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课题研究的思考

课题研究的思考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07 09:24:33

课题研究的思考

课题研究的思考例1

第一,在内容上,纲要课教材与中学历史教材存在大量重复现象。这种内容上的重复导致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会出现课堂教学效果不佳的现象,吸引不到学生的注意力,某些学生甚至会出现叛逆,不愿意听课,从而减弱了教学效果。不可否认,尽管纲要课虽然是一门思政课,但同时又是一门历史课。在我国初高中教育阶段,历史教材和纲要教材已经存在着重复现象。如果不对纲要教材进行重新定位和取舍,那么在纲要课教学过程中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第二,纲要课教材与其它思政课在教材内容上也存在重复现象,这必将会导致教学内容上的复制,没有新意,很难在课堂上突出自己的教学优势。比如,纲要课教材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某些章节和内容上的接近和重复。如“概论”课中第三章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和“纲要”课第五章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中的内容重复。以及“纲要”课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与“概论”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等某些章节的类似。那么,这种内容上的高度类似和重复,也会产生教学内容上的复制,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纲要”课授课时间的紧张和教学内容的繁复之间的矛盾。“纲要”课教材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从鸦片战争到前夜,时间跨度为1840~1919年;中编:从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时间跨度为1919~1949年;下编: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时间跨度为1949~2005年。而按照教育部的规定,“纲要”课程的教学计划为32个学时。中国近现代史所需要讲授的教材无论从时间跨度上,还是内容上,都与其讲授的课时不成正比。尽管教材主线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和理论性很强,但由于历史专题的丰富,却很难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史论结合,达到教学目的和内容的统一。

加之社会现实中思政课遇到的尴尬境遇,理论与现实的某些脱节,学校的不重视,学生的轻视,以及某些任课教师情绪上的不稳定,都会导致课堂教学的目的和内容产生不和谐的状态,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真正使纲要课堂做到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统一,历史知识和思想教育的统一。因此,我们就非常容易理解,为什么思政课会遭遇学生的冷遇和不理解。

那么,该如何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在较短的授课时间内,使学生充分了解国情、国史,进而达到本课程的教育目的呢,笔者认为,在“纲要”课授课过程中采取专题式授课方式可以说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二 专题式授课方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特点和优势

如果在纲要课中进行专题式教学,那么这种教学方式对师生来讲,都是有极大的益处和适用性。

第一,专题式授课方式有利于突出教材重点,有利于突出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高等教育的根本要求之一,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进行专题式教学,恰恰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

第二,采用专题授课法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当代教育理念。一堂成功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仅仅依赖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创造一个积极、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教师要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外,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 学生对课程知识的了解远远超出教师的预期。根据这些时代特点, 我们应该尊重和理解学生, 围绕学生进行主题教学,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采用专题授课法, 教师可以在专题授课时找出每个专题中的理论重点和闪光点。围绕每一个专题, 大量收集相关信息, 掌握多方面的材料,同时可以在课堂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 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想,讨论时做到有感而发, 针对历史问题不畏惧学生质疑。教师要在学生之间观点的碰撞和交锋中适时给予正确引导。

第三,采用专题授课法能够真正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便于学术成果与教学成果的相互转化。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两个基本任务, 而长期以来教师的职称仅与科研挂钩, 与教学几乎没有关系, 所以长期以来在高校教师中形成注重科研、轻视课堂教学的怪现象。而专题授课法有利于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使教和研相得益彰。教师通过对本专业及有关学科的科研活动, 能够加深其理论理解和认识, 从而获得最新的专业知识。而对某一专题的专门研究, 能够使教师对该专题更熟悉, 更有心得体会, 在讲述该专题时更能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第一时间传授给学生。同时, 教师知识结构的改善、学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对专题的研究, 使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思路开阔, 能站在新的高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更新, 丰富教学内容, 从而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灵活的教学。积极进行科学研究的教师, 在教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实践精神和创造精神会感染并激励学生, 使整个课程教学良性循环。采用专题授课法, 教师的自我认同度会提高, 尊严感会增强。

在纲要课具体的讲授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认为专题教学的优势在于能够打破时空界限,不依据历史发展顺序安排内容,而是围绕所阐述的问题,灵活使用资料,从而使所阐述的问题逻辑性更强、说服力更强; 能够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可以改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形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研究者提出教学组专题教学模式的优势: 教学风格多样,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 教学内容融集体智慧与个人专长为一体,充实而丰富; 教学管理多管齐下,达到协调互补、科学合理;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为教师科研创造了条件。

但是,我们还要清楚地认识到,能够真正做好“纲要”课的专题式授课,还面对一些不易克服的困难。比如,专题式教学研究的深入性与学生知识水平之间的差异,需要去弥补。尤其是普通理工高校的理科学生,他们的历史知识相对缺乏, 不具备这门课程实施专题教学法所要求的知识条件。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详尽讲述知识要点,还要在课堂之外提供丰富的补充书籍来弥补不足。

三 专题式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的运用

那么该如何在“纲要”课堂上进行专题式教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专题式教学又分哪几种呢。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专题教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有极为广泛的实际应用,研究者们对此进行了很多有益探讨,主要观点认为: 可以根据课堂主题来确定专题进行讲授。比如,可以根据各个学校的情况开展乡土史课堂教学;可以根据时事形式而进行时事热点专题式课堂教学。比如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可以针对抗战、二战后冷战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来进行专题教学,还可以在洋务运动的教学主题中,针对岭南洋务运动对南部中国的影响来展开专题讲座。我们发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进行专题式授课的内容和主题是可以不断变换的,比如可以在讲授鸦片战争中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专题授课。从一个好的切入点来进行授课,很容易地就把学生的民族责任感、爱国主义激情在课堂上带动起来,并可能影响其今后的人生道路。我们发现,专题教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它不但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的理性认识,而且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实现表现自我教育的目的。

那么,在进行专题式课堂设计中,我们需要遵循什么原则呢。实践告诉我们,文科课堂教学也需要一定的逻辑性,课堂逻辑可以突出课堂内容,又可使课堂教学充满条理性。没有逻辑性的课堂是难以想象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尤其需要逻辑思辨性,“纲要”课的内容决定了课堂逻辑的重要性。同时思政课堂又是一门充满思辨性的课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一定要使课堂具有逻辑性,充满条理性的“纲要”课堂充满吸引力。同时教师还要充分设计课堂思辨环节,教师要设计恰当的思辨问题,并投入课堂教学,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育目的。认识到思政课堂的逻辑性和思辨性,可以有效地使教师避免罗嗦冗长的叙述,教学内容设计精炼、重点突出,更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设计的过程中,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既要充分了解教材内容,还要充分关心国际形势,既要充分了解历史重大事件,又要加强历史逻辑的学习,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经过充分的备课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做到游刃有余。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国情、了解国史,真正懂得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深刻道理。

课题研究的思考例2

1 化学课堂结构的研究。教学改革的深化呼唤多样化的新型课堂结构的建立,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亟待深入地探究。例如,化学教学目的与教学重点的确定原则与体现途径的研究,教学环节与课型的研究,并进式实验的选定原则与实施方式的研究,课堂练习的设置目的与组织形式的研究,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等。

2 学生的素质结构及施教策略的研究。在化学教育教学中怎样承担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素质结构应由什么组成和怎样实施的问题已迫切地摆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作出明确的回答。

科学方法论与科学世界观教育的研究,形成良好严谨学风的研究,都是素质教育研究的组成部分,都是建立素质教育运行机制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中学化学的考前总复习几乎成了一些学校约定俗成的教学计划,这就需要研究其形成的原因及复习课的地位与作用;无穷无尽的“题海战术”对学生学习心理与素质形成带来的危害,也需要给出恰如其分的分析与研究;令人生厌的“顺口溜”在化学教学中的滥用所起到的不良作用,同样需要作客观的评析等。

3 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研究。怎样在化学教学中完整地体现课程标准对知识和能力的规定,课程标准中知识结构怎样在教学进程中形成网络等,都需要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根据化学新课程标准,国内出版了多套化学教材,因为教材的多样化,使教学设计的优化有了更多可以参照的依据。要把“优化”变成可能,就得围绕课标要求,融合不同版本教材的内容,进行多维对比研究。

4 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有必要对怎样组织实验作深入的研究。怎样使实验课有序地进行,怎样使实验课形成理想的科学气氛,这种课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研究还包括对实验内容的研究等。有些实验被很多人引用,但它却未必十分正确。学贵有疑,这是化学教师应有的素质。目前强调探究性实验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是有利的,因此如何进行科学探究是一个颇有实际价值的研究课题。

5 三维目标与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化学教学主要应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融合的中学化学课程目标体系。因此,对这三个目标内容的研究,三个目标之间关系的研究,三个目标结构的研究,三个目标形成过程的研究,以及它们在教学过程中发展状况的研究等,都是当前化学教学研究中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往往对人的素质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制约作用。这个课题较大,涉及多学科的协同,但可以从具体的化学问题入手来逐步解决。

6 成熟理论再创造的研究。随着改革开放,国外一些已成熟的现代教育理论纷纷传入我国。例如,布卢姆的掌握学习、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教学等,近年来国内也有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发表。对这些已成熟和基本成熟的理论,教师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引进到教学改革中来,开展教学研究。

在做这类研究时,不能机械地引用,要使实验与研究的过程成为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以一种理论为中心,可以考虑兼收并蓄,吸收其他理论的优点,建构属于自己的教学工作体系。还应注意,对国外的理论不能无批判地接受。

7 指导备考研究。有考试就有备考,用有限的时间指导学生准备中、高考,这与应试教育是两回事。教育改革在深化,中、高考改革也在深化。指导备考的研究可以包括:考试说明的研究,题型的研究,各种题型所承担的功能的研究,能力结构与考查的研究,实验考查的研究,试卷结构的研究等。尤其是中、高考对中学化学教学的正向导向作用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课题。至于那些猜题、押题、不负责地传播“中考信息”、“高考信息”,并不属于对中、高考的研究之列,只是备考工作中的不正之风。

二、化学课题研究的一般步骤

1 确定研究课题。进行课题研究,首先必须选好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研究的价值,引导着研究的方向,制约着整个研究过程。选题主要突出一个“新”字。要选择有别于他人又符合教育发展方向的观点,还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化学教育教学现实中的问题或是在教育领域新出现的有典型意义的问题等。

2 制订研究计划。包括:课题名称、课题组成员及基本状况和在课题中的分工、课题提出的背景和对教学工作的实际意义、本课题当前在国内外的基本状况、课题研究进度安排、课题研究的基本手段、课题研究的经费支持状况及使用计划等。

3 查阅文献。从文献中了解其他人在有关本课题各方面所做的工作及成就,为研究工作提供重要的线索,也可吸取前人工作的经验以避免工作的重复和少走弯路。

4 确定控制因素。一个客观事实是由若干因素构成的,在这些因素中有一个或几个对其他因素起着制约的作用,这样的因素称为控制因素。确定了研究课题的控制因素,可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展开。例如,研究学生在学习化学中思维能力的形成时,思维层次是它的基本因素,而思维层次与思维属性密切相关,在思维属性中思维的创造性又是其最集中的表现,因此,在这个课题研究中,可以把思维创造性的形成作为控制因素。

5 运用因素,开展研究。在确定了有关因素和控制因素之后,就要运用它们开展研究工作。一般的常规手段有:进行有目的的研究性的教学实践,编制调查问卷并实施调查,用对比组的办法进行一个阶段的测试,对所得数据作统计等。用初步研究得到的结果提出一个有关本课题结论的假说,将这种假说应用于实践,对假说加以修正,得出课题结论。

6 写出课题报告(论文)。教学研究多数是以课题报告(论文)的形式来表达其成果的。论文的一般结构,包括问题的提出、问题的研究、结论与反思等。研究论文的撰写是课题研究的最后阶段,直接关系到科研成果的呈现。

三、化学课题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 要重视过程。教师的科研意识是在教育科研的过程中展现的,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特点是“教中研”。包括接受既成的科研理论成果,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规范,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实践;在教学中自觉地发现问题,然后进行自我探索、监控、评价,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2 要注重应用。科学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首先,教师研究的问题直接来自教育教学

实践,是为解决具体问题服务的,它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只有使科研与教学相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才有价值。其次,教师的科研应体现在如何将已有的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尽快地转化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再次,教师在教育科研中应是一名学习者。一方面,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学习者角色是一种自主式的学习主体。教育科研是一个不断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正是“学习”的本质所在。另一方面,教师作为自主式的学习者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的,只有学习行为日常化,教师的科研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3 要遵循原则。课题研究要有科学性,不要为研究而编造数据、凑材料。有一些教师将课题研究庸俗化,自己在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一种见解写出来就当作科研成果,不想搞调查、做研究,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不科学的。有些学校提倡教师人人有课题,却忽视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参差不齐,一些教师教学的基本功还很差,硬要他搞课题研究,又没有进行相应的指导,结果造成课题研究的形式主义泛滥。

作为化学教师,应通过不断学习、研究、反思来更新知识、确立理念、提升境界。向书本学习,确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向学生学习,做到教学相长;向同行学习,取长补短。现代学校鼓励教师进行研究,现代教师要学会研究,在教中研、在研中教。可以写教学日记,进行资料信息的研究;可以写教学札记,进行现状的研究;可以写案例分析,进行个案的研究;也可以将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持续的归纳、提炼、总结,直至形成研究成果。实践是教师发展的基础和生命。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的。我们可以从学生作业上、考卷上、课堂中了解教学的问题,进而分析问题,改进教学。

做好化学教育科研不仅有利于化学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更有利于化学教师专业的成长。虽然在日常化学教学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精力,但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高剑南,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范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

课题研究的思考例3

确定研究方向、选择课题和定下具体的题目是我们在开始进行课题研究时首先碰到的问题。教学研究一般性的课题可以来源于个人的(教学)实践或兴趣,也可以产生于阅读研究资料和报告特别是教学研究报告的过程中。当然,有些研究问题是在阅读有关研究资料时结合自己的实践体会而萌发产生的(Sliger & Shoharmy,1997; Nunan,1992)。

笔者在2007至2010年带领英语教研组的部分老师开展了“档案袋评价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效应研究”,并取得丰硕的成果——获得了梅州市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在开始确定课题时,笔者与自己的团队首先确定我们感兴趣的研究方向(阅读教学),接着我们认真讨论了在阅读教学中碰到的难题,并认真记录进课题研究电子档案。随后,我们翻阅了2001-2006年中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核心期刊(如《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等),了解国内外阅读教学研究的现状(笔者经验:可以先翻看期刊目录,只对自己感兴趣的文章进行详读)。笔者与大家经过反复研究、讨论,最终选取了阅读档案袋评价方面的研究。档案袋评价于1995年已经盛行于美国语言教育,主要运用于写作教学。2000年左右引入到中国教学领域,2005年在国内已经有了较成熟的研究成果,也主要运用于写作教学。部分教育专家与老师已经把此种评价方式运用于阅读教学(包括语文与英语),并取得部分研究成果。但是档案袋评价运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证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在山区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是少之又少。因此笔者认为这是课题研究的绝佳切入口,并具有现实的研究意义,所以确定了研究方向以及研究课题的具体题目——“档案袋评价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效应研究”(立足于山区英语阅读教学的实况)。

二、数据收集几个要注意的问题

如果说问题的提出、研究题目的确定在课题研究开始时起了关键作用的话,数据的收集则是课题研究具体操作的过程,它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需要我们全面考虑、精心设计,以保证研究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较强的说服力。在使用不同研究方法去收集数据时,我们对以下的几个问题都要处理好,它们是:受试的选取,自变量、因变量的确定,无关变量的控制,实验组和对比组的建立。

受试是研究的对象。在笔者主持的课题中,我们的研究对象是自己的学生(两个班级的学生,最好是平衡班)。变量指的是在课题研究中变化的事物,如:学生的英语能力会随着学习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他们的英语能力就是一个变量。变量中,一种称之为自变量(Independent Variable),另一种称为因变量(Dependent Variable)。自变量是受试接触的变量,也称为刺激变量或输入。因变量是随着一个或多个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或受影响的变量,也称为反映变量或输出变量。在笔者与团队研究的课题中,自变量是采用不同的阅读评价方式:实验班采用阅读档案袋评价方式,对照班采用传统的阅读考测的评价方式。因变量是实验班的受试能否提高英语阅读水平,包括英语阅读兴趣、掌握科学的英语阅读技巧、阅读档案袋评价对学生反思与合作能力的影响、提高英语学习成绩等。无关变量是我们在实验中必须控制好的变量,目的是保证实验有效,方便我们观察实验中的两个变量(自变量以及因变量)。在此次课题研究中,我们必须控制好的无关变量是保证试验班以及对照班的学生阅读水平相当,采用相同的教学材料、教学方式等,唯一不同是阅读评价方式。只有在控制好无关变量的条件下,认真观察自变量以及因变量的关系,得出实验的因果关系,才能使实验具有一定意义。在此,笔者提醒各位老师:不管实验的结果是与开始的研究设定一致还是存在不同,只要遵循了实验的过程,努力处理好无关变量,详细记录自变量以及因变量的关系,我们都可以称之为成功的研究。

三、研究的设定

研究人员可以根据研究的目的、研究的条件来决定研究的设计。一般中学课题研究采用四种研究方式,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和实验法。观察法指研究者对教师或学习者在教与学中所采取的方法、策略和教与学的行为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是一种使用问卷或谈话的方式获取数据和信息来决定被调查者的知识或信息、意见、态度、爱好等问题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是研究人员深入了解、调查一个案例,从中较集中地研究教与学过程中某些行为、现象和有关联的各方面因素的研究。实验法是研究英语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进行实验的目的是探讨变量间的关系。在实验中,研究者创造或改变一些条件,同时控制另一些条件,以引起探求现象的发生,达到研究一些变量关系的目的。

在此次课题研究中,笔者与团队成员主要采用实验法。对实验班以及对照班的学生的英语阅读成绩进行了(实验)前后测,取得相关数据:实验前,两个班英语阅读成绩的对比情况;实验后,两个班英语阅读成绩的对比情况。数据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得出此研究的量性分析结果。为了进一步补充说明实验的效果,笔者还配合使用了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以及学生座谈。问卷调查主要研究实验法无法得出的研究成果,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技巧的提高、反思与合作能力的提高等方面,所得的结果也转化成数据,通过SPSS(16.0)进行统计,对研究结果进行补充说明。同时,笔者还随机抽取学生进行座谈,对座谈结果进行详细记录,作为质性分析材料。结合量性分析结果(数据)与质性分析结果(座谈的笔录),笔者成功地完成了此次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保证了研究成果的信度以及效度。

课题研究的思考例4

计划比方案简单一些,主要是将如何开展课题研究写下来。写计划需要多读一些与课题相关的教育理论书籍,与自己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借鉴一些同类课题的实施计划。计划需要由课题主持人来写,因为他最了解这个课题,希望课题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课题研究计划要涉及什么人做什么事,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积累哪些资料。拟好的计划要发给课题组成员研讨,定稿后发给每个成员,按这个计划来开展研究。其实,在选择课题组成员时就要考虑到课题组老师的专长,既有善于总结的老师,也有善于上课的老师,还有能提供后勤服务的老师,当然还可以兼顾一些年轻的教师,他们有活力,也愿意参与其中。

二、平时注意搜集整理资料

平时的资料搜集整理有利于课题成果的积累。老师们做的课题一般都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可以搜集以下一些资料:示范课课例、课堂听课笔记、教师读书笔记、学生作品、活动视频、图片、教学设计集、教师论文集、沙龙活动记录等。为了资料的规范,我们可以设计专用的活页纸,发给课题组成员和学生,方便直接手写,更真实,更便于及时收集。同时,鼓励课题组成员购买一些与课题有关的理论书籍,让每个人都能够透彻了解国内外该方面的理论研究的动态,从而更好地为本课题的开展服务。

三、定期召开课题小结会

主持人要按照计划推进课题研究。每一阶段要把课题组成员召集到一起,总结上一阶段课题的开展情况,布置下一阶段的工作。大家畅所欲言,探讨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主持人认真记录总结,及时反思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这个过程应该是课题组教师共同成长必不可少的,扎实的课题研究可以带动一批教师快速成长。当然,为了促进教师之间的融合,会议或沙龙之后可以小聚一下,增进彼此间的感情。一些苏南学校的老师,就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小型学术沙龙,聚集一些热衷教育的老师,喝喝茶,聊聊读书、教学、写作,这种教育生活方式非常好。

四、创新课题研究的平台

现在的信息技术已经非常发达,课题研究要不断开拓创新,寻找合适的平台展示课题成果。如,微博、微信、博客、电子杂志等。平时,课题组还可以通过飞信、QQ群等平台进行互动交流。以笔者主持的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童心作文’教学与实践研究”为例,我们课题组建立了这样一些平台。一是博客平台,建立“童心作文”博客,将自己在网上浏览到的一些课题相关的知识发在上面供大家分享。二是QQ群。课题组建了一个QQ群,组员都加入进来,就困惑的问题进行交流研讨。三是网站。课题组建了一个教育网站,设置了与课题相关的四个版块,由课题组老师担任版主,组织各班学生参与进来,扩大课题的参与度。四是文学社。课题组有一个童心文学社。从课题组成员的各班抽出一批有文学底子的学生,由课题组老师定期进行写作培训、组织外出采风,组织参赛,培养一批文学新苗。

五、抓实课题研究的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课题研究不能只落在文字层面,还要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课题组成员要严格按照计划和方案上的步骤去做,去落实课题提炼出的理论,去鉴定其方案的可行性。哪些措施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哪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的可操作性不强、高耗低效甚至是败笔,这些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反馈给课题主持人。主持人要根据课题组成员的反馈,适时调整,及时为课题组成员提供可行的方法,继续研究。总之,课题的实践要本着“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的原则,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走“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之路。课题实践的最终目标是服务教学,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六、分阶段进行理论提炼

课题研究的成果、小结等需要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这些内容需要分阶段进行总结提炼,绝不能是一些套话、白话。可能有的老师会说,理论对我来说太遥远了,我可不会。其实,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你读书、写作、科研提升的过程。一边读一些理论的书籍,一边结合自己课题研究的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方面的论文,将读到的东西以及自己的思考记录下来。有了读作支撑,你的思考就有了一定的理论高度。我们做课题,为什么课题管理部门要有中期验收,就是提醒我们关注课题成果的积累,理论的提炼,不能等到最后才去写。如果真等到那时,估计就是大脑空空,两眼抹黑了。

课题研究的思考例5

中国分类号:G4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ctive research is one of the micro-effective way. From the study of micro issues guiding ideology, objectives, tasks, topics requirements, specific measures six aspects, manifestations and outcomes research methods and procedures demonstrate the significance and problems should be taken to carry out research in miniature.

Keywords: mini;research

为了提高课堂效果,满足教师个性化的教育科研实际要求,更好地落实“自学、讨论、讲析、测试”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继续有效地深入开展集体备课和课堂改革活动。我校决定开展以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为目标的微型课题研究工作。为了使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真正实现微型课题带动教育教学的大发展。

一、指导思想

依据“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果即发展”的最新科研理念,结合我校“自学、讨论、讲析、测试”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和集体备课制的实施,积极走微型课题之路,以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境作为研究对象,把科研的热情和务实的态度结合起来,既重研究本身,也重成果的应用推广。

二、目标任务

1.完善“自学、讨论、讲析、测试”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质的变革,提高课堂实效,最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品质。

2.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通过微型课题研究逐步提高我校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教师独立研究和协作攻关的能力,提升教师的总体科研水平。

3.丰富教师的教学生活,充实校本研究内容,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

三、选题要求

1.依托我校省级课题“在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校级课题“构建‘自学、讨论、讲析、测试’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立足教学实际,各教研组、课题组或个人,依据自身实际,学科特点,课堂教学选择子课题。

2.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亦可另立新课题。

3.选题标准体现4个字:“微”即小之意,课题关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和细节,在细小处立题,题目小,题域窄;“新”要求立题要有创新,不仅要求在思想上创新,在研究的方法上也要创新;“实”要求课题要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课题的研究要以解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为目的,提高教学实效,不要做空洞的说教;“快”要求课题研究周期短,快则几个星期,一般3―5月,最长不超过一年。

四、具体措施

1.成立课题研究组织

在微型课题的组织管理上,构建“学校领导小组―教务处、教研室―教研组、课题组”的三级管理模式。校长和分管业务的副校长亲自抓教研工作,并参与微型课题研究工作;教务处、教研室负责指导管理;教研组、课题组负责具体实施。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分工明确,层层管理,确保微型课题研究工作正常开展。

2.明确微型课题研究的意义

要利用例会、教研组会议,充分宣传微型课题研究的意义,统一认识。要让教师们明确微型课题是源于教学,研究教学,服务教学;知道微型课题研究是教师职业生活方式、思想行为方式的一部分;微型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学校教科研水平的助推器。

3.把微型课题研究纳入学校的常规管理

要制定出相应的教科研制度和教科研奖励制度。为了使微型课题研究过程优化,切实抓出成效来,学校领导小组随时听课指导,定期进行阶段性评估、验收,及时将成功的经验和教学方法在本校内推广,同时上报县教研室,并将微型课题研究结果纳入教师综合考核之中。对微型课题研究做出特殊贡献的教师或教研组要给予奖励,优先推荐成果突出的项目参加上一级的教研成果评选。

4.让微型课题研究成为教师的成长路径

结合我校实际,走“校本化、低重心、小步子、实效性”的教科研之路。结合具体的校情、学情、班情,立足课堂教学问题开展科研工作,把研究和教学融为一体。将课题成果利用校报《晨光》、校园网站、校本教材、教师论坛等载体广泛推广,让研究成果为学校内涵发展服务、为构建高效课堂服务、为教师专业成长服务。

五、微型课题研究成果表现形式

1.微型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微型课题研究分析报告。

3.阶段经验总结文集。

4.专题论文。

5.典型课例、案例、个例。

6.研究过程中的原始资料:教师研究过程资料,学生活动资料,体现研究过程的图像资料。

7.条件成熟,还可汇编成册,以专著的形式出版。

六、微型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1.方法有三种: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2.步骤:

课题研究的思考例6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以亲身体验为宗旨。这种学习方法有以下一些特征:自主性、广泛性、问题性、研究性、过程性、实践性、创新性、协作性、综合性、 开放性等。

一、强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自主性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研究性学习贯彻“自由选题、自主探究、自由创造”的原则,即由学生自主选择确定研究课题,由学生自主开展探索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在研究探索过程中要强化、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生了变化,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中也将遇到自己不熟悉的、甚至从未见过的新问题,在心态方面,教师也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权威”,教师牵着学生走,而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只是“指导者”,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帮助学生选题,给学生以点拨引导、提供信息和研究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关注,做好记录,并进行评价。

二、课题研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和途径

通过课题研究可以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科学道德和科学方法,使学生获得参与研究探索和情感的体验,使学生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三、课题研究强调合作学习

1.学生与学生合作

课题研究小组以4~6人一组,在课题研究中大家分工合作,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一起讨论、共同切磋、相互争论、相互补充,能者为师,在争辩中激发思维的火花,在争辩中获得真理。每位学生在小组中均可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智力特点,取长补短。

2.学生与教师合作

教师要引导学生虚心向同学和老师学习,要引导学生乐于把自己的经验与同伴分享,要发动学生始终全员参加。

3.教师与教师合作

无论是学生的调查报告、小论文还是教师撰写的课题实施计划、教学计划、教案,还是教学总结、教学评价、课题阶段性总结,都需要课题组内教师齐心协力、互相配合,仅靠一个人单枪匹马是很难完成的。

课题研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课题研究中自己也得到了提高,即“教学相长”,它为全新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提供了可能的途径,有利于教师知识的更新。

四、课题研究是综合过程

课题研究有益于各学科知识的整合。课题研究是一个提高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过程。三年来,笔者学校学生共撰写了500多篇调查报告、实验报告和小论文、数学作文,其中收录在学生论文集中的就有94篇。学生们还制作了100多件立体几何模型,充分展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学生小论文题材十分广泛,既有教科书中的课题研究题目如:数列在分期付款中的应用、线性规则的实际应用、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多面体欧拉定理的发现、杨辉三角等,又有教科书以外的课题,如《铅球问题》,利用数学和物理知识独立地研究出推掷铅球的最佳角度是38°~42°,乃至推广到火炮上应用,实现“数字化炮兵之梦”,在实现我国国防现代化方面有重要意义。从《太阳伞的撑法》到《荡秋千的奥妙》,从《图论和染色问题》到《奇妙的纸带》,从《你了解足球吗?》到《一张纸可以重复对折多少次》……学生小论文题材广泛,异彩纷呈。

五、课题研究的评价

对学生课题研究的评价,应将重点放在同学们的参与程度和交流合作的态度上。先由学生自评、互评,然后任课教师给予点评。通过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讨论来评价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成绩。评价主要是正面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肯定学生的创造性劳动,同时也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六、课题研究的收获

课题研究的思考例7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11-0109-02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生命力在于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提高学生分析探究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题研究教学”就是贯彻上述教学要求、实现上述教学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专题研究教学”的实践与总结

所谓中学思想政治课专题研究教学是指把思想政治课教学与时事教育结合起来,以问题为中心,选择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或者是学生感兴趣所关心的话题,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有关信息进行分析、甄别、思考、研究,以提高学生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以来,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实践和总结了以下三种“专题研究教学”类型:

1.紧扣知识点生成的简易性的“专题研究教学”

如我在当年教学高三“国际关系”之后,组织了这样一个专题进行研究:国际恐怖活动,特别是“9•11”事件给美国某些行业,如航空运输业、保险业、旅游业造成直接冲击,股市市值大幅度下跌缩水,同时造成人们对美国经济未来预期的改变,将使已经处于衰退边缘的美国经济雪上加霜,推迟美国政治所翘首盼望的经济景气回升的到来,也必然对世界经济产生相当程度的影响。对此进行研究:①国际恐怖活动,特别是“9•11”事件引起股市的波动说明了什么?②面对国际恐怖活动日益猖獗,世界各国应如何应对?研究的题目在教学“国际关系”的适当时机提前布置给学生,并告之搜集有关信息的方法和大致出处,然后在课堂上组织专题研究。课堂研究时可以小组推选代表上台发言,也可以学生个人自由上台陈述观点。此专题的预期结果大致是:①说明了政治反作用于经济,给经济的发展以巨大的影响的政治经济学原理;②在应对方面,根据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学生大致能想到: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建立、健全世界反恐怖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成立期间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上海公约》;断绝恐怖组织及其成员的经济来源等;③通过上述分析加深学生对“国际关系”的理解与应用,活跃学生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初步掌握收集、筛选、使用资料信息的能力。

2.立足知识面生成的综合性的“专题研究教学”

如我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知识之后,就中国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组织了这样的专题研究:有人认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是好事,有利于我国进口,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信誉和我国的经济地位提高,主张人民币升值;而有人认为,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是坏事,不利于我国出口,对我国国际收支将产生不利影响,必然导致我国外贸环境恶化、外汇储备减少,要求坚决抵制西方国家对我国人民币升值的要求。对此应如何评论?此专题的预期结果大致是:①学生通过讨论将认识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既有利也有弊,利弊并存。②学生能够用矛盾及其转化的哲学观点,以积极的心态,正确对待人民币升值问题,迎接挑战,趋利避害,促使矛盾向有利于我国经济利益的方向发展。③学生的国家利益观将进一步升华,在坚持原则、维护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争取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保持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④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和战略思维,指导学生善于用发展的眼光观察问题。

3.围绕现实问题生成的跨学科的“专题研究教学”

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有关内容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我国水资源现状、问题与对策”的专题研究。事先围绕“现状、问题与对策”发一个简明提纲,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①联系地理学科知识,分析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如何?分布有什么特点?②怎样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根据所学哲学知识提出你的战略举措?全班分两大组和若干小组按提纲各自独立地从报刊、杂志或网上收集相关资料。研究时每一大组推选代表分别向全班汇报本组的研究心得,全班同学参与提问和讨论。每位代表的发言力求简明、扼要,材料和观点要相结合。此专题的预期结果大致是:①我国水资源短缺,而且分布不均匀,从长年来看有南涝北旱的特点。②根据联系的观点,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根据发展的观点,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全民的节水意识,树立现代的水资源观。

二、“专题研究教学”的定位和依据

1.“专题研究教学”的定位

“专题研究教学”的定位:①是一种富于创新的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标,使学生的学习被动,缺乏自主性、探究性。“专题研究教学”,以各种层次的专题研究渗透其中,通过自主收集信息,自主研究、探讨,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中培养创新意识。②不同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一种学习方式,有独立的时间乃至学分,研究课题主要由学生选择和确定,一般地说,学生要走向社会,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要用一种比较规范的形式来表达研究成果等。“专题研究教学”主要是一种教学模式,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专题小而精,根据教学进度灵活开展,在每课、每框乃至某些适合的目题中均可插入其中。③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要把研究渗透于包括预习、授课、作业等各个环节。“专题研究教学”没有这样“严格”和“规范”,它比较灵活,只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内容上构建一个专题,组织学生开展研究。④是一种整合性的教学模式。它是从目前的教学实际出发,通过持续不断的专题研究,把自主性教育、创造性教育、研究性教育的精神融于其中,为“研究性学习”积累经验、架设桥梁,为创设一种更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准备条件。

2.“专题研究教学”的依据

“专题研究教学”的依据:①从现实层面上说,旧的机械传授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也难以维系下去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和各种条件的限制,充分体现当代教育理念的新的教学模式一时又难以建立。因此,用“专题研究教学”反而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并在实践中积极创造条件向更高层次的教学模式过渡。②从教育理论层面上看,用“专题研究教学”这种模式,能较为简易地、持续地把主体性教育、创造性教育、研究性教育等教育理念融入其中,使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好地落到实处。③从哲学层面上看,“专题研究教学”遵循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如果不考虑当前教与学的实际,要求过高,难以操作,或仅能在观摩教学中展示一下,过后仍然依旧,那是没有太大意义的。如果长期坚持“专题研究教学”,无论是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抑或是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均可以在逐步逐量的积累基础上达到质的提高。

三、开展“专题研究教学”的教育功能

1.引导学生实现学习的革命

探索、研究是人的天性。“妈妈,天上的星星为什么掉不下来啊?”这是儿童在探索!可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把人类的基本天性都扼杀了!“专题研究教学”可以引发学生学习方式上的一场革命。当我们看到学生通过自主收集、自主探索,发表自己独立见解的时候,当我们终于看到学生一改那种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变得主动活泼的时候,我们就感到即使为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付出再多的劳动都是值得的。心理学家通过实验检测出各种学习方式的遗忘率分别为:阅读90%、听课80%、看演示50%、举行讨论30%、讲话30%、自己制作10%、实施计划(研究性学习)5%。这为“专题研究教学”提供了教育理论支撑。

2.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浪花

“专题研究教学”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当学生从全球视角,用具体数字说明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以及世界70个国家或地区已经或将会因水资源问题引起冲突的时候,我们惊叹学生的视野是如此开阔!当一个学生刚刚用充足的数字和理由说明南水北调工程的合理性和重要性之后,另一个学生随即从四个方面有理有据地说明调水不如节水,这种思维碰撞所萌发出来的创新意识是多么令人吃惊!那位从全球视角看水问题的学生平时并不太显山露水,他的精彩发言使大家倍感意外,他自己也因此在全班同学的赞赏中获得了极大的鼓励。人的潜能往往从某些获得表现的机会中被激发出来。人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意识也必须在行动中被唤醒。

3.帮助学生融会知识,贯通时空。

学生要运用知识必须首先理解所学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又必将促进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搞“专题研究教学”,特别是在高三毕业班搞“专题研究教学”会不会影响高考复习与升学考试?这可能是许多教师普遍担心的问题。从实践中我的体会是,只要专题选择恰当,合理安排时间,注意科学指导,把高考优异成绩的获得建立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上,将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四、搞好“专题研究教学”的几个环节

1.要选好专题

首先研究专题要以问题为中心,根据学生的需求,选择社会热点和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其次要注意课内与课外的知识联系、衔接。最后切口要小,难易适度,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摘到。专题不在大,而在精,可持续进行。最好有可辩性,能引起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

2.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不让学生来研究、思考、唱主角,则会把专题研究课变成时事报告会。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会思、能思、善思,同时又能敢问、勤问、善问,鼓励学生敢于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并让学生在专题研究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题研究的思考例8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提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不到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有的教师凭借感觉和已有经验来解决,有的教师却束手无策。教师成为研究者,是工作和事业的需要,也是提高自己地位的需要。

在实践中,笔者充分利用“县初三生物教研会”、“县学区初中教研会”、“县城区高中教研会”等有利时机,向教师们宣讲课题研究相关知识,消除老师们对课题研究的畏惧感和陌生感,引领教师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效即成果”的课题研究意识,纠正“课题研究只能在少数高水平学校里开展”的错误认识。

教师们清楚地认识到,校本研究是把研究的问题下移到每个教师自身的日常实践,是最“大众化”、最“平民化”的研究;校本研究是不同水平上的实践研究,学校及其教师恰恰是通过校本研究在不同水平上发展的,无论是高水平的学校还是低水平的学校都有自己的教学实践;实践总会遇到问题,当教师的教学研究是致力于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并通过解决问题改善教育行为时,那就是校本研究,至于水平高低不是校本研究的本质。

教师的教学叙事、教学反思及案例研究等是教育宝库中的珍品。教师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教育的舞台上,以研究者的眼光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系统化的反思,那就说明具备了研究型教师的素养。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将教学反思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意味着反思成为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

二、做一个好的“推介员”,指导教师学习研究成果,引领教师产生课题研究冲动。

教师们反映,“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难以完成。笔者及时向教师们推介了网上介绍的一种做法:在进入有关种子的教学内容之前,提前几节课,在课堂上用15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环境条件,设计探究方案。下一节课,再用15分钟时间,让学生实施方案。等到进行有关种子的教学时,探究结果出来了,学生对探究结果的讨论和交流,正好为种子的学习创设了很好的情境。对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做整体安排时,将需时较长的探究活动进行巧妙拆分,插入几节课中。如此拆分,需要时间较长的探究活动,基本上都能在课堂上解决。

在研训工作中,笔者经常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课题培训会、教学视导、县级教研会、学区教研会等途径向老师们介绍市内外、县内外的课题研究成果,特别是《中学生物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成果,介绍他们的课题研究经验,宣讲课题研究的好处、鼓励他们参加课题研究,从而引领教师产生校本课题研究冲动。

教研员应当引导教师从其他地方甚至竟争对手那里获取研究资源,应当引导教师整合校本研究资源、利用家长资源、引进社区资源、寻找校际资源,借船出海、借鸡下蛋。教师仅靠校内研究资源是不够的。教师个人研究是校本研究的基础和主体力量,教师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研究的过程,不断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教师的合作研究是校本研究的灵魂和标志,在研究一个问题时,吸取他人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合力,这样会使研究更容易突破,更容易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三、做一个好的“引领员”,指导教师查新研究现状,引领教师参加课题研究活动。

笔者有幸参加了“四川省高中生物优质课赛课”和“四川省初中生物优质课赛课”的现场教学展示活动,现场感受了全省各地优秀教师的精彩表演,感受了全省各地优秀教研员的引领风范。在日常研训工作中,笔者将购买的VCD光碟(教学视频)送到学校和教师手中,教给他们使用的方法。利用“乐至县初三生物教研会”的机会,组织全县与会的60余名初三生物教师观看了一堂“四川省高中生物优质课赛课一等奖”的优质视频教学展示课“糖类的代谢”,上课的是简阳中学庞义老师,笔者还以庞义老师的成功事例激励与会的每一位教师。

初中生物教材设计探究活动,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综合素质。但由于探究活动的教学开放性大,许多教师害怕学生因思维活跃而“跑题”,把教学过程管得过死,限制了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因此,探究活动的实施在大部分学校大打折扣,难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那么,解决问题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我们知道,综合评价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维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形成性评价难以落实,终结性评价也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2006年底,《中小学生学科学业评价标准的研究与开发》作为部级课题正式在全国教育规划办立项。这说明国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也说明建立一套良好的评价机制并非易事,更说明解决问题的出路在于进行课题研究。

教研员的引领作用就是引导教师从生物教学实践和日常观察中发现问题,从问题中选题。在各级教研员的指导下,乐至中学生物组申报的《农村中学高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案例研究》课题被批准为“资阳市教育局2009年度普教科研资助金立项课题”。根据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容易形成“案例”,引导他们将课题名称由“农村中学高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研究”改为“农村中学高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案例研究”。此外,还对课题《申请•评审书》和《研究方案》中“问题的提出、主要研究措施设计、主要改革措施设计、预期成果、预期效果”等进行了指导与互动交流。

为了更好地引导教师们开展课题研究,笔者特地邀请了乐至中学生物课题组五位教师参加了“乐至县2009年度普教科研立项课题暨微型立项课题研究工作培训会”。他们对各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增强了课题研究的信心,认识到了校本研究有四个环节,一是说明在实践中遇到了问题,二是说明为解决这个问题设想一个方案,三是说明实施假定的方案,四是说明评价行动的结果,继而系统地评价自身的问题。以课题研究信息的形式引导老师边教学边研究,以校本研究的形式引导教师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引导教师注重教学案例、教学后记、教学实况和教学反思,倡导个案研究,引导教师收集、整理课题研究原始资料,这是今后的引领策略。

四、做一个好的“加工员”,指导教师整理研究资料,引领教师提炼课题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指导中,笔者发现每个课题都有很多原始的过程资料,其中有不错的措施、成果和效果,可是在《研究报告》却很难找到其身影。只注重原始资料的积累,不注重从课题原始资料中提炼成果、总结效果,这是教师们做课题研究的一个瓶颈。

课题研究的思考例9

问题教学是新课堂教师应当掌握的教学方式,首先是对课题如何设置好的问题情境,其次是在课堂活动中如何设置问题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带着问题让学生怎么去总结归纳,拓展创新。最后给出问题教学实行后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新课程强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只能起主导作用。因此,怎么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要演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教师来说,必须掌握好问题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问题”,即数学问题,数学问题是指学生个体与已有的认知产生矛盾冲突,还不能理解或者不能正确解答的数学结构,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的参与,施展自己的才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好数学。

问题教学首先是怎么来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来引入课题,用好的问题情境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并且让学生充分的思考参与,在思维中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不断地引起学生思考探究的兴趣。比如讲反证法的定义,如果直接用反证法的定义引入,学生不仅觉得抽象难懂,而且整个课堂也会变得枯燥无味。那么我们可以通过设置一个好的故事来引入课题:同学们出去郊游,在路旁发现一棵野枣树,树上结满了又红又大的枣子,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爬上去摘枣子,唯有小明一动不动。然后可以问同学们:为什么小明不上去抢着摘枣子吃呢?学生回答:小明知道枣子肯定不甜。再问学生:小明为什么知道枣子不甜呢?学生回答:如果是甜的,在路边的野枣子肯定给人摘光了。教师说:对的,那么小明证明枣子不甜的这种方法是什么证明方法呢?然后学生思考之后引入反证法的定义:假设命题结论的反面成立,经过正确的推理,引出矛盾,因此说明假设错误,从而证明原命题成立,这样的的证明方法叫反证法。通过设置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数学思想,并且在问题情境的思考讨论中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体现学生的课堂的主体地位。其次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来实行问题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进来,轻松愉悦地学习数学。对一个复杂的问题要分解为几个有层次的小问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激发每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充分地讨论并能动手操作,也可以让不同的学生到讲台上讲解自己对问题的思考过程,如何来解决问题,给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可以设置成几个浅显易懂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加深理解,使其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例如f(x)=x3-3x在区间(1,+∞) ,(-∞,-1)上为增函数,中间“,”不能写成并,可以问学生几个小问题:(1)对于函数y=x3-3x的图象,在(-∞,-1)∪(1,+∞)上图象是否始终上升?(2) 函数y=x3-3x在在(-∞,-1)∪(1,+∞)上为增函数的定义是什么?(3)在区间(-∞-1),(1,+∞)上分别取x1,x2,你能否找到f(x1)>f(x2)呢?这样学生就明白了这两个增区间为什么不能并起来,学生就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钻研,提高了数学的分析能力。对那些困难的数学问题,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风趣幽默的解释来活跃课堂气氛,在欢笑声中加深对复杂数学问题的理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不再恐惧数学,反而对轻松愉快的数学课堂充满期待。例如问题“对任意x1,x2∈(1,10),都有f(x1)>g(x2)恒成立”等价于什么问题?教师可以这样问:“在我们班级和隔壁班级中分别找两个同学甲和乙,总有两个人的成绩y(甲)>y(乙)怎么来理解?”学生这样回答是我们班级同学的最低成绩高于隔壁班级的最高成绩,然后大家一片笑声,很轻松地掌握了这个命题。而对于命题:“任意x∈(1,10),x2>x+a”学生喜欢转化为任意x∈(1,10),(x2)min>(x+a)max。教师应该如何帮学生纠正这个错误呢?教师可以笑着说:如果同年出生的姚明和小明的身高和年龄近似看成函数y1和y2的话,下面列表给出他们每年的身高和年龄,可以看到每年姚明比小明长得高,那么能否这样讲,一生中y1>y2,那是否可以这样说姚明身高的最小值高于小明身高的最大值一米八,如果成立,那姚明出生的时候就有一米八几吗?姚妈妈的肚子放得下吗?太恐怖了。学生哄堂大笑,明白了关键必须是同一年的身高,y1>y2必须是同一个x。所以实行好课堂的问题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数学思想,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当然在问题教学中,也必须重视教学的艺术性。对于一些重要的典型题,教师在学生解答之前,应当设置几个简单的引例,在例题讲解之后还应该设置几个变式训练的题组加强这一类问题的巩固掌握,接着让学生将这类问题拓展延伸,让学生自己思考,拓展问题,讨论解答,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能力。

最后,在课堂的总结中也必须重视问题教学。课堂的总结是对于一堂课的概括归纳,是一节课的画龙点睛,是为一节课画上圆满的句号。有时教师因为过分关注一节课的容量和进度,常常仓促地总结一下就下课了,这样学生在头脑中没有整节课的框架,学生也养不成总结归纳的好习惯,就不能更好地掌握整节课的内容。教师应该在课堂的最后留几分钟时间,对课堂的重点和难点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回答,对整节课总结。也可以直接问学生:“这一节课的收获是什么?”让学生整理归纳,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总结归纳的好习惯,加强了对知识的记忆和问题的解决。

课题研究的思考例10

比如前几天,我们学校五年级的三位数学老师发现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1页的第9题,在一个长8米、宽5米、高2米的水池中注满水,然后把两条长3米、宽2米、高4米的石柱立着放入水池中,水池溢出的水的体积是多少?学生是这样做的,石柱是竖着放的,刚好露出一半,两根石柱各露出来一半,合起来就是一根石柱的体积,我们算出一根石柱的体积就等于水池溢出的水的体积。这不就是部分排水法吗?学生解题的思路与教参的不一样。而教参上是这样写的,排水的体积=两根石柱的体积,老师一下陷入了困惑之中到底谁对谁错呢?很显然学生是对的,如果老师追问两根石柱随便放又会怎样呢?一定会出现平着放用完全排水法求体积和斜着放不能用排水法求体积的情况,这样孩子对排水法是不是理解得更深入,对排水的条件是不是理解得更加透彻了呢?老师还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轻于水的物体比如乒乓球、冰块等是不能用排水法来测量它的体积的。我们已经对排水法和排水法的应用进行了研究讨论,只是没有把研究的过程和学生的资料以文本的形式展示出来成为自己的小研究。一些生成的好的教W资源就慢慢被遗忘了。教师课前阅读了教学参考用书,课堂上关注到了学生的思维细节,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研究与归类知识就会更加系统,学生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慢慢学会自己把相关知识结成知识串,形成学习能力。

二、关注知识形成的过程性研究

再比如,讲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例一: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在计算14乘12时,教科书上第一次出现用点子图去研究算理,沟通了口算乘法与笔算乘法的联系,当试卷上出现根据竖式填空:买2套书( )本,买10套数( )本,买12套( )本,14×12=14×( )+14×( )=28+( )=( )。很多学生都填错了,其实考查的就是计算的算理和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让学生直接用竖式计算出错率会很低,只是我们在教学时不经意间就忽略了,以我们的教学经验与技能直接教孩子技能做对题就好,学生缺少了形成技能的过程,一直处于模仿状态,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反复做题,缺乏过程理解。此题又是对我们小学数学难点乘法分配率的有效铺垫。可以作为乘法分配律的起源性研究题,从点子图(示意图)研究再到求长14米宽12米的长方形的面积(平面图)的研究,分割长方形的面积为14×10+14×2就是从点到面,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为老师缺乏对整套教材的研读和对本册教材的精读,难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导致乘法分配律在整个小学阶段都难以掌握,是考试丢分较多的题型。教师要深入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和设计理念,要有自己的理解与思考,从而有效地把握重点、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研究。

三、关注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比如,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2页,有一道这样的题,我们班一共有20人,有14人在玩捉迷藏,外面有6人,藏起来几人?此题乍一看是一道有多余条件的题目,但是,此题又有一个巧合,没玩捉迷藏游戏的也正好是20-14=6(人),是不是外面的6人呢?很多孩子会算但很纠结到底是哪6个人?外面的6人还要算吗?所以用画图法去解决在此多有用呀,数形结合的思想多么重要。计算教学、解决问题、空间与图形,一直到六年级的数与形等都在反复使用,这一素养可以说是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要举的例子太多太多,只要做一个数学教学的有心人,微课小研究就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的讨论中、习题里、教参中、教学杂志研读中、同伴交流中,只是等你把它呈现出来罢了。我们的教学其实就是一个一个微课题小研究堆积的过程,教学总与学生的错误并驾齐驱,把错误归类,就形成了专项研究,比如周长与面积、时间计算、简便运算归类研究等。

教学小研究能丰富教学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专业智慧。教师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研究教材。最主要的是在研究的过程中能给学生搭建一个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及体验成功的情感空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与探索精神,提高了数学素养。

课题研究的思考例11

诗歌教学效果如此难尽人意,原因应是多方面的,但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两点:一是学者无趣,二是教者失法。

一、学者无趣

依据周围大多数一线教师多年来教学的体会和其他研究者对诗歌教学现状调查分析的数据来看,绝大部分的学生对诗歌学习没有兴趣。大部分学生听读不会有感,自读不会有情;听师讲无精打采,自探究消极应付。少部分能跟着老师较积极地互动的学生,也多数是为了高考而学,由衷地喜欢诗歌的学生只是凤毛麟角。造成学生学习的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诗歌本质特征的客观原因,也有社会大环境积久而成的宿因。

(一)古诗新歌,深浅皆无味

诗是人性灵的最本能、最直接的抒写,相对于其他文学体裁具有篇幅短小、语言凝练、情感含蓄、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的特点,暗示性、跳跃性、不确定性更是诗的特质。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诗的典范,诗的特质最为凸显。此外,中国古典诗歌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诗歌还有两个特点:意象丰富,内涵稳定又富于变化;时有用典,“据事”“援古”皆无所限定。正因如此,现代中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理解起来非常困难,时常感到艰涩难懂,所以望而生畏,避而远之。

相对于古典诗歌,中国现代诗歌大都通俗易懂,明白晓畅,情感表达坦白直率;“朦胧诗”融古今中外诗歌艺术于一体,带着时代的病痛和个人的创伤,最大限度地凸显了诗歌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后现代诗歌(也称“第三代诗歌”)回归语言本体,排斥所有艺术表达技巧,只剩最“干净”最简单的语言,平静地表达最强烈的主观意绪。但是在对诗歌艺术特点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的中学生看来,现当代诗歌不是“通俗易懂”就是“不知所云”。“通俗易懂”的因为太“通俗”而觉得索然寡味,提不起神;“不知所云”的又觉得“雾里看花”“剥茧抽丝”,太劳心费神。

(二)少小无基,平地难起楼

现代社会大环境是,孩子的学前教育重英语早教,轻国语基础;重理科思维开发,轻文学积累熏陶。大部分学生除了在学校课堂上学到的诗词以外,课外接触了解的很少,所以缺少必要的积累和熏陶。此外,由于没有涉猎丛书的习惯,大部分学生也缺少理解鉴赏古典诗词应有的综合文化知识。学习的乐趣源于看到自己不断获得新知或攻克难题的成就感,由于缺少诗歌鉴赏应有的基础,在诗歌学习中学生很难有成就感,因而不能获得乐趣。没有乐趣又怎能有兴趣?

二、教者失法

学生学习诗歌没有兴趣,诗歌阅读教学效率低,不仅有诗歌特点的客观原因和社会环境的宿因,教师教学方式不得当也是重要的因素。迫于升学率的压力,在高考棒的指挥下,大部分一线教师教学都是急功近利的。高考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高考怎么考,教师就怎么教。教师对考试研究多,对教学研究少;抓学生落实基础耗力多,自我充实与时俱进用时少;设计教学只考虑教的问题,不考虑学生学的问题;只考虑自己要教授多少,不考虑学生能接受多少。因此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阅读教学重内容讲解,轻诵读品味;重理性分析,轻感性体悟;教师灌输成说多,学生个性解读少。这样的诗歌课堂不见思维的碰撞,鲜有情感的共鸣,缺少美的韵味和意境,怎么可能给人带来审美愉悦,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没有热情也就没有动力和效果。

另外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冷漠态度,也一次次打击着少数追求课堂教学艺术、力求创新、践行教育教学新理念的优秀教师的满腔热情,使这些教师也逐渐寒心无奈地退回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者无趣”与“教者失法”相互作用,恶性循环,必然使《课程标准》中的各项教学目标成为空中之月,不知“何时可掇”。

高中诗歌教学的效果如此堪忧,处境如此尴尬,所以如何改变诗歌教学的现状,实现诗歌阅读教学课堂高效性,从而达到《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迫切需要作为重点课题来深入研究。

目前有关诗歌教学的研究对学生诗歌阅读学习现状和教师教学误区调查研究的总结都比较真实全面,对诗歌特有的体裁特征也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与阐述,但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多是零散的、不系统的研究,虽然也有以课题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研究的,但也是刚刚开始还没有成果呈现。

二、课堂教学方法仅从教师如何教的单一角度考虑,缺少对学生如何学和喜欢如何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