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探究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6-16 09:26:35

小学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探究例1

受国际小学科学教学法研究的启示,考察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学自然学科教学改革的实践,将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先驱刘默耕先生倡导的“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这--“指导思想”或称“核心”、“灵魂”命名为“引导--探索”教学法,并将这--教学法应用于科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的教学,学生及学员普遍反映该教学法的归纳,“容易理解、易于接受、便于应用”。该教学法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小学科学教学法”为题在《小学自然教学》2002年第10期公开发表,说明它也得到专家的认可和肯定。把刘默耕先生为自然课倡导的教学法正式提出来,结束了我国没有自己的小学自然课教学法的历史,并将“教学法”和“教学方法”这两个概念明确区分开来,便于在小学自然教师培养和培训中进行我国小学自然教学法的传播和普及,同时也为进--步研究新--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关于“引探--合作”教学法

在研究刘默耕倡导的“引导--探索”教学法的基础上,笔者与部分小学自然教师合作继续进行“关于小学科学课教学法”的课题研究,通过认真研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和试验区优秀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课教学实验,不难悟出,为了应对新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挑战,《纲要》和《标准》又为小学科学课倡导了--条“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合作建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本领”的教学法,我们把它简约为“引探--合作”教学法。“引探--合作”教学法可以看成是对刘默耕“引导--探索”教学法的继承和发展,它是指导21世纪我国小学科学课的主导教学法。研究“引探--合作”教学法,将有利于小学科学教师及预备教师从整体上理解、把握、应用新课标和新教材,或者应用《纲要》及《标准》的理念改进自然课的教学,为下--步过渡到科学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引探--合作”教学法的内涵极其丰富,“引探”二字概括了《纲要》及《标准》倡导的教师角色及教学方式和学生的角色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1.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科学教师的角色要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引导者”、“组织者”、“决策者”和“促进者”,是学生科学探究的亲密“合作伙伴”,同时还是科学教育的研究者。科学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从传统的“教”科学,转变为引导学生“做”科学。“引导”在辞海里的解释是“引路”和“向导”的意思。在“引探--合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及“引路”和“向导”作用体现在:(1)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背景、周围的环境条件、教学资源等设计学生乐意探究的课题;(2)创设相互矛盾的事物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3)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或假设;(4)引导学生设计检验与自己假设有关的观察、实验、制作或考察等方案,并亲历探究;(5)引导学生从有关的探究中收集并整理获取的信息;(6)引导学生学会从捕捉到的信息中去思考、分析、归纳、概括,从而得出结论;(7)引导学生用自己获得的结论解释生产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8)引导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表达出来,与同组或同班同学分享;(9)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同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总之,就是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像科学家那样去做科学,在做科学的过程中理解科学的本质;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儿童自己体验科学探究的苦与乐,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不盲目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培养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学生的角色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小科学家”。学生角色转变的关键是教师,科学教师能否真诚地把每--个学生都看成小科学家,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科学课上自己像科学家那样大胆地做科学,这是科学课教学能否成功的最基本保证。科学家是儿童景仰的人,“小科学家”角色不仅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责任感,为形成科学态度,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行为习惯,进而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彻底转变,要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探究”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因此,科学教师要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必需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当然,其中有些材料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准备材料的过程其实也是--种学习过程。让学生从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陶冶情操,从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本领,学会逻辑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标准》强调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合作”二字体现了“合作精神”的养成不仅是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目标,而且“合作建构”是实现科学课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后现代课程论所揭示的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二是合作。交往意味着通过语言的相互作用交流自己的体验和情感,而语言的基础是思维,对儿童而言,组织语言的交流是比思维更困难的过程;维果茨基早就指出,语言交往会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而语言交往的过程就是--种合作建构的过程。同时,交往和合作也是人类社会化活动的基本形式。在当代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对于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

“合作”还体现在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与合作,而且还有赖于“社会建构”,即还有赖于学校内领导与教师们的理解和合作,也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和合作。很难想像,--所社会各界、学校领导、教师对科学课教学十分不重视的学校,科学教师可以顺利地培养出有科学素养的学生。

3.科学课程目标

《标准》为科学课确定的性质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课程”。把培养每--位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课程目标是对自然课教学目的的--个重大突破。科学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包含四个基本要素: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素养的组成使它具有以下四个重要特征:(1)整体性。科学素养是个有机的整体。(2)基础性。它是我们所处时代基础文明的--部分,在现代,--个人有没有科学素养就如同他识不识字--样重要,有科学素养就可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就有了适应新世纪需要的本领。(3)普遍性。它为各种职业的各种人群所有,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4)稳定性。它是在长期的教育与实践过程中,通过科学活动及其成就的不断萃取、浓缩和逐渐积淀而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旦形成,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轻易改变。正因为科学素养的内涵和特征决定了小学科学课目标远不只是传统教学追求的科学知识,因此必然用“合作建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本领”来归纳“引探--合作”教学法的目标。

4.教学评价目的、方法的转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改革的有效调控机制,科学的评价方法会像省力的杠杆--样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发展;相反,不得法的教学评价则可能给教学改革带来难以弥补的负面效应。《标准》要求将科学课的评价目的从传统的单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等排队,转变为“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应当强调的是科学课的教学评价要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这是--个革命性的大转变。

为了实现评价目的的转变,《标准》还具体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时机方面作了详细的界定和介绍。(1)评价主体多元化。由传统的科学课教师给学生打分,转向学生本人、同组同学、家长等参与学习评价,即评价主体由单--转变为多元化,这不仅能增强评价的准确性,还有利于评价激励功能的发挥。(2)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科学课的评价不再是单纯考核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是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等方面考察学生的变化与进步。(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标准》明确提出:“单纯的书面测验和考试已经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势在必行。”并为我们提供了九种评价方法供参考,科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试验。(4)评价时机的全程化。《标准》要求变传统的关注总结性评价为更加关注过程性评价,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5)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标准》虽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界定,但是百分制明显不能适应科学课的评价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已有等级评价法、评议法等模糊评价办法。实践证明,科学教师根据学生自评与互评,参照教师的观察记录、测试与作业情况和学生成长记录袋作出综合评价,采用等级法和评议法相结合的方法更有利于科学教师向家长汇报学生科学课学习的进步和发展,指出努力方面,更有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二、“引探--合作”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引探--合作”教学法之所以能比较快地为科学教师和科学预备教师所理解和接纳,是因为它具有--系列正确的理论基础的支持,有社会学、哲学、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的支持。

社会学基础就是我国新--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因此,21世纪将是教育与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故“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党中央为我国人民勾画出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实现这--宏伟目标,无疑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尤其小学科学教育对国民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后现代课程论的建构主义、有效教学理论、心理学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当代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都给“引探--合作”教学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引探--合作”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1.科学教学要面向每--位学生

这包含两层意思,--是意味要为每--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指导。二是意味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2.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节课

科学课程的总目标体现了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节课,就应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地定位在教知识;“用教材教”才能使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科学知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起,达到培养科学素养的整体目标。

3.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小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科学课的最基本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的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

4.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索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完成--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5.科学课的教学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的需要

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学生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这些内容要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关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6.科学教育要树立开放性的观念

科学教育的开放性观念既表现在教学内容、资源、时间、空间、结论、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的开放性,还表现在教师要以开放性的观念和心态,为儿童营造--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不仅在校园,而且到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7.科学课的学习评价要采用激励性评价

科学课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学习评价应采用激励性评价,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性和评价呈现方式的模糊性。

8.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能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生教育打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等等。因此科学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为科学教育服务,其中包括:(1)各种音像资源。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2)计算机软件;(3)网络。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也要注意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为教学服务,恰到好处,千万不要滥用。

四、实施“引探--合作”教学法的思考

研究国际国内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不难发现,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成功,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关键,建设--支热心的科学教师队伍是基础,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是突破口。

1.有关领导对科学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关键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只要国家的有关领导统--认识,高度重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小学自然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尚没有被高度重视,缺乏全国上下统--的认识,因此全国各地区、各小学发展非常不平衡,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虽然早在1986年小学自然课教学大纲就已经明确规定自然是--门“重要基础学科”,然而,十几年过去,自然课在相当--部分学校仍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副科”、“次科”、“圣贤科”等观念在相当--部分学校仍根深蒂固。不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再好的科学教育标准、教材也没用,大部分学生的科学教育机会仍然会被剥夺,国民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仍然只能是--种理想。

改变小学科学教育严重滞后局面的根本出路,在于国家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英国的经验值得借鉴,为了应对新世纪科技高速发展的挑战,1998年英国的《教育改革法》明确规定:11年义务教育中,科学是和英语、数学并列的三门国家核心课程,从小学--年级起开设”。

2.建设--支热心的科学教师的是基础

据调查,我国的小学自然教学中相当多的学校没有专职自然教师,而为数不多的专职自然教师中,“只有35.1%的自然教师是理科出身,绝大部分的自然教师均没有自然专业的文凭,属于‘半路出家’。此外,有37.7%的自然教师从未受过专业培训,这种现象对我国自然教师队伍的质量无疑敲响了警钟‘‘,”。

小学自然教师队伍的薄弱是我国对小学科学教育不够重视的--个重要反映。在我国的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中,自然教材教法从来不被列为必修课,大学没有专门培养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设置,这些恐怕都是小学科学教师队伍质量不高、数量不足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仍然离不开领导的高度重视。新晨

3.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是突破口

课程教学论专家高孝传有这么--句精辟的总结:“现代课程改革实践的历史证明,科学教育的课程改革常常是世界范围课程改革的先导和突破口。”[5]《标准》为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是借鉴了国际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小学自然教学改革的实践提出的,教育行政领导、小学校长、科学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及《标准》倡导的新理念,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是实施《纲要》及《标准》倡导的“引探--合作”教学法,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小学科学探究例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0-218-01

科学教学的基本国策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参与认识自然事物和应用所学获得知识,大胆自主探求和应用知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小学兴趣,给学生正确的指导,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以下是笔者的几点肤浅看法,在此与大家交流。

一、激发学生小学科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动力。小学科学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的挖掘教材中趣味性的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趣味探索,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能体验到快乐,从而变“苦学”为“乐学”。儿童的学习兴趣主要来源于好奇心,求知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巧设悬念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继而转化为探究兴趣。例如,在《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观察电池盒小灯座的构造,看看电池夹,晓灯泡电线是怎样安装的,接着指导学生合作链接线路,让小灯泡亮起来。这是,学生初步感受到不用手按住灯泡就亮起来的兴趣,进而要学生想一想:我们能不能吧2个、3个……灯泡灯座、电池盒连起来让更多灯泡连起来呢?通过这样的引导方式,学生的好奇心就会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高涨,为学生的科学的学习及探究打下了结实的兴趣基础。

二、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改以来,传统的教学观念任然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昌盛,一些教师仍然是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给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及其它各方面都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应一切以学生为主,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出教师引导者、参与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在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科学》教材所安排的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科学》真正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儿童的童心、童趣,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的亲身经历的机会,促使他们去自主地参与、主动地探索,在参与和探索中有所收获。同时有机地把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同时也在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勇于探索和质疑的科学精神。教学中,教师设计探究活动应以问题为导向并围绕问题展开,让学生在这样一种“准科研”或“似科研”的活动中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搜集资料、分析数据或事实、推理得出结论、验证假设的全过程,从而逐步形成必要的智慧品质。探究是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活动,能使学习者(也是“研究者”)的主体能动性充分地发挥,能使主体的潜能或潜质得以极大地调动和开发。

三、做实验,探真理

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小学科学的教学恰恰验证了这句话。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科学课本给我们设置了许多的小实验、小制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的带领和指导学生做这些小实验和小制作,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实践。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的做好以下几点指导:1实验前的指导。在开展实验前,教师要检查好学生的预习情况,说明实验要点。2实验中的指导。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导学生注意操作的顺序,观察产生的现象,记录产生的数据。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调控实验进程。对个别遇到困难的同学,要及时指导。如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对某一问题都感到困难,要及时对问题进行补充说明。在引导学生记录的过程中,做到实事求是、把握时机、学会筛选、方法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收集各种信息、实验数据和证据,对信息、数据和各种证据进行分析,应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通过分析和归纳,找出规律,从而得出结论。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方式简单记录,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填空式、表格式、图画式等。4引导学生实验总结。每一个实验都有其特点和不同,教学中,教师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后的反思和总结,让学生清楚的认识试验中遇到的问题、优点及不足,使学生都能通过总结而得到相应的提高。

四、积极引导学生课外探究

小学科学的教学,是一个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的教学,由于学生年龄小,性格活泼好动,好奇心重,求知欲强,仅仅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是满足不了学生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组织好课堂教学,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还应及时的课外拓展,积极引导学生课外探究。如在教学《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时,我给学生确定了研究问题: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让学生明确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课外实验,并在一周后观察两个花盆里的绿豆芽生长情况,做好记录,进行研究。在活动中学生的探究兴趣很浓,明白了植物生长是需要阳光的。通过这样的课外拓展方式,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满足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同时,课堂教学也得到了更好的保障。

总结: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积极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探究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做学生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让他们主动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乐于科学探索。

小学科学探究例3

科学学科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科学实验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也是广大科学教师肩负的重要使命。为此,本文对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探究,提出了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一、注重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实验教学不但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促使学生融入相应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了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制订实验计划、准备实验器材、实践操作、观察现象、归纳总结等步骤,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动手实践,帮助学生具有掌握科学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将原来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转变为让学生思考应该采用怎样的实验材料,增强学生思考能力和自主实验能力;实验过程中,应让学生边实验边记录,思考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提出自己的疑惑;实验之后,教师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探究时间,让他们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针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评价。例如,在教学《导体与绝缘体》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准备一个电路检测器、一份检测记录表、以及各类待检物品:塑料片、牙签、纸片、铁丝、陶瓷、橡皮、铅笔、硬币、土块等材料。然后将具体的实验方法告诉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实验验证哪些是绝缘体、哪些是导体,并深入感受两者的不同。最后要求学生思考怎样充分利用绝缘体和导体为人类服务,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使其真正学有所得。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创造性是思维品质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思维品质中最有价值、最具活力的一个方面,所以我们要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意思是说动手实践是激发学生各种思维能力的催化剂。因此我们要提倡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教师,一方面应尽量给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要精心组织和安排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进行相关的预习,并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做好相关记录;实验之后要如实填写实验报告。除了重视课内实验以外,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时刻关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科学现象,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科学源于生活,生活又离不开科学。因此,小学科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我们所生存的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各种变化:植物的生长变化、呼吸作用、电灯为什么会亮、肥料为什么分为好多种等。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和激发学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要积极开展多样化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制备或回收实验药品,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制作简单的实验器材,切实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实验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科学技术逐渐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占据着重要地位,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要重视实验在整个科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位置,不但要通过全方位的指导策略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难以在课堂中直接呈现的生活化现象。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信息技术具有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等特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动力,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规律,从而突破教学的难点,提高教学质量水平。如地球的运动仅仅依靠教师的语言难以解释清楚,借助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直接播放相关视频,不但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提高学生的观察意识,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等知识。此外,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印象。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对科学知识进行形象化展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例如在教学“水的三态变化”时,当学生动手观察之后,再运用多媒体动画将三态变化的不同反应呈现出来,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并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深刻印象,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总之,小学科学教学的改革发展,使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因此,我们老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和探索,切实提高科学实验课堂的教学效率,努力培养符合时展需求的优秀人才。

小学科学探究例4

单一性探究,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而进行的探研实践活动,也可以是科学教师引导着启发式地列出一个探究课题,提供学生进行钻研性课题研究。只要不加外来抑制,小学生天生就有属于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本有的较为广泛的兴趣爱好。学生的兴趣爱好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关于动物的,如:蝉为什么会在鸣叫?蚂蚁真的是由黄蜂变成的吗?有的是关于植物的,如:没有空气,生命力很强的小草还能生存多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的水仙根,为什么不会腐烂变质呢?等等,小学生的科学兴趣问题很多,可以说是举不胜举。但稍加论析,就会判明,有一些兴趣问题是不能作为单一探究课题的。不能作为单一探究课题的原因是因为受着某些条件的限制。譬如,学生对“煤是由树木变成的”这一自然现象很感兴趣,也很想通过自己在课外对此的单一探究,来看看自己亲手深埋地下的树干树枝树根是否能变成黑亮亮的煤炭。学生们会很有兴趣地去想,甚至会有步骤地去实干了,但很清楚的一点是,大家是看不到由树变煤的实验结果的,所以这个单一探究科学实验,虽然兴趣很浓,想法不错,设计的做法也不差,但结局真是遥遥无期,只能是望“煤”作叹,想“煤”兴叹,仅此作罢。因此,作为科学教师,为避免学生自行进行无果的单一科学探究,应要引导着学生列举出一些可行的探究课题,也可以对学生自行选择的探究课题进行甄选,而后挑选出一些切实可操作的单一性研究课题,放手让学生利用课后业余时间进行这些课题的单一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探究例5

关键词: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课堂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好奇心,求知欲为核心,以具体问题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在探究中获得对所学知识深刻认知的一种学习活动。科学本身就是一门与探究有着密切关系的学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科学学科的特点,并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为学生创设出适宜学生探究学习的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去发现,主动去获取,那么,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将会向一个更深的方向发展,进而为全面提升学生科学探究学习效果奠定基础。

一、创造条件,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能够激发学生全身心投入科学研究中的内驱力。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有的学生本来就对科学探究充满着浓厚的兴趣,也有一些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不是很感兴趣。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根据科学学习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创设出恰当的情境,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兴趣被激发,为提高学生探究学习效果奠定基础。如在教学苏教版科学《太阳和影子》一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到太阳与影子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变化是由太阳(视)运动造成的,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科学的意识。那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探究学习的快乐呢?在课堂教学时,笔者主要采取了以谜语导入的形式来吸引学生: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影子)在学生猜出谜语之后,教师再接着询问学生你知道太阳与影子有什么关系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最后,教师再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有阳光的地方放上标杆,画出它的影子,最后再让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探究出影子是怎样形成的,以及随着太阳的变化影子有什么变化规律。如此一来,在兴趣的激发下,学生的探究将会更加深入、有效。由此可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探究真正走向深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创造条件,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学生在探究兴趣的引导下,真正获得对所学科学的深刻认识。

二、关注过程,落实探究核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接受新知识,内化新知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光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传授,还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从而使学生在亲自操作中获得新知识,正确认识事物本质,如此一来,在具体探究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也就自然获得了对科学知识的丰富认知,进而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效果。如在教学《力在哪里》一课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力的普遍存在以及力对物体运动、形状的影响。教学的情感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中的科学,喜欢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并且能够从中感受和体验到科学学习的乐趣。在课堂教学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对所学知识的深刻认识,在学生探究活动时,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力在哪里?请用动作把力表示出来。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学生用手掌表示力;有学生用跺脚来表现力……在学生初步表现出力以后,教师又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关于力你想知道哪些知识”?如果要把一个大箱子移动开来,需要哪些力?请同学通过具体实验来验证,如此一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光要注重科学知识的获取,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有质有量,唯有如此,才能促进学生探究活动向深处发展。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在力在哪里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主要采取了具体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真正经历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如此一来,在学生亲自探究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也不是仅仅停留在表层,而是在一步一个脚印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促进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深刻认识与发展。

三、倡导质疑,挖掘探究深度

小学科学探究例6

1.根据要求准备材料

学生由于年龄小,生活经历、知识层面与成人相比往往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其所准备的材料有问题也很正常。所以,教师课前应该先强调材料要求,保证实验的顺利实施。

如五年级上册《七色光》一课中的“合成光”这个概念,对小学生来说既模糊又抽象,怎样使这一模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直观呢?只有通过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探究、感悟。于是教师在课前让学生去收集本课所需要的各种实验材料:水粉、卡纸、圆规、量角器、火柴棒、剪刀等。这样学生才能画出漂亮标准、比例合理的七色光盘,保证“光的合成”实验的顺利完成。宗晨臻同学还准备了小电动机,课上把七色光盘用电动机驱动,转速平均,现场“合成”的演示效果非常好。

成功的科学实验源于课前的精心策划和准备。所以,教师在布置学生准备材料时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考虑周全,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才能避免学生准备材料的盲目性和低效性。

2.设计充足的活动材料

科学教师应该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收集废旧物品,积少成多;也应该是个多面手,拥有相应的工具,能对材料进行修改、制作,变废为宝。充足的探究材料是探究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此备课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探究主题,预测探究活动中将要用到什么活动材料和工具,并组织学生也参与到材料的准备中来,让科学课的实验材料丰富起来。

为了提高探究效果,教师可采用自助形式,把各种材料统一放在学生看不到的地方。学生在猜测、制订计划后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自由选择。这样各组的材料就会不一样。如三年级下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教师准备好多种实验材料,如:木块、石块、泡沫、橡皮、铁钉、胡萝卜、木条等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的材料,目的是希望学生在猜测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时,由于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形状、大小、轻重不太一样,淡化了材料的指向性,探究中必然产生材料不同浮力是否相同的矛盾冲突,使探究活动更有价值。

3.精选与生活实际相关的材料

“生活即教育。”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以敏锐机警的视角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四年级下册《摩擦力的秘密》中探究摩擦力的学问,不锈钢管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教师在一端涂上洗洁精让一胖一瘦两名学生上台比赛拔河,输赢结果让学生诧异,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中自动浇花器原理的探究;三年级下册《今天天气怎么样》中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四年级下册《怎样搭配食物》中食物科学搭配的研究;六年级下册《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中探究节能减排的方法等。

精选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材料,使科学探究活动走近学生的生活,融入学生的生活,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探究的力量。

二、要动手操作,亲历探究实验

探究是科学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探究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搭建学生探究的舞台,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学生们围绕探究问题提出了各种假设后,接着就要动手去验证自己的假设。这时,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想自行探究的心理,引 导学生思考操作中的注意点、友情提醒等,及时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去选择材料、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探究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实践。教师在本环节中应注意:

1.探究角度要多样化

科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研究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探究。在设计实验时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角度去探究。如探究三年级下册《把液体倒进水里》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各种不同的液体,按自己喜欢的顺序倒入杯中进行探究,最后综合各组同学的研究成果得出液体沉浮与倒入顺序无关。不同层次的探究,可以让同学举一反三地理解所获得的结果,掌握新知。

2.探究时间要足够

科学课选择实验时要有的放矢,防止材料过繁、活动过多导致学生“兴奋过头”,耗时太长。但也反对有的教师生怕完成不了后面的教学内容,组织探究活动时草草开始,匆匆结束,这样走过场的探究活动很难收到效果。科学课强调探索过程,就意味着学生要面临问题和困惑、挫折和失败;同时也意味着学生可能花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是这却是一个人的学习、成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面对异常结论,腾出时间引导学生反思、找到问题症结所在,再次实验来验证结论的可靠性。

3.探究方式要合适

个人探究、小组探究、全班探究是探究性学习的三种主要方式。个人探究比较适合所探究的问题是较为容易的。如四年级上册《空气中有什么》凭学生个体的能力基本可以完成蜡烛燃烧比赛,独立探究出空气中有气体支持蜡烛燃烧。小组探究则是所探究的问题有一定难度,需小组相互启发、共同讨论才能解决的。如五年级下册《折形状》中探究不同形状纸筒的承受力,同组成员,有的负责折纸筒、有的负责放承重物、有的负责记录……只有小组内共同合作才能及时完成探究任务。全班探究通常是问题难度较大的,如三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中调查本地水污染情况,依靠小组同伴间的互助合作不能很好解决,需要直接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成水源检测、走访调查、宣传总结等多个小组进行探究。探究方式的选用直接决定学生的参与率及参与的质量,我们要根据所探究的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实际,选择相应的探究方式,从而确保学生“人人参与,个个主动”地经历探究过程。

动手实验是经历科学体验活动的核心环节,必须改变一切听从教师安排的传统模式,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动手做,因为科学方法的获得、科学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都是需要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从中切身体验、感悟、内化的。

三、要思考交流,深化探究内容

科学探究的实质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思考交流才是真正的目的。

1.自主思考,提高探究效果

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不善于动脑的,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科学探究活动要培养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探究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订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

2.讨论交流,分享探究成果

操作后的讨论交流在探究性学习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将探究的结果以口头、书面表达等多种形式告诉别人。如三年级上册《纸》中,学生分别按横、竖方向撕纸,感受不同方向纸的结实程度。同学们汇报竖纸条断了,横纸条没断;有一组与众不同,汇报时说横纸条、竖纸条都断了。全班分析讨论原因,该组成员汇报说,他们在撕时发现竖纸条易断,横纸条难断。其实这与其他组的答案差不多,都是说明横纸条结实些,只不过这一组同学使的劲大了些,把两张纸条都撕断了。通过讨论交流,教师给学生一个理清思路、大胆质疑的机会,鼓励他们把不同的想法、探究结果表达出来,与大家一起进行交流、分享。

小学科学探究例7

二、小学科学探究教学存在现状分析

探究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被引入到基础教育中,越来越受到广大中小学教师的重视,但在现实小学科学教学中也还存在着较多问题,教学效果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其主要原因还是教学改革的理念谈得比较多一点,而实际操作层面的教学方法却很少有专门指导。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已基本领悟了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也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方向,很多教师都将教育关注的主体放在了学生上,认识到了教学内容应该丰富、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要多关注教育过程的实施,但实施教育过程的时候,教师却也力不从心,不知如何建构组织课堂教学,如何运用探究教学模式,或者运用了探究教学,而实质的教学效果并不如人意。所以,解决小学探究教学实际操作问题,是我们要首先思考的问题。

三、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策略思考

1.信任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探究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一样,教师首先要创设宽松的学习情景和情境,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孩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积极引导组织学生质疑、思考、调查、探究、讨论。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要为学生提供适时的指导和帮助。所以,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多创设自主探究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现象,思考分析,探究问题。要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如在《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让灯泡亮起来》、《观察金鱼的身体》、《水和油的分离》、《设计制作一个雨量器》等这些具有小实验、小制作性质的探究课时,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探究分析,让学生尽情地探究快乐的实验,在玩中学,学中玩,让学生喜欢探究、喜欢动手,必能增长小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如何开展有效的探究教学,更多是设计研究探究活动,组织引导探究过程,关键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信任和尊重学生,把科学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实践、大胆放手,让科学探究课活起来。

小学科学探究例8

前言

科学探究教学和学习能够体现出教学的先进性,这也是目前教育领域最突出的特征,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运用科学探究能够突出学生在科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科学的主人,促进他们构建自身的科学知识结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的探究,实现对科学知识的深入理解;科学探究教学具有很多特征,它的运用让学生的发展得到了关注,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操作能力,不仅仅实现对科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形成了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念和态度。目前随着我国新课程的改革,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对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科学探究教学的特征

科学探究教学具备几点主要的特征,即指导性、建构性和自主协同性,指导性指的是教师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策略进行指导,让学生在科学的学习中更加积极和主动,这主要体现在教师课前的准备,为学生创设特定的学习环境;另外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整个问题提出、探究方法和结论等进行指导,解决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其次,教师在科学探究教学过程中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他们原来的知识基础上开展探究教学,实现对学生的知识建构,实现科学探究的实质性;最后,在科学探究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注重情景的真实性,促进学生主动的探索,解决科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2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2.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学生的探究欲望是在问题的情景中产生的,只有在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景中,学生对科学的研究意识才会得到提升,所以教师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非常有必要的,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产生对科学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科学出版社小学科学《观察蚂蚁的身体》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问题的情境,展示蚂蚁的图片,并让学生留意生活中蚂蚁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教师在学生深入的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蚂蚁是靠什么产生嗅觉的呢?它跟人类一样有鼻子和眼睛吗?通过问题的创设,让学生会对蚂蚁有更多的探索,对它们的身体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提升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兴趣[1]。

2.2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独立探究:小学科学的教学活动应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对科学知识提出疑问,引发学生的思考,所以生活愉悦的课堂教学环境是非常有必要的,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接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自主思考和探索,动手实践;小学生接受科学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而应该是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对新的科学知识教学进行设计和加工,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更深入理解,所以教师给足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独立思考科学问题,对科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实现科学探究的终极目标。

2.3参与合作交流,提高探究效率: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中的应用应该是集体的任务,教师应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讨论,提高科学探究的效率;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会相互讨论,交流合作,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在学习小学科学《磁极与方向》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在每个小组分发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器具,比如磁铁,铁块等,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实验,并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果,在学生的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得到了提升,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4感受探究过程,体验探究乐趣: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比如在学习《测量水的温度》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引导,让学生在生活中注意观察细节和感受科学的变化,比如平时喝水的温度,泡茶的温度,感受不同温度的水带来的效果,让学生感受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更能体验乐趣,培养他们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3结语

总的来说,本文讨论的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为学生的知识构建提供了很好的契机,让学生可以从整体出发,构建自己对探究教学的认识,让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好的提升;同时也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更多方法和策略,然而科学探究教学方式实现真正的价值,营造更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效率。

小学科学探究例9

社会不断发展,教育改革不断走向道路转变的前沿,与此同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创新能力与思维逻辑的培养成为科学教学的关键。尤其是小学科学这类的学科,需要提高学生们的思维逻辑能力,不能像其他学科那样固定在对知识点的了解和掌握上。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和探索。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

1.连贯性。小学科学这门学科要具有连贯性,主要呈现在小学生对基本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例如,在小学科学中学习到一些关于生活中的常识问题时,我们应该引导小学生对于事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掌握。

2.横向性。这主要是指小学科学这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不仅仅是单向性质的,更是存在多学科交叉的形式,例如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必然会用到关于语文的识字能力,也会用到科学中基本的算术能力,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我们必须保持多学科之间进行互补的关系。

3.实践性。小学科学与其他科目不一样的地方主要还存在于它的学科实践性较强,大部分课本内的知识并不能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的内容,还在于小学科学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去。例如,在探索摩擦生热时,学生们可以用尺子摩擦手背,然后去吸附撕碎的小纸片,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掌握其中的知识原理。

二、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的现状

1.培养目标落实不到位。在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由于小学升小学并不包含科学这门课程,大部分家长和老师都比较重视文化课的学习,所以很多教师潜意识中不自觉的把这门科目当做是可有可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通过文化课的学习考上好学校,因此,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升学率,所以对科学等学科不够重视,甚至很多教师随意调动课程表,把学生们的科学课改成文化课,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生的地位被忽视。学生本应该是学习的主体,但是很多科学教师认为老师就是应该是作为课堂的主导者,因此在上课过程中常常以单纯的授课为主,并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3.以成绩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目前,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已经成为目前比较盛行的一种做法,而小学科学这门课程并不能单纯的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学习的好坏,常常造成学生心理的偏差,甚至不愿意去学习。

三、提高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结合学生实际生活,科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是人类日常行为经验和人类智慧的一种综合,它涵盖的方面是相当之广泛的,包括了我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生活实际和教材内容,为学生们创设出合理的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们能够亲身感受到实际生活中的科学教育,让他们知道所学知识是立足于生活的,是可以应用于生活的,这也有助于拉近科学课堂与学生生活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对科学教育建立起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小学科学教师应该提前做好课前准备,重视课堂导入的环节,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这门课程的兴趣。例如,在“漂浮的针”这个实验中,小学科学教师首先在课堂前准备好一碗水、针、叉子、液体清洁剂等材料。

3.优化教学的过程。在“漂浮的针”这个实验中,小学科学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针为什么会漂浮在水面上,然后向水里滴一滴清洁剂,针为什么就又沉下去了,这个过程一定要让学生仔细观察清楚。最后在小学科学实验结束后,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进行公正的讲解,一定要解说是水的表面张力支撑住了针,使之不会沉下。表面张力是水分子形成的内聚性的连接。这种内聚性的连接是由于某一部分的分子被吸引到一起,分子间相互挤压,形成一层薄膜。这层薄膜被称做表面张力,它可以托住原本应该沉下的物体。因此,优化教学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4.进行公正的课堂评估。课堂评估主要是指教师应该在教学结束后,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总结和反思,好的地方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继续延续,不好得地方及时改正,减少不必要的问题出现。对进行公正的课堂评估是每个科学教师都应该做到的事情,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才会进步。

5.充分利用多媒体。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在教育界中,教师也应当充分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多媒体设备,为学生们创设出丰富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设备对于课堂教学的提升是十分巨大的,它的应用大大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通过多媒体,学生们可以动用眼睛、耳朵和嘴巴等多种感官,感受到声音、画面等等,从而达到一种奇妙的体验,甚至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不但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增大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一些材料不齐全的试验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网络获取的实验视频给学生看,这样能够及时补充一些无法操作的实验,与此同时,网络上具备教科书之外的多种科学实验资源,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扩展学习的知识面。综上所述,小学科学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教师们应当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大量的教学探究,结合小学生们天生的性格特点进行兴趣教学,装换课堂教学的方式和策略,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科学教学的效果,提高小学科学课堂质量和效率。

作者:曹贵女 单位:吉林省敦化市第四小学校

小学科学探究例10

如《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如果直接提出“铁为什么生锈了”或“铁生锈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觉得问题枯燥无味,并不能让学生有强烈兴趣对问题进行猜想与假设。如果让学生直接观察生锈的铁,并拿一块未生锈的铁与之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这块铁怎么会生锈的吗?学生会把问题聚焦于“铁生锈的因素是什么”。于是学生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就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学生的探究活动就不会迷失方向,探究就能有效进行。

2.预设问题关注学生前概念

教师需要精心备课。在备课时先要了解学生现有的基础是什么,充分预设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情况,在学生前概念干扰下怎么去引导。听过一节实验课《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上课教师拿出一杯装有水的烧杯,问学生:“一会儿老师往这杯水中加一勺食盐,食盐溶解了,老师继续多加一些食盐,还能溶解吗?”学生异口同声说“能”。教师再问:“我不断往里面加食盐,它能不断溶解吗?”学生还是回答可以。教师没办法了,只好说:“不断地加,食盐不可能无限溶解,下面我们来研究10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位教师其实就是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四年级学生刚接触溶解,之前已经知道食盐可以溶解,但不知道食盐的溶解在一定条件下会达到饱和的状态。那么学生的前概念就是“食盐可以溶解,跟多少无关”。听课过程中多少会有类似的事情发生,有的老师措手不及,搪塞过去后按自己的计划往下讲,但也有很多经验丰富的教师解读出了学生的前概念,及时灵活的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

二、有效探究的前提——材料

对于一堂科学探究课,材料是顺利进行的前提。材料使用合理让课充满生机,材料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很多负面效果。

1.用材料提升探究的效度

材料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探究的程度,是否能够成就高效探究。材料不宜求多求全,否则学生盲目动手会起到负面作用。在听《我们周围的磁铁》一课时,磁铁性质材料盒里面材料很全,各种不同形状磁铁和材料,教师将实验盒直接发给每一组。学生对五花八门材料兴趣很浓厚,有的同学整节课都在玩材料。教师没有在材料的选择上认真考虑,探究活动低效。

2.用材料推进探究的深度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最好能够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们思考:我可以怎么用这些材料?为什么要这么做?出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在《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中,易拉罐就是一个很好的可以推进探究深度的材料。易拉罐本身是金属做成的,可以导电,但由于外面喷上了一层涂料,导电性能大大降低,用学生自制的电路检测器根本测不出来。学生就会在此产生疑问:为什么这个金属材料不能导电呢?学生会对探究活动进行反思和讨论,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探究能力。在这里,教师提供的材料直接决定了学生探究的深度。

三、有效探究的保证——指导

1.指导自主探究,要由“扶”到“放”

有“扶”才能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有“放”才能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扶要扶的恰到好处,放要放的张弛有度。让学生自主探究,一直是科学教育关注的重点。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的干预、指导往往过多,教师“扶”的痕迹很明显,教师放不开,使得学生的探究流于形式。实践证明,只要老师引导到位,很多问题学生都可以自己解决。就算实验探究失败了也没关系,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在参与探究过程中深刻体验成功、体验合作、体验质疑、体验挑战。

2.有效指导,激发探究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探究内容有兴趣了,就会积极参与到探究活动中,进行有效的研究。在教学《摩擦力的秘密》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游戏“谁可以把书分开”。我课前就把两本书一页一页的纸张交叉重叠。我故意挑选了班上两个力气比较大的男生让他们去拉书,将书分开。两个男生很不屑去做这个游戏,认为自己力气大,区区两本书,很容易分开。结果他们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没能将书分开。这是什么道理呢?学生探究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

四、有效探究的支柱——体验

“体验”不能仅仅是个标签,教师应该努力放大其功能,让它成为学生生命感受的一部分,让“体验”成为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支柱。对孩子来说,大自然就是学习科学的好课堂。在公园里,可以观察各种小动物、植物;在工地上,可以看到杠杆、滑轮、轮轴如何运作;在马路上,斜面、惯性、热胀冷缩的原理的应用随处可见……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孩子走进大自然,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

1.开展“信息大观园”活动

小学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对新鲜的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教师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在日常教学中多鼓励学生主动搜集各种科学资料、收看最新的科学新闻、捕捉最新的科学信息,以此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浓厚的科学兴趣。教师在平常教学中,可以搜集学生中比较好的信息材料张贴在教室的一角。每周更新一次,让学生时刻可以接受最新、最好的科学知识的熏陶,为今后学生创新探究精神的形成打好基础。

小学科学探究例11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203-01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然而,今天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现状却与之要大相径庭:

多数教师仍以自己为中心,以传授科学知识为唯一任务,一本书,一枝粉笔进教室,在黑板上种花养草、做实验;考前,强迫学生拿着教师提供的复习资料反复看、反复背。

学生仍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怎么做,学生就怎么做。鲜有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向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几乎成为科学教师的奴隶,学习科学的兴趣被严重削弱,学习效率低下,课堂缺乏生机。

要在农村小学科学课中,切实开展科学探究性教学,可作如下努力:

1.科学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小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他们科学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他们个人生活质量的好坏及国家未来的生存与发展。

我国国民科学素养低(日本"3.11大地震"后发生的国民抢盐事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这与国民早期接受的基础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农村学校科学教师不能以种种借口,抱守陈旧观念,而应克服困难,增强责任感,切实转变教学观念。由重"教",变为重"导",坚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学习机会,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满足学生发展需要。

2.创设条件,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的氛围

科学教师要拿出十分热情,尽力创设条件:弯下腰、低下头与学生一道去探究,尊重、相信、鼓励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必要时还可为学生布置一个自然和谐的科学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激情,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为他们创设主动参与科学探究的氛围,科学学习顺利进行才会得到保障,科学探究的效果才能得到增强。

3.教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

小学《自然》改为《科学》,不仅是名称的改变,更是教育目标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遵循科学探究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家的工作过程,研究身边感兴趣的现象,按照一定的科学思维去探索学习,从中学习科学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体验探究过程的心理感受,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来说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1培养学生科学观察的能力。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初始阶段,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此次观察什么,观察要达到什么目的,训练学生学会用科学的观察方法按制定好的观察计划对事物进行有序观察,提高学生记录、整理观察资料并准确描述观察结果的能力。

3.2引导学生提出科学问题。问题是任何科学探究的起点。教师要加强培养学生提出科学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利用有利时机,抛出问题,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或学习中发现能探究的、有价值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不因他们提出的问题不合理而打断,并尽可能作正面引导。如一课堂中,有学生在玩"节电器",教师并没有批评,而是顺势引导全班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提出了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节电器"真能节约电吗?

3.3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猜想与假设。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同时,要不断训练、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坚持让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说出猜想的理由,并反思、筛选、修改现有猜想,建立起更合理,更科学的猜测。如针对"节电器",就可大胆猜想:"节电器"能(或不能)节约电。

3.4训练学生制定研究计划。研究计划是在老师指导下或通过小组讨论提出验证猜想或假设的活动方案。教师要指导学生整理、选择合适的研究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进行探究、需要什么材料、如何合作?对已制定的研究计划要让学生汇报、交流并改进。如验证"'节电器'能(或不能)节约电"时,用两盏同功率的灯泡,配上同样的电度表,一个用上"节电器",一个不用"节电器",让它们都工作同样的时间,看哪种情况下消耗的电更多,以此确定"'节电器'能(或不能)节约电"。

3.5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制作活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都是纸上谈兵,按照制定的计划学生亲历"观察、实验、制作"的过程,才是"真刀实枪"搞科学。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制作活动前,教师要讲清要求及注意事项,并合理分工;在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的过程中,教师不要只站在讲台上,而应以不分散学生注意力的方式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对学生的解释、争论、观察、操作、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做好适时、适当指导并作好记录以便集中点评。

3.6指导学生搜集证据,进行解释。学生展开科学探究的方式和方法是多种的,根据操作要求,要让他们认真记录实践活动中的事实(包括操作方法、顺序、结果、失误等)。如验证"'节电器'能(或不能)节约电"的对比实验中,电度表转动的快慢、读数增加的多少等,这些都是验证"'节电器'能(或不能)节约电"的有力证据。

3.7展示与交流。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交流准备时间,教给学生写研究报告的方法、格式,协助学生理清演示操作顺序、描述、解释的步骤,减轻他们交流活动中的负担;要认真倾听学生的交流并做好记录,以便在集体评价时进行纠正,使学生留下更好的记忆。

以上只是笔者在小学科学课教学实践中的一点初浅认识。面对新课程,我们应该重视科学课的教学,加大对科学课教学的研究力度,努力完成新课标赋予我们科学教师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