人战术和集体战术两大类。集体战术又进一步分为接发球及其进攻(简称一攻)、接扣球及其进攻(防反)、接拦回球及进攻(保攻)、接传、接传、垫 球及其进攻(推攻)四个战术系统。 排球技术是指运动员在比赛规则允许的条件下采用的各种合理的击球动作和配合动作的总称。它是排球运动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排球技术与排球战术是相互依存的整体,全面,准确,熟练和实用的技术是组织战术的基础,而合理的运用战术又能更加充分的发挥技术的威力。因,我们说排球的技术与战术是不可分割,相互制约,排球技术的相互关系是排球比赛获得成功的基础。而对于新时期排球技战术发展与创新来说,首先是技术的不断革新影响了战术的采用,带来了战术体系的革新;而战术的不断发展又反过来影响着技术的创新,因为战术体系的采用需要队员有配套的技术与之相适应在战术体系中,除发球可以看做是个人战术外,大多是集体战术。集体战术可分为进攻战术和防守战术,两者互为转换,不可分割。

4 关于新时期排球技战术发展与创新的分析

4.1进攻技战术体系的发展与创新分析

排球的进攻战术体系一般是指在接发球和接扣球等防守战术合理运用的基础上,通过二传传球组织,主、副攻和接应队员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扣球进攻战术配合。以往排球的进攻战术主要是简单的点、线、面进攻,缺乏立体交叉的体系,而在世界排球运动逐步革新以及运动员个人战术素养不断丰富的基础上,进攻战术也开始快速革新。目前的排球进攻体系中,从队员个人的进攻来讲,比如主攻的进攻方式已经涵盖了强攻、平拉开、冲进、后攻的方式,而且有的主攻手还能打出交叉战术;副攻更加强调短平快、近体快、背快、背溜、背飞等战术;接应一般会采用强攻、后攻、背飞、多与副攻配合出前交叉、后交叉等跑动战术;二传一般是二次球突袭。这比传统的排球进攻体系显然要丰富得多了,由单线进攻变为全面和立体进攻,增加了进攻的成功率。尤其是上世纪90年之后,快速多变的排球进攻战术成为主导的进攻表现形式,而前后排相互掩护下速度快、变化丰富的立体化进攻战术越来越受到排球队员的欢迎。

以排球后排进攻的运用为例,以前排球的进攻技术大部分是近网进攻技术,但随着随着排球运动员身高、力量及弹跳力的增长,网上争夺日趋激烈,同时随着拦网水平的逐步提高,单纯的进网进攻已经明显不能满足实战需要了。这种背景下,后排进攻出现了,这样不但能增加进攻点,扩大进攻面,丰富进攻战术,使进攻更具突然性,而且可以避实击虚,摆脱对手严密的拦网,既弥补前排进攻的不足,又可加强整体进攻的实力。尤其是上世纪 90 年代以后,后排进攻在世界上许多排坛强队中均成为一种主要的进攻组成部分;又如发球技战术,以前排球运动的发球得分目的并不强,更多的还是“求稳”。但随着排球运动的发展,发球技术的不断改进,大力跳起发球、扣发、助跑勾手大力跳发球、单脚起跳跳发球、勾手大力发球等技术不断产生。技术丰富了后,战术体系也逐步的得到了发展,辅助了更多新的排球进攻体系构建[4,5]。

4.2防守技战术体系的发展与创新分析

世界排球技战术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复合的发展历程,一般地说,技术的发展往往走在战术的前面。改进原有技术或出现某种新技术,就可能会形成新的战术。先进战术的运用又反过来积极推动技术的提高和发展,防守技战术体系也不例外。传统的排球运动方式一般是除了前排三个位置对应拦网以外。后排的主攻(自由人)主要是负责5号位大斜线和4号位跟吊球;二传或者接应主要负责1号位大斜线和2号位跟吊球;副攻(自由人)防守主要是沉底,在对方三号位进攻时在6号位防守,当两边防守人跟吊球时,移动到相应的后排直线取位防守。而现代排球运动则更加趋于细腻、多样、零活,防守中进攻的准备意图更加明显,隐蔽性强、灵活性大、组攻范围广、前后融合等特点更快速多变、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向发展。比如以前排球运动的放手一般是:准备姿势――判断――移动取位――击球的模式,而随着排球技术的不断发展,运动员的个人能力也不断的提高,目前排球的防守体系已经发展到边判断边取位――反应动作――控制球的模式。判断与取位同时进行,反应动作则以身体的适当部位去拦截球,如肩、臂、手、脚等。其控制理念也发展为“发挥运动员潜意识的作用,预先综合判断,注意起球的技巧和控球能力[1]。”

又如拦网技术,拦网是在网前跳起用双手阻拦对方的扣球,它既是防守技术,也是进攻手段。拦网是防守的第一道防线,是反攻的重要环节。以前的拦网都是双手拦网,但随着运动员判断的准确性提高,单手拦网技术也不断发展。目前,单手拦网已经开始发展向有意识地使用单手屈腕拦网,增加了拦击高度和伸过球网的距离,提高了防守攻击性,是拦网技术发展的前沿技术[1]。

5 结语

排球运动从诞生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技术、战术、规则等方面都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小到每一个技术动作的技巧的完善与规则的修改,大到每一项技术、战术体系的宏观变化,都对排球事业乃至体育运动事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运动员个人能力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排球经济舞台上涌现出了一大批排球运动的巨星,运动员的技术、战术、身体、体能条件进一步向排球运动专业特征靠拢。这些作用的综合就是推动排球运动技战术不断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因素,而且随着体育运动在全社会不断的得到进一步的重视,排球运动的技战术创新必将获得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郝 招. 世界排球运动的新发展对我国排球运动的启示[J]. 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5).

[2] 赵子建,许瑞勋. 现代排球技术发展特点及趋势[J]. 体育学刊,2001,8(3).

技术创新与发展例5

关键词:

新时期;石油地质勘探技术;创新;发展

一、新时期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

1.1钻井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中,钻井技术是关键的技术,其费用在勘探成本中占据较大一部分。在过去,石油地质勘探多采用欠平衡钻井技术,可以获得较快的钻井速度,并且能够减少对地层的破坏和遗漏等问题的发生。在进行枯竭油层开采时,该技术拥有较高应用价值。但该技术操作较为复杂,需要使用大量设备,在防腐和安全上也有一定欠缺。在新时期,三维钻井技术、深井钻井技术和多分支钻井技术则得到了应用,从而实现了钻井技术创新。在这些技术中,多分支钻井技术应用价值较高,能够进一步提高钻井效率。1.2物探技术。在石油地质勘探中,常使用地震勘探技术进行地下地质情况分析,可以通过记录人工制造的地震波完成石油开采地点的准确判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结合计算机等技术,具有较高分辨率的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和数字地震技术也开始在地质勘探中得到了运用[1]。1.3测井技术。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测井技术的创新上。目前,测井技术已经由数据型开始向成像型发展。利用成像型测井技术,石油地质勘探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处理效率得到了明显提高。而在多组成像测井仪的配合下,测量井眼范围得到了扩大,勘探深度也得到了提高。近几年,测井技术得到了不断创新,如随钻测井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等先进技术都得到了运用,从而使测井工作的测量精度和速度得到了有效提高[2]。在这些技术中,随钻测井技术具有设备简单、成本低和组合随意等特点,快速平台测井技术则具有较高的测井效率和较低的故障发生率,因此引起了地质勘探人员的重视。

二、新时期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

2.1信息化。从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其正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引入计算机技术,目前已经能够利用计算机完成石油勘探数据的仿真分析和处理。而通过建立相应的勘探模型,则能完成勘探地区分布特点的直观展示,进而使勘探工作的准确性得到有效提高。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计算机模拟也将在石油地质勘探中得到进一步运用,从而在为勘探效率和质量提供保障的同时,减少资源浪费。2.2综合化。从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上来看,综合化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目前,各种勘探技术都陆续得到了综合利用,以满足石油地质勘探的实际需求。比如在物探技术发展方面,油田勘探的各个环节都受到了复杂地形的影响,所以还要加强对各种物探技术的综合运用,从而更好的解决勘探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在钻井技术运用方面,则可以通过综合利用膨胀管技术和连续按技术进行水层和断裂层钻进,从而在加深钻井深度的同时,减少对钻井环境的破坏,进而使钻井和测井数据的采集和状态监测工作得以更好的开展。通过多维发展,则能使石油勘探技术得到进一步提升,进而为石油地质勘探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2.3智能化。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石油地质勘探技术也开始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目前,人们开始尝试在地质勘探领域使用无线遥感技术,从而利用全方位感知系统进行油井工作状况的实时监控[3]。而光线感知系统和新型热史技术的运用,则能在高温和复杂的地质环境中完成环境的检测,并借助系统较强的感应能力进行地质和资源分布情况的准确判断,从而在降低石油地质勘探成本的同时,为勘探人员提供安全保障。

三、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我国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目前已经得到了不断创新,开始向着信息化、综合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在全球资源日益减少的背景下,加强石油地质勘探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则能够更好的完成油气能源的开发和保护,从而为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石油地质勘探人员还要加强对技术创新与发展问题的认识,以便更好的推动技术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技术创新与发展例6

二、金融服务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两大特征凸显,其一在技术层面上,高新技术发展迅猛,技术更新速度突飞猛进;其二在金融层面上,金融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金融加快了经济腾飞的速度。科技与金融构成了现代经济发展的支柱,两者的结合助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必要条件是建立一个有效的金融服务支撑体系。结合金融的功能,从金融服务规模、结构、效率三个方面,立体分析金融服务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传导机制,以期健全金融服务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

(一)扩大金融服务规模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在金融领域,资本形成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增长的基础,包括资本的积累和投资追加。因为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投资回报中发挥作用,所以必须追加更多的资金投资才能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实现同样规模的产出增加。高新技术产业资本形成的重要前提是金融规模的扩大。而要评价金融资源的形成状况,则需分析资本形成途径和金融剩余动员方式。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资本形成不足,只有通过集中金融剩余、增加储蓄的方式,才能使中介机构在金融资源规模扩大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有效配置,最终促成生产投资在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增加。

(二)优化金融服务结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金融服务结构的优化能提高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在高新技术产业生命周期的最初创建成长阶段,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风险资本的外源性融资,能否获得银行贷款以及通过证券市场融资的便利程度,成为高新技术产业获得资金支持的前提条件。其中金融机构业务结构的优化,可以拓宽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渠道,从而影响社会资金的筹集规模和流动方向。金融体系结构合理,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就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结合高级化、开放性的金融市场结构,可以引导资金从经济效率低的部门流向经济效率高的部门,彻底冲破资本流动在部门、数量和区域分布方面的壁垒。资本的流动还会带动其他社会资源向经济效率高的部门转移,从而提升资本向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的动力。

(三)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金融动员方式与途径的差异必然带来金融服务效率的差异,进而影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社会金融资源动员方式主要有两种途径:市场性的金融动员和管制性的金融动员。市场性金融动员是指由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居民或企业支付利息,然后把这些金融剩余集聚起来,转换成为银行储蓄,进而通过储蓄—投资机制转换为社会可支配投资资金。管制性的金融动员更加强调依靠政府的行政力量,通过运用强制性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吸收和集聚社会的金融剩余,进而将其转换为政府可支配的金融资源。根据金融资源动员途径的差异,配合政府经济发展的初衷和宏观金融环境的完善程度,选择性采用相应的金融动员方式,扩大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资本形成规模,使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经营规模得以不断地扩张,大幅度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

三、金融服务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经费支持现状研究

科技成果的转化直接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科技经费的投入状况,而科技经费的规模大小取决于资金来源,因此,对资金来源分析能够看出科技经费规模形成的原因。

(一)我国金融服务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经费支持的整体现状

我国企业通过自身积累形成的资金在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研发经费中占比最大。以2008年为例,全国企业自身积累资金的比例达到87%,即超过80%的科研经费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积累资金,而来源于政府的资金占比为8.4%,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仅仅是3.2%。另外,基于资金规模较小的原因,一些小额借款暂时不在列表之内。2002~2008年,金融机构资金在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经费构成中占比最高是2003年,为10%。2008年因为遭受到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在环境影响下,高新技术产业风险增大,金融机构对科技经费的支持力度最小,仅为3.2%。总的来讲,高新技术产业的经营风险相对较大,金融机构基于安全性原则回避对高新技术产业发放贷款,从而限制了该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金融服务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经费支持的区域现状对比

我国经济在发展中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中同样如此。2008年,东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在全国占比达到87.7%,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仅为7.3%和4.9%,三个区域的产业运行结果悬殊。从高新技术产业科技经费来源结构上看,主要由政府、企业自身和金融机构三部分构成。根据表1整理的数据,2002~2008年,在政府投入方面,东部地区的资金占比整体偏低,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政府支撑力度相对较大,而且经济发展越落后的区域政府投入越大。以2008年为例,东部政府资金投入占比为5.4%,中部为22.3%,西部地区达27.7%。在企业自身积累资金方面,三个地区的资金占比都相对最大,占有绝对优势,其中西部地区的资金占比增长较为明显,2008年比2002年增长21.3%。在金融机构资金方面,除了中部地区占比运行相对平稳外,东部和西部地区的资金占比最终趋势向下,而且呈大幅度萎缩态势,其中东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从2002年的10.3%、6.2%下降到2008年的2.9%、1%。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全国不同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发展中过多依赖政府支持和企业自身优势来运营,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资金作用极其有限,而且当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大幅削减时,政府和企业补充资金的能力有限,此将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金融服务创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建设有特色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

通过对各类型金融机构的改革,构建有特色的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带动金融机构的服务创新,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支持。1.优化银行类金融机构。一方面深化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改革,以增强资本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稳妥推进跨区经营,注重产品和服务异质化,条件成熟时积极扶持地方法人银行改制上市,拓宽融资渠道;另一方面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动条件成熟的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促进地方银行体系的发展。2.建设多元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支持成立金融控股公司,尤其是在资产总量较大、法人金融机构数量较多的地级以上的城市,这样可以把金融控股公司的优势发挥出来,通过整合资源、资本管理,带动其他金融机构的创新建设;支持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创新,包括对业务、产品、管理模式、组织结构、服务方式等进行创新,扩大市场份额;支持信托机构的业务创新,积极发挥其综合主导能力;支持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对促进其发展的相关扶持政策和监管制度要完善和落实;提高相关融资性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鼓励其与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合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市、区)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创业投资公司;积极发展地方保险机构。另外,还可以鼓励一些大型企业集团或者国内外的金融机构成立新型金融机构,如金融租赁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

(二)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金融市场是一个资金融通的市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共同构成了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通过拓宽资金融通渠道助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1.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在股权融资方面,大力支持发展中小板、创业板,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上市梯度培育工程;积极推动场外股权交易市场的发展,积极扩容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的范围,把部级高新技术园区作为准入重点对象培育,同时逐步探索发展非上市股份公司股权交易市场,加强监管,提高场外交易市场的运作效率。在债券融资方面,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在银行间市场上进行资金融通;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发行公司债的方式进行资金融通。2.构建多层次的商品市场。在产权融资方面,推进统一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探索一系列包括会员制、成员制、股份制等在内的市场化手段。在期货融资方面,加快期货交易所的建设,同时加强期货交易市场主体的培育,引导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实现风险规避和套期保值。在金融要素市场上规范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提供交易、管理、融资等一站式服务,推进大宗商品在远期交易市场的发展。另外,还要探索建立金融市场创新交易平台,包括票据交易所、信贷资产交易市场等。

(三)建立政金企三方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政府、金融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三方相辅相成,协调发展,通过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协调合作,可以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1.促进政府与金融机构协调发展。综合运用财政贴息等政策,采取“建设-经营-转让”、资产收益权或土地开发权质押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组建一批资信评级高的现融资平台公司以增强政府投融资能力;争取设立科技发展银行,支持各商业银行设立科技支行;通过财政出资和社会资金投入结合的途径,建立多层次担保体系,健全政策性融资再担保机制。2.促进政府与高新技术企业协调发展。积极推动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上市,推动广东省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利用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的方式实现快速发展;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企业,通过以政府为主体设立的创业引导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自主创新领域;完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

(四)建设现代金融服务创新后援服务平台

现代金融后援服务平台的建设不仅可以健全现代金融体系,而且可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以产业集聚模式为基础,高标准地建设有特色的金融后援服务平台———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通过政府主导,加大政策的扶持和招商的力度,吸引一大批金融企业后援服务机构进入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开设机构,包括数据处理中心、金融创新研发中心、银行卡中心、保险资产管理中心、备灾中心、培训中心等。[10]这些金融后援服务机构不仅能为金融前台业务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而且为高新技术的落户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撑,同时也完善了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的功能。通过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和先进的科技理念,结合金融服务创新,积极拓展园区功能,努力把园区打造成一个集金融产品研发、技术开发、信息备份和管理人才培训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开创更加丰富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盈利模式。

(五)打造全新的金融服务合作开放格局

依托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按区域部署相应的金融服务,通过金融服务创新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谋求更多的资金支持。以广东为例,广东和港澳台、东盟的金融合作交流密切,金融服务合作内容非常丰富。针对港澳地区,只要是符合条件的港澳金融机构都鼓励在广东设立法人机构、分支机构和后台服务机构;广东省积极为粤港澳三地金融机构的合作穿针引线,争取一些综合的金融服务,如银团贷款、保险等,助力跨境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广东省大力推动企业和金融机构赴香港上市,凡符合条件的企业均大力支持其在深圳、香港两地的创业板市场跨境上市;加强粤港澳租赁融资、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等合作。针对台湾地区,以东莞、汕头市为重点地区开展粤台金融合作先行先试,争取中央批准在广东省建立海峡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区。针对东盟地区,探索成立广东东盟投资基金,支持广东金融机构把金融服务链条延伸到东盟地区,为广东与东盟地区的经贸往来提供便利的金融服务,形成广东-东盟常态化的金融合作机制。

五、金融服务创新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通过金融监管体系、信用保障机制以及金融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降低金融服务创新的风险,强化金融服务创新的功能,从而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一)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是金融服务创新中不可或缺的保障。金融监管能够制止各种欺诈活动和不恰当风险转嫁的发生,从而维护金融业的健康运行,提高社会的经济福利。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的建设要从两个机制切入,一是协调机制,二是创新机制。1.加强金融监管体系的协调机制。一是要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具有监管职能的部门包括人民银行、证券监管部门、保险的监管部门和各大金融机构,它们共同构成金融风险的预警系统。部门之间要提高风险信息和对策措施传递的效率,缩短时滞,使省内各级政府部门和各金融机构能够及时回避风险或降低风险的危害性。二是要健全金融法规建设。首先,根据金融服务创新,设立适用的金融法规及实施细则;其次,清理原有的法规和制度,及时修订或者废除与金融服务创新不适应的条款;再次,立法环境如果尚不成熟,可以采取缓冲手段,制定一个过渡性的暂行规定。2.完善省金融监管体系的创新机制。创新机制的完善强调信息的传递,要求信息传递的渠道畅通、数量充分,且质量能够保证。借助现代信息和科学技术,加大监督信息网络化在金融机构内部、监管部门、监管当局之间的建设力度,改善信息在它们之间传递的方式和速度,增强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以实现金融监管中的信息共享。

(二)建设完备的信用保障机制

在完备的信用保障机制约束下,通过为个人、企业等经济主体提供各种类型的信用服务,可以化解和防范金融风险,使货币资金运作起来更加安全和顺畅。信用保障机制的建设主要体现在搭建公共平台和丰富参与主体上。1.搭建信用体系公共平台。建立一套适合的信用标准化体系,加强金融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调,逐步建立统一征信平台,促进金融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建立信用违规违法惩治机制;严厉打击寻租行为,对经营活动中违反市场规则和商业道德的行为防微杜渐,推进廉政建设,创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2.丰富信用体系参与主体。首先,信用体系包括个人信用、企事业单位信用和政府信用,其中个人信用是基础,企业、事业单位的信用是重点,而政府信用则是关键。通过建设信用服务体系、文化体系、政策法规体系、监管与奖惩体系以及区域联动体系,共同为三大信用主体的培育服务。[11]其次,建设联合征信数据库,把保险业、证券业和外汇管理等信用系统信息进行对接共享,提高信用评估的效率。再次,逐步把个体工商户和重点人群纳入征信范围,通过公用事业单位、行业协会和政府行政部门等有效途径,掌握他们的个人信用信息,补充建设征信数据库。

技术创新与发展例7

关键词 生态技术创新 可持续发展

当代西方发展理论经历了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整体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三个阶段。单纯经济增长发展观由于忽视了社会体制、政治制度、文化等因素,造成发展的困境;以人为中心的整体发展观则忽视了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可持续发展观则代表了当前人类对发展问题最深入的思考,属于发展的生态观,突出人类与自然、前人发展和后人发展之间的协调,而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

随着全球性资源、人口、环境问题的凸现和加剧,企业要谋求生存和持续发展,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而生态技术创新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1生态技术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主题,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源于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上的《我们共同的未来》这一著名报告。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念和模式,不是指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生态、经济、社会三种可持续性相互联系、共同组成的一个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是“生态——经济——社会”三维复合系统的运行轨迹与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是:当今的经济增长不能破坏后人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群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其它国家(或其它地区、其他人)的利益为代价。它强调的是人类必须在“利他”的前提下谋求“自利”,以确保代际的公平和代内的公平。从这个意义上讲,把“利他”作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共产主义思想是相通的

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创新,作为现代经济微观基础的企业能否持续发展,实际上取决于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结果,需要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而融生态与技术创新于一体的生态技术创新,则是将经济活动和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从“生态——经济——社会”系统整体上来考虑的技术创新。在企业可持续发展系统整体中,生态技术创新以生态可持续性为基础,以经济可持续性为主导,以社会可持续性为动力与保证。它主张以“可持续性”作为其基本准则,并取代“经济人假设”,不仅有效地弥补了传统技术创新中过分强调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的缺陷,而且突破了传统技术创新“高投入、高消耗”的传统发展模式框架,它注重优化利用资源,保护环境,追求的是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的经济持续增长,即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从而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源泉。

2技术创新新观念:生态技术创新

“创新”概念最早是在1912年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次使用的一词。熊彼特认为,所谓创新,是指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引入新产品、引入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以及实现工业新的组织等内容。后来,索罗提出了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根源和后阶段发展,这种“两步论”被认为是技术创新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西方经济学家进一步探讨了技术创新的内涵、过程、动力机制和运作模式等等,从而使创新理论形成了两大分支。一支是新熊彼特主义,即技术创新学派;另一支是制度创新理论,即新制度学派。

生态技术创新是生态学向传统技术创新渗透的一种新型的创新系统,是在建立新的企业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中,在技术创新的各个阶段中引入生态观念,从而引导技术创新朝着有利于资源、环境保护及其与经济、社会、环境系统之间的良性循环的方向协调发展。生态技术创新在内涵上,实际上是融合了新熊彼特主义、制度创新理论和生态学的观点。它以生态保护为中心,在企业生产系统中引入生态观念,追求的是生态经济综合效益,即经济效益最佳、生态效益最好、社会效益最优的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从而确保了包括微观单元企业在内的经济及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的两层次创新系统,涉及技术层生态技术创新和管理层生态技术创新两个层次。技术层生态技术创新是指所有节约资源。避免或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创新,包括资源的生态创新、产品的生态创新和工艺的生态创新,其核心思想就是如何将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减少到最小。管理层生态技术创新就是建立一种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管理模式,促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其实质是生态学思想向企业管理全方位整体意义上的渗透。管理层生态技术创新的内容不仅包括如何合理组织经济生产力和生态生产力,维护经济生产关系和生态生产关系,而且还包括研究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方式和技术,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现有资源组织最优生产,保证生态经济生产力和生态经济生产关系相互协调。

技术层生态技术创新和管理层生态技术创新这两个层次相互支持、相互依赖。技术层生态技术创新是管理层生态技术创新的基础,管理层生态技术创新体现在技术层生态技术创新中。两个层次运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实现相同的目标,且无论哪个层次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另一个层次的支持。由于生态技术创新的两个层次分别代表着创新理论的两个大分支,即技术层生态技术创新对应于熊彼特主义,管理层生态技术创新则对应于制度创新理论,从而成为技术创新的全新观念。

3进行生态技术创新,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3.1要树立“生态观”、“可持续发展观”

长期以来,企业“重经济、轻生态”的观念根深蒂固,传统的以资源高投入和环境污染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取的和不可持续的,这一发展模式已为历史所否定。企业开展生态技术创新,首先要树立“生态观”、“可持续发展观”。围绕企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引入生态观念,遵循生态规律进行资源优化配置,可持续利用与保护,促进经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使企业的发展适应环境承载力。

3.2营造良好的生态技术创新环境

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的环境。企业生态技术创新环境分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涉及政策、科技、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内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目标、科技力量、管理方式、组织结构等。从宏观上讲,国家应在政策导向上向“生态化”倾斜,运用财政、金融和税收等手段,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生态技术创新,为其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从微观上讲,企业应把握对生态创新影响较大的环境因素,注意外部环境因素在企业生态创新过程的变化趋势,将生态创新思想纳入企业目标,加强组织管理,强化科技实力,为其进行生态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3.3建立生态技术创新动态的两层次创新系统

为保证生态

技术创新的开展,企业应建立“技术——管理”两层面创新系统。在技术层面上,企业应建立“资源——产品——工艺”生态创新子系统,大力引进和开发绿色产品,广泛应用环境无害化技术,如清洁工艺、生态工艺、共生技术,进行无公害生产,实现企业生产活动全过程“生态化”控制。在管理层面上,企业应针对所处的生态环境,根据市场需求,制订生态技术创新战略,形成良好的以生态技术创新组织体系、产品开发过程管理体系和生态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为内容的生态技术创新机制。4. 生态技术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面对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和挑战,必须采取能推动经济进步的技术创新措施,具体如下。

4.1产品创新

这既包括节能环保型、机动车辆、家电、取暖设备等消费品的创新,同时也包括再生材料的创新。

4.2工艺创新

工艺创新的最大特点是在减少工序、减少原材料使用量等。采用了这样技术创新的企业不仅在增大了自己的市场份额,提升了利润空间,也在客观上保护了环境。在这个层面上,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我国面临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挑战是长期以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所导致的,既以消化大量资源和环境恶化为代价,只注重经济数量的增长不忽视了经济质量的提高。我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很多中小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显而易见,如果不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更替陈旧落后的设备,不断实施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技术创新工程,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那么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将很难实现。科学技术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必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政策,切实做好科技在创新活动中的作用。

4.3制度创新

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政府必须在其中扮演好其角色,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制定技术标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行为进行管制,使企业的技术创新目标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一致,并对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做必要的补充。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是从政策角度出发,它却是一个最能代表政府意图并最具有可控的主体,因此应加大对环保、节能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毕竟,国内的技术创新能力跟国外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政府还必须提升引进制度,在结合国内企业生产能力的条件下,进行“二次技术创新”,从而缩少与先进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差距,提高我们的竞争力。

5. 结束语

落实可持续发展,一项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所以,必须把环境忧患意识转换为环境参与意识,把索取意识转换为奉献意识。技术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然而现有的生态技术创新还远远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积累起引发生态革命的技术储备,生态技术自身必须升级。政府的经济扶持要瞄准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生态技术的研究工作,而不是急于推广不成熟的生态技术;技术创新要以“自利”为切入点,实现“自利”和“利他”的统一,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⑴钱兆华、李锐锋等主编:《自然辩证法教程》,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⑵陈敏豪:《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武汉出版社,1995。

技术创新与发展例8

前言

自第三次工业革命起,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非物质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逐渐加强,引起了经济布局和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在市场的主导下,传统工业由机器加工的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逐渐向柔性制造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转变。受世界工业发展浪潮的影响,我国工业经历了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粗放到集约,并逐渐向高精尖的世界水平靠拢的发展。沈阳作为我国最早进行工业发展的城市之一,其工业的发展可以看作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创新是工业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技术创新是工业企业提高竞争能力的关键。通过总结沈阳工业化发展历程的经验,分析当前沈阳工业技术发展现状,为工业技术创新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1、沈阳工业发展历程

1.1初期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1953年)

20世纪40年代,美国兴起第三次工业革命,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从此工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沈阳开始大力发展现代工业。这一阶段是我国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也是沈阳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此阶段沈阳工业发展的起步点,开始出现一些早起的工业企业如表1。

这一时期是沈阳现代工业发展的起步时期,技术创新能力差,主要依靠从日、俄和西方国家的技术引进,进行仿制生产。自主研发能力弱,工业发展缓慢,工业管理落后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通过技术引进沈阳创造了我国工业史上的无数个第一,弥补国内空白,主要成就包括:出产中国第一台车床——六尺皮带车床,生产了中国第一台普通机床,支持国家军事建设等。

1.2独立自主阶段(1953年-1978年)

1953年到1957年我国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标志着我国开始从农业主导逐渐向工业化发展转变,通过等价交换的外贸方式,中国接受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援助。建设了以“156项”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

在这段时间,国外工业技术进步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又由于国内还处于计划经济阶段,工业生产趋向于政府规划,对市场作用的认识不够全面。沈阳走在国内工业技术发展的前列,在引进国际援助后,开始尝试独立自主的工业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54年,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沈飞集团在这一阶段创造了无数个中国第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58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喷气教练机首飞成功和1969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歼击机首飞成功。沈阳机床也是这一阶段的重点发展企业,1953年,中国第一台摇臂钻床;1956年,中国第一台卧式镗床;1958年,中国第一台自动机床;1975年,中国第一台数控车床等先后诞生。

1.3转型阶段(1978年-2002年)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沈阳工业技术创新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沈阳的工业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企业竞争,特别是2011年中国加入WTO组织以后,沈阳装备制造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优势逐渐被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一些传统的装备制造企业被迫重组,转产或者停产倒闭。沈阳工业发展表现出技术落后,管理困难,生产效率低和设备老化等问题,急需进行转型。陈旧的国有制体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要求,企业制度逐渐深入到工业企业,沈阳企业出现了一段时期的动荡和改革,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有制企业变化显著,多元的经济形式共存。沈阳大部分工业企业在这一时期进行转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994年,原沈阳飞机制造公司裂变组建了沈飞工业集团,公司更名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飞公司);1996年,北方重工由工厂制转为公司制,建立了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2年,沈阳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995年,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并于1996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2000年沈阳建筑机械厂正式改制。

1991年,首批4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的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拉开了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序幕。以装备制造业为主要产业形式的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各工业区发展规划逐步落实。机械、电子、汽车、航天和通讯设备制造业逐具规模。信息化技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出现了集成制造系统,ERP系统的应用,准时生产方式(JIT)、精益生产(LP)、敏捷制造、大规模定制等逐渐成熟,CAD、CAM、CAE和CAPP实现了高度集中。依靠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促进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发挥了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优势,工业技术创新周期明显缩短,研发效率显著提高。

1.4新型工业化阶段(2002年至今)

2002年末召开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真正的新型工业是在信息工业基础发展起来的智能工业,一种以人脑智慧、电脑网络和物理设备为基本要素的新型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同时,新型工业化还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城镇化发展,并注重人才的培养。2011年,协同创新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引导沈阳的工业企业向产学研合作发展,高校科研机构、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区以及科技园的参与,通过工业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产业集群技术协同创新等新的科技创新形式。通过对工业技术创新各要素的整合利用,加强创新系统内部各主体间的合作与联系,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缩短研发周期,增强企业市场反应速度,提高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

2、工业技术创新发展分析

通过对沈阳工业发展的分析,可见工业发展与技术进步关系密切,技术进步直接影响工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应的工业发展阶段有相应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对沈阳工业发展过程的总结,汇总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沈阳工业技术发展是沿着从刚开始的技术引进到自主研发,再到合作研发最后到协同创新的脉络发展的。而各个阶段的技术发展形势又与该阶段的工业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

(1)在初期发展阶段,沈阳工业技术底子薄,缺乏相应的资金、人才、设备和稳定环境,所以技术发展条件不够成熟,只能通过国外的支持,技术人员大多为国外人员;

(2)独立阶段,虽然比起国际水平较为落后,但是沈阳的工业技术在国内已经较为领先,具有一定从事独立自主研发的能力,逐渐将引进的国外技术消化,开展自主研发项目,进行技术改进和提高;

(3)在转型阶段,沈阳部分工业企业技术逐渐赶超国际水平,一些外国企业开始与沈阳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合作,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便捷的沟通和高度的同步化使得沈阳的工业企业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行内部的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进一步推进沈阳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4)新型工业化阶段,根据新型工业化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要求,企业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高效敏捷的需求,为了避免进行耗时较长的自主研发,企业拿出核心优势配合其他企业进行创新的协同研发模式逐渐成型,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又由于发达的网络技术为合作主体间的资源共享和及时有效的沟通提供了便利条件,更加推动了沈阳工业技术协同创新模式的广泛应用。

沈阳工业的技术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发展过程。所谓的“点”就是独立的企业,“线”就是同一类型企业两两之间的合作关系,而“面”就是指同一产业相关的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构成的合作平台。图1可以清晰的表示这四个阶段的技术发展特点。

3、工业发展新阶段对技术创新发展影响

吉林大学王胜今教授和吴昊教授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实质是一个“再工业化”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工业化”的问题,再次引起对东北工业化问题的重新思考和关注。作为辽宁省乃至全国的工业龙头城市,沈阳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辽宁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有着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目前,我国工业技术创新还停留在协同创新的初步阶段,各方面条件还不够成熟,在以后的发展中应在已有发展基础上注重对技术协同创新的研究和重视,从运行机理方面有效解决冲突,总结经验。随着供应链的相互交叉,产业集群的不断交融,预计未来工业技术创新将会逐渐打破行业限制,形成不同行业内组织的相互合作创新,这种技术创新模式能软化合作系统结构,打破合作体之间的障碍。另外,随着工业环境的不断变化,工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也将有所改善。综合现有发展情况,预计未来工业发展对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与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技术组成多元化,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进一步融合。美国趋势学家杰里来·里夫金认为,未来工业发展趋势就是目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用和不断融合,引起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

(2)工业技术发展领域更加致力于能源结构调整、能源多样化和节能减排等方面,新能源技术将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绿色经济,从而逐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开采,世界能源供给紧张不断加剧,页岩气和可燃冰等化石能源的开采技术与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技术将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主要方向。

(3)工业技术逐渐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工业技术在部分关键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依托强大的资金设备、人员和科研院所工业技术逐步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智能化,信息制造和生物经济等方面将成为工业技术发展的主要领域。

(4)更加注重虚拟化合作发展,由于工业技术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与其他地区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加之信息技术的支持,沟通形式多样,沟通效果良好,远程指导普遍应用,形成了技术创新网络平台下的虚拟合作形式,虚拟商品、虚拟团队、虚拟企业和虚拟组织的出现使得技术创新合作打破以往实体操作的桎梏,跨地区的技术合作更加直接方便,虚拟合作将会成为技术创新合作的主导形式。

(5)技术创新趋向于更加广泛的协同创新,技术创新多元化、新型工业化以及科学发展观;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互动,信息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生物技术与经济稳步发展的相关性等等都要求创新主体的多元合作,传统的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要求,技术协同创新将在多行业内进行,涉及领域更加广阔,参与主体更加复杂,合作过程中交互行为更加频繁是沈阳工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特点。

(6)技术协同创新要求相关的法律政策和信任制度进一步完善,协同创新要求各合作主体依靠合同进行技术创新,由于协同创新主体间地理位置较远或者行业领域相关性较小,不可避免出现矛盾和纠纷,主要体现在合同的履行与合作成果的分配方面。因此要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对合作中责任与义务合理分配,对技术成果进行有效保护。另外还要求企业规定与地方政策相协调,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地方政策与相关地方法规相互补充。为工业技术创新提供一套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保证技术协同创新的顺利进行。

(7)技术协同创新需要人才的交流与合作,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企业技术人员、高校学者以及社会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科技协同创新的同时也是技术的学习和交流,要将人才交流与技术创新有效结合起来。合作主体之间的人才相互流动学习,拓宽研究视野,激发创新思路,为以后的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国伟.机械工业发展与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齐二石,宋立夫.工业工程与制造业信息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技术创新与发展例9

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有利于增强职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有利于增强企业科技发展力、市场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实现职工成长成才,企业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改革不断深化、经营机制不断创新的新形势下,深化与发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意义重大,成为企业工会积极探索的课题。

一、提高三种认识,推动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向纵深发展。

(一)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企业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引导职工建功立业的积极举措。在煤矿企业面临传统工艺逐步退出市场,机械化技术越来越发达的新形势下,职工原有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与企业机械化发展步伐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工会能否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破解这个难题上来,能否引领职工将注意力集中到解决这个难题上来,对企业发展、职工发展、工会自身发展至关重要。

(二)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对职工在企业生存发展权利的根本维护。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提高职工素质、体现价值的重要载体,企业要从多方面给职工搭建成才的舞台,施展才华的平台,努力实现职工潜能开发最大化,最终实现“企业发展我成才”。

(三)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有利于发挥职工主力军作用,调动其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增强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劳动技能,培育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职工队伍,实现队伍高素质化;有利于发挥工会组织的服务职能,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二、抓住三个重点,保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有章可循、有据可依、规范运作。

(一)紧扣企业中心,构建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大格局。确立“党委领导、行政负责、工会实施、部门配合、职工参与”的工作机制。创建评价体系,实现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常态化管理。完善激励机制,提高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突出工作重心,提高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工作实效。一是利用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多种形式,调动和发挥职工的潜能和智慧,努力提高职工劳动技能。对煤矿企业来说,就是要围绕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设备技术等企业工作的重点、难点,抓好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改进,充分激发职工的聪明才智,提高职工现场处理隐患、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参与企业管理,献身煤炭事业。二是将职工参与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广度、力度和深度,作为衡量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志。坚持全员参与、全员管理、全员培训、全员创新、全员发展;坚持活动与管理一体化推进、与项目一体化实施、与指标一体化考核;坚持把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重点、难点、薄弱点作为创新活动的切入点、落脚点,保证重点、突破难点、弥补薄弱点。

(三)拓展创新领域,保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常抓常新。一是强化市场意识,以效益为中心,经营活动延伸到哪里,创新活动领域就拓宽到哪里,把活动与提高企业竞争力结合起来;二是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既要涉及安全生产、经营管理,也要覆盖思想、覆盖企业文化,凡是对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有益的方面,都要纳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努力拓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领域。对煤矿企业来说,既要在岗位技能、产品质量、高产高效、优质低耗上创新,更要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质量等方面创新,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技术创新与发展例10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创新过程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创新情况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微处理器的发展

计算机系统的核心是微处理器,目前微处理器发展进程中,最明显的是尺寸一直在缩小。当前处理器的微型化方面受制于量子效应等多个方面。从当前处理器发展的情况来看,紫外光源对处理器性能提升作用不大,主要是因为其波长短。实现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微处理器的发展。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分组交换技术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分组交换技术发展,采用分组交换技术对数据加以分割,并让其长度成为相同数据段,之后再在每一段数据前加入相关的信息,标识数据发送位置,之后再按照该标识来对数据进行传输。其方式是采用逐段方法使用通信链路,大大提高通信效能。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纳米科技的发展

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再加上信息处理量的大增,处理速度变成关键性衡量指标。当前,计算机处理信息是依靠电子元件来完成的,所以,电子元件性能还可继续提升。但是,其实现跨越性发展却较为困难,这严重制约了计算机发展的高速化。为此,计算机今后的发展转向纳米元件方面,这大大提升了集成度。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创新趋势

1.未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创新趋势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在人们的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势必对计算机技术要求将更高,需持续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满足人们的新需要。

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纳米技术发展提速

随着政治经济等的全球化,电子计算机元件将大量采用纳米技术,这打破了电子元件本身性能的束缚,能制造量子计算机或者是生物计算机,实现计算机性能方面的新跨越,这也可以认为是计算机未来发展主流。因为纳米技术不再受计算机处理速度、集成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因此,需大力推进纳米技术。在纳米方面实现新突破后,量子计算机与生物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存储能力等将快速提升。

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体系结构实现新突破

近年来,计算机体系结构在设计上强调多任务并行运算,可采用同一机器进行多任务。为有效提升计算机与用户之间交互性,需侧重集群性计算机系统方面的研究,强化计算机系统的兼容性与可靠性,对改善计算机自身体系结构意义重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体系结构实现新突破。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网络技术与软件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因为网络而发展空间更为广阔。也就是说,计算机的发展与网络是相辅相成的。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人与网络间的关系更为密切,这使互联网云技术发展将更为迅速。未来计算机将与网络关系更紧密。计算机将发展为网络终端,数据、运转软件都在网络服务器内创建。软件是计算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比计算机硬件性能与操作系统来看,软件本身性能作用是非常大的。从当前使用的系统来看,企业采用工业台式计算机,企业工程区域发展速度加快。数据库方面的作用逐步完善,在数据内容解决方面将不限定在符号、数字方面,在多媒体信息方面还能超越当前的单一代码的文件储存方法。软件性能构成主要是程序语言,这主要考虑到互联网通用性,多种类型语言使用互联网新技术。在工作性能协调方面为软件计算机发展目标,采用网络技术作为支撑,能让不同地域的人一起协同工作。

多媒体性能的进步和发展,是将路由器、服务器和转换器等多种互联网所需要的设备、技术显著提升,包括内存、用户端、图片等多种硬件性能。使用互联网的人员并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去主动到互联网内查询信息。与此同时,蓝牙技术快速发展并被大量运用,这使得多媒体通信、个人区域网、无线宽带、数字信息等速度提升加快。未来新一代网络多媒体软件开发,需结合多媒体工作经验,充分发挥计算机无线网络,这出现了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多媒体嵌入化、智能化以及零件化发展较快。多媒体电脑硬件系统自身结构和软件需同步发展,这提升了多媒体性能。总的来讲,多媒体性能自身数字化推动了技能持续拓展。由于多媒体性能提升大大推动了电脑生存与发展,数字多媒体芯片逐渐变成多媒体性能核心。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发展

计算机技术创新是持续不断的,计算机发展的原则是稳定、显著、快速,计算机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选择判断。不断的选择,进而有效提升计算机发展进程。因此,与计算机科技对比来看,更需要不断关注计算机的合理性选择和科技使用。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发展需要推动计算机创新发明

计算机科技产品的很多创新发明是社会需要才出现的,然而,还需要指出的是,受到多种条件的影响,例如参加人员、经济条件、组织规模等。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创新发展和企业相配合会大大推动计算机科技创新发展

技术创新与发展例11

1、沈阳工业发展历程

1.1初期发展阶段(20世纪40年代-1953年)

20世纪40年代,美国兴起第三次工业革命,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从此工业发展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沈阳开始大力发展现代工业。这一阶段是我国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也是沈阳工业发展的起步阶段。此阶段沈阳工业发展的起步点,开始出现一些早起的工业企业如表1。

这一时期是沈阳现代工业发展的起步时期,技术创新能力差,主要依靠从日俄和西方国家的技术引进,进行仿制生产。自主研发能力弱,工业发展缓慢,工业管理落后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通过技术引进沈阳创造了我国工业史上的无数个第一,弥补国内空白主要成就包括:出产中国第一台车床一一六尺皮带车床,生产了中国第一台普通机床,支持国家军事建设等。

1.2独立自主阶段(1953年-1978年)

1953年到1957年我国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标志着我国开始从农业主导逐渐向工业化发展转变,通过等价交换的外贸方式,中国接受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资金、技术和设备援助。建设了以"156项”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使中国以能源、机械、原材料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现代化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

在这段时间,国外工业技术进步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又由于国内还处于计划经济阶段,工业生产趋向于政府规划,对市场作用的认识不够全面。沈阳走在国内工业技术发展的前列,在引进国际援助后,开始尝试独立自主的工业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54年,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成立。沈飞集团在这一阶段创造了无数个中国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958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喷气教练机首飞成功和1969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高空高速歼击机首飞成功。沈阳机床也是这一阶段的重点发展企业,1953年,中国第一台摇臂钻床;956年,中国第一台卧式镗床;958年,中国第一台自动机床;1975年,中国第一台数控车床等先后诞生。

1.3转型阶段(1978年-2002年)

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方针,沈阳工业技术创新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沈阳的工业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企业竞争,特别是2011年中国加入WTO组织以后,沈阳装备制造业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优势逐渐被技术密集型产业取代。一些传统的装备制造企业被迫重组,转产或者停产倒闭。沈阳工业发展表现出技术落后,管理困难,生产效率低和设备老化等问题,急需进行转型。陈旧的国有制体制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的要求,企业制度逐渐深入到工业企业,沈阳企业出现了一段时期的动荡和改革,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有制企业变化显着,多元的经济形式共存。沈阳大部分工业企业在这一时期进行转制,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994年,原沈阳飞机制造公司裂变组建了沈飞工业集团,公司更名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沈飞公司);1996年,北方重工由工厂制转为公司制,建立了沈阳重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2年,沈阳金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1995年,沈阳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并于1996年在深交所挂牌上市;2000年沈阳建筑机械厂正式改制。

1991年,首批4个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的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拉开了沈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序幕。以装备制造业为主要产业形式的产业集群逐渐形成,各工业区发展规划逐步落实。机械、电子、汽车、航天和通讯设备制造业逐具规模。信息化技术与工业生产相结合,出现了集成制造系统,ERP系统的应用,准时生产方式(JIT)、精益生产(LP)、敏捷制造、大规模定制等逐渐成熟,CAD、CAM、CAE和CAPP实现了高度集中。依靠技术引进和自主研发,促进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发挥了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的优势,工业技术创新周期明显缩短,研发效率显着提高。

1.4新型工业化阶段(2002年至今)

2002年末召开的十六大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真正的新型工业是在信息工业基础发展起来的智能工业,一种

以人脑智慧、电脑网络和物理设备为基本要素的新型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同时,新型工业化还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城镇化发展,并注重人才的培养。2011年,协同创新进入国家战略层面,引导沈阳的工业企业向产学研合作发展,高校科研机构、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产业区以及科技园的参与,通过工业科技创新平台形成了产业集群技术协同创新等新的科技创新形式。通过对工业技术创新各要素的整合利用,加强创新系统内部各主体间的合作与联系,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工业技术创新效率,缩短研发周期,增强企业市场反应速度,提高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

2、工业技术创新发展分析通过对沈阳工业发展的分析,可见工业发展与技术进步关系密切,技术进步直接影响工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对应的工业发展阶段有相应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对沈阳工业发展过程的总结,汇总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沈阳工业技术发展是沿着从刚开始的技术引进到自主研发,再到合作研发最后到协同创新的脉络发展的。而各个阶段的技术发展形势又与该阶段的工业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

⑴在初期发展阶段,沈阳工业技术底子薄,缺乏相应的资金、人才、设备和稳定环境,所以技术发展条件不够成熟,只能通过国外的支持,技术人员大多为国外人员;

⑵独立阶段,虽然比起国际水平较为落后,但是沈阳的工业技术在国内已经较为领先,具有一定从事独立自主研发的能力,逐渐将引进的国外技术消化,开展自主研发项目进行技术改进和提高;

⑶在转型阶段,沈阳部分工业企业技术逐渐赶超国际水平,一些外国企业开始与沈阳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合作,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便捷的沟通和高度的同步化使得沈阳的工业企业及时了解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进行内部的自主研发与技术创新,进一步推进沈阳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⑷新型工业化阶段,根据新型工业化对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要求,企业逐渐认识到传统的技术创新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高效敏捷的需求,为了避免进行耗时较长的自主研发,企业拿出核心优势配合其他企业进行创新的协同研发模式逐渐成型,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又由于发达的网络技术为合作主体间的资源共享和及时有效的沟通提供了便利条件,更加推动了沈阳工业技术协同创新模式的广泛应用。

沈阳工业的技术发展历程可以看作是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发展过程。所谓的"点"就是独立的企业,"线"就是同一类型企业两两之间的合作关系,而"面””就是指同一产业相关的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构成的合作平台。图1可以清晰的表示这四个阶段的技术发展特点。沈阳工业技术创新形式发展特点。

3.'工业发餍新阶段对技术刨新发屑彩?

吉林大学王胜今教授和吴昊教授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实质是一个"再工业化〃过程》一文中首次提出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再工业化〃的问题,再次引起对东北工业化问题的重新思考和关注。作为辽宁省乃至全国的工业龙头城市,沈阳工业的快速发展对辽宁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有着重要的带动和示范作用。目前,我国工业技术创新还停留在协同创新的初步阶段,各方面条件还不够成熟,在以后的发展中应在已有发展基础上注重对技术协同创新的研究和重视,从运行机理方面有效解决冲突,总结经验。随着供应链的相互交叉,产业集群的不断交融,预计未来工业技术创新将会逐渐打破行业限制,形成不同行业内组织的相互合作创新,这种技术创新模式能软化合作系统结构,打破合作体之间的障碍。另外,随着工业环境的不断变化,工业的技术发展方向也将有所改善。综合现有发展情况,预计未来工业发展对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与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⑴技术组成多元化,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技术进一步融合。美国趋势学家杰里来里夫金认为,未来工业发展趋势就是目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用和不断融合,引起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

⑵工业技术发展领域更加致力于能源结构调整、能源多样化和节能减排等方面,新能源技术将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绿色经济,从而逐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开采,世界能源供给紧张不断加剧,页岩气和可燃冰等化石能源的开采技术与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技术将成为解决能源问题的主要方向。

⑶工业技术逐渐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工业技术在部分关键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依托强大的资金设备、人员和科研院所工业技术逐步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在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智能化,信息制造和生物经济等方面将成为工业技术发展的主要领域。

⑷更加注重虚拟化合作发展,由于工业技术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工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与其他地区的合作进一步加强,加之信息技术的支持,沟通形式多样,沟通效果良好,远程指导普遍应用,形成了技术创新网络平台下的虚拟合作形式,虚拟商品、虚拟团队、虚拟企业和虚拟组织的出现使得技术创新合作打破以往实体操作的桎梏,跨地区的技术合作更加直接方便,虚拟合作将会成为技术创新合作的主导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