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中国初中地理知识点

中国初中地理知识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26 10:50:52

中国初中地理知识点

中国初中地理知识点例1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致使高初中地理教学产生巨大的“落差”,给高中地理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由于初中地理为非升学考试科目,因此在初中教学中地理成为了可有可无的“豆芽科”,地理课往往遭受排挤甚至砍掉被其他升学科目所取代,即使正常开设地理课,教师、学生也因它是非升学考试科目而不予以重视,如同虚设,致使大部分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普遍薄弱。自从地理再次成为高考科目之后,高中地理的教学任务就明显加强,受到较大重视。高一学生必须学习《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上下册,到了高二、高三文科学生还得增加两本选修教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由于高初中知识联系十分紧密,而且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相比,知识的广度、深度、难度均较大,在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知识十分薄弱的情况下,严重影响到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

由于基础薄弱,在高一必修教材的学习中,不少同学学习地理非常吃力,甚至对地理产生畏惧情绪,看到地理就头疼、厌学。到了高二又不得不面临文理分科的现实,像我们这类生源不是太好的学校,选择读文科的学生,地理基础普遍薄弱。本着从实际出发,为了弥补初、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巨大“断层”,帮助文科学生打好坚实的地理基础,我校在高二的地理教学安排上,往往以复习初中地理即:《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为主要教学任务。高二是文科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新起点,高二地理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三的复习进程,甚至影响到高考的发挥,所以,高二的地理教学至关重要。如何才能搞好高二文科的地理教学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感想,借此与广大地理教学同仁商榷、共勉。

一、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

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所以,良好的学习态度是学好地理的先决条件。受初中地理教学的影响,不少学生把地理课当成放松课、休息课,要么不听讲,要么做其它科的作业,看其它书籍。必须改变这种状况,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态度,学校、老师、家长都必修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加以高度重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地理是一门和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在教学中,老师不要光在纸上谈兵,要学以致用,要联系实际。从学生的日常生活谈地理,解释地理现象,让学生感觉到地理就在我们身边,地理知识与我们无时无刻不同在,以激发学生探求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要善于把高初中地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复习效率

针对我校现状,在高二地理教学中重点补上初中地理,由于初中地理教材是针对初中学生编写的,内容难免比较浅显粗略,无法满足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这就必须要求教师要熟悉高初中教材,吃透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把高初中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切忌简单的走一遍初中教材。

高初中知识的有机结合,并不是简单的把知识进行罗列与堆砌,以及生硬的安插。要有机的结合就必须找出高初中知识的内在联系。高初中知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最大的区别在于初中地理侧重于学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而高中地理则侧重于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学习。然而,初高中地理又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由于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实例来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高初中知识的内在联系,将两方面知识精炼提出,合理搭配,有机融合在一起。

怎样才能把高中地理的内容适时适度地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去呢?不管是中国地理还是世界地理,作为区域地理,在教学上都有一共同的特点:都是从位置范围、人口和名族、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资源、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城市、生态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的。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内容要适时适度地融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

例如:在复习中国地理的时候,可以把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的知识融入到相关内容中。初中“北方地区”中“脆弱的生态”部分讲得很粗略,而在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的“国土整治”中出现时被细化。在“南方地区”的学习中借助南方地区治土治水和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的内容,可以把选修第二册中“山区资源的开发”“长江三峡”“浦东新区的开发”融进去;“西北地区”中加入“西北荒漠化”“西气东输”;在“青藏地区”中融入“青藏铁路”“南昆铁路”;在讲完“台湾省”“香港和澳门”之后,再讲海岛资源的开发――海南岛。至此,在中国地理知识基本学完的同时,高中地理选修第二册也随之讲完。这样既节省时间,又使学生所学的内容有了一定的深度和系统性。学习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气候部分时,初中地理重点学习气候的特点与分布,最好把高中地理中相应的气候成因,气候类型的判断,气候的分析评价等内容融合进来。学习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所涉及的农业、工业、商业、交通、城市等人文地理时,要有意识的融入高中地理必修下册的区位知识。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复习效率。

三、探索学习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分析思路

中国初中地理知识点例2

【关键词】

初中;地理;复习;高效;建议

地理课程是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应试教育的痕迹还没有完全褪去,所以考试这一评介手段还将长期存在。那么,如何有效的复习是巩固知识以及考取优异成绩的前提。本文笔者通过相关文献以及教学经验的积累与提取,对初中地理知识考前的高效复习策略进行了梳理,希望能够给家长读者以及在校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帮助。

一、抓基础,捋脉络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笔者,在指导学生进行考考复习时,要“抓基础,捋脉络”。所谓的“抓基础”就是要抓住书本中最为基础的知识内容,在复习过程中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所谓的“捋脉络”就是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根据知识间的关系建立起一个具有系统性、关联性的脉络体系。对于脉络的建立我们可以根据一定的法则或者一定的思维习惯加以开展。如复习经线纬线、我国的主要山脉时,将知识列表对比或形成网络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好方法。这种复习方法帮助学生将较分散的知识整理集中,把容易记混淆的知识归类比较,条理清楚,便于记忆,同时能训练学生分析、概括地理事物和现象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通常,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格的形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分类统计,从而建立属于自己学习习惯的知识脉络体系。

二、会看图,能联想

所谓会看图就是我们要通过看地图学会地理知识的复习。原因就在于地图不仅仅是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必不可缺少一个工具,更是地理知识传授的重要载体之一。梳理初中地理考试的题型分布,我们发现考试中往往“图”的考察内容比例呈现逐年递增之势,故而读图能力高低已经成为影响地理考试成绩。所以,复习过程中强化要强化地图的利用,教给学生读图方法,提高读图能力,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填图、画图、用图的良好习惯。能联想是指在复习过程中药对所复习的知识进行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复习效率。也就是说当我们对一个知识点进行复习时要能够联想到其他的知识。例如,复习亚洲的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就要同时想起非洲、欧洲、北美洲的地形、地势特点。如复习中国的农业时,可把中国的气候与同是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美国和俄罗斯结合起来,进行横向对比,得出地理位置对不同国家气候带来的影响,以及延伸到农业的影响;复习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时,可把八年级上册的地形、气候、河流、交通、工业和农业的内容纵向联系起来,形成地理知识的经纬网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复习必定是高效的。

三、关热点,思焦点

通过对会考、中考地理考试试题的分析,我们发现考试中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试题比例,在考试中往往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者社会的热点问题作为命题,其主要的目的是考查学生的知识灵活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地理知识复习的过程中要能够对自己周围的地理环境加以观察并且能够进行主动性的思考。关注社会上的热点或者焦点,可以通过网络、电视等载体加以关注,例如什么重大的体育赛事、自然灾害等,这些事件的相关地理位情况要加以掌握与分析。热点与焦点事件的背后都会存在着一些隐性的知识,如何通过地理学习的角度加以评介,这是教师和家长都必须给以重视的内容。家长和教师要在日常的生活与教学中注重此方面的引导。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地理知识考前复习策略而言,需要结合自身情况加以选择方法与途径。每个人的学习习惯都是不同的,对知识的理解路径也是不同的,如何高效地进行复习,将有利于自己优异成绩的取得。作为家长或者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立足于实际,有针对性的指导,且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作者:张庆梅 单位:磐石市第四中学

参考文献:

[1]杨水兰.初中地理会考复习策略[J].广西教育(A版),2015,(3).

[2]张学礼,崔雅婷.浅议初中地理有效复习[J].考试周刊,2015,(20).

[3]张振宏.初中地理会考复习攻略[J].课程教育研究(上),2015,(10).

[4]王立富.浅谈初中地理中考复习策略[J].关爱明天,2015,(6).

[5]彭建平.浅谈初中地理教学复习策略[J].博览群书(教育),2015,(3).

中国初中地理知识点例3

从学科比较研究的角度看,思想政治课同历史、地理课在教学目的上有相同或相近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的《历史教学大纲》写道:“历史教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进行国情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起着积极作用。”初中历史教学要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发展规律、国情、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党的基本路线、革命传统、道德情操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的《地理教学大纲》写道:“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包含着进行思想教育的丰富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树立生态环境的全球观念,以及根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际关系的正确思想。”地理学科“以地理知识为基础,结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于一体”,“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情和国策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求新的精神”。《历史教学大纲》、《地理教学大纲》同《思想政治课教学大纲》在内容上确有某些相同或相近的地方,只是知识载体和传授角度不同。历史课是在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有机地进行上述教育,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对历史作出正确的叙述和分析”。地理课是在学生“获得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包括乡土地理)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以环境——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正确阐明人地关系”,做到“地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三者的统一”,“思想教育要寓于地理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应紧密联系实际,生动活泼地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其他有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观点,是直接系统地传授还是有机结合本学科知识渗透,是思想政治课同历史、地理课的区别所在。

(二)

我们研究思想政治课同史地知识的联系的目的,就是要把握它们究竟是怎样联系在一起的,找出二者的契合点,并以此为契机,澄清学生的模糊认识,提高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使之接受所要传授的马列主义常识及其指导下的其他社会科学知识。通览《思想政治》教材,引用史地知识有下列情况:

一是引史(地)以推出结论性的。通过引述历史事实或地理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自然引出或推出不可辩驳的、令人信服的道理。例如:为讲清初一《思想政治》第二课第一节中的“社会主义使祖国从黑暗走向光明”,教材概括叙述了中国近代史上仁人志士们的探索史实,说明要改变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靠农民革命、改良维新、走西方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行不通,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人民革命,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使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

二是说明政治知识内涵性的。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对自己祖国的真挚感情。这种对祖国的热爱之情集中表现为:对祖国河山、文化、历史、优良传统以及人民的热爱;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命运同祖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为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精神,等等。初一《思想政治》第一、二课的大部分内容,就是在对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作具体分析的基础上,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立场出发,按上述线索编排的。为讲授爱国主义,教材自然要叙及祖国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整体,包括疆域土地、山川河流、矿藏物产;民族的语言文字、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心理素质;祖国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等等。

三是证明观点性的。例如:初三《思想政治》第三课“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和颠覆”一框中涉及到“国际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时刻不忘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观点,为使学生懂得“这个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本性并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帝国主义从来没有放弃武装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企图”,教材重温美国纠集15个仆从国侵略朝鲜及我国抗美援朝的历史,作为佐证。初一《思想政治》在讲“公民要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时,也是这样引述史实证明观点的。

四是展开分析性的。初三《思想政治》第四课“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一框,指出对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加以继承。教材列举了大量的古代文史资料并展开分析,教导学生“决不能把浩如烟海的古代思想文化,不作具体分析地一概视为封建毒素”。

五是树立典范进行教育性的。在初三《思想政治》第八课“共产主义是人类的最高理想”一框中,为了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教材列举了历史人物李大钊、方志敏的典型事例,用以启示后人。初、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凡涉及培养美德、发扬高尚精神的,几乎都有历史典范人物的事例,从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人生观和思想方法起到了导向作用。

(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本学科所要传授的知识同史地知识之间的关系该作何处理呢?

以史(地)导理

用史地知识引导学生推导出政治道理。例如:给初一学生讲“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除了讲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事例外,还可适量补充诸如明代戚继光抗倭、清末中日甲午海战中邓世昌、丁汝昌的壮举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民抗日,从而推导出“中华民族历来有维护祖国主权和独立的传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又如:给高三学生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应抓住教材所例举的1840年~1949年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较详细地分析三个典型的历史运动——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戊戍变法改良运动、辛亥革命运动,引导学生从中领悟——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三座大山。

借史(地)鉴理

借用史地知识证明政治观点、原理。比如:给初三学生讲“我国宪法总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就要剖析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和失败的一面,对比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做的三件大事,证明一个道理——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能打倒三大敌人,建立独立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学生树立这样的观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再比如:给高二学生讲“一切从实际出发”,就要借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材料。他们或者对中国国情、世界形势的估计不符合实际,放弃领导权,导致革命失败,或者根本就不了解中国的实际,不懂得中国革命的规律,一切从本本出发,导致革命受挫。“左”、右倾机会主义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认识与实践相脱节。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明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借史鉴理,能增强理论教学的信度。

循史(地)揭理

通过史地知识揭示政治道理。初二社会发展常识是借史地知识(侧重于史)来揭示社会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在教学中,我们应揭示各社会形态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的特殊规律;透过史实,分析各社会形态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主要指阶级关系及阶级斗争),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归纳或演绎出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

析史(地)拨理

引导学生对史地知识加以分析,点拨出史地知识所蕴涵的道理。例如:讲初一“祖国养育了世代儿女”这一内容,就应按爱国主义的内涵,用教材所引材料点明“幅员”、“领土”、“地理环境”是说发扬爱国主义包括热爱祖国壮丽的河山;“辉煌的古代科技文化”、“丰富古籍”是指爱国主义包括热爱祖国的文化、历史……这样,学生就明白了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

中国初中地理知识点例4

一、“以图导学”在初中地理课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经过近几年各地教学实践,“以图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地理?n的应用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在培养学生地理知识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有着巨大作用。

1.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中,教师以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这使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在“以图导学”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突出,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与此节课地理知识相关的图片,以城市的“热岛效应”为例,可以先让学生进行“热岛效应”图片的观察,再引导学生发现图片中热量富集的特点,再向学生讲解“热岛效应”的知识,学生主动在地理图片中发现地理知识,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之中,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2.使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

地理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对空间感的要求较高,所以紧靠文字对地理知识进行描述,很难让学生理解,“以图导学”的教学模式迎合了初中生学习知识的认知特点,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进行培养。例如,在日常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填图、识图、析图等方式,加深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比如,南北半球河水冲刷哪侧河岸,还可以将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比如给出一幅卫生间地漏上漏水旋涡的图片,使其判断主人公住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等。这些使学生感受到身边地理知识的存在,提高学生地理知识的应用能力。

3.通过地理知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以图导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从地理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这种教学方式在进行地理知识教育的时候可以辅助以各地的图片,对祖国的疆域地理环境进行分析,当地的地理环境对当地的生活方式有何种影响,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我国的地大物博,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的视野得到开阔。

4.以图片为载体对抽象知识进行解释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地图可以起到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作用,可以更加直观对河流的流向、山脉的海拔以及地理位置等信息进行描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地理图像的研读会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例如,在讲我国人口分布情况的时候,如果单纯对学生强调我国人口分布特点,学生可能不太理解,此时使用地理图像,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研读我国地图,将会发现在我国东部地区平原分布广泛,气候更适宜耕种,在原始社会中两河流域的农耕业就比较发达,而西部地区虽然地域广阔,但是多为山地、高原、丘陵,沙漠戈壁环境恶劣,水资源匮乏,不适宜人类居住,而如今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又受经济环境的影响,东部沿海城市港口众多,开放城市有着更好的经济条件,使得大批外来人口涌入沿海城市,这些都是我国人口分布情况得到一个良好的解释。

二、“以图导学”在初中地理课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这一环节需要教师对每节课所教内容有一个良好的把握,循序渐进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开始时展示一些与同学原来学过的知识相结合,并有一定难度,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对课程进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导入,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

中国初中地理知识点例5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6-0125-01

引言

在中国,地理教育一直被视为环境保护宣传与教育的先锋。但是至今为止,地理教育依然有一些职责不到位的方面。我研究过初中地理教学,并对初中生做了关于地理知识的问卷调查。事实证明,初中生获取的地理知识面还是非常广泛的。初中生主要关注的地理知识是自然方面,包括地形地势,大陆海洋分布,天气气候,山川湖海等。还有人文环境,包括城市分布,地理位置,交通发展,工业农业等。但是他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认知还是非常欠缺的,对“环境保护”这一概念了解少之又少。这足以证明初中地理教育中环境教育存在错位的状况。

要想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明白每一个人身上肩负着的环保使命,初中地理教育必须着力于环境保护教育方面,注重对学生环保教育,我个人认为可以从这几点做出改正:

一、在环境保护方面,培养学生未雨绸缪的能力

在我国的初中地理教育中,地理教材可以添加我国从古至今历史上发生过重要环境灾害的事件,并将其进行比较。详细地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1.添加遭受水资源问题的地区,例如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水资源严重稀缺的华北地区,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表达自己的感受,向学生传达珍惜水资源的理念;2.添加植被覆盖面积在逐渐减少的地区,例如逐渐荒漠化的西部地区,并思考荒漠化造成的后果,唤醒学生植树造林,减少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纸张的意识;3.添加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气候变化带来影响的地区。详细分析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4.添加遭受土地资源问题的地区,例如重工业随意排放污水导致土地污染,描述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我个人觉得利用这几点,可以帮助学生知道人与自然紧密的联系,每个人在环境保护上都应未雨绸缪。

二、采取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进行地理教学

地理教材描述存在一定局限性,若是能够在理论教学中融入实践体验,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学习地理知识,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学校可以主动联系当地环保部门,帮助初中生进行户外考察,也可以请相关环保工作人员对初中生进行演讲,或者组建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课下能够了解环保知识。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利用采集的信息分析当地环境是如何对当地人们产生影响的。这样做的目的就在于让学生们明白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主动从生活中的小事去保护环境。

三、向学生展示环境保护理念和日常的环保行为准则

我国初中地理教材在有关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如何保护环境方面很是欠缺,而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国家的学生更加需要知道在我国环境保护是如何进行的。这是我国在初中地理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初中生本身年纪尚小,还未完全有准确的判断能力。我国的初中地理教育需要在環境保护方面对初中生进行引导,在了解不同地区的学生具有的环境保护理念与他们日常的环保行为之后,能够让初中生学习精华,促进学生树立环境保护理念,主动承担生活中的环境保护责任。

四、我国初中地理教材应介绍环境法条例

以下这些是初中生应该了解的常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1989年12月26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上通过并施行。它的基本内容包括总则、环境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法律责任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规法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还签署了几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公约,如《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修订本)》,《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关于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和《防治荒漠化公约》等等。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向初中生普及这些环境法,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在环境保护中自己应该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促使学生们自觉保护环境。

五、我国应对从事教育行业的人的综合素质严格把控

都说教师是园丁,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展现了辅助协作的作用。根据问卷调查表明,从事教育行业的工作者大多都具有环保意识,但因为在初中地理教育中,环境教育所占比例较小,老师们对这方面的讲解自然而然就会减少。而少数教师自身对环保意识的认知不深刻,在教学中,自然不会将环保理念传授给学生,久而久之,环境教育在初中地理教育中所展现的方面也越来越少。然而,在当今社会,拥有环保意识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树立环境保护的忧患意识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前提。这就要求作为一名从事初中地理教学的老师要时空应该明白自身的责任,不断学习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提升个人环境教育的认知,全面介绍环境保护的内容,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跟上大环境下实时更新的教育知识步伐,促使地理教师能够合理地向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六、结语

环境保护意识的树立和提升是当代教育事业重要的教育发展方向。我国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保护,学生作为祖国新一代的未来,更加需要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若是初中地理教育中环境教育一再错位,这不仅仅影响到我国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知,还影响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方针政策的实施。地理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环境教育,两者联系紧密,而且我个人认为在初中地理教育中,可以把环境教育视为关键知识,着重讲解。除此之外,环境教育是作为一个人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应该终生坚持的学习点。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方式来获得环境教育。这要求我国人民共同努力,采取各种方式向他人介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要求自然,人文和经济环境三者之间互相平衡,并能够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正勇.初中地理教育中环境教育的错位与整合[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41). 

[2]韩明.初中地理教学与环境整合的研究[J].东西南北:教育,2017(3):00189-00190. 

中国初中地理知识点例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0.145

就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而言,德育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但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学校仅仅注重了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与之相伴的德育教育,这使得基础教育的作用未得到有效的全面发挥,学生的全面发展势必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这种单纯传授基础知识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必然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

就初中地理教学来说,其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可谓是唾手可得。从某一种程度而言,地理学科其实不光包含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其中还包含了丰富的德育知识,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对地理学科内容进行合理把握,就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身边的某些地理现象或知识,并从深层次去理解这些地理现象或知识,从而正确地认识地理环境之间的具体关系,从而能够对我们的祖国有着更为全面的认识,进而能够对世界有着清晰理智的认识。随着学生对初中地理的不断深入学习,学生开始对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有所了解,从全局意识的角度认识了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激发学生从内心深处对自己所在的这片土地的挚爱,让学生自觉地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伴随着学生Φ乩硌习的不断深化,进而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等等。

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牢牢把握好课堂教学,在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上打一场渗透德育的硬仗,使学校教学的目标得以实现、任务得以完成。作为一名长期奋斗在教学第一线的初中地理教师,对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进行了多次深入学习,不断尝试着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当前的初中地理教学之中。

一、在地理教学中深挖教材促进德育教育

初中地理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地理基础知识,也承载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因为其具有极强的思想性,所以能够对学生起着极为重要的教育作用。我们可以在地理教材中发现有关国情教育的相关内容,还可以发现大量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地理观念渗透融合的教育内容,这些内容中包含了人口观、资源观、发展观以及国际合作意识等。因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本着以课本内容为参照,社会热点现象为辅助的基本原则,用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及心理成长状态的方式,巧妙地将地理学科中的思想性和知识性有机地融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使得德育教育的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述我国疆域或者领土的知识时,可以将近现代的历史知识结合起来,也可以将当前时事政治的相关知识结合起来。在与近现代史的结合方面,可以从历史上周边部分邻国对我国东北、西北大片领土进行侵占的史实,以此唤醒学生强烈的爱国情绪,从思想深处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又如,教师在进行国情方面的教育时,不要光告诉学生我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地理位置优越等优势,还要向学生讲述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旱涝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劣势。让学生既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有足够的物质保证,又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重困难,使学生不被现在舒适的生活所麻痹,唤醒了学生的危机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一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此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再如:在认识“都江堰水利工程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作用”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化静为动,让学生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这样就能超越时空限制,让学生真正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原理,有助于学生科学直观地认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伟大,这样也极大地增强了学生民族自豪感,让“文化自信”不知不觉地渗进学生的血液之中!

二、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比较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可以运用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各种图表来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比较。课本中的图表将大段的文字知识进行了具体化体现,使得学生能够一目了然地获取其中的数据信息,这对于当前初中地理教学的德育教育渗透,有着不俗的作用。如在讲述到我国自然资源的相关问题时,书中图表清晰地体现了我国各种自然资源现存的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人均占有量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等,学生通过简单的比较就可以直观地看出,我国的自然资源虽然种类繁多且储量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是资源大国中的“弱国”。同时学生还会惊奇地发现,我国用不足世界百分之十的耕地,养活了地球上约占五分之一的人口,不得不赞叹“这是一个奇迹”,这可以说是世界上的一大创举,为整个世界的健康稳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学生对图表进行比较学习时,教师也还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讲解,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均意识,从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让学生懂得我国自然资源的真实现状,让学生真正了解人口、资源、经济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

三、将德育教育延伸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之外

虽然说课堂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课外活动对德育教育的重要促进作用。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指导学生建立起地理课外兴趣小组。让学生将地理知识的学习从课堂教学向课外活动延伸,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完成德育教育的相关工作。

例如,教师可以大胆带领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飞速发展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通过课外活动来找寻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就目前而言,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速度的加快,各种经济刺激计划的不断实施,特别是五年一度的发展规划的持续出台,各地的城镇风貌都有了较大的改变。由于这种改变是持续不断的一点点发生的,所以不太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学生如果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调研,势必会被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所震撼,让学生感受到了祖国未来的发展正等待着他们的参与,从而增强学生强烈的责任意识。

众所周知,教师教学的基本目的就是“教书育人”,向学生传授地理知识是为“教书”;通过地理知识中所蕴含的大量德育内容,让学生明白地理知识之外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等内容是为“育人”。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己在日常教学中的一言一行,只有这样才能做好“教书育人”,才能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地理教学工作之中,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为学生的未来指引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中国初中地理知识点例7

长期以来,初中地理教学面临着内容多、教学课时少、知识体系复杂、难度较大等问题,再加上地理在初中阶段被视为副课,导致学生以应付考试为目的,以机械记忆为方法,处于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从而导致学习知识掌握不牢固,学习地理能力差,考试成绩低下等不良后果,直接影响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和高考成绩,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如何改进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考试成绩,使学生变得会学、易学、乐学、想学,已成为每个初中地理老师的当务之急,也是每个初中学校教育教学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基于以上情况,结合本人多年初中地理教学经验,将初中地理教学中有待改进的方面提出如下看法:

一、宣讲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的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而地理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又显出巨大的优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地理教学的价值,终于认识到:人类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都会含有大量的地理成份,如人口增长、粮食缺乏、环境污染、土地沙漠化、水旱灾害、种族冲突等。认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初中地理教学负有更大的责任。使学生接受有用的地理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质,以应对这些困难和问题的挑战。

不仅如此,地理对人类文明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解决全球危机,在重大工程建设、流域治理、国土整治、区域开发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能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增强地理教学的感染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进行教学

现代媒体教学可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直观具体的视觉形象,变难为易,变枯燥为生动。如用计算机模拟大陆的漂移、海陆的变迁等,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形声图文的有机结合,如让学生亲临其境,既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又可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吸收知识。

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教学难点化解成一个个悬念,可降低教材难度,形成教学坡度,吸引学生带着问题一步一步探索,逐级攀登,掌握知识要点。从而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解惑的成功中获得满足感、自豪感,积极探索,形成求知的良性循环。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使地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1)尽可能增大课堂的活跃性、开放性。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在教学中适当插入一些地理发展史、地理新发现、趣闻和故事。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和开放的氛围中认识研究问题,既增长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准确及时地抓住生活中的地理“热点”问题,如青藏铁路、淮河的水污染及其治理、朝核问题的六方会谈等实例,进行宣传剖析,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欲望。

(2)加强乡土地理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将学校所在地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身边的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如让学生感受家乡有哪些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有哪些污染,并找出污染源,同时提出治理的措施等。通过激发学生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构想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走出课堂,在实践中消化和运用知识。让学生走出校门,参观考察,以便了解自然和社会,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人口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自然实害、饥荒等。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对课本中所学到的抽象知识的消化,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并体会知识的功效,获得成功的乐趣。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的地理课外活动,如建立地理兴趣小组、进行气象观测、制作地理教具、出版地理手抄报、举办人口环境教育专栏、召开主题班会、举办地理知识竞赛、环保演讲比赛等。

以上这些地理课外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激发学习热情、培养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磨练意志,培养其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意义重大。

二、通过学习中国地理,唤起学生爱国之情

不难发现,中国地理每个章节都蕴涵着丰富的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通过这些内容,可以教育初中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此,教师在教学中根据中国地理教材内容,深挖自然地理中的爱国主义素材,充分利用伟大祖国壮丽的山河,富饶的资源来唤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中国初中地理知识点例8

1.注重对初中知识重点和难点作业的布置

在初中数学作业的布置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目标和培养计划,结合知识点对其中的重点、难点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拓展学生发散性思维,增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难点往往是学生知识的盲点,教师通过对难点以作业的形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测验,把握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学习能力进行动态监督,帮助教师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和教学。通过对重要知识点的作用布置,可以使学生对初中数学重要知识点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和运用,为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让学生对整个数学制度逻辑能够合理地掌握,构建更加完善、科学的数学知识架构和逻辑。

2.重在“质”而非“量”

教师在布置数学作业时要清晰地认识到:初中数学作业质比量更重要。笔者通过调查走访,发现现阶段我国初中数学作业的量很大,但是其质很堪忧。为此教师要根据教学计划和安排,对教材知识进行精炼,通过对典型例题作业的布置,使学生能够对各个知识点之间进行融会贯通,以点带面,以典型例题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减负的同时也能对知识点有一个很好的把握,不仅仅提高了数学作业的效率,而且可以使学生有更多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促进初中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健康发展。

3.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并解决数学作业中的问题,加强监督,防止舞弊

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性的评价仍然是以学生为主,学生能否很好地学习和吸收知识直接关系到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性。为此,教师要在课堂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特别要注重对学生方法论的引导。鼓励学生多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监督,防止其舞弊。

例如,在布置有关一次函数y=ax+b的作业时,作业的要求是根据一次函数的定义理解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数学函数关系,为此,教师要提醒学生利用以前学过的坐标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其定义,如:

y=2x+1其函数图象如下图所示,

[y=2x+1][y][x][O][-0.5][1]

结合函数在坐标轴上的走势可以清晰明了地看出该函数的数学函数性质,也可以让学生综合所学,拓展思维。

4.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作用评价体系

中国初中地理知识点例9

通过形成高效课堂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师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更是新课程教育改革途径当中的必然走向。教师在工作中将提升课堂实际效率作为重点内容,通过开展和谐、有效的初中地理课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整体效率,并在此基础上强化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一、初中阶段地理课程教学问题与现状

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初中阶段地理学生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形式都应当进一步被优化,地理课堂也应当不断构建和谐高效模式。

1.教学内容知识面狭窄

初中阶段的地理是高中或者是更高层次教学的基础,是为学生掌握更深层次内容的基点,因此教材当中所包含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造成学生在接受知识内容的时候,不能够激发学习兴趣。

2.趣味性不足

初中阶段学生并没有对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有深刻认知,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也就无法对地理学习有更多的重视。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因此也会受到影响。

二、努力构建初中地理学科和谐高效课堂的策略

1.丰富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满足学生对新知识内容的渴求,教师为此应当根据教材与课堂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地扩充与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体系。增添实际的案例内容,并促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刻地理解与感受地理知识并形成趣味性。例如,教师在让学生掌握有关世界时差知识内容时,就可以将这一节课中的内容与之前所学的地球运动知识点相结合,并让学生进行实际演示,一个学生扮演地球,另一个学生则表演太阳。这样学生通过自传与公转就能够完成地理直观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2.构筑地理学科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对学科产生学习愿望的最直接动力,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教学中。地理学科具有这样的绝对优势,为此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这对于促进教学任务的高效完成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学习小组,并通过竞赛的方式让学生进行竞争,教师问“湖北省简称”,学生抢答“鄂”。这样的教学课堂也会更加富有生机。

3.创新地理课堂教学方法

在初中地理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根据新课程的改革模式进行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辅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应当根据课程教学的辅作用,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产生的问题。例如,学习有关美国地理知识内容时,教师可通过让学生自我发现资源的方式获得信息内容与知识点。

综上所述,当前教育的工作重点是将高效课堂的模式应用在我国初中阶段地理学科当中,不断稳步推进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任务,从整体上实现学校教学的高效率,不断培养学生在和谐高效课堂中提升综合素质,为我国培养优秀人才提供重要保障。

中国初中地理知识点例10

地理知识是一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体系,学习地理能够使人们很好地了解现实世界,快速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不仅让教师充分结合生活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促使学生积极探索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发展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一、结合生活情景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心理学相关理论认为,情绪情感受到客观事物或者外部情境的直接影响,客观事物或外部情景符合主体需要时,引起个体积极肯定的情绪情感,并使个体乐意保持当前状态。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创设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情境,将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自身需求,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初中学生的阅历有限,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创设情境,有利于唤醒学生经验,使学生产生共鸣,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和经验,完成新知识的构建,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苏伊士运河时,可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创设“出门旅行”的情境,设计从我国沿海地区乘船到法国旅行的不同航线,如“先横渡太平洋到达巴拿马运河后再横渡大西洋,最后达到法国”、“从泉州港出发,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好望角后,进入大西洋”、“从泉州港出发,过南海,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最后达到大西洋”等,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直观展示不同航线,让学生自由选择航线并说明理由,引导学生明白三条航线中最短的一条需经过苏伊士运河,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苏伊士运河在世界航海中的重要性。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到国外旅行”的情境,调动学生思考讨论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运用生活案例

地理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衣食住行等人类活动及风雨雷电、气候气象等自然现象都蕴含地理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和任务,注意收集生活中蕴含的地理信息和知识,大胆地将生活中的素材融入教学内容中,不拘泥教材,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不同类型的教育资源,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事例让学生分析,运用生活案例,丰富地理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热情。如在教学“衣食住行”的知识时,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有关,如我国“北面南米”之说,是由于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青藏高原牧民穿一个胳膊可以露出来的藏袍是因为该地区气温日差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本地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与其他地区的不同点”为教学案例,将地理学习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对本地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特色进行总结,并指导学生对产生这些特色的原因进行分析,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观察、质疑,说出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积极寻找生活中蕴含的地理问题,鼓励学生讨论、交流气候、环境等对人们衣食住行的影响,不仅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而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本地区的了解,积累知识,同时与学生身边的生活相关,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对当地风土人情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注重实践应用

学习地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在生活中运用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只有通过对知识的实际运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感悟,才能将所学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生成和构建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使学生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并进一步明确地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价值,从而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如在教学“水资源”时,先引导学生对近年来发生的重大旱灾进行回忆,让学生了解虽然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体会到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但我国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国家之一,再让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见过哪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进一步让学生思考针对日常生活中这些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有什么建议?如果要你为“世界节水日”拟一个宣传主题,你会怎么写?如果你是水利部部长,你会提出什么样的节水措施?等等,让学生通过交流、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为使学生在实践中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扩展地理教学空间。如在教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时,组织学生调查附近河流的污染情况和造成的后果,让学生通过问卷调查、在图书馆、网上搜索相关资料等途径,深入了解环境破坏带来的危害,还可指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制作保护河流标语和宣传画报等。在活动过程中,不仅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内容,而且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关注焦点时事

教材是事先编好的,而实际生活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教材内容往往与实际生活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关注生活中的焦点、时事、新变化等,获取其中与地理学科相关的信息,以此补充教材,融时事于地理教学中,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如可联系2014年“巴西世界杯”,让学生分析南美洲有哪些国家,南美洲的气候类型、巴西在南美洲的位置、世界最宽的瀑布伊瓜苏瀑布在巴西的位置、巴西总人口及人口主要分布地带和原因、巴西的首都、巴西最大城市、城市化水平、居于世界前列的农产品等,还可进行时差计算,如德国对阿根廷的决赛本地时间是7月14日03:00,此时北京时间是几点?通过与学生关注的热点时事相结合,让枯燥、深奥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鲜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运用焦点时事,还有助于将德育、时政等融入教学中,促使学生关注国家、国际时事。

五、结语

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将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运用生活化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积极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关注焦点时事,让地理走进生活,促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地理,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学以致用,达到初中地理教学的最终目的。

中国初中地理知识点例11

1前言

在我国当下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早已实现较为广泛的普及应用,而这一技术实现的多媒体教学也切实提高了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水平。但据笔者调查得知,我国当下很多初中地理教师存在多媒体教学使用不当的问题,这类问题的出现大大影响了初中地理的教学质量,而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设法实现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较好融合。

2多媒体教学的特点

为了较好完成本文就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有效融合分析展开的研究,首先需要深入了解多媒体教学。所谓多媒体教学,指的是一种结合多媒体技术实现的教学形式,多媒体设备或互动式白板设备是这一教学开展的基础。多媒体教学本身具备融合图、文、声的特点,这就使教师能够结合各类课件或影视频资料开展具体的教学,学生也能够在这种多样化的教学中得到更好的教育。总的来说,多媒体教学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1]。提高教学的形象性与趣味性对于我国当下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多媒体教学虽然不算什么新鲜事物,但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具备的形象性与趣味性,还是能够较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这就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投身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中,而多媒体教学所营造的教学氛围也将更进一步提升这种学生的主动性。如在黄土高原相关知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在课程导入环节播放质量较高的黄土高原相关影视资料,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够在具体知识传授前实现较好的激发,这对于地理教学的更好展开自然会带来较为积极的影响[2]。使学生更好理解抽象知识对于初中地理教学来说,相较于其他科目的教学内容,地理相关的知识概念往往具备较强的抽象性特点,这就使得传统的地理教学方式往往不能较好实现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对于应用多媒体的初中地理教学来说,丰富的音频、图像、视频能够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进行较好的展示,使得地理知识通过一种形象具体、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了解各类地理知识,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自然就能够实现较好的提升。如在进行影响天气因素的讲解时,传统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理解锋、气旋、反气旋等地理知识概念,地理教师利用网络中收集的视频课件,能够较为直观地将这类地理知识概念展现给学生,学生也能够在短时间内较好理解这类地理知识[3]。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果有教师研究过教育心理学,就应该了解,人类接受知识的过程主要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渠道,而视觉与听觉在其中发挥着最为主要的作用。这就使得多媒体教学在视觉与听觉方面具备的优势能够很好地满足初中地理教学需求,这种满足自然会大大提高初中生地理学习效率。如在进行洋流相关地理知识的讲解时,虽然传统教学方式能够通过教材中的洋流相关图片展开这一地理知识的教学,但在多媒体技术教学中,教师能够应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动态洋流的性质以及流经区域,并能够同时展示世界范围内的著名渔场。这种同时满足学生视觉与听觉的教学方式,自然能够使学生更为清晰透彻地了解洋流相关地理知识,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也能够以此实现较好的提升[4]。增加课堂信息容量地理本身属于一门区域性、综合性、动态性较强的学科,虽然初中地理所教授的地理知识尚较为浅显,但这些特征已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表露无遗,所以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会在很短时间完成大量涉及各国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地理知识的讲解,这种教学方式自然会影响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而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中,这一问题能够实现较好的解决。之所以说多媒体教学能够较好地解决历史知识量较大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多媒体教学能够大量节省教师的板书、绘图甚至讲解时间,这自然为初中地理教学的更好展开提供了有力支持[5]。

3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了解了多媒体教学具备的优势后,还需要深入了解我国当下初中地理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经验与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将这一问题表述为形式多于内容、课堂教学灵活度不高、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水平有限等三个方面。形式多于内容在我国当下很多初中地理教学中,一些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是追随潮流,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情况极为常见,这就使得形式花哨的教学内容大量充斥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大量且盲目应用影像资料、课件开展教学就是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如一些教师常常应用多媒体播放动画相关教学资料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但这一过程中却缺乏对学生的思维引导,这就使得学生往往在观看过相关动画短片后,不能够较好吸收其中的知识,相关地理知识教学效果极为有限[6]。课堂教学灵活度不高对于我国当下的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来说,从网上下载课件或手动制作课件是展开这一教学的主要方式,而多媒体课件可以称得上是这一教学的核心,在应用课件展开的地理教学中,学生往往只能按照教师的课件安排展开地理知识的学习,而如果这一过程中教师完全依据课件而不考虑教学实际情况,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受到直接影响。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优秀的教师能够通过备课以及对学生的了解,在实际地理教学中随机应变实现教学的高质量展开;但在应用课件后,很多地理教师的教学灵活性大大降低,师生之间的交流也随之减少,忙着操作电脑控制课件播放,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常态,这自然影响了地理教学的较好展开。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水平有限除了上述两方面问题外,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水平有限也是我国当下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直接将课本内容移植到课件中,界面较为死板或较为花哨,课件信息量过大等,都属于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在这种课件支持下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感觉多媒体教学的开展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跟不上教学进度的情况在这种状况下也较为常见,这些都说明了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对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展开所造成的影响。

4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中融入传统教学积极要素的策略

结合上文内容,能够较为直观地了解多媒体教学以及这一教学形式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而在下文中,笔者将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对实现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效融合的策略展开详细论述,希望这一论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初中地理教学的更好展开提供支持。应用传统教学中的“因课制宜”观点展开多媒体教学为了实现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效融合,相关初中地理教师必须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是否应用多媒体教学。对地理相关的微观现象、宏观现象、动态变化等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地理知识内容,就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实现对这类地理知识的理解;而对于一些较为容易理解的地理知识来说,如果简单的板书与板画就能够满足相关知识点的教学需求,地理教师就不应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开展具体的教学,而是应采用传统方式以实现最优的教学效果。注重发挥教师特长和教学主导作用对于不同的初中地理教师来说,教师的性格、特长、教学风格也必定存在较大的差别,这就使得初中地理教师必须在开展多媒体教学时紧贴自身特长,才能够保证较好的教学效果。对于长期参与初中地理教学的教师来说,很多教师会拥有一套完善的教学方法,但这一方法在这类教师刚刚接触多媒体教学时大多不能够实现较好的应用,相关教师必须避免强行应用多媒体教学,而是应在加深自身对于多媒体教学了解后,逐步实现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的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初中地理教学更好地展开。应用传统教学“因材施教”方式开展多媒体教学我国传统教育自古便追求“因材施教”这一目标,但在现代地理教学中,兼顾每一个学生开展具体地理知识的教学,显然很不实际,所以相关教师必须参考不同班级学生的整体基础完成具体的教学方法选择。例如:基础较好的班级,适当加大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比例;基础较差的班级,则应减少多媒体教学并增加地理知识的讲解,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最大限度的因材施教下提高地理知识掌握水平,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也将不断提高。

5结语

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在近些年实现较为长足的进步,但农村与城市存在的教学水平差异必须引起重视。为此,地理教师必须在应用多媒体教学时考虑学生的基础与学校多媒体设备情况。此外,对于从网络中下载的教学相关课件,相关地理教师也必须考虑其是否与学生的水平相匹配,这样才能保证初中地理教学具备较高的教学质量。因此,地理教师想开展好初中地理多媒体教学,就可以采用传统教学中的“因课制宜”“因师制宜”“因生制宜”“因材施教”等积极要素,实现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互补,促进地理教学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张成奎.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23):156-157.

[2]赵献青.初中地理教师如何发挥多媒体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4(20):110.

[3]王霄.让多媒体真正为初中地理教学刷新提速[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5):152.

[4]惠祥瑞.分析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运用[J].成功:教育,2012(8X):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