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5 09:29:38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例1

1.1美国美国是世界绿色农产品出口大国[1],其绿色农业政策及金融体系较为完善。美国政府对绿色农业的支持政策都以立法形式规定。美国相关法律规定了采取轮作和有机肥料的农业生产方式,以保护自然生态。并先后以法律形式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态资源保护政策,如《有机农业法》、《土壤保护法》等。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颁布了相关法律,对绿色农业的认证工作进行了详尽而细致的规定。2002年颁布了《农业安全及农村投资法》,尤其强调了对绿色农业的支持,增加了对生态环境和农业资源保护的内容,并鼓励社会各界加大对绿色农业进行投资[2]。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美国政府设立了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基金,用于绿色农业经营中对资源保护的补贴,并在技术、资金等方面鼓励农业从业者在生产环节保护生态环境,以促进绿色农业产业的发展。2002—2011年,美国各级政府对农业补贴的金额就达1900亿美元[3]。美国政府在绿色农业产业链中的销售等下游环节提供了大量的免费支持服务,如通过实行“地区支持农业”政策,使市场终端的消费团体直接与从事绿色农业的农户团体接触,二者直接进行商贸业务,省去很多中间环节,提高了绿色农产品附加值;另外大量采用直销模式,加快了绿色农产品的流通速度。同时,美国十分重视对绿色农业人力资本的投入,主要体现在农业科研教育体系的完善上。美国农业部下设植物生产局、土壤局、动物生产局等部门,它们分工明确。除此之外,还有各州的农学院、试验站和推广站,负责教育、科研和推广工作。

1.2日本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其中《农业基本法》规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予以财政补助和政策性金融等支持。日本政府依据该法,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对地方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同时监管落实法律对农业支出的规定。在政策性融资方面,日本政府筹建了政策性金融机构,对绿色农业产业中的企业提供长达20~30年的长期信贷资金,并按照法律规定收取较低的利息,政府财政还予以补贴。日本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来贯彻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如《持续农业法》、《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等。1998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有机食品基本标准》,对绿色农业发展制定了标准,确立了绿色农产品的技术标准和认证制度。不仅如此,日本的农林水产省还积极为从事绿色农业的农户提供灾害防治、资源改良等技术信息,在提供财政补贴之余,还提供无息贷款来支持绿色农业的发展[4]。

1.3欧盟欧盟以立法形式出台了对绿色农业严格的认证标准,并对绿色农业采用项目管理模式,管理政策也非常详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欧盟农业委员会、欧盟环境政策委员会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方面的评价指标,采用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保护环境的绿色农业经营行为,并对绿色农业产业的产品出口进行补贴。欧盟各成员国也大力支持绿色农业产业中的产销结合,欧盟各国多采取了绿色农产品直销的方式。德国各级政府不仅通过财政补贴支持绿色农业企业的一体化,支持生态环境保护,还对从事绿色农业的农民直接提供财政补贴,如行业补贴、绿色农产品补贴。绿色农业产业中的经营者还会得到社会团体和工商企业的支持与赞助。德国政府制定了详细的绿色农业相关法律,如《种子法》、《农作物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等,对该国绿色农业产业的经营发展进行规范[5]。法国也是个绿色农业大国,其政府从2007年就推出了“生态植物计划”,对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者实施强制认证,且每年都要接受检查,对符合绿色农业产业政策和条件的生产加工者进行书面认证。法国政府从2008年开始就设立了高达1500万欧元的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基金。不仅如此,法国政府还出台针对绿色农业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绿色农业从业者可享受5年内的地税减免优惠。

2对完善中国绿色农业政策及金融体系的启示

2.1采取立法方式支持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绿色农业产业对外部自然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保护生态环境是发展绿色农业的首要要求,也是基本前提。美国、日本、欧盟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无一不通过立法来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并采取各种措施,如保护水资源、禁止过度放牧等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发达国家普遍以立法形式对绿色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相关认证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并且以这些标准认证作为该国市场的贸易措施。以欧盟为例,其他国家要使绿色农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必须使自身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和认证标准符合欧盟法律规定的要求,并且得到欧盟第三国的有机绿色产品认证,才能获得进入欧盟市场销售的许可。发达国家还采用立法方式规定了对绿色农业产业的财政补贴制度和金融支持体系。将这些补贴制度和政策性金融措施上升到法律高度,意味着这些措施是带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的,如果政策落实不力,执行不规范,则要承担法律责任。故发达国家的农业财政补贴是常态化、法制化的,农民对财政补贴与政策金融的预期较稳定,按照法律要求从事绿色农业经营行为的积极性也较高。社会各金融机构和社会团体对绿色农业发展也持较积极的态度。发达国家通过立法手段,既规定了绿色农业产业的认证制度和相关标准,也规定了财政补贴制度和金融支持体系,这二者共同作为政府对绿色农业产业的管理手段,实现了政府对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引导与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如果绿色农业产业的经营符合法律规定的认证要求和相关标准,即可以享受政府提供的财政补贴和金融支持;反之,如果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认证要求和相关标准,则不能享受财政补贴和金融支持,若出现负面外部效应的甚至还会受到法律制裁。

2.2高度重视对绿色农业人才的培养绿色农业属于高新产业,其中人力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发展因素,人才不仅是绿色农业产业研发环节的关键因素,也是保证绿色农产品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绿色农业人才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发达国家政府对绿色农业人才培养非常重视。如美国建设了遍布全国的绿色农业推广技术服务站,负责普及生态环保知识,对绿色农业从业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增强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所以在发达国家,绿色农业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2.3完善绿色农业销售渠道绿色农业本身属于高增值的新兴产业,投入成本较高,如果销售渠道中的中间环节过多,则会提高绿色农产品的价格,拖延物流的速度,使绿色农产品的性价比明显降低。同时中间环节过多,也不利于对绿色农产品的质量监管,所以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绿色农业产业普遍采用了“扁平化”的销售渠道,直销模式是其绿色农业产业的主流,同时美国、欧盟的绿色农产品物流体系非常通畅,也比较科学规范。

3完善中国绿色农业政策及金融体系的建议

3.1应当立法制定绿色农业的质量标准、认证体系及相关财税金融政策中国政府应当借鉴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绿色农业产业的立法经验,制定有助于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法律,制定中国绿色农业产品的质量标准、绿色农业经营的认证体系;制定专门针对绿色农业的补贴制度,借助法律的权威来促进财政补贴的常态化、规范化,以法律手段来打击农业资金使用中的贪腐问题;同时在有关法律中应当制定针对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针对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的绿色农业信贷行为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于政策性银行开展绿色农业信贷所需的资金,中国各级政府应予以财政补贴。中国政府应当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基金、支持绿色农业发展专项基金,有效解决政策性银行的信贷资金短缺等问题。在法律中应当明确政策性银行的业务定位,在绿色农业信贷上,其运作目标是配合国家对绿色农业产业进行支持,以促进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2加强对绿色农业信贷资金的监管和引导在制定绿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以及绿色农业经营认证体系后,中国政府应当根据法律规定,对绿色农业产业的经营状况进行监管,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认证标准的企业或农户,不允许其享受税收优惠、信贷优惠,也要取消对其的财政补贴;对于骗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的行为要依据法律规定予以惩罚。另外要制定进一步的税收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政策,对绿色农业相关的教学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有助于绿色农业产业科学发展的营利性机构予以支持,法律上也要规定其相应的利率优惠。要以市场自发调节机制为基础,财税政策作引导,来引导中国绿色农业科研与科普水平的提高。同时要引导直销模式在绿色农业产业链中的广泛应用。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例2

【关键词】

“绿色农业”;制约因素;对策

引言

在近些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在经济上呈现出快速进步的态势,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食品的安全问题上也愈加的重视,绿色消费为我国的农业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是提高我国的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对这一领域的问题进行研究有着实际意义。

1.“绿色农业”的基本概述

1.1“绿色农业”的基本涵义分析

中国的“绿色农业”的涵义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标准,有的学者认为是从事无污染的水、气、土、热等自然环境,投入无公害原材料,然后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作用下,所生产出的对人体的健康无害的农产品。还有的学者认为是通过生态农业作为基础,在高技术为先导,以生产绿色产品为主要特征,并树立全民绿色意识以及生产绿色食品的绿色市场。

1.2“绿色农业”的特征分析

在我国的“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有着比较鲜明的特征,首先它是涉及了多种学科群的新兴农业生产的体系,这其中就涵盖了农学以及工程学和管理学等诸多领域,从而实现了多学科相交叉的主要优势。再者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关注生态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的统一,在环境条件以及生产的过程有着显著的中国化标准,同时还运用了系统工程方法进行建立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有着区域性差异,对安全以及可持续性比较重视。

2.“绿色农业”的制约因素及解决措施探究

2.1“绿色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在我国的“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有着诸多的制约因素,其中“绿色农业”意识不强以及主体发展的定位不明确是重要的制约因素,在生产者方面主要是体现在观念的落后,并且缺乏从事“绿色农业”应当具备的素质,所以就出现了对农药以及化肥等使用不当的情况,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度还不是很完善,这也就对绿色食品应当具有的价值实现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就是我国的“绿色农业”的生产规模相对较小,在产品的结构上还不够合理,技术含量较低,“绿色农业”的生产主要是分布在一些边远的地区,所以在专业化以及规模化等方面的程度相对较低,在品种上也比较的单一,不能够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这样就使得绿色食品的加工和生产得不到协调发展。还有就是配套技术标准体系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完善,政府的扶持力度还不够,在资金的投入方面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绿色农业”资源还没能够转化为产业优势,由于我国的绿的市场开发起步比较晚,在营销网络以及市场的体系方面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完善,很多的绿色农产品,特别是天然绿色农产品都是以初级的产品形式进入的市场,这样就不能够满足多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并且在产品的附加值方面也较低。

2.2针对“绿色农业”制约因素的解决措施探究

针对以上的相关制约因素,要想得到有效的解决就要能够结合实际有针对性的实施应对策略,首先在政府的扶持力度方面要进行强化,从而保障“绿色农业”的健康长久的发展。在具体的做法上就是要进行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结合实际的情况,分期分批的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发挥好政府的职能,将“绿色农业”建设的引导工作得以有效落实,政府应当对发展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等企业和生产者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进而来鼓励农民和企业从事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促进经济以及社会效益和生态的协同发展。

另外,要充分的利用大众传媒以及多样化的舆论工具,在宣传的力度上进行加强,要能够鼓励企业树立绿色龙头产品,来营造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对农业生产者的宣传要进行加强教育,对农村干部群众的绿色环保教育进行强化,从而提高干部群众的“绿色农业”生产意识。

还要能够在监管体制方面进行创新,将“绿色农业”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在具体的措施实施上主要就是健全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全民环境法制意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以及法律法规加以完善加强。同时,要能够对绿色农产品的质量控制监管体系进行有效的完善,逐步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在产品的申报以及审批等环节进行完善,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以及信息服务的设施建设,完善农产品的物流管理,建立农产品的质量监督以及检验测试体系,以及和国际质量标准相接轨的农业质量标准体系。

最后就是在管理机制方面进行有效的创新,从而来促进“绿色农业”各要素之间的整体协调性以及密切协作,要能够借助管理职能加快中国特色“绿色农业”的模式形成,以行政管理体系来创新带动“绿色农业”的整体协调发展,以农业的生产组织创新最大化的提高“绿色农业”的生产效益。在科学技术方面进行创新,以此来支撑“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绿色农业”技术标准以及技术体系,做好“绿色农业”示范区以及建设工作,并能够推广“绿色农业”的实践经验。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化背景下,发展绿色农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在这一阶段的制约绿色农业发展的因素,要能够针对性的进行解决,只有全面的考虑问题才能够将我国的农业发展在国际上占据优势。

参考文献:

[1]朱绪荣,邓宛竹,施政.产业链视角下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现况及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09)

[2]陈露,江禹奉,覃兰秋,程伟东,周锦国,谭贤杰.加快“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2,(10)

[3]刘彬,徐胜,王丰俊.对发展“绿色农业”的几点认识[J].河北农业科学,2011,(04)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例3

中图分类号 F3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6)11-0150-10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11.019

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1]。中国是世界上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品使用量最多的发展中国家[2],长期以来形成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和相对薄弱的农业经济基础,造成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基本格局[3]。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体制改革的持续推进,以及财政支农、统筹城乡发展等一系列战略措施的实施,中国的农业经济增长不断迈上新的台阶[4]。但长期影响农业与农村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依然普遍存在,在农业经济发展中暴露出的地区差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5]。在此背景下,充分考虑农业生产中的资源与环境代价,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对农业经济绿色增长现状及其演变进行客观的评估与分析,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变,成为区域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合理利用的迫切要求。

鉴于此,本文利用能值分析法,对2003―2014年中国及各省域单元的农业绿色GDP进行核算,并⑵溆肱┮荡统GDP对比,在此基础上,考察我国农业绿色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与收敛特征。旨在准确评价中国农业经济绿色增长水平及其演变规律,为优化农业绿色经济的空间结构,协调不同地区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依据。

1 文献综述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及发展水平通常以GDP来衡量,但传统GDP核算中没有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并且将其中过度消耗的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以附加值形式计算在GDP总量中,从而造成对经济增长的不真实表达[6]。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于1993年将可持续发展的国内生产总值定义为绿色GDP,指的是在经济活动中扣除了资源耗减和环境损失成本后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为准确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7]。围绕绿色GDP核算问题,不少学者已进行了大量创造性的研究,其差别主要体现在核算的方法和变量的选择上。王永瑜和郭立平将经济体系与资源环境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对绿色GDP核算的理论、模拟方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8];陈源泉和高旺盛则基于农业生态服务价值,采用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等方法对陕西安塞的农业绿色GDP进行了核算[9];雷敏、张兴榆等采用环境-经济一体化核算体系(SEEA)分析了资源型城市绿色GDP水平[10];王丽霞和任志远通过构建资源与环境账户的虚数指标对山西大同的绿色GDP进行了实证分析[11]。这些研究都为绿色GDP的核算提供了有效的借鉴,但不难发现,由于缺乏统一计量单位和可计量货币价格,核算过程中对并不具备市场价值的环境资源资产(如:空气、水等)的真实价值往往难以准确衡量,造成绿色GDP的测算结果存在一定偏差[12]。能值分析能通过能值转化率这一度量标准将生态经济系统内部流动和储存的各种不同类别的能量物质转化成统一的能值量纲进行研究,并能够依靠能值-货币比率算出其所相当的能值-货币价值(也称为宏观经济价值)。因此,与其他方法相比,能值分析可以更好的解决绿色GDP测算中环境资源计量单位统一与资产价值衡量问题[13]。

已有学者开始尝试将能值方法应用于绿色GDP的研究,其范围涉及到湖南、河南、福建、陕西等多个地区[12-15];而在农业经济领域的研究中, 能值方法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分析[16-17]、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18-19]以及区域农业绿色GDP测算[20]等。综合分析现有研究成果,认为尚存在两个有待深入的方向,一是当前研究多集中于省(市)等地方层面的分析,对于能值方法在全国层面,尤其是在农业部门绿色经济增长研究中的应用还相对缺乏;二是进一步对其收敛特征的研究也不多见,而收敛分析却是反映经济增长两极化、不平等和地区分布等问题的重要议题[21]。利用能值分析方法将资源与环境成本纳入分析框架核算我国农业绿色GDP水平,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市场价值评价方法资源环境要素定价困难的缺陷,有利于准确把握区域农业经济绿色发展的现状水平。同时,在充分考虑空间相关因素下分析农业绿色GDP的收敛特征也能使对农业绿色经济增长规律的认识更加全面、客观。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2.1.1 能值分析法

能值分析法是以能值为基准,把生态经济系统内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能量物质转换成同一标准的太阳能值来衡量系统内各种生态流,定量分析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功能与效益[22]。在进行能值分析时,能值和转换率是两个重要的概念,能值是指资源或产品形成所需要直接和间接投入的一种有效能量[23]。由于任何形式的能量均来源于太阳能,因而一般用太阳能来衡量各种资源、产品形成过程中直接或间接消耗的太阳能量,就是其所具有的太阳能值,单位为“太阳能焦耳(sej)[24]”。太阳能转换率是单位能量(资源或产品)所含有的太阳能值之量。各种生态流太阳能值的计算公式为:

Mi=EiTi(1)

其中,i表示第i类生态流;M表示太阳能值,E为可用能,T为太阳能值转换率。

利用太阳能值转换率将自然、经济、社会子系统中各种生态流转化成统一的能值量纲,再通过转换后的能值-货币价值(即能值对应的市场货币价值)来度量其宏观经济价值。按照能值分析步骤,以中国各省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区域:①将基础数据进行分类。根据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特点,可分为可更新环境资源、不可更新环境资源、可更新资源产品、外部输入不可更新资源、外部输入可更新有机能和废物流6类。②绘制能值系统图。根据研究内容确定该系统的主要能源,系统能量的主要输出与输入项目,并显示出各主要能源间的流动过程与相互关系。③编制系统能值分析表。包括原始数据、能值转换率、各要素能值消耗量等。④选择能值指标对区域农业绿色GDP进行计算分析。根据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特征绘制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系统图(图1)。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对涉及到的能值指标进行筛选,构建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表,再进行归并、简化后可得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简表(表1)。

2.1.2 农业绿色GDP核算

采用能值分析方法在目前常用的绿色GDP表达式基础上进行改进,用改进的表达式进行农业绿色GDP的核算。新的表达式如下:

农业绿色GDP=传统农业GDP-∑A-∑B-∑C(2)

式(2)中,∑A 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自有的各种不可更新环境资源的能值-货币价值之和,∑B为外部输入的各种不可更新资源的能值-货币价值之和,∑C为系统中环境损耗(系统所排放的各种废弃物)的能值-货币价值之和。各项指标的能值-货币价值为其能值与能值/货币比率(由地区农业系统年太阳能值利用总量除以该地区当年农业传统GDP得到)之比。

2.1.3 全局空间自相关

对中国农业绿色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检验

是收敛分析的前提。本文以常用的Moran’s I方法来分析农业绿色GDP在全国范围内的空间集聚的总体特征。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xi和xj分别是观测值x在相邻配对空间点的取值,x是观测值的全国平均值,Wij是空间权重矩阵,这里取俗蓟处理后的邻接矩阵,n是空间点总数。Moran’s I取值在-1到1之间,[-1,0),0,(0,1]分别为空间负相关,空间不相关和空间正相关。

用标准化统计量Z来检验Moran’s I的显著性水平,计算公式为:

Z=I-E(I)VAR(I)(4)

式中,E(I)与VAR (I)分别为Moran’s I的期望值与方差。通常,当|Z|>1.96(即为显著性α=0.05的水平),计算结果拒绝零假设,研究变量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

2.1.4 局部空间自相关

局部空间自相关可以进一步观测空间点与其周边区域间的空间差异程度及其显著性,结合Moran散点图和局部Moran’s I指数所得的LISA集聚地图可直观地表示各区域农业绿色GDP的集聚类型和显著水平。局域空间关联性指标LISA的计算公式如下:

LISAi=(xi-x)S0∑njWij(xi-x)(5)

式中, S0=∑i(xi-x)2/n;对j求和仅限于空间点i的所有邻近区域。LISA为正表示同类型效率值相邻近,负值表示不同类型效率值相邻近,LISA的绝对值越大邻近程度越大。

2.1.5 收敛性分析

收敛问题一般被概括为4种假说,即:σ收敛、绝对β收敛、条件β收敛和俱乐部收敛[25]。σ收敛是数值上的收敛,指的是各地区人均农业绿色GDP的变异系数减小。绝对β收敛指的是落后地区往往比先进地区具有更高的增长率,即假设不同经济体将趋于相同的均衡状态。条件β收敛则是考虑了各经济体不同经济特征,将各自收敛于不同的经济稳态。俱乐部收敛是指水平相似地区将收敛于相同的局部稳态。σ收敛是与横截面数据相关的假说,表示的是水平量上的收敛,而β收敛则是与时间序列相关的假说,指的是增长速率的收敛,β收敛是σ收敛存在的前提条件,只有存在增长速率的收敛,落后地区才可能赶上先进地区,而这一现象正是经济增长理论所称之为的经济增长收敛。因此,β收敛是研究经济增长收敛性的核心内容,本文将主要围绕农业绿色经济增长的β收敛问题进行探讨。

收敛计量方法分为古典计量经济学和空间计量分析,本文将以古典计量经济学模型为基础的收敛分析称为普通收敛分析。普通收敛分析是基于新古典增长理论中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与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并没有被后来的内生增长理论所接受[21]。事实上,地区经济增长并非独立存在,而总是与其他经济体产生密切的联系,如外生冲击对一个地区经济增长造成影响的同时也常常会波及到其他地区[25]。排除这种空间因素在经济收敛过程中的潜在作用会使估计结果产生偏差。因此,本文采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人均绿色农业GDP进行收敛分析。

空间计量模型中的空间相关类型可分为2类,一是由外生的空间滞后变量反映的空间相关关系;二是由随机误差冲击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26]。具体空间相关类型可由拉格朗日检验(LM)判定(该检验在实证部分进行)。通常将空间自相关变量引入普通绝对β收敛分析模型,得到人均绿色农业GDP绝对β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模型:

其中,x2003与x2014分别为各地区2003年和2014年的人均绿色农业GDP向量,(1/T)ln(x2014/x2003)表示各地区人均绿色农业GDP对数化之后的年均增长率向量,即普通β收敛检验中的因变量,T表示时间跨度,W为空间权重矩阵,u为空间误差项,ε为随机扰动项。β为收敛系数,ρ和λ为表征空间依赖关系的系数值,是本文重点关注的变量。当ρ=0,λ=0时,为普通线性回归模型;当ρ≠0,λ=0时,为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 SLM);当ρ=0,λ≠0时,为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s Model, SEM);ρ、λ同时不为0的情况较少,出现这种情况表明仍有未被发现的较为重要的空间因素影响农业绿色经济增长水平变化,同时,根据收敛系数β的估计值可以进一步计算收敛所达到的稳态值γ、收敛速度η以及表示农业GDP低值地区追上效益高值地区所需时间的收敛半生命周期τ:γ0=α/(1-β),η=-ln(1+β)/T,τ=ln2/η。

2.2 指标说明与数据来源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和资料的样本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各省份的统计年鉴。研究时段为2003年至2014年,数据覆盖我国31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部分指标说明如下:①为消除年际物价变动的影响,均以2003年为基准年利用可比价格指数对涉及价格的数据进行转换。②在能量计算中,太阳能辐射量、年降雨量为各地区气象观测站点的观测平均值,相关数据均来自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http:///);农业污染(废弃物)排放量数据选择农业面源污染等标排放量,参照梁流涛等[27]采用清单分析方法计算得到。③采用9.44×1024sej/a的能值基准值,所涉及能值转化率主要来自Odum与蓝盛芳等的研究成果[23-24],能量折算系数参考《农业生态学》[28]和《农业技术经济手册》[29]。

3 结果与分析

3.1 总体特征分析

逐年计算出中国及各省份(市、自治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不可更新自然资源消耗、外部输入不可更新资源(工业辅助能)消耗以及环境资源损耗(废物流)等资源环境成本的价值量,进而按照式(2)计算出全国及各地区的农业绿色GDP。同时,为消除人口规模差异的影响,将转换成可比价后农业绿色GDP与农业传统GDP总量除以对应年份的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得到各地区不变价的农业人均绿色GDP与农业人均传统GDP(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我国人均农业绿色GDP与人均农业传统GDP存在较大差距,在衡量区域农业经济增长时如不考虑资源环境成本将无法反映其真实水平。此外,无论是人均传统农业经济GDP还是人均绿色农业GDP的最高值省份与最低值省份之间的差距都在5倍以上,表明中国区域农业经济增长存在较大的地域差异。

2003―2014年,中国人均农业绿色GDP由2003年的0.54万元(可比价)增加到2014年的1.16万元(可比价),年均增长率为7.17%,低于农业传统GDP增速的7.74%。扣除了资源环境成本后出现的农业GDP增速下降表明我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资源环境损耗现象,农业经济增长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可持续增长。

同时,研究期间全国农业绿色GDP占传统农业GDP的比重均保持在80%―85%之间,且表现为下降趋势,表明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损耗有所增加。近年来,国家已经十分重视对农业污染的控制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2008年后农业绿色GDP占传统GDP比重下降速度已有所减慢(年均降幅0.29%,低于整个考察期内降幅0.41%的平均水平),但是受化肥、农药等工业化学品投入持续加大的影响,这种下降趋势仍未能完全扭转。

3.2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进一步分析r业绿色经济增长的空间特征,从图2可知,2003―2014年,我国人均农业绿色GDP在全局上均呈显著空间正相关(图2)。表明我国各地区农业绿色经济增长在空间分布上并非表现为独立随机状态,而是呈现出相似值之间的空间集聚,即较高值的地区相对趋于与较高值相邻,或较低值省域相对趋于与较低值省域相邻近的空间关联结构。从时间变化上看农业人均绿色GDP的Moran’s I值呈总体上升趋势,说明这种空间集聚效应逐步增强。

3.3 局部空间集聚特征

为明晰农业绿色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及局部集聚特征。分别计算2003年和2014年人均农业绿色GDP的LISA值及其显著性,并参照世界银行对区域经济的分类标准,把农业人均绿色GDP水平量划分为高水平(GDP值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50%)、中高水平(GDP值介于全国平均的100%―150%之间)、中低水平(GDP值介于全国平均的50%―100%之间)和低水平(GDP值低于全国平均的50%)4种类型,并结合LISA计算结果作出2003年和2014年中国省域农业人均绿色GDP的空间分布及LISA聚类图(见图3)。

由图3可知,中国农业绿色经济增长水平空间差异明显,并具有局部空间集聚特征,即存在人均农业绿色GDP“同质集聚、异质分离”的现象。2003年和2014年,我国农业绿色经济增长水平较高的省份多数均位于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省份的农业绿色增长水平则整体上低于东、中部地区。从图3(a)可以看出,2003年东南部沿海地区、京津地区、东北地区以及西部的新疆、农业绿色增长水平较高,其中海南、北京、天津、上海和新疆是农业绿色增长水平最高的地区;中、西部绝大多数地区农业绿色增长水平较低,位于西部的贵州、甘肃、青海、云南、陕西、山西、等省份的农业绿色增长水平最低。从图3(b)可以看出,2014年农业绿色增长的整体水平有所提升,但高水平的农业绿色增长仍集中分布于东部部分省份和西北的新疆;、贵州、云南、甘肃和宁夏属于农业绿色发展低水平地区。

通过LISA聚类分析对我国人均农业绿色GDP的空间格局进行检验可以佐证农业绿色发展高水平和低水平地区的空间分布规律,但同时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GDP高值省份和低值省份都能通过P=0.05水平下的LISA聚类显著性检验,2003年,中西部地区省份陕西、重庆、四川、贵州、湖北、河南属于农业绿色GDP低水平聚类区(LL型地区),没有显著的高值聚类区(HH型地区)。到2014年,陕西、四川、云南分别属于LL型地区,而江苏、浙江和上海成为HH型地区,新疆属于HL型地区,其他地区则不显著。整体上看,2014年我国农业绿色增长水平仍然保持2003年所形成的空间分异格局,这种稳定的分异性反映出我国各地区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规律性特征,这是由各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农业内部结构、农业技术效率等多方面的差异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总体而言,无论是2003年还是2014年,农业经济绿色增长均未打破传统经济增长东部高、西部低的整体格局,这可能是因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通过加大农业技术投入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不仅有效促进了资源的高效利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而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则因为农业生产方式相对粗放,农业产出的提高更加依赖于资源环境的消耗[30],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仍然整体落后于东部。

3.4 收敛性分析

空间自相关分析可以探索各地区的空间联系,但没有反映出地区间增长速度的差异[21]。本文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对2003―2014年各省份人均农业绿色GDP数据进行收敛分析,为便于比较,也同时列上普通绝对β收敛模型分析结果(见表3)。根据Anselin等[31]的研究,首先需要对普通收敛回归分析残差进行检验,Moran’s I显著表明残差存在空间效应,再利用拉格朗日检验判定采用模型的类型,即将公式(6)进行相应的化简。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详见表3。

从表3可知,农业人均绿色GDP普通收敛回归残差的Moran’s I检验表现显著,因此,在分析农业绿色经济增长收敛时应考虑空间效应。人均农业绿色GDP的空间滞后模型的系数ρ均不显著,而残差的Moran’s I通过了空间相关性检验,这与空间自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相违背。人均农业绿色GDP的空间误差自回归模型各估计系数均表现为显著;λ值显著不为0也表明误差项u具有空间相关性,符合模型假设。同时,空间误差回归模型残差的Moran’s I不显著,说明空间自回归误差过程残差项空间不相关,体现了空间误差模型能够真实反映人均农业绿色GDP的空间相关模式;空间误差模型的最大似然值均高于空间滞后模型,模型拟合较好,因而空间误差模型是研究人均农业绿色GDP收敛性的合适模型。从LM检验结果也可以看出,各模型的Robust LM值均高度显著,LM值则并不显著。Robust LMerror值大于Robust LMlag值,表明残差的自相关可能来源于误差自相关,空间误差自回归模型是最佳模型设定。

从绝对收敛的估计结果(表3)可知,我国人均农业绿色GDP在空间上存在误差相关,即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率除与该区域起始时间GDP水平有关外,还与其他相邻地区农业绿色经济增长率的随机误差冲击的空间溢出有关。β值为负且显著,表明人均农业绿色GDP在空间误差冲击作用下存在绝对收敛特征。同时,由空间分析得出的收敛速度为0.272 2,与普通收敛分析得出的0.228 3相比,提高了近19%;收敛半生命周期缩小49年,说明空间因素在农业绿色经济增长中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正式拉开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帷幕[3],尤其是2003年提出“科学发展观”理念后,中国进一步加快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随之施行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和可持续发展政策,都极大的提高了农业绿色经济增长水平,而这一效果在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尤其显著;先进地区则由于受到规模报酬递减规律的影响,其增长速度慢于落后地区,这是农业绿色经济增长出现收敛特征的一个可能的解释;同时,技术知识的溢出在收敛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先进地区通过不断“试错”找寻适合其发展的技术、管理模式等,儆凇案芍醒А保欢其他地区则可以直接将先进地区成功的发展经验运用于本地区农业绿色发展实践中,采取“看中学”模式发展,对先进地区的“追赶效应”会得到加强。因此,生产要素空间流动和技术辐射效应加快了收敛的速度[32]。但是,由于生产要素和技术知识从先进地区向落后地区的流动过程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因而收敛的半生命周期依然较长。

4 结论与启示

4.1 主要结论

(1)2003―2014年,中国人均农业绿色GDP与人均农业传统GDP的差距明显,农业绿色GDP增速慢于农业传统GDP。同时,各地区农业绿色GDP占传统GDP比重均在80%-85%之间,且呈下降态势,农业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环境损耗有所增加。

(2)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2003―2014年,我国人均农业绿色GDP在全局上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且集聚效应逐步增强;农业绿色经济增长并未打破传统经济增长东部高、西部低的整体格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更高的农业生产效率和西部相对粗放的生产方式是形成这种空间格局的主要原因。

(3)农业人均绿色GDP的收敛性分析适用于空间误差自回归模型,与普通收敛分析相比,考虑了空间自相关因素后得出的收敛速度出现一定程度的加快。

4.2 启示

(1)准确评价农业经济增长水平应充分考虑农业增长中的资源环境代价,在未来农业发展中必须将资源环境保护与农业经济增长目标相统一,尽可能降低资源环境成本,实现农业绿色经济快速增长。

(2)各地区应根据自身农业发展特点,实施差别化的农业绿色发展政策,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应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等手段来进一步减少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成本;同时要加强高效清洁型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继续扩大高增长优势下,促进农业发展的绿色转型。而中、西部发展相对缓慢的地区则需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改造传统农业转向技术密集型现代农业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整体跨越式发展。

(3)应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转移与扩散,通过增强技术知识的空间溢出效应来提高农业绿色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尤其是农业发展落后地区应加强与先进地区的交流合作,大力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以逐步缩小差距,促进农业绿色经济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严立冬. 绿色农业发展与财政支持[J]. 农业经济问题, 2003, 24(10):36-39.[YAN Lidong.Gree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financial support[J].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2003(10):36-39.]

[2]黄安胜,许佳贤,刘振滨,等.中国绿色农业技术效率及其省际差异分析――基于1998―2012年面板数据[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4):68-75.[HUANG Anshen,XU Jiaxian,LIU Zhengbin,et al. China green agriculture technology and provincial difference analysis efficiency: based on panel data from 1998 to 2012 [J]. 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14,15(4):68-75.]

[3]李谷成. 中国农业的绿色生产率革命:1978-2008年[J]. 经济学(季刊), 2015, 13(1):537-557.[LI Gucheng. The green productivity revolution of agriculture in China from 1978 to 2008[J].China economic quarterly,2015,13(1):537-557.]

[4]S季j. 中国农业的过去和未来[J].管理世界, 2004(3):95-104.[HUANG Jikun. The past and the future of Chinese agriculture[J].Management world, 2004(3):95-104.]

[5]盛来运, 付凌晖. 转型期农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 2014(1):4-12.[SHENG Laiyun,FU Linghui.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of its influence on economic growth[J].Chinese rural economy,2014(1):4-12.]

[6]杨多贵, 周志田. “绿色GDP”核算的国际背景及中国实践进展[J].软科学,2005,19(5):23-26.[YANG Duogui, ZHOU Zhitian. ‘Green GDP’ accounting international background and practical progress of China[J]. Soft science, 2005,19(5):23-26.]

[7]胡鞍钢.中国:绿色发展与绿色GDP(1970―2001年度)[J].中国科学基金,2005(2):84-89.[HU Angang.China:green development and green GDP(1970-2001)[J]. Science foundation in China,2005(2):84-89.]

[8]王永瑜,郭立平.绿色GDP核算理论与方法研究[J].统计研究,2010,27(11):77-84.[WANG Yongyu,GUO Liping. Green GDP accounting theory and method research[J]. Statistical research,2010,27(11):77-84.]

[9]陈源泉,高旺盛.基于农业生态服务价值的农业绿色GDP核算――以安塞县为例[J].生态学报,2007, 27(1):250-259.[CHEN Yuanquan,GAO Wangsheng.Green accounting for agriculture production based on the value of agroecosystem services a case study of Ansai County[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07, 27(1):250-259.]

[10]雷敏,张兴榆,曹明明.资源型城市绿色GDP核算研究――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09(12):2046-2055.[LEI Min,ZHANG Xingyu,CAO Mingming.Accounting research of green GDP of resource dependent cities: a case study of Yulin City in Shanxi Province[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9(12):2046-2055.]

[11]王丽霞, 任志远. 初探绿色GDP核算方法及实证分析――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05, 24(2): 100-105.[WANG Lixia,REN Zhiyuan. Asain green GDP accounting method and empirical analysis, in Datong City, Shanxi Province, for example[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5, 24(2): 100-105.]

[12]康文星,王东,邹金伶,等.基于能值分析法核算的怀化市绿色GDP[J].生态学报,2010, 30(8):2151-2158.[KANG Wenxing,WANG Dong,ZOU Jinling,et al.Accounting green GDP in Huaihua based on energy analytic approach[J]. Acta ecologica sinica,2010, 30(8):2151-2158.]

[13]张丽君,秦耀辰,张金萍,等.基于EMA―MFA核算的县域绿色GDP及空间分异――以河南省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 2013, 28(3):504-516.[ZHANG Lijun,QIN Yaochen,ZHANG Jinping, et al.County green GDP accounting based on EMAMFA method and its spatial differentiation:a case of Henan Province[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3, 28(3):504-516.]

[14]张虹,黄民生,胡晓辉. 基于能值分析的福建省绿色GDP核算[J].地理学报,2010, 65(11):1421-1428.[ZHANG Hong,HUANG Minsheng,HU Xiaohui.Green GDP calculation of Fujian Province based on energy analysis[J].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11):1421-1428.]

[15]郭丽英,雷敏,刘晓琼.基于能值分析法的G色GDP核算研究――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5(9):1523-1533.[GUO Liying,LEI Min,LIU Xiaoqiong.Green GDP accounting research based on emergy analysis method:a case study of Shangluo City in Shanxi Province[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5(9):1523-1533]

[16]陆宏芳,陈烈,林永标,等.基于能值的顺德市农业系统生态经济动态[J].农业工程学报, 2005, 21(12):20-24.[LU Hongfang,CHEN Lie,LIN Yongbiao, et al.Emergy based ecological economic dynamics of Shunde agriculture system[J].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2005, 21(12):20-24.]

[17]姚成胜,朱鹤健.基于能值理论的福建省农业系统动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 17(2):247-251.[YAO Chengsheng,ZHU Hejian.Dynamic study on agricultural system in Fujian Province based on emergy theory[J].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08, 17(2):247-251.]

[18]孙h, 程全国, 李晔,等. 基于能值分析的辽宁省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J].应用生态学报, 2014, 25(1):188-194. [SUN Yue,CHENG Quanguo,LI Ye, et al. Assessment of ecoeconomic syste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Liaoning Province based on emergy analysis[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2014, 25(1):188-194.]

[19]李名升, 佟连军. 基于能值和物质流的吉林省生态效率研究[J]. 生态学报, 2009, 29(11):6239-6247.[LI Mingsheng,TONG Lianjun. Ecoefficiency of Jilin Province based on emergy and material flow[J].Acta ecologica sinica,2009, 29(11):6239-6247.]

[20]邹金伶, 康文星. 基于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的农业绿色GDP核算――以怀化市为实例[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9, 29(2):55-60.[ZOU Jinlin, KANG Wenxing. Green GDP accounting for agriculture production based on an emergy analysis of agroeco system: a case study of Huaihua City[J].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 Technology, 2009, 29(2):55-60.]

[21]张晓旭,冯宗宪.中国人均GDP的空间相关与地区收敛:1978―2003[J].经济学(季刊),2008, 7(2):399-414.[ZHANG Xiaoxu,FENG Zongxian.Spatial correlation and regional convergence in percapita GDP in China:1978-2003[J].China economic quarterly,2008, 7(2):399-414.]

[22]王千,金晓斌, 周寅康. 粮食主产区种植业生态经济系统投入产出能值空间差异与态势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1):62-73.[WANG Qian,JIN Xiaobin,ZHOU Yinkang.Spatial differences and trend of emergy input and output indices of planting ecoeconomic system in major grain producing a rea:a case of Hebei Province[J].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2, 27(1):62-73.]

[23]蓝盛芳, 钦佩. 生态系统的能值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 2001, 12(1): 129-131. [LAN Shengfang,QIN Pei. Emergy analysis of ecosystems[J].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01, 12(1): 129-131.]

[24]ODUM H T. Environment accounting: emergy and environmental dicision making[M]. New York:John Wiley & Soon,1996:163-168.

[25]林光平, 龙志和, 吴梅. 我地区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实证分析: 1978-2002 年[J]. 经济学(季刊),2005, 4(Suppl.): 67-82.[LIN Guangping, LONG Zhihe, WU Mei. A spatial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nomic convergence in China: 1978-2002 [J]. 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2005, 4(Suppl.): 67-82.]

[26]洪国志,胡华颖,李郇.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J].地理学报,2010, 65(12):1548-1558.[HONG Guozhi,HU Huaying,LI Xun.Analysis of regional growth convergence with spatial econometrics in China[J].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65(12):1548-1558.]

[27]梁流涛. 农村生态环境时空特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09. [LIANG Liutao.Study on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D]. Nanjing: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09.]

[28]陈阜. 农业生态学[M].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4.[CHEN Fu.Agricultural ecology[M].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ess,2004.]

[29]《农业技术经济手册》编委会. 农业技术经济手册[M].北京: 农业出版社,1983.[‘Handbook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conomic’ Editorial Board. Hand book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conomic[M]. Beijing: Agriculture Press,1983.]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例4

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存在的主要意义是控制农业机械对农村环境造成的具体影响,农村环境受到严重影响不仅仅限制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计划的实现,同时破坏资源、浪费资源,造成土地进一步贫瘠化,土地资源以及水资源等重要资源的进一步紧缺,对于社会整体发展都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当前农业机械对于农业造成的环境资源影响已经达到无法忽视的地步,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概念也是在该环境下形成以及迅速发展的,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效地控制以及遏制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同时使我国农业逐渐往绿色化方向转变,农业的整体发展也愈发重视环境问题以及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1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现状分析

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发展的必要性体现在农业机械使用范围逐步扩大,使用频率逐步增加,由于农业机械型号以及类型较为固定,农业机械使用环境以及土质方向存在较大的差别,导致各个地区农业机械损伤程度不同,农业机械需要进行维修的量以及次数较为频繁,农业机械维修过程中对于资源的浪费体现在农业机械零件的不断更换,使用的材料存在相应的辐射性以及不可循环性,每一次维修丢弃的零件以及材料对于环境造成的影响较为严重,同时有些材料是不可循环资源,传统形式维修之下农业机械对于环境造成的影响是无法得到有效抑制的,因此,需要引进的维修方式是绿色维修技术,现今绿色维修技术是一个新提出的概念处于不断地更新完善状态中,本身存在相应的不足之处,为实际的发挥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的效果以及作用所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确定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的发展改进方向。

(1)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人才不足。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处于发展阶段,所需要掌握的技术处于探讨阶段,使得对于人才的要求处于增加当中,直接导致的问题是该方面人才的不足以及人才的培养难度。且能够实际进行农业机械绿色技术操作并且将操作结果达到预期水平的人少之又少,导致的直接问题是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效果无法得到全面的展现。除此之外,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的发展方向无法定性,该方面人员无法对农机出现问题的材料进行有效地分析处理,从而无法将农业机械中所使用的金属材料以及辐射材料进行计划性更改。最终导致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无法得到实际的实现,所使用的范围较为有限。

(2)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使用方向不完善。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不完善主要体现在技术的处理方向不完整,主要体现在:①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使用的范围有限制以及使用的内容有限制,无法使用较长时间;②所使用的材料辐射大以及使用的材料损伤之后无法使用农业机械类型进行合理化维修,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也无法对损伤严重的机械进行有效地维修,无法在保证绿色维修的情况下进行维修。除此之外,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无法在既保证成本低的情况下达到效果好、效率高的目的,这也是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3)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维修材料以及维修工艺落后。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需要各种类型的维修材料的支持,如过程中使用的材料,清洗过程中所使用的清洗材料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选取的改进方向单一,没有在选取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进分析,找出效果更佳、成本相对较低的材料。维修工艺落后体现在维修过程中没有对设备进行全面的分析勘察,没有对设备的各个零件以及角落进行分析查看,从而导致维修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疏漏,该种疏漏不仅仅影响农业机械的运作、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还影响农业机械操作者的安全。

2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发展探究

(1)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人才培养。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是对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现有的内容以及技术操作进行培训,让技术人才对此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此技术上让技术人才进行自我探索,进行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发展方向的分析以及进行相应的研究,并且进行相应的创新,让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人才在该环境中逐步发展完善自我,并且能够提升自我价值以及自我作用,让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能够更上一层楼。

(2)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使用方式探究。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使用方式主要是提前对农业机械进行观察,以及提前对农业机械进行保养。将农业机械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前性的维修,防止出现大问题之后才进行维修,这样能够避免维修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影响,也能够减少材料的浪费以及减少维修花费的时间以及经费等。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维修的效果,与此同时也能增加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以及使用效率。

(3)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材料工艺发展研究。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材料工艺发展的主要探究是对农业机械进行全面检查,对于其中出现问题或者存在问题的部件进行圈定,对需要改进以及需要更换的部件进行明确划分,进行相应的方案制定,对于所采取的材料进行分析,在现使用的材料基础上进行定向研究。

3结语

农业机械绿色维修技术存在的意义是保证农村环境的稳态发展,保证资源受到一定的保护,因此,有实际的研究价值。

作者:王东升 单位:驻马店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

参考文献: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例5

欢迎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刊登广告

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绿色食品企业对展览视觉形象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绿色食品2008上海博览会参展企业的调查

有机食品的社会属性及其销售渠道建构原则研究

关于绿色食品与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关系的探讨

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完善我国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探讨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探讨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模式探讨

关于强化农民合作组织在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中国绿色食品产业结构优化与政策创新

我国绿色食品产量灰色预测及政策启示——基于供给增长驱动力视角的分析

欢迎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刊登广告

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绿色食品企业对展览视觉形象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绿色食品2008上海博览会参展企业的调查

有机食品的社会属性及其销售渠道建构原则研究

关于绿色食品与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关系的探讨

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现状及思考

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完善我国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的探讨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探讨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模式探讨

关于强化农民合作组织在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中作用的思考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模式及退出机制初探

浅论政府在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中的作用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探析——以河南省延津县为例

甘肃武威市绿色食品原料基地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新疆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问题与对策

绿色食品发展模式、要点及技术体系探讨

标本兼治,稳中求进

保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本刊如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笔谈研讨采编

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问题研究

原料是保障饲料质量安全之关键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建设状况及对策刍议

我国渔业标准化的现状及发展

欢迎在本刊刊登广告

新时期无公害农产品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

农业部2009年第1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信息

有机农业及其发展探讨

浅议我国农业机械寿命周期风险评估标准体系的建立

乳及乳制品中外源非蛋白氮的风险来源与监管探析

一种新型快速的牛奶抗生素检测系统

2008年的农业国家标准名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业部1192号公告-1-2009水产苗种违禁药物抽检技术规范

全国绿色食品保持平稳健康发展

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形成机理及研究进展

中作用的思考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模式及退出机制初探

浅论政府在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建设中的作用

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探析——以河南省延津县为例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例6

1、建设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构建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绿色消费是世界性的潮流。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良好。浙江是全国的资源小省,经济大省。浙江农业必须走绿色食品产业的道路,浙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成为全国发展绿色食品的先进省份。目前,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尚处于相对滞后水平,迅速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尽快形成绿色食品消费交易中心,是浙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迅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关键。这一体系应该由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绿色食品市场、绿色食品开发(或发展)有限公司四部分组成。其中,全省大部分农产品市场都以发展绿色市场为已任,开业在即的丽水市浙西南农贸城更是高举绿色市场大旗。全省开发绿色食品的企业也不断涌现,唯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尚未问世。从全国而言,目前只有青岛等城市已建成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

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两块牌子一个实体),将绿色食品的展示展销与绿色食品的发展培育有机结合,可迅速促进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从而带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形成。可以认为,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仍是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

2、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丽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自然条件分析,丽水是部级生态示范区,是华东乃至全国少有的“生物基因库”,是浙闽六大水系之源(瓯江、钱塘江、闽江、飞云江、灵江、交溪),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生态屏障。绿色生态是丽水的后发优势。从产业基础分析,丽水是沿海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地区,是沿海发达地区与wto对接过程中产业梯级转移的ⅰ级接受地带。在这一生态环境中生产的农产品,从广义而言,均为绿色食品。以此这基础,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丽水完全可以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现代科技为支撑,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具有区域特色,现代化特征明显的“绿色产业集聚谷地”,各种生产要素将向绿色产业集聚,产业结构朝着绿色经济的方向调整,经济战略重点向绿色经济倾斜。在培育绿色食品产业的过程中,势必会带动绿色市场的形成,促进生态旅游业等相关的绿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二、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框架

1、公司体制:双方决定共同发起并吸收志同道合者参加,组建一家股份制的“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重任,推动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

2、注册资本:本公司注册资本300万元人民币,林方筹措200万元,陈方筹措100万元人民币。

3、驻地管理:本公司驻地:浙江省丽水市。归口莲都区管理。

4、决策经营:本公司按《公司法》实行规范管理,决策与经营分离。由投资各方选举的董事组成董事会,组成决策层。由经营者组成经理层。林方出任董事长,陈方出任总经理

三、主要业务

1、主要业务。本公司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依托绿色食品市场,集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集绿色食品科研、试验、推广为一体。主营业务:绿色食品基地开发、绿色食品配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绿色食品网站建设。兼营业务:绿色农业观光旅游。

2、经营目标。立足丽水,开拓沪杭。以丽水市莲都区为中心,建立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销售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发展中心和山水旅游基地;以上海杭州为中心,建立丽水方稳定的绿色农产品销售市场和稳定的观光农业旅游客源网络。对促进丽水市莲都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丽水市莲都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丽水市莲都区农民收入,扩大丽水市莲都区在上海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上海、丽水两地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都将会发生重要作用。

实现这一经营目标,本公司也可获得应有的利润,成为莲都区仍丽水市最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并争取成为浙江省农业产业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之一。

四、实施步骤:

第一步:XX年组建公司及所属机构,开展基地开发业务、展示展销业务、网站经营业务。

第二步:XX年,实施“一重二侧”战术。一重点:按陈方与上海方有关合作意向者经营的餐饮业的经营额1.5亿元的30%为基础,并努力开拓上海的其它“餐桌市场”,提出所需绿色农产品的订单,在丽水市莲都区为主组织生产配送。第一年销售额确保XX万元,争取3000万以上。二侧:一是积极开拓上海-丽水的旅游观光农业业务,争取实现零的突破;二是积极开拓杭温丽“餐桌市场”,争取实现零的突破。

第三步:在第二步运转成功的基础上,重点扩大杭州市场,精心策划,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三年之内销售额达到1亿元。

第四步:努力开拓市场,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实现销售额达到2亿元以上。

第五步:在沪杭甬温锡等大城市建立分公司,实现销售额达到3-5亿元。

五、财务预算(略)

六、可行性分析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例7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绿色”一词都来源已久。直到20世纪90年代,在工业绿色化发展的影响下,在农业发展方面,国内才首次提出了“发展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的“绿色农业”发展理念。2015年3月24日,“绿色化”首次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农业绿色化”在借鉴国内外大量绿色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基础上,丰富了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内涵,一方面强调生态环境的生产性、发展,另一方面强调生态环境的生存性、宜居,强调确保和提升生态环境,以适合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标准,强调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和生态产品的需求,确保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把先前“绿色农业”投放在农产品安全上的重心分散开来,结合科技、资源、信息等要素,注重产业、环境、生活、消费同时、协调、健康发展。对民族地区“农业绿色化”总体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算,从而对民族地区“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做出衡量,对促进民族地区的“绿色化”建设,缩小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亚热带,地域广阔,物种多样,背靠东盟各国,毗邻南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广阔的信息平台和巨大的农产品市场,是“农业绿色化”建设和发展的一片沃土。

1“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考虑广西“农业绿色化”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及其内在联系,同时结合广西特殊的社会生产条件,参考WTO、欧盟、美国、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衡量“农业绿色化”的指标体系,以及我国评价“绿色化工业”和“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的指标,参照数据的可获得性,建立了投入水平、产出水平、信息化水平、市场发展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6项准则指标,下设13项个体指标,作为评价广西“农业绿色化”的发展水平:①反映“农业绿色化”投入水平方面的指标组主要为:资金、劳动力、科技等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水平;②反映“农业绿色化”产出水平方面的指标组主要是:劳动生产率、农民人均纯收入、休闲农业总产值等;③反映“农业绿色化”信息化水平方面的指标组主要表现为:移动电话普及率;④反映“农业绿色化”社会发展水平方面选择的指标组主要是:恩格尔系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太阳能热水器覆盖面积等社会发展水平指标;⑤反映“农业绿色化”市场发展水平方面的指标组主要表现为:亿元以上农产品交易市场数量;⑥反映“农业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组主要为常用的:森林覆盖率等指标。

2评价方法及模型构建

2.1“农业绿色化”发展进程的评价方法本文主要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评分法,衡量广壮族自治区“农业绿色化”的发展进程。一方面请专家根据经验及当地实际情况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各基础指标的标准值和指标优化方向,再进行加权累加,最后计算出各级指标的量化值;另一方面为了克服专家评分法的主观随意性,进一步把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绿色化”的发展进程分成6个有序的层次,根据当地农业发展的客观事实,分别对每一层次指标的重要性给出定量数值,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出每一层次指标的权重值,最后通过加权平均求出最终结果。2.2“农业绿色化”发展进程的模型构建在已设计出的“农业绿色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对各项指标进行层次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农业绿色化”综合评价模型组。模型组包括“农业绿色化”综合水平测评总模型(GT)及其分模型。属于一级子系统模型的有:农业投入子系统模型T1,农业产出子系统模型T2,农业信息化子系统模型T3,农村社会发展子系统模型T4,农业市场发展子系统模型T5,农业可持续发展子系统模型T6。因此“农业绿色化”发展进程模型组的构成和数学表达式为:GTt=K1T1+K2T2+K3T3+K4T4+K5T5+K6T6其中,Ki为各级子系统权重,Ti为一级子系统指数,t为时间。

3发展水平衡量标准及阶段划分

根据表1所示标准,可将“农业绿色化”发展分为初级、发展和成熟三个阶段。“农业绿色化”的初级阶段:GT<0.4,“农业绿色化”的发展阶段:0.4≤GT≤0.8,“农业绿色化”的成熟阶段:GT>0.8。

4广西壮族自治区

“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在《广西统计年鉴》(2005-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5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5-2015年)等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统计软件,对广西近十年来“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表2)。从表2可以看出,广西“农业绿色化”综合发展水平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14年“农业绿色化”综合发展指数是2005年综合发展指数的1.3倍。由此可见,广西“农业绿色化”的发展水平在逐年提高,然而提高的幅度不大,特别是2005-2007年之间,上升趋势非常缓慢,平均增长度小于0.04%,广西“农业绿色化”综合发展水平仍处于初级阶段。具体来看,广西“农业绿色化”综合发展由投入、产出、信息化、社会发展、市场发展、可持续发展6个因素推动,从投入与产出的角度分析,2005-2014这十年间,尽管投入与产出仍成正比,但产出增加的速度已明显跟不上投入的增加;社会发展水平指数上升速度较快,若单从社会发展水平指数上看,广西“农业绿色化”发展水平将很快进入发展阶段;同时,广西认真贯彻落实“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因地制宜,保持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又稳又快地增长,推动了“农业绿色化”的发展;然而在6个影响因素中,信息化水平指数值明显低于其他因素的指数值。由此可见,广西在“农业绿色化”发展进程中信息化的水平是比较低的,不利于“农业绿色化”的传播和发展。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例8

引言

在建筑行业迅猛发展与进步的今天,建筑工程建设规模逐渐扩大,进一步满足了居民的各项需求,但是,建筑业的发展,也带来很多问题,比如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等。在新时代背景之下,通过全面发展新农村绿色建筑经济,可以更好的达到节能减排目标,保护环境。基于此,本文深入探讨新农村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

1. 促进新农村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现实意义

首先,推动新农村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够进一步满足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结合资源减量原则得知,通过加强农村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可以提升各项资源利用率,节省大量能源,调整建筑业发展模式,促进我国建筑行业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新农村绿色建筑经济的稳步发展,可以保证我国房地产行业内部的产业结构得到科学调整,使得建筑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得到充分体现。

其次,有效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在农村建筑住宅当中,通过对建筑物内部环境进行优化,运用绿色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可以保证建筑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提高建筑房屋居住舒适度,为农村居民的健康生活提供重要保障。另外,对农村建筑物进行科学规划,采用新型的节能建筑材料,可以减少环境污染,保证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得到良好改善。

最后,满足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需求。建筑行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但是,其消耗的能源特别多,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严重污染。通过推动新农村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减少建筑垃圾的排放,推动节约型社会的快速发展。

2. 新时期背景下推动我国新农村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1 新农村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现状

第一,绿色建筑经济宣传力度较差,影响新农村绿色经济发展进程。

第二,农村建筑保温设计不合理,浪费大量的施工材料,污染环境。

第三,缺乏良好的奖励机制,新农村绿色住宅建设水平下降[1]。

2.2 加大绿色建筑经济宣传力度,提升新农村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

在新时期背景下,国家相关部门要结合我国新农村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现状,适当加大绿色建筑经济宣传力度,并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大力完善,政府有关部门还要加强监管力度,保证各项法律法规得到有效落实。通过加强新农村绿色建筑经济宣传力度,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绿色建筑经济消费意识,根据绿色建筑行业的发展要求,共同努力创建稳定的市场环境。从农村居民角度来分析,要真正认识到推动农村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意识。

现阶段,部分农村地区居民对绿色建筑经济缺乏足够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新农村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为了保证这一问题得到解决,国家相关部门要制定出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充分发挥出自身的监管职能,根据我国新农村绿色建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针对性解决对策,真正达到推动新农村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3 加强农村建筑保温设计,降低能耗

农村住宅的传热能耗比较大,其中,建筑墙体维护结构传热能耗最大,占据总体传热能耗的 75%。为了保证新农村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相关部门需要加强建筑保温设计,提升农村住宅保温性能,提高节能减排效果,具体可从以下层面入手:

(1)做好农村住宅外墙保温设计工作。农村住宅当中,外墙占比较大,传热耗能较多。所以,相关人员根据农村住宅外墙保温情况,做好节能设计工作。在以往的农村住宅当中,外墙通常会采用保温性能较差、传热系数较大的空心砖砌筑而成。在新农村建设过程当中,相关人员需要采用传热系数比较小、轻集料的空心砖进行外墙砌筑。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建筑外墙保温性能,也可以在外墙表面铺设一层保温材料。

此外,新农村建筑墙体也可设计成复合保温结构,先做两层墙体,然后在其中间预留出相应厚度的密封空间,在密封空间当中填充保温性能较好的材料。由于不同农村地区的光照条件不同,农村住宅外墙颜色,要结合该地区的光照与环境特点来确定,例如,在我国南方地区,夏季温度相对较高,故农村住宅外墙采用浅色较多,提升住宅外墙的散热能力。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寒冷,为了获得更多热量,农村住宅外墙采用深色较多。

(2)合理运用新型节能门窗。结合农村住宅散热能耗得知,门窗散热能耗较大,所以,在新农村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相关部门需要大力推广新型节能门窗,尽可能选择传热系数比较小的玻璃,同时提升建筑门窗密封性,使用密封性能较好的橡胶密封条,将门窗缝有效密封,不断提升建筑门窗的保温性能[2]。

2.4 制定完善的经济激励机制,提高绿色建筑技术创新水平

第一,制定合理的绿色建筑经济激励制度。要想促进我国新农村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国家相关部门需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针对农村非绿色住宅,可以适当提升其纳税标准。多元化税收政策的良好落实,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绿色建筑经济意识。制定农村建筑绿色经济激励机制的过程之中,要求相关部门从“以奖代补”角度入手,对既有的农村绿色建筑贷款优惠政策进行完善,进而促进我国新农村绿色建筑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加大新农村绿色建筑技术创新力度。受到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新农村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缓慢,部分绿色建筑技术缺乏创新,无法完全满足新农村绿色建筑经济发展需求。因此,国家有关部门需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提升新农村绿色建筑技术创新水平,在满足新农村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稳定发展需求的基础之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3]。

第三,对当前的绿色建筑市场加强管理。国家有关部门要根据新农村绿色建筑经济发展情况,加大对绿色建筑市场的管理力度,强化绿色建筑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管理水平,减少恶性竞争,在提升新农村绿色建筑工程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全面推动新农村绿色建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 结束语

综上,通过对新时期背景下推动我国新农村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进行综合分析,例如加大绿色建筑经济宣传力度,提升新农村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加强农村建筑保温设计,降低能耗、制定完善的经济激励机制,提高绿色建筑技术创新水平等等,可以更好的满足新农村绿色经济发展需求,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例9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123

1引言

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来,绿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绿色发展理念充分体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一基本国策的宗旨,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及实现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导航。近几年中央一号文件一直强调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加快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等。与此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逐步提升,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对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多。但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农业自然生态环境污染的状况越发严峻,加之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等,这些都引起了社会大众及政府的关注,也影响了消费者购买绿色农产品的行为。而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是促进绿色农产品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对绿色农产品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进行分析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研究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可以为促进绿色农产品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也有利于引领人们由传统的消费观念向科学、文明、理性、绿色的消费观念转变。

2文献回顾

绿色食品指的是产自优良生态环境、按照规定的技术规范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并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食用农产品及加工品。本文研究的绿色农产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农产品。由此看出,绿色农产品是绿色食品的主体,并且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发现,我国学者在研究绿色农产品大多都是从绿色食品的角度进行研究讨论。

21国外相关文献回顾

国外关于绿色农产品或绿色食品的说法是不存在的,而c绿色食品类似的产品有“有机食品”“生态食品”等,但其标准水平更高。国外学者关于有机食品的研究起步比较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的初期阶段,并且研究的内容较为全面,领域也较宽泛。其中最早提出“有机食品”这一概念的国家是美国,日本则称之为“自然食品”。世界第一个有机农业组织1924年在德国成立。1938年美国人J・Rodeel进一步对有机农业进行试验研究并开办了有机农场。1972 年国际有机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成立,并制定了有机农业组织必须遵守的基础准则。1980年英国学者TollnElkington和JuhaHailes出版了《绿色消费指南》一书,自此掀起了人们绿色消费的一阵热潮。

自21世纪开始,国外学者对绿色有机食品的研究又步入了一个更深入的层次。M・Yussefi(2003)指出,对于企业发展市场来说有机食品需求的增长是个很好的机遇,企业应该紧紧抓住它,通过应对市场需求去调整产品的生产结构和营销策略,从而促进企业发展。Masahisa Fujita(2006)表示,当人们满足了基本需求之后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这有利于发展扩大有机食品市场的空间。Carriquiry、Miguel(2007)认为应该积极开阔市场创新产业政策、组织、管理、技术等,从而有效调节有机食品市场的供需。Bum SM(2008)认为消费意见的导向者正是有机食品的消费者,为此应该重视消费者彼此间的口传效应。DavidBAudretsch(2008)研究发现,要想提高有机食品产业的竞争力就要注重技术创新和相关产业政策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国外学者对有机食品的研究由早期的基础理论研究到后来的多层次多方面研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质量安全、政策体系、消费者及市场等,可以看到,国外关于有机食品研究已经具有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22国内相关文献回顾

国内学者针对绿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方面的研究起步则比较晚,并且研究的内容和领域没有国外研究的完善和宽泛。我国农业部首次提出“绿色食品”的概念是在1989年,1990年我国对绿色食品进行研究和开发,1992年成立了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并且建立了绿色食品的经营模式,1993 年加入了“有机农业运动国际联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我国学者的研究从起初的浅层研究向多角度、多层次研究发展。

(1)从消费者出发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张海英(2010)根据广州市的调查研究发现,购买习惯对于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影响最大,并且具有显著的负效应。赵昶等(2011)基于杭州地区的研究发现,女性的绿色农产品消费意愿比男性的要强。薛永基(2016)在计划行为理论研究基础上,加入感知价值、预期后悔两个变量对理论模型进行扩展,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对消费者绿色食品购买意向进行实证研究,并依据研究结论提出影响绿色食品消费意向的“三因素模型”。

(2)从营销方面进行研究。于浩淼(2013)经过对绿色农业和农产品的限定进行研究,得出“云营销”应用于绿色农产品营销的策略。余娟(2014)通过研究发现绥化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许多弊端,诸如网络营销渠道不畅,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农民互联网知识匮乏等,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策略。田嘉(2015)认为在实施绿色农产品营销的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需要社会各方面给予支持并大力推进其实施。

(3)从品牌角度进行研究。赵晓华、岩甾(2014)以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普洱为例,通过SWOT分析探讨了该市绿色农产品品牌发展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同时对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王运浩(2015)提出了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2015年的品牌发展思路,还指出了工作重点以及推进策略。秦宇琪、于振伟(2016)从企业、政府、消费者三方面提出有效对策,进而提高绿色农产品品牌的知名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4)从产业发展、结构、竞争力等角度出发进行研究。赵大伟(2009)研究了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受制度结构与供给的影响状况。韩杨(2010)认为绿色食品产业竞争力会遭受生产基地小、产品科研能力不足等方面的不利影响。王德章(2011)认为绿色食品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资源、需求、市场和政策等因素对产业竞争优势的影响不同。宋国宇、赵莉(2012)指出通过产业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演化是绿色食品a业的发展过程。张玲玉(2015)研究提出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产业链的整合策略。常筱磊、赵辉(2015)通过分析我国绿色食品信息化业务平台建设现状,探究了绿色食品信息化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思路。张志华等(2015)研究提出了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精品形象、促进市场机制、提升国际竞争力4个方面的产业战略布局。

总体来看,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绿色食品产业品牌、竞争力、消费者、营销等方面的研究,其中关于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研究比较少,有关的理论专著也较少,虽然已有学者对绿色食品或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进行研究,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因此本文在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基础上对消费者购买行为进行研究。

3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研究设计

31科特勒模型在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的应用

311科特勒购买行为模型的基本内容

美国菲利普・科特勒教授提出一个强调社会两方面的消费行为的简单模型,此模型说明了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反应不仅仅会受到营销产生的影响,还会受到外部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并且指出了不同特征的消费者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活动,再通过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形成一定的购买决定,最终形成了消费者对产品、品牌、购买时机、购买数量的选择。模型如图1所示。

图1科特勒购买行为模型

312针对绿色农产品进行模型修正

科特勒的购买行为模型是针对消费者的普遍消费购买行为所构建的一种模型,但本文研究的是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因此要基于绿色农产品的相关特点对科特勒的购买行为模型进行一定的修正,去掉一些不相关或影响较小的因素,增加一部分相关或影响较大的因素。经过修正的购买行为模型划分为四部分,分别是刺激因素、决策过程、购买过程和分享。刺激因素主要强调来自企业、社会和消费者自身这三方面因素对消费意识产生的刺激;决策过程主要强调从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再到信息搜集,最后进行评估决策的过程;购买过程主要强调购买时对产品、品牌、地点、时间以及数量的选择;购买后分享主要强调平时生活中对绿色消费理念的分享、消费绿色产品品牌的分享,以及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分享的方式。购买行为模型结构修正结果如图2所示。

图2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模型

32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模型分析

321刺激因素的分析

消费者在进行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前会形成一定的消费意愿,而消费意愿会受到多方面刺激因素的影响,主要是企业营销的刺激、社会外部的刺激、消费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在企业营销方面的刺激主要是营销策略,营销策略当时就会刺激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意愿增加,主要包括绿色农产品的宣传、价格的合理性、售卖地点的选址、促销手段和程度等。社会外部的刺激则包括很多,如政府对绿色农产品的宣传力度、社会关于绿色农产品的舆论导向、身边他人的积极意见等都会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意愿增加,最重要的还是来自消费者个人的影响,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婚姻状况等。

322决策过程的分析

当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产生消费意向后就会进入决策过程,决定是否要购买绿色农产品,这首先取决于消费者自身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程度。如果认知程度较高的话,就会减少信息搜集和评估决策的过程,并会较快做出是否购买绿色农产品的决定,但如果认知程度较低,消费者就会根据自身需求情况进行相关信息的搜集,例如什么是绿色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的标准是什么,质量认证的标准如何等信息,经过对这些相关信息有所了解后,会评估并决策最终是否购买绿色农产品。

323购买过程的分析

购买过程是在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产生了消费意愿并做出购买决策后的过程。这一过程中消费者会考虑购买哪些种类的绿色农产品来替代平时生活所必需的普通农产品,选择种类时还会考虑选择哪种品牌的绿色农产品。做好上述选择后,还要继续选择购买的地点,菜市场、大型农贸市场、超市等场所的距离、规模以及是否设有绿色农产品专柜等都会影响消费者的选择。除了品种品牌、地点的选择,还有时间和数量的选择、销售方的促销力度等因素会影响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进而决定消费者购买的时间及数量,此外,消费者愿意替换掉平时生活所需普通农产品种类数量也是数量选择的一部分。

324购后分享的分析

消费者在购买绿色农产品后会有自己的使用体会和评价,在社会生活交往的过程中自然会与他人进行分享。分享的内容以绿色农产品的品种和品牌为主,也会分享购买的地点和自身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在分享方式上以前主要是以生活中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分享,或是口口相传进行分享,但在当今的网络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网络平台问世,例如微信、微博等,这些网络平台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分享绿色农产品的渠道,同时也扩大了消费者对消费者的影响速度和范围。

4研究结果及建议

41研究结果

文章将科特勒购买行为理论模型应用于研究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购买行为,对原模型进行了部分的修正,使之与绿色农产品消费行为更适应。又结合现实的社会状况针对改建后形成的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模型进行各环节的分析,并对各环节的影响要素和内容进行了理论性的阐述。厘清了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整个过程的思路,从消费者受哪些方面刺激、产生了消费意愿后又进行消费决策,经过认知判断、信息搜集到做出决定时会出现哪些情况,再到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做出的选择过程和内容,最后是购买行为后的分享内容和平台方式,这些前后过程都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厘清这一过程为本文提出相关建议奠定良好的基础。

42研究建议

(1)基于政府的视角。政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保障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维护好消费者的权益,这要求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到流通各个环节做好标准的制定工作,同时也要监管相关企业对标准的执行与落实,对于不严格执行标准的相关企业实施处罚,还应该在目前的基础上加大处罚力度,对于各环节的责任单位加强问责力度。此外,政府还应做好社会宣传工作,加强人民群众对绿色农产品的认识与了解,引导人们的消费理念向健康绿色发展转变。

(2)基于企业的视角。企业首先要确保的自然也是绿色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这关乎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其次企业还应加强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任务,建设有特色有保障的自己的品牌,提高品牌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从而推动绿色农产品的消费和产业发展。最后企业还应重视营销策略,根据所在市场的实际情况及时制定或调整企业的营销策略,拉动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推动绿色农产品市场的繁荣。

(3)基于消费者的视角。消费者购买的前提是对绿色农产品的认知,只有在对绿色农产品了解后才会影响自身的消M理念,向绿色健康的消费理念转变,因此,应该从日常生活别是利用互联网关注食品安全和绿色食品的相关信息。在当今互联网发达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更应该注重分享,发达的互联网使以前的口口相传式分享转变为网络化分享。网络增加了消费者的分享方式和分享平台,提高了消费者的影响速度,扩大了消费者的影响范围。因此,消费者应该利用好多样化的网络平台分享自己对使用绿色农产品的心得,以及绿色农产品对我们生活和健康的有利影响。这种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分享,会全面提高消费者对所购买的绿色农产品的信任度。

参考文献:

[1]张海英广州市绿色农产品的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2-56

[2]赵昶,靳明,赵敏女性群体绿色农产品购买行为结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1(5):44-54

[3]薛永基,白雪珊,胡煜晗感知价值与预期后悔影响绿色食品购买意向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6(11):131-135

[4]于浩淼“云营销”在绿色农产品营销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190-11192

[5]余娟电子商务环境下绥化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4(11):6-7

[6]田嘉以绿色农产品营销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J].农业经济,2015(6):116-118

[7]赵晓华,岩甾绿色农产品品牌建设探析――以普洱市为例[J].生态经济,2014(11):93-96

[8]王运浩推进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2):10-13

[9]秦宇琪,于振伟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品牌竞争力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7):79-80

[10]赵大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阶段与转变增长方式研究[J].学术交流,2009(2).

[11]韩杨中国绿色食品产业演进及其阶段特征与发展战略[J].中国农村经济,2010(2).

[12]王德章,李翠霞,杜会永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竞争优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

[13]宋国宇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的结构调整对策研究[J].上海商学院学报,2012

[14]张玲玉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产业链整合模式及策略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15]常筱磊,赵辉绿色食品信息化业务平台建设现状及发展思路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3):23-25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例10

中图分类号:F4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5)04-0056-01

一、 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PEST分析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分析,P指政治环境(Political System),E指经济环境(Economic),S指社会环境(Social),T指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这四项因素是衡量企业所处背景和经济实力的重要因素。本文中对于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也适用PEST分析法来进行产业内营销影响的宏观分析。

(一)P政治环境

2001年黑龙江省颁布了我国首个地方性绿色食品法规,即《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2013年黑龙江省政府为了推动绿色食品市场推广颁布《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市场推广工作方案》《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纲要》,2014年6月,黑龙江省政府出台了《关于绿色食品营销渠道建设的指导意见》。

(二)E经济环境

黑龙江省始终将耕地保护、农村土地整治作为重点项目狠抓落实。截至2013年,黑龙江省立项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达721个,新增耕地面积174万亩,增地率居我国第一位,土地总规模达2067万亩,累计资金投入量高达167.98亿元。其中“两大工程”实施的子项目达205个,整治规模达881万亩,新增耕地面积为68万亩,总投资资金量达99.01亿元。

(三)S社会环境

一是人口环境。营销市场的发展受人口、购买力的影响。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的营销不仅针对本省内部,更多的是销售到省外市场。截至2014年5月,我国大陆总人口数量达13.6亿人,黑龙江省人口数量为3835万人。伴随着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在市场的认知度被提高,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是人文环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消费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偏向健康、营养、环保的绿色消费,这有助于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根据我国社会调查事务所报告得知,被调查的人中73%认为开发绿色产品非常必要,他们支持环保事业,在他们看来绿色产品有助于改善环境状况。根据我国消费者协会市场调查资料得知,76%~84%的消费者愿意主动购买绿色农产品。绿色消费的观念使得传统的消费观念,以及不关注社会环境利益的观念得到改善,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环保意识大大加强,环保作为一种新的消费观念,逐渐被我国公民所接受,这为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提供有利条件。

(四)T技术环境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绿色农产品营销的发展。新型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方式能够减少产品流通的环节,降低了销售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网络营销将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紧密的联系到一起,通过无纸化贸易、信息贸易、电子广告、网上采购等方式,将产品销售到消费者。绿色农产品网络营销具有全球化、个性化、价格公开化、渠道直接化等特点。

二、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对策

(一)提高绿色营销观念

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营销企业应该树立绿色的营销观念,这需要相关工作人员在生产经营中将绿色营销的意识传承下去,将绿色营销的观念贯穿到经营的全过程,从原料农产品的定价、包装、宣传、服务到销售都需要进行绿化。同时注重培养绿色企业文化,使企业在全社会树立起关心社会、保护环境、对消费者负责的公众形象,提高本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拓展绿色分销渠道

营销渠道的通畅对绿色农产品企业的营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绿色农产品的营销渠道依据中间环节方面分类能够分为零层营销渠道、一层分销渠道、二层分销渠道。企业绿色农产品零层营销渠道是指绿色食品企业直接将产品销售给最终消费者,主要通过绿色农产品的销售部门、专卖店等实现农产品的销售。零层营销渠道是从产销一体化的方向着手,促进生产与销售的有机结合。黑龙江省在进行绿色农产品营销的过程中应注重发展多渠道的营销方式,做好售前宣传、售中使用、售后咨询的配套服务。

(三)提升品牌影响力

黑龙江省农产品整体质量水平较高,因此相关部门在进行绿色农产品营销的过程中应加大宣传,提高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的品牌影响力,这是进行绿色农产品工作的重要部分,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随着黑龙江省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产品质量得到增强,绿色食品产业日益融入三农工作,成为食品安全工作重要内容,实现现代农业建设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打造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知名品牌是必然选择。

(四)增强品牌竞争力

黑龙江省绿色农产品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整体品牌形象良好,但知名大品牌数量不多,这极大影响了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造成产业效益整体水平不高。面对日益竞争的绿色食品市场竞争环境,黑龙江省相关部门应深入发展绿色食品产品,打造具有特色的产品品牌。这需要黑龙江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发展绿色农产品,打造龙江绿色农产品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绿色农业发展分析例11

一、绿色食品资源发展影响因素界定

本文研究内容为绿色食品资源发展的宏观环境,主要涉及发展经济学内容,研究对象为绿色食品资源发展,资源的发展涉及到政府、农户、企业、中介、科研院所等主体,由于主体众多,形成互相关联,互相影响的战略发展系统。本文提出其中之一作为影响因素,政治、法律因素进行分析[1]-[2]。

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资源政治、法律影响因素分析

(一)绿色食品资源相关的政策法规现状

通过调研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得到相关数据和资料,经过整理,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相关的政策法规主要包括:

1、法律法规6部,分别是《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食品卫生法》,《商标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6部法律法规中的立法重点为绿色食品监管,并没有提到绿色食品资源相关内容,可以说绿色食品资源立法落后。

2、部门规章6部,仅选取了《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6部部门规章中的立法重点为绿色食品标志和标识监管,仅仅在《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中提到了绿色产地环境资源的保护问题。

3、规范性文件一般为针对绿色食品相关的产业文件,并没有包括绿色食品资源相关内容,可以说绿色食品资源相关文件为零。

4、新增出台文件,2014年4月刚刚出台,仅仅选取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规范》。这些新增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资源的发展制定了比较详细的规范,从绿色食品发展的源头上提出了可执行的标准。

综上所述,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相关的政策法规相当健全和完备,但是有关绿色食品资源相关内容少之又少,可以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资源立法已经与其发展的情况不匹配,滞后。

(二)绿色食品资源法规执行机构现状

通过调研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得到相关数据和资料,经过整理,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资源进行监管的机构和部门主要由以下部门组成,

1、产业政策与法规处,该机构职能:承办农业和农村经济法规草案及规章的起草和执法监督工作,指导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承担农业行政复议、应诉工作;承担机关有关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工作。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该机构职能:拟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政策、法规;依法实施符合安全标准的农产品认证和监督管理的有关工作;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承担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理、质量监测、信息、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机构考核工作。

综上所述,绿色食品相关的政策法规执行机构现状是监管的主要对象为绿色食品,或者严格意义上的绿色食品产业,按照监管的过程,有立法部门,有执法部门,但不存在单独机构对绿色食品资源进行监管,而且在执法过程中,由于绿色食品资源立法的不明确,执法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部门共同负责的现象。

三、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资源政策法规现状产生的原因

通过分析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资源政策法规现状,可以从绿色食品产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个角度进行原因分析,

(一)外部环境原因,黑龙江省相关职能部门,尤其是立法部门,对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资源的立法重视程度不够。黑龙江省农业委员会产业政策与法规处提出相关立法草案,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黑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提出相关标准草案,对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资源的认识程度在以上部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也受到立法数量的影响,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行业协会也没有将绿色食品资源的发展和开发提高的立法的程度,消费者对立法的重点在于绿色食品质量安全,并不十分重视绿色食品资源。

(二)内部环境原因,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资源发展的主体涉及农户、企业。首先,各主体中并不存在立法主体,因法律具有强制约束性,各主体从自身角度均不会主动诉求立法,其次,绿色食品资源特征不同,进而开发主体行为千差万别,法律的普遍适用性较差,如果要求保持一致性,部分地区可能会阻碍资源的开发和发展,最后,由于立法滞后于资源开发,政策法规执行也具有滞后性,内部主体参与程度比较低。

四、黑龙江省绿色食品资源政策法规改善建议

(一)加快制订和出台绿色食品法律法规

虽然黑龙江省相关部门在相关法律修订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绿色食品资源发展法律规制体系是由众多法律法规共同构成的,我们在颁布新法的同时还要加紧修订已有法律,使之相配套相协调共同构筑高效的绿色食品资源发展法律体系。

省级人大或省级地方政府,要加快制订和出台绿色食品资源生产、加工、运输、贮藏、营销、监督、处罚等全方位的法律和法规。省、市、县要制订相关的可操作的细则和具体的监管办法。同时,明确与工商、质检等其他部门的责任和权力。形成依法监督和管理绿色食品资源的合力。

(二)完善绿色食品资源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

通过立法明确绿色食品资源发展的组织结构和主要责任部门。避免出现绿色食品资源发展问题时各部门相互推诿不愿承担风险责任的现象。通过立法手段加强绿色食品资源发展的保障性控制措施。立法中应明确绿色食品资源发展法律保障监测、评估的详细规定,要求建立起以保障分析、保障控制为核心的法律保障机制,提前预防或避免绿色食品资源发展问题的发生。通过法律制度切实保障绿色食品资源发中有多元主体的参与保障机制,以上各部门形成保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