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青春的逆行

青春的逆行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5-03 12:16:55

青春的逆行

青春的逆行例1

孩子看不上我们了

姥爷:钟长平(退休干部)

外孙子齐林上初中了,我发现这小子最近越来越“狂”了。上个周末来我家,我问他,“齐林,最近学习怎么样啊?给姥爷说说都学了哪些新知识了。”他却耸耸肩:“说了您也听不明白!您就别的心了,吃点喝点玩点乐点得了。”噎得我哭笑不得。

他妈妈是小学语文教师,从小对他的学习抓得挺紧。可是,上了初二,外孙的物理代数问题他妈常回答不上来,齐林说,“得了,不难为你了,问你语文吧!”没料到,他妈解释的古文他连说“不对不对”。

看到当年对我佩服得五体投地的小家伙现在常常质疑我,曾对他妈妈言听计从的小宝贝现在常常说声“切”,就扬长而去,我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不过说实话,我也暗暗感叹,这小子懂的东西可真多,比我们小时候不知强多少。人不轻狂枉少年嘛。不过,狂归狂,齐林的学习成绩并不出色,我们担心的是孩子的哪门功课如果有了问题,我们完全无法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更无法辅导了。他还说,“我那些功课你们大人都不懂,你们不也活得好好的吗?”我们怕这种想法助长了他的浮躁之气,可也不愿意给他四处请家教补课,这该怎么办呢?

“倒行逆施”法很奏效

父亲:王朝华(美籍 物理学博士)

我有两个女儿。一个在25岁时拿到精算师的资格(全美只有几百人),另一个现就读于加州理工学院(钱学森曾在此就读)。在那些不了解我的人眼里,要么我的孩子有多么聪明,要么我实行了什么“法西斯”式的教育手段。其实我家的孩子和邻家小孩一样贪玩,一样令父母操心,她们绝不比大多数孩子聪明。我们也遇到过和所有其他家长一样的问题。

关键时刻一定要扶孩子一把

大女儿的初中是在当地较好的学校上的。期间她曾有三门功课得到学校的警告:如果再不提高成绩将被退回原学校。她的成绩在C和D之间徘徊。小女儿上的小学是一所当地的普通学校。一次她回家告诉我们:“我今天数学过了一级。”我问她:“你们班里还有几个没有过?”“还有一个呢。”她挺自豪地回答我。天啊!我才知道她居然曾并列倒数第一!

孩子在学习上会因为种种原因遇到困难。这个时候不能一味责怪孩子,而要努力找原因,扶孩子一把,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怎么帮扶呢?我们采取了一种“倒行逆施”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倒行逆施”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是老师给学生讲。老师的职责是传递知识,所以他们必须拥有更多的知识。学生要认真学习,接受老师传递过来的知识。

现在我们倒过来,让孩子当老师,让家长当学生。角色转换了。孩子面对的是一个重量级的学生。“老师”需要认真备课,一点疏忽都可能被“学生”抓住,“学生”还可能提出任何刁钻古怪的问题。作为“学生”,家长必须认真耐心地听课,看看这位“老师”讲的是否有理,然后一起讨论怎样讲述更加合理。

记得大女儿曾给我讲过澳大利亚的地理。当她讲述一座背向大海的山脉的气候时说:“那里空气湿润,气候多雨。”我觉得不合理,就提出问题:“高山通常会阻断来自海洋的湿润空气,山脉后面的气候怎么会湿润多雨呢?”她告诉我:“书里就是这么写的。”我要她第二天到学校再问老师。后来她的老师告诉我们,书里那部分写错了。这件事之后,女儿对给我“讲课”这件事更加重视了。在她给我讲课时,我能够更加容易地发现她的问题所在,也在潜意识中告诉她:原来功课是可以这样学的——不是照本宣科,而是多动脑、多思考。

我也给孩子辅导过我从来没有学过的课程。在我第一次检查小女儿生物功课时,她曾对我说:“你又没有学过生物课,给你讲你也不懂。”我回答:“你现在学的内容是生物学的入门,任何人都可以懂。不信你试试!”几次下来,她信了。因为我总是能够通过提问题找到一些她没有学好的地方。我的确无法回答那些我提出的问题,我只是让她自己再想想,实在想不出来就问老师。

尊重我们的“老师”

既然角色转换了,我们做家长的要扮演好学生的角色:要对孩子给予充分的尊重,比如,不能随便打断孩子的讲课,提问题时应该举手,更不能对孩子讲错的地方加以斥责。

只有尊重我们的“老师”,他们才能够有更大的积极性。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大爆炸的年代,许多领域是我们从前没有接触过的,我们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孩子讲述的内容。这个时候,家长一定要对“老师”给予充分的尊重。在这个问题上,我有着深刻的体会。

小女儿曾给我讲:人的指甲和头发都是死的。我当时根本不相信。我问:我摸你的头发时你没有感觉吗?有感觉就说明有神经。有神经就说明是活的。在小女儿耐心的劝导下,我终于去查了一番,才发现她是对的。要不是小女儿的耐心,我们彼此之间的互动可能就会受到伤害。我后来调侃她说,这下知道怎么教我这样的学生了吧?

世界上没有完人,我们自己也不是。在和孩子打交道的时候除了耐心外,还要虚心。

千万不要“毁人不倦”

人生好比是马拉松赛跑。暂时的领先,并不等于后来一定有好成绩。只要孩子能够掌握主要的内容,没有必要要求孩子面面俱到,更没有必要追求满分。

绝大多数孩子的智力是可以应对学校的学习和考核的。每个孩子的天赋不同。如果我们一味地要求孩子面面俱到,就毁灭了孩子的天赋,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那么我们就不是诲人不倦,而是“毁人不倦”了。

有些家长只知道要孩子看书学习,忽略了玩也是一种学习。孩子可以在大自然中学到许多在教室里没有学到的内容。他们开阔了眼界,放松了精神,然后能以更加充沛的精神和体力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最重要

青春的逆行例2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引起我国社会各界的重视。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逆反心理是青春期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现在越来越多的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里不断加剧,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及健全人格的形成,使学生表现为烦躁、顶撞、厌学,甚至诱发家庭暴力、自杀和伤人等恶性事件。面对这一严峻的现实,教育工作者必须寻找一把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来有效应对青春期学生的逆反心理。

正确对待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目前青少年教育中不可忽视的普遍性问题。了解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和消极作用,分析其成因,探究应对逆反心理的教育方法,是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只要家庭、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关心,教育引导,及时帮助青春期学生解决成长中出现的诸如逆反心理等问题,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努力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加上自我鞭策,自我提高,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快乐成才。

一、青春期逆反

1.青春期

青春期(adolescence)一词来源于拉 T 语 adolescence ,意思是“发育、成长”①。是人生由儿童期转变为成年期的过渡时期。青春期是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

2.逆反心理的构成

逆反心理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要素构成。其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逆反心理的催化剂或者说是助推器。行为意向是逆反心理的外在形式。逆反心理是发于认知表现于行为的一种心理与行为的反应。

二、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在学校教育中的表现

(1)对榜样和先进人物的无端否定。由于受现在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孩子往往会用怀疑的眼光审视这些先进人物及感人事件。对于身边的榜样,则给予鄙视、排斥和嘲笑。

(2)对不良倾向产生情感认同。比如把能打架看成有胆量;把会吸烟喝酒看成是成熟有魅力;把敢于公然顶撞、对抗领导、老师看成有本事有胆识;把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哥们义气看成是真英雄。

2.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在家庭中的表现

(1)对成人和家长的抵触情绪的明显增强。青春期学生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干预,甚至产生厌烦的情绪。

(2)封闭自己,不听劝言。青春期学生需要与同龄人,特别是与异性、与父母平等交往,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施放的对象。长此以往他们的内心就会出现问题,觉得没人能够真正理解自己,自己的苦恼酸楚没人来安慰,甚至于一些青春期学生会因无法宣泄而患自闭症或选择自杀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三、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成因分析

1.遗传因素的影响

遗传因素也叫遗传的生物特征,主要指那些与生俱来的解剖生理(如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②。一般说来,那些前代性格呈情绪型、外向型、独立型、急躁冲动的个体,其后代逆反心理形成较早并表现明显,反之则亦然。

2.禁果逆反

我们有些老师、家长禁止青少年做某事,却又不说明为什么不能做的理由,结果适得其反,使“不要吸烟”、“不要早恋”之类禁令达不到应有的预期效果。好奇心驱使青少年有时甘冒受惩罚的风险去尝也许并不甜的“禁果”。

3.身心发展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矛盾

青少年的需要,已由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要,开始跃进式地大幅度向高层次的交往需要、理解需要、成就需要、审美需要发展。这个发展过程,常常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受到客观环境的限制与阻碍,从而产生难以自解的挫折感。挫折所带来的消极心理影响不断扩大,反控制情绪膨胀,“逆反心理”就会随之而来。

4.学校因素

青春期的学生对于平等和被尊重的要求越来越强烈,当遇到不公正待遇时,这种对立情绪被激发出来。有的教师因应试教育的指导,偏袒好生,歧视差生,袒护家世好的孩子,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心理不平衡,导致“破罐子破摔”心态。在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不问青红皂白,就采取过激言辞或体罚等,这些都很易造成学生对教师的逆反心理。

总之,逆反心理的成因是十分复杂的,对其必须作全面的分析,否则既达不到对逆反心理的科学认识,也找不到克服逆反心理的有效途径和办法。

四、青春期学生逆反的教育对策

1.做好预防工作

教育者要认清青春期逆反的本质。有些教育者不清楚逆反的本质,把孩子不听话、不按自己的旨意行事,简单的归结为逆反。其实生活中有些事情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只是价值观和角度不同而己。如果盲目的给孩子冠上逆反的称号,那么对于孩子正常的要求、言行,很可能当做逆反加以批评、责骂甚至压制孩子的独立想法。孩子的主体需要(独立、平等、尊重、理解……)长期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

2.家长教育对策

如果孩子的逆反心理越来越严重,对教育者的正面教育完全排斥,此时不宜再进行说教,以免引起孩子的更大反感。

(1)据调查,90%以上的青少年有了苦恼后不是向父母和老师诉说而是找朋友倾诉。所以平时多和孩子的好朋友搞好关系也是上策。

(2)有的孩子认为父母对自己的管束太多,不让做这不让干那,因此很愤恼。这种情况下,父母应适当放宽管束,在确保不会发生重大后果的前提下,让孩子多碰几次壁,让现实告诉他,父母的人生经验还是要加以借鉴的。

3.学校教育对策

多渠道向学生介绍有关心理方面知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心理变化,调节好心理状态,改善心理环境使他们心理品格有所升华。

五、结语

当前教育实践中,对如何处理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问题也日益显得重要。由于青春期学生逆反心理成因的多样性,范围的普遍性,在教育中就不能一概而论,就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总之,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青少年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失衡期,它既是一个危机期,但同时也是一个宝贵的教育时机,只要教育者抓住了这个时期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就必然会发挥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而克服它的不利影响。

注释:

①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78).

②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90).

参考文献:

[1]锦芳牛秀奎.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J].家教指南,2004年10 期;50-51.

[2]润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J].心理与健康,2000年12期;12-13.

[3]P颖.要被逆反心理所左右[J].中国健康月刊,1994年09期;14.

[4]荐中汪洁.生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发生率及其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6.12第九卷第23期.

青春的逆行例3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9.005

一般认为,青春电影是指以青少年这一类人物为表现对象,围绕青少年生活这一题材展开的电影。同时,人们对于青春电影也还存在多方面的认识,仅从称呼上看,青春电影还被称为“青少年电影”、“成长电影”等。

青春电影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电影界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我国的青春电影虽然起步较早,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发展与影响都十分有限,直至新时期以后,我国的青春电影才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在西方青春电影的影响下,我国的青春电影更是有了明显的变化。下面,笔者就以美国好莱坞青春电影为切入点,简要谈论一下其对我国青春电影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影响。

一、对中、美青春电影发展的回顾

1. 对中国青春电影发展历程的回顾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期至中期中国左翼电影运动兴起,一时间,中国的电影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当时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作品,这其中就包括青春电影。比较有代表的作品有《神女》、《渔光曲》、《马路天使》等,这些影片都是以青年人为表现对象,他们由于经历了人生或生活上的种种无奈而一时沉沦,最终却从茫然中幡然醒悟,从而积极和社会反抗来进行自我拯救。三四十年代这段时期的青春电影主要以“觉醒与反抗”为主题。到进入五六十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都沉浸在建国的巨大喜悦之中,都以极高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当时的电影人也积极响应时代的号召创作了一批具有红色经典的青春电影。其中以《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等片最为有名。七八十年代,随着的结束,中国电影也步入了一个发展的新时期,当时随着政治、经济的不断开明与开放,出现了一批以批判的姿态亮相的、追怀流逝了的青春岁月的伤痕电影,一时间伤痕青春片成为中国青春电影的创作主流。九十年代以后,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以及受到西方世界价值观的冲击,西方电影的商业化浪潮不断的冲击着我国电影市场。这时,中国第六代电影导演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九十年代后的中国电影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往往以社会边缘人物的处境为突破口,将自己对真实社会的人生体验和人生感悟融入其中,在影片中将之展现出来。这时的青春电影中充满了对青春的焦虑与迷茫,也因此被称为“感伤青春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小武》、《十七岁的单车》、《阳光灿烂的日子》等。

2. 对美国青春电影发展历程的回顾

美国青春电影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好莱坞电影的类型化叙事模式及其成功的商业运营模式享誉全球,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好莱坞电影迎来了“青少年叛逆片”的第一个高潮。代表作品有入选美国电影史上“最伟大的100部电影”的《无因的反叛》,此外还有《野小子》和《黑板丛林》等。这些影片都不同程度地表现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六十年代,美国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反文化”运动,故而当时的美国青年热衷于反叛社会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因此,当时的好莱坞青春电影对青少年的叛逆性格的塑造就有所偏重。如影片《毕业生》、《逍遥骑士》等。由乔治·卢卡斯执导的《美国风情画》是七十年代的一部影片,该片表达了主人公对逝去了的美好时光的一种无限怀念,是一部怀旧影片。美国八九十年代拍摄的好莱坞电影如《早餐俱乐部》、《春天不是读书天》、《死亡诗社》、《青春年少》依旧是演绎着青少年的叛逆形象。但在影片《最后一个美国》和《美国派》等影片中,除了展现主人公的叛逆之外,也刻画了青少年在面对性问题时的困惑与探索。而二十一世纪以后的好莱坞青春电影更是着重的刻画着这种青少年叛逆、反叛的形象,此处就不再赘述。

二、浅论好莱坞青春电影对中国青春电影的影响

1.好莱坞青春电影中青年人的“复合形象”及其对中国青春电影的影响

在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青春电影兴起至今的绝大部分好莱坞青春影片中,其所表现出来的青年人的形象都有一个十分相似的特点,即:青少年在表面上离经叛道、愤世嫉俗,给人一种叛逆少年的感觉;但另一方面,却又展现出了一个内心纯洁、善良,富有爱心的有为少年的形象。两种形象的构建看似是矛盾的,但电影对这两种形象的定位却是有着一定合理性的:美国青少年的叛逆是对美国社会的成人世界和庸俗浅薄的中产阶级价值观的一种不满、鄙视、反抗的体现,所以多数影片中的人物会有不用功读书、满嘴淫言秽语、抽烟喝酒、打架斗殴甚至乱性等不良行为;但在这种叛逆的外表下,影片中的青少年却又不时的展现出其富有爱心、同情心、怜悯心的一面。这两种形象的交相呼应,恰恰形成了好莱坞青春电影中青少年人物的“复合形象”,这种形象的出现恰恰生动地描绘出了美国青少年的那种对青春的困惑与迷茫。

2.从“反抗”到“叛逆、反叛”的转变

从各个时期的青春影片中青少年的“表现”上来看,则大体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从三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反抗”阶段和七十年代以后的“叛逆、反叛”阶段。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内忧外患的时期,所以当时的青春影片多表现出青年人对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不满,以及一种与命运抗争的情调,这是一种对命运的“反抗”;而七十年代以后,青春电影中青年主人公的行为表现则发生了较大变化,无论是七八十年代的伤痕青春片还是九十年代后的感伤青春片都较多的表达出一种对青少年的“人的自然本性”的探索。其中多数影片都折射出一种因时代的变迁,青年人对在传统文化氛围构建下的当代社会的一种不适、对抗,更有甚者表现出一种“反叛”的情绪。

出现这样的现象,是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息息相关的,尤其是受到了好莱坞青春电影的影响。如七十年代拍摄的《美国风情画》这部影片,四个中学毕业生在即将步入成人世界前十分忐忑与茫然,故而决定彻夜狂欢。八十年代的影片《早餐俱乐部》则展示了五个叛逆中学生与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教育制度的冲突与对抗。由上述分析可见,美国青春电影中青少年的”叛逆与反叛“形象可谓是从其诞生之日起便已现端倪,并一以贯之。而我国的青春电影中的青少年“叛逆与反叛”形象是从七十年代以后才出现的,这之中,好莱坞青春电影对我国青春电影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三、对青春电影的一点反思

1.中美青春电影中展现出的永恒“青春母题”

无论是好莱坞还是中国的青春电影,两者虽然受到不同的地域、文化、社会形态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两者虽然在电影中所展现的、展示出的青少年人物的形象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是其在影片中所展现出来的“青春母题”却是一致的——成长与叛逆。成长是青春不可回避的一个过程,自然也是青春电影所着重要表现的桥段。有研究者认为对于“成长”的内涵,应该包含三个方面的涵义,分别是:身体成长(包括身体发育、体格和体质方面上的成长)、心理成长(主要指自我意识和理性判断能力上的发展、社交心理和人格上的成长)以及精神成长(指价值观、信仰观等人生观上的发展与成长)。[1]纵观中美青春影片不难发现,对于片中青少年主人公“青春成长”的刻画是十分翔实的,叛逆表现在身体身外的各个细小方面。因为,成长与叛逆是青春影片中永恒不变的“青春母题”,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2.中美青春电影中体现出的“两种状态”

青春的逆行例4

个人的心理发展在青春期阶段是自我觉醒、自我概念成长的初期[”。在这个时期,青少年会想要表现为一个成年的人,但是并未成熟的他们所能够表现的,自然而然的是对家长、老师等权威进行反抗。这在个体意识完全觉醒以后,的确无法理解,可是对于青春期这个特殊的阶段而言,产生逆反心理是他们用来应对自己成长需求的自我防御、自我保护的手段。它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

在青少年的人生发展过程中,家庭因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青春期,家庭对于子女的人格、情感和社会化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而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在家长与子女的矛盾冲突中表现突出。在这种情况之下,如何解决冲突、解决逆反心理对青少年成长的不良影响问题,已成为许多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关注的焦点。

1青少年的逆反心理

1.1逆反心理的定义近几年来,逆反心理这个概念被广泛使用,大家都是按自己的理解和研究角度来对它加以定义,在国内外各种心理学、教育学等文献中的“逆反心理”定义近十种。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行为说、情绪说、压力说、态度说和主体需要说。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逆反心理进行了定义,都有其合理性。《心理学大词典》的解释基本上把它的本质属性揭示了出来:“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它在青少年学生当中表现尤为突出。”

换言之,逆反心理是指客体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具有强烈抵触情绪的社会态度。它是以怨恨、恐惧或不安全感等心理状态为特征所持的态度,因此常表现出一种较强的情绪性。它以反对改变已有状态为基调,是在他人宣传说服的过程中不肯接受说服而激化为相反态度的。

1.2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特点青少年历来都受到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家长的特殊关注。从十二三岁到十七八岁,是儿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认识和情感有了飞速的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自我意识的第二次觉醒期。其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

超限逆反,这是由于作用于主体的信息量过大或者信息内容长时间地机械重复而导致主体滋生的抗拒心理;信度逆反,是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可靠性发生怀疑而产生的逆反心理;禁果逆反,通俗地讲,就是越是禁止的东西越具有吸引力。青少年对未知的东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极易产生这种逆反心理;自主逆反,是指主体的自主地位得不到应有的承认而产生的一种逆反心理。

从上述表现中,我们得知,逆反心理与一个人的好奇心、探索心理有一定的关系,这是逆反心理积极的方面。它对于个人的独立性、社会性发展方面有很大的帮助,并不是所有的逆反心理对于个体的成长都有害处。对于青少年而言,基于好奇心、独立性的逆反心理可以帮助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成长,对个体的心理成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正是因为有反抗、有冲突,才会有内部驱力推动青少年的成熟发展。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所倾向的减少逆反心理,并不是没有注意到逆反心理的好的方面,而是偏向在青春期这一阶段。很多青少年并没有清楚的自我意识.其思想和行为并不成熟.他们选择逆反心理和行为时。是幼稚而又无奈的。为了避免逆反心理对青少年人生发展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害.所以主张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对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加以调适,帮助他们健康地度过青春叛逆期。

2家庭因素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

家庭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在任何年龄阶段都存在。尤其是由儿童期进入青少年期,虽然主要活动场所已从家庭转为学校,但生活环境和周围刺激的复杂化更从某种意义上凸显出家庭教育和环境的重要性[引。在青春期,子女的生理因素得到发展,在他们自我感觉上.认为自己已经是与父母一样独立的个体。这个时期,他们与家庭的关系更需要注意。家庭因素是个性形成和发展最初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它包括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家庭内部氛围、父母的心理、文化素质等等。

2.1家庭结构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人口的构成.在家庭人口构成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家庭的健全完整。众所周知.家庭成员不和睦、家庭结构不稳定甚至破裂离异.给子女的健康成长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父母不和会造成家庭结构的不稳定.容易促使子女不安全感的滋生,在这样的情况下.子女对父母往往有一种怨恨的心理.对父母的教导和言语会产生想要反抗的情绪。他们往往敏感多疑、自卑偏执,焦虑水平偏高,并且选择防御性的逆反行为。反抗父母的权威.使自己摆脱父母离异给自己造成的恐惧和不安。这种充满负效应的逆反心理虽然帮助青少年的独立性得到发展.却会对其将来的个性和心理发展有消极的影响。

2.2家庭教养方式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子女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方式。这种组合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随情境的改变而变化.它反映了亲子交往的实质[s-。父母教养方式在子女的认知发展、性格形成、社会化、心理健康等多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鲍姆林特的研究揭示.子女的个性形成并非由父母某个行为决定的,而要受到父母整个行为模式的影响,她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宽容型和专制型三种[引。鲍姆林特将全美有关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保护、严格、拒绝、放纵四种教养类型。而中国一般将教养方式分为放纵、溺爱、专制、民主四种类型。

溺爱型的父母表现为对子女过于宠爱、过于关心.对子女的要求一味满足、百依百顺。子女产生以自我为中心.多表现为依赖、懒惰的性格和蛮不讲理的坏习惯。而且倾向于放任、溺爱的教育方式也是和攻击行为相联系的。溺爱使子女的行为得不到约束,有较为偏激的自我意识。他们不仅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受到外界刺激的应对措施也比较消极。这种教养方式使孩子的不良言行得到强化。

专制型的父母往往强迫子女按自己的意愿办事.而且时常用惩罚来强制执行。不允许子女有差错或失误.否则就打骂或其他惩罚,而父母单纯的压制性策略所造成的结果是子女的不信任感和产生攻击。这种家庭教养方式会导致青少年长期缺乏安全感。心理处于紧张状态.而且为了发泄紧张的情绪.会学会粗鲁地对待他人,其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对父母的逆反,对父母的专制行为产生抵抗,甚至会出现殴打父母的行为。社会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有些青少年无法忍受父母的长期打骂。最终采取暴力的手段.结束父母的生命.从而达到自己的自由。

采取放任教养态度的父母也就是纵容型的父母.他们以不干涉原则为建立家庭关系的基础,父母对子女采取的态度是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这样的教养方式使子女感觉缺乏来自父母的关心.认为自己的存在无关紧要,青少年一旦对自我存在产生怀疑,就会自暴自弃。他们的心理会产生与社会脱离和抵抗。基本上不论是从自我意识到外在的刺激正确与否.他都会产生逆反的心理,选择逆反的行为。即使有人告诉他.你的存在是必要的,是正确的,他也会叛逆地认为对方的话语是虚假的。

民主型的父母是在家庭教养方式中被推崇的,这种类型的父母鼓励孩子独立探索.承认孩子独立活动的范围。允许孩子独立做出决定,然后由家长给以建议.设计最后的方案。民主的父母对子女保持着作为父母的权威.同时尊重子女的情感,这种教养方式之下.子女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他们感觉到爱和被爱.也懂得尊重他人.情绪长期处于稳定和健康的状态。即使到青春期的不稳定时期,这类青少年所受到的心理发展的冲击较小.因为他们可以在父母的指导下。对不良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逆反心理得到调适。

2.3家庭氛围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家庭氛围是指家庭的气氛.它与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家庭人际关系的和睦有利于家庭成员的心理相容.避免心理冲突,使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现代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既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也是伙伴和朋友的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平等。相互尊重。特别是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人格。只有二者均保持平等。才能使家庭关系和睦。在子女的青春期.父母的角色效能感下降.但是作为朋友的角色却不会丧失。父母不从权威的角色出发,而是从朋友的身份出发的关心,青少年就比较容易接受,对父母的言行,盲目的逆反程度就会减小。

另一方面,在家庭氛围中还存在亲密度的问题和交流沟通的问题。我们在对一位离异家庭的初中生的访谈中发现,该生对于离异的父母双方有完全迥异的态度。虽然她由父亲养育,但是对于父亲,她较多采用敌对和反抗的行为,在父亲眼中,她十分的叛逆和不驯。相反,在她母亲的眼中,她显得十分懂事,而且有什么心事,她都会向母亲诉说。至于原因,该生很明确的表示,她的父亲因为工作的关系极少与她交流,只会偶尔的关心她的学习成绩,父女之间的矛盾非常尖锐,一旦在她的学习、生活中出现某些问题,她父亲就会采用责骂的形式。而她的母亲,虽然不经常在她身边,但是两人保持着电话和网络的交流,不仅有在学习方面沟通,她的母亲还会关心她生活、娱乐以及为她与同学、老师的关系问题出谋划策。同样的情形出现在许多父母离异或单亲家庭的子女中。调查还显示,在一些结构比较完整的家庭中,亲子双方的交流不良也会造成许多悲剧。如此看来,亲子双方经常沟通交流,才能缩短心理距离,增加共同语言,形成和谐的氛围。

2.4家庭其他因素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影响从心理素质来看,父母自身的心理素质也会影响到子女的心理状态。如果父母自身的心理素质较差,就会因为子女的一些轻微的逆反言行,产生愤怒的情绪和更为严格的教育手段,这样以来.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和行为就会更加严重。许多家长觉得不论怎么样责骂叛逆的子女,都不能起到任何作用,原因就在于对于青少年而言,言传不如身教,说再多的话语.不如以自身良好的心理和行为作为榜样,从而帮助青少年走出青春期逆反的情境。

另外,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家庭教养中非常重要的问题。期望,能使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是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动力。但脱离孩子实际水平的过高期望,会造成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一种高压状态,一旦孩子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便失望、埋怨甚至打骂,影响家庭和谐的心理氛围。因此。父母应实事求是地调整对孩子的期望,为孩子的幸福成长着想。

3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家庭认识和对策

青少年逆反心理对于其学业和成长的影响是许多家长最为关注和苦恼的问题.这被认为是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负效应。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理解、沟通、括动三方面来减少负效应的不良影响,帮助家长解决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问题。

理解,是对青少年心理自然发展阶段的理解.这个时期其不稳定的情绪,不驯的态度,都是有其原由的,家长应该保持耐心、平常心对待青少年的逆反,不要恼怒他们冲动的态度和行为。同时,理解并不能只是嘴上和态度上的理解,为了形成事实上的理解,家长还必须了解子女当前具体的情况,这就需要与教师及其他家长保持联系,对于任何可能引发青少年不良逆反心理的因素,要在前期就做好预防。否则一旦影响造成,再怎么说理解,就变成了纵容。

沟通,建立于亲子之间平等地位的沟通非常必要。我们都知道人与人沟通不良容易导致矛盾的产生,亲子之间没有良好的沟通,也容易造成双方的不满。家长应该主动地与子女进行交流,对于青少年的关注不应当只局限于学业,如果认为青少年不愿意与自己沟通,那么应该采用现身说法的方式,将自己的观点表述,任由青少年的疑问或者反对,两者甚至可以进行一定的辩论,这都会促进双方的了解。针对逆反心理比较严重的青少年,家长们言语也许根本不会昕,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的寻求心理辅导的帮助,可以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进行沟通交流。

活动,必要的家庭活动是促进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良好方法,不论是什么样的家庭,除一般的日常接触外,父母应有目的地和孩子开展活动,如安排家务劳动,重大决策征求或采纳孩子的合理建议,选择好书好节目和孩子一起看,亲子共同出游培养生活情趣,丰富精神生活等等。使孩子时时意识到自己是家庭一员,乐意与父母沟通,从而避免消极的青春期逆反心理和行为给亲子关系带来不良影响。

4结论

首先,家庭结构的不完整,父母的离异会增强青少年的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的确促使单亲家庭子女的成熟性、独立性高于普通家庭的青少年,但是,对于个人健康的心理发展而言,有很大的害处,不利于青少年今后的人格发展。

青春的逆行例5

农智雄(上海靖西中学):叛逆,只会让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紧张。

武韵(安徽省宿城一中):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有点个性就不叫青春了!

黄宏雄(文昌市联东中学):人生总是要经历这么个过程,才会长大。

郑子皓(济源一中):年少的叛逆,让我一次次伤害着别人,一意孤行的自己总是蛮力地撞到头破血流才肯罢休。有过张扬的年岁,才会珍惜自己,珍惜亲人。

姜蕾(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实验高中):何为叛逆?它很难判定,每个人情况不同理解也就不同。但所谓的叛逆期过了,回过头来想想……也挺累的,何必呢?

张立达(安徽省宣城市):年少无知的我们,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所谓挫折后,得到了以后要走的路所需的经验。它会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因为你曾经摔过,而且摔得很惨。

徐高静(贵州省遵义市求是高级中学):我明白我现在是很叛逆,想改但又做不到,总是想很多,可能过了这个所谓的青春期就没事了吧。

周延(遵义四中):叛逆是人生中的必经之路,只有体验过了才会明白青春对于我们的意义。

何洁(贵州省贵阳市清镇一中):一直想叛逆一次,可总是不忍心不答应爸爸妈妈的要求,总是按他们的想法去做。

张筱筱(安徽省阜阳市阜阳三中):当前的叛逆,能让我们以后收获什么?恐怕只是回忆现在的年少轻狂和一段不服输的青春。

李子希(桐城六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如果真是你们内心的想法也可以。但如果只是照父母的话来做,你们不怕几十年后,看着镜子却看不到自己?因为从来都很是听话。甚至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李梦晗(淮南五中):每次爸妈做些让我压力更大的事情后我就下决心要叛逆一次,可真要实施,很难,不忍心……唉!是好是坏,我自己都不知道。

周杨(重庆市垫江五中):少年的时候是多么的轻狂啊,以为世界没我就会停止运转,我就是世界的中心。在无知过后我才明白,天下最不需要的就是我的叛逆!

贾淇元(山西省运城市运城学院附中):我的叛逆期,在心口不一中度过。不管妈妈怎么说我,我都沉默不语,等她走之后,该干啥还是干啥,真怀念那时候啊。

杨旭(仙桃八中):青春正在进行时,叛逆却在消褪,因为人在长大!

柯泰(黄石二中):叛逆只是因为年少无知?我们有着很大的梦想却无力实现,长大了却可能连梦想都失去了。叛逆只是一种想违背规则的表现,趁着梦想没有被规则颠覆,应该颠覆那些束缚思想的准则,但不要妄想回报。

杜成伟(成宁市嘉鱼一中):青春,想象中本应是充满活力、充满阳光的,而事实上却是充满了孤单和压抑,我们不得不叛逆。

李震(山东省高密一中):跟老妈顶嘴过后发现,其实她基本上是对的,但是又不肯承认。

青春的逆行例6

中图分类号:D43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5)-09-0064-02

青少年处于个体生长发育的鼎盛时期,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急风暴雨”式的变化,易出现心理生物性紊乱,出现叛逆心理和行为偏差。如何理性看待、有效应对青少年的叛逆暴力问题,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少年叛逆暴力的表现

心理学上认定的叛逆的鉴定标准为:持续半年以上固化的情绪、行为失控,经常出现攻击性语言行为,对自己给别人造成的伤害无自责反省,反对主流价值,不认同主流生活模式。其典型心理特征是反抗,具体表现为反家长、反权威、反老师。青少年反抗的形式有两种:1.外显行为上的激烈抵抗。表现为态度强硬、举止粗暴,且具有突发性,难以自控。2.将反抗内隐于心,以冷漠相对。在我国,青少年的叛逆心理表现为不服管教、缺少理想和信仰、早恋、追星、网瘾、暴力、离家出走等现象。近年来,问题更为复杂,交织着诸如、偷盗、性、校园暴力等社会问题。

二、青少年叛逆暴力形成的原因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

叛逆期又叫成长危险期,一般出现在12~16岁。这一时期的青少年,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冲击着心理的发展,使身心发展失去平衡。其次,青少年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加速期,习惯性地把自己作为人际和社会关注的中心,往往倾向于根据自己的需要、愿望和动机采取行动。他们强烈要求表现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但在行事过程中又经常遭受挫折。一旦需求不能被家长和老师理解,便会采取极端不成熟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加上心理抵御能力脆弱,缺乏自控能力,这使他们情绪波动,逆反心强,容易冲动,甚至导致矛盾的激化。[1]

(二)学校和家庭教育方面

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缺乏情感接纳和情感认同,导致青少年缺乏归属感和存在感。在现有的教育环境下,教育者更多的是关注孩子智能和身体方面的发展,至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人格成长则容易被忽视。直接造成的后果是,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的心理交流、情感交流极少,或是负面交流多(习惯性地盯着孩子在学业、行为习惯上的不足并予以批评、处罚),亲子关系、师生关系每况愈下。很多家长表示,到了青春期,感觉孩子越来越陌生了。这是由于孩子进入了成长加速期,滋生了强烈的独立自主的心理需求,而教育者往往对此缺乏认识,总想在精神上和行为上予以约束和控制,直接导致了孩子的叛逆与反抗。调查显示,青少年叛逆的个体差异和教育方式有关。民主、理性、宽容、积极的教育方式,孩子表现出的叛逆期短,且表现和缓。简单粗暴、冷漠的教育方式,孩子的叛逆期长,且语言和行为都表现得较为激烈。

(三)同伴因素和群体压力

进入青春期,同伴的影响逐渐取代父母。青少年惧怕被同伴排斥,害怕被集体拒绝,所以,许多叛逆行为是在群体压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如若亲子关系冷漠,青少年则更容易向外寻找归属感。慧腾青少年成长学校的甘灵杰老师在谈论到家庭与同伴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时说,家庭和同伴就像是在拔河,青少年往往只会感性地去判断谁给予的诱惑更大则会倾向于谁。家长往往是采取理性说教的模式,而同龄人往往更能尊重和理解自己,让人找到归属感和温暖。所以,如何让青少年在家庭和学校找到归属感,值得每一位教育者深思。

(四)社会环境方面

独生子女现象和不良社会氛围是引发青少年叛逆暴力的主要社会原因。独生子女现象使得当代青少年出现了一些不同以往的心理特质。生活环境优越,让其有更好的学习条件,他们见多识广,个性张扬。长期在长辈的宠溺下长大,较之以往,他们更显自私、敏感、脆弱,更易出现叛逆心理和行为。

此外,一些娱乐场所如网吧、游戏厅、KTV等罔顾相关法律规定,向青少年开放,传播暴力、色情文化,让青少年误认为叛逆暴力是自我保护的最佳形式等。这些不良的社会氛围都在无形中助长了青少年的不良行为。

三、青少年叛逆暴力策略分析

(一)完善自我认知系统

青少年应理性看待青春期和自己。一方面,可阅读一些关于青春期身心发展方面的书籍,克服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心理。另一方面,可积极向老师父母求助,理性认识自己,完善自我认知系统,建立科学的三观以指导自己的言行。

(二)建立新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教育者的忍耐和等待十分重要。有些青少年是因为不受家庭重视,在叛逆心理的推动下才过早进入成人社会,产生暴力犯罪等问题[2]。因此,要构建新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鼓励、信任和尊重孩子,给予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1. 尊重与信任。教育者与孩子之间应真正做到人格平等,民主交往。教育和引导孩子时,要尽量忍住自己的价值观,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要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等待孩子更好地成长。此外,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要当众让孩子难堪。

2. 建立安全感。心理学家勒温认为,不同的情境会酝酿不同的心理氛围,不同的心理氛围将产生不同的具体行为[3]。因此,要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可以倾吐烦闷、释放压力的场所,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成长氛围,帮助青少年建立安全感[4]。

3. 积极关注与宽容鼓励。青少年涉世未深,难免犯错。若教育者习惯性地给予批评和惩罚,则容易导致孩子滋生自卑心理。教育者要用非评判性的态度去接纳孩子的叛逆行为和表现,对其进行积极关注,少一些挑剔,多一些鼓励,获得孩子的心理认同,有效减少反感和抵抗。

4. 学会倾听。如若亲子关系不融洽,父母就应做到“少说多听”。不加评判、表示理解的倾听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因为倾听可以帮组孩子释放压力、缓解情绪问题,从而能有效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激化。

(三)社会方面

加强对不健康网络、影视作品等的监控,正视我国社会转型期的负面影响,正确引导青少年对待社会上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健全法制,加大惩罚力度[5]。尽量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综上所述,青少年叛逆是一种正常且普遍的心理现象,应得到理性地对待和及时疏导。尊重个体、关爱理解、帮助指导、守候成长是每一个教育者所必须坚守的准则。只有个体、父母、教师、社会多方面共同努力,方能帮助青少年安全度过叛逆期。

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2012年修订版264页.

[2]刘荫.从高胖雇凶杀亲看青少年综合素质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中学时代,2013,10:28.

青春的逆行例7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以前都很听话,但是进入初中以后突然就变得暴躁易怒,不爱沟通,经常跟家长对着干。更有甚者,厌学、吸烟、打架、反抗老师、沉迷网络游戏不一而足……于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行为举止开始反常,家长感到非常迷惑不解:就家庭教育而言,不知道从何下手,不管不行,管多了孩子厌倦;又不能撒手不管,否则孩子会走入歧途。家长往往在孩子青春期成长的特殊阶段,使家庭教育步入两难抉择。

一、解疑青春期叛逆行为

(一)孩子本身的成长变化。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和生理都较儿童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第二性征的出现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冲击,很多孩子在这个时期还没有接受系统的教育和引导,因而当他们面对这些变化时往往不知所措,从而容易产生抵触和对抗情绪。青春期时生理上的巨大变化使青少年一时难以适应。青春期开始后,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多种激素的水平都发生了急剧变化。在这些激素的作用下, 青少年的身体快速生长发育。有时候,这些生理变化会给青少年带来困扰,进而导致一些心理行为问题。

(二)家庭的传统教育方式和当前社会环境的一些缺陷,对他们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其实我们做父母的可以仔细思考一下,我们和孩子冲突主要是在哪些方面,我想应该绝大多数都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吧,即使是一些其他的矛盾,比如:对孩子日常生活的安排,看电视、玩手机、上网等也都是围绕着学习来要求的,其根本目的就是让孩子以学习为主,不要被其他事情分心。虽然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但这种严格要求的管教方法对孩子来说未必适用,很多家长管教孩子的错误方法和思想都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情绪,造成孩子的叛逆。

(三)青少年的社会属性在悄然变化。青春期前,孩子主要与家庭成员建立亲密关系。但青春期后,青少年越来越重视同龄人之间的友谊,对与异往也产生了浓厚兴趣。青少年的认知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但仍不够成熟,因此有时候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此外,家长与青少年在生活态度、行为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 是造成亲子冲突的一个重要原因。家长是有阅历的中年人,常常感到孩子行为鲁莽、天真、不可靠。而青春期的孩子朝气蓬勃,喜欢探索新事物,于是常常感到父母过于谨慎、刻板、乏味。这便产生了人们常说的“代沟”。

二、家庭教育怎样应对青春期叛逆

如果对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为没有正确的引导,就很有可能使孩子走上歧途。因而,家长务必要重视这个时期对孩子的教育,在教育中应注意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一)不要抱有成见

有些父母一看到孩子有逆反的迹象便极力压制,担心稍有让步,孩子以后就会更加肆无忌惮了。其实父母反应越激烈,孩子就越会坚持己见;父母若强行压制,就更容易激怒孩子,虽然孩子当时没有表现出来,但实际已经为日后孩子的叛逆埋下了祸根。

曾有心理学家说,实际上并不存在青少年行为的必然模式,也没有所谓的典型的十几岁少年。你的孩子长高了,长壮了,成熟了,不能有色眼镜看他,而是应该认为他生来就是这样。

(二)无形驾驭和引导

家庭教育是活的教育,家长要将教育融入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要树立一种高高在上的形象,学会和孩子做朋友,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毕竟家长也有过青春期。另外家长的教育方式就要随机应变,用家长的魅力性替代过去的嗤性,这时家长教子能力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形驾驭。

(三)完善自我,榜样示范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是最长的,对孩子的影响远远要比老师大,因而父母要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于模仿性、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来说,无言的身教比什么都重要。父母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生活,无时无刻在不向孩子渗透着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在生活中对待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都被孩子看在眼里,也时时刻刻影响着孩子,所以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缺点,以自身的行为来教导孩子自己的处事方式。

(四)找准“病”根,耐心坚持

针对有逆反的孩子,家庭教育的效果可能不会立竿见影,家长往往在此时会失去信心,甚至会怀疑指导师给出的策略,更有甚者会放弃既定的目标和做法回归原点,这会使人感到非常遗憾。家长要学会找准病因,了解问题出在哪里,盲目的管教和引导只会雪上加霜。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家长一定要坚定信心,循序渐进,只要抓住问题的起源,并努力追寻和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孩子走向身心健康的成长步伐就会越来越近。纠正孩子的问题是一个需要家长的耐心和毅力的过程,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缺乏自制力,尤其是那些问题比较多的孩子,在帮助他们矫正的时候会有反复,父母要有足够的耐心,要经得起考验,受得起折腾,一定要坚定信念,始终将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贯穿于日常家庭教育实践中。

参考文献:

[1]王凌燕.《从初中学生的视角探索亲子冲突现状及对策》;

青春的逆行例8

“听过两遍就不能听了?明天就要考试了,多听一遍会死吗!”妈妈有点被激怒了。

“我现在就是不想听!”我固执地大声回答。

“好,好,你现在长大了,以后我不管你了,你自已好自为之吧!真气死我了……”

妈妈气得跺着脚骂骂咧咧地走开了。

我望着妈妈的背影,心里端时产生了一丝不忍和后悔。但我还是我行我素,不想听就是不听……

青春的逆行例9

有时我想做一件事情都要跟您说,因为我还想让自己在您心里做一个乖儿子,不想背着您做我想做的事情,让您生气;可有时候您把我的想法都给限制住了,心里却有二十多分的不愿意;有时候我真的很想和您吵架,因为有些想法全被您给拒绝了。正处青春期的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控制不住叛逆的心理和行为,跟您大动干戈吵了起来。只能说声“对不起father”,想到这些心里莫名其妙的悲伤起来。

趁现在我能控制自己的叛逆心理和行为,我还做那个在您心里的乖儿子。当那可恶的叛逆心理和行为来临时,如果跟您吵起来,只能说声“对不起father,感谢您这15个春秋的培养和呵护,我只能好好学习,将来报答您……”

我繁华的花季,

伴随着青春的叛逆.

我青春的叛逆,

青春的逆行例10

个性张扬

十五岁的我们

敢作敢当

十五岁的我们

坚信

我们是未来的希望

十五岁的我们

希望

坦荡走四方

十五岁的我们

认为

友谊常青,永存万古

十五岁的我们

向往自由

不受束缚

十五岁的我们

崇拜个性

无拘无束

十五岁,一个充满傲慢,单纯与叛逆的年龄。十五岁的我们初生牛犊不怕虎,十五岁的我们敢于向失败挑战,十五岁的我们敢独闯天地间。因为我们知道,十五岁的天空是蔚蓝的,我们是十五岁天空中的雄鹰,广阔天地任我们驰骋。

十五岁的我们因傲慢,终于第一次引来了别人的不满,而和对方开战。

十五岁的我们因叛逆,竟然不相信有亘古不变的情感。

十五岁的我们因叛逆,第一次违抗了家长的命令,独自在夜晚与好友出去。在喧闹嘈杂的夜市中徘徊。

十五岁的我们因叛逆,在和老师发生冲撞之后,训斥老师一顿,然后背着书包大步离开。

十五岁的我们敢于挑战一切,失败了潇洒一笑,成功了转身离开,一切尽在不言之中。

十五岁的我们相信“人生百余载,我年轻我怕谁。”

十五岁的我们一切无所谓,我们大声喊出“我的青春我做主。”

十五岁的我们喜欢个性,青春之路我们要与众不同。

茫茫黑夜,我们并着肩,一起走在无人的道路上,高声唱着《沧海一声笑》,大家你推我搡,一起说着最流行的话:“某某你好拽呀!”一起侃着最流行的事“某某和谁又PK了”不为别的,只是想要证明我青春的存在。我们宁愿让青春之路无比坎坷,也不愿让它一帆风顺。我们希望青春的生活百味交加,也不愿让它枯燥无味。我们更希望为他画上一个省略号,因为我的青春之路还没有走完,只要我的心还在,山河已改,青春不变。

青春的逆行例11

青春期的小学生处于人生的第二次生长高峰,其最大特点在于生理上迅速成长、急剧变化,由此带来心理发展的动荡性、矛盾性、叛逆性等。由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成人感的产生而带来青春期学生谋求独立的需要。他们希望从父母、老师及其他人那里获得自由,追求独立的自我,追求平等,希望成人把他们看成“大人”,凡事渴求自己有决定权,想摆脱成人的控制。于是,在许多成人眼里,以往一向懂事、乖巧的孩子变得不听话了,什么事都会与成人唱反调。

一、青春期逆反心理的表现形式

1.外向暴怒型

面对不愉快或心情不畅时,外向型性格孩子的逆反表现往往是暴怒型的。成人或别人的意愿是他们反抗的主要导火线。在此类孩子的认识世界里,一旦决定的事情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意愿。他们会当面用言语顶撞以简单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有些甚至表现为行为暴力,如甩门、砸物等。此类孩子的人际交往较直白,同学关系紧张,接触面较小。在同龄人眼中是爱耍性子不受欢迎的同学,在家长和老师眼中是不听话、较反动的孩子。

2.内向沉默型

与外向型性格截然相反的内向型性格的孩子,他们因为长期处于一种以个人独处为中心的内心世界,许多想法和意愿都是深藏心底,不喜欢与人交流。面对家长、老师和其他人的一些过高要求,他们的逆反行为表现为表面上不作强烈反对,勉强顺从行事。但内心是极为不满的,表现得比以往更沉默寡言,更喜欢一个人独处,更不愿主动参与各类家庭聚会或集体活动,总是找出各种借口避而远之。因为保持沉默,让内向型孩子更不合群,更找不准自我,更得不到个性的张扬。在同学的眼中是不喜欢和人相处的“独行者”,在家长和老师的眼中是“沉闷的孩子”。

二、青春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1.自身因素

青春期的小学生随着体形的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让他们初步找到了一种长大成人的感觉,力求得到成人所特有的一些自由和权利。但由于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此类孩子又达不到独立处事的果断性与正确性。于是,在生理和心理成长的矛盾中就产生了一定的盲目随从性和多变性。再加上虚荣心、自傲自大以及个人中心主义的出现,都是导致孩子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

2.家庭因素

青春期逆反心理不是一种异常现象,它是由于长辈和下一辈之间价值观和世界观的不一致而产生的正常心理过程。当代的家庭中,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可以理解。但就因为这样,一些家长的关爱方式就产生了一定的偏移。

过分的溺爱促使孩子有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享乐主义。一旦父母认识到孩子已长大成人,想让自己喘口气休息一下,让孩子独自去面对生活和学习中各种问题的时候,“小大人们”往往表现得不知所措,慌乱应对,以至于出现各种反抗情绪。过高的期望,让本身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压力倍增。父母将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和愿望完全寄托于下一代。在父母整日的严加管教和苦口婆心下,此类孩子一旦遇到挫折和失败就会承受更多的心理压力,最终导致反抗情绪的爆发。

3.学校因素

进入青春期的优等生,平时听到的是教师的表扬声,看到的是同学尊崇和羡慕的眼光,以至于经不起一点挫折,一旦有老师或学生指出其短处心里就难以相容,对立情绪陡然而生;也有的学生自恃成绩好,思维敏捷,在与学生相处时表现得争强好胜,倔强不服输。如果有同学稍超过自己一点,就显得极不高兴,与之形成对抗。

而那些进入青春期的所谓学困生,因平时的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不够理想,大多时候是老师批评、教育的对象,是同学不太喜欢交往的人选。为了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这些孩子总是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对抗情绪和逆反行为,找各种机会表现自我。要么,上课不专心听讲,做出意外举动,让老师和同学注意自己;要么,课外制造小纠纷,逞“英雄”,让老师和同学忙个不停……学校作为小学生社会化的主要环境,其存在的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青春期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

4.社会因素

当今的社会通讯发达,各种网络、媒体宣传比比皆是。而进入青春期的小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存在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一些成人化的娱乐信息和网络游戏自然成了部分进入青春期孩子的最爱。这在家长、老师和其他成人眼中是最容不下的举动。因此,许多成人总是想尽各种办法进行干涉和阻止,让此类孩子完全处于被监视和失去自由空间的状态。于是,各种新的家庭矛盾和师生紧张关系也会因此而激化。有的孩子用逃学的方式进行反抗,有的甚至会沉迷于网络世界而彻夜未归或离家出走。

三、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对策探究

1.自我免疫法

帮助小学生认清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危害,养成健康向上的学习心理,提高自身的免疫能力,是防止青春期逆反心理的有效办法。

(1)开设适量的青春期知识课堂,帮助学生全面、科学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

(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教会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与行为。

(4)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耐挫能力,增加学生的自我成长经历。

(5)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学会辨别是非、美丑、真伪、善恶,懂得坚持正确意见,抵制不良影响。

(6)教会学生在遇到烦恼、苦闷时,坦诚地与老师或同学交流,求得理解与帮助,遇到表扬或批评时要自警和自省,遇到诱惑要学会自控,努力使自己保持开朗和愉快的心境。

2.情绪转移法

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不开心的事,进入青春期的小学生更是如此。但因为此时的他们极易敏感,一不留神,就容易发泄不满情绪。因此,当青春期学生正处于抵触情绪时,作为教师和家长,不要急于下定论,更不要采用下压政策,以致“火上浇油”。此时,采用“冷处理”,及时引导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感兴趣的事物上。如可以让其好友出面了解情况,或是继续开展正在进行的学习、娱乐等活动。在不动声色中摸清情况,了解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同时,结合当时环境和学生本人的特点,寻找适当的教育方式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换位思考法

“将心比心”这是许多成人在遇到生活考验时,常采用的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面对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孩子,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特别是当许多教育、讲解无效时,可适时地引导孩子站在别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尝试换位思考。比如让孩子站在家长的立场考虑自己零花钱的使用、学习成绩的争取、外出玩耍的守时和基本礼节等。每当孩子们能习惯地采用这种处事的方法时,相信许多小纠纷都能迎刃而解了。当然,作为家长和教师,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应该蹲下身来,和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思考和分析问题,用孩子的心境去感受、理解,相信也会找到一种更恰当的解决方式。只有站在不同的立场,心中有他人的时候,才能让彼此相处得更融洽,更和睦。

4.沟通理解法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只有感到你与他心心相印,情感交融,他才可能接受你的教育,才能有效地克服逆反心理。教师和家长需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威信,但这种威信是站在与孩子人格平等的角度上,去审视和引导孩子,用自己良好的思想道德规范去影响孩子,既要让孩子佩服你,又要让孩子走进你的心灵。

在平时的交流中,教师和家长应该多创造机会,加强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增进彼此的理解,让自己真正成为孩子的“忘年交”。除了可以用谈话直接的话题介入,还可以用书信或纸条的方式进行彼此观点的交流。长此以往,孩子们一旦碰到解决不了的事,他就会首先想到你这个好朋友。

5.活动充实法

进入青春期的小学生精力充沛、活力四射。处理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独立性和主观性,对抗和逆反情绪产生的几率也会更大些。作为教师和家长,要充分利用孩子喜爱集体或个人活动的这一特性,有意识地组织各种娱乐或竞赛活动,让青春期的孩子充分地展现自我,发挥自身的专长,找到自我价值的闪光处。比如,组织爱老敬老活动,参加社区服务活动,进行各种文艺才能比拼活动等。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能以更高的热情和态度积极地去面对学习和生活,快乐健康地度过每一天。

参与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2]李力红.青少年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9.

[3]教育部关工委家教中心.平常家教得失录[M].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