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07 14:43:47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例1

[中图分类号] P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220-2

0 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各种资源开发和工程建设类活动力度也普遍增大,岩土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地质灾害随时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破坏各种工程设施,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到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1 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

由于岩土工程缺乏环境保护的观念,缺乏减轻地质灾害的观念,仅仅是由于地基处理的需要,仅从工程观点出发,从而出现了许多不但没有加固好工程地基或边坡,反而诱发了深层的更大的地质灾害的例证,如水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矿山等都有这方面的教训。为了弥补岩土工程学这种先天不足,地质工程学应运而生。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2 我国几处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我国的地质结构较为复杂,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以及一些社会经济因素,都加剧了地质灾害对我国的影响。我国主要的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还导致破坏铁路、公路、航运、水库、堤坝和通信等工程设施,破坏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等。

2.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造成滑坡的诱因有①地震;②降雨和融雪;③地表水的冲刷、浸泡;④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⑤开挖坡脚;⑥蓄水排水;⑦堆填加载;⑧劈山放炮,乱砍乱伐。滑坡发生的规律: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 ①江、河、湖( 水库) 、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②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③易滑( 坡) 岩、土分布区。④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2.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崩塌的诱因:①采掘矿产资源;②道路工程开挖边坡;③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④堆(弃)渣填土;⑤强烈振动。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2.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 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泥石流的诱因: ①合理开挖。 ②) 不合理的弃土、弃渣、弃石。③滥伐乱垦。

2.4 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 洞) 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地面塌陷发生的规律: ①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②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③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 1-2m)的“天窗”地段;④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⑤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⑥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⑦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⑧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⑨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3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防治措施

3.1 工程治理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点是隐蔽性(如抗滑桩)、复杂性(如抗滑桩+锚拉+挡板+冠梁)和多样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桩,亦可采用挡土墙),以地下工程施工为工艺特点,因此与地基与基础工程和岩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艺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主要有:( 1)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现行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 厂 r02 18 -2006) 。( 2) 各类工业与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设项目的地基与基础、深基坑、高切坡、地基处理、基础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2 -2002)。( 3) 各类水利水电工程的土石方、地基与基础和岩土工程所涉及的技术规范和标准均可参考使用,如《水电水利工程预应力锚索施工规范》( DIJT5083 -2004) 。( 4) 各类交通建设中所涉及的边坡、滑坡、危岩、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 JTJ042 -94) 。

3.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实践

3.2.1 做好防治工程设计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必须根据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成因机制、运动模式、易发性及防治目标制定。( 1) 根据致灾的成因确定主要防治途径。( 2) 根据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和工程量。

3.2.2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现行行业规范,( 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等技术标准及资料分析,国内防治地质灾害的主要工程类型有: 排( 截) 水工程、支( 拦) 挡工程、加固工程、护坡工程、减载与压脚工程及搬迁和避让等,设计分别采用了对应的防治工程措施。

3.2.3 地质灾害工程实践

(1)工程防治措施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 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 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2)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树造林,种草护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投资省,能促进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条件,防治作用持续时问长的特点,需较长时间才能发挥其效益。根据调查区地质灾害特点和自然经济条件,泥石流区,地面塌陷区及水土流失区应采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防治措施,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经济损失。(3) 避让措施:①雨天避让措施。对灾害隐患点和变形斜坡,采取雨天临时避让措施,各镇在防灾预案的基础上编制安全转移预案,雨天对受威胁户一一作转移地点安排。应根据就近原则、转移地( 接受户) 不受地质灾害或其它灾害威胁的原则进行操作。②搬迁避让措施。对一些危险性大、危害性严重的地质灾害,防治费用超过搬迁费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质灾害威胁的,采用搬迁避让措施。调查区需搬迁避让或已搬迁的灾点。

4 小结

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全球地质灾害频发,使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资源环境发生严重破坏及损毁的过程或现象。因此,如何做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使得防治工程水平得以提高,从而有效地抵御城市地质灾害,保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相然,姚志祥,城市岩土地基工程地质.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

[2]苏涛.我国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决策管理专家论坛,,2009.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例2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随着土地资源日趋紧张,大城市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已成为必然趋势,地下车库、地下商城、地下通道、地下铁路、各种地下设施将会越来越多,地基处理问题也会非常突出,处理不当容易产生地质环境问题,引发突发性的地质灾害。据资料统计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种类的地质灾害在我国十分发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约占国土面积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二、我国地质灾害的特征与危害

我国地理位置独特,地质构造较为复杂,生态环境多变,加上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经济较为落后,承灾能力较弱等因素,我国的地质灾害形成了灾害类型多、分布广、强度大、频度高、影响较宽的格局。据相关统计资料,滑坡、泥石流、地陷、地面沉降等多种地质灾害在我国广泛分布。其中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围大约占国土面积的一半,西南、西北地区最为严重。地质灾害的发生还会破坏铁路、公路、航运、通信、水库等工程设施,破坏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旅游资源以及生态环境。

地质灾害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自然因素而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即第一环境问题,属自然地质灾害;这些灾害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另一类是由人为活动而引发的地质灾害,又称第二环境问题,属于人为地质灾害,这些灾害往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增加。据地质灾害成因的分析,全国一半以上的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是人类行为引起的,建设工程的不合理是主要诱因。

现阶段,我国地质灾害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

1. 泥石流

泥石流主要是由于降水作用,在山坡或者沟谷发生的一种携带大量的泥沙、巨砾以及石块等物体的特殊洪流,是一种高浓度的液体与固体的混合物。泥石流的诱因主要有:不合理放置的弃土、弃石及弃渣等;乱垦乱伐;不合理开挖。

2. 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主要包括地裂缝、地面塌陷以及地面沉降等。目前我国发生地面沉降以及塌陷的城市已经逐年增加,最大的沉降量已经达到3m,这些城市有的独立成点,有的相互连接成为沉降带。造成地面塌陷的主要原因有:大量抽取地下水;表面溶岩活动;不合理地开采地下矿产资源等。

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地面塌陷有以下规律: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

(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

(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石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

(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

(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

(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

(7)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

(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

(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3.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岩体、土体在受到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人工切坡、地震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沿着软弱带整体或者分散的下滑现象。诱发滑坡的原因有:地表水的冲刷、浸泡;降雨与降雪;地震;河流等地表水体的不断冲刷;蓄水排水;开挖坡脚、劈山放炮以及乱砍乱伐等。

4.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崩塌主要有以下原因产生: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程开挖边坡、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堆(弃)渣填土以及强烈振动。

三、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管理措施

1. 做好防治工程的勘察设计工作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必须要根据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形成模式、易发性和防治目标来可学的制定。应切实做好以下两点:

第一,根据地质灾害的成因确定主要的防治途径;

第二,要根据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防治目标来确定防治工程的强度及工程量。

2.针对泥石流的防治管理措施

对于一些泥石流多发的地区,可以采取避绕的措施,如果实在无法避开,可采取以下技术措施加以防治:

(1)排导

可在泥石流流经的下游位置处修筑排导沟,以此来阻止泥石流漫流改道。

(2)拦挡

可在泥石流经常流经的沟道上修筑拦砂坝,这样能够将泥石流中的砂石等固体物质拦截下来,有助于减轻泥石流的危害程度。

(3)储淤

可在泥石流的下游建立停淤场,借此来调节泥石流的流量,以减少其对下游建筑的冲击。

3.针对地表变形的防治管理措施

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1)填堵法

该方法适合应用在塌陷深度较浅的坑洞处理中,先将坑洞中的松软土体清除干净,然后向坑中填入碎石和块石,以此来形成防滤层,最后覆盖粘土并进行夯实处理即可。

(2)强夯法

该方法是利用夯锤对土体的冲击力来不断提高土体自身的强度,属于防、治结合的技术措施,适用范围相对较广,效果也比较好。不仅可以用该方法对发生塌陷后的松软回填土进行夯实,而且还可以用来消除隐藏在坑洞中的软弱带,进而提高土体的强度。

(3)灌浆法

将预先拌制好的灌注材料通过人工钻孔或是岩土体自身的孔洞进行注浆,以此来对岩土进行强化,进而达到加固的目的。

4.针对滑坡的防治管理措施

由于滑坡是岩土工程地质灾害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为此,本文重点对滑坡的防治措施进行介绍。在处理滑坡问题时,应当本身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进行,对引起滑坡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防治。通过对大量的工程实践进行研究发现,治理滑坡最有效地措施有两种:

(1)对地表水或地下水进行控制,以此来达到减轻或消除水对坡体的威胁。通常情况下,在不计人为破坏的前提下,水是引发滑坡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其与滑坡的发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如果能够消除水对边坡的作用,便可以进一步防止滑坡的产生。具体做法如下:

①应当对滑坡区的地表水进行控制,避免其流入到滑坡区内,可在边界处修筑截水沟来对地表水进行截留;

②应在滑坡区内修筑排水沟,借此来排除区域内的地表水,减轻其对边坡的威胁;

③可采用垂直孔排水、支撑盲沟以及水平钻孔疏干等方法来排除滑坡区域内的地下水,具体方法的选择可按照边坡的地质结构特征和水文条件而定。

(2)对边坡的岩土力学强度进行改善

可以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借此来增强岩土体的实际抗滑能力,进一步减小滑动力。较为有效且实用的技术措施有边坡加固、削坡减载等。这两种措施从经济性和有效性来看,前者要比后者的效果更好一些。目前,在工程中应用较多的边坡加固技术包括钢混抗滑桩、挡土墙、预应力锚固、固结灌浆、电化学加固法以及SNS边坡柔性防护技术等等。方法的选择可根据实际工程而定。

5.针对崩塌的防治管理措施

对于崩塌的防治可采取以下措施:拦截、支挡、排水以及护坡护墙等等。这些都属于传统的处理技术。具体措施的选择可按照崩塌的原因来进行确定。除了这些传统的技术之外,目前还有一种新型技术,即SNS柔性拦石网,该技术在落石能量较高并且斜坡坡度较陡的条件下防治效果较好,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各大矿山和水电站等施工过程中,并且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技术。

除上述几点外,笔者认为我们还要重视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指植树造林,种植草地,对山坡进行保护,合理的开垦放牧。这种方法的优点是适用的范围广、投资小、改善现有的自然环境的状况,促进生态的平衡、防治的作用延续的时间比较长。但是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发挥这种方法的效益。根据调查地质灾害的特点以及自然环境的条件,应该对泥石流的区域、地面塌陷的区域以及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区域采取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的防治措施,来改善目前的自然环境,以便达到减少地质灾害发生的频率和生命财产的损失。

四、结语

综上所述,工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尤其是在地质灾害多发的我国西南地区,任重而道远。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得到应用,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术将会取得新的进步。

参考文献:

徐琪峰:《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6期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例3

[中图分类号]P64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9 ― 0069 ― 02

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质灾害也不断发生,而且地质灾害种类繁多,造成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不计其数。据有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近十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多达几十亿元。因此,掌握地质灾害及其防治管理措施的相关理论知识,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防灾减灾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一、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

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作用或者地质条件恶化、人类活动破坏而导致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地面沉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盐渍化等〔1〕。我国地质灾害分布广泛,活动频繁,带来的危害严重。根据我国自然灾害管理体系和统计调查,崩塌、泥石流、地面变形、滑坡等类型的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较高。

二、我国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一)地震灾害

我国处于环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两个最活跃的地震带上,是世界上地震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国家之一。1976年我国河北唐山7.8级大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经济损失无法计算;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一瞬间夺去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我国地震灾害的主要特征是:突发性强、地域分布广、发生频率较高、震级强度大、震源不深、破坏性大、损失严重。带来的直接灾害有:建筑物不同程度的破坏;生命线工程的破坏,比如交通、给水、排水、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工程系统;地面变形,地震往往会造成地裂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2〕此外,地震还会引发火灾、水灾、海啸、病菌传播、有毒物质泄漏等次生灾害。

(二)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

地质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率高,在各种地质灾害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尤为明显。〔3〕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地貌高差大、降雨量也大,这些特点极易造成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发生。此外,火山喷发也易导致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历史统计资料显示,我国长白山火山千年大喷发曾导致大面积的山体崩塌,滑坡,火山灰空降,泥石流,熔岩流,碎屑流等严重自然灾害,至今有部分地区无法种植开垦,带来的经济损失巨大,影响长远。这些灾害的主要特征是:山区斜坡地带、历时短暂、突然发生、来势凶猛、破环性强。带来河流通道堵塞、交通要道中断等破坏现象,严重影响灾区工农业生产,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地面变形灾害

地面变形灾害主要包括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及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经世界各地专家研究员长期调查研究,普遍认为造成地面变形的主要原因是人为不合理地开采地下水,地下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引起的。地面变形灾害的主要特征有分布广、规模大、危害严重。〔4〕全国有天津、上海、无锡等40多个发达城市受地面变形灾害影响,导致公路、地下通道、铁路、水库、通信等设施破坏,给工程建设带来极大不利,而且破坏了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环境,影响人民的正常生活,阻碍区域经济的发展。

(四)土地退化灾害

土地退化灾害主要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盐渍化等自然灾害。我国生态环境深受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土地沙漠化的影响,土地过度浪费,无法进行种植或者放牧,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土地退化灾害的主要特征有土地沙化、干旱、周期长、危害大。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已达40多万平方千米;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超过150万平方千米,而且在自然条件恶劣,风力吹拂作用下,非沙漠地区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日趋严重,再加上人为不合理开垦及过度放牧因素,导致我国土地沙漠化趋势仍然呈增长的趋势。

三、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措施

地质灾害的广泛性、突发性强、危害严重特点,决定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程需要较大的经济投入。因此,防治管理工程的规划、勘察设计及施工都应实现科学性、可操作性、最小风险与最大效益的有机结合,〔5〕并且要依据导致地质灾害的根本原因来确定实际有效的防治措施,这是一项长期发展的工作。

(一)加强对地质灾害监测体系和预报机制的科学技术研究

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原则,虽然地质灾害是一种不可避免而且难以精确预报的自然现象,但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地质灾害的预防研究能力也会逐步提高。加强对各种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及地质灾害巡查,制定地质灾害应急工作的分级响应程序,还要做好相关的应急保障,比如救灾队伍、物资、装备保障,通信的流畅传递保障等应急措施。〔6〕全面掌握地质灾害的动态信息,为可能受灾地区的人民群众的及时撤离,重大工程的有效保护等提供宝贵的缓冲时间。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程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国家政府部门应号召相关科研部门和人才积极投入该项研究中,共同努力,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工作,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地质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开展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信息社会服务系统建设

按地区分级,各部门认真合作,积极实地调查,统计完善地区灾害数据库建设,提供相关的地质数据、监测数据、气象数据、水文数据等,实现信息共享,地级、市级、省级、国家级部门之间的自然灾害网络平台数据保持流畅,共同研究各类防灾的信息,及时交流更新,随时掌握可能受灾区的动态信息,将有效信息在系统网站上,这样人民群众也可以掌握相关地质灾害的信息,做好相应的防灾准备工作,因此,各级政府应完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信息社会服务系统建设,为社会群体服务,这是具有实际价值意义的。

(三)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和减少人为破坏

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要根据本区域自然条件,科学地进行防治工程规划建设活动,合理利用土地、水资源,防止过度开发。广泛开展植树造林,合理开垦,宜牧则牧,防止水土流失。要合理开采地下矿产资源、石油、地下水,量入为出,维持地下水的动态平衡,增强环保意识,减少垃圾的产生,约束人类不合理的工程经济活动,比如人工滥伐森林树木、工程建设随意的开挖等现象,积极宣传环保意识,保证重大工程的安全实施,避免人工诱发的地质灾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健康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四)加强关于地质灾害应急等基本知识的宣传与教育

虽然我国社会防灾意识正在逐步提升,减灾能力有所增强,但少数人的防灾减灾意识淡薄、自救互救能力低、灾难预防措施少等现象依然使我们深感焦虑,人类生命安全得不到可靠保障。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关于地质灾害的相关知识的普及程度较低,宣传工作开展的很少,尤其在偏远的贫穷落后的山区,防灾保护意识很浅淡。由于地质灾害本身的不确定性及突发性,随时会带来不可预料的生命威胁,因此,有关政府部门对广大人民群众地质灾害相关知识的教育,同时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体应加大健康积极的宣传与教育。此外,适当组织人们进行防灾减灾演习活动,提高人们自我保护、互救的意识和能力,在面对灾害时,不再畏惧,反而有自己的独立生存能力。地质灾害应急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教育,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群众自我保护意识以及保护他人生命安全,所以有必要开展宣传与教育这方面的工作。

(五)加强突发性地质灾害勘察力度

应用先进科学技术,识别地质灾害在本区域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分布情况,为了保护城镇、企业、主要干道、桥梁等设施的安全,在进行工程建设之前,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勘察与检测,定性与定量结合起来评价该区域地质灾害的动态趋势,应尽量避开地质灾害危害区。制定科学的防灾规划,针对不同的工程建设不同的防护、加固工程〔7〕。根据勘察和评价的结果,选择适宜的建设基地,结合地区的自然条件合理开发,尽可能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所以对地质灾害的勘察工作显得极其重要。

(六)贯彻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责任制

相关各级政府应加强所在管辖区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责任制度建设,尤其对人为过失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地质灾害进行领导追责,要依法治国,时刻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领导尽职尽责,做好当地的防灾减灾宣传工作,保护所在区域的人民生命,阻止不合理的工程开发或者有安全隐患的工程实施。贯彻实施地质灾害防治管理责任制,是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的有力保证。

四、结语

地质灾害不可避免而且危害严重,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任务艰巨,要做到“有备无患”。随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强大发展,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会逐步运用到地质防治管理工作中,人们防灾减灾意识的逐步提高,防治管理工作自然而然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人们的生活会得到安全保障。只有保障了人们的安全,才能实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各级政府部门应大力支持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建设高水平的防灾减灾的科技队伍,提高我国的地质灾害防灾管理工作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人类美好的家园而奋斗。

〔参 考 文 献〕

〔1〕李引擎,王清勤,张靖岩.防灾减灾与应急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行业出版社,2008.

〔2〕秦国良,张磊.浅析我国地质灾害发生的特点、规律及预防措施〔J〕.科技创业家,2012,(11).

〔3〕许强.汶川大地震诱发地质灾害主要类型与特征研究〔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9,(02):86-90.

〔4〕段永侯.我国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与发展趋势〔J〕.第四纪研究,1999,(03).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例4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335-1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或者人为因素的影响诱导地质灾害的发生,进而对人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然环境产生极大的破坏。近几年自然灾害频发,严重的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其中主要包括水土流失,泥石流以及山体滑坡等,频发的自然灾害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本文主要针对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大家进行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处理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和科学依据。

1滑坡地质灾害概述

我们将斜坡由于受到重力或者破坏力的作用,使得岩石或者碎屑在多个滑动面滑动,进而造成岩体的整体滑动的现象称之为滑坡。一般情况下,滑坡所发生位置的不同其所产生的影响也会有所不同,在农村地区时往往会造成农田,房屋,道路以及农业设施的大量损坏,但是在一些城镇地区则会造成房屋,工厂建筑物的损坏,进而造成大面积的停水停电,而在矿山所发生的滑坡则会严重的损坏矿山的开采设备,甚至威胁到矿工的生命安全,造成停产等情况,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

2滑坡地质灾害的监测技术

由于地质滑坡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和损失,我们必须做好相应的地质灾害的勘查和预测工作。然而由于各地的地质条件的差异以及滑坡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我们在实际的地质勘查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不同,使用不同的勘查方法和技术,主要用到以下几种:第一,大地精密测量法。这种方法的产生是由测绘技术中移植过来的,通常我们采用三角交汇法和距离交汇法来测量滑坡变形的二维水平位移,而对于垂直位移的测量则是采用几何水准法和精密三角高程测量法来进行测量,使用小角法和测距法以及视准线法进行滑坡水平单项位移的测量;第二,综合自动遥测法。这种方法是使用自动化程度极高的远距离遥控监测系统或者空间技术卫星遥测完成监测,通过数据的自动采集,存储,打印和分析,绘制出滑坡变化的曲线和图表。由于这种方法的自动化程度较高,能够实现全天候的监测,在进行远距离的信号传输时省时省力,更能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但是这种设备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传感器容易产生故障,不适合长期使用。但是这种测量方法在滑坡快速变化状态下进行中短期的监测比较适合,值得推广。第三,GPS定位法,这种方法是借助空间定位技术完成对滑坡的监测工作的,GPS具有高度的静态性,然后利用该原理完成定位工作,能够对山体的滑坡变形和位移变化实现高精度的监测控制。有资料显示,上世纪的九十年代在国外就已经有使用GPS进行滑坡监测的实例,而检测人员主要进行实时数据的监督和查看,但是这种办法的检测精度比较差,现有的技术装备只能达到分米级或者厘米级,对于毫米级的技术装备的研究和使用仍旧比较缺少。

3滑坡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

3.1改变滑坡的几何形态

我们通过削减滑坡产生区的多余物质,增加一些防止滑坡的物质,通常是采用砍头压脚的办法来减少滑坡的总体高度,减少承受的载荷。这种办法简单易行,而且最终的加固效果也比较好,值得大力推广。

3.2设置防滑构筑物

由于失去平衡的斜坡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出现位移的情况,基于此,对于一些头重脚轻的山体应当进行人工干预,改变斜坡的整体外形,降低整体的重心,从而提升斜坡的稳定性,另外,修建一定数量的支挡设施。在一些比较陡峭的斜坡坡脚或者适当的地方,修建一些支挡设施,增加斜坡的重力平衡,另外在发生滑坡时,这些支挡能够起到稳定斜坡的作用。最后,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的改善土层的基本性质,可以采用爆破灌浆法、焙烧法等方法改善斜坡的地质情况防止滑坡灾害的发生。

3.3排水法

由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使得因排水不及时而产生的滑坡现象时有发生,基于此,必须及时的对滑坡区域的水分进行排除,以防止滑坡现象的发生。对于大型的斜坡来说,进行深部大规模的排水都要用到地下排水法,但是该种方法的施工难度和技术复杂性比地表排水法大的多。而近年来随着排水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垂直排水钻孔技术和深部水平排水廊道技术的结合,使得水平孔排水的方法得到了广泛使用,而其他的排水法则应用较少。另一方面来说,进行排水新技术的积极开发,进行地下排水,将垂直排水钻孔和深部水平排水廊道结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排水方法是近几年使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大型滑坡治理方法。

3.4预应力锚索抗滑桩

将预应力锚索和抗滑桩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全新的抗滑结构,这种方法将锚索和桩体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借助两者之间形成的相互作用力,来改变悬臂桩的受力特性,减小桩体的弯矩,在此基础上,桩体的下埋深度也变的更浅,使彼此之间的受力更合理,加快了工程建设的速度,降低了工程的成本。据资料介绍,与普通抗滑桩比,它可节省投资60%、混凝土70%、钢材80%,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3.5新型灌浆法

使用新型的滑坡内部的加固灌浆方法,将水泥的泥浆和岩石体以及土层进行混合,使其快速凝结在一起,将滑体和滑面以及滑床凝结成为一个整体,进而改善土层的性质,提升抗剪切的强度,稳定滑坡。这种办法的好处在于施工方便,机械化程度较高,劳动强度低,和其他的加固方法相比,这是一种主动的滑坡加固法。

4结束语

总之,滑坡地质灾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发展的稳定性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相关部门应当对此予以重视,采用合理的措施进行地质勘查,分析和预测,积极地开展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将滑坡危害的损失降到最低,从而推动社会的稳定发展。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例5

中图分类号: O7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露天矿山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矿山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中对生态环境影响最为强烈的一种场所。目前我国露天矿山的开采均为大面积剥离表层土后进行开采,故露天矿山开采有可能引发地质灾害。露天矿山目前涉及较广、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1.1滑坡

露天矿山在开挖过程中,往往会进行大面积的开挖。若开采矿层上部存在覆盖层,大面积开挖后覆盖层前缘往往直接临空,随着矿山的不断开挖,这些结构松散的表土层极易沿岩土结合面等软弱层面向下滑动,轻者产生表层垮塌,重则产生沿基岩面的土质滑坡。同时,这些剥离的表土一般随意堆砌,随着露天矿山的不断开挖,剥离的表土越堆越多,逐渐形成不稳定堆积体。这些堆积体未经过压实且未做任何防护设施,其整体结构较松散,易开挖,稳定性差,受暴雨及工程活动影响,易产生表层滑动,形成表层滑坡。

露天矿山岩质滑坡的产生主要与岩体开挖方式及其自身物质组成有关。露天开采矿层其倾向与开挖边坡坡向相同,且矿层倾角小于坡角,而矿层上部或其中往往含有软弱夹层。顺向缓倾角露天矿山开挖多属于不稳定结构,随着矿山的进一步开采,在大雨暴雨、地震等不利因素影响下,这种岩质边坡稳定性将进一步降低,极易产生向下滑动,产生岩质滑坡。

1.2崩塌

露天矿山产生崩塌也与岩体开挖方式及其自身物质组成有关。由于考虑经济的因素,露天采场边坡一般开挖坡度在80°以上,边坡未按设计要求分台阶,往往形成高而陡的边坡。当矿产倾向与开挖边坡坡向相反或相切,而岩层中卸荷裂隙发育,岩体稳定性较差,在大雨暴雨、地震和矿山爆破等不利因素影响下,这种高而陡的采场边坡极易形成不稳定楔形体向下滑动,轻者产生掉块,重者产生大面积崩塌。

1.3泥石流

露天矿山开采对土地与植被的占用和破坏面积较大,改变了矿区原生态的地形地貌。随着露天矿山的大面积开采,其自身植被固土保水的能力不断降低,随着大雨暴雨的冲刷,露天矿山的开采区水土流失将不断扩大,这种冲刷出来的表土、泥沙、石块等固体物质构成了泥石流的物质来源。同时,露天矿山剥离的覆盖层随意堆砌形成不稳定堆积体,这种松散堆积体表层易垮塌,随着雨水的冲刷,亦构成露天矿区泥石流的物质来源。露天矿山开挖后多为三面环山,前缘地形开阔,周围山体陡峻,地形上便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若矿山下游存在狭窄陡深的冲沟或河流,则在雨季露天矿山的下游沟谷泥石流较易发育。一旦矿山开发造成泥石流,将会对其下游村庄和农田造成难以估计的灾难。

二、露天矿山滑坡防治对策

露天矿山一旦滑坡,危害十分严重,首先应以防为主,防治大规模滑坡的产生。治理露天矿山滑坡,首先要做好矿山的截排水工作。为了防止降雨对采场边坡产生不利影响,在露天矿山开采前应在其拟开挖采场边坡上部及采场内开挖防洪截水沟,防治大面积的水流对采场的冲刷,降低采场边坡的稳定性。同时应在露天采场下部修建排水沟,将采场内汇集的雨水及矿山自身生活用水排放到指定的位置。其次,针对滑坡自身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下面分述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的防治对策。

2.1土质滑坡防治对策及建议

露采场的上覆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在边坡开挖后极易沿着岩土结合面产生滑移,形成土质边坡。对于人工开挖形成的覆盖层土质滑坡,建议采取重力式抗滑挡墙进行治理。对于中厚层的土质滑坡,建议采取抗滑桩进行治理。

若露天矿山在建设过程中剥离的表土随意堆砌在山坡沟谷地带,日积月累将形成不稳定堆积体,其结构松散,不稳定堆积体极易沿表层发生垮塌,建议在其前缘修建挡渣墙或挡渣坝。

2.2岩质滑坡防治对策及建议

露天采场的岩质滑坡一般是工程开挖形成的高陡边坡造成,为了节约开采成本,有不少露天矿山边坡开挖未严格按照开采利用方案进行,其开挖台阶高度、台阶坡面角均超过开挖标准,这些台阶高度一般超过20m,台阶坡面角在80°以上。同时由于岩层中夹有软弱夹层,露天采场的岩质边坡极易沿软弱夹层产生滑动,危害非常大。对于这种高陡岩质边坡,建议采用抗滑桩,并辅以预应力锚索(锚杆)和格构锚固等治理措施。

三、露天矿山崩塌防治对策

露天矿山形成的高陡逆向或切向岩质边坡极易发生崩塌破坏。矿山岩质边坡往往裂隙较为发育,这些裂隙面与边坡临空面和岩层面往往相互切割形成楔形体,随着人类开采活动的加剧,这些楔形体极易发生掉块、落石甚至崩塌。

对于矿区的潜在崩塌体的治理首先应选择彻底根治,对其进行彻底清除,消除后患。对于规模不大的潜在崩塌体,优先考虑人工清除的防治方案。当其规模较大或者人工清除困难时,应考虑采用控制爆破,避免爆破造成次生地质灾害。

当潜在崩塌体不能清除时,对中小型崩塌体可采取下列综合措施:在其坡角或半坡处设置落石平台或挡石墙、防护网;对易风化的软弱层,可对其裂隙灌浆或浆砌石护面;设置排水设施以拦截疏导山坡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对于大型的潜在崩塌体,在防护设施不宜实施的情况下,建议搬迁避让。

四、露天矿山泥石流防治对策

露天矿山开采对地表破坏极其严重,同时露天矿山一般地处山区,存在较多易形成泥石流的沟谷地带。因此,矿产开发活动中乱采乱挖破坏植被,废石废渣随意堆砌等,都可能诱发泥石流或加大原有泥石流的规模。

泥石流的防治应从源头上进行,首先应尽量减少矿山固体废弃物排放,其次对于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不应随意堆砌于沟谷地带,应将固体废弃物堆砌于修建好支挡措施的废弃物堆场。同时,对矿山及周边陡峻、固体物质堆积较多的沟谷地带应及时进行疏导,对其岸坡应采取护坡等防护手段防止其进一步垮塌。

五、高陡边坡防治对策及建议

露天矿山高陡边坡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矿山企业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压缩投资造成的。大多数露天矿山对这种高陡边坡只要不影响矿山的进一步开采,很少或者说基本上未采取任何治理措施,开采完成后则任由其发展,危害十分严重。因此,首先应从源头上尽量减少甚至避免高陡边坡的产生,建议露天矿山开采过程中分台阶开采,边剥离(扩帮),边开采,对台阶高度超过规定的块段必须先扩帮,后开采,开采边坡的坡角控制在65°以内,边坡高度控制在10m以内。

对于已经形成的高边坡,在边坡周边做好截排水工作,并采取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确保高边坡的稳定性。同时,对露天矿山开采已经形成以及将要形成的高边坡应加强监测。

六、结语

露天矿山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其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矿山应从源头上减少地质灾害安全隐患,严格按照开发利用方案的要求进行露天采场的开采,开采过程中分台阶分段进行开采,将剥离的表土集中堆放在设计好的废弃物堆场中。同时,露天矿山开采中一定要加强监测,发现地质灾害的前兆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反映。只有在露天矿山开采的每一个环节中加强对地质灾害的监管,才能将治理措施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 王福成,陈宝智.安全工程概论[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2.

[2] 施伟忠,方红.湖北省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及防治对策[J].湖北地矿,2003,17(9):22-25.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例6

1.前言

随着经济地快速发展及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越来越高的要求,包括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等很多因素导致人们对住房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地表出现了更多的高层住宅。正是由于人类这样的需求越来越大,地产商在地面上的活动也越来越频繁,人类的活动明显超过了地表的承受能力,地表已经变得越来越脆弱,在最近几年,地面坍塌的事故也是时有发生。所以,我们为了保证建筑物能够稳定地“站住脚”,合理有效地控制建筑物的沉降范围,常采用桩基础。我国幅员辽阔,地质形式千变万化,实际情况十分复杂,所以研发经济可靠的适合的新型桩基设计是地基界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将结合实际的工程工作经验,对岩溶地面塌陷区如何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及如何完成桩基设计做简要的论述。

2.岩溶地区高层建筑的地面塌陷状况

最近这些年,随着城市建设脚步的加快,高层建筑在城市中越来越多,当然,在高层建筑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很多地质问题,很多高层建筑的建设场地都是岩溶地面的塌陷区,下面将简单介绍下岩溶地区高层建筑的地面塌陷状况,简要地分析了下地质灾害的成因以便对其进行深入地研究。其中比较有效果的就是桩基技术的引用,岩溶洞具有裂隙发育的特性,而桩基可以根据不同的裂入深度保持地基的安全。

2.1场地地质条件

塌陷地常常距离水源或峡谷较近,这是由于板块的交界处常常形成河流山谷,这里也是地质活动较频繁的地区。比如某塌陷区的岩土结构组成如下,浅层为粉粘性土构成,地表或多或少覆盖着耕土、填筑土及生活建筑垃圾;中部为软弱土层构成,在该层的中间段往下,岩土粉质会逐渐变密,在底部会出现少量的砂砾石、碎块石;基底为石灰岩,石灰岩中岩溶发育,常形成有带状溶洞、蜂窝状溶洞、溶孔及孔隙,成层性明显;在塌陷地区的地下水中会有少量的上层滞水、孔隙潜水。很多地下水是城市的主要淡水水源。水源周边会开设很多打水井,尤其是抽取岩溶水,若长期超水量打水,漏斗会逐年下降,长此以往,该地区就会形成岩溶地面的塌陷危险区。

2.2岩溶地区的塌陷状况

最近20年左右,在我国很多省份都发生过岩溶地区的塌陷事故,有的地区的塌陷坑洞多达20处,塌陷面积达到几个公顷,造成了方圆百米内的房屋倒塌、民房受到严重损害、地面开裂严重、地下水管道破裂等现象发生。通过使用雷达和静力触探的方法可以找到很多状况异常的土洞,发现很多区域溶洞开裂。影响十分恶劣。

3.岩溶地面塌陷区的地质灾害的治理措施

3.1应用桩基技术

很多塌陷的高层建筑都是带有地下室的,有的甚至带有3层地下室,所以对于已经塌陷的高层建筑我们要开挖和支护基坑。在打进桩基之前,首先要测试岩溶的裂隙状况,然后再确定打进桩基的深度。为保证施工安全,及有效地形成一个含有水、土、岩石的封闭单元体,要在钻孔之前对岩溶裂隙注浆。首先要选择使用高压旋喷支护基坑。高压旋喷桩和百喷桩组合而成的止水帷幕的有效深度可达到5米左右,并且它们的组合状况还具有明显有效的支护作用。在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几点:开挖基坑要采用陡坡和放坡方式,注浆一定要喷到岩面上,在遇到溶洞和漏液的时候要先注射浆体,遇到裂缝要加深。支护完毕之后,进行的操作是施工勘察,勘察的内容是索取岩溶附近的裂隙状况;确定桩基深度;确认需要注浆的区段以及注浆的量;进行拍照和水位记录,数据的有效分析。最后是桩基的设计,在设计桩基之前要先使用钻孔灌注嵌岩桩,灌注它的目的是保证桩基的安全稳定。开始要检查桩端下面的岩石是否还完整,检查它的刚度是否还能达到所设计的承载刚度。在施工的时候要提醒他们不断地调整装和孔的位置,从而满足不同长度的桩基的使用要求。

3.2应用质量检测技术

常用到的质量检测技术有试验桩静荷载、检测桩基基身质量、观察建筑物沉降状况、基岩注浆等。在治理地质灾害的时候,如果治理的结果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岩石单元体并且有效地切断了地下水和外界的联系,那么这样的治理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在水位的检查方面,常用到的方法是通过基坑外部设置的观测孔进行观察,若坑内存在降水现象,可以考虑使用疏水措施,进行完毕后水位没有发生过大变化说明设计的止水帷幕是成功的。在对基岩注浆的时候,可以延伸到十米之外。检查方法是进行钻孔,若分析裂隙中存有凝固的注浆体,说明注浆之后没有发生漏液现象,说明基岩的裂隙已经被顺利地堵住了。要想真正地治理地质灾害,需要完成的工作就是认真地分析坍塌的原因,然后针对性地进行勘察和桩基设计,确保形成完整的刚度满足要求的岩土单元体。需要注意的是钻孔前要确定桩基潜入的深度,而确定桩基深度就要对裂隙的状况进行良好的勘察,勘察工作十分重要。

4.桩基技术分析

4.1桩基的设计方法和计算

设计桩基不同于设计其它东西,它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对材料性能的了解和选择。要根据建筑物的规模和施工技术水平选择桩基的尺寸和型号,计算桩基的数量和布置状况,还要对桩基的承受能力进行有效的计算。减沉量的计算也要在这个阶段完成,减少沉桩的目的是因为虽然承载力满足要求,但是沉降量对于实际承受力过大,所以要减少桩量,从而降低应力。减沉桩的幅度一般较小,数量也很少,即便这样做,减沉后的地基沉降状况相对于单桩的沉降量还是很大的。

4.2对软土地区的地基模型进行分析

首先介绍一下基地模型,它是用来反映土体在外界荷载的作用的时候地基的土应力和应变关系的一种数学表达式。选择地基模型也是十分重要的,基要根据地基的承载力行之和负载能力等情况进行有效分析和选择。模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要能够准确描述受力状况,第二要能够便于计算和分析。若所要建设的建筑物的荷载小于所选择的场地的地基承受能力大,可以选择使用分层地基模型进行桩基设计分析。这个方法可以分析出地基的土分散状况和土质变形的状况,它的作用重点在于土层的非均匀性,它的分析策略是根据深度分层分析,所得出的结果是比较可靠的。

4.3分析软土地基沉降变形模型

地基的沉降量是评价一个地基设计的重要标准。沉降量的分析要先分析得出地基在静力荷载下的沉降量,有一个常用的公式:沉降量是畸变沉降量和固结沉降量以及次压缩沉降量的总和。在实际工程中,要合理地建立桩基础模型,要对土质的特点、孔隙水压的特性、建筑物的受力特性等做全面的分析。认识到这些才能保证桩基设计的安全性。计算桩基沉降的模型有实体深基础模型和连续体模型两种。前者将建筑物的沉降看做是一个实体在地下的变形。后者将其分为土和桩基两者各自的沉降比较实际。

5.结语

在具岩溶地区的塌陷区进行建筑物建设之前一定要进行地质勘查,对于存在的地质灾害一定要进行地质灾害治理,地质灾害的治理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在工程中采用局部治理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治理方法的研究要加大投入,以应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

【参考文献】

[1]何平毅,陈贤防.广西岩溶塌陷区某中学教学楼地基灌浆加固处理工程实例[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5(4):47-48.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例7

中图分类号:F416.1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自然的变异和人为的作用都可能导致地质环境或地质体发生变化。我国南方山区遇到的最多的地质灾害就是人为或自然形成的边坡问题。人类与环境密不可分,因此在进行生产建设的同时,必须顾及到边坡的环境效应。边坡作为地质工程的分支,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课题。某地质公园沿线因海蚀作用和修路切坡,造成该段路线出现多处路基坍塌、边坡滑坡、崩塌、落石等不良地质现象。本文通过工程地质分析法及定量分析法,对该地区的灾害类型以及成因进行分析,运用极限平衡法对花园路东端边坡进行稳定性计算,针对其灾害类型提出相应的治理方案。

1 工程概况

研究区位于我国沿海某地质公园,所在地区年平均气温约22℃,全年85%的雨量出现在4~9 月,其中48%分布在7~9 月(后汛期)。气候受海洋影响,台风频繁。在4~9月份的强降雨季节,更是斜坡类地质灾害的频发时段。边坡所在山坡由近南北向(北北西向)转为近东西向走向。坡顶高程介于40~60m之间。发育近东西向的浅沟,冲沟依断层发育,将山坡分为南北两段。边坡高7~40m,边坡设一宽平台(规划为观景平台),平台高程10~17m。边坡所在地层岩性较为简单,主要分布有第

四系人工堆积层(Q4ml)、坡残积层(Q4dl+el)和崩坡积层(Q4dl+col)及泥盆系双头群砂岩(D3sh ),局部穿插流纹质凝灰熔岩、混合花岗岩岩脉[1]。边坡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局部存在上层滞水。基岩裂隙水含水岩组为泥盆系砂岩。边坡上部

土体结构孔隙度较大,渗透性较好,大气降水能快速向下渗流,直接补给基岩裂隙水。地下水呈面状或构造裂隙通道径流,由高向低处排泄。地下水位、水量随降水量及渗入岩土体水量呈动态变化,枯水季节地下水埋藏较深,强降雨期间,地表水沿岩土体孔隙或裂隙强烈下渗后,岩土体孔隙及裂缝充水,地下水位上升。在强降雨条件下,地表水下渗后,一方面起软化作用,降低(岩)土体强度,另一方面形成渗流场,产生渗流荷载,对边坡稳定很不利。

2 研究区灾害类型及工程地质分析

2.1研究区灾害类型

花园路东端边坡主要为岩质边坡,边坡病害主要表现为坍滑、顺层岩石滑坡、滑移(塌滑)式崩塌、倾倒式崩塌和错断式崩塌等。滑坡、崩塌体的滑移面主要依附于岩层、层间错动带、构造破碎带(断层、岩脉)和构造结构面或其组合。

2.2研究区边坡灾害工程地质分析[2] ~[5]

边坡主要为岩质边坡或破碎岩石边坡,局部地段因断层、断裂构造作用,岩石破碎,构造破碎带的发育和岩脉的侵入使得岩层差异风化。在风化严重地带,形成类土质边坡。岩体中构造结构面发育,结构面间多见泥质充填物且结合程度较差,类土质边坡体风化严重,为全强风化残积物,较为松散,沿路边坡产生滑塌、岩石滑坡、崩塌地质灾害较多。花园路东端边坡长约250m,高7~40m,边坡坡度60°~90°。坡体主要由强~弱风化砂岩、粉砂岩及泥岩(板岩)组成,边坡属岩质边坡或破碎岩质边坡。岩层总体产状120°~160°、∠ 25°~45°,冲沟部位因F3断层作用,岩层褶曲,揉皱,产状变化较大。因多期构造作用,岩体破碎并有轻微变质现象。岩层间多见泥化夹层充填,节理结构面上多铁染。边坡长期暴露未设防护,不利构造结构面(带)发育,岩体松弛严重,崩塌落石病害也较为严重,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当强降雨地表水迅速补给坡体,浸润岩体,结构面强度降低,在动静水压力作用下,边坡便发生坍塌、崩塌或滑坡灾害,甚至引起古滑坡的局部复活。几年来的雨水冲刷作用,边坡岩层松弛,变形范围逐渐扩大加深。因此,坡体结构面发育、结合差、坡度陡、不利的临空面是边坡岩体滑移崩塌的主导因素,强降水和地下水作用是产生崩塌滑坡的激发因素。

边坡属岩质边坡或破碎岩石边坡,边坡陡倾,边坡依据变形现状可分为6区段:

古滑坡(老错落体)

坡体中存在构造破碎带,破碎带岩石风化颇重,岩芯呈碎砾、碎块状,钻进中漏水严重,破碎带厚约3~6m,在坡脚一带(海平面)出露。破碎带发育于北东向(F3)断层的上盘, 为压扭性结构面(带),总体走向为近东西向,可能为早期北东向(F3)断层上盘的次级配套构造,经后期近东西向压(扭)性构造的改造形成,产状为335°~0°,∠15°~45°。

崩塌错滑变形区

坡于F3断层的上盘,边坡体为岩质边坡,上部为强~弱风化中薄层状泥质粉砂岩,下部为中厚层状弱风化石英砂岩,下伏紫红色板岩和灰白色砂岩。因构造作用致使岩层破碎,节理裂隙极发育,风化较严重,中上部坡体呈散粒结构或碎裂结构,下部坡体呈碎裂块状结构。岩层产状为120°∠ 30°,坡体中发育一构造破碎带,产状为335°~0°∠15°~45°。修路切削坡体下部厚层状坚硬砂岩层,形成倾角60°~70°的陡倾临空面。边坡坡体中下部岩层大部分沿不利结构面松弛张开,岩块张开达40余厘米,深约数米,形成危岩,上部斜坡亦发现松弛拉张裂缝,结构面(带)的强度逐渐降低,坡体松弛范围继续扩大,且在上部岩层荷载作用下,遇特殊灾害气候或地震影响,坡体沿构造破碎带易形成滑坡灾害。

风化剥落坍塌变形区:

边坡于F3 断层的上盘,断层构造作用,褶曲发育,岩石破碎。边坡坡度陡(60°~70°),长期暴露,因雨水冲刷,形成剥落坍塌,坡脚堆积较多塌落物。上部中薄层状泥质粉砂岩,岩层揉皱,风化严重,边坡上部岩石风化严重,呈散粒结构或碎裂结构,为破碎岩石边坡或类土质边坡。下部岩层为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岩石破碎,节理裂隙发育。下部坡体岩石结构类型为碎裂块状结构,为破碎岩石边坡。岩石结构面发育、贯通,结合较差,坡体沿陡倾不利结构面松弛并有裂隙张开,岩石沿缓倾不利结构面(带)滑移,倾倒,形成崩塌落石病害。

倾倒崩塌变形区:

边坡主要由中厚层状砂岩组成,岩体破碎,呈层状碎裂结构或块状镶嵌结构,上部岩层为中厚层状砂岩,岩层间多见泥化夹层或泥质充填物,节理裂隙发育。下部岩层为中薄层状砂泥岩,岩层褶曲,破碎,呈碎裂结构。岩层和节理裂隙间多见泥化夹层或泥质充填物(泥膜),结构面结合差。坡体中

陡倾的张扭性结构面特别发育,结构面长大、贯通整个边坡。在陡峻的坡形条件下,边坡易沿陡倾的结构面松弛,结构面张开,形成贯通裂缝,为表层水下渗提供通道,中下部岩体沿缓倾的不利结构面滑移、塌落,形成岩腔,随着岩体松弛,裂缝贯通,在不利的气候条件作用下,表水的贯入下渗浸润岩体,结构面强度降低,边坡产生沿不利的缓倾临空的结构面塌滑,形成倾倒式崩塌地质灾害。

滑移崩塌变形区

边坡主要由中薄层状砂岩组成,岩层产状为125°~160°,∠35°~39°,岩石破碎,岩层和结构面多见泥化夹层或泥质充填物(泥膜),节理裂隙发育。在较陡的坡形条件下,边坡沿陡倾的结构面松弛张开,形成贯通裂缝,为表层水的下渗提供通道。表层水快速下渗,浸润岩体,结构面强度降低,在动静水压力作用下,岩体易沿缓倾临空的不利结构面(层面)滑移、塌落,形成滑移式崩塌地质灾害。目前,边坡体中结构面已松弛张开,边坡大部分滑塌呈直立坡,坡脚平台堆积大量的崩塌落石。

崩塌落石变形轻微区:

边坡主要由中薄层状砂岩组成,岩层产状为150°~160°、∠ 25°~45°,岩石破碎,岩层间多见泥化夹层或泥质充填物(泥膜),节理裂隙发育。该段边坡为岩质边坡,岩体呈层状镶嵌结构,边坡走向与岩层基本正交。边坡顶部岩体顺层面松弛松动,在雨水冲刷浸润作用下,易滑移,失稳倾倒,形成崩塌落石,零星散落于平台上。

2.3研究区地质灾害成因分析

依据平面地质调查和钻探资料可知,沿路边坡岩体主要为砂岩,局部地段有岩脉侵入体,岩石破碎,岩体呈层状碎裂结构和层状块状构造,结构面发育且结合程度较差。据钻孔揭露,岩层风化程度中等,有轻微变质现象,结构面多见铁染,受断层构造作用及岩脉侵入影响,岩体风化厚度极不均匀,结构面间多见泥化夹层或泥质充填物。坡体岩土体的风化以及结构面结合程度的差异,导致岩土体工程性质的差异。由于不同岩土体中结构面的影响,当遇强降雨等因素影响,地表水沿结构面迅速补给坡体,使岩土体和结构面的抗剪强度降低,引发岩土体较大差异性,并引起岩土体沿差异界面发生滑动。由此可知:岩土体的风化程度和结构面结合程度的差异较大,岩土体不利结构面的组合发育等是崩塌、滑坡发生的内在因素。

3 边坡稳定性分析[6][7]

3.1计算方法及计算软件

结合工程地质情况、岩体结构构造特征和边坡体病害类型等,边坡病害体的滑移面多为结构面的组合,其稳定性计算方法采用折线滑动法计算。对存在多个滑动面的边坡,分别对各种可能的滑动面组合进行稳定性计算分析,并取最小稳定性系数作为边坡的稳定系数。稳定性系数计算采用Bishop法,在极限平衡的基础上,运用竖向条分法来计算边坡的稳定,各滑动面由搜索算法确定所计算边坡的最危险潜在破坏滑动面位置[8]。

3.2计算剖面

根据病害边坡稳定性分析结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剖面进行分析计算,花园路东端崩塌滑坡段(含古错滑体)边坡1-1′、2-2′、4-4′及5-5′剖面,进行稳定性分析。各个剖面见图1-图4。

图1 花园路东端边坡1-1′剖面

Fig.1Slope 1-1′ section at the eastern of Huayuan Road

图2 花园路东端边坡2-2′剖面

Fig.2Slope 2-2′ section at the eastern of Huayuan Road

图3 花园路东端边坡4-4′剖面

Fig.3Slope 4-4′ section at the eastern of Huayuan Road

图4 花园路东端边坡5-5′剖面

Fig.4Slope 5-5′ section at the eastern of Huayuan Road

3.3 计算参数

计算所采用的参数表见表1,计算中考虑了岩土体自然和饱和状态,饱和状态采取了折减强度。

表1岩土物理力学参数表

Tab.2 Mechanics Parameters of Rock and Soil

地层名称及成因 天然重度(KN/m3) 凝聚力(kPa) 内摩擦角(度)

粉质粘土 18.0 20 18~20

强风化砂岩 20.0 30~50 20~22

弱风化砂岩 24.0 90~95 30~35

微风化砂岩 25.0 130~135 35~40

3.4 计算模型

图5 花园路东端边坡1-1′剖面计算模型

Fig.5 Numerical model of Slope 1-1′ section at the eastern of Huayuan Road

图6 花园路东端边坡2-2′剖面计算模型

Fig.6 Numerical model of Slope 2-2′ section at the eastern of Huayuan Road

图7 花园路东端边坡4-4′剖面计算模型

Fig.7 Numerical model of Slope 4-4′ section at the eastern of Huayuan Road

图8花园路东端边坡5-5′剖面计算模型

Fig.8 Numerical model of Slope 5-5′ section at the eastern of Huayuan Road

3.5 计算结果

天然状态下1-1′、2-2′、4-4′和5-5′剖面的安全性系数分别为1.173、1.000、1.044 和1.107,此工况下边坡处于稳定性较差状态,未达到规范要求的安全系数,安全储备较低;遇到特殊灾害气候,在连续降雨或暴雨,岩土体达到饱和状态时,1-1′、2-2′、4-4′和5-5′剖面的安全性系数分别为1.030、1.034、1.070和1.054,此时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易发生新的地质灾害。计算结果见表2。

表2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计算结果表

Tab.2 Safety factors of slope stability calculation results

剖面序号 天然状态 饱和状态

剖面1-1′ 1.173 1.030

剖面2-2′ 1.000 1.034

剖面4-4′ 1.044 1.070

剖面5-5′ 1.107 1.054

从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大气降水对边坡稳定的影响较大,由于边坡较高较陡,在不利因素的进一步作用下,有失稳破坏的危险,破坏发生于浅中部,破坏模式为浅层或中层的类土质边坡坍滑和岩质边坡崩塌或滑坡为主,其规模中等。

4 研究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研究区边坡属岩质边坡或破碎岩石边坡,边坡陡倾,边坡依据变形现状可分为6区段:古滑坡(老错落体)、崩塌错滑变形区、风化剥落坍塌变形区、倾倒崩塌变形区、滑移崩塌变形区和崩塌落石轻微区。对于各个边坡不同的区段分别采用了微型排桩、锚杆、主动防护柔性网、绿化等不同的方案进行加固治理,以达到预期的加固效果。

古滑坡和崩塌错滑变形坡段:采取坡脚(前缘)设置注浆钢花管微型桩排进行支挡;古滑坡后壁斜坡和边坡在清除坡面脱离母体较多的危石后,采用主动柔性网(布洛克)+锚杆(索)垫礅的支护结构型式进行加固,锚杆(索)垫礅呈“梅花型”布置;边坡绿化,结合观景平台规划及地质公园自然地质地貌景观和人工改造地质现象并存的理念,拟采取在坡脚设置绿化池(槽),池内种植灌木或乔木,坡面采用爬藤植物绿化。

风化剥落坍塌变形坡段:位于F3 断层上盘,边坡岩石破碎,上半部坡体风化严重,呈散体状碎裂结构,剥落坍塌现象严重,宜采用挂网喷射砼封闭坡面,结合系统锚杆加固防护坡体,或采用素喷砼封闭坡面,结合主动柔性网加系统锚杆加固防护坡体;在坡脚设置绿化池(槽),池内种植灌木或乔木,坡面采用爬藤植物绿化。

倾倒崩塌变形和滑移崩塌变形坡段:边坡在清除坡面危石后,采用主动柔性网+锚杆(索)垫礅的支护结构型式进行加固,锚杆(索)垫礅呈“梅花型”布置;边坡绿化,采取在坡脚设置绿化池(槽),池内种植灌木或乔木,坡面采用爬藤植物绿化。

崩塌落石轻微坡段:边坡在清除坡顶危石后,采用主动柔性网支护结构型式进行防护;边坡绿化,采取在坡脚设置绿化池(槽),池内种植灌木或乔木,坡面采用爬藤植物绿化。根据边坡的地形条件、地层岩性,考虑到边坡的汇水面积较小、岩质边坡、山坡覆盖层较薄等因素,边坡的排水措施,结合观景平台规划,在坡脚绿化池前部设置平台排水沟或设散水坡道,从平台两端或东侧,汇入道路边沟排水系统。

5 结论

通过地质灾害成因分析可知,造成研究区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因有:岩体力学性质较差因多期构造作用,岩体破碎,构造结构面发育;岩层间多见泥化夹层充填,节理结构面上多铁染,岩体结构面结合程度较差;由于边坡高陡;由于本地的气候条件特征,几年来的雨水冲刷作用,边坡岩层松弛变形范围逐渐扩大加深,产生坍塌、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病害坡体。

通过极限平衡法分析,边坡稳定性较差或不稳定,潜在边坡失稳的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存在中小型滑坡和崩塌灾害,威胁对象为地质公园地质景观大道、行驶车辆和游人,危害较大。

通过对研究区滑坡的定量分析,花园路东端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需进行加固处理,另外大气降水对边坡稳定的影响较大,由于边坡较高陡,在不利因素的进一步作用下,有失稳破坏的危险,破坏发生于浅中部,破坏模式为浅层或中层的类土质边坡坍滑和岩质边坡崩塌或滑坡为主,其规模中等。

通过本文对滑坡及崩塌治理方式的探讨,研究区主要采取微型排桩、锚杆、主动防护柔性网、绿化等不同的方式对研究区地质灾害进行加固治理。

参考文献

[1] 郭颖, 李智陵,构造地质学简明教程[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5。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

[3]《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4]《地质灾害勘查指南》,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5] 夏邦栋,普通地质学[M] . 地质出版社,1995.

[6] 刘小丽,周德培,岩土边坡系统稳定性评价初探[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2,21(9:)1378~1382.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例8

1 工程概况

陕西省府谷县清水川低热值燃料资源综合利用项目电石厂场区位于府谷县西北方向的清水川乡赵寨村西侧,距府谷县城约26km。该项目由2×300MW的电厂项目、设计生产100万吨/年的电石厂项目(分两期建设)及相关配套附属项目组成,建设用地约1.3km。项目计划总投资约52亿元,其中电厂项目约30亿元,电石厂项目约22亿元。

2 场区地质灾害及成因分析

2.1 场区地质灾害

根据勘察区内不同地貌形态与单元以及边坡现状,区域内B区为填方高边坡,本次论述范围仅有填方高边坡地质灾害。

电厂煤场东侧斜坡属B区高边坡,该高边坡坡脚标高亦为946.0m,坡顶标高为985~988.8m,高39~42.8m,坡长250~330m,坡体走向20°。B区原由一大一小冲沟夹一东西向山梁组成,即南二支沟及南一支沟,经电石厂场坪建设时挖填整平,形成了目前的填方高边坡及挖方高边坡。B区北段南二支沟处填方边坡下部坡率1:1.6~1.7,填方体厚8~31m,上部分坡体坡比1:1.5~1.6,填方体厚30~43m,填方体以下为原冲沟地面,前缘较为平缓,起伏不大,坡比约1:20,后缘有所起伏,坡比约1:2.2;B区南段南一支沟处填方边坡下部分坡体平缓,坡比约1:32,填方体厚3~9m,上部分坡体坡比1:1.3~1.5,填方体厚3~19m,填方体以下原地面起伏较大,坡比约1:3.2,B区填方体以下或原地面以下地层除局部表层为黄土外,其余均为砂泥岩互层,岩层倾向280°~320°,倾角14°~16°,与坡体倾向一致,根据电石厂一期场区建设规划布置,该高边坡尚未回填或开挖到位。根据厂区规划,坡体中部970.0m标高场区道路,坡顶电石一期场区道路等拟建设施目前尚未回填(开挖)到设计要求,该坡体仍需继续回填(开挖)。因坡脚946.0m标高场坪为拟建电厂煤场,坡体中部、坡顶为电石一期场区道路等拟建设施,所以需对该高边坡进行加固治理。

2.2 成因分析

(1)边坡较高,坡率较大,是边坡失稳的地形条件。

(2)泥岩相对隔水且遇水后其力学强度会大幅度下降及砂泥岩接触面较低的物理力学指标与其缓倾角产状是造成电石厂场坪东南侧边坡失稳或出现滑坡的内在因素。

(3)人工开挖坡脚破坏了山体原有平衡,地表水下渗是边坡滑动的诱发因素。

3 滑坡稳定性分析计算

通过研究分析,填方高边坡的变形破坏有以下三种模式:模式一为坡体沿着填方体某一破裂面变形破坏,模式二为填方体沿着原地面变形破坏,模式三为坡体沿着原地面以下地层的某一软弱面变形破坏。

根据试验结果并结合我单位长期高边坡治理工作中的经验,稳定性计算参数采用:素填土γ=21.0kN/m3,φ=30~35°,C=0.0~5.0kPa;黄土γ=17.3.0kN/m3,φ=26,C=23kPa;砂质泥岩γ=24.7kN/m3,φ=27.5°,C=19.0kPa;砂岩γ=24.9kN/m3,φ=29.0°,C=25.0kPa;砂泥岩接触面φ=13.0~14.5°,C=5.0~10.0kPa,填土与原地面接触面φ=12.0~14.5°,C=10.0kPa,采用静力平衡及岩土计算软件进行稳定性计算分析,各分区高边坡稳定性计算详见表1。

4 治理目标及工程措施

消除场区周边地质灾害隐患,防护级别达到国家及现有行业规范要求,有效保护场区内建筑物及人员安全。结合电石厂场区地质灾害现状、稳定性分析及尽可能p少对厂区环境的破坏,其地质灾害主要治理工程措施为顺坡清方、锚杆框架、坡脚防护及坡面绿化、地下排水、地表排水及坡面绿化。

4.1 排水工程

(1)地表截排水。为防止坡体以外地表水流入坡体及确保坡面地表水顺畅迅速排出边坡体外,在边坡平台及坡面设置B型截排水沟,边坡平台及坡面截排水沟汇水后经场内排洪系统收集统一排至场区以外。

(2)地下排水。为使边坡保持在稳定状态,需对坡体内的地下水进行疏干、排除,在第一级边坡4-4代表断面混凝土挡墙墙背2.0m高、5.0m宽范围铺填筑透水性碎石土,在4-4、5-5代表断面第一至三级边坡坡脚平台以上1.0m处设置仰角为3°的排水孔,孔深25~30m,间距6.0m。

4.2 支挡工程

(1)非开挖式抗滑桩。为给坡脚混凝土挡墙提供基础及分担一部分边坡推力,在夯实回填(削坡清方)后形成的下部分坡体第一级边坡坡脚设置一排非开挖式抗滑桩(亦称微型桩群),共41个桩群,桩群间距为6.0m。每个非开挖抗滑桩由15根微型桩集约组成,桩长8~12m,钻孔孔径150mm,内置Φ50钢管,外焊钢筋束,灌注M30水泥砂浆,具体见微型桩群平面布置大样图;桩顶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成一个顶板承台,顶板承台厚0.6m,每12m设置一道伸缩缝,缝宽2cm;在顶板承台外侧设置高0.8m、宽0.3m的砖砌花台。

(2)锚索框架。对夯实回填(削坡清方)后形成的下部分坡体4-4、5-5代表断面第二级边坡设置Ⅰ型锚索框架进行加固。Ⅰ型锚索框架由三根横梁、三根竖梁及一根顶梁组成,每根竖梁设三孔锚索,竖梁横向间距3.0m。框架横、竖梁截面尺寸均为0.6m×0.7m,基础埋深1.5m,竖梁高10.0m,横梁长9.0m,采用C30钢筋混凝土现场浇筑而成。锚索长度均为29m,锚索钻孔直径Φ130mm,倾角25°,锚固段长度12m,由8Φs15.2mm高强度、低松弛的1860级钢绞线组成,锚索端部设置框架。锚索单孔设计拉力880kN,锁定拉力616kN。锚索孔注浆采用1:1水泥砂浆,水灰比0.45~0.5,砂浆强度不小于30Mpa。

(3)拱形骨架护坡。为防止地表水冲刷坡面,对夯实回填(削坡清方)后形成的下部分坡体3-3代表断面第一~三级边坡、4-4、5-5代表断面第一级、第三级边坡设置拱形骨架护坡。拱形骨架护坡由拱柱及拱圈组成,截面尺寸均为0.6m×0.4m,拱柱间距3.0m,拱圈间距2.0m,拱径3.0m,采用M10浆砌片石砌筑,拱柱两侧、拱圈内侧浇筑C20混凝土挡水缘,截面尺寸0.1m×0.1m。

4.3 坡面绿化

为了保护边坡坡脚,对上部分一级边坡坡脚平台以上1.5m范围的坡面采用M10浆砌片石砌筑,砌筑厚度0.4m。为了使场区环境生态化、景观化及防止地表水冲刷坡面,在锚索(杆)框架梁格内采用植生袋植草护坡,在拱形骨架内播撒草籽植草,绿化坡面。

5 结束语

(1)电石厂地质灾害集中体现在人工开挖坡脚破坏了山体原有平衡,增大坡体的临空面,导致坡体失稳,发生滑动。

(2)因填方边坡回填体较厚,治理工程实施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坡体还可能会出现轻微的蠕动变形,因此,在治理工程实施后要定期对坡面进行检查,发现排水沟开裂要及时修复,发现落水洞应及时夯实回填,以使山坡土体保持在稳定状态。

(3)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及完工后一段时间内应进行边坡(滑坡)地表位移监测与深孔位移监测,以确保施工期间边坡(滑坡)附近建筑物及施工人员、设备的安全及检验治理工程效果。

(4)施工期间及施工完成后严禁在坡顶大量堆载,如建筑材料、土方、构配件或其它可能会引起边坡失稳的材料。

参考文献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例9

引言

所谓地质灾害治理项目是为了达到某一具体减灾目的而组织实施的一项相对独立的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包括勘查、监测、评估、防治和科研等类型,项目管理贯穿于立项、实施至终结的全过程,而这里我们所讲的是地质灾害管理具体实施阶段的治理工程施工的项目管理。该阶段的项目管理主要包括工程现场人员管理、组织实施管理、技术质量管理、资金控制管理和安全文明施工管理等。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是地质灾害管理的具体体现和实施过程,其基本任务是根据地质灾害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法,组织实施防治工程,保障取得预期的减灾成果。

地质灾害的治理工程是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效益而进行的有效减灾工程,针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粗浅的分析和对策探讨。

1 目前现状和研究的实际意义

以前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规模较小,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建设规模的扩大,破坏山体平衡、引发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的人为不良工程也越来越多,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引起的损失也越来越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才逐渐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项目管理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真正形成模式化、系统化和规范化,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体制还不完善。而且在全国来讲,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项目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的研究能够提高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质量,能够节省治理资金,增加工程效益、社会效益,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有限资金的作用,能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最大限度的受到保护。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专业招投标机构的不健全

招标投标是工程项目建设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它有利于控制工程投资,打破行业、地区的分部切割和垄断,保护竞争,清除惰性,从而使工程造价得到有效地控制。

实行公平合理的招投标,是通过竞争后,使承担的工程造价更加合理,并合理的安排项目计划,进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所以在招投标过程中,要有明确的透明度,就需要有专门的、公正的地质灾害招标机构,使投标单位对招投标工作放心,从而选择真正有技术力量和质量意识、整体素质和信誉比较好的施工单位。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现行的实施过程中,没有属于国土资源系统相应的招投标机构和机构。在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方面,无论是工程勘查、工程设计、工程监理、工程施工,还是工程决算审计,全国各地实行的招投标制度都不一样,但也是借助于建设系统的一整套招投标平台,这个过程中存在许多协调问题:领导体制、图纸审查、质量监管、专家选取、方案优选、过程监督、合同执行等方面。在这个方面存在着多个系统规范和惯例相冲突和交错的地方,这也就是地质灾害治理没有相应的招投标机构所带来的弊端的充分反映。

2.2 相应的现代化管理工具缺乏

目前,工程项目管理方法中存在着一些局限性,使得项目管理者在面对着项目复杂性地增加、项目设计范围地扩大化、地质变化因素多样化、治理措施结构复杂化等一系列挑战时,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特长,不能充分利用并节省有限资源,特别是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中缺乏相应的现代化管理工具,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①缺乏综合性的管理软件: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关于特殊工作例如项目评估和设计、项目分析和成图分析等的IT系统软件,但它们一般都是单独应用的,而且是没有相互关连的独立软件包,比如Map―Gis、surfer、Autocad等相关软件之间没有一个可以使它们相互转换、相互嵌融的关联软件包或者是独立软件系统,所以,工程领域缺少综合性的管理软件系统,从而项目不同阶段信息流动的缺乏平滑性。

②缺乏信息交换的标准平台:硬件和软件的不相容性导致了“技术”问题,它使得项目管理者不能轻松地获取和管理项目信息。这些问题的产生是由于缺乏能使不相容的硬件和软件之间的信息流动变得相容的项目信息标准。因此,现在我们能找到的IT系统都没能考虑到大型工程项目中分散很广的参与者的要求,也没有考虑到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的业主方的主管要求,缺少信息交换的标准平台。

③缺少项目管理的标准程序:一般来讲,管理项目依据的是被支派作这项工作的项目管理者的经验。每个项目管理人都有自己的相应经验,这就导致了管理工程中的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多样性,变化因素较大,因此也就给协调和控制项目信息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目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工具也只是属于单纯的、传统的管理工具,比如说手工操作、计算机管理和极个别的软件管理,而缺乏相应的治理项目现场管理的组织指挥系统、技术信息系统、现场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等现代化的管理工具,进而使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现场组织指挥协调难度加大。施工项目管理要从组织指挥、信息传输、高新技术、设备配置、物资供应、质量跟踪、进度控制、合同管理等许多方面进行同步管理。这就要求项目管理系统既精干、高效,又灵活、畅通。

2.3 排除干扰因素困难

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中,困难往往是由施工和管理过程中排除干扰因素能力不足所造成,可以分为以下3个方面。

①排除项目业主内部干扰因素困难;②排除施工方干扰因素困难;③排除施工场地周边环境干扰因素困难。

项目业主内部干扰因素主要体现在:①不懂技术的现场乱点头、乱表态,造成不负责任的后果由现场管理人员来处理;②项目造价控制中其他部门不配合或者配合不积极,造成现场管理人员心理的压力增大。

施工方干扰因素主要体现在:①不熟悉图纸,盲目施工,未经监理、设计部门同意,擅自修改设计。②不按有关施工验收规范和操作规程施工。如现浇混凝土结构不按规定的位置和方法任意留设施工缝;不按规定的强度拆除模板;砌体不进行交错咬合等。③缺乏基本结构知识,施工蛮干。如将锚杆锚固段当作成自由段,端承桩按摩擦桩进行施工。④施工管理水平较差。

施工场地周边环境干扰因素主要体现在:①居民干扰因素;②场地干扰因素;③相关部门干扰因素。

2.4 沟通体系不完善。监督体系不健全

目前的项目管理手段基本上都比较孤立,而且只注重项目的每个阶段的管理问题。重复性工作而造成的额外支出就是这个原因造成,而重复性工作问题的发生是由于信息的冲突和不及时造成的,也就是说工程项目不同部门之间缺乏信息流动的连贯性。信息透明度不高,说明许多信息需要公开的而没有公开,比如项目实施成本控制信息、施工进度与付款进度等,负责工程实施的部门与财务部门、纪律监察部门、档案管理部门等沟通缺乏完善的体制,例如工程决策前的会商制度、施工中的财务审计跟踪制度和纪律监督制度、施工后的工程质量验收和材料整理归档制度等。

2.5 风险管理的评价机制缺乏

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是国际上较为前沿的问题。我国地质灾害的风险管理仍处于早期阶段,国外在这一领域已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一套较规范化的工作方法,但是一般都是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管理,包括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评估以及政府编制防治预案、应急方案等,在地质灾害治理项目中的风险管理却涉及较少,一个治理工程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对工程实施中各种风险的预测、控制和防范,项目业主对风险管理的水平和能力决定了这个项目的质量水平、社会效益水平,对提高项目管理的能动程度、节省有效的社会资源有很大的作用。而现行阶段,我们缺乏对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评价机制,尤其是针对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评价机制,对作为具体项目管理的人员来讲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指导性。笔者认为,地质灾害治理项目管理中的风险管理包括工程风险灾害评估、工程设计方案确定、施工现场质量控制、项目过程监理跟踪以及工程竣工维护保养等方面,风险管理是一个周而复始的管理过程。

3 管理方法

3.1 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招投标机构

为增加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管理的透明性,对所有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全过程实行阳光操作,应当建立属于国土资源系统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招投标机构以及机构,制定招投标制度,明确工作人员职责,完善招投标程序,确保各灾害点治理工程施工队伍选择的公开、公平、公正性,确保信誉好、实力强的施工队伍进入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实际运作,这样既能保证工程质量和效果,节省费用,又能规范项目管理人员的廉政行为,使地质灾害治理秩序得到规范。

3.2 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应用平台的研究

应当加大对地质灾害治理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和应用平台的研究,研究开发综合性的管理软件,包括工程组织指挥系统、技术信息系统、网络项目管理系统和组织人员设备管理系统等。解决地质灾害项目管理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通过Internet及时有效地针对当前发生并急于解决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处理意见和实施方案,通过电子邮件和无线应用协议可以及时通知工程的变动情况,减少文件传输的时间,使每个相关工作人员以及决策领导能及时了解图纸工程的进度、工程的变更,及时解决工程中遇到的问题,避免工期的延误。由于工程建设中复杂的特性,项目参与方要承担大量风险。按照系统理论的观点,环境力量影响到项目管理体系,并将此类力量转化为风险信号,而我们也应当加强对项目管理系统(图1)中风险信号和各种反应行为的研究,结合技术和组织结构研究对项目管理过程中决策的影响。

图1项目管理系统示意图

3.3 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体系

为了排除治理工程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应当建立决策领导――项目业主代表――工程监理的项目管理体系,明确领导、业主代表和工程监理的职责,并建立集体会商制度。属于工程协调因素的,由业主代表向决策领导汇报,决策领导进行协调或给定范围内的相关政策,集体商议与达成一致,共同解决相关因素的干扰,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属于施工现场因素的,特别是工程技术有关的问题,由业主代表会同工程监理,必要时邀请工程勘察、设计人员参加,实行现场会审,共同把关,排除相关干扰因素;属于项目业主内部的因素,由决策领导主持,邀请相关部门人员共同商讨解决办法。这种项目管理体系能够有效的排除干扰因素,确保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益。

3.4 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工程监督体系

建立内部流通性的信息公开制度,增加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透明度,建立相关部门完善的沟通体制,完善工程监督体系,包括工程决策前的会商制度、施工中的财务审计跟踪制度和纪律监督制度、施工后的工程质量验收和材料整理归档制度等,确保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公开性、廉洁性、及时性”。

3.5 建立有效的地质灾害项目风险管理评价机制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例10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我国对于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研究加大了力度,并且我国最近对于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努力全国人民都是看得见的,但是,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还是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没有解决,有些问题是治理地址灾害的关键,所以,我们要尽快发现这些问题并且要将这些问题及时解决,总之,面对地质灾害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将地质灾害的治理作为我国的重要研究课题,相信地质灾害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会完全消失并且地质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会降到最低。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地质灾害防治经费严重不足,部分地区地质灾害危险点和隐患点勘查治理与搬迁避让工作进展缓慢。

除了部分干部和群众的意识薄弱等问题外,地质灾害的防治经费问题也是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我国的经费是由国家先通过中央的预算以及地方政府的预算相加并报给国务院,由国务院进行处理,下发文件以及经费到各个地方然后再由各个地方政府下发到县区乡区的,总的来说,我国的经费的发放由于经过的地方太多,所以正真落到实处并用于老百姓的资金并不多,更不要说用到地质灾害防范上了,所以我国部分地区地质灾害的防范的经常发生经费不够问题。没有资金,我国部分地区的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就无法进行,关于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研究也就自然无法完成,所以对于我国地质灾害治理经费不足的问题是需要得到我国的支持的,希望我国政府能够对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多些重视,多给些经费,让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尽快解决,让关于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研究发展的更快更好。

(2)地质灾害应急处置交通工具和防治技术等无法满足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要。

对于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拥有一个好的科学技术才是做好地质灾害工作的基础,一直以来,我国都以发展是治国之本,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也不例外,只有地质灾害的治理技术提高,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措施的研究成果才能尽快的完成,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加强对于地质灾害治理的交通工具的配置工作,目前我国的地质灾害的交通工具以及灾害的防治技术都无法满足对于地质灾害治理的需要,所以,我国当务之急是要对地质灾害交通工具以及灾害的防治技术多多加强,多多研究,让我国的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不要因为此而无法展开。

(3)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构还不够健全,管理人员严重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等。

我国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机构的数量比较少,机构内的人员配备不齐,地质灾害的技术力量薄弱这些都使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无法正常完成,我们国家应该多建些地质灾害治理机构,让地质灾害的治理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

二、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措施

地质灾害的发生虽然是不可抗力的,是不可测的,但是对于地质灾害发生的防范我们还是有许多要做的,比如,在灾难发生前,是否可以通过自然现象有所察觉,对于灾难的发生我们是否可以采取有效地防范措施;在灾害发生时,我们对于灾害的应对措施是否了解,怎样才能安全的逃生,如何在灾难发生时保护自己;又如,在灾难发生后,我们的急救措施是否及时,医疗队伍是否具备,医疗器械是否齐全,我们对于居民的安置工作是否完成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完成的,所以,当地质灾害发生时,我们不是没有办法应对,我们有许多的办法可以防范并且解决灾害的发生。当地质灾害发生时,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我们要团结一致,共同努力,让地质灾害发生时将损失降到最小。那么,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的相应措施有哪些呢,下面,我来向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

1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预防地质灾害工作领导小组,并充分发挥社区平安中心户长和楼幢长的作用,切实做好地质灾害的预防、信息反馈、宣传等工作。

2落实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监测人员,并制定和完善社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防治工作预案,使受地质灾害威胁范围内的每个居民了解灾害隐患、撤离路线、防灾避灾措施等事项。

3各社区要督促居民、基层单位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尤其是汛期加强监测频率,密切观察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向上级部门及领导报告,如情况紧急要立即报告,并迅速组织人员撤离。

结语

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措施对于我国治理地质灾害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要将这些地质灾害的治理方法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措施的研究质量以及效率才会有所提高,我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措施才会得到发展,虽然与国外相比我们国家的地质灾害治理研究工作方法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甚至是有许多致命的问题还未解决,而且我们国家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的发展还是不够成熟,不够稳定,但是总的来说,与前几年相比,我们国家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发展的还是很迅速的,并且其发展前景还是很明朗的,很光明的。相信,通过我们国家、地质灾害治理研究人员以及我国的居民的努力,我们国家的地质灾害治理工作发展的会越来越好,地质灾害治理工作中的问题一定会得到有效的解决。

参考文献

地质灾害治理措施例11

1.2人为因素对于地质灾害而言,多数灾害的发生都与人为因素有关。滥砍滥伐、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等因素是导致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大面积森林的破坏,不限制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将会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影响,尤其是矿山的过度开采,不仅会使植被遭到破坏,而且将产生的矿渣与废土倒进河流中,直接造成河道淤积。如果气候发生变化,会导致河水流量猛增,发生泥石流自然灾害。

2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2.1地质灾害监测1)建立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我国现已建设全国范围内的气象、水利部门联合的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因此,各个地区在针对自身具体情况进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时候,要注意做好彼此之间的衔接工作。尤其是在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以及山洪的人口密集城镇、高山峡谷带,要对气象、水文以及地质灾害等加强专业的设备监测,尽可能地将这些地区的监测盲区消除。2)积极采用科学技术。对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地质灾害防治要能将“感”“传”“知”“用”这几个层面做到准确地掌握,其中“感”是对监测数据进行采集,通过移动终端对所采集的信息加以传递,通过卫星传回监测的数据,再对这些数据加以处理分析并建立模型,对地质灾害的状态以及发展趋势加以判断。最后采取辅的决策,提出对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以及搬迁转移等措施提出。

2.2地质灾害预防1)建立健全防控机制。对岩土工程地质灾害的防治要从多方面进行考虑分析,采取多样化的防治措施,由于地质灾害的发生需要一定的条件才能促进形成,所以,为能够将岩土工程地质灾害得到有效防治,要从源头上进行消除。2)做好防治工程设计。结合实际岩土工程所受的灾害情况进行防治途径的确定,然后再按照灾害的发生程度以及对防治目标的确定等对防治实际强度和工作量进行详细的制定,例如采取支挡、排水以及加固等方面的措施进行实施。3)工程防治措施。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质灾害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适用条件及方式:大多数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质滑坡,选用滑坡后缘地表排水、前缘支挡或削方减载护坡等工程措施较为适应;对于中型以上滑坡,应根据工程地质勘察资料选择工程防治措施。4)生物防治措施。主要是通过植树造林以及草坡护理等方式实施防治,这在环境保护以及防治的时间上都有着较好的效果呈现。还可用地质灾害的避让措施,岩土工程施工过程中通过避让措施能够对地质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

2.3对地质灾害展开积极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做好山洪灾害的防治,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加强对中小河流进行治理,加固病险水库,做好容易发生灾害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这些工作都与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息息相关。现阶段,我国已对上述灾害的治理有了相对应的规划,下一步是做好彼此之间的衔接工作。

2.4加强应急救援工作①加强我国地质灾害的应急能力。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工作中,要将公安消防、武警官兵以及的力量充分运用到地质灾害的救援中去,同时要加强对交通、通信以及专业设备的配备,定期组织进行应急演练,以便加强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②加强基层防范地质灾害的能力。提高乡村地质灾害的应对能力,在汛期的时候,要加强监察检查,同时安排专人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监察巡视。除此之外,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至少每年在汛期之前组织一次应急避险的演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