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8-10 09:22:3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篇1

当今,企业的市场环境变化更加不确定,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一种产品或者一项技术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技术创新所引领的竞争优势愈发明显。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若不采取有力的技术创新战略来持续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将会很容易被市场边缘化、甚至淘汰。本文首先对技术创新能力理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分析,并进一步对企业如何系统地评价自身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这对于企业有针对性的选择技术创新战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技术创新能力理论综述

目前国内外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并未形成一致性的理论,国内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能力的看法也不一致。Larry从企业创新组织行为的角度出发,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与信息获取能力的总和;Bargeman和Maidigue从战略管理角度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内部一系列支持和促进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和实现的组织、技术、文化特征等的集合体;Barton提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包括掌握专业技术知识的人,企业技术系统和管理系统的能力,企业核心价值观等;Seven Muller指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包括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生产技术改造能力,技术储备能力和技术创新组织能力等方面;魏江等把技术创新能力要素分解为技术创新决策能力,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组织能力;傅家骥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指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

2.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理论综述

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维度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评价体系,还有不少学者选取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数据开展了相应的实证研究。其中,王国进和王其藩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评价的主要文献进行了综述分析,归纳总结出三个主要的特点:一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方法更加多样化、更加科学性;二是更加重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三是开始关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自身发展阶段以及技术本身演化发展规律的关系。2006年,国家统计局从统计数据的角度提出评价我国典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四项指标,即技术创新资源指标,技术创新活动评价指标,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指标和技术创新环境指标。宋凡等分别对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业的整体创新水平进行了调查研究。国外学者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库珀和克雷恩 (Cooper and Klein Schmidt)提出了技术创新高标准定位模型,该模型指出企业技术创新主要依赖于五种要素,即产品开发过程、组织形式、技术战略、创新氛围、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同时他们认为其中三种要素具有显著作用,库珀和克雷恩称之为“新产品创新业绩三角”,该模型的提出使得对技术创新管理过程评价变得更加容易操作。

3.构建评价要素框架,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通过前述的综述研究,我们发现大多数学者都基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某个单一维度研究、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要素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更加全面地度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本文认为应从技术创新能力静态评价要素、技术创新能力体系评价要素、技术创新能力体系效能要素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战略支撑要素四个方面系统地构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要素框架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要素框架

依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要素框架,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应积极加强对创新资源掌控和积累,另一方面应注重通过创新平台和创新机制建设充分发挥创新资源的组合效应。

参考文献:

[1]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篇2

关键词:集群企业 技术创新能力 集群环境 评价指标体系

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根据市场需求、竞争状况和自身条件,利用内外部的技术创新相关资源,进行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开发和应用,以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能力。产业集群是指相同或相关行业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理位置聚集而形成的紧密联系的集合体。产业集群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创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提供了创新所需的资源、降低了创新的成本、促进了创新成果的传播和应用(胡大立、张伟,2007)。但是,产业集群在促进技术创新的同时,也为技术创新带来了阻碍作用,如拥挤效应、“搭便车”现象、“柠檬市场”、技术锁定、转移成本过高等(龚荒、仓基武,2003)。因此,产业集群中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受到集群环境的深刻影响,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应该与非集群企业有所不同。本文尝试在分析集群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的基础上,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其构成要素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可以分解为技术创新资源获得能力、技术创新管理能力和技术创新实现能力三个组成要素。

技术创新资源包括资金、人才、设备设施和技术信息,占有技术创新资源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基础,因此技术创新资源获得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管理能力是企业发现和评价创新机会,进行创新决策,组织管理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它是企业整合内外部创新资源,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组织、协调、控制的能力,主要取决于管理层的创新意识、创新激励机制、组织沟通水平等;技术创新实现能力是企业进行研究开发,获得技术创新成果,并将技术创新的成果应用于企业的生产和服务,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的能力。它取决于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

集群环境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一)对企业技术创新资源获得能力的影响

技术创新所需的资源包括资金、人才、创新设备设施和技术信息,集群内企业在这四个方面都有优势。集群内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地理位置邻近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了交易成本,同时集群内企业的高生产率降低了银行贷款的风险,使企业易于获得所需资金,以及与行业有关的设备、投入品等在集群内广泛存在,群内企业很容易获得。集群内有为企业提供人才的大学、科研机构和培训机构,产业聚集也吸引了大批专业化技术人才,同时集群中人才的频繁流动为人才提供了学习机会,提升了专业人才的素质,因此,在产业集群中聚集了大量的专业化技术人才,企业很容易获得创新所需人才。产业集群内还聚集着一批技术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它们通常承担了技术信息交流的平台,集群企业很容易从中获得所需信息。同时,集群内的知识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广泛流传于集群之中,集群企业能够比群外企业更容易获得这些技术信息。另外,由于产业集群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其中包括大量为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优惠和支持的政策,例如专项资金投入、提供技术创新融资和担保、人才引进优惠等。总之,与非集群企业相比,集群企业获得技术创新资源能力有很大提高。

(二)对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能力的影响

产业集群对企业技术管理能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企业的创新意识来实现。在产业集群中,企业的彼此邻近加剧了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必须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来获取竞争优势。此外,集群企业之间基于产业链的紧密联系迫使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适应自己的客户或供应商的创新。同时,集群内率先进行技术创新的企业所取得的超额垄断利润也给企业以很大的竞争压力和利益驱动,使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因此,集群企业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

(三)对企业技术创新实现能力的影响

技术创新的实现就是进行研究开发,并将成果应用于生产和服务中,将新产品推向市场获得经济收益。在这一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新产品生产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集群环境可以提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在研究开发能力方面,产业集群中企业在地理上的邻近使企业易于与其上下游的供应商、客户、商甚至竞争对手在生产、销售、产品开发、售后服务等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共同解决技术难题、研制新产品,提升了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大学和研究机构与集群企业经常交流,快速将新技术转化为新产品,同时为企业解决创新中的难题;集群中的中介机构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支撑、人员培训等服务,促进了知识的交流和扩散,增强了企业研究开发能力;产业集群中存在着“学习曲线”,企业可以吸收其他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使自身学习新技术变得容易和低成本,因而提升了研究开发能力;企业的地理邻近和员工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非正式交流以及劳动力在集群内企业间的流动使区内的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新思想(特别是隐含经验类知识)快速扩散,增强了集群内所有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在市场营销能力方面,集群企业可以组织起来进行区域营销,增强了企业的市场能力。作为买方,集群内的主导产业一般都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可以实现大批量购买,特别在原材料的购买方面有强的议价能力;作为卖方,由于集群内产品具有区位品牌,差异化程度高,作为卖方的地位增强;同时集群内产品市场占有率高,占买方购买量的比重大,因而增强了企业的市场议价能力。

构建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文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给出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看出,指标体系由三个层次、23个指标构成,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指标进行赋权。首先设计专家调查问卷,对每一组底层指标对其上一级指标的重要性两两比较,比较时采用1-9评分标度,然后根据专家的评分结果求出每一组底层指标对其上一级指标的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集群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对单个指标的评价采用等级评分法,请多位专家对每一个底层指标确定5级评判等级(很好、好、一般、差、很差)的判断标准,并对评价等级很好、好、一般、差、很差分别赋予分值100、80、60、40、20,即可得出某一具体企业的各底层指标分值,将所有指标的分值进行加权平均,即得出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结果。

参考文献:

篇3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228-03

引言

1.研究的背景。人类社会是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在不断地发现、发明和科技创造中产生和发展的。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越高,企业利用内外部资源的效率越高,竞争实力就越强。因此,这时如何客观有效地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和考核,就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的主要内容。本文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含义、结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等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趋势。

3.研究的意义。首先,可以为广大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依据。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结果对企业选择供应商或战略合作伙伴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其次,有助于高新上市企业管理者分析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状况和确定技术能力发展目标。再次,能为监管部门提供参考依据。通过对中国上市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可以使监管部门了解上市企业在经营实务方面的深层次信息。最后,从宏观层面上看,上市企业具有实力强、运作规范、社会影响力大的特点。

一、论文的基本理论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定义

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这种创新活动可分为新设想产生、研究与开发、设计、试制、生产、营销、扩散几个环节,这诸多环节既有各自独立的要求和内容,又可以相互沟通而形成一个有机的完整过程。这种创新能力是企业整体的系统能力,根据技术创新过程的特点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内涵。

(二)企业技术创新评价模型建立的方法研究

1.多元统计分析法。多元统计分析主要是应用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方法对一些对象进行分类和评价。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优点在于它所确定的权重是基于数据分析而得出的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有较好的客观性,而且得出的指标之间的信息交叉少,可比性强。其缺点是,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给出的评价结论仅对方案决策比较有效,但并没有反映现实中评价目标的真实重要性程度,而且还对数据量的要求较大,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专家打分法。专家打分法是指通过匿名方式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客观地综合多数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对大量难以采用技术进行定量分析的因素作出合理估算,经过多轮意见征询、反馈和调整后,对对象进行分析。专家打分法适用于不确定因素较多,采用其他方法难以定量分析时的情况。缺点是专家打分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公正性受到怀疑。

3.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适用于复杂层次结构的多目标决策分析,一般根据需要评价目标影响因素的复杂程度,在评价目标与评价指标之间分3~4级:目标层、准则层、因素层以及指标层。通过定量和定性数据,获得各项指标的测度值,并将其标准化,作无量纲处理。最后得出评价目标的综合得分。层次分析法在创新指标体系的选取中存在不足。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仅仅选取了静态评价指标,无法动态化地模拟时间变化、环境变化、经济及政策变化等因素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缺乏对企业技术创新未来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和研究;评价中各个指标层权重都有赖于专家们的主观判断,不可避免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二、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1.投入能力C1。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企业投入的创新资源分为研究开发投入和非研究开发投入。研究开发投入能力集中体现在经费、人员和设备上。非研究开发投入分两种情况:一是指技术创新活动中除研究开发经费之外的其他部分,包括市场研究、设计、工艺和材料准备、试制、试销和广告活动的经费;二是指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的投资。

2.研究能力C2。研究开发能力是创新资源投入积累的效果。对引进技术而言,可以把引进后的消化吸收能力作为企业研究开发能力的衡量指标之一。

3.制造能力C3。生产制造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装备的先进性;二是工人的技术等级,适应性和工作质量。

4.产出能力C4。该指标主要反映技术创新对企业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主要包括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新产品收益率和新产品销售率等指标来体现。

5.创新管理C5。创新管理能力表现为企业发展和评价创新机会,组织管理技术创新活动的能力。

(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模型

为适应表1提出的指标体系的特点以及满足长期开展评价的需要,层次分析法则既可以采用主观赋权也可以采用客观赋权的方式求解,因此选择层次分析法较为符合要求。

设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方法分析要素指标分别为

3.由权重计算公式:

Q=Cij Qi=Cij (i=1…4) Wi=得到:

4.最后由A=(wi*Ci)得出5个上市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分别为:

(三)总结

由此可知,B5

四、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根据目前中国企业创新的实际情况和所面临的宏观环境,企业在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应做到如下几点:(1)企业应强化对技术创新和技术创新人员的重视。(2)加强对市场需求与竞争的研究分析也有利于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3)企业应强化对技术创新工作的组织管理,使现有的创新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4)企业应加强与外界研究开发机构(如大学、科研院所等)及其他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以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效地评价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可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魏江.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支持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9).

[2] 孙连勇,李东贤,夏建甄,译.创新制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1.

[3] 魏江,许庆瑞.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概念、内容和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4,(6).

[4] 曹崇延,王淮学.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预测,1998,(2).

[5] 许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 雷叙川.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7] 张克让.甘肃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环境评价[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8] 许庆瑞,魏江.中小企业技术能力提高存在障碍与对策研究[J].科研管理,1995,(1).

[9] 高建.中国企业技术创新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0] 远德玉.中日企业技术创新比较[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1994:3.

[11] 吴贵生.企业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

[12] 孙一民.现代企业技术创新[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

[13] 王芳,刘永安,何家林.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J].企业经济,2010,(7).

[14] 张洪辉,夏天,王宗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综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

[15] 王鹏飞,石林芬.基于因子分析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5).

[16] 魏江,寒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界定及其与核心能力的关联[J].科研管理,1998,(6).

[17] 高志,刘素坤.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8,(6).

篇4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6―0028―02

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中国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要发展我国经济,提高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

1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3年底,我国私营企业达到1253.9万户,增长15.5%,注册资金39.3万亿元,吸纳就业1.25亿人,增长10.85%,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突出。但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环境尚未形成,一定程度上制约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区域分布不均

2006年至2013年,我国累计授予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种专利权595.7万件,年均增长25.5%。我国自主创新的70%,新产品的80%和国内发明专利的67%都来自民营企业。2012年民营企业500强专利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提升,共拥有国内有效专利90891项,国外有效专利11215项。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以29928项专利总量继续位列首位,其中发明专利占比高达88%。但也要看到我国不同地区的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分布很不均匀。201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东部地区数量为375家,而西部地区为60家,中部地区数量55家,持续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的创新能力较高,而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较低,中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处于两者之间。东部技术创新综合能力远远高于西部、中部,其主要表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上,企业已经成为东部地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部地区也有类似倾向。而在西部地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表现并不突出。

1.2市场化创新环境不完善

当前市场化创新环境的缺失和政府管理方式的错位是制约我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障碍。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技术创新的主体。技术创新需要依靠市场的力量,但目前我国计划经济的思维和管理方式依然存在,以政府各个部门的项目主导的管理方式广泛存在,国内缺乏支持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市场化创新环境。技术创新本质上是市场行为,需要有市场机制。政府主导实施的技术研发项目、技术创新工程往往只能集中在少数高新技术企业、少数高校、研究院所,而同样需要支持的千万家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得不到充分的支持,市场化创新环境仍不完善。

1.3缺乏技术创新的战略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是企业后继发展的倍增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开始重视技术创新管理,但由于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管理环境尚未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发展。改革开放至今,民营企业在发展高科技及其产业化上取得了许多成果,技术创新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管理对经济增长发挥的促进作用还远远不够,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管理能力不强、创新管理效率不高、技术成果转化率低。造成这种局面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自主技术创新管理主体、技术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滞后。

1.4技术创新动力、资金投入不足

一般情况下,当一个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低于3%时,企业将失去竞争力,而低于1%时,企业通常就难以生存。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还没有设立专项研发基金。企业的研发机构过少,R&D资源配置不当、经费投入总量不足,短期行为严重,直接导致技术开发、改造的投入不足,缺乏可持续性发展的长远规划。究其原因,要么是企业缺钱,要么是不能有效融资,制约了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投入。企业“无力”主动推进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即使是目前发展相对较好的民营企业,在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不完善、缺乏社会化的研发服务平台、激励机制不完善等的情况下,也不愿意主动开展技术创新,创新动力明显不足。

1.5技术创新人才匮乏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才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资本。当前,高素质人才缺乏是我国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对于广大处在二、三圈层的民营中小企业,更是留不住高素质人才。相比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更难吸引高新技术人才。这既有民营企业内部原因,例如对技术创新人才的重视不够,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产品技术含量不高,不愿花高薪聘请高新技术人才;人力资源通常无系统无规划,专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自身创新开发能力有限;创新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对创新人才的培训还不重视等。

2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策略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及能力的提高,需要政府、企业、服务机构及科研院所的大力协作。

2.1把握战略方向,选择合适的技术创新模式

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可以有多种选择: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等。虽然三种模式间存在若干差异,但也存在某些共性和互动性。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要与市场机会、企业本身的技术实力、技术市场发育程度等相匹配。但选择的原则是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的,根据技术创新能力的变动和市场竞争状况及时调整创新主导战略。民营企业由于其自身的规模、创新能力、所处市场等的不同,技术创新模式不能固守某一种。对不同性质与特点的企业,应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常常不是选择某种单一的创新模式,而是三种模式的结合,并且确定主导创新模式。民营企业应根据经营目标和技术创新资源,面向市场,结合实际,确定技术创新方向。在了解并掌握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确定科研攻关项目和吸收引进先进技术,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2.2加强联合攻关,实现成果加速转化

产、学、研结合是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方向。企业、科研单位与高校通过发挥各自的优势,使知识资本和生产要素形成新的优化组合。加强产、学、研之间的互动,形成相应的互动机制。只有积极组织多方沟通合作,实施大科技战略,联合攻关,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还可节省用于技术开发方面的支出。作为煤炭企业,长期过分依赖资源,忽视技术进步。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的激烈竞争,需要在技术创新上不断开辟新的道路,而产、学、研合作正是加快技术创新的现实途径。借助多层次,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通过有效配置科研院所的人才、高等院校、技术信息优势,不断为技术创新拓宽道路,切实提高民营企业对科技成果的消化吸收和转化能力,这是加快企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

2.3推进文化建设,形成以创新为核心价值的企业文化

创新不是单纯的科技概念,应与时俱进植入新元素,把创新思维、创新文化渗透到生产经营各环节。企业必须突破发展策略中的惯性思维与常规思维,才能维持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形成创新思维,这首先得从企业文化的创新开始。创新者总是能够探索与创造机遇,引领市场发展的潮流,使自己在市场中总是处于有利地位。它不仅将创新作为一种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企业的发展战略、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中去,而且形成一种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和战略思维,推动企业创新的持续进行。比如企业可以在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常抓不懈,激励员工紧紧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不断优化产品结构,使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不断开发出来。最终实现技术不断提升、产品结构不断调整、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创新企业文化,实行名牌战略,塑造企业形象,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亲合力,这些都体现以创新为核心价值的企业文化。

2.4扩大对外开放,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我国技术创新水平还远远不如发达国家。对民营企业而言,应该时刻与外界保持信息互通,及时调整自身,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水平。企业发展与技术创新都需要贴近国际国内市场,民营企业应该具备灵敏的市场嗅觉,并依靠国际交流活动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并从中得到启发,最终在其他有利条件的配合下,展开各种创新活动。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强化技术创新,实现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与产业化过程中,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广泛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的紧密结合。首先,要主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缩短民营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其次,要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及进一步的开发工作。在技术引进中要加强宏观管理,防止盲目引进、低水平引进和重复引进。对一些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国家应该统一引进,先组织产学研进行联合消化吸收,然后再转移到企业。第三,企业应把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在制定创新战略时,处理好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的关系,以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

2.5重视技术创新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

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是选好人才,用好人才。技术创新不仅需要一批熟悉国内外市场与前沿技术、思想意识开放的专业技术人才,而且需要各种各样的管理人才,还需要生产技术工人。因此,吸引、培养和留住技术创新人才是进行技术创新的根本保证。首先,需要企业努力改善自身内部条件,形成企业经营者重视技术创新,每个员工关心技术创新的氛围。企业可以通过外聘短期专家和经营顾问提高技术、改善经营;或通过招聘专业人才,加强企业的科研力量,成立研究开发小组。其次,建立多层次的、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人才培训,开发人才资源,健全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科技队伍管理体制;大力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职业技能人才。第三,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核心技术人才持股成为民营企业的共识。让员工拥有企业产权是一种长期的激励机制。股权激励从实质上实现了对技术人才的激励与约束的双重功效,既降低他们离职可能性和短期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又体现了人才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化工;企业;技术创新

1概念

技术创新最早是以经济学概念提出来的。但由于技术创新范畴中包含着众多的组成要素且其与经济社会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因此,在不同的学科中对其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从本质上说,技术进步根源于技术创新,是各种创新累积性的体现。技术创新就是建立新的生产体系,使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重新组合,以获得潜在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就是从新概念的建立到形成物质生产力,并成批的进入市场获得收益的整个过程[1]。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技术创新是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转型发展和结构升级的中心环节,也是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我国各个行业的发展都进入了转型和结构升级的重要阶段,作为传统的化工行业,产能增长方式相对落后,要想在新阶段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就必须依靠自助科技创新。

2当前化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2.1化工企业的现状

2.1.1化工企业规模小、专业化水平低

我国化工行业发展很快,不少化工产品的产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化工企业中大部分是中小企业,有自主知识产权、有核心竞争力、主营业绩突出且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化工集团很少,总体上整个行业处于中低端、粗放增长、低效运行的局面。近年来,已有部分化工企业开始重视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尝试通过新技术进行企业转型,以求摆脱资源消耗为主的局面,尝试通过创新从低中端向中高技术发展的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2.1.2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少。产品技术含量低

我国知识产权新技术的匮乏已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障碍。没有强大自主创新力,就很难掌握核心技术,就很难在国际竞争中把握机遇和主动权。当今世界,依靠资源和劳动力的发展模式正转向依靠科技和人才的创新发展模式。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化工企业的竞争力的最大差距,就是由于创新能力的缺乏,导致的自身的核心技术竞争力的缺乏。我国很多的化工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企业没有足够实力进行较大力度的研究开发和对生产设备进行更新换代,还停留在利用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创造产能,企业的创造力、管理和技术方面没有优势,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全行业的技术发展,结构就导致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更新换代慢,进而导致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档次水平低,尤其是高新技术产品和原材料匮乏[2]。

2.2当前化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

2.2.1资金短缺一方面,由于我国很大部分化工企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其中部分企业产品单一,技术含量和档次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导致其经营状况不佳,没有足够资金投入技术创新。据了解,全国约有七成的化工企业提取的技术开发经费不足销售收入的1%。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的金融改革一步步深化,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贷款和融资的难度也在加大。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导致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不足,导致自主创新水平低,又导致产品更新换代慢,进而使企业在市场中丧失竞争力,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资金不足很容易让企业进入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由此看来,资金短缺是阻碍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最重要的原因。

2.2.2化工企业布局不合理,相互之间关联度低

我国很大部分化工企业都属于中小型企业,许多化工企业产品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它们在建立之初又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布局,没有形成有组织结构的化工院与,产品、公辅工程和配套设施无法与周边企业进行有效关联,融合度差,难以形成有规模的工业园区,容易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也难以市场竞争力。

2.2.3人才不足

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中小型化工企业,尤其是效益不佳的化工企业难以引进顶尖工程技术人员,更缺乏企业家。一些企业除人才数量不足外,青年人才的流失也已经成为了突出问题[3]。

3技术创新的机制与社会环境

3.1化工企业已初步形成市场导向的创新机制,但因企业制度和基础条件不同存在差异

国有企业受传统体制影响,至今仍存在授权不足和动力不够并存的问题。私人企业发展动力强,但发展时间短、受限较多、缺资源、基础弱,尽管发展快,实力很强的大企业近几年才逐渐增多。经营者在私人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中自主决策作用较大,在国有独资和控股企业中的作用,往往受制于持股机构的开明程度。

3.2市场成长机会激励和竞争激励是影响中国大多数企业的成长和创新最重要的环境因素

中国加入WTO后,由于外资企业能更方便地进入中国,这使得中国不少产业已从“保护下的竞争”转为“更加开放下的竞争”。环境变化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强化国内竞争激励、激励企业创新,但同样有可能限制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空间、降低成长激励。由于存在规模经济、技术和市场的复杂性及不确定等因素,研发、制造、经营投入大、风险亦大,是否有足够的成长激励将成为影响企业创新的关键。

3.3企业获取资源的环境条件不断改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企业发展需要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资金资源是企业获取技术和人的手段。中国企业资金的筹措条件虽逐渐有所改进,但由于风险资本、产业资本、市场尚不健全,各类资本市场及其与政策融资的结合方式仍不够健全,中国的资金、资本体系还不能适应企业在发展和创新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因此成了实力相对弱小的中国企业创新的主要阻碍因素之一。

3.4制度因素是对化工企业发展和创新影响重大的一个环境因素

发展、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对企业转变发展机制及重视创新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但对企业、私人财产保护不够,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够等问题,及国有企业考核忽视创新激励等问题,都不利于中国企业创新发展。技术标准不高或执行不力,加之市场秩序不规范往往导致“奖劣罚优”,也是限制中国优秀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不同产业的具体政策对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有直接影响。但一些政策限制竞争、重项目不重企业能力等现状,却不利于激励中国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4建立加快技术创新的对策

4.1加快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对化工企业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进行改造,企业自行成立技术研发中心,将信息、情报、科技、设计、研究等部门统一协调管理,使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同时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为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和提升生产技术水平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储备。

4.2加大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资金投入多方筹措资金,扩大技术创新资金来源。首先,企业按规定提取技术创新资金,并使这部分资金真正用在技术创新上,其次,通过贷款、财政补助等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以社会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体系加入企业的技术创新中来。最后,政府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比如加大对于在技术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和成果的企业进行奖励力度。

4.3加强化工企业与高等学校的合作校企联合已经成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当前条件下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新形式、新机制。一是要在合作方式上不断创新。由单一技术项目合作、短期合作逐步向多领域、长期合作拓展。二是在合作范围和空间上进一步深化。不仅大中型企业要加强校企联合工作,各类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也应积极参与校企联合活动,并建立完善考核机制,定期对校企联合的成果进行考核,对取得明显成效的校企联合项目进行表彰奖励,对长期进展缓慢的校企联合项目进行分析总结,必要时取缔该项目。高校对重点联合企业和重点项目应进行重点帮促,推动校企联合工作迈向更深的层次、更广的领域。

4.4企业自身建立健全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是企业提升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一方面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应加快建立技术中心,迅速搭建起研究水平高、开发能力强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主骨架;另一方面,大力引进培养技术创新型人才。人才是企业推进技术创新的关键,化工企业要为人才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潜能。

4.5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从政策上强制技术革新,对现有的落后的生产工艺及技术,强制进行改造升级或者取缔;从政策上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进应用型研究院(所)整体或部分进入企业,或转变成科技型企业,或扶持发展一批技术研发型的小企业,成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一部分,以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从政策上降低企业实施技术创新项目的风险,对于一些风险较大的技术创新项目,国家与企业共同承担项目的风险后果,减少企业实行技术创新的后顾之忧[4-6]。

5结语

在产品日益趋同,市场竞争逐渐进入白热化的形式下,企业追求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竞争力是其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企业走技术创新之路或是其必然的选择。然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之前,首先应该明确的首要问题是走何种技术创新之路,即选择哪种技术创新模式。这对企业来说是个严肃的问题。因为不同的选择会给企业带来完全不同的命运。自主创新需要投入大量资源,风险较大,因此对企业的技术、资金等实力要求最高,一般只有大型跨国公司或大型企业集团采用该模式。然而,一旦成功企业将独享技术创新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模仿创新是针对市场中新兴产品进行及时模仿跟进,以在新兴产品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该模式市场风险较小,但对企业的学习能力及创新速度要求较高。如果企业学习能力不强,不能及时推出类似新产品,其将错过市场成长期,从而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收益。相比较来说,合作创新对企业要求较低。各方面的创新资源为合作方共同承担,大家共摊风险,对企业来讲,风险最小。当然,创新的成果也要各方共享,企业创新获利也有限。不同的技术创新有其各自的特点,适用对象不同。因此,企业应结合自身战略及实力,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技术创新模式[7]。

参考文献:

[1]李守芹,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研究[J].时代贸,2010.7.

[2]顾红,许平,陈磊,化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J].云南化工,2006(33):46-48.

[3]龚光芬,化工企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管理论坛,2003(10).

[4]熊娅,李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关键在子强化企业技木创新主体地位[J].重庆经济,2005(1).

[5]龚光芬,化工企业技术创新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管理论坛,2003(10).

篇6

Hall和Bagchi-Sen在对生物医药行业R&D和绩效分析之后发现,R&D投入是影响企业绩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企业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Bostjan和Igor选取营业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等财务指标为绩效代表,通过对技术创新和绩效的研究,证明了技术创新中的研发支出对企业的绩效有促进作用。当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投入时,由于大量资金投入到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必然会造成本期成本费用的上升,影响到盈利能力和企业的市场价值,即研发投入强度与企业的盈利能力、市场价值负相关。因此提出假设:H3:研发投入强度和绩效负相关。优秀的科技人员是企业创新的源动力,企业需要大量优秀科技人员,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创建和积累技术资产,才能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才有可能不断提高企业绩效,因此两者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绩效,因此假设:H4:绩效与科技人员比重和技术资产比重正相关。

2研究设计

2.1模型的确定

2.1.1多元回归在研究过程中构建以下两个模型

2.1.2超效率反映上市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效率的高低采用DEA评价是学者们常用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多个同时有效的决策单元无法做出进一步的评价与比较,Anersen等学者于1993年提出了扩展的DEA模型———超效率DEA模型,能够对DEA有效的决策单元进行排序[13]从而弥补了这一缺陷,其模型如下:

2.2样本来源与数据处理选取深、沪市证券交易所1048家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研究区间为2010至2012三年,总样本量为3144家。具体选取情况如下:截至2013年12月31日剔除金融企业后的山西及沪深两市同行业共有1135家上市企业,再剔除披露不完整的87家上市企业,共选取1048家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其中,山西省为30家,非山西省为1018家。研究数据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巨潮网等上市企业年报以及国泰安数据库,数据手工加工运用Excel,超效率计算运用EMS软件,描述性统计和回归分析运用SPSS18.0。

2.3变量定义通过已有文献对规模、技术创新以及绩效评价的研究,在考虑了数据可获取性及重要性的情况下,选取了企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绩效、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和偿债能力等方面指标。具体变量含义和计算见表1。(本文来自于《科技和产业》杂志。《科技和产业》杂志简介详见)

3实证研究

3.1描述性分析2010年至2012年汇总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如表2和表3所示。1)企业规模。山西上市企业总资产的均值大于外省上市企业,企业间总资产大小悬殊较大,说明山西上市企业规模发展并不均衡,有两极化现象。2)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主要通过专利、政府补助,技术资产比重、科技人员比重、R&D和超效率等指标来反映。山西研发支出小,研发产出低,研发支出的产出效率较高,体现在科技人员比重、研发投入强度小于其他省市,专利件数明显低于其他省市,超效率较大,但山西超效率标准差较大,发展不稳定。3)绩效评价。山西盈利能力较低,增长不均衡,差异化较大,体现在每股收益、TobinQ、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等盈利能力均低于其他省市平均水平,而且标准差较大,但就营业利润率而言,山西要高于其他省市,而且也比较稳定。4)其他财务指标。从偿债能力来看,山西上市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均值大于外省,流动比率均值小于外省,标准差而言山西较外省较稳定,但百分位数却和外省有些差距。综合分析山西偿债能力要弱于外省上市企业。从运营能力可看出,山西上市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均值略高于外省上市企业,标准差小于外省,百分位数均略高于外省,说明山西上市企业的运营能力好于外省上市企业,但稳定性不足。从发展能力可看出,山西上市企业的净利润增长率和营业收入增长率各项指标均低于外省上市企业,说明山西上市企业的发展能力不足,和外省上市企业有一定差距。

3.2回归分析

3.2.1规模、绩效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回归分析变量间严重共线性会影响回归结果,研究中对各变量进行了共线性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进入模型变量的VIF值均小于2.6,说明变量间不存在严重的共线性问题,检验结果见表4、表5。以R&D作为因变量,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混合、外省和山西样本回归结果表明,企业规模与研发支出显著负相关,符合预期,H1假设成立。表明企业规模越大反而研发支出越少,这也就说明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相对于前期而言,偏向于稳定发展,研发支出比较少,会维持现状甚至会减少投入。混合、外省样本中TobinQ和R&D显著负相关,表明当企业本年加大R&D投入时,必然会造成本期成本费用的上升,利润的减少,企业价值降低,盈利能力变弱,绩效较差。偿债能力和R&D显著负相关,说明自有资金多的企业更注重对研发的投入。混合、外省样本中科技人员比重、高学历人员比重和R&D显著正相关,表明研发科技人员和高学历人员多的企业研发支出多。山西与同行业上市企业不同,其R&D与营业利润率和资产负债率显著正相关,即负债多的企业研发支出较多;营业利润率高的企业,研发支出多;与其他变量不相关。

3.2.2规模、技术创新能力与绩效的回归分析以TobinQ作为因变量,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混合、外省、山西样本回归结果可看出企业规模和TobinQ显著负相关,符合假设H2。TobinQ反映市场价值与资产重置成本的比值,该指标的大小取决于股票价值的高低,影响股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投资者的意愿。在我国有些投资者为了牟取短期利益,较愿意购买规模小的企业股票。原因是规模大的上市企业,操纵股价所需资金大,股价不易变动,难于操控,市场价值较低,TobinQ值也就较低,即规模和TobinQ负相关。混合、外省样本中技术资产比重、科技人员比重、超效率、资产负债率、每股收益与To-binQ显著正相关,符合假设H4,表明技术创新能力、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较强的企业,企业价值高,绩效较好。专利、研发投入强度与TobinQ显著负相关,说明本年研发支出多,专利申请多,费用支出较大,当年盈利能力弱,企业价值低。山西与同行业的其他省市上市企业存在差距,回归结果中只有资产负债率和每股收益与TobinQ显著正相关,即负债多、每股收益高的企业市场价值大。其余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指标与TobinQ不相关,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山西技术创新能力比较低,对TobinQ没有影响。

3.2.3稳健性检验为了确保研究的可靠性,进行了如下稳健性检验:①对研发支出进行滞后处理。研发支出和企业价值、绩效进行滞后一年的回归分析,研究结论证明企业价值、绩效与研发支出负相关,证明上述结论是稳健的。②通过运用Eviews最小二乘法,分别选取技术资产比重和每股收益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后,得到和上述基本相同的结果,证明上述分析的结论是稳健的。

篇7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工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天津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认识提升天津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意义重大。

一、技术创新能力概述

1.技术创新能力概念。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创新的基础能力,是企业发展技术能力的核心,包括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管理能力、创新研究开发能力、制造能力和营销能力等。企业技术创新一般分为技术研发、技术转化和技术扩散三个阶段,各阶段相互作用,并呈螺旋式发展。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集技术创新投入产出能力和过程能力为一体,较好地反映了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当前的实际能力与绩效。2.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国内外学者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李海东,吴健,易娟娟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指出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包括R&D活动人员全时当量、R&D经费内部支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研发机构硕博占比、人均R&D内部支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和技术市场成交金额等指标。通过回归分析,认为在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技术研发能力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人才与资金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还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对技术创新能力的贡献程度。张梅琳强调,影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指标有技术能力、决策水平、资金和人才投入、内部管理能力、设备及信息等因素,这些因素在技术创新的研发、设计、试制与生产阶段起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外部因素中,政府政策是主要的影响因素。李晓霞以上海制造业为实证,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二、实证分析

本研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诸多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降维处理,运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影响因素。1.变量选取及样本数据来源。(1)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能力(F)为被解释变量。(2)解释变量:将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作为解释变量,影响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很多,出于数据收集的便利性及研究的合理性,选取的解释变量指标包括:R&D经费支出总额(X1)、R&D人员全时当量(X2)、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X3)、新产品销售收入(X4)、专利申请数(X5)、R&D项目数(X6)。(3)样本数据主要根据天津市统计年鉴,选取2001—2015年天津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上述6项指标数据。2.统计结果分析。(1)KMO和Bartlett的检验。为避免伪主成分分析现象,需要进行KMO检验与Bartlett球度检验,将样本数据输入SPSS19.0进行检验。检验结果显示,KMO测度检验值为0.774,Bartlett球度检验的Sig值为0<5%,适合运用样本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2)系数相关矩阵。表1为系数相关矩阵,结果显示,天津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之间都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而且系数都比较大,接近于1,因此很适合使用主成分分析(3)各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各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如表2所示,结果显示第一主成分特征值大于1,方差贡献率为94.165%。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4)主成分系数及主成分表达式。通过提取主成分,得到R&D经费支出总额系数为0.984,R&D人员全时当量系数为0.952,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系数为0.983,新产品销售收入系数为0.982,专利申请数为0.972,R&D项目数系数为0.95。在这些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中,R&D经费支出总额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作用最大,其他因素作用大小依次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申请数、R&D人员全时当量和R&D项目数。根据主成分在各变量上的载荷,可得出主成分表达式如下:F=0.984×X1+0.952×X2+0.983×X3+0.982×X4+0.972×X5+0.95×X6。

三、提升天津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1.构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在技术创新决策上创造有利条件。通过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制定相应的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措施,进一步完善现代制度、培育技术市场、构建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企业在感到技术创新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时,才会更加重视改进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以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2.选择适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在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选择适合的技术创新模式,关系到技术创新方案能否顺利实施和能否持续开展,也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类型来看,通常有内部型、合作型和合同型三种模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技术创新资源条件和特点,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对于资金雄厚、技术力量强的企业,可选择内部型技术创新模式;对有资金但技术力量相对不足的企业,可选择合作型或合同型模式。,同时,还要考虑市场开拓因素,以保证技术创新活动的持续开展。3.正确处理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之间的关系。工业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涉及技术引进问题。在此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在技术引进中重视消化吸收,只有把握好两者的关系,才能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从而在技术能力上增强综合竞争力。重视消化吸收的投入是提高消化吸收能力的关键,因此除了企业重视自身投入外,政府还应给以一定的扶持,尤其在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的消化吸收投入方面,在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袁剑峰.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J].管理观察,2013,(6):42-43.

篇8

1.引言

我国医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的状况严重阻碍了我国医药产业发展。医药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未来应当在技术创新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影响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众多,当前有大量关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关系的研究,那么现有的研究结论是否适用于医药企业,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的规模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2.研究现状

“熊彼特假说”认为企业规模越大越有利于技术创新。此后,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现有的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结果可分为四种:(1)正向线性关系,该结果支持“熊彼特假设”,即大企业在研发投入和抗风险能力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因而大企业具有技术创新能力更强;(2)“倒u型”关系:即技术创新能力随着企业的规模先增加后减少;企业规模在达到“最优规模”之前企业规模的增大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当处于“最优规模”状态时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处于最强阶段,一旦超过“最优规模”,企业规模则会阻碍技术创新能力;(3)“正u型”关系: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随企业规模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状态,小企业和大企业比中等规模的企业具有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4)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不存在相关关系。产生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行业差异性、计量方法的差异性以及企业规模和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选择的差异。由于“熊彼特假设”没有限定适用的行业,那么对于医药产业而言,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存在怎样的关系。是否存在一个最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企业规模的阈值,本文以我国医药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分析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的关系。

3.数据

3.1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中的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名录,收集2011-2014年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医药上市公司数据,截止2014年底沪深两市共有147家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剔除ST公司和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共得到639条有效数据。指标数据主要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和各上市公司的年报。

3.2变量选择

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众多,角度不同则选取的指标也不同。通常情况下,学者主要投入或产出角度评价技术创新能力。从投入角度看,可选取的指标有科研人员投入,资金投入;从产出角度看,可选取的指标有专利数量,新产品销售额等。本文选择研发投入强度(研发金额除以主营业务收入)作为评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越大,技术创新活动越活跃,越有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于企业规模的指标,学者们各持己见。熊彼特认为销售额对生产要素的比例是中性的,并且能够反映短期需求的变动,因此销售额被认为是最好的企业规模的变量。国内学者杨春明(2011)则使用总资产作为企业规模的变量。

本文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的通知》中的企业规模划分标准,将分为采用企业的员工数量、销售额、资产总额来度量企业规模。各变量的定义和符号见下表1。

3.3描述性统计

表2为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可见,当前企业的平均研发投入强度为3.7%,研发强度投入不足;从员工数量来看企业的平均规模在O.3万人,销售额平均在220千万元,资产总额平均在143082千万元。

3.4回归分析

本文将企业规模和企业规模的平方项作为解释变量,检验企业规模和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模型为:

分别将评价企业规模的三个变量及其平方项同技术创新能力的变量研发投入强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模型(1)的结果显示,以员工数量作为企业规模评价指标时,企业规模的系数为负数,企业规模的平方项系数为正,这说明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且在5%的水平下是显著的。模型(2)的结果显示,以销售额作为企业规模评价指标时,企业规模的系数为负数,企业规模的平方项系数为正,虽然系数很小,但仍然存在“正u型”关系,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模型(3)的结果显示,以资产总额作为企业规模评价指标时,企业规模的系数为负数,企业规模的平方项系数为正,与模型(2)类似,虽然系数很小,但仍然存在“正U型”关系,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因此,上述三个模型都证实了医药企业的企业规模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由此可见,医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随企业规模呈先下降后上升的状态,小企业和大企业比中等规模的企业具有更强的技术创新能力。这与Bound J.(1984)学者的研究结论一致;另外我国学者彭征波(2006)也发现由于行业的不同,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规模之间存在“正u型”或“倒u型”关系。

大型医药企业拥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雄厚的资本和大规模的研发团队,抵抗风险的能力更强,大企业相对于小企业能够从技术创新活动中获取更大的收益,能够将研发成果商业化,充分发挥规模效应,技术创新的积极性高。小型医药企业的人力和财力资源虽然不及大型医药企业,但是小型医药企业组织层级少,能够及时把握市场动态,迅速做出创新决策已满足市场需求。此外,小型医药企业凭借其灵魂的管理方式,与大型医药企业合作,承接大型医药公司部分研发项目。因而大型医药企业和小型医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更强。

篇9

[中图分类号]C9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031-02

1 引 言

自1980年以后,国内外专家学者开始对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进行研究和探索。目前,学术界对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紧密关系已达成广泛共识,认为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应该相互匹配,才可能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企业核心能力的增强,但对于组织结构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较少。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社会分工的深入发展,尽管企业的组织模式正逐渐由科层组织结构向扁平式结构转变,但现阶段直线职能式的组织结构在我国许多中小企业仍广泛存在,研究直线职能式组织模式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机理以及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分析

直线职能式组织是企业最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它吸取了直线制和职能制的优点,有效抑制了它们的缺点。目前,这种组织结构广泛应用于我国中小企业中。这种组织结构形式把企业管理机构和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领导机构和人员,按命令统一原则对各级组织行使指挥权;另一类是职能机构和人员,按专业化原则,从事组织的各项职能管理工作。

直线职能式是适应企业的发展战略而建立的组织形式,组织的目标在于内部的效率和技术专门化。它的优点是:命令统一、责任分明、分工明确、规模经济。既保证了企业管理体系的集中统一,又可以在各级行政管理人员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各专业管理机构的作用。其缺点是:缺乏横向联系,职能部门之间的协作和配合性较差,权力过分集中,变化反应慢。

3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3.1 创新与技术创新

创新这一概念最早起源于熊比特的“创新理论”,1912年在他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将其定义为“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动,而这种函数是不能分解为小的步骤的”。1951年,索罗(S.C.Solo)对技术创新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技术创新成立的两个条件,即新思想来源和以后阶段的实现发展。弗里曼(C.Freeman)在1973年发表的《工业创新中的成功与失败研究》中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的、工艺的和商业的全过程,其导致新产品的市场实现和新技术工艺与装备的商业化应用”。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Drucker)认为“创新是创业特有的工具,是一种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经济学家缪尔赛(Mueser R.)把技术创新界定为“以其构思新的创始、演进和新颖性及成功实现为特征的有意义的非连续性事件”。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则认为,技术创新是指新产品的产生及其在市场上的商业化以及新工艺的产生及其在生产过程中应用的过程。

3.2 技术创新能力

目前对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概念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巴顿认为技术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掌握专业知识的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的能力及企业价值观;万兴亚认为技术创新能力是指企业不仅具有生产经营条件,而且要能够完成技术创新的任务;孙晓峰等把技术创新能力划分为投入能力、研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生产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和产出能力七个方面。

4 直线职能式组织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作用

企业组织结构模式与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互相影响、相互作用。企业组织模式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

4.1 直线职能式组织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正面影响

直线职能式组织是一种典型的金字塔式的组织模式,由于纵向层次较多,更注重信息的垂直沟通,这种组织形态构建原则和比较优势是企业职能的专业化分工与规模经济效应。按照专业化分工原则设立的各职能部门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这些职能部门,比如生产、采购、人事、财务、营销及研发等部门,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能,提高了各部门的专业化和标准化程度,各部门能够充分利用其创新资源,这样有助于制造企业知识、经验与技能的积累,有利于组织运作效率的提升和工艺技术的创新,形成组织创新、知识溢出和技术创新。企业规模经济效应的实现能够充分利用成本优势,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进而增加创新投入,优化配置创新资源,降低创新成本,推动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同时,研发部门独立设置,实行统一管理,可以充分学习和利用企业外部的技术资源,积累技术开发经验,加快科研成果在企业研发、生产中的长期应用,从而提高企业研发部门的创新效率。

4.2 直线职能式组织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负面影响

这种组织结构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也有消极的影响。首先,按照专业化分工设立各部门,使得各部门之间横向信息交流与沟通存在较大障碍,导致信息特别是与创新有关的信息在企业各部门之间流动过于困难,抑制了企业各部门之间互相学习、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以及内部集体学习氛围的形成,阻碍了知识和信息的碰撞、转化和应用,不利于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其次,由于各部门专业化、标准化的存在,增强了企业各职能部门的刚性,降低了柔性与灵活性,削弱了企业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因此,从企业外部来说,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响应能力大大减弱,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来源。企业内部不利于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和营销,不利于创新成果的及时运用,而且可能使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的成本费用增加;再次,由于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企业开放性降低,企业的技术创新处于半封闭状态,不利于企业之间知识、技术的沟通与合作,不利于科研成果在行业中的应用,从而会抑制企业技术开发的速度与效率。

5 结 语

直线职能式组织模式是一种基本的组织结构,它有许多优势,对当今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直线职能式的组织模式作为一种稳定的科层组织对技术创新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制约着企业的创新能力,影响着企业价值的实现。因此,应客观地对待这种组织形式,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其积极因素的同时,不断创新组织模式,发挥直线职能式组织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能动作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和企业竞争力的增强。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篇10

在科技创新中,科技信息工作发挥资源保障作用、向导参谋作用、交流传递作用,从而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1.资源保障作用

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是知识资源,科技创新的基础是知识的积累、传播、运用和创新。科技创新必须在掌握大量科学知识,特别是本学科知识和最新科研信息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实施。要掌握大量科学知识,不仅要对现有的知识有充分的了解,还要了解某一学科领域最新的技术水平和进展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科技工作者从事自主创新活动迫切需要有效的信息保障和支持。因此,科技信息工作是自主创新的坚强后盾,是科技服务体系的主要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创新中为专家学者提供文献信息保障。

2.向导参谋作用

在信息时代,信息如潮水般涌来,其形式多样、覆盖面广、专用性差,因此人们要获取有序、有用信息或最新信息,单靠自己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这就要求科技信息人员在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的同时,应该负有正确引导如何有效利用信息的职责,帮助技术创新人员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过滤掉无用信息,摒弃伪科学知识和垃圾信息,吸收和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在此基础上,科技人员就可以准确地选择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抓住科学发展的关键问题或热点问题,展开科研攻关。因此科技信息工作对科技创新发挥着导向和促进作用。

3.交流传递作用

人们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中要交流思想、交流技术方法,进行信息资源共享,以便共同提高。尤其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一刻也离不开信息的支撑。面对知识信息的“爆炸”,信息服务机构如何做好信息供给,以适应不断膨胀的网络系统的检索需求,首要任务就是使知识信息有序化地进行交流传递,不断扩大辐射面。积极发挥科技信息机构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学术交流、科研成果交流和科技信息交流,对于促进全社会科技信息共享是至关重要的。

二、利用科技信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1.分析确定企业科技信息需求,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了解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信息情报需求,是利用信息情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首要步骤。通过信息情报人员与研发人员就有关课题的关键情报展开商讨,可以帮助研发人员明确自己的情报需求,帮助科技信息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情报的搜集、加工和具体分析工作,为研发部门提供所需的情报。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信息情报需求的侧重点为:(1)国内外有关专业技术的发展动向;(2)当前相关产品的市场状况以及对未来研发产品的市场预期;(3)本企业内部目前的技术力量、R&D投入与回收预测等情报。

2.利用科技信息分析,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信息情报分析对企业提升竞争力具有关键性作用。技术创新是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因此要对行业和市场进行有效的分析,以便企业技术创新能够成功地商品化。采用竞争对手跟踪方法可以使企业随时掌握市场上竞争对手如何应对新产品、新技术的挑战,以便本企业能够有针对性地、灵活机动地对产品研发、销售等进行动态调整。信息情报作为一种服务产品可以帮助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竞争情报系统在技术创新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基本功能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环境监视、市场预警、技术跟踪、对手分析、策略制定和信息安全。

三、科技信息对技术创新全过程的作用

篇11

一、知识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观的建立

系统理论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都可以用系统的方法予以研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是企业技术创新有关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是在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指导下,充分选择和利用来自企业内外的技术创新资源,把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知识有效组织起来,形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获得实现技术创新绩效为目标的系统。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成功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保证,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发挥以企业技术创新知识为背景。企业在将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转化为技术创新成果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几个有关知识的问题:第一、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知识支撑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第二、企业是否能形成一种有效的知识组合支撑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第三、在既定的技术创新战略下,企业是否存在闲置的知识;第四、企业能否发展一种方法使之能在获得支撑未来技术创新战略的全部知识。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知识本质分析

技术、技术能力、技术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一组相关的概念,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本文从知识属性来探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知识本质。

技术与知识。技术是包含两个方面的知识的载体,一方面是目的性知识,也即技术包含人判断客观世界是怎样的知识;一方面是方法性知识,即技术包含的人按照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改造世界的知识,由此技术具有实践的能力。纵观技术史可以发现,技术的演进过程也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存量的积累的过程。

技术能力与知识。企业技术能力反映了企业从外界获取先进的技术与信息,并结合内部的知识,创造出新的技术与信息,实现技术创新与扩散,同时又使技术与知识得到储备与积累的能力。静态的企业技术能力是以知识存量的形式存在。

技术创新与知识。创新和知识创造是同一过程。知识的增长具有路径依赖性,而创新之所以发生关键也取决于人类的知识水平,技术创新首先是以技术知识存量为前提的,过去的技术知识存量决定了新技术产生的方向和路径,也就是说,技术创新更多的表现为动态的知识。

技术创新能力与知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必须通过技术创新才能表现出来,一个企业技术创新的多寡和质量实际上表现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强弱。因此相对于技术创新结果而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更潜在的存在。技术是技术创新的结果,并为新的技术创新提供条件,而且由于知识的内在积累性,技术知识最终会升华为企业的技术能力的组成部分。

知识视角下的技术,技术能力,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既然技术能力是与技术有关的内生化知识的总和,表现为知识存量,而技术创新又是存量知识激活的结果,那么就可以合理地推断作为技术能力外在表现的,同时又作为技术创新内在的原因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应该是关于如何激活存量知识的知识。

三、知识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要素及结构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结构是指构成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及其组合联结方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系统的能力,知识视角下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一种能力,必须从四个方面去判断它的有用性:即是否能够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有足够的知识支撑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是否能够保证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形成一种有效的知识组合支撑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是否能够保证在既定的技术创新战略下,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知识能够被高效的利用;是否能使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获得支撑未来技术创新战略的全部知识。

本文从知识视角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分解为知识匹配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知识搜索能力、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知识创造能力六种。

1.知识创造能力。知识的创造是知识积累的基础,积累的知识反过来为知识创造提供原料和方法,因此就知识创造的过程来看,知识既是创造的目的,又是创造的手段;知识既是材料,又是产品还是方法。知识创造能力是知识创新过程中的一组关于如何产生新知识的知识集合。

2.知识吸收能力。本文将知识吸收能力定义为狭义的,即知识吸收能力是指企业识别外部知识的价值,并将外部知识纳入组织知识库的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知识存量的增长,而知识存量的增长由两种基本的途径,一是内部创造,二是外部引入。

3.知识应用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是指将技术知识转换为产品、工艺并使内含知识的商品在市场上流通的能力。由此,可以认为知识应用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组关于如何驾驭技术创新过程中各项技能的知识。

4.知识匹配能力。知识匹配能力是对组织知识进行审查,结合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确定企业知识需求的能力。企业知识在组织中的存在方式是多元的,甚至是松散分布的。企业必须具有一定的能力去了解评价组织的知识存量,这是企业能够进行系统的技术创新的前提。与知识评估相比,知识匹配也有相当难度和风险,即使企业能够实现对内外知识的正确评价并不必然意味这企业有能力对内外知识进行适当的匹配,这突出地体现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的失败当中。由于未能进行合理的匹配,致使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缺乏可行性,要么技术创新在经济上是难以完成的,要么取得的技术成果得不到市场的认可。由此,可以定义知识匹配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组关于如何评价组织知识以及如何实现组织知识和环境知识相协调的知识。

5.知识搜索能力。知识搜索能力为组织为获得可用的知识而进行的对组织内外的知识进行搜索的能力。构成搜索能力的知识是在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一系列指导组织成员接近所需知识的知识。

6.知识整合能力。知识整合能力是技术创新中的一项基本能力,人的脑力劳动在整合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知识整合是知识创造的前提,正是由于企业能够进行有效的知识整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才能涌现出来。整合能力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一系列关于如何将技术创新有关系统化知识,这一系统化帮助企业完成知识在组织内的共享。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要素结构

知识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要素结构是指要素的连接方式,即技术创新能力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显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能由上述能力要素中的某一要素构成,因为上述任何一种单一能力或者几种能力(不是全部)都不足以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产生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全部要素投入的结果,任何一项要素的缺失会阻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实现。那么是否在保证要素投入以外的条件下,全要素投入必然产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答案是否定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一种整体性能力,是诸要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这就意味着诸要素不仅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一整体性成立产生关联,而且要和其他能力要素产生关联。事实上,恰恰是因为存在诸要素之间的关联,且这种关联在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相变的临界点彼此加强才产生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这一整体性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诸要素之间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本文用图3表示这种关联,六个要素分别通过5个双向的箭头和其他的5个要素相连,最终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四、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知识存量的测度

对知识存量的测度,本文借鉴罗正清、和金生面向技术创新的组织知识存量测度,从知识深度、知识宽度和知识强度三个方面测度组织技术创新系统的知识。

1.知识深度。本文将技术创新系统的知识深度定义为存在于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内的不同学科的知识所处的阶段。知识深度反映人对事物认识上的一种递进关系,这种递进是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规律的一种更深刻的见解。

2.知识宽度。本文将技术创新系统的知识宽度定义为技术创新系统内不同学科知识跨越的范围。世界上没有一家企业的技术创新是由一个学科的知识完成的,即便是技术知识本身也是多学科知识融合的产物。

3.知识密度。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知识密度是指技术创新系统内某一特定深度和宽度的知识的富集程度。由于知识又不能脱离知识载体游离地存在,而知识载体是分布的,那么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内各种知识的密度自然是不一样的。知识密度的不一样导致知识在企业的分布式不均匀,知识的不均匀分布为知识流动带来了可能,也为创新提供了条件,知识富集的领域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形成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而知识贫乏的地方被迫进行学习,补齐知识短板。知识密度解释了为什么同是技术创新不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的方面却很不一致。

技术创新系统的知识的存量是由知识深度、知识宽度和知识密度共同决定的,由此知识具有分布的性质。笔者认为技术创新系统知识存量和知识分布是同一概念,前一个概念强调知识的总量,后一个概念强调知识的结构,都是技术创新知识量静态的反映。

五、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模型及其产生演化分析

(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模型

综上所述,本文构建知识协同视角下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模型,如图4所示,模型分为要素层、结构层和机制层。

从要素层和结构层来看,模型的主体部分是由六个分块组成的圆柱体,圆柱体代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六个分块代表技术创新系统的六个能力维度,分别是知识创造能力、知识匹配能力、知识搜索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圆柱体横截面上的阴影表征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知识存量,知识存量由知识深度、知识宽度和知识密度三个指标共同测度;圆柱体的任意一个横截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代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势位,势位越高表示企业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越强,同时高能力势位携带的知识存量比低能力势位要多(用较重的阴影表示);

从机制层来看,围绕圆柱体的上升螺旋线(圆柱体背面为虚线)表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协同提升的机制,说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既是企业知识存量的增长过程,又是知识间协同作用的结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协同增长的机制中暗含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必须通过经历完整的知识循环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循环包括: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整合和知识应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协同提升的机制和路径模型是一个包括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产生和演化的整体。

(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产生与演化

竞争和合作是推动系统演化的根本性动力学机制,系统要素间的协同作用就是通过合作和竞争来实现的,合作和竞争是协同的内在作用形式。系统要素之间的合作和竞争触发了系统的正负反馈环节,合作的要素通过正反馈彼此加强,使得两种要素的能量和信息同时被保留在了系统内;竞争的要素通过负反馈使得竞争的一方占据优势,而另一方被消灭,被消灭的要素所携带的能量和信息要么被优势的一方所吸收,要么被环境所吸收。合作和竞争的结果是系统的要素失去了独立性,要么通过要素的联合产生新结构,要么通过要素的吸收产生新结构。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的内在要素是知识,知识间也是通过合作和竞争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产生和演化的。知识间的合作以知识的互补性为基础,而知识间的竞争体现了知识间的替代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内的知识存在强烈的互补性,任何知识都无法单独完成技术创新的过程,只有通过互补性知识的合作才能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从技术创新的过程来看,R&D知识,生产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管理知识和决策知识具有基本的互补性,任何一方面知识的缺失都会造成“木桶效应”,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知识的积累,其他知识的增长也受到抑制。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结构来看,六个方面的能力知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如果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缺乏某一方面的知识,会造成系统功能的缺失,系统也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借鉴生产要素的替代性的定义,本文认为知识的替代性是指一种知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贡献可以被另外一种知识替代。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系统的演化过程中知识替代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每一种知识都有其特有的生命周期,当一种知识进入生命周期的衰亡期,知识的解释力度和实践能力都下降,就要求一种新的知识来替代它。创新的本质就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实现事物的发展。知识的替代性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产生和演化具有极其建设性的作用,新知识不但继承了旧知识的优点,而且拓展了知识的效用,优化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认识到,只有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才能帮助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同时,在知识经济的今天,运用企业知识观重新认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本质,深入发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的机制和路径,对指导企业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完成技术创新实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白瑶,和金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知识本质初探[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7(2):33-36.

[2] 魏江,刘锦,杜静.自主性技术创新的知识整合过程机理研究[J].科研管理2005.5(002):15-21

[3]史宪睿,林莉.知识集成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J].科技管理研究.2005.8:70-72.

[4] 徐向艺,徐英吉.企业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及企业持续成长性的协同度研究 [J].东岳论从.2008.29(2):80-85

[5] 彭纪生.中国技术协同创新论 [J].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