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走月亮课文教案

走月亮课文教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9-26 05:56:20

走月亮课文教案

走月亮课文教案例1

一、引言

《科学》课程对于学生来说,有些内容易懂爱学,有些内容远离生活,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建立教师与学生平等关系,从而使学生敢想敢问,与教师共同研究探索,有效地强化科学课的教学效果。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观察能力,运用科学文本,解读大自然的科学奥秘,这将对学生日后各门课程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1][2][3]。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针对小学科学课在实践教学方面作探讨。

二、选用典型案例,培养观察能力

案例的选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至关重要,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通过典型的案例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并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积累知识。下面笔者结合实际,给出一些科学课实践的案例。

案例:放大镜观察实验

科学老师在引领学生利用放大镜观察晶体时,可以准备食盐、白糖、味精等日常生活用品;学生在用放大镜观察时,会发现平时在厨房间熟视无睹的食盐和白糖清晰地呈现为立方体形状,而味精则为柱状,它们都有一定的几何外形。这些现象会让学生感到很惊喜,这个小实验也充分体现了科学知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魅力。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做进一步引导,让学生了解并认识放大镜的一些功能和特性。

案例:放大镜功能解释

教师带领学生,利用两个尺寸同样大小的放大镜,按照一定的距离平行地放在一起,仔细观察蜗牛和蜥蜴标本。让学生先用肉眼观察,然后用两个尺寸同样大小的放大镜分别进行观察。最后,学生可以看到更大的蜗牛和蜥蜴标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应该将放大镜的原理给学生做详细介绍,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有效地积累科学知识。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科学思维

科学是一门基础课程,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知识,更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4][5][6]。那么,在科学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思维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激发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2)结合教材和案例,带领学生走向大自然,在实际活动中学习;(3)梳理概括,归纳整理,让学生在享受成果中丰富知识。下面笔者结合实际,给出一个科学课实践的案例。

案例:香樟树生长状况分析

我校学生每天都会经过一片郁郁葱葱的香樟树走廊,细心的同学发现有一棵香樟树与众不同,植株上部的树叶全部枯萎,而离地面大概一米高的树干部分却长出枝条,叶子还是绿绿的,而直立在旁边的其他香樟树枝叶繁茂。同样的生存环境却有截然不同的生态结果,这一奇特现象引发了学生的无限遐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产生这种现象呢?经过仔细观察,学生发现这棵香樟树大部分树皮被人剥了,树干发黑,甚至有刀砍过的痕迹。好奇的学生就向科学教师提问,此时教师让学生先去做一些调查。学生经调查发现,是经常路过的晨练老人所为,因为他们听信“吃树叶、啃树皮”能治病的说法,把这些树皮剥下来泡茶喝。

针对这棵香樟树上下部分生长情况截然不同的现象,科学教师因势利导告知学生,树皮与木质部中间有一层叫做“韧皮部”的部分,其中有运输有机物质的筛管,可以将叶子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运送到植物的根部及其他各个部分。将树皮横切面剥光,无疑是将树木的营养通道打断,没有了水分和养分,树木不久后可能就会死亡。

这种引导性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消除疑惑,有效地培养了科学思维能力。

四、探索科学奥秘,培养探索能力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培养其探索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入手:(1)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2)激发探索欲望;(3)重视探究过程。

案例:月相分析

学习了月相变化的科学知识后,学生初步懂得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有规律的现象。为了深入了解月相变化的真相,科学教师让学生利用晚上和家长一起到学校新建运动场锻炼身体的时机,要求学生坚持用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月相观察,在观察过程中详细记录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的天空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等信息。在布置这个科学实践活动作业的同时,科学教师也来到学校运动场,这样学生、家长和教师就聚在一起,于是科学的话匣子也就被打开了。在家长和教师的引领下,学生饶有兴致地观察,并且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写在笔记本上,把月相变化的不同形状按时间发展顺序绘画出来。经过一个月的坚持,学生收获颇丰。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通过实物投影仪,将搜集的素材直观生动地展示在同学们面前。同时,教师请学生结合月相变化的观察记录图片进行现场描述。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把自己的观察体生动地描述出来:月相变化是有规律的,农历上半月是由缺到圆,下半月再由圆到缺。在上半月,学生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大,直到满月,亮面在右侧;在下半月,学生看到的月亮亮面面积逐渐变小,直到朔月,亮面在左侧。有的学生总结到,月相跟着农历变,初一初二看不见,初三初四像娥眉,初七初八月半边,到了十五满月圆,以后月相逐渐缺,二十二三月似弓,到了月底又不见。

让学生通过亲眼观察并结合图文的形式进行讲述,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有助于科学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农村学校一线科学教师要引领学生关注科学课堂内外的生活细节、实验现象和容易被人忽视的自然现象,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阅读科学文本,深入领会科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学会触类旁通,进一步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更新科学教育的理念;引领小学生走进科学文本,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充分融入“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的四个教育支点;学会蹲下身子倾听学生的科学表达语言,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凸显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科学思维、善于探索的科学品质。

参考文献:

[1]陈恩泉.浅析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学周刊,2012,16.

[2]吴向东.情境导向的小学科学课程设计.课程教学研究,2012,5.

[3]姚兆岩.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概念的学习.中国校外教育,2012,19.

走月亮课文教案例2

一单元复习教案一、复习课文内容(一)齐读课文,抽背课文(二)按照课文内容填空1.()()吹夏()落()霜降()()飘池()青山()红鱼出()()入()2.你()()()?我()李。()()李?()()李。3.河水()()天气(),小小()蛙大眼睛。保护禾苗()吃害虫,做了不()好事()。()你()护小()蛙,好让禾苗不()()。4.()边绿,()边(),()()相遇起凉()。绿的喜()及()(),()的最怕水来攻。5.()回()地()物复苏柳绿()()泉()叮咚()()齐放()()争鸣二、音序表复习写出对应的小写字母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三、形近字区分,填一填睛请青清晴情()蛙()问()泉眼()()空心()四、仿写,介绍自己的姓氏。你姓什么?我姓张。什么张?弓长张。第二单元复习教案本单元围绕”心愿”编排了四篇课文,题材丰富,节奏明快,易于诵读,内容易于唤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对世界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学目标:1.认识50个生字和6个偏旁,会写27个生字和3个笔画。2.正确、流利地朗读本单元4篇课文;能读好带有感叹号的句子3、积累词语,鼓励学生将学到的词语运用到表达中4、读懂课文,能提取明显地信息,乐于和小伙伴交流阅读感受5、感受儿童美好的心愿,了解革命传统,激发对革命领袖的敬爱之情。教学重难点:1能从文中提取明显地信息,乐于和小伙伴交流阅读感受。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朗读继续学习读好词语和句子的节奏,不破句,不唱读,读出节奏感。复习内容:1第二单元词语盘点chīshuǐjiàoshēngzhǔrénjiāngshuǐshzhùchùméiyǒuyǐhòukāihuìzǒuqùběijǐngdàménguǎngdàhuǒbànguòqùzhèlǐtàyángyípiànjīnqiūyīnwèigèzhǒnggèyàng2、形近字组词:让()关()看()气()认()开()着()汽()3、音近字比较:真()完()星()和()亮()正()玩()兴()合()量()死别、家家户户、漫山遍野4、多音字组词:看着乐5、你能用以下词语说句写句吗?什么怎么暖和温暖6、说反义词:晚()黑()来()开()少()分()语文三单元复习教案复习要点:1.生字条会认,会组两个词。34页、37页词语要会认读。2.田字格生字会写字词。3.会补充填空31页“偷偷地跟在”这样的形容词+动词的短语,37页“跳绳”这样动词+名词的短语。4.积累AABB,ABAB,ABAC,ABB词语。5.多音字组词:只、种、乐、得。6.会默写《赠汪伦》。7.会音序查字法查字典。8.熟读5-7课,读41页《胖乎乎的小手》。9.会用“……也……”“……有……有……还有……”造句。10.掌握“不”的变调。复习题:1、给下列生字注音。块捉急直河行死信跟忽喊身只只窝孤单都邻居招呼静乐乐怎独跳绳讲得得羽球戏排篮连运2、看拼音写词语。tāmenxiǎohétīnɡshuōɡēɡedānjūhujiàokuàilè孤邻wánwɑnhěnhǎodānɡshíyīnyuètīnɡjiǎnɡbùxínɡxǔduō3、按课文填空。()()乘舟将欲(),忽闻岸()踏歌()。桃()潭()深()(),()及汪伦送()()。语文四单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46个生字、4个偏旁;正确书写28个字;了解“点的位置不同,书写先后也不同”的笔顺特点。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问句,注意停顿,读懂句子所表达的意思。3.会背《静夜思》《寻隐者不遇》,会填诗中会写的字。5.初步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体会浓浓亲情。教学重、难点:1.理解“勇敢”等词语的意思,归类积累“x来x去”,会说会用这样的词语。2.积累与身体部位有关的词,归类识记带有“月”字旁的字。3.读好带有轻声的词语并积累。易读错字:前鼻音:真、分、前后鼻音:床、光、乡平舌音:思、色、再、总、粽、散翘舌音:真、知、本单元要掌握的新偏旁:厂(长字头)立(立字旁)米(米字旁)衣(衣字旁)多音字:觉(jué)觉得(jiào)睡觉读长句:第10课、11课长句子,第11课的反问句。会填空:很()很()()了又()()来()去又()又()勇敢的()()的故事青青的()()的夜晚白白的()()的花草红红的()()的粽子圆圆的()()的镜子美滋滋地()()地瞧仿写句子:会用“……一……就……”写句子。第五单元复习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57个生字和1个偏旁,会写28个字。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古对今》和《人之初》3、了解形声字,学会归类识字。4、了解周围小动物的习性和四季气候、景物的变化。5、了解打电话的步骤,能用上礼貌语,说清楚。6、能在语境中辨别形近字和同音字。7、积累歇后语。教学重、难点:1、 认识57个生字和1个偏旁,会写28个字。2、能在语境中辨别形近字和同音字。3、了解形声字,学会归类识字。易读错字:前鼻音:欢身近寒善后鼻音:蜻蜓网铃声平舌音:足造操翘舌音:池声身之蜘蛛暑朝场善专三拼音节:欢凉香相锻教迁易写错字:凉:三点水义:第一笔点。声:上面是士本单元要掌握的新偏旁:火(火字旁)多音字:朝(zhāo)朝霞(cháo)朝向比较组词:间()迷()运()问()谜()动()欢()夕()拍()双()多()打()跑()近()玉()抱()进()王()字族识字:包字族、青字族部首归类:口字旁多和嘴有关提手旁多和手以及手的动作有关足字旁多和脚以及脚上的动作有关词语盘点:1、近义词朝——早初——始2、反义词古——今朝——夕香——臭远——近非——是好——坏严寒——酷暑热闹——冷清3、填入合适动词(捉)迷藏(造)宫殿(运)食粮(结)网(跳)高(拍)皮球(踢)足球(踢)毽子(拔)河(打)球(丢)沙包(跳)绳仿句:1、蝴蝶花间捉迷藏。(谁在哪里干什么)2、说一说,你喜欢什么体育活动?课文背诵:《人之初》《古对今》以及日结月累的歇后语。复习音序查字法口语交际:打电话,先拨号,电话号码要拨对。拿起电话说“您好”,告诉对方我是谁。明明白白说事情,要点一定要说清。认真倾听对方话,主要内容记心内。结束通话说“再见”,注意电话要归位。第六单元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37个生字和1个偏旁,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1个字。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好带有“呢,呀,吧”的问句和感叹句。3、能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图片等方式理解“摇篮、潮湿”等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比喻句。。4、读出古诗的节奏和儿童诗歌的韵味。5、通过扩写句子学习把一个简单的句子写具体。6、能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能正确抄写句子。7、朗读积累气象言语。二、教学重、难点:1、认识37个生字和1个偏旁,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1个字。2、能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能正确抄写句子。3、通过扩写句子学习把一个简单的句子写具体。三、易读错字:前鼻音:伸、闷,搬后鼻音:晶、停、萍平舌音:踪、翘舌音:首、柔、珠、展、潮、湿、唱三拼音节:泉、角、响、四、易写错字:爱、采、尖、亮、朵、机、呢、边五、本单元要掌握的新偏旁:身(身字旁)六、多音字:空、闷、角七:比较组词:直()吗()朵()真()妈()机()高()夕()天()亮()多()无()采()树()珠()菜()对()朱()八、字族识字:口字旁的语气词:呀、吗、呢、吧九、部首归类:口字旁多和嘴有关:呀、吗、呢、吧、响、唱、三点水的字多和水有关:浮、流、沉、潮湿、消、十、词语盘点:1、反义词无——有爱——恨亮——暗美——丑直——歪加——减十一、仿写句子:1、荷叶圆圆的,绿绿的。苹果圆圆的,红红的。2、小白兔割草。小白兔在山坡上割草。小白兔弯着腰在山坡上割草。十二、课文背诵:12.古诗二首池上小池[唐]•白居易[宋]•杨万里娃撑小艇,泉眼惜流,偷莲。树荫水柔。解藏踪迹,小荷才露,浮萍一。有蜻蜓上。13.荷叶圆圆荷圆圆的,绿绿的。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蓝。”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晶晶的眼睛。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歌唱。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小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很很的水花。日积月累:朝霞,晚霞。有戴帽,无雨山腰。晨下雨当日,下雨到。蚂蚁搬家蛇过,大雨不久要。第七单元复习教案单元导读:本单元围绕“习惯”这个主题编排了《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小猴子下山》4篇课文。本单元课文贴近生活,故事情节充满童趣,语言明白易懂,文中丰富的插图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学目标:1.认识51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27个生字并掌握半包围结构字的书写笔顺规则2.正确、流利地朗读本单元4篇课文;能做到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对话3.能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推断;能根据问题提取、整合信息,推断事情的原因、结果单元重、难点:1.“找出课文中信息”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阅读理解2.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判断的能力3.教会学生读好祈使句和疑问句复习方式:复习试卷一、拼音王国。(28分)1.读一读加点字,并连一连。(8分) 丢失tàn查找ɡānɡ刚才chá叹气diū2.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画“√”。(8分)汽车(qìchì)决定(juéjú)准备(zhǔnzǔn)鬼脸(liǎnniǎn)3.看拼音,写词语。(12分)fēichánɡxīɡuāshétou()()()tiānkōnɡshūbāozuòxià()()()二、字词世界。(24分)1.比一比,填一填。(8分)已己找我()经()们自()()到公共白百()鸡()雪()同一()2.我来扩词。(12分)办()()平()()洗()()3.照样子,写词语。(4分)例:又大又红()()例:蹦蹦跳跳()()三、句子乐园。(18分)1.连词成句。(6分)(1)非常元元后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梅花鹿问狗熊奔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照样子,写句子。(12分)例:我怎么没问清楚呢?(1)__________怎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怎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例:要是早一分钟,就能赶上绿灯了。(3)要是有一个足球,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上下句连一连。(4分)敏而好学不能则学读万卷书而义自见不知则问不耻下问读书百遍行万里路五、课外阅读。(11分)月亮走,我也走晚上,一群孩子在玩儿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丁丁边跑边望着月亮说:“哈,月亮在跟我走呢!”于是,孩子们不再做游戏了,都抬起头,看着月亮,说:“月亮也跟我走呢!”“跟我走呢!”为什么月亮会跟我走呢?因为月亮挂在天上,离我们很远很远,而且没有东西挡着。所以,你走到哪儿都能看到。1.第五自然段共有()句话。(2分)2.晚上,一群孩子在玩儿什么游戏呢?请选一选。()(4分)A.老鹰捉小鸡。B.捉迷藏。C.捉敌人。3.为什么月亮会跟“我”走呢?(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口语交际。(15分)小朋友,你最喜欢做什么游戏呢?这个游戏怎么做呢?你能结合实际写一写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八单元复习教案单元重难点:本单元围绕“问好”这个主题编排了《棉花姑娘》《咕咚》《小壁虎借尾巴》3篇课文,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借助图画阅读课文。读出祈使句的语气,读好多个角色之间的对话是本单元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本单元要继续训练根据信息做简单推断这项阅读能力。语文八单元复习指导:1.熟读19-21课和115页《三只白鹤》。2.会背114页《画鸡》,会填空。3.会写田字格生字组词,会认生字条并口头组词。会读113页词语。4.会写句子:105页“形容词+名词”说句子,形容词是ABAB词。5.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6.会默写11页“汉语拼音字母表”。已学习的识字方法:结构分析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字谜、组词、反义词识字、对对子识字、看图识字等。部分归类识字:1、青——清、晴、情、请、蜻2、女——姓、她、姐、妈、奶3、氵——清、江、河、洗、池4、扌——招、找、拍、捉、打5、讠——请、讲、许、语、让复习题一、基(jī)础(chǔ)知(zhī)识(shí)。(分)1.把(bǎ)下(xià)列(liè)字(zì)的(de)音(yīn)节(jié)补(bǔ)充(chōnɡ)完(wán)整(zhěnɡ)。(10分)p_____t____w____sh____l_____瓢逃蚊甩领___ú____ō___í____ián___án熟拨奇棉拦2.读(dú)句(jù)子(zǐ)写(xiě)生(shēnɡ)字(zì)。(10分)jiāpà(1)我自己一个人在感到很害。jiějiezhuōtiáoxià(2)了虫子唬我。yībiébìng(3)生为人除去痛。3.仿(fǎnɡ)照(zhào)例(lì)子(zǐ)连(lián)一(yì)连(lián)。(8分)毛巾牙刷香皂梳子脸盆刷牙梳头擦手洗脸洗澡4.把(bǎ)下(xià)列(liè)的(de)词(cí)语(yǔ)排(pái)队(duì)组(zǔ)成(chénɡ)一(yì)句(jù)通(tōnɡ)顺(shùn)的(de)话(huà)。(6分)(1)帮忙吧还是请你别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湖里木瓜高高的一个从树上掉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把(bǎ)下(xià)列(liè)的(de)谚(yàn)语(yǔ)补(bǔ)充(chōnɡ)完(wán)整(zhěnɡ)。(11分)(1)早晨下雨当________,晚上下雨到_______。(2)朝霞________,晚霞行_________。(3)_____雨山戴帽,____雨半山腰。6.根(ɡēn)据(jù)课(kè)文(wén)内(nèi)容(rónɡ)选(xuǎn)一(yì)选(xuǎn)。(6分)(1)相信“咕咚”很可怕的动物有。①小兔②野牛③大象④山羊⑤小鹿⑥狐狸(2)“咕咚”其实是。①木瓜成熟后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②一种可怕的动物。(3)小壁虎的尾巴是___________①其他动物借给它的。②自己长出一条新尾巴。二、阅(yuè)读(dú)理(lǐ)解(jiě)。(15分)(一)课(kè)内(nèi)阅(yuè)读(dú)。(6分)《棉花姑娘》节选忽然,一群圆圆的小虫飞来了,很快就把蚜虫吃光了。棉花姑娘惊奇地问:“你们是谁呀?”小虫说:“我们身上有七个斑点,就像七颗星星,大家都叫我们七星瓢虫。”不久,棉花姑娘的病好了,长出了碧绿碧绿的叶子,吐出了雪白雪白的棉花。她裂开嘴笑了。1.七星瓢虫是什么样子的?(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棉花姑娘的病好了以后,变得怎样了?(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月亮课文教案例3

“你听到了什么?”“月亮婆婆。”“喜欢我。”“我走他也走。”“我停他也停”……孩子们大致把歌曲都说了出来。

清唱,连带着动作!唱着唱着,我突然感觉到,动作和歌曲的一种融合,那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有自己能够感觉的一种体会。尤其是那“撒下月亮把我摸”的动作:双手先摸脸再向上伸拉到伸直。孩子们也是以前不曾有过的投入。居然就那样自然地清唱了好几遍,没有任何形式上的花样和变化,只是就那样唱着,感受着那种温柔的曲调。什么样的提问都会打破这种气氛。

我一口气没接好,孩子们接上去,唉!我们就自然开始了分句唱,我做月亮婆婆唱前半句,孩子们唱后半句。又这样接唱了好几次,我才开始弹奏钢琴让他们和着琴声开始唱。

第二个“我停他也停”的“停”和第一个“我停他也停”的“停”音调不一样,一个是“1”,一个是“2”,和孩子们反复唱了几次,我请几个小朋友来做月亮婆婆,进行完整的表演唱。

活动似乎没什么环节就结束了,没有刻意做什么游戏,也没有什么有针对性的提问,更没有给孩子们表演傣族舞,但却感觉自己和孩子们都融入进了这首歌曲。活动似乎是一种即兴的创作,而不同的活动似乎又有不同种类的即兴创作,比如活动中某一个灵感的出现,生发了一个新的活动环节或者游戏,比如昨天语言活动中的想象游戏;或者是活动中突然感受到与文本的融合,进而感染并影响了孩子的感受,彼此沉浸在表现文本的意境里面,比如这首歌曲,不是示范唱,不是提问你听了有什么感受,而是彼此就能够意会到的歌曲的温柔、温暖意境,彼此用声音和动作共同表现和表达,并彼此沉浸在这种表现、表达的舒畅里面。

上了这么长时间的课,这是第一次在这个班上课找到了那种彼此融洽的感觉,因为这首《月亮婆婆喜欢我》,突然我就发现,我看他们的目光不一样了!

附原活动方案:

月亮婆婆喜欢我

重点领域:音乐

活动目标:

1.学唱歌曲,感受歌曲温柔、优美的旋律。

2.根据图谱的提示,尝试用连贯和跳跃的方法唱歌。

3.感受被他人关爱的幸福,知道感谢他人。

活动准备:

1.月亮婆婆头饰

2.音乐cd。

活动过程:

1.教师扮演月亮婆婆,与幼儿共同游戏,帮助幼儿熟悉歌曲和歌词。

(1)师:到了晚上,月亮婆婆就会洒下月光,和小朋友做游戏。现在,我来当月亮婆婆,我们一起玩“月亮走我也走”的游戏吧。

教师带领幼儿按歌曲节奏念歌词:我走她也走,我停她也停。同时带着幼儿用手指在腿上做走走停停的动作。

(2)教师清唱歌曲,然后提问:月亮婆婆是怎么喜欢小朋友的?

(3)教师一边带幼儿学唱前两句歌词,一边带幼儿做与歌词相应的动作。

(4)教师完整地范唱歌曲,幼儿欣赏,再一次感受歌曲的优美旋律与歌词内容。

2.幼儿完整地学唱歌曲《月亮婆婆喜欢我》。

(1)引导幼儿跟着钢琴伴奏学唱歌曲。

(2)引导幼儿观察脚印图谱,根据图谱的暗示选择不同的演唱方法。

师:刚才你们感觉歌里哪儿唱得最温柔?哪儿像是做游戏?温柔的地方可以怎么唱?做游戏的地方呢?

教师指图,幼儿用连贯和跳跃两种方法演唱。

3.幼儿欣赏教师表演傣族舞《月亮婆婆喜欢我》。

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月亮婆婆喜欢我》,是一首有着傣族风格的歌曲。傣族人能歌善舞,现在就请小朋友们唱歌,老师表演傣族舞给你们看。

动作建议

“月亮婆婆”:双手上举做昂望状,身体左右摇摆。

“喜欢我”:双手抱臂、身体左右摇摆。

“洒下月光”:双手边抖动边下降。

走月亮课文教案例4

2.思维被画面取代案例: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乡下人家》“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为了帮学生理解“探”字,老师播放直观明了的动画,引导说:看见了吗?这就叫“探出头来”。学生的想象被取代,思维被剥夺,失去了“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的机会。省略了学生思考、想象的过程,使学生逐渐地失去了根据作者的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进行思考的能力,这实际上就是由过去的“人灌”变成了“机灌”,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毫无益处。

3.老师被机器取代案例: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老师首先播放威尼斯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看完后,老师问:这座城市有什么特点?学生说:到处都是水、主要交通工具是小艇。教师趁机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学习《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教师播放课文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停顿。听完范读后教师问:围绕小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事?学生交流:写了三方面的事,分别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技术、小艇与人们的生活(只有少数几个学生举手)。然后大屏幕投影小艇的图片、独木舟的图片、新月的图片、水蛇的图片,学生通过观看比较,感知比喻写法的好处,最后在欣赏威尼斯的风光中结束这节课。整堂课教师过于依赖电教媒体,在课堂上,充满激情的范读少了,工整规范的板书也被电脑所取代,在学生眼里,教师只是一个电脑的操作者、课堂的旁观者,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二、课堂教学中正确使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的对策与思考

在课堂教学中,为正确解决存在的问题及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整体功用,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1.根据学生年龄特征,适当使用电教媒体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抽象思维能力弱,在设计课件时,可以让色彩鲜艳一些,用一些生动有趣的动画创设情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维。如教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识字《一》,本课出现的词语都与春天有关,新课伊始,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春天美丽的动感画面,并配上欢快的儿歌《春天在哪里》,课文中的词语: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都出现在画面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触了课文,认识了字词,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生认识字的笔画顺序时,也可借助动画效果,在屏幕上用描红的形式展示生字的笔顺,这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让学生在快乐的情境中提高识字能力。而面对中高年级,电教媒体教学应该逐步减少形象性的声音画面,而应注意在激发学生的思维上下功夫,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为了帮学生深入理解“大不相同”的意思,我先让学生说说“大不相同”的字面意思,再引导学生想象别处可能是什么样?在学生充分交流后再投影当时的中国别处情景的图片,配以凄凉的音乐,引导学生朗读: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这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别处———房屋破旧,凄苦冷清;这里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他们耀武扬威、横行霸道,别处或行或站的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他们骨瘦如柴、衣衫褴褛……使学生在电教媒体的辅助下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为学习下了铺垫。

2.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适时使用电教媒体我们在设计、使用电教媒体时,首先应该考虑到为语文教学服务,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服务。因此,要充分研读教材,根据教材特点去考虑电教媒体什么时候用,应播放多长的时间。例如《月光曲》一文,分辨事物和联想,体会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思想感情是本课训练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知识点,当教学进行到第八自然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我用大屏幕将课文插图投影出来。引导学生朗读“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美丽。穷兄妹俩凝神倾听,贝多芬无限深情地弹奏钢琴的情景。”紧接着第九自然段,播放钢琴曲《月光曲》。使音乐与插图的情景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观其图、听其曲、思其文的浓厚氛围中,随着缓慢而清幽的琴声,此时不仅文中的皮鞋匠仿佛看到“:月亮从天水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而且月亮也似乎从学生们的心中升起来了,那微波粼粼的海面在他们的心中荡漾;那轻纱似的微云在学生脑海中浮现;那海面上的大风在他们的耳边刮起。音乐把他们从幽静、朦胧、抚慰、体贴的境界带入了一种激荡、刚健、雄伟、充满激情与悲愤的世界,让同学们在这充满激情的音乐声中,在令人浮想连篇的意境中,去体会感受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时的思想感情,去分辨事物和充分联想……

走月亮课文教案例5

本来,经过对前面课文的分析,我认为学生肯定会分析到“战士们受到了鼓舞,更加坚定顽强”这一意思。可没想到“半路杀出了个程咬金”,他这样的回答,真让人出乎意料。我第一反应是这样的回答“出轨”了,“只有走到宿营地”不就是含有无可奈何的意味了吗?岂不是与“战士们受到了鼓舞,更加坚定顽强”相悖了吗?这不就与文章的理解大相径庭了。

还记得上学期教学《嫦娥奔月》一课,在解读“后羿追嫦娥”这一自然段时,按照我的预设,此时正应体会后羿回来的焦急。学生也如我所期,有潜入文本抓后羿的动作的,有依文想象后羿、嫦娥的言行的……大家都感慨于后羿与嫦娥的分离。

正当我得意于自己的精心引领时,一只手迫不及待地举起来了:“老师,后羿为什么不射月亮?”此语一出,让正得意的我防不胜防。我没想到他会“出轨”,都有点结巴地问:“后羿为什么要射月亮?”其他同学的目光也一起投向了他,“后羿不是能射日吗?那他射下月亮,不就能与嫦娥团聚了吗?”听完他的发言,我这才明白他的意思。嗨,真是“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

这只手,也是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学生。不过,他两次的生成却有着不同的结果。当时我略作思考,觉得这个问题不能轻易放过。于是我放下原有的步骤,组织学生讨论了“后羿为什么不射月亮”这个问题,使学生认识到后羿对妻子的爱,认识到善与恶要区别对待,认识到后羿是再一次为了百姓着想!就这样,学生在“意外问题”的讨论中加深了对后羿美好品德的认识。课堂教学由“出轨”而再次“入轨”。文本的解读也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而本学期的教学中,我认为他的回答偏离了中心,没有价值,就直接否定了他。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意想不到的结果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截然不同的结果呢?我不由的陷入了沉思,并对课堂生成的有效性进行了一些探讨:

预设与生成是我们新课程应予以关注的,应该在课堂上并存。“预设”是教者的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而“生成”则是生长和建构,是师生在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中以及在师生对话互动中产生的超越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可以说,课前预设是传统教学中的一个典型特征,课堂生成是现代新课改中的一个重要形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如今的语文课堂已经是开放的、活泼的。课程上主张教师与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个性化,摒弃了传统教学中的接受式学习,开创了探究式学习,而这也正决定了课堂教学既要有教师的预设,也要有师生即时的生成。

纵观两学期的两个案例,个人认为:作为新课程的实施者,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充分研读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做一名合格的“导游”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身边的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我们经常会感受到生动活泼、富有生机的课堂氛围,感受到孩子们的思维越来越活跃,求知欲越来越强烈,也感受到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民主而开放的教学中,教师角色虽与学生平等,但却是“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作为“首席”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精心设计教案,通过问题,通过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讨论、分析、反馈的过程中慢慢地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变被动为主动,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所有学生都爱学。只有在这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下,学生才会在教师的引领下不出轨,听得真,想得深,逐渐的变“学会”为“会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与学融为一体、产生共鸣,达到我们所期望的理想效果。

二、用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及时有效的调控

无论教学怎样改革,“有效的课堂”应是我们永恒的追求。而课堂上的生成又不可能让我们事先掌握。因此,课堂上我们必须用心聆听学生的发言,分析他们的思路,或分析他的问题的利用价值。在《嫦娥奔月》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讨论“后羿为什么不射月亮”。学生经过思索,有的说“后羿怕伤着嫦娥”,有的说“月亮并没有像太阳那样危害百姓,后羿不忍心射他”。听了他们的发言,我很高兴。说“后羿怕伤着嫦娥”正显出学生认识到后羿对妻子的爱,说“月亮并没有像太阳那样危害百姓”正显出学生认识到善与恶要区别对待。这不正是对前文教学的最好回顾吗?后羿爱妻子才不吃仙药,爱百姓才勇射太阳。我的教学热情高涨,随即就乘胜追击,提醒学生后羿不射月亮可能还有原因。学生暂时语塞了,我见状点拨学生“后羿有没有把太阳全部射掉”。话音刚落,那位“出轨”的学生反应过来了:“老师,射掉月亮老百姓的夜晚就要生活在黑暗中了,那多不方便,后羿是为了乡亲们才不射月亮的!”多么精彩的回答!学生意识到了后羿是再一次为了百姓着想!就这样,学生在“意外问题”的讨论中加深了对后羿美好品德的认识。课堂教学由“出轨”而再次“入轨”。文本的解读也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后来,这篇课文的教学结束之际,我也“意外”了一次,给学生布置了一条教案上没有的作业――小练笔:续写这个故事。学生在习作中有的写“乡亲们来帮助后羿”,有的写“乡亲们去求后王母”,还有的写“逄蒙在唾骂中抑郁而死”……虽然这些故事的侧重点不一样,但都反映了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体现了学生的态度与情感。

可见,及时有效的课堂调控是必要的。

三、关注学生的“错误”引领学生发现价值所在

语文课上的生成,也有其基本要求:生成必须是思考的结果。没有思考而生成的内容是无效的,那些不着边际的猜想,都应视为无效的生成。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决不能加以赞赏,应态度鲜明地加以引导,否则就会偏离轨道,步入低效的窠臼。课堂上,教师不能认为只有全部进入预设,才是达到了效果。这样,往往使课堂教学很平淡,无精彩之处。其实,学习错误是一种来源于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资源。教师需要重新确立自己的教育资源观:教育资源无处不在,学生的“错误”中亦蕴含着宝贵的教育资源。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成了废物。”教师应一改以往对待错误像“敌人”一样的态度,以新的观念、新的眼光,站在新的视角对其价值重新定位,对其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在“吃一堑,长一智”中增长才干和智慧。教师如能将错就错,因势利导,充分利用课堂上的点滴资源进行适当点拨,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对于那名学生站起来说“我想到了战士们没有大黑骡子,只有走到宿营地去”。我们在愕然之余,更应该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发言才是浅层次的,停留在了没骡子骑上了,这样还容易让人认为战士怕步行。在有了这样的认识后,再引导他来思考宣传员强调的是什么。此时,学生有了前车之鉴,考虑就会更为成熟、准确。

而这样,错了以后组织学生讨论、拨正,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认识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探究问题的方法,这样的生成才是真实有效的。“教学是一种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构建相统一的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等于削弱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是对教师主导作用的提升和超越。价值引导永远不可或缺。

总之,语文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是手段,生成是目的。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使预设与生成达到和谐统一,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有效的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的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将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语文课堂预设与生成关系的探究研究报告(学科网).

[2]建构主义视阈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之预设与生成(小学课堂网).

走月亮课文教案例6

在教师授课之前,学生必须做好新课的预习,没有预习是不行的。预习是课堂的预热阶段,没有预习,高效课堂是不可能实现的。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应由原来的“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首先,教师要在学习前一天将预习提纲发给学生,给学生设立好预习的目标,并且指导学生预习的方法。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方法:一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比如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等,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人手,以学定教;四是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如,在教学《望月》这篇课文前,我布置学生根据上面的方法预习课文,学生在认真预习的情况下,读正确生字词的读音,读通顺课文,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词的意思,用符号标出自己疑惑的地方等。这样,在教学中就能轻松、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二、用心预设,构建诗意课堂

在进行《望月》一课的教学预设时,我充分挖掘文本的情味、韵味和趣味,同时充分利用教师自身诗意语言风格的教学特色,努力构建一个诗意的语文课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弄清课文的脉络――“我”眼中之月,诗人眼中之月与小外甥眼中那充满奇妙幻想之月。教学“我”眼中之月时,重在朗读、感悟文中语言的美,在读中渗透品词的训练,体会月的安详、月的恬静、月的灵动……教学诗人眼中的月,重在积累与吟诵,从一首首嵌着明月的诗句中感悟出月亮在诗人眼中充满着丰富的情思,体会月光中蕴育着诗人的惆怅之感、诗人的身世之叹、诗人的爱慕之情……沐浴在《春江花月夜》幽雅、古朴的曲调中,师生共同有感情的吟诵有月的诗,不只是让学生体会到了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也创设了月下对诗的意境,用诗与音乐滋润着课堂,滋润学生的心灵。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子时,引导学生品读“忍不住”、“偷偷的”等多情而富有意趣的词,体会小外甥的聪明可爱和他那丰富奇妙的幻想。然后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读出诗的韵味,感悟出课文那充满诗意的文字美,同时也让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想象自己眼中的月像什么?从而进行月的儿童诗创作。最后,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同一轮明月在不同人眼中会不一样呢?”认识到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就有一轮什么样的月,眼中的月就是心中的月。

三、探究新知,让课堂更精彩

作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要不失时机地创境设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活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始终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锻炼,获得提高。

在教学中,我注意把握两点:一是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质疑中学习。二是巧设疑问,激发联想。注意从“疑”入手,巧设悬念,启发学生思维。

1. 质疑问难,激趣读文。《望月》一课上课伊始,我利用课题质疑:“见到‘望月’这样的题目,通常我们认为它会写些什么?”学生的大脑迅速活动起来,思考与课题相关的问题,同时质疑:“这篇课文作者欣赏月亮而想到什么?”这也正是课文所要了解的相关内容,学生在读课文时也能更有目的地去读。长此以往,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他们的思维会随之活跃,学习的兴趣也会高涨。课堂实践告诉我们,及时发现学生课堂阅读的认知冲突,并创设相应的阅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紧紧围绕阅读已知与未知的联结点进行探究,可以促进学生在积极情感的帮助下自主地、能动地阅读。

2. 品读课文,讨论解疑。在学生汇报交流中可能有多种答案,或学生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没有达到深度时,老师要适时指导,帮学生把理解引向深入,点在要害处,引在关键时,让学生交流学习方法,这样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情绪中自主合作学习,阅读的兴趣就会更浓,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在教授《望月》一课时,在品读体悟中感受“我”眼中月亮的安详,通过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月亮的多情,在迁移想象中放飞小外甥幻想中月的奇特,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培养学生懂得欣赏美的情怀和学会表现美的能力。此外,通过诗句积累、品析研读重点词句等,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由“感”而“悟”,由“悟”到“读”,到“背”。

走月亮课文教案例7

美国教育学者菲利普・曼纳说过:“是什么成就一所好的学校?一种情感、一种被全体员工所享有的情感(也包括家长和学生),这种情感就是:他们的学校是真正属于他们的。而这种情感来自哪里?文化!”办学实践证明,只有积淀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才能形成特色和品牌。学校核心发展力就是学校发展的特色文化。2015年2月以“反思特色文化”为亮点哈尔滨市第二十四中学成为哈市普通高色学校。学校在反思特色文化学校创建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科研工作作为提升教育教学品质和内涵发展品味的助推器。早在2010年就确立了哈尔滨市规划重点课题――《反思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课堂有效性实践应用的研究》,通过科研引航,在针对不同主体的课堂教学考核课、教学风格展示课、高三团队合作反思、学生反思等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一、让反思发生在青年教师身上的研究――课堂教学考核课

案例:2014年3月18日上午第二节课,具有三年教龄的白老师提前三分钟走进自己的课堂准备上课,一转头,发现校领导和语文教研组组长、语文备课组组长以及三个学年的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走了进来。上课铃声响起,讲台上白老师刚开始有些紧张,但随后恢复正常, 逐渐合理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台下听课者对照课堂教学考核表逐一考核打分。下班前白老师将反思评价表、反思日记一同交到教导处。第二天下班前,接到教导处课堂考核书面90分的评价时,白老师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曾说过:“青年教师的潜力是无穷的,要不断超越自己。”学校应该发挥好外力作用挖掘其潜力。我校在反思特色文化学校创建的过程中注重他们专业成长的研究,以课堂考核课为依托激励和督促他们反思自己的成长。如案例中所提到课堂考核课是考评组对五年教龄以下的教师,采取推门听课的方式,根据制定的课堂考核表逐一打分,然后根据被听教师的自我反思评价表和反思日记综合评分,依据不同分数采取个别交谈、集中讨论、书面评议三种反馈方式通知本人,对于考核分数排在后百分之二十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有待提高者,考评组会跟踪听课考核。课堂考核课要求青年教师对教学活动中的目标意识、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情感意识、技能意识、效率意识、特色意识进行自我反思。白伟教师在反思日记中这样写到:“反思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结果是幸福的。蚌的痛苦孕育着珍珠,破茧后才有成蝶的美丽。”

二、让反思发生在名师身上的研究――教学风格展示课

案例:2014年12月16日下午十二点半,前来听课的领导和教师早早就来到主楼电教馆,电教馆内座无虚席。上课铃声响起,教数学的于老师稳步走上讲台开始授课。整节课于老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她几乎没有代替学生做过任何结论,总是引领学生发现问题,然后引导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获得学习体验。于老师课堂教学风格的特点是:庄重朴实,娴熟老练;严谨不苟,韵味醇厚。课后于老师做了个人课后反思汇报,博得众口称赞。

著名教育家钱梦龙先生说过,名师“不意味着功成名就,从此可以坐享其成。要不断追求不断超越,方能成就一番事业”。我校注重名师培养,将名师培养目标定位为:师德高尚,教育理念先进,理论素养深厚,拥有教学专长,形成鲜明的教学风格。凝练出自己的教学主张,总结出自己的教学特色。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取得良好的教学业绩。得到同行认可,在省市有一定知名度,在学生、家长、学校中有良好口碑。响鼓还须重锤敲,快马还得加一鞭,为了克服名师的职业倦怠、消极心态,更好地发挥其引航作用,增强其幸福感,同时也为了激励名师,我校在反思特色文化创建的过程中注重让反思发生在名师身上的研究,教学风格展示课便是其中的一种。学校每学期都会选出一位名师做教学风格展示课,届时邀请哈尔滨市学科教研员、区进修学校教研员、兄弟学校优秀老师就教师的教学特色进行研究、讨论,同时要求做展示课的教师提炼、总结、升华自己的教学特长,使他们成为“实践的反思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让他们在反思中提升自己的内涵。于老师在课后反思中这样写到:“教学风格展示课这个舞台,让我尽情演绎自己的风采,身心愉悦精神充实,感受到了自身的价值,体验到了幸福。我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三、让反思发生在团队身上的研究――高三团队合作反思模式

案例:2015年3月12日下午第一节课,高三教学楼二楼会议室温暖如春,这里摆放着鲜花和水果,心理教师杨老师坐在主席台开始阐述自己近期的心理辅导工作:“这次哈尔滨市一模学生成绩不理想,对各层次的学生均产生了压力,一周的时间内心理咨询室接待了11名同学,对他们进行了心理辅导。同时加强了和班主任的合作和与科任教师的交流。反思中我也发现,自身由于以怕耽误考生学习为借口,没有主动找学生沟通,心理测试问卷还有待改善,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会及时改正,团队中有的科任自身有急躁的情绪,对学生疏导不够……总之我们团队会精诚合作,做好学生的保障工作……”这是杨老师参加今年三月心理教师、班主任、科任团队反思交流的掠影。

当代教育家刘京海说:“教师专业化最大的难点是教师团队的整体提升。”如何攻破此难点,我校在反思特色文化创建的过程中开展了高三团队合作反思模式方面的研究。每周进行一次高三学科备课组团队反思交流,每两周进行一次高三班主任团队反思交流,每三周进行一次高三班级学科团队反思交流,每月进行一次心理教师、班主任、科任团队反思交流,每月进行一次高三整体团队的反思交流,高考结束后高三团队的反思交流,所有交流均在严谨、务实的氛围中进行。学校校级领导参与其中,指派信息技术教师全程录制,回放整理作为研究资料。团队合作反思模式得到了高三教师的认可和肯定,高三组于海丰老师这样说道:“我们高三教师现在就是一个拳头,是一个用汗水与心血精心打造的幸福卓越的团队,我们躬耕不辍。”于老师这样写到:“ 高考不是一个人的高考,成绩不是一个人的成绩,备课组是一个整体,不能有单独行动的例外。”

四、让反思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研究――特色课程开发

案例:2014年10月10日下午,高一三班孙亮怀着期待的心情,跟随其他70名选报“走进夏青文化艺术馆”特色课程的同学,来到了坐落于哈南工业新城松花路9号中国云谷的夏青艺术纪念馆。在讲解员的解说下依次参观了“前言、求学之路、播音岁月、授业解惑、播音成就、恒久缅怀和结束语”七个部分。无论哪个环节,孙亮都认真地记录着,孙亮在自己的反思感悟中写到:“我深情缅怀用声音记录世界,传递正能量的夏青老师!会铭记这位从哈南工业新城核心区走出的优秀艺术家……”

走月亮课文教案例8

最近到一所学校去听课。上课之前,学生已经就座。因为还有几分钟才上课,教师便让学生展示自己的课外积累,背诵自己学过的古诗……

看着学生背诵如此的娴熟,我不免再次想起“信息能力”这一话题。每个学生都处在复杂,充满信息的社会中,报纸、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每天都在给人们呈现出大容量的各种信息。这样就需要人们对这样的信息进行有目的性地捕捉、处理和吸收。以适应这些海量信息的出现。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有效培养学生这一方面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那怎么样有效培养呢?笔者以为:应该考虑一下几个关键词。

关键词之一:捕捉

案例:《变色龙》片段。师:同学们,刚开始上课,先请大家听老师读一遍课文,注意把书合起来。总结一下你们听到的内容(教师示范读课文,读后学生交流)。生:我知道了课文写变色龙会变颜色。师:怎么变颜色?生:周围是什么颜色的环境,就变成什么颜色。师:还有谁说?生:我知道了变色龙捕食的速度很快。生:我知道课文有一部分内容写了变色龙的外形。生:我知道了这一课是按照“发现变色龙、观察变色龙、放走变色龙”的顺序写的。师:你不光会捕捉,还善于总结提炼信息。……

思考:学生个体与外部交流信息的渠道很多,比如看、听、摸、说等。“听”则是学生自外部世界获得信息的重要方法。教师须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与培养学生会听。但是,我们发现,很多的时候,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读完了文本,提出问题,检验学生听的效果时,有不少学生往往依旧不知所以然。因此,加强听力的训练显得更为重要。笔者以为:平时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安排这样的练习。读课文之前,向学生出示几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然后要求学生不看课文,通过听,解决问题,以培养与考查学生迅速捕捉外部信息的能力。当然,文章的题材不一样,训练的要求也可以不一样。听写事情的文章,提醒学生捕捉文中事情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等要素。听写物的文章,可以训练学生捕捉写作的顺序等等。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听一听,捕捉感兴趣的内容,并且在交流中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为教师带着教材走向学生的最简单而且时最有效的办法。

关键词之二:筛选

案例:《长征》教学片段。师:昨天,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通过各种方法搜索跟长征有关的资料的。今天咱们先来交流一下。看看都找到了什么资料?(学生交流中,教师发现学生所查找到的资料非常多。有的甚至打印出十几张纸。内容涉及到长征途中的很多事件。有的资料看得出来,并不是学生自己找的资料,可能是别人代为查找的。)师:刚才,在交流中,老师发现大家的资料都非常丰富。这很好,不过,咱们时间有限,需要对这些资料进行筛选和提炼,这样,你所搜集的资料才能为自己学习《长征》服务。现在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那些资料与课文有关系的,请大家筛选出来……

思考:事实上,正如这一教学案例中所出现的问题一样,每当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搜集资源的时候,学生不会搜索,不会从浩如烟海的网络以及其他媒体中筛选自己需要的资料。而学生所带来的资料,往往都是家长代为搜集整理的。时间久了,学生便不会搜索,更不会有效筛选资料了。

在众多的资料面前,学生必须学会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鉴别,以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筛选能力,这是学生一生阅读中最为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能力要素。学生有了迅速有效的筛选能力,学生便会在学习与工作中,将时间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这样对学生语文素养以及其他能力的提高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教学案例中,教师根据学生所搜集的众多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筛选,使得课堂教学效度更高。

关键词之三:整理

走月亮课文教案例9

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我、弟弟和三妹在奶奶的引导下寻月赏月的活动过程,表现了少年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和追求美探索美的热情。不过,在笔者看来,把它看成一堂绝佳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似乎更为贴切。“中秋的夜里”,奶奶出来赏月的目的(即这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可能有:奶奶童心未泯,爱美、爱赏月,更爱陪孩子们一起赏月。通过此次中秋赏月来陶冶自己的情操,放松自己的心情并以此影响孩子们对生活的审美态度。通过帮助孩子更好地赏月,给孩子们增添更多的节日乐趣;寓教于乐,借中秋赏月,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丰富孩子们的智慧和美德等。从文章内容来看,其主要目的(也就是本节课的两大主要教学目标)应是后两个。读了这篇课文,令笔者感到特别新奇的是文中奶奶采取的别具一格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那么,文中奶奶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究竟有哪些值得我们揣摸、学习和借鉴的呢?它们又有何与众不同的特色呢?

奶奶十分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别是在启发孩子们寻月赏月的过程中始终十分注意激发和保护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说:“我们思想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常常来源于好奇心。”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这就说明好奇心在孩子们求知学习中实际上起着最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对学习的兴趣,而学生的学习兴趣则主要来自于好奇心。所以高明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特别注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奶奶就是这种十分注意激发、保护和利用孩子们强烈的好奇心来教学的高明教师。比如寻月开始的时候,奶奶之所以带着孩子们“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给孩子们讲故事,就是因为奶奶十分了解“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同时,奶奶这么做也是为了防止孩子们在开始赏月之前就情不自禁地跑到屋外院子里从而影响他们赏月的心情,更是为了通过让孩子们首先从屋内看“竹帘格儿”里会跑的月亮这一神奇的情景,来激发孩子们探究月亮的好奇心。当然,就讲故事而言,那只不过是奶奶为了吸引笼络孩子们和自己一起赏月而故意施用的一个小小手段而已。这里,“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一句中的“突然”一词更是生动传神地揭示了奶奶讲故事时“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复杂心态:一方面奶奶知道孩子们是非常喜欢听故事的,奶奶也是非常善于讲故事的;另一方面对奶奶来说现在讲不讲故事并不是很重要的事,引导孩子们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好地赏月才是奶奶此行的主要目的。

奶奶在引导孩子们寻月赏月过程中对孩子心理的准确把握绝不仅仅体现在对好奇心的巧妙利用上,更体现在孩子们寻月赏月过程中奶奶始终都能和孩子们保持着心理上的高度一致,几乎达到了和谐共振的默挈程度。

须知,孩子们寻月赏月过程中的心理是经过了一个急切(堂中盼月)——惊喜、失望(镜中看月)——嫉妒、争执(院中望月)——“越发觉得奇了”(杯中饮月、河中寻月、眼瞳见月)——“都觉得满足”(沙滩议月)的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而敏感的奶奶对此完全是感同身受。也正是由于奶奶在孩子们寻月赏月的过程中始终和孩子们保持着这种心理上的高度一致,所以奶奶在引导孩子们寻月赏月的过程中与孩子们所进行的课堂对话就不像一般语文老师在课堂上所搞的那些对话那样离心、浮华和低效。正是在奶奶与孩子们所进行的完全贴心的对话教学的深刻影响下,孩子们的想象力才得以腾飞起来,而且是越飞越高。即经过了“月亮是长了腿的”——“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呢”——“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的不断变化的发展过程。

奶奶善于为孩子们的赏月、寻月活动搭建平台,尤其善于为孩子们的赏月、寻月活动营造自由轻松温馨浪漫的气氛。

文章一开始就写奶奶在中秋之夜,带着我们几个小孩准备一起赏月。起先是一起“坐在院子里盼着月亮”,但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于是我们“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为何这么早早地带着我们几个小孩来赏月,以至于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最后逼得我们没法只得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听奶奶给我们说故事?奶奶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的长者,应该说中秋的月亮晚上什么时候会出现,她自然比谁都清楚。笔者想,她之所以来得早,除了上面所说为了激发起孩子们的好奇心这一目的外,就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在赏月、寻月活动开始前先熟悉一下院内外的环境,并在听奶奶说故事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自由轻松温馨浪漫的气氛,从而为下面孩子们忘情地赏月、寻月做好了必要的心理准备。

《学记》上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在引导孩子寻月赏月的整个过程中,奶奶可谓匠心独运,循循善诱,她非常善于围绕活动主题以及教学目标将众多的活动项目有机地串联起来,一步步、一层层引导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之间就走进了自己早已预伏的目的地——以景育人。比如她引导孩子们赏月的第一个节目定为镜中看月,既突现了月亮的神奇(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又表现了月亮富于变化的特点(月亮仿佛“是长了腿的”:—白道儿—半圆—满盈—又亏了—缺了—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这实际上就为下文写孩子们由屋内到院内再由院内到院外直至河边沙滩地进一步的寻月赏月活动作了铺垫,那真是月亮走,孩子们也跟着走,而且是越走越觉得月亮神奇可爱。特别是文章中间所写的几处赏月环境的选择以及由此引发的联想更是显得特别富有诗意,既自然含蓄又大胆巧妙。比如由院中桂树联想到神话传说中的月宫桂树(此为相似联想),又由神话传说中的月宫桂树联想到月宫中的娥(此为相关联想),又根据月宫里桂树配长娥推想出三妹就是嫦娥(此为相关联想),又由嫦娥把持月宫进一步推想出今晚的月亮为三妹专有的假想结论来。

就拿在上面那个“院中望月”的故事来说吧,为了突出孩子们对中秋月色的陶醉,文章开始描绘的那个院内月照图其实已经隐含了孩子们混同人间生活与月宫生活的意思。可是当他们抬头看到“月亮正在头顶”的情景,刚才产生的那个朦胧的幻觉一下子又似乎减淡了许多。恰好就在这个时候,孩子们又从月亮里“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于是他们就问“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奶奶赶紧抓住时机给孩子们讲了一则月宫中有桂树的故事,接着这些富于幻想的孩子们便将院中的桂树和月宫中的桂树很自然地联系了起来,可是后来这个联想又突然中断了。怎么办呢?奶奶的办法就是由月宫中的桂树引出月宫中的主人嫦娥来。于是,孩子们又由月宫中美丽的嫦娥联想到了身旁的三妹。接着三妹的一句话“月亮是属于我的了!”更是引发了大家挣月的强烈兴趣。奶奶最后则通过给每人斟酒的方式巧妙平息了这场争执。这一部分整个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诗情画意,孩子们活动得也是其乐融融,审美想象力和好奇心更是得到了空前的激发。正是在被奶奶激发出来的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在这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孩子们不仅提问题积极主动,想问题的思路开阔而富于灵性,并且自始至终都处于奶奶的掌控之中(这就是说,学生学的思路和教师教的思路已完全自然地融合为一了),而且所提问题数量多质量高,大的方面完全符合奶奶课前的教学预设,小的方面课堂生成更是精彩不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现在的好多语文综合实践课上不仅大多数问题不得不由教师向学生主动提出来,而且教师问题提出后,学生真正愿意积极主动思考回答的也并不是很多。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奶奶的教学就是这样的成功教学。奶奶的教学艺术水平恐怕只有教育大师才能企及。

多数语文老师上综合实践课一般是在课前先让学生根据相关要求分组完成搜集资料等工作,真正的课堂则完全成了学生的汇报展示课。当然,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语文综合实践课的上法,而奶奶“导演”的这节语文综合实践课则完全不是这样的上法。除了赏月前的心理准备,她没有在课前让孩子们做其他任何的准备。课堂上更是完全由孩子们根据自己各自的兴趣爱好在野外完全开放的自然条件下,自由开展他们自己喜欢的各种有益的综合探究活动,学生在活动中的生命状态,既是纯自然的又是极其生动的,而活动的最后结果则是完全实现了他们所有的预想目的。所有的活动都是真正由孩子们自主合作完成的,孩子们完全成为课堂活动的中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本节课中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发挥,所以本节课才被她上成了名副其实的学课。活动中,她虽然参与其中,但她却没有像有些老师那样替孩子们做任何一件寻月赏月的活动,奶奶更没有像有些老师那样说那么多“指导性”的费话(事实上作为热爱生活熟悉生活的长者,孩子们在中秋之夜所看到的所有奇特的月景,奶奶其实是早就非常熟悉了,并且她所知道的神奇月景一定比文中介绍的还要多得多),她说的话很少而且都很精,并且多是一些激励引导性的话,比如:“月亮进来了!”;“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奶奶执教的这节以中秋寻月赏月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奶奶非常善于寓教于丰富多彩的审美娱乐活动之中,并且孩子们赏月、寻月活动中提出的所有问题的最终解决,无不是让他们经过一番又一番的探究之后由他们自己水到渠成地完成的。而且奶奶还特别注重孩子们在活动中的个性参与和独特体验,所以不同的人通过此次语文实践活动获得的最终感悟是不一样的。

弟弟:“月亮是我所要的。”此句意为有志者事竟成。妹妹:“月亮是个好。”此句意为世上本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或对光明、美好的事物,只有想方设法地努力追求,才能得到它。

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此句意味着人类是完全可以认识和征服世界的。

奶奶:“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此句意为美无处不在,它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奶奶:“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此句意为美应属于大家。

奶奶在引导孩子们寻月赏月的整个过程中,能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丝毫没有长辈的架子,她完全是怀着一颗巨大的童心与孩子们平等友好地相处,她在文中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无不洋溢着她对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之情。比如“杯中见月”一节。当其他孩子因为三妹以月宫嫦娥自居独占月亮而嫉妒和争执时,奶奶没有一丝的埋怨和责备,而是“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然后用充满慈爱的柔和语气对他们说:“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奶奶的这一举动不仅显示出超凡的智慧而且更表现出她对每一个孩子拳拳疼爱之心。

奶奶充分信任每一个孩子,她既敢于鼓励孩子们在自主活动中自求真知,培养他们的审美想像能力,又特别重视让孩子们自主探究自由讨论,培养他们的创新质疑能力。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沙滩议月”。这里有“我”的发言:“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话语中对月亮充满了探索的热情。有弟弟的发言“月亮是我所要的。”稚嫩的话语显现出对月亮的迷恋和喜爱。有妹妹的发言“月亮是个好。”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听了他们的发言,再联系奶奶说过的话“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越发感到弟弟妹妹的聪明可爱,更感到了奶奶的无私和博学。“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这最后一句显然是“我”在与同伴议月的过程中听了大伙发言仰望天上明月后灵感的升华,更是文章最后的点睛之笔。

奶奶在回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的时候,她从来不像某些教师那样每次都用明明白白的实答案做答复,而是每次都用更能激发孩子更大想象力更强好奇心的虚答案来答复。这就使孩子们在得到一个答案后马上又会很自然地产生更大的疑问和更强烈的探究欲望。奶奶回答的问题越多,孩子们紧接着产生的新问题也就更多。比如,“我问:‘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一句中奶奶为何不依据天文学知识老老实实地告诉孩子们月亮上其实只有石头,而是根据院中有与月宫桂树同名的桂树的环境特点,并利用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把这一回答改说成“是树,孩子。”因为如果像那样如实回答的话,那就会彻底扼杀孩子们探寻未知世界的想象力和所有可能引起质疑的可能;而下文所写的孩子由月上的桂树想到身边庭院中的桂树,又由两棵桂树的相像自然衍生出天上人间生活幻化为一等的新奇联想,自然也就无从产生了。

走月亮课文教案例10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4-015

调查发现,以图为主的课外阅读材料,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读物的理解。丰富的色彩、有趣的人物形象,对低年级孩子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在低年级进行绘本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他们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渐渐地走向“悦读”。

一、选择喜欢的读物,播下“悦”读的种子

孩子的一切是捉摸不透的,前一分钟嘻嘻哈哈,后一分钟就能安安静静。绘本往往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编排,精美的插图、精彩的内容、有趣的形象、夸张的造型,一个个生动活泼,就像孩子们身边的事、身边的人,贴近儿童的生活,让他们乐于接受。第一次接触绘本教学,是听了盐城市第二小学梅艳老师执教的《月光男孩》一书。从孩子闪光的眼神中、高高举起的小手中,我了解了绘本的魅力,知道自己找到了让孩子快乐阅读的钥匙。我第一次推荐给孩子的是《爷爷一定有办法》一书。教学时,我用实物投影的形式把它呈现给孩子。从绘本中尝到“甜头”的孩子,每次发现我拿着绘本走进教室,都显得特别兴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首先就要使他们爱上阅读。让孩子们自己选择喜欢的读物,绘本往往是他们的首选。一旦有了自己的选择,他们就会沉浸在阅读之中,享受着这样的过程。这样,就会激发起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点燃他们阅读的火焰,埋下“悦读”的种子,并逐渐在他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正确的阅读方法,为“悦”读奠基

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绘本阅读中培养学生仔细看图、观察、思考等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享受阅读过程,提高阅读能力。

(一)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绘本的插图与情节会引发出孩子爱幻想的天性。让孩子们自由地想、大胆地猜,能极大地满足孩子爱幻想的心理。绘本的故事情节给孩子很多想象的空间。因此,阅读绘本,需要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来填补故事情节的空白。如,《月光男孩》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月亮高高地挂在天上。大地一片黑暗,只有池塘的水面,光滑又明亮。月亮低头一看,发现水里还有一个月亮,他好奇极了。”

教学时,梅艳老师这样引导:

师:这时怎么会突然出现一个月光男孩呢,他是从哪儿冒出来的?

生:月光男孩,月光男孩,肯定是住在月亮上的啊,或者就是住在天上的,因为他的身上每天都能照到月光,所以才会叫他‘月光男孩’。

师:应该就是这样的吧。那月亮为什么要请男孩把另一个月亮带回来呢?

生1:也许他在天上觉得太孤单了。

生2:可是,我们都知道水里的那个月亮其实是天上的那个月亮的倒影。

师:男孩怎么能把倒影带回天上呢?

(大家摇头)

师:好啊,都等不及了!我们快点去看这个寻找的旅程吧。

这里,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开头的文字展开想象,调动了学生思考想象的积极性。教师在引导孩子读书时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孩子们去想象。

(二)诱发孩子创造的灵感

走月亮课文教案例11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有贾平凹先生的《月迹》一文。文章记叙了一家的几个孩童中秋夜在奶奶的引导下追寻月亮的过程,描绘了皎洁的月色和到处映现出月亮的景象,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心灵世界。《月迹》留给学生的是诸多的美好,留给教师的是诸多的启迪。在这里,笔者仅略谈两点体会,供方家教正。

一、做一个睿智的“奶奶”

文中的奶奶了解、爱护并有意于发掘孩子的童心与童真。就这一点而言,“奶奶”身上有着诸多值得我们语文老师反思和借鉴的地方。我们知道,一个真正成功的语文教师,肯定会注重其自身的文化品格和功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辐射和渗透。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是学生求知过程的启发者,是知识的传授者。是组织者,就不能“放羊”;是启发者,就不能“填鸭”;是指导者,就不能庖代;是传授者,就不能当讲不讲。如果我们把《月迹》一文中一段美好的“寻月”过程看成一堂语文课,那么奶奶就是一位极其睿智的当之无愧的语文老师了。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奶奶的看似无意实则颇含深意的语言吧。

①“月亮进来了!”原来讲故事的奶奶也在“开小差”,也就是这样的开小差,一位高明的老师就这样走近我们读者。故事再动听,哪有身边鲜活的事物吸引孩子?一样关注并恰恰是她首先发现了月亮,顺手拈来,情趣出现,很显然,奶奶是兴趣的激发者。

②“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当月亮“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孩子们流露出“失望”之情时,心细如发的奶奶看到了这一点,奶奶的兴致其实并不亚于孩子,好一个老顽童!更可贵的是,奶奶注重引导、鼓励孩子们去追寻、发现,借以延伸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真是一个有心人。

③“是树,孩子。”――“桂树。”――“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嫦娥。”――“一个女子。”――“和三妹一样漂亮的。”是奶奶告诉了孩子们月亮里有桂树,有嫦娥,在不留痕迹间给了孩子们闻所未闻的知识。“和三妹一样漂亮”更是把“虚”和“实”、“想象”和“联想”巧妙结合起来,既激发了孩子的丰富的想象力,又满足了孩子好奇心、虚荣心,多高明的引导者啊!

④“孩子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当我们为了月亮的归属而起争执的时候,是善解孩童之意的奶奶给每人倒一小杯甜酒,让他们都拥有了自己的月亮。这非凡的创意,也只有睿智的,富有爱心、童真和童趣的奶奶才能想得出!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的启发、引导、点拨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我们教师要把学生思维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体验,因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语音感、语意感、语境感不是教师能够全部讲出来的。这语音感、语意感、语境感就好似文中的“月”。“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是需要学生自己去“寻”、去“悟”的。没有孩子们切身的“寻月”过程,哪有对月的美好向往,哪有寻到月之后的心灵满足呢?

恐怕现在很少人会反对“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我们往往胸怀“学生主体观”走进教室,可一旦进入教学状态,就情不自禁地钻进了“教师中心论”的窠臼,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教学道具和思想俘虏。――俨然一个好龙的叶公却浑然不觉,岂不悲哉!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理想的教育中,教育者必须融进教育对象之中,避免师生在精神上的分离。基于这种认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都应该在课堂中营造一种“对话情境”。这里所说的“对话”,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 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而主要是指师生间平等的心灵沟通。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因此这种双方的“对话”同时也是一种双方的“倾听”,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致共同分享的关系。孩子们在寻月,奶奶也在寻月。“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再去找吧。”是奶奶让孩子们从院内寻到院外,见到了水中之月,又不由得见到了瞳中之月。奶奶了解童心,自身也充满了童真,自身也童心未泯。

奶奶是一位睿智的奶奶,一个高明的教育家。她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在语文课堂上,身为语文老师的我们,是不是该好好学做一个睿智的“奶奶”呢?

二、留一段美丽的“月迹”

2011版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是这样表述语文课程性质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是人文的,语文课堂应当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就这样一点来说,《月迹》一文也给我们语文老师上了一堂示范课。它告诉我们,语文课堂应该要让学生获得满足感,每一堂语文课都应该或多或少地给学生留下一段美丽的“月迹”。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文章起笔这一句,指出了孩童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特点。文末最后一段说:“大家都觉得满足了……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一段“寻月”的过程,给了文中孩子们留下了一段追寻美好、收获美好的情感体验。与其说是一段的“寻月”过程,倒不如说是奶奶让“寻月”的过程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了一段美丽的“月迹”。

“果然有了月亮,宽宽的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孩子们感到的先是神奇,接着是满足后的些许失落。

“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 ――“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变的。”――“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想象、怀疑、神往……多么丰富的心理活动,多么充分的情感体验。

“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人人都有追求,个个都能满意。

“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我想,我的眼睛里也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我忽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车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大家……睡了一会儿。”个个都有体验,个个都有收获,个个都能满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