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5-13 17:25:08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例1

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文学主旋律作品的基本特征.也是其先进性的基本表现。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的创作是我国主旋律文学作品的优秀代表。其作品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湘西探险记》到90年代的《共和国告急》、《落泪是金》,再到新世纪的《部长与国家》、《中国高考报告》、《根本利益》、《国家行动》、《我的天堂》等,三次获鲁迅文学奖、三次获“五个一工程”奖、七次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取得了很高的社会效益,是新中国报告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何建明30年报告文学创作的实绩.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主旋律作品创作的经验,对此.从理论上予以总结和概括,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主旋律文学创作.把握其规律性,增强其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一、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地处理了文学与人民的关系

在文学与人民的关系问题上.同志提出过一个重要论断.即艺术作品“必须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这一论断不仅强调了艺术要表现人民.而且也阐明了艺术应该如何表现人民;既表明了人民对于艺术的意义,也表明了艺术对于人民的意义。在这对关系中,艺术是否伟大,取决于艺术对于人民的意义的大小:而艺术对于人民的意义的大小.又取决于人民对于艺术的意义在艺术中的实现程度。这是每一个响应时代召唤、立志“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的文艺工作者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和规律。

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之所以优秀。之所以能够赢得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产生广泛、深刻而积极的社会影响.就在于其作品对于人民的意义和人民对于文学的意义在其作品中的较高实现程度。在何建明30余部报告文学作品中.民生题材和公仆题材的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份量。而这两类题材正体现了作家以人为本的创作诉求。民生题材的作品中,高校校园里的贫困生、利益和尊严受损的农民、贫困无助的矿工——关怀人民成为何建明报告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公仆题材的作品中,为民纾难的纪检书记、带领村民奔“大康”的村委书记、心系国业的石油部长——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党的形象形成了何建明报告文学的另一个着力点。从这些形象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意志,那些公仆们也是人民意志的代表,他们的存在是一种人民性存在。由这些作品,我们可以概括出民生文学、公仆文学的范畴,这两类文学作品以报告文学的形式在何建明的创作中获得了其较为成熟的发展。在这两类作品中,人民是作为文学的价值主体而存在的,由此作品也于其中获得了人民性的较高实现程度。

其实,处理好文学与人民的关系并不容易,它需要投入的情感、自觉的意识和深入的思考。因此,把人民写关怀的对象,或者站在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去塑造和表现。都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何建明的眼界显然更为宽广。在其作品中,人民群众不是只需要被拯救、被启蒙、被满足、被关怀的被动而消极的对象群体,他们更是历史和时代进步的主人.是创造历史、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实践力量。在长篇报告文学《部长与国家》中,在“独臂将军”石油部长的背后是那群有着钢铁意志和豪迈情怀的石油工人的群像;《台州农民革命风暴》揭示了农村改革大潮涌起的倔强的内在推力。这时的人民才是真正的历史主体和实践主体,是人民的更为本质的表现。同志所要求的“在人民的伟大中获得艺术的伟大”正体现在这里。只有对人民群众怀有深挚之情、对社会发展怀有深邃之思、对文学创作怀有深重之责的作家。才会从人民的伟大实践中获得人民性艺术体验,创作出真正的人民文学来。

二、坚持唯物史观。科学地处理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唯物史观不直接是创作方法.但却是作家、艺术家观察和认识世界的科学方法论。报告文学的一个基本要求是真实性,而要写出真实,就不仅要写出作为事件和人物的现象的真,还要求表现出寓于现象之中或隐于现象之后的本质的真。对于同一个现象。不同的观察立场和认识方法,可能会得出迥异甚至相反的理解和解释。所以要写出现实的真实性,就一定离不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应当是每一个当代优秀作家的创作基础。正如何建明所说:“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客观地、辩证地、科学地认识这个世界,这是我们每个文学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我感觉.这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自觉意识,是何建明在报告文学创作上秀出班行的根本原因。

文学表现离不开对作为个体的人物的塑造。成功的人物塑造的前提是要懂得如何去塑造,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如何塑造的关键在于怎样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成功的人物塑造在于正确地把握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关系中表现人的个体性。使人的个体性有着深厚的社会生活的依托。何建明报告文学作品的一个特点就是通过纪实来塑造人物,《部长与国家》中的余秋里、《破天荒》中的秦文彩、《根本利益》中的梁雨润、《精彩吴仁宝》中的吴仁宝,还有为两弹一星而隐姓埋名18年的大院士王淦昌、为共和国诞生而背了30余年黑锅的老地主陈月盘……透过这些人物个体,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时代的某些本质方面;而时代的某些本质方面,也为这些人物个体铺陈了历史性出场的背景。在余秋里、秦文彩、梁雨润、吴仁宝身上.个体性直接表现为一种社会性,他们的社会性也在其个体性的表现中得以活化。这样处理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方式形成了何建明报告文学的一个鲜明特性。

在处理个体与社会关系的问题上.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的另一个特点是对个体与国家一致性的强调。何建明的作品中对个体与国家关系的关注是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部长与国家》、《一个人的国家记忆》(收入九篇报告文学),还是《国家行动》、《国家日记》、《共和国告急》、《中国高考报告》等国字头作品,都显示或揭示了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关系。个体与国家之间损益与共的一致性。

这种个体与国家共同体和一致性足社会主义国家本质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这种共同体和一致性才具有了现实性。何建明以其报告文学作品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与此相关联的是何建明的自觉的政治审美追求。无论是表现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根本利益》,表现追求共同富裕的《我们可以称他为伟人》,还是表现科学发展观的《永远的红树林》,政治审美始终是何建明报告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追求,也是其作品表现的特点和优势。正确的政治观点是人的灵魂,人的审美离不开政治观点,所以,何建明的政治审美也就是对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所进行的审美,体现了个体本质与社会本质之间的一种同构关系。

三、坚持核心价值体系。艺术地处理了反映与引领的关系

“一切受人民欢迎、对人民有深刻影响的艺术作品,从本质上说,都必须既反映人民精神世界又引领人民精神生活”。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艺术地处理了反映与引领的关系.既做到了报告文学纪实性所要求的严格的真实性,又实现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作品,并以之引领人民精神生活的自觉追求.这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当下发挥文学作品的引领作用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报告文学是时代的记录。它以其文体特质而在反映时代方面具有独特、便捷的优势。何建明的报告文学记录了新中国60年发展历程中的许多重要事件:石油工业的发展、农村改革的先声、三峡移民工程、北京抗击非典、汶川抗震救灾,记录了矿难、反腐、民生、高考……可以说,何建明的报告文学就是一个时代缩影.反映了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人民的伟大实践,反映了人民创造历史的壮阔活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发展的轨迹.看到时代进步中的伟大实践带给作家的激情和灵感。

“只有与时代同步伐,踏准时代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领会时代精神的本质,文艺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才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正是在反映现实上达到了这样的高度和深度。所以才具有了强烈的感染力,才征服了千千万万的读者。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我一直认为.生活比文艺本身要精彩,如果是满怀感情非常认真地去采访,作品就会有很强的艺术性。只是现在一些艺术家、作家没有在生活当中挖掘、采撷鲜活的素材,才导致作品没有感召力。生活本身比艺术作品要精彩得多,有了精彩的生活素材,剩下的就看作家和艺术家的功力了,功夫用到了,反映的生活就是精彩的.艺术作品也是精彩的。”由此足见作家对反映的重视和尊重,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对报告文学而言,尤其如此。

报告文学又是时代的号角。“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大凡优秀作家总是力图形象地表达对那些体现社会进步的价值观的肯定与赞扬,从而引导和鼓舞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著文章、写文章,要传道义、担道义,这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优良传统。”何建明显然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通过余秋里、康世恩、秦文彩、梁雨润、吴仁宝、王淦昌,以及通过对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中涌现的英雄等人物形象的塑造,给读者展现了一种崇高的价值理想和价值信念,这与那些拒绝崇高的低俗写作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张扬了浩然正气.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表现和张扬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何建明的创作体现了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收获。

在写作《根本利益》和其他一些作品时,何建明触及社会上许多负面的东西.但他不是为写负面而写负面,不是要一味展览丑陋和阴暗,而是为了以之强化正面的力量,增强读者朝向核心价值的信心。“梁雨润碰到那么难的事情都处理好了,别的地方、别的人碰到的事情同样也能处理好。”同时,作家也注意到,“梁雨润之所以能有那么感人的作为.也有一个基础.那就是他是一个长期受党的教育的人,他所处的大环境,给他制造一个可以把事情做好的基础”。网这样,作家写的就是好的大环境中的负面因素,并且是可以消除或化解的负面因素。既做到了真实反映。又做到了积极引领。较好地把握了二者各自尺度和相互关系。

四、坚持推陈出新。成熟地处理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成功的文学作品.往往既渗透着历史内涵、又蕴含着时代精神.既延续着优秀文学传统、又推动着文学形态创新。何建明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在艺术上坚持推陈出新.呈现出富有深厚底蕴的时代新貌。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例2

注:对于做实践技术报告的同学,不需要本人刻盘,指导教师需要向系里上交电子稿材料(技术报告和PPT)。

一、毕业实践技术报告要求

毕业实践技术报告应独立完成,可以参考文献、资料,但不得抄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毕业实践技术报告成绩为不合格,不予答辩:

1.毕业实践技术报告直接从网上或其他书籍、资料上下载、抄录者;

2.毕业实践技术报告整段从或其他书籍、资料上下载、抄录,摘抄总量大于30%者;

3.毕业实践技术报告抄袭其他同学或他人成果者;

4.毕业实践技术报告请他人代做者。。

二、毕业实践技术报告书写要求

(一)毕业实践技术报告的基本要求:

1.报告字数要求在3400字以上;

2.须写清以下方面内容:

(1)实习时间、地点、主要实习内容简要概述;

(2)实习单位介绍;

(3)各实习岗位的生产(工作)流程;

(4)主要实习工作内容,并针对实习中的具体案例进行论述;

(5)对实习岗位的认识,并针对实习中体会最深的方面进行论述;

(6)实习期间的心得、体会、收获和不足;

(7)综合运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对选题所涉及的专业内容进行清晰地分析与论述;

(8)报告应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

报告要求概念清晰,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文理通顺,符合论文书写格式要求。

(二)毕业实践技术报告的格式要求:

1.封面:按统一格式填写。报告题目要简明扼要,一般不超过20个字,可分两行。

2.摘要:摘要是报告的高度概括,字数在200字左右。要求写明实习期间的内容概要,岗位工作,心得体会及不足等。

3.正文:对在毕业实习中所从事技术工作的全面总结,字数在3000字以上。包括:

(1)实习目的:介绍实习的目的,主要写明实习是高职教学中必要的环节,是课堂教育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形式,实习可以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途径。

(2)实习主要内容:实习单位的简介和实习岗位的简介,并且详细阐述所涉及技术的内容,基本原理,技术方案、工艺,使用的设备、采用的材料,技术的关键点,主要的技术参数、性能、特点。

(3)实习主要表现:详细介绍自己是如何学习、如何掌握、如何克服困难和问题、如何改进,最终顺利完成技术工作。

(4)实习感受和体会:对毕业实习进行归纳总结,深刻阐述工作中的感受和体会、工作学习中的不足、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4.对工作单位的建议:通过几个月的实习经历,已经对实习的单位有了全面的了解,给出客观和中肯的一些建议。字数在100字以上。

5.致谢:对毕业实习和毕业实践技术报告的指导教师、师傅,给过你帮助的有关人员书面致谢。字数在100字以上。

6.参考文献:必须是学生本人阅读过的,与报告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格式为:序号、作者姓名、书或文章或资料名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页码等(例如:[1]王永华.现代电气控制技术及PLC应用技术.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85-90.)。

三、毕业实践技术报告打印排版规范

1.毕业设计(论文)用纸、印刷及装订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例3

新闻报道,是对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报道。报道讲求准确性、真实性、简明性和及时性。报告文学被称作“时代的记录,历史的见证”,将生活真实与文学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通过报道重大新闻,充分运用各种文学手段,使新闻事件在作者的笔下熠熠生辉。

一 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众所周知,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如果丧失了真实性,新闻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新闻报道讲求准确、公正、客观的再现,最大程度地将使报道与已发生的客观事实相吻合。人物、时间、地点、因果等都必须真实;新闻反映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都必须真实;新闻引用的各种背景资料都必须真实。

报告文学是对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报告”,它是采用文学形式的报道,作家看到了有价值的新闻报道,激起了深度创作的欲望。或者是作家本身发现了有价值的新闻人物或者新闻事件,直接进行了文学式的新闻报道。其中,真实性就占到首位。报告文学中的人物和事件是不可以虚构的,这与新闻报道极其相似。而其他的文学作品中,作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创造人物和事件,可以存在虚构。作者可以依据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况对生活中的“某一类人”进行描写,人们却很难找到真实的这个“人”。而同样作为文学作品的报告文学,就是以真人真事或是新闻报道为基础,人物和事件是不可以进行虚构的,场景等等因素也要尽量保持真实。

新闻报道是客观的真实,报道中交待时间、人物、事件和背景资料等等。而报告文学是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加上主观情感。而这除了是作者的主观情感,也是整个时代推崇的情感。因为报告文学中大部分描写的是优秀的人物和事迹,是时代和文学的需要。不需要作者夸张的描写,就已经足够震人心魄。作为文学作品,报告文学在秉承着真实性的原则的同时,相对于普通新闻报道会更吸引读者。原因就是报告文学选取的都是重大事件和最有价值的新闻人物,突出的事迹和榜样的力量就会吸引更多读者的目光,再加上作家通过语言文字的描写,会使人物和事件更加打动人心。

二 艺术手法在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中的应用

同样是针对真人真事,新闻报道是对事件进行最简洁明了的报道,把人物和事件最基本的情况交待给受众。而报告文学是在报道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各种各样的文学手法,使这些事件比简单的新闻报道更加鲜活。艺术手法运用的是否成功、得体,是一部报告文学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

报告文学作为文学作品,如果单纯像新闻报道那样“平铺直叙”,就丧失了它作为文学作品必要的艺术性。所以作家运用铺垫,烘托,倒叙或者是“蒙太奇”的手法让情节变得更加生动,跌宕起伏。新闻中虽然也会运用铺垫、倒叙或插叙这样的手法,但是相对较少。国外的新闻写作风格相对自由,运用各种手法要比国内常见一些。新闻报道的种类中,通讯类新闻相对较多。通讯篇幅不长,在较短的篇幅内铺垫,插叙这样的手法更是少之又少。而报告文学一半篇幅长,如果还是单纯的按照时间顺序叙事,没有或抒情或议论这样的写作手法加入其中,引领者读者去感受或悲或喜的情绪,整篇报告文学就会显得苍白无力。可是不管如何运用写作手法,报告文学都不可以歪曲事实。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中对陈景润的人物刻画就非常的成功。首先,作品开始时运用了大量的笔墨写陈景润年少时受到的苦难。他经受战乱,疾病还遭受着别人的歧视,这些都给他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了极大的痛苦。陈景润在时期还遭到了迫害。这些描述都是为了突出陈景润在这样艰苦恶劣的环境下,不畏艰难困苦,克服身体上的疾病痛苦攻克了世界数学史上的难关。这种强烈的对比让陈景润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几乎粉身碎骨的可怕滑坠”“他只知攀登,在千仞深渊之上,在无限风光之间,一张又一张运算的稿纸,像满天飞舞的雪片,铺满了大地。”这样形象生动的描写,增加了整个报告文学的艺术美感和作品的感染力。把陈景润比喻成白鹤,表现主人公的自信和超脱。使得整个人物形象更加血肉丰满,引起读者的遐想,意蕴悠长。

三 报告文学追求真实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真实性和艺术性是报告文学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写出好的报告文学,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选择对社会影响重大的人物和事件。而影响重大的事件中也分对社会带来良好影响和对社会进行批判的,对恶性进行暴露的事件。而报告文学更倾向于反映时代风貌,体现时代精神,为群众树立榜样,带动大家想模范学习。所以,报告文学中人物和事件的选取十分重要。而且报告文学切忌为了其他利益,随意选取材料,成为广告式的报告文学。

其次,作者要深入生活。这点除了新闻记者要做到,报告文学的作者也要做到。只有不断的体验生活,与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无限接近,去体会他的生活条件,感受到和挖掘主人公的,才能更好地把握他们的精神品质和最突出的闪光点,才能找到最原汁原味,最可信的素材,甚至能发现一些新的内容。就像新闻摄影中的一句话:拍不出好的照片,是因为离得还不够近。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例4

基于这样的大背景,2006年,墨尔奉中国留学生博士沙龙(Victorian Association ofChinese PhD Students and Young Scholars,以下简称“博士沙龙”)成立。它是顺应时代的产物,也是广大中国博士生及青年学者诉求的集中体现。沙龙成立伊始,便受到了广泛关注,特别是得到了中国驻墨尔奉总领馆教育组的关心和支持,在短短3年时间里,博士沙龙迅速成长起来,已成为活跃在当地学术界的一支生力军。

博士沙龙的成立,旨在促进广大会员之间、墨尔本地区学术界的交流,发挥博士生群体的智力资源优势,推动当地与国内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合作,为国家引进优秀海外人才提供服务;维护和保障在澳广大博士生及学者群体的合法权益,并积极推广和弘扬中华文化。

执委会职责

博士沙龙执委会由从广大会员中选的博士生和博士后所组成,执委会设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财务,负责博士沙龙日常工作。另设会员组织部、学术部、商业部、媒体部和顾问委员会等部门。

由于博士沙龙会员分散于各大高校。执委会还任命了墨尔本地区7大高校的负责人,负责各高校会员的发展和组织建设等活动。执委会有着广泛的代表性,执委会受中国驻墨尔本总领馆教育组和博士沙龙顾问委员会的指导和监督。顾问委员会由往届主席、执委和特聘的当地华人专家学者组成。

执委会的首要任务是为中国留学博士生和博士后群体的学术交流提供服务,同时为他们提供其他服务。比如帮助新到博士生尽快适应国外的学习和科研环境,开展各项交流活动,加强会员间的联系和互动等。与此同时,作为中澳社会生活的信息港,博士沙龙通过网站和定期邮件,使广大会员可以便捷地获得国内和澳洲各专业领域的相关信息,包括人才招聘、“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大赛和留学人员安全等方面的信息,博士沙龙还注重和澳洲学术界、工业界以及当地政府的沟通,组织开展或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交流等活动,有力地促进中澳之间的学术互动和产业研讨。

论文报告会

每年一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优秀论文报告会(以下简称“论文报告会”)是博士沙龙创办的品牌活动,是由博士沙龙组织,当地大学承办的一个年度学术交流活动。2007年和2008年在分别在皇家墨尔奉理工大学和蒙纳什大学成功举办了前两届报告会。

大会组委会由在读中国博士生组成,报告会每年收到维多利亚领区中国博士生5个专业的参选论文,经过专家评审后,20篇左右受邀请做口头报告,大会再评选各专业最佳论文和最佳海报奖。年度论文报告会的举办为中国留澳博士生及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展示学习研究成果的平台,促进了各大学研究所、各专业中国博士生的相互交流,建立了中国青年研究人员与当地知名华人教授学者的沟通渠道。

在各方的一致努力下,短短3年内,论文报告会便以高质量的学术成绩、高水准的会务组织以及日渐提高的会议知名度,受到了墨尔本各大高校和当地学术界的认可。

2007年的首届论文报告会在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成功举行。报告会严格按照国际学术会议的标准执行,包括前期的文章收集、审核,现场报告和论文集的出版等过程,报告会平均收到各专业的高质量论文50余篇。20多人大会当天做口头学术报告。大会还特邀当地知名专家学者作专题讲座,中国驻墨尔本总领馆副总领事杨月明出席并致辞。

2008年的论文报告会移师蒙纳士大学,中国驻墨尔本总领馆总领事沈伟廉出席并致开幕辞。报告会分电气电子、计算机及通信技术、生物技术,材料工程和金融管理等5个分会场同步进行。包括当地教授在内的150多名各学科学生学者出席了大会。

第三届优秀论文报告会将于2009年10月24日在斯文本科技大学举行。截止发稿时,报告会的前期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今年收集到的稿件较往年更多,工作量更大。从资金筹集,会务安排、论文征集等方面对博士沙龙的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所涉及的在线投稿、在线评审网站建设、各大学的协调统筹、媒体宣传等事务,组委会成员从自己的研究中抽出宝贵时间,力争把报告会办得更好。

继续拓展

为了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博士沙龙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或交流学术成果,或介绍国内外相关产业动态,或讨论当地生活信息,这些活动也极大地吸引了众多其他本,硕留学生同学和当地人士的参与。

大家畅所欲言,互相学习和帮助,也结交了很多友人。博士沙龙还配合中国驻墨尔本总领馆教育组开展“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工作,号召广大会员申请,每年都有数量不等的会员获得殊荣。

身在海外,心系祖国,留澳学子为祖国日益发展强大而备感自豪,同时在祖国发生重大事件时,也积极响应,尽绵薄之力。自成立以来,博士沙龙配合维多利亚州中国学生学者联谊总会,响应倡议,积极组织各种募捐和支援祖国人民的活动,诸如2008年初抗击冰雪灾害募捐活动、喜迎圣火声援奥运活动、5・12抗震救灾募捐活动等,及时将墨尔本地区的中国博士生和青年学者的拳拳赤子之心传递给国内同胞,也加强了和其他维州地区中国学生学者团体的联系和交流。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例5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f2012)01―0068一06

近几年来,地平线年度报告都呈现一贯的特色,每一期的地平线报告都介绍在未来五年内可能在教育领域被广泛应用的六种新兴信息技术,并报告对教学和学习将产生重大影响的趋势和挑战。地平线报告所评估的新兴技术并非是当前的主流应用技术,而是在今后可能成为主流性应用的技术。必须指出。地平线报告并非预测性工具,而是旨在强调在教学、学习和创新等目标领域具有巨大潜在作用的新兴技术。

新媒体联盟(NMC)的“地平线项目”自2009年开始推出专门针对基础教育的地平线报告fHorizon Report:K-12 Edi,tion),K-12指的是幼儿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统称基础教育或大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版报告与主报告类似,提出了未来五年将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学习及创造性表达产生重大影响的六项新兴技术。尽管教育实践受到许多地方因素的影响,但基础教育还要面临许多超越地理界线的问题,这正是地平线报告的出发点。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回避。为了年青一代能够更好地学习,基础教育工作者们积极努力探索新的教育、学习方式已经迫在眉睫。笔者对自2009年第一份针对基础教育的“地平线报告”到2011年最新的一版进行了认真研读,认为“地平线报告”作为一种全球性战略报告,这一系列研究成果对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发展应用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2011地平线报告(K-12)的主要内容

新的2011地平线报告(K-12)(2011 Horizon Report:K-12 Edition),是自2009年以来的第三份地平线基础教育版报告。这份40页的报告凝聚了新媒体联盟和2011年度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专家委员会(教育、技术及其他领域的国际专家组)各成员团队的集体智慧。报告首先讨论专家委员会所认定的未来五年内最重要的趋势和挑战,而主体部分则反映“地平线项目”的重点关切内容,即新兴科技在教育和创新中的应用。在每个主题部分,都首先提出主题概述,然后对与教学和创新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并举例说明该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其对教学和创新的应用。在每个部分的结尾,都会提供建议阅读材料和补充案例,作为对报告讨论内容的扩展。

(一)核心趋势

每一期的地平线报告重点关注的是新兴信息技术都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反映了教育界的现状,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趋势。为此,每位专家委员会成员都要深入研究和甄选对当前教学、学习和教育创新造成重大影响的核心趋势,按重要性进行排列,并为未来研究和工作提供参考或思路,

1.通过因特网,我们可以轻松获得大量资源,建立各种联系,同时也迫使我们重新考虑作为教育者的角色

该趋势已多次出现在报告中。此次再次排名第一,表明其影响持续存在。报告指出,各种资源在因特网汇聚,形成信息枢纽,各种机构都必须注意这种独特价值。但是,在这样的世界里,辨别和评估信息可靠性的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因此,指导学生认识这个世界,为学生进入这个世界打好基础,依然是工作的重中之重。

2.IT支持越来越去中心化,我们使用的技术不再局限于学校服务器,而更多地借助“云计算”

报告提出,人们日渐接受并采用“云计算”应用和服务。不仅改变了我们设置和使用软件和文档储存的方式,也改变了我们对这些功能的认识。我们的文档储存在哪里并不重要,而真正重要的是,无论我们在哪里,或选用什么工具,都能查阅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3.科技持续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团队协作、沟通和取得成功的方式

报告指出,几乎在所有领域,技术能力都是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熟练掌握科技应用的人可轻松取得成功,反之则不然。“数字鸿沟”曾经被认为是贫富差距的关键因素,现在也成为能否获得良好教育的决定因素,有机会掌握技术能力的人将更具有优势,更容易获得并利用技术。同时,职业进化、多元就业以及人才流动性,促进了这个趋势的发展。

4.人们希望随时随地都能够工作和学习

该趋势在2010年的报告中已经提及,2011年的表现依然突出。继续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报告指出,现代社会节奏逐步加快、压力逐步增大,学习者必须能够调节家庭、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压力,他们不仅希望快速及时获取网络信息,更希望进入能帮助他们理解这种价值并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社会网络。这种“非正式学习”的意义影响深远。

5.创新和创造力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报告指出。在商业领域,创新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如果学生想在正式教育之外取得成功,就必须具备创新能力。今后的教育体验设计应反映创新和创造力作为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要使学生认识到,创新和创造性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艺术领域,在科学研究、创业和其他领域也同样重要。

(二)重大挑战

应对当前发展趋势,专家委员会指出了在未来五年内对基础教育将产生深远影响的挑战。与趋势判断一样,专家委员会经过深入分析当前各种事件,查阅了论文、报章和其他大量相关资料,结合各成员作为教育和科技领头羊的个人经验,认定了以下重大挑战,并按各项挑战在未来几年中对教学和创造性研究的影响程度排列顺序:

1.数字化媒介素养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将成为所有学科和专业的必备技能

尽管对于数字素养和技能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识,但课程教学并不能帮助学生提高并利用数字媒体素养,于是需要通过专业培养或非正式学习弥补正式培训的缺失,但数字媒体素养还远远未得到普及。

2.经济压力与教育新模式的出现。给学校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几乎所有的教育机构都在寻求为学生提供高品质服务并能控制成本增长的途径。学校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利用更少的资源和教职员工,为数量稳定甚至不断增长的学生提供服务。因此。一些勇于创新的学校开发了新的学生服务模式,例如,在网上提供开放内容。随着压力持续存在或增大,其它

创新型教学模式将不断涌现。

3.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并未得到科技或应用的足够支持

当前,为每一名学生提供满足其个性需求的教育是大势所趋,而这种需求促进了新科技的开发,要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控制,并鼓励差异化教学。科技能够也应该支持-学生选择不同的学习材料和专业知识,决定接受教育内容的类型和数量以及不同的教学方法。

4.最为关键的挑战在于基础教育体制的根本结构

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和途径越来越多,非正式教育、在线教育和居家学习等非传统学习选择,正逐步让学生摆脱传统的教育环境。因此,教育体系必须要适应这种变化,但彻底的教育改革还很难实现。

5.很多与学习和教育相关的活动发生在教室之外,因此常常不被认可

学生可以利用在线学习资源,包括家庭电脑系统中的游戏和其它程序,乃至广泛的在线社交网络进行学习。但这样的体验很难纳入课堂,因为这样的学习活动并不持续,是对知识需求的即时或零碎反应,和课堂教学主题并无关联。

(三)需要关注的技术

本年度地平线报告重点介绍六大新兴技术,按各自进入基础教育教学、学习、创新应用的时间框架,大体分成为近期(1年以内)、中期(2―3年内)和远期(4~5年内)三个时间段。

1.第一个使用阶段――云计算和移动技术

这两种技术都曾一起出现在2010年度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上,2011年再次双双上榜,不仅表明了人们对这两项技术继续保持兴趣,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技术还在继续发展。云计算已经改变了因特网用户对计算与通讯、数据储存与读取以及协同工作的观念。现在,许多学生已可获得云计算应用及服务,而更多的学校运用了云计算工具。很多学校会选择把大量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如电子邮件和备份工作等,外包给云计算供应商。这些趋势对全球基础教育采用云计算起到了很大地促进作用。

同时。移动技术的定义日新月异。全球移动设备年产量达12亿台以上,移动市场的创新速度也达到前所未有的地步。通过移动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人们能够非常便捷地获得信息,也可以建立社交网络。掌握特定的学习和生产工具,并利用大量的自定义应用程序。

2.第二个使用阶段――基于游戏的学习和开放内容

毫无疑问,数字化游戏已逐步成为主流或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而开放内容的消费使用也日渐增加。在许多学校,这两种技术已经成为有效的学习工具,在2~3年内将在基础教育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基于游戏的学习在最近几年得到长足的发展,因为,研究结果持续表明这种学习方法非常有效。教育类游戏已经从单人或小组卡片或桌面游戏,发展到大规模多人在线游戏和虚拟现实游戏。基础教育游戏较容易进入教学课程,长期以来一直是许多学校的选项。但是在学习中,游戏最大的潜力在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更深层次地吸引学生。一旦教育游戏供应商能开发更多更高质量的游戏,游戏就会获得更多关注。

开放内容是当前的潮流,该潮流始于10多年前。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等一批大学开始在网上免费公开课程内容。10年之后,更多的学校加入了这个行列,在网上提供大量课程、资源和学习资料。基础教育机构也开始提供更丰富的开放内容。开放内容不仅是免费网络课程材料,而且是应对教育成本上涨的一种措施,表达了开放原来不愿开放的学习领域的愿望,以及学生自主选择什么时候学习以及如何学习的愿望。

3.第三个使用阶段――学习分析和个性化学习环境

目前,这两种技术都还未出现在学校和其它现实教育环境中。都还处于试验和概念形成阶段。学习分析和许多数据收集工具和分析技巧一样,旨在研究学生积极性、学习表现及取得的进步,通过所获得信息实时调整课程、教学和评价系统。通过谷歌分析和其它类似工具生成的各种信息、学习分析充分利用数据挖掘软件的优势,同时利用动态学习环境产生的复杂、多样和丰富的信息,为学习提供支持。

个性化学习环境指学生自主设计的学习方法,内容多种多样,包括视频、应用程序、数字化游戏、社会媒体工具等等,由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进度和习惯自主选择,这个名称包含“环境”一词,但所谓个性化学习环境,与实体环境或网上空间并不相关。其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方式有更多的控制权,老师则制订预期目标,促使学生改善对学习策略的理解和使用。

二、地平线报告研究过程

历年的地平线报告都采用相同的研究过程,整个过程都经过严谨的设计,大致流程。

地平线报告系列的所有版本都是通过谨慎设计的定性研究而最终产生出来的。顾问委员会每年30至40名成员中近一半的为新增成员,并且委员会作为一个整体,力图代表各种不同的背景、国籍和爱好。顾问委员会中至少1/3的成员有意识地代表北美洲以外的国家。在数据上,已经有超过五百名国际认可的教育从业者和专家,成为地平线项目顾问委员会的成员。

每一个新版本,委员会都是从系统化的检查大量的原始的和派生的参考资源、趋势报告和技术创新以及他们对学院和大学校园所造成的挑战开始进行,然后要求他们给出评价,鉴别哪些似乎特别值得注意的,也把他们自己的选择加入其中。在文献综述之后。每一位顾问委员会成员将进人地平线项目的核心工作,回答该项目研究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每年基本相同。用来设计导出一个由顾问委员会决定的认为有趣的技术、挑战和趋势的综合目录:

第一,在未来的五年里。哪一种关键技术被编入地平线报告目录里,才是对教学、学习。或创造性研究最重要的?

第二,哪些关键技术没有包含在我们的目录里?考虑这些相关性问题:(1)从已有的以及一些教育机构正在使用的技术中列出哪些是你认为在所有机构都应当广泛使用,以支持和提高教学、学习和创造性研究的?(2)有哪些技术在消费、娱乐或者其他行业已经发展到拥有一个坚实的用户基础。至于教育和学习机构应该开始关注它们?(3)你认为什么关键新兴技术,它已经发展到在今后的三到五年里教育机构应当开始重视的阶段?哪些组织或公司是这些技术领域的领袖?

第三,你认为在未来的五年里,教育机构要面临的与教学、学习和创造性研究相关的重大挑战是什么?

第四,你预计什么样的趋势会对教育机构来完成教育、研究和服务的主要使命的方式有重大影响?

每位委员会成员都会系统地和宽泛地回答这些问题,以确保报告所有相关主题都得到考虑。接下来是重新翻阅过去的地平线报告,并要求顾问委员会评价过去几年中报告提及的技术、挑战和趋势的现有状态,寻找仅在若干年后的结果中方能显现的总体趋势。

一旦这些基础工作完成,地平线报告程序随即进入一个快速排序的阶段,采用一种基于德尔菲(Delphi)迭代的方法论来区分大家的意见的不同之处。在第一步。对研究问题的答复将进行系统地排序,并放人适用时间区间里,这些由每位顾问委员会成员采用多选投票机制完成,从而允许成员们调整他们选择的比重。当在区间内有大约20%的机构采用这

项技术,即可确定这个报告的目录。这第一轮投票将选出排在最前面的十二种技术。

从考虑在教学、学习和创造性研究的技术层面应用出发,委员会成员将对这十二项技术做进一步研究和扩展。这十二项技术都将按照地平线报告的格式写人一个被称为“短名单”的过渡文件,“短名单”里的这十二个项目又会再次排序,这次采用反向排序的方法。排在最前面的六项技术和应用将在地平线报告中详细描述。

除此之外,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使用维基百科的对话作为参与者对资料的注解:来自几十种相关出版物的RRS源继续提供持续地更新,以保证随着项目的进展,背景资源保持始终如一的正确;整个研究过程全部通过在线协作的方式完成;研究报告后,该组织还鼓励和推动会员机构开展基于报告内容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三、地平线报告(K-12)历年报告的对比分析

笔者查阅了自2009年以来的三份地平线基础教育版报告,并进行列表对比说明。

可以看出,云计算在这三份报告中都有提到,是专家委员会持续关注的技术,特别是在2010年和2011年,从2009年的中期采用阶段调整到短期阶段,这是因为云计算技术使得在任何地方访问任何服务成为可能。人们对云计算的关注,已经不再将其当成免费生产力工具,而是成为削减地区数据库运行成本的方式,包括数据储存、备份和基础设备维护等。

移动技术同样出现在三份报告中,在2011年调整至短期阶段,这说明移动技术正在快速发展,显示技术、交互技术、无线技术的不断创新,大大地方便了用户的使用,满足了用户的需求。大量移动设备的出现,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MP3播放器、PDA、车载GPS、移动视频播放器、游戏机等,以及价格的下降,给了用户更多的选择权。总之,更强的处理能力+改进用户界面+更小的体积+更低的价格+更多的服务=10倍的设备销量。这也意味着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将广泛开展,将不断渗入到基础教育中。

基于游戏的学习是在近两年提出的,游戏的核心教育价值,北大尚俊杰博士认为,游戏提供了“体验式”的学习环境,让同学“体验”到而不是“知道”:真实的情境、真实的任务确实激发了学习动机:游戏给同学提供了一个提出假设并去验证假设的学习环境。教育游戏的特点,使其能在年青一代的基础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报告将其放在中期阶段。笔者认为,如今教育游戏尽管在一些方面得到了发展,但却由于高质量的教育类游戏和游戏平台的匮乏而受到限制,除此之外,如何将教育游戏推广到基础教育中,如何应用于基础教育课堂中,还需进一步研究。

开放内容是本年度报告的新概念,之所以得到广泛关注,是因为开放资源教科书越来越多,创建并共享免费内容的协作精神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人们对于开放内容的浓厚兴趣和早期有所不同,委员会成员更关注开放内容的使用及其在课程中的作用。开放内容提供者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存在权威的内容库,关于内容的概念变得十分宽泛,内容是不受束缚、无处不在的。

学习分析技术或理论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之所以成为21世纪的新兴教育模式,是因为强大的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和教师及时改善行为和对技术的应用。目前,有关学习分析的研究绝大多数在高校开展,不过,学习分析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寻找最高效的教育方式,影响特定的学习风格,这引起了基础教育者的极大兴趣。虽然学习分析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如,学习分析研究涉及学生隐私和档案等问题,这是学习分析依然属于远期技术的原因。

个性化学习环境之所以被设定为远期技术,是因为目前还未广泛投人实践,还停留在理论和概念的层面上,缺乏有说服力的资料或相关的案例研究。但是,这个概念引起很多教育者的浓厚兴趣,他们认为,个性化学习环境有着巨大的潜力。个性化学习环境最终能令学习者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特别是掌握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可能生成最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教育方式。

从这三年的报告可以看出,云计算将改变人们储存数据、访问数据的方式;移动技术的发展,将使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在基础教育中快速发展:游戏就是学习,让年青一代享受新技术带来的无限学习快乐: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

四、地平线报告(K-12)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

地平线报告在第一时间洞察了新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未来发展前景,主要指向新技术为基础教育突破性转变所带来的契机和可能。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重新审视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关注信息时代新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

(一)关注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地平线报告在全球的影响力越来越高,作为一种战略报告,笔者认为,它对基础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该,报告所介绍的六种新技术以及新技术的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案例,都给了我们非常多的启示,如学习分析运用于实践中的典范――一个校园(School ofOne)项目。这个项目为我们展示了若能将学习分析理论与其他高效的现代学习实践结合起来,就能为改善教学、学习和评估方式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性。所以,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基础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做到及时关注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真正的理解技术的作用并充分恰当的在教育中运用技术。理解新技术,不仅是要理解新技术本身的功能,更要理解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潜力如何:运用新技术。不仅是运用其工具理性。更要运用其在教育领域内的特殊价值。现实告诉我们。新技术已经成为我们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希望之源。

(二)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技术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无论是基于游戏的学习还是移动技术,都是年青一代习惯的、乐于接受的学习和交流方式。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更能满足现代信息的高速发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整个报告中,不断论述新技术将频繁地使用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诸如语言课、数学课、地理课、历史课、科学课。到底使用新技术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在课程教学中运用新技术的目的已经远远超越课程内容本身,更多地是培养学习者的多种能力,包括了创新、协作、贡献、分享,而这些能力将使学习者受益终身。为基础教育的主力军――一线教师,努力学习和探索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选择最合适的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实现教学最优化,重视个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是新时代对教师的绝对要求。

(三)重视“非正式学习”的研究

同2011地平线报告一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0的教育发展报告也在传达一个信号,未来的教育将越来越多地以非正式学习的形式实现,而非正式学习的本质就是在空前发展的新技术环境下的寓教于乐。移动技术、开放内容等等这些新技术、新实践的发展,都为非正式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技术的发展也是促使“非正式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原因。如新移动设备能够存储和阅读

许多完整的书籍,文学、教科书、儿童读物等等都能放到口袋里,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拿出来进行非正式的学习。这种学习形式是学习者们喜欢的,乐于接受的,而且能够弥补正式学习中有限知识的传播,并能改善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促进学习者自身的发展,从基础教育开始重视“非正式学习”,能帮助学习者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实现终身学习的需要。

(四)加强基础教育公开课建设

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和规划,2011年以“985”高校为主体,完成首批有一定影响力、受众面广的视频公开课建设,同时,还将建设“全国高等学校课程网”。可以看到,在大学已基本为开放内容作为课堂辅助工具,根据报告所介绍的新技术,开放内容也将开始进入基础教育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例如。南非的“免费高中理科课本”行动给条件较差的学校带来了福音,他们可以免费获得由志愿专家编写的开放源码书籍。资讯不是唯一可分享的有用商品,理解、洞察力和经验也是可以收集和分享的。这种观点的产物就是开放内容教科书,这种教科书可以定制、修改或与其它材料合并,新的教科书组合应运而生。面对中国教育的国情,地区差异、资源不足等等,我国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支持开放内容和开放式教育的理念,加入到基础教育公开课建设的队伍中去。我国基础教育工作中开展基础教育公开课建设已刻不容缓。

(五)基于案例培养教学技能

每一年的地平线报告在每个部分的结尾,都会针对六项新技术或新实践提供相应的应用案例和阅读材料,这些丰富的资源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新技术的使用现状和应用前景。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动手能力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在校师范生一般通过观摩、试讲、实习、实验课或者微格教学培养教学技能,但是常会出现资源紧张、课时不够等问题。在课后或职后提供给学生者不同的经典案例,学习者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在模仿中获得技能的增长,这不仅加深了学习者对所教授技能的认识,同时也拓展了对新技术应用的学习。

(六)通过技术进行教育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该报告的整个研究过程,充分体现了网络时代对互联网平台和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对学术研究、教育研究正在产生的影响。一个班级或者一所学校的资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我们对教育的研究,我们需要和全世界的专业人士共同探讨专业教育学术问题,需要共享全世界的优秀资源,需要向全世界分享个人的学习工作经验。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世界名校的开放课程,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维基想编就编,RSS技术想看就看,BLOG想写就写,SNS想找就找,这些技术给学习者创造了一个交流、共享、协作的平台,给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学术研究、教育研究的广阔空间,是信息时代的教师进行教师教育,进行远程教育研修,不断提升个人职业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七)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

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进程中,政府和学校的力量固然非常重要。但是缺少社会的参与和支持,我国的基础教育事业也很难成功。以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为例,报告中提到:2011年,盖茨基金会的“下一代学习计划”宣布,将为利用科技解决方案应对学习挑战的教育机构提供2000万美元资助,覆盖五大发展类别,其中就包括该报告六项新技术中的“学习分析”。而在我国2006年基础教育IT投资总规模才72.6亿元中,其中国家投资占80.7%,地方投资占15.6%,企业投资仅占3.7%。这种对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漠然的社会态度,绝对不利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国家必须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鼓励国内外的企业或组织赞助,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通过各种措施来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到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队伍中来,

五、结语

地平线报告(K-12)的一系列研究成果,是教育、技术及其他领域的国际专家组的集体智慧结晶,展现了一幅新技术在基础教育中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的全球性蓝图,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报告中提到的针对六项新技术或新实践的应用案例和阅读材料,选取的是全球范围内基础教育建设工作中,最有价值和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基础教育工作中新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非正式学习”的开展、公开课的建设、教师专业发展等都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全球都在关注新技术为教育带来的希望和未来的时候,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作为教育人口大国,应该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有效的运用技术,才能够跟上全球教育发展的步伐。

按照报告结尾部分提供的应用案例和阅读材料的地址输入查询,笔者发现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例如,在云计算部分提供的Kerpo~Studio案例,是一个针对小学生和初中生的云应用的网站,可以帮助孩子制作动画电影和艺术作品,同时提供了可供老师下载的课程计划。这个网站也非常的适合我国中小学使用。对于类似这样的外文资源,如果能有一个团体进行专业的、有组织的整理和翻译工作,那将会非常有利这些资源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使用与推广,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例6

在随后的高峰论坛报告中,几位专家围绕“武术散打运动发展”这一主题,从各自研究领域对散打运动30年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武汉体育学院孙义良教授站在高校角度,做了“高校武术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主题报告,回顾了武汉体育学院作为开展散打项目试点单位之一,对散打运动实验研究的组织与开展,较早进入学校教育体系的战略实施,以及对武术散打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经验。他认为“高校是散打运动诞生的摇篮,是散打运动走向辉煌的人才基地。在新的历史时期,充分发挥高校散打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能使散打运动持续、健康、科学地发展”,道出了武术散打运动发展与高校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颇具指导意义。

接着,上海体育学院王培琨教授做了“融入世界体坛的中国散打运动”主报题告,论述了散打运动的时代性、传统性与民族性,展示了散打运动的功能与未来发展。他认为,“散打运动作为武术的对抗形式之一,与套路运动形式在整个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并行不悖,虽然形式不同,但在基本功、基本技术、基本动作等方面依然同源,与武术不可分割。”

随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记者王友唐、人民日报社记者王霞光、中国体育报记者王静、中华武术杂志社记者王涛,从传媒角度做了“现代传媒视角下的中国武术散打”主题报告,回顾了伴随散打30年发展的媒体对散打项目的关注与宣传,总结了现行武术传媒存在的问题,概括出现代传媒和散打运动的四大良性互动关系,对后奥运时代的散打如何进行媒体传播提出了建议,展望了散打作为一种引领潮流的体育项目其发展前景是乐观的,要构筑起一个赛事和媒体健康共赢的体系。

最后,现代散打运动的开拓者夏柏华教授从技术角度作了“对开展竞技散手的回顾和建议”主题报告。报告回顾了最初开展散手技术试验的背景、实验的宗旨、指导思想以及技术方法等,并从自身实践感悟出散手发展的不足。在谈到散打运动未来发展时他认为,“要组建智囊团和科研队伍,有针对性调研、实验与攻关,严格考核与奖惩办法”等。

8月13日下午在郑大体院学术报告厅进行了第二场高峰论坛报告,又有四位专家做了主题报告。

武汉体育学院曾于久教授从训练学的角度做了“对武术散打训练本质规律的研究”主题报告,在报告中他对散打训练的一般规律和本质规律进行了厘定,对散打训练本质规律在训练主体内容结构体系中的位置与智能训练、技能训练、体能训练的关系进行了深刻论述,得出散打训练本质规律是检验训练效果的衡量标志结论。

江苏省散打队于万岭教授做了“对现代散打发展的重新认识与定位”主题报告,他认为目前的散打运动面临着有被边缘化的可能,究其根源是散打理念的停滞不前造成的,散打的成功使人成为专项技术的附庸,忘却了作为竞技体育必将被纳入艺术的范畴、必须反映人本的精神与特性,以至影响了散打项目的持续发展。在谈到散打未来发展时,他指出现阶段为阻止散打边缘化的势头就必须更新理念,散打的建构与确立是抽象与继承的结果,并将继续的扬弃和整合才能保证散打有序、健康的发展,借鉴和运用模糊控制理论,把“散打规则”改用强势判断和概率统计的方法来促使其技术的构成发生质的变化,以形成感官上的焕然一新,并以体商合作为模式来配合发展散打项目及培育该项目的受众群体与市场,最终形成“大散打”的完满格局。

上海体育学院赵光圣教授从技术与科研的角度做了“武术散打运动三十年回顾与发展”报告。报告分三个阶段对散打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评述,对散打技术的特色进行了诠释,思考了散打技术的发展。关于目前散打运动的科学研究,赵教授分类从竞技能力、科学选材、训练监控、产业化、学校教育、文化属性研究等诸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提出了散打科研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科研的发展建议。

最后,北京体育大学朱瑞琪教授从竞赛的角度做了“武术散打项目发展的历史回顾与设想”报告,依据散打运动30年的发展和阶段任务,分三个阶段对不同时期散打的竞赛性质、内容、方法与规则进行了回顾总结,对当前散打运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发展进行了设想,认为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散打“竞技散打”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加快“大众散打”在健康群体中的开发与普及,加速培育“商业散打”的优秀品牌与“学校散打”的发展,突出岗位特点,全面开发“综合散打”的竞技功能等,对散打运动的未来发展有导向作用。

此外,围绕武术散打运动30年发展历程,散打技术训练及运用,散打运动存在的问题、竞赛规则变化,散打运动市场化运运作,学校武术散打运动的开展等五个方面,与会学者进行了分组报告,广泛交流了武术散打运动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共同商讨武术散打运动的未来发展,这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进一步促进武术散打运动的发展,确立武术散打运动科学化的支撑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关于统一散打与散手名称的讨论”是这次研讨会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年适逢现代武术散打运动发展30周年,在这发展变化的30年中,武术散打继承与创新、吸纳与融合,从理念、理论到技术体系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被赋予新的内涵。起初建立在武术套路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散手,历经发展已不能确切表述这项运动的内涵,于是在1988年武术定义讨论中“武术散手”被“武术散打”名称所取代。由于名称的改变没有引起主管部门足够重视,以至出现国内称“武术散打”,国际称“武术散手”的尴尬局面,名称混乱严重影响了武术散打在新时期的发展与推广。为了厘清这两个概念的属性,统一概念,8月13日上午举行了“关于统一散打与散手名称研讨会”的专题会议。会议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科研部主任康戈武主持,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高小军、副主任陈国荣、散打部主任杨战旗亲临会场聆听。围绕散打与散手名称问题,代表们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认识与看法,讨论的气氛热烈。武汉体院曾于久教授首先发表了“武术散手与散打的项目属性论证”的主体发言。他从散手是武术套路项目的专有名称、散打是武术对抗项目的专有名称两个方面,博引旁证、深刻阐述了武术套路和武术散打是两种表现性质、表现形式、价值功能不同的运动项目,认为“散手”这个名称已经完成了武术对抗项目试验阶段的历史使命,应该回归到武术套路形式的范畴,武术散打应该属于武术对抗形式的范畴。此外,天津体育学院副教授杨祥全博士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论述了两个名称的历史渊源。北京体育大学教授李士英博士从文化学、传播学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统称“武术散打”易于传播和被人们接受,是新时期武术散打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热烈的讨论,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科研部主任康戈武对各方面的意见进行了综合,最后宣布为了项目的发展和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就将其名称统一为“散打”。与会代表用热烈的掌声表示通过。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例7

    2.信息披露经济主体的“虚”“实”两个空间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知识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强,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同时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知识更新、扩散速度很快,从而经济活动面临着较大风险。正是意识到这一点,“网上实体”的经营活动便呈现出“短暂性”,适时介入、退出与转换。因此,确立破产清算及破产清算期间假设,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公允价值、收付实现制等确认、计量基础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有利于加强对网上实体的风险管理。

    3.会计信息更及时

    知识更新带来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换代频繁,投入期和成长期对产品利润的赚取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对高技术企业来说,其产品的成熟期和衰退期时间很短,使得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金融工具创新、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更是加剧了经济的动荡。相对于传统企业经营方式来看。企业的经营方针、特点和经营风险会有较大波动,资产负债结构和财务风险亦会适时转换,现行的定期(年度、中期)财务信息披露体系,已满足不了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及时性和充分性的要求。

    可以考虑对现行定期报告制度进行一定的扩充,根据行业特点采用新的报告周期或者对某些特别项目采用特别的周期。财务报告可考虑采用双重形式:第一重报告企业的短期财务情况,以传统会计恒等式为依据;第二重报告是关于长期营运的能力,主要报告知识资本等无形资产价值,目的是报告企业长期前景。

    4.信息内容更侧重于知识资本

    知识经济的特点就是把知识作为资本来发展经济。其中,人的智力、科学技术、知识产权以及专利、商标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在传统经济中,土地、劳动。资本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在知识经济中,知识成为最基本的、第一位的生产要素,其他生产要素也依靠知识来更新和装备,知识的经济功能得到最充分体现,在产品的价值构成中知识创造的价值占最大比重。在经济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高达60%—80%,信息使用者所关注的重点已经不再是现金及其流转,而是转向知识的增值。一个企业的知识创新能力,已成为重要信息。

    知识资本信息主要包括无形资产信息和人力资本信息。在一些新型企业里,增值最快并最为重要的是知识产权和人力资源等知识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上将得到充分反映。正因为以知识为基础的资产日益成为决定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市场价值的主要动力,企业无形资产的状况越来越受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关心,他们需要会计提供有关无形资产的价值、构成、收益等方面的有用信息。1995年瑞典SKANDIA公司公布了世界上第一份知识资本的年报,在报表中通过对顾客、流程、更新和开发、人力因素、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对瑞典保险公司的知识资本进行了分析和评估。

    人力资源也将取代传统会计中固定资产等项目而成为企业利润形成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在高新技术企业,活劳动费用将成为产品成本核算的主要部分。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智力的价值应该具体化为货币度量,在创新能力成为资本的同时,知识也产品化了,最终将形成以知识资本管理为核心的资本管理体系。

    5.信息报告模式进一步扩充

    传统的以三大报表为主干的报告模式受到挑战,这不仅涉及到财务报告本身结构框架的改变,而且也导致了报告所依据的会计基础理论的创新。

    从横向来看,非财务信息将被广泛披露,主要包括企业背景、行业情况、关联方交易、股东及主要投资者信息等方面。现行财务报告往往局限于数据及其相关的说明,在会计主体的经营活动与其资金流动能够保持在一定程度上的平衡时,可以反映企业相关情况;但是如果两者发生偏离,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就会出现偏差。同时财务分析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报表数据,表外资料越来越受到重视。由此,企业财务报告应该增加以下项目:与金融工具相关的一系列信息,包括衍生金融工具的市场价值、持有目的、预期收益等相关信息;与人力资源有关的一系列信息,包括人力资源开发投入、人力资源综合情况、企业发展潜力等其他分部信息。

    从纵向来看,可以借鉴美国学者韦尔曼的“彩色模式”理论,即将财务报告分为五个层次,从符合可定义性、相关性、可靠性和计量性的传统会计报告内容,到只符合相关性的事项,按逐渐模糊外延原则,全面报告与企业相关信息。

    从产生报表流程的基础结构来讲,传统模式以记录为基础,记录与报告、分析、决策之间的时差较大,而借助反馈信息控制环节必须在记录之后完成。未来报告模式在电子数据收集和提取系统下,分析程序速度大大提高,决策与记录的时差缩短,记录、判断、控制环节也可同时并列进行,支撑未来会计报告模式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将有新的突破。

    同时要特别提到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将广泛被披露,企业所扮演的角度从经济方面逐步向社会与经济两方面并重。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广泛关注导致了企业作为更高意义上的受托人在发展上的重心,企业的经济活动必须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社会责任会计和与之相对应的环境会计得以体现。

    6.行业结构知识化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例8

与以往的另一不同是,本届政治局和国务院的集体学习,都由新华社及时报道,或可视为新的领导集体向外界明确表示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决心。

在时代,中共决策一般以领袖意志为主,事前极少公开报道。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复出后,推行经济改革,也推动政治改革,包括推进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上世纪80年代初成立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体改委和国务院农村政策研究中心,成为最早的智囊机构,直接推动了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

第三代领导核心2002年11月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是交代给第四代领导集体的政治任务,在阐述“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时,具体提出各级决策机关都要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完善专家咨询制度,实行决策的论证制度和责任制。而上述报告中的每一句话,都意味着已经或将来会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新一届政治局和国务院集体学习以及总理召开专家座谈会,即是落实“专家咨询制度”。

事实上,新一届领导集体的7次政治局集体学习,都已成为一些重大决策出台的前奏。

2002年12月26日,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内容是宪法。2003年8月11日公布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的主要议程之一即是讨论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供明年十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

2003年1月28日,政治局学习世界经济形势和中国经济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议程之一,即是讨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月28日的学习内容是世界就业发展趋势和中国就业政策。8月15―16日,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提出针对当前就业问题的7项措施。

4月28日,非典疫情告急,中科院、清华大学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学者讲授当代科技发展趋势和中国的科技发展,以及运用科学技术加强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之后,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防治非典的紧急措施和法规。

5月23日,政治局集体学习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态势。数月后,中央宣布将在近年裁军20万。

7月21日,政治局集体学习党的思想理论与时俱进的历史。之后,海外媒体推测,十六届三中全会可能继续“与时俱进”,部分理论问题和制度或有大胆提法和突破,因而有可能像邓小平发动改革开放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样重要。

8月12日,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两位“海归派”――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张西明研究员、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熊澄宇教授――主讲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和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而此前,大陆已开始重点清理党政部门机关报和行业报,展开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报刊整顿风暴。

2002年以来,从应对非典危机、顶住日美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到农村税费改革、废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国务院的每个重大决策也都吸收了专家学者的建议。

进出中南海的学术红人

从近几届国务院的问政举动来看,邀请学者到中南海参加专家座谈会,一届比一届频繁,进入高层视野的学者也越来越宽泛,越来越年轻,意识形态色彩越来越淡化,上下层的沟通渠道也越来越多样。这迥异于中共前期对学者的重用主要看其政治立场。

据新华社报道,2002年6月24日,朱基曾在中南海主持经济工作座谈会,到会的12位学者是:王洛林、吴敬琏、吴树青、黄达、谢平、胡鞍钢、林毅夫、樊纲、陈东琪、吕政、贾康、马晓河。而胡鞍钢、林毅夫、樊纲、贾康等中年经济学者则得到两届总理的青睐。

包括给政治局讲课的学者在内,胡鞍钢等大多有留学海外的经历,了解西方学术前沿性成果,严格按照西方学术规范写作,从文章中几乎找不到空洞而偏激的意识形态话语。

在当选总理后的首次记者招待会上曾提到中国古代农村税费改革越改越重的“黄宗羲定律”。这位明代思想家的发现,经过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秦晖在网络上的阐释而被总理所知。

2002年两会期间,和都透露他们也上网浏览,可见网络确已成为他们收集信息的渠道之一。

科学决策离制度化有多远

在时常出入中南海的经济学家中,今年50岁的胡鞍钢是曝光率最高者之一。他把自己在1999年创办的“中科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定位为国家高层决策科学思想库之一,即通过国情研究报告影响决策与政策,在大陆学术机构中敢于这样定位的还没有几个。2003年1月,他在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我是如何研究中国国情的》,全面介绍了一个学者的研究成果如何得到高层重视和采纳的过程。

1998年2月他发表第一份国情报告《为人民创造工作:中国的失业问题与就业战略》,得到当时的总理朱基、副总理吴邦国的批示。到2002年10月,胡鞍钢主持的研究中心已编发《中国国情分析研究报告》475期,主要读者是中央领导及各部委和省、市、自治区领导。上届政府总理、副总理等主要领导人对37份国情报告批示39次。《人民日报》“编者按”介绍,这些获得批示的报告,都成为有关部门政策制定和政策调整的背景材料。

2002年底,胡鞍钢将其研究中心4年来对国家决策最具影响力的报告汇编成《影响决策的国情报告》一书,他说自己的国情报告能影响决策者“关键在于中国决策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他认为,时代是个人决策时代,邓小平时代是集体决策时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是咨询参与型模式。“中央的决策越来越多地重视听取、采纳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使决策建立在科学化、民主化的基础上。”

胡鞍钢反对知识分子孤芳自赏,对有人非议他频繁进出中南海和在媒体上曝光不以为然。他说:“中国的很多问题不从政治上着手是解决不了的。只有使得决策圈的重要人物产生共鸣,形成公共政策,才有可能最终推动社会形成共识,使发展问题得以解决。”

中央决策机制将推广至全国

媒体一般把进出中南海的学者称为高层智囊。不过,当记者询问部分政治局或国务院授课学者讲课内容时,他们一律明确拒绝,并且不承认自己属于智囊之列。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例9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为什么有的企业能长盛不衰,而有的只能成功一时,还有的甚至没有成功的机会。纵观全球,凡成功的企业,都无不源于其在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管理模式、市场网络、品牌形象、顾客服务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竞争力。由此,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 和哈默尔(G. Hamel) 提出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的概念,核心竞争力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对会计行业亦如此。那么,什么是会计核心竞争力?在信息技术条件下如何保持?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会计的核心竞争力:计量和报告

会计核心竞争力是会计领域的基础问题,在任何学科中,基础问题虽然富有争议,但极为重要,以下一些美国学者的观点有助于我们理解会计核心竞争力。

(一)会计判断:决策和控制。会计既是有助于决策的信息系统,也是控制的工具。决策需要利用会计信息评价环境和行动结果,这两者都是为了更好预测未来。在选择决策所需的信息时,“相关性”是至关重要的,“可靠性”往往被牺牲。控制需将记录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会计信息与计划或预算进行比较,因此根据既定的规则准确计量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变得至关重要。当不准确的记录被用作资源分配的基础时,就会产生矛盾。决策所需会计信息的特征不同于控制所需会计信息的特征。决策需要创新,但是创新在控制中却遭到怀疑。会计责任在控制中视为美德,但却会降低决策的效率。决策和控制之间不同必然造成会计信息属性自身蕴含的矛盾,因此需要为不同的目的建立独立的会计系统。然而,一致性的属性要求淡化区别,将两个独立的会计系统统一为一个整体。Sunder (2002)认为会计的核心基础在于决策和控制的多重分离,因为这种分离所造成的权衡使得会计的职业判断得以生存和发展,否则会计不可避免地被软件所替代。

(二)会计计量:价值观和信息观。Krantz(1971)认为计量就是使用一个“数字关系系统”来描绘“经验关系系统”。但对于什么是“经验关系系统”,存在两派观点:一是价值学派,强调资源的存量和流量,经验关系系统是有着资源和义务的实体,它随着时间及上述定义关系的发展而发展。但是价值理论有两个难点:一是在混合经济中,价值不能被简单的定义;二是日常使用的市价法有许多缺陷,即使在市场价值可以观测的地方亦如此。二是信息学派,强调在各种活动中信息的有用性,如评价报告实体或者评估他的管理团队,经验关系系统是企业经营下的事件结构及其关系的系统。可见,两学派在会计描述对象的观点上完全不同。例如,一家公司报告存货“估价”100万美元:价值学派关心的是这种“估价”如何更好的接近持有的价值,如重置成本或预期脱手成本;信息学派关心这个“估价”是否能传递同公司活动与发展前景相关的信息。

(三)信息处理技术:压缩和冗余。Fellingham(2002)认为可以把会计理解为信息科学,那么来源于经济背景的信息结果是否会与经济背景缺乏相关性呢?信息理论包含两个基本定理:数据压缩定理和信道编码定理。前者说明在不损失信息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压缩信息,后者说明在一个有噪音的信道中如何传递最大数量的信息。在噪音信道中有效编码方案是利用冗余。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既在会计账户和报表中压缩信息,又在复式记账中增加冗余。会计的核心竞争力就在于它对信息的压缩和冗余技术。Sunder 的二元论超越了会计的概念和实务,他从信息的决策和控制功能解释了会计的核心竞争力问题。Demski 提及的计量在学术上支持了这种观点,他尤其推崇会计计量的信息学派。Fellingham 认为会计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它对信息的处理技术。上述3种颇具代表性的观点从不同视角对会计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阐述。不难看出,有关会计核心竞争力的阐述都贯穿着信息这个重要概念,会计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信息。每一种观点都试图抓住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这一最重要且独一无二的特点,但是究竟什么是核心竞争力,根据Prahalad 和Gray(1990)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我们认为,就会计学科而言,核心竞争力应该包含以下几个特征:1.核心竞争力可以使会计提供许多增值服务,进入广泛的信息市场;2.核心竞争力与信息需求者的关键决策是相关的;3.是许多非会计信息难以模仿的。由此得出,会计计量和报告构成了会计的核心竞争力。原因有:首先会计计量和报告可以提供许多用户化的服务;其次会计计量和报告与信息需求者的关键决策是相关的;最后会计计量和报告的开放性、综合性和完美图表结构是许多非财务信息难以模仿的。而职业判断贯穿于会计的全过程,不可被软件所替代。

二、会计核心竞争力的保持:迎接挑战

透过会计职业的发展历程,会计对商业环境的变化做出了积极的响应,会计努力地扩展职业范围。而最近半个世纪会计日益趋向放弃依赖主观的商业计量功能,更多的关注于结构化的标准计量规则。在新经济环境下如果决策者相信标准计量不再是决策相关的、足够精确的或可信的,那么会计就会遭受失败。会计必须在维持和改进标准计量的精确性和商业报告可信性的前提下,持续回到计量标准,甚至研究新的计量方法,因为这事关会计的核心竞争力。

(一)会计组织:科学化。1.从职能上看,会计对内管理应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核心,始终围绕培育、保持和运用企业核心竞争力来组织会计工作,发展会计技术和方法。2.由于管理外延的扩大,会计也必须开阔视野,扩大信息收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信息消化吸收能力,尤其要重视有关竞争对手和市场的信息。3.核心竞争力的积累关键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增加企业的专用性资源、隐性的不可模仿性的知识等,因此,企业会计组织应具有学习性和动态性。

(二)判断:优化。1.遵守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上岗执业的必备条件,也是防止会计信息虚假误导的基本前提。在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会计职业判断始终面临着客观性与相关性、稳定性与实用性、利益驱动与公允揭示等观念和立场的矛盾和斗争,始终伴随着道德因素。因此,恪守职业道德是会计职业判断优化的前提。2.专业知识是职业判断优化不竭的动力。会计职业判断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才能做好。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一方面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实践,不断充实和更新知识,认真领会政策准则制度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使之成为开展职业判断的利器。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水平,健全职业判断的内外约束机制,保证职业判断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三)计量:多元化。1.多种计量属性并存。历史成本计量由于其较强的可靠性和可操作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仍将长期存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由于其高度的相关性,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青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得到了长足发展,其运用领域已经由金融工具扩展至其他领域。2.以货币计量为主,兼顾非货币计量。在新经济时代,知识、技术、人才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这类无形资产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将会超过有形资产,此时仅用货币这一唯一的计量单位将不可避免地丧失信息的完整性和有用性,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以通过非货币计量对于企业无法量化的生产要素进行衡量,因而成为未来会计的一种重要计量手段。

(四)报告:及时、全面、灵活。1.报告将变得更加持续。财务报告的及时性一直是制约会计竞争力的因素,解决及时性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将报告变得更为持续。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机构在这一方面已做出努力,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的披露不再局限于年报和半年报,而且要求披露季报。程小可(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年报披露时间呈逐年缩短的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全天候财务报告系统”将会变成现实。2.报告内容更全面。为适应使用者不断增加的需要,可按照Wallman的建议采用彩色报告模式(Colored Model),按信息符合确认标准的程度分5个层次表述,将财务报告的内容扩展至包括人力资源、自创商誉、顾客满意度和风险的计量等新领域。3.报告更加灵活。财务报告可以通过对“多栏式”报告模式、“事项”报告模式、数据库会计模式、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和差别报告模式的选择来增强其灵活性,从而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不同决策目的;同时为迎合特殊使用者,也可提供专门报告。

三、会计核心竞争力的支撑环境:内外部条件

会计理论界对计量属性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进展,运用多重计量属性,甚至诸如“斯堪的亚导航器”模型之类的非货币计量手段日益成为可能,尤其是公允价值由于其高度相关性日益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另外,非货币计量的采用拓展了会计的计量功能。这些在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已充分体现:引入包括公允价值在内的5种计量属性,并谨慎推广其应用范围;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降低信息生成和传递成本,使会计能提供适时、全面、灵活的信息,为保持会计核心竞争力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会计人员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使其专业判断能力增强;同时随着公司制改革的深化,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审计市场逐渐的成熟,从内外两个方面约束会计信息的提供,保持会计信息的优势。

主要参考文献:

[1]王跃堂,毛旦霞,罗慧.会计的核心竞争力:信息技术的挑战与展望[J].会计研究,2004.

[2]程小可.年度披露的及时性与市场反应――来自沪市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4(2).

[3]葛家澍.21世纪财务报告展望[J].财务与会计,2002(1)(2).

[4]肖凯.会计计量模式相关问题研究[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3(1).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例10

    摘要:纪实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闪光点。其中报告文学最为典型。在报告文学发展历程中由“旧三性”向“新五性”的过度就说明了这一点,报告文学正以崭新的姿态大步的向前发展。破“旧三性”,倡“新五性”成为当今时代喊得最响亮的口号,也是报告文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

    关键词:旧三性;新五性;唐山大地震;震中在人心

    如果说文学是一种文化复合体,那么纪实文学尤其是报告文学表现得更为典型。同时文化复合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系统,主要体现在文学性上。文学性不再是具体特性之一,已上升为整体特性的新五性。新五性便产生了,即:主体创作的庄严性、题材选择的开拓性、文体本质的非虚构性、文本内涵的学理性、文史兼容的复合性。而随之被取代的旧三性便逐渐消退了,即: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作家眼观四路耳听八方,但重要的一点是要从底层看,看最多数人的基本生存状态。”[1]报道社会最需要报道的新闻,将最恶劣的生存环境、最富有时代性的事件完整、准确、真实的报道出来。时代在发展,“旧三性”远远不能满足报告文学发展的需要,它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更全面的系统来完善这一概念,因而产生了“新五性”。

    

    一、崇高美-主体创作的庄严性

    “在中国,报告文学是一种年轻而古老的文学样式。说它年轻,因为报告文学在全世界都只是100多年前才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在诸种文学体裁中可谓是最年轻的。”[2]报告文学成立时间之短,要求写出更有水平的作品真的很难,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社会的最底层发现生活的美,报道最有价值的材料。因而出现了报告文学主体创作的庄严性,要求把作家这个特殊的文化群体放在第一位。报告文学作家不一定是专门从事本行业写作的作家,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穆青和《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就不是一个专业的报告文学作家,穆青是从开始写新闻报道题材而转向报告文学写作,而魏巍是由先前写小说向报告文学转型的。作家作为创作的主体,对其素质要求更高,条件更苛刻,态度要更严谨。要求作家具有严肃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有客观的写作准则与一定的理论水平。报告文学作家是值得尊重的,他们反映社会最真实的状况,反映所有人的心声,反映社会良知的群体。“报告文学对社会对人生的参与功能,使得任何一位作家都无法躲开对生活的介入。当作家处于这种不可回避的境地的时候,中庸的选择却已消失,他势必要不断地对事件、人物、矛盾和斗争做出自己的认识和判断。”[3]

    钱钢是一个严肃的作家,对唐山大地震倾注了全部的精力,他以严谨的作风为我们提供最真实的报道。作为主体创作的钱刚具备了理性与公平的基本价值的关怀。报道唐山的感人瞬间与催人泪下的真实场景。要写出《唐山大地震》这部声势浩大的作品,并且鼓舞亿万群众,首先这部作品要能感动作家自己,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能扣人心弦,振奋人心。“《唐山大地震》在新时期报告文学史上,率先打破主题集中、单一的惯例,首先写“冰冻新闻”多方位、多角度反映的先例,将资料性、知识性、学术性和真实性融为一体,因而引起较大反响。”[4]

    不仅钱钢做到了,写《震中在人心》的李鸣生也做到了。“李鸣生的创作,无论在主题、思想内涵,还是艺术风格和艺术追求上,都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尤其是对科技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方面的报告文学的总结与发展,体现了90年代以来报告文学走向整体、深化与提高的趋势。”[5]那种汶川不哭的口号声时刻在耳边响起;那种为国家报道“抗震救灾,以人为本”的精神将永垂不朽。陈祖芬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当然首先自己要爱国,才能写出鼓励更多人爱国的佳作。陈祖芬以知识分子为题材,写了那种敢于为祖国牺牲一切的爱国志士的高贵品质。报告文学作家不仅要在精神上领先于其他作家,在时间上要耗费更多的精力,他们的写作过程更艰难,要成为报告文学的大家首先要具备吃苦的精神。李鸣生《全球寻找北京人》一文用15年的时间搜集百万字的历史资料才写成这样打的鸿篇巨制,真令人叹服。要成为报告文学的大家,首先具有崇高的主体精神,这是“旧三性”文学创作中所不曾体现出来的庄严性。

    

    二、生活美-题材选择的开拓性

    题材作为文学创作的客体,在文学写作上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报告文学在最近60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建国17年”、“文革10年”、“新时期23年”、“新世纪10年”四个阶段。这期间出现了不同题材的报告文学佳作。

    报告文学作家在题材的选择上不断的深化,不再是以前的肤浅的题材创作。其中以问题报告文学最为突出,以前传统的报告文学只许歌颂不许批判,所以很多有批判价值的文章不能在文学界盛传。后来又盛传报告文学是以批判为主的文学。其实“认为报告文学的功能只是批判的观点是片面的。报告文学创作的成功与否,问题并不在于赞美或是批判,而在于是否值得作家做出这样的选择。”[6]的确如此,报告文学在《中国的夜生活》中对自由化的批判;对《关于张金柱案件调查》中对中国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批判;对《淮河生态报告》、《黄河生态报告》中环境污染的批判。同时也出现了一批赞美的报告文学,如《铁人杨立伟》、《雷锋》等紧跟时代的优秀人物等。

    其实在题材的选择上,无论是黑色系列、知识分子系列、科学家系列、爱国知识分子系列、航天系列、体育系列的报告文学,只要具有可报告性,能人深思的反应时代主题的文学都可纳入报告文学写作行列中。而不同于以前的旧三性中的政治性,这里的题材得到了进一步扩展。钱刚《唐山大地震》以反映时代最新报道的地震为题材,以现实的事件为素材。真实、生动的刻画与描写了地震的一幕一幕,哪怕细小、感人的瞬间,只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像《唐山大地震》、《震中在人心》这样的惊世之作大有存在。从生活中发下最美的题材。

    

    三、真实美-文体本质的非虚构性

    文体本质的非虚构性作为“新五性”之一,比“旧三性”中的真实性更具魅力。真实性是新闻性中的一个门类,新闻要求报道真实、准确、及时。用“非虚构性”而不直接引用“真实性”主要在于,“真实性”这一用词比较绝对化,到底是真实到个什么程度算真实呢?

    报告文学的最大功能是要揭露生活中最需要暴露的问题,报道社会上最有可研究性价值的事件,文学的非虚构性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报告文学应该为人民服务,文学应该具有人民性,“文学艺术中的人民性还是更多的指向了对人民悲惨处境的表现,指向了知识分子对人民悲惨处境的同情与怜悯。”[7]《唐山大地震》、《震中在人心》就是对人民最悲惨处境的真实再现,作家真实的展现了每一个小事件,甚至每一个具体的数字,报道每一件感人事件。并且,每一件具体事例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如大山里的小背篓,可以找到包括张大妈在内的无数山里人在地震之后背着小背篓寻找生源的事件,其中的真实性让人感动,“老奶奶用背篓背起的,则是一座人格的大山。”[8]如在《震中在人心》里有一个干部叫郭志武,他在地震发生时要求先找妻子,再找同事。其实作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他是真实的,他不想说假话,也许在别人看来,他这个人有点自私,但正是每个人在发生地震时都敢于说实话,才成就了我们报告文学,乃至纪实文学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就是美的体现,即真实美。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中焦裕禄用真实的美鼓励了后人,他的这种精神永垂不朽。这部作品真实的再现了焦裕禄同志为河北兰考人民奉献自己的一生,坚持用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思想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让群众在绝望中看到希望。一心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强不息、甘于奉献与牺牲。焦裕禄是现实生活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描写,也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美的体现。相信;历史会对每个人做出公正的评价。“你不愧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9]历史会对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物做出最真实的评价的。

    对于不真实的文章,就会引起社会的批判与争议,“如早在1981年,就有人批评《人妖之间》等作品的“失实”问题,认为该作有8处地方失实。”[10]其实像刘宾雁这样因为失实而引发的争议对于报告文学作家来说很普遍。如何建明为《落泪是金》耗费了如此多的时间与心血,却因为5000个的文章,被一个学校的老师与贫困学生引发官司,其实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不公平,何建明理应受到社会的赞赏的。报告文学作家为了真实性的作品付出了太多,他们太艰难了,做个报告文学作家一定要有吃官司、引争议、可吃苦的准备。

    

    四、理性美-文本内涵的学理性

学术报告心得体会例11

关键词:旧三性;新五性;唐山大地震;震中在人心

如果说文学是一种文化复合体,那么纪实文学尤其是报告文学表现得更为典型。同时文化复合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系统,主要体现在文学性上。文学性不再是具体特性之一,已上升为整体特性的新五性。新五性便产生了,即:主体创作的庄严性、题材选择的开拓性、文体本质的非虚构性、文本内涵的学理性、文史兼容的复合性。而随之被取代的旧三性便逐渐消退了,即: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作家眼观四路耳听八方,但重要的一点是要从底层看,看最多数人的基本生存状态。”[1]报道社会最需要报道的新闻,将最恶劣的生存环境、最富有时代性的事件完整、准确、真实的报道出来。时代在发展,“旧三性”远远不能满足报告文学发展的需要,它真正需要的是一个更全面的系统来完善这一概念,因而产生了“新五性”。

一、崇高美-主体创作的庄严性

“在中国,报告文学是一种年轻而古老的文学样式。说它年轻,因为报告文学在全世界都只是100多年前才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在诸种文学体裁中可谓是最年轻的。”[2]报告文学成立时间之短,要求写出更有水平的作品真的很难,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社会的最底层发现生活的美,报道最有价值的材料。因而出现了报告文学主体创作的庄严性,要求把作家这个特殊的文化群体放在第一位。报告文学作家不一定是专门从事本行业写作的作家,如《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穆青和《谁是最可爱的人》魏巍就不是一个专业的报告文学作家,穆青是从开始写新闻报道题材而转向报告文学写作,而魏巍是由先前写小说向报告文学转型的。作家作为创作的主体,对其素质要求更高,条件更苛刻,态度要更严谨。要求作家具有严肃的追求真理的精神,有客观的写作准则与一定的理论水平。报告文学作家是值得尊重的,他们反映社会最真实的状况,反映所有人的心声,反映社会良知的群体。“报告文学对社会对人生的参与功能,使得任何一位作家都无法躲开对生活的介入。当作家处于这种不可回避的境地的时候,中庸的选择却已消失,他势必要不断地对事件、人物、矛盾和斗争做出自己的认识和判断。”[3]

钱钢是一个严肃的作家,对唐山大地震倾注了全部的精力,他以严谨的作风为我们提供最真实的报道。作为主体创作的钱刚具备了理性与公平的基本价值的关怀。报道唐山的感人瞬间与催人泪下的真实场景。要写出《唐山大地震》这部声势浩大的作品,并且鼓舞亿万群众,首先这部作品要能感动作家自己,只有自己亲身经历才能扣人心弦,振奋人心。“《唐山大地震》在新时期报告文学史上,率先打破主题集中、单一的惯例,首先写“冰冻新闻”多方位、多角度反映的先例,将资料性、知识性、学术性和真实性融为一体,因而引起较大反响。”[4]

不仅钱钢做到了,写《震中在人心》的李鸣生也做到了。“李鸣生的创作,无论在主题、思想内涵,还是艺术风格和艺术追求上,都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尤其是对科技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方面的报告文学的总结与发展,体现了90年代以来报告文学走向整体、深化与提高的趋势。”[5]那种汶川不哭的口号声时刻在耳边响起;那种为国家报道“抗震救灾,以人为本”的精神将永垂不朽。陈祖芬强调爱国主义精神,当然首先自己要爱国,才能写出鼓励更多人爱国的佳作。陈祖芬以知识分子为题材,写了那种敢于为祖国牺牲一切的爱国志士的高贵品质。报告文学作家不仅要在精神上领先于其他作家,在时间上要耗费更多的精力,他们的写作过程更艰难,要成为报告文学的大家首先要具备吃苦的精神。李鸣生《全球寻找北京人》一文用15年的时间搜集百万字的历史资料才写成这样打的鸿篇巨制,真令人叹服。要成为报告文学的大家,首先具有崇高的主体精神,这是“旧三性”文学创作中所不曾体现出来的庄严性。

二、生活美-题材选择的开拓性

题材作为文学创作的客体,在文学写作上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报告文学在最近60年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建国17年”、“10年”、“新时期23年”、“新世纪10年”四个阶段。这期间出现了不同题材的报告文学佳作。

报告文学作家在题材的选择上不断的深化,不再是以前的肤浅的题材创作。其中以问题报告文学最为突出,以前传统的报告文学只许歌颂不许批判,所以很多有批判价值的文章不能在文学界盛传。后来又盛传报告文学是以批判为主的文学。其实“认为报告文学的功能只是批判的观点是片面的。报告文学创作的成功与否,问题并不在于赞美或是批判,而在于是否值得作家做出这样的选择。”[6]的确如此,报告文学在《中国的夜生活》中对自由化的批判;对《关于张金柱案件调查》中对中国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批判;对《淮河生态报告》、《黄河生态报告》中环境污染的批判。同时也出现了一批赞美的报告文学,如《铁人杨立伟》、《雷锋》等紧跟时代的优秀人物等。

其实在题材的选择上,无论是黑色系列、知识分子系列、科学家系列、爱国知识分子系列、航天系列、体育系列的报告文学,只要具有可报告性,能人深思的反应时代主题的文学都可纳入报告文学写作行列中。而不同于以前的旧三性中的政治性,这里的题材得到了进一步扩展。钱刚《唐山大地震》以反映时代最新报道的地震为题材,以现实的事件为素材。真实、生动的刻画与描写了地震的一幕一幕,哪怕细小、感人的瞬间,只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像《唐山大地震》、《震中在人心》这样的惊世之作大有存在。从生活中发下最美的题材。

三、真实美-文体本质的非虚构性

文体本质的非虚构性作为“新五性”之一,比“旧三性”中的真实性更具魅力。真实性是新闻性中的一个门类,新闻要求报道真实、准确、及时。用“非虚构性”而不直接引用“真实性”主要在于,“真实性”这一用词比较绝对化,到底是真实到个什么程度算真实呢?

报告文学的最大功能是要揭露生活中最需要暴露的问题,报道社会上最有可研究性价值的事件,文学的非虚构性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报告文学应该为人民服务,文学应该具有人民性,“文学艺术中的人民性还是更多的指向了对人民悲惨处境的表现,指向了知识分子对人民悲惨处境的同情与怜悯。”[7]《唐山大地震》、《震中在人心》就是对人民最悲惨处境的真实再现,作家真实的展现了每一个小事件,甚至每一个具体的数字,报道每一件感人事件。并且,每一件具体事例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如大山里的小背篓,可以找到包括张大妈在内的无数山里人在地震之后背着小背篓寻找生源的事件,其中的真实性让人感动,“老奶奶用背篓背起的,则是一座人格的大山。”[8]如在《震中在人心》里有一个干部叫郭志武,他在地震发生时要求先找妻子,再找同事。其实作为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他是真实的,他不想说假话,也许在别人看来,他这个人有点自私,但正是每个人在发生地震时都敢于说实话,才成就了我们报告文学,乃至纪实文学的真实性,这种真实性就是美的体现,即真实美。

《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中焦裕禄用真实的美鼓励了后人,他的这种精神永垂不朽。这部作品真实的再现了焦裕禄同志为河北兰考人民奉献自己的一生,坚持用思想和党的思想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让群众在绝望中看到希望。一心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强不息、甘于奉献与牺牲。焦裕禄是现实生活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描写,也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美的体现。相信;历史会对每个人做出公正的评价。“你不愧为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9]历史会对每一件事情,每一个人物做出最真实的评价的。

对于不真实的文章,就会引起社会的批判与争议,“如早在1981年,就有人批评《人妖之间》等作品的“失实”问题,认为该作有8处地方失实。”[10]其实像刘宾雁这样因为失实而引发的争议对于报告文学作家来说很普遍。如何建明为《落泪是金》耗费了如此多的时间与心血,却因为5000个的文章,被一个学校的老师与贫困学生引发官司,其实这个社会有太多的不公平,何建明理应受到社会的赞赏的。报告文学作家为了真实性的作品付出了太多,他们太艰难了,做个报告文学作家一定要有吃官司、引争议、可吃苦的准备。

四、理性美-文本内涵的学理性

学理的基本特征包括理性美与学理性,学理性包括政论性、学术性、资料性三者。先前的文章只是单纯的体现政论性的文体,而新时期以来,报告文学增加了学术性与资料性两个基本特征。报告文学是一门重功利性的文体,并且又得不与文学的审美性联系在一起,这与先前的旧三性中的“文学性”又不同。学理性一定要能引起社会的反思,这样的报告文学才更有价值。

《唐山大地震》不但能引起人们的反思,更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同时不但更多的科学家会更深入的研究唐山的地质地貌,而且更能激发人们的爱国之情。在文中提到:“究竟是死去的人更不幸,还是活着的人更不幸呢?”[11]引起了人们对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强烈反思,这在“旧三性”报告文学中是没有这样的高标准的要求的。

《震中在人心》更能引发人们对地震的思考。汶川大地震是2008年5月12日才发生的,距离我们现在最近,仿佛地震就在昨天,而转眼已经过去一年多。汶川大地震给我们的启示与反思是巨大的,“汶川大地震,震中其实不在汶川,而在人们心中-在灾民的心里,在中国人的心里,在全人类的心里!”[12]汶川大地震把我们每个中国人的心联系得更紧,中国人民共同战胜灾难的决心与勇气值得赞扬。同时在赞扬精神美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一些“豆腐渣”工程,无数人为了谋利益,房屋建设偷工减料,导致悲剧加重。这些建筑厂商们的行为值得批判。在唐山地震发生之后我们更加要引起重视,加强地震工作的防御,将悲剧降到最低。这是报告文学作家更应该呼吁的理性美。

五、综合美-文史兼容的复合性

说到文史兼容就应该知道是文学与历史的兼容。其实这样说还不准确,其实还包括哲学的兼容。综合美并不是文学单一的体现出来的,而是文史兼容体现出来的边缘性、交叉性与兼容性的统一。

纵观文学发展的历程,中国上下五千年出现无数伟大的历史人物,如、、邓小平等,其中这些人物都是有历史的人,他们可以说是史传报告文学的代表人物,将历史、人物、哲理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且不管是正义的人物还是在社会历史上受到批判的人物,他们都具备报告文学文史兼容性,在他们身上都可以找到文学中的综合美。如也是个有历史的人,虽然他一生,遭到世人的唾弃,但是他领导百花战争、领导抗战和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他的这种综合美是批判与赞美的结合,也是当今报告文学与过去历史的结合。

《唐山大地震》虽然已经成为昨日的新闻,今日的历史,其文史兼容性依旧存在。1976年7月28日已经成为历史,但当报告文学作品《唐山大地震》问世以来,它已经是文史兼容了。它的价值不仅绕过人们记住了这一历史,更让我们在感叹24万鲜活的生命瞬间化为乌有的悲惨事实,这个7.8级的地震摧毁了无数生命与财产,但没有摧毁中国人民重建这个工业城市的决心。

如今2008年5月12日的8.0级汶川大地震,更是新闻媒体与作家报道的热点,它也是成为了历史的新闻。在《震中在人心》一文中看到了美,人性的美。文中一位母亲一直在寻找自己不知去向的儿子,通过媒体、网络等苦苦等待自己年仅四岁的儿子,这位母亲坚信自己的孩子永远没有离开自己。这种母子之间的爱感动天地。在掩埋尸体的过程中,也是战士最难受最痛苦的时候,他们不为掩埋尸体劳累而痛苦,而在掩埋尸体时看到一个个生命的沦丧,那种痛是刻骨铭心的痛,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痛。这种痛也是一种美的体现。

《铭记5.12汶川大地震口述历史》一位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她是在生命的最后付出了自己的全部,付出了自己唯一能给她指孩子的东西,就是她的乳汁,没有别的什么呢。”[13]这位母亲的伟大是值得所有人学习的,引起无数人的思索,无数人不得不为这个伟大的母亲骄傲。她是这个孩子的骄傲,是汶川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民族的骄傲。

从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32年的时间里,让我们在痛恨地震的无情的同时,更看到了人性之美、人性之善、人性之勇、人性之爱,人心、人性、人情、人缘、人品的极端高尚,看到了振奋人心、感人肺腑的美。

结论:

传统“文学性”即旧三性: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在当代社会没有消失,而且也不会消失,相反它在发展,而且它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即“新五性“阶段。这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也符合报告文学发展的需要。报告文学的出路在哪里,先前很多专家读者都在担心,报告文学引发争议的例子数不胜数,报告文学何时是个尽头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引起我们的强烈反思。我们应该追随历史的步伐,破除“旧三性”,提倡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新五性”,让报告文学在文学领域里得到更大的发展。

(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参考文献:

[1] 熊元义.关于中国作家精神寻根问题[J].南方文坛.2002(2).

[2] 李朝全主编.60年报告文学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1.

[3] 李炳银.报告文学流变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4] [5]田中阳、李阳春编.中国当代文学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50.570.

[6] 李炳银.报告文学论[J],新华文稿.2006(8).

[7] 方维保.资本运作时代的人民和人民性思考[J].文学理论与批评.2005(6).

[8] [12]李鸣生.震中在人心[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50.3.

[9] 张永健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参考资料[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