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师德交流材料

师德交流材料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5-29 11:06:46

师德交流材料

师德交流材料例1

 ***乡中心完小是一所乡镇级中心完小,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思想,时刻不忘“开元启智,传承文明,人文并重”这一理念,切实围绕“转变观念,全面育人,提高质量”这一指导方针,抓师德、重管理、促和谐,全力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全校教师呕心沥血,用“爱”的理念诠释着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为了学生,全校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潜心研究教学教法,着力提升教学质量,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学生。正是由于老师们的竭诚努力,默默奉献,用自己的智慧引导一批批学生完成学业走向高一级学校。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已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状态,学校管理不断规范,人际更加和谐,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办学品位不断提高。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秉承“全面育人,以德为先,未必成才,但必成人”的理念抓实师德师风工作

(一)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努力构建师德教育新机制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和核心,乃教师立身之本。学校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与教师个人的言行息息相关。教师的师德好坏对教风、学风影响致关重要。从目前来看,我校大多数教师都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并善于奉献。面临繁重工作和清贫的生活,他们选择了坚持。带着这份坚持与执着,他们以自身崇高的师德和出色的教学技能培育出大量德才兼备的学生,得到了社会的赞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有极少数教师迷失方向,丧失了师德和人格,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如有的工作消极,纪律涣散;有的弄虚作假,沽名钓誉;有的成性,沉迷于麻将桌;有的吃喝玩乐,贪图享受;有的患得患失,事必讲报酬;有的上课不讲补课讲……种种现象的存在,不但亵渎了人民教师的形象,而且败坏了学校的声誉,也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这些教师中的另类事例成为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反面警示教材,时刻敲响“我是教师,勿越雷池”的警钟。

为强化师德教育,我校一方面积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另一方面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2008年9月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组织教师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活动中举办师德师风演讲,查找问题后自评和互评;聘请学生家长为“师德师风监督员”,以便定期面向学生和社会广泛征求师德师风建设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并紧紧围绕全面推动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和加强师德建设等方面深入开展自查,做到查摆问题不留情,处理处罚不手软,从而制止了一些不良的势头,为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实效,重塑师德,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我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把重塑师德放在首位,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教师的头脑,使每一位教师都牢固树立起爱岗尊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1、坚持政治学习不放松。学校每周一下午以学校或教研组为单位集中学习,突出抓好教师的理论学习,采取专题学习、自学思考、理论研讨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时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学习,并不断交流学习体会,同时通过报告会、看光碟等形式,认真学习和领会有关教育法规及师德建设的理论文献,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2、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及学校各项师德教育规章制度,要求全体教师对照进行自查自纠,明确方向,结合校园文化布局提出了我校教师的五种精神: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认真执着的敬业精神和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以此重塑师魂,不断增强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意识,提高依法执教的水平。

3、以教风带动学风建设。通过完善教师考勤制度,坚持考核质量监管,严肃考风考纪,完善评优评先评选推荐机制切实转变教风,促进了学生牢固树立以学习为第一要务的观念,大力推进校园美化、净化,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以班刊、校刊、班队活动和国旗下讲话等各种形式的学风教育,在师生中努力营造了勤奋好学、努力钻研、勇于实践的良好风尚,学生学习风气更加浓厚。

4、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一个学校的德育工作效果。学校坚持选拔师德优秀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同时严格对班主任工作进行定期考核评价,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搞好班级管理工作。要求各班主任备好班会课,做好班务日志,实行班干部轮流值班制度,以上好班会课为突破口,对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师德师风建设成绩喜人

首先, 教师普遍增强了“师爱”。师德的核心是师爱。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教师理应把爱心倾注于整个职业生涯中。切实承担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满怀对受教育者的真心关爱,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要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做爱岗敬业的模范。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就是“师爱”。这种师爱在我校教师中表现为无私地关注留守儿童和家庭贫困生,不放弃一个贫困生或学习后进生,多年来没有出现一例因教育态度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引发家长到学校告状或上访事件。

其次,校园师生人际关系和谐,教师们做到了有事当面讲,不背后乱讲或诋毁他人名誉。从而增强了大局观念,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人际环境。

再次,学校在施行管导结合的育人制度同时,还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每周一都要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同时由上周全校表现优秀的班级代表升国旗,极大地激发了全校各班级的竞争力。为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学校定期组织各班开展“预防未成年犯罪”、“ 安全教育你我他”等主题班会,同时,还聘请派出所副所长来校举办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

二、抓实各项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水平,为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我校的做法是:

1早在1999年秋季,我乡文教办就制定《***乡文教办关于中小学实行划片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和《班主任工作连带责任制》下发各校,在全区率先实行以村级完小为单位划片管理,每学期进行一次整体工作推进情况综合考核,由乡政府或文教办筹集资金,根据考核结果及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奖罚兑现,探索出了一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行之有效的途径。这一措施一直延续至今并逐年不断完善。

2、为了严肃考风考纪,确保教学质量的真实性,我乡历来十分重视教学质量考核监控工作,每学期由中心完小统一按片区安排交叉监考,抽调部分业务素质精干,责任心强的教师参与集中流水作业评卷确保成绩的真实性,并将教师所任学科考试成绩进行排名,在全乡教师大会或校长会上进行公布。对同年级同学科连续两次名列倒数第一的教师进行待岗或校际交流处理,收到了奖勤罚懒,奖优罚劣,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预期效果。

3、实行制度和情感管导结合的人性化管理。一方面积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对事不对人,杜绝了优亲厚友,厚此薄彼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积极站在教师的角度换位思考,思索教师、学生、家长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学校该怎么做?大力推动学校领导班子集思广益,倾听群众呼声,关心教师疾苦的工作作风的形成,促进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

4、与时俱进,立足校本,转变观念和教法。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校在强化常规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派人实施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要求参加培训人员认真参学返回后进行二级培训,宽大培训的受益面。同时立足校本,开展行之有效的校本研修,努力转变观念,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5、强化安全和疾病预防工作。安全和疾病预防工作事关学校稳定,我校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因校因地制宜的撰写预案、落实预防措施,有效地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和疾病在校园的蔓延。

三、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主题,突出“以人为本”这条主线,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自今年9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我校围绕 “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校,办人民满意教育” 活动主题,认真查找突破口和活动载体,按照上级党委的安排部署,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做了以下工作:

1、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使广大党员教师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学校怎么做的大讨论,认真撰写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找准了活动的突破口,有序地推进了活动的开展。

2、结合校园文化的布局,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给师生积极向上的熏陶。

3、认真查找学校行政在关心教职工方面存在的不足,把教师中午没有临时休息处所影响教师工作精力这一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给予落实到位,并积极筹划修建教师食堂,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4、针对召开教职工大会和发放落实科学发展观征求意见表收集到的意见或建议,认真研究落实措施,能够落实到及时落实,暂时不能落实到,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落实,无法落实到做好解释或答复。

师德交流材料例2

 ***乡中心完小是一所乡镇级中心完小,多年来学校始终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思想,时刻不忘“开元启智,传承文明,人文并重”这一理念,切实围绕“转变观念,全面育人,提高质量”这一指导方针,抓师德、重管理、促和谐,全力创办人民满意教育。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全校教师呕心沥血,用“爱”的理念诠释着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为了学生,全校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潜心研究教学教法,着力提升教学质量,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学生。正是由于老师们的竭诚努力,默默奉献,用自己的智慧引导一批批学生完成学业走向高一级学校。经过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已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状态,学校管理不断规范,人际更加和谐,教学质量稳中有升,办学品位不断提高。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秉承“全面育人,以德为先,未必成才,但必成人”的理念抓实师德师风工作

(一)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努力构建师德教育新机制

师德是教师的灵魂和核心,乃教师立身之本。学校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一所学校的校风校貌与教师个人的言行息息相关。教师的师德好坏对教风、学风影响致关重要。从目前来看,我校大多数教师都敬业爱岗、乐于奉献,并善于奉献。面临繁重工作和清贫的生活,他们选择了坚持。带着这份坚持与执着,他们以自身崇高的师德和出色的教学技能培育出大量德才兼备的学生,得到了社会的赞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有极少数教师迷失方向,丧失了师德和人格,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影响。如有的工作消极,纪律涣散;有的弄虚作假,沽名钓誉;有的成性,沉迷于麻将桌;有的吃喝玩乐,贪图享受;有的患得患失,事必讲报酬;有的上课不讲补课讲……种种现象的存在,不但亵渎了人民教师的形象,而且败坏了学校的声誉,也有悖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求。这些教师中的另类事例成为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反面警示教材,时刻敲响“我是教师,勿越雷池”的警钟。

为强化师德教育,我校一方面积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另一方面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2008年9月教育部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认真组织教师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活动中举办师德师风演讲,查找问题后自评和互评;聘请学生家长为“师德师风监督员”,以便定期面向学生和社会广泛征求师德师风建设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并紧紧围绕全面推动素质教育,规范办学行为和加强师德建设等方面深入开展自查,做到查摆问题不留情,处理处罚不手软,从而制止了一些不良的势头,为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实效,重塑师德,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我校十分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把重塑师德放在首位,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教师的头脑,使每一位教师都牢固树立起爱岗尊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1、坚持政治学习不放松。学校每周一下午以学校或教研组为单位集中学习,突出抓好教师的理论学习,采取专题学习、自学思考、理论研讨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及时对党的方针政策进行学习,并不断交流学习体会,同时通过报告会、看光碟等形式,认真学习和领会有关教育法规及师德建设的理论文献,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2、组织全体教师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年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及学校各项师德教育规章制度,要求全体教师对照进行自查自纠,明确方向,结合校园文化布局提出了我校教师的五种精神: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认真执着的敬业精神和终身从教的献身精神,以此重塑师魂,不断增强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意识,提高依法执教的水平。

3、以教风带动学风建设。通过完善教师考勤制度,坚持考核质量监管,严肃考风考纪,完善评优评先评选推荐机制切实转变教风,促进了学生牢固树立以学习为第一要务的观念,大力推进校园美化、净化,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展以班刊、校刊、班队活动和国旗下讲话等各种形式的学风教育,在师生中努力营造了勤奋好学、努力钻研、勇于实践的良好风尚,学生学习风气更加浓厚。

4、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到一个学校的德育工作效果。学校坚持选拔师德优秀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同时严格对班主任工作进行定期考核评价,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搞好班级管理工作。要求各班主任备好班会课,做好班务日志,实行班干部轮流值班制度,以上好班会课为突破口,对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三)师德师风建设成绩喜人

首先, 教师普遍增强了“师爱”。师德的核心是师爱。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教师理应把爱心倾注于整个职业生涯中。切实承担教育者的社会责任,满怀对受教育者的真心关爱,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教师的基本要求。要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做爱岗敬业的模范。要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这就是“师爱”。这种师爱在我校教师中表现为无私地关注留守儿童和家庭贫困生,不放弃一个贫困生或学习后进生,多年来没有出现一例因教育态度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引发家长到学校告状或上访事件。

其次,校园师生人际关系和谐,教师们做到了有事当面讲,不背后乱讲或诋毁他人名誉。从而增强了大局观念,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人际环境。

再次,学校在施行管导结合的育人制度同时,还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来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每周一都要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同时由上周全校表现优秀的班级代表升国旗,极大地激发了全校各班级的竞争力。为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学校定期组织各班开展“预防未成年犯罪”、“ 安全教育你我他”等主题班会,同时,还聘请派出所副所长来校举办专题讲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

二、抓实各项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学校的管理水平,为了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我校的做法是:

1早在1999年秋季,我乡文教办就制定《***乡文教办关于中小学实行划片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和《班主任工作连带责任制》下发各校,在全区率先实行以村级完小为单位划片管理,每学期进行一次整体工作推进情况综合考核,由乡政府或文教办筹集资金,根据考核结果及教育教学质量进行奖罚兑现,探索出了一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行之有效的途径。这一措施一直延续至今并逐年不断完善。

2、为了严肃考风考纪,确保教学质量的真实性,我乡历来十分重视教学质量考核监控工作,每学期由中心完小统一按片区安排交叉监考,抽调部分业务素质精干,责任心强的教师参与集中流水作业评卷确保成绩的真实性,并将教师所任学科考试成绩进行排名,在全乡教师大会或校长会上进行公布。对同年级同学科连续两次名列倒数第一的教师进行待岗或校际交流处理,收到了奖勤罚懒,奖优罚劣,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预期效果。

3、实行制度和情感管导结合的人性化管理。一方面积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对事不对人,杜绝了优亲厚友,厚此薄彼的现象发生。另一方面积极站在教师的角度换位思考,思索教师、学生、家长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学校该怎么做?大力推动学校领导班子集思广益,倾听群众呼声,关心教师疾苦的工作作风的形成,促进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

4、与时俱进,立足校本,转变观念和教法。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校在强化常规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派人实施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培训,要求参加培训人员认真参学返回后进行二级培训,宽大培训的受益面。同时立足校本,开展行之有效的校本研修,努力转变观念,改进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5、强化安全和疾病预防工作。安全和疾病预防工作事关学校稳定,我校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因校因地制宜的撰写预案、落实预防措施,有效地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和疾病在校园的蔓延。

三、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主题,突出“以人为本”这条主线,争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自今年9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以来,我校围绕 “走科学发展路,建生态文明校,办人民满意教育” 活动主题,认真查找突破口和活动载体,按照上级党委的安排部署,做到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创新,做了以下工作:

1、通过组织集中学习和分散自学,使广大党员教师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明确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开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学校怎么做的大讨论,认真撰写学习笔记和学习心得,找准了活动的突破口,有序地推进了活动的开展。

2、结合校园文化的布局,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给师生积极向上的熏陶。

3、认真查找学校行政在关心教职工方面存在的不足,把教师中午没有临时休息处所影响教师工作精力这一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给予落实到位,并积极筹划修建教师食堂,以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4、针对召开教职工大会和发放落实科学发展观征求意见表收集到的意见或建议,认真研究落实措施,能够落实到及时落实,暂时不能落实到,积极创造条件争取落实,无法落实到做好解释或答复。

师德交流材料例3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近年来,我局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高度,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并以此为抓手推动教育行风建设,树立教育工作廉洁、高效的形象,提高教育工作在人民群众中的公信力和满意度。我县的师德师风建设,努力做好了“组织、制度、考评、活动、奖惩”五篇文章,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做好“组织”文章,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领导

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时代性强,要求高,任务重,责任大。为此,我局从组织机构建设入手,层层落实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责任,形成局校联动,齐抓共管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县局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成员为副组长,有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师德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局人事股专抓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全县各学校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也成立了相应领导机构。同时,建立了师德建设工作领导责任制,明确规定局党委书记为全县师德师风建设第一责任人,各学校校长为本校师德师风建设第一责任人,对工作实行问责制和责任追究制。要求各学校在制定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时把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政、工、团等密切配合,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作体系。

二、做好“制度”文章,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教师的行为失范、职业腐败和职业犯罪是师德师风建设必须解决好的一组突出矛盾。近年来,我局针对教师队伍中出现的一些有悖于师德师风建设的行为和现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和制度。一是为加强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巩固师德师风教育成果,树立教育新形象,出台了《关于严禁教师有偿家教和校外违规办班的通知》和《关于禁止强制学生征订(购买)教辅资料的规定》,并在县电视台进行了公告,向全县人民作出公开承诺,对一经查实的有偿家教和校外违规办班等违纪行为决不姑息,依纪从严查处。为了全面禁止教师有偿家教和强制学生征订(购买)教辅资料的行为,我局根据党风廉政建设要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等规定,对违纪教师作出:立即调往边远山区、停发五年绩效工资、终生低聘一级教师职称和永远不享受县直学校选调教师考试资格的硬性规定;对相关学校校长进行问责,采取诫勉谈话直至撤销校长职务的行政处分的措施。二是出台了《关于严禁教职工参与违规招生和从事保险业务的通告》,全面清理整顿教职工参与违规招生和从事保险业务等违规行为,要求已参与违规招生和从事保险业务的教职业工与外县招生机构和个人脱离关系,与保险公司自行解聘用人协议,有违规者,一经查实,一律按落聘处理。三是为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根据国家《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南城县中小学教师十项个人信用承诺制度》,并在县电视台播放,接受全县人民监督。紧密结合教育系统腐败风险预警防控工作,指导和帮助学校、教师查找腐败风险点,制订防控措施,绘制各项工作腐败风险防控流程图,逐步建立起惩防并举的工作机制,全面提高了全体教师廉洁从教的自觉性和防腐拒变的能力。

三、做好“考评”文章,促进师德师风建设落到实处

我局坚持把考评作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环节。一是完善师德考评办法。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师德考核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个等次。建立师德考核档案,每年将师德考核结果载入教师师德档案,并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提拔任用、晋级、聘用、评优评先和绩效工资评定的重要依据。二是严把教师准入师德关。在教师资格认定、新教师聘用工作中,加强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品质的考察和考核,严格把好师德师风关,对考察考核不过关者,不予认定和聘用。三是将师德建设纳入学校年终考评。长期以来,我局始终坚持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考核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纳入到督导评估体系。每年对各学校教育工作目标考评时,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为必查项目,并加大权重,对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考核排位后三名的学校,实行“黄牌” 警告,责令限期整改。四是实行师德师风问题“一票否决”。对在师德师风上出现问题的教师,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在年终考核时,不能评为“优秀”等级;对问题严重,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教师,给予行政处分,并在年终考核时定为“不称职”等级,在晋升职务时予以一票否决。对出现师德问题的学校,取消学校和校长的评优评先资格,造成恶劣影响的,给予校长降级或撤职处分。

四、做好“活动”文章,搭建师德师风建设平台

在师德建设工作中,我局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提升工作实效。一是开展“师德建设年”教育活动。为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我县教育系统以“正师风、扬师德、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为主题,深入开展“师德建设年”活动,引导和激励全县中小学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书育人、敬业爱生、遵纪守法、为人师表,争做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和职业精神影响和教育学生。二是开展师德问卷调查。针对教师的从教行为,我局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问卷调查,广泛收集方方面面的意见,发现不良现象,全面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增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丰富了“创先争优”活动的内涵。三是开展师德承诺活动。我局在全县各学校开展了“做满意教师,创和谐教育”和“禁止有偿家教”等师德承诺活动,组织广大教师利用家长会、教师会等形式进行书面和口头师德承诺。要求全体教师模范履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八不准”》等师德师风建设规定,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争创先进教师集体,争做人民群众满意的教师,建立良好的校家关系和亲密无间的师生关系,塑造教师公众新形象。四是开展“以学促建”活动。以学习符爱起、郑培民等先进人物事迹为契机,在全体教师中积极推动“比奉献、比育人、比业绩”的“三比”竞赛活动,评选出年度“十佳师德标兵”,以学促建,有效改观了全县教师队伍整体精神风貌。

师德交流材料例4

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年来,我担任班主任工作十几年。我以一种敬业、乐业、奉献的精神,默默耕耘,始终把培养下一代作为自我至高无上的事。“言传身教”是我作为引导者,领路人而一贯奉行的工作作风。作为一名教师,我时时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来衡量自我,做学生的表率。人们常说,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我想:作为一个班主任教师,应“不以善小而不为”,应从我们亲自弯腰拾起地上的一张废纸做起。这种师表形象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想,这就是师德的力量。“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要求学生做的,自我务必先做到,不允许学生做的,自我坚决不做。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我的言行,以良好的道德风范,对学生实施教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时时处处起到表率作用。

二、关心学生,循循善诱

真诚关心和爱护学生,不仅仅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关心,而且要具体体此刻实际行动上,无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我都尽自我最大的努力去栽培他们,用爱心去感化他们。尤其是后进生,我会透过多渠道、多形式、多激励的办法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对于后进生,我耐心地寻找他们身上的优点。发现他们做好事,我会用微笑去鼓励他他,在他犯了错误时,我也从不大声训他们,而是以一颗宽容而博大的心去感化他们、激励他们。经过努力,他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纪律也好多了。我想,这大概是我们说的爱心教育吧!事实上,我每上到一个新班都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爱慕。当然,我的工作同时也受到家庭的认同和支持。我想,这就是爱的力量吧!

三、不断学习,追求卓越

师德交流材料例5

1.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源自学生生活实践的素材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和反省自身平时的行为习惯,提高人文素养。例如,学生去厦门周边的生态农业园开展社会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地农作物、民居和饮食习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开展地理美育,让学生感受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和谐之美,既放松心情又提升人文素养。

2. 直观性原则。依据课标要求选材,材料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例如城市学生对河流地貌感到很抽象,教师可以剪辑来自CCTV 10《地理・中国》栏目的影视资料《“蛇曲”幻影》,选取的视频资料形象直观,能化抽象为形象,有助于提高学生探索地理问题的热情。

3. 典型性原则。材料展示的地理现象形成过程应具有探究性,能揭示地理原理与规律。原因分析应具有一定悬念,有助于开展探究。

4.新颖性原则。地理素材要有时代感,能引导学生关注国际热点和中国当下经济建设热点和环境问题。

5.师生互动原则。材料运用过程中要避免借助多媒体技术大容量满堂灌。

二、基于网络技术收集高中地理实证材料的途径

高中地理实证材料有源自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或研究性学习成果以及社会实践的所思所感,源自热播或经典影视,源自学科专业网站、权威期刊论文或媒体文章,源自课堂、微信、QQ、微博互动交流产生的新资源。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拥有了手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手机学地理:告诉学生一些与地理有关的微信公众号,如“中国国家地理”“旅游地理”;建立微信流地理学习心得,依据交流情况给予学生一定奖励,对提供地理信息最有用的学生授予“信息高手”称号,对善于点评、总结反思的学生授予“学习之星”称号等。

三、基于网络环境的地理德育实证研究

以人教版必修1“合理利用水资源”为例,本节课主要是通过三个活动任务驱动,达成本节学习目标。

活动1:新课导入。交流前置作业――“以色列水资源利用”,学生展示用手机下载的优酷视频“以色列滴灌农业”的视频剪辑。学生在了解以色列高科技农业的同时,认识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发展观,也需要科技支撑。

活动2:运用学生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作品 “湖清淤设想”启迪学生思考如何保护水资源。学生可以上网收集湖相关资料,整合资源,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对当地厦门岛内最大水域――湖水污染防治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发展观,并推动课外地理学习研究和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学生在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的学习思考过程中生成的资源是德育的宝贵素材,源于学生,用于学生。特别是同学中的奇思妙想竟然获奖,这极大鼓舞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这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素材是中学地理实证教学资源的来源之一,运用这些素材有利于在课堂中导入校本化的探究性学习。

师德交流材料例6

思想道德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如何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结合,在平常的学习中向学生点点滴滴的渗透思想道德教育,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话题。

外语专业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有所不同,它以外语材料为主要的教学资源,形式多样化,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兼有的双重性质。所谓工具性是指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语言知识,提高语言素养,培养语言技能与语言思维能力;所谓人文性指外语专业课程同时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这些课程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质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以教材为基础,发掘教材的内涵

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以教材为基础,现行教材的编写基本都注重语言知识与人文素养的结合,涉及的题材十分广泛,教师应从这些内容中挖掘出思想道德因素及人文素养因素,以教学材料为载体,适度的在教学内容中深入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如英语专业高年级的高级英语课程,以国内高校使用比例较高的《高级英语》(张汉熙,王立礼)为例。教材第一单元Face to Face with Hurricane Camille讲述了1969年横扫美国南部造成严重伤亡及破坏的飓风Camille来袭时,Koshak一家与飓风搏斗的故事,文章看似以自然灾害为主题,实际的主题是人类与自然的抗衡。飓风过去后,Koshak一家几乎失去了所有的财产,但万幸的是所有的家庭成员都幸存下来,文章最后以奶奶的一句话结束:When I think of that, I realized we lost nothing important. 教学中对最后一句的分析和讨论必不可少。现代社会的繁荣,物质生活的丰富,网络的快速发展,信息的迅速更新不可避免的给人们的思想带来变化,对物质的追求和崇拜成为很多青年人生的追求目标,过度的攀比扭曲了应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青年学生缺乏人生阅历,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结合全文,课文最后的一句话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物质是虚幻的,随时可能离去,但永远会陪伴我们的是亲情和友情。当代的社会环境极易造成现实中人们的生活重点趋向于物质,忽略精神及情感的追求。但随着人生阅历的积累,人们会逐渐意识到:只有精神和情感的富裕才是永恒。

二、教学素材灵活选取

有些课程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取一些有思想内涵,既满足学生兴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材料在课堂讨论。如英语写作课程,该课程教学环节比较灵活,不需受限于教材,写作前往往需要引导学生做brainstorming的活动。教师在选题时最好能够选择既符合学生兴趣,又能反映学生内心世界的话题。比如,在学习说明文的分类写法时,要求学生讨论不同生活方式。在学生积极讨论中老师看到了年青人眼中的世界,了解了他们理想中的幸福生活。学生的习作中有相当部分都流露出对高品质物质生活的向往。之后教学中由此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了E.B.怀特在Newyorker发表的The Three Newyorkers一文,鼓励学生从新的视角去审视身边的不同生活,以及不同生活状态中的人们对生活的态度。追求物质生活本身并没有错误,但忽略了精神世界和思想层面的提升将会使物质生活带来的幸福感不能长久。教师要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努力去发现周围美好的,令我们感动的事物,做一个感情丰富且洞察力强的人,这样才能更好的领悟语言带来的美妙。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推荐学习材料并监督促进

网络的发达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社交平台的发展也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使交流场所从以课堂和教室为主增加到了随时随地社交平台的即时交流。科技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新的科技来服务于教学。例如组建班级的课程交流群,如微信群,QQ群。在群力定时推出某一主题的学习材料,并将此材料作为纳入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小环节对学生进行考量。材料的形式各样,比如音频,视频,文章,微薄微信转贴等等;考量的形式灵活多样,比如讨论,口头小报告,书面习作等等。以听力材料为例,听力的提高仅依靠课堂和教材是远远不足的,课堂时间有限,教材内容有限,课后坚持不懈地训练才是关键。网络提供的语言材料丰富多样,美剧、演讲、公开课等等都是优秀的学习材料。学生没有针对性没有目的和鉴别力的去选择,教师很难起到监督促进的作用。教师应对材料进行分类,按计划定期在交流平台。在选择材料时同样兼顾学生的兴趣和教育目的,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为出发点。

师德交流材料例7

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思想素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初中思想品德课学生实践活动的实施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搜集资料式活动、情感体验式活动、主题探究式活动、互动交流式活动、社会实践式活动。笔者结合广东版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中的学生实践活动,谈谈这些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搜集资料式活动实施策略

搜集资料式活动的方式比较多,主要有观察搜集,阅读搜集,视听搜集,问卷调查,实地采访等活动形式。

(一)观察搜集实施策略

观察搜集是让学生有目的地在观察活动中搜集有关德育资料。如广东版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中学”对新学校、新班级、新同学的观察;第三单元“学会交往”对教师工作状况的观察等等。

观察搜集实施策略主要有三点:1.有目的地观察。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主要目的。2.边观察边思考。在观察的时候开动脑筋,要逐步学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3.边观察边积累。观察的时候还要做必要的观察资料积累工作。不仅要用脑记,有时还要用笔记,甚至可用录音录象设备“记”。

(二)阅读搜集实施策略

阅读搜集是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书籍报刊等纸质文本时搜集德育资料。如为学习广东版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学会学习”,可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注意搜集记录“科学学习方法”方面的资料。

阅读搜集的主要策略是:1.教师提前布置、严格督促。2.学生认真阅读、加强积累。3.上课时加强检查、督促运用。

(三)视听搜集实施策略

视听搜集是指要求学生在收看电视、收听广播、上网学习时搜集德育资料。教育学生养成收看收听时政新闻、上网查阅资料时及时记下有价值的事实和观点等德育资料的良好习惯。

视听搜集的主要策略是:1.教师严格要求。2.学生重视搜集。3.重视资料运用。要求学生将所积累的资料活用到思想品德学习和考试之中。

(四)问卷调查实施策略

问卷调查是运用设计的问卷,利用书面方式回答问题,向被调查者收集信息的活动。如学习广东版课标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上中学了”、第二单元“认识自我”、第四单元“学会学习”的“学习目的”和“学习习惯现状”等都可以开展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的主要策略是:1.设计问题明确。2.提问明白通俗。3.问卷精心设计。尽量采用复合型问卷,确保搜集的资料更全面。

(五)实地采访实施策略

实地采访是指采访者深入到被调查的地点,通过与事件当事人进行直接对话问讯等方式搜集信息的活动。

二、情感体验式活动实施策略

情感体验式活动又可以分为激发兴趣、角色扮演、情境剧场、心灵体验、主题活动等具体活动形式。

(一)激发兴趣活动实施策略

激发兴趣活动主要策略是:1.兴趣紧绕主题。兴趣活动与学习的主题紧密联系。2.加强情感体验。在活动过程中进行情感体验。

(二)角色扮演活动实施策略

“角色扮演是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是适应思想品德课程学习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的体会和观察,担任一定的角色并在班级表演,在表演中领会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活动。

角色扮演活动的主要策略是:1.正确认识角色。扮演者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扮演的角色。2.扮演须带感情。带着感情参与角色扮演。3.扮演进入角色。不能像开玩笑似的的嘻嘻哈哈,则否表演活动有害无益。

(三)情境剧场活动实施策略

情境剧场活动就是将思想品德教学活动设计为一个类似戏剧表演活动,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进行表演,在参与表演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德育活动。

情境剧场活动的主要策略是:1.通过语言、音乐、图像等手段营造虚拟情境。2.正确理解和表演剧中角色。3.通过表演情境剧达成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四)心灵体验活动实施策略

心灵是“指精神、思想等内心世界” 心灵体验活动就是设计有利于学生体验精神、思想等内心世界的活动,使其在活动中获得心灵体验、情感体验,领会思想观念、提升思想素养的德育活动。

心灵体验活动的主要策略是:1.明确活动目标。2.精心创设活动。3.活动深度体验。督促学生在心灵体验活动进行深度体验。

(五)德育主题活动实施策略

德育主题活动是指德育工作者依据社会需要和本班学生成长需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品德形成规律,有主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德育主题活动的主要策略是:1.确定德育活动主题。2.设计主题活动形式。3.指导主题活动过程。4.反馈主题活动实效。

三、主题探究式活动实施策略

主题探究式活动可分为自主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两种形式。

(一)自主独立探究活动实施策略

(二)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实施策略

四、互动交流式活动实施策略

互动交流式活动是指导学生在学校交流、社会交流、家庭交流活动中培养思想道德品质的德育活动形式。学校交流又可分为生生互动交流(同桌互动交流、小组互动交流、全班互动交流)和师生互动交流两种形式。

互动交流式活动的主要策略是:1.培养交流共享的意识。2.指导互动交流的方法。3.创设互动交流的环境。4.明确互动交流的主题。

五、社会实践式活动实施策略

社会实践式活动是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公益劳动等为载体,以培养青少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精神为目标的德育活动。

社会实践式活动的主要策略是:1.确定活动目的。2.搞好宣传动员。3.制定实施方案。4.精心组织活动。5.做好活动总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

师德交流材料例8

一、我们要认识乡村《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1)教师队伍缺乏统一理念,学科教研教学没有活力。大多数乡村小学由于条件艰苦,师资力量薄弱,基本上教师都是以语文或者数学为主任课,品德与社会为附带课,这就造成了教师在教学中对品德与社会课的随意性,由于这种思想也造成了教研工作人员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改方向,致使教学课堂上教师缺乏太多的热情,学生少了活泼积极的动力。整个课堂让学生意如“走马观花”,形如“死记硬背”。而教研上也让教师不去钻研教材,很少研究教法,纯粹是相沿传统的应试教育,只关注学生的教学成绩而不关注学生的德育发展。

(2)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过程缺乏生活与实践性。乡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平常没有任过此学科的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都搞不清楚。比如:以语文为主课的教师直接用语文的教学模式来套用课堂,从而使课堂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或者只注意讲解课文而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违背了新课标对《品德与社会》课目标中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诸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这一原则。这样的例子在农村小学里比比皆是,说明了我们乡村《品德与社会》教学偏于一隅,根本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停滞。乡村教师学习交流的机会很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课标明确规定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许多适用于这一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讨论辨析、分组活动、游戏表演等等一般很少用。还有乡村各学校受条件的限制,现代化的教学器材分配不平衡,无法实现教育资源共享,致使偏远贫困学校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面临困难,这也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4)乡村留守儿童群体教育存在“错位”。在广大乡村,留守儿童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所关注的对象,绝大多数留守儿童是被托付给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形成了隔代教育,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和思想觉悟严重束缚了学校德育的进程,使得这群特殊的学校群体很大一部分逐渐形成任性自私、性情孤僻、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对其行为、习惯及情感语言上的沟通造成障碍,使得教师们对他们失去德育的信心,于是干脆任其发展。这一问题在儿童身心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作为学校应该在德育工作中给以多加关注。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工作极不相符合,违背了教育新课标的诠释精神,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效果,解决这些问题已刻不容缓。使得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富有成就感都是我们乡村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

二、结合乡村《品德与社会》教学实际应采取的教学措施

(1)端正思想,提高认识。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端正态度,加强《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世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美。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些正确善良的思想在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产生怀疑。例如: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我们的民俗》中,交流“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时,突然有学生站起来发问:“老师,现在地球上的水资源越来越少了,可是傣族人民过节却要泼掉许多水,这不是在浪费水吗?”这一问题显然出乎大家的意料,老师没有轻易加以否定和批评,反而对学生大加称赞,并请学生们展开讨论:泼水节这一天人们为什么特别高兴?这里的“水”到底是什么含义?经过讨论,得出了结论,水不仅仅是一种自然资源,还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象征着尊敬、友爱和祝福。因此我们教学所给予学生们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做什么”,而是要让学生们走向生活,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实践、知、行统一,逐步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2)结合学校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富有特色。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常常需要学生课前准备相关材料,由于教学内容不同,学生在材料的准备上当然也有不同,而作为教学内容的前提介入,学生们无法判断要去准备哪些材料,这些材料会派上什么用场。因此,我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学生们讲清楚课前准备的材料内容和用途,以便让学生有目的地区准备材料,学生也容易目标接受,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明确了方向,就要让学生能顺利地获取相关的材料。教师就要帮助指导学生在课前准备相关的材料的路径,尽量让学生少遇挫折,顺利取得相关的材料,产生成功的喜悦。

师德交流材料例9

现如今,许多小学思想品德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忽视教材中的图文材料,对于图文资料要么置之不理,要么蜻蜓点水,没有挖深挖透。笔者认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注重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教科书上的全部内容,包括图文材料,学生在探究教材内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学习方法,培养情感价值,减少思品课程小学生死记硬背的弊端,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本文试从小学思品教材中《伸出爱的手》一课为例,分析如何活用图文教材来充分发挥小学思品课程的有效性。

一、运用图文材料,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只有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而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文材料。这样才能使学生尽快地融入课堂氛围中,提高教师的讲课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因此,要在课堂开始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动机。教师利用思品教科书上的图文材料巧妙地设创设出具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创造活跃的课堂探究气氛,为实现课程的有效性奠定基础[1]。

在进行《伸出爱的手》(人教版四年级)这节课之前,笔者布置给全班同学一个任务,要求全班每个学生回顾自己是否帮助过残疾人,如何帮助的,体会残疾人的日常生活与困难。在课堂上,笔者首先请学生自主为全班同学讲解自己所遇到的情况,在课堂上创设出“如何向残疾人伸出爱的手”这一教学情境,然后表扬鼓励班级中真正回顾体会残疾人的困苦,并帮助他们解决一定生活困难的同学,这一部分自我总结的展示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巧用图文材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自主探究,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探索学生在生活和成长中的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和探索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用好教材”,教师就要认真研读教材,不仅要读懂教科书的正文内容,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还要研究教科书中的图文材料,明白编辑意图,让教科书真正成为学生最方便的学材。

笔者总结出《伸出爱的手》这节课教材的正文内容主要是回顾体会学生在成长中的爱与关怀,总结小学生在乐于助人方面的变化,学习帮助他人,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了解自身的角色变化,学会承担新的责任。在此基础上笔者了解本单元是学生进入小学后的过渡,目的是引导学生快速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因此笔者根据教材上关于“小学生进入小学后的转变”的图文材料,设计出具体的案例分析[2],案例如下:课堂上我安排了一个交流环节,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对收集到的残疾人生活情况进行交流。走访镇民政部门的小组还向大家介绍了走访了解到的情况:民政部门给全镇的残疾人都办理了“残疾证”。残疾人凭“残疾证”,免交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免交农村养老保险,由镇民政部门统一支付;每个月有30 到50 元的生活补助,节假日,镇、村、民政部门还派人给残疾人送去慰问钱物;生病住院费用全部报销。学生在具体案例的引导下,进行小组探讨和交流,充分分析和思考自身的问题,结合自身实际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三、活用图文材料,创造教学情境与活动

要增加学生接受课本知识和参与课本知识学习的程度,就需要将教科书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创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积极使用教科书中的图文材料,将图文材料变换成具体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在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合理安排学习探索时间,克服学习上的依赖心理。

课堂上,我给学生播放了2006年春晚文艺节目《千手观音》这个视频。当我说出这个舞蹈是由一群聋哑人演出的时候,原本课堂很兴奋的学生们,一下子安静下来,惊讶地看着我。一学生举手了:“他们听不见,那怎么跳的那么整齐呢?”此时我没有回答学生的问题,我只是把学生们平时的文艺节目的照片拿出来,和千手观音的图片对比。这个时候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尤其是参与了节目的同学,道出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及残疾人奋发图强,努力拼搏的精神。

四、借用图文教材,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小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学生的实践。只有将思想品德的成果实践到日常生活中,才能真正发挥思品教育的目的。教师在思品课堂上要充分借用图文教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教材内容,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充分利用学生对故事的新鲜感和兴趣,借用《伸出爱的手》这一课中课后“阳光行动”栏目,在课堂前布置学生阅读其中的故事,欣赏故事中的图片,根据自身的实践和“伸出爱的手”这个主题写出自己的小故事,主要按照人物、故事简介、故事意义的思路写出自己给予残疾人的帮助,并写出自己对自己作为小学生的新要求,最后将自己的小故事分享给同学。学生在别人和自己的故事中感同身受,更加体会到自己已经转变为一名小学生,有了新身份、新生活和新任务,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要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尤其是在小学的学习习惯上,不能和小学一样依赖老师和家长,而是学会自主学习[3]。

五、结语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活用图文材料,有利于学生在探究教材内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学习方法和情感价值,提高教师教学的有效性。因此,非常值得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陆丽.浅论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社会美德的培育[J].快乐阅读, 2013, 28 (10):122-122.

[2]徐霞.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速读旬刊, 2014, 5期:126-127.

师德交流材料例10

(一)整体设计意图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我先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录像中班长对老师家里的沙发产生兴趣及疑问――“是不是真皮沙发?”自然引入对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探讨。之后,我力求把主动权主动归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整节课中我只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在本课各环节中,我有机地把学科学习、技能训练与思想道德教育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观看现代新科技的一些新型材料在生活中运用的影片和观看宣传不能过度使用天然材料的图片与文字,采用贴切的音乐熏染,让学生了解制造新型材料是科技的进步,是人类的智慧结晶,同时也教育学生不要过度使用天然材料,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二)各环节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1.情境导入

(1)齐读课题,观看录像(录像内容:两位学生在杨老师家,通过镜头向同学们问好)。

学生1:大家好。你们知道我们在哪里吗?

学生2:我们在杨老师家喔。沙发好舒服,是不是真皮的呢?

学生2:我也不知道啊!问一下杨老师吧!

(2)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说出真皮沙发的皮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设计意图:由班长到杨老师家探访所产生的疑问来导入,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新课程理念。由于观看的是本班学生及老师的真人摄录,全班学生兴趣浓郁,对班长所提出的疑问,更是一下子就“炸开了锅”,有效激发学习的原动力,使本节课一开始就充满积极探索的气氛。

2.探究天然材料

(1)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观察课本第40页的图,需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析、讨论、整理、记录并汇报发现的信息。讨论古人用了哪些材料,制作了哪些生活用品。

(2)学生概括什么是天然材料。除了课本上所提到的,还知道哪些?

(3)现代人用天然材料做了什么生活用品?

(4)用天然材料还可以做成什么物品?

(5)出示课件,讲述古代人与现代人在使用天然材料上有技术含量的区别。人类过度使用天然材料会造成不良后果。

设计意图:通过分配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和交流汇总后,由于已有所得,学生会积极举手把组内所得分享给全班。这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是引导者,给学生创造探讨知识的时间和空间。通过课件的图像、音频、文字,把思想教育渗透在课堂,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保o生态平衡的情感态度。

3.探究人造材料

(1)引出人类出于主观的需要和在科学技术的掌握基础上进行人造材料。

(2)概括什么是人造材料。

(3)观看有关人造材料的视频。

(4)动手实践,感知人造材料的过程。让学生动手做实验、观察前后材料的变化,知道实验后材料发生变化,巩固人造材料的概念。

(5)引导要合理使用人造材料。

设计意图:播放关于人造材料的视频,让学生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新型材料用处很大,已广泛使用在许多领域,但不能过度使用人造材料。创设第二次四人小组的合作机会――实验操作,其难度和要求是本课的重难点之一。但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感知人造材料的概念,必须让学生亲自展开做“塑料”的实践,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4.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以科学实验室的门、窗、桌、椅等身边的物体为小组探究对象,分析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做的,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小组需记录、汇报探究结果。

设计意图:创设第三次四人小组的合作机会――布置小组以科学实验室里的物品为探索对象,区分它们是天然材料还是人造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整理、记录和汇报能力,加强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意识,加强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善于思考、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

5.课堂总结

(1)学生说说这节课自己有何收获。

(2)要求学生向学校所有的少先队员进行宣传,号召大家要合理使用材料;课后阅读有关新型材料的知识。

设计意图:学习时间不只限于课堂时间,课堂上所获以及重新产生的问题都很多,学生的好奇心也没能满足。所以教师向课后延伸,让学生课后阅读有关新型材料的知识,也更好地进入第二课时的教学。教师向队员们宣传环保,促使品德教育得到升华。

二、课后反思

本教学设计是我在科学课堂中长期坚持渗透德育的其中一个课例,其产生的德育效果不只源于单一的课例。因为只有在长期的每课时教学中教师才能清楚要达到哪些德育要求,而且采用既定而又灵活变化的环节予以实践,师生的德育交流才能和谐,德育效果也就更强,所以坚实有效的德育效果是来自长期在课堂中进行德育渗透。本课例已达到的德育要求如下:

(1)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

体现环节:让学生四人一小组动手做实验前,先开展文明协作和环境卫生教育。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辩证地看问题、想问题。

体现环节:观看人造材料的视频后,引导学生认识:在现实生活中新型材料用处很大,已广泛使用在许多领域,但也不能过度使用人造材料。

(3)培养学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关心科技新发展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提供内在动力,从而使学生形成爱学习的品质。

体现环节:布置学生向学校所有的少先队员进行宣传,号召大家要合理使用材料,并在课后阅读有关新型材料的知识。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诚实守信,对自己的探究结果持谦虚开放而又自信的态度,欢迎质疑、乐于与别人交流、讨论、合作。

体现环节:创设三次四人小组研究,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个人和小组的实践与思考,作出解释或结论,并在班上分享,接受别人的质疑和验证。

(5)培养学生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知道人类向大自然索取资源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好自然环境,保护好生态平衡。

体现环节:引导学生明白人类过度使用天然材料会造成不良后果时,教师的语言以及课件穿插的图像、音频、文字起到震撼心灵效果。

小学科学教师为能更好地实现科学教学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取得学科教学与德育双丰收,为全面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发挥重要的作用,首先,要重视备课,必须深入钻研课时教学内容,只要善于思考,就能从教材中挖掘到大量的德育因素;其次,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有德育为先的意识,设计一些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问题或活动环节。

例如,本课例采取小学生喜欢的小组动手操作实验,同时实验可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方式,提供机会让学生体验课外德育的延伸;最后,结合各环节的教学情境,适当通过师生的语言交流、课件中的文字、音频和视频熏陶,渗透一些德育观点,能让学生在获得生动具体的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品德素质,落实科学教学和德育的有机结合。

师德交流材料例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3-0167-02

情感互动是本着师生人格平等的基础,使师生间真诚接纳对方,彼此信赖宽容,在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下推动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教育者在教育中所体现出来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就在于他能将自己的情感融进抽象的理论中,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使教师和学生处于相融的情景中,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曾说:“灵魂不是一只注满的瓶子,而是一个要生火的灶”。他要求以一种自然的、灵活的和自由的教学代替人为的、抽象的、机械的和奴隶性的教学关系。中国古代教育家也都很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个优良传统。孔子说师生关系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原则。现代教育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才能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只有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宽容,才有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知识和人格的自我发展。

本文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师生互动交流的情感因素,友善施教,创建积极情感互动情境,创设德育课堂积极的情感互动,让和谐互动的情感回荡在我们的课堂上。

一 教师友善施教是积极互动的基础

古人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长者”,师道需要尊严;今天,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今天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友善的使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曾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我们认为,师生之间应确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友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师生间心灵的相互沟通和友善。“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友善的情感交流,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够营造一个热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比如我们常常提前进入课堂,在课前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喜欢与老师说话。这种课前交流的方式,对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有帮助。当教师走进教室,面带微笑地给学生一声问候,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从而创设一个热烈的学习氛围,为下一步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二 基于学生起点选择教学材料,创建积极的情感互动情境

中职“德育课教学要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各门课程。”要实现情感互动,必须要有恰当的认知载体。笔者把德育课教学内容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如职业理想、哲学原理等,一部分是有助于理论学习的论证材料,即教学材料。德育教学要寓教于乐,要通过鲜活的社会现象让学生来理解理论。

在选择教学材料时教师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哪个典型,要充分考虑这个材料是教师喜欢还是学生喜欢?这个材料让教师动情还是让学生动情?这是教师面临的矛盾,笔者认为教学材料的选择首先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心理起点,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中职生对未来职业和人生发展的预期比较现实,他们的理想是成为一个平凡好人,能自食其力。教师应慎重选择高、大、全式的人物,这类人物形象完美,常常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或者感到榜样脱离生活、虚假骗人。同时这类人物为社会大众所了解的,对学生来说缺少了新奇感。社会对其评价已有定论,学生探讨空间狭小。教材中必然会提到历史名人、社会名人,一般来说不需要教师再增加此类资料。教师增加人物材料时应重点选择社会上新出现的、有一技之长、有个性特点的小人物。这类小人物通过努力在某领域获得成绩,他们贴近普通百姓生活,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奇的心理需求,易引发模仿学习。教师选择材料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引导学生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行业的发展,以及企业对用人的需求,使学生自觉调整自己,适应社会。

三 创设德育课堂积极的情感互动

课堂中,师生活动的基础在于情感的沟通和相融,只有情感的相融,才能调动兴奋的情绪,触发师生的灵感和创造力,使课堂变得富有生气和乐趣。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师生的情感互动。

1.要培养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欣赏和肯定

许多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看作是生活或是获取地位的一种基本手段,把自己看作是知识的搬运工,把教学看作是循环不已的简单重复。再加上德育课在学校被当做是次课,不受学生重视,更让老师心灰意冷,失去了教学的兴趣,不愿意花时间去设计教案、教学方法等,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教师有必要重新认识自己活动的领域——课堂的价值。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而他做功的对象不是一般的物品或者动物,他面对的是有生命的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人,会思想、会动作,有情感的人,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教学工作,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构成。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完成别人交付的任务,课堂教学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而付出,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如果教师意识到了这一点,就不会让自己的生命园地荒芜,就会倾情耕耘,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了教师的激情,才能唤醒学生的激情,只有以心换心,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才能真正实现。同时,对职业价值的重新认识,可以内在地激发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外化为他对教材、教案、教学方式、学生特点的积极钻研和考究,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内在的情感。

【摘 要】德育课堂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及心理教育的主阵地。但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基于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认识过程的观念,在方法运作的过程中往往过分偏重学生的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片面强调教师教学的严肃性、科学性、思想性,忽视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感受等非认知因素的影响作用,使课堂教学变得严肃有余,轻松不足,收效甚微。要摒弃这一教育上的误区,就必须加强师生的情感互动,使之在交流与尊重的基础上建立起平等的师生人格关系,从而使学校德育效果能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和发挥。

【关键词】情感互动 中职德育 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3-0167-02

情感互动是本着师生人格平等的基础,使师生间真诚接纳对方,彼此信赖宽容,在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下推动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教育者在教育中所体现出来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就在于他能将自己的情感融进抽象的理论中,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思想上的共鸣,使教师和学生处于相融的情景中,从而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曾说:“灵魂不是一只注满的瓶子,而是一个要生火的灶”。他要求以一种自然的、灵活的和自由的教学代替人为的、抽象的、机械的和奴隶性的教学关系。中国古代教育家也都很重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个优良传统。孔子说师生关系遵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爱原则。现代教育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通过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才能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只有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宽容,才有可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中,从而获得知识和人格的自我发展。

本文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师生互动交流的情感因素,友善施教,创建积极情感互动情境,创设德育课堂积极的情感互动,让和谐互动的情感回荡在我们的课堂上。

一 教师友善施教是积极互动的基础

古人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是“长者”,师道需要尊严;今天,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今天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友善的使者。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曾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我们认为,师生之间应确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友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师生间心灵的相互沟通和友善。“亲其师信其道”。师生间友善的情感交流,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能够营造一个热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情感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比如我们常常提前进入课堂,在课前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喜欢与老师说话。这种课前交流的方式,对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有帮助。当教师走进教室,面带微笑地给学生一声问候,教师热情洋溢的微笑、友善慈祥的面容可使学生获得最直观、最形象、最真切的感受;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无时不在感染着学生,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情感,从而创设一个热烈的学习氛围,为下一步的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二 基于学生起点选择教学材料,创建积极的情感互动情境

中职“德育课教学要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融入各门课程。”要实现情感互动,必须要有恰当的认知载体。笔者把德育课教学内容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如职业理想、哲学原理等,一部分是有助于理论学习的论证材料,即教学材料。德育教学要寓教于乐,要通过鲜活的社会现象让学生来理解理论。

在选择教学材料时教师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哪个典型,要充分考虑这个材料是教师喜欢还是学生喜欢?这个材料让教师动情还是让学生动情?这是教师面临的矛盾,笔者认为教学材料的选择首先要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心理起点,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中职生对未来职业和人生发展的预期比较现实,他们的理想是成为一个平凡好人,能自食其力。教师应慎重选择高、大、全式的人物,这类人物形象完美,常常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或者感到榜样脱离生活、虚假骗人。同时这类人物为社会大众所了解的,对学生来说缺少了新奇感。社会对其评价已有定论,学生探讨空间狭小。教材中必然会提到历史名人、社会名人,一般来说不需要教师再增加此类资料。教师增加人物材料时应重点选择社会上新出现的、有一技之长、有个性特点的小人物。这类小人物通过努力在某领域获得成绩,他们贴近普通百姓生活,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奇的心理需求,易引发模仿学习。教师选择材料还要结合学生的专业,引导学生了解与本专业有关的行业的发展,以及企业对用人的需求,使学生自觉调整自己,适应社会。

三 创设德育课堂积极的情感互动

课堂中,师生活动的基础在于情感的沟通和相融,只有情感的相融,才能调动兴奋的情绪,触发师生的灵感和创造力,使课堂变得富有生气和乐趣。因此,在课堂中,我们要积极创设条件,促进师生的情感互动。

1.要培养教师对自己职业的欣赏和肯定

许多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把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看作是生活或是获取地位的一种基本手段,把自己看作是知识的搬运工,把教学看作是循环不已的简单重复。再加上德育课在学校被当做是次课,不受学生重视,更让老师心灰意冷,失去了教学的兴趣,不愿意花时间去设计教案、教学方法等,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因此,教师有必要重新认识自己活动的领域——课堂的价值。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而他做功的对象不是一般的物品或者动物,他面对的是有生命的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人,会思想、会动作,有情感的人,如果一个教师一辈子从事教学工作,意味着他生命中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是在课堂中和为了课堂教学而付出的。每一堂课都是教师生命活动的构成。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完成别人交付的任务,课堂教学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而付出,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如果教师意识到了这一点,就不会让自己的生命园地荒芜,就会倾情耕耘,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了教师的激情,才能唤醒学生的激情,只有以心换心,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才能真正实现。同时,对职业价值的重新认识,可以内在地激发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外化为他对教材、教案、教学方式、学生特点的积极钻研和考究,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内在的情感。

存入我的阅览室

2.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这就是教学语言的审美价值。马卡连柯曾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了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教学语言几乎是教师不能须臾离开的最重要的工具。即使现代化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领域,也不能削弱教学语言的作用。为此,我们要从设计教学语言入手,从上课的导语、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对学生的评价语等都要精心策划设计。通过设置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精神集中专一,思考问题系统深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这种问题情境之中主动参与,或独立思考,或讨论问题,不知不觉中萌发了参与意识,培养了参与精神,形成了参与能力,从而对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的效应。高质量的问题设置要求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所营造的问题情境才更具新颖性、独特性,从而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进行研究,精心设计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提问的思维含量。如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之确定发展目标》时,我选取了周立波和王宝强的成功故事导入,然后组织讨论“你对他们的成功有何感想”,小组汇报后小结、升华“目标是行动的指南”,这样,学生能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理论的拓展,从而乐于接受课堂知识。

3.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让对话在一种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中进行

给学生一种安全感、归属感,让学生感到自己被接纳、被重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能够得到承认。接纳学生意味着承认并且赞赏学生的内在价值,这并不是要求老师必须喜欢每一个学生。但是,老师必须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个学生,学生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地被接纳。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同伴的对自己的认同、支持和赞赏,这样,他会感到心灵的安全与自由,感到自己的参与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才敢充分释放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观点。相反,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是无关紧要的,自己所说的、所做的没有任何意义,他就会持一种冷漠的态度,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来观看课堂,观看教师的表演。德育课是育心的教育,如果学生总是把心包裹起来,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所有的只是空对空的教育,没有任何实效,这样的德育课堂一定是枯燥的、呆板的,绝不会有学生对老师所讲的信念、价值观的认同。所以,教师在互动中要以一种民主开放的态度、合作宽松的方式进行课堂管理,创设充满信任、自由的氛围,开展平等对话,发生积极的情感互动。

4.创设一个富有激情的教学情境

生动的教学情境的设置,能够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师生的情感互动创造条件。德育课的很多内容离学生都比较遥远,学生往往会觉得空而失去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去设计一些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尤其要借助一些现代化的媒体手段,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耳朵,由感官的刺激激发内在的情感,如音乐、视频、图片等,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之间的交流、分析、讨论也由此展开,学习会更顺利地进行。

综上所述,德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没有情感互动的德育工作是苍白无力的,也不能持久地进行下去,更谈不上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实践中许多事例表明:只有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情,学生才有兴趣,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互动,课堂才会充满生气,充满吸引力,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小鲁.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省级培训班上的讲话,2009.6.3

[2]赵琴.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袁元、郑航主编.德育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这就是教学语言的审美价值。马卡连柯曾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了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教学语言几乎是教师不能须臾离开的最重要的工具。即使现代化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领域,也不能削弱教学语言的作用。为此,我们要从设计教学语言入手,从上课的导语、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对学生的评价语等都要精心策划设计。通过设置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精神集中专一,思考问题系统深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这种问题情境之中主动参与,或独立思考,或讨论问题,不知不觉中萌发了参与意识,培养了参与精神,形成了参与能力,从而对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的效应。高质量的问题设置要求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所营造的问题情境才更具新颖性、独特性,从而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进行研究,精心设计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提问的思维含量。如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之确定发展目标》时,我选取了周立波和王宝强的成功故事导入,然后组织讨论“你对他们的成功有何感想”,小组汇报后小结、升华“目标是行动的指南”,这样,学生能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理论的拓展,从而乐于接受课堂知识。

3.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让对话在一种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中进行

给学生一种安全感、归属感,让学生感到自己被接纳、被重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能够得到承认。接纳学生意味着承认并且赞赏学生的内在价值,这并不是要求老师必须喜欢每一个学生。但是,老师必须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个学生,学生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地被接纳。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同伴的对自己的认同、支持和赞赏,这样,他会感到心灵的安全与自由,感到自己的参与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才敢充分释放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观点。相反,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是无关紧要的,自己所说的、所做的没有任何意义,他就会持一种冷漠的态度,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来观看课堂,观看教师的表演。德育课是育心的教育,如果学生总是把心包裹起来,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所有的只是空对空的教育,没有任何实效,这样的德育课堂一定是枯燥的、呆板的,绝不会有学生对老师所讲的信念、价值观的认同。所以,教师在互动中要以一种民主开放的态度、合作宽松的方式进行课堂管理,创设充满信任、自由的氛围,开展平等对话,发生积极的情感互动。

4.创设一个富有激情的教学情境

生动的教学情境的设置,能够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师生的情感互动创造条件。德育课的很多内容离学生都比较遥远,学生往往会觉得空而失去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去设计一些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尤其要借助一些现代化的媒体手段,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耳朵,由感官的刺激激发内在的情感,如音乐、视频、图片等,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之间的交流、分析、讨论也由此展开,学习会更顺利地进行。

综上所述,德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没有情感互动的德育工作是苍白无力的,也不能持久地进行下去,更谈不上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实践中许多事例表明:只有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情,学生才有兴趣,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互动,课堂才会充满生气,充满吸引力,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小鲁.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省级培训班上的讲话,2009.6.3

[2]赵琴.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袁元、郑航主编.德育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存入我的阅览室

2.要精心设计课堂语言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听一堂好课,就像观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就像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这就是教学语言的审美价值。马卡连柯曾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这充分说明了教学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武器。教学语言几乎是教师不能须臾离开的最重要的工具。即使现代化技术大量应用于教学领域,也不能削弱教学语言的作用。为此,我们要从设计教学语言入手,从上课的导语、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对学生的评价语等都要精心策划设计。通过设置问题,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言语活动吸引到问题情境中,使学生精神集中专一,思考问题系统深入。学生在老师创设的这种问题情境之中主动参与,或独立思考,或讨论问题,不知不觉中萌发了参与意识,培养了参与精神,形成了参与能力,从而对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的效应。高质量的问题设置要求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所营造的问题情境才更具新颖性、独特性,从而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因此,我们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思维的深度、广度和密度上进行研究,精心设计问题,努力提高课堂提问的思维含量。如在讲授《职业生涯规划之确定发展目标》时,我选取了周立波和王宝强的成功故事导入,然后组织讨论“你对他们的成功有何感想”,小组汇报后小结、升华“目标是行动的指南”,这样,学生能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理论的拓展,从而乐于接受课堂知识。

3.在和学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让对话在一种积极、健康的课堂氛围中进行

给学生一种安全感、归属感,让学生感到自己被接纳、被重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能够得到承认。接纳学生意味着承认并且赞赏学生的内在价值,这并不是要求老师必须喜欢每一个学生。但是,老师必须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个学生,学生可以不付出任何代价地被接纳。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教师和同伴的对自己的认同、支持和赞赏,这样,他会感到心灵的安全与自由,感到自己的参与是有意义和价值的,才敢充分释放自己的感情,表达自己的观点。相反,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在课堂上是无关紧要的,自己所说的、所做的没有任何意义,他就会持一种冷漠的态度,以一种局外人的身份来观看课堂,观看教师的表演。德育课是育心的教育,如果学生总是把心包裹起来,不敢表达真实的自己,所有的只是空对空的教育,没有任何实效,这样的德育课堂一定是枯燥的、呆板的,绝不会有学生对老师所讲的信念、价值观的认同。所以,教师在互动中要以一种民主开放的态度、合作宽松的方式进行课堂管理,创设充满信任、自由的氛围,开展平等对话,发生积极的情感互动。

4.创设一个富有激情的教学情境

生动的教学情境的设置,能够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师生的情感互动创造条件。德育课的很多内容离学生都比较遥远,学生往往会觉得空而失去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去设计一些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尤其要借助一些现代化的媒体手段,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耳朵,由感官的刺激激发内在的情感,如音乐、视频、图片等,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之间的交流、分析、讨论也由此展开,学习会更顺利地进行。

综上所述,德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没有情感互动的德育工作是苍白无力的,也不能持久地进行下去,更谈不上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实践中许多事例表明:只有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情,学生才有兴趣,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互动,课堂才会充满生气,充满吸引力,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小鲁.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省级培训班上的讲话,2009.6.3

[2]赵琴.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袁元、郑航主编.德育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任长松.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责任编辑:李锦雯〕 霉芾恚瓷璩渎湃巍⒆杂傻姆瘴В蛊降榷曰埃⑸那楦谢ザbr>

4.创设一个富有激情的教学情境

生动的教学情境的设置,能够引起学生的亲切感和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师生的情感互动创造条件。德育课的很多内容离学生都比较遥远,学生往往会觉得空而失去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教师用心去设计一些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尤其要借助一些现代化的媒体手段,来吸引学生的眼球和耳朵,由感官的刺激激发内在的情感,如音乐、视频、图片等,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之间的交流、分析、讨论也由此展开,学习会更顺利地进行。

综上所述,德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没有情感互动的德育工作是苍白无力的,也不能持久地进行下去,更谈不上取得令人欣慰的成绩。实践中许多事例表明:只有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情,学生才有兴趣,只有建立起师生之间积极的情感互动,课堂才会充满生气,充满吸引力,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小鲁.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改革省级培训班上的讲话,2009.6.3

[2]赵琴.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袁元、郑航主编.德育原理[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