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媒体管理

媒体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0-17 02:47:25

媒体管理

媒体管理例1

中图分类号:G434

视觉元素是多媒体课件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多媒体课件中的视觉元素设计主要是指页面设计。一部优秀的多媒体课件,除了内容的科学性和使用的便捷性外,同时也应该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实践证明,通过对页面的精巧设计和完美的艺术构思,完全可以将多媒体课件中那些较为抽象、枯燥的内容转化为形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内容。使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真正具备艺术品的直观、生动、形象的特征,从而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得学习效率得以大幅度地提高。

如何使多媒体课件的教学内容以较为理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符合教学对象的心理要求,富有吸引力,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本文拟从色彩、布局、字幕、层次四个方面,对多媒体课件页面的构设作以探讨。

一、色彩构设

色彩是表达意思、传达感受的媒介物之一,也是多媒体课件的页面设计中首先要面临和处理好的一个问题。在页面的构设中常遇到的媒体主要有:字幕、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五种,每一种媒体都与色彩有关。就某一个页面来说,不可能五种媒体都出现,但色彩却是随处存在的。所以说,处理好背景与媒体、媒体与媒体之间的彩色关系,是多媒体课件页面构设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实验表明,人对各种色彩的感受是不一样的。从感受情绪来说,红色、橙色,黄色使人感到温暖,蓝色、青色、白色使人感到寒冷;从感知速度上来说,感知最快的依次是红色、绿色、黄色,最慢的是白色。而且各种色彩对人的视觉刺激的强度也不一样,一般说来,暖色大于冷色,原色大于补色,补色又大于消色,红色最强。所以,在设计多媒体课件的页面时,对色彩的处理必须谨慎,不能只凭个人对色彩感觉的好恶来表现,而要根据内容的主次、风格以及学习对象来选择合适的色彩作为主体色调,如内容活泼的常以鲜艳、亮丽的色调来表现;柔性诉求的则以粉色、紫色系列来传达;政治、文化类的以暖色、绿色来衬托,一些科技类及专业内容则以蓝色、灰色来定调。

背景的色彩基调就是课件的整体基调,一般来说,一部课件要有一个整体基调,不管层次多么复杂,课件的整体基调不能变,不能一会儿红,一会儿蓝,一会儿黑,一会儿白,那样,色彩就乱了,使课件内容首先从页面上失去了整体感,从而显得杂乱无章,不统一了。网络课件由于传输速度的需要,根据其文字内容量大、字体小的特点,背景一般采用白色。而单机版多媒体课件(包括电子提纲),背景常采用深色或浅色调,一方面便于衬托媒体,更重要的是为了装饰和美化的方便,如在深色或浅色的背景上可作一些过渡色及边框修饰,镶钳一些图案、材质和花纹等,起到美观和深化主题的作用,而白色背景在装饰上就受到限制。为了使字幕和图形显得清晰,背景或采用深色或采用浅色,而不可用不深不浅的颜色,否则,字幕和图形不管采用何种色度的颜色,都不能得到清晰的显示。

需要强调的是,页面构设中把握色彩的原则是:背景与所衬媒体的色调要基本一致,整幅页面要保持一个主色调,同时,相互之间在颜色的深浅度上要形成反差,以使媒体(主要是字幕)在和谐的背景衬托下显的清爽明亮,整幅页面从色彩上达到和谐美观。

二、布局构设

页面布局指的是同一页面中各种元素、各种媒体的相互搭配和各自所处的位置。多媒体课件对页面布局构设的总体原则是:在突出主体的前提下,各媒体之间应相互协调,整体美观。每幅页面都有主体内容,它属于突出表现的部分。因此,在进行页面布局时,它应占据最重要的位置,并通过一些方法使其醒目、突出,常用的办法有:在亮度、色调等方面加大主体与背景的反差,简化背景以及虚化背景等。在位置编排上,要按照人们的视觉习惯进行编排。人们在观看事物时,一般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而且对页面各部分的观察频度也不同,在进行页面布局时就要考虑到这一习惯,将主体内容摆放在中上方或者左方,将重点内容的关键词、句、概念、原理等,运用闪烁、动画等技术方法使之和其它信息区别开来,或处理为热键、热区,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焦点。

突出主体内容的另一个方法是简化页面,做到每幅页面的内容主题单一,清晰明确。因为简洁的画面内容容易被记忆,这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同一页面各媒体的组合上宜简不宜繁,能不用的尽量不用,多余的一概不用,不能为了显示多媒体特点,而故意的堆砌多种媒体于同一画面,造成学习者视觉上的不适应,产生心理烦躁,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同一页面上次要内容的布局应让位于主体内容,如作为文字补充的图片,一般都置于右边或右下部分,除特殊需要外,通常都不宜放得过大,以能看清楚画面内容为原则。

视频、动画媒体一般都单独布局,在演示视频或动画时,其它媒体应退出页面,因为动态画面的信息量远大于静态画面,需要学习者集中精力去观看、理解。

按钮的位置通常都置于页面底部,造型不宜过分花哨,以免对画面形成干扰。按钮的设计风格和颜色要与背景相协调,上面注有功能文字,在整部课件的每幅页面中位置固定不变,便于使用者随时使用而不用四处寻找。

边框和点缀物的占位要适当,要让位于画面内容,边框不能太宽,颜色不能太艳,图纹不能太繁杂。太宽的边框象厚厚的包子皮,不仅不美观,而且挤占了宝贵的空间,有些巧妙的安排是将章节标题或导航信息压贴在作为装饰的边框上,既增大了信息量,又节省了空间,是一种可取的好办法。花里胡哨的边框不仅显得俗气,而且干扰人们学习的注意力。值得借鉴的办法有:或虚化处理,或采用没有明显指向性的材质花纹。

这里提倡的是要善于运用线条,因为线条既节省空间,又简洁干练,有很大的视觉表现力和很强的概括力,是构设多媒体课件的重要造型元素。合理创作和使用线条,不仅能作出十分优美简洁的边框,而且能组成多种简明概括的图形,如箭头、结构框图、流程图、直方图、扇面形、圆等,为页面的布局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运作空间。

总体来说,页面的布局要平衡中求变化,要错落有致,切忌逐一堆砌,更不能见空间就塞,要留有适当的空白地带,就象高楼之间要留有草坪一样,给人一种透气感。

媒体管理例2

在前苏联以及俄罗斯的政治体制转轨过程中,媒体与政府的互动关系引起了传播研究者和社会其它各界人士的密切关注。

苏联在戈尔巴乔夫时代已经开始放松共产党国家对媒体的传统管制。前苏联出版部部长米.费多托夫参与制订的前苏联《出版和其它大众传播新闻媒体法》就是在苏联解体前夕由前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的。《出版和传媒法》在法律上彻底改变了原有的“公有国营广播电视制度”。该法律承认新闻工作团体有成立媒体公司的权利,并宣布每个编辑部都是独立的法人,这意味着那时新闻传播媒体已经获得了部份的自由和权利。该法律的缺点在于没有明确规范新闻媒体在经济发展中所应负的义务和如何利用来自国外的投资,以及国家如何管理媒体的金融运作[1]。前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联邦继续执行1991年前苏联通过的《出版和传媒法》。俄罗斯联邦于1992年成立了“印刷委员会”和“广播电视委员会”,管理印刷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

在上述《出版和传媒法》尚未通过的1990年,叶利钦的媒体改革总顾问波尔托拉宁在有关“办人民的电视”的文件中就提到:为了适应民主改革,俄罗斯需要建立一个完全新型的电视公司,其设想是要与苏联民众熟悉的苏联国家电视台竞争。叶利钦积极采纳了这一建议,并在两次电视采访中解释道:它应当是另一种电视,它应当维护社会的利益,对政府进行批评,并对政府及最高层官员的事件进行公开的报导[2]。叶利钦一直认为,报刊、电视对于自己的忠实是某种客观事实,他认为媒体的忠诚是对他在1991年8月所作的贡献的自然回报。但叶利钦不信任一些有影响的著名记者,叶利钦认为他们曾经为戈尔巴乔夫卖过力,疑心重重和猜忌心强明显害了叶利钦,但他无法克服自身的缺点[3]。

在俄罗斯政府高层争夺最高权力与扩充政治版图的竞赛中,控制媒体经营权或限制媒体活动是政治斗争中的重要手段。俄罗斯传播研究者亚仙.扎苏尔斯基认为,俄罗斯媒体是叶利钦登上权力高峰的主要工具,而争取一个属于他权力掌控之下的电视频道是叶利钦长久以来所希望达成的愿望[4]。1991年5月,当时担任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的叶利钦与当时的苏联总统、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进行了激烈谈判之后,叶利钦终于成功地为俄罗斯联邦争取到开播第二频道《俄罗斯广播电视台》(俄文简称PTP)的权利,这立刻扭转了苏联时期《奥斯坦丁》广播电视公司一家独大的媒体垄断局面[5]。

1991年8月之前,在民主派中间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把电视、广播、报纸给我们,我们就能提高人们对改革的支持度。苏共发动的“八月”失败后,大众新闻媒体充满了民主主义的奢侈安乐和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情绪。前苏联出版部部长米.费多托夫在自己的回忆中谈到:在那个时期,中央政府为减少保守的州和边疆区地方报纸的影响,出版部曾说服叶利钦计划出版几十种到地方发行的报纸,并准备与新闻工作者团体一起合作创办这些报纸。但许多报纸在初创时期行事草率仓促,既未做市场调查,也没有制定经营计划,结果一两年之后这类报纸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事实上,长期习惯于社会主义体制的官办媒体从业者往往只会完成上级的政治任务,而在经济管理上毫无头绪。

1993年3月20日叶利钦签署了第377号《关于保障新闻稳定和对电视广播要求》的总统令,总统令对于新闻市场、自由观点、新闻平衡、职业责任、电子生态、信息保护等分别提出具体要求。总统令中还强调:大众新闻媒体和权力机关在其相互关系中应遵守《大众新闻媒体和人权宣言》(欧洲委员会宪法大会1970年第428号决议)、《广播电视管理原则》(欧洲委员会议会大会1975年第748号建议)、《大众新闻媒体与议会关系原则》(欧洲委员会议会大会1984年第820号决议)。这一总统令的签署主要是叶利钦与最高苏维埃之间在电视问题上激烈斗争的反映。该命令加强了电子媒体获得独立的法律基础。

当时,叶利钦理想的媒体模式是美国式的商业化经营模式。但前苏联出版部部长费多托夫认为,民主派的政治领导人对媒体依然有很多旧式思维。例如,叶利钦本人受的是前苏联制度的教育,并接受了带有旧官僚式的新闻观念,即新闻就是集体鼓动者、集体宣传者和集体组织者。叶利钦担任过苏联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他非常清楚如何让新闻记者扮演“党的助手”的角色。他担任苏共莫斯科市委书记时,对报界的态度就是,必须由他决定在莫斯科的媒体上刊登什么,而且只能登他认为重要的东西。民主化之后,叶利钦对于大众传播媒体仍然会表现出家长式的态度,确切地说是父亲式的态度。普金担任总统以后的媒体政策也明显地有管制操纵新闻报导的痕迹。

由于俄罗斯联邦继承了前苏联的债务,又未能从西方国家获得经济改革所必需的巨额资金,政府无法在财务上支撑媒体的转型。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化过程中崛起的新型金融寡头趁虚而入、经营媒体,并开始干预政府政策的制订,使《出版和传媒法》无法正常执行。

二、媒体民营寡头的兴起和媒体运营模式的转变

全球传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快速成长。跨媒体之间的资源整合通常采用建立卡特尔的形式。在一般情况下,西方国家的媒体由于受限于反垄断法,普遍采用隐蔽式的卡特尔;俄罗斯媒体由于前苏联的解体而提前进入卡特尔垄断时期,这属于非商业性质的卡特尔,俄罗斯媒体之间建立卡特尔的目的在于获得其自身所需要的政治利益;中国媒体则由于缺乏类似的法律限制,媒体之间普遍采用公开性质的卡特尔[6]。

寡头媒体之间建立卡特尔形式以获取利润或资源的前提条件为:

1.寡头媒体建立的卡特尔必须有能力不致引起来自其他媒体的挑战。寡头媒体在建立卡特尔之后,由于资源的集中而使成本及广告费上升,其他竞争对手可借机趁势而入,使大家的竞争壁垒普遍降低。

2.寡头媒体建立卡特尔之后,媒体市场的整体需求面的弹性降低。寡头媒体建立卡特尔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控制市场,当市场需求下降时,卡特尔可以增加向受众出售广告信息的数量,此时媒体市场的弹性空间往往变得更加脆弱,媒体卡特尔的收入反而下降。

3.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出于保护媒体竞争的考虑,往往对卡特尔实行严厉惩罚,只有当政府的惩罚门坎相对较低时,寡头媒体才会试图建立卡特尔。

4.相对于所得利润来讲,寡头媒体组织和执行卡特尔协议的成本必须较低。如果组织成本和执行协议的成果过高的话,卡特尔显然难以形成,市场中的媒介数量越多,新建立的卡特尔越难获得预期利益。

5.寡头媒体所达成的卡特尔协议、包括卡特尔之间的非公开性协议必须易于执行。媒体卡特尔通常对市场生产、传播信息产品数量或价格进行限制。任何一个卡特尔中的媒体如果要秘密执行非协议的商业行为,就会破坏卡特尔整体的利润获得,同时卡特尔之间的竞争经常会触犯国家利益,这会招引政府对卡特尔的整顿。

前苏联解体后,国家与传媒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俄罗斯联邦的媒体由国家一手控制的局面不复存在,大众传媒开始正式走向自由化、股份化、私有化、财团化和卡特尔化,政府则通过立法为媒体的发展提供法律保护。

在俄罗斯联邦成立初期的3年间,由于经济发展滞后,间接导致俄罗斯的国家力量几乎全部撤出媒体。在报纸方面,属于政府的报纸仅剩下《俄罗斯报》和另一份仅在内部发行、属于总统办公厅的《俄罗斯讯息报》。原有的两大中央电视台“社会电视台”和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中,仅剩下后者仍归政府管理,但由于政府拨款不足,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的许多节目质量欠佳,收视率经常落后于“社会电视台”和一些商业电视台如“独立电视台”和“第六电视台”等。在广播电台中,国家仅控制着3个广播电台,即俄罗斯台、俄罗斯一台及灯塔台。俄罗斯台的收听率为23.7%,俄罗斯一台为2.3%,灯塔台不到1个百分点。

政府全面退出大众传媒之后,由于缺乏资金来源,媒体经过了一段短暂的阵痛期,这段阵痛期大约从1992年底一直持续到1994年底。1995年后俄罗斯的媒体基本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即代表过去的国营企业的国家天然气集团与代表企业改革派的欧耐克希姆银行集团为一方,另一方为支持莫斯科市政府的“桥媒体集团”,最后一派就是自成一体的别列佐夫斯基所拥有的媒体。

别列佐夫斯基1993年投资《独立报》时,该报正陷于严重财政危机而不得不面临停刊的窘境。别列佐夫斯基联合当时《独立报》的总编辑特里基雅科夫,把一些《独立报》的记者派到欧洲进行短期培训,然后再把足够的资金注入《独立报》,于是这份报纸又重新以崭新的面貌站立起来,基本上仍然坚持其一贯的前卫、辛辣的作风。在俄罗斯具有百年历史的《星火》杂志同样也有别列佐夫斯基的投资。该杂志同样在1993年遇到危机,叶利钦总统办公室主任由马舍夫曾任该杂志编辑。通过注入大量资金,别列佐夫斯基开始进入俄罗斯最大的电视台“社会电视台”。最初,别列佐夫斯基金仅拥有该电视台2%的股份,但他成功地登上了该电视台董事会主席的宝座。此后,他通过自己手下的财团不断冲抵电视台的亏空,到1995年,别列佐夫斯基已基本控制了这家俄罗斯最大的电视台。

“桥媒体集团”主要是由“桥银行”老板古辛斯基一手创办。古辛斯基完全以美国的传媒经营模式来塑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媒体。虽然“桥媒体”在1996年总统大选后得到叶利钦的大力支持,但其立场与2000年新任总统普京的强国政策相去甚远,这也是“桥媒体”后来走向灭亡的原因。由于古辛斯基与当时主管俄罗斯新闻事物和政策的波尔托拉宁关系密切,波尔托拉宁于1994年将国家电视台的第四频道让给古辛斯基经营的“独立电视台”,开始了“独立电视台””与第四频道的教育电视台共用频道的局面。起初,“独立电视台”只在晚上7点之后播出约3小时的节目,其创办人基辛廖夫所主办的“总结”节目,最初是在圣彼得堡第五电视台播出,每天也只有1个小时。“独立电视台”后来逐渐成为俄国一个颇受欢迎的媒体。

[page_break]1993年,古辛斯基创办了一份综合政论型报纸──《今日报》。《今日报》最初的报业人员都来自《独立报》,这使得《今日报》声名显赫,但由于主编奥斯塔尔斯基一直无法突破集团利益的障碍,《今日报》一直无法突破发行量10万份的大关。接任的总编辑别尔戈尔将《今日报》的内容、风格转向经济方面,《今日报》的从业人员也换成《每日商报》的编辑,发行状况有所改善。1996年,古辛斯基又联合美国的《新闻周刊》创办了《总结》杂志,《总结》杂志以丰富的内容、精美的画面和便宜的价格迅速占领了俄罗斯一部分杂志市场。但由于该杂志的文章中用了过多的西式语言,使得读者产生了不适应的感觉,最后《总结》的影响力一直停留在俄罗斯中产阶级的范围内。古辛斯基还一手创建了对俄罗斯政治影响力最大的“回声电台”,至今“回声电台”还是莫斯科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广播电台。

代表国营企业的国家天然气工业集团也逐渐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媒体帝国。1997年以前,国家天然气集团总裁韦辛列夫背后最大的支持者就是前政府总理切尔纳梅尔金。国家天然气集团控制着俄罗斯的第一大报《消息报》,以及《劳动报》、《先锋真理报》等。在言论上,该媒体集团一般都倾向于为政府的政策“保驾护航”,在经营上则重投资而疏于管理,这与前两派媒体的特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代表企业改革派的欧耐克希姆银行集团基本上是将媒体作为进入政府的垫脚石。该集团总裁波塔宁在成功地经营《专家》杂志和《每日商报》等媒体后,便跻身政府,成为俄国有史以来第一位担任副总理的银行家。1998年俄罗斯金融风暴发生后,该派媒体的影响力逐渐式微。

民营媒体的兴起也带来了媒体运营模式的转变。以电视业为例,它在90年代的转型期间凸显了4个特点:

首先,节目内容多元化。“独立电视台”率先采用SNG(卫星直播转播车),对重要新闻采取直播方式。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也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在现场新闻采写直播中的各种应付能力。俄罗斯国家电视台的“黑与白”节目的摄影棚就设在莫斯科大学新闻系的二楼,学生下课后可直接参加节目的录制。笔者就曾以观众的身份观看了该节目,当时节目主要是采访新闻系系主任扎束尔斯基。卫星电视台的出现使电视节目变得丰富多彩。例如,俄罗斯与美国成立的“宇宙电视台”属合资媒体,该台主要转播西方的新闻台与电影台的节目;1996年“独立电视台”开设了4个卫星电视台,它们分别为电影台、俄罗斯老电影台、体育台、新闻台,其中新闻台的影响面最大,该台可以在美国、以色列及西欧各国同步收看。

其次,制作方式多元化。俄罗斯各大电视台普遍改用制片人制度,整个节目的制作与发行都由制片人主持。

再次,观众分布多元化。俄罗斯的电视观众逐渐分化,因此电视节目的内容也开始面向不同的观众群体,有面向全国观众的节目,有面向特定地区观众的节目(如靠近高加索地区的观众所收看的节目有一定的特殊性),还有面向本地观众的地方性节目(这批观众以看有线电视为主)。

最后,电视台所有制多元化。国家、民营电视台同时存在,非国家经营的电视台主要包括私营、社会合资的有限公司及无限公司等形式,还有如“绿色和平组织”、以研究性质为主的媒体组织(如“公开基金会”)等非政府组织的媒体。

三、普京整肃媒体寡头并建立“国有公共服务体制”

苏联解体之后,媒体寡头通过与政治领导人的合作曾一度在政坛上十分活跃,其中最典型的例子之一是古辛斯基。叶利钦在执政的后半期才认识到寡头控制媒体对国家的影响。1998年5月8日,叶利钦以总统令的方式宣布以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为基础成立以国家股份为基础的媒体国家垄断集团,它包括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俄罗斯通讯社新闻”和遍及88个行政区、自治共和国的地方电视、技术转播中心。这一总统令的颁布表明,俄罗斯联邦政府开始逐渐收回自前苏联解体之后各大电视台获得的新闻自由权利,中央与地方共同建设新闻媒体的构想逐渐形成,而民营的媒体如“独立电视台”、“第六电视台”等则继续独立运营。

以1996年为分水岭,古辛斯基对俄罗斯政坛的影响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从苏联解体后到1996年,古辛斯基与其它合伙人一起创办了“桥银行”,又与莫斯科市市长鲁日科夫建立了合作关系,这使得“桥银行”的业务得以迅速遍及全莫斯科市。与此同时,古辛斯基与以色列以及美国的银行家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使“桥银行”再上一个台阶,一跃成为国际知名的大银行,古辛斯基也成为持有俄罗斯及以色列两本护照的银行家。1996年,古辛斯基以渐进的方式开始参与俄罗斯的政治。由于俄罗斯人对俄裔犹太人的印象不太好,古辛斯基起初隐藏在政坛的幕后,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与争执。待时机成熟后,他于1996年组织成立了“俄罗斯犹太人代表大会”,亲自出任代表大会的主席。他成立这个“代表大会”的主要意图是为了团结俄罗斯境内零散居住的犹太人,同时也可与海外的犹太人建立广泛的联系。

自1996年到2000年,古辛斯基把“桥银行”的管理权交予他人,开始筹组他的媒体帝国”。他梦寐以求的目标是既控制克里姆林宫与社会之间的信息传递,又发挥媒体对政府的监督作用;这样,无论谁当总统或谁想当总统,古辛斯基的话将会有一言九鼎的作用。到2000年,古辛斯基已建立了一个涵盖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与互联网的媒体“帝国”。在他的媒体“帝国”中,电视以“独立电视台”、“独立卫星电视台”为主,虽然这两个台的信号发射面不能象俄罗斯国家电视台以及“社会电视台”那样,远达全俄偏远地带,但“独立电视台”与“独立卫星电视台”以精采的电视节目吸引了主要都市将近2千万观众,他们遍布各阶层。此外,古辛斯基的“莫斯科回声电台”也是一个莫斯科市民必收听的政论广播台。他的《总结》杂志与《今日报》也得到俄罗斯白领阶级的青睐。在俄国传媒界,“桥媒体”职员敬业的精神成了其它媒体学习与竞争的对象。

2000年,古辛斯基曾出席克林顿夫妇为美国所举办的筹款餐会,坐在克林顿夫妇的斜对面,并且在克林顿致词后也发表了讲话。由此可见古辛斯基在美国的知名度,“桥媒体集团”一度成为美国影响俄国政坛的一个桥梁。然而,正当古辛斯基一步一步地走近自己的目标,取得越来越大的成功时,这位从叶利钦时代开始,一直是克林姆林宫好夥伴的犹太裔媒体寡头大亨却遭到了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彻底清算。

普京登上俄罗斯总统的宝座之后,一方面以司法诉讼的手段来对付媒体寡头,另一方面让国营工业能源财团兼并大型商业媒体,这一兼并最后演变成为电视媒体营业执照权的争斗。

普京对媒体的整顿从2000年5月份就开始了。在此过程中,一浪高过一浪的法律追诉与调查令人眼花缭乱,非常典型地反映出俄罗斯政界整人的特性:稳步展开,但力道会越来越猛,直至对手投降为止。

2000年5月11日,普京就任俄罗斯总统后的第三天,俄罗斯国家税务警察以偷税漏税为名,搜查了古辛斯基所拥有的俄国最大媒体垄断集团之一的“桥媒体”总部的4个机构,并于5月13日逮捕了担任该集团总裁的古辛斯基。这是普京整顿寡头媒体计划的开始,具有投石问路的味道。6月12日,俄罗斯最高检察院扣留了古辛斯基,此举在俄罗斯引起了巨大反弹。尽管不久之后古辛斯基被释放,但对“桥媒体”涉嫌经济违法的指控并未撤销。后来普京发现,俄罗斯社会上站出来保护“桥媒体”的只是一些右翼人士而已,于是他对俄国的犹太裔群体采取了一拉一打的两手策略,把古辛斯基与一般犹太裔区分开来,对俄国的犹太人采取开明政策,不反对犹太人的,但对已参政的古辛斯基则采取坚决依法处理的作法。

普京之所以要不惜一切代价地处理古辛斯基,是因为他认为古辛斯基的媒体在俄罗斯已严重地威胁到政府及政策的制定。而身为前国家安全局局长的普京深知,这些靠前苏联解体而发家的寡头们的淘金史没有一个是干净的。古辛斯基以前在莫斯科周边城市图拉开计程车,能在短短的几年内一跃而成为媒体大亨,自然有种种把柄,整肃他并非难事。俄国总检察院因古辛斯基于当年11月受传讯而未出庭,对他发出了国际通缉令,结果古辛斯基于2001年12月在西班牙遭当地警方拘捕。

归结起来,古辛斯基受到的指控共有3条。其一,“桥媒体”未按时足额缴纳税款;其二,“桥媒体”下属的“独立电视台”未按时归还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2亿6千万美元的债务;其三,古辛斯基非法取得以色列护照[7]。

前两点主要是“桥媒体”作为跨国企业与俄罗斯法律的矛盾所造成的。1998年“桥媒体”收购了以色列的地方性电视台马特夫电视台,还购买了以色列的著名报纸《马利夫报》25%的控股权,成为该报最大的股东。2000年初,“桥媒体”又在美国设立了“独立电视台”的美国分台,为自己万一沦为俄国政坛权力斗争的祭品时预留一条后路。1999年末,古辛斯基把“桥媒体”分解为2个机构,即在直布罗陀(英属殖民地)注册、拥有大量美国资本的“欧洲媒体中心集团”,以及在俄罗斯运营的“桥媒体集团”,前者主要负责古辛斯基媒体帝国在全世界的统筹运营和资金管理,而后者则只从事在俄国的传播业务,以维持古辛斯基在俄国的经济利益。“桥媒体”之所以未按时向天然气工业公司偿还2亿6千万美元的债务,并非古辛斯基无钱偿还,而是“独立电视台”本身并没有那么多的现金,古辛斯基控制的现金都在“欧洲媒体中心集团”手里;根据俄罗斯的经济法规,“欧洲媒体中心集团”属于外国公司,在俄国对外汇的出入境实施严格管制的情形下,古辛斯基根本不可能在半年之内从国外调入2亿6千万美元的现金去还债。

普京整肃媒体寡头成功地达到了政治目的,但也为俄国经济埋下了潜在的危机。寡头们担心再遭整肃,纷纷将金融资产转移到国外,使俄国经济大量“失血”,而普京只好靠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和出售军火武器来维持经济运转,这一策略相当冒险。

普京整肃媒体寡头之后,俄罗斯的广播电视媒体的管理形式开始转型为“国有公共服务体制”。“国家部分所有的公共服务体制”的具体特点是:国家资本进入广播电视领域,并以广播电视公司的最大股东身份出现;广播电视公司的管理原则是以专业人士实行专业管理,国家政府人员及政党人士绝不参与。这种管理形式的优点是,在媒体经营仍然离不开金融机构投资的情况下,既可以减少金融寡头干预政策制定的机会,又不至于让政府为媒体的亏损担负过重的责任。

当媒体的“国有公共服务体制”基本确定以后,1999年俄罗斯联邦政府的“出版委员会”与“广播电视委员会”合并升格为新闻部,“全俄罗斯广播电视公司”则成为国家媒体的专业管理机构,对各大电视公司调整分配资源。同时,俄罗斯各大电视台都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主持人要在节目播出之前将自己准备讲话的内容以书面形式交给“全俄罗斯广播电视公司”,这样一道新闻检查屏障就形成了。“广播电视公司”对合资、私营或国家的电视台有不同的要求。比如,为了让合资或私营电视台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对这些电视台的侧重提高收视率的节目一般会放松要求;而对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则要求它每个星期播出1小时的“国会”节目,政府对此给予补助。

自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的电视业基本上形成了以国家媒体居主导地位的格局,私营电视台以及莫斯科市政府的电视台仅侧重于娱乐体育等节目,而政府丑闻则一般会被禁止报导。

普京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学生和教授座谈时谈到,如果新闻受控于“两三个”钱袋子,新闻媒体本身就不会存在任何自由,媒体反而会成为利益集团的保护者,新闻媒体只有在确定自己的基础之后,才能实现新闻自由。他的观点是,所谓“自由”就是公民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此同时公民要受到用民主方式通过的法律限制,否则,“自由”就成了为所欲为处于失控状态的无政府主义[8]。他认为,俄罗斯媒体有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而这只有在媒体的国有公共服务体制下才能实现。

【注释】

[1]吴非,《二十一世纪》(香港),2003年第4期。

[2]O.波普佐夫:《沙皇侍从惊醒》,莫斯科,2000年版,第101-102页。

[3]格·萨塔罗夫、雅·利夫希茨、米·巴图林、格·皮霍亚等著,高增训等译,《叶利钦时代》,2000年版,第607页至608页。

[4]ЗАСУРСКИЙИ.Я.МАСС-МЕДИАВТОРОЙРЕСПУВЛИКА,МОСКВА:МГУ,p.141.

[5]ibid.,p.142.

媒体管理例3

事实上,不是所有企业所有品牌都适合选择最具全国影响力的传播平台的。对于企业而言,在企业形象和品牌传播的平台选择上,没有最好的媒体,只有最适合自身传播目标的媒体。因此,为了能够在不同的时期实现不同的传播战略目标,企业的品牌管理者必须在心目中构建起一张清晰的媒体生态图谱,在这张图谱中,既有不同类型媒体的优劣势对比和触达人群的特征标识,也有同一类媒体的目标受众在生活形态和消费习惯方面的细致表述。在此基础上,不同媒体资源的传播价值才会为企业的具体传播目标服务。那么,不同媒体在一家企业的媒体生态图谱中应该给予什么样的评估,这样的评估对于企业的品牌推广又有怎样的意义呢?

以传播目标定义媒体平台的价值

对不同媒体的传播价值进行评估,最简单的标准就是受众的接触率,在电视是收视率,在广播是收听率,在报纸是发行量与阅读率,在网络是点击率。如果以这样的单一标准去给媒体评分,结果似乎是不言自明:中央级的媒体大于省级媒体,省级媒体大于市县级媒体,几大门户网站远高于其他的专业网站。然而,如果一家企业在做年度传播推广计划的时候,眼睛就盯着这些所谓的传播价值最大的媒体,便会发现,即便“不差钱”,也并不总能够称心如意地获得自己传播计划期待的时段和版面的,每年的央视黄金时段招标会上所表现出的惨烈竞争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真正高明的企业品牌管理者应该明白,媒体作为传播平台的价值具有相对性,就如同需要衬衫的消费者,再昂贵的棉背心都没有价值一样,对于期待在特定地区特定消费人群中进行产品或者品牌传播的企业来说,具有全国广泛覆盖面的中央电视台就显得奢侈且不合意了。因此,在企业品牌管理与营销公关部门的媒体生态图谱上,应该对于不同类型的媒体和同类型媒体中的不同媒体在目标受众的接触率和影响力方面有清晰的认知,对于战役性的营销推广或品牌宣传活动,应该根据传播推广的目标建构不同的媒体组合。举例言之,一家企业为了给新推出的功能性保健品做市场推广,拟出了一个推广策划书,重点是在当地电视台的黄金时段进行广告投放,同时辅之以广播电台的专题互动节目、报纸的专栏文章。单就这个框架而言似乎没什么问题,但是,电视台的选择只是第一步,还要考虑选择哪个频道、什么节目的前后,与之同时播出的还有哪些品类和品牌的广告;广播电台和报纸的广告投放也要面对同样的问题。要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当然可以选择值得信赖的广告公司,让他们制定广告投放的计划,但是,如果企业管理者心目中没有清晰的本地媒体生态图谱,如何判断广告公司提供的方案是最佳且合意的呢?因为,对于企业的战略目标和传播方向而言,任何外部的咨询策划机构都不可能取代企业的决策者。

说到这里,媒体生态图谱对于企业媒体资源战略管理的价值便有了基本的落脚点,这个图谱实际是企业品牌传播与营销管理者心目中的一个媒体价值坐标,根据企业不同的传播需求,可以给不同类型的媒体以不同的赋值,从而寻找企业品牌传播效果最大化的函数值。

在媒体生态系统中选择不同传播形态的组合

不同类型的传播媒体所擅长传播的信息类型是有差别的,麦克卢汉所给的定义是“媒介即讯息”,也就是说,不同的媒体形态决定了传播信息的维度和深度。比如,报刊类媒体更适宜对信息的深度解读,相应地就决定了它的受众群有一定的教育背景要求;广播适合做即时讯息的快速传递,口语化的传播对于受众的文化背景要求比较低,但是由于其瞬间即逝的特点决定了它对信息进行深度解读的能力偏弱;电视媒体作为一种音视频信号俱备、现阶段影响面最大的媒体形态,可以声情并茂,可以无远弗届,但是因为它是时序性的媒体,对于信息的深度解读依然是其弱项。

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现在的网络媒体,尤其是Web2.0时代的网络媒体,富媒体形态加上即时互动的特点让它在很多方面超越了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产生强大的影响力。但是,因为网络媒体所具有的信息过载问题,信息的大量涌入与瞬间淹没使得受众从网络媒体上接受的信息往往在浅层记忆中保留并快速遗忘,如果没有持续性强化,其传播效果的持久性是值得怀疑的。

不同媒体所呈现出的形态特征要求企业的品牌营销与推广人员,在确定了企业品牌和形象的推广目标之后,将完整的大目标根据不同媒体类型的特点在不同维度上进行分解,充分利用不同媒体所擅长的领域实现品牌传播的整合效果。这方面,几家国际化妆品品牌做得颇为到位,它们在全国性的电视媒体上渲染品牌中对生活品位和美好情感的诉求,以情动人;而在时尚类的报刊上突出对于生活品质和人生境界的追求;在移动和网络新媒体中则通过与消费者的互动实现消费者情感忠诚度的提升……事实上,很多时候,对于企业的品牌推广人员而言,并不是要每一次营销或传播活动都将不同类型的媒体用全,而是要根据传播推广活动中的核心价值诉求选择媒体类型,实现传播效果。

当然,现今的媒体生态环境中,传统媒体的变化速度不是很快,但是在网络类媒体的裹挟下,整个媒体环境正发生着快速的变化,一些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正在退化,一些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正在向新的领域拓展,一些新媒体形态正在形成,另一些新媒体形态却已经成为明日黄花。在这样一个复杂多变的媒体生态环境下,企业品牌传播与推广部门手中掌握的媒体生态图谱必须保持与媒体现实同步。最现实的例子就是社会化媒体的影响力日增,这个时候,在企业的传播战略规划和具体的策略应对中,是否应该给这类媒体以一席之地,考验着企业营销与推广部门的眼光和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当然,更进一步深入探讨会发现,企业为品牌推广而策划的大型公关类活动,也应该根据核心价值诉求点的差异而重点选择不同的媒体,如果以社会责任为价值诉求点,报纸类平面媒体更适合;如果以社会道德风尚的促进者身份出现,那么,广播电视类电子媒体更合适;如果以引领时尚潮流为传播重点,那么,新媒体互动平台显然更为合适。

根据媒体生态特点决定品牌传播过程中的信息刺激强度

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品牌推广过程中究竟以怎样的信息推广密度和广度才能够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这是一个让人心生纠结的问题。实际上,大多数企业的品牌营销与推广人员首先考虑的是预算约束,也就是说,能够有多少钱用于传播推广,在此基础上选择不同的媒体组合。就常识而言,这样的做法没有任何问题,但是以传播效果最大化为目标的品牌传播者,还需要进一步考虑以怎样的信息刺激强度最有利于目标消费者对于企业品牌的认知与偏好程度的加深。而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不同媒介形态的影响力必须有精细的评估。

当然,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研究不同媒介形态的受众影响力,不可能也不必要。但是,企业的品牌传播人员心目中必须有一个清晰的坐标系,不同媒体在这个坐标系中的位置应该是清晰的,它是整个媒体生态图谱中的一个指标,这些指标,每年都会有大量的专业研究机构的实验和研究结果,在没有业界定论的情况下可以作为参考值为我所用。这方面,不仅需要对于媒体生态的准确认知,更需要在不同媒体形态之间进行多层次嫁接的智慧和见识。

如果说,在传统媒体环境下,对于不同媒体的组合运用具有某种常规性,那么,新媒体环境下,每一次不同媒体形态的整合应用都具有挑战性。当门户网站兴起的时候,人们对它的广告传播效果还将信将疑;到了搜索引擎的时候,人们已经开始趋之若鹜;到了社会化媒体热潮到来的时候,许多企业和机构着急的是,在这样的大潮中我会被抛弃吗?

媒体管理例4

2、高校多媒体设备管理的改革

多媒体教室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场所,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满足师生教学的需要,以及提高多媒体教室的利用率,要建立完善的多媒体设备管理制度,明确多媒体管理员的工作职责,提升多媒体管理员的职业素质。

2.1建立完善的多媒体设备管理制度

建立合理、完善的多媒体设备管理制度是多媒体管理员管好多媒体设备的前提和基础,有助于保障多媒体设备的正常运行,发挥其教辅作用,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多媒体设备管理制度的制定也对多媒体管理员与任课教师的行为起到约束和指导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多媒体设备的故障率。首先,多媒体管理员要做好上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保证所有设备的正常运行,并且提醒学生不得随意使用、拆卸多媒体设备。其次,教师在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来运行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果多媒体设备运行出现故障,应立即停止使用,及时通知多媒体管理员,暂时无法解决的,可以申请一个临时的教室。第三,教师需要在计算机内安装教学软件时,要将安装盘交于多媒体管理员进行安装,不能私自带磁盘或光盘进行安装。第四,多媒体管理员要做好多媒体设备的安全工作,如电源插头、开关、设备线路是否老化,灭火器的安放与使用。第五,在授课或活动期间,系部对设备安全负责,未经批准,不准移动或拆卸多媒体设备,活动结束后及时关闭设备。

2.2明确多媒体管理员的工作职责

多媒体管理员要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热爱本职工作,做到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积极主动地管理和维护好设备,勤学勤动手,多看多动脑。恪守工作纪律,以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基础,团队和谐为目标,提升服务质量。多媒体管理员的工作就是管理好设备,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问题。当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及时找到问题所在并解决。多媒体管理员必须熟悉各种设备的使用,以及各种连接线的接入方式。同时,还要了解各种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故障现象,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是必不可少的。如清洁投影的过滤网,电脑主机的机箱内部。此外,电脑系统漏洞修复及清理文件垃圾,还有经常使用的软件的升级。首先,严格按照课程安排开放相关设备,课前10-15分钟打开教室和相关设备。上课后,查看多媒体教室和设备的使用情况,没课的教室及时关闭设备和门窗。下课后在20分钟内关闭所有设备、门窗并反锁防盗门。其次,在走动式管理过程中,遇到问题及时处理,如有无法解决的故障及时汇报,并向师生做好解释工作。第三,每天清理总控台表面卫生;每周对电脑系统做优化,并记录在工作日志上。每月月初清理总控台内部、功放、电脑以及投影机防尘罩,整理线路并记录。第四,每天检查所管辖范围内的设备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主动解决。掌握设备的维修与维护知识,符合岗位规定,提高业务水平。要做全面的安全检查:设备关闭情况、门窗关闭情况。第五,每月月初记录投影机灯泡的使用时间,检测灯泡的亮度,及时更换亮度低的投影机灯泡。每个学期的期初和期末核对多媒体设备的资产,确认后将核对结果作记录。

2.3提升多媒体管理员的职业素质

首先,多媒体管理员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为人师表,有高尚的情操,自强、自立、自信,乐于帮助别人,热爱自己的职业。其次,认真学习专业知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同时,还要不断地积累实践经验,在平时的工作中,多积累,多总结,多学习。第三,多媒体管理员要有很强的责任意识,尽心尽职的为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爱岗敬业、认真负责、坚守岗位。

媒体管理例5

二、我国网络媒体管理制度的规则系统

我国网络媒体管理制度目标系统只是一种高度抽象概括的社会理想和要求,本身是不可操作的,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尚没有直接的规范作用。因此在网络媒体管理制度目标系统的基础上,必然派生出体现目标系统精神实质、符合目标要求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规则系统。规则系统是制度实现的指南和桥梁。规则是用以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指导人们行为的,如地位、角色、权利、义务等等。就性质而言,规则的内容包括法律、法令、章程、条例、风俗、习惯、道德等多种表现形式,一般来讲任何一种制度规则系统都包括以上几个方面。[2]尽管制度规则系统内容庞杂,但其基本要求须服务于目标系统,并有利于实现制度目标,而不能与其相悖。我国网络媒体管理制度的规则系统也概莫能外。笔者目前收集到的关于我国网络媒体管理制度主要有59个,其中有6个地方性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其他53个都是全国性的;另外,除4个是自律性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中国互联网网络版权自律公约》《中国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和《互联网站禁止传播、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2004年6月10日)外,其他55个都是他律性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如果将其按照管理的领域进行划分,可分为以下几种:

1.与“电子商务”有关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等。

2.与“反垃圾邮件”有关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

如《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

3.与“著作权保护”有关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

如《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决定》等。

4.与“业务管理”有关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

如《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文化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互联网出版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开展“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专项治理的通知》《关于网络游戏发展和管理的若干意见》《北京市网络广告管理暂行办法》《药品电子商务试点监督管理办法》《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医疗卫生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证券公司网上委托业务核准程序》《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

5.与“内容监管”有关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

如《互联网站禁止传播、色情等不良信息自律规范》《互联网等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管理办法》《关于加强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广播电影电视类节目管理的通告》《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等。

6.与“网络安全管理”有关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

如《电子认证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等。

7.与“网络犯罪管理”有关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

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终端、声讯台制作、复制、出版、贩卖、传播电子信息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

8.与“网络资源管理”有关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

如《互联网IP地址备案管理办法》《非经营性互联网信息服务备案管理办法》《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因域名注册、使用而引起的知识产权民事纠纷案件的若干指导意见》《关于互联网中文域名管理的通告》《中文域名争议解决办法(试行)》《中文域名注册管理办法(试行)》《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实施细则》《中国互联网络域名注册暂行管理办法》《北京市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审批及管理工作程序》《经营性网站备案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经营性网站备案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网站名称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北京)》《网站名称注册管理暂行办法(北京)》《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中国金桥信息网公众多媒体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出入口信道管理办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在这里,笔者对除北京之外的其他省(自治区或直辖市)市级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由于文章篇幅关系,并未涉及。

三、我国网络媒体管理制度的组织系统

目标和规则都是针对一定的组织或社会主体而言的,一定的制度,其目标和规则必然通过制度的主体系统——组织系统来实现、贯彻和执行,脱离一定的主体或组织,目标也罢,规则也罢,都是一纸空文,毫无意义。一切制度都有自己的社会机构即组织系统,用以检查和推动制度的运行。组织系统一般包括首脑(即领导者)、职能机关、具体的工作人员。我国网络媒体管理制度有着明确的目标系统和规模不小的规则系统,特别是规则系统方面,我国网络媒体管理制度除以上述及者以外,肯定还有一些地方性的网络媒体管理制度,可以说是“有法可依”了。一定制度的社会功能的好坏、大小,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是否具有一套层次清楚、成员精干、领导有方、效率高超的组织系统,换言之,即制度目标系统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组织系统与规则系统的协调和认同程度。我国网络媒体管理制度的组织系统方面又如何呢?仅国家(中央)级的网络媒体管理机构就至少有15个之多——中央宣传部、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工商总局、新闻办、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教育部、国家安全部、国家保密局、卫生部、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中国人民银行。从各机构管理的目的看,可把这些相关的网络媒体管理机构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网络媒体安全管理部门,另一类是网络媒体经济(应用)管理部门。[3]此外,从各机构管理的范围还可把每类进一步细分为综合管理部门和专项管理部门。而在这些国家(中央)级的网络媒体管理机构之下,又有各省(或自治区或直辖市)、市甚至县级的网络媒体管理机构,它们与国家(中央)级的网络媒体管理机构,共同构成了我国网络媒体管理制度的组织系统。但即便如此,我国网络媒体仍乱象丛生,传播内容仍鱼龙混杂。

媒体管理例6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0.051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0-0064-01

信息时代,以网络科技为代表的传播手段与工具,已得到空前发展,出现了“新媒体”“第五媒体”“自媒体”等新生概念与事物。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博客、桌面视窗等。相对于报刊、广播、出版、影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狭义来说,新媒体应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1 媒体与媒体划分

传统的四大媒体是报纸、电视、广播、杂志;此外还有户外媒体、网络媒体、新媒体,如手机微信、移动通信媒体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衍生出了新媒体,如IPTV、电子杂志等,他们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但与传统媒体又有着质的区别。

从出现的先后顺序来划分:报纸刊物应为第一媒体;广播应为第二媒体;电视应为第三媒体;互联网则应被称为第四媒体;移动网络应为第五媒体。其中,第五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大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及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媒平台。

就适宜性来讲,媒体应按其形式划分为平面、电波、网络三大类,即:平面媒体,主要包括印刷类、非印刷类、光电类等;电波媒体,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广告(字幕、标版、影视)等;网络媒体,主要包括网络索引、平面、动画、论坛等。也就是说,如果按其形式予以适当调整后,明确划分“媒体”,那么,我国目前现形的媒体就只有“三大媒体”。

2 应用新媒体的重要意义

新媒介是时间上相对的、不断更新的概念。在大众传播历史上,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无线电广播、40年代出现的电视媒介,相对于当时的报纸媒介等而言,就可以被称之为“新媒介”。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于一些新出现的电子传播手段赋予“新媒介”的称谓,而将广播、电视等称为传统媒介。

新媒体不是自发地、孤立地出现,而是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脱胎出来的,每一种新媒介都把一种旧媒介作为自己的内容。作为最古老的媒介――语言,几乎存在于一切新媒介中。拼音字母是语音的视觉表达,电报发送的是电子编码的文字,电话、唱机和收音机传递的是言语,电影成为电视的内容,而这一切又都迅速地成为互联网的内容,互联网成为一切媒介的媒介。一切形式的传播媒介都在一个不断扩大的、复杂的自适应系统之中共同相处和演进。每当一种新形式出现和发展起来,它就会长久地和不同程度地影响其他每一种现存媒介形式的发展,新的传播媒介会增加原先各种形式的传播媒介的主要特征,并通过语言的传播代码传承和普及。

新媒介的出现改变了大众传播原先作为大范围、单向、中央―边缘传输或分布的方式,电子媒介超越了由物质环境所支撑的情境的界定和定义。引进和广泛地使用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可以重新建构一系列情境,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并要求产生一系列新的社会行为和经济行为。

新媒体的兴起和发展,使得信息产业成为社会发展中最为显著的产业,知识、信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素和主要资源,人类社会出现了信息化趋势,全球化的出现也与新媒介的产生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新媒体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三种传播类型呈现出融合趋势和一体多功能的态势,这在互联网中表现最为突出。由于媒介的融合,新媒介的信息传播具有高速、高质、超量、多样化、范围广的特征。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众的身份不再有明显的差别,每个人都可能既是信息的制造者又是信息的传播者,同时又充当信息接受者。

3 新媒体的管理与发展

媒体管理例7

作为传播媒介实体,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它不仅要有先进的硬件和科技设备,也需要具有良好业务素质的从业人员,值得提出的是应有符合自身发展管理机制。管理机制直接关系着媒体的生存和发展,其管理机制亦受到客观环境的制约。除去社会制度的影响外,主要的决定因素在于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以及传播机构的内在权力划分,利益分配模式,经营方式等,这些都是影响传播媒介选择管理体制的因素,西方新闻出版事业领先我国百年,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一、关于新闻出版的理念渊源

探析西方传媒的管理体制,不能不提弥尔顿。传播媒介管理体制的建立,在理论渊源上同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分不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形容弥尔顿对传播媒介的影响时曾说:“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有一声炸响的霹雳穿过至今,仍隆隆回荡……这就是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

《论出版自由》的核心是(Givemeliberytoknowtoutterandtoarguefreelyaccordingtoconsience)“让我们凭着良知自由的认识,自由的发言,自由的讨论。”在这篇名作中,弥尔顿深刻揭示了对言论出版自由限制的弊端,他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对事件的讨论才能不断的获取真知。弥尔顿大声疾呼任何权力机构不应该阻止、妨碍,公众运用合理的手段获得真知。

《论出版自由》虽然在思想界、传播界掀起轩然大波,但毕竟仍未具有法律效应。《人权宣言》的发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为媒体建构自身的管理机制提供了法律保障。《人权宣言》明确指出,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为珍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但在法律所规定的情况下,应对滥用此项自由担负责任。

它言简意赅的表明:第一,人有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人和利益集团、政府机构都不得以自身的利益为借口,干涉、限制公民获取及传播信息的权利。第二,要为自己传播的信息担负责任。美国的一位大法官霍姆斯在审理一件案件时曾说:“宪法中的言论出版自由不是绝对的,它绝不能保护诸如在剧场中大喊‘着火了’一般。”西方传播媒介管理机制,在建立时就对假新闻及新闻造假做了法律上的规定,如果在法律及宪法规定的规则范围内活动,政府会乐意看到这一切,但如果踏出这一范围,那么传媒机构必须要为它所造成的后果承担责任。

二、影响西方传播媒介体制管理的经济因素

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二战中,由于适应战争与外交的需要,国际广播迅速发展,从1939年到1945年的二战期间,拥有国际广播电台的国家从27个猛增到55个,翻了一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虽然形成了几家大型的垄断机构,但媒介从根本上说是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分不开的,是与社会化大生产密不可分的。例如,美国是高度私有制和高度竞争的国家,它的传播媒介管理体制必然要适应美国的经济发展,即市场经济。

英国的BBC公司,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的另一种传播管理体制形式。表象上BBC是公营类似于我国的传播机构,其实不然,BBC由于技术方面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与其它西方媒体的体制管理表现出特殊,是由于英国与他国国情的不同决定的,其主要因素是英国的经济体制。其次,是新型科学技术装备的应用,影响着传播媒介管理体制的建构,正是由于高新科技设备的应用,西方媒介管理体制才日益完善。

三、政治体制是媒介管理体制变革的重要原因

政治体制是媒介管理体制建立的一大因素,在不同种的社会制度当中,媒介的管理体制的性质是不同的。我国的媒介管理体制是姓“社”的,所以媒介管理体制的建立就必须首先为广大人民群众而服务,对广大人民群众负责上面。而西方则情况就不同了,西方是资本主义社会,所以媒介管理体制就必然姓“资”,所以它是建构于经济利益之上的,它为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集团服务。媒介管理体制的构建以经济利益为目的,所以西方媒体存在付费的成人频道。

四、新闻道德和新闻法律理论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随着社会责任论的诞生,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新闻道德建设的步伐,相关的职业道德规范陆续出台,旧有的规范被完善和修葺,媒介机构纷纷将这些道德目录拉入自身的管理体制当中,媒介管理机构在内部建立了严格的内部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我们需要明白这样一种现实,那就是自律本身只是在新闻机构内部依照自愿的原则上建立,其原则的应用只能依靠自觉来进行。尽管这一规则在相当程度上有利于新闻职业道德的建设,但因其缺乏无力的制裁措施没有很强的约束力。

新闻自由是必须的,但必须要有一种力量来约束,防止其“过于自由”。保护自由和预防新闻自由的泛滥,体现了调控传播媒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因此,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社会团体、政府的调控是极其必要的。

美国的著名法学家福乐(Fuller)在其《法律的道性》(《Themoralitylow》)一书中提到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福乐把道德区分为两种。第一是“愿望的道德”。第二是“义务的道德”。福乐认为第一种是对善的追求,追求的愿望是道德的进步,受到舆论的好评。而“义务的道德”是对人类秩序生活的基本要求,遵循义务道德不会受到人们的表扬,但是违背了它就要受到谴责及相应的惩罚。“愿望道德”是一种理念,证明“愿望道德”不是一种现实可行的行为准则,而“义务道德”则是人们所必须践行的。

近代以来,西方的新闻实践也贯彻新闻道德的法律化,但是任何关于道德方面的手段及行为方式都不具有强制性,它只是建构媒介管理体制的肉身,所以新闻道德化不仅要把道德法规与法律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且必须将社会普遍道德纳入到法律结构中来,这也是建构媒介管理体制的要求。

在新闻媒介管理体制当中,新闻道德法律规范化,作为新闻媒介管理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新闻道德的规章化和制度化使新闻媒介有了严谨的行政手段。约束其以利益为目的而不顾新闻真实性的恶劣行为。新闻从业人员必须遵循它,更好的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当然新闻传播媒介管理体制的道德的规章化、制度化,很可能造成两种情况,一种是“道德的过泛化”。二种是“规章过泛化”。“道德的过泛化”会使新闻道德显得过分脆弱,没有强制力的道德将很难约束新闻行政、运营行为;“规章过泛化”极易会发生新闻机构运营新闻呆滞化,没有任何创新的行政运营手段,只会让新闻机构走向衰败。如果新闻规范过于苛责的话,那么新闻从业人员将会对新闻采访、编写、播报畏首畏尾。

探析西方新闻媒介管理体制的产生和发展,对搞好我们现在的新闻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坚持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看待媒体管理体制变革,搞好我们的新闻体制改革,使我们的新闻管理体制更有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为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服务。

参考文献:

[1]周鸿铎.应用传播学.中国传媒大学.

媒体管理例8

一、危机管理与媒体

在世界的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影像下,我国有了社会的大发展、大改革。但随后而来的危机事件的频发也引起人们的担忧,21世纪以来由于各种各样的媒体在不断发展,也成为了处理危机的重要工具和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媒体能否客观、及时、适度的传播公共危机中的各种信息,对于应对公共危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危机中要合理处理与媒体的关系,要分清各自的职责是很有必要的,危机中媒体和危机管理者都有不同的职责,管理者是要处置事件,而媒体是把事件的具体情况告知于公众。

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媒体的发展并不广泛,转播信息的工具只有报纸,也有用于娱乐的各种乐器在使用,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能及时传播信息,信息的准确率并不高,也就不能及时发现危机,造成很大损失,而这些报道也只是在危机发生之后的处理工作的简单介绍而已,我国最早的危机报道是在1626年6月出版的一期邸报——《报房京报》上,就刊载了灾难新闻,之后再发生的唐山大地震等等,由于没有进行专门的报道,而没得到积极的救济,使损失过大。在过去出于对社会稳定和政治因素的考虑,而压抑对危机的报道。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进入和民主法制制度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在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就开始重视危机的管理和民众的知情权,从而有了对危机中媒体的正确认识,强调了危机事件不仅仅在新华社可以报道危机事件,而且其他任何新闻媒体都对灾情进行真实的报道,比如在1994年克拉玛依友谊宾馆火灾,1993年新疆系列爆炸案等等,都证明了危机中媒体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危机事件不是突发而变得频发,为更好地发挥危机中政府部门的作用,我国在危机中合理与媒体沟通解决危机事件,比如在SARS或在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四月玉树地震等等,体现了两者的有效地沟通作用。

二、危机管理中媒体的作用

(一)消极作用

第一,摧毁政府形象。由于媒体是对事件进行客观的报道,但是在处理过程中,政府部门没能及时处理事件 ,使事情逐步恶化。甚至在很多危机事件中,危机管理者往往把媒体当做敌人,在危机爆发后,个别地方政府、执法机关对危机事件遮遮掩掩,甚至滥用行政权力封杀媒体,不仅延误救援、无视民情还造成社会上流言四起,在危机信息的时候也采取和媒体不合作的态度,或者经常使用“无可奉告”之类的外交辞令。从而引起媒体的关注和公众的高度不满,使政府失去公众的信任,形成政府形象的下降。

第二,小题大做,雪上加霜。由于现在媒体走向商业化、企业化、市场化发展,因此有些媒体为提高收视率,为抢独家头条新闻,发表刺激危机局势的新闻消息,误导社会公众,或加剧公众的社会恐惧心理;就乱报,失报,引起社会混乱,影响社会稳定。媒体无限制地对危机进行采访,也会使政府为了避免媒体的乱报,而对媒体的采访进行重重阻碍,这往往会影响政府的危机管理效率,甚至引起政府对危机处理的失误,使受害者再次受到创伤。

第三,人心混乱。从心理学上讲,人性中潜存着许多不合乎社会的欲望,其进过教育或道德意识等手段,被压制于意识之中,经教化还可成为生活的动力。但由于一些危机事件的爆发,因媒体的过分报道,而易引起人的不良情绪,控制本能的理性会逐渐减弱,激发一种与社会秩序不和谐的情绪与行为。

(二)积极作用

第一,成就政府形象,实现政府的透明度。在危机发生之后由于政府部门的所谓“保守”的手段,其实,会引起公众的疑惑,会引起公众心里不安,所以政府部门应该要把关于危机的事情通过媒体的帮助透漏与群众,只有能把信息透明化才能实现政府坦诚的态度和开放的精神,无疑会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感,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赖和支持率,逐步提高政府的形象。比如,在美国的“9.11”事件中最初人们对此事件的发生而对政府极其不满,可是因为后来处理的妥当,使政府收到了人们的赞赏。

第二,娱乐大众。在危机中,为了能让民心安定,危机管理人员以及大众传媒会做不同的努力,其中一个就是娱乐。因为,在极其紧张的时刻,媒体会转播一些搞笑的事情,分散人们的注意力,使人感到轻松。这会把一些本来是让人担心的事儿,通过各种方法来变成娱乐。

第三,满足受众知情权,起到激励作用。灾难性新闻不仅让人们了解事情外还能让人感到某种危机感和紧迫感,从而能够起到激励人们奋起应战,共度难关,推动实际发展的作用。当知道灾难后每个人不会是不采取行动,而是会接受挑战和应战的,这就通过媒体的组织而进行反击力量。这种激励是衡量一个社会或民族面对困难的态度,这与大众传媒的帮助是密切相关的。

三、危机管理人员应对媒体的措施

第一,掌握主动权。政府要及时、准确、充分把信息传给媒体,媒体传播给大众。政府不仅在信息、舆论引导还是在处理事件等等都应该有主动权,来引导媒体以及公众,把被动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是事件能够很好的解决。危机一旦发生,为控制危机事态、整理社会秩序、避免社会恐慌,危机管理主体必须快速应急,通过媒体以最快的速度最新的信息,争取舆论主动权,有效地控制新闻传播的导向性。

第二,要与媒体积极合作,消除对媒体“敌人”态度,不能是简单的命令和控制。在危机管理中政府对于媒体的态度,实际上是政府的一个政策选择问题,有些领导对于媒体的采访表示“不欢迎”的态度,甚至敌视媒体,打击媒体或远离媒体等等现象,实际上媒体是危机的报道者,也是危机的记录者,所以它能给政府带来很多有用的信息,为处理事件带来方便,所以不能把媒体看作是敌人,而应该与媒体进行合作,共同面对危机,要争取时间完成工作。

第三,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要尊重生命,在第一时间去救人的同时要把已知的信息公布于众,表达关切,表明应急措施已经启动,利用媒体实现公众的知情权。在社会透明度日益增强的今天,特别是我们今天已经处于新媒体时代或者说社交媒体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手机广泛应用后,有一个说法叫媒体无处不在,人人都是记者。在这种情况下,透明度应该说比任何时候都要大。所以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充分认识到媒体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不应该也不可能排斥把它在危机管理之外,而是应该畅通沟通的渠道,充分发挥媒体在危机管理当中的积极作用。(作者单位:新疆大学)

参考文献

[1]薛澜、张强、钟凯斌.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媒体管理例9

多媒体是近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前卫的设施,它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包括广告、艺术、教育、娱乐、工程、医药等等。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设施,也被大量引用到教育界,从而形成多媒体教学这一概念。随着校园网络化、信息化的普及,原来的传统教学手段已满足不了当下多样化的需求,网络化、数字化的大量采用不可避免,也是未来的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进行技术改革的主要内容。现在的普遍现象就是,作为现代最先进的教育手段,高校不计成本的大规模投资多媒体教室和设备,教学资源得到很大改善,环境也迅速优化,但在管理和使用多媒体方面,仍然有不少缺陷和缺乏经验,这也是目前诸多高校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一、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多媒体引用到教学当中,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自主动脑能力,并在创新思维和意识上提供些许的刺激作用。为此,高校在重视学生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多项内在属性和能力。

多媒体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它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为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何优化课堂结构,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知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导师,更是获得知识的最大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如同强扭的瓜般,食之无味。传统教学中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的单方面的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被动的接受同时,效果不免要大打折扣。多媒体教学的运用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并茂,配以视频、影响、文字、符号等多种元素,将整个教学气氛调动的兴奋起来。学生们更是在教师的帮助下,充分发挥自己的眼、耳、手、脑等功能,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当中。举个例子,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借助电脑这个多媒体,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再结合学生们的实际学习状况,运用向光的文字、图像、视频、声音等效果,有时用些三维虚拟现实的手法,制作出下堂课的课件。比方,中文系教师利用多媒体可以将学生从枯燥的文字海洋中解放出来,通过自己精心设计的课件,声情并茂的将古典诗词和名言美句夹杂其中,给学生们脑海中形成一种自我情景美感的反射,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强烈审美意识,在视听当中自我体会书本中所表达的意境美。简言之,多媒体教学能够活跃教学气氛,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教学效率的提升。

多媒体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产生,为教师的个别教学和学生的自我学习提供了便利。多样化的软件,给学生造就了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他们可以自己规划学习的进度,再也不用完全依赖教师所强加的固定学习模式。学生更能在课堂之外通过多媒体系统对多门学科进行学习和辅导,也变相的解决了家长辅导不利的处境。同时,多媒体教学亦能激发学生个体素质的发展,创新意识的产生以及分析和解决能力的提升。以往的教学,老师通过费力的板书教学,极大的缩短了有效的教学时间,使得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大减弱,更遑论在教学的同时,去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创新意识,能够将知识点讲清楚就不错了。现在多媒体的引用,能很宽的将学生的思维同多媒体的演示完全契合起来,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多媒体的互动,也在潜移默化的培养着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想能力。与此同时,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在不经意中充分调动了起来。

二、高校多媒体教学管理的现状及解决办法

自从高校扩招以来,多媒体在高校中的使用率日益增长,90%的高校在日常教学当中都离不开多媒体。其专业性之强、技术之精、精密之高,对管理人员技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作为新兴的教学辅助工具,多媒体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高校缺乏对多媒体技术的培训。很多高校在不了解不考察市场的情况下,一味的相信欧美产品,在不计成本的整套购入后,缺乏对教师的技术培训。如从德国进的一批多媒体设备,只能靠授课教师自己对照字典研究德语说明书,往往从购入到使用,耗去了许多时间和人力。而良好的技术培训可以缩短这个过程,从而降低设备的使用成倍,提高利用率。否则,因为操作上的失误而导致设备的损毁,造成教学的不能顺利进行就不划算了。

多媒体交涉建设和管理还不足,设备管理人员缺乏服务意识。现在的高校很少有独立的部门去管理多媒体教室及设备。不同学校、不同院系、不同的管理模式,使得管理效率低下。再加上不同时期购买的不同型号和品牌的设备,其操作方式的不同,导致了多媒体教室建设和管理的不一致性和非系统性。最明显的缺陷是,多媒体教学都是与网络脱钩的,不能更好的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互动平台,多少影响了资源的使用率。例如,教师去不同的多媒体教师,往往因为使用的不同会在教学过程中造成较大的困扰。除此之外,设备管理人员普遍缺乏服务意识,并且缺乏耐心,对教师的求助往往表现态度不好,计划矛盾。这也是目前高校多媒体管理存在的一个难题。为此,这就需要高校从整合多媒体教学设备入手,遵循“统一安排,共同使用”的原则,加强对设备故常的日常处理和维护,以帮助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郑前进.浅谈多媒体管理模式的发展[J],管理观察,2010(4)

[2] 夏勇、赖敏.浅谈多媒体教室管理模式[J],科技风,2012(24)

媒体管理例10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财经媒体队伍日益壮大,根据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陆小华的分类方法,按媒体基本定位我国经济类报纸分为五类:

①泛经济型财经媒体,如《经济日报》、《市场报》等,其基本定位是权威的经济专业报纸。

②证券型财经媒体,如《证券市场》周刊等三大证券媒体,这些媒体更专注于资本市场领域。

③经济专业型财经媒体,如《经济学消息报》等,这类报纸更像是具有一定学术性的大众媒体。

④行业依托型财经媒体,如《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导报》、《中国产经新闻》等,这类媒体的产生和发展与某个特定的行业有天然联系,利用特定资源为立足之基。

⑤新财经媒体,如《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财经时报》、《华夏时报》、《第一财经日报》等,这类媒体的基本定位的目标读者是与经济和市场紧密相关的参与者、操作者、管理者、研究者,其处理新闻与信息的方式更财经化,更注重其中涵盖着的利益、机会、趋势、方法,在注重故事、背景、观点三要素的同时,更敢于描述、提供自己的判断,分析与观测其运作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更专业化、市场化。

    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在读者定位、报纸内容、版面版式安排、财经观念、处理财经新闻的方式方法、公信力与影响力以及与市场的对接等方面,新财经媒体都在尽力靠拢国外,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英国的《金融时报》、日本的《日本经济新闻报》等主流财经媒体,而“做成中国的《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日本经济新闻报》”更成为这些媒体追求的目标与口号。

    不过虽然新财经媒体的影响力日益壮大,但竞争也更加激烈,财经日报、周报、杂志纷纷出现,不仅同类型媒体之间,如财经周报之间进行竞争,而且日报与周报、周报与杂志之间进行交叉竞争。基于此,财经媒体竞争对战略管理有特别急迫的需求,以便于按产业化规律来管理、经营财经媒体。

二、财经媒体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财经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趋势与问题如下:

1、国际财经巨头凯觑中国市场。《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福布斯》杂志己经以新媒体的形式推出中文版进入中国市场。如建立于2003年的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站不到一年就吸引了70多万注册用户。

2、周报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现象严重。目前财经周报市场主要有《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财经时报》、《华夏时报》等,市场竞争比较激烈。

3、财经日报市场逐渐显露。2004年11月15日,随着总部处于上海的《第一财经日报》的创刊,中国新财经日报正式登场。财经日报在中国发展趋势是非常宏大的命题,《第一财经日报》也只是刚刚迈出第一步(《第一财经日报》总编辑秦朔,2005年4月)。该报被认为是中国报业市场上一座里程碑式的报纸。由三家重量级的传媒集团—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三方共同出资1亿元创立,得到了、新闻出版署的大力支持和三地政府的充分肯定。这一跨地区跨媒体的合作办报模式,不仅开报业之先河,而且为中国财经日报市场的启动打下坚实基础。

4、互联网影响加大。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提高了工作效率,而对中国财经媒体来说,互联网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通过网络,财经媒体的内容得到广泛的传播,扩大了影响力;另一方面由于越来越多的读者通过网络转载阅读财经报道,而大大减少了对财经平面媒体的购买需求,缩减了报刊的发行量,同时更为致命的是,网络通过对平面媒体内容的转载,分去了原属平面财经媒体的大量广告份额。

三、财经媒体的战略思考

个人认为,财经媒体的战略管理不外乎内容、发行、广告和品牌4个方面。

1、内容排在财经媒体的首位,因为内容是后面一系列业务的基础,内容过硬,有深度、高度、影响力,发行、经营才能做得顺手,因此需要将之提高到重要的战略地位来考虑,可以说财经媒体运作,要求内容先行,而对内容地位的最高形容,就是常说的“内容为王”。

2、发行战略是财经媒体总体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首要作用是支持公司的整体业务战略和竞争策略。因此,对平面纸媒而言,发行战略要配合、服务报社的总体战略目标,并与广告、内容制作、财务和人力资源等其它职能战略相互策应,共同支撑整个报社的发展战略。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报纸制定有不同的发展战略,与此对应,发行战略也随之调整。

3、广告战略必不可少。针对财经媒体的广告特点,可以有以下广告战略:提高对汽车、IT、通讯、家电、房地产的关注力度,可以以专版的形式予以重点报道,以此引起这些广告客户的关注度,拓展广告源。

4、品牌战略非常关键。品牌管理以品牌战略为指引,以品牌资产为核心,围绕创建、维护和发展品牌这一主线,综合运用各种资源和手段,以达到增加品牌资产、打造强势品牌这一目的的一系列管理活动的统称。

从组织结构上看,财经媒体可以成立一个比行政、内容生产、技术管理等部门高半级别的品牌战略研究机构,甚至此机构可以与采编、发行、广告地位一样,其本身就是“四轮驱动”的重要一轮,此机构直接向财经媒体一把手直接汇报。

参考文献

1.阮志孝,《传媒发展大趋势对我国舆论引导的挑战》,《今传媒》,2009年

2.林晖,《信息渠道及话语主导权、决策参考权》,中华新闻报,2008年

3.周鸿铎主编,《媒介产业案例分析》,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年

4.周鸿铎著,《洞析媒介—回应传媒变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媒体管理例11

一、多媒体教室由信息技术教育处统一管理,主要负责多媒体教室的维护、检修及日常管理等工作。

二、多媒体教室的使用范围:

1、凡属教学计划内的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由信息技术教育处根据课程表和学生人数统一安排使用 多媒体教室;

2、属非教学计划内的课程教学、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需使用多媒体教室的,由使用单位向信息技术教育处提 出申请,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前提下,信息技术教育处可做统一安排;

3、多媒体教室不得用于非教学性质的各种会议、活动、庆典(学校统一安排的除外)。

三、多媒体教室由信息技术教育处派专人进行管理,管理人员职责为:

1、使用前,必须检查各种设备是否正常工作;

2、提前10分钟打开多媒体教室;

3、除教学计划内的正常教学由教师自己开关系统外,其它情况使用时,须由管理人员开关系统;

4、负责对不熟悉多媒体操作系统的教师进行技术指导;

5、在多媒体教室使用期间,需随时排除可能出现的各种设备或系统故障;

6、保持教室卫生、整洁;

7、注意教室的安全用电,防火、防盗。

五、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室时的职责为:

1、提前到教室,与管理人员一起检查设备和系统是否正常工作;

2、组织学生有序地进入教室就座;

3、不熟悉多媒体操作系统时,需接受管理人员的技术指导,不能随意操作;

4、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时,需在管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故障排除,不能随意强行处理;

5、在开关系统时需按一定的操作程序进行;

6、制止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特别是防止学生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擅自操作设备和系统。

六、学生在多媒体教室内学习时,必须做到:

1、听从教师和管理人员的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