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8-16 12:33:13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例1

一、旅游高职学生学习力的构成与特点 (一)旅游高职学生学习力的构成 学习力又称领悟力,是个体智慧的一个重要因素,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佛睿斯特(JaForrester)于1965年在《一种新型的公司设计》一文中提出。学习力是反映一个人全面素质的根本要件,是学习动力、毅力、能力、转化力和创新力的总和。 (二)旅游高职学生学习力的特点 1.职业性强。相对于本科生而言,旅游高职学生学习的职业特征更为突出,其学习力各要素的培育更应符合职业需求,对学习转化力与创新力要求更高。 2.实践性强。注重对专业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以此增强就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功利性强。由于知识的局限性和个性的不成熟,高职生学习力的各构成要素稳定性相对较弱,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力等各方面的持续性不强。 二、旅游高职学生学习力现状分析 (一)问卷设计 笔者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旅游高职院校开展无记名式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0份。其中女生135人,男生55人;大一82人,大二77人,大三31人。对于一些无法形成文字性的现状,则采取了访谈法,对部分旅游院校高职学生进行现场访谈。首先,调查问卷采取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相结合,问卷从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创新力和转化力几个方面分别设定问题,侧面考察旅游高职学生的学习力,共设立28道单项选择题目。另外,针对旅游高职学生自身学习力评价、遇到的问题及其成因,设计5道多项选择题目。最后一道是开发式问题,让学生就旅游高职专业学生学习力的提高提出建议。 (二)问卷统计方法 本问卷分析主要是应用SPASS17.0进行分析。首先,我们对问卷设计中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创新力和转化力5个部分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分析。通过采用SPASS17.0信度的检验,5个部分的信度检验结果分别是0.664、0.727、0.775、0.637、0.704,这说明问卷的5个部分各内在指标一致性还是基本统一的,信度达标,总量表信度Alpha值为0.901,总体量表信度比较好。然后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各个部分统计结果进行了效度分析,得出的KMO值分别是0.706、0.736、0.762、0.636、0.719,这也都达到合格标准,总体效度KMO值为0.855,为适合级别。其次,是对问卷的统计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在描述性分析中我们选择了“均值、频率、偏差”等指标进行统计,得出条形图和正态分布图进行数据分析。对学习力的各要素进行总体性的分析和个别题目的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然后对比分析各个部分,找出问题。最后,就旅游专业高职学生不同年级、性别的答题差异进行统计,并做作交叉对比分析,分析其差别,探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三)问卷分析 1.学习动力现状分析 对旅游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的现状分析,主要从“专业学习兴趣、学习目的、职业规划、课堂表现、专业考试满意程度”等5个问题来考察。综合学习动力的5个单项选择题目,从条形图和正态分布图以及均值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在旅游高职学生学习动力要素中的“专业学习兴趣、是否做过教学互动、专业考试结果是否满意”等方面,结果显示一般偏向于同意,其均值在3.2左右。其中专业兴趣方面和课堂教学互动方面对同意程度选择一般的比例分别占52.6%和52.1%,均值分别为3.21和3.03,这说明旅游高职学生的旅游专业兴趣普遍不是太高,课堂教学活动参与度也不高,这两个问题是学习动力考察指标中需要着重提高的。其余3个方面同意程度则分布相对较分散,持同意和不同意的态度的比例大致相当,不属于旅游高职高专学生学习动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此外,在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之间也运用SPASS17.0进行了交叉对比分析,得出的结论基本和上面统计整体趋势一致。但是在“学习目的非常明确”方面,男生和女生有明显的差异,男同学倾向于不同意,而女同学倾向于同意,说明女生较男生而言学习目的更明确。对比年级分析,大二、大三学生则更容易出现学习没有动力的倾向,大一学生学习动力相对较高。 2.学习毅力现状分析 旅游高职学生学习毅力在文卷中主要是通过“学习抗干扰能力、解决困难态度、学习目标、学结”等4个问题来考察。统计结果显示,旅游高职学生遇到外界干扰时多数还是能够集中精力学习,其均值为2.91,而在其他方面,则多数学生倾向于一般,其选择同意程度一般的值都达到了40%以上,均值也都在3.1左右尤其是解决困难态度达到3.28,这也反应出大部分学生认为自我评价学习毅力一般。整体来说旅游高职学生在学习毅力尚可。 对年级和性别做交叉分析,男女同学在“会树立阶段性目标并不懈努力”方面有明显的差异,女生倾向于比较不同意,而男同学偏向于比较同意。对比年级差异,大三同学在“抗干扰能力”、“树立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定期对自我学习进行自我总结与调整”方面则胜过低年级学生。 3.学习能力现状分析 旅游高职学生学习能力通过“自我约束能力、学习时间安排、学习方法得当、研究探讨课外问题、课外参考资料查找、集中精力听课程度、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度、团队学习的配合”等8个问题来考察。统计结果显示,在“自我约束能力较强、能够有效安排学习时间、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上,分别有47.4%、50.5%、51.6%的同学认为一般,持比较不同意态度的也都达到20%以上,其均值都在3.1左右,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时间安排、方法选择与自我约束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在谈及团队积极配合能力方面有近90%的同学选择了一般-非常同意3个选项,这表明旅游高职学生的团队配合意识较强。另外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同意程度还是相对较高的,其均值也达到了3.32。其他方面大多数的答案还是居中,同意和不同意程度基本相同,说明这几个选项不是学习能力中的突出问题。#p#分页标题#e# 在学习能力方面做性别和年级对比交叉分析,显示出在“有够有效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会在课外就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方面,男女生差别比较大,这几个方面女同学不同意的比例远大于男同学,而女同学“多数课程中能集中精力听课”方面则相对教好。大三学生相对于低年级学生则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课外参考资料,但是“多数课程能集中精力听课”却不如低年级学生。 4.学习转化力现状分析 旅游高职学生的学习转化力方面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旅游企业实习、旅游调研、课外阅读、跨学科知识运用”等5个问题来考察。 统计结果显示,对于“总能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课外阅读的主动性高、能够跨学科知识转化”这三个方面,各有47.9%、49.5%、51.1%的同学选择一般,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在这些方面还有待提高。而对于“到过旅游企业实习、进行过旅游调研”,则答案比较分散,在在条形图和正态分布图出表现的也比较明显。总体来说,高职学生对旅游企业实习偏向于同意,旅游调研偏向于不同意,说明旅游高职学生已经进行过一些实习活动,但是旅游调研活动则相对较少,旅游高职学生整体学习转化力亟待提高。 通过交叉对比分析可得出,在学习创新力方面,男女生整体趋势基本保持一致,而且都有待提高。就“到旅游企业做过专业的社会调研”的同意程度,大三学生则远远高于低年级学生,说明高年级学生参与旅游调研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5.学习创新力现状分析 旅游高职创新力在本问卷中是通过“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善于学习和变革、关注业内动态、参加过创新大赛”4个问题来考察的。统计结果显示,51.6%左右的同学在“总是尝试新的学习方法、善于学习和变革、关注业内动态”中选择了一般,说明这是旅游高职学生创新力迫切需要提高的环节。问及到是否参加过科技创新大赛,大多数的同学都是选择了不同意,这也是旅游高职学生有待提高的重要环节。 最后是让学生评价自身的学习力和旅游专业高职学生整体学习力。50.5%的同学认为自身学习力一般,51.6%的同学认为旅游专业整体学习力还可以。多数旅游高职学生还是能够比较客观评价自身,同时也显示旅游高职学生的学习力状况不容乐观。 对学习创新力的各要素进行交叉分析,可以看出,女生在学习创新力方面稍微弱于男生。 大一同学表示不同意“总是不断尝试新的学习方法”的比例要高于大二大三学生,大三学生对“旅游行业动态的关注”则远远高于大一大二学生,这和大三学生面临就业有必然联系。 综合以上对学习动力、毅力、能力、转化力、创新力各个部分的现状分析,可以看出旅游高职学生的突出现状是: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低,且学习动力随着年级递减;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普遍自我约束能力不高、很难找到适合自己学习的有效学习方法;学习转化力和创新力普遍都不高,最有待于提高。 三、旅游高职学生学习力现状问题原因分析 (一)问卷与访谈设计 旅游高职学生学习力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原因,笔者主要通过多项选择题目和对旅游高职学生面对面访谈来进行分析和总结。在问卷中设置了5个多选题目,分别考察“旅游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学习转化力不足的原因、专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自我评价学习创新力不足的可能原因”。实际访谈中,我们在调查问卷发放的学生中,采取分层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旅游高职学生进行访谈。分层抽样访谈中,我们抽取了所调查院校的旅游高职大一、大二、大三的18名学生进行了抽样访谈,每个年级各6名,男女生各3名。此外,6名学生分别是综合成绩在好、中、差,男女生各一名,以此来了解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学习成绩段学生的学习力的情况及其原因。 (二)旅游高职学生学习力现状原因分析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旅游高职学生学习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家庭期待、改变个人命运,这两个选项的被选比率分别达到66.8%和74.2%。选择就业压力的占到50.5%,而专业感兴趣的只占28.9%。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同学对专业兴趣不高。统计结果和访谈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影响其学习成绩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学习动力不足和自身的惰性,其中也有部分同学认为是学习方法欠佳,而很少的同学认为是“学习能力不足、学习环境差、学习基础差”这说明,旅游高职学生不会因为学习基础差而放弃学习,外在环境也很小程度地影响其学习效果,内因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1.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1)对专业前景担忧:首先是学校在入学教育中没有能够为学生分析和描述专业的前景,其次是没有一个具有引导性的老师来来引导自己的方向,学生普遍认为本专业的发展前景和就业前景不够明确乐观,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因此有一部分同学表示自己坚决不会从事旅游行业,从而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2)对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不满:多数受访学生都表示自己有学习愿景,愿意学到一些有用的专业知识,以有助于将来的工作,但是课程中无用的课程多,而与实际能接轨的课程并不多,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却并没有开设,因此失去学习兴趣和动力。 (3)对教师授课方式不满:学生普遍反应很多教师授课枯燥、机械、呆板,缺乏吸引力,这让他们逐渐丧失学习兴趣,使旷课行为愈演愈烈。对于枯燥无趣的课程,多数学生只会应付老师点名或者达到课程及格;此外,教师授课内容脱离实际或过时,这也会导致同学们丧失学习兴趣和动力;再者,学生普遍认为课堂气氛很能影响自己的上课情绪和学习兴趣,如果课堂气氛互动太少,学生普遍没有兴趣。#p#分页标题#e# (4)对专业考核方式不满:学生普遍认为考试成绩与平时努力程度不成正比,不需听课,仅凭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就可通过考试;多数受访学生认为专业课考核方式单一,即使平时很努力投入,卷面成绩不高也会直接挂科,这对一些基础较差想要通过课堂表现来提高平时成绩的同学起不到激励作用,从而丧失学习动力。对那些并不在乎专业排名和奖学金的同学来说,这种考核方式只会让他们关注自己能否达到及格水平,大部分的精力并不愿意投入到学习中去。 2.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不足的原因 (1)自身缺乏学习动力:学生普遍认为课堂的理论知识比较枯燥,知识面太广泛,针对性不够,且教学内容与授课方式缺乏创新,再加上学生自身自控能力比较差,所以学生随着学习动力与兴趣的丧失,更无从主动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2)周围环境影响:旅游高职学生学习氛围普遍不够好,环境过于悠闲,且周围的诱惑力太大,且多数东西都没有学习压力。很多同学都表示因为没有学习目标、自控能力差等原因,会沉溺与网络游戏,甚至堕落。 (3)缺乏有效引导:根据访谈,多数同学还是愿意学习,愿意学到有用的东西,但是部分同学表示,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自己失去了学习的方向,再加上对所学旅游专业的前景担忧,会更不能坚持学习,甚至认为“课堂所学知识根本无用”。 3.学习转化力与创新力不足的原因 (1)专业实践机会有限。在访谈中发现,大一学生基本上很少实习,大二学生中也只有50%参与实习。很多学生认为在平时的实践课中得不到真实的实践机会,实践教学模式在旅游高职学校中没有得到切实的推广;此外,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实习机会非常有限,且对实践环节的投入与重视并没有达到预期。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将实习和就业融合一体的合作企业,而不仅仅是为了实习而实习。 (2)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脱节。访谈中多数同学都提到学校所学理论课程与实际相脱节,所学的专业理论如餐厅摆台以及客房操作在实际中都无用,学生在实践中需要重新学习。而且同学普遍认为这些在实际操作中能够在很短时间的培训中掌握,所学的专业课太繁杂,且浪费时间,不具有针对性。 (3)教师教学专业性不够。旅游高职学生认为自己的实践操作课老师普遍不够专业,不能够站在行业所需的角度进行教学,未能与时俱进,甚至在实际操作的教学中存在一定的误导。教师的教学模式更多的是从理论层次设计,满足不了学生所需的有效指导。 (4)实习内容单一。在被访谈的学生中,多数同学认为自己的实习环境较差,一半以上的学生只是在学校平时的实践课上进行一些实践。多数受访学生认为学校提供的实习单位未能提供多元化的平台,自己在实习时仅从事大量重复性的工作,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全面的提高,且无服务与管理理念的明显提升,满足不了学生们对实习旅游高职学生学习力现状及其成因的多重要求。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例2

1.我国高等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任务

目前我国旅游管理学科体系正在形成和建设中,要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还要有一个过程。从总体看大体有五类:一是经济系列,如旅游经济学、旅游营销学等;二是文化系列,如旅游地理、旅游美学、旅游文化、旅游社会学等;三是管理系列,如饭店管理、餐饮管理、旅行社管理、交通管理、财务管理和旅游法规等;四是技巧系列,如导游、餐饮服务技术等;五是工程系列,如旅游规划、旅游产品设计和饭店工程设备等。与导游类和技术类的旅游专业相比,我国旅游管理类专业面临以下任务:

1.1. 从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延式发展。我国高等旅游专业从70年代末设立第一所高等专业学校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达到相当的规模。据统计,截止到1996年,我国旅游高等院校已发展到166所,其中本科院校138所,在校学生人数达到25822人。这之中,旅游管理专业(以饭店管理为主)学生大约占75%左右。因此,今年国家教育部已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今后限制性扩大发展的专业之一。今后,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发展方式的转变。

1.2. 建立和规范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应该说,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旅游管理专业已积累了相当多的教学理论、教学经验、师资队伍和其他教学条件。但是,相对而言,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任务和挑战还很艰巨。这一方面与我国管理类专业相对落后有关,另一方面,与导游类和技术类的旅游专业相比,旅游管理类专业发展时间最短,该专业所需要的教学条件又是最复杂。目前,旅游管理专业相应的教育思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及招生和分配等问题都需要旅游教育界的领导和专家共同努力,并使之得以完善,从而建立和规范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

1.3. 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教学模式。由于旅游管理专业人才所从事的行业所具有的服务性、涉外性、实践性、标准化性、操作技能和管理的规范性的特点,显然,旅游管理专业也就具有其他管理类专业所不具有的特点。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是影响该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要进一步提高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就必须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学校与旅游企业的关系问题等。

2.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创建原则

通过近年来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我们深刻地体会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旅游管理专业的边缘性、交叉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这决定了该专业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学科领域和技能要求是其他管理类专业所不能比拟的。在四年制的本科教学中,需要为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和技能培训的内容之多,也是其他管理类专业无法比拟的。要解决这一矛盾,必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体系。

2.1.体现管理学的学科特点。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于旅游行业(包括饭店、旅行社和旅游行政管理)的管理专业。因此,旅游管理的学科体系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其管理学的专业学科特点。最近,教育部新正式颁布的专业目录,将旅游管理专业设定在作为一级学科的管理学学科下属独立的二级专业学科也正是充分考虑了这一特点。

体现管理学的专业学科特点要求科学处理和协调专业的“管理学”共性特征与旅游业个性特征的关系。充分体现管理学专业特征实际上就是旅游管理专业突出“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特色的重要保证。同时,也只有通过突出专业的管理学特征,才能改变目前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过多、过杂和缺乏规范性、标准性的现状。

2.2.增强应用性的专业学科特点。旅游管理除具有一般管理类专业的共性外,又具有旅游行业管理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要求旅游管理专业必须具有非常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征。专业的应用性特征要求专业毕业生除具备相关的理论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旅游服务企业是“全员服务”和“全员面对顾客”的特殊行业,要求各类从业人员必须从最基层做起,这也是以饭店管理为典型代表的旅游管理人员成长的必由之路。因此,增强和突出旅游管理的应用性专业特点是未来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之一。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应用性的操作技能不仅指业务服务操作技能,也包括管理操作技能。

2.3.强基础、优结构。正确处理和协调旅游管理专业所具有的管理学专业的共性和旅游行业管理的特殊性之间矛盾的根本思路,就是拓宽和增强旅游管理专业的基础,以科学的课程体系和素质教育为保证,从结构上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只有强化基础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知识自我更新的能力,也只有走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的道路,才能保证在现有学制和教学条件下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3.旅游管理专业学科体系建设的思考

任何一种专业学科的建设,最根本的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界定、培养模式、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要求以及课程体系等,高等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也不例外。现结合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办学的实际,谈谈我们的一管之见。

3.1.人才培养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获得旅游管理基本训练,既具备管理学、经济学、旅游业务管理和计算机科学知识和技能,又掌握旅游业专门服务操作技能的中高级应用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旅游饭店、旅行社、旅游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组织管理、参谋咨询和研究工作。

3.2.培养模式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教学模式正在经历从“知识传授型”教育转变过渡到“能力训练型”教育,最终发展成为“素质培养型”的教育模式,因此,旅游管理的教育模式必须协调和平衡知识、能力和素质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立“校企”结合办学模式。

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为:面向21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要,以终生教育为指导思想,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并重,建立“校企”一体化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单双学位(本科)结合,培养应用型的中高级旅游管理人才。

 3.3.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3.3.1.知识结构。旅游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定位为“学习型知识结构”。学习型知识结构首先强调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动态优化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封闭的优化;其次强调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突出“终生教育”的观念,以适应日益变化的旅游行业对人才知识不断更新的需要。毕业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更新知识内容、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以增强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的适应能力。学习型知识结构以外语、数学和计算机知识体系为基础,突出以管理学和经济学(旅游)为专业基础知识体系,以旅游和饭店管理专业知识体系,贯穿4年的人文社科知识教育,从而构成“宽基础、开放型和重结构”的学习型知识结构。

3.3.2.能力结构。旅游管理专业的能力结构确定为“适应型能力结构”。所谓适应型能力结构的总体特征为‘专业毕业生以科学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为保证,具备适应未来旅游行业(包括饭店、旅行社或行政)管理工作所需的基本业务技能和在实践与学习过程中自我能力提高、能力结构完善的能力”。因为任何教育模式都无法预计毕业生将来从事的具体工作的内容和性质,我们只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这也是“宽基础、重素质’教育思想在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体现。

3.3.3.素质结构。旅游管理专业的素质结构定位为“综合型素质结枸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由于其所从事工作的环境、内容和性质的特殊性,可以说比其他任何专业都应更强调素质教育。素质不是知识和能力本身,而是知识和能力有效发展和体现的重要潜质,是一种潜在和隐型的文化心理基础。因此,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结构是一种有重点的全面的综合型素质结构。其中主要包括:思想品质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素质、管理素质、科学素质、操作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等。

3.4.课程模块体系

为保证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具备学习型知识结构、适应型能力结构和综合型素质结构,必须建立以公共基础课、管理学、经济学、业务技能和实践性教学为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主要围绕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总量和分布结构、课程时间计划、教材建设、教辅材料、课程教学过程、考试方法、试题库、课程教学质量监督等内容进行。课程体系必须包括课程名称、课程内容、课时数、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和课时数比例结构以及各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地位和作用。课程体系又必须建立自身的体系结构。为保证课程体系的结构优化,根据各门课程在体系结构中的重要性和地位不同,分为院级重点课程、系级重点课程、专业重点课程和一般课程。

总之,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建设对于我国的相关高等院校来说,任务很艰巨,我们只有共同努力,探索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够与国际规范接轨,借助教育部专业学科调整的机会,走出一条新的旅游管理专业学科发展的道路。

本文作者: 徐刚重庆工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系副主任,副教授;重庆,杨家坪兴胜路,400050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例3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05-02

中国旅游地理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文化底蕴积淀课程。课程的特点为内容知识多,理论少,需要记忆的多,理解的少,课程难度不大,但是内容枯燥。因此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是针对如何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如何能够自主学习和快乐学习。

一、中国旅游地理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明确课程任务,确立教学目标;依据本课程学科体系下的教学内容,结合企业岗位工作需要,选取教学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从具备观念、使用工具、知识铺垫到实际应用的四个教学模块;采用课堂讲授、任务教学、自主学习、竞赛活动等多种教学方式;针对课程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教学内容,采用针对性的评价方式。

二、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内容与知识体系改革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传统的教学内容一般都分为总论和分论,即总论为中国旅游资源概况,分论为各旅游区资源概况,这样的教学内容,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知识体系缺乏实用性,难以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但对于文科专业文化底蕴积淀课程,教学内容很多是客观存在的真实固化的事物,因此我们只是对内容进行了序化与重新的选取。同时,通过专业分析,确立了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所在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点,其中有一部分理论知识是这些核心课程所不能解决的,因此需要像中国旅游地理这样的课程进行知识积淀和补充,我们在教学内容中也容纳了这些知识。

结合学科体系下的内容和专业分析,我们进行了知识的重构与序化,设计了4个教学模块,即:旅游地理观念知识、旅游地理工具、旅游地理构成要素和分区旅游地理应用。教学内容的设计,是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运用的过程,第一个模块,旅游地理观念知识,主要介绍旅游地理空间系统构成、旅游地理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具备旅游地理观念,具有地域空间感,称作具备观念阶段;第二个模块,旅游地理工具,目的让学生掌握旅游地图的使用,旅游信息资料的搜集,称作使用工具阶段;第三个模块,旅游地理构成要素模块,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旅游地理专项知识与技能,我们称作知识铺垫阶段;第四个模块,分区旅游地理应用,目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称作实际应用阶段。整个教学内容的设计是按照从具备观念、使用工具、积累知识到实际应用这样一个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过程,是从宏观的掌握到微观的分析,同时,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我们还突出了为区域经济服务的理念,其中区域旅游分析、关东文化林海雪原旅游区都是重点介绍与吉林省相关旅游地理知识。

三、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实施设计

教学内容选取之后,我们要进行教学实施设计。本课程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设计了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以下我将结合教学内容,就教学方式在教学实施中如何运用进行介绍。

1.课堂讲授。对于入门知识和难理解的知识,我们通常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以旅游地理观念知识为例,该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旅游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学习旅游地理的方法,具备一定的空间地域感,由于这部分理论知识比较抽象,难理解,因此我们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通过列举大量的案例来加深理解,我们采取撰写报告的形式来进行考核,这样有助于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旅游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否已具备地理的空间区域感。

2.任务教学。带着任务学习,既学会了知识,又学会了如何应用知识。对旅游地图这一教学内容,目标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各类旅游地图,而不是绘制旅游地图,因此我们通过不断的任务练习,让学生形成空间地域感,提高学生阅读旅游地图的技能。我们通常按照教师讲授、布置任务、完成任务、成果反馈这样的教学环节来进行,比如说一张简易中国地图,我的教学任务是旅游省份的分布,我会让学生在图中标出黄山所在的省份,首先要知道是黄山在哪个省份,这个省份在地图上的哪个位置,还要描出它的轮廓,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做起来很多人都会出错。我们还可以在地图中标出丽江古城、平遥古城所在的省份和中国的五岳的大概位置。通过这样的小游戏、小任务,来加深学生对中国旅游地图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是从简单到复杂,比如说请在图中绘出吉林省著名的旅游线路,学生就要首先找到吉林省地图,查阅资料,得到吉林省旅游线路相关信息,然后绘出线路图。

3.让学生当老师。对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讲出来,是记忆知识和运用知识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同时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区域旅游分析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运用已学过的旅游资源、旅游交通、旅游线路的相关知识,能够对区域旅游进行分析,这一教学内容我们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学环节。通常教师会给出备课任务单,学生按照任务单写一份简单的备课计划,按照备课计划的思路,进行备课,准备讲稿和制作PPT,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讲课活动,教师和学生会按照评分表进行评价,教师最后做知识和表现两方面的总结。

以吉林省为例。首先,教师将这一内容分解成三个小内容,吉林省旅游资源分布状况、吉林省旅游交通布局、吉林省经典旅游线路,把学生分成六组,每两个小组负责一样的教学内容,在备课任务单中,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细致的教学内容,学生按照教学内容查找资料,从中发现这部分内容的重点、难点,这个目的是让老师知道学生的问题在哪里,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接下来进入备课阶段,学生要从书籍和网络上搜集相关的知识材料,然后与小组成员讨论进行整合与删减,得到讲稿,并制作成PPT。在课堂上我们进行讲课展示,通过展示我们可以看出小组的态度,完成任务的质量,在每一次的成果汇报中,我们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就是学生获得的知识量非常大,知识面非常广。随后进入评价阶段,对每个小组的表现,不仅是内容上的评价,对完成任务的过程也要进行评价。最后是教师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上述环节结束之后,学生完成课后总结。这样一系列的活动完成之后,学生不仅可以牢固地掌握知识,而且可以拓展知识面,提高主动学习的兴趣。

4.活动。对于文科类文化底蕴积淀课程,丰富多样的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有效记忆与积累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我们主要采用了三种活动:旅游推介会、编制顺口溜和每日一题。旅游推介会是在课程后期举行,由每个小组代表一个省份,进行该省旅游产品的推介,推介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便于学生形成地域空间感。学生们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搜集有关该省的介绍材料,比如旅游宣传手册,推荐旅游网站,自己制作PPT向同学们介绍该省的旅游资源,最后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各小组进行评价。

为了加深记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地理知识按照某个主题穿成线,使其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构知识。比如介绍东北旅游区地理概况、气候农业、自然资源和城市工业,学生会编写顺口溜。

对于知识类课程的学习,每日一题是非常好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在日积月累中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5.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本课程一项重要的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实践探索,我们认为自主学习的难点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有效的实施监控。在自主学习中,我们设计了6种自主学习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种活动都有设计方案、过程材料、实施监控及考核评价,每一次活动的步骤都是布置任务、活动展示、教师总结和考核评价。

以分区旅游地理教学模块为例,本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把已经学过的旅游地图、旅游资源知识、旅游交通知识和旅游线路知识运用到分区旅游地理应用当中,掌握分区旅游地理的资源、交通和线路概况。

每一次活动的开始都是由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告知学习目标、学习的知识点,告知活动类型,教师要对整个过程进行抽查,最后在课堂上完成活动,老师在活动结束后要给出总结,并进行测验,这是非常必要和有效的,老师可以梳理学生学习到的零散的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便于学习能力的逐步提升。

四、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改革的特色与创新

1.教学内容注重实用性,突出基础课为专业核心课服务。课程内容按照从建立地理空间观念到理论知识运用与实践,重新组织,打破了传统中国旅游地理总论、分论介绍的模式,强化了学生课堂学习与旅游实践的联系,注重实用性,并且在选取教学内容时,突出为专业核心课程服务。

2.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体现快乐学习。本课程围绕教学目标,针对每个教学模块不同的内容及内容特点,在教学中尝试了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目的是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枯燥的知识学习变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营造快乐学习的氛围。

3.突出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思想。本课程在涉及到有关吉林省旅游地理方面的知识,内容丰富,紧密结合导游资格证的考试内容,突出为区域经济服务。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例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5-0267-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涉外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英语变得越来越重要。要让世界了解中国,要让中国走向世界,都需要有一大批具有旅游专业知识,又具有扎实的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在国内从事国际旅游及相关行业的人员都必须接受英语语言能力的训练,为外国游客提供必要的导游服务。为了满足我国发展涉外旅游业的需要,我国高等学校普遍开设了旅游英语课程。旅游英语教学不同于一般英语课的教学,它是属于一种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本论文根据旅游英语专业的特点,从培养复合型旅游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出发,就如何突出专业性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做好教学改革展开讨论,提出合理的旅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开设实用型的课程,从而培养出更符合市场要求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旅游英语课程现状

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是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培养出来的,他们虽熟悉考试手段和各种类型的试题,善于应付各种考试,但是应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却相当差。从目前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旅游英语教学中还有很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陈旧,版本多样化

目前旅游英语教材版本很多,它们的难度、选题都有不同的层次。这显然并非坏事,因为可以满足多层次的需求。但必须指出,教材内容存在老化,不能反映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以及知识面涉及的深度或广度不够等问题,并且目前缺乏配套的“听说读写译”及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旅游英语系列教材。

(二)教学体系滞后,教学方法陈旧

由于外语语言观念和外语教育理念以及课程设计以及教材教法理念上的局限,整个外语教学活动和外语语用实践严重脱节,主要表现在外语语言观念上存在着外语语言能力片面化的倾向;在课程设计上,没能结合实际需要,更受教学环境的限制,进而各种语言能力训练也被人为地割裂开来;教授旅游英语的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外语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专业英语的教学需要。在当前的旅游专业英语教学中,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

(三)师资队伍薄弱

旅游英语专业课应该有专业老师,讲授旅游专业英语的老师应该是旅游专业的行家,能用英语传授旅游专业知识。遗憾的是,现阶段大多数现任旅游英语专业课程都是由英语专业出身的老师和旅游专业出身的年轻老师组成。前者虽然有深厚的英语知识,但缺乏旅游专业的基础知识,这与《旅游英语》的专业性强的特点不相符;而后者虽然具备专业知识,但其英语水平却不及前者。

以上问题的存在,会造成学生在完成所学旅游英语课程后距离该课程的培养目标仍有差距,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在进人社会后不能很快适应工作的需要。

三、旅游英语课程的主要特点

旅游英语本身具有不同于其他英语教学课程,其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一)实践性强

无论是导游还是饭店管理、服务人员,在工作中都需要与外国人接触,并与之面对面的交谈,同时他们的工作通常贯穿于游客的整个活动之中,从机场接待到结束送别,都需要旅游人才的服务。在实际工作中,他们往往是与外国人接触的第一批人。因此,旅游人才服务质量的好坏影响了国外人员对我国的旅游印象的好坏,同时旅游服务对商务旅游的成功与否也至关重要。因而,旅游英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他们达到能够阅读外文文件,与外国游人熟练交谈,并能提供优良的业务服务。

(二)专业性强

勿庸置疑,旅游英语必然涉及到深厚的旅游专业基础知识。如旅游资源、旅游规划、饭店、旅行社、旅游景点、旅游交通等各个部门的知识,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的专业基础知识。如果开设相关的旅游专业课程,对加深理解专业英语的内容会有很好的帮助,这些说明了旅游英语兼容旅游和英语,并且突出旅游知识的重要,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三)综合性强

旅游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旅游英语也不例外。它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如历史、地理、风俗、文学、宗教、地质、烹饪、建筑等多学科知识。因此,旅游英语的教学应通过各种方式,把各方面的知识介绍给学生,最大程度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学生的视野。

四、旅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

针对目前旅游英语教学的现状,结合旅游英语自身的特点,本文从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对现有旅游英语教学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而提出以下改进旅游英语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创新

在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根据培养目标,采用分级教学,将英语教学分解为“基础阶段”、“提高阶段”和“高级阶段”。以新大纲规定的英语四级教学为起点,对不同阶段的教学环节优化设计,从而使学生达到较扎实的英语基础,能够较流畅、准确的用英语进行沟通,较强的跨专业的交际能力,较宽的知识面。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教学的可行性,本文尝试拟定建议性旅游专业英语教学流程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旅游专业英语教学流程体系(二)旅游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创新

旅游管理人才必须掌握的知识可分成三大部分,即基础知识和技能、专业知识和实践环节。课程模式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包括课程内容体系和课程结构体系。旅游英语专业根据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课程。根据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了以职业技能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我们可以将所有课程分为五大块:英语类课程、汉语类课程、旅游专业课程、综合技能课程、公共必修课程。

英语课程主要包括:英语精读、英语泛读、口语、听力、语法、英语写作、英美国家社会与习俗、英汉翻译教程和旅游英语。这些课程都是旅游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英语知识和素质得到了提高,特别是经过旅游英语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今后的工作得心应手。汉语类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览、中国名著欣赏和世界民族风俗。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汉语文化知识,提高文化欣赏水平,了解更多的汉语文化风土和习俗,为今后的导游工作奠定基础。旅游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旅游学、旅游心理学、旅游法规、旅游地理、旅游资源和导游业务技术及指导。这些课程可以使学生对旅游知识和旅游资源有个很好的了解。这是做好导游工作的前提。学生综合技能包括:基本技能,英语技能和旅游业务技能。

本专业课程体系体现了以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课程结构设汁合理,技能课占总学时的46.8%,符合教育部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并将这个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分解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

(三)旅游专业英语教学创新

1、英语教学模式创新

旅游英语具有专业课教学和英语课教学的特点,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改革。在教学中,课题组成员针对其特点,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其中收益较大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互动式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课堂3分钟演讲”的教学方法:课前都有1—2个学生来做EnglishSpeaking。内容可以是介绍景点的导游词、简短幽默的笑话、难忘的旅游经历等等。演讲以学生积极主动报名为主,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英语听说水平,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并提高学生的自信心,符合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

(2)情景式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式教学在旅游英语教学中非常有效,因为旅游英语口语训练很多都是在特定场合下发生的,如入住宾馆,饭店进餐,景点讲解等。情景式课堂,老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通过阅读、听磁带、看录像等方式,给学生讲解有关的专业术语,口语表达等知识,然后给出特定的场景,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仿佛置身其境,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这种方法可以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转变学习动机,由表层的应付考试转变为深层次的提高自身素质。

(3)实践课堂—教学实习。专业英语的学习要靠实践锻炼,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在旅游英语课程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到相关的旅游企业,特别是一些星级旅游酒店、旅行社等机构进行实习。他们通过在前台、餐饮、客房、旅行社、景点等部门的实习,可大大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的应用能力。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老师会根据他们的反馈给予指导。

2、课堂理论与实践创新

旅游英语是一门实践非常强的课程,它要求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不但要有流利的语言表达,还要有机敏的反应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仅仅靠课堂教授是不够的,应加强实践课的练习,在练习中强调学生的主置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要让练习流于形式,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模拟。所以如何全面地合理安排、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练有机结合是值得探讨的一大课题。

(1)加强导入式教学。教师通过生动的开场白导入所讲的内容,此时可以采用诱导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比如讲“旅行社”这部分是可以让学生首先讨论自己的看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示范与讲授相结合。在学生讨论所将内容之后,教师必须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概括出要点,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再以“旅行社”这一部分的讲解为例:在学生讨论完自己关于旅行社的理解后,教师必须进行合理的总结,归纳出旅行社的含义、特点、作用、类别、历史演变、发展趋势等,使概念条理化、系统化,这样便于学生对比从而找出自己认识不完全的地方,更清楚地理解概念。

(3)提高练习的效率。通过示范部分的讲解使学生了解相关的知识后,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并用自己的话总结所学内容,在对所学知识有了全面了解后,启发学生自己分析阐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引导学生自我学习。

五、结语

旅游英语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要使我们培养的学生适应未来市场的要求,就必须使我们教学工作着眼于学生实际交际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课时的分配上要加强向实践和实习课倾斜,在考试方式上要灵活多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具备良好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也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宜康.关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及思考\[J\].煤炭高等教育,2002,(9).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例5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5-0127-03

从大的方面和有关资料,结合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普遍认为随着世界旅游经济发展趋势和旅游开发进度,到2020年中国可能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国际旅游客源地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这为旅游专业毕业生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就业市场。这个预测和中国的旅游发展与中国政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对西部大开发的总方针政策是有直接关系的。从局部来看,我国西部发展和西部旅游已经悄然兴起,无论从政策角度还是地方政府的积极推动不难发现,西部已经不断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地方风味、民俗民风的特色旅游项目,并逐渐推向市场,这就需要地方学校在旅游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知识培养上有所突破,随即就是实习实训环节的把握,这些是获得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找出学生在实习实训中出现的诸多思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培养学生优质服务意识,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地方旅游项目的理解和深究,促使旅游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营造地方旅游开发和开拓的专业知识人才储备。

一、旅游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和地方旅游经济的需求分析

地方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为中职学校旅游专业的发展及建设带来了契机。我们也一直在努力探索既符合中职教育特点又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道路,着力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的莘莘学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走出校门,请市场专家以及市场管理高手,共同来探讨旅游业的建设应如何与地方经济发展接轨的问题。通过行业走访和市场调研,我们不难发现,因为旅游市场上缺乏高素质高技术的旅游专业人才,所以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缓慢,旅游业要想高速、高质量发展,一定要依赖大批的既有旅游业的管理理论,又有很强的旅游岗位工作技能以及综合的职业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为此,我们应改进人才培养措施,分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让学生在校积累更多的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切实做好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准备。着力提高学生实习实训阶段对知识的巩固和对市场的把握,以及对地方经济走向的了解,但是从目前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从思想上对于实习实训重视程度不足。实习实训是旅游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扩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一项重要途径。旅游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培养方案是以其教学计划中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修业年限等安排为基础而具体拟定的,因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但目前旅游专业在校学生中大多数对实习实训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真正理解实习实训的意义和作用。部分学生认为实习就是为了找工作。所以一旦他们遇到与自己的择业条件如工作环境、工资待遇、发展空间等差距较大的实习单位时,就会出现工作不认真、态度不端正等懈怠的状态。还有部分学生主观的认为实习对于就业没有任何帮助,因而对于学校安排的实习实训敷衍了事。这些学生显然对于实习实训不够重视,而这种不重视的态度会大大影响实习实训的效果。

2. 工作上适应能力差,不能正确自我定位。旅游专业的学生实习实训大多安排在酒店、宾馆,也有部分安排在旅行社等服务类行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面对新的工作环境,不能够很快进入角色。据胡娜(2011)调查,相比较其他专业的学生,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实训中更容易表现出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有33.3%的学生表示在实习实训中“无法适应行业企业的教授方式”,有29.1%的学生表示“实习环境总体而言不很自在”,86.7%的学生表示“我自己常常抱怨自己所在的工作环境”。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实习中思想上好高骛远,工作中不愿意吃苦受累。但是由于服务行业的特殊性,要求员工在旅行社、酒店、宾馆等工作场合隐去自己的个人习惯和性格,而更多的考虑工作对象和客户的要求。这对于处于青年期的学生来说可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适应。

3.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不强。在语言方面,特别是旅游专业的学生,要有很强的语言沟通能力。而我国中职招收的旅游专业的学生都是经过多年应试教育的学生,在考试制度的影响下,好多孩子的语言能力表现一般。旅游专业不仅涉及国语,而且还要求有一定的英语语言能力,而且涉及很多地域文化。旅游行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行业,在某中意义上说,热情的工作态度、能让客人“转怒为喜”的沟通能力、超强的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人际关系技巧、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情绪的控制等等,都使学生在服务行业这种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领域实习实训上表现出明显的专业技能欠缺。

二、旅游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和旅游职业素质现状分析

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是以就业为导向,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校教育是将职业技能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然而素质教育就显得有点勉为其难了,因此造成了中职学生在素质养成培养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提升学生职业品质是帮他们实现社会化的过程。

1. 心理素质发展不完全成熟。参加实习实训的学生一般正处于十七、八岁这个较为特殊的年龄段。这个时期的学生心理发育不完全成熟,对社会了解不深,对即将踏上社会的工作生活抱有很大的希望,但也极易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在实习实训中因为各种利益冲突,这些学生有可能和同事甚至客户产生各种在校园里设想不到的矛盾和冲突。而对于社会经验不足的学生们来讲,他们抗耐压情况较为不稳定,很难及时调整心态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以一种健康的心理处理各种矛盾。所以很多学生在实习实训中会发现实际工作状态与理想状态相去甚远,也会因此而不时的在工作中产生不适应和抵触情绪。

2. 师资结构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不符合专业要求。目前从事旅游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队伍中缺乏一线工作经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的教师,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由于没有实践经验,这些教师在讲授旅游专业课程时,只能“纸上谈兵”。这样的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学生的专业素质,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很难和今后工作中的实践直接结合起来,也很难具备良好旅游职业素质和职业意识。因此,学生在实习实训中,不能够将所学知识直接运用到工作实践当中。

3.学生本身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对旅游职业的认识不到位。旅游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往往缺少职业热情和职业意识。许多的学生在选择此专业时大多是根据喜好旅游喜欢玩的感性选择,很少有把旅游当做职业来选的理性认识,其实他们并不是爱好旅游事业;(2)缺少吃苦耐劳的品质,意志力薄弱。学生从未意识到对从事旅游业的辛苦程度,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不管是在旅行社或者酒店工作,旅游业一直是个较辛苦的行业,与学生的粗浅认识有很大差别。因此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3)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待提高,而且主动性很差。旅游业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服务,很难满足每个顾客的要求。投入率很高,沟通能力差的人很难出色的完成各项任务;(4)在协作精神和团队精神方面是十分缺乏的,现在的中职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思考问题长以自我为中心,依赖性很强。当今职场却需要协作能力大于独自表现的人才,这也是很多单位用人时重视的品质。

三、结合地方的旅游资源及特点提高旅游专业实习实训的对策

为地方经济的发展积累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旅游操作技能。了解本地的旅游资源,从本地深渊厚薄的文化底蕴着手,提炼旅游亮点,体现当地文化,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有助于开发更多的旅游资源。这个不是学生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依靠他们,虽然学生积累的知识不够,阅历较浅,但是我们还是要在结合教学基础上深入的解读历史,为学生提供精致讲解,挖掘有生命力的学习素材。学校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聘请行业具有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水平,热心教学工作,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的技术型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地方旅游品牌的建设需要对地方旅游资源要有充分的了解,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当地的专家学者为学生作报告、讲座,以生动形象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旅游文化。也可以加强课外的阅读指导。学校要对学生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在入学的时候学校就应该实施“综合素质培养方案”,并指导学生选择一些刊物和书籍阅读,增加自己的知识量。还可以派专业的教师做检查和指导。还有就是定期举办专业技能大赛。技能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样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在实习实训不同阶段做好引导工作。在实习前要做好充分的动员工作。一方面强调实习实训的重要性和意义;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分析实习实训中有可能出现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上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好充足的专业知识方面准备及不怕吃苦受累的思想准备。

实习实训中,学生往往会因复杂的人际关系表现出心理不适,也会因专业技能的欠缺造成自信心的减弱。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以礼待人,与同事、领导和谐相处。改变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换位思考,重视团队协作的精神。有些学生因为基础差而在实习中受挫。对于这种情况,指导教师一方面要对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重点辅导;另一方面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励他们把工作当做主动学习的第二个场所,在实习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实习结束后,要求每个学生做出实结,并以经验交流会等形式让学生对自己实习的经验和教训展开讨论。也可以组织一二年级学生一起进行座谈,为以后的实习实训积累经验。

2. 学校应优化旅游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实习教学计划。旅游专业知识面广,教学量大,分布广,这就要求从事旅游专业的教师要思想敏锐、肯钻研、不断学习、注意旅游发展动态,更新知识,提高业务。学校应支持并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加由旅游行业组织的各类进修、考察、培训、科研活动、学术交流和行业实践,或定期去旅行社、酒店等企业挂职锻炼,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

总结,旅游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习实训是学生将所学和运用结合起来的最好途径,也是学校及教师检验教学成果的有效方式。中职旅游专业的建设,只有在地方强大经济的支持下才可适应社会需要,因此经济和教育要紧密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以无论学校、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对此实习实训加以重视,在分析和解决实习实训中产生的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旅游专业的教学,提高专业素质。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育出高素质的合适的人才,以满足其对人才的需要。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例6

一、当前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学的现状

现在的中职学校在专业设置上呈现出“遍地开花”的一种趋势,只要社会上哪种人员需求多,哪个专业热门,就不管学校是否具备条件,便开设相应的专业。因此,虽然现在开办旅游专业的中职学校很多,但各学校在专业建设和教学上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问题:

(一)简单定位,培养与需求相脱节

这两年来,在相关部门的重视下,我国中职教育得以快速发展,但在教学观念上,部分学校缺乏对中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刻认识,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仅是对大专甚至是本科的课程设置简单的参考和模仿,并没有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和中职教学的特性进行设计,使得人才的培养与行业对人才的需要出现严重脱节,培养的学生不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二)重考证,轻“关键能力”的培养

当前在中职学校旅游专业教学中存在着过分重视资格考试所要求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训练,这本无可厚非,但过多的强调考证而忽视了现在中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并没能取到很好的效果,考证的通过率并不高。这样既达不到考证的效果,又使学生陷入了读书就是为了考证的误区。

同时,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许多学校也轻视对旅游专业学生“关键能力”如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吃苦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使得学生毕业后不能较快的融入旅游企业,表现出心理落差大,对工作环境适应能力差,对岗位职责认识模糊及工作过程挫败感强等问题。

(三)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由于设施条件、教学管理、学生安全管理等方面的约束,教师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仍以教室为主要阵地,教学内容仍以理论教学为主,大多数学校在旅游专业课程教学上采用的教学方法仍是填鸭式、灌注式,启发式教学使用较少,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实践性、体验性的教学比较少,表现出学生实践能力差,不能很好的适应旅游企业的需求。

二、体验式教学更适合中职旅游专业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介于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一种衔接的中间地带。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使学生更主动、更直观的接受和掌握知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使学生走出校门后更快的适应企业对旅游从业人员能力的要求。

(一)体验式教学使老师“快乐教”,学生“快乐学”

当前,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没有学习目标、自控性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得教师传统的课堂教学开展起来效果很差,以致课堂成为学生和老师都不“快乐”的场所,老师教学“不快乐”,学生学习“不快乐”。而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则以乐学为方法论基础,让学生置身于特定情景或现实环境之中,使客观环境、主观能动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以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身运动[2]。因此,学生对学习便会产生深厚的情感而自觉、自愿、轻松愉快地去学习,从而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同时,体验式教学也可以使老师避免简单重复的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可更富创造性、更开放的进行课堂设计,可以与学生进行更积极的良性互动,达到教学相长,老师快乐教,学生快乐学。

(二)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

在旅游专业教学中仅仅按照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把知识强加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达不到一名旅游从业人员所需的个人素质和基本能力目的。而体验式教学则不同,从其存在的基础、特点及开展的方式等来看,可以让学生激发极大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对所学知识可以更有效的吸收和理解。同时,学生在老师设计的体验式场景及现实的工作环境中,扮演更为主动的角色,应用所学知识,参与实践,亲自感受,可以培养其组织能力、处理突发事件能力、沟通和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关建能力,为成为合格的、优秀的旅游从业人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体验式教学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中央教科所对我国的许多企事业单位调查研究后证实,现代企业和市场选择人才时看中的不只是学生拥有的证书,他们更看重其个人基本素质、基本职业技能及职业精神三大方面,即较高的职业素养。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所培养的中职毕业生似乎很难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通过体验式教学的开展,如专业老师带领学生参观相关企业,进行岗位业务的模拟,开展旅游教学,专业见习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拉近学生与企业的距离,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三、体验式教学的几种尝试

(一)模拟实践式开展理论教学

所谓模拟实践式教学,就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潜在智慧,从而引导学生整体上理解和运用,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和谐发展[2]。在旅游专业教学上模拟实践式教学适用于导游实务、服务礼仪、旅游营销等课程的理论教学。具体的做法为:

情景创设角色分配情景模拟情景评析。

如《导游业务》课程中,老师可以根据导游接团的工作程序及服务技巧,分别创设“迎送旅游团”、“参观游览”、“团队购物服务”、“团队用餐服务”等情景。重点培养学生与教学任务相应的各种能力。当老师为某一主题创设情景后,应对情景进行描述,解释角色和背景,指导学生为情景模拟准备材料,并进行角色的分配。然后展开情景模拟实践,模拟实践过程中老师要适时进行适当的引导和纠偏,其他学生要做好仔细的观察及详细的记录。模拟结束后要进行情景模拟评析,评析可以从三个部份展开:扮演者自评、其他同学点评及老师评析、总结。

(二)观摩式教学开展专业见习

观摩参与式的教学方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理论并通过情景模拟掌握一定的技能后,再通过专业社会观摩与实践进行加深理解,发现问题后或创新解决或再学习提高,然后再综合实践,从而循环往复,不断创新、不断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

旅游专业观摩式教学的有效方式是组织学生进行旅游见习,即一种把旅游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委托旅行社组织学生参与一次旅游,让学生带着学习目的,既做为一名游客又做为一名见习生,在旅游的实景中进行感受。具体做法是:

1、线路设计。专业老师设计一条适合的旅游线路,该线路以学生相对熟悉的旅游景区为背景,三、四日游为宜,线路设计还应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活动六要素。(如厦门―武夷山双卧四日游)

2、委托办理。专业老师将设计好的线路委托一家有实力的旅行社进行办理,并要求旅行社派遣优秀导游人员提供导游服务。旅游见习开始前老师要对本次见习的目的、行程安排、要求及注意事项等向学生说明。

3、旅游见习。学生及带队老师在导游人员的带领下开始旅游见习。见习期间,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过程。首先,学生可以直观的观察到导游等工作人员的工作,如全陪如何组织团队,地陪如何带团,酒店、景区、餐厅等相关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如何对客提供服务等,并以此检验自己所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情况。其次,在旅游过程中,学生可以跟以后将有可能从事的几个岗位如导游、酒店工作岗位、景区工作岗位等作一次亲密的面对面的接触,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本行业正确、积极的态度,培养学生适应和独立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最后,在旅游见习过程中,老师有意识的安排学生与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互动,学生可以就自己不明白或感兴趣的话题向工作人员提出,而工作人员积极的回答和引导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培养正确的旅游职业素养,为以后从事旅游行业奠定一定的基础。

4、活动总结。见习活动结束后,学生要对见习活动进行总结,以及时将见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所学进行反思和归纳,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解决或提高的方案。老师则要从总体上对整个活动的过程进行总结,回答学生疑惑。

(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据调查,当前中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普遍表现为:第一,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成绩中下的学生,他们多数对学习信心不足,平时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又不太端正,对传统授课形式表现得较为冷漠;第二,对参与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及各类竞赛表现积极,自我实现欲望较强;第三,多数是独生子女,吃苦耐劳的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较差[4]。

所以,有效的旅游专业教学还应以专业为基础,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如开展义务导游活动,举办导游技能大赛、礼仪风范大赛、酒店服务技能展示等竞赛活动,学生可以更为主动的在更加轻松的氛围中增强课外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和职业拓展能力,还可以进一步了解旅游专业的特点,加深对旅游企业的了解,从而增强学习兴趣,增强从事服务业的意识,提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拓宽知识层面。

四、结论

旅游专业的特殊性要求旅游专业教育方法的特殊性。采用体验式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既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从开发非智力因素入手,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体验式教学,调动了学生学好职业技能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练好职业本领的主动性,扩大学生的知识视解野,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和享受,能主动地、积极地学习。

参考文献:

[1]曾兰君.提高高职旅游管理教学的建议

[2]宋云兰,旅游专业情景教学法的运用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例7

一、问题缘起

目前职校旅游人才的培养与行业发展需求存在着某些不相适应的状况,突出表现在:专业建设和培养方面与市场的需求相脱节,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需求;职校在旅游专业教学上片面强调旅游管理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忽视了对学生导游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旅游市场对导游人才的实际要求,从而使培养出的学生专业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学生毕业后很难迅速地适应市场需要,不能出色地完成导游的工作任务。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将严重影响和制约职校旅游专业的发展。

二、职校旅游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设置过宽,培养目标太高。

由于新开设旅游专业的学校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尚不明确,市场定位不准,致使在制定职校旅游专业的教学计划时,常常将其与高等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混为一谈。在课程结构设计中过于偏重旅游管理学的理论知识,而轻视人文知识,总想把旅游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一名“管理学家”,力求达到精通旅游管理各类知识的“全才”,殊不知职校旅游专业是为国家培养初中等层次的导游人才,该专业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去向是到旅行社及其旅游景点景区从事导游活动。同时,在旅游课程的设置上,还表现为理论课程时数偏多,而实践教学课时甚少的情况。无论是在旅游教材的选择上,还是教师的授课内容方面都显示出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大大忽视导游的实践技能训练。例如教师在讲授“导游服务程序”一章时,如果缺少实践教学环节的模拟操练,就会造成学生只知死记硬背导游程序的条条框框,却不能深入了解导游程序中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导致理论和实践的严重分离,使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导游服务程序的知识点。有的职校旅游专业甚至没有开设《模拟导游》之类的实践课,即使开设也仅占总教学时数很小的比例。

旅游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果课程设置过宽、培养目标太高且又不切合实际的话,必将造成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专业特点不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差,这样就会使学生在择业观上出现偏差,再加上培养的人才适销不对路,而产生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可以了解到:旅行社、景区景点注重导游员的实际能力,口齿伶俐、思维敏捷、知识丰富、应变能力强、具有创新观念的学生特别受欢迎。

(二)教学方法陈旧单调,理论脱离实际。

职校旅游专业的教学内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学内容空洞、知识老化、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再加上大多数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灌注式的陈旧教学方法授课,导致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学生始终处于硬性接受和“听”的被动状态。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一些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既讲理论又做现场示范,让学生一边理解一边练习,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是否充分消化了所学的理论知识。事实证明,导游专业就业率较高的学校,成功的关键多半是在办学上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

(三)教学实践比较薄弱。

职校普遍缺乏相配套的导游实践教学的设施。一些学校还没有建立模拟导游室,现场模拟导游所需的图文声像资料寥寥无几,导致校内模拟导游实习因为实训设施的限制难以正常开展。其结果是:教师上课讲导游词,学生课后背导游词,在实际导游工作中学生碰到寻游词以外的问题就回答不上或无法解决,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应变能力差。

(四)师资队伍需要专业化。

职校导游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建设滞后于导游专业的发展。由于我国旅游教育起步较晚,不少职校的旅游专业是刚刚建立,经过旅游专业正规培训的教师非常缺乏,相当一部分教师是“转行”或“跨行”的。因此,这些教师在讲授导游业务或旅行社业务的教学过程中,明显带有自己原专业的特点。正是由于缺乏对旅游学科的系统掌握和必要的导游实践经验,才产生旅游理论和实践相分离的状态。导游行业用人单位总是抱怨职校导游专业的学生只知道背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差。

三、解决建议

(一)突出专业特色,合理设置课程。

培养目标市场定位要准。如果导游专业按照培养“全才”和“通才”的模式进行的话,可能就不会受到招聘单位的欢迎。因此,培养旅游人才应以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实用型导游人才为目标。这不仅是旅游企事业单位用人的原则和标准,而且是中等职业学校本身适应市场竞争的发展需要。

职校要大力强化专业方向发展,根据培养对象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设置相关的教学计划。导游专业是应用型和实践型较强的学科,课程设置首先应该以了解导游市场的需求为前提,按用人单位的标准积极开展教学,结合知识体系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应突出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技能,开设出能明显反映学科及导游专业特色的系列课程。

根据导游工作的特点及其旅游活动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导游人员不仅应具备娴熟的导游业务技能,而且要拥有扎实的人文科学基础,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和较为厚实的理论涵养。因此,教学计划要处理好基础课和专业课、课堂教学与课外实习之间的关系。另外,为了适应导游就业市场的要求,学校还应积极鼓励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全国导游员资格证的考试,力争使学生在职校学习期间考取导游证,为其打下良好的就业基础。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也应尽可能开设与导游证考试相关联的课程。

(二)外引内培,提高师资水平。

职校要培养出好的旅游人才,旅游类师资是关键。旅游专业是一项知识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培养旅游人才的教师不但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职校应该通过人才引进及自己培养教师等方式优化教师结构,建立一支专兼结合、学历层次高、知识技能水平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具体做法有:

1.从旅游行业中聘请一些业务技能娴熟、实际经验丰富的行业人士担任旅游专业的兼职教师,增强本校师资的力量。通过专家和行业人士的讲座或授课,既有利于在职教师学习到国内外先进旅游理论知识,又可弥补教师在专业实践知识上的欠缺,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及知识更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2.积极鼓励教师在确保完成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在旅游企事业部门兼职从事旅游实践活动。这样教师既可以丰富实践知识,又可以了解旅游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既可以充实教学内容,又可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

3.增加教师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定期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的旅游院校进修学习,以使其掌握更多最新的旅游理论和实践知识。

(三)深入总结,优化教学方法。

目前职校旅游教学还是以课堂教学作为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以传授专业书籍中理性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为主。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到企业中实习或工作时要经历相当长的磨合期,浪费了企业的人力和物力,因此这种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今旅游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我们应从过去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为以实践教学为中心,强调“实践”与“创新”,同时重视基本素质的培养、思维方式方法的训练、操作能力的开发和培养及获取新知识能力的锻炼,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充分利用旅游专业学生性格开朗、外向,比较喜欢发表自己的见解这一优势,改变课堂教学中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积极运用案例分析法、课题式学习法、情景教学法、课堂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手段,模拟导游及现场景点导游讲解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对旅游现象和旅游案例进行积极思考和讨论,锻炼学生对事物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能力,并逐步培养和激发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同时通过让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1.合理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应该重视形象化的教学,用形象化教学取代单一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局面,同时,还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研究、开发与应用,采用电视录像片、光盘等多种形式进行导游教学。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能取得扩大教学信息量和直观形象教学的效果。如讲授景区知识时,教师把旅游景区的景点图片生动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可以按照教师提供的景点画面在记忆库中提取所需知识,迅速组织语言进行导游和讲解。采用此种方式进行技能训练不仅立体感强,更重要的是可以训练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再如在学习《导游业务》的课程时,我通过制作大量形象生动的导游业务流程幻灯片及放映电视导游大赛的录像片等教学活动,丰富了学生对导游业务的感性认识,强化了学生对导游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2.有的放矢地采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通常围绕某一课题或项目来开展教学活动。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我在教学“旅游线路策划”时就运用了项目教学法,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1)项目启动。一年级旅管班的学生已经系统地学习了有关旅游专业的相关知识,对目前旅游市场的自助游和自由行有一定的感性了解,甚至有参与,所以我设计了这个项目,目的是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消化和整合,使理论联系实际。

(2)学生分组。按照学生的特长与项目需要来组建项目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应注意相容性和互补性,以确保集思广益。

(3)项目的实施。各小组成员自主学习各项任务,并开始运用收集到的资料结合多媒体制作相关的课件。课件的制作要求学生学习各种相关知识,还要利用互联网对相关信息进行检索,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我给学生一个具体线路策划的样本,让学生参照这个样本来学习,让学生先获得一个感性的认识,再通过自主学习加深理解。

(4)阶段性小结、交流。通过交流,我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具体如下:①学生对收集资料的能力还比较欠缺,对相关的旅游专业网站不熟悉;②团队合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5)成果提交评价。这是最后阶段,在课堂上展示每个小组的作品,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达到让学生在成果中巩固知识,享受成功的目的。

项目教学法在培养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很有帮助。首先,有效地解决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能使学生仿真性地走向社会与企业,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照、印证、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的方法、处理具体问题的思路。其次,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项目教学法是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这样容易产生创造性火花,能够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富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项目教学法强调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组员之间的优势互补,既开阔了个人对问题认识的视野,又提高了所学知识的相关性与完整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采用以能力为核心的多样化考核方式

旅游专业学生要求综合能力较强,表现在活动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组织能力、应变能力等方面要明显好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因此,我对部分专业课程采取了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比如模拟导游的考试形式就采用笔试加口试相结合的方法,笔试占40%,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如以导游案例分析题、撰写片段导游词或学生用PowerPoint制作情景交融的导游景点幻灯片等作为考核内容;口试占60%,主要考查学生的景点讲解及对导游过程中发生的突发事件与特殊问题的处理能力。

(四)强化岗位实践,突出能力培养。

旅游实践教学是最能反映旅游专业的教学特色,同时也能充分显示旅游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为了使旅游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导游工作,职校应该在旅游专业教学计划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坚持以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指导,重视导游岗位培训和实践操作,培养既懂旅游管理学知识,又具有导游业务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因此,课堂理论知识学习应该与校内外专业实习相提并重。在时间分配上,导游实践教学和实习应占整个教学时间的60%以上。为了更好地完成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可在校内建立各种导游培训设施,如多媒体教室、模拟导游实验室、礼仪和形体训练室等,另一方面要与各地旅游局和部分旅游景点、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广泛建立导游实习、实训基地,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培训和校外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校内的各种学习、培训和在实习、实训基地的实践学习,学生能从实际经验中检验所学理论,初步具备本专业要求的综合实践能力,逐步掌握适应未来导游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

总之,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工作质量,直接影响旅游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特别是处在旅游的服务工作第一线的导游人员,在旅游服务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培养合格的导游人员,是发展旅游服务事业的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旅游服务人员作为旅游业的生力军,其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着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和国家的整体形象。深化职校旅游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傅云新,蔡晓梅.旅游学[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例8

[作者简介]蒋丽君(1973- ),女,广西全州人,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旅游与休闲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心理、教育心理。(广西 桂林 54100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71-02

近年来,旅游业在世界各国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旅游业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许多国家开始把全面发展旅游业作为各自的基本国策,中国当然也不例外,制定了要在2020年成为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因此,我国对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急剧增加,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成为了高职旅游院校义不容辞的使命。高职旅游院校不仅要为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提供条件,更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激励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自愿成为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然而当前高职旅游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奋斗目标模糊等问题,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成为高职旅游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在高职旅游院校授课及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专业态度有偏差是学生学习动力水平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一、研究方法

1.样本构成。此项调查以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在校全日制学生为研究总体,涵盖了全校三个年级的学生,其中一年级164人,二年级242人,三年级170人,包括旅游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会所、高尔夫等方向)、酒店管理专业(酒店管理、餐饮管理)、旅游外语专业(旅游英语、商务英语、商务日语)的学生。共发放问卷674份,回收有效问卷564份,占发放总问卷的83.7%。

2.研究工具。本次调查使用的测量工具由心理学中常用的“学习动力自我诊断量表”和自编问卷“大学生专业态度调查表”共同构成。“学习动力自我诊断量”表采用5分制,满分100分。 “大学生专业态度调查表”主要是从对专业的认识、对专业的情感及就业倾向等方面进行了解,共10个问题。采集的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讨论

1.学生的专业认知对学习动力水平的影响。学生的专业认知对学习动力水平的影响如表1所示,学生在选择专业前对专业的了解程度并没有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水平(F=2.018,P>0.10)。但对可能从事的职业发展前景的了解程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水平(F=3.941,P

2.学生对专业的情感对学习动力水平的影响。学生对专业的情感对学习动力水平的影响如172页表2所示,学习动力水平与就读专业是否符合入学期望有显著差异(F=16.477,P

3.学生对专业的行为倾向对学习动力的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行为倾向对学习动力的影响如表3所示,学习动力与认为就读专业是否与将来工作有关系存在显著差异(F=4.475,P

总的来说,就读专业符合入学期望、喜欢就读专业、认为就读专业与自己职业很有关系、根据就读专业制定了学习计划、清楚自己所读专业的职业发展前景等因素对学习动力水平有重要影响。在调查中也发现对专业是否了解与是否在填写志愿时做过职业兴趣测验并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动力水平。

三、提高高职旅游院校学生学习动力的建议

1.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专业教育,提高专业兴趣。专业兴趣与学习动力存在显著相关,要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必须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所以学校不仅要在入学之初就让学生对旅游服务专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还应该在入学后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专业教育除了可以让课堂专业教师来承担外,还应扩大教育主体,如通过专家学者、行业资深人士和优秀毕业生等人员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提高专业兴趣。通过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针对旅游行业的走势、旅游就业的前景等方面的内容开展讲座,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的思想;邀请一些在本专业领域已取得优异成绩的毕业生回校做讲座,介绍他们在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和对专业学习的看法,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自信心;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旅游实习基地等方式,使学生初步了解就业单位对旅游专业的需求现状,增加学生对行业的理性认识。

专业教育不仅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还可以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我校新生接待工作中,组织高年级的学生穿着职业的校服去接待新生,这不仅让新生对旅游服务接待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体会被服务的愉悦,增强其对专业的好感。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旅游职业的快乐。比如举办职业技能节,开展各种技能比赛,营造浓厚的技能操作氛围,提高学生职业意识。学校还应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各地的各种技能比赛,奖励竞赛中的优胜者,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2.专业教育结合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职业愿景。职业生涯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犹如指明路灯,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认识自己,给自己一个合理的定位,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水平。旅游院校应该把生涯教育纳入旅游类院校的教育教学计划,如开设《生涯规划辅导》必修课程,让新生从入学之初就系统地学习有关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的相关知识,认真思考并回答“大学三(四)年我要如何度过”“大学毕业后我要干什么”“如何选择我的职业”“我将如何度过我的一生”等问题,以促使学生自觉地结合个人的愿望及行业发展需要,建立良好的职业愿景。职业愿景的建立有助于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要学习”“专业学习对我在未来的生活中起什么作用”等问题。

职业生涯教育还应结合专业教育,因为掌握职业生涯规律的教师往往对旅游行业不够了解,而专业教师对生涯规律又不太清楚,容易造成专业教育与生涯教育的脱节。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路径是:知己―知彼―抉择―行动。如果知己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任务,那知彼则是专业教育的任务,而抉择则是学生在生涯规划和专业教育共同影响下做出的决定。所以,在职业生涯教育中,我们不妨把专业教师请到课堂中来,让专业教师为学生提供现实可行的建议,同时专业教师也应具备一些生涯教育的基础能力,把生涯教育落实到专业教育中去。只有专业教育与生涯教育紧密结合,才能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职业愿景。

[参考文献]

[1]胡萍.高校在入学教育中培养专业兴趣的思考[J].咸宁学院学报,2010(5).

[2]蒋丽君.高职旅游院校大学生学习动力水平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旅游论坛,2012(2).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例9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合适的培养模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保障。目前,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社会需求极不对称,是业界公认的事实。[1]25本科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至少存在三大尴尬:一是毕业生就业率低与流失率高,二是毕业生在旅游行业缺乏就业竞争力,三是学生科研不如研究生,动手不如专科生———有被社会和学校边缘化倾向。[2]“许多业界专家认为是旅游教育教学模式束缚了对旅游人才素质的培养”。[1]25所以,要把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即把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作为高校重要的课题,研究其如何适应社会需求与学生需要,实现本科旅游人才的培养目的。 一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之所以产生以上“尴尬”,其原因有多个方面。其中,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更是不容忽视。 其一,传统的培养模式有所变化,但没有根本性改变。传统的培养模式有时称为“象牙塔”培养模式,典型特征就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虽然较大程度地接触旅游业实际,但“象牙塔”培养模式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田里、马勇、杜江认为,我国旅游管理专业采用的是传统学科教育教学模式,强调理论修养多于实践技能,甚至有“光学不练”的现象存在。[3]这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职业导向为主的目标定位并不相符,并由此造成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实践技能与管理实务能力薄弱,最终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其二,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从本科院校走访调查与资料反映情况看,多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旅游管理“高级”人才。这一定位脱离旅游业实际,也脱离学生实际。因为旅游业必须从基层做到高层,这需要相当长时间磨砺与积累,而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从基层到高层的培养,因此,没有办法实现“高级”人才的定位。而现实是多数毕业生缺乏基本能力,更缺乏管理能力。 其三,课程设置不适应旅游业对基本能力到管理能力的层级需求。本科旅游管理课程设置上沿用理论课+实习模式,但在理论课与实践课设置上,一是没有反映出从基本能力到管理能力培养的层级过程的意识;二是没有设置从基本能力到管理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这是最为核心的问题。一般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分为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专业实习多分为1个月酒店实习,1个月旅行社实习;毕业实习也多为1个月;毕业设计多为3-4个月。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在校学习理论,在为期一个月的实习里,学生略知旅游业皮毛,基本技术技能尚不能熟练应用,基本的管理能力也不具备,深层的管理问题更不会解决。因此,课程设置总体上呈现出不适应旅游业需求的状态。 其四,教学模式不适应就业与创新能力培养需求。周丽洁、唐跃工认为,现行旅游本科教育大多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内容陈旧、模式单一、方法简单,尤其在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缺陷。[4] 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 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而且至今没有可参照的“中国模式”,其原因就在于学界没有把专业教学与旅游业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更没有找到合适的培养模式。应该说,庄小丽、潘启洪的“4+1”与“3+1”结合模式[1]25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但其理论的指导意义还有待提高。因此,我们要予以创新,寻求一种更加切实可行的培养模式供本科院校参考借鉴,并解决以上诸多问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及其创新的界定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把与之有关的若干要素加以有机组合而成的一种系统结构,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操作的既简约又完整的实施方案,其组成要素是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培养过程。[5]笔者认为,培养模式应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时间模式(学制与具体时间安排)、培养方式、教学模式等构成要素。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遵循教育外部关系规律,以社会需要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二是,遵循教育内部关系规律,以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的培养方案、培养方式,使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要素更加协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6]我们要讨论的,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基准,主要解决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时间模式(学制与具体时间安排)、培养方式、教学模式等构成要素的创新及其协作培养问题,即培养模式问题。 (二)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本科旅游管理人才 从全国范围看,旅游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只有10%-20%从事旅游业,而且,2年后留在旅游企业的还不到20%。[7]之所以产生这种状况,固然有旅游业门槛低、待遇低、劳累辛苦以及学生志趣爱好等因素影响,但与本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低效性,即与人才培养脱离实际、学生缺乏实际能力有很大关系。这也充分说明人才培养的目的没有达到。因此,我们针对以往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以增强学生能力与就业竞争力为出发点,提出旅游管理人才的创新性培养模式,即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模式。“宽专结合”的“宽”是知识面宽,理论系统、厚实。“专”是专业知识精、深,具备专业能力。前一方面本科旅游管理专业已经基本做到,后一方面比较欠缺。分层次培养,一是理论课体现出各管理层次的知识、素质要求,做到宽、专结合;二是要求学生四年期间分阶段培养职业能力:在校或到企业先培养基本技能,再到管理岗位培养管理能力,逐步提高,达到主管、部门经理层次。具体方法是集中实习与分散实习结合。基本技能学好的同学,可以跟随企业主管、经理实习,作实习主管、实习经理。这样,学生毕业时,就具备了实际经验与实际能力,具备了竞争力!分层次。宏观上,职业能力分为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如产品设计能力、营销策划能力与管理能力三个层次。微观上,技能分初级、中级、高级(如导游、酒店服务员分为初级、中级、高级);管理能力,旅行社、景区分为部门经理、总经理管理能力;酒店管理分为领班、主管、部门经理及总监、总经理等级别(经理以后通称职业经理)管理能力。分方向培养。学生学习旅游管理基础课程的同时,坚持四年职业能力培养不断线,即大一(可在下学期)或大二就开始选择自己的主攻方向:旅游管理或酒店管理或景区管理等,明确就业及发展方向,改变什么都学,什么都不精不深、压力很重的状况。“……打破传统的前两年基础、后两年专业这种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截然分开的教学模式。专业教育从第一年就开始进行,逐步增加;基础教育第一年占相当大比例,以后逐步减少;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成楔形。”[8]#p#分页标题#e# (三)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模式瓶颈的解决及其实践 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学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但只要打破瓶颈,该模式就具有较为广阔的前景。 1.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模式的瓶颈 比较而言,分方向比较容易做到,但分层次培养较难做到。瓶颈至少有三点:其一是学生到企业时间容易与上课时间发生冲突;其二是管理岗位毕竟较少,每次管理能力实习人数限制较大,怎样让每位同学或大多数同学得到管理能力锻炼,是一个难题;其三是有多少企业愿意做这样的合作。说到底,根本的问题是如何从基本能力到管理能力培养。如果我们有效地解决了这些瓶颈问题,就可以分层次分方向培养学生能力。 2.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模式的前提条件及其实践 分层次分方向培养,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笔者结合教学改革实践,论述如下。 其一,培养目标要进一步明确。旅游教育显著特点就是应用性强,总体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本科教育主要培养中层及基层管理人员等。[8]因此,本模式就是要在四年本科时间内,培养出具有宽专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具有旅游管理能力的专业人才。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强能力本科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毕业时具备主管职位以上的管理能力,具备部门经理的潜质,从而解决本科学毕业生要从基层干起、辛苦且待遇低、心理不平衡问题,真正实现本科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的。 其二,培养方案要体现出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的特点,体现出技能培养与管理能力培养并重的特点。本科旅游管理专业要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9]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定要落实在培养方案中。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修订新的培养方案时,按分层次分方向要求分别把职业能力培养设计纳入每个学期的培养计划中,从而保证分层次分方向培养的计划性、科学性、指导性。本科教学强调“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多年来,学界做到了“宽口径,厚基础”,但“能力”不仅不强,反而相当弱。因此要在坚持“宽口径,厚基础”的前提下,突出“强能力”的培养,并且,对“宽口径”进行有选择的限定。宽,并不是涉及多个行业,而是相对的“宽”,即“宽”在旅游行业内,既可以从事旅游管理,又可以从事酒店管理或景区管理等,并进一步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就业、发展前景,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人才培养方案要在保证“厚基础”情况下,重在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与实际管理能力。在具体安排上,增加培养实际能力的选修课程,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在方案中呈现出从基本技能到高级技能,从技能到管理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不断提高、发展的层递性、系统性,进而建立与理论体系互为依托的又相对独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其三,要有学院与企业支持系统。学院支持系统,一是指管理层及政策支持,二是指师资支持。与传统的专业师资不同,旅游管理专业要求具备双师型师资,这在国外旅游院校已得到印证,如美国“大部分老师都有从业经验”。[10]企业支持,是要有数家企业签约,共同制定培养计划,实行联合培养。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得到十堰市世纪百强雅阁国际大酒店(五星)、十堰市车城宾馆(四星)、上海嘉福悦国际大酒店(四星)等数十家酒店、旅行社以及武当山风景名胜区、郧县青龙山恐龙蛋国家地质公园等企业支持,有效解决了上述的瓶颈问题,并为这些企业(集团)培养出预备管理人才。 其四,学习香港大学与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的典型方法。借鉴香港大学及一些国内外大学充分利用课余、假期培养学生能力的做法,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分方向培养,这也是有效解决上述上课与能力培养时间相冲突的方法之一。 一是分散实习。平时,学生以钟点工形式,或以分班(如一个教学班分为两个小班)分批轮流上班形式,进行技能与管理实习,既保证企业用人,又可以减少学生误课。在计划学分之外,还可要求学生修满课外(钟点工)学分,将课外学分(钟点工)纳入教学计划体系,统一管理,及时掌握学生实习动态、程度,保证学生技能与管理能力培养的进展与衔接。 二是集中实习。每个学期安排1个月加上假期,共2-3个月,锻炼学生的基本技能与管理能力。与企业签订共同培养协议,技能培养可以到一家或几家企业进行;管理能力的培养,则把学生安排到多家企业,跟随主管、部门经理甚至总监、副总经理、总经理学习。实习岗位要根据校企对学生的鉴定,校企双方经过合议,确认哪位(些)同学可以做实习主管或实习部门经理,则安排该生到企业相应岗位实习。 三是大四管理实习,即毕业实习,5-10个月,可以是基层管理岗位,也可以是中层管理岗位,既可以统一安排,又可以分散进行。统一安排,一定要到大旅游公司或高星级酒店,增长见识,开扩视野,接受系统学习;分散实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进行管理实习。通过以上方法,有效利用课余、节假日以及合理安排上课与职业能力培养时间,就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能力层次,达到培养目标。 三结论 根据前述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本科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与其他层次学校有明显区别 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模式,注重知识、素质培养的同时,更注重职业能力培养。但这与专科等学校有着很大的不同。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关键点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岗位操作技能与实务经验)、沟通能力(理解、表达与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应用型人才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如果说将中等职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以操作技能为核心称为操作应用型的话,那么高等职业教育一般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可称为技能应用型。这两个层次应用型人才通称岗位型人才。而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一是培养目标更高:中高层管理(专科是中低层管理);二是更强调KAQ协调发展,比高职教育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有更“宽”、“专”的系统知识结构;三是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和创新性,具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适应较多岗位以及更高层次管理岗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与学术型人才相比,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11]#p#分页标题#e# (二)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更加有效达到培养目标 因为分层次分方向培养,学生不仅具有宽且专的知识结构,更具有了有层次的、较强的职业技能与管理能力,因此,比其他培养模式能更加有效地达到本科培养旅游管理人才的目的。 (三)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带动课程体系趋于完善 前文已述,我国旅游管理专业理论课程与国际接轨较好,不足之一就在于,课程体系中没有很好地融入实践教学体系,使理论与实践二者相互脱节。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模式,促使实践教学课程在方案中呈现出层递性、系统性,从而建立起与理论教学体系互为依托又相对独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这应该是对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促进与发展。 (四)宽专结合,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是一种综合优化的模式 分层次分方向培养,以培养管理能力为目标,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手段,在时间模式上,强调4年能力培养不断线,逐层提高,最后1年(大四)强化管理能力,因而比较其他模式,能力培养上更显优势;在培养模式上,是产学(研)密切的实质性结合,接近于店校合一培养模式。[9,12]企业承担培养任务,也是为企业自身培养人才。因而培养模式得以优化;教学模式上,除案例教学、情景再现外,更多的是现场教学。现场教学主要是由企业指导教师完成。因而,教学可以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学生实际能力,尤其是学生在企业环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性能力得到锻炼与提高,四年毕业时至少具备了主管能力,部分同学还具备部门经理的潜力与素质。 总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过程,就是变不适应为适应,变不协调为协调,实质上是主动适应社会的过程。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的探索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分层次分方向培养模式的探索也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完善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是艰难而有意义的。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例10

[作者简介]赵莹雪(1971- ),女,四川西昌人,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管理。(广东 广州 51145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4H培养目标的‘旺季顶岗,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0201034)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20-02

一、前言

当前旅游业正面临着更高的安全度、更多的选择、更高质量的服务、更高的满意度的需求,旅游人力资源素质已经是国家旅游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以1986年旅游业首次列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为标志,我国旅游业一直得到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2009年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到2015年,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GDP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每年新增旅游就业50万人。”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中国现代旅游管理专业教育起步较晚,成立于1979年的上海旅游学院是中国第一所旅游高等院校。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尤其是高职旅游管理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到2012年年底, 国内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各类专科及高职院校已超过1081所,在校生总数达11.55万人。这些院校为旅游行业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对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当前旅游发展方式转变,对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要求提升,导致我国旅游高职教育与旅游业人才需求间存在“供需错位”的问题,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仍有待完善。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始办于2003年,近年来该专业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在总结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前期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对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改革构想,以期进一步完善高职旅游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二、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与旅游业界存在“结构性供需错位”。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究竟是为旅游业培养服务型人才、基层管理人才,还是中高层管理人才,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与旅游行业需求有较大差距,学生总体学习目标及职业目标仍比较盲目。造成大量毕业生择业时转行或因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等原因,短暂就业后离开旅游岗位。这种问题的出现并非由于旅游人才供大于求;相反,当前需求远远大于供给,特别是旅游从业人员呈现明显的结构性短缺。据统计,当前我国旅游业有近6000万就业规模,但实际从事旅游业的工作者却只有4450万人。据世界旅游组织(WTO)预测,中国在2020年旅游业的就业规模将从目前的6000万增至1亿人左右,广东是“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要在2020年建成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对旅游管理专业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巨大,结构性供需矛盾将更为突出。

2.课程设置欠合理,专业能力培养与旅游企业要求不匹配。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毕业于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与中职生相比,有更多的理论知识、更强的理解能力;与本科生相比,应相对具有更强的旅游实践能力,应该更能胜任旅游一线或中级管理工作。因此,对于操作性和实际性要求很强的旅游业而言,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更受到旅游企业的青睐。但是,由于大部分旅游管理专业设置源于传统的地理系、历史系、管理系等,因而显出浓厚的母体色彩,缺乏应有的主体特色。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差,缺乏职业教育特色,存在一定程度的“因人设课”“因力办学”的现象,实践课及相关学科课程开设较少,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突出表现在实际操作能力欠佳、能力与素质结构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仍存在差距。

3.教学安排缺乏弹性,专业实践安排与旅游企业用工时间需求相脱节。旅游管理专业教学通常实行寒暑假学期制的教学安排,而旅游市场具有明显的淡旺季特征,旅游企业在寒暑假及其他节假日往往是用工高峰期,也是最需要和最乐意接受实习生进行专业实践的时期。然而,此时往往是教学计划中的假期,没有相应的教学实践安排,因而在合作企业提出用工需求时,学校通常是作为中间者告知学生有相应的兼职机会,由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这期间学生的专业实践往往是零散和缺乏组织的,实践的针对性和系统性都难以实现。同样,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安排的专业实践往往又是旅游企业用工淡季,旅游企业即使勉强接纳了实习生,学生实践的机会也很少,教学与实践脱节。

4.教学方式与评价形式单一,人才职业素质与旅游业发展不相适应。由于旅游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变化,旅游业将面临更多选择、更高服务质量的需求市场。此外,中国尤其是广东省旅游正由传统的“低起点,高增速”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的“质量型和效益型”转变,这些变化对旅游人才要求进一步提高。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才能适应职业发展的变化。然而,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多局限于学校的课堂教学,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体验,单一的教师评价形式难以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做出全面合理的评价,致使高职旅游人才职业素质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业的需求不相适应。

三、基于4H培养目标的“旺季顶岗,三阶递进”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培养模式的内涵。基于4H培养目标的“旺季顶岗,三阶递进”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工学交替教育模式,是基于4H人才培养目标,即“高文化品位、高服务技能、高情感智商、高自我提升(high cultural quality,high service skills, high emotional quotient and high self promotion)”,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过程中,打破学期授课制,实行旺季顶岗、淡季学习的弹性教学制,经过两次“校内学习―旅游企业顶岗实践”的工学交替循环过程,完成学生的培养计划,实现一年会讲解、两年能导游、三年懂管理的三阶能力递进。

2.改革的主要内容。首先,改革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解决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与旅游业界存在的“结构性供需错位”问题。我院旅游管理专业通过前期专业调研,与旅游企业相关人员与行业专家开展专业研讨,了解到广东旅游业将急需以下两大类旅游管理专业高级技能型人才。一是高级基础性旅游人才,工作在旅游企业一线岗位,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其责任心、敬业精神和业务技能直接关系到旅游服务水平和服务产品质量。作为一个在亚太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游客集散地,需要为国内外游客提供国际档次的高文化品位、高感情体验、高精神享受的旅游消费服务,这就需要大量高级基础性旅游人才做保障。二是高级专业性与新业态旅游人才。广东正全面提升旅游魅力,实现传统旅游业的转型升级,结合国民休闲计划的推广,大力开发省内专项旅游,推进旅游与文化、科技、农业、林业、海洋等相关产业与行业的融合发展。这种发展需要一批既熟悉传统旅游业又了解岭南文化、广东历史、海洋旅游、生态旅游、会展节庆以及其他特种旅游的专业人才。

针对两大类人才需求,确定高职旅游管理专业4H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面向广东旅游业,坚持职业道德、能力本位、就业导向、技能特长的指导思想,培养具有“高文化品位、高服务技能、高情感智商、高自我提升”――4H素质的、服务于地方旅游经济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主要就业单位为旅行社和旅游景区,岗位主要包括旅行社的导游员、旅游计调员、旅游咨询员、旅游营销员、景区管理员等,需要获得导游资格证、旅游咨询师证、旅游计调师证、旅游营销师、旅游产品策划师、景区管理师等岗位证书之一。

其次,改革专业核心课程教学体系,解决高职旅游人才专业能力与旅游企业要求不匹配的问题。通过走访旅游行业企业、回访毕业生,广泛开展广东省旅游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调研,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典型工作岗位任务,根据典型岗位工作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配置课程;按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路径编排课程顺序,构建“基于4H培养目标的三阶递进”专业课程体系。我院的具体做法是与广东省旅游协会以及多个旅行社密切合作,搭建由学校、行业协会、企业三方参与的“三元组合”教学平台,针对旅游管理专业典型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剖析每一个典型工作岗位的能力素质要求,以此确定学习领域的相关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关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项目,具体如下表所示。

第三,改革学期制授课形式,实施弹性教学安排,解决专业实践安排与企业用工时间需求相脱节的矛盾。在教学时间安排上吻合旅游企业生产服务周期,教学要素围绕区域旅游旺季进度配置,平时以课堂教学为主,旺季学生全部进企业顶岗,工作与学习交替实施;教学过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

教学安排上打破原先两年半校内学习、半年就业实习的“2.5+0.5”的传统授课教学安排,以满足企业旺季人才需求和学生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安排大二暑期7月中旬到8月下旬进行教学顶岗实习,大三下半年进行就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校内学习―顶岗实践―再校内学习―再顶岗综合实践”的校内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方案,即将第五学期提前1个半月从暑假开始,11月底结束,安排暑假的1个半月在企业顶岗实践,9~11月再返回学校学习。

该模式有效地实现了学生、学校与企业三方面的共赢。对学生而言,一方面,通过有组织地对不同岗位的实践,使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中,全方位认识旅游企业的操作流程和业务,实践各岗位的职业技能,促使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另一方面,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多次交叉、反复循环、不断推进”的教学流程,不断提升学生理论与实践能力,为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12月份是用人单位的集中招聘期,此模式可保证学生在签约后随时进行就业实习和提前进入就业市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对学校而言,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社会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而且通过暑假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实习,为专任教师下企业锻炼提供了平台,从而提高专任教师的实践能力;对企业而言,不仅解决了企业的旺季用人之需,而且通过校企合作获取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提高企业的行业影响力,从而为校企深度合作提供了基础。

第四,改革教学方式与评价形式,解决高职旅游人才职业素质与旅游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通过改革单一的学校课堂教学方式为学校+“企中校”+“景中校”的多元教学方式,改革单一的教师评价形式为“教师+企业+学生”的多元评价体系,既注重过程性评价,也重视结果性评价。让学生在“企中校”“景中校”中全方位体验旅游企业文化与职业环境,潜移默化地感受与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岗位和实践指导教师,并参与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培训以及季节性员工等服务。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与旅游企业员工一起工作和生活,淡季在景区学习基础理论课程。这种开放的培养方式,使教学环境从学校扩展到企业和社会,教学团队由学校教师扩展到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教学方式由“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引申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评价由教师单方评价扩展到“教师+企业+学生”的多元评价,从而达到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实际需求高度吻合,彰显职业教育特色。

四、结语

高度重视并有效推进我国旅游职业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的旅游职业人才,以满足旅游企业实际用人需求,将是我国旅游业与世界接轨过程中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本文通过总结前期专业建设成果,构建了“基于4H人才培养目标的‘旺季顶岗,三阶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以解决旅游教育与旅游业人才需求之间的“供需错位”问题为核心,探讨如何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对创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职旅游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闫荣明.高等职业教育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五所院校的调查研究[D/OL]. http:///kns/brief/default_result.aspx,2011-06-

旅游专业实习自我总结例11

体育旅游在中国兴起于1994年以后,到现在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 随着这几十年来现代旅游业迅速地发展,体育旅游也开始呈现梯度发展趋势,每年增长30%至40%。据我国旅游局的2009年二季度相关调查数字显示,目前国内旅游者中以健身、康复、休闲旅游为目的的旅游人数也已占总人数的75%。可见体育旅游已成为当前旅游产品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逐渐成为促进和推动当代旅游业和大众体育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手段和工具,我国政府在政策上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然而我们仍须看到体育旅游的开发利用程度还远远不够的一面,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一、体育旅游概述 体育旅游是指旅游者离开常驻地,以参与、参观和欣赏具有明显体育特征的非商业性活动。其参与形式可以是随意的也可以是有组织的其目的,可以是为了非商业利益也可以为了商业利益,但必须是离开常驻地和工作地的出游行为。有研究者将体育旅游定义为为了参加或参观体育活动离开日常生活范围的非商业性活动;另外有日本研究者提出了体育旅游是指将参加体育活动作为目的的人们从暂时离开日常生活范围起到返回的这样一种活动的观点。《体育旅游》一书中将体育旅游定义为体育旅游是通过活动、场地和参与者之间特殊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 柳伯力和陶宇平在《体育旅游导论》中界定体育旅游是人们以参与和观看体育运动为目的或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谭白英和邹蓉认为体育旅游即以非盈利目的离开家庭所在地以前往某一目的地参与或观摩相关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旅游。戴光全和杨丽娟将体育旅游界定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以各种体育资源为依托和一定体育设施为条件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的总和。连桂红和刘建刚根据属加种差定义法将体育旅游定义为旅游者为了满足各种体育需求借助于体育组织或其他中介机构进行的旅游活动。 综上所述,体育旅游首先是一种体育活动,其次才是一种旅游方式,是人们为了观看体育比赛或者为了参与体育比赛有关的其他活动而前往大型赛事旅游目的地开展的具有观赏性的旅游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体育旅游提供人们从事体育活动,放松身心,锻炼体魄的机会,通过提供体育旅游路线,观看各种体育赛事、参观各种体育场馆、参加各种体育学术交流会议等,组织和引导消费者参与体育旅游,实现体育与旅游的结合,丰富自己知识面,达到增加生活阅历,增进朋友友谊,传播体育文化的目的。 二、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问题分析 为了解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本文专门对全国各大旅行社、体育旅游景点、省旅游局及消费者进行了一项有关体育旅游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调查显示,有38%的体育旅游景点和旅行社认为体育旅游专业导游匮乏以及不够专业;有30%的旅游消费者认为体育旅游管理不善,缺少高级管理人才;有15%的消费者反映体育旅游项目安全无法保证,缺少旅游专业维护人员;有10%的旅游者反映体育旅游项目单一,缺乏吸引力。7%的与体育旅游项目相关住宿和交通不便问题也进一步反映了体育旅游整体素质和规划不高。由此可见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缺乏是影响体育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已得到广泛认同。 三、我国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体育服务,向市场输送合格的户外运动培训师和体育旅游专门人才,本专业从社会体育工作实际出发,结合各高校自身的优势与特色,拟对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 (一)培养目标:结合市场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实际需求,特别是当前户外运动与体育旅游对社会体育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提出“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能胜任户外运动教学、管理、训练和竞赛工作,并能从事体育旅游等工作的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一专多能应用性体育人才”的目标,旨在实现向复合性应用型社会体育人才培养的转变。 (二)加强课程建设一个专业的设置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课程建设,这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应该首先确定一些精品课程,以此作为这一个专业的基础性教学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的、阶段性的课程建设安排,这样才能保证形成一个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来说要注意以下四点:首先,要重视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根据具体的情况适时的调整相关的课程结构安排,平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保证一定的重点偏斜,强化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专业化人才。其次,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反映出本领域或相关研究领域新的新发展和新要求。要强化先进理论的实践,保证先进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三)教学培养计划 1.突出培训性课程。户外运动培训师的培养是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主要方向之一。为此,将在培养方案中根据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从业所需师范技能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增设一些应用性的师范类课程,并在专业基础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中都能得到具体的体现,使人才培养目标在教育的过程中得以体现。 2.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专业基础技能训练。特别是在极限运动、野外生存训练、拓展训练和定向越野和徒步旅游与探险等方面,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丰富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的实践训练。积极改革实习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四)完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 进一步加强“体育旅游与户外运动综合实验室”建设。以“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提高素质”为核心,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保证学生户外运动和导游技能的提高和培养目标的实现。要高度重视本专业的教育实习。为了保证教育实习和专业实习顺利进行,对实纲、实习计划、实习过程和内容、实习评分等方面做出具体的规定。社会体育专业的实习生要根据整个实习进程,完成包括项目策划、项目实施、效果评价、案例分析、实结在内的多种类型的实习任务。实习结束后,组织实习报告会。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社区体育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点抓好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其社会责任感及心理素质的培养。#p#分页标题#e# 四、结论 体育旅游作为一门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交叉学科,以其独特的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特点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感觉,在近年旅游业的发展中得到快速而迅猛的发展逐步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时尚旅游活动。面对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增员以及就业难问题,我国高校应该着手考虑建设更加符合市场迫切需求的、高质量的专业,加强课程建设,突出培训性课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加强热门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为我国经济发展输入更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