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3-06 15:53:50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例1

51岁的申菊英尊纪守法,热爱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济困,十六屇三中全会以来面对高科技快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的新时代,她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修养,健康的身体素质。在事业上她兢兢业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大胆创新,在优生优育工作中她带头计划生育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她教子有方,身体力行做榜样,她的儿子姚亮以大学毕业,为祖国贡献力量。

申菊英在妯娌中是位勤劳能干和蔼可亲的好大嫂,在父母眼中,她是位通情达理,孝敬老人的好媳妇。在邻居眼中她是位心底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心人。她的家庭和睦幸福,先后被评为区级十星级文明户和全县五好家庭。

申菊英与同在农具厂工作的姚会元认识相爱后结为夫妻。申菊英的公爹、婆婆后来生活在农村,依靠种田维持生活。1983年,她考虑到两位老人年龄大了,想把二老接到县城与他们一起生活,可是老公爹心里顾虑重重,他是姚会元继父,认为自己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生活在一起能行吗?就算是与亲生儿子一起生活,时间长了也难免有个磕磕碰碰的,他担心将来大家会闹得不欢而散。申菊英看出老人的顾虑连说带劝地把两位老人接到家中,一住就是二十年。二十多年来,申菊英与两位老人朝夕相处,连脸都没有红过一次,更没有让老人受过一回气。婆婆身体有病,又爱干净,洗洗涮涮的事情干不了,几呼都是申菊英来做。当时儿子年纪小,丈夫工作忙,两个妹妹都不在父母身边,照顾婆婆的重担落在了申菊英的肩上。婆婆身体有病,心里不好受看什么都不顺眼,总爱唠叨。申菊英也无微不至的照料她,一边心平气和地安微她,讲故事逗老人开心。有时婆婆大小便失禁,屡尿弄到被褥上,她二话不说赶紧给婆婆擦洗干净身子,换洗被褥拆洗干净,她从没说过一句怨言。有一年冬天,老公爹突患急性阑尾炎做了手术,躺在床上不能动弹老人想解小便却无法动身,尿憋的不行,身边只有申菊英照顾他,又不好意思说出口,一脸的痛苦状。细心的申菊英立刻瑞起尿盆给老公公接小便,老人感动的热泪直流。两位老人逢人就夸,儿媳妇比亲生女儿还亲、还可靠。我们能活到80多岁与她细心照料分不开。

1994年,申菊英下岗了,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开办了一家煤气灶具经销部。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申菊英事业有成,还创办了自己的事业,家里富裕了,但她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她听说社区居民的下水道年久失修,经常堵塞,尤其一到雨季,雨水积在巷道里漫灌到部分居民家中,给社区居民带来不便,社区居委会想为居民解决问题,苦于无处筹集资金时,申菊英主动站出来,带头捐款,并帮助社区干部挨家挨户的地筹集资金,找人修好下水道,彻底解决居民的难题。建材小区居民区的巷道没有硬化,一遇雨雪天,巷道泥泞不堪,申菊英带头捐款,并参与了巷道硬化。由于申菊英乐于助人,左右邻居煤气灶具出了毛病,只要招呼一声,她很快上门维修,从不收一分钱,她的淳朴、善良、宽宏大度、慷慨大方、一直有口皆碑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好媳妇事迹材料二 2003年她与丈夫结婚,一直孝敬公婆,被左邻右舍交口称赞。不幸的是公公于2006年十月查出患有肺癌,公公病情发展的很快,没过多久就不能进食了,为了能让公公能够多维持些日子,也为了减轻婆婆的负担,她每日在工作之余抽空回家为公公做可口的粥饭,和婆婆一起一口一口喂公公吃饭,让本已神志不清的公公留下了两行眼泪。不久公公去世了,她们一家三口便和婆婆住在了一起,婆媳俩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没隔一年,婆婆的大儿子和儿媳妇也不幸遇害,白发人送黑发人,婆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让她一时承受不起,无疑是雪上加霜,终日以泪洗面,还常常会说一些自暴自弃的话语,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是她整日陪在婆婆身边耐心地开导她、服侍她,让她的内心重获自信。在日常生活中,她很重视老人心理需求,一有时间就陪婆婆聊天,婆婆的亲戚朋友来了,她总是热情招待,遇到与婆婆有分歧的事情,她总是心平气和地和婆婆沟通交流、消除隔阂。 每次外出买东西,看到合适的总会给婆婆带一份,知道婆婆的要不好,她就迫不及待的跑去超市为老人家买按摩器和足浴盆。这些年来,婆婆的饮食起居都有她一人服侍,同龄的老太太经常开玩笑的逗她一看你就不像在儿媳妇跟前受委屈的,穿得好,脸色也好! 她会高兴的说:我这个小媳妇啊,比女儿还贴心!

她和丈夫之所以能和睦相处,最大的秘诀就是两人之间的沟通非常到位,他们经常彼此向对方敞开心扉地聊天。在处理家庭的大小事情上,夫妻能平等对待,互相通气,共同磋商决定,做到版每件大事双方都心情舒畅。他们勤俭持家,合理安排工资收入,不铺张浪费。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例2

前东社区居委会,人们经常议论着一位普通妇女。几十年如一日敬公婆的好媳妇。她就是前东社区建材小区的申菊英,她的事迹在平罗县前东社区被大家交口称赞。

51岁的申菊英尊纪守法,热爱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济困,十六屇三中全会以来面对高科技快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的新时代,她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修养,健康的身体素质。在事业上她兢兢业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大胆创新,在优生优育工作中她带头计划生育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她教子有方,身体力行做榜样,她的儿子姚亮以大学毕业,为祖国贡献力量。

申菊英在妯娌中是位勤劳能干和蔼可亲的好大嫂,在父母眼中,她是位通情达理,孝敬老人的好媳妇。在邻居眼中她是位心底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心人。她的家庭和睦幸福,先后被评为区级十星级文明户和全县五好家庭。

申菊英与同在农具厂工作的姚会元认识相爱后结为夫妻。申菊英的公爹、婆婆后来生活在农村,依靠种田维持生活。1983年,她考虑到两位老人年龄大了,想把二老接到县城与他们一起生活,可是老公爹心里顾虑重重,他是姚会元继父,认为自己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生活在一起能行吗?就算是与亲生儿子一起生活,时间长了也难免有个磕磕碰碰的,他担心将来大家会闹得不欢而散。申菊英看出老人的顾虑连说带劝地把两位老人接到家中,一住就是二十年。二十多年来,申菊英与两位老人朝夕相处,连脸都没有红过一次,更没有让老人受过一回气。婆婆身体有病,又爱干净,洗洗涮涮的事情干不了,几呼都是申菊英来做。当时儿子年纪小,丈夫工作忙,两个妹妹都不在父母身边,照顾婆婆的重担落在了申菊英的肩上。婆婆身体有病,心里不好受看什么都不顺眼,总爱唠叨。申菊英也无微不至的照料她,一边心平气和地安微她,讲故事逗老人开心。有时婆婆大小便失禁,屡尿弄到被褥上,她二话不说赶紧给婆婆擦洗干净身子,换洗被褥拆洗干净,她从没说过一句怨言。有一年冬天,老公爹突患急性阑尾炎做了手术,躺在床上不能动弹老人想解小便却无法动身,尿憋的不行,身边只有申菊英照顾他,又不好意思说出口,一脸的痛苦状。细心的申菊英立刻瑞起尿盆给老公公接小便,老人感动的热泪直流。两位老人逢人就夸,儿媳妇比亲生女儿还亲、还可靠。我们能活到80多岁与她细心照料分不开。

1994年,申菊英下岗了,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开办了一家煤气灶具经销部。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申菊英事业有成,还创办了自己的事业,家里富裕了,但她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她听说社区居民的下水道年久失修,经常堵塞,尤其一到雨季,雨水积在巷道里漫灌到部分居民家中,给社区居民带来不便,社区居委会想为居民解决问题,苦于无处筹集资金时,申菊英主动站出来,带头捐款,并帮助社区干部挨家挨户的地筹集资金,找人修好下水道,彻底解决居民的难题。建材小区居民区的巷道没有硬化,一遇雨雪天,巷道泥泞不堪,申菊英带头捐款,并参与了巷道硬化。由于申菊英乐于助人,左右邻居煤气灶具出了毛病,只要招呼一声,她很快上门维修,从不收一分钱,她的淳朴、善良、宽宏大度、慷慨大方、一直有口皆碑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好媳妇事迹材料二

2003年她与丈夫结婚,一直孝敬公婆,被左邻右舍交口称赞。不幸的是公公于2006年十月查出患有肺癌,公公病情发展的很快,没过多久就不能进食了,为了能让公公能够多维持些日子,也为了减轻婆婆的负担,她每日在工作之余抽空回家为公公做可口的粥饭,和婆婆一起一口一口喂公公吃饭,让本已神志不清的公公留下了两行眼泪。不久公公去世了,她们一家三口便和婆婆住在了一起,婆媳俩互敬互爱,和睦相处。可万万没想到的是没隔一年,婆婆的大儿子和儿媳妇也不幸遇害,白发人送黑发人,婆婆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打击让她一时承受不起,无疑是雪上加霜,终日以泪洗面,还常常会说一些自暴自弃的话语,失去了生活的信心。是她整日陪在婆婆身边耐心地开导她、服侍她,让她的内心重获自信。在日常生活中,她很重视老人心理需求,一有时间就陪婆婆聊天,婆婆的亲戚朋友来了,她总是热情招待,遇到与婆婆有分歧的事情,她总是心平气和地和婆婆沟通交流、消除隔阂。 每次外出买东西,看到合适的总会给婆婆带一份,知道婆婆的要不好,她就迫不及待的跑去超市为老人家买按摩器和足浴盆。这些年来,婆婆的饮食起居都有她一人服侍,同龄的老太太经常开玩笑的逗她一看你就不像在儿媳妇跟前受委屈的,穿得好,脸色也好! 她会高兴的说:我这个小媳妇啊,比女儿还贴心!

她和丈夫之所以能和睦相处,最大的秘诀就是两人之间的沟通非常到位,他们经常彼此向对方敞开心扉地聊天。在处理家庭的大小事情上,夫妻能平等对待,互相通气,共同磋商决定,做到版每件大事双方都心情舒畅。他们勤俭持家,合理安排工资收入,不铺张浪费。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例3

王范乡下马村 苏xx

苏xx是居住在运城市盐湖区王范乡下马村的一名普通居民。她1978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收获为“为人妻,为人母,为人媳”的天伦之乐。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88年,家庭的“顶梁柱”的丈夫因病撒手西归,只留下老迈的婆婆,年幼的孩子和孤苦无依的她,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她的身上……

当时她的女儿七岁,而儿子只有五岁,她看着两个年幼的孩子,还有年迈的婆婆,心里有说不出的苦,但她忍了下来。她决心自己好好干,一定可以养活得了两个孩子还有年迈的婆婆。当时家里有十几亩地,她就辛辛苦苦种起地来,可是地里有的活是她一个女人家根本干不了的,而且一年下来,地里的收获也不大。她想,这样可不行,孩子们越来越大,也到该上学的年龄了,以后的开销会很大,就地里的一点点收入根本不够家里的平常开销。就在她一筹莫展的时候,村里立了集会,她就和婆婆商量“要不在集会上卖东西吧?”,可是至于卖什么呢?她就和婆婆在集会上转了一圈又一圈,终于发现有一个老婆婆卖韭菜盒子,看着生意还特别的好,她就决定也卖菜盒子试一试。摆了几次摊之后,发现生意的确还可以,她就坚持了下来。家里的日子也逐步得到了改善,但孩子们正在上学,家里正是需要钱的时候,所以她就又开始卖凉粉,凉皮,想把日子过得更好。在她出摊的日子里,婆婆在家也没闲着,每天为了择韭菜、洗韭菜、泡粉条,和面,搞好后勤服务。为了多赚点钱,风里来雨里去,她几乎每天都出摊,逢一四七去冯村赶集,二五八去王范赶集,三六十在本村赶集。每个月也只休息三天,就在这三天里,她也不能闲下来,给婆婆和孩子洗洗涮涮,收拾收拾家里,还要出去买点材料。

寒来暑往,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在她的坚持努力下,家里盖起了五间新房子,女儿出嫁了,儿子也娶了媳妇,如今也当上奶奶了。她虽然挣了点钱,但身体也累垮了,腿关节疼得有时候都走不了路,手上的关节肿得像根香肠,不过她心里还是美美的,因为孩子们都长大了,也都成了家,婆婆也是红光满面的。婆婆看着她的身体状况,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婆婆和孩子们多次劝她不要再干了,再干身体就不行了,可是也说:“我没事,我坐在家里也没啥事,出去一天多少能挣点,也能减轻孩子们的负担。”

2013年年,一向身体很好的婆婆突然生病了,她看着婆婆难受的样子,她心痛得不得了。把婆婆送到医院检查后,医生说胆结石得做手术,婆婆说什么也不做,说:“就让我死了算了,我都这么大年纪了,还能活几年呀!”可她却说:“我们母女俩相依为命这么多年,你比我亲妈还要亲,我不能失去你。”婆婆被她的话打动了,决定做手术了。手术后,她寸步不离的伺候着婆婆,端屎端尿,问寒虚暖的,就连同病房的病友都夸婆婆好福气,有这么好个儿媳妇。婆婆出院后,但因为年纪大,恢复得比较慢,而且术后还留了个腰疼的毛病,疼的厉害的时候躺着都翻不过身,她就帮着婆婆翻身,脱衣服,洗脚,洗脸,擦身体,慢慢的婆婆的腰疼病好了些。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例4

一、弘扬传统美德,让新风正气树起来

__社区共有居民306户,950人,在永安街道属于小村。然村虽小,事却不少。多年前因旧村改造等遗留问题引发的诸多不稳定因素,造成了社区风气不正,邻里矛盾纠纷丛生,群众到省市的越级上访不断,社区连续几年选不出两委班子,社区的管理秩序严重混乱。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庭和睦了,社会才能和谐稳定,经济才能健康发展。让家家文明和睦成为社区发展首当其冲的迫切任务。20__年,社区“两委”从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推动家庭文明建设入手,不断加大投入,先后投资21万元修建了集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社区文化大院,建设了300m2的文化活动室和3000 m2的文体活动广场,安装了20余件室外健身器材,搭建了室外演出舞台,邀请“夕阳红”吕剧团专场演出“小姑贤”、“墙头记”等居民耳熟能详的传统剧目,同时还将《弟子规》、《论语》等内容搬到了文化大院的墙上,让居民在广场休闲娱乐之余随时接受道德伦理教育,引导规范居民行为。为更好地倡导孝老敬老,社区每年拿出3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提高老年人待遇,为老年人每月发放120—170元不等的养老金,为70岁以上老人发放150元的祝寿金。社区专门为老年人组织多次活动,每年组织老年人健康查体,去年五一节组织青年志愿者陪社区老人到青岛游览观光,实现了老年人“看看大海”的心愿,重阳节时举办“孝老爱亲节”,大张旗鼓地表彰孝老爱亲模范典型,在社区内广泛倡树文明之风。

二、宣传模范典型,让孝老爱亲氛围浓起来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进一步挖掘典型、宣传典型,引导带动广大家庭,社区先后开展了“五好文明家庭”、 “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等评选活动,努力提高居民的敬老意识和责任意识。对评选出的先进典型,社区召开居民大会,当着全村人的面为模范佩带光荣花,发放物质奖励,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典型,同时把他们的事迹在宣传栏张贴,并通过媒体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听到、感受到,目前,全社区形成了“孝老爱亲为荣、不敬老人为耻”的浓厚氛围。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例5

县人民检察院办公室主任事迹材料

***是**县人民检察院干警,原来在永胜县工作,91年调到**检察院,从税务检查室主任、反贪局副局长到办公室主任、党组成员,被AA市院评为优秀侦查员和抗震救灾、严打先进工作者,并荣立三等功。这些成绩和荣誉的取得,无一不凝集着家庭成员的关心和支持。 ***与XXX是AA师范的同班同学,彼此都因为对方的出色而产生了爱慕,组成了幸福的家庭。结婚18年,他们始终保持着初恋般的爱慕和热情,两人相亲相爱。刚结婚时***在永胜县工作,91年调到**检察院,由于他是中途改行的,原来学的英语专业完全用不上,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必须从头开始学习法律,XXX就全心全意地支持丈夫学习业务知识。几年时间,他从西南政法大学法律专科一直到市委党校法律函授本科班。有时,一出去学习就是一个月,而家中的一切都全靠她来支撑,又要做饭、又要接送孩子上学,但她甘于奉献,无怨无悔。生活中,她对丈夫更是无微不至的关怀,家中的一切她都事必亲躬,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使***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中。她常常叮嘱丈夫,从事检察工作要胆大心细、公私分明,她深情地对丈夫说:“我不奢求你当官发财,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上能孝敬公公、婆婆,下能教育好孩子,使其成材,我们俩能相亲相爱,一直到老。” ***也常感慨地说,他为今生能遇到这样温柔、体贴、善解人意的妻子而幸运。他们那种相孺以沫,平平淡淡,看似不浪漫的婚姻,却是充满款款深情,毋须海誓山盟,却是长相厮守,不离不弃!在工作中,她总是理解、鼓励和支持丈夫。有次,***办理一个税务案子时,由一个在政法单位工作的亲戚领着当事人带着礼物到家里说情,她诚挚地对那位亲戚说:“你也是在政法单位工作的人,应该理解***的难处,如果你真心是为我们好,不使***犯错误,就把东西带走,我相信***会秉公办事的。”最后,那位亲戚带着东西讪讪地走了,类似的事,不胜枚举。

俗话说:“多年的媳妇熬成婆”,一个熬字,包含了多少的纠纷和争吵,可以说,婆媳之间的关系,向来是中国人家庭关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主题。而在***家,却诠释了婆媳间的关爱和体贴。记得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的家庭与千千万万个幸福的家庭一样极其普通而平凡,现在家庭中的五个成员,父亲、母亲、女儿和他们夫妻俩,一家人都能用一颗爱心与一份真诚互相关心、互相理解、互相支持、认真学习、努力工作、奉献社会,受到邻居羡慕和称赞。几年前,因为乔迁了新居,住房条件有了改善,***便提议将父母从永胜接过来一起生活,以尽做儿子的孝道。之后,父母亲也相继从永胜来到了**。作为儿媳,XXX事事都从老人的角度去考虑,家里有什么事情时,她总是主动与老人商量,征求他们的意见和看法。一有时间就把老人的衣服、被子洗干净,老人身体不舒服了,及时带他们去医院治疗,天气热了,为他们准备夏装,冬天来了,及时预备保暖服,更换过冬的棉被,有什么好吃的东西,首先想到的就是老人,出差在外,首先考虑的是给两位老人买点什么。婆婆有什么话也喜欢和儿媳妇说,人前人后都叫儿媳妇的小名 “小燕”,婆婆的伙伴打趣地说,你孙女都上高中了,怎么还老是叫媳妇的小名啊,婆婆也总是乐呵呵地笑道: “从他们结婚起就一直这样叫的,改不过口了,不过也要这样才亲热呢。”有一次***的妹妹从永胜到**看望爸爸、妈妈,见到一家人和睦友爱的情形,动情地对母亲说:“妈,你和嫂子真是比母女还亲呢,我都嫉妒了”。而他妈妈也总是说:“我这媳妇跟我比闺女还亲”。这就是她的家庭,在互相理解、互相关爱、互相支持的氛围中洋溢出温馨的天伦之乐,在平平淡淡的生活琐事中传递着亲情和关怀。

对女儿,他们夫妻更是循循善诱,从小就给她讲做人的道理,平时教育女儿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总是让孩子先递给爷爷、奶奶。他认为,再苦再累也要把孩子培养成材,使之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尽管他们平时非常节俭,但在培养孩子方面却舍得投资,为孩子买了钢琴、词海、复读机等学习用具。女儿也非常争气,不仅能孝敬爷爷、奶奶,听爸爸、妈妈的话,还是个懂礼貌、讲文明的好孩子,而且学习成绩从小学到高中在班里一直都名列前茅,他们还鼓励孩子经常到孤儿院和孤儿们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在父母的鼓励和培养下,说得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参加演讲比赛和主持学校的文艺晚会时得到老师、同学的一致好评,还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曾经参加过全县的书画大赛,并获奖,是县书画协会的小会员,钢琴也通过了全国钢琴业余6级的考试。

记得有一首歌中唱道:“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就是在妻子、家人和亲友相互支撑,相互关爱,才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人间真爱,从相互支撑的人字后面,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看到了亲情、友情在相互关爱中花开花落,绿荫婆娑------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例6

前东社区居委会,人们经常议论着一位普通妇女。几十年如一日敬公婆的好媳妇。她就是前东社区建材小区的申菊英,她的事迹在平罗县前东社区被大家交口称赞。

51岁的申菊英尊纪守法,热爱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济困,***中全会以来面对高科技快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的新时代,她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修养,健康的身体素质。在事业上她兢兢业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大胆创新,在优生优育工作中她带头计划生育“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她教子有方,身体力行做榜样,她的儿子姚亮以大学毕业,为祖国贡献力量。

申菊英在妯娌中是位勤劳能干和蔼可亲的好大嫂,在父母眼中,她是位通情达理,孝敬老人的好媳妇。在邻居眼中她是位心底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心人。她的家庭和睦幸福,先后被评为区级十星级文明户和全县五好家庭。

申菊英与同在农具厂工作的姚会元认识相爱后结为夫妻。申菊英的公爹、婆婆后来生活在农村,依靠种田维持生活。1983年,她考虑到两位老人年龄大了,想把二老接到县城与他们一起生活,可是老公爹心里顾虑重重,他是姚会元继父,认为自己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生活在一起能行吗?就算是与亲生儿子一起生活,时间长了也难免有个磕磕碰碰的,他担心将来大家会闹得不欢而散。申菊英看出老人的顾虑连说带劝地把两位老人接到家中,一住就是二十年。二十多年来,申菊英与两位老人朝夕相处,连脸都没有红过一次,更没有让老人受过一回气。婆婆身体有病,又爱干净,洗洗涮涮的事情干不了,几呼都是申菊英来做。当时儿子年纪小,丈夫工作忙,两个妹妹都不在父母身边,照顾婆婆的重担落在了申菊英的肩上。婆婆身体有病,心里不好受看什么都不顺眼,总爱唠叨。申菊英也无微不至的照料她,一边心平气和地安微她,讲故事逗老人开心。有时婆婆大小便失禁,屡尿弄到被褥上,她二话不说赶紧给婆婆擦洗干净身子,换洗被褥拆洗干净,她从没说过一句怨言。有一年冬天,老公爹突患急性阑尾炎做了手术,躺在床上不能动弹老人想解小便却无法动身,尿憋的不行,身边只有申菊英照顾他,又不好意思说出口,一脸的痛苦状。细心的申菊英立刻瑞起尿盆给老公公接小便,老人感动的热泪直流。两位老人逢人就夸,“儿媳妇比亲生女儿还亲、还可靠。我们能活到80多岁与她细心照料分不开”。

1994年,申菊英下岗了,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开办了一家煤气灶具经销部。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申菊英事业有成,还创办了自己的事业,家里富裕了,但她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她听说社区居民的下水道年久失修,经常堵塞,尤其一到雨季,雨水积在巷道里漫灌到部分居民家中,给社区居民带来不便,社区居委会想为居民解决问题,苦于无处筹集资金时,申菊英主动站出来,带头捐款,并帮助社区干部挨家挨户的地筹集资金,找人修好下水道,彻底解决居民的难题。建材小区居民区的巷道没有硬化,一遇雨雪天,巷道泥泞不堪,申菊英带头捐款,并参与了巷道硬化。由于申菊英乐于助人,左右邻居煤气灶具出了毛病,只要招呼一声,她很快上门维修,从不收一分钱,她的淳朴、善良、宽宏大度、慷慨大方、一直有口皆碑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例7

前东社区居委会,人们经常议论着一位普通妇女。几十年如一日敬公婆的好媳妇。她就是前东社区建材小区的申菊英,她的事迹在平罗县前东社区被大家交口称赞。

51岁的申菊英尊纪守法,热爱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济困,***中全会以来面对高科技快速发展和竞争激烈的新时代,她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高尚的思想品质修养,健康的身体素质。在事业上她兢兢业业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大胆创新,在优生优育工作中她带头计划生育“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她教子有方,身体力行做榜样,她的儿子姚亮以大学毕业,为祖国贡献力量。

申菊英在妯娌中是位勤劳能干和蔼可亲的好大嫂,在父母眼中,她是位通情达理,孝敬老人的好媳妇。在邻居眼中她是位心底善良,乐于助人的好心人。她的家庭和睦幸福,先后被评为区级十星级文明户和全县五好家庭。

申菊英与同在农具厂工作的姚会元认识相爱后结为夫妻。申菊英的公爹、婆婆后来生活在农村,依靠种田维持生活。1983年,她考虑到两位老人年龄大了,想把二老接到县城与他们一起生活,可是老公爹心里顾虑重重,他是姚会元继父,认为自己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生活在一起能行吗?就算是与亲生儿子一起生活,时间长了也难免有个磕磕碰碰的,他担心将来大家会闹得不欢而散。申菊英看出老人的顾虑连说带劝地把两位老人接到家中,一住就是二十年。二十多年来,申菊英与两位老人朝夕相处,连脸都没有红过一次,更没有让老人受过一回气。婆婆身体有病,又爱干净,洗洗涮涮的事情干不了,几呼都是申菊英来做。当时儿子年纪小,丈夫工作忙,两个妹妹都不在父母身边,照顾婆婆的重担落在了申菊英的肩上。婆婆身体有病,心里不好受看什么都不顺眼,总爱唠叨。申菊英也无微不至的照料她,一边心平气和地安微她,讲故事逗老人开心。有时婆婆大小便失禁,屡尿弄到被褥上,她二话不说赶紧给婆婆擦洗干净身子,换洗被褥拆洗干净,她从没说过一句怨言。有一年冬天,老公爹突患急性阑尾炎做了手术,躺在床上不能动弹老人想解小便却无法动身,尿憋的不行,身边只有申菊英照顾他,又不好意思说出口,一脸的痛苦状。细心的申菊英立刻瑞起尿盆给老公公接小便,老人感动的热泪直流。两位老人逢人就夸,“儿媳妇比亲生女儿还亲、还可靠。我们能活到80多岁与她细心照料分不开”。

1994年,申菊英下岗了,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开办了一家煤气灶具经销部。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申菊英事业有成,还创办了自己的事业,家里富裕了,但她没有忘记回报社会,她听说社区居民的下水道年久失修,经常堵塞,尤其一到雨季,雨水积在巷道里漫灌到部分居民家中,给社区居民带来不便,社区居委会想为居民解决问题,苦于无处筹集资金时,申菊英主动站出来,带头捐款,并帮助社区干部挨家挨户的地筹集资金,找人修好下水道,彻底解决居民的难题。建材小区居民区的巷道没有硬化,一遇雨雪天,巷道泥泞不堪,申菊英带头捐款,并参与了巷道硬化。由于申菊英乐于助人,左右邻居煤气灶具出了毛病,只要招呼一声,她很快上门维修,从不收一分钱,她的淳朴、善良、宽宏大度、慷慨大方、一直有口皆碑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例8

1986年3月的一天,河北唐山市丰南医院职工冯桂荣与丈夫董大钊正在院子里搬煤球,突然,身高1.8米的董大钊像截木头一样倒在地上,手里的煤球滚落一地。冯桂荣惊叫一声,只见丈夫脸色惨白,呕吐物呈喷射状从他嘴里喷出后,便昏迷过去。冯桂荣哭喊着叫来邻居,大家七手八脚将董大钊送到丰南医院。

经诊断,董大钊患的是脑梗塞、三级高血压和冠心病。因为是同事,医生直言不讳地告诉冯桂荣:“你要有心理准备,老董这病很危险,要是醒不过来,他不是被阎王爷带走就是成为植物人。”短短几句话,让冯桂荣心里下起了寒冷的冰雹……

冯桂荣时年40岁,丈夫董大钊比她大两岁,在当地公安系统工作,夫妇俩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董纲14岁,小儿子董鹏11岁。冯桂荣夫妇平时工作忙,婆婆李淑英经常过来帮忙照看孩子。出于感恩,冯桂荣待婆婆如亲生母亲。考虑到婆婆有家族性高血压病史,不能受刺激,冯桂荣再三叮嘱两个儿子,千万不要把爸爸生病的事透露给奶奶。

让冯桂荣欣慰的是,董大钊身体素质不错,经医生抢救后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冯桂荣长长地舒了口气。直到这时,她才将丈夫在鬼门关游走了一回的事告诉婆婆。李淑英哭着问冯桂荣:“孩子,出了这么大的事,你怎么不早告诉我?”冯桂荣鼻子一酸,说:“妈,大钊已经躺下不能动弹,要是您受刺激又病倒了,我一个人要服侍两个病号,怎么忙得过来?”儿媳妇的话朴实而贴心,李淑英心头既温暖又酸楚……

这一次,董大钊在医院整整住了两个多月。在冯桂荣和李淑英的精心照料下,董大钊身体康复得很快,四肢功能渐渐恢复如常。这年5月底,征得医生同意,冯桂荣和婆婆将丈夫接回家休养。

半年后,董大钊重返工作岗位。考虑到他的身体情况,领导安排他从事一些轻松的工作。一家人的日子恢复了从前的样子。然而,令冯桂荣和李淑英伤心的是,1987年11月,董大钊在办公室整理资料时再度昏厥过去,被紧急送到唐山市工人医院。这已是董大钊第三次住院。早在这年6月,他因为患多囊肾导致腰腿失去行走功能,在医院里住了近一个月。

这一次,董大钊被确诊为再度患上脑梗塞。他不能说话,大小便失禁,躺在床匕不能动弹,连翻身都需要人帮忙。李淑英紧张得全身发抖,一次次流泪哽咽:“儿啊,你可不能走在妈的前面,否则妈活着都不安心啊……”冯桂荣紧紧抓住婆婆的手:“妈,大钊福大命大,没事的。”此时此刻,坚强的冯桂荣就是婆婆的精神支柱!

一个月后,董大钊再次摆脱了死神的纠缠,回到家里调养,但他说话口齿不清,右腿绵软无力,行动很不方便。想到儿媳妇既要上班,又要照顾董大钊,还要管教两个儿子,李淑英主动将铺盖搬到儿子家,与冯桂荣一起照顾儿子。

患病前,董大钊是单位的骨干,走到哪里都受人尊敬;而今不仅上不了班,饮食起居还要靠母亲和妻子照顾,这让他心头有说不出的苦闷。加上病痛的折磨,董大钊脾气变得有些暴躁,经常对冯桂荣发无名火。

1988年6月的一天,冯桂荣熬了乌鸡汤给董大钊补身子,董大钊尝了一口,啪地把碗砸在地上:“这么烫怎么喝?你是不是想烫死我?”自从丈夫患病以来,疲惫和压力排山倒海般笼罩着冯桂荣,自己这么辛苦,丈夫还无端地向她发火,这让她怎么承受得了?冯桂荣和丈夫吵了起来……

儿媳与儿子发生摩擦,最痛苦的是李淑英。在她看来,冯桂荣才四十出头,不可能与病魔缠身的儿子生活一辈子,迟早会离开这个家,到那时,儿子和两个孙子可怎么办啊?带着这样的心结,李淑英变得心事重重。

冯桂荣发现了婆婆的反常。那天晚上,她来到婆婆的房间,婆婆正雕塑般坐在窗前,眼睛盯着墙上冯桂荣一家四口的照片出神。还没等冯桂荣开口,李淑英哽咽着说:“桂荣,大钊现在这样确实委屈你了,你要离开他,妈不怪你……”说完,老人家不停地抹眼泪。

婆婆的话让冯桂荣莫名其妙:“妈,您说什么呀?”婆婆的话幽怨而伤感:“前街的老丁在病床上躺了5年,他老婆受不了这种折磨,有一天突然走了,再也没有回来,连孩子都不要了……”哦,原来婆婆的心结在这里:她担心自已有一天也会像老丁的妻子一样,离开董大钊再也不回来。想到自己这段时间与董大钊的频繁争吵给婆婆带来了心理负担,冯桂荣懊悔不已:“妈,对不起,大钊心情不好,我不应该与他吵架。您放心,我和大钊感情很深,就是天塌下来我都不会离开他!”婆媳俩紧紧相拥……

婆媳争相试药,爱的传承悲壮如诗

时光就这样在冯桂荣与婆婆的相扶相携中走过5年。在这5年里,令冯桂荣和李淑英都感到庆幸的是,董大钊病情稳定,没有再复发。很快,冯桂荣也做婆婆了,1993年,大儿子董纲将女友李振娟娶进家门。这些年为给丈夫治病,冯桂荣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因此大儿子结婚时,冯桂荣夫妇没有给他单独准备婚房,小两口与奶奶和公公婆婆住在一起,一家三代婆媳在同一屋檐下朝夕相处。

丈夫没有给冯桂荣添乱,婆婆却病倒了。1994年秋天,李淑英开始莫名地发烧、出虚汗,人越来越消瘦。冯桂荣赶紧将老人送进医院,医生确诊李淑英患上了晚期淋巴癌。看着钱像水一样流进医院,李淑英挣扎着从病床上坐起来要回家:“我这病治不好了。再说,我都70多了,死了也没什么遗憾了。你们就别为我花钱了!”冯桂荣将婆婆按在床上,泪如雨下:“这些年,我们婆媳俩像母女一样亲,要是见死不救,我活着心里能安宁吗?”

李淑英在医院里住了三个多月,病情有所稳定后,冯桂荣将她接回了家。每天下班回到家,冯桂荣第一件事就是问候婆婆,给她洗澡、梳头、剪指甲。婆婆胃口不好,喝不下寡淡的白开水,得知有个同事从国外探亲回来,带回了一个榨汁机,每隔两天,冯桂荣带着新鲜水果去同事家,将水果榨成汁后端回家让婆婆喝下。

冯桂荣对李淑英那份贴心贴肺的真情,让李振娟既感动又有些不可理解。作为“70后”儿媳妇,她周围一些婆媳大多关系寡淡,甚至水火难容。她有些不明白,在自己丈夫家,婆婆与奶奶怎么就相处得像母女一样呢?

虽然冯桂荣将婆婆照顾得很周到,但还是没有留住老人家的生命。1995年年底,癌细胞扩散到全身、进入弥留状态的老人将全家人召集到自己床前,她枯瘦如柴的手

紧紧抓住冯桂荣,说:“儿啊,如果不是你,大钊早走在我的前面了,谢谢你没有让我白发人送黑发人。妈就要走了,大钊就托付给你了……”冯桂荣哽咽难语:“妈,一家人不说见外话。我也要感谢您这些年来把我当亲闺女,让我得到了母爱的温暖。”

老人轻抚着冯桂荣的头发,有气无力地告诫全家人:“你们的妈妈过得很不容易,是咱家的功臣,你们要孝顺她……”说完,老人安详地闭上了眼睛。冯桂荣扑在婆婆的遗体上哭得死去活来:“妈,如果有下辈子,我们还要做婆媳……”

此情此景,让李振娟深感震撼。嫁人董家两年多来,婆婆与奶奶那种情同母女的温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婆婆是奶奶的儿媳,她是婆婆的儿媳,作为家里的一员,她要像婆婆孝敬奶奶一样孝敬公公婆婆!

1999年12月,董大钊因脑梗塞导致并发症,患上了尿毒症及小脑萎缩。李振娟和婆婆一起将公公送进北京一家医院接受治疗。为减轻婆婆的负担,李振娟抢着替公公洗脸、清洁口腔。董大钊有些不好意思,李振娟坦然一笑:“爸,我是您的儿媳妇,不就相当于闺女吗?”儿媳妇的体贴和孝顺,让冯桂荣夫妇心里暖烘烘的。

治疗尿毒症最好的方法是进行肾移植手术,但院方经过会诊,认为董大钊系遗传性多囊肾患者,即使做了换肾手术,新的供体依然会感染病毒,换肾的作用不大,建议进行保守治疗。在这种情况下,冯桂荣和儿媳只得将丈夫带回唐山。

冯桂荣的外祖父在世时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受外祖父的影响,她自小对中医也很感兴趣。咨询过医生后,冯桂荣决定对丈夫进行中医治疗。由于当时中医对治疗尿毒症并无可以借鉴的先例,冯桂荣决定自己配制中药给丈夫治病。她买来熟地、黄皮、枸杞、白术等中药,熬成汤汁,由于无法确定丈夫喝了,汤药后会否引起不良反应,冯桂荣决定自己当“试药师”。得知婆婆要试药,李振娟抢过盛有汤药的杯子,认真地说:“妈,我年轻,身体好,我来喝吧!万一有什么不良反应,我能扛得住。”冯桂荣一听就急了:“孩子,你还年轻,你的路比妈的长,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们这个家怎么办?”

这时,李振娟的儿子已经两岁多了。在冯桂荣看来,自己已50多岁了,对这个家来说,儿媳妇比自己重要得多,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她试药。冯桂荣硬是从儿媳妇手里抢过杯子,一口将苦涩的中药喝下。这一次,冯桂荣一连试了7天才给丈夫喝。经过中药调理,董大钊的血压、血象等各项指标渐趋正常。婆婆对公公的奉献和牺牲,让李振娟忍不住潸然泪下……

婆媳三人共护绝症亲人,和谐家庭创造生命奇迹

2002年年初,冯桂荣的小儿子董鹏与在当地一家企业上班的女孩李轶慧确定了恋爱关系。临近结婚时,李轶慧有些犹豫不决:在当地政协工作的董鹏一表人才,为人大度善良,是个好小伙,可他父亲长年卧病在床,倘若自己真的与他组建了家庭,董鹏多病的父亲会成为他们的拖累和负担……

得知李轶慧不肯结婚的真实原因,冯桂荣没有责怪她:是啊,哪个女孩愿意嫁到长年有个“药罐子”的家庭?尽管如此,冯桂荣还是有说不出的难过和伤心,董鹏更是痛苦不已。

婆婆和小叔子的郁闷,李振娟都看在眼里。虽然与李轶慧只见过几次面,但她能感觉到李轶慧是个诚实善良的女孩,只是思想上一时,转不过弯来。那天,李振娟将李轶慧约到一家茶楼,与她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李振娟讲述了婆婆与奶奶情同母女的感情,讲述了这些年来婆婆对公公不离不弃的照顾,末了,她深情地对李轶慧说:“小妹,既然你爱董鹏,他父亲的病就不应该成为障碍。我们一大家子人,难道还托不起一个病人吗?”李轶慧若有所思……

这天晚上,李轶慧将李振娟与自己谈话的事告诉了父母。李家父母都是通情达理的知识分子,母亲浯重心长地对李轶慧说:“孩子,妈是过来人,知道过日子开心与否和家庭条件关系并不大,一家人和和睦睦、相亲相爱,比什么都强。”母亲的话,彻底打消了李轶慧的顾虑。这年年底,李轶慧与董鹏举行了婚礼。

成了董家的一员,李轶慧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个大家庭的和谐与温暖,尤其是婆婆与嫂子李振娟之间那种情同母女的随意与自然让她很是感慨。嫂子每次从外地出差回来,都要给婆婆带礼物;做了好吃的,嫂子总要分一份给婆婆。这些年来,婆婆由于操劳过度,头发过早花白,嫂子买来染发膏,亲自动手为婆婆染头发……

曾经,冯桂荣对婆婆的爱传承给了李振娟;如今,李振娟对公公婆婆的爱又传递给了李轶慧:爱,在婆媳三人心间流淌!

2004年3月,董大钊突发心脏前壁梗塞,形成心尖室壁瘤。由于他肾功能不好,不能进行心脏搭桥和心尖修补手术,只能采取中药保守治疗。冯桂荣根据《本草纲目》的记载,进大山深处采来10种野生灵芝,配上黄皮等,制成中药。与上次一样,她还是决定自己试药后再让丈夫喝。

让冯桂荣感慨万千的是,上次只有大儿媳与她争着试药,现在小儿媳也加入进来。这时的李轶慧已是1岁多女孩的母亲,当得知熬一条药方要试好几回,她悄悄与李振娟商量:“嫂子,等妈熬好药,我们赶紧抢过来,第一次我来试,你试第二次……”两妯娌很快达成默契。但她们哪里想到,婆婆早就对她们有“防范”之心,药熬好后,她直接就喝了。

就在李振娟和李轶慧还在为自己的疏忽而内疚时,她们难过地发现,婆婆喝下药后,浑身起了红色疙瘩,面红耳赤,连呼吸都有些困难。两妯娌吓坏了,赶紧将婆婆送去医院。医生紧急为冯桂荣输液排毒,所幸毒性较轻,并无大碍。见婆婆身上的红疙瘩没有消失,李振娟和李轶慧买来软膏,每天晚上给婆婆涂抹。

时光匆匆,一晃4年多过去了。在这漫长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董大钊又先后5次病危,每次都是冯桂荣以身试药后,用中药偏方将他从死亡线上拽了回来。多年的操劳,加上多次试药的副作用,冯桂荣的精力和体力大不如从前。因为无法替婆婆试药,李振娟和李轶慧就从其他方面减轻婆婆的负担。妯娌俩不仅包揽公公婆婆那边的家务,还将照顾公公的重担揽了过来。妯娌俩分工,每个星期她们轮流过来照顾公公,给他做饭、洗衣服,用轮椅推着他去院子里晒太阳。

2009年4月上旬,董大钊再次因心衰、肾衰和肾性贫血而住院。这已是他自1986年3月发病以来第14次住院。冯桂荣依然用野生灵芝配黄皮,人参、巴戟肉等药材熬中药。早在一年前,62岁的冯桂荣就靠自学拿到了国家中药专业大专文凭,并通过考试,取得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遗传技术服务咨询员”的证书,成了一名国家认可的中医专家。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例9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092-01

一、民俗现象:童养媳

童养媳是我国旧社会中普通存在的一种社会习俗现象,由来已久。“养媳制大约起于宋元,但在周代的媵嫁制中已能约略看到后世童养媳的影子。自元代以后养媳制已经相当普遍,元律甚至还规定不能将未成婚的童养媳转配给家奴”直至民国初年,童养媳仍然普遍存在。随着法制的干预,此风虽然有所改善,但在一些偏远地区仍不乏例外。在父母包办婚姻的体制下,男方在儿子很小的时候就领养一个媳妇,等长大后再圆房,即所谓童养媳。童养媳,是男尊女卑观念的产物,它在中国旧社会中历史之久,扎根之深,对女性迫害之大是我们这些今天处于物质、精神、法制文化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中的子民所无法体会的!

“童养媳”在不断地承续,童养媳的命运,终难得完满。对童养媳这一社会习俗及其命运的关注,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文学母题。纵观20世纪中国文学,有很多关怀“童养媳”的作品。如鲁迅的《祝福》、萧红的《呼兰河传》、沈从文的《一个女人》《萧萧》、王安忆的《小鲍庄》等等。不同时代的作家不约而同地对“童养媳”习俗的批判,对“童养媳”命运的关注,激促我试图探讨此类女性悲惨命运的根源。

二、“童养媳”悲惨命运探源

作为封建婚姻制度、封建习俗的牺牲者——童养媳,她们的命运鲜有一个完满的结局。那么她们的悲惨命运又该从何说起呢?

(一)民俗的迫害

“民俗”所涵盖的内容极为广泛,概而言之,就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这种民间民俗生活文化称之为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留存形态一般包括三种形式:“一是在民众中已经消亡,只存在于文献资料之中的民俗;二是已基本消失,但仍活在人们记忆中的民俗,或者在当下人们的生活中偶有显现,正在淡出日常生活的民俗; 三是当下广大民众传承、享用的活态民俗。”对于民俗我们同样应该辩证的看待和传承。虽然在今天的中国各地,争先发扬自己的民俗文化,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个巨大推动力,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对于那些如“童养媳”样的泯灭人性的封建习俗,我们不得不判而毁之。

童养媳的悲剧命运首先是这一习俗内在本质所规约的必然结果。在文章开头就以提到童养媳女性是在幼年时期就被父母卖到“夫方”,或者是由男方领养的。待到“长大”,男方择日圆房。蕴藏在这一习俗背后的是对女性生命,权力的蔑视。男尊女卑的观念下,女孩对于一个家庭而言就是一个“赔钱货”,选择将女儿送或卖给人家做童养媳,不仅省了抚养的义务,更是给贫困的家庭缓解了生存压力,甚者,还能从中赚一笔,改善家庭经济状况。

在众多童养媳题材的作品中,童养媳似乎在遵循着同一个生命轨迹:在婆家做牛做马,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团圆媳妇“不是什么媳妇,是个小姑娘”,12岁,到了婆家后,天天牵马到井边上饮水,没过几天就听见了哭声,自此也就没有间断过……婆婆“越打越厉害,不分昼夜的打”。然后就跳起了大神,一个“怪好的”姑娘就成了众人口中被鬼附了身的“小灵花”;沈从文笔下的三翠(《一个女人》),成天做事,做一个媳妇应该做的所有事体,做到应该睡觉的时候;12岁萧萧(《萧萧》)嫁到婆家,她的义务就是照料着年纪不到3岁的“小丈夫”;王安忆笔下的小翠子又何尝过过安生日子呢?她们一个被活活烫死;一个独守着“希望”计算下一个轮回;一个差点遭遇“沉谭”的酷刑;只有小翠子勇敢的反抗“屈辱”,追求爱情,但又何其的艰难!童养媳的悲惨境遇,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

难道是她们的父母不明白自己的骨肉过着寄人篱下的非人生活吗?不,只是集体无意识罢了!在20世纪初,“人性解放”的思想启蒙下,“新思想要求他们注意社会问题, 同情于‘被损害与被侮辱者’”。“童养媳”的悲苦生活、凄惨命运走入作家的创作视阈, 成为文学作品描写的客体也就成为客观必然。

(二)女德的迫害

在中国封建的“伦常”关系中,女性地位是最低下的。她们一出生,就必定束进“伦常”的牢笼,被视作孕儿的工具,交换的物拾。她们作为人所应有的人性的、情感的需求都被忽略。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和儿童同属于社会的最底层,作为既是女性又是儿童的“童养媳”,她们的境遇自是不言而喻的。

“童养媳”的悲剧命运,另一方面是来自“女德”的迫害。呈现在童养媳题材的文学作品中最显性的矛盾恐怕莫过于“婆媳冲突”了。祥林嫂(鲁迅《祝福》)在丈夫死后,逃到鲁镇做了佣人,却最终没有逃脱婆婆的魔爪。她存在主人家的工钱,一千七百五十文,一文未用,全部交给了婆婆。残忍的是婆婆将她绑架回乡,并不是“人手不够”,而是别有用心。婆婆将媳妇卖给了别人,为的是得些彩礼钱,给小叔子办婚事。祥林嫂的命运里又被暗暗地种下的一颗悲剧的种子。团圆媳妇(萧红《呼兰河传》)因为初次到婆婆家来,一点不害羞,吃了三大碗饭,从此被扣上了“没有媳妇像”的罪名。作为婆婆“为了她好”,教训教训她,久打成疾,疾而后终。

“婆媳关系”是一个亘延千古的话题。在封建父权制家庭中,男性应该处于金字塔的顶端。而在“童养媳”的家庭结构中,公媳由于“男女授受不亲”,丈夫又尚年幼,不知行驶自己的特权。管教儿媳的任务自然而然的落在了婆婆的身上,婆婆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罪恶的执行者,她们是童养媳最大的敌人和压迫者。这种管教的权力,渐渐约定俗成的成为了婆婆的义务。

另外,还有对于女性单方面节烈的要求。这也是很多童养媳悲剧命运的一个源头。鲁迅曾以嘲讽的口吻述说了所谓“节烈”的内容:“节是丈夫死了,决不再嫁,也不私奔,丈夫死得愈早,家里愈穷,他便节得愈好。烈可是有两种:一种是无论已嫁未嫁,只要丈夫死了,他也跟着自尽;一种是有来污辱她的时候,设法自戕,或者抗拒被杀,都无不可。这也是死得愈惨愈苦,他便烈的愈好,倘若不及抵御,竟受了污辱,然后自戕,便免不了议论”这种要求女性单方面节烈的道德要求,便是中国封建伦理道德的卑鄙之处。

“一切合乎道德的东西未必都是合乎人道的东西”,在这种畸形的婚姻体制下,在这种道德形式的规范下,这种“禁欲”更是“压抑人性”。若越“雷池”一步,便会遭受酷刑。十二岁的萧萧嫁给了不到3岁的丈夫,最后没能抵挡住诱惑,和花狗大有了私情并怀孕。她的命运或沉谭或发卖。花狗大只是一走了之,无人追究。虽然族中人选择“发卖”作为她的惩罚,幸免于“沉谭”,终因无人来买,又产下一子,而得以幸存,仅从当时对于不守的女性惩罚的手段上,便能感受到封建伦理道德对于女性戕害之深。

三、拯救“弱者”

20年代初期,作家们将视线投向“童养媳”现象,并经过历史的积淀,凝练为文学的一个母题,这离不开大的时代背景,也与作家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他们深谙农村女性的悲苦。

文学不仅要找出病源还要开出药方。随着历史变迁,时代更迭, “童养媳”们的主体意识在逐渐觉醒,并发起反抗。王安忆的《小鲍庄》中的小翠子本被默认为大儿子建设子的媳妇,但阴差阳错,小翠子却爱上了文化子。意识到家里在替她和建设子张罗婚事的时候,她毅然地离“家”出走,自力更生。但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对文化子的爱慕。她是一个有主见的姑娘,有着她自己的小算盘,等建设子娶到媳妇了,她才“回家”,回来和文化子在一起。小翠子完成了向“童养媳”婚姻所发起的反抗。

这一系列以“童养媳”为题材的作品,蕴含着作家们给予的人道主义的关怀。这类作品以审丑作为审美取向,不仅是对这一封建民俗的批判,更是让我们从这一民俗中透视出旧社会“人”的思想之落后,精神之麻木,对生命之蔑视。让我们了然了瓦解类似于此类习俗的急迫性,拯救女性于痛苦的深渊。

参考文献:

[1]顾鉴塘、顾鸣塘.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M].台北: 商务印书馆,1994:113.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例10

一、工作中勇挑重担,乐为群众排忧解难 二、带头学科学用科学,带领村民勤劳致富

xx镇是个农业生产大镇,历来以生产水稻为主。80年代初刚分田到户时,谁也不敢试种水稻新品种云天二0二,xxx成了第一个试种户,当时受到了村民的不少非义,可她坚信农技人员的科技推广,就这样,在她的精心管理下,水稻亩平单产增加80公斤,当年自家的吃粮问题基本解决。群众纷纷奔走相告,一时间,该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后来她又试种了地膜蔬菜,极大地提高了蔬菜产量,自家种的菜不但吃不完,还可以拿到街上来卖,在夫妻二人的共同努力下,生活变好了,阳秋菊将刚嫁来时的二间低矮土砖房换成了红砖房。

她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虽然生活好了,可还在不断的奋起。90年代以后,阳秋菊结合栗江镇的自然、气侯条件,再加上自己对市场的了解,认为发展水果种植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动员全村老百姓上山开荒种植板栗、柑桔等名优水果,创办了栗江镇干果场,目前干果场每年可为村民创收近万元。在农村,到了冬季农闲时候,留守妇女们大都没什么事做,2004年湘绣落户栗江镇,于是阳秋菊同志就主动与栗江绣品站联系,领取绣品再发给村里的留守妇女,然后她再把村民的刺绣品收购来交到绣品站,为农村妇女们寻找了一条增收致富之路。

三、家庭和睦,尊老爱幼

xxx从80年代初和丈夫结婚至今,从没有和丈夫吵过一次架,红过一次脸,夫妻两相互支持。xxx对老小更是体贴入微,自己不管多苦多累,她都抢着做家务,在婆婆心里她是一位孝顺的好媳妇,丈夫在家中则抢挑重担,任劳任怨。xxx的婆婆尽管有两个儿子,但婆婆多年来一直跟xx过。2003年婆婆患了胆结石,到衡阳动手术,xxx主动承担了陪护、照料任务,在医院一住就是十多天。婆婆出院后,还把婆婆接到自己房里,抱上抱下,递饭送水,使婆婆很快恢复了健康。阳秋菊丈夫兄弟二人,由于长兄较阳秋菊丈夫年长许多,长兄似父,这些年兄弟俩从未发生过口角,家里有事互相商量,多年来一直没有分家。平时侄儿侄媳在外打工,春节回来后都在阳秋菊家过个团圆年,使婆婆享受了天伦之乐,兄弟妯娌们高兴,子女们在一起过得开心,对长辈也很尊敬。

好婆婆好媳妇事迹材料例11

现任璧山县广普镇计划生育协会秘书长的她,多年来无微不至地精心照料公公和一个患精神病的夫舅。她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去年,她被评为重庆市第二届“十佳爱心使者”。

1983年,在璧山县云坪乡任乡妇联主任的周忠泽,同乡供销社青年职工张基贵喜结良缘。

嫁到张家,周忠泽与公公、婆婆和夫舅冯忠义一起生活。看到时疯时癫的夫舅常独居一隅,寡言少语,有时喃喃自语、横眉竖眼、无端发怒,打人砸东西,周忠泽心里总是不安,感到害怕。她从婆婆那儿得知,夫舅从小勤奋好学、英俊潇洒、喜欢整洁,1940年18岁时考入原重庆某军校,一次军事野外训练中,精神受挫,患上精神分裂症,只好回家。

作为家庭的一员,有责任和义务赡养这患病的亲属。善良的周忠泽开始慢慢地与夫舅接触。

有一年秋天,下着蒙蒙细雨,一天午饭后,夫舅的精神病复发了,在家胡乱地大吵大闹一阵后出走。当时,全家人都认为他到处走一走就会回来,谁知到吃晚饭时都不见人影。周忠泽主动和丈夫、婆婆一道四处寻找,直到晚上12点过了夫舅仍无音信,全家人都万分焦急。

第二天拂晓,周忠泽又和70多岁的婆婆一道,乘车到江津农村一个远房亲戚家,这才看到满身污秽的夫舅躺在房后的水沟里。帮他清洗后,周忠泽和婆婆轻言细语反复开导他,用一片真诚的爱去抚慰他心里的创伤,终于将夫舅劝回了家。

1993年11月,周忠泽的堂舅妈(冯忠义的堂弟媳)因病去世,家人准备土葬,因所在地方属于火葬区,按政策规定必须火葬。此时,已任广普镇政府民政助理员的周忠泽多次到堂舅妈家里,宣传殡葬改革政策,通过反复做思想工作,得到了大伙的理解,周忠泽亲自将堂舅妈送到县殡仪馆火化,并协助办理好了堂舅妈的后事。

然而,不久后的一天,冯忠义突然病情发作,找到周忠泽,说是周忠泽把自己的堂弟媳妇拉去烧的,并说周忠泽还要将自己拉去烧,不顾家人及邻居的劝阻,对周忠泽大打出手,还拿出绳子去套周忠泽的脖子,说从此不认这个侄儿媳妇,幸亏被邻居拉开,未造成严重后果。周忠泽委屈得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当夫舅神志清醒后,周忠泽与夫舅摆起龙门阵,她对夫舅说:“我是政府的民政干部,如果我徇私犯了错误,我怎么能为您和公婆养老送终呢?”一席话让曾经是军校学员的夫舅不断地点头,他对周忠泽说:“侄儿媳妇,你是对的,我听你的。”从此,冯忠义硬是十分听周忠泽的话,即使在病情发作时,只要周忠泽喊他一声,他便跟着周忠泽走,再也没有为难过周忠泽。

经过长期的一起生活,周忠泽留神观察夫舅的举止言行,逐步掌握了夫舅发病规律,发现他心情烦躁、面色难看时,就及时督促夫舅服药,卧床休息,不准出门,从而减少精神病发病次数。

人是有感情的,周忠泽用一颗忠诚、善良、温暖的心换来了全家人和睦相处和谐温馨的日子。

1996年春节过后,周忠泽80岁的婆婆冯忠梅不幸生病卧床不起,她和丈夫千方百计寻医治疗。送婆婆到西南医院诊治后,发现是肺癌晚期,癌细胞都已扩散。婆婆在弥留之际,含泪对周忠泽断断续续地说:“要和基贵和睦相处……把这个家搞好……要照顾好老人,特别是那个疯子,无依无靠,跟我几十年了……”

婆婆的临终嘱托,周忠泽铭记在心里。

不幸的事接踵而来,婆婆病逝不久,1998年,公公又患上脑血栓,经及时送医院抢救保住了性命,但从此偏瘫,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需要长期有人护理,给这个脆弱的家庭带来了极大困难。

周忠泽毅然担起了照料公公日常生活的重担,每天煎汤熬药,端水喂饭,清洗屎尿。冬天,她把床铺垫得厚厚的,怕老人受冻;夏天,坚持给公公擦身,勤换衣服,使公公没有长过一回褥疮,特别是公公刚病倒那几个月,吃饭服药要一口一口地喂,拉屎拉尿要人接。可就是这样,周忠泽也从来没有一句怨言。

苍天不负。由于周忠泽的细心体贴,经过长期坚持治疗,奇迹出现了,公公能被人搀扶着下床走一两步了。周忠泽和丈夫坚持每天轮流抽时间扶公公锻炼……

夫舅冯忠义还有个怪习惯,晚上一见到电灯就特别害怕,随着夫舅年事渐高,他怕见电灯的症状越来越重,只要看到电灯就心烦意乱,常常发火骂人。为此,1999年,在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周忠泽节省开支,为夫舅在自家旁边租了一间平房,备上蜡烛让夫舅单独居住,每天早、中、晚煮好饭,专门接夫舅到家里吃饭,或把饭菜端到夫舅的居住处,看着夫舅吃完后才离去。附近的群众都说:“这个侄儿媳妇对‘疯子’真是太孝顺了,跟对自己的亲老汉没有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