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25 08:51: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建工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这种必然性可以通过两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非党“带”不可。党建带团建工作是新时期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内在要求,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为党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必然要求,是加强党对共青团的领导的具体方式。因此,加强党建带团建工作无论是对于党的自身建设,还是共青团组织的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团”需被“带”。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不断变革,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新的任务和巨大挑战。面对青年流动加快,部分基层团组织涣散的现状,如何实现对团员青年的广泛联系和有效覆盖,增强基层团组织的吸引力与凝聚力;面对社会思想深刻变化、青年思想更加活跃的情况,如何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与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加深刻地融入青年思想之中;在政府职能转变、市场功能深化、社会组织兴起的背景下,如何找准服务青年的切入点,提高服务青年的能力;针对少数团干部中存在的工作浮躁、工作不够深入、有短期行为的现象,如何加强培养锻炼,建设一支高素质团干部队伍等“团建”问题,都需要深入思考并解决,“党建”可以凭借其先锋性有助于解决。
二、党建如何带团建?有何机制?
近年来,随着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不断探索,部分高校已经将党建带团建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并逐步建立各项运行机制。党建带团建关键在带,根本在建,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建”为基础,着力推进党建深化工程。主要包括打造党员的自身建设和品牌活动,以强化党员的使命意识和先锋意识,引导党员树立服务理念和责任意识。通过建设“党员质量提升工程”、“党员先锋亮化工程”、“星级党员认证工程”、“分党校精英建设工程”等党员先锋工程,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打造学习型党支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日主题教育活动以提升党员理想抱负水平,实行“入党宣誓纪念证”制度以及党员寝室挂牌实名制度,以强化党员角色感,增强党员责任意识和先锋意识。
(二)以“带”为关键,着力打造党团互动工程。主要包括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四个方面。带思想建设,主要体现在思想上促进知行合一来提升青年团员的理论素养,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党团组织与学生组织相结合,构建两课日常教育——团校——党校三级联动学习模式;带组织建设,主要体现在组织队伍上以加强引领来保持团组织的先进性,重视榜样教育的影响力,打造高素质党团干部队伍,完善推优入党工作制度,优化基层党支部中党团干部双重身份的设置,积极搭建党团共建活动平台等;带作风建设,主要体现在作风上以树立服务意识来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积极共建党团师生联动服务工程和志愿服务星级认证工程等;带制度建设,主要体现在制度上以健全长效机制来保障团组织的价值实现,包括建立健全工作目标责任机制、与推优入党相关的各类育优机制以及党团基层组织互帮互助的考核机制等。
三、如何评价党建带团建的效果?有何标准?
1.2成本控制组织不全从成本控制组织上看,成本控制组织主要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方面,缺少拥有权力,能够承担责任的成本管理部门。另一方面,在成本控制上,缺少系统管理和对项目施工阶段成本支出的系统控制。大部分企业只局限于对施工项目中一些资源消耗的控制,而对整个产业链没有进行细致的研究,因此对全局缺乏把握,不能在整体的高度上对成本进行优化,对建筑成本管理效益的提升造成严重的制约。
1.3成本管理体制存在严重问题目前,很多房建工程对于成本管理的责任只是流于形式,虽然已制定了造价控制规划,成本管理目标缺乏严实性。此外,建设单位普遍缺乏权、责、利相结合的科学的成本绩效考核制度体系,基础薄弱。责权相对混乱,管理机制僵死,以致无法正常核算工程建设,从而导致经济成本管理实施无法到位,做好做坏一个样。不利于加强房建工程经济成本的管理。
2施工阶段的造价控制
2.1建立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体系项目经理责任制是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一体系主要就是要求建筑施工项目经理对于建筑施工的进度、成本、质量以及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进行全面的负责,特别是对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放在首要地位。定期对各责任部门和负责人的成本控制工作进行检查,从而确保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控制工作的责、权、利落实到位。在管理模式方面,追求项目投资有效控制,按照监理规定和实施准则,完善职责分工和相关的制度,落实责任,在工程管理机制上建立健全投资控制系统。
2.2施工组织设计的优化和施工方案的技术经济比选编制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并组织实施。施工组织设计是用以指导施工准备乃至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经济文件,其内容应针对工程的性质、规模、结构、施工复杂程度、工期要求和建设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等,一份好的施工组织设计能指导项目部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以最低投入满足合同要求。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对工程造价的影响至关重要,在施工过程中针对工程实际情况编制相应的施工方案,反复斟酌,优化方案,更为重要的是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所选择的施工设计或施工方案组织实施施工。一个好的施工组织设计,往往能缩短工期,提高材料利用效率,控制造价。
2.3加强对限额领料单以及施工任务单的管理将施工预算与限额领料单以及施工任务单进行核实对比,计算出其中存在的差异,并对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核实分析,采取积极有效的纠偏措施。对月度成本的原始资料一定要做好收集整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对月度成本做出正确的计算,才可以更为准确直观的进行实际成本与月度预算成本之间的比较分析。责任成本的核算工作要在月度成本核算的基础之上进行。要想及时顺利的保障施工过程中物资的提供就要对外经济合同的履行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检查核实。针对工程量的清单报价,施工单位采取“低价中标,索赔盈利”的方式承揽工程。作为业主方,造价专业人员要做到主动监控,严格审核工程变更,计算各个项目的变更对总投资的影响,在使用功能、经济美观角度确定是否有必要对工程进行变更,避免投资失控。对于施工单位和材料的供应商不履行约定义务应及时提出索赔,这样有效地控制成本。
2.4施工材料成本控制和管理的强化房建工程企业应在采购材料之前对预购材料进行合理的规划,因为从成本分析的角度来看,在整个房建工程运行的过程中,工程材料的成本往往都占据总成本的55%以上,而房建工程施工又是一项耗费大量的建材的工程,因此加强施工材料的成本管理对提升房建工程项目的经济成本控制而言,意义不言而喻。而做好施工材料的成本控制的最主要的途径就在于对材料采购的控制。工程项目在获得竞标后,企业和项目部的人员要严格根据工程的需求进行施工预算,并且项目工程部的技术人员还要进行反复的核算,使得施工材料在采购上不出现严重的问题。同时上报审批,通过审批后方能按照采购方案进行建材的投入。在宏观上对建筑经济成本进行调控。对于设备,应保证其效率最大化,并做好其保养维护工作。减少材料及设备方面不必要的支出。
1.1工程设计电子化评审平台按照标准统一、整合资源、注重实效、纵向贯通、横向连接、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原则建设赣州供电公司工程设计评审平台,采用1+4的会议模式建设,即由1间主会议室、4间专业会议室组成。
1.2施工现场可视化管控系统变电站施工现场是电网基建工程的关键管控环节,通过现场特性分析,其施工地点相对固定,视频设备应用及维护、网络通讯条件等都具备较为便利的条件。因此,提出了变电站施工现场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思路。施工现场可视化管控系统采用市管控中心一级部署,在市县两级管控中心进行应用;在变电站现场项目部及施工现场,部署视频会议终端和视频监控终端,通过ADSL/光纤/3G等方式将前端图像传输至综合数据网,同时现场的工程日志可通过监系统进行现场记录,并可通过手机消息发送给相关领导。系统总体部署图如图3所示。
1.3输电线路GIS信息管理系统为解决电力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存在着线路杆塔定位粗放、施工进度难把握等困难,赣州供电公司积极转变线路工程管理思路,完善线路工程施工管理办法。通过深入研究GoogleEarth软件及周边技术,以GoogleEarth技术为基础,实现在GoogleEarth中建立杆塔三维模型库,展现架空线路路径、三维杆塔、交叉跨越等信息。同时,向施工阶段延伸,结合施工数码照片,形象展示施工进度与质量,监督现场安全技术措施,实现线路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利用SketchUp三维建模软件,绘制架空线路杆塔三维模型,形成三维杆塔模型库,并在GoogleEarth中将三维杆塔模型杆塔按照实际经纬度直接定位,如图4。
1.4市县两级管控系统以电子化评审平台为基础,与对接电视会议系统对接,建立市公司与县公司基建专业沟通协调新模式。从而发挥市公司管控中心施工现场可视化管控系统、线路GIS系统和电子信息库的优势,借助网络通道,建立“大建设”体系下的市、县两级管理网络,如图5。
1.5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基建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即涉及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又涵盖了工程的可研、初设、施工、验收、投产等全过程管理。目前在基建档案管理方面,未建立统一的资料管理系统,各专业、各单位采取分散式存档方式,资料多头管理,无法充分发挥对基建管理的信息支撑。为适应“大建设”体系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要求,提升工程资料管理水平,赣州供电公司建立基建工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打造基建管理电子信息库,提升电网建设支撑水平,如图6。通过电子档案系统导入各项工程设计文件、施工图纸、施工方案、项目部等相关资料,建立涵盖建设全过程的电子资料库,实现工程资料的集中、统一管理模式,实现网络共享。
2信息化技术在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运用中取得的成效
通过对市、县两级一体化的“大建设”体系实践与研究,建立新的技术平台,创新新的管理模式,以全面支撑“大建设”体系,突破管理瓶颈,转变管理方式,实现电网建设一体化管理。
2.1建立市、县两级一体化基建管控平台,打造基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赣州公司基建管控中心是一个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上下联动,区域协调,统一监控,以适应“大建设”体系的新要求。基建管控中心是集硬件、软件、网络于一体的监控中心,通过视频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各类先进成熟技术的应用,进行工程建设管理的技术和管理创新,实现地县两级一体化的联动、协调机制。实现专业管理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一体化模式,实现管理全覆盖。实现从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技术、造价各专业对基建工程的全面监测、预警防范、问题剖析、过程管控、资源调配,实现基建业务全流程的可监控、可预警、可分析、可控制。
2.2创新工程设计评审模式,提升初步设计管理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信息内网远程召开初步设计评审,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全面展示工程设计文件、电子图纸等工程信息,实现了设计评审由传统的面对面方式向远程电子化模式转变,提高审查质量、深度和效率。实现初设设计电子档案的浏览、共享、动态、管理、检索、录入功能,为标准的差异化研究和完善编制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3变电站施工现场实现远程可视化管控(1)远程视频监控:用变电站监控摄像头,实现对施工现场实时图像的浏览与控制,及时掌握施工现场的基本状况、工程形象进度、工程质量、安全动态情况等信息。(2)强力过程管控:通过对现场进行远程视频监控,实现对基建施工现场的深度管理,全方位地对现场进行实时监督并进行实时取证,能够对现场起到监督威慑作用,有效遏制临时补救、弄虚作假等行为,对促进施工规范、保障施工安全、控制施工进度等均具有重要意义。(3)快速沟通协调机制:建立了基建管控中心与变电站施工现场的远程沟通渠道,实现管理者与实施者的互动,指导现场进行施工作业,召开远程方案会审、工地例会,及时协调现场多方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2.4输电线路3D地理信息化管理(1)利用GoogleEarth地理信息技术建立输电线路GIS信息管理系统,将架空线路工程信息、现场环境以三维地理信息的形式进行全方位展示,包括线路路径、杆塔模型、交叉跨越等数字化信息;为线路施工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撑,辅助路径勘测和杆塔定位,支持线路施工方案优化完善。(2)通过建立健全施工进度反馈机制,收集各施工项目部建设进展情况,将施工进度准确的反映至三维地图中,便于项目进度汇报和问题及时追踪处理,实现对线路工程施工情况的有效监控,提高施工过程闭环管控水平。
2.5建立基建管理电子库,实现工程资料集中管理(1)建立基建管理信息库:通过电子档案系统导入各项工程设计文件、施工图纸、施工方案、项目部等相关资料,建立涵盖建设全过程的电子资料库,实现工程资料的集中、统一管理模式,为电网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为电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2)实现资料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管理,实现工程资料网络共享。
3具体案例分析
(1)220kV肖岭等10个变电站施工现场实现远程可视化管控,如图7~8。(2)220kV肖岭等所有线路实现3D展示与过程管控,如图9。(3)基建信息集中管理,如图10。
2化债后如何有效应对高校财务风险
2.1提高高校资产的管理水平,开源并节流多校区运行模式下,高校的设备和土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闲置和浪费,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根据资产管理的相关规定对高校资产特别是校区土地资产进行处置、出租,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从而为高校提供一定的资金来源。加强高校无形资产和其他固定资产的管理,确保高校资产价值得到应有的保值、增值。不断提高高校自身的综合水平,利用教学资源,与政府、企业联合办学,面向社会开展教育培训服务,增加培训收入,实现高校办学资源与社会培训需求的互补。同时着重加强科研产业,自办企业或引进社会力量发展校办企业,不断拓宽高校收入途径,为学校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提高自身的偿债能力和债务管理能力,但高校应加强监管、科学管理,通过彻底改革,校企分开,才能真正为高校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多渠道筹集办学经费,不断拓宽高校收入增长途径及潜力,为学校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提高财务透明度,对学校各项收费进行有效监督,进一步完善相关财务制度,从源头上加强防治腐败的力度,避免学校内部私自截留收入,产生私设“小金库”问题。加强高校成本管理,制定节约措施,减少浪费,使学校能够以最低的成本和较低的风险筹措到高校所需的资本。
2明确审计工作重点和定位
一个部门的工作要开展好,首先要明白需要干什么,怎么干,要到位而不越位。根据审计处岗位职责及院领导要求,审计工作重点为:做好基建工程、修缮的全程现场跟踪、结算审计,同时从监督的角度,兼顾工程的质量、进度、成本、安全,达到耐用、美观、方便使用的效果。在内控制度审计方面,扩大审计范围,客观公正的反映审计事实,提出审计建议并落到实处。审计的定位以服务、协调、监督、推动工作的完成为最终目标,踏实、仔细的做好审计基础性工作,同时对处室工作计划、任务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检查工作进度,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3履行内部审计职能,发挥审计的协调、服务作用
内部审计职能经历了单一职能论、二职能论,到多职能论,目前普遍认为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评价、鉴证职能。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内部审计还具有协调、服务职能,且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单位规模的扩大,管理层级的细分,管理的缝隙会随之出现且逐步扩大,而内部审计的协调、服务职能,在弥补、缩小管理缝隙方面能够发挥独到的作用。首先内审对象范围比较广,能够比较容易发现管理的缝隙,二是内部审计相对独立,能够比较公正、公平的处理事情,三是审计一般由院长分管,汇报问题直接到管理的最顶层)。例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审计处牵头进行基建修缮改造方案的论证,从使用角度出发到竣工验收,征求使用部门的具体意见,并论证可行性,再由施工管理部门具体实施。
4医院基建工程审计的方法
(1)从工程、修缮项目的方案论证,到招标、施工、竣工验收、结算各环节,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审计,严格程序,确保对工程的质量、进度、造价做到心中有数,并按项目、按时间顺序形成跟踪审计档案。具体做法:第一,做好事前审计是基建工程审计的前提:医院内部审计部门有效的对基建工程项目实行监督,可以从源头上监督建设行为,预防滋生腐败行为发生。具体:①参与工程项目的招投标全过程,审查招投标程序的合法性、操作的规范性、招标文件的完整性;及时发现错误和漏洞,避免日后医院和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和工程结算时,发生不必要的争议。②工程量清单的审查。严格按照施工设计图纸进行工程量计算(变更需提供建设单位、设计部门、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的签字及图片等),避免多算、重算、点错小数点及错套定额,造成医院资金损失等问题发生。③工程合同的审查。审查施工企业是否具备施工资质,施工企业单位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是否具有资格证书、上岗证书等;施工企业有无违法分包、转包现象,施工工程合同有关条款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施工工程合同的内容与招标书是否一致等。第二,做好事中审计是工程结算审计的基础:在施工过程中,审计处人员每天深入施工现场对工程进度、质量、材料、隐蔽及变更进行记录、拍照,收集结算依据避免纠纷,形成了我们自己的事中跟踪审计档案,竣工结算时做到心中有数,掌握主动权,不被施工单位牵制。对于工程量和材料价格及工程款的拨付做到严格的审核控制。审查工程结算款。审查是否按合审查工程进度款支付情况。对工程进度报告和现场签证等文件进行审核分析,严格按照工程进度按比例支付工程款,避免出现多付工程款的现象,同时限定进度款支付总额,掌握工程决算的主动权。第三,做好事后审计。基建工程事后审计是根据事前、事中审计中取得的原始资料,对施工单位提交的工程竣工决算进行审计。具体:采用设计图、竣工图审查和现场审计相结合的方式,检查竣工项目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的设计和施工图纸。审查工程量和所用材料计算是否准确,定额套用是否准确,工程变更手续是否完备,主材价差调整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等。医院内部审计人员,对建设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对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是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水平,节约建设资金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审计监督,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工程高估冒算、弄虚作假、质量低劣等现象,而且还能够达到加强医院内部管理,维护医院经济利益,防止商业贿赂现象的发生,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和节约资金的目的。
(2)审计处在建设过程中既要做好工程结算审计还要做好管理审计,对监理公司的监理控制效果进行评价监督。通过深入现场跟踪审计发现施工中的质量、造价等问题及时回馈给基建管理部门和监理公司,从审计监督的角度提出具体工作要求和整改建议以及处罚措施。由于审计的介入,弥补了基建、监理管理工作中的漏洞,降低了工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缩短工期、降低造价,提升了医院工程建设管理的整体水平。
(3)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提高审计质量。由于医院近几年门诊及住院病人的急剧增加,临床出现病房、床位紧张现象,部分科室功能已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因此医院先后不断对老病房进行改造、扩建。由于土建、装饰、安装工程项目较多,在竣工结算审计中为提高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审计部门最早在工程中引进市定额站开发的胜通软件,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审计质量得到更好的保证。
(4)做好工程结算审计工作。医院近几年发展迅速,工程量比较大,审计处自身力量重点做好了工程的现场跟踪审计,及零星修缮的单独审结;配合工程咨询公司做好较大工程项目的结算审计,依据现场掌握的跟踪资料,认真细致的核对工程量、材料的品牌、价格、签证资料,定额套用,通过审计复核把关为医院节约资金。在配合社会中介机构的结算工作中,审计处依据平时跟踪的工程资料对事务所出具的报告进行复核审计把关,控制工程造价极大地维护医院的利益节省了资金。
(5)切实维护医院利益,解决科室实际问题。如ICU二区建设中,温控、湿控未达到合同约定,督促施工单位解决;对部分工程质量问题、违反合同约定,对施工单位限期改正并进行经济处罚。
(6)审计处参与所有的招投标工作,参与投标单位的资质审核、考察;审签经济合同;做好科室负责人交接、日常审计监督等工作;为掌握物资材料的市场价格,审计处单独进行市场实地考察;通过对财务报销单据会签,开展延伸审计,如院区划线的审计、科室牌、广告牌的审计等,提出审计意见。
5加强内审建设,提高内审人员思想业务素质
建设一支思想作风正派,业务技术过硬的审计队伍,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决定因素。(1)创造条件,鼓励审计人员钻研业务。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有较强的业务能力才行。医院创造条件,让审计人员加强业务学习,参加会计、审计人员继续教育,及内审协会组织的会议,及时了解、跟上经济发展的要求,业务素质及工作技能均有了极大的提高。(2)多压担子,让审计人员在实践中增长才干。管理学上有句名言: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在有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以后,必须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多做工作,不懂的地方向专家咨询,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接触的问题多了、解决的问题多了,就逐步树立了审计的权威。(3)勇于奉献,忘我工作。(4)严格要求,廉洁自律。
2.提高人才素质、规范管理制度
人才是实现基建工程管理的基础,针对设计审批环节中的效率低下、人力资源浪费等现象,提高人才素质是摆在管理方需要解决的第一要务。引进专业的人才,无论是档案归纳还是现场施工监管都能负起责任,做到令行禁止。针对管理要做到一视同仁,不能为个别人搞特殊,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类似于经济签证、竣工报告没有签名、盖章的责任人,价格管理、预算管理,都能做到专业、规范要求,规范的管理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管理上的混乱,提高基建工程建设效率,保证质量,建立规范科学现场管理秩序。
当前,施工企业对房建工程在进行成本造价管理工作缺乏一个正确全面的认知,导致在对工程进行全方位动态管理时出现缺漏,主要的造价控制工作重心也都偏向于事后核算。这也就是说对工程进行的造价控制工作主要依赖于竣工结算,而其他阶段的工作非常薄弱,在其他阶段经常会发生超支。例如说市场不良竞争导致企业工作中默认的不按规定工作,一味压低造价、压缩工期、拖欠工程款和建造劣质建筑,不仅使工程造价控制工作效率低下,更严重影响了工程项目的质量。
2工程造价对竣工结算阶段控制不当
像前文说的那样,许多企业的造价控制工作依赖于竣工结算,而这一部分的工作也确实在房建工程造价控制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它也是判断工程是否获得经济效益和效益大小的主要标准。在我国目前阶段进行的竣工结算工作中存在许多漏洞,一些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在结算资金时拖延时间,建设双方互相扯皮。一些结算工作人员对施工现场的情况不甚了解,工作中参考的依据只是自己的推理和经验,以至于质量鉴定和工程款结算工作与实际工程脱节。
二加强房建工程造价管理的措施
1设计阶段
在施工设计阶段施工企业要参与到设计方案的选择中区,通过价值工程方法对比技术经济分析,选出技术优秀、经济效益突出的施工方案。施工单位还要对设计投资计划进行审核,针对其中符合科学质量目标但超出经济性要求的问题提出意见。另外,施工单位还要承担起对施工材料功能、质量、用途、价格的审核工作,并由施工企业经过市场调查后选择价廉质高的设备和材料。施工企业在进行施工工艺选择时要考虑实际施工情况,选用先进的科技技术来提高经济效益。
2招标阶段
房建工程的招标阶段是工程造价管理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相关管理人员在制定标底价格时,要考虑业主的要求会带来的成本需求,并遵照相关的程序进行工程量清单的编制,并综合考虑其他文件,最终确认合同中的承包价。合理的工程量清单是投标者制定正确定标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尽可能使招标工作有序、合理、公正地进行。
3施工阶段
房建施工方首先要实施项目经济责任制管理,对于项目内部岗位责任制进行不断完善,提高全员经济意识,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制度。其次,施工组织要在施工中承担起科学管理、保障建设和有效控制造价的责任。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必须要保持动态,因为房建工程的施工周期普遍较长,在施工过程中人工、材料、市场等因素都有可能发生较大变动,这就需要造价控制人员及时完成对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记录,从而准确的分析预测利率和价格的变动。控制投资可根据工程进度对资金使用计划进行合理编制,分析实际需要并采取相应调控措施。与此同时,项目实施阶段加强对工程变更的管理,因为各种客观原因而不得不进行的设计变动、工程更改、材料替换等问题都会使工程的预算改变。因此,对于变更设计的审批要更加严格,不能任由施工企业随意更改。对价款的变更控制更要严密,从而杜绝施工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谎报材料价格。企业负责管理施工现场,禁止随意变更设计图纸,设计确需变更应采取多方会审同意后实施,禁止随意增加各工序造价。此外,在签订合同前,应认真考虑合同中有关调整价格变更的条款。
4竣工阶段
竣工验收完成后,施工企业要想业主提交竣工结算和工程量清单等文件,这一阶段对工程整体的造价只管重要。首先这一阶段要应该按签订的合同条款来进行审核,根据合同内容确定工程内使用的费用符合事前约定。其次对于在施工中出席那的设计变更,应该根据合同中标明的情况进行讨论,确认由于设计变更引起的资金使用应该由哪一方承担。最后结合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投标单价进行审核。
鉴于这一会议的论坛性质,以下仅就会上提出的一些问题及建议作一归纳,提交与会专家考虑并审议。
一、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
结构安全性是结构防止破坏倒塌的能力,是结构工程最重要的质量指标。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主要决定于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水准,也与结构的正确使用(维护、检测)有关,而这些又与土建工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条例等)的合理设置及运用相关联。
1.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
对结构工程的设计来说,结构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性、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与结构的耐久性等几个方面。我国建筑物和桥梁等土建结构的设计规范在这些方面的安全设置水准,总体上要比国外同类规范低得多。
1.1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
与结构构件安全水准关系最大的二个因素是:1)规范规定结构需要承受多大的荷载(荷载标准值),比如同样是办公楼,我国规范自1959年以来均规定楼板承受的活荷载是每平方米150公斤(现已确定在新的规范里将改回到200公斤),而美、英则为240和250公斤;2)规范规定的荷载分项系数与材料强度分项系数的大小,前者是计算确定荷载对结构构件的作用时,将荷载标准值加以放大的一个系数,后者是计算确定结构构件固有的承载能力时,将构件材料的强度标准值加以缩小的一个系数。这些用量值表示的系数体现了结构构件在给定标准荷载作用下的安全度,在安全系数设计方法(如我国的公路桥涵结构设计规范)中称为安全系数,体现了安全储备的需要;而在可靠度设计方法(如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称为分项系数,体现了一定的名义失效概率或可靠指标。安全系数或分项系数越大,表明安全度越高。我国建筑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活荷载与恒载(如结构自重)的分项系数分别为1.4和1.2,而美国则分别为1.7和1.4,英国1.6和1.4;这样根据我国规范设计办公楼时,所依据的楼层设计荷载(荷载标准值与荷载分项系数的乘积)值大约只有英美的52%(考虑人员和设施等活载)和85%(对结构自重等恒载),而设计时据以确定构件能够承受荷载的能力(与材料强度分项系数有关)却要比英美规范高出的10~15%,二者都使构件承载力的安全水准下降。日本与德国的设计规范在某些方面比英美还要保守些。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结构设计多根据发达国家的规范,就如我国解放前和建国初期的结构设计方法参照美国规范一样。至于中国的香港和台湾,至今仍分别以英国和参考美国规范为依据。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建筑物的活荷载标准值上,与国外的差别并没有象办公楼、公寓、宿舍中这样大。不同材料、不同类型的结构在安全设置水准上与国际间的差距并不相同,比如钢结构的差距可能相对小些。
公路桥梁结构的情况也与房屋建筑结构类似,除车载标准外,荷载分项安全系数(我国规范对车载取1.4,比国际著名的美国AASHTO规范的1.75约低25%)与材料强度分项安全系数均规定较低。
尽管我国设计规范所设定的安全贮备较低,但是某些工程的材料用量反而有高于国外同类工程的,这里的问题主要在于设计墨守陈规,在结构方案、材料选用、分析计算、结构构造上缺乏创新。
1.2结构的整体牢固性
除了结构构件要有足够承载能力外,结构物还要有整体牢固性。结构的整体牢固性是结构出现某处的局部破坏不至于导致大范围连续破坏倒塌的能力,或者说是结构不应出现与其原因不相称的破坏后果。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主要依靠结构能有良好的延性和必要的冗余度,用来对付地震、爆炸等灾害荷载或因人为差错导致的灾难后果,可以减轻灾害损失。唐山地震造成的巨大伤亡与当地房屋结构缺乏整体牢固性有很大关系。2001年石家庄发生故意破坏的恶性爆炸事件,一栋住宅楼因土炸药爆炸造成的墙体局部破坏,竟导致整栋楼的连续倒塌,也是房屋设计牢固性不足的表现。
1.3结构的耐久安全性
我国土建结构的设计与施工规范,重点放在各种荷载作用下的结构强度要求,而对环境因素作用(如干湿、冻融等大气侵蚀以及工程周围水、土中有害化学介质侵蚀)下的耐久性要求则相对考虑较少。混凝土结构因钢筋锈蚀或混凝土腐蚀导致的结构安全事故,其严重程度已远过于因结构构件承载力安全水准设置偏低所带来的危害,所以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格外重视。我国规范规定的与耐久性有关的一些要求,如保护钢筋免遭锈蚀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和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都显著低于国外规范。损害结构承载力的安全性只是耐久性不足的后果之一;提高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设置水准,在一些情况下也有利于结构的耐久性与结构使用寿命。
2.调整结构安全设置水准的不同见解
我国结构设计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较低,与我国建国后长期处于短缺经济和计划体制的历史条件有关。但是,能够对土建结构取用较低的安全水准并基本满足了当时的生产与生活需求,而且业已历经了较长时间的考验,这是国内土建科技人员经过巨大努力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但是,由于安全储备较低,抵御意外作用的能力相对不足。如果适当提高安全设置水准将有利于减少事故的发生频率和提高工程抗御灾害的能力。国内发生的大量工程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管理上的腐败和不善以及严重的人为错误所致。现在提出要重新审视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主要是基于客观形势的变化,是由于我们现在从事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为今后的现代化奠定基础,要满足今后几十年、上百年内人们生产生活水平发展的需要,有些土建结构如商品房屋则更要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具备商品属性的需要。国内近几年来已对建筑结构安全度的设置水准组织过几次讨论,在如何调整的问题上存在较大的意见分歧,这次科技论坛上同样反映了这些不同的见解:
1)认为我国现行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是足够的,并已为长期实践所证明,而国外就没有这种经验。我国取得的这一成功经验决不能轻易丢掉,在安全度上不能跟着英美的高标准走;安全度高了是浪费,除个别需调整外,总体上不必变动。
2)认为我国规范的安全度设置水准尽管不高,但在全面遵守标准规范有关规定,即在正常设计、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的“三正常”条件下,据此建成的上百亿平米的建筑物绝大多数至今仍在安全使用,表明这些规范规定的水准仍然适用;但是理想的“三正常”很难做到,同时为了缩小与先进国际标准的差距以及鉴于可持续发展和提高耐久性的需要,在物质供应条件业已改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的安全设置水准应适当提高。这种提高只能适度,因为我国目前尚属发展中国家。
3)认为我国规范的安全设置水准应该大体与国际水准接近,需要大幅度提高。这是由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土建工程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出现事故所造成的风险损失后果将愈益严重,而为了提高工程安全程度所需要的经费投入在整个工程(特别是建筑工程)造价中所占的比重现在已愈来愈低,材料供应也十分充裕。过去的低安全水准只是适应了以往短缺型计划经济年代的需要,但决不是没有风险,如果规范的安全水准较高,曾经发生过的有些安全事故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而规范的这一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为“三正常”的提法所掩盖。在建的工程要为将来的现代化社会服务,安全性上一定要有高标准。低的安全质量标准在参与将来的国际竞争中也难以被承认,即使结构设计的安全设置水准能够提高到与发达国家一样,由于我们的施工质量总体较差,结构的安全性依然会有差距。
3、结构设计规范的概率可靠度设计方法
自1984年国家建委和国家建设部颁布了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以来,我国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已从80年代末期起抛弃了传统的多安全系数设计方法,从而统一采用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可靠度设计方法;其它的工程部门如公路、铁路、港口、水利的结构设计规范也正在或计划作这样的转变。我国规范的可靠度设计方法是参考国际上的相应标准ISO2394并经过国内科技人员努力后得以实施的。将可靠度设计方法用于结构设计规范,在国际学术界内通常被看成是一种发展趋势,但在工程内界则存在不同看法。尽管有了ISO2394,国外却鲜有重要或著名的结构设计规范已直接采用了可靠度设计方法,至今仍采用多安全系数设计方法或称荷载抗力系数法。在我国,对于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的可靠度设计方法以及企图将我国各个行业的各种结构设计规范都用可靠度方法统一起来的做法,虽然工程设计界颇有微词,但学术界持赞成和肯定者是主流,不过仍不时有人对可靠度方法用于设计规范的适用性提出质疑。这次科技论坛上则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对规范可靠度方法的意见分歧。
对我国规范的可靠度设计方法持肯定意见的专家认为这是重大的科技进步,可靠度方法对安全度的概率定义要比定值的安全系数更清晰、更科学、更合理,当然概率可靠度设计方法本身尚有不少缺陷,有待进一步修改完善。持相反意见的人则认为,结构设计规范所面向的是类型多样的复杂群体,在安全度上需要考虑的不确定性与不确知性非常复杂,并不是“从统计数学观点出发的概率定义”所能科学描述或处理;规范可靠度方法在我国十多年的实践表明,它并没有给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带来明显实效,反而造成了安全概念上的某些混乱;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说,结构的安全度用可靠指标和虚假的失效概率表达后变得更加不可揣摩和模糊不清,不如安全系数那样从安全储备出发的度量方法更为直观和便于处理具体工程的安全问题;现行设计规范中的可靠度方法很不成熟,存在不少根本缺陷;他们认为半概率的多安全系数方法更适用于规范,也不排斥可靠度分析的结果可以作为一种参考,在综合判断安全系数的合理取值时予以考虑。
二、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
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与工程的使用寿命相联系,是使用期内结构保持正常功能的能力,这一正常功能包括结构的安全性和结构的适用性,而且更多地体现在适用性上。
1、土建结构工程的耐久性现状
大多数土建结构由混凝土建造。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困扰土建基础设施工程的世界性问题,并非我国所特有,但是至今尚未引起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和广大设计与施工部门的足够重视。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混凝土应是非常耐久的材料。直到70年代末期,发达国家才逐渐发现原先建成的基础设施工程在一些环境下出现过早损坏。美国许多城市的混凝土基础设施工程和港口工程建成后不到二、三十年甚至在更短的时期内就出现劣化;据1998年美国土木工程学会的一份材料估计,他们需要有1.3万亿美元来处理美国国内基础设施工程存在的问题,仅修理与更换公路桥梁的混凝土桥面板一项就需800亿美无,而现在联邦政府每年为此的拨款只有50~60亿美元。另有资料指出,美国因除冰盐引起钢筋锈蚀需限载通行的公路桥梁已占这一环境下桥梁的1/4。发达国家为混凝土结构耐久性投入了大量科研经费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公路桥梁为对付除冰盐侵蚀及冻融损害,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从50年代的2.5cm逐渐增加到4cm、6cm直到80年代后的7cm,而混凝土强度的最低等级也从50年代的C25增到后来的C40,桥面板混凝土从不要求外加引气剂、不设防水层到必须引气以及需要设置高级防水胶膜并引入环氧涂膜钢筋。而我国遭受盐冻侵蚀地区的公路桥梁在耐久性设计方面至今仍无明确要求,对混凝土保护层和强度的要求仅为2.5cm与C25,与上面提到的加拿大50年代水准一致。国内按这种标准设计的一座大桥,建成后仅8年,由于盐冻侵蚀,现已不得不部分拆除重建。我国建设部于80年代的一项调查表明,国内大多数工业建筑物在使用25~30年后即需大修,处于严酷环境下的建筑物使用寿命仅15~20年。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使用环境相对较好,一般可维持50年以上,但室外的阳台、雨罩等露天构件的使用寿命通常仅有30~40年。桥梁、港工等基础设施工程的耐久性问题更为严重,由于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过薄且密实性差,许多工程建成后几年就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海港码头一般使用十年左右就因混凝土顺筋开裂和剥落,需要大修。京津地区的城市立交桥由于冬天洒除冰盐及冰冻作用,使用十几年后就出现问题,有的不得不限载、大修或拆除。盐冻也对混凝土路面造成伤害,东北地区一条高等级公路只经过一个冬天就大面积剥蚀。我国铁路隧道用低强度的C15混凝土作衬砌材料,密实度和抗渗性差,不耐地下水与机车废气侵蚀,开裂与渗漏严重;对几个路局所辖的隧道进行抽样调查表明,漏水的占50.4%,其中1/3渗漏严重,并导致钢轨等配件锈蚀以及电力牵引地段漏电,影响正常运行,而1999年颁布的铁路隧道设计规范仍未能对隧道的耐久性问题采取适当的对策,如适当提高混凝土的最低强度等级和在混凝土中掺入化学纤维等。
耐久性问题的严重性和迫切性在于我们许多正在建设的工程仍未吸取国际和国内的大量惨痛教训,还沿着老路重蹈覆辙。一些北方城市新建成的立交桥和高速公路桥,仍没有在材料性能和结构构造等方面采取必要的防治冻融和盐害的综合措施。甚至大型工程如2000年投入运行的珠海莲花跨海大桥,其主体结构在浪溅区仍采用不耐海水干湿交替侵蚀的C30混凝土与3~4cm厚的保护层厚度。
有专家估计,我国“大干”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还可延续20年,由于忽视耐久性,迎接我们的还会有“大修”20年的,这个可能不用很久就将到来,其耗费将倍增于当初这些工程施工建设时的投资。
使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进一步加剧的原因有:
1)由于混凝土的质量检验习惯上以单一的强度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导致水泥工业对水泥强度的不适当追求,使水泥细度增加,早强的矿物成份比例提高,这些都不利于混凝土的耐久性。我国对水泥质量的检验在强度上只要求不低于规定的最低许可值,而国外则同时还要求不高于规定的最高值,如果强度超过了也被认为不合格,这种要求还有利于水泥产品质量的均匀性。
2)工程施工单位不适当地加快施工进度,尤其是政府行政领导对工程进度的不适当干预。混凝土的耐久性质量尤其需要有足够的施工养护期加以保证,早产有损生命健康的概念同样适用于混凝土。国内媒体上大加宣传的所谓几个月就修成一条大路、建成一座大桥、或盖成一幢高楼的工程以及抢工献礼工程,很可能就是今后注定要花掉更多资金进行大修的短命工程。提前完成合同规定施工期的在国外要被罚款,因为意味着工程质量有遭到损害的可能。
3)环境的不断恶化,如废气、酸雨,我国的酸雨面积已超过国土的30%。
当前迫切需要进行的工作是尽快编制桥梁、隧道、港工等基础设施工程耐久性设计的技术条例,修订补充现行规范中对结构耐久性的要求。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各种基础设施工程的设计工作寿命,在重要工程的设计文件中必须有使用寿命的要求和论证。当前在建的众多工程在耐久性上之所以仍然沿着重蹈覆辙的道路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工程设计施工技术人员在耐久性上没有可资遵循的新依据。更为严重的是现行规范中的有些条文,本身就对耐久性有害。为了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在混凝土中合理使用粉煤灰、矿渣等矿物掺合料是重要的技术手段,国外有的规范甚至规定在桥梁等混凝土结构中必须加入粉煤灰等掺合料,而我国的铁路混凝土桥隧施工规范仍在明文禁止使用。此外,工程技术界还存在长期形成的一些过时的看法,对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能造成阻力。例如,顾虑会影响混凝土强度而不愿使用引气剂,而引气本应作为改善混凝土耐久性和工作性的常规手段;又如,希望加大水泥用量来保证混凝土强度,而尽可能低的水泥用量本应是提高混凝土抗裂和耐久性能的重要途径。
在修订规范的耐久性要求上,交通部于2001年颁布的港工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已为其它土建工程行业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我们一方面要参照国内外已有的资料和经验,尽快编写出相应的设计施工技术文件以应急需,另一方面则要安排系统的研究项目,加大耐久性研究工作的支持力度;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是当前国际上结构工程学科最为重要的前沿研究领域之一,而我国在这一方面相当落后。混凝土的耐久性研究离不开原材料和环境等特定条件,需要考虑本国的特点,是不能完全依赖国外研究成果的。
重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生产混凝土所需的水泥、砂、石等原材料均需大量消耗国土资源并破坏植被与河床,水泥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已占人类活动排放总量的1/5~1/6,而我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已居世界第二。我国现在每年生产5亿多吨水泥,与之相伴的是年耗20多亿方的砂石,长此以往实难以为继。延长结构使用寿命意味着节约材料,而耐久的混凝土一般又应是水泥用量较低和矿物掺合料(工业废料)用量较高的混凝土,所以耐久的混凝土正适应环境保护的需要。国际上对桥梁、隧道等土木工程的设计工作寿命多为100年,有的如英国为120年。考虑到耐久性不足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国际上近年来有要求将这些工程的最低工作寿命进一步延长的趋势,如提出城市环境中的桥梁至少应有150年。
2.土建结构工程使用阶段的正常检测与维护
结构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的概念,与使用阶段的检测、维护和修理不能分割,对处于露天和恶劣环境下的基础设施工程来说尤其如此。为了保证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一些工程在建成后的使用过程中,应该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我国有结构工程的设计规范与施工规范,但没有如何使用的规范。有些工程倒塌事故,例如最近四川宜宾的南门大桥发生桥面坍落事故,就是因为桥面结构与主拱之间的吊杆在连接处发生锈蚀,如果有定期的检测要求,这样的事故很有可能避免。有些国家对于结构的损坏可能导致公众安全的建筑物与桥、隧等公共工程,强制规定必须定期检测;即使是建筑物的玻璃幕墙和外墙面砖等建筑部件,因其坠落后容易伤及公众,也有强制定期检测的要求。我国由于施工管理水平和事故操作人员的素质相对较差,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制度不够健全,规范对结构安全与耐久性的设置水准又相对较低,已建的工程中往往存在较多隐患,所以更有必要从法制上确定土建工程的正常使用和定期检测的要求。对于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质量,虽然政府已作出了设计与施工的责任单位和个人需对其“终身负责”的规定,但是这种要求执行起来缺乏可操作性。要将结构安全质量事故减少到最低程度,还应以预防为主,通过例行检测及时发现问题。
现在国内有大量土建工程因步入老化期需要诊治,也有大量已建的违章工程需要评估,更有许多工程发生病害需要诊断和加固,各地已涌现了不少从事土建工程诊断、治理与加固的队伍,并有蓬勃发展成为一种新兴行业的趋势。出现问题和病害以后再来治理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应该更加强调预防。对于在役土建工程的检测和评估,要建立相应的法规和标准,要有从业人员的注册和从业机构的资质认证制度,在管理体制上予以规范。
从国家对公共工程建设的投资和对工程设计的要求来看,需要有工程整个使用期限即全寿命费用支出的论证。只注意工程项目建设的一次投资支出,很少考虑工程建成后需要正常维护与修理的长期费用,不但可能损害工程使用寿命和正常使用功能,而且经济上算总账会很不合算。在发达国家,由于新建工程少,用于维修的费用往往更为主要,英国1978年的土建维修费上升到1965年的3.7倍,1980年的维修费占当年土建费用总支出的2/3。我国虽是发展中国家,现在正大兴土木,可是过去建成的大量工程已经或过早老化。国内40%公路桥梁的桥龄已大于25年,加上进入90年代以后交通量猛增,超载严重,以往的设计标准又低,路、桥的维修问题十分突出。由于养护维修费用得不到保证,造成工程安全隐患并在以后需要支出更多的大修费用。在土建工程的投资上,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大已建工程维修的费用。
为加速路桥等公共工程建设,国家现在鼓励投资公司出资并给以一定期限如30年的经营收入作为补偿。如果对重要土建工程有必须进行定期检测与评估的法规,就能保证这些工程在一定期限后归还国家管理和经营时的良好功能,对于设计工作寿命为100年的桥梁,至少还可正常使用70年,而不至于30年到期后国家接收的已是一个破旧的工程。
三、技术规范的作用与管理
这次科技论坛对于土建结构工程技术规范的定位、作用与管理也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们往往视技术规范为法,将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要求等同于法律条文来对待。技术规范或规程,与各种技术条例、技术要求、工法、指南等技术文件一样都是技术标准,本身不具有法律作用,只当工程各方(业主、设计、施工企业)认同作为设计与施工的依据并在契约的基础上,才能作为法律仲裁的依据。将技术问题法制化并强制执行,不利于技术进步和创造性的发挥,反而容易成为推卸责任的借口。当然,政府部门从国家和公众的整体利益出发,需要在安全、环保等重大原则上对土建工程的设计施工提出必须满足的最低要求并制定相应的法规,但法规一般并不需要提供如何达到这些要求的具体技术途径和方法,后者是技术标准的任务。政府也可以原则认可或批准某些重要的技术规范或其中某些内容使用。
土建工程有着强烈的个性,需要工程技术人员针对具体特点去解决设计与施工问题。所以规范作为技术标准宜强调其指导性而不是强制性。如果规范条文看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条文,就有可能束缚设计施工人员的主动创造性并阻碍新技术的应用。。我国土建工程在结构设计上与国外相比的最大差距就在于方案与技术上的创新,这与以往过分强调规范的法律地位从而形成所谓“结构设计就是规范加计算”的倾向不无关联。我国的技术规范在编写风格上也有模仿法律的倾向,极少提及使用者需要注意规范可能存在的某些不足之处或允许并鼓励使用者在某些问题上可以另辟蹊径。如果在设计施工中要取代规范中已经落后过时甚至有害的技术规定,则无异于违法行为。相反,只要墨守规范,即使出了事故,就可不负法律责任。这样就在客观上降低了对工程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要求与职责要求,不利于提高我国建筑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参与今后的国际竞争。为了消除这些负面影响并杜绝钻规范条文的空子进行偷工减料,应有必要建立这样的共识并作出规定,即遵守了规范条文并不意味着就可免除法律责任。国外有些规范就是这样规定的。
企图不断加强技术规范的强制性来解决屡禁不止的工程事故,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现在,有关主管部门将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的部分条文抽出来,明确列为强制性条文,同时规定各个设计单位完成的设计,须通过有关部门或其授权委任的其他企事业设计单位的审查,而审查的主要内容就在于对照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要求,其任务已类似于执法;这种做法是否明智似可商榷。我国土建工程事故频繁的原因,主要在于管理不善,特别是管理环节上的腐败;其次是施工操作人员素质低,又难以短期解决;过分强调规范的地位与作用,未能建立与规范配套的完整标准体系,比如缺乏指南、工法等更为详尽具体的技术文件,可以用来指导和规范设计与施工的各个具体环节,也有一定的关系。从设计角度看,出现事故主要不是由于没有按照规范强制性条文的规定,而是方案性的错误或忽略主要的设计条件;也有一些工程则因过去的设计标准过低,耐久性不足,在使用过程中又缺乏应有的例行检测而导致失效。其实,要做到设计规范强制条文的要求最为容易,为此请专业人士审查似无必要。重要的工程设计应规定请专业单位全面审核,其要点也应在结构方案、构造方法与计算分析的原则上。从结构设计的国家规范中抽出的强制性条文不免支离破碎,个别条文的规定也不一定适合某些地区和某些工程的具体特点,反而造成麻烦。我国幅员广阔,各地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技术力量悬殊,环境条件各异,客观上要求规范能给设计人员更多灵活性,少一些强制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在规范的指导下,根据工程的特点和具体条件去解决问题。总之,在规范标准上,要摆脱计划经济年代遗留下来的过分强求统一、较少考虑个性和缺乏实事求是灵活性的倾向。要提倡和鼓励各省市编制地方性规范,在工程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标准上,可有不同的设置水准。比如上海、北京、广州这些大城市应该高些,在抗震防灾要求上,更应区别对待。全国性的规范订得愈详细,其适用性可能变得愈差,造成的混乱也可能愈多;特别象岩土工程那样的规范更是如此。
技术标准中的强制性越多,也意味着政府有关部门在具体技术问题上需要承担的责任越重,而这些本来不该是政府部门的职责。规范中的要求是最低要求,在安全设置水准上,政府需要干预的也应是保证公众安全的最低要求。对于土建结构的抗震设计,政府有关部门至今仍规定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随意提高抗震的设防标准(建抗586号文件)。事实上,如将商品房的抗震设防烈度提高1度,抗震能力可提高约1倍,而增加的房屋造价相当有限,在众多城市中可能仅及居民用于室内装修费用的几分之一。政府的这一规定无异于限制居民只能购置抗震安全质量标准最低的房屋,如果发生地震造成损害,有关部门如何解释?
规范等技术标准的管理体制亟待改善。建国以来,由政府部门负责统管并指定有关企事业单位分别承担每本规范编写和修订工作的做法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势,有些在经费和人力上得不到保证,平时基本上没有专门人员去搜集了解规范使用中的问题并及时修改补充规范条文;面对新的结构型式、新的材料和新的工艺,规范的过时条文不但成为推广新技术的阻力,而且有被误用或盲目套用而造成工程质量安全事故。
发达国家有关土建结构工程的规范及与之配套的各类技术标准多由行业协会或专业学会编制及管理,规范的翻新周期短,不象我们要长达10年以上。我国的学会与协会重复设置,分工不明,并且至今还依附于某一政府部门,基本上只起到政府职能部门非官方代言人的作用,距离独立和富有活力的健全机构还差的很远,如何发挥这些机构在技术标准编写和管理中的作用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建议随着改革的深入,整顿合并有关的学会、协会,加强其职能,并逐渐成为技术标准编制管理的主体。
四、准备提交政府有关部门考虑的建议
为了改善我国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这次论坛中提出了以下建议供政府有关部门考虑,:
1、桥梁、隧道、道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工程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已是当前亟待采取措施应对的重大问题。否则,一些工程的正常使用功能和安全性将得不到有效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会蒙受巨大损失,并将给生产和公众生活带来长期困扰。
建议国家建设部、交通部、铁道部主管土建工程设计标准的部门,能对工程的耐久性要求作重点审查,明确土建工程的设计应有最低使用寿命的要求,重要工程的设计文件中应有正常使用寿命和耐久性设计的独立章节与论证;
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能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对混凝土工程耐久性的基础理论研究给予重点支持;
建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为在近期内编订有关法规标准给以立项资助;
建议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建筑学部在其咨询研究项目中,联络国内有关专家,促进土建结构耐久性设计指导性技术条例的编制。
2、土建工程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应有定期的检测和正常的维护修理加以保证。对于重要土建工程,我国尚无必须进行安全检测的法规。在基础设施工程的投资上有重新建、轻维修的倾向,不利于工程寿命和投资效益。
建议对桥、隧等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物,在其使用期内实施强制性的定期安全检测。为此,需要制定法规,编制相应的技术标准;对于土建结构工程的检测与评估,需要建立从业人员的注册制度和从业机构的资质认证与监管体制。凡属已建工程的安全诊断也可一并归入这一行业。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桥、隧、道路等土建基础设施工程投资上,根据需要,加大工程维修费的比例。
2建筑工程项目报建工作效率的提升对策
2.1做好全局安排
对于工程项目的报建工作来说,由于其时间周期长,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每个环节之间紧密相关,任何一个细微的错误都会影响到整个报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报建时,就需要相关人员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保证每个环节的有序进行。
2.2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任何一个项目工程的报建工作都是由工作人员进行的,因此,在实际的工作中,就需要对相关的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定期的培训工作有助于增强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工作人员进行一些拓展训练和口语表达方面的培训,锻炼员工的动手能力、团结协作和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建筑工程项目报建工作的整体效率,更好地开展项目施工工作。
2.3制订行之有效的报建工作程序表
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按照专业并符合实际情况的程序表来安排,保证各个环节的有序进行,因此,就需要有关部门制订行之有效的报建工作程序表。在设计和安排每一个环节的时候,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所需要的资料和文件进行记录和总结,在日后的工作中,相关的工作人员就可以对照报建工作程序表上的内容开展工作,保证每一个环节的有序进行,大大提升了报建工作的效率。
2.4合理优化报建工作的程序
在实际工程项目的报建工作中,笔者发现,许多环节的工作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因此,要想有效提升报建工作的效率,就应该对报建工作的程序进行合理的优化。例如,在相关文件的审核过程中,消防、绿化和环保的手续就可以放在一起审核,这样就能节省时间,提升工作效率。
2.5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
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的沟通也是提升报建工作效率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根据不断变化的政策来调整报建工作,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整体工作完成之后因政策的调整而给整个工程项目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
1.1施工图预决算审计要点施工图预决算审计就是根据施工图和工程量清单来对工程预算数目进行审核。①对工程所直接产生的直接费用进行审核,这一环节包括了对于工程量的审核以及对套用定额的审核、对于工时和工时单价的审核以及对材料保管养护等价格的审核、对运输费用的审核以及对于其他收费标准所进行的审核。②对于独立费用进行审核。
1.2工程结算审计的要点不同的工程会使用不同的结算方法,而随着结算方法产生变化,审计工作的要点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使用预算结算承包制进行工程结算的条件下,审计工作的核心是审查由乙方在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而产生的设计变更及其产生的相关附加费用是否已经得到了原始设计单位的许可或者是否已经得到了甲方的签证,在这之中一些较为重要的改动是否已经得到了有关部门的批准;由设计改变所带来的工程量变化是否真实,工程之中所套用的定额是否准确合理;设计变更所带来的材料增减是否同时计入,是否存在只计算加量而不计算减量的情况产生;是否存在施工方收取不正当费用的环节。而在使用招标承包进行结算的情况下,审计工作的重点则是结算时的工程款是否和中标价格相同。如果情况特殊存在需要改变设计的情况,那么是否可以出具有效签证单以及设计改动是否合理等。
1.3工程决算审计的要点工程决算审计主要需要进行审阅的是工程竣工的决算报表、交付使用财产的合规性。决算报表是否符合规范指的就是决算报表申报的时间是否是按照规定的要求,报表数据是否真实,是否存在虚假数据及数据是否符合各表间的相互关联。交付使用财产的合规就是要确认工程量是否真实、物品使用量是否超出了计划的要求之外;是否将一些不符合要求的材料混入不动产中进行结算;工程成本是否存在虚报情况,待摊费用是否合理分配,是否存在虚标固定资产价格等情况的产生。
2加强自身工程预决算审计监督
工程量预算:一个工程建设项目需要的资金多少取决于工程量的多少。工程量计算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工程预算的可靠性。工程量审计就是严格审核结算报表中的工程量是否和工程真是产生的工程量相同,存不存在虚标工程量的问题。根据笔者的多年建设经验,使用哪种建筑结构就要对哪个部分进行严格审查。我们应在此方面加强自身施工过程中核查和监督工作。比如电力基建中钢架结构部分的钢架梁,电线材料就是审计工作的审查核心。在明确了审查的核心之后,保证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规定规范采购、用料和施工。在自我监督中,数据来源是否来自于设计图上所标注的尺寸以及工程做法之中的施工过程,是否存在虚假数据,其计算方法是否符合要求,即原始数据是否套用了应用的定额,计算系数是否来自于应用的预规等。工程量的重复计算在工程之中相对而言比较常见。这些都是被审查的重点。直接费用的审计,直接费用的审计工作主要目的就是审核工程所套用的定额是否合乎要求。在确定工程量之后,就是按照确定的工程量逐一套用定额,并由此相加最终得出工程所产生的直接费用。在施工过程中严格监督工作,避免在施工过程中不顾施工的工艺各施工的情况套用高额费用得情况,因此,在对直接费用进行审计前自己严格审核套用的定额是否合乎要求,以应审计。
基建投资审计是国家审计的一个重要领域,而基建工程决算审计又是基建投资审计的关键。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对于提高基建投资审计的质量和效率极为重要。根据本人20多年的工程审计的工作实践,对基建工程决算审计的程序和方法总结如下:
一、做好审前的准备工作
1.对该工程项目进行详细的审前调查,要收集与该工程造价有关的文件资料和建设程序。招投标文件、标底、施工合同,设计、施工、竣工图纸,变更设计通知书,监理签证资料、设备、材料的招标采购合同,隐蔽工程签证单及各种材料单价的签证单等工程相关资料,施工单位工程结算书,在进行工程结算审计工作之前,必须对其进行整理、归集和分析。
2.要熟悉设计施工和竣工图纸。竣工图是审计结算分项数量的重要依据,必须全面熟悉了解,核对所有图纸,清点无误后依次识读。竣工图纸必须由设计、建设或者施工单位加盖公章。
3.了解工程结算包括的范围。根据结算编制说明,了解工程结算包括的工程内容。
4.要弄清楚采用的单位估价表。任何单位估价表或预算定额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应根据工程性质,收集熟悉相应的单价及定额资料。
二、建设程序的审核
审查工程项目的审批手续是否真实完备。尤其是在建设项目前期工作阶段,必须严格按照现行建设程序执行。现行基本建设前期工作程序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批复、水土、环境保护及批复、开工报告等工作环节。只有在完成上一环节工作后方可转入下一环节。除国家特别批准外,各地方、部门和企业不得简化项目建设程序。
三、招投标情况的审查
根据有关要求,对50万元以上的工程勘察、设计、施工、采购、监理必须进行招投标。并依法审查施工单位有没有中标通知书。进一步审查专家组成员组成是否合理,有无串标、漏标情况。同时对该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是否具备下列条件进行招标:
1.招标人已经依法成立;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应当履行项目审批、核准或者备案手续的,已经审批、核准或者备案;
3.有相应资金或者资金来源已经落实;
4.能够提出货物的使用与技术要求。依法必须对招标的工程建设项目,按国家有关投资项目审批管理规定,凡应报送项目审批部门审批的,招标人应当在报送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将货物招标范围、招标方式(公开招标或邀请招标)、招标组织形式(自行招标或委托招标)等有关招标内容报项目审批部门核准。项目审批部门应当将核准招标内容的意见抄送有关行政监督部门。
四、合同情况的审查
认真做好施工合同审查,是工程项目竣工决算(结算)的必要前期工作。施工单位为获取高额利润,不按合同规定的内容施工,少做或不做工程量。施工合同包括协议书、通用条款、专用条款三个主要部分组成。由于每个工程项目的特殊性,所以在协议书和专用条款中的内容不尽相同。审计中要对协议书中的重点条款重点把关。主要了解施工企业的资质等级,工程类别、承包方式、结算方式、工期状况、优惠让利、奖罚协议、相互责任等,在审阅施工合同时,应注意施工条款的合法性;其次应熟悉建设项目经批准的施工组织设计。在审计合同价中要搞清楚其价格是中标价,还是中标后的让利价。
五、工程结算的审查
1.工程量审核。计算工程量耗用时间长、工作量大,是确定工程造价的重要环节。对工程量的复核,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工程内容是否与图纸、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相符;(2)工程量计算是否符合定额及工程量计算规则;(3)工程量单位是否与定额单位一致;(4)工程量计算公式是否清晰明了,是否注明了工程部位(层次、轴线、标高);(5)工程量计算精确度是否符合规定;(6)工程量计算顺序是否按施工顺序或定额上的顺序。2.定额套用和费用计取审核。套项是确定工程造价的另一重要环节,定额的使用是否存在高套、错套情况。主要应对下列几项进行复核:(1)分步分项工程的施工工序、材料耗用与所选定额子目一致的,复核其单价、人工、材料用量是否正确;(2)不能完全套用定额子目,定额调整换算是否符合规定;(3)项目工程内容与定额规定工程内容完全不一致的,补充定额编制是否合理;(4)人工、材料、机械单价是否按合同约定或市场价格;(5)材料采购发票、构配件购销合同是否真实。
费用计取程序和标准是否合规,是否存在高套取费系数。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工程取费标准都有所不同,对项目费率的复核主要是检查是否符合政策规定,具体内容如下:(1)工程类别确定是否与工程实际相符;(2)工程费用项目组成是否符合规定,没有发生的费用项目是否已剔除;(3)取费基数是否正确;(4)各项费率是否符合规定或协议;(5)计价程序是否符合规定;(6)甲方供材料、设备是否在税后扣除。同时要了解建筑物结构、施工方法、施工条件、机械选用的型号和台数;最后应仔细研究费用定额及相关取费文件。明确各项费用的计取条件、适用范围、计算基数并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审查,对适用不同费用政策的同一工程,通常情况下应按工程量划分分别计取相应的费用。
3.单价套用审核。单位造价与同类工程平均单价是否存在重大差异;定额单价确定了定额子项工程的单位价值,这是合理耗用人力、物力的指令性指标。开展这项工作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直接套用和换算套用。对直接套用一般通过对比实际工作内容与定额工作内容是否相符加以审查,着重对比主要材料、主要机械、工艺及工作深度;对换算套用除完成对直接套用的审查工作外,还要审查换算是否定额允许的以及换算方法是否正确,尽量做到切合实际。
4.材料、机械用量审核。掌握的材料市场价格信息,准确地核定材料价差的调增或调减金额。严格控制材料价格,防止施工中偷工减料、以次冲好。依据掌握的材料市场价格信息,准确地核定材料价差的调增或调减金额。机械数量、规格、台班的正确性,其主要复核内容如下:(1)各分步分项工程量计算是否正确;(2)各分步分项工程量与相应单价乘积计算是否正确;(3)各分步分项直接费、人工费竖向加总是否正确;(4)计算程序中直接费、人工费是否与各分步分项工程直接费、人工费合计数一致;(5)计算程序中各费用项目计算是否正确;(6)工程总造价计算是否正确。
5.变更设计签证单审核。首先查看变更联系单手续是否完备,是否都有签字承认,严禁先施工后补签工程设计变更联系单现象。其次要审核工程数量的真实性,防止四位一体(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中介机构)合伙共同造假欺骗审计,再次查看变更联系单签字的时间和工程施工时间是否一致。严格区分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根据我国的现行规定,设计变更和工程签证费用都属于预备费的范畴,但是设计变更与工程签证是有严格的区别和划分的。属于设计变更范畴的就应该设计单位下发设计变更通知单,所发生的费用按设计变更处理。属于工程签证的由现场施工人员签发,所发生费用按发生原因处理。
开展基建工程决算审计,是贯彻治理、整顿、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它既是一项较艰巨的审计查证工作,也是社会审计较有前景的业务领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