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中生德育教育

高中生德育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7-18 09:36:13

高中生德育教育

高中生德育教育例1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32-02在物欲横流人心失重的今天,仔细研究我们会发现:现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中严重缺失的东西--以道德感为代表的软实力教育。许多同人感叹:现在的学生有成绩无素质。笔者认为对学生教育最为重要的是树立健全的人格,与人或环境相处和谐,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些都比学习成绩好坏重要得多。

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要求通过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为振兴祖国而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提高环保意识,锻造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具有创新合作精神,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生物学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仔细分析研究教学内容,挖掘德育素材,实现知识与思想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作为高中生物教师,笔者体会并总结,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一、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

现在社会上来自各方面毒害青少年的行为:吸毒、血腥暴力事件等,而各种事件导致青少年心理畸形,自杀或他杀事件也时有发生,所以我们生物学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具有思想意义的德育内容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比如在讲到神经调节时,介绍神经元之间传递的化学递质,它分为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时,可以补充(兴奋剂或镇静剂)的原理,并用图片、资料展示吸毒对自身身体和精神的残害,对亲人的伤害,对家庭和社会危害性,使学生了解对个人健康和家庭幸福的危害,自觉珍爱生命,远离,落实生命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全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素养。不论古今中外,莫不把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学生的思想阵地必须让正确的意识形态占领,不能让自我、金钱、权势、暴力的意识形态占据,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里,贯穿于各门学科的各种活动中,生物教材有的内容具体生动,引人入胜,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说服力强,所以我们生物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书本和口头上,而是要切实从教材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寓爱国主义教育于生物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搜集丰富的爱国主义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再者我们生物教师要充分把握生物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师只有充分把握教育内容,才能达到行之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目的。最后,教师也可结合教材的有关部分,讲述当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并将这些与祖国的历史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通过了解自己所在地域的情况,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特殊感情,进一步激起对祖国的热爱。

三、利用生物科学史的发现历程,渗透意志品质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科学技术的成功后面都是辛勤、汗水和意志,学生对科学的过程和本质的理解,需要科学历史的支撑,而不是说教可以达到的。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尽量展示科学史的曲折和艰辛、继承和创新,使学生爱学,用心去感受。有关一些教学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感受到现代生命科学不息的脉动,丰富了学生的感情,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积极地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去向,培养并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志向,并为之努力学习,对自己行为负责,具有社会责任感,有思想、有道德,永不言弃,不断进步。

高中生德育教育例2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b)-0185-01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它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当下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并存、多种价值观涌现、信仰缺失,高中生的德育教育显得不是很适应当前的现实背景。200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这是对新阶段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出的重要部署,充分显示出政府对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重视。

高中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成人感”和强烈的社会独立性。但是由于学生心理发展与心理不成熟产生的矛盾,社会阅历缺乏,认识上容易片面、看问题偏激,对老师、家长对教育理解成“管”,有逆反心理。针对于高中生的心理、认识方面的特点,德育教学应该有的放矢,投入情感,讲究教育艺术,避免浮躁简单,急功近利。

1 高中生德育教学的现状

1.1 德育教育的地位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虽然国家大力加强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工作,但是有些学校还是错误的认为教学才是学校工作的重心,对学生的评价、要求标准单一,只是强调其学业成绩、考试分数和名次升降。即使注意到德育教学的学校,也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应试教育带来的利益和短期效益,而使得许多常规的德育教育不能落实,无暇顾及,力不从心,从而使德育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

社会环境中的功利主义造成德育在整个家庭教育的过程中也被忽视,德育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就谈不上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有所触动了。

1.2 高中生德育教学中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缺失

德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思想认识,使学生获得一定的道德信念,以便规范他们的日常生活行为。这绝不是通过简单的说教就能实现的,而要学生将德育教学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德育信念。但目前的德育教学中还普遍存在着“注入式”的现象,教师讲的苦口婆心,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实际上,就是这就是否定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弱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极易造成学生道德行为的刻板。

1.3 德育教学方法陈旧,不适应学生身心的发展

德育内容来自于现实生活,本应是最生动、多彩的。但是现阶段高中生的道德教育却是课本上僵死的教条。它与学生的生活环境脱离,丧失生活的根基土壤。学生很难从自身的结构和需要中找到与之相一致的契合点,无法学以致用,内化为自身的道德信念。学生在这种教育方法下,只是一个学习知识的人,而不是一个有完整的精神世界和独立个性的人。

1.4 从事德育教学的师资人才不足

目前来看,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承担了德育教育的主要教学工作,然而,这一课程却不像数理化等和升学紧密相关的课程在学校中受到重视,评价体系也不利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使得从事德育教学的老师流失严重。

2 高中生德育教学方法的思考

针对以上所说的目前在德育教学中存在的内容空泛、方法单一、过程刻板、忽视学生主体性等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提出对策。

2.1 将创新意识融入到德育教学中

传统的德育教学只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方法,强调以思想政治课的有关知识为内容载体,这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要充分利用德育教学过程,构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主体”教学模式。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思维,敢于挑战。

中华民族有着辉煌灿烂的文化,其中不少可以用作德育的题材,合理的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根据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和当地自身的地方文化,因地制宜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德育教学活动,力求生动活泼,使得德育“润物无声”。

2.2 使用案例教学,开展主体性教学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就要注意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这种教学运行模式,自然地调动了学生投入社会、观察生活、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民主平等、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采取积极的态度,对问题进行论证剖析。

所谓案例教学,是指选取经典而富有时代性的事件为蓝本,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集体分析、讨论,它不同于讲授式的教学,主要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一个主动寻求过程。老师在此过程中主要把握好讨论的方向和讨论总结,而不代替学生自己的探究过程。这方面,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这个过程更加丰富。互联网为中学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拓宽了视野,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也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老师只给学生提供一个可讨论的话题和可展示的机会和锻炼的舞台,更多的让他们自己去找资料,得出结论,然后老师再予以修正、总结,达到师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不过在利用网络的过程中需要避开网络会给高中生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一点可以和家庭教育相结合,起到合理利用,趋利避害的目的。

2.3 在德育教学中老师应实现教师多重角色转换,充分倾听和共情

认知是师生互动的载体,但师生互动并非停留在言语与非言语方面的互动,更深层次的是情感的互动。积极的情感互动对提高德育课教学的效果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高中生已经具备抽象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已经对社会现象有着自己的判断,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其对社会认识的经验不足的限制,他们还不能准确的认识到社会生活各种现象的本质。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他们在对现实社会与自己所设想的理想社会之间进行对比而产生疑惑,从而对成人社会产生怀疑和不信任,对现实社会持有批评和否定的态度。笔者认为这种状况下可以借鉴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教师要把自己视为是和学生一个团体的成员,拉近距离,从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拉近师生的距离;同时,教师还要时不时的跳脱出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贯穿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启迪。师生之间主体地位及作用的不断转换,有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积极地情感互动。

2.4 鼓励适当的社会体验

德育课大多属于社会科学,理应走入社会“大课堂”才能得到更深的理解。高中生由于条件的限制,可以利用放假时间做一些适当的社会实践,比如参观博物馆、旁听法庭庭审等等。通过体验式的课程,最大限度的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也可以让学生有可能在一个较高的起点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

总之,传统德育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冲击,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把新时代的要求化为学生自身的需要,使德育教学的内容成为学生优良品德形成的内驱力,从而自觉克服世界观中的不良因素,有助于道德观念的接受、形成和保持。这样才符合当代德育课教学的要求,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人格精神的时代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才晔.中学德育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10).

高中生德育教育例3

常言说“有德无才,成不了事;有才无德,要坏事;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成大事”。要成才首先学会做人,所以教育者并不单纯是教会学生学习知识,而且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全员育人”的大背景下,各科任课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都应该渗透德育教育。作为生物教师,我在教学别注重挖掘教材知识体系中的思想性,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息充实教学,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学、好学、会学,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情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具体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的:

一、指出目标,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教育者的任务就是要按既定目标去培养人,那就要求教育者要设法激活学生的内部动机,使他们感到自己的不足而自觉地去完善。教育人的艺术就是使教育者的意图由受教育者自己提出并转化为自己的要求,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

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教学中除了注意应用这些历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外,我更加注意讴歌新中国成立后在生物科学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点燃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与火。我在给学生上第一节生物课时,给学生介绍了“我国克隆羊培育成功”,我国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走在世界生命科学的前列,以及“我国两位博士后移植小草抗旱基因培育旱稻获得成功”等科研成就,向学生说明生物工程和生命科学是新世纪最具活力的学科之一,以生物技术为先导的新兴产业在不远的将来将占居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激励学生向这些生物科学家学习,刻苦钻研生物知识,树立远大目标,将来大有用武之地。在讲“遗传和变异”时,介绍袁隆平培育高产杂交水稻获世界金奖,1988年“种子太空旅行”后选育的高品质、高产的蔬菜粮食品种等;讲我国第一例“试管婴儿”郑萌珠已于2007年考上了西安西京大学;讲“免疫”时,介绍我国医学保健的飞速发展等。通过介绍,使学生看到我们祖国的发展前景,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学生乐学,成绩自然会提高。

二、适应社会,提高学生团结竞争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成绩

一个班集体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班的成绩,一个好的班集体卫生、纪律、成绩等各个方面都会很好,我在讲授生物之间的种内互助时,通过蚂蚁群体生活、蜜蜂群体生活等学生常见的实例,让学生理解集体成员之间的团结对于整个种群直至个体都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这些简单的、常见的生物现象,可以说明班集体凝聚力的重要性,从而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环境氛围,让学生明白人与人相处的道理,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互相帮助,从而提高成绩。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学说指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这适合于大自然,同样也适合于人类社会,现在很多学生安于现状,竞争意识不强,上进心不足,导致学习劲头不足,长期以往,必将使贫穷的人更加贫穷。在讲述自然选择学说时,我适当分析社会发展形势,强调只有学好习才能在社会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发挥自身潜在的能力,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学生意识到,不学习就不能在社会立足,有了这种危机感,学生自然会发自内心地乐学,自然有助于成绩的提高。

高中生德育教育例4

长期以来,学生在唯智主义的束缚下,过度地竞争考分。这种状况不仅严重损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也背离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机械地重复操练,消退着学生人格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精神和丰富性。同时,在师长们的过度地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又缺乏对真正的学习与生活意义的理解,面对严酷的升学压力和现实的生存竞争,滋长着各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念和不良行为。其中还有一些人,甚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以至于不假思索地毁灭自己,伤害别人。

一段时期,学校德育已异化为“智育的附属”,用灌输的手段和方法,进行思想和道德的传授,忽略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内在需要,成了一种单向的强制性的灌输过程,学生完全成为被塑造的客体,只需要听话、服从,其效果是外在和短暂的,因为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必然导致学生的厌烦和表里不一的双重人格,培养的学生“不是不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而是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却仍不这么做”。因此,在现展性教育的德育教育中,我们必须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策略,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充分让每一个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同等的发展机遇和共同发展的可能。让学生获得一种基本的观念、方法和能力,使其在今后的学生生活中能够去运用和适应。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德育理念,使我们的德育目标能升华为学生的自我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会做人”达到德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培养学生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21世纪今天,我们面对着一个崭新的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竞争的时代,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素质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课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着眼于人才的培养,是各国走的共同之路。因为人类面临的诸多竞争其本质就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毋庸置疑,决定21世纪各国命运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培养人的素质的问题。在20世纪末,中国抓住了历史机遇,就明确提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在发展性教育的思想下,素质教育就是要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四有”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要通过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现代意识是当今教育的首要目标,是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的基本要求。高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时期,重视对高中生的道德素质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二、培养高中生道德素质,让学生学会做人的策略和途径

根据本人长期的班主任工作经验,笔者以为,现展性教育理念下,高中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做到使学生:树立一个信念、增强两个意识、培养四种精神、学会五个关心。

(一)、对国家树立“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信念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首要前提。

高中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学生本质增强的时期,此时多数学生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即将对自己的未来作出重要的选择。他们的人生逐渐定向、个性基本定型,对未来充满憧憬和期望,因此这时通过引导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信念,是使其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关键。信念是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精神支柱。当今学生中有的学生理想信念出现了危机,重智育,认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符合时代潮流。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爱国,对社会主义有高度责任感,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因为我们的事业是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伟大实践。那么,怎样才使学生树立这样的信念呢?

1、积极引导、正确教育使学生感知。当代学生处于改革开放年代,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网络信息带来了各种思潮和观念,对中国近代现代,特别是中国传统引导中国人民探索奋斗史了解不多,对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巨变了解有限。因此,我坚持利用各种渠道,如班会、团队活动等形式,结合一些重大的历史纪念活动,开展“读史明志,振兴中华”的主题活动。特别是利用文科班的优势和历史学科教学的优势,布置学生阅读有关近代现代史内容方面的书籍或伟人传记,利用班会进行读书交流;在班里成立了“中共党史杰出人物的资料收集”兴趣小组,通过对党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了解,更多地了解祖国,了解党史从而确立起正确的信念。

2、注重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党的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利用研究性学习开展活动的机会,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古迹和历史展览馆,布置学生利用假期,了解家乡的变化,真实地感受今天的中国是成千上万的仁人志士求索奋斗的结果。使他们认识到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国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从而坚信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另外,还通过树立身边的优秀学生的典型及典型事迹展览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努力使自己成才成人,即一个爱党,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二)、在诚实守信的规范要求下,开设各种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让学生学会“竞争与合作”,这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关键。

对待他人的态度,是一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及心理素质在社会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体现,其核心就是如何懂得正确认识他人。现代社会充满竞争,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学会与他人交往相处的能力则是更重要。而诚实守信,具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是基本要素。

我们充分地看到:未来的社会,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打破了原有的地区国家格局,全球正在走向一体化,但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受到了空前的张扬,不可避免,在利益的驱动下,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在无情的竞争面前,要勇于接受善于挑战,既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也必须正确地认识他人,既要公正善良、正直友爱、是非分明,也应有较强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具备竞争和合作的能力。而要培养学生正确地与人交往,首先要使学生做到对人诚实守信。在教育活动中,理直气壮地讲诚实守信是做人的美德,缺乏诚信的人际交往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最终自己也将得不到尊重和肯定。明确地让学生懂得:未来的竞争和合作是在一种更有序和更规范的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下进行的,诚信不仅是自我做人要求,同时也是社会上每个成员的基本要求,是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

当今社会的一代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依赖性强、以我为中心的缺点不可忽视。为了更好地使学生增强竞争和合作的意识,在具体班级管理中,我强调了以下四个方面:

1、引导学生不回避竞争。在当今社会中,竞争是客观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这是首先要让学生形成的意识。尤其是高中学生即将面临社会的选择,将升入大学或走向社会。我们更应该让他们树立这种意识。在具体工作中,我一方面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除了学校心理辅导员的讲课外,我还专门从图书馆找来一些资料,向学生发放,请回已毕业的校友来座谈,然后结合一些社会实际和背景资料,组织讨论,使学生看到,竞争是不可避免的,而竞争又是社会进步发展的动力,必须面对积极准备。因此,我们必须从现在的学习中开始学会竞争,参与竞争。

2、把学生作为主体,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较强的主动参与竞争的意识。如鼓动学生抓住一切机会参与学校的学科竞赛、球类比赛、和其它一切评比活动。在班里,要求每位同学都给自己找一个竞争的对象,或学习上的,或班级管理上的,甚至是某一门学科的,从而在班里形成了你追我赶的局面。为了培养全体同学的竞争意识,在班里还确立了班干部轮换制,方式是自我推荐,竞选上岗。期限是半学期。结果,许多同学上台演讲,自我介绍,自我推销,竞相展示自己的优势才能。更令我意料之外的是,竞选演讲那天,好几位平时看上去很内向的同学事先没有报名,临时上场演讲,参加竞选。通过这一过程,为每一个学生的成功提供了机会。效果很好。

3、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竞争观。通过班级主题班会、辩论会等形式,教育学生未来社会的竞争成功者,依赖的不是权力、金钱、父母、朋友,而是靠个人的真才实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如不损人利已或以不正当途径方法达到目的。具体以每学期的考风考纪教育为主要形式,针对有些学生的作弊现象,在班里开展讨论,让学生认识到这种不正当的竞争意识是错误的,启迪学生去思考。如班上有个同学,平时学习成绩不错,但在一次期中考试中,由于对自己的答案吃不准,而向前排同学传递了一张纸条,前排同学没有理睬,事后向我作了汇报。我向这位同学了解情况时,她说我其实是已经复习好的,只是考试时对自己没有信心,吃不准答案想确定一下,言下之意她认为这不是作弊。我没有简单批评和处分了事,而是让她想想这样做对其它同学来讲是否公平,然后,经她同意,以不提名的方式在班里举行了一次主题班会,讨论假如考试时出现这样的情况应不应该?经过讨论使大家认识到: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依靠自己的实力,进行公平的竞争,而不能走不正当的捷径。这位同学也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向我表示要加倍努力,展现自己的真正实力和水平,以证明自己是成功的。经过努力,这个同学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班级第二名的成绩,而且和第一名只相差一分。

4、竞争和合作是相辅相成的,合作是竞争的基础。因此,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同时,必须同时注重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国际性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论述教育的四大支柱时,突出地谈到了,学会共处,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是当今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它同样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在工作中我着手从以下几方面实践:首先,以创建优秀集体为目标。因为优秀集体的显著特征就是学会共处,从严格意义上讲,优秀集体不仅是内部团结,更重要的是崇尚合作。在创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接纳他人和学会为别人着想,共同承担责任,共同克服困难,解决矛盾,“以不给别人添麻烦”为口号,最终达到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经过全班同学的努力,我们二(3)班连续被评为校“学习示范班”和“管理示范班”,本学期又被评为“文明教室”和“文明班级”。而优秀班集体形成,也使学生体验到了善于合作的价值和。其次,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场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社会实践的争优活动。要求小组的每一个人都共同承担相应的任务,组织一次活动,有人负责策划,有人负责节目编排,有人负责环境布置,也有人负责宣传和邀请嘉宾、领导等。通过这种经历这种共同完成任务的活动,合作意识和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另外还有比如:以小组为单位出黑板报进行评比,小组为单位进行辩论赛;以小组为单位编历史小报和班刊等等。这样班里涌现出了一批“小小活动家”。学校一些大型活动中,总少不了我班的一些同学参与策划。

(三)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入手,培养学生具有“自尊”、“自重”、“自主”、“自律”的精神,这是学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学会做人的基本要求。

良好道德素质的培养要从培养基础道德入手,而培养基础道德,是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纪律的关键。因此,培养基础道德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抓起,它是学会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在道德上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而对学生的基础道德教育方面,单靠说教及强制的措施行为是难以奏效的,这就需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道德教育也首先要他律,在此基础上才能达到自律。

1、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以行为规范要求为基准,培养其“人格自尊”精神。人格自尊是规范基础道德的前提,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说:自尊需要属于四个层次。就是说,一个人在生存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时,才会产生自尊的需要。从而达到更高层次,为自我实现需要,也就容易从他律走向自律。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基础道德过程中,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要避免在行为规范的养成上实行一管到底,对一些学生行为规范出现的偏差一味地指责和批评过多。而要从学生的自尊问题去思考,激发学生希望成功的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去自尊和要求别人对其尊重的自尊心理。才会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合乎公共利益。这实际上就是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本。所以,在班级中,我要求学生自己参与制定班规,然后,要求每个学生以此作为自己行动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讨论:21世纪临中人的形象应该具备哪些道德品质,作为临中重点班的同学应该具备怎样的道德素质。

2、倡导和谐健康的人际交往的氛围,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自信,培养其“处世自重”的精神。未来社会充满着挑战和竞争,在开放的社会大背景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名利诱惑,或面临各种价值的选择,而要成为能立足于社会的现代人关键在于处世自重。即胸襟坦荡,开朗坚定的立身处世原则,不自高自大,不亢不卑,诚实,平等态度处世待人。高中学生无论在心理和生理上正处于走向成熟时期,因此,在培养学生学会处世这点上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处世自重的引导。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处世的重要性。给每个学生都提供机会和条件,让其体验人际交往的锻炼。比如在班级管理中我采取了班干部竞选轮换制,给每个学生都提供机会和条件,让其体验人际交往的锻炼。特别对于哪些性格内向,平时胆子比较小的同学要多加鼓励,给他们创造机会参与竞选进行锻炼,使这些同学在工作中认识到与别人打交道的重要和艰辛。班上有位同学,由于家庭的影响,性格孤僻,对自己缺乏信心,总认为自己什么都干不好,不会干,没有别人那样的工作能力,还老是觉得自己是多余的。我通过多次找她谈话,并以自己在高中时的亲身经历鼓励她,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还动员其他同学鼓励她,举行了“夸夸她”为主题的班会,让同学夸她的优点,在大家的帮助下这位同学终于报名参加了竞选,并当上了班长,并在工作中表现很好。事后她对我说:“从小我就害怕与别人打交道,当上了班长后,也只好硬着头皮学会与同学和老师去打交道,从而我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了,也学会了怎样尊重人。”其母亲高兴地对我说:“现在孩子象变了个人似的,懂事多了。”其次要让学生获得学会处世的一种能力,即获得以后能否适应环境,能否作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因此,我尽量找机会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如去敬老院慰问老人,帮助搞卫生;上街道帮助美化、保护环境;组织学雷锋小组上街服务等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与社会上各类人打交道。很多学生不再怯懦和自卑,变得自信,知道了自己是社会的普通一员。

、3、抓好良好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自主学习”的精神。现代社会的发展,终身教育将是人一生必须面对的问题,因此,学习将伴随人的一生。当展性教育理念下的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就更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精神。其关键就是要学会具有一种在各种环境和走上社会后能根据个人和社会的需要,独立地去学习,不断地完善自己,形成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其次,除了满足书本的学习外,还要学会在社会中选择和判断的能力,从中汲取养料,弃恶扬善,锤炼自己。从培养能力的角度讲,就是要使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学习中有根据需要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判断学习材料和学习活动是否符合学习目标的能力;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内容的能力;有与教师或其它学习者进行协商的能力及监控学习调整学习态度、动机等情感因素的能力和评价学习结果的能力。为使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从每学期开始,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出学习目标和实行目标的具体措施,鼓励每个学生能充分调动自我的学习阶段性。期中考和期末考后,让考得好的同学介绍自己成功的经验,通过班刊、班报的形式向全校作宣传。就德育的角度讲,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更主要的是对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的培养。

4发挥“内因”的作用,使学生达到行为的自律。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外在教育要求和影响没有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主观要求,受教育者处于被动,消极地接受教育的形态称之为“纪律”。反之,外在教育影响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主观需求,并在尔后的言行中自觉地体现这种内化的影响,则称之为“自律”。学会做人的关键是在“做”即行为本身,我们认为: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整体修养,关键在于发挥“内因”作用,而强化以自省性、自控性、自励性为内容和目标,达到行为自律。真正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学生形成稳步向前发展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具体做法如下:(一)不断自省促使学生对自己行为作出评价。所谓自省就是让学生对自己个人身心活动的观察。自省过程也是学生对自我行为评价和反思的过程,是个性社会化的过程,意味着学生对自己的各种素质发展有了一个自我评价和反思的积极要求,通过学校的道德品质考核和班级的行为规范量化考核记载,建立学生的自评考核制度,通过班级日记的形式,一天一评,值周班干部和值日班长共同考核,一周利用德育课时间评议一次。这样不断自省内察在行为自律的导向上是积极有效的。(二)从抓学生平时学习活动中发生的冲突事件入手,结合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学会自控,以达到身心修养的成熟境界。中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形成是在一系列的矛盾冲突中进行的。无论是知与行矛盾、个体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渴望得到尊重与不懂得尊重别人的矛盾等等,这些都需要学生具有控制自我要求和情感欲望的能力。例如,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在球赛和运动会中表现出来的一些比较激动的倾向,或者因此而发生的一些冲撞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懂得“礼让三分”“三思而后行”重要。在讨论中,有同学举例说:在国际比赛中,当我们的运动员输了,还是彬彬有礼,显示了中国人的良好的道德素质。假如反之又将如何呢?通过讨论,大家认为,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大大小小的不如意,我们都应该理智地对待,做到凡事“三思而后行”,这是文明的标志,也是一个人良好道德素质的体现。(三)让学生不期自励,使学生在人格上不断迈向自我完善,以达到行动自律的最高层次。通过每学期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情况,在行为规范方面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自我激励。

(四)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学会五个“关心”是培养良好道德素质重要途径。

人与人的交流有其功利的一方面,而更多的是要关注非功利的一面。学会关心他人以及获得关心,获得尊敬是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也是人格完善的基础。关心是一种智慧、一种感情、一种境界,培养这种情感,便于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有了这种情怀便易于达到这种境界,便会提升为神圣的使命和责任感。它充分顺应了现代社会发展对于今天教育的要求,又体现了人类对自身价值和教育功能的再认识,即反映了时代特征,又体现了人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永恒的追求。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关心,笔者认为,应该把其提升到责任感高度认识,它应当包括对自己的责任,对他人、家庭社会承担责任最终对人类的责任。“善其身”是为了“济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历来是中国青年学生的追求目标,在现代社会是个人的成功要体现个人的价值观,更要突出社会价值观,即将个人的未来与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紧密相联。

1、学会关心他人,包括学会关心集体中的他人、同学、老师等。同学老师每天都朝夕相处,作为集体中的个体,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要学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弘扬“我为人人”的风尚。在实践中我采用了“诱导法”利用班级学校中家庭比较困难或家庭不幸的同学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激发学生的爱心。拿出自己的零用钱,放弃一次品尝麦当劳、肯德鸡的机会,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帮助身边的同学战胜困境;利用学校与山区临目中学结对子的时机,发动学生拿出压岁钱,给山区学生买一本书。班上有位同学,父母由于感情不和,母亲在她读小学时就出走再嫁,父亲在她上初二时不幸病死,多年来她一直和七十多岁的奶奶一起生活,根本没有经济来源。但她非常坚强,靠着亲戚们的资助和同学老师的帮助,考进了临中,又考进了我们这个文科重点班。当我把她的情况在班上一说后,同学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用各种方式表示对同学的爱心和帮助。现在每逢过节,总有同学给她礼物,每逢她身体不适,同学们都争着陪她上医院,还有几位家境比较好的同学,约定每个学期拿出自己的压岁钱给她缴付一半学费。而这位同学也通过关心班级、关心老师、关心同学来报答同学恩情。以此在班里创设了温馨、和谐、平等、友爱的人际氛围。其次采用了激励法,对于学生中能乐于助人、友爱团结的先进事迹和个人常常予以表扬。在班里举行了以“关心”为主题的班会后,我倡导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结果第三天,班里出了一只“爱心百宝箱”里面有剪刀、胶水、订书机、墨水、圆珠笔等等。一调查,原来是班里的杨波同学为了方便大家做的。我及时表扬杨波同学。

2、学会关心家庭,孝敬长辈,为家庭负起应有的责任。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求索取,不愿付出,更有甚者,对待父母冷漠,缺乏孝心、关爱。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怎能爱他人,爱国家,爱人类。为此,我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把家务劳动的情况作出自评,家长复评,作为品行等第评定的依据。又如要求学生记住父母的生日,送父母一份生日礼物,给父母一个惊喜。结果,我一下子接到了很多家长的电话,说孩子好象一下子懂事多了。学生也从中体会到了孝敬父母和关心父母的快乐。有位同学在周记中写道:今天是妈妈的生日,妈妈给我过了十七个生日,今天,我要给妈妈过个生日。我亲自上菜场买来妈妈喜欢吃的蔬菜和水果,还用自己的压岁钱给妈妈买了一块漂亮的丝巾和一束鲜花……,在烛光中我看懂了母亲边的白发,看懂了父亲眼角的皱纹,看懂了父母眼中噙含的喜悦的泪水,十七岁的我终于体会到了“百善孝为先”的真谛,终于体会到了父母快乐的原因。我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这些真挚动人的周记,勉励学生珍视亲情,学会善待家人,进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爱心推及他人和社会。针对有些同学在家中的特殊情况,我还把这种教育推及到家庭,让家长配合教育学生。有天早上七点十分左右,我接到了一位家长的电话,她一开口就一个劲地向我道歉,说都是她不好,因为感冒吃了药睡过头忘记叫醒女儿,害她迟到了。听完了她的诉说后,我问她:“你是否每天都这样叫她的?”她说是。我说:“为什么不给她买个闹钟呢?”她说女儿说闹钟她听不到的。所以,今天迟到了女儿不高兴冲她发火了。我向学生了解情况时,这位学生也理直气壮地责怪母亲。我觉得这是学生不关心父母的典型表现,自己犯错误自己不负责,而是把责任推给别人,同时也是不孝敬父母的一种表现。为了让全体同学受教育,我把这件事放在德育课,让全班同学进行讨论,迟到应该由谁负责。通过讨论,使同学认识到必须学会对自己的错误负责,而不应该把责任推给父母,更不能让父母时时为自己操心,这也孝敬父母的一种表现。事后我还和这位学生的母亲交流了看法,提出必要时要放手,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也培养她关心他人,关心家庭,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只有这样,以后她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他人关心,这样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使她将来拥有一个健全的品格。家长听了后很感动表示要配合我,而学生也表示要改变坏习惯,自己负责。并请我帮助监督。一段时间后,她母亲又给我打电话高兴地说孩子再也不需要她叫了,有时还给她烧好了早餐呢。每年的三八节,我还在班上开展了“夸夸我的妈妈”的活动,增强了学生和父母间的交流。

3、学会关心国家,即关心国家的大事,国家的发展和前途。作为省重点中学的学生,由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生一直以追求高分数为目标,学校也往往以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因此造成了一些学生只埋头读书,不关心政治、国家大事,孤陋寡闻。认为这些与考大学无关,学之无用。所以不少学生可以满口流利的英语,可以考出高分,但缺乏爱国热情。为此,我结合建国、建党周年的活动,进行了伟大祖国成就宣传活动,要求每一位学生收集资料,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并利用历史学科的有利条件,通过学生编成的历史小报,向全校展览,增强了学生的荣誉感,又进行了兴趣性的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改革开放二十周年纪念,让学生从身边寻找变化,举办了一次《家乡的变化》的摄影展览;结合香港、澳门回归,开展了香港、澳门历史地理知识竞赛;还利用文科班的特点,针对一些时事热点如美国轰炸我驻南联盟使馆、中同加入WTO、9?11事件及网络化等问题开展了辩论,开设了“203论坛”。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养成了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家发展的好习惯。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4、学会关心社会,即关心社会的人和事,包括相识的和不相识的,直接参与和未参与的。作为一位公民,应具有公民的意识,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班级团支部组织班志愿队在双休日和寒暑假日走上街头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在中国首届森林博览会召开期间,班里组成了志愿者队参加了各项活动;得到了较好的评价。

5、学会关心人类生存发展,即关心环境、自然、生态乃至地球。关心人类命运是关心的最高层次是终极关怀。注重组织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对环保的关注,利用黑板报进行有关环保知识的宣传,以增强环保意识;还在班里开设关于临安锦城镇的环保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课题,组织学生对锦城镇生活垃圾的环境污染和节能灯制造对环境污染等问题情况作了调查,并向市政府提出整改的建议,得到了市政府的肯定,既增强了学生的关心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活动和实践能力。此外,还利用主题班会的时间,开展了一次题为“拯救地球”活动,通过学生调查,整理编剧以小品形式进行表演,收获不小。

三、培养高中生道德素质实践策略的思考

通过以上的策略,最终目标达成是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也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即让学生懂得我应该做怎样的人。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我们在具体实施这些策略时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1、必须促进德育的内化,把外在的教育影响变成学生自身的需要,要让学生成为德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笔者认为要让学生学会做人的关键问题是“学会”,让学生成为德育实践活动的主体,促使受教育者内在的能动性的激发,从而进入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境地,其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内化过程。内化的重心是在实践。学生接受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教育,必须经实践检验和鉴别后才能化为自觉要求,从而在实践中成为行为。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必须尽可能地创设环境途径、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在同等条件下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潜力得到开发,促使其持续发展。而不能以简单的内容或单纯的理论灌输取而代之,忽略学生本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求。班主任的活动方案要精心准备,内容要“实”,切忌“假太空”有形式化,表面上轰轰烈烈,而最终一无所获;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防止急功好利的短期行为。

2、教师在工作中必须用心去教育即做到“以心教心”。“师爱”是促进教育优化和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没有师爱就没有教育的成功。所以教师必须以爱心和诚心为教育学生的出发点,对学生施之以爱,晓之以理,动情以理,导之以行;必须以细心和耐心为教育学生的基本点,通过细心的观察,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不足,做到“心中有人”,然后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必须要以恒心和信心为教育学生的关键点,对部分学生的反复无常现象,要有进行持久战的准备,切忌半途而废。

3、教师要注意自己角色的转换和定位。必须创设民主、和谐的班级管理氛围和机制,在德育内化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指导者和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指挥者,更不能以自己的想当然设计和要求去指挥学生,而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学习一起受教育。在工作中要关心每一个学生,公平客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

4、教师必须注重自己的人格培养,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有良好的师德和高度的责任感。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

5、学校的德育活动和教学活动安排要多为班级活动的开展创造条件,做到两者的有机结合。通过学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感染学生,通过学科教学渗透德育的隐教育学生。做到全员动员,全员参与。

6、学校必须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和体系。无论是对学生个人、班级还是教师都应该有一套公证完善的评价体系。并且评价要遵循层次性、发展性、长期性的原则,以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主要参考书目:1、《为了学生发展的教育》宋崇鑫、葛大汇主编

2、《教师能力学》

3、《教师成功的秘笈》——创新教育八法

G·马丁·妮普著曾伏华、李扉南等译

高中生德育教育例5

一、 挖掘利用高中政治课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高中政治课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只不过长期以来我们过分重视考试而忽视了它这方面的教育功能。如何充分挖掘并利用政治课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们以《经济生活》为例。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经济生活》第一单元就教导我们在生活与消费中如何正确对待金钱。在认清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告诫学生要通过合乎道德与法律的正当途径挣钱,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正确的金钱观会使我们的灵魂更纯洁,道德更高尚,人生更有意义。要反对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可以给学生播放感动中国人物白芳礼老人或者刘盛兰老人的事迹,结合视频让学生纷纷谈感想。通过一番心灵的碰撞激荡深化学生的道德情感,提升道德境界。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就业观。

经济生活第二单元中“新时代的劳动者”教我们明确劳动者的地位和权利,懂得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但社会地位平等,劳动观荣。教师要借此教育学生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要热爱劳动、勤奋劳动、尊重劳动,形成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观念。从而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提高自身的技能和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平等观,为报效祖国报效社会积聚力量。

(三)引导学生树立诚信意识。

通过第二单元中“企业经营与发展”和第四单元中“市场秩序”的学习,明确诚实守信对经济活动参加者的重要意义。企业能否诚信经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启发学生做人也要讲诚信,这是人与人交往必备的前提,只有互相讲诚信,社会才会和谐发展。在此给学生讲述“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接力送薪的故事。以诚信打动学生,教育学生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四)引导学生树立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

经济生活第三单元学到“依法纳税是公民的义务”,结合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关注我国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增强对公权力的监督,维护纳税人利益,同时树立一旦成为纳税人就要自觉履行纳税义务的意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购物或用餐后该不该向商家索要发票”的讨论,明确发票的经济意义:发票是消费者的购物凭证,也是税务部门进行税务管理的基础和依据。是否索要发票关系到国家税款能否足额入库,消费者索要发票,就间接地为国家税收做了贡献,同时,发票也是消费者维权的凭证。

(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学习经济生活第四单元“市场调节的局限性”时培养学生的道德责任感,给学生播放在市场的自发调节下,有些厂家为了自身眼前利益,向河流排放污水,导致庄稼毁坏,鱼类死亡的惨象,还有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危及人身生命安全的有毒奶粉和大头娃娃事件,激发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如果将来从商,立志做一个守法经营,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的有良心的企业家,绝不做坑蒙拐骗,危害社会和他人的失去道德良知的黑心企业家。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雾霾天气,还我们蓝天白云净水,从自我做起,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低碳出行,绿色消费,增强环保意识,实现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政治课教材,不仅仅是蕴含丰富知识的材料,它还是活生生的德育素材。只要你用心挖掘,善于利用,正确驾驭课堂,就会体验到立德树人的成就感。

二、积极利用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会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可以借势发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借助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道德境界,教师要适时适度的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利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发表国旗下的演讲,宣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把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利用周末学生在校时间组织专家报告会,听取朱彦夫等道德模范人物事迹报告会;或者利用周末学生在校时间组织学生观看红,事后要求学生写出800字的听后感或观后感并在班会上交流。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组织学生学习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学生树立并且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利用主题班会,举行主题演讲比赛。围绕“讲文明树新风,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或“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等。

三、利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高中生德育教育例6

第二、从道德的基础来分析,道德的基础乃是利益问题。整个社会为什么都要强调道德规范其实质就要解决不同主体的利益矛盾,并使其协调发展。马克思曾提出“对于各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现象尤为突出。市场经济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形式,利益是其杠杆,市场经济的运行以社会成员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地位为前提。以每个利益主体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与追求为动力机制。市场经济的这种利益主体意识不可能不影响到高中学生,调查中“当集体刊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你最容易接受的观点”有62.3%的高中学生选择了“公私兼顾”,而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绝大部分同学选择的是“先公后私”,甚至于“大公无私”,从这一点也可以充分说明利益主体意识对高中学生的影响。当然,追求正当合理的个人利益是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和保护的,它无疑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动力,然而整个社会除正当的个人利益外还有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这种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是个人利益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又是其发展的条件。从根本意义上讲是一致的。但两者属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发生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不能兼顾的时候、能否牺牲个人利益来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对待这个问题并不是嘴上说说而已,而是需要作出行为的抉择。前一价段全社会开展学习宣传徐虎活动,这时高中学生确实也有很大的触动。但也发现在学习徐虎活动中高中学生的普遍心态是可敬而不可学。他们十分钦佩徐虎,认为他是当前的沽雷锋,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了不平凡的事,确实很了不起。他们普遍认为,作为先进的典型人物的宣传是必要的,但要自己学习徐虎则没有必要,甚至有个别学生认为像徐虎这种人是“傻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关键的问题还在于没有抓住道德责任教育,徐虎的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在宣传学习徐虎的同时关键要抓住自己怎么来学习徐虎。以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为重,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原则,从原来个体主体利益的“利我”转变为社会主体利益的“利民”、“利国”,这是一种道德的升华,而在这种道德升华的过程中,道德责任教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们只有在确立了道德责任感的前提下,才会把个人利益融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之中,才会无条件地服从于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第三、从道德教育的目标来分析,道德教育的目标不能理解为权限于道德认识的提高,而应放在良好的道德习惯的培养上,这种道德习惯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据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原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并使其成为一贯的、稳定的、自觉的行动。这种道德习惯的主要特点不是时时事事都要考虑再三才能作出行为抉择,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习以为常的符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动。要使高中学生道德素质达到这样一种道德习惯的境界,必须经过道德认识的提高,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行为训练三个环节,而这三个环节的了解和巩固都离不开道德责任作为载体,没有道德责任作载体,道德认识不可能内化,道德情感也不可能持久,道德习惯根本不可能养成。就拿劳动观讲,调查中63.7%的高中学生认为劳动最光荣,但现实生活中,通过调查和平时与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目前90%以上的高中学生在家不会主动从事家务劳动,在学校里对公益劳动的主动性很差,他们往往以学习负担重,学习时间紧为借口来推辞劳动。与此相反,本市某所中学一位高三学生王某,父母均在外地工作。她独自一人在上海生活,除了紧张的学习外,每天还要从事自己的家务劳动,生活自理,她不仅把自己家安排得干净整洁、井井有条,而且在班级里也非常乐意帮助同学,积极参加各种公益劳动。今年被学校作为优秀生推荐进入重点高校,毕业前夕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前后两例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差别,我们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发现,关键在于有没有责任感,前者是好推则推,依赖性很强,并没有把劳动作为自己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后者就不一样,她认为劳动是自己应该做的事,自己不劳动就无法生活,每天从事家务劳动是自己整个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家务是自己的一种责任。由此可见,在对高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加强道德责任教育是个关键问题,它是达到良好道德习惯的载体。

二、对策思考

第一,教材本身要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上海《全日制高级中学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标准》(草案)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是中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常识和社会主义政治、思想、道德教育的课程。”最近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苦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第三部分对努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作了全面的论述,其中还特别提到中学政治课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教育。道德教育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政治教师的教学是以教材为依据,但目前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课教材涉及到道德教育内容太少。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意识的增加、思维方式的变化,其对道德的认识明显不同于初中学生。从高中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来讲,有加强道德教育之必要。

当然这种道德教育不是初中道德教育的简单重复,而是根据高中学生心理特点,在道德教育的范围上有所拓宽,在内容上有所深化,在层次上有所提高,并体现初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一贯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不仅要有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而且尽可能使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这种网络不是像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那样单独成册,而应该是把道德教育内容渗透在现有教材的知识体系中,现有教材内容要体现道德教育内容。

这个道德教育知识网络我们可以从点、线、面、网四个方面构建。作为点、教材是由若干课文组成,课文又有若干知识点组成,在这些知识点上凡是与道德有关的内容,要尽可能体现道德教育的内容。当然,这种体现应是一种有机的结合,而不是生搬硬套“贴标签”。这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就有了立足点。作为一个年级整册教材必然有一条线,由于“点”的落实,那么从年级角度讲,一册教材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一条线。各年级教材编写中都能体现道德教育一条线,那么从整个高中阶段三个年级的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一个面。这里只涉及到必修课,根据市教委课程教材改革精神,课程设置要有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三个板块,如果能在高中阶段开设《中外道德比较》、《传统美德鉴赏》、《伦理道德分析》等选修课和根据当前社会某些热点问题开设一些活动课,那么我们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在道德教育方面就会形成了一张网。

这对加强高中学生道德教育,特别是道德责任教育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教法上要有利于加强对高中学生道德责任教育。前面讲的教材内容要体现道德教育这只是“硬件”,“硬件”需要通过“软件”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教学上这个“软件”就是教法。教师应通过自身的努力,在教法上下功夫,从而提高道德责任教育的实效性。

(一)教师要有意认地挖掘教材中道德教育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不可能像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那样,专门有一册讲道德,高中的思想政治课教材现在很少有道德教育内容,即使今后教材修改后增加了这方面内容。它也不可能把道德的内容独立成册,而是在现有的教材内容基础上渗透道德教育内容。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要去挖掘道德教育内容,把原来的潜在的知识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其成为现实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关键是转变教育观念,由原来的大目标高起点转为大目标低起点。一提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我们教师立即会很习惯地反映出要加强对学生的集体主义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育等。当然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完全必要的。但我们还必须看到,集体主义教育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这种基本原则和核心我们可以把它看成道德教行的目标,但目标与具体道德教育过程应该讲还是有区别的。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我们现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应当在全社会认真提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

同时要把先进性要求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以广泛性要求来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先进性要求,使教育体现它的层次性。教师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身边的具体小事做起,要求持之以恒,从平凡的不起眼的小事中见精神,这样的道德教育就比较容易操作。由于目标明确,起点较低,容易被学生接受,这样学生的道德水准提高速度也就比较快。从我们社会上树立的像雷锋、徐虎、公举东、段德彰等先进榜样看,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从一件件很平凡很具体的小事中反映出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三)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责任教育时还必须处理好两对关系。首先要处理好道德知识与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关系。对高中学生来讲光有道德知识的灌输不可能使其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教师只有在思想政治课上通过对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才能使他们把道德知识不断内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其次要处理好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关系。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道德责任教育是实现由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的重要环节。正因为如此,政治教师要依靠教导处、团队、学生会、班主任等,努力为学生搭建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舞台,通过道德责任教育使原有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外化为道德行为习惯。

第三,教学的评估和考核要如实反映学生的道德状况,要有利于学生道德责任感的增强。目前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估和考核工作主要针对学生的应试能力,准的考分高谁就好,实际上我们教师心里很清楚,一个学生政治成绩的高低与其道德水准并不能划等号。道德品质好的不等于政治考分高,反之亦然。

为了使政治课教学评估工作和考核方法有利于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我们建议采用结构评定等第制方法。这种方法要遵循三个原则:(一)知识能力评估与觉悟评估相结合的原则。这里所讲的觉悟不能理解为只停留在时道德知识的认同上,而应该反映在对已认同的道德知识、通过道德责任使道德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落实。也就是我们常讲的知与行的统一。

高中生德育教育例7

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更是整个教育工作的基础。我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毕业后可以通过高考、成人高考、“3+2”等途径继续接受高等教育。如此,既能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促进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圆广大中职生的大学之梦;同时缓解当前就业压力。

1.当前职业教育中德育教育不衔接的现实问题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和学生崇尚“学科本位”思想尚存,导致鄙薄职业教育。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受中职业生源层次的改变,社会对人才规格的“学历”病问题日趋突出,导致人才的“高消费”,实质是人才的高浪费。这不符合“优化教育结构”,调整人才类型结构,尽快发展职业教育。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定位于“双率”,即招生率和就业率。注重教学质量评价方面,把理论知识的评价作为评价标准,把专业技能的培养放在首位,却把育人的问题摆在了次要位置,导致德育教育在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中被忽视,很难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1.1 中高职教育比例严重失调

通过现有的职业教育生源信息和学校数量对比,反映了我国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是中职规模过大,高职规模偏小。在中职教育规模的过度膨胀同时,受中职生高考政策的瓶颈制约,导致职业教育内部比例严重失调,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同时也造成中职教育自身质量下降。加上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与沟通还存在着管理体系脱节,政策扶持不够,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教材以及考试制度衔接不好等问题 。另外,在考试政策中,每年中职毕业生的实习时间与高职招生考试的复习迎考时间相冲突,由于时间过于集中,许多中职学生都感到力不从心,部分优秀的中职生为了找工作而放弃了继续升学的想法。

1.2 中高职专业和课程不一致

目前,中高职院校间因专业设置各不相同从而影响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成为阻碍中高职德育衔接的因素之一。中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都以更加适应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强调促进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但由于在我国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中,中职隶属于职业与成人教育管理部门,高职隶属于高教管理部门,两个部门缺乏沟通和协调。

学校德育主要通过德育课程、健康教育和咨询等途径来实现。在中职,学生以班级为固定单位开展各门学科教学、各种班队活动和德育活动。而在高职,随着学分制、选课制度的建立,学生的流动性增加了,班级的概念在大学生心中越来越淡化,班级的形式和作用相对减弱。这使得大学的德育活动缺少固定、有效的组织形式,与中职相比,高职的管理模式显得较宽松。这种转变极大的管理方法使得许多大学新生不能立即适应,德育教育的连贯性大受影响。

1.3德育教育工作者衔接意识欠缺

长期以来,德育教育工作者只重视对本学段德育工作的研究,忽视德育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很少甚至没有去了解和挖掘相邻学段德育教育的内容和特点。这具体表现为:高职院校不了解中职的德育教育内容和规律,很少关注中职德育研究取得的优秀德育成果;中职德育工作者也极少了解高职各种前沿的德育研究成果,较少关注大学德育的成功做法,形成了一种狭隘的、孤立的德育观,造成德育工作者对彼此的工作只知差异而不懂联系,使得中高职德育教学之间难寻实现有效衔接的切合点。

2构建中高德育教育衔接的主要方法

2.1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德育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主要是引导学生从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增强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在整个学习的过程要围绕专业知识的学习来开展各项活动,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引导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的道德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职业道德的养成。

2.2根据实际需要课程衔接

根据不同年龄结构特点的职业教育层次,结合专业发展规划,制定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又适合学生成才成才的道德教育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把德育内容分解为不同的层次、深度和侧面。教材内容要贴进学生生活,教学从学生的特点出发,不强调理论系统化而注重实际行为的养成和操作,理论要通俗浅显,要和生活实际衔接。同时学校必须在机制上搭建中高职德育交流的平台,积极提倡和有效推动中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创设对话环境,让有关双方经常有机会互通信息,引导中高职教师达成德育衔接的共识,进而寻求推动课程衔接的正确路径和方法。使衔接工作步入科学化和制度化;组织中高职联合进行课题研究,加强校际的联系与交流,理清中高职衔接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联合攻关并研究对策。中高职德育交流平台的搭建必须要落实到制度上,这主要依靠教育主管部门以及主管中高职德育工作的领导的支持。省级教育主管单位要将促进中高职德育衔接作为一项工作,增加到分管高校德育工作的部门,并将其作为对各高校日常德育工作进行考核的子项目。在这种刚性的要求下,中高职德育衔接工作一定能打开局面,带来切实的效果。

2.3树立正确的德育衔接意识

随着职业教育层次性的渐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和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德育教育要放低姿态,多渗透一些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具体道德素质,注重道德素质可持续发展。相信以情商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会很具有亲和力,学生也乐于接受。高职德育工作者要“立足于”职业教育状况。从研究大学教材体系的层次递进的思路去认识中高职教材,找到实现不同教育内容的最佳结合点,确保整个德育链的正常连接和德育效果的正常发挥。其次,必须了解中职德育课教学的基本情况,包括德育课教学方法、评价与管理,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程度等,这是高职德育课教师确定教学内容、有针对地选择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帮助教师寻找过渡“阶梯”的一条捷径。

3. 结束语

德育教育是一个动态的系统过程,它既关系到德育教育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同时还涉及到与其他职能部门协调问题等。随着职业教育各项教育衔接工作的不断延伸,为促进中高职德育教育的长效性、连续性和有效性,必须形成制度规范、领导得力、队伍完整及氛围和谐等衔接体系。遵循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进而成为报效祖国、积极进取、诚实守信、敬业乐群,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而当前最紧迫的是建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职德育课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机制、整体构建中高职德育课程标准、组织管理制、高职生德性发展状况滚动调查制度等在内的一整套制度体系,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职德育课衔接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过程到结果、从理论到实践的整体动态有序发展,充分发挥和体现制度保障机制的强大功能,摸索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德育衔接之路。

高中生德育教育例8

高校德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与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引导高校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这是当前大学德育以及德育教育工作者面临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趋势加强,对我国高校学生提出了挑战。一些西方文化对高校学生产生了思想冲击,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消极影响,甚至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学生思想意识的西化,弱化高校学生的本国文化意识。这种形势下要求我国高校必须做好青年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培养高校学生具备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的基础上,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意识。同时,我国市场经济改革以来,积极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但同时亦有消极影响,一些人出现拜金主义、见利忘义、集体意识淡化、厌烦政治理论教育等思想,这些消极因素开始影响高校广大学生。面对这些问题,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自觉抵制这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从而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做社会主义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当前高校学生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

高校德育工作多年来在取得进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既有传统教育的不足,又有新形势与背景下的挑战,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点:

首先,目前高校传统的德育方式存在着一些不足,使得教学效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不尽人意。一些德育目标定位过于理想化,与学生实际的知识、思想水平脱节,缺乏合理的定位,德育教育仅停留在空泛的说教层面上,高校学生绝大部分已成年,他们对信息选择与吸收越来越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面对这些空泛的说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下降,传统的德育教育主导性权威地位削弱,并最终影响了德育的教学效果。目前来看,许多高校德育的方法还是传统课堂讲授与灌输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再有,高校德育教育内容以理论为主,实践活动相对来说缺乏,因此使一些学生觉得德育课程枯燥乏味,降低了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兴趣,从而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

第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高校德育教育提出了挑战。高校的德育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的,社会环境的优劣对高校德育教育有着重要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也在不断变化,其中一些负面因素对高校的德育教育提出来挑战。如,互联网在给人们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上的一些不雅图片、文字以及一些消极负面思想等都对高校的学生造成了思想冲击,带来了负面影响。社会环境中存在的不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相互混杂与冲突,这些都在冲击着大学生既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等。还有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组织环境以及同辈群体环境因素,如何运用这些环境对高校学生德育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这些都对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第三、当前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总体来说是好的,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对高校德育教育有一定的影响。俄国的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可见师德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学生往往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行身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水平。然而,就目前来看高校教师的师德状况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一些教师开始“下海”或者校外兼职,从而影响了教学质量。所谓教书育人,老师的这些职业道德表现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道德观。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当今随着许多高校“产学研”的办学思路以及高校的职称、奖励制度,许多高校教师注意力集中在职称讲评、学术著作、科研项目上,而对教师自身的育人功能有所忽略等等,这些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产生了消极影响。三、做好高校学生德育教育

首先,适应时代变化,对传统的德育教育理念与方式有所创新。高校德育要在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理想人格为基本目标的基础上来确定正确而合理的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在制定过程中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价值取向, 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高校德育对社会发展的主导与先行作用来进行德育教育,从而引导整个社会道德进步。同时,德育内容要不断创新与充实。高校德育的内容要不断充实,既要进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 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的头脑,使学生具有正确的立场、观点等政治修养,树立大局意识和世界眼光;同时又要使德育贴近大学生的思想实际, 结合理论与实践来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备公民公德与传统美德。

高中生德育教育例9

1.从社会发展上看。现代女性同男性一样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女性的发展关系着社会的全面发展,女性力量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女性的社会地位已经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提升。女性已经成为维系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力量。

2.学生群体的性别结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重视女生教育。近年来,我校在校女生的比例逐年呈上升趋势,以2013年11月份统计数据,在校的6637名学生中,女生3382名,占到50.96%,已经略超过了男生的数量。这种变化本质上是基础教育的培养对象的结构性变化,即由之前的男生占多数到现在的男女逐渐相同并且女生略多于男生。这样,我们就需要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适应教育对象性别结构的变化。

3.高中女生身心发展特点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女生教育。高中时期是青少年人生发展的一次高峰,既是人的性成熟时期,又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同时还是逐步走向独立、培养良好道德情操、行为习惯的最好时期,也是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

4.社会和学校教育中存在的误区。一是女性教育视角的缺失。受社会的影响,在对女生的教育过程中往往以男性视角和思维来设计和衡量,存在抹杀性别差异的现象;二是错误的认为男女平等就是男女应该完全一样。在学校教育中往往没有注重研究性别差异,没有针对性别特点开展教育。

5.学校教育管理者中以男性为主导。尽管我校的女教职工比例很大,但在我校现任的班主任中,仅有一名女班主任,同时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也是以男性教师为主,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女生教育来说,显然会有很多问题存在。

(二)重要意义

1.高中女生因其身处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女生普遍比男生成熟要早一至二年,但是发展又不如男生稳定,生理上的超前与心理上的滞后,是女生在人际交往、学习习惯等方面表现出有别于男生的特点,尤其是在高中教育阶段的班级管理上她们拥有性别优势,对班风、学风、校风方面的影响举足轻重。因此,通过加强女生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精神风貌,促进学校整体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从女性承担的社会责任角度讲,她们不仅是公民,更是未来的母亲,承担着民族启蒙教育者的重任,因此重视女生教育更是具有特殊意义。世界女性教育先驱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如果你在家教育儿子,就是在教育公民;如果你在家教育女儿,就是在培养整个民族。”

二、学校加强女生教育的构想与实践

(一)构想

1.做好我县小学、初中和我校女生教育现状调研,掌握细致可靠的数据,形成资料详实的调查报告,制定好高中女生教育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2.强调女生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从女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出发,营造健康成长环境,让女生在未来能够摆脱角色困境,以真正享受到女性角色带来的快乐。

3.引导教师转换教育者角色,即教师不能满足于做女生学习上的良师益友,而要做女生健康成长的心理保健医生,更要做引领女生思想发展的人生导师。帮助她们顺利度过青春期,为以后的人生奠基。

4.在对女生安全、心理健康、生理健康、人际交往、道德操守等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有针对性的自编教材,尝试开设“如何做一个美丽的女生”教育讲堂,使之形成特色女生教育学校课程。

(二)实践探索

1.学校管理者的观念更新。我校领导高度重视女生教育工作,把女生工作提升到学校的“一把手”工程,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德育副校长为副组长的学校女生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女生工作的领导和研究。

2.为加强女生教育工作,学校在每个年级设立负责学生管理的女性副主任,主要侧重女生教育管理工作;同时,试行助理班主任工作制度,弥补班主任为清一色男性的不足,大多数班级配备了一名女教师为助理班主任,主要是负责女生工作。

3.正在开展《新形势下高中女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十二五”课题研究,围绕本课题学校已开展了大量工作。一是对全国以及世界上对加强女生教育的情况进行了专项资料收集、整理;二是请课题专家和女生教育专家对课题的实效性进行了充分评估,认为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意义重大;三是有意识的对班主任教育案例和心理教研室个案咨询中的典型案例进行专门研判,确定女生教育的切入点。四是对女生的心理、生理、人际关系、价值取向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调查了解。课题研究将进一步促进我校女生教育工作的开展。

4.针对女生教育学校开展了系列主题活动。一是新生入学后就有意识的强化女生教育,军训期间请全国著名心理教育专家陈纪英给高一女生作“启迪美丽人生,成就高中梦想”专题心理报告会;二是高二年级开展了系列女生教育活动:专题女生青春期教育辅导讲座;三是开展“让青春绽放光彩、让人生更加美丽、做静雅女生”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征文、主题班会、学生互动等形式进行针对性教育;四是开展“十佳女生”活动。

高中生德育教育例10

教育是服务并伴随着学生生命成长的,归根到底是为了每一位学生幸福的成长,这一切都是以学生健康的生命为支撑。教育应培养孩子“应然幸福”之生命底蕴、培养学生有生命的承担意识,教育是人性成长的追求。我们实施“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德育管理”,“以学生生命为最高目的,珍视学生生命的唯一性、完整性和过程性,让学生更加安全、健康、美好和幸福”(肖川教授语)。具体做法如下:

1 加强领导中落实生命教育

国家、省、市教育规划刚要都提出了加强学生生命教育。我们学校在北师大生命教育中心的指导下,申请成为中心的生命教育实验学校,借助课题研究,实施生命教育。大致做法是:成立课题组,曹福春校长任组长,负责学校生命教育全面工作,主要负责保障生命教育所需经费。教科室主任谭为发同志负责具体事务,主要组织生命教育理论学习、阶段性成果总结与推广、课题的申报与结题;王鹏副校长负责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监控、评价;凌小金、霍忠东、主任负责生命安全演练、生命教育活动开展;卞玉红老师负责材料收集、文案等工作。

2 开发课程中普及生命常识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实施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新课改要求实施校本课程。我们选择了生命教育,经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会、收集有关学生生命安全、健康、幸福等问题资料,编写生命教育校本课程教学大纲,确定生命教育校本教材编写内容。初中三年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人与自己、人与环境、人与宇宙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掌握自我保护、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学会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悦纳自我、接纳他人、欣赏他人。高中三年着重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的性道德观念;学会用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尊重他人、理解生命、热爱生命;提高丰富精神生活的能力,培养积极的人生观。整个校本教材涵盖生存(技能,安全,应对灾害和侵犯等)、生活(态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等)、生长(生命潜能,学习,特长,成功人生等)、生死(生命的价值,生命伦理,死亡等)、生态(与自然相处,保护环境等)内容。

3 课外活动中守护生命安全

身体是生命的载体,是人的最根本的“工具”。平安值千金,安全是生命最基本的需要之一,拥有安全,生命才会健全而长久。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青少年生命总面临许多不安全因素的威胁,出现众多安全问题。开展生命教育实验以来,由德育处先后在初中、高中举行序列化的生命安全保护常识训练活动,主要是在学生中开展求助电话及其用途大比拼;自然灾害预防知识抢答赛;突发事故逃生救护演练;公共卫生事件预安设置比赛;社会安全事件举报、防范、自我保护等情境模拟训练。

4 校园文化中体验生命关怀

让学生自主建设生命关怀的校园静态文化。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保护好自己。我们学校不同地方的安全提示语都是从学生那里征集上来的。楼道:不要推不要挤,关心别人爱自己。课间游戏要安全,上下楼梯不打闹。上下楼梯靠右走,切勿拥挤防践踏。走廊:莫抛物,伤了别人头,空悲切。敬人让人,助人爱人。校门:同学们,现在是放学时间,请准时回家,不要在路上逗留,注意来往车辆,祝大家一路顺风!平安伴我在校园,人人事事保平安。操场:生命在于运动,安全与生命同在!若以追跑为开心,将以后悔而伤心。强民兴学子体魄。生命如此短暂,何不好好珍惜。教室:世界因你而美丽,生命因安全而灿烂。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公信人。时间就是生命。促进人、发展人、塑造人。生命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花。人生包括两个部分:过去的是一个梦;未来的是一个希望。宿舍:母亲赋予了我们以灵魂和肉体,我就以我的灵肉来探索人生。所有这些标语构成了学校生命教育外在的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让学生体验对生命安全关怀的温馨。

5 课堂教学中培养生命意识

我们制定了《泰州市民兴实验中学学科生命教育指导意见》,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生物教学中,让学生理解生命是自然进化的最高表现形式。目前,人类在向太空探索的过程中没有发现其它星球有生命存在,地球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生命都是珍贵、伟大的,唤醒学生对生命的敬畏。生命产生后,物种的延续需要个体的繁殖,授精卵在母体中发育成熟,通过分娩一个小生命才来到世界。使学生体会到生命来到世界不容易,每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尊重。人是创造自己,主宰自己命运的存在物,人能够自觉生命的存在与发展,能够对自身存在方式和发展道路作出自主的选择。自主是生命发展的灵魂。课堂上要创设师生平等、和谐的氛围,给学生生命自由的属性,创造有生命活力的课堂。语文教学中,通过阅读教学领悟生命的意义。中国古代就有:马棚起火,孔夫子问人不问马;孟子认为“民为重,君为轻,社稷次之”。这些都闪耀着生命意识。近现代思想家鲁迅先生对生命的理解就非同一般。他在许多文章中都阐明了“生命最为重要”的观点,典型的“韧的战斗”就是他的生命观的体现。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加强生命意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生命的价值,珍惜生命。感受从自然生物旺盛顽强的生命力中获取生命力量,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6 综合实践中激发生命潜能

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我们先后在学生中进行了《中学生珍惜生命的现状调查》、《中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行动研究》等研究性学习活动。生命问题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极好题材,我们组织学生调查周边地区的物种情况,群众的生存情形,人们对于生命问题的看法等等,然后写出调查报告。学生通过调查,对于自己的生存环境会有一些真切的看法,生命问题就会更加深入学生心中。我们还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到医院、敬老院做自愿者服务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我们开展了溱湖上过一天渔民生活、白马海军诞生地军事体能训练、泰州武警基地素质训练;泰山徒步远足活动。这些综合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生存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生命潜能,提高了学生的生命质量。

高中生德育教育例11

1、正确认识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2、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保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

3、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二、如何实施德育教育

1、利用新教材,挖掘教育素材

(1)挖掘新教材的德育素材,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每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一环。新教材中有关爱国主义的德育素材很丰富,若能充分利用则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①利用小资料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新教材中有若干小资料,其中有些涉及我国古今生物科学的成就,这些成就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很好素材。如根据“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的小资料,引导学生查询我国科学家在人类肝脏蛋白质组计划实施中取得的成果,了解我国科学家的智慧及为世界科学所做出的贡献,进一步激励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

②利用“科学家访谈”等德育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中根据内容的特点编排了我国生物科学的伟大成就,为教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德育素材。如新教材关于“中国科学院邹承鲁院士的一席谈”,展示了我国科学家发挥集体智慧和力量研究完成世界第一个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成就,彰显了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以及科学工作方法的必要性,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努力学习探究科学的激情。

(2)利用生物“科学史话”、“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前沿”等资料,渗透科学态度的教育。

一个“科学史话”、一个“科学家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德育素材,它包含了科学家的思维、分析和推理等全过程,反映了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严谨作风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科学前沿”等资料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科学领域的新动向,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热忱。

(3)引导学生阅读新教材中的“科学・技术・社会”小资料,渗透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

教学时要教育学生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科学・技术・社会”小资料增加了教材知识的延展性和可读性,为学生开拓视野提供了素材。教师应帮助学生挖掘资料内涵,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问题。

(4)合理运用新教材相关知识,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中要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生物体本身以及生物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辩证唯物性,这些知识要在教学时合理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等内容,充分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利用新教材中细胞癌变的内外因等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内外因关系的观点。

2、利用实验课堂

针对新教材实验较多的特点,要注意对学生实验的评估,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观点。通过实验方法及实验操作的设计、实验现象的理解、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猜想,不拘泥于常规,提倡创新。

3、利用第二课堂深化德育教育

可根据条件在第二课堂中深化德育,开展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进行校园植物调查,设计绿化方案,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增强其求知欲望;通过知识竞赛、实验操作比赛等方法增强其勇于拼搏、敢于攀高的精神,使他们在道德、情感上受到良好的熏陶。通过这些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特长的同时,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三、生物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注意点

1、要深挖教材内涵。

一定要从教材的内在思想性出发,结合课本内容,结合时代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渗透,切忌漫无边际、空洞说教。

2、把握好课内外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围绕课堂教学积极创造条件,适时适度进行渗透,并注意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