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电力供应结构

电力供应结构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28 11:45:11

电力供应结构

电力供应结构例1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10-0157-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0.077

2002年国务院下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明确提出电网分离任务,尤其是电能竞价上网、对发电企业进行改组、对供电企业进行拆并,促进电力企业化发展。同时,从国家电力监督机制建设上,融入国家统一部署来完善电力改革监管工作。2015年《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将电力体制改革的重点及任务,特别是市场化交易环境的建设、电价调控问题,电力体制总体改革思路及原则问题进行明确,为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提供政策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供电企业如何从运营模式改革及创新中,积极响应电力体制改革要求,加快产业结构及电力服务多元化局面的形成,就需要从当前电力体制改革的相关内容及影响中来优化配置主体,实现科学、有序的发展目标。

1 国家电力改革下供电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新电力体制改革加剧了电力工业向纵横双向的分拆结构模式,而原本缺乏竞争意识的供电企业在新的背景下面临更多的发展问题。一是在战略规划上缺乏目标导向。作为我国特殊的行业,供电企业尽管围绕国家经济建设需求也经历过改革与转变,但在长期的战略规划上显得模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特别是各分支机构间的沟通交流上缺乏有效衔接,使得供电企业在重大战略决策上存在波动性,缺乏应有的市场竞争能力。如某些供电公司在人力管理、财务管理、设备资产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制度措施,导致管理脱节现象,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影响了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二是在电网服务上缺乏质量理念,特别是在基层供电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如电网结构与电网建设规划不协调,供电环境多处于较低发展水平;在电网技术改造上存在局限性,个别地区电网结构不合理,网架不完善,供电服务受到影响。三是安全生产上的问题,在安全生产管理上不到位、错位现象较多,如电网监管工作不到位,导致电力事故发生,部分地区因电力设施遭到破坏而导致停电事故;由于电力连锁性关系,一旦出现问题将诱发更多的连锁反应,给国家造成巨大损失;电力供应本身作为能源型产业,在电力事故表现上具有多样性。

2 电力改革对供电公司运营的影响

电力体制改革下,对于供电企业运营模式带来较大影响。如在电力产业结构调整上,要从传统的供电业务上实现多元化和资源重组化,从加快电力增长上来优化供电投资结构,保障电力来源多元化,营造电力布局和电网结构的全面协调。可见,电力体制改革的目标及重点是对市场机制的渗透,着力从市场化导向中来优化电力资源供应和电价调控目标。对于供电企业来说,对于市场化运营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如何从电力供应上来构建市场策略,实现供电企业的市场主体目标,迫切需要从体制改革中来加强供电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供电企业的资源配置模式。新环境下的供电企业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独立主体,并从改革进程中来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供电企业一是面临着管理模式的挑战,目前很多供电企业也在逐步实施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引入管理理念和思路,转变传统的衙门式管理模式,着力从供电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模式上来提升管理效率。二是对于供电企业盈利模式来说更是一个新的挑战,国家在电力体制总体目标上划分为四个主要方面:从竞争环境的开放性上逐步形成部级、大区级、省级、地区级竞争结构;摈弃传统自然垄断结构,实现对电力零售商、发电商、用户的开放;开展竞价上网,实现购电商、发电商以及用户自由购买电量和市场化电价调节机制;构建电力近期、远期规划,以电力市场化为平台来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有效融合。可见,对于电力体制改革后的供电企业在盈利模式上要有所转变,特别是对盈利来源多元化的改革,随着改革工作的深入和不断调整,供电企业能够从自身发展中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三是在供电公司与电网公司的地位博弈中,供电公司的主体地位将会增强,同样对电网公司的运营模式也会带来冲击,越来越倾向于电力服务供应商;发电企业作为电力供应的源头,其在新机制改革中,也会面临新的转变,逐渐走向市场经济大环境,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参与到供电结构体系中。

3 供电企业在新改革环境下的运营模式改进

从远期发展规划来看,对于体制改革下的我国电力产业结构将呈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大中小多层次融合的局面。供电企业作为向电力用户提供稳定、安全电力能源的重要节点,更应该从运营管理模式改进中,优化供电结构,构筑科学、高效的管理服务团队,以良好的企业环境来服务广大电力用户。

3.1 制定发展原则,健全服务机制

作为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供电企业要从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中遵循相应的发展原则。一是依法经营,完善监督体制,从推进供电企业规范化管理体制上,明确供电企业的发展目标,增强供电企业市场化经营模式的指标,打破电力地方保护屏障。同时,在供电企业资产管理上,要深入落实好资产清查工作,防范国有财产在改制中造成流失,特别是加大反腐倡廉工作机制建设,以岗位轮换制度、完善供电物资公开采购制度、杜绝供电企业贪腐现象。二是注重电力设施保护,优化各地区电力供应结构,特别是对于基层电力项目建设,要从缓解电力供应短缺上提升供电服务范围。三是做好供电企业与社会各界间的协同关系,从当前供电企业电力服务实际出发,切实保障用电户的合法利益,深入到用电户用电需求分析中,来提升供电企业的服务竞争力。如对于用电户用电选择权、被尊重权、安全权等权益的保障;处理好供电企业员工间的协同关系,从员工待遇福利上加大政策和制度措施建设,保障员工的权益,如引入物质与精神并行的激励机制,提升供电员工的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注重对公益活动的参与,体现供电企业的社会责任;加大环境保护投入,优化使用可再生电力能源,从推进国家环境保护上,与政府一道来参与到环境治理中去,推进节能技术改造,摒弃传统供电模式,加大合理用电宣传力度,引导用户安全、节约用电。

3.2 强化需求分析,完善服务创新

供电企业在管理创新中,要加大对电力需求侧的分析,从买方市场调查中来完善电力营销,提升服务水平。从电力基础性产业结构中,来改进服务质量,必须要坚持用电户导向理念,从电力市场管理中来优化服务。在售前分析上,供电企业要深入到用电户实际,组织多种沟通交流平台,从用电技术、用电安全、用电政策和合理用电等知识宣传上,推进广大用电户节约电能,减少用电户在用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售中阶段,供电企业要从电力服务项目上,一方面加大供电企业员工学习,树立对外服务窗口和先进工作人员,另一方面要从关注用电户的需求上,针对大客户开展相应的折扣和优惠,提升供电满意度;在售后阶段,围绕用电户需求,实施全天候、全过程一站式供电服务,保持电力的良好供应,减少突发性停电故障,以快捷、有序、及时、有效的抢修和多种方式的电费缴纳来提升综合供电服务水平。

3.3 立足电力用户,加强营销管理

供电企业的电力服务对象是用电户,而销售的对象是电力产品,因此从客户导向上要提升管理水平,必然需要从用电户管理上,提升广大用电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一是供电企业要树立客户至上理念,积极转变工作方向,围绕用电户来展开电力服务,以良好的电力服务来树立企业形象。二是构建客户资料库,通过对用电户进行分类管理,了解不同用电户的实际需求,展开个性化、专属化服务。三是注重管理机制创新,结合供电实际,从大客户供电服务中来构建协同发展关系,从电力供应和电力服务中提升企业综合效益。供电企业要注重电力营销创新,摒弃传统工作方式、服务模式,要从改进供电服务管理机制上,组建高素质的营销团队,从知识结构上提升队伍水平,加大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从电力供应中将销售量、电费回收率作为电力营销工作的重点;变革供电企业服务职能,立足市场机制,从电力业务管理、合同管理和市场分析与预测中完善电力供应营销体系。

3.4 注重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创新

供电企业的技术与管理是两项重点工作,也是关系供电企业提供稳定、安全电力服务的基础。要注重技术创新,降低供电成本,提高供电产出比,从现有供电企业管理中,加大技术创新转化为生产力的投入,注重电力设备的更新与新技术的运用,提升供电企业科技水平;注重电力产品向用电户的传递,围绕线路改造、线路耗电量的统计与监测,逐步开展电网自动化抄表工作,减少人员消耗,提升供电企业的智能化、现代化、自动化水平。注重安全生产管理,始终将安全供电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建设,从管理中查找管理漏洞和不足,建立标准化工作岗位机制来规范供电企业员工工作行为。

4 结语

供电企业在面对新体制改革环境下,要正确对待市场竞争与市场化机制对自身运营模式的影响,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发展观念,坚持从电力服务中不断拓宽服务,为广大用电户提供安全、经济、稳定的电力

服务。

参考文献

[1] 祁碧茹.中央电力企业“十二五”发展定位和重点研究[J].能源技术经济,2011,(9).

电力供应结构例2

中图分类号:V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2-0161-01

引言:随着电力应用范围逐步扩大,电力资源供应与管理系统的综合应用水平逐步提升,电费核算管理是电力管理的核心部分,实现现代电力供应与管理综合应用,提升电费管理系统综合应用与创新发展,是推进现代电力资源应用与管理结构深入探索的必然性途径。

一、电费核算管理问题分析

电力资源综合应用是现代电力企业综合发展的必然性选择,电力资源应用逐步适应较大的电力应用需求,结合近年来,我国供电企业电费核算相关文献,并形成数据分析表1[1]。结合表1中数据来看,自2014年-2016年以来,我国电企业电费核算数据整体比重为上升趋势,但整体上升波动水平变化性较低,2014-2016年以来,电费核算信息准确性的变化为30%上升为58%;电费核算结构完善性从48%上升为68%;电费核算方式多样化水平从30%上升为46%,现代电力核算管理体系发生较大的变化,但依旧存在较大的生长空间,结合现代电力核算标准,优化电费核算管理的不足,促进现代电力核算管理的信息结构逐步优化。

(一)电费核算的信息准确性欠缺

电力供应系统的资源的优化趋势得到逐步完善,新型电力资源管理体系逐步取代传统电力结算体系,实现现代电力资源综合应用的整体创新,但由于我国电费核算管理系统的改革处于逐步完善阶段,新旧电费核算管理系统的信息对接中依旧存在管理较大的不足,从表1中数据变化来看,2014年-2016年以来,电费核算管理的信息准确比重增加了28%,但依旧存在较大的信息核算问题,电费核算中核算错误的信息反馈准确性较低,电费核算数据核算与电费收取的信息匹配性较低,电费核算管理中存在较严重的电费核算坏账、错账[2],导致供电企业的电费财务管理信息混乱。

(二)电费核算管理的结构存在管理不足

现代电力资源的应用范围逐步扩大,电费核算管理的结构也随之扩大,实现现代电力企业电费核算经济资源良性循环,探索电费核算管理的管理结构中存在的不足,结合表1中数据来看,电力企业内部核算完善百分比为:2014年为48%,2015年为55%,2016年为68%,电费核算管理的内部结构逐步优化,但电费管理中电费经济收益应用监督标准性较低,电力核算的经济资源应用循环性较低,无法发挥电费核算的监督束缚作用,从而影响了供电企业的电费核算管理。

(三)电费核算管理的方式较单一

我国电力结构体系随着电力资源应用范围逐步扩展,传统电费核算管理采用人工为主的缴费制度,这种管理制度适应与小规模的电费管理区域,但随着我国整体电力网络的扩展,新型电费核算管理途径逐步扩展[3],我国自2014年以来,电费核算管理的缴费方式逐渐脱离人工缴费的局限,但新型电费核算方式的普及水平依旧较低,对我国现代电费核算与管理的整体结构发展带来一定的阻碍。

二、电费核算管理创新发展的途径

(一)提升电费核算管理信息的准确性

为了充分发挥电费核算管理的实际作用,在表1数据变化的基础上,完善现代核算准确性,提升电费核算的信息准确性。一方面,实施现代电费核算信息收集管理与电力供应数据相对接,及时完善电费核算的整体规划结构,保障电费核算的信息真实性;例如:某供电企业为了实现电费核算的实际作用[4],实施供电企业管理信息自动化、系统化发展,大大降低了企业内部电费核算数据信息失真的频率;另一方面,电费核算管理的信息准确性提高,也表现在企业进行电费核算时,也要及时将核算中存在错账、坏账及时上报,保障企业内部电费核算数据准确,提升电力核算的数据准确性,推进供电企业电费核算管理的信息有效性[5]。

(二)优化电费核算管理结构

加强现代电费核算管理规划分析结构,促进电力企业整体经济管理良性循环。优化电费核算管理结构,完善现代电费核算管理的财务运行监督体制,供电企业定期进行内部电费核算的账目管理,及时处理电费经济管理中错账等问题,寻求电费管理的问题。另一方面,电费核算管理的管理结构的优化发展,实现现代电费财务管理制度符合实际,结合我国电费阶梯收费标准,做好用户电费核算标准。

(三)电费核算管理的方式多元化

结合以上对电费核算管理分析,新型电费核算管理措施已经在我国电力系统中融合,为了实现电力管理结构的逐步优化,结合新型通讯技术手段,落实新型技术,实施多角度电费核算管理。现代电费缴纳系统在支付宝平台中的融合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管理系统,用户登录个人支付宝,选择电费缴费选项,输入用户代号,输入缴费金额,最终确定支付。国家电网公司推出的现代电费缴纳系统掌上电力、电e宝等新型现代缴费系统,也是实现电费管理完善的管理形式。新型电费核算管理方式实现了电费信息接收与传输的智能化发展,进一步扩展了电费核算管理的信息管理平台,可以大大提升电费核算管理数据信息处理准确性,完善现代电费核算管理的结构体系,达到推进供电企业电费核算管理的创新效果。

此外,电费核算管理的创新,也应该落实到供电企业的服务平台上,电力企业积极做好电力供应与电力管理电费的信息对接,及时为用户提供电费核算管理的信息,为用户提供灵活多样的信息接受空间,促进现代电力系统的创新发展。

结论

电费核算管理是现代供电企业资源综合应用的必然性选择,从现代电力核算管理系统的实际入手,积极探索现代电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新途径,优化电力规划网络体系,创新融合新技术、新理念,推进我国供电企业电费核算管理系统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伯涛.荣成市供电公司电费核算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6.

[2] 江秀琳.浅谈电量电费核算管理创新与实践[J].企业技术开发,2011,15:137-138+143.

[3] 冯建军.合肥供电公司的销售款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

电力供应结构例3

中图分类号:TQ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048-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社会资源应用结构逐步完善,电力资源应用结构逐步优化,为了实现现代供电管理的发展适应电力应用需求,积极探索新的电费管理与核算新途径,优化现代电费管理结构,推进现代供电企业规划发展的结构得到完善,促进现代电力资源的综合应用与发展。

一、供企业电费管理与核算的发展

电费管理与核算是供电企业管理中的核心部分,为了对现代供电电费管理与核算的实际进行全面分析,结合我国某地区的供电企业电费管理与核算的相关分析。如表1[1],从数据变化来看,该地区的供电企业电费管理与核算数据变化基本水平处于较稳定的变化,百分在40%-75%之间,其中供电企业电费管理信息核对准确性、电费管理监督完善性、现代技术应用水平、电费管理人员专业性的百分比分别为:40%、55%、50%、60%;电费核算信息核对准确性、电费管理监督完善性、现代技术应用水平、电费管理人员专业性的百分比分别为:45%、54%、54%、74%,该地区供电企业管理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同时数据相对稳定且较低的数据也反映出我国现代电力管理企业存在较大的管理问题,由此可见,加强我国供电企业电费管理与核算的发展,是实现电力资源优化发展的必要性选择。

(一)电费管理与核算信息对接困难

结合表1中数据进行分析,我国供电企业电费管理与核算的信息核对准确分别为:40%和45%,较低的信息核对准确性是现代供电企业电力供应管理问题的因素之一。一方面,我国供电电费管理信息核对问题大部分在新用户的电费管理上,新用户的供电信息往往存在电费核算管理的信息对接与老用户的信息对接标准不同,导致新用户电费管理的电量计算与电费核算标准不相符,另一方面,电力企业进行电力信息核算中,往往借助上月用户用电度作为参考,部分用户长期累积拖欠电费,电费管理的核算信息对接长期处于无法完整性对接的状态,使供电企业的电费管理存在管理信息的对接困难。此外,现代供电企业的电费管理技术也存在较大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电费管理与核算的准确性。

(二)电费管理与核算的机构不健全

电费管理与核算是供电企业实施资源综合应用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保障供电企业合理运行的主要经济来源,结合表1中数据分析来看,我国供电企业电费管理与核算的管理机构监督完善水平在50%左右,供电企业内部电费管理体制存在问题。部分供电企业电费管理人员为了谋取私利[2],应用职务之便,故意拖延部分用户的电费缴纳,或者制作假账的情况,由于企业内部监督管理作用性较低,导致企业内部电费管理与核算的标准性较低;此外,新型电力供应电费管理制度僵化,内部管理体制僵化,电费管理与结算内部管理结构缺少可靠的管理制度,导致我国现代供电企业的经济管理机构存在较大的管理问题[3]。

二、加强供电企业电费管理与核算的途径

(一)转变现代电费管理与核算的管理理念

随着我国电力应用范围逐步扩大,供电企业的电费管理与核算的途径逐步加强,供电企业应当转变现代电费管理与核算理念,针对电费管理中存在电费拖欠的用户,实施合理的调节工作,及时进行电费管理信息的综合性管理,给予用户足够的电费缴纳空间[4],有效缓解供电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电费管理循环体系。

(二)实现电费管理与核算信息层次化对接

加强现代供电企业电费管理与核算的信息对接,充分应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电费管理信息系统。例如:依据我国电费管理的收费标准,建立地区性电费管理信息系统[5],老用户的电费收管实行累计电费管理,并及时进行新用户信息资料的完善,避免新老用户电费对接信息错误融合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供电企业内电费管理信息管理系统及时更新,保障供电企业的供电系统与电费管理系统系统信息直接性对接,提升电费管理的系统性,降低电费管理的信息误差性。

(三)电费管理与核算的管理体制优化

现代电费管理与核算的管理系统逐步优化,一方面,电力企业电费管理制度实施灵活应用,基于企业传统电费管理制度,实施全面性制度改革,例如:某供电企业实施电力企业内部制度优化改革,实施岗位考核制度以及绩效考核制度,保障电力企业的电费管理制度与企业供电管理发展相适应,发挥管理制度约束与管理制度;另一方面,电费管理与核算的管理体制优化也应当逐步完善企业电费管理中的监督机制,采用企业电费管理与核算信息内部监督,建立员工内部相互监督作用,结合计算机网络平台,及时进行电费管理与核算的信息公开,实现内外监督同时应用[6],加强现代供电企业电费核算与管理体系的逐步完善。

(四)电费管理与核算人员水平提升

电费管理与核算人员是提升现代供电企业系统逐步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的电力管理与核算人员的综合性管理,采取电力管理与核算整体人员进行综合素质培训,例如:积极组织电力企业工作人员学习社会主义核心精神,并积极发挥企业中榜样力量,逐步建立良性电费管理与核算人员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定期进行电费管理与核算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例如:企业组织员工进行现代电费管理与核算的技术系统综合性应用,提升工作人员的技术信息结算能力,打破现代供电企业中电力核算与电力管理人员综合水平仅有60%-75%的趋势,为发挥电力企业电费管理与核算系统的作用提供人才保障。

四、结论

供电企业电费管理与核算措施的逐步优化,是实现我国电力资源综合发展的必然性选择,结合现代供电企业电费管理与核算的实际,分析供电企业规划管理中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应对新措施,完善现代电力资源应用管理结构,促进我国供电资源的综合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郝爱娟,冯登.加强供电企业电费管理与电费核算的途径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5,23:42+44.

[2] 杨莎.供电企业电费核算要求和电费管理策略分析[J/OL].科技与企业,2014(17).

[3] 严丽芳.供电企业电费核算管理的现状及解决思路[J].管理观察,2014,30:67-68.

电力供应结构例4

针对石油天然气行业,企业供电可靠性指标主要分为输变电设施类和用户供电类。

1.1 输变电设施类指标

输变电设施类指标主要包括非计划停运率、可用系数、平均连续可用小时、平均无故障操作次数等指标。

(1)非计划停运率UOR:非计划停运率指供电设施处于不可用而又不是计划安排停运的状态。UOR=非计划停运次数(FOT)/统计百台年数(次/百台年)。

(2)可用系数AF:可用系数指电气设施处于能够完成预定功能的状态,包括运行和备用。AF=可用小时(AH)/统计小时(PH)×100%。

(3)平均连续可用小时CSH=可用小时(AH)/停运次数(h/次)。

(4)平均无故障操作次数AOT=操作次数(OT)/非计划停运间隔数(IOF)(次/间隔)。

1.2 用户供电类指标

用户供电类指标主要包括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用户供电可靠率。

(1)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用户平均停电时间AIHC指供电用户在统计期间内的平均停电小时数,用AIHC-1表示:AIHC-1=∑(每次停电持续时间×每次停电用户数)/总用户数(h/户)。(2)用户供电可靠率RS:用户供电可靠率RS指在统计期间内对用户有效供电时间与统计小时之比,用RS-1表示:RS-1=[1-(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统计期间小时数)]×100%。

2影响企业供电系统可靠性因素

2.1 供配电网络结构

根据供电系统可靠性要求、变压器容量及分布、地理条件等情况,供配电系统网络结构常见的类型有放射式(无分段、有适当分段、有备用电源的单回路放射式)、环式、双电源结构及其它组合方式。

(1)单回路放射式结构:单回路放射式结构是从电源开始,所有元件均为串联,每一元件失效都将造成系统失效,在元件可用率确定条件下,元件越多,失效机率越大,所以此种结构可靠性最低。针对单回路放射式结构,有选择性的增加线路分段可提升可靠性。

(2)有备用电源的单回路放射式结构:有备用电源的单回路放射式结构是在单回路放射式结构基础上,为了提升可靠性改进而来。备用电源通过隔离开关或断路器与主馈线连接,当主馈线出现故障,可通过闭合隔离开关或断路器来恢复供电。此种结构负荷点的故障率与单回路放射式结构一样,但负荷点的每次故障平均停电时间及年平均停电时间将会缩短,可靠性相比单回路放射式结构有所提升。

(3)双电源供电系统:双电源供电系统负荷一般均分于两回馈线,当其中一个回馈线故障,系统会自动将故障回路负荷倒至另一馈线供电,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4)环网供电系统:环网供电结构一般是两回电源同时工作开环运行,也可一用一备运行,线路检修时可切换电源,故障时可切换故障点,缩短停电时间,环网结构与双电源结构可靠性相近,但投资较双电源结构少,在几种结构中可靠性最高。

2.2 供电设备

供电设备优劣是影响供电系统可靠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对于各种可能出现的供电设备问题,都会影响到供电系统整体稳定性,对于石化企业可能出现的供电设备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电气设备老化,故障率高,可靠性差。(2)继电保护装置落后,保护配置不完善。(3)各种自动安全装置,例如低频解列、低周减载、振荡解列等,由于维护、管理及装置本身问题,导致各种事故发生时,自动装置失去作用,大大降低供电系统可靠性。(4)石化企业有效装机容量偏小,负荷增长过快,对地方电网依赖性较强,降低了系统本身的可靠性。(5)绝缘化程度较低,在一定条件化,会引发污闪、雾闪、短路等事故,造成大面积停电。

2.3 运行管理

对于石油炼化企业,无论供电结构多么优化,供电设备多么先进,如果管理上没有形成很好的制度或缺乏技术支撑,一样会降低系统的可靠性。

(1)管理单一化,只是侧重于对各种设备的维护和改造,忽视了电网运行方式及配置的研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管理、配置和运行维护的措施,可能会由于一点疏忽,而大大降低了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2)日常管理中,没有建立很好的系统维护、巡检及应急处理措施。

(3)缺乏电力有效调度,可靠性分析手段差,对于电力系统运行的真实情况和各种故障状态不能及时反应,给事故处理带来不便。

3改善石油炼化企业供电系统可靠性措施

通过以上对企业供电系统可靠性指标的分析和描述可以得出,改善企业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应该要降低设备的非计划停运率,提升电气设施的可用系数,延长设备平均连续可用小时,减少用户平均停电次数,降低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等。

3.1 选配合适的供电网络结构

根据企业自身情况,从可靠性、经济性的角度选配供电网络结构,也可是多种结构相结合使用,若选用合理的供电网络结构,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用户每次停电时间、缩小停电范围,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供电系统的可靠性。

3.2 优化供电系统设备

应该从多个方面优化供电系统的基础设施和设备,例如尽量采用免检修设备,降低线路、变电所的故障率;应选用维护少、故障率低、售后服务好、零配件容易采购、便于维修的产品,保证供电系统随时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对于供电系统,若选用各种自动化设备,可以大大缩短停电时间,有效提升系统的可靠性。

3.3 加强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

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企业日常的运行维护、管理和巡检制度,全面管理供电系统,加强技术研究,做好人员储备和日常培训工作,建立良好的应急措施和应急流程,加强可靠性技术分析的研究,通过管理提升供电系统可靠性。

4结语

石油是工业的血液,为了提升石化企业供电的可靠性,应该要对自身情况进行深入分析,优化供电网络结构,改善供电设备,加强日常管理和运行维护,以减少设备故障率、减少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间、缩小停电范围,提高企业供电系统自动化水平为目标,通过多种手段提升企业供电系统的可靠性,为企业生产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陈飞宜.关于提高电力系统供电可靠性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34):73.

电力供应结构例5

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大量企业管理理论已被运用于政府管理的实践,并在帮助政府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在关注到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带给企业的巨大竞争优势后,以及结合电子政务带给政府管理的巨大冲击,国内外已有学者开始在电子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引入企业供应链管理思想,以期提升电子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朱正威和冯波、刘征、张径等人都对此有相当的研究。政府和企业在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表明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于电子公共服务供给过程具有可行性。但这绝不意味着政府管理可以忽视政府和企业间的差异、原封不动的搬进企业服务供应链管理思想。只有厘清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与企业服务供应链间的差异,才能合理的借鉴企业服务供应链的管理方法,构建适合政府自身的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文章首先给出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的内涵分析,然后再从网络结构的各个组成因素对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和企业服务供应链之间地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提升政府电子公共服务质量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公共部门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的内涵分析

电子公共服务是电子政务和服务型公共部门相结合后的产物。服务型公共部门是公共部门改革的目标,而电子政务是公共部门实现转型使其自身成为服务型公共部门的重要手段。服务型公共部门强调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向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为宗旨,以提高服务绩效为目标。电子政务的核心内容在于使公共部门管理和服务借助于现代先进信息技术手段能够被集成,以实现更高效、务实和阳光的公共部门管理与服务。两者结合在一起就主要表现为电子公共服务的供给。电子公共服务为不同于传统公共服务的、公共部门应用电子政务系统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全新业务模式。

电子公共服务是服务型公共部门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服务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公共部门形象的树立,因此如何提升电子公共服务的水平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已有学者分析认为对电子公共服务的供给流程实行供应链管理思想是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实际上,在公共部门公共部门中,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整个流程早已把相关的各个部门连接成一个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从而,公共部门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是指以提升公共部门电子公共服务效能为目标,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围绕核心组织,通过对服务过程中的服务流、信息流、物流等的集成控制,将各级服务提供者以及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功能网链结构。

需要明确的是,本文所探讨的是公共部门通过电子政务提供的公共服务所形成的供应链,这里的服务包括政务信息服务产品和政务服务项目,其提供者是政务职能部门和有政务职能的事业单位,文章探讨的问题限于公共部门电子公共服务领域,既从公共部门通过电子政务提供服务产品到实现对公众的电子公共服务的整个过程。

二、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与企业服务供应链在网络结构上的比较

公共部门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与企业服务供应链在网络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其结构呈立体状态,均涉及垂直结构、水平结构以及各主体在供应链上的水平位置三个结构纬度,以各个部门的服务生产为节点,以工作数量为缓冲,以直接或间接服务供应组织、服务集成组织、直接或间接服务客户为成员组成的复杂拓扑网络。但公共部门电子服务和企业服务作为不同性质社会组织的不同产物,其服务内容和服务性质各不相同,从而导致提供服务的各主体组成的网络拓扑结构也有所不同,文章在借鉴学者宋华关于企业服务供应链的基础上以及结合学者对江苏税务、财政等部门的实地考察总结,现从以下几方面对两种服务供应链的网络拓扑结构给以比较。

1.两者在网络主体方面差异

根据学者宋华的研究,处于企业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中的各主体具有很大差异性,其中包括产品制造企业、产品经营企业、专项物流企业和客户等,这些主体又是以服务型企业为焦点而聚集在该服务网络中,每一个主体都通过自己的活动为供应链创造自己特定的价值,从而使得供应链的总体价值从上到下逐级得到递增。然而作者实地调研得知处于公共部门电子服务供应链上的各主体主要是公共部门各职能部门以及有政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及其各部门,因此企业服务供应链的参与者一般会超越公共部门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中的成员规模,显得更加错综负责。

2.两者在网络构成方面差异

企业服务供应链的网络是混合了两种和多种网络的具有高度复杂性拓扑结构,即其通常是把产品制造网络、物流服务网络、技术服务网络、信息网络和知识网络等中的两种或多种网络融汇在一起,并由这些网络把各个节点成员相互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有机体。公共部门提供的服务产品主要包括信息服务和办事服务,一般不涉及实物的制造,并且大多数电子公共服务很少甚至几乎不涉及实物流动,因此公共部门电子服务供应链主要由服务网络、信息网络和知识网络这几个部分交织在一起而构成。

3.两者在网络中成员关系方面差异

企业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中各主体都具有独立的决策权,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主要是依靠契约来建立和维持的,这种契约建立的基础是经济利益,契约主要表达的是一种互惠互利、相互协作、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利益机制,一旦利益不存在了,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就断裂。公共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因此公共利益始终应被置于公共部门及其各部门利益之前,基于这样的原则,各个主体之间在原有的行政隶属关系基础上更容易形成一种正式的利益协调关系,从而使得各主体之间更易达成让双方互利互惠且稳定的合作关系。

4.两者在网络结构模式方面差异

企业服务供应链是由服务供应组织(包括间接服务供应组织和直接服务供应组织)、服务集成组织、服务客户(包括直接服务客户和间接服务客户)组成的网络拓扑结构,从而呈现X形,其中X形的交叉点即为服务集成组织。公共部门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也是由服务供应组织、服务集成组织以及服务客户组成,但其服务流到服务客户这里就结束,这是因为公共部门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的服务客户一般包括公众和企业,他们就是公共部门的直接服务对象和最终服务对象,从而公共部门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一般呈现出比企业服务供应链更加间短的Y型网络结构。

5.两者在服务集成组织在网络上的位置的差异

在企业服务供应链中,服务集成组织是整条供应链的核心组织,它连接着直接服务供应组织和直接服务对象,负责预测客户需求和管理客户关系,为服务供应组织提供需求信息,主导供应链系统的构建和供应链资源的管理,从而提升供应链的整体服务水平,所以其根本作用就是提升企业服务供应链的总体效益,使其在与其他供应链的竞争中获胜。公共部门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的服务集成组织的基本职能是通过信息技术把服务打包,最后提供给服务客户,所以其根本作用是简化服务对象的负担,为服务对象提供方便。然而,公共部门电子服务供应链上的核心组织并非一定是服务集成组织,它是由具体服务流程的自身建设决定的。一般主动提出某项服务供给或需求项目的组织,其主动性强,对该项目能起主导作用,整条供应链也就由该组织来确定该项目的需求拉动关系,其他环节或组织均以其为核心组织组成该项服务的供应链。同时,以该核心组织所在的主体环节为核心,拉动供应链的服务流程,并由该核心组织实施对供应链的管理。 可见公共部门电子服务供应链的组织构成比企业服务供应链的组织构成更具动态性。

三、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可借鉴的方面

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与企业服务供应链在网络结构上存在的上述差异表明,公共部门不能简单地照搬企业服务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但是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可以结合公共部门自身的各方面因素有选择的学习企业服务供应链管理中已经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方法。

1.借鉴企业服务供应链上的价值链分析

企业服务供应链中的价值链主要描述供应商、生产商、中间商和顾客及其内部战略经营单位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赖关系,从而识别它们分别为顾客创造的价值,并在供应链各个成员间进行合理的价值分配,如此才能有效激励各成员努力提升供应链总价值,从而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同样,在公共部门电子服务供应链的管理中,价值链的提升,不应以牺牲价值链的某一方利益为代价获取另一方的价值提升,否则必将打击供应链成员的积极性,不利于供应链整体服务能力的提升。

2.借鉴企业服务供应链的客户需求至上理念

企业服务供应链中的综合需求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都体现了客户需求至上的理念。企业服务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实践证明,一旦供应链各主体一致遵从客户需求至上的理念,则他们必将赢得客户的忠诚,从而在与其他供应链的竞争中获胜。公共部门在提供电子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也应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增强对客户需求的回应力,重视自身服务能力的提升,使电子公共服务由公共部门导向向客户导向、权力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化,切实地提升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3.借鉴企业服务供应链成员间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关系模式

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为了突破自身资源的限制,与供应链上其他成员在技术和管理上进行协调合作,使企业之间由传统的单纯的买卖或竞争关系转变为新型的合作与竞争并存的伙伴关系模式,从而降低外部交易成本和内部生产成本,并增强了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公共部门也应该改变传统的各自为阵、条块分割局面,从整体和全局出发而形成协调一致的行动计划,如此才能降低公共部门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的整体服务成本,提高供应链的服务质量,提升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服务对象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正威, 冯波.供应链管理思想在电子政务发展中的应用[J].中国行政管理. 2005, 10(1):53-55.

[2]刘征. 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电子政务的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2010, 10(23):62-63.

[3]张径.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公共部门信息流程再造与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生论文,pp55.

电力供应结构例6

现阶段,我国的电力行业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国家对电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系列的资金与政策倾斜,并且针对电力人才需求颁布了相关的教育政策,为供用电专业建设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众多高校就社会大量的电力人才需求与国家政策的驱使推动下纷纷创设了供用电技术专业,加大供用电技术人才的培养,并进行了专业教学模式的探索,力求在人才培养的同时实现工学结合专业教学局面的形成。笔者主要从课程改革、专业目标、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环节对供用电专业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供用电专业课程目标确定与课程改革

供用电专业创设后先进行了课程规划,着重就课程目标进行了研讨还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就课程体系进行了相关的改革。

1.专业目标的确定

高校创设供用电专业后着重进行了课程调研,还就国外的相关教学实践进行了经验借鉴,进而以此为指导,制定了专业教育目标与教育计划、课程核心、教学大纲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专业目标的确定,真正将专业人才的培养作为目标与课程指导进行专业建设。

供用电专业教育目标确定后高校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创新化的开展了一系列的学科培训核心化课程与专业培训项目,初步落实了供用电专业规划。此外,高校还基于教育目标进行了供用电专业使用教学方向的探讨,力求培养出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具备供电施工、管理、检修等综合素质的技能人才。

2.课程改革

高校供用电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进行了相关的专业特色创新,以使课程坚持使用技能性教育为主全面推进。供用电专业课程改革工作开展的目的在于构建实用性强的专业,以求通过专业教育培养出能够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

此外,高校供用电专业课程改革还坚持能力培养思路主导进行总体改革的规划,规划涵盖了一系列的专业能力培养的结构性课程,着重就学生专业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与拓展能力进行了规划设计,从专业英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力绘图与电子线路分析检修专业能力到电力内外线路设计拓展能力等都涉及到,可以说专业课程的改革具有全面性、计划性,为课程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基础指导。

二、专业课程建设

供用电专业建设的主要环节是系统课程的建设,课程建设是基于专业目标与体系规划方案进行的专业课程设计建设活动,其中包括课程资源建设与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建设两大方面。

1.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供用电专业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具体是指与专业教学相关的包括教学大纲、课程体系规划、课程教案、实训课程资源、信息化教学设备等教学资源的建设,从资源内容多样化的特征来看,供用电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要先进行资源整合,在基于现有资源建设的基础上进行资源的丰富创新。一些高校在进行专业建设过程中便着重进行了网络助学资源建设,该种资源创新建设与整合,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专业学术交流的网络良性互动模式的形成。

基于供用电专业技术更新较快的特点,高校在进行教学资源建设工作中要注意电力教材的选择与编制,而且在专业教学中要以实用技能的培训为出发点与落脚点进行特色课程与教学体系的构建。目前,高校在供用电专业建设工作开展中并未基于实际需求进行特色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这是供用电专业建设过程中稍有不足的地方。

2.专业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

伴随着供用电专业教学资源的建设,部分高校还着重进行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以学生本位理念为指导就教学方式与手段进行创新与丰富,以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

传统的高校专业教学方式主要有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讨论式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供用电专业教学方式与手段的创新便基于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了融合创新,增加了供用电专业技能教学中的灵活因素。现阶段应用比较广泛的电力教学方法是项目设计与讨论法,该种方法整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创造积极性,创新化的教学方法能够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笔者认为高校进行专业建设可以采用网络课程教学方式,并同步创建网络教学信息系统,为师生互动提供信息平台,真正实现教学、课外项目实践、讨论及指导解惑等各环节相结合统一于一体,提升专业教育效果。

三、实训基地构建

供用电专业是基于社会需求开设,因此专业建设应该注意提升专业的职业性与技术性水平,还要注重将技术知识与技能教育相结合,通过构建实训教育模式来真正实现教育技术与技能的结合。专业实训基地的构建主要包括基础实训、综合实训与顶岗实训三方面体系的构建。

供用电专业实训基地的构建还可以分为校内实训基地构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构建两方面。其中校内实训基地的构建要涵盖高低压配电技能实训基地、电机电气装置管控基地及配电线路与接触网实训基地等,在实训基地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构建教、学、工相结合的综合模式,并在基地应用中模拟校外实训场景,促进校园氛围最大程度的接近企业应用氛围。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主要是构建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校外实习基地的构建主要借助企业设备、应用环境、工作实际场景将学生学习置于生产与作业一线来辅助学生实训。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专业建设可以推进学生走进企业,走近生产一线,真正起到帮助学生锻炼能力的作用。此外,高校构建基地还要注重加大投资完善各项基地的基础设施,为基地建设奠定资金基础,推进专业建设。

四、师资力量建设

师资力量是影响专业建设的关键影响因素,因此供用电专业进行专业师资力量建设与师资结构优化具有必要性。进行供用电专业师资力量建设要着重就师资的专业技术背景与科研能力方面加强建设,还要创建良好的科研氛氛围,构建形成高校学术经验与科研成果的交流模式。

现阶段,部分高校着重进行了师资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就,其加强师资建设的措施主要有召集不同研究方向的教师开展交流会、定期组织教师培训、组建新老科研团队,以优质的经验师资带动年轻一代教师的科研活动的进展等方式。在加强高校师资力量建设方面中,高校可以着重创建良好的学术氛围,以吸引更多富有创新活力的师资力量。

五、结语

供用电专业是基于近年来社会的电力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专业技能教育课程,部门高校积极探讨该专业建设模式,并不断创新专业教学方式与模式,积极推进电力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笔者认为高校应该着重开展技能实训,增强专业教学的实用性与实践性。

参考文献:

电力供应结构例7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供应链设计;供应链重构

一、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管理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日益自由化和全球化,电子商务在各个行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管理模式从基于单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发展到了基于扩展企业的管理模式,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转变成了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即如何有效地整合、集成和利用由多个企业所提供的信息问题。此时,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结合起来,通过网络建立起自己的电子化的、网络化的供应链。

Chopra和Meindl(2001)认为[1],有两个原因会导致供应链上缺乏合作:一是供应链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二是信息在供应链上传递时经常会被扭曲。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出现,能够促进信息的共享以弥补以上不足,并且对供应链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电子商务全面采用电脑和网络支持企业及其客户之间的交易活动,包括产品销售、服务和支付等。其次,电子商务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接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再次,电子商务促进企业间合作,建立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业务流程的无缝集成,最终达到生产、库存、销售以及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集成,让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发挥最大效能,把理想的供应链运作变为现实。

Maloneetal.(1997)认为[2],信息技术减少了交易和合作成本,从而使层次性的合作提升为市场性的合作。因此,消费者可以直接通过电子商务市场从供应商那里买到自己需要的产品,无需通过销售商的中间环节,从而大大节约交易成本和搜寻成本,供应商也能扩大自己产品的销售渠道,获取更高的利润。

众多学者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相结合的诸多有利之处,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已有较多研究[3]。现有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将供应链上的各种异构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以提高业务流程效率,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4];另一类是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和管理方法,如重新设计分销流程,减少流通中间层,避免价格差异,供应链的重组,供应链的网络化战略研究等,侧重管理模式的创新[5]。然而在企业如何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建立适合自己的供应链上尚有所欠缺,下文将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设计与重构的方法、原则和步骤。

二、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设计策略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设计原则

设计有效的供应链,必须考虑电子商务市场环境中的动态性因素包括市场需求的多变、产品寿命周期缩短、外部竞争加剧、价格、利率和汇率的波动等。为了适应这种多变的市场环境,需要设计一种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系统,从而达到优化供应链管理的功能,使供应链各链节、各功能实现最佳配合与协调,共同保证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设计集成化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系统,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柔性原则。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千变万化,顾客要求的服务水平越来越高,供应链系统必须适应这种特点,这就要求供应链包括生产制造系统、产品设计和研发系统、物流后勤系统在内的各个环节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能对需求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

2.优化原则。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因此供应链的各个节点的选择更应该遵循强—强联合的原则,每个企业只集中精力致力于各自的核心业务过程,这些具有核心业务的独立制造单元具有自我组织、自我优化、面向目标、动态运行和充满活力的特点,能够实现供应链业务的快速重组。

3.简洁原则。电子商务要求企业具有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因而简洁性成为供应链的一个重要原则,供应链的每个节点都应是简洁而有活力的,能实现业务流程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快速组合。比如供应商的选择就应该少而精,以有利于减少采购成本,实施JIT采购和准时生产。

4.协调原则。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业绩好坏取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电子商务具有更强的协同处理功能,供应链系统的设计必须考虑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的能动性、创造性以及系统与环境的总体协调性,只有和谐而协调的系统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

5.创新原则。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性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的管理模式,电子商务环境快速多变的特点要求供应链的设计过程中遵循创新原则。要生成一个创新的供应链系统,就要敢于打破各种陈旧的思想框架,用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审视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体系,进行大胆的改革。

6.战略原则。供应链建模应有战略性观点,通过战略的观点考虑减少不确定的影响。〖JP+1〗从供应链的战略管理角度考虑,供应链的设计必须体现供应链的长期目标,与供应链的长期战略相匹配,要能预见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供应链的系统结构发展应和企业的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在企业的战略指导下进行。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设计过程

供应链设计过程是一个分析问题,提出方案的过程。分析问题就是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分析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从而找出建立有效供应链的机会,同时分析供应链上不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那些对供应链的目标构成威胁的因素,通过企业状况与环境匹配,得出建立高效灵活供应链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以下8个步骤:

第一步,分析市场竞争环境。这里指微观环境,因为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微观竞争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析市场特征的过程要向卖主、用户和竞争者进行调查,以确认用户的需求和因卖主、用户、竞争者产生的压力。通过分析,可以找到供应链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掌握顾客和市场的脉搏。

第二步,分析供应链的现状。主要分析现有供应链上的供需状况,目的在于找出现在供应链中不适应电子商务环境要求的要素,研究供应链开发的方向,分析总结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影响供应链设计的阻力等因素。

第三步,提出供应链设计项目。因为供应链设计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确定设计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资金、技术、人员、设备、时间等等,通过针对现状分析以及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供应链设计项目,分析其必要性以免造成浪费。

第四步,建立供应链设计目标。供应链主要目标在于获得高用户服务水平和低运营成本之间的平衡(它们之间往往有冲突),同时还包括进入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新的分销渠道、改善售后服务水平、提高用户满意程度和降低库存成本等目标。

第五步,构建供应链框架。分析供应链的组成,提出供应链组成的基本框架,供应链中的成员组成分析主要包括制造工厂、设备、工艺和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用户的选择与定位,以及确定选择与评价的标准。

第六步,评价供应链可行性。这不仅仅是策略或改善技术的推荐清单,而且是开发和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第一步。主要是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开发供应链提出技术选择建议和支持。这也是个决策的过程,如果认为方案可行,就可进行下面的设计;如果不可行,就要进行重设计。

第七步,设计和创建供应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供应链的成员组成(供应商、设备、工厂、分销中心的选择与定位);原材料的来源,包括供应商、流量、价格、运输等;生产设计,包括需求预测,生产什么产品、生产能力、生产作业计划、成本控制和库存管理等;分销任务与能力设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物流管理系统设计等。

第八步,检验和实施供应链。供应链设计完成后,应通过一定的方法、技术进行测试,看其是否可以持续满足客户递送的时间、产品数量等方面的要求及快速响应关键客户的需求,以提高供应链的响应性和服务质量。如有不行,返回重新设计。如果不存在什么问题,就可实施供应链。

此外,在遵循上述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还应该考虑供应链系统中内外要素的制约,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供应链设计是一个开放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不可能一次设计就解决所有问题,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在产品开发初期设计供应链,产品设计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同时考虑供应链的结构问题,以获得最大化的潜在利益。再次,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除了电子商务这一商务环境要素外,供应链的环境因素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在设计供应链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宏观环境要素。最后,电子商务环境下产生了各种先进的制造模式,这些先进制造模式一方面为供应链的设计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宽泛的技术选择条件,另一方面客观上推动供应链不断进行创新设计和重构。

三、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重构策略

供应链设计方案确定后,接下来的就是把设计的方案付诸实施,也即对现有的供应链进行重构。供应链重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牵涉到很多管理细节问题,供应链上每一个不适应电子商务要求的环节都是重构的对象。其中涉及面多、影响较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组织重构、流程重构、资源重组。下文就从这几方面来探讨供应链重构问题。

(一)组织重构

组织重构是供应链重构的重要方面,它为供应链的有效运行建立起支撑的“骨架”,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供应链的组织架构反映了供应链上的权力关系和联系方式,同时也决定了信息在供应链上的传递方式。组织架构的好坏将影响到供应链上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积极性和能力的最大发挥,所以说它关系到供应链实施的成败。电子商务环境对供应链的组织架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供应链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的组织架构应该适应这种特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组织重构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职能机构扁平网络化。传统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形的垂直结构,包括决策层、职能层和执行层,指令和信息是逐级单向传递的,指令由上到下,原始信息由下到上。传统的组织结构具有很大的弊端,表现在决策速度慢、信息容易失真和供应链的反映灵敏度低,这种结构已经不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要求,所以在供应链重构中要用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来代替这种金字塔形结构。扁平化的组织要求减少不增值的管理层次,各级之间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职能之间进行网络化的连接,信息在组织中是网络化传递,从信息源同时向其他各部门发散。在这样的组织中更多地采用项目团队和矩阵结构的组织方式,具有很大的柔性,能够适应电子商务的快速响应的需要。

2.进行适当的分权。分权就是高级管理人员把部分决策权分给低级的管理人员,更多地让员工参与决策。分权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主动和积极性,增加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面临的市场环境和顾客需求瞬息万变,供应链需要对这种变化做出快速响应才能保持竞争力,高度的集权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因此,在供应链的组织重构中应进行充分的分权。分权的程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分权的偏好,二是员工对分权的接受程度与能力。组织分权的偏好高,分权程度高,反之则低。员工对分权的接受程度与能力强,可以分权的程度高,反之则低。这两者的交集就是组织的分权度。不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组织的分权程度受到环境的制约有时不以组织的偏好决定,唯一的途径就是提高员工的分权接受程度和能力,让那些有能力和愿意承担责任的人来承担供应链的部分决策权力。

3.缔造学习型组织。电子商务是科技创新的产物,是知识经济的体现,供应链上的企业要跟上电子商务时代的变化,不断自我更新,就必须向学习型组织转变。学习型组织能够自我创新、自我提升,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保持永远向上的活力,同时它具有重视知识、鼓励创新、开放思维的特点。供应链的学习型特点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供应链节点企业要成为学习性组织;二是节点企业之间在合作竞争关系中要相互学习;三是整条供应链向供应链外学习。在供应链的组织重构中,要从这三个方面把供应链塑造成学习型的供应链。

(二)流程重构

流程就是做事的方式,流程重构就是要改变那些不合理的做事方式,以适应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需要。方案制定后,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流程至关重要。传统供应链流程中表现出许多不适应电子商务环境要求的地方,表现为:流程各环节质量不统一,导致产品检验、质量监测等成本的发生;流程各环节生产能力不一致,造成大量的在制品库存和等待时间;流程物理路线设计的不合理,增加了流程中运输、转移等非增值活动;流程的过渡复杂减缓了物流、信息流等的流速,增加了管理和后勤系统的负担,等等。流程重构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消除非增值活动。通过各环节的协调,流程路线的重新设计,提高各环节质量意识等方法,减少流程中的库存、运输转移、返工、检测等活动。例如,用JIT的思想设计流程,就可以大幅度减少非增值活动。

2.工作整合。流程中许多工作是可以合而为一的,工作的整合,可以减少交接手续,大幅度提高效率水平。工作整合,既可以采取几项工作归一人完成的形式,也可采取将完成几道工序的人组合成小组或团队的方式。

3.流程改进。将生产周期长的连续式流程,以及因各工序间缺少沟通易产生生产误差甚至差错的平行式流程,改进为同步流程。同步流程的优势在于其工序在互动的情况下同时进行,它不仅能缩短周期,而且通过各工序的交流,互相调整,及时发现问题,从而提高效率,减少浪费。

流程改造策略远不止以上几种,各企业应根据自身具体问题,创造性地寻找适合自身的策略。但不管是什么策略,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要加强流程网络的总体规划,使流程间彼此协调,降低内耗。

(三)资源重组

电力供应结构例8

1 城市配电网结构及要求

我国相比较其他发达国家,在电网的规划上欠缺完善的研究方法。电力企业管理水平随着规划情况的改变而改变。从电力市场的整体环境来审视电网的价值,是建立在导电规划水平上。根据电力市场的外部环境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然后处理得出电力的供求关系,整改长期的缺点走向缓和局势。城市配电网的结构在于“重发、不管用、轻供”的问题下,因此导致网络结构繁杂,不能将投资资金有所利用。所以城市配电网的结构在建立供电可靠性上,起到重中之重的作用。在考虑电荷的负责转移能力上,必须采用环网结构的对供方式,提高可靠性指标达到“N-1”的标准。

城市配电网的结构,是考虑经济条件的前提下对配电网架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的提高。无论线路是以辐射、单环网还是双环网的方式进行开关配置,都应对配电网进行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的实施,是取决于一次系统的建立和二次系统的配置。对城市配电网的要求是从结构规划、功能规划、通信规划。

自动化的结构是依照开放性、安全性、可靠性、简化性的原则下进行创立的,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能源的安全运行、维护简单、节约投资资金的目的。自动化结构是从两个方面构建规划。首先是建立纵向结构,对配网规模、规划通信网络、二级结构的设置、流量状态构成二至三层的结构维护,在三层系统下,要做到上传下达的作用。无论是在变电站还是供电所都要把现场的终端信息上报至主站,接受主站的安排命令后,对管辖范围进行故障处理。最后建立横向结构,在以主站作为第一层后,二层建立为底层终端,通过将各个系统独立建立的同时,还可以到达信息共享。功能规划是根据主站、子站以及元档终端的特点进行分别设置。通信规划是以配网自动化作为建设关键,配电运行方式、管理功能设置作为配电系统通信的基础轨道,并将光线通信和波载通信技术结合在一体,为提高配电网的灵活性、自由拓展功能做出突破。

2 建设供电可靠性管理信息平台

电力企业的深化改革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更高,建立出供电可靠性管理信息平台,能够赢取最大的生产效益,适应当地的电力供应,并可以随着系统进行同步开发,实现平台上的信息流转,把原始数据加工为具有规范性的信息,对数据进行整理规划,找寻出适合企业电力发展趋于可靠性的方式方法。建立系统的总体目的是,采用基于J2EE组建体系架构的B/S结构,建设集中获取供电可靠性的管理信息平台。企业集团的运作与管理应满足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信息系统应在高度的集成条件下,自动化完成主机获取信息,减少人工作业,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准性。强化对基础数据和运行数据、统计指标、基础指标的管理指导水平。

业务发展对现行的系统数据都有显著的影响,为定义详细的软件结构系统程序处理都要明确的规范说明。SOA应用架构体系要保证平台要具有开放性与兼容性,在J2EE的三层结构体系下,建设出的信息管理平台要具有足够的扩展性和适应性。电力员工在供电可靠性管理下建立出的管理平台是实现手工录入、计算机软件、手工汇总的管理工具。这样可以减少录入的重复性、缓解数据维护的紧张度。为可靠性管理带来更多的准确数据,实现可靠性专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可为数据逐一上报的环节上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实现可靠性数据的统一汇总、综合查询数据。供电可靠性管理平台为配电网的管理带来更标准、更规范、更具有信息化的操作依据。

3 加强可靠性数据的统计及分析

供电可靠性是指城市的各个电网在供电系统下持续供电的能力,为体现出城市电网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应直接统计出供电系统下为城市用户输送电力的供电水平。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生活中,人民对电力可靠性的依托建立在对城市电网规划和改造上,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提供供电企业不断进步的推动力。努力开展电网规划,可以满足用户用电需求的可靠性指标,部分电网存在运行寿命周期不能到达淘汰标准就更换改造,对资金造成浪费。在投资浪费的同时,还出现另一个问题是,对供电网经济的评估过于简单会导致得出的结论不够科学,将供电可靠性与经济性的矛盾激烈,成为在电网规划中的难点问题。

3.1 加强可靠性数据的统计可以带动经济成本的提高

高水平的电网经济性研究方法会致使供电可靠性的数值与经济的投入成本发生变动,影响供电可靠性的平稳。根据供电可靠性进行分析得出只有拥有合理的电网规划才能进一步满足供电可靠性到达指标。供电可靠性可以保障工作的建立和完善管理规章制度、考核标准,并约束员工在适时过程中遵守相关制度的落成。现在的电力发展需要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辅助以达到信息的合理化运行,为提高市场的应变能力,需运用检测手段对供电情况进行早期控制,而且在停电时间要遵守企业制定的停电制度,对停电时间内进行合理的安排。

3.2 加强可靠性数据的统计可以防微杜渐

日常电力巡检是维护工作稳定进行的关键,通过发现问题、隐患可以及时对突发状况进行预判,对加强城市电网的可靠性有利无害,而且通过日常的维护与改进,提高设备水平,供电企业今后的发展增光添彩。作为供电企业在为居民提供电力的同时,向用户们宣传安全用电意识和保护电力设备意识,从深处提高居民的供电可靠性的认知度。分配各个部门的任务职能时,要对管理体系与评估水平进行严格的分化,组织员工进行预防演练,模拟事件发展,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能力,促进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开展。

3.3 加强可靠性数据的统计可以加强对故障的预判能力

供电企业在培训岗位员工上要注意对专业技能的培训,只有加深对工作质量的监督,才能严格维持企业供电的可靠性。员工们的技能在高科技手段的协助下,可以应对供电企业市场的改变,以及对故障进行预判。电网维护人员在工作中进行自动化维修业务技术水平培训,提高电网故障检测、定位故障、及时恢复用电、电网故障处理等专项技术,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力,充分体现出工作人员爱岗敬业的专业素质。工作人员不断为配网的可靠性注入新的热血,将自身的积极性、创造性融入进去,而且在向用户们宣传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的相关知识,提高用户们的安全意识。

4 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城市电网结构的探索,制订出适合现在国家电网配置的体系结构。应对城市电网供电可靠性的需求,建设具有管理效果的信息平台,可以有效查找出停电时间、故障位置等问题,减少停电次数,保证电力供应,对日常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定,可以为以后事故发生进行预判,完善供电企业对可靠性的需求。

参考文献

电力供应结构例9

1 分布式电源的概述

1.1 分布式电源的定义

区别于传统集中发电和远距离传输的发电形式,分布式电源是建立在先进的技术之上,借助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地区电力供应的一种电力供应方法,通常发电功率为数千瓦至50MW左右,分散在用户附近,能够与周围环境很好地兼容。

分布式能源是复合型的能源利用技术,其发电方法是采用某区域内固有的资源在此区域内发电,并且提供给此区域的用户使用。分布式电源的先进技术主要体现在风能、太阳能、天然气能源等自然能源以及废气废燃料等再生能源的利用等方面,而且大都以分散的形式覆盖在用户周围区域中。在电网未覆盖的区域,分布式电源作为独立分散的小型电源起着给周围用户提供电源的重要作用,使每一个用户都能享受到用电服务。

1.2 分布式电源的特点

分布式电源作为一种新型环保的供电方式,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区别于传统的集中供电方法。传统的集中供电方法是在前端集中输出负载所需要的各种电压,从而再向负载体供电。分布式电源主要由并网结构和发电系统构成,正是因为其结构的不同,分布式电源相对于传统集中供电方式而言有许多优点。

1.3 分布式电源的结构

分布式电源主要由并网结构和发电系统两方面构成。分布式电源的并网结构主要是建立两方面的联系,一方面是建立配电的网络和分布式电源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是用户和分布式电源的联系。其中,前者是网络关系,后者是供售联系,其主要的作用是对分布式电源进行监测、控制与调度。

发电系统主要由发电模块和输变电模块单元两个方面组成。输变电单元是保证电力送出运行的基础,起着解决发电端和负载终端之间的高速路瓶颈作用。发电系统的接入能力决定了电力系统的运作方式,目前发电系统中运用最广泛的和比较成熟的是风能、太阳能、天然气能源发电。但因受环境影响较大,经常有不稳定的因素存在。因储能容量有限制,在供电不足的情况下,分布式电源更能使电量利用率实现最大化。

1.4 分布式电源的设计方法

分布式电源是由并网结构和发电系统组成的,其中分布式发电装置是分布式电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当今的分布式电源主要是指用液体或者气体燃料的内燃机、微型燃气轮机和各种工程用的燃料电池等。分布式电源通过发电装置产生电能,再通过输变电装置和并网结构把电能输送给最终用户。

2 分布式电源的应用

相对于传统集中供电而言,分布式电源具有低污染排放、灵活方便、高可靠性和高供电效率的特点。这就使得分布式电源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 节省电网投资,降低电能消耗,促进环保事业发展

我国疆土辽阔,资源丰富,完成电网的覆盖就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且有些地区偏远,人口稀少,也会使得对其电力供应的难度加大电力。另外,我国的电力供应多为火力供应,环保问题严重,传统的远距离传输也会造成巨大的电能消耗和浪费。而分布式电源多是利用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能源,能够就地取材,这就大大降低了电网建设成本低,减少了传输过程中电能的消耗和浪费,同时实现了环保的要求,对于地区的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

2.2 提高电力系统可靠性,实现能源多类利用,稳定电力供应

从以往国内外众多的电力事故来看,一定范围内的停电事故是永远存在的。当电网出现大面积停电事故时,分布式发电系统可以保持正常运行,维持正常的电力供应,从而提高了供电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分布式电源的电力供应能源有天然气、风力、太阳能等多种类型,这就实现了能源的多类利用,促进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和能源利用结构的合理调整。

2.3 调节电力高峰,满足电力市场需要,促进智能电网建设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都有了各种各样的电器,其中不乏大功率电器,比如空调、电冰箱和电暖器等,这就造成冬夏两季成为电力负荷的高峰时期。而采用分布式电源和传统电力供应相结合的方式,可以良好地解决解决这个问题,良好地调节电力高峰,促进国家电网的建设,满足市场的需求。

3 分布式电源的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的电网正处一个全国联网的初级阶段,而且用电负荷大、电力紧缺。

分布式电源也受用户的需求、电力市场、所在区域的能源条件和政策法规的影响,时常会不断地启动和停止,使得配电网的电压出现频繁的波动,线路上的电流不断地发生变化,从而引起电压闪变。另外,分布式电源需要大量电子技术和设备的支持,这也给电力系统带来了大量的谐波,从而形成谐波污染。

分布式电源是当前电网建设的新兴产业,是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而在新能源界兴起的新型技术,同时也是未来能源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在目前的社会,分布式能源是极具重要意义的发电方式,随着在电力系统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高,其应用前景也越来越大。建设分布式电源方面的技术还在不断发展中,分布式电源的正常应用还处在不稳定的时期,把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仍有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要想让分布式电源在发挥巨大优势的同时,安全接入电网,形成新的保护策略是势在必行的。整个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是保障分布式电源有效发展的前提,因此相关部门应提出并实施相应的解决方案,解决分布式电源接入电网的安全问题,使分布式电源在拥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4 结束语

电力供应结构例10

一、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管理的挑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日益自由化和全球化,电子商务在各个行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管理模式从基于单个企业的管理模式发展到了基于扩展企业的管理模式,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转变成了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即如何有效地整合、集成和利用由多个企业所提供的信息问题。此时,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得优势,最好的办法就是把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结合起来,通过网络建立起自己的电子化的、网络化的供应链。?

chopra和meindl(2001)认为[1],有两个原因会导致供应链上缺乏合作:一是供应链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目标,二是信息在供应链上传递时经常会被扭曲。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出现,能够促进信息的共享以弥补以上不足,并且对供应链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电子商务全面采用电脑和网络支持企业及其客户之间的交易活动,包括产品销售、服务和支付等。其次,电子商务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接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再次,电子商务促进企业间合作,建立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业务流程的无缝集成,最终达到生产、库存、销售以及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集成,让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发挥最大效能,把理想的供应链运作变为现实。?

malone et al. (1997) 认为[2],信息技术减少了交易和合作成本,从而使层次性的合作提升为市场性的合作。因此,消费者可以直接通过电子商务市场从供应商那里买到自己需要的产品,无需通过销售商的中间环节,从而大大节约交易成本和搜寻成本,供应商也能扩大自己产品的销售渠道,获取更高的利润。?

众多学者充分认识到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相结合的诸多有利之处,对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已有较多研究[3]。现有研究成果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将供应链上的各种异构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以提高业务流程效率,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4];另一类是研究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和管理方法,如重新设计分销流程,减少流通中间层,避免价格差异,供应链的重组,供应链的网络化战略研究等,侧重管理模式的创新[5]。然而在企业如何在电子商务条件下建立适合自己的供应链上尚有所欠缺,下文将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设计与重构的方法、原则和步骤。?

二、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设计策略?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设计原则?

设计有效的供应链,必须考虑电子商务市场环境中的动态性因素包括市场需求的多变、产品寿命周期缩短、外部竞争加剧、价格、利率和汇率的波动等。为了适应这种多变的市场环境,需要设计一种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系统,从而达到优化供应链管理的功能,使供应链各链节、各功能实现最佳配合与协调,共同保证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设计集成化的电子商务供应链系统,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柔性原则。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千变万化,顾客要求的服务水平越来越高,供应链系统必须适应这种特点,这就要求供应链包括生产制造系统、产品设计和研发系统、物流后勤系统在内的各个环节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能对需求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

2.优化原则。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因此供应链的各个节点的选择更应该遵循强—强联合的原则,每个企业只集中精力致力于各自的核心业务过程,这些具有核心业务的独立制造单元具有自我组织、自我优化、面向目标、动态运行和充满活力的特点,能够实现供应链业务的快速重组。?

3.简洁原则。电子商务要求企业具有灵活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因而简洁性成为供应链的一个重要原则,供应链的每个节点都应是简洁而有活力的,能实现业务流程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研究的快速组合。比如供应商的选择就应该少而精,以有利于减少采购成本,实施jit 采购和准时生产。?

4.协调原则。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业绩好坏取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电子商务具有更强的协同处理功能,供应链系统的设计必须考虑是否形成了充分发挥系统成员和子系统的能动性、创造性以及系统与环境的总体协调性,只有和谐而协调的系统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

5.创新原则。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没有创新性思维,就不可能有创新的管理模式,电子商务环境快速多变的特点要求供应链的设计过程中遵循创新原则。要生成一个创新的供应链系统,就要敢于打破各种陈旧的思想框架,用新的角度新的视野审视原有的管理模式和体系,进行大胆的改革。?

6.战略原则。供应链建模应有战略性观点,通过战略的观点考虑减少不确定的影响。〖jp+1〗从供应链的战略管理角度考虑,供应链的设计必须体现供应链的长期目标,与供应链的长期战略相匹配,要能预见到企业未来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供应链的系统结构发展应和企业的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在企业的战略指导下进行。?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设计过程?

供应链设计过程是一个分析问题,提出方案的过程。分析问题就是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分析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从而找出建立有效供应链的机会,同时分析供应链上不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那些对供应链的目标构成威胁的因素,通过企业状况与环境匹配,得出建立高效灵活供应链的解决方案。主要包括以下8 个步骤:?

第一步,分析市场竞争环境。这里指微观环境,因为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的微观竞争环境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析市场特征的过程要向卖主、用户和竞争者进行调查,以确认用户的需求和因卖主、用户、竞争者产生的压力。通过分析,可以找到供应链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掌握顾客和市场的脉搏。?

第二步,分析供应链的现状。主要分析现有供应链上的供需状况,目的在于找出现在供应链中不适应电子商务环境要求的要素,研究供应链开发的方向,分析总结企业存在的问题及影响供应链设计的阻力等因素。?

第三步,提出供应链设计项目。因为供应链设计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在确定设计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资金、技术、人员、设备、时间等等,通过针对现状分析以及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供应链设计项目,分析其必要性以免造成浪费。?

第四步,建立供应链设计目标。供应链主要目标在于获得高用户服务水平和低运营成本之间的平衡(它们之间往往有冲突),同时还包括进入新市场、开发新产品、开发新的分销渠道、改善售后服务水平、提高用户满意程度和降低库存成本等目标。?

第五步,构建供应链框架。分析供应链的组成,提出供应链组成的基本框架,供应链中的成员组成分析主要包括制造工厂、设备、工艺和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及用户的选择与定位,以及确定选择与评价的标准。?

第六步,评价供应链可行性。这不仅仅是策略或改善技术的推荐清单,而且是开发和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第一步。主要是在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开发供应链提出技术选择建议和支持。这也是个决策的过程,如果认为方案可行,就可进行下面的设计;如果不可行,就要进行重设计。?

第七步,设计和创建供应链。主要解决以下问题:供应链的成员组成(供应商、设备、工厂、分销中心的选择与定位);原材料的来源,包括供应商、流量、价格、运输等;生产设计,包括需求预测,生产什么产品、生产能力、生产作业计划、成本控制和库存管理等;分销任务与能力设计;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物流管理系统设计等。?

第八步,检验和实施供应链。供应链设计完成后,应通过一定的方法、技术进行测试,看其是否可以持续满足客户递送的时间、产品数量等方面的要求及快速响应关键客户的需求,以提高供应链的响应性和服务质量。如有不行,返回重新设计。如果不存在什么问题,就可实施供应链。?

此外,在遵循上述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还应该考虑供应链系统中内外要素的制约,特别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供应链设计是一个开放的、螺旋上升的过程,不可能一次设计就解决所有问题,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次,在产品开发初期设计供应链,产品设计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同时考虑供应链的结构问题,以获得最大化的潜在利益。再次,充分考虑环境因素,除了电子商务这一商务环境要素外,供应链的环境因素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在设计供应链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宏观环境要素。最后,电子商务环境下产生了各种先进的制造模式,这些先进制造模式一方面为供应链的设计方案的选择提供了宽泛的技术选择条件,另一方面客观上推动供应链不断进行创新设计和重构。?

三、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重构策略?

供应链设计方案确定后,接下来的就是把设计的方案付诸实施,也即对现有的供应链进行重构。供应链重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牵涉到很多管理细节问题,供应链上每一个不适应电子商务要求的环节都是重构的对象。其中涉及面多、影响较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组织重构、流程重构、资源重组。下文就从这几方面来探讨供应链重构问题。?

(一)组织重构?

组织重构是供应链重构的重要方面,它为供应链的有效运行建立起支撑的“骨架”,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供应链的组织架构反映了供应链上的权力关系和联系方式,同时也决定了信息在供应链上的传递方式。组织架构的好坏将影响到供应链上最活跃的因素——人的积极性和能力的最大发挥,所以说它关系到供应链实施的成败。电子商务环境对供应链的组织架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供应链具有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的组织架构应该适应这种特点。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组织重构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职能机构扁平网络化。传统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形的垂直结构,包括决策层、职能层和执行层,指令和信息是逐级单向传递的,指令由上到下,原始信息由下到上。传统的组织结构具有很大的弊端,表现在决策速度慢、信息容易失真和供应链的反映灵敏度低,这种结构已经不适应电子商务环境的要求,所以在供应链重构中要用扁平化、网络化的组织结构来代替这种金字塔形结构。扁平化的组织要求减少不增值的管理层次,各级之间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职能之间进行网络化的连接,信息在组织中是网络化传递,从信息源同时向其他各部门发散。在这样的组织中更多地采用项目团队和矩阵结构的组织方式,具有很大的柔性,能够适应电子商务的快速响应的需要。?

2.进行适当的分权。分权就是高级管理人员把部分决策权分给低级的管理人员,更多地让员工参与决策。分权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主动和积极性,增加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快速响应能力。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面临的市场环境和顾客需求瞬息万变,供应链需要对这种变化做出快速响应才能保持竞争力,高度的集权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因此,在供应链的组织重构中应进行充分的分权。分权的程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分权的偏好,二是员工对分权的接受程度与能力。组织分权的偏好高,分权程度高,反之则低。员工对分权的接受程度与能力强,可以分权的程度高,反之则低。这两者的交集就是组织的分权度。不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组织的分权程度受到环境的制约有时不以组织的偏好决定,唯一的途径就是提高员工的分权接受程度和能力,让那些有能力和愿意承担责任的人来承担供应链的部分决策权力。?

3.缔造学习型组织。电子商务是科技创新的产物,是知识经济的体现,供应链上的企业要跟上电子商务时代的变化,不断自我更新,就必须向学习型组织转变。学习型组织能够自我创新、自我提升,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保持永远向上的活力,同时它具有重视知识、鼓励创新、开放思维的特点。供应链的学习型特点体现在三个层面上:一是供应链节点企业要成为学习性组织;二是节点企业之间在合作竞争关系中要相互学习;三是整条供应链向供应链外学习。在供应链的组织重构中,要从这三个方面把供应链塑造成学习型的供应链。?

(二)流程重构?

流程就是做事的方式,流程重构就是要改变那些不合理的做事方式,以适应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的需要。方案制定后,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流程至关重要。传统供应链流程中表现出许多不适应电子商务环境要求的地方,表现为:流程各环节质量不统一,导致产品检验、质量监测等成本的发生;流程各环节生产能力不一致,造成大量的在制品库存和等待时间;流程物理路线设计的不合理,增加了流程中运输、转移等非增值活动;流程的过渡复杂减缓了物流、信息流等的流速,增加了管理和后勤系统的负担,等等。流程重构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消除非增值活动。通过各环节的协调,流程路线的重新设计,提高各环节质量意识等方法,减少流程中的库存、运输转移、返工、检测等活动。例如,用 jit 的思想设计流程,就可以大幅度减少非增值活动。?

2.工作整合。流程中许多工作是可以合而为一的,工作的整合,可以减少交接手续,大幅度提高效率水平。工作整合,既可以采取几项工作归一人完成的形式,也可采取将完成几道工序的人组合成小组或团队的方式。?

3.流程改进。将生产周期长的连续式流程,以及因各工序间缺少沟通易产生生产误差甚至差错的平行式流程,改进为同步流程。同步流程的优势在于其工序在互动的情况下同时进行,它不仅能缩短周期,而且通过各工序的交流,互相调整,及时发现问题,从而提高效率,减少浪费。?

流程改造策略远不止以上几种,各企业应根据自身具体问题,创造性地寻找适合自身的策略。但不管是什么策略,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要加强流程网络的总体规划,使流程间彼此协调,降低内耗。?

(三)资源重组?

供应链重构的另一重要方面是资源重组,电子商务环境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上的企业资源是为功能服务的,随着企业行为面向过程的转变和对企业经营柔性、精简性等要求的提高,企业必须重新构造其资源配置模式以使其和过程相一致。随着企业“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模式的转变,当企业向顾客承诺的交货提前期较短时,为了保证能够实现承诺,企业需要投入更大的物流或生产能力。供应商和客户成为企业的两种非常重要的资源,在资源重组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两种资源。另外,速度作为电子商务竞争的基础之一,也正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供应链管理也要把时间纳入企业资源管理之中。?

资源重组的核心是供应商资源和客户资源的重组,充分利用 internet进行搜索,综合评价各供应商的资本、人力、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从中挑出适合电子商务供应链战略的部分供应商,形成供应链的一部分。同时分析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现状,确定企业的目标客户群,形成供应链的下游部分。这时,一条供应链的雏形才算完成。由于电子商务环境的动态性决定了这种重组的经常性,而不是一步到位的。然后,整合供应链上的资本、技术、人力和信息等资源,把各节点企业的优势资源挖掘出来,充分发挥其优势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取长补短的局面,把有限的资源从那些弱势项目中退出,形成核心竞争力。?

四、结论?

上文研究了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设计和重构策略。首先,提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进行供应链设计应该遵守的原则。其次,通过分析得出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设计的步骤,并阐述了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最后,论述了在供应链设计完成后应如何对企业进行调整和重构,使设计方案能够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切实实施。这些研究结果对企业电子商务条件下建立适合自己的供应链具有参考价值,对改进供应链管理绩效和提高经济效益具有积极意义。然而无论是电子商务还是供应链管理在我国的发展都不够成熟,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如何真正有机地结合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提高供应链绩效,从而提高整条供应链市场竞争力尚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参考文献:?

[1]chopra,s.,meindl,p.supply chain management[m].new jersey:prentice hall press,2001.?

[2]malone,t.w.,yates,j.,benjamin,r.electronic markets and electronic hierarchies[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1997(30):484-497.?

电力供应结构例11

0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社会对电力需求逐年增长,对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其中10kV中压配电网网架的建设更是支接关系到用户的供电质量及可靠性水平,意义重大。

1 中压配电网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对城市电网及农村电网进行改造,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由于电源不足等先天问题,配电网网架的优化规划一直是供电部门棘手的现实问题。随着近郊城市化程度的迅速提高,对配电网网架结构提出了较高要求,中压配电网网架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①现有配电网10kV线路以辐射供电为主,负载率过高,分段不合理,联络数过少,无法满足N-1准则;②现有配电网变电站电源点过少,10kV出线仓位过少,小容量中压用户占用变电站10kV仓位过多,导致变电站10kV仓位利用效率低下;③网架不合理,线路长、用户多,10kV线路供电半径过大等。

2 中压配电网评估体系

2.1 评估系统的构建 某电力公司经过了过去一、二十年的信息化建设过程,已经形成了大量的信息系统,如电力营销系统、电网调度管理系统、生产管理系统PMS等,特别是PMS系统的建成,真正实现了基于GIS系统的输配电管理,并使基于PMS系统的中压配电网评估成为可能。

中压配电网评估系统的总体架构,评估系统从PMS、SCADA、CIS系统中采集数据,并经过匹配及分类存储,供评估系统调用。DSADA系统目前正在逐步投运中,其全部建成将使得各级压配电站数据监控成为可能。

2.2 评估指标分析 对配电网现状进行梳理,列出现状指标,并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目标值。

对于架空网络,主要分析架空线分段/联络数、架空线分段容量情况、供电半径、负荷转移能力等。对于电缆网络,主要分析负荷转移能力、仓位利用率等,根据用户申请容量大小,制定相适应的供电方案。

3 中压配电网目标网架结构分析

3.1 “以电源点为中心,分布配置K型站”的原则 对于正处在快速发展期的配电网络,由于现有电源点布点缺乏,10kV出线仓位过少,小容量中压用户占用变电站10kV仓位过多,导致变电站10kV仓位利用率低下。

考虑到10kVK型站接线方式清晰、灵活,其出线带继电保护,且10kV母线带自切,故障点判断容易,可较快实现负荷转移,具备较强的负荷释放能力,故在优化10kV配电网结构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以电源点为中心,分布配置K型站”的原则.

3.2 配电网“分层分区、适度交错”的原则 长期以来,10kV配电网网架一直存在着错综复杂、参差不齐的混沌状态,这给配电网的运行带来很大的隐患,其主要原因是地区发展不平衡,配电网网架结构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原则。在配网规划中,应该按照“分层分区、适度交错”的原则,理顺配电网层次结构,明确区块性质,做到结构合理,避免不同性质的配网结构无序交错。

将配电网分为2个层次:层次一由10kV专线、P型站(开环点前)、K型站及架空线主干线组成;层次二由P型站(开环点后)、K型站至P型站及10kV用户、架空线支线及杆变等组成。按此结构区分,层次比较清晰,结构较为明确。

将配电网络按区域性质分为“电缆网络”及“架空网络”,在具体规划工作中,应注意电缆网络及架空网络的适度交错,以“简单易行、利于运行”为原则,避免过度复杂的网络结构。

3.3 配电网目标网架结构 目标网架结构应按照“分层分区”的思想,形成层次清晰、简洁明确的网架结构。对于架空网络,根据架空网络的发展阶段,采取图3的各种方案改造,确保调度运行灵活,负荷转移方便。

对于电缆网络,可参考图5的网架结构,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必须做好配电网发展的过渡方案,尤其对于环网接线,应有近期及远期的相应方案,对于规划方向不甚明确、环网成环可能性较小的地块,不宜采用环网接线。

在电缆网络分层结构中,K型站起着“节点”的作用,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宜引导用户集中建设,并以K型站方式为主体,避免日后大规模改造。K型站规划容量不宜超过12000kVA,K型站单条出线负荷控制在4000kVA及以下,P型站则接2000kVA及以下大用户。

4 配网建设的关键

4.1 10kV架空线分期建设方案 10kV架空线宜采用多分段三联络的连接方式,达到“手拉手”和“N-1”原则。在架空网络建设完善过程中,须注意分段建设及过渡方案的考虑。①在初期负荷较轻的情况下,可采用“一分段一联络”方式,每回线路负载率宜不大于50%;②当线路负载率达到67%左右,考虑采用“二分段二联络”方式;③最终负载率以75%为宜,采用“多分段三联络”方式。以上不同方式应该是循序渐进、逐步优化的过程,并根据附近电源点的情况因地制宜、适度发展。

4.2 环网的过渡方案 对于环网接线方式,应避免主回路电缆迂回,且主回路的环网节点不宜过多,力求缩短主回路成环的建设周期。

考虑到地区发展的阶段性,环网接线模式应考虑过渡方案。在初期,考虑采用单环网接线模式,两条线路负载率不超过50%;随着地区发展,可考虑形成多分段两联络,每条线路负载率不超过67%,提高线路利用率;随着负荷进一步发展,可考虑建设第二环,采用双环网接线。

4.3 K型站配置的数量 变电站建设与K型站设置的关系与K型站所供负荷、变电站主变容量、变电站的供电能力、直供用户和K型站所供负荷在变电站所供总负荷中的比例有关。

在远期配电网络规划时,变电站主变容量为20MVA,平均每段母线可配置1~2座K型站;变电站主变容量为31.5MVA,平均每段母线可配置2~3座K型站;变电站主变容量为40MVA,平均每段母线可配置3~4座K型站。具体需视地区具体情况而定。

4.4 K型站进出线的控制 在电网建设的初期,电源不足是电网建设的主要矛盾。此时,可在地区内设置K型站,延伸10kV母线,增加10kV仓位,利用K型站取得的较好负荷释放能力。当负荷发展一定程度后,考虑改接K型站的进线电源,并尽量实现K型站电源来自2个不同的变电站,形成一定的负荷转供能力,以提高现状变电站的供电能力。

一般而言,建议K型站所供最大容量控制在12000KVA以下。K型站出线若采用辐射接线模式,10kV出线数量可控制在6~12回;若采用环网接线模式,可控制在4~6回。在实际操作中,需视地区内用户、P型站或箱变的数量和容量的具体情况,灵活确定K型站10kV出线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