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4-02 14:40:42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

篇1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的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其素质教育好坏直接决定了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合乎社会的需求。体育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其对素质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体育教育除了教会学生有强健的体格、勇敢、顽强、果断的意志品质以及应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外,更重要的还可以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的美好精神。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严,标准越来越高,加强高校的体育教育使学生充分学好和利用体育这一学科,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进而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1 素质教育的概念及特征

按照《教育法》中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的本质是结合社会和个人的发展需求,一方面注重个人智力和潜能发挥,另一方面强调个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的内涵,即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素质教育强调人的主体性,即强调对人的精神进行教育同时要求开发学生的智慧;第二,素质教育强调人发展的全面性,要求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同步发展;第三,素质教育要求通识性,即在整个学习成长过程中贯穿,从幼儿园教育到研究生教育都需要开设素质教育;第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教育刺激学生的想象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得学生更加具有创新创造力。

2 素质教育与高校体育教学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一个包含各种教育在内的相对完整的系统,高校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大系统中的一部分。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才能使 不断进步促进中华民族的腾飞。体育教育中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体育工作促进学生体格的健壮。高校中的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手段,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育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全新的教学方法开展体育教育,增进学生健康,为学生全面发展打牢基础,为素质教育的成功打下基石。

3 高校体育教育模式

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员,只有体魄健壮,智力正常,心理素质过硬,职业精神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意识强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根据这一系列的要求,我们提出了以下体育教育模式。

3.1 以人为本,切实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体育竞技的目的是通过专业的训练来获取体育比赛的名次,目的的竞技,体育教育和体育竞技的目的不同,其目的是通过教育和训练增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和提高身体素质。在高校体育教学课堂教学时,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会学生各项运动技术为核心,这种方式需要摒弃,并采用让学生掌握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的运动技能与练习方法,从而使得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学生的形态机能得到改善。

3.2 引入终身体育,以健康为理念。 “强身”的体育观曾是高校体育教育的观念,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体育教育观念以变革成为“健身”,即通过发挥自己特有的教育功能,使每一个学生生长发育正常,同时保持以生理机能为特征的身体健康。体育教育观念的变革使得以往以重竞技、轻生理,重成绩、轻发展的状况变成了全员参与的全社会的“健身” 健康理念。“健身”的体育教育观念是社会同步发展相一致的新型体育观,它强调的是参与主体的全面性和参与主体的终身性,并融生存、享受、发展为一体。在这一观念的指导下,高校体育教育需要相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最大的持续性,以社会发展的需要带动高校体育教育开发向人的全面发展而和谐转化。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体育观体育教育的本质是对人自身自然的改造,这就决定了学校体育活动的性质是一种直接的实践活动。

3.3 理解快乐体育,注重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素质教育需求身心全面健康发展,身心健康才能担当起社会建设的大梁。快乐体育强调的是运动快乐,在体育锻炼中身体素质不断提高,心情也不断的升华。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我国愉快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理解快乐体育更深层次的含义更加重要。快乐体育强调在兴趣的指引下,自主的体育学习,它对认知和技能形成的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学生有了主动的状态后,会倾向于主动吸收信患和拓展自己;同时快乐体育强调成功的体验,学生经过努力做出了成绩得到了自己和社会的承认,心理上就会更加的自信和轻松愉悦,这种自信愉悦又会反过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3.4 努力营建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提高教师素质。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激发学生自主的、愉快的进行体育运动。自主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的身心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的独立的创造性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去从事创造进而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同时拥有获得健康、获得知识、技能得到提高的满足感和喜悦感。同时通过战胜困难有一种超越感,通过和他人共同参加体育运动可以获得集体感以及运动后的愉悦感。总之,良好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能是学生主动的体育运动并获得实现目标后的成就感,同时使得学生的精神得到升华进而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美的人格和心灵,使之接受美的陶冶。

篇2

心理学研究认为,素质是指人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客观基础。人的发展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这样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阶段新质的出现,都作为下个阶段的基础而促成其在新的水平上生长,人的可教育性就是在不断提高基础水平的嬗变中体现出来的。因此,素质是一个人身心处在发展中的“基础条件”。个体的素质结构,主要包括生理、心理两大基本要素,无论是古希腊时期的“身心既美且善”,还是现代社会提出的“个体和谐发展”,无一不认为个体素质结构包含身心两个基本方面。心理方面主要指受教育者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的发展和完善,其外显形式表现为受教育者在智、德、美等几方面的发展。为了使受教育者在身心两大素质方面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教育者则有必要对其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这就为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心理素质是指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个体稳定的心理品质,它既包括智力因素又包括非智力因素,是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影响的结合物。而心理素质教育则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施加影响,使他们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全面发展个性的过程,它是指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各种优秀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发展,同时预防各种异常心理和心理问题的产生。心理素质是一个人整体素质提高的基础,而以提高心理素质为直接目的的心理素质教育则无疑是促进受教育者迅速而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从这个角度讲,心理素质教育应该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人类自身的行为活动不外乎是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两个方面,生理活动的外显形式是身体活动,它可以通过体育来求得发展;心理活动是内隐的,它可以直接表现为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现象,也可以通过道德行为、智慧行为、审美行为及劳动行为等外显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都是心理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内容和途径。由此不难看出,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归根到底都是心理素质教育,而心理素质发展既可以通过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得以实现,也可以通过对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直接训练来完成,后者往往更直接、更有效。因此,心理素质教育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最直接的方法。

二、当前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指导原则

心理素质教育的原则是指导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指针,它既是对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规律概括和经验总结,也是对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一般要求,对于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整体性原则

心理素质教育的整体性原则具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训练对象的全体性,亦即指心理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学生整体,把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良好发展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二是指要把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注意各种心理活动的有机联系,注重知、情、意、行与个性的协同发展,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整体发展和全面提高;三是将心理素质教育与其它形式的素质教育协调一致,使其共同发展、互相促进。

因为实施心理素质教育是为提高整个民族素质打基础,而要提高全民素质就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同时,素质不仅表现为个体素质,也表现为群体素质。因此,学生群体的精神风貌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对象。

心理素质教育还应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合理的素质结构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构成素质结构的诸因素是互相渗透、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从素质功能的整体效应来看,任何一个人的素质水平都是各个要素的综合性表现,既要重视素质自身的整体性,也要考虑构成整体素质教育的各个因素,使其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就是在整个心理素质教育过程中,都把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充分发挥主体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学生的素质形成过程就是知识、技能、道德观念不断内化的过程,不通过学生主体内部积极性的调动,这个“内化”就不可能实现。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是强调“内因”,因为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都不能不受原有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强调学生的主体,并不是要贬抑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但是,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学校中的一切教育因素和教育要求,都是外部的客观的东西。这些外部影响,只有通过主体的积极因素“吸收”,才能转化为主体的内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是心理发展的主体,离开这一主体将使心理素质教育无的放矢,也会使教师的种种努力事倍功半。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到心理素质教育效能的高低是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为转移的,从而不仅充分调动起教师的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会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学会通过不断重复、参与各种训练等方式来自我培养、自我优化各种心理素质。

(三)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人的心理素质结构不断分化和发展的真正动力。心理素质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时,也重视其实践活动领域的扩大,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心理素质教育应着重教给学生一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其在实际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达到自我认识、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的目的。

心理素质的水映着人的能力结构体系的特点,而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运用而形成的。因此,心理素质教育不能简单停留在心理知识的传授上,应更多地让学生在各种模拟的情境中活动,通过讨论练习、亲身体验、自我探索、自控训练等方式,扩大学生主动加入和参与的程度,使其在实践中提高心理素质。(四)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的“材”,是指学生心理的个别差异,而因材施教就是承认差异、重视差异,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区别对待、有的放矢,使每个学生按照不同条件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同其它教育一样,心理素质教育也必须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和特点因材施教。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年龄差异,二是学生的性格差异,三是学生的兴趣差异,四是学习能力的差异。这种差异既表现为一般认识能力的差异,即在注意、记忆、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上,不同学生表现有不同特点;同时还表现为能力发展水平和表现早晚的差异,发展水平有超常、中常和低常之分,表现则有聪颖早慧、大器晚成之别。了解了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因材施教,使心理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运作模式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要使其正常、高速地运转起来,既要有思想认识上的准备,又要有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予以保证。心理素质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各有其功能与特点,但从大的方面来看,主要包括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两大方面。

(一)集体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化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中的班集体既是提高教学效果、增进教学效能的最有效方式,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个体社会化的机会,使其在这个集体中日益发展、成熟起来。在班集体中,可以使学生获得社会生活经验,学会正确处理同学关系,满足其归属、活动、自我发展的需要,良好的班集体氛围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起着积极的能动作用。

集体教育的方式主要有:

1.开设心理素质教育课,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化。就像体育要上体育课、德育要开设政治课一样,心理素质教育也宜有必需的课堂教学,把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之中,作为其有机组成部分。教改实践证明,一切先进的教育思想,最终都要体现在课程结构之中,贯彻到教材之中,否则,先进的教育思想就难以转化为广大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将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之中,并根据心理素质发展的目标体系,编写出教程和学习指导书,使心理素质教育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使心理素质教育在实践中得到体现,从而开创素质教育、教育整体改革的新局面。心理素质教育课不能等同于心理学教学,主要宜围绕以下几方面进行:普及必要的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心理教育及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身心特点;针对不同阶段学生易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预防教育。

2.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活动中。过去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往往是重专业课、重分科教学,轻综合课;重必修课,轻选修课,重知识技能传授,轻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各科的教学大纲基本上是一个知识技能大纲,在知识技能方面有明确的目标,可以操作和检测,有一套包括考试在内的保证体系。然而在能力发展方面,尤其是情感、意志、个性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方面,提法笼统、模糊,既无法操作和检测,又无有力的保证措施,使心理素质教育被忽视,有名无实。课程体系只有分科教学大纲,没有一个以心理素质为核心统帅各科教学的总纲,使教育方针难以全面贯彻。同时,学科课程因缺乏心理素质教育这个核心、中介和桥梁,使各科教学处于孤立封闭状态,学科课程结构缺乏整体性、协同性。由于忽视心理素质教育,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因而各科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负担过重。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将有助于改变学科教学的现状,这也是促进大学生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一条根本途径。

3.心理素质教育与德育、智育、劳动技术教育、美育及体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互相促进,实现功能互补,以取得最佳的整体效应。

(二)个别教育是心理素质教育的辅助途径,个别心理辅导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补充

篇3

一、素质教育和学校体育之间的相互关系

素质教育就是使每一个学生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以充分发展,它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以全面发展学生素质为宗旨。对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而言,素质作为一个系统,大体包含三个层次面:一是身体层次面的素质,这是最基础的生理前提的素质;二是心理个性层次面的素质;三是社会文化层次面的素质。三个层次面构成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整体素质结构。由此可知,身体素质是素质教育体系的基础。

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而学生的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适应节奏紧张的社会生活,都离不开强健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获得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学校体育教学是指导学生掌握健身的基础知识、技能;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和身体形态的正常发展;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抵抗疾病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锻炼身体的习惯;在先天自然素质的基础上,培养年轻一代具有健康的身体、健美的体魄和强健的体格,促进身体各部分各个系统和谐统一发展。

二、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实施素质教育能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合格公民,提高人才全面素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掌握知识,并有能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即培养终身学习力和终身实践力。同时使学生学会做人,有高尚、道德、群体意识,并学会关心家庭、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转变学生观。

素质教育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面对激烈竞争的现实,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机遇与挑战、成功与挫折并存。体育运动竞争,胜者获得成功的喜悦,败者获得挫折的体验,这是素质训练的意义。特别是对于生活在社会转型的年代而大多为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来说,通过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能培养学生愉快的情绪,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勇于迎接挑战,战胜困难,果断、坚韧、勇敢的品质及善于自控的能力;通过体育竞争去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性和心理承受力,是素质教育赋予学校体育和体育教育的新使命。所以在学校体育以及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具有远大的意义和紧迫性。

三、实施素质教育,确立本校特色教学是关键

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华夏体育”。所以体育教学应该根据当代教学论的观点,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因而教师对课的设计,要充分给学生留有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学组织、方法手段既要考虑教师的教法,更要考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变被动的机械反应为主动地学习。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运动就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

推行快乐体育,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乐趣,重视学生主体的满足感、成就感。通过教师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达到练中有乐,乐中有趣,趣中有练,练中有成,培养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习惯。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情趣和愉悦,便乐于去学。由于学生的学习、锻炼兴趣,其对体育的情感会上升到审美愉悦的境界,进而刻苦锻炼,取得体育教学的正确功能。当然,提倡“乐学”并不是忽视要求学生刻苦锻炼,恰恰正是通过顽强的锻炼去达到“乐学”的更高境界。

例如,中国女排获得世界冠军,是经过长期的艰苦锻炼换来的成就,这时“乐”是对祖国人民满怀激情的“乐”,这种“乐”已经升华到高层次的境界。另外,实际体育课的“乐学”关键在于教师的“乐教”,引人入胜的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独到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够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激发起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自主自觉地去参加锻炼,从而达到“乐学”,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的体育教材体系,教学过程既严谨又活泼,乐教乐学,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样的学校体育的改革就是我们所期待的特色的教学。

参考文献:

篇4

素质教育问题,是当今我国社会和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教育学术界近年来颇有争议。有人认为“素质的概念早就有了,而素质教育则国外没人提。国内的辞典也罕见。”有人认为:“提素质教育就是不科学。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的某些特点。既然是先天形成的,就谈不上教育问题。”有人则说:“现在提的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教育,没有什么新意。”还有人认为:“现在有些人把素质教育搞得很神秘、很玄,其实很简单,凡教育都可说是素质教育。”确实,对于素质教育,至今仍有不少人感到惶惑不解。要搞清素质教育的问题,我认为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素质?

一、素质的涵义

1.狭义的素质

即生理学、心理学上所指的。生理学上的素质是指人得机体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和相应的体能方面的特性;心理学上的素质,则指人得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脑、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结构形态和生理特点。它是人得心理活动发展的自然前提,离开了这个物质基础就谈不上心理得发展。

2.广义的素质

即国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

二、素质教育的涵义

1.素质教育的概念

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身心一切潜能的最充分发挥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征

(1)根本性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和身心一切潜能的最充分发挥为根本任务,从而逐步达到提高国民素质的远大目标。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活动,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对人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培养提高和发展人的素质,不断开发人的潜能,发展完善人的基本品质,使教育在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素质需求的同时,也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因此,素质教育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根本性。

(2)全面性(即整体性)

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和发展,而不是单就其一方面或片面的提高发展;在教育对象上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只重视少数几个尖子生或“精英”;在教育内容上力求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促进、和谐发展,就这些方面来看,素质教育又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和进一步发展。

(3)基础性

素质教育着重于给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健康等全面素质打好基础,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作好准备,为逐步提高国民素质打好基础。因此,该项任务从教育的层次上,通常是落实到基础教育的。

(4)主体性

素质教育是有充分弘扬人的主体的特征。它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开发自己的潜能,从而提高自身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自始至终都必须把教育的起点和终点落实到学生主体身上,才能取得良好的实效。

三、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取得了持续高速发展,尤其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导致一系列高新技术革命,如信息革命、新材料革命、生物技术革命,并深刻地改变了物质和精神生产。不仅使许多生产工艺急速变革,而且促使产业结构、行业分工的重新调整,同时又引发了社会劳动力的大范围流动。此外,我国实现宏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它呼唤着我国教育的加速改革,并要求教育界最大限度地拓宽视野,扩充新观念,建立起一个能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21世纪时展需要的新的素质教育的崭新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如教育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偏低,办学条件较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落后。尤其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痼疾久治不愈,其根源就是“应试教育”的陈腐教育思想在作祟。因此,一方面必须彻底批判“应试教育”,清除这一严重障碍;另一方面又急需提倡素质教育,以科学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来指导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改革。当然,我们现在提倡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并不是说我们原先的整个中小学教育都是应试教育,都搞错了,或需要彻底改造,甚至连必要的条件也不要了。事实上,单纯的“应试教育”是不存在的,也不能把现行的学校教育笼统地称之为“应试教育”。我们只是把现行中小学中,仅仅以应试要求、为选拔的需要、以训练培养少数几个“尖子生”为目的的选拔式教育的这种不正确教育思想和行为概括为“应试教育”。

为了彻底抛弃“应试教育”的陈腐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我们必须分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在教育目的上,素质教育是为了发展人的素质和潜能,培养提高和优化全体学生的素质,从而使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而“应试教育”只是为适应高一级学校的选拔需要和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在教育对象上,前者主张面向全体学生,并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后者则主张面向少数几个“尖子生”、“英才”,而忽视多数学生的淘汰式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前者主张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挥,在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身体心理和劳动技术等多方面素质都得到发展,并依此全面检验学生的质量;后者则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学什么,不考的就不学或少学,并以分数量人、以升学率论质量;在教育方法上,前者根据学生的差异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后者同按划一的模式,采取“一刀切”的方法,或以分数为唯一的尺度,使教学方法僵化。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目标。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只有深入搞好教学研究,抓住教育这个主渠道,才能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才能适应21世纪的需要。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5

素质教育问题,是当今我国社会和教育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在教育学术界近年来颇有争议。有人认为“素质的概念早就有了,而素质教育则国外没人提。国内的辞典也罕见。”有人认为:“提素质教育就是不科学。素质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的某些特点。既然是先天形成的,就谈不上教育问题。”有人则说:“现在提的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教育,没有什么新意。”还有人认为:“现在有些人把素质教育搞得很神秘、很玄,其实很简单,凡教育都可说是素质教育。”确实,对于素质教育,至今仍有不少人感到惶惑不解。要搞清素质教育的问题,我认为首先要了解什么是素质?

一、素质的涵义

1.狭义的素质

即生理学、心理学上所指的。生理学上的素质是指人得机体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和相应的体能方面的特性;心理学上的素质,则指人得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脑、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结构形态和生理特点。它是人得心理活动发展的自然前提,离开了这个物质基础就谈不上心理得发展。

2.广义的素质

即国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

二、素质教育的涵义

1.素质教育的概念

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依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身心一切潜能的最充分发挥的教育,其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等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征

(1)根本性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和身心一切潜能的最充分发挥为根本任务,从而逐步达到提高国民素质的远大目标。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的特有活动,其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对人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培养提高和发展人的素质,不断开发人的潜能,发展完善人的基本品质,使教育在满足社会对各级各类人才素质需求的同时,也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因此,素质教育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根本性。

(2)全面性(即整体性)

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整体素质的培养提高和发展,而不是单就其一方面或片面的提高发展;在教育对象上它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只重视少数几个尖子生或“精英”;在教育内容上力求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促进、和谐发展,就这些方面来看,素质教育又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和进一步发展。

(3)基础性

素质教育着重于给学生在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健康等全面素质打好基础,为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作好准备,为逐步提高国民素质打好基础。因此,该项任务从教育的层次上,通常是落实到基础教育的。

(4)主体性

素质教育是有充分弘扬人的主体的特征。它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开发自己的潜能,从而提高自身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品质。这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自始至终都必须把教育的起点和终点落实到学生主体身上,才能取得良好的实效。

三、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取得了持续高速发展,尤其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导致一系列高新技术革命,如信息革命、新材料革命、生物技术革命,并深刻地改变了物质和精神生产。不仅使许多生产工艺急速变革,而且促使产业结构、行业分工的重新调整,同时又引发了社会劳动力的大范围流动。此外,我国实现宏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要求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它呼唤着我国教育的加速改革,并要求教育界最大限度地拓宽视野,扩充新观念,建立起一个能满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21世纪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素质教育的崭新体系。

建国以来,我国教育工作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总体上还比较落后。如教育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教育投入不足,教师待遇偏低,办学条件较差,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不同程度地脱离实际,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落后。尤其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痼疾久治不愈,其根源就是“应试教育”的陈腐教育思想在作祟。因此,一方面必须彻底批判“应试教育”,清除这一严重障碍;另一方面又急需提倡素质教育,以科学的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来指导教育工作的进一步改革。当然,我们现在提倡从“应试教育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并不是说我们原先的整个中小学教育都是应试教育,都搞错了,或需要彻底改造,甚至连必要的条件也不要了。事实上,单纯的“应试教育”是不存在的,也不能把现行的学校教育笼统地称之为“应试教育”。我们只是把现行中小学中,仅仅以应试要求、为选拔的需要、以训练培养少数几个“尖子生”为目的的选拔式教育的这种不正确教育思想和行为概括为“应试教育”。

为了彻底抛弃“应试教育”的陈腐教育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我们必须分清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在教育目的上,素质教育是为了发展人的素质和潜能,培养提高和优化全体学生的素质,从而使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提高民族素质服务;而“应试教育”只是为适应高一级学校的选拔需要和以应试训练为目的的教育。在教育对象上,前者主张面向全体学生,并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后者则主张面向少数几个“尖子生”、“英才”,而忽视多数学生的淘汰式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前者主张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发挥,在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知识、身体心理和劳动技术等多方面素质都得到发展,并依此全面检验学生的质量;后者则围绕应试要求,考什么学什么,不考的就不学或少学,并以分数量人、以升学率论质量;在教育方法上,前者根据学生的差异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特长,促使学生的个性得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后者同按划一的模式,采取“一刀切”的方法,或以分数为唯一的尺度,使教学方法僵化。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工作目标。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只有深入搞好教学研究,抓住教育这个主渠道,才能全面提高人才素质,才能适应21世纪的需要。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6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身心发展和个人的素质提高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离不开体育,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增强体质,发展智力,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抓好下面几个方面。

1.确立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观念

过去在体育教学中,我们重体育基本知识的学习,轻体育学科能力的培养;重运动技能的掌握,轻体育健身方法的实际应用;重统一要求,轻个性发展。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提倡特色教育和个性教育,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思想,端正教育观念,形成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观念。

大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是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有效增强体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专业建设人才。为此,应使学生掌握几种终身受益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及原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加强思想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根据大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素质教育不仅要求学生健身,掌握基本的健身方法,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而且要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基础知识、技术、技能和运动方法,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提高身体素质,以便更好地从事终身体育,更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意志品质,提高其心理素质,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协调发展。这些教学新观念,是指导我们搞好体育教学的基本保证,只有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活泼,才能使体育教学沿着素质教育的轨道不断前进。

2.制定适应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目标

根据《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师在制定目标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把学生分成若干身体条件相接近的小组,各组都制定有适宜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的个体要求和教学目标尽可能地统一起来。这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适宜的目标,只要努力,就能达到这个目标,达到这个目标,就是成功者。学生在学习时有了明确的目标,并且这个目标经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就更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学习的乐趣,就会激发他们的自觉积极性,对体育教学产生更大的兴趣。如果教学目标太高,经过学生的努力不能达到,使学生的努力及所取得的成绩得不到肯定,便会使学生对教学目标失去信心,不再去努力,甚至对体育教学产生厌倦心理。因此,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注意教学目标的全面性。这样教会学生一些必要的运动技术,技能和基础体育知识,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竞争和习惯;开发学生智力,体验良好情感,体会运动乐趣,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

3.确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

根据大学教学的特点,实施素质的教学内容应强调的健身性、实用性及竞技运动与娱乐健身相结合。其特点是:(1)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学生身体基本活动的能力;(2)运动原理容易理解掌握;(3)能发展和提高学生健康素质,帮助学生掌握现在和将来乃至终身需要的健康知识、健身技术和技能;(4)有丰富的体育文化内涵,能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和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5)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担任一般裁判工作)的内容。过去的教学方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统一练习内容和方法,统一要求,使“尖子生”因运动量小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较差学生因运动量过大而消化不了,照顾不上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提出多种练习方法供学生参考,使其择优而行,以适应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充分的运动,满足学生生理和心理需求,避免“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

4.建立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师队伍和和谐的师生关系

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高质量的体育教师队伍,是学校体育落实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二是要加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三是要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四是要改善体育教师队伍的结构,提高学历层次,加强教师职业教育,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进行素质教育的能力。

教师要热爱学生,学生要尊重教师。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人格地位平等,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在与教师的平等交往中展示自己的能力,给予每个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重视情感、意志、信念等人格因素的价值,建立师生之间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和谐关系,为学生创造活泼的学习氛围。如果体罚学生,就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使学生反感教师,反感体育课,更谈不上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

5.制定素质教育的科学评价体系

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到身体素质的训练与情感教育等,都应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和评价。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非智力水平;不仅要学会学生怎样做人,而且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体育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服务的自身功能。

对于少数尖子学生,不能过多地围着他们转,也不能人为地压抑他们的体育特长与个性发展;对于少数较差的学生,要看到他们的点滴进步,对他们的学习成绩的评定,要侧重评价自身提高幅度和努力的程度。在制定考核标准时,教师既要统一要求,又要有不同的评价尺度,设立一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激励作用的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中评价的形式应强调多样性,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相结合,这样可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开发学生自身的潜能,提高自身素质,反馈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使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得以全面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管水法等.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六要.中国学校体育,2000-5-14.

篇7

一、引言

素质教育是上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其主旨是加强基础、发展智能、培养非智力因素、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得到大力发展的新阶段,笔者认为必须突出素质教育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二、素质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题中之义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由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取胜,不仅需要资本和自然资源的禀赋,更为关键的是人的素质。人口素质提高了,必将为我国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提供人才优势;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相反这将成为一个十分沉重的人口负担。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讲,合理的人才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形的,既要有一定数量的高层次的人才,也需要大量的初、中级人才和素质较高的普通劳动者。职业技术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其根本任务是为提高民族素质奠定基础,为社会培养初、中级专业技术人才。

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毕业学生素质适应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根据国家教育部门提供的数据,完成9年义务教育的学生中,30~40%的分流到普通高中,而60~70%的学生则分流到各类职业技术学校。因此,职业技术学校承担着大部分同龄学生的学校教育任务。同时,职业技术学校是大多数在读学生的最终学校教育,学生毕业后即投身到社会进行工作实践。把一个具有什么样素质的学生推向社会,关系到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由此可见,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职业技术教育要突出素质教育这一核心

当前,具备什么样素质的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才能适应社会,受到社会的欢迎呢?我们要从世界科技革命的挑战出发,加强科学技术教育;要从市场经济的挑战出发,加强市场意识教育;但更为重要的是不应该把学生培养成单纯的“机器奴隶”、“经济动物”。我们要在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要把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统一起来,就必须提高受教育者的全面素质。因此,教育的价值,首先在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合格的公民;其次在于提高人才的全面素质,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各个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通过学生素质的提高从而达到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的统一。据此,素质教育所要求的是:第一,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教材上现成的基本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自我增长知识,也就是“学会学习”,面对激烈的科技、市场竞争,只有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二,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发展能力,包括思维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第三,不仅要使学生增长知识和发展能力,而且要使学生学会做人。要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群体意识,要使学生不仅关心自己的成长,而且关心家庭、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关心”。

同时,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是为地方建设培养人才,并兼顾为上一级学校输送优秀生源。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际情况为素质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避免了千军万马争过独步桥的局面,为取消教育以考试作为唯一评判标准,建立更加科学、完整、系统的素质教育评价制度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职业技术教育强调的是实践性,职业技术教育可以而且应当以推行素质教育的办法,把素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通过素质教育把全面教育的要求一项项地赋予具体内容,把各个门类的基础知识与社会、学校、个体的实际相结合,把抽象的目的具体化,真正使学生做到全面发展。

四、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根据职业技术教育的实际情况,推行素质教育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把握:

1.突出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素质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近年来,在学校试验并获得一定成功的教育法,如“成功教育”、“愉快教育”、“情境教育”,高等学校所推行的讨论式教学、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当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绝不意味着可以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放松学校的组织纪律。职业技术教育在读学生一般思想比较活跃,因此,确认学生是素质教育的主体,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学生自尊、自重、自主、自律,推动学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素质。

2.把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必须通过学校教育的各种活动来进行。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素质教育也是通过各门课程来进行的。不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人文学科、语文学科,除了传授知识之外,都可以结合进行素质教育。也就是“寓素质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篇8

一、素质教育内涵

从本质上来看,素质属于生理性名词范畴,它包含了大脑特征、神经系统特征、感觉感官特征和运动器官特征等多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素质是是对先天性生理特征进行解剖的过程。素质是个体知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总的来说,素质一方面反应生理特点,另一方面体现思想品德内涵。

素质教育是对学生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智能智力、思想道德和自身技能进行综合性教育,使得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都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证。中专教育的办学宗旨定位在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层面上,其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和企业提供高素质、综合型的劳动力。中专体育教学应该具备开发学生脑筋、促进学生协调发展的作用,在提升学生身体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坚强的心理素养,引导学生在无形之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中专体育教师应该认真分析体育教学内涵,在此基础上把握中专教育宗旨和学生身心特点,从心理、智能和品德等多个角度去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二、中专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质

中专体育教师应该首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为素质教育在体育课堂的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体育教师应该意识到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在体育实际教学中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教育,教师自身综合素养深度加深,才能给学生提供兼具深度和强度的素质教育。体育教师应该深入地研究心理学、教育学和生理学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牢牢地把握住体育教学特征,更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模式。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能够给学生带来榜样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心智和道德取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制定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对策

中职体育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体育能力现状、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进行多角度分析,这样才能找到素质教育和体育教育融合的策略,也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对策。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职学生对素质教育的概念处于非常模糊的阶段,超过半数的中职生没有意识到体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在于中职学校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语文、数学、英语和相关的专业知识上,无暇兼顾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心理状况。中职生来到学校学习最终是想要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部分学校认为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是最为紧迫的,但是却忽视了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心理和素质的塑造作用,也没有意识到在中职教学阶段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职学生心智还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在学习中普遍呈现出意志不坚定、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差的特征,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不是想怎么解决问题,而是想方设法逃避责任。体育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此外学校还要促进体育运动课程的内外一体化,拓宽体育学分评测标准以学分鼓励和评定方式来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体育运动,使得学生能够在兴趣的激发下不断增强自身的体育行为。中职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体育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方面的特征,提出针对性教学策略,寓教于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体育教学。

(三)学校应与各类体育社团组织加强合作

在学校内部为学生提供合作和交流的机会,有助于体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为此,学校要积极地和社团组织合作,引导学生加入到体育活动之中来,将体育教学扩展到体育课堂之外,让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感受到体育运动的晕染。通过和社团组织合作,学生一方面可以强化课堂上所学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接触到以往学习和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的体育运动项目。学校还可以通过一些鼓励措施来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四)科学合理地开展素质教育

中职体育教学中涉及到的w育运动是多种多样的,各项体育运动的强度也是高低不一的。教师应该在课前首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生的身心状况进行调研,考察每一项体育运动的技术难度和运动强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学。教师自身也要了解每一项体育运动的特点,深度调研每一项体育运动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比如说在进行耐久跑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时,教师要深入地了解耐久所蕴含的含义,体会到这项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枯燥性和单调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调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不断地注意力集中和意志提升,并对在这项体育运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理反应进行事先预警,有效舒缓学生可能出现的紧张情绪。当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出现退缩、放弃和坚持不下去的情况时,教师要积极地对其引导,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上的引导性教育。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忽视学生本身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体育教学具有高度的教育价值,体育教学在中职院校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模式,和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有着直接的练习,体育教学具有具体性和直接性,中专体育教师应该牢牢把握这一点,将素质教育融入其中,在体育运动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选择合适的条件和空间进行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好处,这样才能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引导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推动学生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舒林.中专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思路[J].科技资讯,2014(18):165.

篇9

一、小学体育教育与学生心理素质

1.小学体育教育与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关系

小学体育教育与小学生心理素质关系密切,二者皆为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小学体育教育具有极强的趣味性,能够培养小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每个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素质具有质的差别。个性化的心理素质意味着每一个小学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心理特质。学校体育课程的有效性可以对学生身心健康产生直接影响,较好的体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度,为塑造小学生健康的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2.小学生心理素质

小学生的素质是指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文化知识、身心健康、劳动技能等方面的基本品|,亦即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统称。在实际中,这五种方面并不是均衡发展的,亦非各个方面脱离整体而各自独立发展的,这五个方面是全面、和谐、互联的。其基础是小学生个体的先天心理、生理条件,通过对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身心素质。

二、小学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作用

1.有利于智力水平的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竞争成为占领优势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强化心理素质,夯实小学生发挥自身效能物质基础,才能为将来的竞争做好准备。

2.有利于健全学生的心理

小学是义务教育的起点,是学生心理品质养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本身的辨识能力弱,易先入为主。这些特点容易使学生滋生一些不良心理。如果没有及时纠正,易造成终生心理阴影。在心理教育层面,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养成健康、达观、积极的心理习惯,并逐渐形成良好、健康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行为习惯,为以后的教育奠定基础。

3.有利于调节情绪

小学体育教育的作用不仅是强身健体,更是对小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小学体育教育最为直接的作用就是提升小学生身体素质,使小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身体、心理素质得到极大提高。小学体育教育还可以增进快乐,调节情绪,在心理健康方面发挥作用。

4.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

小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中最有活力的主体。沟通能力是小学生的基本能力之一。具有健康心理素质的人会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勇于表现自己,积极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种优秀的能力如果从小学阶段就开始着重培养,则会使小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5.有利于获得成就感

成就感是个体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获得的成功感觉。研究表明,个人之所以会最终取得成功,是因为个体具有积极追求成功的强烈愿望。小学生通过体育课,从自己的行动入手,采取措施来规避失败,进而达到成功。

三、小学体育教育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干预

1.设计出具有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内容

小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来源于其对活动内容及活动过程的掌控。若体育课的内容令小学生感到新鲜与好奇,自然会引发小学生的兴趣;反之,若小学生感到课程十分简单,易于掌控,在掌握之后,对体育活动的新鲜感就会消失殆尽,随之对体育的兴趣亦荡然无存。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保持愈久,课堂活动效果也会愈加明显。因此,激发小学生持续探究的欲望十分重要。

2.强调参与体育活动的纪律性与荣誉感

在体育课堂上,要强调参与体育活动的纪律性。用课堂纪律的制约力作为培养小学生意志品质的有效手段。要求小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时,不许随意请假,不许无故缺课,杜绝懒惰思想。强化小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体育竞赛项目的选择时,选择有利于提高其集体荣誉感的项目。在参加体育竞赛项目的过程中,引导小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注重榜样引导

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养成并不是封闭化的。其本身所具有的对外部世界的强烈好奇心与探索欲就具备实施榜样、引导教学的基本条件。例如,列举我国在国内外赛事中取得的辉煌成绩,我国体育发展史上的杰出人物,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等等,充分发挥榜样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特点及实施要点[J].安徽体育科技,2013(12).

篇10

现在,某些学校只为提高升学率,扭曲了基础教育的教育目标,把学校教育实际措施转移到应付升学考试的轨道上来,把整个学校的教育变成为争取获得高升学率服务的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扼制作用。

一、传统教育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不利于人才培养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出新一代具有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首先,在应试教育中“失败”的学生会产生一种失败情绪和失败心理。正是因为应试教育把升学考试成败作为衡量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成败的惟一标准,因此,未能升学者就成了失败者,这就使大批“失败”者的心灵中产生了失败心态和失败情绪,这种心态和情绪又会被带到社会上,散发出消极的影响。

其次,传统教育不利于提高全民族素质,让学生全面自由充分地发展。当今社会,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优秀的、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而对于传统应试教育,只是重分数轻能力,忽略了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提高全民族素质就必须使教育面向全体,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才能为全民族素质整体水平的提高,提供切实的保障和牢固的基础。为此,教育改革必须广泛实施。

二、转变思想,广泛推广素质教育

现在很多学校还是以升学率为第一目标,家长也都在关注“分数”,这使得素质教育很难得到推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生活技能等素质很难得到提高。高考固然重要,但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生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篇11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身心发展和个人的素质提高为目的的教育。而人的素质一般是指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生活技能素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可见,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乃是学校体育的体质功能和首要目的。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手段,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及其它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不仅可以强筋骨,而且还有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之效。”现代体育科研证明,学校体育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而且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一、早操场、课间操与素质教育

早操、课间操都是学校体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认真做早操,不仅能驱除学生大脑皮质睡眠而且形成的抑制使其精神为之振奋,从而轻松愉快的投入到一天的学习中去,进而为保证学习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条件;而且在清新的空气中经常坚持认真地做早操,对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增进身心健康,增强和发展身体素质都有着显著的作用;课间操是课间休息时间进行的一种体育锻炼。通过认真完成课间操,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性休息,可以消除和缓解在上课进程中产生的疲劳,使身心得以充分放松。才能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下一节课的学习当中。积极认真的完成早操和课间操,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陶冶美的情操、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奋进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及节奏感、韵律感和美感,具有特殊的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学校体育具有全体性,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个学生基本素质,使每个学生都健康成长,而高质量的早操及课间操正是这一要求在学校体育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也为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提供了保障。

二、体育课与素质教育

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是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的,而体育课堂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体育的基本组成形式,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我们应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所具有的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

(一)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公要教会学生技能、技巧和技术,还要教会学生做人,学会生活,培养良好的体育体育道德风尚。在练习中培养学生认真观摩互帮互学的良好习惯;在调动队伍时培养学生互相尊重、礼貌互让的风格;在短跑教学别是在起跑练习中培养学生精力集中的习惯和实事求是诚实的品德;在中长跑教学中培养学生坚忍不拔、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毅力;在跳跃、障碍和支撑跳跃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良好品质;在球类项目教学中培养学生全局观念和集体合作精神;在各种体育竞赛中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好作风。

(二)文化科学素质教育

通过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过程进行智能教育,培养学生懂得学习、创造、求真的良好习惯。

首先,在体育教学中,除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之外,还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及培养体育欣赏能力等,使学生学到丰富的体育文化知识,拓宽知识面。

其次,在体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编排徒手操,并付之练习;引导学生布置教学场地、自制体育器材,并付之使用,以此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想像能力,发展其个性。

再次,要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在教学中可开发学生的智能。比如,通过田径教学的起跑练习能培养学生的自控能与快速反应能力;通过篮球投篮练习能培养学生的准确能力;通过排球的扣球能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通过体操动作教学,能培养学生运动本体感觉能力和时空感觉。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在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同时,促进其智能的发展。

(三)心理素质的教育

通过体育教学,提高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身体活动机能,促使学生脑体结合,培养综合运用脑力和体力的能力,把心理控制在最佳姿态,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通过游戏、教学比赛、考试、运动会等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可以培养良好的健康心态,使学生有良好的心理控制能力以及心理稳定性和适应性。可培养学生竞争、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和开拓进取精神。

三、课外体育活动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