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高级农艺师论文

高级农艺师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02 08:46: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高级农艺师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高级农艺师论文

篇1

2016年11月28日清晨,大棚内雾气一片,吕平正给建档立卡的尹贵强、张明艳、罗占书等贫困农户讲解羊肚菌的栽培技术。在他指导下,贫困户们麻利地操作,将一盘盘菌种有序送至温室大棚内,开沟起垄,播种覆土,进行种植。

吕平是贵州省农委农产品质检中心高级农艺师,他多次调查走访,了解到白云区小山村、瓦窑村的贫困户们有致富积极性,却因缺乏专业农业知识,找不到适合的好项目。吕平团队决定引导当地种植经济价值高、周期短、见效快珍稀食用菌羊肚菌与冬荪。

“吕老师来到村里后,让我们改变传统种植理念,为村民致富增收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小山村支书张清友说。

吕平还充分发挥专家团队优势,组织带领6个调研组,深入田间地头,对白云区5个乡镇及农业园区土壤取样检测,通过引导实施科学配方施肥,降低种植成本。

万名专家“联帮带”

2016年初,贵州组织开展“万名农业专家服务‘三农’行动”,万名农业专家组建成80多支农业特色专家团队,分赴省内各地椭研究贫困村资源环境状况、把脉存在问题、加强技术指导,为当地产业脱贫找准脱贫路、谋好脱贫策。

贵州师范大学黄凯丰教授根据田间试验编制了《水生蔬菜的节水栽培技术》,突破水生蔬菜必须在水田种植的限制,实现了“水―旱轮作”,研究成果已在红湖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示范推广,促进了当地农民的增收。

贵阳市白云区沙文科技副镇长毛远湖带领蒙台村发展食用菌种植,将食用菌作为村集体新的支柱产业。村合作社与贵州春辉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贫困农户以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建设大棚2万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将使55名贫困农户脱贫。

论文写在田间地头

篇2

为创新农业生产技术、普及农业科技、提高粮食单产、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山区群众温饱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他先后主持昭通微地膜覆盖玉米栽培、马铃薯脱毒良种及配套综合技术、水稻肥床旱育浅插稀植、优良桑蚕综合技术、优质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及推广等重大项目。还参与组织全市粮食综示区、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示范推广良种、玉米育苗单株定向密植移栽、玉米地膜覆盖、旱粮规格化间套种、测土配方施肥等增产技术。

2008年以来承担举办部、省、市粮食高产样板36.805万亩,经省、市县(区)高产创建领导组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组验收,亩增粮食115.49公斤一274.57公斤,并因此获得农业部“丰收奖”。

为了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推进昭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他经常深入到昭通绿健果蔬商贸有限公司、鲁丰种业有限公司等农业专业大户、合作社、企业基地、园区、车间开展调研指导,帮助找问题、理思路、定规划、做方案,解决技术难题,推动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昭通是一个多灾地区。成忠龙树立“减灾就是增产”的抗灾夺丰收理念,坚持一手抓科技推广,一手抓防灾救灾。他还编写了《昭通农业生产(种植业)主要自然灾害防灾抗灾救灾减灾技术》印发到县、乡、村。

在昭通近几年发生的几次地震、特大干旱、风洪雹及冰冻雪灾中,他都及时奔赴重灾区,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查看灾情,帮助制定生产自救方案,帮助群众搞好种子、肥料、农膜、农药等农用物资和水源调节,努力把灾区群众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

他几乎没有节假日,经常加班熬夜,把所学理论知识与昭通实际相结合,先后撰写《昭通水稻肥床旱育浅插稀植技术操作规程》、《昭通168个新农村示范点产业发展规划》、《昭通市高原特色农业粮食示范园建设规划》等上百万字调研报告。

其中《把握市情,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昭通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获管理观察杂志社优秀论文一等奖,编制的《昭通玉米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获省总工会等五部门“云南省首届职工先进操作法奖”。

篇3

多年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林下参栽培技术、长白山吉林人参优质高产技术、西洋参大面积优质高产配套技术、规范化封沟养蛙技术、五味子丰产技术、平贝母半硬底双层施肥水平畦优质高产技术和有性繁殖技术、返魂草的规范化种植技术、天麻的有性繁殖技术、食用菌的栽培技术。同时结合县里的实际情况总结了吉林人参优质高产技术、规范化封沟养蛙技术,同时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扩大受询范围。通过几年的辛勤努力,全县的特产业有了明显的发展,各项特产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内在质量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积极开展各种科学试验,得到了可喜的效果。研究所单独派出专人搞老参地、农田栽参的试验,现在正在进行中;承担了国家科技部的星火计划项目《平贝母无公害良种繁育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中国林蛙规范化人工养殖》项目,被评为白山市科教兴农竞赛二等奖;与吉林大学,吉林省地质五所联合搞的《长白山区人参地球环境评价》,它对解决老参地起到重要作用。与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合作的五味子叶片和果实的含量测定;与北京三安农业合作的肥料和农药的对比试验,吉林省通宝中药材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高丽参的引进和农田种植》,科技人员全力以赴深入到企业,帮助筹划和技术指导。

几年来,为规范人参种植,紧紧围绕吉林人参规范化栽培技术,加强了科技公关,在吉林人参品种的选育和种子催芽、因地测土施肥、温光调空、病虫害防止、老参地和农田造、人参的防寒措施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的技术突破。不仅使人参品种更加纯正,吉林人参种子的裂口率、发芽率分别达到了92%和90%,比前几年提高了三个百分点和四个百分点。通过细仔整地、科学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五次调光等增产措施使吉林人参单产达到2.5/。基地的成品参经测定重金属和农残都符合GAP质量标准,其它各项主要指标不低于其它产区。

篇4

农业综合开发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突破口,建设优质、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田,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广为重点,加强项目区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项目区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1]。自1995年以来,芜湖县先后在易太、六郞、陶辛、方村、花桥、红杨等14个乡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对芜湖县农业科技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

1.1加速了新品种的应用推广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抓好良种引进和试验示范、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是提升优质粮油产业,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程度的基础。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平台,紧紧抓住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这根主线,积极与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大的种业集团协作,每年引进一定数量的新品种开展不同层次的试验,对试验中表现突出的品种,进一步扩大面积进行示范推广。15年中,先后引进水稻、油菜品种近400个,开展粮油新品种生产展示近800 hm2。根据大田生产用种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县95%以上的推广品种是在综合开发试验示范中筛选出来的。目前芜湖县水稻品种每2~3年就更换1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优质率达96%,油菜良种覆盖率100%,优质率达99%以上。由于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和引导,芜湖县新品种推广工作扎实有效,品种优良率和产量稳步提高,2000—2003年连续被安徽省农委评为优质良种示范推广和新技术应用先进县,2003年获省“农产品优质化创建十强县”称号,2006年被安徽省农委确定为优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示范县。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的基础上,2008年芜湖县实施芜湖市1.33万hm2超级稻推广工作,当年推广超级稻3 000 hm2,2007—2009袁隆平院士连续3年来芜湖县考察,目前芜湖县超级稻推广已过6 666.67 hm2。

1.2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

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启动下,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有限资金,先后引进推广了水稻旱育秧技术,1996年后进行改良推广,年推广面积8 000 hm2,最高年份应用面积1万hm2以上;1995年起示范推广软盘抛秧技术,并开展了水育旱管方面的技术研究,年推广面积3 333.33 hm2以上;1998年起重点推广水稻免耕直播技术,年推广面积达6 666.67 hm2;1998—2002年开展了优质双低油菜综合技术运用与高产攻关,年应用面积1.67万hm2,并获农业部一等奖;2004年起开展水稻集成技术的应用,2005年应用面积达2.67万hm2,2006年3.33万hm2以上;2005年引进无盘抛秧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2006年推广面积1 013.33 hm2;为适合集约化生产需要,2003年起与农机管理局协作,开展水稻机插秧技术研究与示范,2005年全面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2006年全程机械化应用率达90%以上;1997年实施推广油菜“一杀一封”免耕移栽高产配套技术,全县化除率已达98%以上,同年实施无草害、无螟害工程;1998年起开展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技术示范推广,同年引进推广农作物秸秆速腐技术、沼液肥料和有机肥增施技术;2000年起引进农业专家系统并在水稻、油菜生产上应用,累计应用面积达5.33万hm2;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起动下,2005年起芜湖县全面开展了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年推广应用面积4万hm2。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更改进了项目区内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普及,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

1.3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注入了活力

为有效地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5年来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根据芜湖县耕作制度特点,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在项目区对主要农作物进行有效的组装配套,并开展高产高效模式的研制与示范推广,先后开展了“油-瓜-稻”三杂配套、“油-瓜-棉”立体种植、“早白菜薹-早熟毛豆-秋延西瓜”、“早白菜薹-土豆、西瓜-杂交水稻”、“油-棉套栽”、“烟叶-稻”一年两熟轮作等为主的高效栽培模式的研制与示范推广,2000年这些模式被县委确定为“傻瓜技术”,力倡在全县范围内应用推广,年推广种植面积达1万hm2以上,经济和社会效益极为显著。高效模式运用推广,有力地推动了芜湖县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粮经作物的协调种植[2],提高了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4推动了种植水平提高

开展高产攻关示范是推动全县整体种植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证。多年来,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综合开发科技措施,在涉及到的项目乡镇坚持开展“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粮油无公害生产基地。15年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先后开展粮油高产攻关511.9 hm2,高产栽培示范近4 000 hm2,已建立镇级无公害生产基地5个,面积1.33万hm2。在抓攻关示范上,农技中心组织工作队进村驻点,高级农艺师主抓万亩示范基地建设,农艺师负责千亩示范片的具体指导;每个高级农艺师抓好1个66.67 hm2高产攻关点,在示范区内,县镇技术人员协助高中级农艺师抓好示范片、攻关点及上门入户的技术指导,不留技术推广死角。此外,在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每年每名农技人员联系10~15个科技示范户、3~5户种植大户、2~4个示范村,达到点面结合的示范效果。15年中,已累计培育科技示范户2 502个,种植大户668户,开展现场观摩91场,观摩1.94万人次。高产攻关示范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全县种植水平的整体提高。

1.5提高了农民素质

农业科技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这也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在项目实施结束后,为造就一批稳定的土专家队伍,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从栽培、植保、土肥、环保等专业站所抽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成立了科技培训“讲师团”,编印有针对性的乡土教材,在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开展技术培训,并根据农时季节特点,灵活机动地开展关键性技术应用培训,年办培训班100场次以上,培训咨询近2万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15万~20万份。此外,利用项目实施契机,以乡镇为单位,县镇两级组成联合技术指导组,在农作物生产的关键时节,深入田间地头,在全县开展巡回指导,指导农民科学水肥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提高了农民科学种植素质。

1.6以项目实施为基础,组织开展订单农业生产

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提升了芜湖县优势农产品的品质和档次。为增加农技推广服务功能,做好农业综开发工作,2000年县农技推广中心以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为依托,创建了533.33 hm2六郞专用品种示范区,在专用品种示范区内单一品种区域化种植,做到一村一品、一乡一品[3],同时积极与加工企业合作,为企业与种植农户牵线搭桥,开展订单生产。在技术服务上,为他们筛选品种,通过测土配方,开展精准施肥,通过增施有机肥,进行科学水肥管理,达到健身栽培,通过植保技术承包,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在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力推动下,自2000年以来,先后与企业协作,创建无公害生产基地8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3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个,累计面积达1.87万hm2,创建无公害大米品牌8个、绿色食品品牌3个、无公害蔬菜和茶叶品牌6个,开展水稻订单生产近9.33万hm2、油菜订单近6.67万hm2。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品牌的创建,提高了芜湖县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水平。

1.7促进了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

运筹项目资金,在项目区创建和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一供种、统一栽培与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机收、统一收购加工”的“五统一”措施。在项目实施中芜湖县共组建配方肥销售网点36个,年供肥能力5 000~6 000t,直接供应配方肥1.33万~1.67万hm2,辐射采用配方施肥面积1.33万hm2,累计年采用配方施肥面积2.67万~3.00万hm2;创建机耕机收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10个,在水稻播栽与收获季节对全县水稻开展全程机械化服务;以全县668个生产大户、40个农资经营户为依托,组建了16个植保统防统治技术承包社会化服务队,年实施和辐射水稻病虫草害统防统治面积2.67万hm2以上,辐射带动清水、火龙岗两镇面积1万hm2,统防统治年累计面积3.67万hm2。利用协会+企业抓主推品种应用和提升粮油品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开展粮油订单生产超过20万hm2,其中开展水稻订单9.33万hm2,油菜订单6.67万hm2,小麦订单4万hm2。

1.8提高了农技人员服务水平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锻炼了农技推广队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技推广资金的不足,使得一批先进的实用技术得以运用推广。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县农技推广中心先后引进先进实用技术12项,同时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在这期间先后获得省部级一、二等奖4次,市县级科技进步奖19项,有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和3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安徽省学术和学科带头人称号,1人获安徽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4人获农业部先进个人,1人获全国粮食生产技术标兵;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中心技术人员15年中先后有92篇学术论文在省部级以上刊物上发表,50%的专业技术人员能独立编写项目论证,承担项目实施和撰写实施总结,并具备承上启下接纳培养后辈人才的能力,提高了农技人员为农服务的整体水平。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比例,建设展示中心

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在整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中所占比重过小,每年在项目实施面积、良种良法配套及新技术运用方面推广有限,建议提高农业科技措施资金比例。农业综合开发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展示每年随项目实施镇的变化而更替,虽然扩大了示范展示范围,但新技术的应用从农民接受到熟练应用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不断的变化地点,不利于项目区农户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巩固和提高。建议在农开项目中另辟一部分资金,用于扶持建设一个稳定的、面积在33.33 hm2以上的展示中心,重点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及新的科研成果。

2.2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继续学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开项目中对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及科技成果缺少应有的支持,建议在农开项目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鼓励农技人员参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对引进农业科研成果给予资金支持,对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将成果进行成功转化并取得显著业绩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

2.3创建社会化服务意识

加大对协会的扶持,利用项目实施契机,创建一些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在项目区扶持成立一些协会,如粮油种植协会、棉花生产协会、植保社会化服务协会、产业化协会等,构建“协会+农户+企业”的平台,开展“统一良种、统一栽培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订单、统一收购加工”的“五统一”措施[4],提升优质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2.4提高农民素质

狠抓农民素质的培养,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农业综合开发是综合性的,在农田基础设施上投入较大,在项目区核心农户培育上缺少应有的奖金扶持。建议在项目实施中把造就农业生产第一线专家,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技推广中心从种子、栽培、植保、土肥、环保等专业站所抽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成立科技培训“讲师团”,对项目区内农民集中与分季节开展技术培训,对核心农户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培训,加强生态意识和无公害生产意识的培养,全方位提高农民种植素质。

3参考文献

[1] 徐世明.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10):31-33.

篇5

 

农业综合开发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突破口,建设优质、高产、稳产、节水、高效农田,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以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广为重点,加强项目区农民的科技培训,提高项目区农民综合素质,促进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1]。自1995年以来,芜湖县先后在易太、六郞、陶辛、方村、花桥、红杨等14个乡镇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对芜湖县农业科技进步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 

1.1加速了新品种的应用推广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抓好良种引进和试验示范、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是提升优质粮油产业,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程度的基础。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平台,紧紧抓住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这根主线,积极与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大的种业集团协作,每年引进一定数量的新品种开展不同层次的试验,对试验中表现突出的品种,进一步扩大面积进行示范推广。15年中,先后引进水稻、油菜品种近400个,开展粮油新品种生产展示近800 hm2。根据大田生产用种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县95%以上的推广品种是在综合开发试验示范中筛选出来的。目前芜湖县水稻品种每2~3年就更换1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优质率达96%,油菜良种覆盖率100%,优质率达99%以上。由于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和引导,芜湖县新品种推广工作扎实有效,品种优良率和产量稳步提高,2000—2003年连续被安徽省农委评为优质良种示范推广和新技术应用先进县,2003年获省“农产品优质化创建十强县”称号,2006年被安徽省农委确定为优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示范县。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的基础上,2008年芜湖县实施芜湖市1.33万hm2超级稻推广工作,当年推广超级稻3 000 hm2,2007—2009袁隆平院士连续3年来芜湖县考察,目前芜湖县超级稻推广已过6 666.67 hm2。 

1.2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 

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启动下,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有限资金,先后引进推广了水稻旱育秧技术,1996年后进行改良推广,年推广面积8 000 hm2,最高年份应用面积1万hm2以上;1995年起示范推广软盘抛秧技术,并开展了水育旱管方面的技术研究,年推广面积3 333.33 hm2以上;1998年起重点推广水稻免耕直播技术,年推广面积达6 666.67 hm2;1998—2002年开展了优质双低油菜综合技术运用与高产攻关,年应用面积1.67万hm2,并获农业部一等奖;2004年起开展水稻集成技术的应用,2005年应用面积达2.67万hm2,2006年3.33万hm2以上;2005年引进无盘抛秧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2006年推广面积1 013.33 hm2;为适合集约化生产需要,2003年起与农机管理局协作,开展水稻机插秧技术研究与示范,2005年全面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2006年全程机械化应用率达90%以上;1997年实施推广油菜“一杀一封”免耕移栽高产配套技术,全县化除率已达98%以上,同年实施无草害、无螟害工程;1998年起开展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技术示范推广,同年引进推广农作物秸秆速腐技术、沼液肥料和有机肥增施技术;2000年起引进农业专家系统并在水稻、油菜生产上应用,累计应用面积达5.33万hm2;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起动下,2005年起芜湖县全面开展了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年推广应用面积4万hm2。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更改进了项目区内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普及,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 

1.3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注入了活力 

为有效地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5年来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根据芜湖县耕作制度特点,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在项目区对主要农作物进行有效的组装配套,并开展高产高效模式的研制与示范推广,先后开展了“油-瓜-稻”三杂配套、“油-瓜-棉”立体种植、“早白菜薹-早熟毛豆-秋延西瓜”、“早白菜薹-土豆、西瓜-杂交水稻”、“油-棉套栽”、“烟叶-稻”一年两熟轮作等为主的高效栽培模式的研制与示范推广,2000年这些模式被县委确定为“傻瓜技术”,力倡在全县范围内应用推广,年推广种植面积达1万hm2以上,经济和社会效益极为显著。高效模式运用推广,有力地推动了芜湖县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粮经作物的协调种植[2],提高了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4推动了种植水平提高 

开展高产攻关示范是推动全县整体种植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证。多年来,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综合开发科技措施,在涉及到的项目乡镇坚持开展“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粮油无公害生产基地。15年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先后开展粮油高产攻关511.9 hm2,高产栽培示范近4 000 hm2,已建立镇级无公害生产基地5个,面积1.33万hm2。在抓攻关示范上,农技中心组织工作队进村驻点,高级农艺师主抓万亩示范基地建设,农艺师负责千亩示范片的具体指导;每个高级农艺师抓好1个66.67 hm2高产攻关点,在示范区内,县镇技术人员协助高中级农艺师抓好示范片、攻关点及上门入户的技术指导,不留技术推广死角。此外,在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每年每名农技人员联系10~15个科技示范户、3~5户种植大户、2~4个示范村,达到点面结合的示范效果。15年中,已累计培育科技示范户2 502个,种植大户668户,开展现场观摩91场,观摩1.94万人次。高产攻关示范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全县种植水平的整体提高。 

1.5提高了农民素质 

农业科技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这也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在项目实施结束后,为造就一批稳定的土专家队伍,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从栽培、植保、土肥、环保等专业站所抽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成立了科技培训“讲师团”,编印有针对性的乡土教材,在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开展技术培训,并根据农时季节特点,灵活机动地开展关键性技术应用培训,年办培训班100场次以上,培训咨询近2万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15万~20万份。此外,利用项目实施契机,以乡镇为单位,县镇两级组成联合技术指导组,在农作物生产的关键时节,深入田间地头,在全县开展巡回指导,指导农民科学水肥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提高了农民科学种植素质。

1.6以项目实施为基础,组织开展订单农业生产 

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提升了芜湖县优势农产品的品质和档次。为增加农技推广服务功能,做好农业综开发工作,2000年县农技推广中心以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为依托,创建了533.33 hm2六郞专用品种示范区,在专用品种示范区内单一品种区域化种植,做到一村一品、一乡一品[3],同时积极与加工企业合作,为企业与种植农户牵线搭桥,开展订单生产。在技术服务上,为他们筛选品种,通过测土配方,开展精准施肥,通过增施有机肥,进行科学水肥管理,达到健身栽培,通过植保技术承包,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在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力推动下,自2000年以来,先后与企业协作,创建无公害生产基地8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3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个,累计面积达1.87万hm2,创建无公害大米品牌8个、绿色食品品牌3个、无公害蔬菜和茶叶品牌6个,开展水稻订单生产近9.33万hm2、油菜订单近6.67万hm2。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品牌的创建,提高了芜湖县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水平。 

1.7促进了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 

运筹项目资金,在项目区创建和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一供种、统一栽培与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机收、统一收购加工”的“五统一”措施。在项目实施中芜湖县共组建配方肥销售网点36个,年供肥能力5 000~6 000t,直接供应配方肥1.33万~1.67万hm2,辐射采用配方施肥面积1.33万hm2,累计年采用配方施肥面积2.67万~3.00万hm2;创建机耕机收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10个,在水稻播栽与收获季节对全县水稻开展全程机械化服务;以全县668个生产大户、40个农资经营户为依托,组建了16个植保统防统治技术承包社会化服务队,年实施和辐射水稻病虫草害统防统治面积2.67万hm2以上,辐射带动清水、火龙岗两镇面积1万hm2,统防统治年累计面积3.67万hm2。利用协会+企业抓主推品种应用和提升粮油品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开展粮油订单生产超过20万hm2,其中开展水稻订单9.33万hm2,油菜订单6.67万hm2,小麦订单4万hm2。 

1.8提高了农技人员服务水平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锻炼了农技推广队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技推广资金的不足,使得一批先进的实用技术得以运用推广。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县农技推广中心先后引进先进实用技术12项,同时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在这期间先后获得省部级一、二等奖4次,市县级科技进步奖19项,有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和3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安徽省学术和学科带头人称号,1人获安徽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4人获农业部先进个人,1人获全国粮食生产技术标兵;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中心技术人员15年中先后有92篇学术论文在省部级以上刊物上发表,50%的专业技术人员能独立编写项目论证,承担项目实施和撰写实施总结,并具备承上启下接纳培养后辈人才的能力,提高了农技人员为农服务的整体水平。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比例,建设展示中心 

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在整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中所占比重过小,每年在项目实施面积、良种良法配套及新技术运用方面推广有限,建议提高农业科技措施资金比例。农业综合开发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展示每年随项目实施镇的变化而更替,虽然扩大了示范展示范围,但新技术的应用从农民接受到熟练应用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不断的变化地点,不利于项目区农户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巩固和提高。建议在农开项目中另辟一部分资金,用于扶持建设一个稳定的、面积在33.33 hm2以上的展示中心,重点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及新的科研成果。 

2.2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继续学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开项目中对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及科技成果缺少应有的支持,建议在农开项目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鼓励农技人员参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对引进农业科研成果给予资金支持,对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将成果进行成功转化并取得显著业绩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 

2.3创建社会化服务意识 

加大对协会的扶持,利用项目实施契机,创建一些社会化服务组织。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在项目区扶持成立一些协会,如粮油种植协会、棉花生产协会、植保社会化服务协会、产业化协会等,构建“协会+农户+企业”的平台,开展“统一良种、统一栽培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订单、统一收购加工”的“五统一”措施[4],提升优质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2.4提高农民素质 

狠抓农民素质的培养,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农业综合开发是综合性的,在农田基础设施上投入较大,在项目区核心农户培育上缺少应有的奖金扶持。建议在项目实施中把造就农业生产第一线专家,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技推广中心从种子、栽培、植保、土肥、环保等专业站所抽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成立科技培训“讲师团”,对项目区内农民集中与分季节开展技术培训,对核心农户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培训,加强生态意识和无公害生产意识的培养,全方位提高农民种植素质。 

3参考文献 

[1] 徐世明.搞好农业综合开发促进新农村建设[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10):31-33. 

篇6

1.1加速了新品种的应用推广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抓好良种引进和试验示范、实现良种良法配套,是提升优质粮油产业,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程度的基础。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平台,紧紧抓住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这根主线,积极与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大的种业集团协作,每年引进一定数量的新品种开展不同层次的试验,对试验中表现突出的品种,进一步扩大面积进行示范推广。15年中,先后引进水稻、油菜品种近400个,开展粮油新品种生产展示近800hm2。根据大田生产用种统计,自2000年以来,全县95%以上的推广品种是在综合开发试验示范中筛选出来的。目前芜湖县水稻品种每2~3年就更换1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优质率达96%,油菜良种覆盖率100%,优质率达99%以上。由于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和引导,芜湖县新品种推广工作扎实有效,品种优良率和产量稳步提高,2000—2003年连续被安徽省农委评为优质良种示范推广和新技术应用先进县,2003年获省“农产品优质化创建十强县”称号,2006年被安徽省农委确定为优质水稻产业提升行动示范县。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的基础上,2008年芜湖县实施芜湖市1.33万hm2超级稻推广工作,当年推广超级稻3000hm2,2007—2009袁隆平院士连续3年来芜湖县考察,目前芜湖县超级稻推广已过6666.67hm2。

1.2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

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启动下,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有限资金,先后引进推广了水稻旱育秧技术,1996年后进行改良推广,年推广面积8000hm2,最高年份应用面积1万hm2以上;1995年起示范推广软盘抛秧技术,并开展了水育旱管方面的技术研究,年推广面积3333.33hm2以上;1998年起重点推广水稻免耕直播技术,年推广面积达6666.67hm2;1998—2002年开展了优质双低油菜综合技术运用与高产攻关,年应用面积1.67万hm2,并获农业部一等奖;2004年起开展水稻集成技术的应用,2005年应用面积达2.67万hm2,2006年3.33万hm2以上;2005年引进无盘抛秧技术并进行示范推广,2006年推广面积1013.33hm2;为适合集约化生产需要,2003年起与农机管理局协作,开展水稻机插秧技术研究与示范,2005年全面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2006年全程机械化应用率达90%以上;1997年实施推广油菜“一杀一封”免耕移栽高产配套技术,全县化除率已达98%以上,同年实施无草害、无螟害工程;1998年起开展测土配方精准施肥技术示范推广,同年引进推广农作物秸秆速腐技术、沼液肥料和有机肥增施技术;2000年起引进农业专家系统并在水稻、油菜生产上应用,累计应用面积达5.33万hm2;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起动下,2005年起芜湖县全面开展了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年推广应用面积4万hm2。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更改进了项目区内的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新技术的普及,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

1.3为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注入了活力

为有效地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5年来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根据芜湖县耕作制度特点,在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的同时,组织技术人员在项目区对主要农作物进行有效的组装配套,并开展高产高效模式的研制与示范推广,先后开展了“油-瓜-稻”三杂配套、“油-瓜-棉”立体种植、“早白菜薹-早熟毛豆-秋延西瓜”、“早白菜薹-土豆、西瓜-杂交水稻”、“油-棉套栽”、“烟叶-稻”一年两熟轮作等为主的高效栽培模式的研制与示范推广,2000年这些模式被县委确定为“傻瓜技术”,力倡在全县范围内应用推广,年推广种植面积达1万hm2以上,经济和社会效益极为显著。高效模式运用推广,有力地推动了芜湖县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粮经作物的协调种植,提高了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4推动了种植水平提高

开展高产攻关示范是推动全县整体种植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证。多年来,芜湖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利用综合开发科技措施,在涉及到的项目乡镇坚持开展“百、千、万”高产攻关示范,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建立粮油无公害生产基地。15年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先后开展粮油高产攻关511.9hm2,高产栽培示范近4000hm2,已建立镇级无公害生产基地5个,面积1.33万hm2。在抓攻关示范上,农技中心组织工作队进村驻点,高级农艺师主抓万亩示范基地建设,农艺师负责千亩示范片的具体指导;每个高级农艺师抓好1个66.67hm2高产攻关点,在示范区内,县镇技术人员协助高中级农艺师抓好示范片、攻关点及上门入户的技术指导,不留技术推广死角。此外,在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中,每年每名农技人员联系10~15个科技示范户、3~5户种植大户、2~4个示范村,达到点面结合的示范效果。15年中,已累计培育科技示范户2502个,种植大户668户,开展现场观摩91场,观摩1.94万人次。高产攻关示范工作的开展,推动了全县种植水平的整体提高。

1.5提高了农民素质

农业科技措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这也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手段。在项目实施结束后,为造就一批稳定的土专家队伍,芜湖县农技推广中心从栽培、植保、土肥、环保等专业站所抽派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成立了科技培训“讲师团”,编印有针对性的乡土教材,在每年春秋两季,集中开展技术培训,并根据农时季节特点,灵活机动地开展关键性技术应用培训,年办培训班100场次以上,培训咨询近2万人次,发放各种技术资料15万~20万份。此外,利用项目实施契机,以乡镇为单位,县镇两级组成联合技术指导组,在农作物生产的关键时节,深入田间地头,在全县开展巡回指导,指导农民科学水肥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提高了农民科学种植素质。

1.6以项目实施为基础,组织开展订单农业生产

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提升了芜湖县优势农产品的品质和档次。为增加农技推广服务功能,做好农业综开发工作,2000年县农技推广中心以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为依托,创建了533.33hm2六郞专用品种示范区,在专用品种示范区内单一品种区域化种植,做到一村一品、一乡一品,同时积极与加工企业合作,为企业与种植农户牵线搭桥,开展订单生产。在技术服务上,为他们筛选品种,通过测土配方,开展精准施肥,通过增施有机肥,进行科学水肥管理,达到健身栽培,通过植保技术承包,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品质。在农业综合开发的有力推动下,自2000年以来,先后与企业协作,创建无公害生产基地8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3个、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2个,累计面积达1.87万hm2,创建无公害大米品牌8个、绿色食品品牌3个、无公害蔬菜和茶叶品牌6个,开展水稻订单生产近9.33万hm2、油菜订单近6.67万hm2。社会化服务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品牌的创建,提高了芜湖县农产品市场的竞争水平。

1.7促进了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建立

运筹项目资金,在项目区创建和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统一供种、统一栽培与肥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械机收、统一收购加工”的“五统一”措施。在项目实施中芜湖县共组建配方肥销售网点36个,年供肥能力5000~6000t,直接供应配方肥1.33万~1.67万hm2,辐射采用配方施肥面积1.33万hm2,累计年采用配方施肥面积2.67万~3.00万hm2;创建机耕机收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10个,在水稻播栽与收获季节对全县水稻开展全程机械化服务;以全县668个生产大户、40个农资经营户为依托,组建了16个植保统防统治技术承包社会化服务队,年实施和辐射水稻病虫草害统防统治面积2.67万hm2以上,辐射带动清水、火龙岗两镇面积1万hm2,统防统治年累计面积3.67万hm2。利用协会+企业抓主推品种应用和提升粮油品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开展粮油订单生产超过20万hm2,其中开展水稻订单9.33万hm2,油菜订单6.67万hm2,小麦订单4万hm2。

1.8提高了农技人员服务水平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锻炼了农技推广队伍。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技推广资金的不足,使得一批先进的实用技术得以运用推广。综合开发项目实施以来,县农技推广中心先后引进先进实用技术12项,同时也取得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在这期间先后获得省部级一、二等奖4次,市县级科技进步奖19项,有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和3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安徽省学术和学科带头人称号,1人获安徽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4人获农业部先进个人,1人获全国粮食生产技术标兵;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中心技术人员15年中先后有92篇学术论文在省部级以上刊物上发表,50%的专业技术人员能独立编写项目论证,承担项目实施和撰写实施总结,并具备承上启下接纳培养后辈人才的能力,提高了农技人员为农服务的整体水平。

2发展对策

2.1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比例,建设展示中心

农业及科技推广措施在整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中所占比重过小,每年在项目实施面积、良种良法配套及新技术运用方面推广有限,建议提高农业科技措施资金比例。农业综合开发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展示每年随项目实施镇的变化而更替,虽然扩大了示范展示范围,但新技术的应用从农民接受到熟练应用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不断的变化地点,不利于项目区农户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巩固和提高。建议在农开项目中另辟一部分资金,用于扶持建设一个稳定的、面积在33.33hm2以上的展示中心,重点展示新品种、新技术及新的科研成果。

2.2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继续学习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开项目中对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及科技成果缺少应有的支持,建议在农开项目中列出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鼓励农技人员参加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对引进农业科研成果给予资金支持,对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将成果进行成功转化并取得显著业绩的专业技术人员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

2.3创建社会化服务意识

篇7

初中毕业后,朱屹峰先后做过泥工、养过猪、种过草莓、养过黄鳝,但都因技术不精亏了本。1992年,他感到葡萄种植很有发展前途,于是便去金华取经,回来后就在自家承包田里开辟了“试验田”。朱屹峰全身心投入葡萄栽培技术的学习与研究,报名参加了农函大果树班学习,还订阅各种果树专业书报刊,并与全国许多农科院、农业大学有技术信息方面的往来。为了种好葡萄,只要有新品种、新技术,不管再远再辛苦,他都要前往求教。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年辛勤劳动和学习,掌握了过硬技术的朱屹峰,也走上了致富路。有了成功的开端,他又开始了大胆的尝试。朱屹峰从改变栽培模式上求创新,模仿北方少雨的生态环境,首创了葡萄简易连栋大棚,使葡萄明显提早成熟30天。因减轻了南方雨水多而带来的病虫害,全面实施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如今该模式已成为南方葡萄生产发展中的主要模式。另外,他还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先后引进各类葡萄新品种40个,进行试种筛选。利用相配套的简易连栋大棚,加强精细化管理,使葡萄上市时间从7至8月延长至5至10月,早、中、晚搭配,丰富了市场需求,抢占了市场优势。他还使欧亚种葡萄在南方试种成功,研究出了葡萄无核化新型栽培技术,取得了惊人的经济效益。

朱屹峰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葡萄王”。他的果园先后被命名为“优质葡萄基地”等,他本人也获得了高级农艺师的职称。

从农民到“农函大讲师”

2000年以来,随着朱屹峰的示范带动,大桥镇的葡萄产业快速发展,他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配合农经、科协等部门,每年举办各种葡萄实用技术培训20多次,培训者达4200多人次,600多名种植户通过培训拿到了绿色证书及农函大证书,成为职业农民。他还出版了《江南葡萄实用栽培技术》农函大教材并撰写了十多篇不同品种葡萄的生产技术教材、课件,担任了浙江省绿色农业丛书(葡萄)版主编,发表各类论文十多篇。因为对事业的执着热爱,他被聘为浙江省“农函大讲师”,巡回给全省农民上课,成为全省唯一从农民走上讲台的中国农函大优秀讲师。

2005年,朱屹峰创办了嘉兴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并以此为载体整合资源,全面实施多元化产业服务体系,通过组织化建设,大力实施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战略。通过示范引领,全镇葡萄种植面积达到1.85万亩,种植果农1800多户,年葡萄销售收入2.2亿元,走出了一条以带动一个产业发展、带领一方群众共同致富的科技兴农之路。

凭着过硬的技术、优质的服务,朱屹峰成为全市葡萄行业中的领军人物,被聘请担任嘉兴市葡萄产业协会会长、浙江省葡萄产业协会副会长等。合作社的“江南”牌葡萄通过了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获浙江省著名商标,大桥镇也被命名为浙江省果品特色强镇,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做新农村建设领头人

篇8

中图分类号:S6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041-1

0 前言

葡萄试管苗繁殖己成为一项成熟的技术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实践当中。近年来,国内在葡萄离休繁殖技术方面开展了不少研究,并取得明显进展,刘培德等(1983)报道了葡萄茎尖培养,曹孜义等(1979)报道了葡萄试管苗快速繁殖技术,为葡萄快速繁殖提出了一套可行的离体繁殖方法。在葡萄试管苗的工厂化育苗过程中,对葡萄培养基进行高温高压灭菌是其关键步骤之一,本试验研究不同灭菌时间对培养基和葡萄试管苗繁殖的影响,以期为葡萄组织培养和规模化生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对葡萄培养基按灭菌时间的长短,设3个处理;分别为A:l5分钟;B:20分钟;C:25分钟。每处理20瓶(为150ml容量三角瓶),每瓶内装GS培养基50ml,在压力上升至0.14MP、温度达到124℃时完全排除冷空气,再加热至124℃,压力达到0.14MP时开始计时,达到各处理的灭菌时间后,逐渐排气减压,冷却后在培养架的光照条件下放置3-7天内调查污染情况,l周后在未污染的培养基上转接红宝石无核葡萄脱毒种苗,转接时每茎段留1个芽.每瓶内接5个茎段,接种后25天调查试管苗的增殖倍数。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A处理灭菌时间最短,为15分钟,污染率达100%,灭菌效果最差;B处理20分钟,污染率次之,为65%;C处理25分钟,污染率为0,灭菌效果最好。因此,在额定的压力条件下,灭菌时间达到25分钟,就可达到完全灭菌的效果。

注:表内的接种材料为红宝石无核

由表2可以看出,C处理茎段生根率,每茎段生根数,芽的增殖倍数分别为71.7%、3.2条、2.3倍;B处理的为88.6%、4.4条、3.0倍。其中C处理的茎段生根率,每茎段生根数,芽的增殖倍数各项指标比B处理低16.9%、2.2条、1.7倍。A处理由于培养基全部污染,未进行接种。可见,随着培养基灭菌时间的延长,对葡萄试管苗的生长发育将产生不利影响。

3 结论

试验结果表明,在额定的压力条件下,对培养基灭菌时间达到25分钟时其灭菌效果最理想,可达到完全灭菌的效果,但是随着培养基灭菌时间的延长,对葡萄试管苗的生长发育将产生不利影响。室内试管苗的扩繁,培养基的高压灭菌一定要充分,灭菌时间太短,达不到灭菌效果,而灭菌时间过长,将使培养基中的有些激素、维生素类等营养成份被破坏或分解,不利于试管苗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倍数的提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基的高压灭菌,应在额定压力条件下,灭菌时间以25分钟为宜,在达到灭菌效果(100%)以后,不能人为地延长时间,否则,不但影响葡萄试管苗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人为地加大了用电成本,不利于节本增效。

参考文献

[1] 苏小玲.不同光质对葡萄试管苗生长及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2009届硕士学位论文.

[2] 刘培德,朱林,孙建朴.葡萄茎尖培养[J].中国果树, 1983,(2).

[3] 曹孜义,齐与枢,郭采月.葡萄试管繁殖[J]. 葡萄科技,1979,(04).

[4] 李胜,张真,李婷,杨广兴.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对葡萄试管苗生根的影响[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6,(01).

[5] 陈子萱,曹孜义,田福平.扁桃砧木Nemaguard和Lovell的组培快繁[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4,(05):59.

[6] 张立军,白雪梅,等.植物组织培养污染原因分析及外植体的消毒[J].安徽农业科学,2007,(3).

篇9

近年来,随着黑龙江省北部寒地玉米种植面积的越来越大,小地老虎为害玉米田现象越来越突出,经2013年调查发现,小地老虎在玉米田的最高密度达到33.8头/,平均为11.2头/,这严重影响了玉米种植的产量和效益。小地老虎(拉丁名:Agrotis ipsilon (Hufnagel,1768))属昆虫纲鳞翅目(Lepidoptera)夜蛾科(Noctuidae),别名有土蚕、地蚕、切根虫、截虫等,目前在北部玉米田为害严重。该类害虫是多食性害虫,除为害玉米外,还可为害高粱、甘薯、向日葵、烟草、豆类、麻类、谷子、麦类、瓜类、蔬菜类等。轻者造成缺苗断垄,重者则需重新毁种。

1 为害特点

在黑龙江省北部,小地老虎的幼虫将玉米幼苗近地面的茎部咬断,使整株死亡,造成田间缺苗断垄,为害严重的甚至毁种。除危害玉米外,小地老虎还可为害春播大豆、芸豆、矮高粱等大田作物。

2 形态特征

2.1 成虫

体长17~23mm 、翅展40~54mm;头、胸部背面呈暗褐色、足褐色,前足胫和跗节外缘呈灰褐色,中后足各节末端有灰褐色环纹;前翅呈褐色,前缘区为黑褐色,外缘以内多暗褐色;基线为浅褐色,黑色波浪形内横线双线,黑色环纹内有一圆灰斑,肾状纹黑色具黑边,其外中部有一楔形黑纹伸至外横线;中横线为暗褐色波浪形,双线波浪形外横线呈褐色,不规则锯齿形亚外缘线灰色,其内缘在中脉间有3个尖齿;亚外缘线与外横线间在各脉上有小黑点,外缘线呈黑色,外横线与亚外缘线间呈淡褐色,亚外缘线以外为黑褐色;成虫的后翅呈灰白色,纵脉及缘线为褐色,腹部背面为灰色。

2.2 卵

卵呈馒头形,直径约0.5mm、高约0.3mm ,具纵横隆线。初产为乳白色,渐变黄色,孵化前卵一顶端具黑点。

2.3 幼虫

幼虫呈圆筒形,老熟幼虫体长37~50mm 、宽5~6mm。头部呈褐色,具黑褐色不规则网纹;体呈灰褐至暗褐色,体表粗糙、布大小不一而彼此分离的颗粒,背线、亚背线及气门线均黑褐色;前胸背板为暗褐色,黄褐色臀板上有2条明显的深褐色纵带;胸足与腹足为黄褐色。

2.4 蛹

体长18~24mm、宽6~7.5mm,赤褐有光;口器与翅芽末端相齐,均伸达第四腹节后缘;腹部第4~7节背面前缘中央呈深褐色,且有粗大的刻点,两侧的细小刻点延伸至气门附近,第5~7节腹面前缘也有细小刻点;腹末端具短臀棘1对。

3 生物学及习性

小地老虎在黑龙江省北部1年发生1~2代,年发生代数随各地气候不同而异,一般第一代幼虫造成的危害比较严重。成虫出现在4月下旬,多在下午3时至晚上10时羽化,白天潜伏于杂物及缝隙等处,黄昏后开始飞翔和觅食,3~4d后、产卵。卵散产于低矮叶密的杂草和幼苗上,少数产于枯叶和土缝中,近地面处落卵最多,每雌虫可产卵800~1000粒,多的可达2000粒,卵期约为5d左右。幼虫一般为6 龄,个别的为7~8 龄,幼虫期在各地相差很大,但第一代约为30~40d,幼虫老熟后在深约5cm的土室中化蛹,蛹期约为9~19d。成虫的活动性与温度有关,在春季夜间气温达8℃以上时即有成虫出现,但10℃以上时数量较多、活动性愈强;具有远距离迁飞习性,春季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由低海拔向高海拔迁飞,秋季则沿着相反方向飞回南方;微风有助于其扩散,风力在4级以上时成虫很少活动;成虫对普通灯光的趋性不强、对黑光灯极为敏感,有强烈的趋化性,特别喜欢酸、甜、酒味和泡桐叶。成虫的产卵量和卵期在各地均有所不同,卵期随分布地区及世代不同的主要原因是温度高低不同所致。

幼虫的为害习性表现为:1~2 龄幼虫昼夜均可群集于幼苗顶心嫩叶处取食 为害;3 龄后分散,幼虫行动敏捷、有假死习性、对光线极为敏感、受到惊扰即蜷缩成团,白天潜伏于表土的干湿层之间,夜晚出土,从地面将幼苗植株咬断后拖入土穴,或咬食未出土的种子,在幼苗主茎硬化后改食嫩叶、叶片以及生长点,食物不足或寻找越冬场所时有迁移现象。

4 生活环境

4.1 温度

高温对小地老虎的发育与繁殖不利,因而夏季发生数量较少。小地老虎适宜的生存温度为15~25℃,冬季温度过低时,小地老虎幼虫的死亡率也会增高。

4.2 土壤湿度

凡地势低湿、雨量充沛的地方,小地老虎发生较多。头年秋雨多、土壤湿度大、杂草丛生有利于成虫产卵和幼虫的取食活动,是第二年大发生的隐患,但降水过多、湿度过大也不利于其幼虫发育,初龄幼虫淹水后很易死亡。成虫产卵盛期,土壤含水量在15%~20%的地区为害较重。砂壤土易透水、排水迅速,适于小地老虎繁殖,而重黏土和沙土则发生较轻,虽然土质与小地老虎的发生也有关系,但实质是土壤湿度不同所致。

5 天敌

小地老虎的天敌主要有知更鸟、鸦雀、蟾蜍、鼬鼠、步行虫、寄生蝇、寄生蜂及细菌、真菌等。其中,寄生蜂和小茧蜂的寄生率达10% 。

6 防治方法

对于小地老虎,应根据各地为害时期因地制宜地进行防治,采取以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6.1 农业防治

除草灭虫。杂草是小地老虎产卵的场所,也是幼虫向作物转移为害的桥梁。因此,应春耕前进行精耕细作,或在初龄幼虫期铲除杂草,这样可消灭部分虫、卵。

6.2 物理防治

6.2.1 诱杀成虫

结合黏虫用糖、醋、酒等诱杀液或甘薯、胡萝卜等发酵液诱杀成虫。

6.2.2 诱捕幼虫

用泡桐叶或莴苣叶诱捕幼虫,于每日清晨到田间捕捉;对高龄幼虫也可于清晨到田间检查,如发现有断苗,就拨开附近的土块对幼虫进行捕杀。

6.3 化学防治

对不同龄期的幼虫应采用不同的施药方法。幼虫3龄前用喷雾、喷粉或撒毒土进行防治;3龄后,田间出现断苗,可用毒饵或毒草诱杀。各地的防治指标并不完全相同,下列指标可供参考:大豆每平方米有虫(卵)0.5头(粒);玉米幼苗期有虫(卵)1头(粒)或百株幼苗有虫2~3头时开始防治。

(1)喷雾。每公顷可选用50%辛硫磷乳油750ml,或2.5%溴氰菊酯乳油,或40%氯氰菊酯乳油300~450ml、90%晶体敌百虫750g,对水750L进行喷雾防治。喷药适期应在幼虫3龄盛发前。

(2)毒土或毒砂。可选用2.5%溴氰菊酯乳油90~100ml,或50%辛硫磷乳油,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500ml,加水适量,喷拌细土50kg配成毒土,每公顷使用300~375kg,顺垄撒施于幼苗根际附近。

(3)毒饵或毒草。一般虫龄较大时可采用毒饵诱杀,可选用90%晶体敌百虫0.5kg,或50%辛硫磷乳油500ml,加水2.5~5L,喷在50kg碾碎、炒香的棉籽饼、豆饼或麦麸上,于傍晚在受害作物田间每隔一定距离撒一小堆,或在作物根际附近围施,每公顷用75kg;毒草可用90%晶体敌百虫0.5kg,拌砸碎的鲜草75~100kg,每公顷用225~300kg。

参考文献

[1] 田毓起.蔬菜害虫生物防治[M].1999.

[2]期刊论文.转双价基因(Cry1 Ac+CpTI)抗虫棉(ZGK 9 71 2)对小地老虎抗虫性研究[J].棉花学报,2002(14).

[3]期刊论文.对小地老虎成虫寿命和繁殖的影响[J].四川动物,2010(29).

篇10

本地位于黄淮海平原地带,耕地面积124万667m2,常年播种夏玉米95万667m2。玉米是本地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是影响本地玉米产量的重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有时也侵染叶鞘和苞叶。发生期在玉米生育中后期,病斑也多在玉米9~13叶期开始出现,发生高峰期在玉米抽雄至灌浆期,发病初期病斑多发生在中、下部叶片,后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叶片布满病斑,叶片自下往上相继干枯,提早枯死,果穗变小,结实率降低,籽粒不饱满,导致产量损失,一般减产20~30%,严重时可减产50%以上。近年来,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在本地发生流行逐渐加重,并造成较大的损失。特别是在其生产过程中,主要栽培品种的抗病性差,加之气候条件适宜,病原菌大量积累,农民防病意识弱,大量从外地调种等原因加剧了玉米弯孢霉叶斑病传播、蔓延,导致了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发生流行。

一、加重流行原因

1.玉米主栽品种的抗病性差

本地目前生产上的当家品种大部分为老品种,由于种植年限较长,抗病性逐渐减弱,虽然也种植一部分新品种,但不占比例。品种抗病性的减弱甚至丧失,是玉米弯孢霉叶斑病流行的主要原因之一。

2.病原菌积累量大

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病原菌能在土壤和植物叶面安全存活,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组织越冬。由于本地种玉米多年来一直是免耕铁茬播种,大多数农民耕作粗放,加之本地种植夏玉米面积大,种植面积占整个夏种作物面积的80%左右,很少实施轮作或间作、套种,农民收获后习惯将玉米秸秆堆放在地里,再加上近年来推广大面积秸秆还田,遗留在田间未经高温腐熟的病残体成为来年发病的主要初侵染源,病原菌大量积累,在适合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迅速繁殖、扩散蔓延和传播为害,导致大面积流行发病。

3.气候条件适宜

本地属北亚热带与暖湿带过渡气候地带,干、雨季分明。在夏玉米生产的关键时期6~8月高温、多雨,空气湿度大,日照不足,高温、高湿使病害迅速发展,并严重流行。而近年冬季气温在逐年增高,形成暖冬天气,也有利于病菌的越冬和繁殖。

4.农民防病意识弱

由于夏玉米是夏播秋收,生长期处于高温、高湿季节,且目前农户科技种田水平不高,往往疏忽管理,夏玉米田耕作管理粗放,加上种植作物单一,轮作、间作、套种面积少。同时,农民的防病意识弱,特别是夏玉米生长中后期农民根本没有防治的习惯,防治技术不够普及,农户未很好地掌握正确的防治方法。防治缺乏有效性,使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发生程度不断加重。

5.栽培管理措施失当

近几年,大面积推广种植的玉米,均属于高秆、高产、中大穗型品种,植株叶片数多在14片以上,需大水、大肥,栽培管理措施必须跟上。但是,本地相当多地方还沿袭“一炮轰”的施肥老方法,盲目施肥,栽培管理不当,玉米苗中、后期缺肥,导致玉米开花授粉期脱肥,长势弱,抗病力较低。

6.盲目引种

本地目前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品种,绝大多数是从外地引种调进,未经试验、示范即盲目推广种植,有悖于“试验、示范、推广”的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原则,这也是导致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防治对策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应着重以选用和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科学栽培,加强管理为基础,本着“病害早治”的原则,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策略,达到控制为害的目的。

1.选用和推广抗病良种

选用和推广抗病良种是防治该病的根本措施,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应组织、指导推广良种及其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引进种植的玉米良种一定要通过县级以上“农作物种子质量管理站”检验后,才能推广种植。种子经营单位或种子经营户,不能盲目引种,私自乱调乱运。特别是从外地引种,一定要遵循“先试验、示范,再推广”的原则。种子部门要针对本地条件,进行品种种植布局区划,做好品种定向工作。试验、示范、鉴定出2~3个搭配品种进行推广,扭转各乡(镇)当前推广玉米新品种“各自为阵”、“各取所好”的格局,改变当前本地玉米品种“多、乱、杂”的局面。笔者在对本地经过近2~3年种植面积比较大的10多个玉米品种的田间调查表明,杂交玉米品种如蠡玉35、郑单958、先玉335、蠡玉16等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抗性较强,且高产、优质、可因地制宜,大力推广。

2.消灭病源

在秋收后,凡发生过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的地块要做到:

2.1清洁田园,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带病的玉米秸秆、叶片、苞叶等,实行集中焚烧或深埋,减少初浸染来源。

2.2若要用带病玉米秸秆作沤肥或用于牛、猪圈填栏沤粪,一定要使其充分腐熟后再施用。

2.3若要以玉米秸秆作燃料,最好要安排在玉米播种前的春上用完。

2.4对发病田块进行冬季深翻冻土,减少病菌基数。

3.合理密植

合理间作、套种或宽窄行种植,选用和推广精量和半精量的单粒播耧播种,种植密度以3800~4200株/667m2为宜,同时,针对本地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发生流行的气候特点,玉米田周围要有开沟,以便雨后及时排除积水,做到雨过田干,防止渍水,保持田间较干燥的小气候。玉米生育后期打掉玉米下部3~4片叶片,增强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以改善田间小气候,降低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发病率,减少病害发生。

4科学管理。增施有机肥,施足底肥,分期施肥,及时施肥,防止后期脱肥。夏玉米各生育阶段要保证水分供应。遇旱要及时浇水,除苗期外,各生育阶段田间持水量降到60%以下时均应及时浇水,注意满足玉米在拔节、抽雄和灌浆时期对水分的需求,提高植株的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

篇11

中图分类号:S1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096-2

1 试验设计

采用科学、合理的试验设计,是取得配方施肥诸法参数的基本保证。笔者认为,除肥料效应函数法外,5处理(1.无肥;2.N0PK;3.P0NK;4.K0NP;5.NPK)的试验设计,或可称为供肥试验设计,是基础试验设计之一,采用该试验设计可获得一系列配方施肥(测土)的参数,如地力差减法之定产式,养分平衡法之土壤有效养分校正系数,养分丰缺指标法之相对产量等等。

该试验设计处理数少,内容简单,便于田间实施,建议设2-3次重复,应按作物,土壤肥力高、低多点实施。实施时应取好土样,分析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缓效钾等项目。

2 结果讨论

欲获得测土配方施肥的方法参数,首先要将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与多种试验参数之间进行回归统计,探索其间是否存在密切的相关性与回归关系,如与校正系数,相对产量等,如能建立回归式便成为配方施肥重要的参数。

2.1 测土值与缺素区产量的关系

统计分析表明,除此之外,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还与与缺素区(N0PK、P0NK、K0NP)产量之间还有很好的相关性,均符合土壤最小养分律。

2.1.1 土壤碱解氮与无氮区(N0PK)产量的关系 表1为土壤碱解氮与水稻无氮区产量之间的关系(kg/亩)。统计表明,土壤碱解氮与玉米无氮区产量之间亦有很好的相关性,呈y=b0+b1x0.5式的回归关系。

表1 土壤碱解氮与水稻无氮区产量的关系

试验地点

(乡) 年份 碱解氮(mg/kg) N0区产量

(kg/亩)

红旗 2007 67 224

大喇嘛 2007 70 333

前当铺 2006 84 393

冷子堡 2007 90 409

牛心坨 2007 95 417

大潘 2006 112 392

尹家 2006 126 426

胡台 2006 135 443

石佛 2006 144 408

黄家 2006 155 464

碱解氮与水稻无氮区产量之间的回归式为(图1):

y=90.8736+28.0652x0.5

N=39 R=0.5576** F=16.70

碱解氮(ng/kg)

图1 碱解氮与水稻无氮区产量的关系

碱解氮与玉米无氮区产量的回归式为:

y=88.1010+30.1209x0.5

N=34 R=0.5490** F=13.81

2.1.2 速效磷(P2O5、下同)与无磷区产量的关系 表2为速效磷与玉米无磷区产量的关系。

表2 土壤速效磷与玉米无磷区产量的关系

试验地点

(乡) 年份 速效

(mg/kg) 产量

(kg/667m2)

老大房 2005 5 254

牛心坨 2006 6 312

解放 2005 7 373

乌伯牛 2006 8 418

大沟 2005 9 457

前进 2006 15 372

财落 2006 21 414

茨榆坨 2006 49 621

养土堡 2006 55 656

统计表明,土壤速效磷(P2O5)与水稻、玉米无磷区产量(亩,kg)均有很好的回归关系。

速效磷与水稻无磷区产量的回归式为:

y=357.0191+32.1023x0.5

N=38 R=0.6136** F=21.73

速效磷与玉米无磷区产量的回归式为(图2):

y=332.5428+54.5212x0.5

N=34 R=0.8483**F=82.10

速效磷(mg/kg)

图2 速效磷与玉米无磷区产量的关系

2.1.3 速效钾(K2O,下同)与无钾区产量的关系 速效钾与水稻无钾区产量之间的回归式为(图3):

y=310.3590+7.2511x0.5

N=42 R=0.4163 F=8.39

速效钾(mg/kg)

图3 速效钾与水稻无钾区产量的关系

速效钾与玉米无钾区产量之间的回归式为:

y=174.9295+32.8020x0.5

N=30 R=0.6155** F=17.07

2.1.4 测土产量法 推广实践表明,以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与水稻、玉米二种作物缺素区产量之间关系建立的6种回归式完全可作为测土配方施肥应用的一种新方法称为“测土产量法”。其优点是可由测土值直接计算出缺素区产量及土壤供肥量。不再经过中间的多次统计计算,减小了统计误差、方法简单、直接,再由作物吸收的养分量,计算出土壤供肥量。

2.2 测土值与缺素区产量吸收养分量的关系

如前所述,根据最小养分律,测土值与缺素区产量之间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其回归式便可作为测土配方施肥一种新方法应用。

如将缺素区产量换算成养分吸收量,再与测土值直接进行回归统计,亦可得到6个回归式,用于测土配方施肥,该法的优点是由测土值直接计算出土壤供肥量,直接、简快。

2.2.1 碱解氮与水稻无氮区产量吸氮量的关系

y=2.0645+0.6486x0.5

N=39 R=0.5612** F=17.01

2.2.2 碱解氮玉米无氮区产量吸氮量的关系

y=2.3700+0.7622x0.5

N=35 R=0.5285** F=12.79

2.2.3 速效磷与水稻无磷区产量吸磷量的关系(图4)

y=4.4724+0.6119x0.5

N=38 R=0.6119** F=21.55

速效磷(mg/kg)

图4速效磷与水稻无磷区产量吸磷量的关系

2.2.4 速效磷与玉米无磷区产量吸磷量的关系

y=1.9767+0.4765x0.5

N=36R=0.8270**F=73.55

2.2.5 速效钾与水稻无钾区产量吸钾量的关系

y=9.6636+0.5444x0.5

N=42 R=0.4124** F=8.64

2.2.6 速效钾与玉米无钾区产量吸钾量的关系

y=3.7638+0.6992x0.5

N=30 R=0.6142** F=16.96

这二种方法便是测土产量的主要内容。

3 结论

笔者认为,文中介绍的5处理试验设计计,是除肥料效应函数法外,配方施肥研究最基本的试验设计,可为测土配方施肥提供多种实用参数,试验实施中,应注意布设的点数尽量地多,含盖高、中、低各种肥力的土壤使统计分析有足够的样本数,建成的回归式便可达到定量水平。与土壤有效养分测定值进行回归统计建立的回归式,便是养分平衡法,养分肥力指标的法重要参数。与缺素区产量及其吸收的养分量建立的12个回归式,便是本文推荐的测土产量法的重要参数。

应当指出,土壤速效养分测定值与缺素产量养分吸收量的回归曲线,与养分测定值和缺素出产量之间的回归曲线在形态上完全一致。

王兴仁指出,“测土法”一文试验方案虽然简单却很经典可靠,论文的研究特色是用它解决了测土施肥中参数的定量评估问题,因而对如何从技术上提高测土施肥水平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 孙羲,等.作物营养与施肥[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7.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土壤[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3] 张福锁,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要览[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