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陶刻艺术论文

陶刻艺术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12 10:28:44

陶刻艺术论文

陶刻艺术论文例1

刻装饰工艺。

陶刻的源起

紫砂陶刻装饰,最早见于元代铭“且吃茶、清隐”五字草书。紫砂壶雕刻与古代陶器刻文同为一个模式,即是作者在其所制陶坯上记述姓名或记上所叙铭文,起初都在壶底刻划,这只是紫砂壶雕刻的雏形,还谈不上雕刻装饰工艺。我们先从宜兴壶艺的创始人供春说起。

供春是士人吴颐山的侍童,是时吴氏为准备三年一次的京试而寄居于金沙寺静读,而供春则服侍吴氏的起居饮食。供春此时就观察寺僧和当地陶工制作各类器皿。据说他有一天利用一块紫砂泥捏成一个茶壶。吴氏拿供春为他所制的茶壶供其友们观赏,大家看后颇为欣赏,也请供春为他们制壶,由此宜兴壶开始风行,且渐及全国。

作为侍童的供春,教育水平自然不高,就连工整地写出自己的名字或许也有困难。因此,他请求主人吴氏替他在壶底署款,而后由自己刻上。壶底秀丽的楷书刻款就成为明朝宜兴壶的特征之一。随着文人的参与合作,为满足自赏,继而将雕刻的部位移到壶腹,镌刻简单的铭文与诗句,以后更发展到刻画与书画同时铭刻。

到16世纪中期,名壶手时大彬在其早年仍需要士人替他书写铭款。但很快地能自行铭款,且无需用笔墨先行书写起稿。据说在后期,时大彬更能运刀如笔。到了19世纪初期,宜兴陶艺最重要的人物是陈鸿寿。陈鸿寿字曼生,生于乾隆时代,他是一位深受文化熏陶的学者,对古文经学有深入的研究,并精擅书法、绘画和篆刻,被誉为西冷八家之一。他倾心于紫砂铭刻,经常构思书画,并亲手在砂壶上镌刻诗文,且多有精品。陈氏曾任宜兴县令三年之久,并致力复兴宜兴陶业。据说他曾设计18款宜兴壶新式样,并聘请杨彭年、杨葆年、杨凤年、邵二泉、申锡及吴月亭等名家制作这些茶壶。以陈曼生的意见来说,一件茶壶的制作需要三位人士的参与。首先由壶手捏制茶壶,待其坯胎干至皮革硬度时,则请书画家在壶上施予绘画或书画的装饰,随后再请人在壶上刻画,完成后始进行烧窑步骤。因此,清代嘉庆年间,士人与壶手通过融洽无间的合作和探索,不仅制作出精美的紫砂艺术品,也归纳出来一套独特的紫砂雕刻装饰艺术,同时也创造了紫砂陶刻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陶刻的技法

紫砂陶的雕刻不同于一般的雕刻,也有别于漆雕、木雕、碑文铭刻利其他陶瓷刻绘。它是在紫砂陶坯凹凸不平、多角线条等复杂的造型上进行刻画。诚然,书画雕刻是紫砂工艺过程中最后的一道工序,书画题材的取舍与笔法,基本上与国画相似。即有书有画,书画之外,还有款识印章。只是布局有不同,要按照砂陶器各种造型分别施艺,画面要求清晰而层次分明,一般都是先在陶坯上书画,然后依著字画雕刻。刻字要划平竖直,刻得珠圆玉润,刻画要刻得有来龙去脉,结构相称,刀法分明。而雕刻用刀法则可归纳为“划、竖、撇、踢、捺”五个字。刻“划”刻刀先下后上;刻“竖”刻刀先左后右;刻“撇”先用顺刀后用逆刀;刻“踢”先用逆刀后用顺刀;刻“捺”刻刀先上后下。

紫砂陶刻装饰艺术的技法可分为印刻(双刀正入法)和空刻(单刀侧入法)二种。此外还有涩刀、迟刀、留刀、轻刀、切刀、舞刀等各种金石用刀方法。印刻是行将诗词书画的底稿誊印到壶坯表面,再运刀依样雕刻,通常由一般刻工进行雕刻。空刻则须由具备多年雕刻经验的紫砂艺人进行雕刻工序,或熟悉紫砂陶刻的书画家亲手雕刻,他们在确定大体轮廓安排后,用斜刀刻法以刀代笔,只有刻画精细的作品,必须注意行刀的浮沉利钝、深浅宽窄、刀势的气脉连贯,以显示出迹外传神的韵致。空刻用刀必须胸有成竹,自由驰骋,犹如天马行空,刀法多变,可轻可重,或虚或实,可粗可细,或刮或划,粗犷豪放,耐人寻味,这样才能反映出紫砂陶刻的艺术特点。

至于紫砂壶的陶坯刻款则有下列四种不同类型的刻法:

(一)干坯刻款 紫砂壶泥坯基本干燥后,以毛笔书绘字画墨稿,然后再用钢刀依着笔画进行雕刻。

(二)写泥刻款 紫砂壶的泥坯尚含有20%的水分时,就以圆钝的铁笔或竹刀进行刻写。

(三)湿泥刻款 紫砂壶泥坯近于干硬状态时,即以锋利的钢刀进行雕刻。

(四)描边剔泥刻款 先以细刀描出轮廓边,再以挑或点的手法去掉其中的部分。这样的陶刻手法能够产生特殊的装饰效果。

陶刻的艺术

紫砂陶刻装饰手法独特,以刀代笔,将中国的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诸艺术融于一体,神韵怡然,彰显了笔墨艺术与工艺技巧高度结合的高雅风貌,形成了具有民族工艺特色的艺术。

陶刻艺术的题材极为广泛,形式更是丰富而多样,举凡山水、人物、花鸟、博古诸图案均可作为入画素材。陶刻作品特别讲究各种书法,利用正、草、隶、篆、钟鼎、石鼓等各种不同的书法来表现于各式形体,或图文并茂,或情趣皆有,表现出作品的构图严谨、参差有致,体现了陶刻艺术的精髓。

只是,陶刻艺术不应只是把书法、绘画、金石、图腾等在紫砂器上的搬移再现,即使最成功的转移摹写也只能算是上乘的工艺装饰;不管是哪一位书画名家有饰壶时,倘若不加刻意经营,只以自己习惯于内容与形式去装饰,忘却了舞台不同应各有各的深度与空间要求,就算是笔墨技法高超,也只能说是壶上留下某某名家的墨迹,不能算是一件成功的陶刻艺术品。

陶刻艺术论文例2

陶刻的源起

紫砂陶刻装饰,最早见于元代铭“且吃茶、清隐”五字草书。紫砂壶雕刻与古代陶器刻文同为一个模式,即是作者在其所制陶坯上记述姓名或记上所叙铭文,起初都在壶底刻划,这只是紫砂壶雕刻的雏形,还谈不上雕刻装饰工艺。我们先从宜兴壶艺的创始人供春说起。

供春是士人吴颐山的侍童,是时吴氏为准备三年一次的京试而寄居于金沙寺静读,而供春则服侍吴氏的起居饮食。供春此时就观察寺僧和当地陶工制作各类器皿。据说他有一天利用一块紫砂泥捏成一个茶壶。吴氏拿供春为他所制的茶壶供其友们观赏,大家看后颇为欣赏,也请供春为他们制壶,由此宜兴壶开始风行,且渐及全国。

作为侍童的供春,教育水平自然不高,就连工整地写出自己的名字或许也有困难。因此,他请求主人吴氏替他在壶底署款,而后由自己刻上。壶底秀丽的楷书刻款就成为明朝宜兴壶的特征之一。随着文人的参与合作,为满足自赏,继而将雕刻的部位移到壶腹,镌刻简单的铭文与诗句,以后更发展到刻画与书画同时铭刻。

到16世纪中期,名壶手时大彬在其早年仍需要士人替他书写铭款。但很快地能自行铭款,且无需用笔墨先行书写起稿。据说在后期,时大彬更能运刀如笔。到了19世纪初期,宜兴陶艺最重要的人物是陈鸿寿。陈鸿寿字曼生,生于乾隆时代,他是一位深受文化熏陶的学者,对古文经学有深入的研究,并精擅书法、绘画和篆刻,被誉为西冷八家之一。他倾心于紫砂铭刻,经常构思书画,并亲手在砂壶上镌刻诗文,且多有精品。陈氏曾任宜兴县令三年之久,并致力复兴宜兴陶业。据说他曾设计18款宜兴壶新式样,并聘请杨彭年、杨葆年、杨凤年、邵二泉、申锡及吴月亭等名家制作这些茶壶。以陈曼生的意见来说,一件茶壶的制作需要三位人士的参与。首先由壶手捏制茶壶,待其坯胎干至皮革硬度时,则请书画家在壶上施予绘画或书画的装饰,随后再请人在壶上刻画,完成后始进行烧窑步骤。因此,清代嘉庆年间,士人与壶手通过融洽无间的合作和探索,不仅制作出精美的紫砂艺术品,也归纳出来一套独特的紫砂雕刻装饰艺术,同时也创造了紫砂陶刻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

陶刻的技法

紫砂陶的雕刻不同于一般的雕刻,也有别于漆雕、木雕、碑文铭刻利其他陶瓷刻绘。它是在紫砂陶坯凹凸不平、多角线条等复杂的造型上进行刻画。诚然,书画雕刻是紫砂工艺过程中最后的一道工序,书画题材的取舍与笔法,基本上与国画相似。即有书有画,书画之外,还有款识印章。只是布局有不同,要按照砂陶器各种造型分别施艺,画面要求清晰而层次分明,一般都是先在陶坯上书画,然后依著字画雕刻。刻字要划平竖直,刻得珠圆玉润,刻画要刻得有来龙去脉,结构相称,刀法分明。而雕刻用刀法则可归纳为“划、竖、撇、踢、捺”五个字。刻“划”刻刀先下后上;刻“竖”刻刀先左后右;刻“撇”先用顺刀后用逆刀;刻“踢”先用逆刀后用顺刀;刻“捺”刻刀先上后下。

紫砂陶刻装饰艺术的技法可分为印刻(双刀正入法)和空刻(单刀侧入法)二种。此外还有涩刀、迟刀、留刀、轻刀、切刀、舞刀等各种金石用刀方法。印刻是行将诗词书画的底稿誊印到壶坯表面,再运刀依样雕刻,通常由一般刻工进行雕刻。空刻则须由具备多年雕刻经验的紫砂艺人进行雕刻工序,或熟悉紫砂陶刻的书画家亲手雕刻,他们在确定大体轮廓安排后,用斜刀刻法以刀,只有刻画精细的作品,必须注意行刀的浮沉利钝、深浅宽窄、刀势的气脉连贯,以显示出迹外传神的韵致。空刻用刀必须胸有成竹,自由驰骋,犹如天马行空,刀法多变,可轻可重,或虚或实,可粗可细,或刮或划,粗犷豪放,耐人寻味,这样才能反映出紫砂陶刻的艺术特点。

至于紫砂壶的陶坯刻款则有下列四种不同类型的刻法:

(一)干坯刻款 紫砂壶泥坯基本干燥后,以毛笔书绘字画墨稿,然后再用钢刀依着笔画进行雕刻。

(二)写泥刻款 紫砂壶的泥坯尚含有20%的水分时,就以圆钝的铁笔或竹刀进行刻写。

(三)湿泥刻款 紫砂壶泥坯近于干硬状态时,即以锋利的钢刀进行雕刻。

(四)描边剔泥刻款 先以细刀描出轮廓边,再以挑或点的手法去掉其中的部分。这样的陶刻手法能够产生特殊的装饰效果。

陶刻的艺术

紫砂陶刻装饰手法独特,以刀,将中国的书法、绘画、金石、篆刻诸艺术融于一体,神韵怡然,彰显了笔墨艺术与工艺技巧高度结合的高雅风貌,形成了具有民族工艺特色的艺术。

陶刻艺术的题材极为广泛,形式更是丰富而多样,举凡山水、人物、花鸟、博古诸图案均可作为入画素材。陶刻作品特别讲究各种书法,利用正、草、隶、篆、钟鼎、石鼓等各种不同的书法来表现于各式形体,或图文并茂,或情趣皆有,表现出作品的构图严谨、参差有致,体现了陶刻艺术的精髓。

只是,陶刻艺术不应只是把书法、绘画、金石、图腾等在紫砂器上的搬移再现,即使最成功的转移摹写也只能算是上乘的工艺装饰;不管是哪一位书画名家有饰壶时,倘若不加刻意经营,只以自己习惯于内容与形式去装饰,忘却了舞台不同应各有各的深度与空间要求,就算是笔墨技法高超,也只能说是壶上留下某某名家的墨迹,不能算是一件成功的陶刻艺术品。

陶刻艺术论文例3

紫砂刻画装饰又称为陶刻工艺,是用锋利的刀在泥坯上刻出装饰图案来。刻画装饰最早出现在宋代,据记载,元末明初的砂器产品上就有了铭刻,开创了紫砂刻画装饰的先河。不过那时一般只是艺人用竹刀刻上自己的名款而已。明代时大彬制六角壶壶底镌“万历丙申年时大彬”二行楷书,还有“一杯清茗,可沁诗脾,大彬”铭刻。

刻画装饰的题材比较广泛,一般在器皿的正反两面。分别刻上诗文和画面。诗文的内容有的是与茶、花有关的题咏,有的是著名诗人的诗句,多由唐诗三百首及千家诗中选出,着重讲究各体书法,有正、草、隶、篆、钟鼎、石鼓等。流行崇古的风尚,对古铜器及石刻拓本发生兴趣,仿秦汉瓦当及西周青铜器铭文的拓本常用于壶上的装饰中,将石刻的粗糙肌理在陶器上仿刻得十分神似。画面的题材有花卉翎毛、山水人物、博古图录等。常取材于芥子园及点石斋等画谱,十九世纪画家任伯年的花鸟画亦广为引用。由于是用刀刻出来的图案,笔笔着实,因此不善于表现画面的层次,着重讲究形象,构图以及刀法的变化。

刻画装饰史上最具影响的是清嘉庆年间著名金石书画家陈鸿寿设计铭刻书画装饰,由制壶高手杨彭年兄妹制作的壶艺作品,他们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紫砂艺术风格。世人称之为曼生壶。 曼生壶的文学艺术价值,受到世人的重视,特别是书画家爱之如宝。如当代上海画家唐云,江苏画家亚明都是曼生壶的收藏家。

紫砂刻绘艺术是紫砂壶最主要的装饰手法,紫砂壶肌理色泽丰富,器表光挺细滑,以其原汁原味的质朴古雅特色著称,十分迎合传统文人的欣赏趣味,再用钢刀进行篆刻作为装饰。紫砂壶由于历代文人的参与,留下许多切茶、切壶的壶铭,因而陶刻铭文内容丰富多彩,使紫砂壶一跃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文房用品。

紫砂刻绘常见刀法有:双刀直人法、单刀加刀法、三刀法(由双刀直人法和单刀加刀法演变而来)、沙地法、冲刀法等等。以点、线、面的表现形式刻画出绢秀瓢逸的神韵。深厚苍劲的金石味内涵装点于紫砂陶上,让人赏心悦目、倍受青睐。

紫砂刻绘装饰有别于其他陶瓷雕刻,紫砂壶的器表非平整的表面,通常具有较大弧度与倾斜度,及多线条等复杂的造型,刻绘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从刀法来说,要充分表现在紫砂壶泥坯上刀痕的质感,不求雕琢的多么工整,但要突出字体的明快质朴,线条的流畅自如、气韵生动。在掌握了传统雕刻技法的同时,紫砂刻绘艺术更是融合金石、书法、绘画、历史、文学、美学等诸多学问的综合艺术形式。

陶刻艺术论文例4

非洲雕塑艺术

新时期我国对非洲雕塑艺术的介绍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在非洲艺术类型学中最为显着。这一方面是非洲大陆雕塑艺术最具特色,是非洲古代文明发展的历史印迹;另一方面,非洲雕刻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艺术文明的进程,对刚刚迈开改革开放步伐的新中国无疑具有重要启示价值和意义。首先,这方面重要的编着有:(一)李淼、马晓宁的《黑非洲雕刻》,瑐瑧该书选有非洲二十多个国家各个时期创作的二百六十多件代表作品,分三类:雕像、面具和头饰、器具和装饰物。(二)黄维中等编绘的《世界面具》,瑐瑨这是一部包括了非洲部分的汇集世界各大洲面具艺术的作品集。(三)缪讯、南风编着的《非洲雕塑》,瑐莹该书概述非洲雕塑艺术中诺克文化、伊费艺术、贝宁艺术、萨奥文化、西部地区雕塑、中部地区雕塑、南部地区雕塑、东部地区雕塑、现代雕塑艺术的文化特征。(四)吕品田、苏冰等编选的六卷本非洲艺术书系,主要介绍了非洲国家扎伊尔的雕刻艺术;尼日利亚的雕刻艺术;以坦桑尼亚的雕刻作品为主导,还包括马达加斯加的木雕、南非的石刻、津巴布韦的木雕、乌干达的陶艺等;喀麦隆的雕塑艺术;象牙海岸的雕刻作品为主导,还包括加纳的木雕和陶艺,利比里亚的木雕,塞拉利昂的木雕和金属制品;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比绍几内亚、赤道几内亚和撒哈拉六国的木雕、陶艺、石刻等雕塑艺术作品。其次,论文有定良的《树千年间石刻林》,杨起、梅贻白的《扎伊尔雕塑家李耀楼》,俞跃良的《萨卢姆和他的木雕》,先让的《非洲马康得木雕艺术》,张有浩的《阿伊———多哥着名雕塑家和画家》,李松山的《坦桑的马孔德雕塑艺术》,曾印的《非洲神像与面具》,孙滋溪的《非洲雕刻欣赏》,李荣启的《人类艺术的瑰宝———迷人的非洲木雕》,刘梦熊的《非洲乌木雕》,夏晨的《非洲雕刻艺术的魅力》,江村的《狮身人面像》,宋天仪的《赞比亚的钢版画和硬木雕》,裴建国、刘振林的《津巴布韦的绍纳雕塑》,邱松的《南非石雕艺术瞥》,段圣君的《非洲雕刻艺术的特点》,尹寿松的《黑色风情说不尽———来自刚果共和国的乌木雕刻艺术》,乔桑的《贝宁象牙雕刻艺术》,朱孝岳、胡潮明的《扎伊尔的王室与民间艺术》,郑文的《折射———南非的雕塑》,阿彬的《触摸非洲雕刻的脉搏》,蒋晓红的《古代非洲贝宁青铜雕像艺术特点》,李卫的《雕刻者的艺术———非洲木雕形式语言初探》,任玉的《非洲雕刻装饰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综合上述成果,主要是对非洲雕塑的总体介绍、一些黑非洲国家的雕塑艺术赏析(如扎伊尔、赞比亚、津巴布韦、南非、刚果、贝宁等国),或者是文章作者亲历非洲的写生感悟。

非洲设计艺术

陶刻艺术论文例5

非洲雕塑艺术

新时期我国对非洲雕塑艺术的介绍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在非洲艺术类型学中最为显着。这一方面是非洲大陆雕塑艺术最具特色,是非洲古代文明发展的历史印迹;另一方面,非洲雕刻深刻地影响着西方现代艺术文明的进程,对刚刚迈开改革开放步伐的新中国无疑具有重要启示价值和意义。首先,这方面重要的编着有:(一)李淼、马晓宁的《黑非洲雕刻》,瑐瑧该书选有非洲二十多个国家各个时期创作的二百六十多件代表作品,分三类:雕像、面具和头饰、器具和装饰物。(二)黄维中等编绘的《世界面具》,瑐瑨这是一部包括了非洲部分的汇集世界各大洲面具艺术的作品集。(三)缪讯、南风编着的《非洲雕塑》,瑐莹该书概述非洲雕塑艺术中诺克文化、伊费艺术、贝宁艺术、萨奥文化、西部地区雕塑、中部地区雕塑、南部地区雕塑、东部地区雕塑、现代雕塑艺术的文化特征。(四)吕品田、苏冰等编选的六卷本非洲艺术书系,主要介绍了非洲国家扎伊尔的雕刻艺术;尼日利亚的雕刻艺术;以坦桑尼亚的雕刻作品为主导,还包括马达加斯加的木雕、南非的石刻、津巴布韦的木雕、乌干达的陶艺等;喀麦隆的雕塑艺术;象牙海岸的雕刻作品为主导,还包括加纳的木雕和陶艺,利比里亚的木雕,塞拉利昂的木雕和金属制品;马里、布基纳法索、几内亚、比绍几内亚、赤道几内亚和撒哈拉六国的木雕、陶艺、石刻等雕塑艺术作品。其次,论文有定良的《树千年间石刻林》,杨起、梅贻白的《扎伊尔雕塑家李耀楼》,俞跃良的《萨卢姆和他的木雕》,先让的《非洲马康得木雕艺术》,张有浩的《阿伊———多哥着名雕塑家和画家》,李松山的《坦桑的马孔德雕塑艺术》,曾印的《非洲神像与面具》,孙滋溪的《非洲雕刻欣赏》,李荣启的《人类艺术的瑰宝———迷人的非洲木雕》,刘梦熊的《非洲乌木雕》,夏晨的《非洲雕刻艺术的魅力》,江村的《狮身人面像》,宋天仪的《赞比亚的钢版画和硬木雕》,裴建国、刘振林的《津巴布韦的绍纳雕塑》,邱松的《南非石雕艺术瞥》,段圣君的《非洲雕刻艺术的特点》,尹寿松的《黑色风情说不尽———来自刚果共和国的乌木雕刻艺术》,乔桑的《贝宁象牙雕刻艺术》,朱孝岳、胡潮明的《扎伊尔的王室与民间艺术》,郑文的《折射———南非的雕塑》,阿彬的《触摸非洲雕刻的脉搏》,蒋晓红的《古代非洲贝宁青铜雕像艺术特点》,李卫的《雕刻者的艺术———非洲木雕形式语言初探》,任玉的《非洲雕刻装饰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影响》。综合上述成果,主要是对非洲雕塑的总体介绍、一些黑非洲国家的雕塑艺术赏析(如扎伊尔、赞比亚、津巴布韦、南非、刚果、贝宁等国),或者是文章作者亲历非洲的写生感悟。

非洲设计艺术

陶刻艺术论文例6

陶瓷艺术与书法艺术是两门独立的艺术,自古以来就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不同书体的汉字,同所装饰的材料、器型合成一体,形成了以文字装饰为主的艺术形式。伴随着陶瓷艺术的丰富和发展,陶瓷艺术和书法的结合样式也越来越多地出现,表现也多样化。陶瓷书法艺术充分利用书法的形式美和陶瓷的材质美,在文化内涵和形式上联系,和谐而自然地结合,为陶瓷装饰领域开拓了新的境界。

一、陶瓷书法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汉字的产生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一块瑰宝。它发展至今一直承担着汉民族思维和交流最重要的书面符号的角色。人类有了语言,就可以积累知识,然后形成文化。有了汉字,就可以记录语言、交流信息。语言把人和动物区分开来,汉字把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和文明阶段区分开来。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块瑰宝,早期主要表现在书写技法方面,其实用性占主导地位。陶瓷书法,是指以书法为陶瓷装饰主体,是以陶瓷为载体,以书法为其主要艺术形式,通过陶瓷工艺技术制作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经化学反应而成的陶瓷艺术。陶瓷书法具有独特的艺术性质、艺术形式与艺术效果。在瓷器上出现书法艺术,开始于新石器时期陶器上的刻符,也称作为陶文。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中可以发现许多这样的陶文。在河南豫西地区商代早期的陶大口尊的口沿上面就刻有陶文记号。唐代的长沙窑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长沙窑上诗文的装饰填补了装饰画所不能表达的思想内容和布局死板的空缺,突出了文字艺术和书法艺术在陶瓷装饰中的成就。

二、书法在陶瓷装饰中的运用

书法在陶瓷装饰中的运用和其他制作手段材料是有所不同的,除了书写之外,表现形式更具有丰富的立体感,工艺手段也比较复杂,创作风格多样,可刻,可雕、可堆,有釉上、釉下,微书等独特的创作特色。陶瓷书法中采用的油料和宣纸上的书法墨汁是不一样的,釉上装饰中的料是一种呈粉末状的油料,需要将乳香油、樟脑油与颜料充分混合,这一过程俗称搓料。经过搓料之后,再与笔含料(即打料)。除以手写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釉上装饰和釉下装饰之外,还有一种艺术形式叫做陶瓷书法雕刻。所谓陶瓷书法雕刻是指以陶瓷这一特殊材料作为载体,采用钨金

刀或金刚刀等工具将书法刻划其上的一种装饰技法。

其表现方式主要为纯粹书法装饰、书法与绘画配合的装饰、 书法与陶瓷装饰风格的巧妙结合。

三、书法的审美特征在陶瓷装饰艺术中表现的美感

中国书法艺术的内在美主要体现的是点与线的搭配,笔与墨的浓淡和章法的稀疏上。所以在研究陶瓷书法时,不能只局限于其实用价值的使用功能,更应该重视其内在体现的审美感受。陶瓷书法的内涵是含蓄的,它将文字的实用性融合了陶瓷装饰的艺术性,将书法的每一笔画都给予了生命力与灵性,使它们之间构成特殊的节律,并通过艺术家的书写,给人以美的享受,起到了绘画所不能达到的艺术效果。在陶瓷书法艺术中,文字有时脱离了实用性,只是作为一种具有审美性的装饰语言符号出现,为艺术家自身的意图和个性充当了完美的角色。

四、陶瓷书法的创新之路

陶瓷与书法艺术都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然而在陶瓷上与在宣纸上表现的书法相比,由于材质和制作手段的不同,其最后表现的艺术特征也各有千秋。笔墨书法表现出的是艺术家自己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境界,是一种直观的艺术表达。陶瓷书法则不一样,因为材质的不同,工艺上的表现手法也不一样,可以表现得更加立体,层次更加丰富,形式多样。如景德镇的青花书法、宜兴的刻字书法、色釉书法等等。陶瓷书法作品是艺术家个人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神的汇集,是一种主观意愿的呈现,一种很个性的思想目标。在现代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艺术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和不可逆转的趋势。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给陶瓷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生机。中国的陶瓷艺术家们在保持传统文化特征的同时,也应顺应时代,利用先进科技对陶瓷的工艺、材料和制作工艺手段,进行全新的探索和研究,使之更国际化。所以说,陶瓷书法是具有民族性的艺术,是具有地域性的,也是具有世界性的艺术。陶瓷艺术史与中国历史文化共同发展并紧密相连。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到奴隶社会的原始瓷器,从仰韶文化到民族文化,龙山文化,陶器上所展示的图案绘画,无不是一种象形书法的再现。不管是绘画还是书法,都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陶瓷书法是具有地域性与民族性的艺术。艺术家自身的审美观、设计意识、文化内涵为当下的陶瓷书法装饰艺术呈现出别样的特点,也为今后的陶瓷艺术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所有的艺术创作都需要理论的支撑,对书法艺术在陶瓷装饰中的运用研究可以使从事当代陶艺的艺术家更加注重于作品创作内涵的表达,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为继承传统文化、对当代陶艺作品形式的表达提供创作的资源和灵感。

参考文献:

[1]余锋.论陶瓷诗书画.北京:远方出版社,2005

[ 2 ]蒋勋.汉字书法之美.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陈道义.书法装饰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范安迪.守望与拓展.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5]陈吉安.笔法正源.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9

陶刻艺术论文例7

陶瓷雕塑是我国历史上产生的最早的传统制作工艺之一。它最早发源于距今五千多年以上的黄河流域,而它的实物由河南渑池仰韶村出土的陶塑鸟和人首蛇身的壶盖等,也因此将该时期称为仰韶文化时期。而后在辽宁的红山发现了的孕妇陶塑像,这体现了我国古代在人体造型艺术上的高度造诣,暗示了我们的祖先们也是非常重视女性的。

我国古代原始社会的陶塑大多有堆雕塑、捏雕塑、泥模具等制作方法,更不可思议的是更有彩饰的陶塑制作,足可见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手是有多巧,思想的丰富以及技术的精湛。

接下来夏代的陶塑著名的有爵、觚、角这些礼器;商代最为著名的是动物陶塑,例如陶龟、羊、蛤蟆等,工艺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周朝的陶塑有了新的创新,甚至用在建筑装饰上,使建筑变得更有美感;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名的要数陶俑了,它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占主导地位。

秦始皇兵马俑充分证明古代的高超工艺和创新技术。通过专业的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表明秦始皇兵马俑是用手捏和泥模结合、分段进行制作,在成型之后又在表面进行彩料装饰的制作工艺精湛的优秀作品。

到了汉代,陶塑有着其鲜明的风格,主要以写实为主。目前出土的汉代作品的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人民可以通过他们的表情状态穿着等了解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工作类别等等。例如四川成都市天迥山墓出土的说唱俑,它的面目神情等刻画的都非常成功,给人一种神气感,非常吸引人。

隋朝作为陶塑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朝代之一,它的瓷雕白釉黑彩武士俑标志了烧窑和制作技术的巨大进步。

唐朝是陶塑文化最鼎盛的时期,现如今出土的陶塑作品中,唐朝的陶塑是为数最多的,无论是表现的范围,造型的完美抑或是工艺的成熟,都是一个无法达到的高度。唐朝最出名的要数唐三彩了,“三彩”艺术的产生及应用深切推动了陶塑的制作与发展。

两宋时期的陶塑艺术最大的改变是增加了石刻和泥塑两种艺术的融入,使得陶塑艺术更加,为人们所喜爱。宋朝时期陶塑的最大特点就是运用刻线的技术来勾划出人物的神情以及一些细小的方面,刻线技术的提高让当时的陶瓷艺术别具一格。

元朝时期的政府是最重视手工艺的生产的,因此自然而然陶瓷雕塑的产量以及品种也就随之增加了。

明代时期的陶瓷作品很好地延续了宋代刻线的技术,它将陶塑艺术推到了最高的巅峰。无论是欧洲抑或是美国等博物馆都珍藏了此段时期的很多精彩作品,它不仅气势磅礴而且粗中有细。瓷雕加彩也随之成为了景德镇的一个新的品种,清代的陶瓷艺术不单单只有中国风,而且讲求多元化发展,很好的融合西方雕刻艺术的风格,这使得清朝的陶瓷艺术作品更加栩栩如生。

二、陶瓷雕塑艺术特点

雕塑主要以其造型艺术来展现它的艺术之美,雕塑吸收了色彩学、美术学、建筑学、材料学等各学科的特点于一身,同时陶瓷雕塑也同时具备陶瓷学和陶瓷文化学科的特点。陶瓷雕塑的材质由冷到热、从软到硬,从形体要意象。在设计陶瓷雕塑时,需要从最基础的造型上的构思,题材的升华,加以绘画知识,建筑学知识,最后经过烧制修改,完成一幅绝美的作品。除此之外,意象性也是古代雕塑的另一大显著的特点。意象性的最大特点就是神似形不似,雕塑家们把其注意力都放在“神韵”上。所以,如果拿西方的雕塑标准来衡量中国古代的雕塑作品,那便会觉得中国古代雕塑作品一文不值。从意象性衍变出的另一个艺术特点便是雕塑语言精炼。何谓雕塑语言精炼,就是中国的雕塑作品并不是像西方那样,从形到神都刻画的一模一样,而是作者凭借着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觉,用比较少的刻画来描绘出原事物,这样的作品给人一种以少胜多,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的艺术享受。正因为如此,中国古代雕塑普遍运用的手法就是夸张。夸张的来描绘出人或者物的神韵。中国古代雕塑作品还能体现出中国古代的哲学精神。不同的哲学家雕刻出来的作品是有着不同的哲学风格的。例如道家就崇尚与自然融为一体,所以他们在艺术上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飘逸,淳朴。

以上种种中国古代雕塑的特点并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是互相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的。怎样才能体现出一个雕刻作品的价值呢?就是看这个作品是否有着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特点,虽然特点并不一定是优点,但是有特点的作品才有他的价值!

三、陶瓷雕塑展现的艺术精神

中国古代陶瓷是一门传统的造型艺术,它通过实物将古人的精神、宗教、情感、文化表现给世人。在创作中秉承的一种艺术精神及是神似胜过形似。我国古人更加讲求神韵,这是一种独特的美学特征,是我国古代儒学、道学的一种关于美的不同体会。在儒道的这种“物我皆忘”的观念影响下,中国的陶瓷雕塑艺术无论在造型上抑或是在语言上都讲求写意与传神,形成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有东方审美观点的中国陶瓷雕塑艺术。

中国陶瓷雕塑的精神是随着历史的改变而改变的,陶瓷雕塑艺术根据历史的发展主要体现的艺术精神分别为礼、乐、和、气、理,这几点一脉相承,每一点都有着其不同的历史背景。中国古代的最基本元素即是道、无、气、理,这几点同时也是陶瓷雕塑的艺术精神所表现的。陶瓷雕塑的艺术精神与我国古代绘画、书法、玉石、青铜等有着相同之处,同时也有其独特的艺术精神内涵。希望现代的陶艺家们依旧能够在抒发个人对艺术理解的同时,不忘回归传统,将我们传统的精神发扬下去,并在摸索中寻求最符合本时代特征的陶瓷雕塑艺术。

陶刻艺术论文例8

1 前言

品茶是我国民间自古而来的雅事,自唐代以来,它已在日常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演绎成格调高雅的茶文化。泡茶需要茶具,因此起于宋代兴于明清时期的紫砂壶逐渐受人青睐,紫砂壶原产宜兴,属陶器,比之瓷器更具古风。它无釉饰、无彩绘,以手工捏制烧成,造型别致、古朴典雅是其艺术特色,而且具有良好的保味功能,适宜泡茶,香味醇郁。

2 紫砂的历史

紫砂壶作为一种富有艺术性的手工制品,其灵魂可以说是文人趣味。宋代诗人苏轼住在宜兴时,就喜爱一种提梁式砂壶,即“东坡壶”。至明代出现了“供春壶”,供春原是文人吴颐山的书僮,多年侍读,受到文人习气的濡染,创制出造型新颖、胜似金玉的“供春壶”。时大彬则改前代的大壶为精致的小壶“干奇百状信手出”,风范一变。这也是与时大彬游历娄东时,多与陈眉多、王世贞等文人名士交流有很大关系。清代名手杨彭年干脆与文人陈曼生合作,由陈曼生设计式样,杨彭年来制作,再由陈曼生于壶身刻制书画,最终入窑烧制成壶。难怪后世将杨彭年所制壶称为“曼生壶”,此后不少书画名家都有亲镌书画的壶器,紫砂陶刻兴盛一时。

3 紫砂刻绘艺术

紫砂刻绘艺术是紫砂壶最主要的装饰手法,紫砂壶肌理色泽丰富,器表光挺细滑,以其原汁原味的质朴古雅特色著称,十分迎合传统文人的欣赏趣味,再用钢刀进行篆刻作为装饰。紫砂壶由于历代文人的参与,留下许多切茶、切壶的壶铭,因而陶刻铭文内容丰富多彩,使紫砂壶一跃成为具有文化内涵的文房用品。

紫砂刻绘常见刀法有:双刀直人法、单刀加刀法、三刀法(由双刀直人法和单刀加刀法演变而来)、沙地法、冲刀法等等。以点、线、面的表现形式刻画出绢秀瓢逸的神韵。深厚苍劲的金石味内涵装点于紫砂陶上,让人赏心悦目、倍受青睐。

紫砂刻绘装饰有别于其他陶瓷雕刻,紫砂壶的器表非平整的表面,通常具有较大弧度与倾斜度,及多线条等复杂的造型,刻绘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从刀法来说,要充分表现在紫砂壶泥坯上刀痕的质感,不求雕琢的多么工整,但要突出字体的明快质朴,线条的流畅自如、气韵生动。在掌握了传统雕刻技法的同时,紫砂刻绘艺术更是融合金石、书法、绘画、历史、文学、美学等诸多学问的综合艺术形式。

看紫砂刻绘艺术的优劣,不单仅看刻工如何,更要看刻绘内容与壶整体造型的协调性,表达主题是否统一,文化、韵味、情趣等多方面是否更具艺术的价值。所谓“知其白,守其黑”,正是说处理某一部分时,要考虑到其未处理的另一部分,把握事物的整体,使之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紫砂壶是陶刻的载体,陶刻是壶的附属,两者互相配合、互为补充,才能相映生辉。徐秀棠大师叙述他的陶刻观时说道:饰壶时要随壶撰写切茗、切壶、切情的铭文和寻求逸趣横生的款识以外,还得考虑入壶、入铭、入格的画面安排。如此,陶刻艺术不仅有它本身独立存在的表现形式,透过意境的追求更能体现陶刻艺术存在的价值。

陶刻艺术论文例9

陶瓷雕刻并不是简单的艺术品设计,它是运用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在成型的坯体上精心设计雕刻,再经过窑炉高温烧制,或在白瓷上用专用的雕刻工具直接雕刻。陶瓷雕刻是绘画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将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表现在瓷器上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手段。陶瓷雕刻溯源,据记载:清朝开始就有了专门从事陶瓷雕刻的行当,但大多以平刻为主,点线构图,艺术表现力显得单调、平实,并没太多引起世人的注意。一直到了乾隆后期,由于经济的繁荣和统治者御用文化生活的需要,朝廷特别设置了“造办处”,专门制造宫廷使用的工艺品。同治至光绪年间,北京的书画家邓石如等人在瓷器上自写自画自刻,促进了陶瓷雕刻的发展。近代后,瓷雕更飞快发展,当代的景德镇,瓷雕工艺精湛,工艺种类齐全,有圆雕、捏雕、镂雕、浮雕等,陶瓷雕塑艺术也因此驰名海内外,盛名不衰。随着时代的进步,意性地表达陶瓷雕刻产品成为更多工艺设计师的设计出发点,陶瓷雕刻工艺设计师们通过陶瓷雕刻产品设计的文字化、图形化和色彩化,从而不断地掌握陶瓷雕刻设计的原则。设计师们不仅要满足客户的设计需求,还要让广大消费者认可和认同。因此,陶瓷雕刻产品的发展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的过程。

二、陶瓷雕刻之美学语言

陶瓷雕刻是运用陶土为材料,运用其材料的特殊性而衍生出独特的成型技法和陶艺语言。因陶艺语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可塑性和模糊性。泥的可塑性是创作客体的特点,是泥本身所内含的物质的性能所决定的。模糊性是创作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对创作对象类属边界与形态不确定的思维。有着不确定性、偶发性。模糊性贯穿于作品的构思,可塑性使成型成为可能,模糊性使陶艺创作充满灵性。

三、陶瓷雕刻之视觉形象

陶瓷雕刻是所谓陶艺语言的转换,是指创作者充分利用陶瓷材料的可塑性和模糊性,把创作草图中的平面视觉形象或心中的造型意象转化成具有凸凹起伏效果的浮雕形象。在特定的角度上进行欣赏,具有较为独特的艺术价值。浮雕表现的是“在真实性的可视空间上的一种假象”。

四、陶瓷雕刻之艺术美感

陶瓷雕刻艺术的美感较好地应用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尤其是陶瓷浮雕艺术,采用中国画的笔法,对陶瓷雕刻造型进行线条的勾勒,制造出想要表达的意境,突出想要表达的情感形象。现在的陶瓷雕刻造型中许多都采用中国画线条勾勒,以直接的方法对陶瓷雕塑作品进行整理,将瓷雕的造型表现出流畅的感觉。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瓷雕艺术的创作者,必先行修养好中国画技艺,才能更好地把握陶瓷雕塑艺术的创作。陶瓷雕刻的美感在造型上更不容忽视。一个陶瓷雕刻的价值与否,与陶瓷雕刻的造型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充分地利用美学原理和中国画的思想构造。采用中国式委婉的线条设计,表现出中国画所追求的自然和谐的美感,注重通过陶瓷雕刻艺术的造型寓意表达出形式美,使艺术美感在作品中无处不在。

五、陶瓷雕刻之空间艺术特征

随着陶瓷雕刻艺术的更新,其主导功用及实用逐渐增强,审美性逐渐弱化。这从另一方面体现出现代人们对自由及简单生活的追求。陶瓷雕刻在现代社会中较为常见,也较为接近人们的日常文化生活,不论是大型宗教仪式还是日常生活中储蓄的生活用品,都可以见到雕刻作品在空间上的自由性、灵动性和表现性。传统陶瓷艺术与现代的陶瓷雕刻有所不同。相对而言,现代雕刻更加强调气势与神韵的追求,而对细节方面的刻画则显得不再那么重要了。现代陶瓷雕刻家往往根据自身的真实体验以及对真实物象的理解感悟,通过添加艺术效果,最终以艺术雕刻的方式自由体现。这种陶瓷雕刻特殊的表现性就体现在现代陶瓷雕刻家以明快而又夸张的手法,将事物的具象和神韵凸显出来,在进行陶瓷艺术品的雕刻时,艺术家往往以雕刻的空间静态之美呈现给观赏者,使观赏者在作品中品出不同感受,随心而变,这样带给的是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换取欣赏者的情趣,在欣赏过后回味无穷,以致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陶刻艺术论文例10

1 前言

宜兴紫砂由于它独特的成型工艺,使它集陶的造型艺术、书画、雕塑的装饰艺术以及紫砂陶土自然天成的肌理美于一身,成为器型精美、文化内涵深厚的艺术陶瓷。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独树一帜。陶刻作为陶器的一种主要装饰技法,在紫砂陶艺术中的运用历史久远,开创了紫砂艺术史上“文人壶”的辉煌篇章,“字随壶传、壶随字贵”的佳话流传数百年。

2 紫砂艺术中的陶刻装饰

紫砂壶艺术根据其造型艺术分为光器、花器、筋纹器三类,针对不同的造型形式,紫砂陶刻装饰艺术的运用也略有不同。书法陶刻,一般装饰于紫砂光器与筋纹器,而绘画陶刻除了紫砂光器造型外,还有紫砂花器。紫砂光器一般整体构图画面干净,与国画书法的“高古之风”相宜,而绘画艺术就不存在这样的艺术适宜性的狭隘。只要造型适宜采用陶刻装饰,无论光器、花器,都能给整体造型艺术增添艺术内容,这就是紫砂陶刻与造型的完美结合。陶刻艺术家在艺术上的进步有认识和实践两大因素,两者应该相辅相成,密切结合,才会更有效果。“得心应手,施之于手。”刻刀用手操作,手又必须靠大脑来指挥,心手相结合,这就要求紫砂陶刻艺术家必须具备为艺术的至高境界而不悔付出的精神。

陶刻艺术的特征是用各种刀法来表现线条的粗细和力度的刚柔及墨的韵味。在紫砂坯体上巧妙运用指、腕、肘各部分的力量自如地刻画,章法结构、方圆曲直、刀路的交叉自由变化,以表达出作品的整体意念及思想感情。

一个陶刻家先要具备相当高超的技艺修养、书画水平,又要熟悉紫砂泥性,加上薄刃快口尖刀,捻管转刀法的掌握难度,不经数年乃至更长时间的锻炼是很难深入和把握其内涵的。可以说有些书画家、篆刻家和爱好者偶尔涉足,其虽有相当书画造诣,而在紫砂上的创作,往往不如意,只能却步,原因就是缺乏了解紫砂陶刻的语言。

紫砂陶艺中的书法艺术,最主要的一方面是通过书法的线条与紫砂壶作品的造型、色彩、材料等一致。每一件陶艺作品其实都是包含着一种感情、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不管是刀法、刻法还是表现内容都需要与作品所呈现出来的感情、思想一致,那么作品中所融入的书法艺术也应该与陶艺作品的正题造型、感情相吻合。

今日繁荣的紫砂艺术市场,关于紫砂陶刻的艺术作品良莠不齐,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局面,与创作者自身的工艺与功力不足密不可分,所谓紫砂陶刻艺术的工艺与功力,包含的内容很多,就是艺人自身所具备的良好人文艺术综合素质。流畅自如的刀功,行云流水、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都需要在实践中反复苦练才能达到。

好的空刻作品,制作者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并且需要有双刀正入法的熟练基础,有扎实的运刀技巧。要达到较高的思想境界,就必须胸有成竹,意在刀先,未落刀时,构思布局已成,下刀准确而洗练,全神贯注、一气呵成,既要放得开,又要收的住,干净利落,胆大心细。作品方能从刀中见风采,这种刻法,刀痕明显,锋芒毕露,气势磅礴,奔放雄浑,画中之写意,刚劲挺秀,回味无穷。

陶刻艺术论文例11

现代紫砂陶刻艺术,往往诗、书、画三位一体,相互辉映,营造出浓厚的诗意和强烈的画面感,给人以更多的审美享受。本文就从以下四方面对紫砂陶刻艺术的审美元素加以探讨。

刀意美的传达

陶刻艺术的本体语言,简而言之可归纳为刀意。某种程度上说,陶刻与绘画在形式语言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陶刻是以刀为笔,在陶器上镌刻出形象与画面。因而,刀法成为陶刻最基础也是最丰富的技法表现形式,通过各种刀法表现出各具特色的意味。紫砂陶刻的刀法主要是借鉴我国古代碑刻、篆刻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刀法,它既不同于碑刻、篆刻的刀法,又具有碑刻、篆刻的艺术效果。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变的陶刻刀法,主要分阳刻与阴刻两大类,根据画面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刀具,通过起、行、收、停等力度的变化,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线条,而画面中的点与面同样也由刻刀完成。

刀意的存在,使紫砂陶刻尽显力之美,点、线、面的自然融合,或呈现淡雅安宁的主题意境,或带有苍劲豪迈的金石韵味。陶刻艺术家们通过一刀刀的镌刻,将情感也充分融入其中,因而,紫砂陶刻的刀意是具有活力的,而绝不是冰冷、刻板的。

结构美的展现

在紫砂陶刻作品的鉴赏中,常出现一种有趣的现象:也许鉴赏者无法完全体会艺术家所营造的意境,但却会被作品本身的结构美与形式美所感染。这种结构美与形式美,可以归纳为两大类,一是遵循秩序的美,一是打破常规的美。要想在紫砂陶刻的构图设计中展现出“结构美”的艺术感染力,需要重视以下三点。

首先,要重视对比与调和的应用。对比具有强烈醒目的特征,容易吸引注意,调和则是在对比中找出统一的因素,使设计组成的各个部分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使作品整体协调。需要注意,对比不是无限度的,如果变化过多,就会破坏整体的秩序美感,可采取渐变、重复和近似的元素,使对比的矛盾相互接近,达到协调。

其次,要重视构图的对称与均衡。一般情况下,对称与均衡是一对相对的矛盾,对称是从均衡中分离出来的,是一种静穆大方的美;但过于对称,就有可能产生单调、呆板和沉闷的感觉,均衡则是打破这种静止的局面,追求一种富于动感的美。

另外,要重视陶刻的节奏与韵律。这是借用音乐的“节奏”和诗歌的“韵律”在构成设计中的应用,节奏可以是视觉对比的造型因素有规律地重复呈现,引起观赏者视觉心理的有序律动,韵律则是使节奏具有强弱起伏变化,使人审美心理变化产生良好的反应。

只有通过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的作用,方能使紫砂陶刻作品达成多样统一,构成完美、统一、协调的整体。

意境美的创生

何谓意境?在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中,意境具备二重结构:一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一是主观精神的表现,而二者的有机联系则构成了意境美。紫砂陶刻在刻画具体艺术形象时,往往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虚实处理等表现手法,打破客观物象的局限,为欣赏者提供广阔的艺术想象空间,使作品蕴含无限的大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内容。因此,紫砂陶刻作品的意境美,既不是客观物象的简单描摹,也不是主观意念的随意拼合,而是主、客观世界的统一;简而言之,即是景与情的结合,是物象与心象的共鸣。

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意境为例:有的人在“横”字上动脑筋,刻一只无蓬的空船直直的横在河中央;有的人在“无人”上想办法,刻一只空船系在岸边的树桩上;而潜心意境者,则刻一艄公倦睡在船尾,横置竹笛于身,这样处理,是以“人”来烘托“无人”的意境。因为这里所表现出的“无人”,并非是船上没有人,而是说没有渡河的人,荒郊野渡,终日没有过路的旅人,以致艄公丢下了竹笛,睡着了。此番意境,不仅能使人感受到那一丝寂寞,还能让人体会到一份悠闲恬淡。

象外美的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