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商场经营状况

商场经营状况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2 09:27:00

商场经营状况

商场经营状况例1

一、**商场的基本情况

**商场位于东风道和南源路交界处,其前身是**供应站,是我场最早开办的百货商场,营业面积1800平方米,主要经营烟酒茶糖、副食调料、日用百货、五金电料、针纺织品、文化用品、服装鞋帽等多种商品,属公有制单位,负责为全场职工提供后勤服务,长期以来靠总场扶植。然而近年来,随着总场机制的变革,**商场由原来靠总场扶植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单位,加之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场各种形式的商场、超市越来越多,竞争日益激烈。由于**商场在经营管理方式、员工主人翁意识和服务意识上都需要进一步调整和适应,加之近年来职工工资增长幅度较大,致使**商场陷入内部成本上升,外部市场疲软的困境,经济效益大面积滑坡,职工发不全工资,到了举步为艰的地步。

二、尚不景气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一是经营管理思想和现行管理机制与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形势不相符,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经营策略和用工制度上受多年来传统观念的制约,难以与其他社会上的商场相竞争。因此,从管理角度讲,难度较大。二是商场员工主人翁意识不强,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上与其他社会商场相比差距较大。由于商场原属公有制单位,商场收入不与职工经济利益挂钩,职工到月拿工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现在一下子变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单位,职工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吃“大锅饭”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另外,现在都讲花钱买服务,而**商场的员工缺乏主动引导顾客消费的经验,在服务质量上距顾客的要求差距较大,未能让顾客享受“上帝”的感觉,这也是造成商场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客观原因。一是地势较偏。由于总场近几年的发展比较快,广大职工的居住中心转向东北,致使商场离繁华地段教远,影响营业额。二是广大职工的消费观念的改变。随着职工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一些人愿意到大城市购物。三是市场竞争激烈。原来职工想买东西,只有**商场一家商店,但是现在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居民小区内都开办了不同规模的商场、超市,许多顾客图方便,愿意就近购买。四是由于商场员工是国家正式职工,工资水平与社会上商场员工的工资相比要高出2到3倍,而营业额及利润又偏低。因此,造成成本高,经营不景气。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商场经营状况例2

一、青羊区商业性健身场所经营现状

通过对青羊区体育局局长的访谈,查阅体育局的部分文件资料,可以了解青羊区全民体育健身设施经营的大致情况。

1.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从事体育健身经营的有国有、集体、私营、联营、外商独资、中外合资等多经济性质。但集体经济性质中实际上是戴“红帽子”的,名为集体实为私人经营。联营者实际上多数是私人与企业或事业单位联营的,其中多是挂靠在街道文化中心等集体单位,采取合伙入股的方式,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私人经营已成为体育健身娱乐业的主体。在体育健身娱乐行业中的国有成分,大都是体育局所属体育场馆兴办的,实行职工集体或个人承包经营。

2.经营规模大小不等

从体育局局长的谈话和文件资料中可以看出:在资金的投入量上,投入在50万以下者约占一半,投资在100万元到1000万元之间者约占五分之一,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是体育宾馆和体育综合大厦;在经营面积上,室内面积平均为500m2,室外平均面积在2000m2以上。室内经营面积最大的达3万平方米,室外场地最大的占地2s0亩,以室内为主与以室外为主的体育健身娱乐场的比例大致为3∶1。每个经营场所的从业人员数量与其经营规模大小有关,从几人、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平均每个经营场所从业人员20人左右,平均每一体育健身娱乐场所每天消费者人数为80人,有些项目的日消费人数为个位数。从资金投入量、经营场地面积大小和从业人员数量等方面大体可反映出体育健身场所的经营规模。

3.经营项目多样

据调查,现有体育健身娱乐场所的经营项目涉及台球、保龄球、网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武术、气功、跆拳道、健身健美、体育舞蹈等众多项目。按经营场所的数量的多少来排名,依次为器材健身、游泳、台球、网球和保龄球。其他项目数量较少。从事单一项目经营的有三分之二,在单项经营和综合性经营中都有一些是附属于大的饭店、宾馆,经营单个项目的企业其经营规模差异颇大,有台球、乒乓球房等小型活动场所;有游泳池、保龄球馆、健身健美中心等中型活动场所;综合型经营场所多为乒乓球、网球、台球、羽毛球、轮滑、健身健美及舞厅等不同项目的组合。

许多大中型体育健身活动场所经营上的一个特点就是集健身,娱乐、消遣为一体,既有健身健美活动场所,又有舞厅、桑拿浴、咖啡厅,茶厅,餐饮等,还有配套的影视书刊室,可以满足消费者健身健美、娱乐休闲、消遣、交友聚会的需要。

4.设施档次不同

按照其建筑装饰的豪华程度,设备的先进程度以及服务的水平,健身娱乐设施可分为高、中、低三个档次。虽然在调查中难以做出准确的分类统计,但大体可描绘如下:高档设备和健身器材大都为国外进口,投资费用大,装饰豪华舒适,提供的健身娱乐休闲项目多,可将健身,健身与其他体育锻炼、娱乐、消遣活动结合在一起,组成综合性、多功能健身娱乐的高消费体育活动和休闲场所;中档类一般来说是设备及辅助设施比较齐全,场地面积较大,环境优雅,服务项目较多,活动内容丰富,收费比较合理,能较好地满足消费者健身健美方面的需要;低档类功能比较单一,场地设施简易,服务项目少。但由于费用便宜,比较实惠,活动地点就近方便,受到一般消费者的欢迎。在最近几年体育健身业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明显看到,体育健身娱乐业出现了贵族化向平民化转变的趋势,不但经营项目趋于多样化,而且中低档本育健身娱乐场所比重上升,加之由于发展势头过猛而出现的竞争的激化,消费价格有所下降。健身娱乐市场的消费者中不但包括外商与私营企业主,以及经理和三资企业职员等高收入阶层及中等收入者,近几年来工薪阶层中也有许多人也逐渐成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消费者。

二、青羊区商业性健身场所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1.部分项目增长过快,盲目上马

由于近几年需求的增长,经济效益较好,部分项目回报率高,但许多投资者在对市场缺乏调查情况下就一哄而上,大量投资,造成供给过剩,导致行业内竞争激化,经济效益下降,经营困难,例如,一向被视为“贵族运动”的保龄馆近几年增长速度十分惊人。有研究报告认为,按国外经验,一般城市中保龄球道的数量应该是每7000人~8000人一条球道,据业内人士估计北京市有2000条球道就已达到饱和。一个城市究竟需多少球道,如何计算,是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但近两年这样盲目发展,使得效益下降,许多球馆开道率和营业额下降,收益减少,则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增长过快,供应明显超过需求,除少数球馆经营状况较好外,大多数处于微利保本和亏损状态。

2.定位偏高,项目结构失衡

我国体育健身娱乐设施最初出现在大城市的大饭店、宾馆以及深圳特区等地,是适应对外开放需要而配套建立的,基本上是“贵族化”的。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已出现了“平民化”的倾向,但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仍然定位偏高,主要表现是消费价格高。从调查中得知,在下午或晚上打一局保龄球,价格一般为20元~25元,最低者为15元;包道的价格为220元~300元,上午每道的价15元每小时,每小时为120元~280元。一个小时的消费,少则几十元,多则三、四百元。打羽毛球一个多小时收费40元,借一副羽毛球拍还得付20元,加上羽毛球总共需要70元。乒乓球是一项大众喜爱的体育活动,但在一些中档的娱乐场所每小时收费起码20元。在某些体育场馆里打一场网球收费为40元~60元。钟天朗曾对上海市568名市民(其中男545名,女23名)的随机抽样调查表明,在被调查者中,有57.9%的市民1996年在健身、健美操、减肥、游泳、球类等体育活动中没有支出一分钱,有300元以下支出的占37.8%,两者相加为95.7%,其中女性的比重高于男性;在回答影响市民参与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原因时,有半数以上的人认为排在前两位的因素是工资低和体育健身娱乐消费价格高。在现阶段大多数人对体育健身娱乐消费的经济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这一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因此,经营者在立项、定位,以及确立经营策略时必须考虑这一现实情况,避免定位错误及盲目上马带来的经营风险和由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

与定位偏高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项目结构失衡。目前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经营项目大都以健身健美、保龄球、游泳、网球、台球为主。如何加强对大众喜爱的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经营项目的开发,使经营项目从保龄球等贵族项目向大众化项目扩散,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3.经营手段落后

各场所的基本经营手段相差无几,虽然有的场所刻意求新,别出心裁,构思并采取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有效营销手段,收到一定的经营效果。但是调查结果直观地显示,在体育健身娱乐业目前所开展的营销中,比较原始的一般性手段居于主导地位,处于比较原始和随意的水平。尤其是一些传统体育的健身娱乐项目更是如此。具有健身娱乐专业特色的营销手段和渠道,尚未得到普遍推广。尽管各场所都不同程度地推行专业性的俱乐部会员制,但不少场所只是流于形式,停于表面,充其量是一种打折优惠的形式,既没有为会员组织有关的系列活动,也没有规定会员的权利和义务,没有领会到会员制的精髓。而且目前大部分场所使用的经营手段基本上是被动性的手段,具有时代性特征的主动性经营手段很少得到采用。

4.缺乏体育经营管理人才

体育服务业的发展需要一批懂经营、善管理并具备一定专业背景的高素质人才。而目前,体育健身俱乐部的从业人员的现状是:从事体育健身娱乐业的人员往往在体育专业营销知识和技能方面不足,体育健身专业指导水平不高。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其他人员的比例较均衡,但经营队伍的文化素质偏低。消费者选择体育健身娱乐场所的标准,服务质量却排在合理价格之后。视顾客为“上帝”,提供优质服务是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吸引消费者不断参与消费的重要原因。但目前很多场所的服务质量不尽人意,有待提高。

各场所的经营管理者,除了一部分是运动员出身外,大部分既不是体育专业人才,也不是经济专业人才,而对体育经营性场所的经营者来说,应该是懂体育、懂经济的复合型人才。技术指导者则多是退役的运动员,这些人的专业技术水平是比较扎实的,但其他方面的知识普遍比较缺乏。

三、对策与建议

1.加强宣传,培育体育消费市场

政府和体育局,以及各经营场所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板报、宣传画等多种媒体,尤其是电视效应,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宣传和教育,强化市民的健身意识,在市民中树立起“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指导市民正确地消费,使市民认识到体育健身娱乐不仅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人力投资。经营者在经营过程中不能单纯以对现有市场赢得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为主要追求目标,而应注重开拓潜在市场,出奇制胜,领先他人一步,以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2.改善服务结构,开拓经营领域

目前,一些经营性健身娱乐场所,经营项目基本相同,没有什么特色,而且与非经营性的体育场所除了价格外也没有什么区别。由于价格不占优势,在竞争上就很难处于有利的地位。所以,作为经营性的体育健身娱乐场所,必须经营那些社会体育资源比较稀少。经营者只把眼光盯在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项目上。要使经营持续发展,必须延伸、扩展服务范围,多进行市场研究、市场细分,确定自己的目标市场,明确自身定位,满足部分体育消费者的某一特定需要或偏爱,树立起体育产品特色和体育服务形象;要注重多种经营和多项目的开发,借鉴国外趣味性强的健身娱乐项目和设施的同时留心挖掘民间传统的健身娱乐项目,扩大健身娱乐市场规模,以满足消费者不同层次的健身娱乐需求,并通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内部管理,改善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吸引更多的人进行体育消费。

3.降低服务档次,服务面向大众

大多数体育健身娱乐场所“贵族化”趋势较为严重,各场所都非常注重场地设施的豪华装饰,这也是导致成本高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但真正能承受体育健身高档消费的人是非常有限的,大众化的体育消费才是体育健身消费的主体。作为买方市场的市民需要的是一个与生活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市场,在经营中注重市场调查,了解消费需求,把握消费者消费水平的变化动态,遵循健身娱乐市场的客观经济规律,尤其是要处理好决定市场流通的关键定位点适宜的价格和为大众服务的指导思想。随着人们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消费层次从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变,这都为体育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潜力。经营者只有制定合理的价位,提高自身的水平及经营水平,才能不断地扩大市场和稳定地占有市场。否则,经营者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败北。因此,体育健身娱乐业只有降低服务的档次,面向大众服务,才能找到真正的市场。.

4.注重培养体育经营人才,提高服务质量

体育健身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尤其是经营者的数量和质量。经营效益的高低关键在于经营者的素质。因而各经营单位要打破部门界限,多渠道全方位发展和培养懂经营会管理的复合型体育经营人才。可以利用体育学院、财经大学等高校的教育资源对现有体育健身娱乐场所经营者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经营能力,还可以大胆从经营市场选择一些急需的经营人才,广纳天下贤士,力争体育健身娱乐业队伍在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上有明显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张仁盛:以人为本,促进城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J].成都市青羊区体育局,2002.8

[2]张仁盛:成都市青羊区体育产业化高速发展[J].成都市青羊区体育局,2003.8

[3]陈立基:试论体育市场的若干理论问题[J].体育科学,1998.1

商场经营状况例3

[中图分类号]F520 [文献标识码]B

现在,全世界的机场都已经把运营目标转向了商业化发展,更有部分机场的主要经营利润是通过非航空业务赚取的。零售商业作为非航空业务的核心,更要最大化的发挥潜力。

一、国内机场零售商业概况

(一)盈利模式

我国机场的零售商业盈利模式是由多种形态组成的首先是转让营销权,机场可以把自身专营或特许的零售营销权转让给有意向的非机场经营者,并让其缴纳相应费用,这样就可以把机场的无形资源转换成有限的资金。其次是机场自主经营,但是这种盈利模式仅限于机场没有把有偿经营权进行转让的前提下,因为机场实行自主经营可以减少经营成本,这样就破坏了转让者的公平利益,属于不正当竞争。最后机场是传统的租金收取模式,机场可以通过租赁自身场地与物业等有形资源获取利益,具体为各品牌商店、值机柜台、餐饮酒店、候机室、地面与基地航空单位等。

(二)经营特点

作为以满足机场旅客服务与消费需要为主的机场零售商业,其经营项目不只是商品零售,而是涵盖了商品、餐饮、文化、娱乐等多个方向,机场零售商业因此也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业务比重,众所周知机场是搭载旅客乘机的地方,因而机场内开展的零售商业活动也仅仅是附属的经营项目,所以它的业务比重并不是机场经营的全部,因此就与传统的零售商业以顾客至上为准的经营模式有着比重的不同。其次是消费群体,机场乘客作为机场零售商业的消费主体,其大部分都是参与商务活动或者是前来旅游的,很多乘客可能只途径一次,或好几年才再次乘坐,而传统的零售商业的消费群体则是由当地居民构成的,重复消费的几率也会很高。最后是商品种类,现阶段国内机场的零售商品主要由食品饮品、品牌奢侈品与工艺纪念品组成,其色商品的比重不够只占了很小一成,比如中国经典国货或者免税商品。

(三)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机场大部分零售商业都存在经营亏损现象,只有少部分的国际机场经营状况相对乐观,从全局来看国内整体的营销水平还是有待加强。以营利的香港国际机场为例,通过分析其主要收入,我们不难发现其非航空业务收入占到了总营业额的50%,其中零售商业又占到了非航空业务的60%以上。然而我国大部分机场的非航空收入占比均不超过40%,零售商业也大大低于盈利机场的经营占比。这和我国长期政府管制经营有关,其垄断的经营方法以及不专业的零售商业管理,造成了零售服务质量差、商品昂贵等影响着客流量与乘客的消费体验的不良结果。

二、国内机场零售商业经营策略

(一)分析乘客消费需求

我国机场零售商业成长必须依靠多方位的市场研究,从中发现乘客的消费习惯,进而明确机场零售商业的营销定位,定制出科学合理的经营策略。具体操作为机场可以对乘客发放调研试卷,并有有价值的问卷答案进行筛查与研究,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以下几个情况:首先是大多数乘客都曾在机场内进行过消费,并且消费项目包含了商品、餐饮及文化娱乐等,这就表明我国机场是存在很大的消费潜力的,并且由于航空企业的持续发展,乘客出行量也在连续翻倍,这就使乘客候机接机的时间在大幅增多,因此国内各个机场的候机区也从传统的单一形式转换成集等候区、商品区、餐饮区与休闲娱乐区为一体的综合区域,这就需要机场管理者充分发掘乘客需求,运用成熟的零售商业营销模式提升经济效益。其次,通过调查我们还能发现机场乘客年龄大多在二十至四十五岁之间,月收入基本为五千元左右,且乘机的主要目的为商务活动、旅行、探亲等,这些数据也表明选择乘机出行的乘客多是有着一定的经济基础与消费水平的。最后,经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虽然大部分乘客都有机场消费的经历,但是他们大都认为国内机场的零售商业服务质量还需提升,对国内机场的整体零售表现并不满足,主要意见有觉得商品价格高、品种不全、无消费欲望等,上述种种也表明了我国机场的零售商业整体水平跟不上庞大的乘客的消费需求。

(二)确立机场零售商业经营思路

1.对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对国内机场现阶段零售商业经营状况进行分析,是为了定位乘客的消费需求,了解乘客的消费习惯。我们在对国内机场零售商业范畴进行分析时,要涵盖观念、种类、布局及时段等,从而找到影响机场零售商业经营的关键因素,并在日后的运营管理中考虑到此类因素,做到进一步掌握所有具化市场,形成科学的营销理念。

2.合理使用与改变乘客流。如何发掘机场乘客的消费欲望,让乘客主动进行购物与餐饮等消费行为,关键在于如何解决乘客的出行压力,使乘客放松心情、不担心延误乘机等状况的发生,具体操作为机场管理者必须按照乘客状态及压力的不同程度,将零售店铺尽量设立在低压地区。与此同时,机场还需及时掌握自身点位布局状况,以及客流量与客流向等信息,并以此组建一个完善的动态购物区,并把其设立在乘客的必走道路或压力相对较低的地方,例如可以设立在登机口附近或对面,这样就可以防止乘客因找商店而耽误乘机的状况发生。只有做到上述要求,我国机场才能为满足乘客需求,为乘客带来更多、更好的购物体验。

(三)完善机场零售商业经营模式

1.合理规划零售商业布局。机场乘客多是在候机或接机的时候进行消费与购物,所以为乘客提供方便快捷的购物体验便是机场零售商业首先要考虑的。首先,为了使乘客不考虑延误登机等情况,彻底放下顾虑,体验消费购物的乐趣,机场的零售摊位就一定要紧紧按照候机行程进行设立,不要设立在太偏或者很难发现的地方,更不要远离登机口。其次,机场的零售商业布局一定要做到商品、餐饮、文化、休闲等不同形式的消费组合,并在经济舱候机区设立中低端的品牌商铺,而在头等舱候机区设立名品、奢侈品商铺,例如机场国内的出入区要建立超市、干果、纪念品、报刊亭等零售商业,以便乘客进行消费与消磨时间;但是国际候机厅要在此之上建立奢侈品商店、高档西餐厅及银行等,因为出境乘客大多时间充裕,这样也可以为不喜欢吃飞机餐食的乘客提供更多的选择,以及购买礼品纪念品的需求,这里就不用设立太多的商铺与超市了。最后,机场装修最好都采用不遮挡视线的玻璃隔断,并且力争把零售商铺都设立在乘客乘机的必走道路,同时悬挂显眼易懂的导购标识,帮助乘客用最短的时间内买到所需的商品。通过以上方法的合理规划,机场一定能将充分挖掘乘客的消费需求,从而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

商场经营状况例4

济南市书画艺术市场包括:济南市英雄山文化市场、百旺文化市场、新世界商城文化市场,另外还有藏汉屋、陶华缘工艺礼品城、海缘文化市场及十几家字画精品、工艺品专卖店等。英雄山文化市场是济南文化市场的核心。另外,在市区分散着十几家大中型的文化市场。还有在艺术院校附近地段的字画专卖店。

济南市英雄山文化市场成立于1992年4月,经营面积约2.1万平方米,在成功经营了十年之后,济南市英雄山的文化市场的影响力、经营规模、水平档次都在不断的提高。除去主要经营图书外,还有约1/3的面积经营着古玩字画、奇石雕刻、陶瓷玉器、木雕铜器、文房四宝、古今中外工艺品等。经营业户约有五百多家,从业人员一千多人。流动地摊三百多个。山东百旺文化市场是英雄山区域内经营规模最大的。1997年成立,目前市场经营面积八千多平方米,有两百多家业户,还有三十多家高档精品屋,面积各有60、70平方米,场内业户经营的品种十分齐全。

二、关于济南市文化艺术市场现状的调研分析

我们分别针对书画、油画、商品画及工艺品、古玩4个文化产品经营门类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主要是对经营文化产品的商铺基本情况、商铺经营情况、与商铺合作的艺术家情况以及艺术消费者情况的调查。

1、 经营文化产品的商铺基本情况调查

商铺发展轨迹:书画、油画、商品画及工艺品、古玩4个文化产品门类的状况大致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及以前应该是经营文化产品的商铺的发展初期,这一时期经营文化产品的商铺和艺术家亲密的合作,市场规模也不是很大,在经营中承担的风险也相对要小。2000年到2009年是经营文化产品的商铺发展的一个成熟并逐渐走向繁荣的时期,有了初步的基础。07年以后,不同层次的经营文化产品的商铺出现了不同情况的经营状况,总体而言艺术市场走向正规。

经营文化产品的商铺经营面积:济南市场上的大多数经营文化产品的商铺都不符合严格意义上的画廊标准,而是小店经营性质的画店。在少数60平方米以上的画廊中,如国风画廊面积较大,经营机制较为完善,是一个比较专业的画廊。店面租金有55%在每平方米100元以下,100至500元有15%,500元以上的有30%。由此可见,文化市场租金层次不等,大部分租金相对便宜,有一部分价格较高,这也是文化市场发展潜力的表现。

(1)、员工情况:大多数的经营文化产品的商铺员工人数很少,经营者既是老板又是员工的现象非常普遍。经营文化产品的商铺中员工受教育程度较低,并且都是艺术文化爱好者和收藏者,新近成立的经营文化产品的商铺员工的学历大部分为大专和本科,并且都有相关的美术教育经历。

(2)、经营方式:所调查的经营文化产品的商铺中,约95%是个体独营,只有5%是其他模式经营。

(3)、经营类别:经营古玩和商品画及工艺品的商铺以综合经营为主,少量专营某种类型的文化产品。多数古玩商店规模有限,知识力量有限,不能进行深入的专门类别的经营。画廊经营的类别中,52%的经营者表示倾向于经营名家作品,其他侧重创意和一般的艺术家作品占一定比重。

2、经营文化产品的商铺经营状况调查

(1)、商品主要来源:书画市场上流通的艺术品大部分是来自艺术家本人的。古玩则多为商铺自行收购。商品画及工艺品方面,货物来源多为外地进货和商家自行组织制作。

(2)、商铺的销售旺季:书画方面,秋冬季最多。在这一时期内传统的节假日较多如中秋、春节等,买画主要是用于送礼和联系人脉关系,这一现象与我国特色的人际关系的情况有密切关系。而在古玩、油画、商品画及工艺品销售方面多是在节假日销售量较大。

(3)、商铺的主要宣传方式:通过调查和统计出的数据,我们发现大部分较早成立的经营文化产品的商铺主要以媒体广告宣传这种传统的营销宣传模式为主。最主要的宣传方式是网站。这种宣传模式具有传播范围广、宣传费用低等优势。而像博览会、拍卖会和举办艺术展览等宣传方式,由于费用高、吸引的消费者过少,所以大部分济南的画廊很少选择使用这种宣传方式。另外还有很多的商铺没有任何宣传方式。

(4)、商铺以何种手段吸引顾客:认为艺术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可以吸引顾客的商铺还是占很大的比重的,而诚信经营和服务也是吸引顾客的重要的手段,可见诚信已成为经营者所必备的品质之一。

(5)、商铺中最受欢迎的题材:在油画方面,现代风格的油画是市场需求量最大的。这是受整个中国油画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书画方面,从数据上看传统水墨山水、花鸟受欢迎的程度最高。其次为花鸟,人物画显得比较不受欢迎。古玩方面,杂项、书籍、石刻等较多。

3、与画廊合作的艺术家情况调查

作为艺术生产者的艺术家,他们是艺术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制造者,艺术家和画廊建立一个好的合作关系对艺术市场的持续繁荣有很大关系。所以画廊选择艺术家应是比较慎重的。

商场经营状况例5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国有的专业银行逐步的转变成为了商业银行,这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商业银行以最大化的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遵循价值运行规律,优胜劣汰,自负盈亏。上个世纪末期,央行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金额的限制,开始全面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制度,为商业银行真正的融入到市场经济体系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改革,加强了国有商业银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同时也为其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

一、当前商业银行资金运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时间较晚,发展不够成熟,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的转型无疑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譬如说对资金运营机制的掌控难以符合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要求,一些商业银行思维僵化,忽视经营效益,盲目的增加贷款投放比率等等,我们需要认清现状,理清发展思路,总结经验教训,认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从而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式。笔者认为,当前商业银行在资金营运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资金营运机制僵化死板。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加快了国有银行商业化的进程,再加上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社会发展对于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营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金调控的手段是检验资金运营是否合理的重要方式,而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资金调控手段的设立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充分体察市场现状之后,通过调控手段,推动全行的资金进行合理的流动。从目前来看,商业银行普遍采用的资金调控手段包括系统内借款、定期存款、二级存款准备率、系统内资金往来利率等集中形式,这些调控手段大多脱胎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银行调控手段,行政色彩浓烈,也并没有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来办事,因此,并不能满足商业化进程中的运营机制调控要求。(2)忽视经济效益,片面提高贷款投放。毋庸置疑的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营的商业银行应该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首要目的,但是,在当下的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影响深远,大多数商业银行忽视效益,不计成本的扩宽资金来源渠道,片面的提高贷款投放,追求经济效益也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并未切实的对资金的合理流动进行任何实际性操作,也正是由于这种效益观念的极度淡薄,商业银行的资金运营依然停留在加大筹资力度,完成贷款任务等低层次的操作上,并未从全局角度考虑,进行较高层次的资金操作。(3)资金运用方式单一。由于大部分的商业银行普遍重视资金筹措过程,加上国家的大力支持,因此,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显得非常的宽泛,除了日常的存款之外,还有债券回购、央行再贷款等渠道,与资金筹措广泛的渠道相比较,商业银行的资金运用形式就显的非常的单调,无一例外的都是以贷款为主,并未开发其他的运作形式,而正是由于银行对效益的忽视,作为主要资产运作方式的贷款业务运作结构也非常的不合理,短期资金被长期占用,而长期资金在短期之内又无法收回,银行陷入了利益荒的尴尬境地。事实上,资金筹集的广泛与资金运用的紧张普遍的存在于每一个商业银行的日常运作活动中,这种反差直接导致商业银行变现能力和运作效益普遍低下,从根本上阻碍了其长远发展。(4)各分行运营差异较大。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大多数商业银行发展态势迅猛,辐射范围广泛,而分支机构也非常之多,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情况和人们财务管理观念的差异性,各个分支机构在外部环境和经营水平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从资金筹措和资金运用的角度来划分,主要存在三种状况:第一类是存差行,资金筹措渠道和运用渠道都非常宽泛,运营效益好;第二类是筹措渠道和运用渠道相对紧张但却较为平衡的分行;第三类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借差行,资金长期处于短缺状态,而资金运用状况也极不理想。应该如何协调好这三类银行的关系,最大可能的协调好各分支机构的运营状况,成为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又一重大问题。

二、商业银行资金运营管理对策研究

随着中国加入WTO,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一些西方商业银行也开始在我国扎根,和国有商业银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这种态势下,商业银行必须认清现状,整合优势资源,重视运营效益,针对在以往运营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与措施,为以后的平稳顺利发展做好铺垫。(1)重视经营效益,提高资金的营运水平。想要全面提高资金的营运水平,必须转变思想,加强对经济效益的重视程度。任何形式的资金调控手段都必须以创造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主导。在这个方向的指导下,加强资金运营管理的方式主要包括两个:一是要降低资金筹集的成本;二是要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降低资金筹集成本的手段比较多样化,由于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宽泛,因此需要认真对这些渠道的资金筹集成本进行估算、对比,选择最具性价比的渠道,然后最大化的挖掘其资金筹集的潜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首先商业银行要突破以往主要依靠贷款来进行创收的方式,找寻一些效益好而相对来说风险较低的投资项目,从根本上解决大量内部资金闲置的问题,降低利润损失率。最后,商业银行应该根据用户的喜好,灵活的开发各种各样的的金融产品,以此来吸引受众。(2)认真分析资金运营情况,做好资金预测。由于商业银行平均资产流量较大,日常资金运营状况复杂,因此,有必要对资金的运营状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切实的掌握资金筹措、使用环节中的各种问题,准确的预测资金走向,从而提高资金的运营水平。具体做法要遵循资金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的原则对各个资金的运作形态进行分析与掌控,进一步将资金营运的指标进行细化,在细化的过程中,应该及时的发现影响资金正常流动的重要因素,对其产生的原因和运作规律以及发展的趋势进行分析,并登记在案,为以后处理同类问题提供信息协助。除此之外,由于商业银行市场竞争激烈,资金运营分析的负责人员还应该对全行业的运营状况进行准确的监控和预测,同时也要做到精准的把握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够真正的把握资金营运的相关信息,提高资金预测的准确率。(3)加快转型脚步,探索新型的资金运营方式。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商业银行都加快了转型的速度,依照这种情势,应该致力于探索新型的资金运营方式,使商业银行的发展更具有前瞻性。首先,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结合自身运营状况,建立严格规范的内部责任机制,加强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同时根据发展的新业务,制定符合实际的相关管理方法。其次,要重视业务创新,积极地引入市场机制。各大商业银行均在不断地对自身的金融产品进行推陈出新,所以,应该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良性的市场机制,规避以往凭借主观意识运营的缺陷,让资金的营运过程更忠实于市场价值规律,资金的交易运营要秉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并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补充。最后,资金运营管理应该有的放矢,不能一刀切。由于商业银行的各个分支机构运营的状况并不统一,有的运营状况良好,有的很差,所以在进行运营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从实际情况出发,对经营状况不同的分支机构应该实行不同的运营政策,确保各个分支银行都能处于一个良性的发展状态。

三、结语

国有商业银行的运营状况与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密切相关,而当下,受各种内部外部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的运营状况并不乐观,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譬如忽视经济效益、资金使用方式单调,各分支机构运营状况差异显著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良性运营,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从根本上转变思想,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重视经济效益,认真做好资金运营分析,并结合实际,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资金运营管理方式,为保障商业银行的良性运营做好铺垫。

参 考 文 献

商场经营状况例6

党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新的发展战略思路,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提上了我国当前最重要的国事日程。商务部、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八部门于2005年8月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农村新型流通方式,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的目标,并部署在全国部分县市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6年2月,商务部又《关于实施“双百市场工程”的通知》,指出国家将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着力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国家发展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新政措施,是否能够改变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经济落后的基本现状,进而实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繁荣是本文的思考内容。为此,笔者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普遍存在着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农资供应不畅、生活消费低迷的现象,并且这些现象在传统流通体制和消费观念的影响下正逐渐形成恶性循环,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发展中不利的现实因素。

我国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关键在于理顺和建立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与日用消费品供应等流通渠道的互动关系,惟有如此,才能形成我国协调发展、良性循环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和市场机制。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侧重于城市化建设和城市商业的发展,与日新月异的城市繁荣相比,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发展却明显滞后,这种强烈的反差成为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缩影。

农产品商品化制约农民购买力提高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和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水平,关键取决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这也是发展我国现代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根本基础。农产品商品化是实现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购买力的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没有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的建设也就只能是无源之水。

按照国家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的三分之一。剔除农村的区域性发展差距、贫富差距和统计偏差等因素,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更加偏低,有的甚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如北京市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为7860元,而西部山西省柳林县和中部湖南省新化县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仅为1515元和1536元,全国一亿多每天收入不足一美元的贫困人口的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我国农民这种现实的经济收入状况,决定了他们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依然只能是处在维持生存需求的范围之内。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相当程度在于我国农村农产品商品化水平严重低下的状况。

从我国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结构来看,当前农民收入中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性收入比例普遍偏低,非农性收入比重日渐增大,农村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低下。在我国中部的许多农村地区,农民的农业生产性收入不到总收入的50%,大部分经济来源于外出务工所得的非农性收入或其他经营收入;而在中、西部偏远地区,还有相当部分的农民群体依然在从事着自给自足式的农业生产,他们除了因基本生存需求而进行简单的商品交换外,其他生活需求通过简单的农业生产实现自给,基本被排除在现代市场流通经济的循环体系之外;即使在粤、闽、浙、苏、鲁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同样有不少偏远农村的贫困区域,农民的收入结构大体相近,而“城乡两重天”的状况仍然存在。由于农民收入结构中相当部分的收入来源于农村本土之外,而这些外出务工农民的生活消费需求只有通过城市实现,使得农村居民实际购买能力原本低下的状况显得更加突出。

从我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现实水平来看,农产品生产以家庭小规模方式为主,农产品交易以简单的交换形式为主,农产品价格就市而不随行,这种商品化程度低下的状况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水平和实际购买能力的提高。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的效率,较好地解决了广大农民吃不饱饭的问题;而就建立现代农业商品经济而言,虽然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了,国家也多次通过市场调节方式对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分步放开了对水产品、蔬菜、水果、生猪、麻类、糖料等多数农产品的价格控制,但农村目前普遍存在的个体生产、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严重地分化了农户的市场主体力量,使之在农业商品经济关系中处于极其弱小的地位。笔者在农村地区农产品商品化过程的调研中发现,农户个体在农产品的种植生产之初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少有效市场信息和专业技术的依托指导,生产出的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缺乏品质检测和分级分类标准;进入农产品销售阶段后,农民根本没有定向的目标市场和销售对象,全凭自己肩挑车拉运到附近集市出售。例如在中部的许多农村地区,农户在天亮前将蔬菜从地里刨出整好,然后挑着上百斤的担子走好几里甚至十几里山路,赶在清晨时上市销售,运气好一天就可卖完,能够收入几十元,否则晚上还得挑回去,自己吃不了或当地市场饱和买不出去时就只能喂猪了,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造成很多上好的成品蔬菜最后却成了不催肥的猪饲料。

农业生产手段的传统落后和农村土地资源的分割经营,很难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这种缺乏科学的产业规划、规模生产、信息指导、组织水平、特色发展的农业生产状况,直接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商品化和农民购买力水平的提高。当前,除加快我国城乡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硬件规划建设外,逐步推进初级农产品的升级加工,着重提高农民在农业商品经济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和维护好农民在农村商品流通交易中的应得利益,大力提高农村居民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这无疑是建立我国以农产品商品化为基础的农村商品经济体系的重中之重。

农村日用品流通重在整肃市场环境

农村日用消费品的流通作为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承担着保障和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商业职能,而理顺和建立适宜农村日用品流通发展的市场环境,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和解决“农民放心消费、商人规范经营、政府监管有序”的三大关系问题,这也可以确立为现阶段我国农村商品流通领域中市场环境的整肃目标。通过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的整肃,保证农村居民在其相应的购买能力范围内可以放心消费商品,商人在法律规定的许可范围内合法从事商品经营,政府主管部门在履行法定的职责范围内实施有效市场监管,从而促进我国现行农村商品流通机制向一个互制互动、有序良性的循环机制转变。然而从当前我国农村日用品流通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农民买廉、商人贩假、监管缺位”的市场环境状况非常普遍,农村市场环境在受到买方和卖方的双重制约下大都处于原始或初级的市场阶段。从现实状况来看,目前影响我国农村日用品流通市场环境主要存在三大要素矛盾:

一是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水平与现实生活需求和理性消费意识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廉价的生存需求是多数农民选择商品消费的主要动机。由于受购买力水平的限制,商品价格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决定农村居民消费的首选要素,而对商品最重要的品质和安全要求往往局限于直观感觉,尤其对商品可能存在的潜在品质与安全问题大都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有的明知是假冒伪劣商品也同样购买消费,唯一的原因和充足的理由就是价格低廉,“只求价而不求质,只求有而不求好”成为农村地区消费者的普遍消费心理。其实,在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依然处于温饱阶段、甚至有些地方还吃不上饭的情况下,这种状况的出现并非异常。如果没有相应购买力的支撑,就无法实现农村居民正常的生活需求和提高他们的理性消费意识。换言之,要满足农村居民逐步提高生活品质的现实生活需求和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必须建立在相应条件下的一定购买力水平基础上的。

二是商业经营的利润期待和市场条件与农村居民现实生活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农村商品流通的商业价值在传统模式下难以正常实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吸引商业资本进入农村的最基本驱动力在于商业资本对市场的利润期待。如果在基本利润期待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商业资本就很难主动地流向农村。随着我国以统购统销模式的原有农村供销合作社体系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以农户个体兼营为主要特色的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模式,整体呈现出“散、乱、差、小”的市场特点,那就是网点分布随意散乱而缺乏合理规划,经营环境差而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经营面积普遍偏小、品种单一,有的农家小卖店就是几百元钱的投入甚至经营与生活不分,缺乏专门的经营人员和基本的商业常识,他们的经营动机只是在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同时,通过附带经营以获得一些额外生活补贴,无税收、工资、租金等经营成本负担,经营的投机色彩较强。即便这样,许多农村小卖部也存在经营困扰,即村民邻里间的信用赊欠问题,有的甚至连初始资本金都赊欠出去了,归结原因,还是受制于农村居民的现实购买力水平。这样一种市场条件,难免对商业资本的自然流入带来负面影响。

三是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地域广阔和网点分散与政府实施有效监管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政府监管部门难以保障农村市场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有序经营环境。在对各地的市场调研中笔者发现,当前不少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当地农村商业网点的监管职能基本处于缺位状态,农户个体经营的流程就是从周边县镇集市以较低价格批发回商品,带回乡后再出售给村民消费,从中赚取批零差价。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工商、税务、质监、卫生等主管部门由于农村市场的点多面广、地处偏远,均难以保证连续有效地履行法定的监管职能。这种监管缺位带来的直接后果,使得农村市场成了名副其实的假冒伪劣商品倾销地,无疑造成了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的不良损害,显然也对正规商业资本介入正规经营形成了一定的市场难度和障碍。

因此,我国在推进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的同时,需要面临一个对农村市场环境的整肃过程。一个良好的农村市场经营环境的培育形成,在于农村居民具有与其消费需求相适应的购买能力、商业资本规范的经营行为和政府连续有效的市场监管,并在消费需求、购买能力、商业经营和政府监管等要素间形成一个有机互动的市场机制。而在当前状况下,如果农村市场环境条件不能得到根本改观,而只是通过采用单纯的补助方式人为地推进农村商品流通网点的建设,也将难以带来农村市场的真正繁荣和市场体系的长续运营。

农资产品流通模式有待规范创新

农业生产资料作为专门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特殊商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水平,并关系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的提高,因而农资产品流通同样是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中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农资产品流通领域大量存在着假冒伪劣、肆意涨价、服务性差、监管乏力等市场混乱现象,这种现象普遍涉及到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基础性农业生产资料领域,已经成为破坏我国农业生产和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严重祸害。因此,在我国现有农资产品流通模式中,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在供应来源、质保检测、销售渠道、技术指导、价格监督、售后服务和损害赔偿等环节,都有待于通过创新机制进行调整规范,在切实维护农民经济利益和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规范适应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农资产品流通新秩序,这理当成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

首先,应当加大对农资产品研发、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专项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为农资产品的高效流通创造良好宽松的市场环境。相对其他行业的产品,农资产品是专门面向农业生产服务的特殊商品,其最终的消费使用者是农村居民这一社会经济的双重弱势群体,这就决定了农资产品政策需要实行有别于其他商品的低利低价调节政策,否则无异于对农民的间接盘剥,从而造成更深的社会不公,毕竟农民在通过繁重而廉价的劳动承担着解决全民粮食供应安全的重责。为此,国家应当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方式,加大对农资产品研发、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扶持,以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的形式实现对农民的利益补偿,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其次,应当突破现有对农资产品流通发展的体制障碍,调整放宽对农资经营主体的不合理限制,国家应将工作重点转向对市场主体资格和规范经营服务的管理监督,鼓励农资生产厂家直接面向农村开展销售经营和技术指导。国家通过制定对从事农资经营的准入条件,强化事前监督和培训制度,以保证农资经营主体应有的基本专业素质,并从进货渠道、运输储存、特品管理、技术指导、售后服务和责任追究等环节实行规范监管,鼓励农资生产企业进驻农村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同时,针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目前的经营状况及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制定单行的法规或条例,以法律的形式从生产和经营两方面确保农资产品市场的规范发展。

再次,应当积极培育和重点扶持专业性的农资经营企业,鼓励和帮助他们采取连锁经营的形式扩大经营网络,为广大农民提供规范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服务。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不同于其它普通商品的经营,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非最终消费功能、隐性化专业技术含量和滞后性风险后果,因而农资产品的经营主体应当具备有相应的专业技术条件,在农资经营企业中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及时接受农耕育种、栽培、养护、农机维修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在规范市场秩序上,应当完善农资市场监管体系,继续加大对从事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经营行为的处罚力度,从而较好地保护农民群体和正规经营者的正当利益。同时,鼓励和帮助专业农资经营企业在农资流通领域积极采用连锁经营等现代商业形式建立营销网络、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资经营企业走向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合理地规划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模式,对于增加我国农作物产量、推广农作物改良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根据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强化农资产品流通模式的规范创新,逐步使我国农资产品流通体系形成以经营企业为主体、专业服务为内容、农民利益为中心、政府监管为保障的特殊农村商品供应体系。

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探析

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规划,重点在于解决农村居民的购物便捷和消费安全问题,从而满足农民群众对日渐增长的物质生活标准的实际需求。同时,根据我国长期以来城乡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所存在的客观差距,在规划和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条件下的市场流通体系中,应当采用实行全国市场一体化的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这是因为在区域面积和居住人口上占我国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村地区,原本就是我国商品流通市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不应当采取二元结构模式分割处理城乡商品流通问题,否则只能分化和加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的鸿沟;而采取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正确处理好农村商品流通问题,无论对国家、企业还是城乡居民都具有明显的实际意义,并且将对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发挥重要的作用。

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的基本内容,就是在全国商品市场一体化的前提下,根据城乡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实行相应的商品供销配备机制,将城市供应日趋饱和的成熟消费商品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导向农村市场逐渐拓展和转移,确保农村市场商品的物美价廉和消费安全。事实上,在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民收入比例从1984年的1.84:1扩大到2005年3.22:1的情况下,如果期待在短期内消除这种长期发展失衡造成的收入与消费差距根本不可能,国家政策也只是抑制和缩小这种差距而已,这就决定了我国城乡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基础差异性将长期存在。而实行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结构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前我国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实际状况,当城市高消费能力支撑下的高商业利润商品趋向饱和后,在商品生产工艺逐渐成熟和产品质量逐渐稳定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商品产能和市场有限需求所带来的行业竞争加剧,必然推动商品生产成本和流通利润的下降,经历市场竞争去除利润泡沫规模化生产商品,这应当成为我国农村消费市场流通商品的基本构成。

商场经营状况例7

党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新的发展战略思路,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提上了我国当前最重要的国事日程。商务部、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八部门于2005年8月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农村新型流通方式,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的目标,并部署在全国部分县市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6年2月,商务部又《关于实施“双百市场工程”的通知》,指出国家将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着力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国家发展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新政措施,是否能够改变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经济落后的基本现状,进而实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繁荣是本文的思考内容。为此,笔者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普遍存在着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农资供应不畅、生活消费低迷的现象,并且这些现象在传统流通体制和消费观念的影响下正逐渐形成恶性循环,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发展中不利的现实因素。

我国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关键在于理顺和建立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与日用消费品供应等流通渠道的互动关系,惟有如此,才能形成我国协调发展、良性循环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和市场机制。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侧重于城市化建设和城市商业的发展,与日新月异的城市繁荣相比,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发展却明显滞后,这种强烈的反差成为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缩影。

农产品商品化制约农民购买力提高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和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水平,关键取决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这也是发展我国现代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根本基础。农产品商品化是实现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购买力的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没有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的建设也就只能是无源之水。

按照国家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的三分之一。剔除农村的区域性发展差距、贫富差距和统计偏差等因素,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更加偏低,有的甚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如北京市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为7860元,而西部山西省柳林县和中部湖南省新化县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仅为1515元和1536元,全国一亿多每天收入不足一美元的贫困人口的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我国农民这种现实的经济收入状况,决定了他们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依然只能是处在维持生存需求的范围之内。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相当程度在于我国农村农产品商品化水平严重低下的状况。

从我国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结构来看,当前农民收入中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性收入比例普遍偏低,非农性收入比重日渐增大,农村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低下。在我国中部的许多农村地区,农民的农业生产性收入不到总收入的50%,大部分经济来源于外出务工所得的非农性收入或其他经营收入;而在中、西部偏远地区,还有相当部分的农民群体依然在从事着自给自足式的农业生产,他们除了因基本生存需求而进行简单的商品交换外,其他生活需求通过简单的农业生产实现自给,基本被排除在现代市场流通经济的循环体系之外;即使在粤、闽、浙、苏、鲁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同样有不少偏远农村的贫困区域,农民的收入结构大体相近,而“城乡两重天”的状况仍然存在。由于农民收入结构中相当部分的收入来源于农村本土之外,而这些外出务工农民的生活消费需求只有通过城市实现,使得农村居民实际购买能力原本低下的状况显得更加突出。

从我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现实水平来看,农产品生产以家庭小规模方式为主,农产品交易以简单的交换形式为主,农产品价格就市而不随行,这种商品化程度低下的状况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水平和实际购买能力的提高。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的效率,较好地解决了广大农民吃不饱饭的问题;而就建立现代农业商品经济而言,虽然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了,国家也多次通过市场调节方式对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分步放开了对水产品、蔬菜、水果、生猪、麻类、糖料等多数农产品的价格控制,但农村目前普遍存在的个体生产、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严重地分化了农户的市场主体力量,使之在农业商品经济关系中处于极其弱小的地位。笔者在农村地区农产品商品化过程的调研中发现,农户个体在农产品的种植生产之初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少有效市场信息和专业技术的依托指导,生产出的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缺乏品质检测和分级分类标准;进入农产品销售阶段后,农民根本没有定向的目标市场和销售对象,全凭自己肩挑车拉运到附近集市出售。例如在中部的许多农村地区,农户在天亮前将蔬菜从地里刨出整好,然后挑着上百斤的担子走好几里甚至十几里山路,赶在清晨时上市销售,运气好一天就可卖完,能够收入几十元,否则晚上还得挑回去,自己吃不了或当地市场饱和买不出去时就只能喂猪了,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造成很多上好的成品蔬菜最后却成了不催肥的猪饲料。

农业生产手段的传统落后和农村土地资源的分割经营,很难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这种缺乏科学的产业规划、规模生产、信息指导、组织水平、特色发展的农业生产状况,直接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商品化和农民购买力水平的提高。当前,除加快我国城乡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硬件规划建设外,逐步推进初级农产品的升级加工,着重提高农民在农业商品经济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和维护好农民在农村商品流通交易中的应得利益,大力提高农村居民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这无疑是建立我国以农产品商品化为基础的农村商品经济体系的重中之重。

农村日用品流通重在整肃市场环境

农村日用消费品的流通作为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承担着保障和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商业职能,而理顺和建立适宜农村日用品流通发展的市场环境,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和解决“农民放心消费、商人规范经营、政府监管有序”的三大关系问题,这也可以确立为现阶段我国农村商品流通领域中市场环境的整肃目标。通过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的整肃,保证农村居民在其相应的购买能力范围内可以放心消费商品,商人在法律规定的许可范围内合法从事商品经营,政府主管部门在履行法定的职责范围内实施有效市场监管,从而促进我国现行农村商品流通机制向一个互制互动、有序良性的循环机制转变。然而从当前我国农村日用品流通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农民买廉、商人贩假、监管缺位”的市场环境状况非常普遍,农村市场环境在受到买方和卖方的双重制约下大都处于原始或初级的市场阶段。从现实状况来看,目前影响我国农村日用品流通市场环境主要存在三大要素矛盾:

一是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水平与现实生活需求和理性消费意识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廉价的生存需求是多数农民选择商品消费的主要动机。由于受购买力水平的限制,商品价格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决定农村居民消费的首选要素,而对商品最重要的品质和安全要求往往局限于直观感觉,尤其对商品可能存在的潜在品质与安全问题大都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有的明知是假冒伪劣商品也同样购买消费,唯一的原因和充足的理由就是价格低廉,“只求价而不求质,只求有而不求好”成为农村地区消费者的普遍消费心理。其实,在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依然处于温饱阶段、甚至有些地方还吃不上饭的情况下,这种状况的出现并非异常。如果没有相应购买力的支撑,就无法实现农村居民正常的生活需求和提高他们的理性消费意识。换言之,要满足农村居民逐步提高生活品质的现实生活需求和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必须建立在相应条件下的一定购买力水平基础上的。

二是商业经营的利润期待和市场条件与农村居民现实生活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农村商品流通的商业价值在传统模式下难以正常实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吸引商业资本进入农村的最基本驱动力在于商业资本对市场的利润期待。如果在基本利润期待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商业资本就很难主动地流向农村。随着我国以统购统销模式的原有农村供销合作社体系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以农户个体兼营为主要特色的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模式,整体呈现出“散、乱、差、小”的市场特点,那就是网点分布随意散乱而缺乏合理规划,经营环境差而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经营面积普遍偏小、品种单一,有的农家小卖店就是几百元钱的投入甚至经营与生活不分,缺乏专门的经营人员和基本的商业常识,他们的经营动机只是在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同时,通过附带经营以获得一些额外生活补贴,无税收、工资、租金等经营成本负担,经营的投机色彩较强。即便这样,许多农村小卖部也存在经营困扰,即村民邻里间的信用赊欠问题,有的甚至连初始资本金都赊欠出去了,归结原因,还是受制于农村居民的现实购买力水平。这样一种市场条件,难免对商业资本的自然流入带来负面影响。

三是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地域广阔和网点分散与政府实施有效监管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政府监管部门难以保障农村市场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有序经营环境。在对各地的市场调研中笔者发现,当前不少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当地农村商业网点的监管职能基本处于缺位状态,农户个体经营的流程就是从周边县镇集市以较低价格批发回商品,带回乡后再出售给村民消费,从中赚取批零差价。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工商、税务、质监、卫生等主管部门由于农村市场的点多面广、地处偏远,均难以保证连续有效地履行法定的监管职能。这种监管缺位带来的直接后果,使得农村市场成了名副其实的假冒伪劣商品倾销地,无疑造成了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的不良损害,显然也对正规商业资本介入正规经营形成了一定的市场难度和障碍。 转贴于

因此,我国在推进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的同时,需要面临一个对农村市场环境的整肃过程。一个良好的农村市场经营环境的培育形成,在于农村居民具有与其消费需求相适应的购买能力、商业资本规范的经营行为和政府连续有效的市场监管,并在消费需求、购买能力、商业经营和政府监管等要素间形成一个有机互动的市场机制。而在当前状况下,如果农村市场环境条件不能得到根本改观,而只是通过采用单纯的补助方式人为地推进农村商品流通网点的建设,也将难以带来农村市场的真正繁荣和市场体系的长续运营。

农资产品流通模式有待规范创新

农业生产资料作为专门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特殊商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水平,并关系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的提高,因而农资产品流通同样是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中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农资产品流通领域大量存在着假冒伪劣、肆意涨价、服务性差、监管乏力等市场混乱现象,这种现象普遍涉及到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基础性农业生产资料领域,已经成为破坏我国农业生产和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严重祸害。因此,在我国现有农资产品流通模式中,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在供应来源、质保检测、销售渠道、技术指导、价格监督、售后服务和损害赔偿等环节,都有待于通过创新机制进行调整规范,在切实维护农民经济利益和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规范适应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农资产品流通新秩序,这理当成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

首先,应当加大对农资产品研发、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专项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为农资产品的高效流通创造良好宽松的市场环境。相对其他行业的产品,农资产品是专门面向农业生产服务的特殊商品,其最终的消费使用者是农村居民这一社会经济的双重弱势群体,这就决定了农资产品政策需要实行有别于其他商品的低利低价调节政策,否则无异于对农民的间接盘剥,从而造成更深的社会不公,毕竟农民在通过繁重而廉价的劳动承担着解决全民粮食供应安全的重责。为此,国家应当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方式,加大对农资产品研发、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扶持,以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的形式实现对农民的利益补偿,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其次,应当突破现有对农资产品流通发展的体制障碍,调整放宽对农资经营主体的不合理限制,国家应将工作重点转向对市场主体资格和规范经营服务的管理监督,鼓励农资生产厂家直接面向农村开展销售经营和技术指导。国家通过制定对从事农资经营的准入条件,强化事前监督和培训制度,以保证农资经营主体应有的基本专业素质,并从进货渠道、运输储存、特品管理、技术指导、售后服务和责任追究等环节实行规范监管,鼓励农资生产企业进驻农村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同时,针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目前的经营状况及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制定单行的法规或条例,以法律的形式从生产和经营两方面确保农资产品市场的规范发展。

再次,应当积极培育和重点扶持专业性的农资经营企业,鼓励和帮助他们采取连锁经营的形式扩大经营网络,为广大农民提供规范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服务。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不同于其它普通商品的经营,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非最终消费功能、隐性化专业技术含量和滞后性风险后果,因而农资产品的经营主体应当具备有相应的专业技术条件,在农资经营企业中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及时接受农耕育种、栽培、养护、农机维修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在规范市场秩序上,应当完善农资市场监管体系,继续加大对从事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经营行为的处罚力度,从而较好地保护农民群体和正规经营者的正当利益。同时,鼓励和帮助专业农资经营企业在农资流通领域积极采用连锁经营等现代商业形式建立营销网络、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资经营企业走向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合理地规划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模式,对于增加我国农作物产量、推广农作物改良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根据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强化农资产品流通模式的规范创新,逐步使我国农资产品流通体系形成以经营企业为主体、专业服务为内容、农民利益为中心、政府监管为保障的特殊农村商品供应体系。

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探析

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规划,重点在于解决农村居民的购物便捷和消费安全问题,从而满足农民群众对日渐增长的物质生活标准的实际需求。同时,根据我国长期以来城乡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所存在的客观差距,在规划和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条件下的市场流通体系中,应当采用实行全国市场一体化的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这是因为在区域面积和居住人口上占我国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村地区,原本就是我国商品流通市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不应当采取二元结构模式分割处理城乡商品流通问题,否则只能分化和加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的鸿沟;而采取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正确处理好农村商品流通问题,无论对国家、企业还是城乡居民都具有明显的实际意义,并且将对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发挥重要的作用。

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的基本内容,就是在全国商品市场一体化的前提下,根据城乡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实行相应的商品供销配备机制,将城市供应日趋饱和的成熟消费商品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导向农村市场逐渐拓展和转移,确保农村市场商品的物美价廉和消费安全。事实上,在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民收入比例从1984年的1.84:1扩大到2005年3.22:1的情况下,如果期待在短期内消除这种长期发展失衡造成的收入与消费差距根本不可能,国家政策也只是抑制和缩小这种差距而已,这就决定了我国城乡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基础差异性将长期存在。而实行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结构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前我国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实际状况,当城市高消费能力支撑下的高商业利润商品趋向饱和后,在商品生产工艺逐渐成熟和产品质量逐渐稳定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商品产能和市场有限需求所带来的行业竞争加剧,必然推动商品生产成本和流通利润的下降,经历市场竞争去除利润泡沫规模化生产商品,这应当成为我国农村消费市场流通商品的基本构成。

商场经营状况例8

党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新的发展战略思路,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提上了我国当前最重要的国事日程。商务部、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等八部门于2005年8月联合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商品流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大力发展农村新型流通方式,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的目标,并部署在全国部分县市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2006年2月,商务部又《关于实施“双百市场工程”的通知》,指出国家将重点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着力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国家发展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新政措施,是否能够改变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经济落后的基本现状,进而实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繁荣是本文的思考内容。为此,笔者调研发现当前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普遍存在着农产品商品化率低、农资供应不畅、生活消费低迷的现象,并且这些现象在传统流通体制和消费观念的影响下正逐渐形成恶性循环,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发展中不利的现实因素。

我国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的建立,关键在于理顺和建立农业生产与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资料与日用消费品供应等流通渠道的互动关系,惟有如此,才能形成我国协调发展、良性循环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和市场机制。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国侧重于城市化建设和城市商业的发展,与日新月异的城市繁荣相比,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发展却明显滞后,这种强烈的反差成为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衡的缩影。

农产品商品化制约农民购买力提高

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和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水平,关键取决于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这也是发展我国现代农村商品流通经济的根本基础。农产品商品化是实现农民增收和提高农民购买力的最直接而有效的途径,没有农民购买力的提高,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只能是纸上谈兵,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的建设也就只能是无源之水。

按照国家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不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93元)的三分之一。剔除农村的区域性发展差距、贫富差距和统计偏差等因素,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的老少边穷地区,农民的实际收入水平更加偏低,有的甚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如北京市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为7860元,而西部山西省柳林县和中部湖南省新化县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分别仅为1515元和1536元,全国一亿多每天收入不足一美元的贫困人口的绝大多数生活在农村,我国农民这种现实的经济收入状况,决定了他们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依然只能是处在维持生存需求的范围之内。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相当程度在于我国农村农产品商品化水平严重低下的状况。

从我国农村居民的经济收入结构来看,当前农民收入中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性收入比例普遍偏低,非农性收入比重日渐增大,农村居民的实际购买能力低下。在我国中部的许多农村地区,农民的农业生产性收入不到总收入的50%,大部分经济来源于外出务工所得的非农性收入或其他经营收入;而在中、西部偏远地区,还有相当部分的农民群体依然在从事着自给自足式的农业生产,他们除了因基本生存需求而进行简单的商品交换外,其他生活需求通过简单的农业生产实现自给,基本被排除在现代市场流通经济的循环体系之外;即使在粤、闽、浙、苏、鲁等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同样有不少偏远农村的贫困区域,农民的收入结构大体相近,而“城乡两重天”的状况仍然存在。由于农民收入结构中相当部分的收入来源于农村本土之外,而这些外出务工农民的生活消费需求只有通过城市实现,使得农村居民实际购买能力原本低下的状况显得更加突出。

从我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现实水平来看,农产品生产以家庭小规模方式为主,农产品交易以简单的交换形式为主,农产品价格就市而不随行,这种商品化程度低下的状况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水平和实际购买能力的提高。我国上世纪80年代初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相当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和农业生产的效率,较好地解决了广大农民吃不饱饭的问题;而就建立现代农业商品经济而言,虽然单位面积的产量提高了,国家也多次通过市场调节方式对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改革,分步放开了对水产品、蔬菜、水果、生猪、麻类、糖料等多数农产品的价格控制,但农村目前普遍存在的个体生产、分散经营的组织形式,严重地分化了农户的市场主体力量,使之在农业商品经济关系中处于极其弱小的地位。笔者在农村地区农产品商品化过程的调研中发现,农户个体在农产品的种植生产之初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少有效市场信息和专业技术的依托指导,生产出的农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缺乏品质检测和分级分类标准;进入农产品销售阶段后,农民根本没有定向的目标市场和销售对象,全凭自己肩挑车拉运到附近集市出售。例如在中部的许多农村地区,农户在天亮前将蔬菜从地里刨出整好,然后挑着上百斤的担子走好几里甚至十几里山路,赶在清晨时上市销售,运气好一天就可卖完,能够收入几十元,否则晚上还得挑回去,自己吃不了或当地市场饱和买不出去时就只能喂猪了,这样做的结果只能造成很多上好的成品蔬菜最后却成了不催肥的猪饲料。

农业生产手段的传统落后和农村土地资源的分割经营,很难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这种缺乏科学的产业规划、规模生产、信息指导、组织水平、特色发展的农业生产状况,直接制约了我国农产品商品化和农民购买力水平的提高。当前,除加快我国城乡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等硬件规划建设外,逐步推进初级农产品的升级加工,着重提高农民在农业商品经济关系中的平等地位和维护好农民在农村商品流通交易中的应得利益,大力提高农村居民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这无疑是建立我国以农产品商品化为基础的农村商品经济体系的重中之重。

农村日用品流通重在整肃市场环境

农村日用消费品的流通作为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承担着保障和满足广大农村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商业职能,而理顺和建立适宜农村日用品流通发展的市场环境,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和解决“农民放心消费、商人规范经营、政府监管有序”的三大关系问题,这也可以确立为现阶段我国农村商品流通领域中市场环境的整肃目标。通过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的整肃,保证农村居民在其相应的购买能力范围内可以放心消费商品,商人在法律规定的许可范围内合法从事商品经营,政府主管部门在履行法定的职责范围内实施有效市场监管,从而促进我国现行农村商品流通机制向一个互制互动、有序良性的循环机制转变。然而从当前我国农村日用品流通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农民买廉、商人贩假、监管缺位”的市场环境状况非常普遍,农村市场环境在受到买方和卖方的双重制约下大都处于原始或初级的市场阶段。从现实状况来看,目前影响我国农村日用品流通市场环境主要存在三大要素矛盾:

一是农村居民的购买力水平与现实生活需求和理性消费意识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廉价的生存需求是多数农民选择商品消费的主要动机。由于受购买力水平的限制,商品价格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决定农村居民消费的首选要素,而对商品最重要的品质和安全要求往往局限于直观感觉,尤其对商品可能存在的潜在品质与安全问题大都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有的明知是假冒伪劣商品也同样购买消费,唯一的原因和充足的理由就是价格低廉,“只求价而不求质,只求有而不求好”成为农村地区消费者的普遍消费心理。其实,在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依然处于温饱阶段、甚至有些地方还吃不上饭的情况下,这种状况的出现并非异常。如果没有相应购买力的支撑,就无法实现农村居民正常的生活需求和提高他们的理性消费意识。换言之,要满足农村居民逐步提高生活品质的现实生活需求和树立理性消费观念,必须建立在相应条件下的一定购买力水平基础上的。

二是商业经营的利润期待和市场条件与农村居民现实生活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农村商品流通的商业价值在传统模式下难以正常实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吸引商业资本进入农村的最基本驱动力在于商业资本对市场的利润期待。如果在基本利润期待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商业资本就很难主动地流向农村。随着我国以统购统销模式的原有农村供销合作社体系解体后,取而代之的是以农户个体兼营为主要特色的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模式,整体呈现出“散、乱、差、小”的市场特点,那就是网点分布随意散乱而缺乏合理规划,经营环境差而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经营面积普遍偏小、品种单一,有的农家小卖店就是几百元钱的投入甚至经营与生活不分,缺乏专门的经营人员和基本的商业常识,他们的经营动机只是在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同时,通过附带经营以获得一些额外生活补贴,无税收、工资、租金等经营成本负担,经营的投机色彩较强。即便这样,许多农村小卖部也存在经营困扰,即村民邻里间的信用赊欠问题,有的甚至连初始资本金都赊欠出去了,归结原因,还是受制于农村居民的现实购买力水平。这样一种市场条件,难免对商业资本的自然流入带来负面影响。

三是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地域广阔和网点分散与政府实施有效监管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政府监管部门难以保障农村市场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有序经营环境。在对各地的市场调研中笔者发现,当前不少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当地农村商业网点的监管职能基本处于缺位状态,农户个体经营的流程就是从周边县镇集市以较低价格批发回商品,带回乡后再出售给村民消费,从中赚取批零差价。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工商、税务、质监、卫生等主管部门由于农村市场的点多面广、地处偏远,均难以保证连续有效地履行法定的监管职能。这种监管缺位带来的直接后果,使得农村市场成了名副其实的假冒伪劣商品倾销地,无疑造成了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的不良损害,显然也对正规商业资本介入正规经营形成了一定的市场难度和障碍。因此,我国在推进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的同时,需要面临一个对农村市场环境的整肃过程。一个良好的农村市场经营环境的培育形成,在于农村居民具有与其消费需求相适应的购买能力、商业资本规范的经营行为和政府连续有效的市场监管,并在消费需求、购买能力、商业经营和政府监管等要素间形成一个有机互动的市场机制。而在当前状况下,如果农村市场环境条件不能得到根本改观,而只是通过采用单纯的补助方式人为地推进农村商品流通网点的建设,也将难以带来农村市场的真正繁荣和市场体系的长续运营。

农资产品流通模式有待规范创新

农业生产资料作为专门服务于农业生产的特殊商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农业生产的效率水平,并关系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购买能力的提高,因而农资产品流通同样是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有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我国农资产品流通领域大量存在着假冒伪劣、肆意涨价、服务性差、监管乏力等市场混乱现象,这种现象普遍涉及到种子、农药、化肥、农膜等基础性农业生产资料领域,已经成为破坏我国农业生产和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严重祸害。因此,在我国现有农资产品流通模式中,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在供应来源、质保检测、销售渠道、技术指导、价格监督、售后服务和损害赔偿等环节,都有待于通过创新机制进行调整规范,在切实维护农民经济利益和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性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规范适应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服务广大农民群众的农资产品流通新秩序,这理当成为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商品流通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

首先,应当加大对农资产品研发、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专项的财政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为农资产品的高效流通创造良好宽松的市场环境。相对其他行业的产品,农资产品是专门面向农业生产服务的特殊商品,其最终的消费使用者是农村居民这一社会经济的双重弱势群体,这就决定了农资产品政策需要实行有别于其他商品的低利低价调节政策,否则无异于对农民的间接盘剥,从而造成更深的社会不公,毕竟农民在通过繁重而廉价的劳动承担着解决全民粮食供应安全的重责。为此,国家应当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等方式,加大对农资产品研发、生产、流通和消费等方面的扶持,以转移支付和二次分配的形式实现对农民的利益补偿,从而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加。

其次,应当突破现有对农资产品流通发展的体制障碍,调整放宽对农资经营主体的不合理限制,国家应将工作重点转向对市场主体资格和规范经营服务的管理监督,鼓励农资生产厂家直接面向农村开展销售经营和技术指导。国家通过制定对从事农资经营的准入条件,强化事前监督和培训制度,以保证农资经营主体应有的基本专业素质,并从进货渠道、运输储存、特品管理、技术指导、售后服务和责任追究等环节实行规范监管,鼓励农资生产企业进驻农村直接为农民提供服务。同时,针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目前的经营状况及其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制定单行的法规或条例,以法律的形式从生产和经营两方面确保农资产品市场的规范发展。

再次,应当积极培育和重点扶持专业性的农资经营企业,鼓励和帮助他们采取连锁经营的形式扩大经营网络,为广大农民提供规范化、专业化的农业生产服务。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不同于其它普通商品的经营,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非最终消费功能、隐性化专业技术含量和滞后性风险后果,因而农资产品的经营主体应当具备有相应的专业技术条件,在农资经营企业中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使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能够及时接受农耕育种、栽培、养护、农机维修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在规范市场秩序上,应当完善农资市场监管体系,继续加大对从事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经营行为的处罚力度,从而较好地保护农民群体和正规经营者的正当利益。同时,鼓励和帮助专业农资经营企业在农资流通领域积极采用连锁经营等现代商业形式建立营销网络、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资经营企业走向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良性发展轨道。

合理地规划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的流通模式,对于增加我国农作物产量、推广农作物改良品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根据我国农村发展的实际状况,强化农资产品流通模式的规范创新,逐步使我国农资产品流通体系形成以经营企业为主体、专业服务为内容、农民利益为中心、政府监管为保障的特殊农村商品供应体系。

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探析

我国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的建设规划,重点在于解决农村居民的购物便捷和消费安全问题,从而满足农民群众对日渐增长的物质生活标准的实际需求。同时,根据我国长期以来城乡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所存在的客观差距,在规划和建立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条件下的市场流通体系中,应当采用实行全国市场一体化的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这是因为在区域面积和居住人口上占我国绝大多数的广大农村地区,原本就是我国商品流通市场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不应当采取二元结构模式分割处理城乡商品流通问题,否则只能分化和加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的鸿沟;而采取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正确处理好农村商品流通问题,无论对国家、企业还是城乡居民都具有明显的实际意义,并且将对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发挥重要的作用。

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模式的基本内容,就是在全国商品市场一体化的前提下,根据城乡不同的消费需求和消费水平实行相应的商品供销配备机制,将城市供应日趋饱和的成熟消费商品通过市场机制积极引导向农村市场逐渐拓展和转移,确保农村市场商品的物美价廉和消费安全。事实上,在我国城市居民和农民收入比例从1984年的1.84:1扩大到2005年3.22:1的情况下,如果期待在短期内消除这种长期发展失衡造成的收入与消费差距根本不可能,国家政策也只是抑制和缩小这种差距而已,这就决定了我国城乡商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基础差异性将长期存在。而实行城乡商品流通梯度消费结构能够较好地适应当前我国城乡消费水平差距的实际状况,当城市高消费能力支撑下的高商业利润商品趋向饱和后,在商品生产工艺逐渐成熟和产品质量逐渐稳定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商品产能和市场有限需求所带来的行业竞争加剧,必然推动商品生产成本和流通利润的下降,经历市场竞争去除利润泡沫规模化生产商品,这应当成为我国农村消费市场流通商品的基本构成。

商场经营状况例9

二、 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调查对象:德阳市旌阳区建材市场地板的供应商

调查单位:随机访问的建材市场地板的供应商

三、 调查项目:

地板市场的需求状况,供应状况,价格状况,供应网点分布状况等

四、 调查时间:

五、调查的组织工作:

由个人单独完成,经费拟定为25元,主要包括车费和资料费。本次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德阳市旌阳区的建材市场进行简单的调查,主要通过问卷制定、印刷资料、走访、填写问卷等步骤对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分析、汇总来完成本次调查。

六、德阳市旌阳区建材供应网点分布状况:

大自然地板,北美枫情地板,久盛地板,安信地板,富源实木地板,扬子地板,菲林格尔地板,国栋地板,莱茵春天地板,贝亚克地板

恒大国际装饰建材城市场调查分析报告(地板)

摘要: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建筑材料生产国和花费国。德阳恒大建材城也通过不断完善市场管理,强化服务功能,整合厂家资源,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以先进的经营模式和一流的资源配备,借助德阳现代化商业圈的广阔空间迅猛发展,它已经成为德阳市最具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超大型现代化、专业化建材商业中心。

恒大建材城内主要销售的有陶瓷石材、卫浴、地板、板材、木门、橱柜、灯具、五金、墙纸、油漆涂料、吊顶、扣板等,其中瓷砖和木材为主导。此次调查我选择地板作为调查对象,在装饰装修中地板的运用越来越多,人们对地板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大,这次我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对恒大建材城的地板销售商家进行调查,通过问卷,我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

1、 经营地板的种类

商场经营状况例10

一、学习科学发展观 认识农村市场状

中兴镇地处我市腹地,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规模和优势,在我市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为此,我们通过对该镇部分农村、农业、农民的了解一窥我市农村市场的现状。

(一)、生产状况:该镇人口2.66万人,面积约53.78 平方公里;主要农富作物有猕猴桃、茶叶、花卉等;其农产品生产以家庭小规模方式为主,农产品交易以就地、就近的简单交换形式为主,农产品价格随行就市;同时该镇存在的个体家庭生产、分散自主经营、壮劳力外出务工的现状,严重地分化了农户的市场主体力量,使之在农业商品经济关系中处于极其弱小的地位。我们不难发现,该镇农民个体在农产品的种植生产之初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缺少应有的市场信息和专业的技术指导,其产品大多数质量良莠不齐,缺乏品质检测和分级分类标准;进入销售阶段后,农民没有明确的、定向的目标市场和销售对象,更不要说定价话语权了。这种商品化程度低下的状况严重制约着该镇农民收入水平和实际购买能力的提高。

(二)收入状况:据统计显示20xx年,中兴镇农民人均收入为 5726 元,而同期我省农民人均收入为4121元,我国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虽然该镇农民年均收入高于省均、国均收入,但较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15000元)而言,仍属偏低水平。从该镇农民的经济收入结构来看,当前农民收入中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性收入比例普遍偏低,非农性收入比重日渐增大,农民的实际购买能力低下。由于农民收入结构中相当部分的收入来源于农村本土之外,这些外出务工农民的生活消费需求又只有通过城市实现,因此使得留乡农民实际购买能力原本低下的状况日渐加剧。而金融危机引发的外需不足、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其中多为农民工)使这些情况更加突出。该镇农民这种现实的经济收入状况,决定了他们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依然只能是处在维持生存需求的范围之内。

(三)、消费状况:农村商品流通体系直接承担着保障和满足广大农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商业职能,然而从当前该镇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整体情况来看,“农民买廉、商人贩假、监管缺位”的市场环境状况较为普遍,农村商品市场仍处于初级市场阶段。从现实状况来看,目前影响该镇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主要存在三大矛盾:

一是农民的购买力水平与现实生活需求和理性消费意识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较低的生存需求是多数农民选择价廉商品消费的主要动机。由于受购买力水平的限制,商品价格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决定农民消费的首选要素,而对商品最重要的品质和安全要求往往局限于直观感觉,尤其对商品可能存在的潜在品质与安全问题大都缺乏必要的防范意识和必要的消费知识(常识),有的明知是假冒伪劣商品也同样购买消费,其主要原因就是价格低廉。“首求价廉、再求物美,如若不美、自认倒霉”成为农民较为普遍的消费心理,这也折射出农民自我保护意识的淡薄和无赖。

二是对经营利润追求和市场条件与农民现实生活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农村商品流通的商业价值在传统模式下难以正常实现。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吸引商业资本进入农村的最基本驱动力在于商业资本对市场的利润追求。如果在基本利润追求难以实现的情况下,商业资本就很难主动地流向农村。尽管近年来,由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一些大型商业资本逐步进入农村市场,如红旗连锁、老邻居等,但在该镇农村仍普遍存在以农民个体经营为主要特征的农村商品流通模式,整体呈现出“散、乱、差、小”的市场特点,即网点分布随意散乱而缺乏合理规划,经营环境差而商品质量得不到保证,经营面积普遍偏小、品种杂、数量少,有的农家小店经营与生活不分,缺乏专门的经营人员和基本的商业常识和经营知识;他们的经营动机只是在不脱离农业生产的同时,通过附带经营以获得一些额外生活补贴,无税收、工资、租金等经营成本负担,经营的投机色彩较强。这种现状无疑使商品质量的保证成为一种奢望。

三是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的地域广阔和网点分散与工商实施有效监管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反映出工商部门在保障农村市场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有序经营环境方面存在着缺失。在整个经营过程中,由于农村市场的点多面广、经营随意、地处偏远,就我们现有的人员和装备而言,均难以保证连续有效地履行法定的监管职能。这种监管缺位带来的直接后果,使得农村市 场成了假冒伪劣、三无商品的倾销地,无疑造成了对农村商品流通市场环境的不良损害,显然也对一些规模企业介入规范经营造成了一定的准入难度和经营障碍。

营造适宜农村商品流通发展的市场环境,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和解决“农民放心消费、商人规范经营、工商监管有序”的三大关系问题。这也是我们对农村商品流通领域实施长效监管的目标所在。并通过监管,保证农民在其购买能力范围内可以放心消费,商人在经营范围内合法从事经营,从而促进现行农村商品流通机制向一个互制互动、有序良性的循环机制转变。那么作为我工商行政执法部门,应对现状建立农村市场长效监管的机制是当前的重要工作。

二、运用科学发展观 剖析市场化监管网

尽管我们有着依据“三定”方案而做的监管职责、监管流程、监管网络、监管机制,但客观上却存在着不尽人意的情形,如家底不清、职责不明、无照频出、隐患时现、监管乏力。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我们认为出现这些问题既有主观上存在认识的误区和盲区的情形,也有客观上存在着人员、装备不匹配的情形。

从金信工程数据库得知,我局有各类市场主体有29918户,实际存活约1.3万户左右,其中重点监管(餐饮、食品、娱乐、农资、危化等)对象(实际存活)约占总数的15%;面对监管对象多、涉及行业多、突发事件多、各类隐患多等现象,加之我们自身人员结构僵化、年龄老化、知识退化,因此,认识上还存在着监管不可能到位、无法到位的想法。

这是我们认识的一个误区。

因为按照统计标准,工商人员与监管对象比例为1:240 为理想监管比例,以此推算我局(仅以各工商所人员为基数)监管对象的临界点应在1.8万户左右。按照分类分级监管标准,对我市约20xx余户重点监管对象,也是有条件覆盖的。另外,由于我们自身对监管对象基础数据的不清、不详、不准,尤其是无证无照部分的统计更是“难得糊涂”。所以我们在黑网吧、游戏厅、卡拉ok等文化娱乐市场监管、无证无照餐饮、旅馆监管、燃气经营监管等方面表现为对监管对象的茫然,表现为不知监管对象有多少?无证无照有几许?在何方?监管措施的漠然,表现为巡查不到位,检查不知措(施)等。这是我们认识的盲区。

客观上我们确实存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加之近年来业务知识培训少,表现为至今不明市场主体分级分类监管的具体规定等,尽管办公装备在不断更新、充实、提高,但监管工作的效率却并未随之提高。呈现的往往是巡查流于形式,整治处于被动、应付、监管置于应接不暇、疲于奔命的情形。

三、践行科学发展观 建立长效监管制(市场长效监管机制)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分析农村市场监管之现状和对中兴镇农村市场情况的调研,我们意识到要想建立农村市场长效监管机制,就应夯实监管基础,传承监管措施,拓展监管方式,积极引导农民增收,构建市场主体自律、工商监管他律、舆论监督参与的农村市场长效监管体系。为此,我们认为:

(一)夯实监管基础,完善监管措施。

运用金信工程的功能,进一步理清我市市场经营主体的状况,进一步完善农村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和经济户口管理制度,依托“经济户口”,积极引导经营者,特别是食品、农资等重要商品经营者建立健全购销台账制度、不合格退市制度、质量承诺制度等自律机制。切实推行猪肉等重要商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同时传承既定的监管措施,严厉打击坑农、害农行为,使“红盾护农”已成为继“12315”之后又一个让政府满意,农民拥护的工商品牌。

实施静态监管与动态监管相结合,有照监管与无照监管相联系,传统监管与网络监管相衔接,固有监管与创新监管相并举,粗放监管与精细监管相统一,事前规范、事中监管与事后处罚相结合的全程监管措施。

(二)规范经营行为 建立监管机制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落实监管与服务等四个统一。着力引导市场主体自律。要让市场开办方第一责任制度建设逐步覆盖我市所有有形市场,继续在重点经营户中推行并完善“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制度”、质量承诺、问题商品下架下柜等行之有效的各项制度。引导经营者守法经营、公平竞争。推进食品放心店、农资放心店建设,引导消费者到有质量保障的经营场所购买消费。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对坑农、害农的典型案件及时予以曝光,扶持发展农产品生产龙头企业,确保农村市场的商品和农资质量。以此奠定农村市场长效监管机制的基础。

通过积极引导和培训,发挥工商“七机制”、活扶农致富农,切实维护农民权益,维护农村市场规范有序。

1、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村各类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实施好“经纪活农”工程。一要大力推广各类农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适应市场需要、农民欢迎、机构完备、机制健全、作用突出的农民专合组织。二要引导农村经纪人的发展。切实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努力提高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从而实现扶农助农致富农。

2、加强合同监管,稳步推进“订单农业”,实现一县一品等特色。深入农村对涉农企业和农户进行面对面的宣传教育;有计划地组织他们参加《合同法》等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20xx年初,我们通过开展6期农村经纪人培训,在全市农村起到了积极地引导和示范作用。同时我们还把“守重”活动延伸到“订单农业”中,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延伸到“订单农业”中,在涉农企业中开展争创“守重”活动;以此增强涉农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辐射力,更好的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3、转变观念搞服务,认真执法促监管。目前,由于大部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弱,识假辨假能力差,维权体系不健全等因素,致使农村部分地区成为假冒伪劣商品的倾销地,极大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工商部门要想加强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就要转变观念搞好服务。依托“12315”这一平台,逐步推进“12315”维权进市场、进商店、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畅通农民消费申诉举报渠道,真正做到让农民“投诉不出村,维权在家门”。

要根据农村商品消费特点,开展各项专项整治活动,加大对农村市场特别是分散在城乡结合部和村镇的各类商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个体商贩、小加工作坊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以“送货下乡”为名的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的行为。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涉及农业生产的种子、化肥、农药、农机具违法广告和虚假“致富信息”广告的打击力度,防止农民上当受骗。以此发挥工商部门在农村市场长效监管机制建设中的他律功能。

商场经营状况例11

集团历来重视品牌塑造与业主口碑传播,为保障全国2019年一季度前代管结束商铺顺利交付,避免出现交付纠纷,特制订如下交付流程及注意事项,请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具体安排如下:

一、成立专项小组

各地区公司必须在7月15日前成立以营销分管领导为组长,物业公司董事长、商管部负责人为副组长,商管部、物业公司、工程部、营销部、售后服务部以及品牌部等人员为组员的专职小组,召开专题会议落实每项工作安排,责任到人。

二、基础情况摸排

1、执行时间:2018年7月10日-7月15日

2、责任部门:商管部,物业公司

3、具体工作内容:

(1)对照代管商铺已售货量明细,由物业公司针对商铺的具体交楼手续办理进行逐一核对,落实业主是否已办理收楼手续/我司是否已寄达交楼通知书(视为收楼),及对应办理时间,有关信息填写《代管商铺交楼手续办理情况表》(见附表一)。

(2)对照代管商铺已售货量明细表,由商管部针对商铺具体出租情况进行逐一核对,落实该商铺具体租赁情况,针对已出租商铺落实租赁单价、起始时间、商户基础信息、经营现状等租赁基础情况,未出租商铺注明空置状态,有关信息填写《代管商铺租赁情况明细表》(见附表二)。

附表一、附表二情况填写截止时间为2018年7月15日,于2018年7月15日18:00前统一汇总至物业管理中心、商业管理中心。

4、本阶段重点工作:

通过排查需确保所有代管商铺已办理完毕交楼手续(含通知送达),未书面通知业主收楼的,地区公司营销部需于2018年7月31日前完成书面交楼手续办理,确保无法律风险(具体通知方式以营销中心下发为准)。

三、租赁商铺业主意向沟通及有关文件签署

1、执行时间:2018年7月16日-9月30日

2、责任部门:商管部

3、具体工作内容:

(1)先重点针对已出租商铺基础情况进行摸排(已与业主签订后续租赁合同除外),由商管部分批次对商户继续租赁意向进行摸排,当天填写《代管商铺租赁情况明细表》(见附件二),并对商铺业主进行电话回访,最迟不超过次日完成《代管商铺租赁情况明细表》(见附件二)。如业主有意向与租户达成租赁关系,则由商管部协助业主及租户约定时间,于租户租期结束前签订后期租赁合同。

业主回访说辞如下:

针对商户有续签意向商铺:尊敬的XX业主,您好!我是恒大XX楼盘工作人员。您在我项目购买的XX栋XX号商铺将于2018年12月31日(2019年X月X日)到达交付节点。目前这个商铺有商户正在经营,并且商户有意向继续租赁,想请问您是否有继续出租的意向?(根据业主咨询回答有关经营业态、租金等问题)

如业主有意继续租赁:我们恒大是有专业的商管团队,可以给您更专业的建议并协助您办理与商户的租赁签约手续。您看您什么时间方便到现场来沟通?(记录业主反馈时间及意见)

如业主无意租赁且态度强硬:好的,目前商铺装修档次还是不错的,如果您后续有经营需求,我们也可以按装修现状交付给您,看您什么时间有空到现场查看一下?

针对有意接受现状业主:记录约定看场时间并现场接待。如业主确认接受装修现状,需签订《确认现场交付承诺函》(见附件四)

针对无意接受现状业主:我们会按照协议约定标准按时交付,请留意我们的后续通知。

针对有拒收意向业主:以“代管期结束,商户可以接收商铺自行出租”为口径。如业主表达各项问题不接收商铺,可告知业主之前已签署收铺手续和代管协议,代管期结束,业主需自行出租。

(2)根据业主出租意向,商管部负责跟进有意向租赁业主,并促成商户与业主达成一致,完成业主、商户双方《租赁合同》签订,签约情况更新《代管商铺租赁情况明细表》(见附件二)

4、本阶段重点工作:

(1)通过排查及沟通分化业主,将所有商铺业主分为:已与商户签订后续租赁合同、接受装修现状交付(需签订承诺函)、接受合同标准交付(已出租商铺需恢复原状)。地区公司营销部或商管部在后续通知业主到场办理物业相关手续时需由简到难,物业公司配合业户手续办理,最大程度分化业主,降低聚众风险。

(2)考虑业主与商户存在情绪反复,促成双方签约洽谈工作可延续至交楼前2个月,确保不影响我司恢复商铺原状工程施工,不产生法律风险。

(3)若业主无意续租,合同到期时间与业主交铺时间一致,为保证商铺顺利交付业主,商管部负责提前一个月清退租户,以便为商铺恢复预留充足时间。若商户按时恢复商铺,经物业公司验收合格后,商管部退还租赁保证金;若商户拒绝恢复商铺,公司没收租赁保证金,由工程部按时恢复商铺。

四、空置商铺业主回访

1、执行时间:2018年10月1日-12月31日

2、责任部门:商管部,物业公司,营销部

3、具体工作内容:

(1)针对空置商铺,物业负责水电欠费情况及消防等设施进行摸查,确保交付前商铺水、电、宽带等设施到位,存在水电欠缴及滞纳金等情况,是商户遗留问题的由地区商管部协调解决,不涉及商户的,由地区公司营销部协调补足。

(2)针对空置商铺,由地区公司营销部分批次对业主进行电话回访(拟交付货量少项目优先),并将业主回访意见填写《空置商铺业主意向表》(见附件五)最迟不超过次日反馈商管部。

业主回访说辞如下:

针对交付量较小项目,建议提前通知办理:尊敬的XX业主,您好!我是恒大XX楼盘物业工作人员。您在我项目购买的XX栋XX号商铺将于2018年12月31日(2019年X月X日)到达交付节点。因为本次办理客户数量较大,经我们请示集团特开通提前办理绿色通道,请问您本周/下周某天是否方便来现场办理一下手续?

如客户咨询提前办理手续,物业水电等收费情况说辞:业主您好!提前办理接收手续是不会产生物业等费用的,仍按照2019年X月起记收。

如客户提出咨询商铺现状说辞:请您相信恒大的品牌,这间商铺我们会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标准交付给您。

如客户提出可否帮助租赁说辞:首先感谢您对我司信任。我这边会记录您的需求,如有意向租户,我们公司的商管团队会免费介绍给您。

(2)针对空置率较高项目,由商管部提前储备商铺量不低于50%商户资源备用。地区公司营销部根据商户储备到位情况提前1个月到两周开始回访业主。

回访说辞如下:

尊敬的XX业主,您好!我是恒大XX楼盘营销工作人员。您在我项目购买的XX栋XX号商铺将于2018年12月31日(2019年X月X日)到达交付节点。请问您本周/下周某天是否方便来现场办理一下手续?

如客户提出咨询商铺现状说辞:请您相信恒大的品牌,这间商铺我们会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标准交付给您。

如客户提出可否帮助租赁说辞:根据购房合同约定,您购买的商铺应当由您自行出租,所有经营权、出租权、使用权归业主您所有,我司无任何权利。我建议您可以选择多一点的渠道,比如中介公司,在线上58,赶集上您商铺的出租信息。

4、本阶段重点工作:针对空置商铺面积较大项目,由商管部提前制定解决预案,根据业主回访情况,分批次邀约业主到场办理接收手续,同时在业主较集中提出协助租赁需求时,介绍商户资源给业主自行沟通。

五、商铺交付情况具体摸排及交付条件完善

1、执行时间:2018年8月1日-12月31日

2、责任部门:地区公司商管部、物业公司、工程部、开发部等相关部门

3、具体工作内容:

(1)由地区公司营销分管领导作为组长牵头,针对各项目租赁及需交付情况逐一研讨,根据各项目情况制定解决措施。(2)物业公司根据交楼情况梳理各项目交楼证照办理情况,地区公司开发部需确保所有商铺交楼证照齐备,必要时报管监下发专项考核。

(3)商管部梳理已出租需交付商铺情况,根据商户对商铺改动情况、实际经营情况,预估商户拒不恢复原状风险,完成出租商铺恢复原状风险表(见附件五)交地区公司工程部。地区公司工程部根据各项目需交付商铺情况(不含业主已与商户签署租赁合同),与交楼标准对比,根据商铺公区、外部通路、外立面、商户内部恢复原状等工程量需求,于8月31日前发起征召单位立项申请,交相关部门确定施工单位,涉及费用由地区公司承担,需在在交楼前2个月整改修缮完毕,交楼前10天完成内外部保洁。对重难点工程,报管监下发专项考核。

(4)物业公司负责交付商铺工程物业环境现场验收,于2018年12月15日前完成所有商铺交付标准对照并确认。

(5)针对租户遗留物品拒不配合清理的,地区公司商管部负责妥善清理,涉及费用由地区公司承担。

(6)针对已出租商铺,物业公司需至少提前3个月梳理租户物业费、水电费缴纳情况,并保证在交楼前1个月将拖欠费用催缴到位,由物管中心下专项考核。

六、风险预案

1、业主聚众不接收商铺风险

产生该风险的主要原因主要有:

(1)业主认为经营现状差,对租金收益不满

(2)业主对现场环境不满

(3)部分业主想通过闹事扩大影响,逼迫开发商让步,从而获取收益。

针对上述原因,需按照如下原则制定解决方案:

(1)坚决不允许退铺

(2)逐步分化,将业主聚众闹事可能性消化在萌芽状态

(3)严密监控媒体动态,避免出现任何信息报道

具体解决方案为:

(1)预防为主,严格按照既定规范分批开展工作,逐步分化业主,降低聚众风险。

(2)各部门通力合作,定期(集团相关中心每月、地区公司专项小组每半月、商管部及物业公司每天)沟通工作推进进展情况,及时处理,避免工作脱节。

(3)重点突出,主次分明,针对重难点项目(现场环境差、入住率低经营氛围差、代管商铺货量多空置率高、租金收入回报率低等)提前制定解决方案,落实具体责任人,由集团中心下发专项考核,确保完成。

(4)多重监督,确保无漏项。售后、品牌等及时关注业主、媒体有关动向,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反馈并解决。

2、商户拒不恢复原状、跑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