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15 11:01:3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篇石油工程专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 引言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综观世界各国,工程应用性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多种多样[1],比较典型的有:德国是面向职业的专业教育;澳大利亚强调工学结合(IBL)的专业教育;我国台湾地区是一种实务导向的专业教育;CDIO国际合作组织提出了国际工程教育框架的专业教育等[2]。特别是德国应用性本科教育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教学体系的特点是[3]:在办学理念上,直接指向市场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始终坚持“为职业实践而进行科学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突出技术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并十分重视需求导向。我国传统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是以传授知识为主,理论重于实践,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种“理论(知识、学术)导向”的教学体系[4,5];从理论上看,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定位、本质与特征,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卓越工程师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高职专科教育的关系,卓越工程师教育的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卓越工程师教育和产学研结合等问题仍处在探索之中,科学合理的卓越工程师教育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因此,开展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面的理论研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卓越工程师教育理论体系意义重大。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石油企业对石油工程本科专业学生在知识结构及能力要求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6]。本文基于石油工程专业现状、特点以及石油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从石油工程专业本科层次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及基本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 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与指导思想
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要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中国石油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高校与石油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重在培养适应中国石油工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好的工程基础理论、较宽的石油工程专业知识、基本的实验技能、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的后备工程师,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油气井建井工程、采油工程、油气藏工程等领域的工程施工设计与管理、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等领域的工作,为将来成长为卓越的现场石油工程师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策略探讨
基于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与指导思想,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的过程中,应大胆开展教学改革,围绕人才培养机制、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改革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向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1 创立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
石油高校与石油企业共同制定培养目标、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与特色等,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专业标准,建立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制定人才培养学位授予实施细则。采用“3+1”培养模式,“3”是指学生在校学习理论课程的时间达到三年,“1”是指学生在校外学习实践的总时间为一年。采用双导师制,每位学生都指派一名学校导师和油田企业导师,共同负责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共同指导在油田企业的学习,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2 以强化石油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构建创新课程体系
大力改革原有石油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形式,依据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遵循石油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特征,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本着“较厚基础、较宽口径、注重实践、强调应用”的设计思想,对相同相近学科课程进行大类整合,避免划分过细。为保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须加大专业课程比例。具体可以采取“模块”与“平台”相结合的模式,即“两大模块+四个平台”。其中,“两大模块”为“学科基础模块”和“专业方向模块”。在“学科基础模块”上设置“公共课程”和“学科课程”两个平台,主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应用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在“专业方向模块”设置“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个平台,强调学生的二次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内容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与专业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时充实进去.充分考虑把那些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这样既能保证传授最基础的内容、最新的技术知识,又能腾出一定的时间使学生接受更多的动态性知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具有应用潜力和再生作用、能使学生具有适应未来变化、服务知识经济的知识和本领。
3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制约着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在传统的教学中,主张培养知识型人才,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思维培养只强调聚合思维,理解和消化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以及理解和消化教师讲授的内容成为教学的最高目标,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应提倡和强调卓越工程师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应构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系统性教学模式,在融合各种教学模式的合理要素的基础上,注重表达对教学情境的可变性及多样性的关注,充分渗透教师动态教学实践能力的诉求,着力推动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案例的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训练,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育赋予充分的发展空间。一年一度的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以石油工程类专业发展的最新方向为目标,结合石油企业的实际和工业实况为设计题目的基础,增加了更多的创新元素,综合培养了石油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意识,是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人才培养的一种极佳模式。
4 改革实践教学,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构建和完善石油工程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所需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特别要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革新实践教学理念,在摸清实践教学环节基本资源的基础上,做到从教学计划制订、课程安排,教学环节组织到实践经费的落实等各方面都要全面合理地体现实践环节在整个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中的地位与作用,构建从课堂内系统的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的自助式开放实验,贯穿校内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训练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关键所在[7,8],也是卓越工程师人才教育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基础性建设,其教学设施条件与工作状况直接反映了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完整的实训基地应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建设应适应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核心,在探究实训基地的功能、特征、管理模式的基础上,构建适合学校和企业发展的卓越工程师实训基地建设的基本模式。
5 完善工程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制度,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
根据石油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必需条件之一。要建设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其中部分教师要具备一定年限的企业工作经历。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石油企业工程岗位工作1~2年,参加企业的课题研究工作,积累工程实践经验。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充实现有的教师队伍,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任务;或担任学生的联合导师,承担培养学生、指导毕业设计等任务。改革教师职务聘任、考核和培训制度,对工程类学科专业教师的职务聘任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为主,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为主。
6 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国际视野
积极推进卓越计划学生的国际化培养。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工程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的工程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参与SPE等国际学术交流、到海外企业实习,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合作能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随着石油市场全球化的趋势,石油工程专业英语在国际化的形势下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教学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课程时间安排要合理、专业英语的内容要细化,具体到石油工程各个方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统一等解决办法。合理化的建议能够使学生从听、说、读、译等方面得到提高,并通过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
石油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一、引言
随着现代石油工业的发展,石油钻采技术与国际的接轨,各大石油公司在海外的项目需要越来越多,面对全球化的趋势,海外油气市场需要我们石油人能有一门通用的语言进行交流,为了培养国际型人才,对于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石油工程专业英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各大石油高校在目前国际化的形势下,积极主动地承担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任。
石油工程专业属于油气勘探开发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面对国际化市场的需求,石油开发理论的技术人才要求能够用英语进行自由交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应该有目的的培养国际化人才。石油工程专业英语作为最基础的专业课程与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不管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笔者就所承担的专业英语在教学手段方法上进行深入探讨,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与石油其他的专业课相比,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及学习动力不足。与目前石油国际化的形势相矛盾,因此,归结起来,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
(一)课程时间安排不合理
学校为了保证学生学习英语的连续性,把石油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安排在大三期间,作为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实际上是在大三才接触专业课的学习,在很多专业术语还没有完全了解掌握的情况下,学习专业英语是不妥的,代课老师往往是先解释中文是什么意思再来讲解英文的,由于课时的限制,这种情况导致上课效果不佳或者直接不能消化理解。
(二)教学内容过于广泛
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主要是油藏工程、钻完井工程、油田化学等方向的课程,受教师所擅长专业的限制,而石油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囊括所有专业课的内容,因此,教师在讲解自己不熟悉领域的英语内容时,可能不够精辟,学生理解更不容易,有的教师甚至在挑选内容时,主要讲解自己熟悉的知识内容,其他内容减少或者不讲解。
另外,就目前国内高校的石油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师而言,年纪较大的教师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但其英语水平有限,而年轻教师往往与之相反。如果是有经验的老教师上课,一般都是比较传统的“三步骤”:先是讲解专业词汇,然后是通读全文,最后是逐字翻译。这种模式导致课堂单调、沉闷,而且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特别是英语成绩不好的学生,更难跟着老师的节奏来进行学习。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合理
专业英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且学生很少能够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这种教学方法很难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的能力,因此很难达到教学目的。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目前的教学手段一般是以多媒体为主板书为辅的模式进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在于信息量大、教学内容更丰富生动。而有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照本宣科,学生感觉上课像走马观花,来不及消化。更有甚者,教师一节课结束,黑板上没有板书,这种模式的教学效果肯定不好。
(四)考核方式单一
专业英语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以翻译为主,有些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最后突击记忆也能顺利过关,甚至能得高分,这种突击方式,记得快,忘得也快,往往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单一的考核方式也使学生脱离了这门课程上的培养计划,失去了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
三、课程教学解决的方法
针对目前石油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笔者根据在专业英语教学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提出以下几点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教学目标的重新界定
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由传统的以翻译为主的教学逐步过渡到读、说、听、写全方位的训练,侧重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培养其运用英语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和用英语表达专业内容的技能。一般每上一单元的内容,可以找一些相关主题的听力材料来进行听、说的练习,能够使所学单元的专业词汇更好的消化和吸收。并且根据所学专业课的内容,合理的安排专业英语课程的时间,一般专业英语的学习安排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后进行。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理解掌握课文内容,使英语和专业知识得到很好的结合。
(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目前,学生就业的方向都会具体到钻完井工程、开发或者油田化学等,因此,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或者兴趣方向,把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细化,具体到石油工程钻井专业英语、石油工程油藏工程专业英语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以后的就业意向,选定相应的专业英语内容学习,教学效果能够得到提高。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统一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专业文献的阅读与专业英语的交流集为一体,通过师生间的双向交流,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专业内容的能力。这种交互式讨论能到提高学生听、说的能力。另外,可以进行课堂模拟国际学术会议,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来讲解自己写的论文摘要或者一小段论文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学习专业英语的同时,逐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四)考核方式的多元化
考试的分数不能作为衡量学生英语能力的唯一标准,考核的目的重在测评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应用知识的能力。因此,专业英语的考核可以通过拟定一个石油工程专业方面的题目,让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即兴回答,并且教师提问进行问答式交流。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应用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四、结论
一是石油工程专业英语的课程安排在专业课的学习之后,有利于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词汇,使英语与专业知识很好地结合。
二是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细化,具体到石油工程各个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及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专业英语学习内容。
三是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统一,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师生互动交流,提高学习兴趣及英语应用的能力。
四是改变考核方式,使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应用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摘要:通过对东北石油大学秦皇岛分校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截至目前的就业情况分析,指出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习质量不高。为此提出了加强石油精神教育,建设学习型教研室,实行学业导师制,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和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等几项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 石油工程技术专业 学习质量
《黑龙江省教育厅学生处、高校维稳办2013年工作要点》中指出,推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是健全专业动态调整和预警、退出机制;二是指导推进高校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习实训力度;三是落实就业状况与高校发展相关工作适度挂钩的制度。为此,通过对本校高职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找出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改革和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就业率,对学生、对学校、对教师的发展都将十分有利。
1 本校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现状
截至2014年12月1日,本校已与中海油能源公司天津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渤海钻探工程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三方协议的石油工技术专业学生的比率不到20%,计划专升本学生的比率将近40%。
2 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9月份开始,各石油单位相继开始校园宣讲和招聘,招聘的主要专业是石油工程技术、供用电技术和生产过程自动化。经与招生就业处指导老师和企业主要招聘人员座谈获悉,签约率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成绩不理想,学习质量不高。
2015届石油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中,无挂科记录的学生不到20%。男生平均成绩超过80分的寥寥无几,超过70分的不足30%。面试过程中被问及专业知识时,学生的回答不够自信、不够精确、不够深入。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缺乏系统性,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不仅与之不适应,还会导致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甚至会产生一定的自卑感。并且高职院校培养的重点是倾向于培养技术人才、专业人才,所以高职院校更应该在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中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
3 提高本校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学习质量的措施
高职学生学习质量的应包括知识水平、实践技能、职业素养三个方面。知识水平是基础,实践技能是高职学生的特色和关键,职业素养是发展和创新的根本,三者相辅相成。鉴于学校实际教学条件,提高学习质量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加强石油精神教育,激励学生好好学习
石油工程涉及到油藏工程、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和油气储运工程等许多领域,无论哪个领域都属于艰苦行业的范畴。因而,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必须拥有献身中国石油事业的远大理想,拥有健康的身体,本着艰苦奋斗、攻坚克难的精神努力学习,最终投身于石油事业。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都要加强对学生的石油精神教育。比如,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陈列馆,观看反映石油工业艰苦创业历程的记录片,坚定学生爱石油、学石油、献身石油的信念,使其形成爱国、爱党、爱集体、艰苦创业、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利用广播、网络、橱窗等宣传阵地,宣传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石油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当石油精神进入了学生的头脑,伴随学生进入了课堂,相信他们一定会用青春的汗水攻下每一门课!
3.2建设学习型教研室
所谓学习型教研室,是在“终身学习”理念指导下,通过创新,在教研室内部建立开放式互动的学习和学习共享系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充分激发教师的潜能,全面提升教师的“学习力”,从而促进教研室包括专业教师的自身变革和持续发展。学校教育的成败往往取决于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在学习型教研室里,全体教师互帮互助,互相学习,以业务技能为导向,强化实际工作能力,共同铸就高职教育的高品质。专业教师通过参加各种教育科研活动,从而掌握高职教育教学规律,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专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3实行学业导师制
学业导师制既适应了学生转型期的需要,又弥补了传统教育的不足,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因个性培养的理念,对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发现不足和特长,结合自身兴趣和专业方向选修相关专业课程,为未来的就业选择合适的方向。由于专业导师的人数有限,高职学业导师制不可能像研究生学业导师制一样,采取个案指导的方式,而是以平时辅导功课、答疑解惑为辅,采用以学业导师讲座为主要的导师制。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关注特点,进行不同的讲座。比如学校历史概括介绍,专业介绍,主干课程介绍,面试技巧介绍等等。
3.4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现代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人格健全、基础扎实、能力突出、素质全面”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所以教师首先育人,其次是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听讲过程中,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强化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
3.4.1建立融洽的学习氛围
教师应当随时注意学生的听讲情绪,及时进行沟通和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热情、积极、良好的情绪,不能只盯着幻灯片或者教案,而是用眼神与学生进行无声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能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和重视,这样才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变被动记忆为主动思考。
3.4.2采用探讨的教学方式
高职石油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基本上都是男生,同时理科生的特点是性格活泼、好动,为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使其主动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既学习了知识,拓展了思维,又激发了深入学习的欲望,进而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在引导学生探讨时,要鼓励学生发言,对于有创新性的发言给予表扬,对于不可实现的技术进行详细说明,等等,总之让讨论激烈、有序、有意义!最后切记要用简洁准确的语言作出归纳总结。
3.4.3采用视频短片等多媒体方式
石油工程技术由于其专业性、针对性和不断改进性,很多概念晦涩难懂,使得教学显得呆板和枯燥,进而是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为此通过播放现场操作或技术应用的视频短片,不仅形象明了,而且声色并茂,使学生有身历其境的感觉,对知识的记忆更深刻。
3.5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
目前,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极其普遍和严重,正确引导学生使用手机尤为重要。家长为学生买手机的初衷是联系的方便,同时是手机上网的便捷性,而上网的目的是因为互联网强大的知识传播能力,但对于大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培养科学素养。除了上网,玩手机就是玩游戏或者聊天,对于此类学生,任课教师应该及时制止,并要求其关掉手机,净化课堂风气。同时教师应该注意授课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避免学生“无事做、听课无聊”而玩手机打发时间。但并不是说手机在课堂上一无是处。当学生想要重温教师的讲授过程,可以开启录音功能,课后进行复习和再学习;如果记录笔记的速度赶不上教师的授课速度,可以通过拍摄功能,便于课后补齐补全笔记,进而系统学习。
3.6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技能
3.6.1建立职业素养培育的课程体系和考评机制
职业素养培育课程体系包括:大一注重专业认知,树立职业目标;大二注重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大三注重职业综合能力训练。考评机制不能只停留在卷面上,而应该动态与静态考评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成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师生共同评价,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
3.6.2通过校企合作来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通过让政府支持、企业参与,从而形成合作办学、合作培养、合作就业的育人机制,使学生课堂搬到企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强化专业知识,边做边学,边学边思,做学思相结合,提前适应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素养要求。
3.6.3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
通过项目研究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交往、学会理解、学会竞争和合作。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把职业规范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进而渗透到实际工作中。
摘要:职业技能大赛是新时期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方向,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职业技能大赛能够优化学科建设、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实训基地,有利于培训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的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 职业教育 效果评价
0 引言
同普通教育有着一定的差别,普通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在学生学习阶段,考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考核督促手段,而职业教育则更加注重对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在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职业技能大赛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职业技能大赛是我国近几年来提出的评价教育教学建设及发展的思路,并在开展各级各类技能大赛的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职业技能大赛带动教学方法改革
一般来讲,学生未来就业的方向是高职高专技能大赛开展的主题依据,毕竟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未来都是要从事相应的工作。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可以进一步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专业能力和实用技能。并且职业技能大赛,还带动了相关教学任务的变革,任务导向型教学、项目教学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学生的认可。对于传统培养方案,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创新,通过组织技能比赛,将专业的核心知识融入比赛过程的每一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亲自参与,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交流协作组织能力,为学生掌握实际职业技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职业技能大赛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而职业学校教师则是这一目标的具体实现者。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高低,关系到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高低。多数职业院校中的教师是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院校从教的“从学校到学校”的“理论型”教师。通过参加技能大赛,接受大赛的锤炼,使“理论型”教师成为了解最新科技、懂得市场规律、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的“双师”。在赛前训练时,可以按照企业的操作规范、评分标准进行指导;在企业强化训练时,加强学校与企业间的沟通。“双师型”结构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参赛质量、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参加技能大赛可有效地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整个竞赛过程中,教师能够对教材的把握更加的精准、有的放矢。
3 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3.1 技能大赛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让学生人人都能参与进来,人人都能进行实际操作。可将职业技能大赛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技能培养和考核,根据大赛成绩替代课程的考核,使职业技能大赛能够涵盖石油工程类所有专业。并将此作为学生评优、考核、就业推荐的重要依据之一,让技能大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经历。
3.2 职业技能大赛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
另外,学生通过参加职业技能大赛能够具有职业竞争意识。好成绩的取得与日常扎实的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综合素质等密不可分。在比赛过程中能够控制好比赛节奏、认真有序完成操作步骤不但能培养学生认真工作的态度还能让学生形成顽强拼搏的精神与竞争意识。
3.3 技能大赛能够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加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备受企业的青睐。现在用人单位希望聘请掌握专业知识、拥有自身能力、能够服务于企业、实现“零距离”上岗的优秀毕业生。
4 职业技能大赛对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建设的影响
4.1 技能大赛能够深化校企合作
根据学生技能大赛的成果,企业尤其需要技术型技能型专业人才。行业、企业会主动联系职业院校,从企业实际出发提出合作培养意向,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选拔优秀毕业生,以此来建立合作关系。
4.2 技能大赛能够加速实训基地的建设
技能大赛的题目往往是企业实际的生产过程。在技能大赛训练过程中,实训基地是技能训练的最佳场所,为取得好成绩,各参赛学校都购进了先进的设备,这加快了实训基地设备的更新换代。反过来,实训基地建设的加快又促进了教师、学生技能的提高,因此技能大赛和职业学校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
5 小结
综上所述,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对于促进高职石油工程类专业学生实际工作技能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在职业技能大赛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的建设进程也不断加快,教师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反过来会更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此外,通过引进职业技能大赛,进一步提高了和企业的密切协作水平,为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职业技能大赛为进一步推动我国职业教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摘 要:对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开设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是为了加强和扩宽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旨在培养与从事石油行业相关的复合型人才。但是课程内容专业性强,学生知识储备差异,很容易在实际教学中产生脱节,教学并没有很好的达到预期的目标。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结合工作实际探索了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加大实践教学课时,采用“模块推进式”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和手段,将该课程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非石油工程专业 石油工程概论 教学改革 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是对东北石油大学勘查资源工程、地球化学、经济管理等非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设置的一门拓宽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特色课程,教学内容包括油藏渗流物理基础、钻井工程基础、油田开发设计基础与分析方法、采油工艺原理、提高石油采收率等,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重点[1],旨在培养复合型人才。但课程涉及学科领域多,内容专业性强,有些概念抽象,加之学生知识储备有较大差异,因此教学难度大,甚至在教学中产生了脱节情况。针对课程设置的内容,既要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结合学校现有教学资源,通过教学改革,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理解力提高教学效果[2~3]。
1 目前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主动积极性差异。近几年来,我校加快了各专业教学进程,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主要是集中精力学习基础课程,有些学生在大学阶段较多接触到了跟石油工程领域相关的知识,而有些学生连基本的石油工程专业知识都不了解,所以学生的主动积极性表现出较大差异。在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中,无视这种差异,对学生采用“一刀切”的授课方法,这会出现学习好的而对专业感兴趣的学生想了解更多,学习能力差或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的学生跟不上而失去兴趣。这是非石油工程专业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较强的课程,要求在理论学习中及时应用和实践。很多学生存在这样的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自己去应用或解释问题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实践应用出现脱节。当要求学生用理解的语言解释或描述说明一些石油工程方面的问题、机理时,学生就脑袋空白了。
(3)学时少与授课内容多的矛盾。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教学内容多与学时少造成了不相匹配的情况,如果面面俱到,教师们感觉课程内容讲得不够深入或部分内容讲不完,很多授课内容很难完整地讲授出来,如果教师讲课内容多,学生又觉得老师讲得太快、无法消化吸收。
(4)概念抽象、原理复杂。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涉及到地质工程、油层物理、渗流力学、油气田开发工程、油田矿场机械及计算机软件等,所涵学科领域多,专业知识理论也多,需要的理解的概念更多,而且像注水方式、油气渗流、完井方法等等这些概念比较抽象,钻井、采油、提高采收率等这些原理也比较复杂,面对这些知识的时候,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有的情况下,即使教师有意讲解,但也不能面面俱到,因此,有的学生认为这些知识感觉像“无字天书”。这样的话,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2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及效果
2.1 合理优化教学内容
课程的设立为学生今后从事本专业工作时具有良好的石油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起到了技术支持的作用。在教学中就要结合实际的教学对象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完成专业知识的衔接,如地球化学专业的学生在教学环节中对石油钻井工程基础理论、油田开发、采油工艺、动态分析理论进行重点讲授,使之与地球化学专业的地质知识理论相衔接,形成“在哪找油、如何找油、如何采油、如何调整、如何提高采收率”连贯思路,这有助于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的培养。
2.2 改革教学方法及效果
(1)模块一“理论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我们在理论教学中优化教学内容,教学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的引导式讲授、师生互动的授课模式。这个模块结束后,使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增强。
(2)模块二“专题研讨教学”。针对重点部分,要求学生课前通过各种渠道进行重点专题的搜集调研,加之学生自己的分析理解,在课堂中,由教师组织所有学生进行专题研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这个模块结束后,大部分学生回馈反映在专题研讨中学到了很多知识,还了解了些许科研思路和方向,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3)模块三“参观和操作室内实验室,参观露天设备实物教学”。如果单纯采用板书、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在教室完成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所有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觉得陌生,抽象很难理解,甚至乏味。通过教学相关单位的协调,安排参观时间,针对授课学生特点组织安排学生参观和操作内容。比如:如何把埋藏在油层中的油采到地面,如果让学生进实验室和参观露天采油设备,亲身体会能看得见、摸得到的实物模型、流程模拟设备、钻井采油工具设备、现场施工图,了解它们的结构特点,工作的原理,这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经过实践和口头、书面调研反馈,所有学生,无一例外一致表示通过参观和操作实验室设备、原理,学到了很多知识,感性认识很快上升到理性认识,大大加深了理解。
2.3 改革考试方法
石油工程概论课程教学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石油工程方面基础知识,加强和扩宽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得学生掌握石油工程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原理的同时,学会使用和应用石油工程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不仅体现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还应当体现在考试方式上。考试既要检阅学生的理论水平也要检验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考试由两部分组成:笔试和平时测试。两者都及格这才视为考试合格。而且我们改变了一下考试的时间,在平时上课我们随机进行阶段性测试,如描述钻井工艺流程、绘制采收率与井网密度关系曲线等,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是到期末集中突击,这有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
3 结论
通过上述措施实施,有效地解决了非石油工程专业概论教学中学生学习主动积极性差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学时少与授课内容多的矛盾、部分概念抽象、原理复杂、教学脱节等问题。相信在以后教学中,教师会更加自信,通过教学带科研,科研促教学,不断地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能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高校实验室开放运行可以促使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石油与天然气实验教学中心根据石油工程类专业实验室的特点,从实验室开放形式、开放管理运行、开放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石油工程类专业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词:石油工程;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工程能力;创新
高校实验室开放运行可以促使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和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可以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对实验室的开放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和尝试[1-4]。石油工程类专业实验室涉及大型、精密设备较多,对安全要求高,而且对实验教师的教学能力要求很高,其开放管理模式与一般基础类实验室有所区别。石油与天然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探索,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石油工程类专业实验室的开放管理模式。
一、专业实验室开放形式、教学内容和方法
1.实验室开放形式。从提高学生创新和工程应力能力、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实验设备的利用率等方面而言,石油工程类专业实验室的主要开放形式有:规定学时外的实验室开放、面向科技创新的实验室开放、面向专业技能训练的实验室开放、面向非石油专业的共享与开放等[4]。第一种形式,对于不能在一个批次内完成的实验,分批次、分时间进行实验室开放;同时面向学有余力的部分学生以选修实验课程的形式开放实验项目。第二种形式,根据学校实施的“万、千、百、十”四个层次逐层递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和中心教师承担的科研课题开放相应实验室,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第三种形式,通过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训练、毕业设计和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等实践环节的实验内容,开放部分实验室让学生利用石油工程设计软件或专业实验设备进行设计。第四种形式,利用中心石油类实验室对校内机械、电子、安全等10余个专业的本专科生开放,实现非石油专业学生的石油工程基本认知实习,满足大石油工程教学体系的需要。同时,面向市内尤其是大学城高校共享开放中心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和部分实验室。
2.开放实验教学内容。在开放实验室教学内容的构建方面,按照因材施教和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要求,充分考虑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根据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加强科研、工程和企业应用的密切联系,及时融入科技创新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成果;加大模拟仿真与工程训练的教学内容,注重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6]。例如,根据重庆市重点实验室的建设需要和石油工程等专业实验教学的特点与专业特殊性,结合中心承担的国家“863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先后自主研制了部分设备并依据设备特点开发了相应的系列实验项目,面向学生开放,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开放实验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石油工程专业实验室开放形式,改进了相应的开放实验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师怎么说,学生怎么做”的实验教学方法不同,尤其是石油工程这种专业性较强的开放实验室,对实验教师的专业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促使实验教师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探索合适的、多样化的实验教学方法。注重以学生为本,注重课内外结合、教学科研结合和仿真实际结合,实现培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目标。中心在开放实验教学过程中,应用了师生互动的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目标驱动开放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开放实验教学、渐进式教学等综合教学方法,满足了不同兴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方向和不同学历层次学生的开放实验教学。
4.开放实验教学考核。针对不同的开放实验课程或实验项目,中心采用了实验操作、汇报答辩、实验报告(论文)等多种考核形式,注重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实验成绩。侧重于从学生的创新实验方法和结果、论文的发表、专利的申报、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能得到发挥,对实验室开放的兴趣增加。
二、专业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
中心隶属于学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和主任负责制,中心下设实验分室、实践教学基地和大型设备共享中心。中心教师实行专兼结合、相对稳定、定期评价、分类考核、合理交流的管理机制,由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管理,中心负责考核聘用,确保实践教学尤其是实验室开放工作的正常运行[5]。
1.开放运行模式。中心所有仪器设备面向全校本专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开放,大型仪器、高精仪器面向社会开放。同时,实验室实行每周7天和每天8+2小时运行,相关专业的本专科生、研究生和教师可以通过网上预约系统,然后在中心教师的协助下完成实验。周末和节假日,中心安排专人值班,保证开放和运行。中心利用实验室与实践教学综合管理系统中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功能模块承担各实验室开放管理工作。开放分为“基于项目的开放”和“基于场地的开放”两类。“基于项目的开放”流程是:中心开放项目申请教师或学生申请项目中心管理员审核学生实验过程管理。“基于场地的开放”流程是:中心开放实验室及项目学生申请中心管理员审核学生实验过程管理。学生在进入开放实验室前应预习与实验内容有关的文献资料,设计好实验实施方案,做好实验的各项准备工作。指导教师注重加强对学生实验素质、实验技能、创新思维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并做好开放情况的记录和实验室安全工作。指导教师或实验教师根据开放实验和科技创新活动,在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块中提交对应开放项目相关的成果。各个实验室负责人于每学期期末提交本实验室的开放总结。
2.开放管理制度。学校在保障实验室开放运行管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制度,如《重庆科技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重庆科技学院学生参加开放实验须知》、《重庆科技学院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制度,保证了实验室开放的规范性。中心在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实验室高效开放、规范运行的管理办法与细则,如《实验教学开放管理实施细则》、《大型设备共享管理办法》、《青年教师参加实验室建设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对外合作交流实施办法》、《低值易耗品采购与领用管理办法》等制度,促进实验室开放工作。在开放过程中,实行进入开放实验室登记制度,要求进入实验室人员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实验室管理人员的管理。并且加强了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学生使用前应先接受培训,取得上机资格后方能操作。对于损坏仪器设备的,按学校有关规章制度处理。同时,为鼓励师生参与实验室的开放工作,中心专门设置了实验室开放基金,为实验室开放提供必要的实验材料费用和学生的奖励费用,从物质方面激励学生参与实验室开放过程。
3.开放过程质量监控和考核。根据教学改革要求和石油行业发展需求,每学期由中心分批次组织相应学科的实验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审查开放实验教学内容,保证开放实验教学内容的质量。学生实验预习、过程和结果均需老师签字认可,对预习过程不认真和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相差大的学生,要求重做或补做。每学期期中召开学生座谈会,期末召开教师座谈会,听取教师和学生对开放实验教学的意见或建议,及时改进开放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中心实行专职人员考勤制度,实行8小时坐班制,同时加强了考核。对于专职人员,在期末由考评小组根据考核办法对其承担的实验教学任务、实验设备维护以及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尤其是实验室开放工作进行考核;对于兼职人员,要求每人负责1~2个专业实验室,进行相应的实验项目开发、开放实验指导等工作,在期末主要考核其参与实验室建设和指导实验开放项目的情况,与绩效工资挂钩。
4.开放过程中的安全管理。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环保的理念,制定了中心环境与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了严格的安全防范措施。实行实验室开放安全目标责任制,确定安全总责任人,层次落实责任。实验室规则和安全规程上墙,装有自动灭火系统,配备了消防器材,走廊安装有自动报警装置,实现了防火、防爆、防盗、防破坏“四防”功能。
同时,每学期对中心人员和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并进行相应的考核,使所有人员熟知消防器材的摆放位置和使用方法。中心实验室备有废物废液收集桶,废物、废液分类收集并集中处理,降低开放实验过程中实验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和人身危害。
三、初步效果
1.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促进。由于开放实验过程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其自主性得到体现。同时,将开放实验教学纳入学分认定,使学生参与开放实验的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从而产生了一批创新成果,如近三年,中心学生参与各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55项,申请专利25项,获得授权6项。
2.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学生通过中心的开放实验教学环节训练,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如,近三年中心学生参加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8项,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同时,通过学校委托第三方公司对部分用人单位进行的毕业生质量调查结果显示,石油企业对我校石油类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高,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和好评。
3.实验室设备得到较好利用。通过将台套数多的实验设备进行相对集中放置和开放,将精密、大型、贵重设备进行整合集中管理成立大型设备共享中心,对校内外开放共享,提高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中心的实验设备整体利用率达91%以上,较开放前有很大提高。
四、结语
1.专业实验室的开放对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对实验室开放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探索非常必要。
2.专业实验室开放对实验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更多的付出,同时需要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3.专业实验室的全面开放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和教师的相互配合,目前还存在诸如实验室开放不彻底,实验人员晋升激励机制欠缺,开放维护费用较高等方面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摘要:随着近几年高校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逐步升高的趋势,各高校招生石油工程专业分数也越来越高,以高分考取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却不容乐观。通过对普通高校石油工程专业在校学生目前学习现状调查,进行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石油工程专业;就业率;前景
石油作为最重要的能源,是一个国家的现代经济发展命脉,石油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物资能源,在日常的经济生活中,进行工业生产,还有航天军工都是需要石油作为基础的能源和原料。石油的深加工产品,石油通过化学手段分离出来的汽油、沥青等一系列的化工产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直都广泛的进行应用。可以说,哪个国家掌握了石油的供应权和定价权,那么就可以说这个国家掌握了世界的经济命脉。因此,在目前就业压力之下,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比较好,更多高考学生选择了石油工程专业。
一、近几年石油工程专业录取分数线走势分析
以2010-2012年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在天津地区招生为例,石油工程专业平均录取分数2010年520分、2011年529分、2012年554分,长江大学属二本招生,但石油工程专业录取分数在天津地区高出一本分数线平均15分之多。可见石油专业的录取分数可以说是逐年升高,石油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就黑龙江而言,近两年一直持续在580到590之间,在2010年分数线一直持平在580左右,是因为在理科专业选择的时候,技术是核心,所以理科学生更喜欢选择技术性较强的专业。总体分数上调的原因是因为现在世界能源紧缺,加上之前的不合理利用和开采,人类可利用的能源已经越来越少了,而石油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由于中东战争的爆发导致了石油价格的上涨在很大的程度上对世界工业的发展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我们没有核心先进的技术支持,可以说国际油价高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阻碍,没有先进的技术就会受制于人,先进技术的掌握更加要有优秀的人才,所以这个领域人才的培养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走势
目前石油专业的对口就业率为百分之九五以上,前几年长江大学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更是达到了100%。 在2010年之前,能源资源比较充足就业情景还是比较乐观,可以说是就业率能够达到百分之百,但是在2010年以后,2010年以后世界能源短缺,对人才的需求量就减少,由于前两年热门专业各大高校进行扩招,现在石油行业的岗位缺口都已经补上,所以对人才的需求就已经有点饱和了,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美国的次贷危机的影响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金融危机可以说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中国也受到了很大的损失。金融危机对大学生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在就业.危机严峻的环境下,石油产业公司都要面临着一些问题,大型公司都要控制成本,压低成本,在这些人当中,人力的成本是他们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石油企业的岗位大约减少了有8%,在10年到13年一直是一个就业低谷,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扭转,国内外的经济形势开始逐渐好转,尤其现在的汽车行业发展的比较好,所以近两年石油专业的就业趋势会有回转。
三、普通高校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状况
现在中国的大学生整体学生状态比较懈怠,尤其是在专业课方面,专业课的枯燥和无味让学生感觉很厌烦,尤其是在没有严格的监管的情况下,学生在心理上就不重视,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求在期末及格就可以了,不去进行更深层次的专业领域方面的探究。
对于以高分考取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有良好的学习基础,有良好的未来就业优势,从高考“高压”状态进入大学“低压”状态,很多人在学习上一下子放松到低点,出现了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对专业课不够重视,一般都是能逃一节是一节的原则,还有就是对学习态度不认真,学生上课以敷衍为主,所以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不够精深,只有对表层知识的理解。课下没有完善的监督体制,所以课下作业的完成草草了事,还有东拼西凑的情况会出现,对知识没有一个精准的把握,石油专业本身的专业要求就很高,尤其是在以后的学习应用中。
根据以上情况,每年这个专业都会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步伐,在综合考试中会有大概5%的淘汰率,这部分学生不能对知识进行最终的应用,只能转行去干其他的工作,这不但是对学生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更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近年来石油专业的发展大起大落,有好有坏,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就会迷茫,不知道毕业后的形势是什么情况。其实行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个人能力的完善和充实才是我们进入大学学习的目的,不要因为行业的问题影响学业,要努力的完善自己的业务发展。
结语
中国石油的发展态势还是向良性方向发展,而且不要只是注重单一产业链条的发展,要进行多产业的发展和延伸,石油延伸技术的发展也是很重要。在将来就要开展石油产业链条的发展,所以要进行各个产业链条的学习和了解,所以在技术引进方法还要加强创新。加强核心技术的学生,就要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开展多重教学方式,不要拘泥于课堂,要走出课堂进行实际的操作。石油领域人才的培养要有严格的界限,不要滥竽充数,所以在人才的选拔和人才的优势培养方面与其他专业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如果选择了这个专业就是选择了一个长期的职业发展规划。
摘要:“地质类”课程是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类专业基础课,提高“地质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学好后续课程及工作后综合解决勘探开发中的实际问题非常重要。针对“地质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三个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如何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投入、优化教学手段、加强随机提问和理论联系实际等五个方面入手,提出了改善该类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关键词:“地质类”课程;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石油工程专业
“地质类”课程所涉及的知识一方面是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学好后续课程如油藏工程等专业课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些知识也始终贯穿于油气勘探开发全过程。然而对于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往往缺乏对这一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在很多学生看来,“地质类”课程是地质专业学生学的课,与他们以后要从事的工作没有多大关系。也正是基于很多学生的这一想法,石油工程专业“地质类”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理想。越是这种情况,提高“地质类”课程教学效果的紧迫性就越迫切。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效果探讨了提高地质类”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
一、“地质类”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地质类”课程是石油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一类专业基础课。该类课程目前我校设置了油田地质基础、石油测井、油气田开发地质学这三门课程,从不同侧重点讲述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保存条件、油气藏特点与分布规律,油气层综合识别与评价,储层研究与评价方法,各类地质图件的编制,储量计算基本方法等。通过该类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油气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油田地质方面的正确思维方法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油田勘探开发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地质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石油工程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宽的知识面,能在石油工程领域内从事工程设计、科技开发、生产管理与施工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目前我校石油工程专业主要有两个培养方向:一个是钻井工程,另一个是油气田开发工程。很多石油工程专业学生认为他们毕业后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是钻井与油气田开发方案设计、提高采收率以及油气田增产改造措施等工作,只有“三大”工程(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和油藏工程)才是他们的主干课程,只要这些课程学好了就能够胜任以后的工作,觉得“地质类”课程仅仅是一类锦上添花的课程,没有多大意义。基于学生的这种认识,表现在:对该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平时上课没有几个人做笔记;总是希望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不要超出课本内容且与最终考试有关;课后基本不复习或思考问题;考前突击死记硬背;上课基本上就是要个学分,以达到毕业要求。正是这一“错误”观念的存在导致学生从思想上对该类课程不够重视。
2.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地质类”课程的传统教学手段过于单一,以“板书”为主,演示图表不规范,而且信息量有限,这样的教学方法不易引起现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现在在大量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时,许多教师把多媒体作为教科书的翻版,一页一页低着头顺着多媒体往下念,没有发挥多媒体这种教学手段的真正作用。可以说是只念不解,基本不考虑学生课堂气氛,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有的看书、有的玩手机、有的睡大觉,根本谈不上取得什么良好的教学效果。
3.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学生在校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工作以后的现场应用。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单一地强调如何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传授给大家,认为学生只要将书本知识掌握好了就可以满足以后学习或工作的要求,那就大错特错。现在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授课时只讲书本上的内容,很少将所讲授的基本知识和原理与油田生实践相结合,很少讲授学科前沿理论,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学习该课程。造成教师好像很卖力、学生好像很无奈的困境,其实教育如果解决不了学生的尴尬,那就是教育的尴尬。
三、提高“地质类”课程教学效果方法
1.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里,读一样的书,听一样的课,同一个老师讲解,而学习成绩却有很大差别。究其原因是:是否用心听,是否与老师产生共鸣。
人类从不厌倦于对知识的了解与学习―只要这些知识能够指向他们心中悬而未决的巨大疑问。针对学生不够重视“地质类”课程的情况,我们首先要给学生介绍该门课程主要要讲授哪些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够解决什么问题,与后续相关课程的关系等,使学生明白该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位置及在油田生产实践中的重要性,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地质类”课程石油测井为例,首先应该从测井手段的提出、石油测井能够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与后续开发地质课程的关系入手,讲述石油测井在石油工业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门学科在他们将要从事的工作中所能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讲授过程中再配合油勘探开发实例,对比分析石油测井技术的应用与油田勘探开发效果的关系,必定能够唤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和重视程度。油田地质基础、油气田开发地质学也需要以类似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几年笔者在课程第一节课绪论部分讲完后,总是花一点时间,用具体事例给学生讲: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没有严谨的作风,没有过硬的本领,没有明确的目标,没有具体的计划,没有可行的措施,没有吃苦的精神,那么这个人在未来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将不会有突出的表现,甚至会被社会淘汰。从目前情况来看,这对提高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有一定的效果。
2.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多媒体教学是计算机应用到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表现,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多媒体的使用像做大会报告那样的话,就失去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意义。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在于:一方面是传递的信息量大,另一方面是演示的图表规范,节约了老师在课堂上绘制图表占用的时间。但是,如果把所有要讲的内容全部集成到多媒体里,学生就会产生视力疲劳感。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情况下,如果再辅以“粉笔+黑板”的传统手段,在黑板上将重要知识点予以强调,引起学生重视,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必然会使课堂效果最优化。
3.提高教师对教学热情的投入。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也是自己与自己之间发生的事,就像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一朵云触碰另一朵云,不是单方面的问题。在大学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我们有些教师仍然延续上个世纪大学精英化教育的思维,想象着学生应该怎么样,总是把他们平时的样子与觉得该怎么样去比较,这种思维是现代高等教育最大的障碍,如果这样我们就没有办法与学生建立联系。
教师上课,学生听不明白或不够重视,那么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在教学这个环节过程中,学生是上帝,上帝没有听懂,上帝没有错,我们的教师都是高职称、高学历,所讲述的知识与方法肯定也没有错,那么唯一错的就是内容层次安排、言辞清晰度及知识密度出现了问题,导致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没有被传递。究其原因,是教师对教学的热情投入不够,没有把自己放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如何才能把该门课程学好;没有下工夫把该门课的知识结构与层次理清;没有下工夫思索针对现在个性化很强的学生如何优化教学方式。只有当学生从内心感受到了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学热情、教学技艺,这个感受就会被传递,学生就会热爱这个老师,爱学这门课,同时这种感受也会向淋雨一样浸透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缓慢滋养。
诚然,现在大学教师压力比较大,不但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还要承担许多科研任务,同时又要应对考核发表科技论文。但大学的主体是教学,这是绝对不能改变的事实,无论什么原因都不能成为消极教学的借口,况且教学、科研、并不矛盾,而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难点仅仅在于教师如何去很好地协调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4.加大课堂随机提问力度。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上不间断地提问无疑非常重要。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另一方可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我们可以采取随机点名提问,要求学生当场回答;也可以提出问题留给学生思考,下一节课随机请多名学生回答,并对他们的回答进行逐一点评,对回答好的进行表扬,对差的进行鼓励。通过不断地提问,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自身多年教学经验证明,上课经常提问到的知识点,学生都掌握得非常好。
5.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理论与实践的有力结合有助于强化教学效果。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会使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取得不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会及时地把自己科研中遇到的与所讲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场实例带入课程,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比如:在讲解油田地质基础课程油藏类型部分过程中,笔者在讲授完一种油藏类型的定义及书本典型案例之后,都会将自己熟悉的某油田实际的该类型油藏进行详细解剖,引导学生寻找书本理论定义与现场实际油藏特征的差异性。然后还会给出一组地层数据与油层数据,让学生利用软件绘制出该油藏的剖面图和平面图,并分析油藏特征,同时简单讲解针对不同类型油藏所采取的不同开发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地质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四、结论与认识
“地质类”课程作为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一方面是学生学好后续专业课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些知识也始终贯穿于油气勘探开发全过程。只有通过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师对教学热情的投入、加强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够强化教学效果,才能够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给他们传授的是找到自己生活之路所需要的才能与力量,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
摘 要: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目前包括石油学院和许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出现主题写作不规范,技术路线的模糊,缺乏独立意见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正确的思想,加强监督和控制,延长时间的毕业论文,提高教师素质以及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 人才培养 质量管理体系
一、目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1.毕业论文选题缺乏针对性,题目过大或范围过宽
主题是起点的完成毕业论文,直接确定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很多本科论文大而空,缺乏针对性,如常见的评论文章,学生为了填满字母数字和长度、论文写作、何时东拼西凑每个理论和技术都尝过,停止,没有给出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只是一个陈词滥调,老生常谈。这个话题缺乏针对性,油田生产实际的严重破坏,不能很好的生产和服务。
2.论文缺乏独立见解,没有创新
许多老师在毕业设计期间不给学生安排具体的任务,就把他以前的科研成果报告甩给学生,让学生理解内容消化完一个纸;或评论类论文,学生只是一个简单的回顾以往的研究结果,文献列表,大部分的参数和主要观点从文献资料,没有结合实际油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不管怎样,这个毕业设计,不仅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更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原因分析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分析了认为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1.学生的重要性的认识毕业论文是不够的,时间和努力是不够的
因为毕业论文安排在大四的上学期(即。第八学期),学生毕业不久,和石油工程学生当时大多都已经签署了一项合同,找到工作,毕业设计成绩并不严重,但学生将通过研究生;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这个阶段在忙在双选,无心也无力顾及的毕业论文,有一些学生在这个时期为研究生准备复试,很难缓解实现和写毕业论文。上面的条件使学生毕业论文的关注明显不够。
2.指导教师能源短缺,不给予足够重视,本科毕业论文
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一些高级教师,承担责任的指导博士、硕士,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在科学研究和指导工作的研究生以上,没有足够的能量来指导本科生,导致很多大学生在硕士或博士的指导下完成论文;第二,近年来招生的学生/教师比率太高,个别教师指南每年将近二十名本科毕业设计的指导,每次都是一个中型会议,针对性不强,第三,一些教师的责任感不够好,而不是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重要位置,敷衍了事或对学生放任自流;第四,老师讲,指导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能力和质量不为主要指标来评估老师,和津贴补贴、促销评估无关。
3.管理不到位,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
尽管各高校有毕业论文的相关管理规定,但是在实施细则是非常不完美的,和学校虽然设立了一个质量DuDaoZu高级专家,但是许多专家不是石油工程专业,他们的毕业论文管理只停留在格式和文学,以及如何决定链接的毕业论文质量监督力度不够,没有明确的评价指标和标准,管理流于形式,这样,老师和学生都不具有约束力。
4.一般教育忽视和削弱了专业
在过去在职业教育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局限性,如主题划分过细,专业部门太窄,先前的石油工程分为钻井、石油生产、发展的三个方向,所以不可避免的带来就业限制,所以最后和合成的一个专业,统称为石油工程专业,所以学生三个方向课程掌握,这种一般教育使教学过程大量额外的专业课程,拓展了教学内容。所以一个问题,一个是学生的负担,二是课程,时间短,每个课程的时间大大缩短了学生学习,这几乎是一个蜻蜓水。这导致培养学生从培训目标,穷人专业素质、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以限制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
三、改善措施
1.端正思想,充分认识毕业论文的重要性
大多数学生在没有进入毕业论文研究之前,对毕业论文充满好奇和向往,指导教师应该适时地向学生灌输专业思想,涉及论文相关知识时,及时向学生渗透,有一些研究前沿的问题应呈现给学生,鼓励学生去研究和探索,并提供相应的条件;另外,生产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千方百计要他们去尝试解决。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信心,使学生深知毕业论文这一环节的重要性。
2.提前进入毕业论文阶段,延长毕业论文时间
为了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深度,调整进入毕业论文阶段的时间,以免与本科生考研和毕业分配相矛盾。为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充分准备和深入地研究,建议将毕业设计的开始时间提前到第七学期结束(大三的课程结束后),考虑部分学生可能有考研的打算,所以可以采取弹性管理,最晚也要在第八学期开始,原来第八学期的5周课程可以在第七学期完成。原则上,有条件的学生提前开始毕业设计,没条件的学生也至少有一整个学期进行设计。时间上的保证,可为有效地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提供保障。
3.提高指导教师素质,发挥指导教师的积极性
规范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职责,在论文实施和写作过程中由指导教师全程指导,负责修改,规范格式。教师在选题方面要全面把关,题目选好后,教师的任务是指导,不是包办,要鼓励学生查找相关文献资料,自己去组织实施,要让学生放开手脚,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创新,让学生明白做毕业论文不仅仅是要完成一篇论文,更重要的是培养独立思维、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应将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的能力和指导质量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在津贴补助、评优晋级等方面予以倾斜。
4.加强管理,措施到位
学校将毕业设计工作的管理模式改为学校、系、教研室三级管理。学校对毕业设计工作进行宏观管理,负责出台各类管理文件及规定,并监督、检查、评价各系整体贯彻执行管理规定的情况和成效;系是管理的中心,根据学校相关规定,结合专业具体情况,制定开展毕业设计工作的具体要求和实施细则,并随时监督、检查各专业教研室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教研室是毕业设计的工作重心,组织教师开展指导工作,保证毕业设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成果的质量。
四、结语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培养、锻炼和提高他们的专业综合素质和能力最集中的一个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综合训练。
【摘要】石油类《工程流体力学》是石油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流体力学的基本知识,并能利用流体的流动规律解决石油类资源在开采运输过程中的有关实际工程课题。由于石油类资源物性有其特殊性,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不同于生活中广泛接触的固体受力,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思维难以从宏观切入到微观,遇到了如模型不理解、分析规律难以掌握、实际运用不灵活等问题。结合石油工程学院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学现状,从多年的教学实践出发,提出几点教学改革建议,希望能对后续的教学和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工程流体力学 石油教学 学习 改革
近几年随着后备储量持续增长,我国的石油工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这就要求石油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扎实先进的专业知识。石油工程专业有其自身浓郁的行业特点,其目标是培养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油气钻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油气储运等方面人才。在油气勘探开发储存运输过程中,存在广泛而复杂的流体流动现象,所以工程流体力学一直以来都是石油工程专业的核心基础课。
一、上好“绪论”课
“绪论”是教材的开篇之言,通常对全书有一个概括性的介绍。包括内容的设置、该学科的发展简史、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和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动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备课,形象生动地上好绪论课,使教师在后继的教学工作中事半而功倍。总结多年的实践经验,讲好“绪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1.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三个层次呈递进状态,乐学是最高层次的学习热情,浓厚的兴趣能推动学生独立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而且在学习中主动克服困难,排除干扰;2.可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流体知识运用到专业课中,使知识融会贯通,有利于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3.可帮助学生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吸收最新知识,有利于学生对个人求学生涯的整体规划,优化职业生涯。
二、定位教材,扩展内容
很多工科院校都开设了工程流体力学,针对不同的专业,流体力学的学习侧重点肯定不一样,那么对于石油工程专业而言,流体力学知识服务于钻井、采油,偏重于工程运用,所以在讲授过程中不必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每一个公式的推导过程,只需了解就可以,更多讲解与专业相关的实际运用,那么教材的选择就很重要了。广泛阅读流体教材,选择与专业最匹配的教材是首要任务。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版本内容不同的教材,在定位教材后,难免教材在编排上不是尽善尽美,那么就要对选定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扩展,可以加深加宽知识体系,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讲究课堂内教学方法和手段
自工作来,对于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不断的摸索完善,工程流体力学侧重于应用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理论与方法研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研究方法也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基本规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于――不知道怎么学,不是学不会,而是没有找到适合这门课的学习方法。所以需要教师讲究课堂教学方法,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不至于感到知识晦涩难懂,继而失去学习兴趣。例如:每次上课前提问回答上次课的学习重点内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此同时给了学生收拾情绪的时间,以利于新课的讲授;在上课过程中对于有散发性的问题,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如果章节内容相对简单易懂,可以促使学生自己上台讲授,一方面激发学生自主学通学透,另一方面建立学生强大的自信心。
四、积极收集反馈信息
一方面在课间与学生主动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才能最广化地获得反馈信息,润滑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及时布置练习,既要起到巩固的作用,又要充分发现学生的学习难点,然后有的放矢的解决难题。要想获得预期的效果,教师在布置作业前必须精心研究习题内容,布置有代表性的习题,既不重复也不遗漏,然后尽快批改作业,在知识遗忘的截止时间前纠正错误,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知识结构。
五、善用多媒体工具
随着科技越来越发达,原本的板书形式慢慢远离学生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教学,在充分享受信息化的同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接受程度。目前学生普遍反映多媒体教学虽然信息量大,但对于较大的信息量,学生难以全部接受,更容易形成抵触心理。在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后,得到的结论是:善用多媒体工具――用于展示图片、动画和教学影像。
将板书与多媒体合理地结合在一起,板书用于基础知识的学习,多媒体展示流体复杂的流动状态与工程实际运用,便于学生的理解接受,最大化地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重视实验课
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心理,做实验敷衍了事,写实验报告只用粘贴复制就可以了,无论数据合理与否,应付交差就完事了,数据不正常也不思考,实属本末倒置。流体力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力学分支,实验探究不仅是教学的内容,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手段。加强实验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有利于概念的构建、有利于模型的建立、有利于定律的导出、有利于结论的检验、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流体力学中很多经验公式,都是大量做实验总结出来的,所以实验是理论的源泉。现在实验课均是实验教师演示给学生看,然后学生参照实验指导书依葫芦画瓢做一遍,遇到问题依赖于教师,不主动思考,完全失去了做实验的意义。
七、结论
工程流体力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工程流体力学的教学思考是永无止境的,作为一线教师,要在工作中不断摸索实践,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实践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学习工程流体力学的过程充满乐趣与动力。
摘 要:本文通过对油田特点和就业方向的论述,认为应采取调整课程设置、多渠道引进人才、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传统实践教育与开放创新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方式等改革举措,培养服务于地方、实践性强且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满足现阶段石油行业的人才需求。
关键词:石油工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根据我校“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地方性、国际化”的办学思路,以西北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为依托,2011年我校成功申办了石油工程专业并开始招生。为全面落实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加强我院本科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水平和培养服务于地方的应用型人才,我院在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与改革。
一、创新人才培养
石油工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的国际性行业,同时也是一个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互融合、交叉和渗透最多的部门之一。我国石油工业迫切需要石油工程高等院校能不断提供大量思想素质高、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具备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工程技术人才。同时,毕业生还应具备应用这些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开拓创新精神的也必不可少。这是整个石油行业对所有石油院校培养的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根据这一要求,我院专业理论课程设置了油气田开发地质、油层物理、采油工程、钻井工程、油藏工程、渗流力学、油田化学、钻井液工艺原理、油气储层保护、提高采收率原理、采油新技术、钻井新技术等一系列石油工程所需的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
针对我校“应用型和地方性”的办学特点,结合石油天然气行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我院的石油工程毕业生基本都来自西北地区,有利于油田人才的稳定,因此将我院的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定位为西北部油田。通过对西部油田特点的初步了解,有些油田属于“三低”油田,即“低渗”“低压”“低丰度”。如长庆油田,它的渗透率比较低,有的区块甚至达到了超低渗。针对这些特点,我院以我校第二次教学改革为契机,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做出了改革和调整,即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又新增了一些关于低渗透油田开发的课程,如低渗透油气田开发概述、低渗透油气藏勘探开发技术新进展等。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培养出综合素质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的学生,满足现在石油企业发展的要求,我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实行多渠道引进、专兼结合的模式。
1.从高校引进应届毕业生。毕业生作为教师的优点在于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科研经历,可塑性强,但相对缺乏实践知识。
2.从其他高校调用一些有一定科研能力且学历层次高的教师来我院任教。这些教师具备了理论知识和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科研能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
3.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做我院的兼职教师。这些教师具有丰富的实践知识,侧重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易培养出具有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学生。
4.我院自己培养一些“双师型”教师,采用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我院通过这四种方式进行教师队伍建设,使教师不仅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还具备现场生产的实践知识。在这支教师队伍的带领下,培养出能够学以致用且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以满足油田开发发展的需求。
三、实践教学
根据本科教学要求,为了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院设置了从基础课程的实验如“电工电子学”,到专业课程的实验如“流体力学”“油层物理”“钻井液性能评价”“采油工程”“渗流力学”,再到生产实践如“金工实习”和“生产实习”等一系列实验教学和实践实习活动。同时我校正准备筹建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的设备与油田现场的实际生产设备相对应,可以更好地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达到在校培养的学生到了生产一线就可以直接上岗的目的。
为了让学生对石油工程专业有个整体认识,我院新增设了专业认识实习。通过石油工程知识讲座,对石油现场、仪器设备和实验室的讲解并观看视频,对石油工程专业所学和所用有了初步认识。对以后的专业知识学习做先导性教育,增加学生后期专业课学习的接受能力,以保证教学质量。
为了培养学生“手脑并用、创新分析”能力,我院新设开放性实验,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实验条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构思和想象做一些创新实验。
四、结语
根据我校“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地方性、国际化”的办学思路,结合石油行业人才需求,以服务地方为宗旨,我院对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环节都进行了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具有“手脑并用、创新分析”能力的优秀学生,为石油行业提供了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摘要]石油工程相关专业课程《油田化学》、《钻井液工艺原理》与专业基础课《胶体与表面化学》等联系非常紧密,本文在讲授专业课及相关基础课时,引入21世纪的新技术――纳米技术,结合对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等不同层的教学要求,对继续教育学生的培训教学,以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和学校教改项目,探索该领域教学改革的新方法。提出教学要“以人为本,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改思路。
[关键词]石油工程 课程 教学 改革 探索
前言
中国文化最高深意之所在,在于“中国人所谓通天人合内外,亦可谓即是自然与人文之会合”[1]。中国儒家好言人道,即人文,缘于儒家经典《周易》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现在我国所提倡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可谓与我国传统学说是一脉相承的。教学必须以人为本,对于自然科学及工程技术领域的教学,在强调理论的同时,除了要与实践相结合外,还要与人文会合。作者从事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二十多年,恰逢盛世,有幸参与学样的教改研究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现以曾讲授过的石油工程专业课《油田化学》、《钻井液工艺原理》及其专业基础课《胶体与表面化学》等课程为例,结合相关课程以及目前已完成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以及教学改革项目,探索高校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的教改思路。
一、专业及专业基础课程
《油田化学》是石油工程的专业课程之一,是研究油田钻井、完井、采油、注水、提高采收率及原油集输等过程中的化学问题的科学。油田化学其实由钻井化学、采油化学和集输化学三部分组成,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胶体化学、表面化学、高分子化学等基础化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各种类型的油田化学剂来解决油气钻进过程中遇到的复杂问题,改造油层及油水井,改善原油在管道中流动状况,以及分离油气水,提供高品质原油,减少油田采出水对环境的污染。虽然这三个部分是不同的体系和过程,十分复杂,并且有各自的发展方向,但是它们又是相互关联的,绝大多数体系属于或涉及到胶体分散体系(属于纳米技术的范畴)。
《大学》八条目,以格物致知为先。朱子《大学格物补传》有,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虽然石油工程本科生开设了《胶体与表面化学》等基础课,但实际使用的教材中,胶体理论知识部分中所讲述纳米材料较少,内容较少,且与实际结合得不够,讲授时安排的学时也很少。其实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纳米技术日新月异,已经影响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追踪了相关学科在纳米技术方面的研究热点及其发展方向,补充讲稿,完善教案。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纳米技术
纳米是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是1米的十亿分之一,相当于10个氢原子一个挨一个排列起来的长度。纳米材料涉及凝聚态物理、化学、材料和生物等领域,被公认为21世纪重点发展的新型材料之一。纳米材料现已发展到人工组装合成有纳米结构的材料。
纳米技术在油田化学中经常用于钻井液完井液的暂堵剂以保护油气层,在油田采出水处理中可以利用纳米材料的光催化作用,将采油污水中的油和高分子进行光催化和光降解,使其达到回注地层及外排的水质要求。利用纳米技术甚至可以从水和空气中清除细微污染物,从而提供更清洁的环境和更高质量的水。
三、教改探索
(一)教学探索
作者将自己平时积累的学习及科研经验,应用到不同层次的教学中。在本科教学中,先侧重基础知识讲解,然后再讲授胶体的各种性质。在给硕士生讲授《现代钻井液技术》以及给博士生讲授《高等胶体化学》时,作者也将纳米技术等先进技术引入进来。针对学生们将来的工作,要求学生了解各油田的情况,使每一位学生能更快更好地了解未来的工作。
在本科生教学过程,针对纳米材料的特性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例如,金红石型纳米二氧化钛可用作涂料,涂层粗糙度小,表面光滑细腻;而锐钛矿型纳米二氧化钛可以防紫外线,可用在遮阳伞的防紫辐射。女生们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是引入纳米材料的化妆品,有同学提到互联网上的天价纳米金护肤品的广告。作者在讲解到《胶体化学》中溶胶的光学性质时,以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示金溶胶的颜色。金溶胶粒子逐渐减小时所对应的颜色从红色到蓝色,其实可以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而金属银在50~60纳米时,也可以呈现黄色。学生们看了PPT后一目了然,除了不会再受不实广告宣传影响外,对本课程的学习更加投入了。此后提问的学生多了,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普遍提高,学生们的期末考试成绩普遍好于往届。对硕士生及博士生的要求则要求更高一些,除了要求他们对日常生活中所涉及的纳米技术有所了解外,还要求他们能够结合专业知识,研制出可用于石油工程专业领域的纳米材料。
在针对来自现场的学生进行培训时,作者则是与学生多互动,既了解了各油田的研究现状,又针对一些具体问题提供参考意见。例如,在讲解部分黏土矿物对采油工程的影响时,特别提到在深部地层的油层有时会存在绿泥石,而绿泥石中可能有一定含量的铁元素,在进行强化采油时,不适宜采用酸化作业来提高原油采收率。一些培训的同学曾在某油田承担过两项酸化作业,但在施工后却发现油井产量非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经学习后发现,就是由于未进行黏土矿物的组成分析。
(二)创新探索
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中,作者与本科生一起完成了“钻井液用超细颗粒的研制”。在近一年的研究过程中,本着“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不以师自居,鼓励学生多动手进行实际操作的同时检索文献。用孔子的五步学习法启发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2]。与研究生们一起研制出了多种钻井液用超细颗粒,并获得黑龙江省石油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在学校的教改项目中,作者还与其他师生一起共同学习和共同实践,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
四、结论
钱穆先生曾说:教与学平等,共一业。师与弟子亦平等,共一生命。教者学者在其全人生中交融为一,始得谓之是教育[1]。作者一直认同钱穆先生的“能于教者中得一学者,则成为一不寻常之师。终其身惟有一大事业斯曰学”。孔子也说过: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我等虽是教者,但应以学生为本,同时也以学习为终生职业。
【摘 要】为顺应新的形势发展,石油石化企业急需大量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如果能够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能大幅度提升学生知识掌握状况,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主体。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对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 石油工程 教学
一、前言
为了顺应石油石化企业竞争更加激烈的全球化发展环境,公司应当储备高水准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怎样给石油石化公司储备大量高水准应用型人才,成为石油石化高校必须处理的问题。高水准应用型人才第一应当拥有雄厚的理论基础,掌握此类知识应当借助专业必修课程的合理教学。教育质量高低往往能够影响到人才自身素质高低。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选取相应的启发因素进行逻辑组合的教学方法,它的基本特点是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发展智力与能力的过程中带着强烈的主动性。本文在这种情况下,对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石油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应用建议
(一)客体方面
1. 培养对启发式教学的正确观念
首先,要对启发式教学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启发式教学历史悠久,“启发”一词最早源于《论语・述而》篇,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此处“愤”表示希望获取知识的迫切心理。“启”表示点拨、诱导。即为从教育过程之内,老师第一步应当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积极性,从中进行点拨。可见,启发式教学即为按照教育目标、内容、学生自身实际情况及发展潜力,借助不同教育渠道及措施,通过启发诱导途径推动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调动学生自身积极性,推动学生能够由原来的灌注式教学模式慢慢解脱出来,推动学生变作学习主体。
2. 设计相关教学活动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增强针对性。在系统分析学生现阶段实际情况,根据学生掌握的程度,对其进行启发和诱导,将问题当作基本落脚点,强调解疑,分析解决的方法,将内容当作落脚点,调动学生自身积极性,探索科学合理的激发手段。
(2)要运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突出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活动为主体性产生的重要基础及渠道,应当从教育过程中充分展示学生的参与观念,推动其能够具备充分的时间,尽可能地保证其主体激活状态,推动其树立主体观念。
(3)教学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要设想多种方案,以备应变,防止生硬刻板的教学程式。从具体操作环节内,也许将产生部分出乎意料的现象,让老师措手不及,出现此类现象,能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避免因噎废食,始终局限于原有的教学模式无法自拔。
3. 结合课程理论与工程实践
石油工程专业中课程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非常紧密。从具体教育环节之内,想要推动学生树立自主学习观念,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从整个教育过程中,从维持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过程中,推动学生借助现有知识,开展各种各样的综合性实验,同时能够自主规划,学生能够自由搭配,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相关信息,随之师生一起制定具体计划,通过学生开展实验活动,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从具体过程中一一应用。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得到全方位、多层面的综合训练,从而使学生的科研和动手能力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二)主体方面
1. 提升学生思维的启发程度
启发式教学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学”而教。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思维的方法,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的主体性。其核心,主要为“启”字,教育工作应当将其当作关键环节对待。从启发过程中,应当积极贯彻落实主动性原则、通融性原则,要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判断,能够通过以问引思、以辩促思、以变发思、以景诱思、以情激思等不同的手段。
2. 不断提升学生的自主性
启发式教学思想是建立在对人的主体性本质观的认识基础之上的。所谓主体性就是作为主体的人在思维和实践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自主性为主体性的重要前提,能动性为关键组成部分,创造性为最突出的展示。因此,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的根本目标。从实际教育过程之内,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手段,推动教师产生应有的影响,强调学生自身主体地位,能够借助老师的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获得发展。
如以“泵效的计算与分析”课堂教学为例进行说明,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地质因素、设备因素和工作方式的比较,让学生课堂讨论:影响泵效的各种因素有什么显著不同,并以此推导出相关计算公式。接着可以启发学生“泵效的提高是由什么决定的”?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逐步得出结论,最后由教师进一步拓深,点出学习本课的内在主线:掌握抽油井泵效的概念――影响泵效的因素――提高泵效的措施。
3. 强化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为非常乐观的意识倾向,不但为主体性非常突出的外在展示,同时为主体积极性、能动性、自主性的重要前提及推动力,从心理活动及具体操作过程内能够产生非常关键的影响。培养和激发兴趣的关键是要制造诱因,其方法是:①明确学习内容的意义,把学习目的和工作目的紧密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上进心,使其产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②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矛盾发展,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分析其逻辑性和系统性来激发学生的探索心理;③运用表扬与鼓励等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强化其学习需要,从而促使其对学习产生兴趣。
三、结论
通过启发式教学确定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地位,培养与激发了学习兴趣,启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与锻炼了创新意识。90%以上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不仅学生成绩越来越好,毕业后参加工作的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增强。
摘要:钻井生产实习是石油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开展钻井生产实习工作有助于深化学生对钻井工程理论的理解,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并培养其创新意识。系统分析了目前钻井生产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介绍了钻井生产实习改革的措施,并重点对实习内容与实习计划改革作了详细论述,分析了钻井生产实习改革的初步成效,对于提高钻井生产实习质量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产实习 主要问题 措施 效果
钻井生产实习作为石油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结合专业特点和学习情况, 深入油田钻井现场, 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 达到完善知识结构, 培养专业技能的过程[1]。通过实习,一方面可以深化学生对钻井基础理论的理解与认识,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并加强专业技能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 生产实习可以加强学生对未来工作岗位的认知度,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热爱石油事业, 不畏艰苦的创业精神。
一 、钻井生产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钻井生产实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由于井队施工情况具有一定的变化性,受实习时间限制,学生实习内容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难以系统掌握钻完井工艺流程。
2.学生意识不足,不够重视。由于受传统课堂教育的影响,或因实习动员不足,学生普遍意识不足,没有认识到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对生产实习不够重视。
3.实习预习不够。实习之前学生对钻井现场认知不够,导致学生在现场看到众多钻井设备、工具与工艺后一头雾水,难以快速理解消化。
4.由于实习人数较多,钻井现场噪声较大,现场讲解效果得不到保证;在学生实际演练阶段,学生操作时间和次数受到限制,难以深入理解。
5.缺乏专业的实习指导教材,学生获取实习知识不够系统,且教学方式单一,大多通过语言讲解的方式指导学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考核方式机械单一。实习考核一般根据学生出勤、实习笔记、实习报告等进行成绩评定,学生压力感不足,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此外,由于高校扩招及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 就业竞争日益激烈,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多数油田要求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既能系统掌握石油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又能进行工程设计、生产施工、科学技术研究和生产经营管理, 并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3]。在这样的形势条件下,迫切需要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提高石油工程专业钻井生产实习质量的措施。基于上述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钻井生产实习改革。
二 、钻井生产实习改革探索之举措
与江汉石油管理局钻井职工培训中心共建钻井生产实习基地,同时兼顾钻井管子站、机修厂、泥浆中心和周边井队。实习基地钻井设备与工具齐全,可以真实模拟钻进与起下钻过程,学生可以动手操作,有助于深化学生对钻井工程理论的理解。
实习前应做好动员工作,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产实习的重要性, 激发其求知欲望,并加强实习安全教育;在实习前通过讲座、放映钻井视频等形式给学生进行必要的讲课,加强学生对钻井生产实习的预习;给学生配备专用实习教材,并选派既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又具备一定实践技能的实习指导老师。实习过程中,丰富教学方式,通过室内讲解、现场演练、知识抢答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学, 进一步深化学生对钻井工程理论的理解。
此外,石油工程学院重点针对实习内容与实习计划作了较大调整,具体如下:
根据实习内容安排与计划需要,将实习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组大约20人。实习基地设有四个主要实习岗位,各小组均配备专业指导老师,在每个岗位轮流实习两天。
第1~2天在第一岗位实习主要了解钻完井工艺流程,由具有丰富现场经验的技术师傅结合设备与工具进行讲授,讲授内容包括钻完井施工工艺、设备与工具、施工参数设计、浆体性能测量与混配等,讲解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们踊跃提问,互动良好;学生参观了钻井工具陈列室,现场技术师傅给学生详细介绍了常用钻头、取芯工具、打捞工具、井口工具、井下测量仪器等工具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学生普遍感觉收获较大。
第3~4天在第二岗位主要学习井控相关理论,熟悉井控相关操作。井控工作一直是钻井公司及钻井作业队的头等大事,指导老师通过板书讲授、放映录像、现场观摩等方式系统介绍了钻井井控相关知识,包括各种防喷器的类型与安装、防喷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防喷器的操作与使用方法、远控台和司控台的功能与操作、井控管线和阀门的识别与使用、井涌发生后的关井措施等。通过讲解与提问,学生基本掌握了井控设备与工艺,深化了对井控理论的理解与认识。此外,指导老师还结合中石油11·23特大井喷事故讲解了事故发生的原因、处理措施以及危险程度,提醒同学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谨小慎微,防患于未然。
第5~6天在第三岗位主要进行场地工实习。场地工是学生毕业上岗首要的见习岗位,现场技术师傅首先讲解了钻井队各岗位的岗位责任制,让学生明确场地工主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并从钻杆的材质、尺寸、扣型等出发,系统介绍了钻杆、钻铤、钻头、地面设备与工具的作用及使用方法。现场技术师傅结合钻井泵、泥浆罐等循环设备介绍了钻井液循环流程,并详细介绍了振动筛、除砂器、除泥器、除气器等泥浆处理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学生了解了泥浆工的工作内容和岗位责任制。
此外,现场技术师傅从柴油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出发,给学生系统讲解了柴油机及钻井动力系统,包括柴油机的工作方式、动力传递等内容。通过第三岗位场地工的实习,学生基本了解了场地工的岗位责任制和一些地面设备、工具的作用和操作方法,进一步深化了对钻完井设备与工具的理解。
第7~8天在第四岗位主要进行钻工实习与操作。学生在了解了钻完井施工工艺以后,通过现场技术师傅的讲解,认识了钻台上的一些设备与工具,如钻井绞车、转盘、液压锚头、卡瓦、提升短节、吊卡等。现场技术师傅通过亲身示范B型大钳上扣与卸扣和起下钻等操作,给学生系统讲解了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并逐一指导每个学生进行实际演练。学生操作过程完全模拟现场钻井,轰鸣的柴油机、高速旋转的转盘、配备齐全的钻井队伍,学生如身临其境,对于深化学生对钻井工艺的理解具有重要实际意义,为学生毕业上岗奠定了基础。
第9天实习内容为防喷演习,模拟现场井涌工况。现场技术师傅们穿戴整齐,分工有序,真实模拟了钻井队各岗位如何配合来进行井控操作,并在各小组抽调6名学生进行亲身模拟,最后现场技术师傅有意放喷,通过观看井喷场景,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岗位责任制和井控工作的认识。
第10天实习内容为到周边井队参观钻进过程、起下钻过程和下套管过程及固井前的准备工作,通过参观学生了解了多种施工工况下的工作状态与内容。
业余时间实习指导老师还带领学生到钻井管子站、机修厂和泥浆中心去参观,系统认识了钻井相关设备与工具以及泥浆的混配方法和性能测定方法。
实习结束后,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如实习态度、纪律、出勤、现场考核结果、实习笔记、实习报告以及实习知识考试综合评定学生实习成绩,既保证了公平公正,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钻井生产实习改革探索之成效
通过实习考核与学生反馈发现,较以往实习学生普遍感觉收获较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全面掌握了钻完井工艺流程,深化了对钻井工作的认识
学生在学校学习钻井理论时缺乏联系实际,往往比较枯燥。本次实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在钻井职工培训中心接受培训和实际操作,系统全面地了解了井场相关设备与工具,掌握了钻完井施工工艺流程,并观看了井控录像,进行了防喷演习。通过参观周边井队的钻进过程、起下钻过程和下套管过程及固井前的准备工作,深化了对钻井工作的认识;通过到钻井管子站、机修厂和泥浆中心的参观,再次深入认识了钻井相关设备与工具以及泥浆混配和性能测定方法。钻井生产实习不但使同学们对钻完井工艺、钻井设备与工具、钻井岗位责任制有了系统的认识,而且深化了其对钻完井工程理论的理解,为学生毕业上岗奠定了基础。
2.将课本知识应用于现场,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次实习不仅是钻井现场相关知识的讲解,而且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实际操作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实习基地同学们第一次站在钻井平台,第一次认识井口工具,第一次动手应用B型大钳进行钻杆上扣与卸扣,第一次亲自进行起下钻操作,第一次参加防喷演习……,这些内容看似简单,但操作起来却是对每一位同学综合素质的考验。在操作演练过程中,不但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3.感受了油田企业钻井文化,加深了对企业管理的认识
实习过程中,无论在什么岗位,无论天气状况如何,现场技术师傅与实习指导老师总是劳保穿戴整齐,安全措施配备良好,讲解过程理论联系实际,操作过程标准规范,学生感受了油田企业钻井文化,并加深了对企业管理认识。
4.通过实习, 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 提高了学生认识社会与适应社会的能力
四、结语
1.钻井生产实习是结合专业特点和学习情况,深入油田钻井现场, 把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 达到完善知识结构, 培养专业技能的过程。应根据石油工程专业特点和学生知识结构,合理设计实习内容与计划、选派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指导老师,实习过程中多措并举,以促进生产实习质量的提高。
2.通过系统分析钻井生产实习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石油工程专业特点进行了钻井生产实习改革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后应在钻井实习资料与考核方面进一步完善,开发钻井生产实习模拟系统与考核系统,进一步提高钻井生产实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