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19 09:23:45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例1

        一、新媒体的定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2005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关于此论题的文章有数十篇之多,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益处 

        1.强大的搜索功能。“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为广大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人忘记空调遥控器放在哪里了,百般寻找无果之下,上网查找答案。果然在一条搜索“在空调上面”的提示下灵光一现,找到了遥控器。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的包罗万象,它就像一个浓缩社会百态的全知家,无所不通。层出不穷的各种网站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了他们所需的资源,时事政治、财经报道、读书教育、八卦娱乐、星座占卜等等。只需轻轻一点,答案立刻揭晓。

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我们的时间与精力,提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的效率。

        2.快捷的交流平台。古时人类依靠鸿雁传书来交流情感,获取信息,时效性差,代价高。现代人借助手机与千里之外的亲人、朋友取得联系,时效性强,但费用高昂,而且手机诞生初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网络视频解决了这一难题,依靠一根细细的光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对方进行视频聊天。方便快捷、省时省钱。手机生产商在看到这一巨大商机后,适时地将qq、msn、飞信等通讯软件引入手机设置,同时研发了3g手机,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3.时尚的购物选择。网络购物成为近年来的一个时髦词汇,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能够自由上街购物的时间日益减少。网上购物应运而生,而且颇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免去了上街购物的繁琐程序,节约了大量时间,何乐而不为?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弊端

        1.摧残青少年的斗志。2004年12月27日,十三岁的少年张萧艺从因网络游戏成瘾,不能自拔痛苦万分,从二十四层高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幼小的生命。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毒害之深。腐蚀他们的心智,摧残他们的斗志,引他们走向黑暗的深渊。同样,手机在为青少年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在课堂、公交车上,甚至厕所内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手机不离身。对手机的过分依赖造成了部分青少年情感冷漠、自闭,焦虑,使不少青少年成为“手机综合征”的受害者。

        2.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制止力差,好奇心强,易受外界新鲜事物诱惑。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青少年的这些特点,在网络、手机上传

播色情、淫秽信息,极易诱导青少年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无法抹去的污点,也使受害者的身心俱损。与此同时,部分青少年无法甄辨网络中人的身份,易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蒙骗,进行网恋,甚至与网友见面约会,或被坑蒙拐骗,或被强暴失贞,酿成无法挽回的惨剧。

        3.造成青少年攀比的不良风气。2009年,某少年卖肾买ipad2,今年九月网上又爆出一名90后女孩愿用初夜换取一部iphone4的消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对青少年攀比风气的批判与思考。现在很多青少年都是家中的独子,被家长娇宠溺爱,有求必应,滋长了他们的拜金思想与攀比风气。甚至打肿脸充胖子,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扭曲了他们的原本纯真的心理,一味追求金钱,满足欲望。

        新媒体作为时代进步的产物,有其巨大的优势。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媒体也不例外。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弊端更为显著。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宫承波. 新媒体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例2

        一、新媒体的定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2005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关于此论题的文章有数十篇之多,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益处 

        1.强大的搜索功能。“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为广大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人忘记空调遥控器放在哪里了,百般寻找无果之下,上网查找答案。果然在一条搜索“在空调上面”的提示下灵光一现,找到了遥控器。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的包罗万象,它就像一个浓缩社会百态的全知家,无所不通。层出不穷的各种网站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了他们所需的资源,时事政治、财经报道、读书教育、八卦娱乐、星座占卜等等。只需轻轻一点,答案立刻揭晓。

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我们的时间与精力,提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的效率。

        2.快捷的交流平台。古时人类依靠鸿雁传书来交流情感,获取信息,时效性差,代价高。现代人借助手机与千里之外的亲人、朋友取得联系,时效性强,但费用高昂,而且手机诞生初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网络视频解决了这一难题,依靠一根细细的光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对方进行视频聊天。方便快捷、省时省钱。手机生产商在看到这一巨大商机后,适时地将qq、msn、飞信等通讯软件引入手机设置,同时研发了3g手机,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3.时尚的购物选择。网络购物成为近年来的一个时髦词汇,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能够自由上街购物的时间日益减少。网上购物应运而生,而且颇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免去了上街购物的繁琐程序,节约了大量时间,何乐而不为?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弊端

        1.摧残青少年的斗志。2004年12月27日,十三岁的少年张萧艺从因网络游戏成瘾,不能自拔痛苦万分,从二十四层高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幼小的生命。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毒害之深。腐蚀他们的心智,摧残他们的斗志,引他们走向黑暗的深渊。同样,手机在为青少年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在课堂、公交车上,甚至厕所内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手机不离身。对手机的过分依赖造成了部分青少年情感冷漠、自闭,焦虑,使不少青少年成为“手机综合征”的受害者。

        2.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制止力差,好奇心强,易受外界新鲜事物诱惑。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青少年的这些特点,在网络、手机上传播

色情、淫秽信息,极易诱导青少年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无法抹去的污点,也使受害者的身心俱损。与此同时,部分青少年无法甄辨网络中人的身份,易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蒙骗,进行网恋,甚至与网友见面约会,或被坑蒙拐骗,或被强暴失贞,酿成无法挽回的惨剧。

        3.造成青少年攀比的不良风气。2009年,某少年卖肾买ipad2,今年九月网上又爆出一名90后女孩愿用初夜换取一部iphone4的消息。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对青少年攀比风气的批判与思考。现在很多青少年都是家中的独子,被家长娇宠溺爱,有求必应,滋长了他们的拜金思想与攀比风气。甚至打肿脸充胖子,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也扭曲了他们的原本纯真的心理,一味追求金钱,满足欲望。

        新媒体作为时代进步的产物,有其巨大的优势。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新媒体也不例外。尤其是对青少年的弊端更为显著。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尽量避免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这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探讨与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宫承波. 新媒体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7.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例3

        一、新媒体的定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新媒体在业界的繁荣也使得学界对其研究进一步加强,2005新闻传播学核心期刊关于此论题的文章有数十篇之多,这些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新媒体进行了分析。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还有一些刊物把博客、播客等也列入新媒体专栏。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的。广播相对报纸是新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今天我们所说的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益处 

        1.强大的搜索功能。“百度一下,你就知道”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网络强大的搜索功能为广大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有这样一个例子,某人忘记空调遥控器放在哪里了,百般寻找无果之下,上网查找答案。果然在一条搜索“在空调上面”的提示下灵光一现,找到了遥控器。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的包罗万象,它就像一个浓缩社会百态的全知家,无所不通。层出不穷的各种网站为不同的受众提供了他们所需的资源,时事政治、财经报道、读书教育、八卦娱乐、星座占卜等等。只需轻轻一点,答案立刻揭晓。

这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我们的时间与精力,提高了我们的工作、学习的效率。

        2.快捷的交流平台。古时人类依靠鸿雁传书来交流情感,获取信息,时效性差,代价高。现代人借助手机与千里之外的亲人、朋友取得联系,时效性强,但费用高昂,而且手机诞生初期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网络视频解决了这一难题,依靠一根细细的光缆,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对方进行视频聊天。方便快捷、省时省钱。手机生产商在看到这一巨大商机后,适时地将QQ、MSN、飞信等通讯软件引入手机设置,同时研发了3G手机,为人们的信息交流提供了极大地便利。 

        3.时尚的购物选择。网络购物成为近年来的一个时髦词汇,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能够自由上街购物的时间日益减少。网上购物应运而生,而且颇受广大青少年的喜爱。免去了上街购物的繁琐程序,节约了大量时间,何乐而不为?

    二、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弊端

        1.摧残青少年的斗志。2004年12月27日,十三岁的少年张萧艺从因网络游戏成瘾,不能自拔痛苦万分,从二十四层高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幼小的生命。从这个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毒害之深。腐蚀他们的心智,摧残他们的斗志,引他们走向黑暗的深渊。同样,手机在为青少年提供便捷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行为。在课堂、公交车上,甚至厕所内我们都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手机不离身。对手机的过分依赖造成了部分青少年情感冷漠、自闭,焦虑,使不少青少年成为“手机综合征”的受害者。

        2.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形成,制止力差,好奇心强,易受外界新鲜事物诱惑。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青少年的这

[1] [2] 

些特点,在网络、手机上传播色情、淫秽信息,极易诱导青少年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件。给自己的人生留下无法抹去的污点,也使受害者的身心俱损。与此同时,部分青少年无法甄辨网络中人的身份,易被一些居心叵测的人蒙骗,进行网恋,甚至与网友见面约会,或被坑蒙拐骗,或被强暴失贞,酿成无法挽回的惨剧。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例4

首先,新媒体信息的大容量与共享性为青少年崇拜偶像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在新媒体中有关偶像的消息铺天盖地,层出不穷,青少年可以利用其广泛地搜集偶像资料,快捷地了解偶像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及其发展动态,满足孩子们的自我心理需求。

其次,新媒体传输成本低廉,更为经济上尚未独立的青少年实现偶像崇拜之梦提供了可能。在经济、时间、地域有限制的情况下,青少年可以通过电脑、电视等载体关注偶像情况,既节省了大量的金钱,又节约了时间,还将对青少年学习生活规律的影响降至最小化。

第三,新媒体的影像化特点丰富了偶像崇拜的感觉通道,增强了偶像的真实感和可亲近性,满足了青少年对于理想型人物的渴望。新媒体的实时互动性,极大地满足了学业任务繁重的青少年的偶像崇拜需求,利用新媒体设置粉丝群,大家在网上互相交流,甚至可以实现与偶像的直接交流,缩短了彼此的心理距离。

第四,新媒体信息的高透明度,使明星卸下身上的光环,让大家看到明星们普通生活的一面,消除神秘感和盲目崇拜。新媒体论坛、微博等形式,使青少年有机会与自己的偶像互动,接受来自偶像自身的正面影响,极大地调动了青少年的主动性和互动性。

新媒体对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负面影响

首先,新媒体信息的芜杂性,致使偶像的负面新闻可以快速广泛地传播。某些偶像光鲜靓丽的形象会让青少年特别注重外在形象,盲目追求那种奢侈的生活,强化拜金主义思想,信仰及价值观也会受到网络舆论的消极影响,这对正在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青少年是不利的。

其次,新媒体的高透明度、便捷性,为青少年盲目崇拜偶像提供了条件。“追星族”整日游荡在网络上,关注偶像的一切消息,偶像的一颦一笑,一喜一忧都牵动他们的情绪变化,使得一些青年人做起明星梦;对偶像微博的关注占据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而影响学习、荒废学业,甚至做出一些不理智的举动。

第三,手机、电脑等新媒体的普及应用,使青少年沉迷于电脑和手机中,长时间利用电脑、手机等新媒体参与追星活动,导致青少年视力降低、受辐射伤害、体质严重下降。

第四,新媒体虚拟化的特点,使一些青少年生活在虚幻的世界,混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在这种情感体验中,就可能发展成为像美国心理学家霍妮所说的那样:“人在追求虚幻的理想自我的同时,会夺取和耗损建设性的力量,从而疏远和脱离真实自我”,“结果丢失了生命的自发力,找不到人生的目标”。这些无疑会给青春期的孩子带来极大的不良影响。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例5

二、网络音乐传播

网络音乐具有不同于传统音乐的新的特性,如廉价性、便捷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等,这些特性都在挑战和影响着传统音乐的理念和发展。网络音乐的思维特征是一种发散性的多维思想,它追求的是音乐的自由审美,倡导的是音乐的个性化发展。网络音乐的个性化发展使人们可以更多地、更有选择性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改变了原有的单向传播模式,使音乐的传播与接受逐渐实现双向交流。

从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人类传播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类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不断创造和使用新的传播媒介,社会信息系统不断走向发达和完善的历史。而音乐传播方式也随着传播媒介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着,从面对面的传播到印刷类媒介传播,再到电子类媒介传播,最后发展到目前的网络传播。

三、网络音乐传播的弊端

网络音乐传播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凡事均具有两面性,我们在享受网络音乐传播自由便捷的同时,也必须正视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弊端与隐患。笔者认为,网络音乐传播存在的不足与弊端显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网络音乐传播对于音乐创作者版权利益的保护力度不够。

目前,通过网络欣赏音乐已经成为普遍的音乐欣赏方式,且大多数音乐无论在线欣赏或是下载收藏均不收取任何费用。可如此便利的条件,却因为网络音乐版权相关法律的不够完善,从而导致对音乐创作者版权利益的保护力度不够。例如,现在网络上流传的翻唱形式,采用原有曲调,撰改歌词内容。在网络上,翻唱曲目点击率往往还高于原曲。点击率上升的同时也对原曲音乐创作者的合法利益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损害,以至于大大打击了他们的创作热情,甚至使其丧失信心。

其次,网络音乐传播对于音乐作品的质量把关力度不够。

另一方面,网络音乐传播的零门槛使得网络音乐创作日趋庸俗、媚俗,在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时代,越来越多的音乐创作者受到利益的驱使,为求成名不仅对自身大肆炒作,连创作的作品也为了博人眼球,以粗鄙的歌词、简陋的口水旋律,加上与音乐毫无搭配、不知所云的RAP来迎合受众。确实,有的作品虽然粗俗却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现实,用黑色幽默犀利的嘲讽了社会弊端,但是创作不等于一味地模仿与迎合,过度的娱乐化和低俗化只会导致音乐作品的质量下降,所谓成名也必将只是昙花一现、湮没于世。

第三,网络音乐传播对受众的音乐审美导向力度不够。

在网络音乐传播中,媒介对于信息的把关变得微乎其微,所有良莠不齐的音乐信息都在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四处蔓延,受众以自身参差不齐的音乐鉴赏水平想要获取优质作品的难度也进一步提高,而许多媚众的粗俗垃圾音乐却因为迎合了部分音乐品位素养较低的受众的审美趣味,从而大肆流传、甚至成为流行趋势,这会使得更多不明所以的受众盲从热捧,以至于受众整体音乐审美能力均大大下降。

网络音乐的接受者中青少年占相当大的部分,甚至很多小学生也迷恋于此,与学校艺术教育比,娱乐性的网络音乐有更多吸引他们的地方。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开始追求非主流、草根、山寨、恶搞等形式。网络传播中审美导向力度不够使得娱乐性的音乐渐渐超越高雅音乐的位置,这样十分不利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的身心发展。

四、对音乐网络传播的思考

网络音乐传播在当下的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诸多弊端,倘若对网络传播中的自由、无序的混乱状态放任自流,社会音乐生产的非良性运转只会愈演愈烈,笔者认为,对此必须加以合理疏导与监管:通过专业的音乐工作者、音乐媒体以及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从而以行之有效的一些措施从正面引导、促进音乐类网站的良性发展。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例6

关键词:手机弊端 解决办法 中职生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1983年世界首款手机——Motorola DynaTAC 8000X正式问世,到我们国家大概是1992年。手机是科技发明带给人类的福利,为人类方便联系提供了便利。可是有一段时间,我校学生带手机的人数越来越多,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学校通过家长会、告家长书等形式与家长沟通交流,分析学生携带手机的利弊,让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子女不带手机入校;通过班会课,班主任教育学生不要带手机入校,传达学校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校的规定;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较多学生还是偷偷摸摸携带手机,并做违规事情。那时,我真的对手机非常生气,是它“惹了”我们的学生。学生使用手机做了许多坏事,学校严厉处分了不少学生,但情况没有根本好转,学生只是转入“地下”,做起了“潜伏”工作。教育的失败引起了我的再度反思:如何看待中职学生使用手机却有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是禁止中职学生带手机入校,否则给予警告、代为保管,甚至开除学籍;一种观点认为,我们应该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手机。笔者倾向于后一种观点。手机本身没有错,它只是一种工具。它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其实质不是手机的原因,是我们教育的片面和缺失。本文拟理出中职生使用手机的弊端,挖出其本质,然后提出解决方法,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二、手机的“弊端”及实质

本人通过向师生、家长的问卷调查、座谈和资料查询,总结出了9种中职生大量频繁使用手机的“弊端”——这些所谓的“弊端”在很多家长看来是千真万确的,手机已经到了万恶不赦的地步!

1.短信聊天,影响休息,贻误学业。有些孩子用手机谈论学习的内容少,用于同学之间联系或发短信的多,手机给学业造成大的负面影响。

2.丧志,学生整天拿着手机上网,患上网瘾。

3.不良信息,玷污心灵。据了解,在学生发送接受的手机短信息中,10%以上是黄色短信息。部分学生利用手机网络查看或无意间看到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严重影响未成年的心灵、道德和健康。

4.为男女生的非正常交往提供便利。部分学生利用手机频繁发送甜言蜜语、互相约会,从而避开家长和老师的干预而进行非正常交往。

5.助长学生攀比成风。有无手机、拥有手机的好坏都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负担和压力。

6.额外增加父母负担。虽然现在手机越来越便宜,但是一年的费用对低收入家庭来讲也是一种负担。

7.手机为考试作弊提供了条件。

8.影响校园治安。部分学生偷窃甚至卖掉手机,容易造成未成年违法。

9.影响教育教学秩序。上课时有的同学手机未关机,突然来电话,影响全体同学听课。礼仪教育。

笔者发现,这些“弊端”的实质原因大多不是手机本身造成的。

第一条短信聊天,影响学业,哪道没有手机,学生就没有其它因素不影响学业了?第二条丧志,没了手机,学生如果不听话,也可以玩别物丧志。实际上,造成一二两条的原因是由于我们对学生的空闲时间教育的不足或缺失。

第三条不良信息,玷污心灵,不健康的报刊杂志、光盘、网络也影响学生的身心,难道我们就不用书籍网络了吗?第四条为男女生非正常交往提供便利,没有手机,学生可以用其他方式联系。对于不良信息和男女交往的弊端,我觉得是由于我们对学生手机媒体教育和青春期教育的缺失和不够造成的。

第五条助长攀比之风,没有手机,学生照样可以比衣服、鞋帽等;第六条手机消费额外加重父母负担,其实,如果学生没有正确的消费观、金钱价值观和理财能力,孩子可以用另外的方式消费使父母加重负担。

第七条为考试作弊提供条件。其实是诚信教育的缺失和作弊成本的低廉。

第八条学生偷手机和利用手机违纪,影响校园治安,没有手机,如果管理不善,学生照样可以用其它方式违法乱纪,其实是法纪教育不够。

第九条影响教育秩序,没有手机,后进学生用其它方式也可以扰乱课堂秩序;我觉得是礼仪教育不够或不完善的缘故。

三、解决办法:变堵为疏,化弊为利

我们查找出了手机危害背后的真正原因后,破解的办法也就清楚了:

1.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1)教孩子学会休闲

自1995年我国实行“双休日”以来,每年寒暑假、双休日,再加上各种长假,中小学生处于休闲状态的时间总共有170天之多。家长可以在双休日带子女去亲近大自然,让孩子在青山绿水中得到心灵的陶冶。

暑假期间,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需要、喜好和特长,按照孩子自己的意愿,学习一些琴棋书画、体育运动等,自主地从事许多上学时不能从事的有益的实践活动,获得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使个性、知识、人格、情操、体质诸方面得到健康发展,与学校生活中的“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果孩子在空闲时间学会休闲,“忙于”有益身心的活动,他们还会长时间玩手机吗?

(2)手机媒体教育

发明手机的主要目的是用来进行语音通话,但是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已经使其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人们通过手机不仅可以通话,还可以上网、阅读报纸、看电视、游戏娱乐、手机博客以及支付等业务。手机已不仅仅是现代通信业的代表,越来越成为通讯与计算机技术相融合的产物;而且已经成为网络媒体的延伸与组成要素,成为一种新的媒体,我们不妨称之为手机媒体。

未来手机媒体将作为获取信息的终端,因此提高从手机媒体获取信息的能力,是利用好手机媒体的关键。有效利用媒体资源,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相应的媒介知识,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的同时,对媒体的利用不能单纯停留在娱乐消遣、社交方面,要全方位利用好手机媒体,真正使其为自己学习生活所用。手机、网络、报纸、 电视都是媒体,我们的孩子们天天接触这些事物,但是,从来没人教会他们如何跟媒体打交道。这才是值得忧虑的事情。

媒体教育还应该包含基本的行为习惯和媒体道德方面的教育。例如,课堂教学是一个安静、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场合,上课期间手机铃响、接听电话,既不符合基本行为规范,也不道德。同样,在剧场、会议、展览、医院等特殊场合或仪式上,手机铃响、大声接听电话也不符合基本道德要求。所有这些,都应该在媒体教育中一点一点地完成。手机可以成为培养学生自治力的道具,可以成为培养他们关心公德、成为一名合格社会成员的工具。

(3)青春期教育

中职生处于青春期,家长对孩子在青春期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应该有所准备,了解青春期孩子的特征,尊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接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并给予正确的指导。中职生家庭教育的重点是青春期教育,家长要对孩子开展科学的性知识教育,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指导,帮助孩子认识及适应自己的生理变化;对子女进行性心理指导,进行青春期异性间情感的疏导;对子女加强性道德观念教育,引导发展健康的性道德情感,指导养成良好的性道德行为,并注意控制家庭微环境的性刺激。

(4)理财教育

关键还是教育孩子如何认识财富,认识自身的外在与内在,认识社会的现状,让孩子认识到通向幸福未来的途径是现实的、多样的。我的总体感觉是,一个社会成熟的标志,应该是通过多种手段让人们思考不平等且能在接受现存不平等的状态下奋起改变,在不影响他人生存的情况下逐渐成长。现在,很多职校生都拥有手机,有事没事都常打电话、狂发短信,甚至于煲电话粥,上QQ聊天,根本不去考虑费用的问题。等到月底的时候一算账才发觉一个月竞用去200多元,有时甚至超过300元。而班主任就可以利用手机消费问题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理财教育。首先是在选择手机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有相应功能的手机,同时考虑自己用的是家里的钱以及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手机应定位在经济实用、适合自己上。其次,在网络以及套餐的选择上,也要从个人喜好和经济的角度作慎重考虑,不要多花冤枉钱,尽量做到钱尽其用。另外,对自己手机的费用一定要做一个合理的规划,不要有事没事乱打电话、滥发短信,而真到有事的时候却欠费停机。所以,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手机理财教育的时候,不仅要从以上所述进行宏观指导,还可进行一些细节技术上的微观引导。

(5)安全法纪教育

要教育学生安全使用手机,增强对手机不良信息(包括色情、恐怖、凶杀、诈骗之类的短信和一些陌生电话)的安全防范意识。当前,这方面的不良影响对学生身心损害最大,班主任如何引导学生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不良信息影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6)礼仪教育

平时,在教室里、集会上总能听到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在校园的路上不时走过拿着手机大声对话的学生,真的有事要联系学生时却得到关机或欠费停机的回答。手机是一个与人接触交往非常重要的媒介,学会很得体地用好它,能帮助学生提升内心的道德信念和礼貌修养。

班主任也应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礼仪教育,要求学生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遵守公共秩序,通话语言、态度文明;维护手机正常使用;了解手机的话费情况以免停机,关注手机的电量以免关机,换了手机号码要及早告知手要的交往对象等等。

(7)改变教学方法,积极开展活动

学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不断改变教学方法.单一的教学方法会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对于中职生应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和内容.压缩理论知识讲述.应倡导“做中学”.增加学生动手机会。课堂上应采用交流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让学乍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学习技能上去。

学校还应该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有计划地举办技能比赛,开设有意义的选修课,参观科技馆、博物馆,举行体育比赛等。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学生有事可做,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刮教育活动上,使学生不再是学习的机器.不再有厌学的情绪,在快乐中成长,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2.联合教育

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共同教育学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从根本上能合理正确看待和使用手机;建立正确人际交往观、择友观;树立正确的荣誉观,防止荣誉观错位;强化诚信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思想教育的管理策略,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提高教育技巧,从整体上提升学校的德育水平和心理教育水平,使学生在认识水平和思想素质上产生一个飞跃,这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所在。

3.爱严结合:对屡教不改学生的手机可暂代保管

教育的力量在于爱学生,搜身、没收、当众摔毁、暂扣等,显然是违法的、不可取的,但是按照《教育法》中的自由裁量权我们可以通过行使游走于律法的边缘,可以改“暂扣”为“暂代保管”,暂扣的做法带有惩罚的性质,而代管不是处罚而是救助,其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暂时远离诱惑,它遵循了“出于善意,着眼于学生更好发展”、“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的教育性原则,同时也符合“目的与手段合乎比例”的比例性原则以及“不过度处罚”的相称性原则的法治精神,从这一意义上说,暂代保管应是可行的做法。

四、结语

如今手机已由普通的通信工具变成了集网络、游戏、阅读等功能于一体的信息终端。手机的便捷性、多功能等特点使其广受人们的欢迎。手机在校园的普遍使用真是一种泛滥成灾吗?上文的讨论已经说明了问题——我们的教育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隐藏在中学生内心的和我们教育制度内部的原因,从而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青春期中职学生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他们的行为背后,有我们教育本身的种种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教育是符合我们传统中医的“标本结合,辩证施治”的原则的,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校园才能变得更富有青春活力与朝气。

参考文献:

[1]李秀丽.浅析中职生上网成瘾的心理动因[J].职业教育研究,2006,(12).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例7

网络作为一种新生媒体,以其丰富的信息量和及时便捷、平等交互的沟通方式,为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与此同时,网络社会在伦理与道德上存在的先天不足以及青少年自身的是非判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较差等主观因素,导致部分青少年在强大的网络媒介面前易受伤害,因此,了解和掌握网络媒介素养知识,提高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水平是培养他们科学运用网络媒介的有效途径。

一、媒介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

简单的讲,媒介素养即受众获取、分析、衡量和传播讯息的能力。受众的千差万别必然意味着这些能力的千差万别,即使受众每天沉浸在不同的媒介之中也很难说他们每天就获取了很多的信息,尤其对自身有益的信息,更难说他们具有分析与传播讯息的能力。

在传播学研究中,接触和使用媒介是作为人的基本权利进行研究的,即知晓权和使用权。但这种认识只是成为了权力机构和媒体机构单方面认识和执行的依据,并没有广泛的被受众认知。虽然受众越来越被认为是积极的,但未必是具有绝对控制力的,大多数时候,媒体拥有相当程度的绝对的控制权,如“沉默螺旋”效应和“议程设置”效果,受众仍显被动。我们总是一不小心的就认可了“纸馅包子”,购买了我们或许用不到的名牌产品。这样,让受众实现自己的权利变被动为主动,对于促进媒介发展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提高受众的积极性也属于媒介素养的一部分。

大众传播学者阿特-西尔弗布拉特最早系统性的将媒介素养置于以受众和文化为中心的理论中,将它视作可以而且必须提高的技能,同时,他给出了媒介素养的5要素或者说媒介素养的基本内涵:意识到媒介对个人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了解大众传播的过程;形成分析及讨论媒介讯息的策略:意识到媒介内容是对我们当今文化以及我们自身提供洞识的文本;培养对媒介内容更深程度的享受、理解和欣赏。而大众传播学者波特认为,媒介素养是一个连续统一体而不是一个范畴。媒介素养需要得到发展,当我们在智力、情感和道德方面更加成熟,我们就能更多的理解媒介中的讯息,成熟会提升我们的潜能,但我们必须积极地发展我们的技能和知识结构以开发那些潜能。他还认为,媒介素养应该是多维度的,媒介素养的目的是让我们对解读拥有更多的控制权。

总之,我们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应该基于媒介然后是素养的提升。我们要调动受众的积极性,在认识媒介素养之后能够提升媒介素养。任何国家媒介的发展都是媒介、政府和受众博弈的结果,这样看来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利于受众个人的事,而且有助于媒介自身的发展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

二、网络媒介素养研究及其教育

自从网络被称为第四媒体以来,网络对人们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深。同任何的新生事物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的影响,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的效应,引起了大家对其影响的各种争论,尤其是这些负面的效应。因为这些网民的大多数——青少年的思想和思维正处在转换的时期,对信息的接受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加之年轻人的社会阅历较少,心智不够成熟,对信息的真假优劣也缺少一定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因此,我们基于网络的正负影响以青少年作为主要的受众来分析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研究的内涵。这些内涵包括了以下方面:

1 认识网络的传播的文本特征,正确的获取网络讯息

我们知道网络传播作为第四媒体不同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网络不仅仅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综合体,也是多媒体传播的复合体。即网络传播的文本特征是多媒体传播,以超链接的形式集文字、影像、音频、视频于一体。这就要求网民以不同的技巧来获取网络中的信息。虽然现在青少年网络技术越来越高,但分析网络信息的能力却比较低,如何在认识网络文本的特征的基础上正确的获取网络信息,需要青少年正确的识别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时,对于网络视频青少年要根据其内容有不同的区分,现在网络视频有原创、有改变、有原著,在这些视频中,有着怎样的不同价值的体现。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的多媒体的表达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网络技能。展现自己的网络技巧,体现自己对于权威平等的对视,但不能为了为自己扬名而不择手段。

青少年要认识网络丰富的文本表达方式下可能隐藏的隐患,这是网络媒介素养中的一部分,只有知道存在才可以进行创新,家长、老师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教育的引导也应本着素养的提升和网络技术提升的方向。而不是简单的制止青少年离网离视,远离游戏,网络在日后的发展中必定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不是远离,而是正确的使用。

2 认识网络的运作机制,辨析网络信息传播

大众传播日益市场化,大众文化日益的商品化,这是当今的媒介产业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网络传播与运作也不例外,其实网络本身就是在具有商业性才繁荣发展起来的,那就是商业性门户网站的崛起发展和成熟。这种媒介产业的发展的基本的趋势,商品化的转向导致了其整个的生产以满足人们的欲望的象征性的消费为指针的,网络的运作也是如此。

而当媒介的运作以追求经济的利益为主时,社会责任往往不可避免地被放在了第二位。但是人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适应了这种传播方式。面对网络传播的不负责任,青少年应如何的应对呢?在这方面,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需要家长、老师和青少年自身的共同的努力,首先青少年要认识到自己对问题认识的局限性,积极地和家长老师进行沟通,寻求老师父母的引导,健康的成长。其次,青少年应该多了解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运作机制,了解信息的来源并进行富有理性的辨析。再者,青少年要学会自控,对明知有害的信息进行自觉的抵制,因此青少年在上网之前要有明确的上网计划,如上网时间、上网目的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家长老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以实际的例子,生动的语言讲述上网的利与弊,而不是一刀切的阻止干预,否则可能会引起相反的效果。

3 从网络的接触和消费机制看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教育

在传播学中,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研究媒介的一种极好的方法。对于网络的应用,有一部分青少年的使用不是十分的理性的,用于业余娱乐的时间明显的多于用于学习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青少年容易沉迷于网络的原因,他们能够找到抒发自我的空间,可以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

受众可以自由的在菜单中选用自己想使用的东西满足自己的意图。和传统的大众媒介不同,网络这类的新媒介具有选择性,允许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做。网络还具有异步性,即在时间上可以错开,例如你可以在任何的时间手法自己的邮件,也可以在任何的时间寻找自己想要的讯息,在各自方便的时间里达成交互。这些使用与满足的特点,使青少年在网络中能够实现自己的角色转换,在网络中他们可以突破自己的年龄限制和地域的限制来实现自己不同的需求。在网络上青少年可以实现自己的社会化,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这是网络的积极的作用。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大课堂,青少年在其中可以修复自己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但是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我们需要告知青少年的是他们的这种自以为的十足控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控制,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要看到的新闻,但前提是网上有这些新闻的存在,这如同我们调台转换电视频道一样,我们只有控制遥控器的权利,却无法改变电视节同的内容。使用网络时,这样的的控制也是间接的,青少年不应该轻易的迷失在这种彼岸里面的自由之中,而过度的放纵自己。自由永远都是相对的。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高等院校相关的专家学者的配合,这就是以这些专家学者为中心在大中小学举行定期的讲座,能够让这些青少年认识网络媒介使用繁荣背面隐藏的本质。网络媒介素养的研究与教育应该是多方面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

4 新媒介环境下的网络媒介素养研究及其教育

随着媒介技术发展的是媒介的传播方式,从文字到图像再到多媒体的传播,传播方式越来越考验着我们眼球的接受能力。有学者说现在的媒介产业是注意力经济,有学者说现在的媒介产业是影响力经济,无论如何,媒介产业都具有了经济的特点,其实这也与媒介技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更多的媒介并存必然意味着更为激烈的竞争。因此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下,青少年要特别的注意由此引发的竞争的不良后果,即媒介对社会道德底线的碰触。青少年要识别网络的这些积极的作用,在参与广泛的讨论中认识社会,提升自我。这也是在我们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应该强调的一点,那就是告知青少年他们在网上不仅仅可以聊天,玩游戏,还可以做积极有意义的事。有时候青少年的不为,可能是因为不知道不理解,而不是不愿意不想做。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例8

一、新媒体时代对高校广大团员青年的影响

1、给大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获取渠道

当今时代,以大学生为代表的青年一代早已摒弃了报纸、广播、杂志等陈旧的获取信息的媒体,而开始利用手机、电脑、网络等新兴媒体。新媒体有着海量传播制造信息,使学生对信息的获取便捷且多样等陈旧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大学生通过信息检索、搜索引擎、贴吧论坛等方式获取海量的信息知识。但与此同时新媒体也显现出它的弊端,由于大学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对信息知识只一味的被动接受,从而使其独立思考,自主分析的能力逐渐退化减弱。

2、使大学生的交流方式有所改变

在过去,大学生的交流方式只局限于电话、书信或是面对面。而新媒体的产生大大扩宽了大学生的交际领域。他们可以通过QQ、飞信、MSN等即时通讯软件或是论坛贴吧、微博、微信等多种方式进行思想、学习、情感等全方位的交流沟通,无论在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有着很大程度的飞跃。但任何事都是有利也有弊,虽然新媒体扩宽了学生的交际领域,由于网络交往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也使很多大学生上当甚至被诈骗。由于长时间的沉迷网络不与外界接触交流,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降低。

二、新媒体下高校共青团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1、加强共青团网络文化建设,主动占领高校新媒体阵地

深入研究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趋势并紧跟其步伐,对在新媒体技术逐渐成为主流媒体的大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对共青团的网络文化建设不断深入落实,使高校共青团的工作有一个全面的提升。第一,以思想为基础,让共青团的网络文化建设起到带头领导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网络文化的建设之中,使网络刮起一股文明新风潮,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动占领高校新媒体阵地。 第二,以技术为核心,将新媒体的图文并茂、声响交融等特点充分发挥,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育材料,用生动多样的形式充分表现出来。使其更能吸引青年人的目光,更能使青年人接受并受到教育。第三,将内容设计作为途径,在内容上尽量贴近青年学生的实际生活,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主打趣味性和和思想性。这样一来,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让新媒体在共青团网络文化建设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2、完善共青团网络管理制度,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

新媒体技术在高校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利用,高校共青团对其网络工作的建设也应当逐渐加强,使其趋向规范化和制度化,使共青团工作的网络管理制度得到全面提升。首先,要对校园新媒体管理体制进行积极的探究,对越来越扩展的信息传播渠道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树立起一套专供新媒体信息传播参考的准则,使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得到有效的监督。与此同时,在团员干部中以培训和实践锻炼的方式培养出一批政治思想优秀并且网络操作技能强的网络管理代表,随时随地掌握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净化网络舆论,将其引入正道。其次,也要在学生当中全面开展思想教育活动,通过视频观赏、访谈沟通等多样的方式使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得到强化,同时也使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思想意识有所提高,使学生对有害信息产生抵抗力,从被动转为主动,从而推动共青团工作网络化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干部的具体对策

1、正确认识新媒体,使新媒体运用于推进高校共青团工作之中

随着新媒体的逐渐主流化,广大青年团员一直受着其强烈的影响,面对广大青年团员的变化和特点,高校共青团干部要及时的观察了解,深入探索新媒体对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加强和推进团属新媒体建设,与时俱进,将社会新媒体融入到共青团的工作之中,使共青团的干部队伍成为一个政治素质高、专业技能精湛队伍, 更好的服务于广大青年团员。

2、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共青团干部应具备更新、更高的理论修养

随着新媒体的逐渐主流化,各种信息知识都有着广阔的传播途径和传播量,与此同时广大青年团员就是新事物的速度都有着迅速的特征。这些种种使共青团干部在信息的获取上出现问题,甚至出现了广大青年团员掌握的信息要多于共青团干部的问题。面对这样严峻的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共青团干部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及时更新,对学习新知识新科技不断加强,让自己的视野更加开阔,不但对原有的基础进行巩固还有不断接受新鲜的内容,保证好自己时刻走在团员队伍的最前面。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共青团干部思想引领的优势的作用。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逐渐成为高校中的主流媒体,共青团只有通过主动占领高校新媒体阵地,完善共青团网络管理制度,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等等方法和途径,才能使新媒体更好的运用在共青团的建设之中,使高校的共青团得到更好的建设。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例9

关键词 :耻感教育;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

“耻”的本意是因声誉受损害而至的内心羞愧,耻感教育则是培养人们的耻感意识,以某些令人感到羞愧的事为耻,并以此约束自己的行为。耻感教育作为一种底线价值观教育,能够在全社会确立起基本的是非判断标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青少年的认同,并在认同的基础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耻感及耻感教育的基本认识

1.耻感的内涵分析

“耻”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含义不尽相同,例如,羞耻,表明行为主体的一种心理状态,即羞愧心理,是行为主体对自己行为的一种反省。耻辱,表明行为主体的一种生存状态,正处于屈辱的环境中。无耻,表明行为主体的一种价值判断。不管在哪种语境中,“耻”都是一种道德范畴。

不同学科从自身学科特点对耻感做了不同的概念界定,心理学认为耻感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耻是个体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在觉察到自己无能时引发的情感,此时个体为避免遭受拒绝会产生躲藏起来的愿望。”现象学认为耻感是一种生理状态,行为主体在感到羞耻时,会通过自身的行为表现出来,例如耸肩、面部僵硬、脸红等。伦理学认为耻感是一种道德情感,这是从耻感本身所具有的功能的角度出发的。

2.耻感教育的理论支撑

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耻感教育。儒家思想的很多关于耻感教育的论述值得后人借鉴。《中庸》提出“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倡导人们拥有知道羞耻并勇于改过的品质。孟子指出:“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认为一个人成为真正的人的前提是知耻。道家同样重视耻感教育,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意思是说人要知足常乐,要以贪婪为耻。

⑵西方文化中的耻感教育。尽管西方文化更侧重于罪文化,即通过内心的罪恶感来做善行,但西方文化中同样存在耻感文化。亚里士多德曾在《修辞术》中全面系统的探讨过“羞耻”这一概念,在他看来:羞耻是一种道德判断,通过羞耻感来判断是非、善恶。德国著名思想家马克斯·舍勒认为“: 只有面向‘耻感’这一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基本事件本身,并对耻感给予确实的阐明,伦理学才能在客观与历史语境中获得对道德起源及其本质的真正认识,并对人自身的生存方式有所把握。”

二、耻感教育在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1.耻感教育是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底线价值观教育

底线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生存应具备的最基本价值观,就道德层次而言,属于最基本、最底层的道德标准,社会成员只有拥有底线价值观,才能够追求更高层次的价值理想。

但是,由于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与外界联系日益紧密,使价值观从一元化转向到多元化,这对于社会的发展有利也有弊,一方面,社会发展更加充满活力,人们的选择更加自由;另一方面,则容易引起价值观混乱。青少年的思想、心理还未充分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价值观多元化会给他们带来选择困扰,容易对事物的是非善恶失去自己的评判标准。而耻感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明辨是非,使得青少年自己的心中有杆秤,能够衡量以什么为耻,以什么为荣。

底线价值观正确,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个人层面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更能够理解与认同,因为青少年能够自主的意识到,这些是包括青少年在内的每个社会成员应该做到的,应该以做不到这些为耻。

2.青少年耻感意识淡化,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不力

当代青少年的耻感意识主流是正确的,他们能做到知耻明理,但仍然有部分青少年在耻感问题上不容乐观,最典型的问题是耻感意识淡化。这就导致他们不能很好的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表现如下:

(1)在爱国方面。漠视爱国这一理想信念,绝大部分青少年都懂得让我们的国家强大起来是每个人的责任,但仍然有部分青少年认为爱国只是一句空话,太虚无缥缈,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不以爱国和国家富强为己任,只关注自己的个人利益,这种漠视国家前途和命运的行为是可耻的。

(2)在敬业方面。不能很好地理解职业道德,有些青少年认为自己还没有走向社会,职业道德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这种想法是不可取的,甚至对自己有害。“就目前的就业市场,社会人才的需求标准情况来看,作为职业人不只是要具备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具备专业技能的同时,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3)在诚信方面。诚信危机在青少年当中同样不可避免的存在,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考试作弊,有些人特别是青少年本身认为这种现象很正常,觉得别人作弊,自己不作弊就亏了。除了考试作弊还有其他不诚信的现象,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应该以这些行为为耻,诚信作为自古就被重视的一种道德要求,青少年应该以诚实守信为荣。

(4)在友善方面。大部分青少年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能够做到与人为善,这也是与人交往的基本要求。但是,仍然有一部分青少年不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在待人接物上态度不那么友善,在不同意见面前不能够求同存异和心平气和,青少年应该为这些行为感到羞耻,应该与人为善。

三、加强耻感教育以促进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

1.社会应承担应有的功能,特别是公共传媒

公共传媒发展迅速,已成为社会成员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有重要影响,很多新鲜事物都是通过公共传媒传播的。同时,青少年时期是对新鲜事物有很大好奇心的阶段,对新鲜事物的接受速度很快,但是在他们的耻感意识不强的前提下,并不能对新事物的好坏或是荣辱做出正确的判断,此时,公众传媒必须发挥其作用,正确引导青少年,青少年在接受新鲜事物的过程中得到耻感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过程中,就更能够感知做不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可耻的事,所以公共传媒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榜样作用,多传递能够加强青少年耻感教育的信息,以促进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学校应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将耻感教育融入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中

在耻感教育过程中,责任教育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承担责任是每一个现实的人的使命,每个人都承担着或多或少的必要的责任,如学习的责任、家庭的责任和社会的责任等,在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学习和生活,只有这样社会秩序才能正常运行。“在知耻教育中注重责任教育,就是要培养自觉认同并履行责任的公民,对他人负责,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承担一定的责任。”如果青少年能够很好地接受责任教育,并能够在现实中做到这点,从责任意识出发,那么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要求就很容易做到。

3.家庭教育应在青少年耻感教育过程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是青少年主要活动场所之一,家庭教育的成功或失败最主要在于家长,过分溺爱和放任自流都不利于青少年耻感教育,甚至会产生严重后果,如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耻感,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家长应言传身教,成为孩子的榜样,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增强耻感意识,“培养青少年的主动性、自主性,使他们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投身到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当中。”青少年耻感意识增强,能够更深入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基础。

总之,应充分发挥耻感教育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加强青少年的耻感意识,在此基础上,帮助青少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理解、认同,然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刘晶.大学生耻感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1:4.

[2]颜峰.论耻[D].中南大学,2012:46.

[3]王彦民.如何在高校学生中开展知耻教育[J].邢台学院学报,2010(2):81.

[4]庞文娟.新形势下大学生知耻教育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2:34.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例10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66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Development of Children

LIU Ruiyuan

(College of Education, Huai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ibei, Anhui 235000)

Abstract In the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proces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electronic media education has many advantages, but there are many difficult to overcome their own shortcomings. Thus, a universal and open electronic media is a double-edged sword. Firstly,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electronic media, the three aspects of social development for children to elaborate, namely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the pros and cons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peer relationships of influence on the pros and con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impact on pro-social behavior. Further analysis of the reach of children develop their social nature of electronic media intrinsic value. The conclusion that, to be classified electronic media resources from screening, routine guide and train the right values and healthy personality of these children's parents and teachers three correct guidance to the rational use of electronic media to play its positive effects on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electronic media; children; social development

1 问题提出

媒介,《现代汉语词典》中认为“媒介是使双方发生联系的人或事”;而在英语中,媒介“medium”大概出现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含义是使事物间发生联系的工具或中介体。在本文中,笔者所用的“媒介”一词,是从狭义层面界定的,借用浙江大学邵教授的论点,媒介指“介于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用以负载、传递、延伸特定符号和信息的物质实体”。①而媒介时代,从某种意义上指的是电视普及后的现代传播时代和网络出现后所谓的“后传播时代”。②现代社会中,儿童在生活、学习、生理心理等方面都受到电子媒介的深刻影响,身心渐趋成人化。主要是由于现代社会高新技术突飞猛进,儿童与电子媒介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造成的。

Neil Postman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所作的《The Disappearance of Childhood》,从社会角度分析了媒介促使儿童提前社会化。他认为电视是一种视觉性的媒介,并不需要特殊的技能,由此使得成人对儿童的控制与权利随之变弱。波兹曼对此非常焦虑,并公布了他的担心:童年正在消逝。约书亚・梅罗维茨在他的论文《消失的地狱: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中也将印刷品与电视对儿童的认知含义作了清楚的区分,他认为印刷品倾向于将儿童与成人隔离开,而电视倾向于将他们再融合。③戴安娜・克兰在《文化生产:媒体与都市艺术》中指出:“电视给孩子提供的成人交往方式的知识比他们通常从印刷媒介中获得的这方面的知识更老道,从而瓦解了父母支配孩子的权威”。④国内一些儿童教育专家和青少年问题学者都在研究早熟的儿童(扮酷的幼儿)和迟迟长不大的成人(装嫩的成年人),但对现代电子媒介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积极作用的研究尚不够深入。近几年来,在社会和学术界萌发了一种关于电子媒介和儿童间关系更为积极的建构的观点,该观点认为新的电子媒介解放了儿童和青少年,赋予他们更大的权利,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从而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健康的人格。但研究尚停留在表面,因此深入探究电子媒介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探索有益于儿童合理利用媒介发展和完善自己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 电子媒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1 电子媒介对亲子关系的利弊影响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广播、电视中植入些许关于亲情的公益广告,无时无刻的宣传着尊老爱幼、关心父母等的教育。儿童在接触到这些信息之后,不自觉地便关心父母及长辈,对亲子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现代社会信息与科技革命促使电视、互联网等日益普及化,并已成为现代儿童生活、学习不可或缺的媒介,居民的消费观念也正在逐渐改变。大多数父母会毫不吝啬地为孩子购买高端手机,曾有报道除夕之夜某一家庭吃团圆饭时,孩子均沉迷于玩手机而丝毫不与家长交流,终于家长无法忍受而生气离席,团圆饭不欢而散。现实生活中有的儿童放学后回到家就看电视,到了吃饭时间不肯吃饭,到了睡觉时间不肯睡觉,严重影响着身心健康。这大大缩减了与父母交流谈心的时间,淡化了与父母的感情。有些家长便用强制手段阻止儿童接触电子媒介,孩子由此产生反感与抵触情绪,不利于亲子感情向积极方向发展。

2.2 电子媒介对同伴关系的利弊影响

儿童间共同的兴趣爱好促使儿童相互沟通交流,从而加强彼此的认同感,建立深厚的友谊。通常情况下,儿童喜欢接触电子媒介,是因为这些电子媒介不仅能提供同伴间的谈话资源,也能提供某种程度的社会地位。但是过度地接触电子媒介,不仅会减少儿童的户外活动时间,而且也使得儿童逐渐疏远了与同伴的交往。

2.3 电子媒介对亲社会行为的利弊影响

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人或社会有益的行为,如分享、助人、合作等。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及发展,与他们道德行为的产生及发展一致。而社会传播道德价值观的主要载体是电子媒介,其会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实验研究发现,适合儿童年龄特征且深受儿童喜爱的电视、电影等,能够为儿童提供直观生动的榜样,帮助儿童强化亲社会行为,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生活过程中通过细致观察发展亲社会行为。

然而幼儿在接触电子媒介的过程中会有一些不良的内容,例如电视打破了不同群体的信息系统分离状态,使得儿童可透过影视等媒介来窥视他人的生活,判别能力较低的儿童就会在模仿过程中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事。

3 电子媒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在价值

3.1 电子媒介对有助于提升幼儿的知识水平、审美能力

一个人的童年时期是儿童获取知识、增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一些媒介学者通过研究发现电视在孩子们的生活当中的确相当重要,尤其是电视作为现实与幻想之间的调节者,以及在儿童观测现实的行动中,电视是一个“决定性的源泉”。⑤处于自我中心主义时期的儿童,关注的往往是自己童话般的美好世界,脑海中出现的全是自己已经经历过的事情。因此电视画面能够以其独特的渗透力,影响儿童的对社会的认知及情感体验,促进儿童感知社会、积累经验和拓展视野。

3.2 儿童接触电子媒介有助于其思维的拓展

在现今社会中,新奇的事物在日益增长,儿童在探索学习中,往往喜欢去了解那些新奇的事物,而能让新奇事物真实重现的电子媒介正是带给他们一个了解与发现的机会,使知识的传播实现了空间与时间的跨越。电视所塑造的各种勤奋好学、乐于助人、热爱祖国等形象能够从正面起到榜样模范作用;电视所渗透的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儿童的价值判断和人生观形成。⑥

3.3 儿童接触电子媒介使个性发展更加多样化

电子媒介已经逐渐成为儿童认识世界的工具,而且儿童天性好动,活泼、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对于丰富灵活的电子媒介来说,不仅在无时无刻地充盈着儿童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而且也在更加富有成效地促进其独立人格的完善。例如,能够满足儿童个性需求的电子媒介之一互联网,可以为他们提供交互参与的平台,给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的儿童带来了机遇,因此赢得了广大儿童的喜爱与追逐。同时利用网络学习会有诸多要求,例如要求儿童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探索精神,主动吸收所学并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因此丰富多样的电子媒介使儿童个性发展更加多样化。

4 合理利用电子媒介,进行正确引导

4.1 电子媒介资源的分类筛选

儿童往往辨析能力较低,他们无法去分辨应该接触哪些电子媒介,这说明在他们接触电子媒介的时候需要有人在旁辅助,让幼儿兴趣盎然而不误入歧途。因此对传输给孩子的电子媒介资源需要进行分类筛选。指导儿童选取适宜其身心发展的网站去找寻有趣的学习资源,指导他们在看电视、浏览图片时尽量选取一些能丰富已有生活经验的内容,这些优质的电子媒介资源会让孩子更好地发现自我,同时提高了儿童在社会认知、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

4.2 家长老师的日常引导

在对电子媒介的使用上,有的成人不禁会走入一个极端,他们把电视、网络等当作儿童的保姆,非常放心地将孩子交与它,以便寻求更多的工作时间。这种放任自流的态度非常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家长、教师等成人应发挥榜样模范作用,帮助儿童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优秀动画片、电视节目等。比如说,现实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孩子对恐龙特别感兴趣,由于他们内心深处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会导致他们心里产生一系列的“为什么”。这时候家长及教师等成人便可抓住时机,指导孩子去查找一些与之相关的电子内容,教他们学习如何有效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来浏览有关恐龙的图片,从而大大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儿童接触电子媒介的过程中,家长及教师等成人应做出及时而有效的引导,帮助儿童巧妙地利用电子媒介发展和完善自己。

4.3 培养儿童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格

一般来说,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开始于家庭,父母将道德观、社会价值观及其各种社会性发展目标教授给儿童。随着儿童自我认知的进一步发展及其理论思维的不断开拓,他们开始用社会价值及社会意义来衡量社会中的许多现象。在儿童接触电子媒介时,家长及老师应时常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心中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这不但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儿童,还可以预防儿童出现认知偏差,潜移默化中培养了他们对不良电子资源的识别和抵抗能力,促使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人格。如果他们有了正确的道德观念,误入歧途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这也是解决电子媒介双面影响的好办法。

注释

① 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② 谭旭东.语境、文化实践与问题缘起――电子媒介对童年及儿童文学的影响之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5):13.

③ [美]约书亚・梅罗茨杰.消失的地狱: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27.

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利与弊例11

第一题: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是否提高了学习兴趣。调查数据为:“提高不大”45.8%,“反而降低”4.9%,“提高明显”49.3%。第二题:高等数学课程中多媒体教学的进展速度。调查数据为:“适中”76.1%,“过快”23.4%,“过慢”0.5%。第三题:高等数学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如何。调查数据为:“很差,照搬书本”1.0%,“一般”43.1%,“很好,形象生动”55.9%。第四题: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高等数学教学,授课内容的重难点是否突出。调查数据为:“不很清楚”8.8%,“一般”40.7%,“鲜明突出”50.5%。第五题:使用多媒体教学老师和同学的互动程度。调查数据为:“很好”19.1%,“比较好”42.2%,“一般”32.3%,“比较差”6.4%。第六题:使用多媒体教学,上课时消化知识的时间是否充足。调查数据为:“不够充足,很多地方没有及时理解”18.6%,“完全足够”19.1%,“差不多,勉强跟得上”33.4%,“视情况而定”28.9%。第七题: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调查数据为:“效果很好,非常满意”25.2%,“效果还行,可以接受”66.5%,“效果一般,不太满意”6.8%,“无所谓”1.5%。第八题:是否有必要将传统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调查数据为:“很有必要”63.0%,“没有必要”4.9%,“都可以”16.8%,“较有必要”15.3%。第九题:你对多媒体课件中的哪些部分最感兴趣(多选)。调查数据为:“动画演示”50.2%,“图形显示”46.3%,“概念定理的讲解”17.6%,“例题习题的讲解”39%,“‘讨论式’问题的引入”23.9%,“具体实例问题分析”35.1%。第十题:多媒体教学在哪些方面不足(多选)。调查数据为:“信息量过大,很多时候分不清主次”43.4%,“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减少”25.9%,“多媒体课件很多时候只是‘电子版课本’”32.7%,“过多依赖多媒体,教师‘照本宣科’”17.6%,“讲课速度太快,不能及时消化”40%,“机械式的推导,不利于理解”31.7%。第十一题:教学中在哪些章节使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好(多选)。调查数据为:“函数与极限”25.4%,“导数与微分”26.8%,“各类积分”37.1%,“级数”17.6%,“空间解析几何”75.6%,“微分方程”17.1%。第十二题:从整体印象上对多媒体教学的利弊进行评价。调查数据为:“利大于弊”53.4%,“弊大于利”6.4%,“利弊平衡”34.8%,“不清楚”5.4%。第十三题:对高等数学课程引入多媒体教学有什么建议。回答内容主要包括师生互动情况较差,课堂消化时间不足等;在多媒体教学中单页内容少,翻页后内容记不住;注意力难以持续集中;有时候黑板效果更好一些等方面。

2.座谈情况

座谈是在双学期进行,从事高等数学教学的教师共计30人,其中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有6人,少量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有3人,其余21名教师均采用板书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存在的问题有:讲课内容受课件限制严重,学生跟不上进度,信息随着翻页产生不连贯的现象,单屏信息量小,灵活性差,随课堂实际情况应变能力差,内容调整不方便等内容。板书教学存在的问题有:部分内容书写占用时间较多,造成一定程度上时间浪费;图形和曲线的表示不够形象,展现的不够规范,缺乏立体直观性;问题分析和引入不够形象和生动,启发式教学引入不够,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多媒体与板书的结合情况较差,在教学设计上规划较少,临时补充较多,更多情况是两者分离。

二、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调查问题分析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

问卷的第三个问题是针对性调查(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超过半数同学认为“很好,形象生动”,如图1所示。目前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课件制作情况比较满意,但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2.多媒体课件的使用情况

多媒体教学发挥的正面效果明显,同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几个方面都在半数上下徘徊。而在课堂消化时间上,存在的问题比较严重。

3.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在教学功能上,多媒体教学优势集中在“动画演示”和“图形显示”两个方面;在教学章节上,“空间解析几何”的认可度达75.6%,其他部分均在40%以下。而问题主要集中在信息量和讲课速度上,即使前面在讲课速度问题的调查中显示速度适中,以及重难点鲜明突出,但仍然有四成同学认为这两方面还是存在压力。

4.整体评价和建议

半数以上同学认为多媒体教学“利大于弊”,三分之一同学认为“利弊平衡”,肯定了多媒体教学的效果;六成以上同学认为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是“很有必要”的;多媒体教学容易走神以及翻页后看不到前面内容的缺乏也反映出多媒体与板书应该结合进行。座谈反映问题分析:目前本校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开展范围较窄,使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问题较多,板书教学也存在较大问题,两者结合程度不高。多媒体优势在于信息量大,表现形式规范形象,表达速度快;板书灵活,速度较慢。

三、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改进的建议

针对调研中学生和教师反映的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第一,进一步普及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学方式上的新事物,新技术,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不言而喻,完全固守板书的教学方式必须要改进,多媒体能够提供的信息量和形象化教学是板书教学不能比拟的。对完全采用板书方式进行教学的教师,要积极引入多媒体教学,并且要本着适度和分阶段的原则进行,具体内容选择可以通过与多媒体教学的教师交流确定。

第二,健全集体备课制度。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对老一辈教师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学习和继承,对中青年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改进多媒体教学意义重大。在集体备课过程中,青年教师着重突出发挥多媒体课件制作优势,交流多媒体课件制作方法和技巧;中老年教师侧重突出交流教学经验、教法和教学组织,结合调查研究中学生所反映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改革,实施板书与多媒体有机结合,切实发挥各自优势,保证教学内容和方法的传承,使教学活动具有统一性,同时还保留了教师的个性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