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研究生阶段学习计划

研究生阶段学习计划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14 15:32:28

研究生阶段学习计划

研究生阶段学习计划例1

具体来说,本节课教学目标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知识与能力,让学生了解研究计划的基本格式,让学生了解制订研究计划的方法,学会制订合理有效的研究计划,逐步培养学生制订活动计划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初步学会选定课题、制订研究计划;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树立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保持有效的小组合作与分工。

由于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并不是非常熟悉,所以我在教学前预设(课后也得到了验证),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定位在两次较长的小组讨论内容:子课题的生成,研究计划的制订。具体教学流程简介如下:

一、导入新课

利用一些带有酒的诗词,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词:酒。

(出示课题题目一幻灯片)

提醒学生“酒”只是本节课的话题,要开展的则是一项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

二、确定课题

1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活动过程

准备阶段:确定课题,制订计划。

研究阶段:收集资料,合作探究,撰写研究成果报告。

展示阶段:成果交流,资源共享。

总结阶段:活动评价,拓展延伸。

本节课只是开始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确定课题,制订计划)。

2 选课题

原则:①符合自己的心理需求②可行性与开创性兼顾

总课题:酒。

子课题:学生提出,教师筛选。

3 自选课题,建立小组(推选出小组长、记录人和发言人)

学生根据一定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自由合成研究小组。

自主推荐组长,完成小组分工。

4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初步讨论(完成活动记录表)

开始计划如何研究自己的子课题,讨论出研究的基本步骤。

并指出在研究活动中,预期采用的研究方法。

三、教师小结,布置拓展作业,为下一节课作好准备

教师小结本节课内容,布置学生分组完成作业,熟悉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题选定和研究步骤确定,并在课外完善研究方案。

本节课上完后,受到了与会教师以及全体评委专家的高度好评,特别是评委之一、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研究先进个人、湖北省综合实践学科优秀教师的余向红校长给予本节课极大赞誉,让笔者深受鼓舞。

研究生阶段学习计划例2

2.进行组内分工。

3.进行资料和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学习。通过网络下载黎学智教授的《英语词汇逻辑记忆法》专题讲座材料,对 “英语词汇逻辑记忆法”进行专项学习。够买黎学智教授的《初中英语词汇逻辑记忆法》。下载邱大炮的《黑英语》资料,以及一些英语词汇学习方法的文章或论述。

4.对部分材料进行整理和学习。把黎学智教授的《英语词汇逻辑记忆法》专题讲座材料制成幻灯片。

5.对参与成员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基本功的培训。

6.加强硬件与软件建设。计划购买个人电脑,坚持日常的学习和多媒体的培训。购买u盘以备考制资料,互相学习。

第二阶段研究计划

经过第一阶段的准备工作,我们的科研课题顺利地过渡到第二个阶段——实施阶段中。本阶段正值教学的黄金时期,有利于开展全方位的课题研究工作,在课题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特制订本阶段第一期(XX年5月-XX年6月)课题科研计划:

1.英语组全体教师进一步学习黎学智教授的“逻辑记忆法”理论,邱大炮的《黑英语》词汇学习模式,以及“图忆英语”词汇学习模式,对它们做深层次的研究,更多的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同时,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进行网上学习和交流,关注词汇学习方法和词汇研究的前沿理论。

2.定周四为教研活动日,课题组隔周活动一次,以便各年级实验教师集中交流研讨。平时的活动由年级组长负责。

3.定期给实验班的学生做“xx”英语词汇立体学习方法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对该方法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以便更好的在学习中运用。

4.对实验教师进行课件制作的技能培训,提高大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及词汇活动课件制作水平。

5.各年级的实验教师在实验班进行词汇立体教学的实验,把“xx”英语词汇立体学习法渗透到日常教学工作当中,指导学生用新方法进行词汇学习,初步扭转实验班的学生词汇学习的传统方式和低效局面。

6.每学期组内开展两轮的汇课交流活动。要求实验班的教师每人推出两节课,作为组内交流;课题组向学校推出两节公开课。交流课原则上分年级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英语组全体教师参加,共同探讨提高。

7.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实验教师要以“xx”词汇立体学习法为基本理念,做好所任阶段教材内容中每一课单词的词汇具体学习方法的研究、探讨及整理工作,并于本学期末进行阶段汇总,为下一个学期课题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8.在班级或学校内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单词游戏活动。每个实验班在每学期举行阶段性词汇活动2-3次,每年级于学期后期都组织了一次校级词汇游戏活动竞赛。

9.做好学生词汇学习现状和学习方法的调查工作,根据调查情况作具体工作的调整。

第二阶段研究计划2

“xx”英语词汇立体学习法已经成为我校英语教学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它以它的独特魅力被广大的师生所青睐。本学期我们将进一步扩大研究的范围,争取更多的成果。本学期(XX年9月-XX年6月)课题研究工作安排如下:

1.在全校范围内推进“xx”单词词汇立体学习法的实验,让全体学生感受其功效,打碎机械记忆的枷锁,走出传统记忆的禁锢。

2.聘请专业教师为课题组教老师做多媒体课件制作技巧的指导,使课件形式多样,从演示文稿提高到flash动画。于学期末进行优秀课例和优秀课件的征集。

3.大胆进行课堂词汇教学模式的改革,进一步探讨多媒体支持下的“xx”英语词汇立体课堂教学模式。继续通过年级和组内

形式进行讲课、听课、评课、座谈等进行研讨交流。

4.第一学期继续从事所任阶段教材内容中每一课单词的词汇具体学习方法的研究、探讨及整理工作。第二学期进行单词大汇总。按照课本顺序,从1册到六册以单元为顺序逐册进行。

5.对“xx”英语词汇立体学习法作理论上的阐述,撰写《“xx”英语词汇立体学习法概论》和《“xx”英语词汇立体游戏活动概论》,以便更好地指导教研和进行校际交流。

6.聘请市教研室刘老师来我校进行课题研究的指导工作,以确保研究的科学有效。

研究生阶段学习计划例3

一、问题的提出

现在小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其表现在高年级,根源却在中年级,关键在于拼读未能及早过关。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英语单词的拼写跟发音之间的密切联系,往往不是科学地从音到形去记单词,而是从字母到拼写形式去死记硬背,就这样忘了又记,记了又忘。另一方面,用汉字注音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我教过的学生中就出现过用“破烂”给“飞机”注音的情况,读出来的单词和句子令人啼笑皆非。在底中年级不打好语音基础,给以后的英语学习就会留下严重的“后遗症”。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到了四,五年级,甚至六年级,有许多学生还要求老师给他们补上语音课。但是,尽管有了良好的愿望,由于在起始阶段失去了机会,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其后果是:学生单词念不准,缺乏自学能力,学习兴趣锐减,最后导致放弃不学。

二、理论思考

1.有关概念的理论分析。

语音是英语学习的基础,而音标是基础中的基础。扎实的音标知识是进行英语词汇学习的前提,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和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以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教会学生英语国际音标,教会学生拼读记忆单词的正确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单词“音”、“形”之间对应关系,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1)寻找小学生英语词汇学习效率低下(词汇记忆不牢固;词汇理解应用能力差。)的原因。

2)探求提高英语词汇教学有效性的。

3)通过研究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

4)降低英语词汇学习的难度,提高小学中、高段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保证措施

1、师资力量优化配备:本课题组成员有较好的师资配置,全部是专业专职小学英语教师,是一支年青又富有经验,且富于创新精神的队伍,是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在学校担任班主任主任、教研组长、学科带头人,分别获得市、县各级优秀教师称号。

2、基础条件保障:我校建成了以光纤为网络骨干,实现了“班班通”;学校部分教室安装了数字投影机、实物展示台、屏幕、多功能讲台等,能满足现代教育管理和一线教学的需要。

四、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在课题研究初期、中期和后期,通过调查测试,分析了解小学各阶段,各层次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并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2、行动研究法:用分段,分层次,小组对比的方式进行研究探寻,从而找到适合并有效提高小学生英语词汇学习效率的途径、方法、措施,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推进课题研究顺利而有效地开展。(用于中期实施阶段)

3、文献资料法:在研究初期,对相关研究材料进行学习,收集英语词汇教学成功经验,尤其是英语英标教学有效方式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帮助制定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研究;

4、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用于后期成果的整理及结题鉴定阶段)

五、研究计划

本课题研究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确定课题研究内容。

2、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研究第一阶段

1、查阅资料进行理论学习,搜集相关文献。

2、拟定问卷测试题,了解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情况,统计结果,并进行原因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3、课堂实施,课堂观察,并作好记录。(做好课题研究准备)

(2)研究第二阶段

1、学生词汇学习效率低的成因的分析研究;

2、建立相应的词汇学习比拼机制;创设良好的词汇学习氛围;

3、收集小学三至六年级教学的初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反馈调整实验方案。

(3)研究第三阶段

1、进行小学英语词汇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2、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实践并修改教学活动方案,进行课堂实施;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端正的学习态度;

4、收集学生词汇学习竞赛;收集并记录实验所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及时反馈调整实验方案保证下阶段实验顺利进行。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对实施阶段进行情况总结、反思与改进,进行阶段小结

2、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论文。

六、研究组织

组长:高永峰

做好课题申报;做好组织实施工作,每月至少组织一次课题组成员碰头会议,反馈信息,积累资料,阶段总结,修改方案;收集整理课题组研究成果;做好结题工作。

组员:折丽丽:负责各项课题研究任务的按计划执行

李艳玲:负责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

七、预期研究成果

研究生阶段学习计划例4

本文针对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问题展开研究,通过访谈法、比较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讨,目的在于提升高校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帮助学生顺利渡过本硕衔接这一特殊阶段,为之后的研究性学习奠定基础。

一、研究背景

随着近年来研究生扩招政策的实施,研究生招生数量以每年约28%的速度递增,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而艺术设计类的招生增长更为迅速。扩招利弊兼备,一方面更多的学生有机会继续深造学习,而另一方面教育资源不足、教学质量滑坡的问题也随之显现。另外传统教学形式比较单一,缺少相应的社会实践,学生整体素质下降等问题更加凸出。为更好培养高层次研究型人才,高等院校不仅要研究培育先进的教学培养模式,制定适合的教学方案和管理制度,也要根据学生和教学环境的特殊性,重视本科教育过渡到研究生教育的衔接,制订相应的教育方案和措施,完善高校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尤其是对于招生规模庞大、学生个性鲜明的艺术设计类研究生而言更为重要。在高等教育中,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是两个重要的阶段,本硕衔接的连贯性也同样重要。由于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各有所长,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也各不相同。不论是何种类型的学生,在由本科的基础学习进入到研究性阶段的衔接过程中,尤其在考研、读研前后这一段时间内,学生的心理行为、学习计划和预期目标等都会产生一些变化和问题。例如考研前对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无甚了解,目标迷茫,读研时对研究生阶段学习的盲目,缺乏动力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质量;近几年我们通过对近百名艺术设计类研究新生进行了调查访谈,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学生认为在考研之后和进入研究生学习之初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其中包括学习目标不明晰、学习动力不足、学业规划方向不明确等,这些问题若不及时解决会带来消极的影响。就教师本体而言,对于本科、硕士教育中出现的一些新政策、新现象甚至也不甚了解等情况,都会直接对教师的培养方法、培养目标、教育教学质量以致教师的自我成长等产生阻碍和不良影响,因此,做好本硕衔接教育尤为重要。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从宏观上来说,重视本硕衔接教育问题是为了提升高等教育整体的教学质量,更好挖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水平,为社会输送高能型人才。从微观上说,本硕衔接问题涉及到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面的因素,做好本硕衔接教育既是对学校教学实施的检测,对教师引导方式的指正,也是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持续导航。就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问题而言,通过对此类学生本科、硕士教学现状的观察分析,寻找本科学习过渡到研究生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促进他们更好地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尤为重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相应的教学策略,重视学生对于硕士研究生教学的心理变化和适应能力,指导学生逐渐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也有利于教师的自我提升。综上所述,本文分别从学校教学规划角度、师生个体及师生关系角度为研究切入点,目的在于有效地提高学生本硕过渡阶段的衔接性,进一步完善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培养制度和管理模式,实现社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这一要求也符合我国对于高等教育的长远目标(图1)。

三、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现状的分析研究

(一)学生群体的分析研究

学生是本硕衔接教育的客观对象,针对学生主体展开引导和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是十分必要的。我国应试教育压力下的考生往往心理承受压力较大,受到包括来自社会、家庭、经济以及自身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出现各种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他们新一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本次研究将学生主体分为两类人群:高年级本科学生和研究生新生,针对这两类群体的不同特点,探索解决在本硕衔接阶段他们各自所面临的问题。针对本科高年级学生而言,首先应该让他们明确自己未来的目标,是希望步入社会参与工作还是继续研究生学习,如果步入研究生学习,对于研究生专业和类型的如何选择,这些方面都需要有一定的认识和规划。这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即高年级本科生的接续教育研究。就研究生新生阶段而言,他们需要更多的自主性学习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多数高校艺术类学生通常个性较强,自律性较差,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成果有很大影响。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学习计划,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通过交流和深入学习发现自己的不足,对于这一阶段的学生非常重要。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帮助学生明确自我定位和自我认识,包括他们的专业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对未来的就业规划等。这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我们把这种教育和引导定义为研究生新生的始业教育。为深入细致地展开和推进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问题研究,在长期的观察发现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我们依据认知能力的高低与主动性的高低,把艺术设计类学生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1.高认知高主动型学生;2.高主动低认知型学生;3.高认知低主动型学生;4.低认知低主动型学生。演绎如图2:根据圆点大小的示意,方形图示右上角圆点表示为高认知高主动型学生,对于这一类型的学生,导师可对其提出相对高层次的学习要求,让他们尝试一些新的研究和探索;方形图示右下角圆点为高主动低认知型学生,这一类学生学习有较强的自主性,基础相对薄弱,导师可鼓励其多阅读文献书籍,多进行实践锻炼,逐渐积累知识强化创新性思维;左上角圆点为高认知低主动型学生,导师可鼓励其多参加专业性强而有趣的讲座和展览,激发其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图示左下角圆点为低认知低主动型学生,导师可加强对其监督和管理,鼓励这类学生多多交流,在按时完成学习计划的同时抽出时间继续学习,不急于求成,而是对一方面的问题做更为深刻的了解。

(二)教师主体及其引导性分析研究

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硕士生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的教学方式,这就对导师本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作为一个双向的过程,一方面强调学生的培养教育,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的直接执行者,也需要不断进步。教师应该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充实知识构成,同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提升相互适应。只有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导师的引导方式不是单一不变的,可根据不同学生的个人情境变量而相应变化,对于指导不同类型的学生、所处不同的学习情境应采取与之相应的引导方式。根据引导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参与型引导、指点型引导、成就导向型引导。

1.参与型引导是导师在制订培养目标和研究计划的决策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倾听学生想法和建议。可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2.指点型引导是导师将如何完成工作的指令和时间告知学生,在学生完成的过程中有相应的指导和讲授,学生可通过学习研究逐渐提高科研能力。

3.成就导向型引导即导师为生设置一些较高层次的任务和要求,并且期望学生能够达到最佳水平。这类学生定位为认知能力强自主性高的学生。鉴于艺术类学生的个性和教学环境的特点,导师可因学生个人和教学情境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兼顾到对学生个性化和多元化进行培养和管理。当然对于学生来说,主动找导师交流自己的学习、科研以及生活方面的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学生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之下,充分利用各类学习资源,积极开展丰富的学术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创新意识,促进形成系统化逻辑化的思维理论研究体系。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参与科研活动,使艺术设计类学生平稳扎实地渡过由研究生向本科生的转变,让他们的综合素质能力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获得实质性的飞跃。

(三)学校管理层面的分析研究

对于学校而言,应该从管理者的层面上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培养方式。制订与研究生学习科研状态有接轨的课程,创办社会实践及学术交流活动等。通过本专业的教授进行相关学术领域的和专业前景的介绍,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所要进入的学习环境。学校应该积极策划并且协助学院和教师一同制订相关的策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本硕衔接期。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而言,学校应该根据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现状,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殊性制订培养方案,既要考虑艺术类专业课程的特性,也要对学生展开个别化和特性化的定位。具体来说:第一,艺术设计类专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过渡期内要采取与师生匹配的管理模式和学生培养计划,以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为最终目标。其次,要确定课程体系的规划设计。在艺术设计类研究生的教学中,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都与本科学习有一定的差异,为两者之间的过渡做准备是十分必要的。其中包括学习的自主性、知识的系统化和专业化,逻辑思维的建立和培养。因此,学校要根据各专业的差别化,制订既能提升理论研究又能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培养计划,包括一系列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等。第三,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对教师本科生、研究生教育时事、招生政策的宣讲传达。艺术设计类教师对于时事的关注往往不够,而艺术设计类本、硕招生近几年都有比较大的变化,比如将以往研究生类型分为学术类、专业类,研究生学费和奖学金等缴纳、奖励方式,学生交流方式等,这对于引导学生的目标规划、学习成长具有很重要的引导意义。综合以上分析得出,学校是本硕衔接教育问题的管理者和调控者,学校既需要整体地制定合理的政策和管理办法,也要协调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让他们在和谐互利的状态下进行科学研究和创作,以更好地解决本硕衔接中所出现的问题。

四、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中高年级本科生的后续教育问题

在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问题的研究中我们发现,高年级本科生后续教育的跟进更是极为重要的,它对于本硕衔接教育问题的顺利实现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从总体来说,本科生后续教育以有意向继续进入研究性学习的高年级学生为主体,给予他们思想认识、学习目标、专业选择方向等方面的正确引导,帮助其顺利步入到研究生学习阶段。从学校层面来说,需意识到本科生后续教育的重要性,为它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教师是本科生后续教育的推动者,教师应对有意向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高年级本科学生定向关注,引导他们明确个人目标和行动指向,如投考硕士研究生的类型,如何夯实本科教育阶段的基础知识,如何在科研讲座中有意识地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等。从而为未来的科研学习做充分的准备。高年级学生群体是本科生后续教育的重心,对于艺术设计类的本科学生来说,应权衡自身全面因素进行综合决策,选择适合自己深造学习的研究方向,一方面努力巩固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有意识地阅读文献、参与讨论,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意识,并注重知识间的衔接性与系统性。针对艺术设计类学科的特点,除了提高本科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之外,其艺术感知能力、实践创新意识以及更深层次的人文情怀也同样重要。最后,只有本科高校、教师和学生的密切配合与倾力而为,本硕衔接的目标和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五、艺术设计类本硕衔接教育中研究生新生的始业教育问题

研究生新生阶段在本硕衔接这一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未来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成果。这就自然要提到始业教育,始业教育是指学生在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开学前的一段适应性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如今被各阶段的学校所采用。如何将始业教育落实好,并真正地使研究生新生从中受益是始业教育问题的根本所在。根据艺术类研究生新生的特点,制订适宜的措施对其实行始业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尤其要根据专业和学生的特殊性实现差异化的引导教育方式。具体来说:

1.教育内容的系统化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始陆续关注研究生的始业教育问题,同时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始业教育也愈加被各高校重视。始业教育的实现内容多种多样,最基本的方式就是开展讲座和交流活动。调查研究发现,内容系统完整的讲座活动对于学生的实际受用性更强。学校在组织讲座活动时,应打破专场短期讲座为主的模式,尽力实现内容完整的系列性讲座活动,并采用入学初集中学习,后期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相结合。讲座内容可以涉及学校历史、专业培养、思想教育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等各个方面。通过较为系统和完整的讲座及交流活动,除了新生必备的知识和信息的传递,重点在于对学生自我认知观念的正确引导和树立,帮助研究生新生对这一阶段的学习生活有更加充分的了解。

2.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除了最基本的讲座形式之外,始业教育的跟进需要学校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活动,如社团活动、文体比赛、短期的社会实践活动等。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活动,一方面丰富了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另一方面提高了研究生新生的自主适应能力,并能够为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同时,研究生学习阶段以参与型的实践性学习为主,通过以社会为载体,对研究生新生进行专业规划方面的引导,例如通过参与学术交流会、参观大型企业、参与学术竞赛活动的形式,既提升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引导其科研创新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保证了活动的效果。通过加强高校研究生新生的始业教育,实现专业学习和社会需求的相互渗透。

3.实现方式的特殊化

对于艺术类研究生新生的始业教育问题来说,除了上述所论的内容系统化和形式多样化之外,应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探索与之相适的始业教育的实施方式。艺术类学习通常处于较轻松自由的氛围,交流是提升思想和学习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学校定期举办丰富的交流活动,包括科创展览、学术讲座和各类设计竞赛,采用鼓励引导的方式,尽可能地吸纳研究生新生加入,促成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的良好氛围,并让他们能够尽快地融入到新的学习环境中。其次,除了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讲座活动,艺术设计的学习不能缺少阅读的积淀和交流探讨带来的启发,特别是对于处于衔接阶段的研究生,阅读积淀和交流探讨是未来学习的重要铺垫。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以接收到新式多样的思想;学生主动地与学者、教师之间的沟通,以受到不同层面的启发和认识。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引导艺术设计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拓展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些点滴的积累对于未来做研究和做设计都有积极的意义。

研究生阶段学习计划例5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新的《义务教育法》,深刻领会新《义务教育法》精神,以新课程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验工作。本学年,教导处将按照学校新课程实施方案的要求,深化新课程教材与考试改革的学习,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研究的力度,积极研究校本课程和研究性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编写好系统的校本教材,全面实施学生评价改革,使新课程实施工作取得更大的成效。

二、主要工作目标

1、全面实施新课程学生评价办法,构建新课程学生评价体系,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学生身心健康、习惯良好、基础扎实、兴趣广泛、特长明显的目标。

2、加强教师业务能力和素质的培训,提高对教材的理解运用能力,提升对考试改革的认识和把握,领会新课程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高新课程教学能力。

3、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建立课程资源库和校本课程教材体系。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过程管理

1、加强对校本课程实施的管理,重点查学生出勤和教师的教学组织,检查结果作为评价学生、考核班级、教师的依据。

2、对教师教学常规、学生学习常规加强检查督促。教师常规工作,每月检查一次(普查与抽查相结合),有检查有讲评,每期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教师目标管理重要考核内容。学生学习常规每期全校抽查一次,各班普查,检查结果作为学生学习能力素质的评价的依据。

3、继续实行校务会值日随堂听课制度,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督促和指导。

(二)落实考核评价

1、全面实施学生评价改革,注重积累学生平时关键表现,使评价结果更客观。

2、规范学生评价的程序,按照自评—互评--班评--校审—公示的程序认真落实,确保评价公正。

3、落实评价结果的运用。评价结果与学生评优挂钩,进入学生成长档案袋,填入学生通知书。

4、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按照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注重能与绩的评价。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坚持双重达标标准(直接达标与提高达标),坚持鼓励进步、鼓励拔尖的原则。

(三)加强学习培训

1、业务理论学习, 组织校本课程和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理论和案例的专题讲座,组组织观看著名教育家的专题报告光碟。

2、组织开展对新教材和新考标的个人学习与集体研讨。要求教师以《教师教学用书》及《教材完全解读》为本本,认真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在教师个人研读的基础上,备课组或教研组研讨。

3、加强对教师业务学习的检查与评价。

(四)开展教学研究

1、确定本学年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构建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平等、合作、高效”的课堂特色。

2、以三种形式,分五个阶段进行研究落实。第一阶段是各学科示范课教学活动,由各学科带头人执教。第二阶段是观摩学习阶段,是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组内观摩。第三阶段是研讨确定阶段,各教研组研讨。第四阶段是竞赛展示阶段。全员参与,分学期组织教学比武,选拔教学能手。第五阶段是总结提高阶段。各教研组对研究情况进行总结。

3、积极选派教师参加镇、县、市 等教学竞赛活动,展示研究成果。

(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1、以杜甫诗文研究、语文综合、数学综合、英语综合探究为切入点,制订计划,认真进行落实。

2、建立学校研究性学习课题资源库,以年级为单位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

四、工作安排

九月

1、备课组研究新教材教学内容、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制订教学工作计划;

2、教导处组织新课程教学示范课观摩。

十月

教学比武

组织新课程教学比武活动

十一月

1、参加镇教学比武;

十二月

1、各校本课程课题组展示学期教学成果,学校进行评比。

一月

新课程教学“四个一”工作评优

二月

1、各教研组总结上期情况,研究本期工作。

2、备课组研究本期教材教学内容、教材体系、教学方法、制订教学工作计划;

三月

研究新课程考试的命题趋势,制订新课程复习迎考计划。

四月

学校组织新课程教学比武,评选教学能手。

五月

各校本课程课题组展示学期教学成果,学校进行评比。

六月

1、新课程教学“四个一”工作评优

2、课题阶段总结。

研究生阶段学习计划例6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表明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行动研究,探索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行动计划,以解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优化大学英语课堂中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

2 翻转课堂及行动研究理论

2.1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是21世纪的最新教学理念。2007年,美国两位高中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最先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用录屏软件录制PPT和讲解的声音,并将录制完成的视频在网上,以此来帮助缺课的学生。2012年,萨尔曼?罕想在TED发表“用视频变革教育”的演讲,提出可罕学院将参与K11翻转课堂的实践,推动了翻转课堂在全球的流行。

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罗伯特?陶伯特教授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总结。他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有课前和课中两个环节。课前,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观看教学视频并完成相应的课前练习;课中,教师检查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进行探讨,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

在罗伯特?陶伯特教授提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国教授张金磊和王颖在他们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一书中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他们在课前阶段的学习中加入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在交流平台上讨论完成知识的学习。课中,教师指出问题并创造学习环境,学生进行探索、协作学习、交流成果、并进行反馈评价。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可行性条件。

翻转课堂并不是对课内课外的学习顺序进行简单的颠倒,而是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2.2 行动研究理论

1. 行动研究的起源

1933-1945年间,美国印第安人事务局局长柯立尔在研究印第安人与非印第安人的关系时首次将“行动” 和“研究” 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形成术语“行动研究”。1946年,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在他的《行动研究与少数民族问题》一文中首次对行动研究的基本理念进行具体阐述。20世纪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科利(Corey)倡导将行动研究引入教育领域,并于1953年出版《以行动研究改进学校实践》,鼓励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进行“教育行动研究”,以改进整个学校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学校管理形式。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行动研究发展缓慢,英国教育行动研究兴起。在斯登豪斯等人的带领下,“行动研究运动”逐渐形成。随着行动研究在教育领域的逐步发展,行动研究的思想对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1993年,国际刊物《教育行动研究》的出版标志着教育行动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地位得以正式确立。

2.行动研究的定义及主要特点

关于行动研究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影响较为深远的是澳大利亚学者凯米斯(Kemmis)和麦克唐哥(Mctaggart)(1982)提出的定义。他们认为:“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对自身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事业、自己的工作过程及工作环境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

英国学者Mcniff提出行动研究具有参与性、合作性、系统性和实验性这四个基本特征。参与性是指教师参与整个研究过程,提出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与研究。合作性是指教师之间或教师与其他相关人员的合作关系。系统性是指行动研究的研究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实验性是指教师教师通过观察和数据调查等方式进行实验研究,获取实验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形成实验报告。

我国学者张正东在他的《外语教育的研究方法》一文中提出行动研究的四个特点:研究的对象一般是研究者自身和研究者自己的学生;研究内容一般是研究者自身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研究者本身也是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研究方法主要是反思。

3.行动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凯米斯与麦克唐哥认为行动研究由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四个环节构成,这四个环节是一个螺旋式盘旋上升的过程,每一环节都相互联系。

计划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第一个环节。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设计具体行动的方案。

行动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第二个环节。研究者按照计划行动,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行动进行调整。再整个行动过程中,完整记录行动的整个过程,并将数据进行整合。

考察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第三个环节。研究者对行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考察。

反思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第四个环节。对整个行动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方案,计划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这是一个螺旋圈的结束,又是另一个螺旋圈的开始。

3 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3.1 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W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以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为核心,“先学后教,演练展示”,“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从网络自学、互动学习、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形成自主、开放的大学英语课堂。

3.2 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根据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理念,设计方案如下:

1.教师课前准备阶段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课前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根据大学英语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学情,为学生准备形式新颖的自主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准备的学习材料包括听力材料、教学视频、教学PPT。

教学PPT: 教师制作的PPT包含学生需要学习的语法与词汇,将知识点以简单、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并根据知识点设计探索性的检测习题,让学生对自己的自学效果进行自我检验。

教学视频和音频: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录制微视频,也可以到国家精品课程网、每日英语听力、爱课程网站、空中英语教室等英语学习网站和学习软件上去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视频,如:TED演讲、特朗普每周电视讲话、VOA、BBC、CNN、名人演讲等。选择的视频应主题突出、情感丰富,避免单调、枯燥与冗长,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入主题。

2.学生课前学习阶段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老师布置的课前学习材料。通过完成老师布置的相关自测练习,巩固学习成果。将材料中不明白的知识点和遇到的问题做好详实的记录,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将自己在材料中学到的知识记录下来,为之后课前和课上的学习互动积累知识。

3.课前互动阶段

学生通过QQ群或微信群将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和同学探讨,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完成了课前的自主学习材料之后,可以在QQ群里或微信群里给老师反馈。通过课前在网络平台的互动,学生可以顺利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可以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4.课堂学习和巩固阶段

通过课前学习老师布置的自主学习材料和在QQ群和微信群上的互动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课前互动掌握的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将知识吸收内化,使课堂成为学生探求真理、学习互动的地方。

①小组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给每个小组布置课堂活动安排,让学生交流讨论,练习和应用课前自主学习的知识,用所学语言知识编对话、写读书报告、开展辩论会等。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互相协作,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活动。老师积极参与每个小组的讨论,了解他们的活动进展,并进行指导与点评。

②小组汇报

小组汇报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经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前互动和课堂小组讨论,小组成员自由发言,对小组活动的成果及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和逻辑思维。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和点评,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③练习巩固

通过小组活动和小组汇报,师生互动,共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之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学生布置一些问题进行练习,以小组检查或老师检查的方式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了解,巩固学习成果。

④反思总结

翻转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在反思与总结中不断提高,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将知识要点吸收内化。

4 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行动

4.1 第一轮行动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制定为期16周的第一轮行动计划。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目的是尝试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观察并反思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计划

教师撰写第一轮行动计划方案,准备课前学习包括听力材料、教学视频、教学PPT等,制定第一轮行动观察内容。

2.行动

教师根据本轮行动研究目的和行动计划方案,开展第一轮行动研究。在整个行动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前学习材料,在网络平台上与学生互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和完成巩固练习,详细记录出现的问题,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

3.观察

经过第一轮行动方案的实施,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和学习态度都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学生在课前学习阶段,不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前学习材料;在课堂巩固和学习阶段,有部分学生不积极参与展示,或在展示者展示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而且这种现象随着行动研究的深入愈发明显。

4.反思

对第一轮行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如下反思:在课前学习阶段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材料的主要原因是材料难度较大,学生无法自己独立完成;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他们在听展示者展示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课堂展示既可以锻炼口语也可以锻炼听力,并不是浪费时间;小组汇报不积极的主要原因是计划不够完善,没有明确个人汇报的重要性。

4.2 第二轮行动

在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基础上,第二轮行动研究为期八周,以完善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为研究目的,提高学生课前学习阶段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1.计划

根据第一轮的观察和反思,对第一轮行动计划进行修改,加入访谈活动,制定访谈表,对学生的课前学习互动情况和课堂学习巩固情况进行访谈;制定观察任务,重点观察在行动计划改进之后,第一轮行动中出现的问题是否在第二轮行动中有所改善,是否有新的问题出现。

2.行动

针对第一轮行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这一轮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按照行动计划方案,开展学生访谈活?樱?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习惯和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认可度;课堂学习巩固阶段,灵活组织课堂活动,并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改进;重点关注后进生在整轮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3.观察

经过第一轮的反思,第一轮行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在第二轮行动中已得到改进,但在深入观察之后,发现还有以下问题有待解决:有些同学仍然无法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前学习材料;在课前交流过程中,很多学生没有对不明白的知识点做好记录,并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主题不够明确;在小组汇报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能完整流畅地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4.反思

对第一轮行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如下反思: 课前学习阶段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可以和学生定好一个固定的时间在网络平台上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学习和巩固阶段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该细化小组分工,加强教学评价机制。

4.3 第三轮行动

在第一轮和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基础上,第三轮行动研究为期八周,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1.计划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前两轮行动研究的观察和反思,制定本轮行动计划方案。在之前行动计划方案的基础上,加入小组自评表和学生互评表;设计观察内容,重点观察学生在本轮行动中学习行为的变化。

2.行动

按照本轮行动设计方案开展本次行动,仔细观察,并组织学生填写学生自评表和小组互评表。

3.观察

经过前两轮行动研究,本轮行动中学生的表现进步明显。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前学习材料,认真做笔记,并在网络平台上积极参与互动。课堂学习与巩固阶段,学生能自觉参加讨论并发言,不需要老师和组长的监督。学生的整体表现和水平变化很大,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现欠佳。

4.反思

研究生阶段学习计划例7

[作者简介]罗俊丽(1986- ),女,河南周口人,许昌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育。(河南 许昌 46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南省教育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课题“网络环境下‘发现―协作―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ITE12091,课题主持人:张志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2-0154-03

一、引言

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工作岗位对接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在高职学生培养过程中应注重训练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软件实训是高职软件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指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相关课程的基础上,以实际项目为载体,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按照工程软件的实际开发过程和要求,分组协作完成项目开发,以获得一定软件开发经验和提高软件开发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通过实训过程中的分组合作,也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等职业能力。探讨以项目驱动的高效协作学习模式是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二、项目驱动的混合式协作学习内涵

(一)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载体,围绕项目的实施过程展开教学活动,学生通过自主查找资料、解决项目实施中遇到的困难,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主导思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完成项目信息的收集、项目整体方案的设计与具体实施、项目效果的整体评价等一系列活动。项目教学法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是“做中学”的典型教学模式,在高职软件实训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目标。

(二)混合式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是指围绕教学目标,学生以小组或团队的形式,在一定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通过讨论、合作等方法完成小组共同目标的学习方式。按照协作学习的环境不同,通常将协作学习分为传统课堂环境下的面对面协作学习(Face to Face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F2FCL)和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CSCL)。F2FCL主要是指学习者在传统的课堂环境中,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围绕学习中的问题展开面对面的讨论和分享,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协同构建。F2FCL方式有助于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教学目标的达成。但这种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室环境下的集体学习形式也限制了协作学习的开展。CSCL是指学习者借助于网络学习平台,围绕共同任务进行问题求解,完成相应的知识学习。CSCL给学习者提供了相对自由的学习时空,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但这种模式缺乏有效的监督措施,容易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搭便车的情况。而混合式协作学习(Blend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BCL)是指融合了F2FCL和CSCL的一种学习模式。BCL融合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优点,既打破了现实时空的限制,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协作探究来完成对知识和技能的构建。

在软件实训教学过程中,项目被分解成不同的阶段任务,这其中往往会涉及不同的职业角色,需要以职业角色为小组的成员协作完成软件项目的开发,这一特点恰好符合协作学习的要求,在项目驱动的软件实训教学中采用混合式协作学习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项目驱动的混合式协作学习设计与实施

(一)BCL的整体设计

虽然在实训时学生已学习了软件工程、UML建模、Web应用开发、界面设计等软件项目开发相关的基础知识,但还欠缺在一个具体项目开发中综合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为了强化对学生编码能力的训练,把整个实训分成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项目开发体验阶段,主要采用集体协作形式,在实训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一个共同项目展开。这个阶段的目标是通过一个完整的软件项目开发,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清楚地了解如何将以往学习的理论知识综合应用到软件项目的开发实践中,从而加强对学生编码和测试能力的训练;第二个阶段为正式项目开发阶段,主要采用分组协作的形式,完成不同的实训项目的开发,组内每个成员扮演不同角色,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编码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交流等职业素养。按照软件工程过程,软件开发划分为项目计划、需求分析、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项目交付五个阶段(如右上图所示)。

(二)BCL的实施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在软件实训的第一个项目开发体验阶段分配两周左右时间,由教师根据案例项目,演示如何制订项目开发计划,如何根据任务描述书分析项目需求并描述项目需求,根据需求描述进行项目设计;在设计阶段,由指导老师以一个项目子模块为例进行讲解,学生自主完成其他子模块的设计;根据项目的详细设计,教师以一个子模块的编码实现为例进行演示,学生自主完成其他子模块的编码实现;最后将各个子模块进行整合并演示测试及交付方法。该阶段的相关教学资源会提交至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后期需要时进行查阅。这个阶段的目的是加强学生对软件项目开发的兴趣和信心,经过该阶段的实训,学生会发现软件开发其实就是对之前所学习的内容进行一个综合利用,并不是能力不及的一个难题,从而为第二阶段分组完成正式项目的开发做了很好的铺垫。在实训的第二个阶段采用项目驱动的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其具体的实施流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布置任务。在实训教学开始之前,指导老师先告知学生实训任务、实训内容和组织方式、实训结果评价方法,并把实训的模拟项目描述上传至网络教学平台,供学生讨论分组。为了使学生能够准确理解项目的需求,应选择贴合学生生活的主题作为实训项目,主要以校园生活为主题,包括校园二手商品展销论坛、创新创业园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教务管理系统、中小学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学生评优评先管理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等。

2.第二阶段:划分小组。协作小组的划分以学生自由组合为基础,指导教师对小组进行适当的调整,每个小组的人数为5~6人。分组前先告知学生分组原则,由学生自由结合。同时通过一些量表来分析学生的个性特征和知识基础,在量表中重点测试学生相关课程的知识基础、学习方式、动手能力、个性特点等方面,结合班委和辅导员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在进行分组时,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来均衡各个小组的实力。在软件开发团队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一般将软件开发团队中的角色分为软件项目经理、系统分析设计员、界面设计员、程序员和测试员。比对实际软件开发团队中的角色划分,在小组中每个学生也担当不同角色。如挑选具有较强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学生担任小组组长,作为项目经理的角色,负责制订实训项目的开发计划、项目的整体设计,协调整个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及项目进展;由熟悉项目建模方法和建模工具的学生担任系统分析设计员的角色;为了加强对学生编程能力的训练,小组中每人都规定了一定的代码任务量,项目编码人员和测试人员由小组中的所有成员共同组成,由组长负责对整个项目程序进行整合和测试;界面设计员和数据库设计员分别由组内界面设计较好和数据库应用能力较强的成员担任,但在完成界面设计和数据库设计的过程中,并不是由设计员一人独自承担项目任务,而是需要全组成员共同讨论交流;在进行模块测试时,组内成员相互交换彼此的模块代码、相互测试,测试员的角色由组内成员共同承担,测试无误后由项目小组组长进行模块整合。

3.第三阶段:协作环境。项目驱动的混合式协作学习的协作环境主要包括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两部分。硬件环境包括用于软件项目开发的计算机、实验室、用于成果展示的多媒体教室、用户小组成员面对面交流协作的小型会议室等。软件环境包括用于知识交流和共享的网络学习平台、相关的教学资料和学习资料、用于软件开发的开发环境、用于示范演示的教学软件等。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实训教学要求、实训教学的开展方案及实训考核方案等组织环境。

4.第四阶段:开展协作学习活动。分组协作的软件实训周期为6周。按照软件工程过程和协作学习的整体设计,首先由各个小组制订项目开发计划,在制订项目计划的过程中结合组内成员的特征,合理分配组内成员任务、明确各个子阶段任务的提交材料清单以及各个子阶段任务的时间安排。项目开发计划制订完成后将上传至网络服务平台,由指导老师审定项目开发计划的合理性,对于项目开发计划不够清晰合理的小组将协助其修订。其次,项目组按照既定计划展开项目开发工作,在每个阶段任务完成后,会根据阶段任务的材料提交清单进行项目阶段评审,评审的目的是加强对学生项目开发的过程化管理,并把阶段评审成绩作为实训总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评审方式采用项目组汇报展示的形式,由项目组长或组内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进行阶段任务成果展示和讲解,对任务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完成任务的主要方法进行交流。教师及其他小组成员对该组的阶段任务进行提问和评价,一方面能够加强小组之间的交流,另一方面也促使各个项目小组对阶段任务进行认真整理。为了避免学生评价时的人情分或评价过于笼统宏观,在进行阶段评审时会根据阶段任务设计适当的评价量表。对于阶段任务完成较差的小组由指导老师协助其更正前一阶段任务中的不合理部分,避免出现小组任务实施与项目需求偏差过大的情况,便于后期阶段任务的开展;对于阶段任务完成较好的小组进行小组协作经验交流,供其他组学习。对评审过程中存在的共同问题,由教师集中讲授。集中讲授与阶段评审相结合的协作学习模式,充分利用了面对面协作学习的优势,也有利于教师对实训过程进行整体监控,有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5.第五阶段:项目成果交付与评价。软件实训完成后,提交小组软件开发成果,以答辩展示的形式进行实训成果评价。每个成员都要参加结项答辩,针对自己在实训过程中参与的具体工作进行描述,并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根据混合式协作学习的特点,软件实训的综合评价包括实训过程中的阶段性评价、实训考勤和参与度的评价、实训项目成果的最终评价。其中,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是阶段评审工件及评审答辩的情况;实训考勤和参与度评价的依据是考勤、评审答辩时的自评及团队成员间的互评;实训结果的最终评价依据是项目成果提交时的答辩成绩。从评价的内容可以看出,这种评价方式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并重,能够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在实训过程中的知识和社会能力的共同成长,达到软件实训教学的目的。

三、BCL的效果评价及反馈

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基于项目的混合式协作学习的效果进行调研,对象为2010级64位参与软件实训教学的学生。问卷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您的软件开发能力的提高是否达到了预期?”“您觉得在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您觉得阶段评审的方式是否促进了您学习的自觉性?”“团队协作对您解决问题有帮助吗?体现在哪些方面?”“网络教学平台在您的学习中有作用吗?体现在哪些方面?”“多元的学习评价方式是否合理?”等。调查结果显示,85%以上的学生认可项目驱动的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这一论点在学生的对口就业数据上也得到了论证。因此,项目驱动的混合式协作软件实训模式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也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锻炼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有效的软件实训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项目驱动的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在融合F2FCL和CSCL学习模式的基础上,打破了时空限制,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合作性,从项目计划、需求分析、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项目交付五个阶段,完成小组间分工、协作、交付。通过针对面对面协作学习和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结合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实训教学的特点,探讨了基于项目的混合式协作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策略。根据软件开发流程,划分协作小组和制订项目计划,在网络教学平台支持下组内成员进行协作学习完成阶段任务,发挥了学生主体能动性;采用面对面协作的方式进行阶段评审和监控,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蒋述东.项目教学的特征及其适应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8).

[2]刘素兰,熊益秀,黄贵平.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生职业精神和职业能力培养[J].职教论坛,2012(35).

[3]彭绍东.从面对面的协作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到混合式协作学习[J].电化教育研究,2010(8).

[4]丁琼,曹义亲.基于胜任力理论的软件实训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7).

[5]陆斌.基于CSCL的项目课程实践与研究――以公共空间设计项目课程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11(7).

研究生阶段学习计划例8

近些年来,项目教学法被国内中职学校同行大胆应用于教学过程当中,但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或技能课程教学过程中,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中的研究较难见到。文献方面,以“项目教学法”和“教师角色”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发现检索结果完整地以项目教学法和教师角色呈现的专业论文很少,更难看到专门的关于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中教师的角色定位研究了。实践方面,从周边各职业学校的教学实践考察来看,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应用项目教学法的实践较为零散,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研究成果资料。本文以项目教学法实施中关于教师角色的基本观点、理论研究成果为基础,以中国知网中收集到的关于中职学校项目教学法应用研究中与教师角色定位有关的研究成果为借鉴,从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自身的特点及中职学生德育课程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做粗浅的探讨。

一、项目教学法实施中教师角色定位的重要性研究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课堂教学中扮演者重要角色。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徐涵(2007年)教授从项目教学的实施阶段出发,指出:“项目教学主张师生的双向互动,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热情参与及投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身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教师不再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和评价者”。同时她指出,每个阶段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教师在各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在准备阶段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实施阶段教师主要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在评价阶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陈颂阳(2013年)指出:“项目教学中,教师是项目的主导,是完成项目的先行者和咨询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负责整个教学的设计和组织工作,直接参与学生的讨论与指导。”任魏娟(2011年)指出:在项目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调节作用”。赵丽菡(2014年)认为:在项目教学的实践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教学的“编剧”、“导演”、“评委”。张瑞丽(2008年)老师指出:“项目教学法实施中的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达成科学探究学习目标的关键。教师应该是项目的课题开发者、项目任务设计者、项目教学中的学习者、项目学习的促进者、项目教学的组织者及项目教学的评价者。”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周文娟(2012年)从信息化的角度,认为:在学习条件下对教师角色定位的探讨,需要颠覆传统课堂教学定位而立足于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学习是人类学习方式的历史性回归,教师需要在这场变革中及时转化角色,能动地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使自己成为实现当代信息聚合结构的有机驱动力。

从已有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实施项目教学后,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广泛关注;与此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进一步提升。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增加了“开发设计”、“引导合作”、“激励评价”等职责;教师的角色由主要是传授者、解惑者的角色,发展成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咨询者、参加者和评价者等多重角色;教学效果也在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互动中得到更有效的提高。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思考项目教学法与中职学校的课程资源、教师资源及学生学习行为之间如何更好地沟通、契合,怎样跟随时展的脚步,完善和丰富教师的角色定位。

二、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项目教学实施中教师角色定位

目前,广大学者普遍认同在项目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实施中、引导者、评价者的定位,徐涵根据项目教学实施的基本阶段,认为每个阶段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不同,教师在各个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也有所不同。在准备阶段教师主要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实施阶段教师主要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和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在评价阶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谢小刚(2013年)认为:“在项目设计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编剧和导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学习者;在项目促进过程中,教师是促进者;在项目学习效果评价过程中,教师是评价者也是参与者。”但在中职不同的课程教学中,教师的定位却有所差别。

1.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技能课实施中教师角色定位

何志勇(2010年)认为:在中职技能课中,教师不再是手把手的教学者,而只是起到引领、点拨的作用。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诱发者、交流者、伙伴、顾问。在计算机技能课教学中,曲莲花(2010年)认为: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时还是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终身学习者。杨一民(2013年)认为:在计算机专业课项目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角色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充当策划者、引导者、评价者和主持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完成项目任务;顾永杰(2010年)认为,教师应成为精选项目的引导者,项目教学材料的供应者,项目实施的管理者,项目的评审者等。

2.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文化课实施中教师角色定位

徐春、邹丽丝(2013年)根据项目教学的推进阶段,指出:在项目教学法的准备阶段,教师身兼活动的计划者、设计师和辅导员三职,提供知识、信息和材料给学生,并引导学生找到项目解决的方法;在项目实施阶段,教师身兼监督员、组织者和引导员三职,为学生营造学习气氛、创设学习情境,组织和引导整个教学过程;在项目教学评价阶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赏识者、评价者,协助学生完成自我评价、组内评价和组间评价,帮助学生对项目教学的目标、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从而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3.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实施中教师角色定位的研究

直接把项目教学法运用到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研究较少,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大多借鉴了项目教学法运用的普遍认识。

李雪清(2014年)根据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实践,按照“看-读-练-评”四个步骤推行项目教学法,并没有明确探讨教师的在各个活动步骤的角色定位。陆冬芬(2013年)以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为例,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实践,总结出中职德育课实施项目教学法的经验教训,也没有明确探讨教师的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但明确中职德育课实施项目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德育教师的业务能力,也推动了学校教学改革的步伐。在实施策略上要注意有效整合教学内容,要精心选取并设计项目,要注重项目团队建设。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流于形式、节奏松散、模糊评价,从而导致教师无为、教学无力、激励乏力等问题。曾记有(2010年)以“哲学与人生”为例分析了德育课中教师的角色,他记录了“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课项目教学实施的步骤,分析了教学效果,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项目主题的驱使下,自觉地实现课堂教学中角色转换,在教师的引导下,去认识、分析、归纳、整理和应用教材知识,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余腊梅(2014年)以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为例,他认为教师从传统教学活动的主角转变为引导者,用行动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团体活动中自主地进行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显而易见,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学校的实践取得了不少成果。根据中职生的特点,研究者们普遍在教师的角色表述上有些新的内容或者是在教师引导层次的深浅度上用词有所区别,如:管理、辅导、监督、赏识;诱发者、交流者、伙伴、顾问等。更典型的是:由于现阶段中职生“天然”的特点,中职教师的角色被设定得更丰富、更加多元化。比较全面具体的表述是:在项目教学法的准备阶段,教师身兼活动的计划者、设计师和辅导员三职;在实施阶段,教师身兼监督员、组织者和引导员三职;在评价阶段,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赏识者、评价者和评审者。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味大家在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更看重或强调的是项目教学的设计、引导与评价。项目教学法关注的是师生在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的共同进步和成长。

由于项目教学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和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已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期望。项目教学法对教师角色的期望是:由权威式的控制型角色转变成朋友式的交流型角色;由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由学者转变成一个技能专家;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项目研究者”;由“专业型”人才转变为“综合型”的人才。

三、项目教学实施对教师角色的基本要求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其顺利、有效实施对老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任魏娟指出,中职学校项目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要有职业岗位工作的亲身经历,同时要具备项目规划、管理和评价等多方面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在项目教学实施的每个阶段,对教师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赖琼(2014年)老师认为:在准备阶段,教师向学生提供有关的材料、信息与知识,引导学生明确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分组和讨论等;在实施阶段,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学生按照各自在小组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按照已经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在评价阶段,教师采用多维指标和多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或自我评价。冯艳妮(2010年)从项目活动的系统出发,认为:项目活动系统的四个主要构成要素是学习支架、任务书、活动过程和产品。学者需要教师提供有效的支持,即必须为学习者提供科学的“学习支架”,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进入课程”,才能进入职业角色。任务书其显在于引发、引导、维持整个学习过程,其隐在于创造“对话的、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借助于“情境化”的外显功能和“对话性”的内显功能,任务书能够有效地引发、引导并维持整个学习过程。

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项目教学法的顺利实施除了需要教师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外,还要求教师具备加强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项目教学的开展需要由多个相互关联的项目构成,如何有效设计这些教学项目就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严格要求;同时,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不同于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组织模式,这是一种在教师组织下的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要保证有序的课堂秩序、保证教学项目的顺利推进都需要教师的有效组织与管理。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当前在中职各专业课教学中已经普遍实施,在中职基础科目尤其是德育教学中尚未形成系统项目教学实施模式,这是今后德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探索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的基础地位是永远无法替代的,要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学中有效实施项目教学法,深入探讨教师角色的定位也是不可避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瑞丽. 实施项目教学法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 硅谷.2008(10).

[2]谢小刚. 中等职业学校项目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角色的转变[J]. 家教世界. 2013 (10).

[3]何志勇. 项目教学法及其在中职技能教学中的应用[J]. 华中师范大学. 2010 (05).

[4]李雪清.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运用的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4 (07).

[5]曾记有. 浅谈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德育课教学中的应用――以《哲学与人生》第一课“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为例[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07).

[6]余腊梅. 浅谈项目教学法在中职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中的运用[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4 (01).

[7]冯艳妮. 项目活动的结构与教学:基于技术思维的思考[J]. 职教通讯. 2010 (02).

[8]赵丽菡. 职业学校项目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J]. 河北师范大学. 2014 (03).

[9]顾永杰. 基于项目教学的计算机专业教师角色之转变[J]. 职业技术. 2010 (06).

[10]邹丽丝.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3 (05).

[11]徐春. 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J]. 上海师范大学. 2013 (05).

[12]陈颂阳. 中职学校项目教学有效性研究[J].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3 (05).

[13]任魏娟. 职业教育项目教学法研究[J].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04).

研究生阶段学习计划例9

新世纪人才战略要求,高校育人着眼于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品质人才,关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学生是学校的生命线,而扎实严谨的学风建设工作则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战略的基础。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学校创品牌、树信誉、求生存、谋发展的立脚点,同时也是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环境的希望工程,关系着学生的切身利益和学校的健康发展。本文将对管理学科中的“PDCA”循环管理模式进行简易分析,并用于指导高校学风建设实践,结合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学风建设和本科生培养实例,进而提出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新方法和新突破。

一、“PDCA”循环管理模式简述

“PDCA”循环管理模式最早由美国资源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是人们在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基本理论方法。“PDCA”表示工作的四个阶段,即计划P(Plan)、实施D(Do)、检查C(Check)、处理A(Action),按这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地工作,称为“PDCA”循环。“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将一个过程抽象为计划、实施、检查、处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任务和目标,四个阶段为一个循环,通过这样一个持续的循环,使过程的目标业绩持续改进的系统。

将“PDCA”循环模式中系统的观点和动态控制的原理应用于高校学风建设的工作中,可以避免高校学风建设各环节脱节孤立的状况产生,从而形成动态的闭合管理,使高校学风建设的质量呈阶梯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状态。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引进“PDCA”循环管理模式,为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探索出新举措,开拓新局面,从而更加扎实地推进高校学风建设,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环境。

二、“PDCA”与高校学风建设的具体结合

湖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在开展学生工作中,以学风建设为人才培养基石,在具体实践中,从学院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创新,其工作思路和相关举措与“PDCA”管理模式有很多契合。以下结合“PDCA”管理模式理论,以化学化工学院实践为例,浅析并构建当前高校本科生学风建设的系统化机制。

(一)计划阶段(P)。1.大力推进学生个人成长与生涯辅导工程。将学风建设工作从大学生入学开始抓起,化学化工学院在新生入校之初,积极开展对于新生的生涯辅导入学教育,通过专家讲座、优秀高年级学生经验交流等方式,开展生涯规划辅导工作,引导低年级学生认识自我,做好生涯规划,加强自我学习、自我管理。此外,学院依托省级思政科研项目,着力建设“心灵左岸”团队成长辅导室和个体成长辅导室,为学生提供舒适的辅导环境和平台,对学生成长成才进行科学引导。2.建设有丰富内容的学习成长工作坊。化学化工学院在团体成长辅导室设立学生成长工作坊。学院邀请在学术方面有较高建树的专家学者、在学习及其他个人发展方面有优秀表现的学校精英、在人生规划和大学生活方面有丰富心得的各类社团人等,开展主题座谈活动,为学生们提供交流平台和学习机会。这种工作坊的特色在于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能够打破专业、学院界限,让同学们学会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培养专业兴趣。3.完善研究生党员“一对一”学习帮扶机制。为更好加强学院党建工作以及学风建设工作,推动学院学生工作顺利开展,化学化工学院积极构建以学院党委领导,党支部、专业老师、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研究生党员与本科生班级一对一”机制。通过这类帮扶,学院给本科学生搭建一个接触科研的平台,加强全院的学风建设;同时,也给研究生党员一个实际锻炼的机会,配合各班级导师工作,营造全院良好的育人环境。经过实践证明,该项工作对于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才培养具有双赢效用,提升了学院育人质量。

研究生阶段学习计划例10

为了适应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学生的需要,高校引入了研究性学习,力图实现大学生学习模式从“接受性”学习向“研究性”学习的转变。与此同时大学中的学习者具有了高度的理性思维能力和较强的自我学习能力,使得大学成为了最适宜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场所。综上,在高等院校实现普遍的“研究性学习”,不仅是必要的,更是可能的和最适宜的。这意味着需要对传统学习的内涵、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进行全面的范式迁移与设计,使之适应“研究性”这一核心理念。

一、高校研究性教学-学习模式的分类与阶段划分

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按照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认知理解类和实践应用类;按照教学模式的不同可分为问题解决模式和自主研究模式。

从内容来看,认知理解类教学,以认识和了解某一研究对象为主要目的,即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描述、判断与解释,有关条件的确定,有关规律、机理、原理的探究,相关因素和因果关系的认识等研究活动实施教学,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践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实践应用类教学,它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即通过对某一设备、设施的研制方案的制定,研究条件的创设与实现,装置的设计、制作与改进,方法和手段的应用选择等研究活动实施教学。在对研究性教学课程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时,首先必须明确课程在内容上更偏向认知理解还是实践应用类。

从教学模式看,问题解决模式首先是由苏联教科院院士马赫穆托夫提出来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教育工作者对马氏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形成了现代的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而自主研究模式是指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独立从事某项专题研究,包括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确定研究课题,独立开展研究,最后提交研究报告。在高校的教学中,课程教学更多采用的是问题解决模式,而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设计与撰写更多的是自主研究模式。

研究性教学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确立问题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成果交流阶段。这三个阶段并不截然分开,而是相互交叉推进

的。实施流程通常为:引出问题,建立假设,研讨探究,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切磋交流,归纳总结,形成评价。

二、高校研究性教学-学习模式的设计——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分析

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注重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特定的问题,采用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协作学习。其主要特征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基于问题解决来构建知识。

(一)高校研究性教学的设计

1、确定研究性学习的的目标:通过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验研究,使得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获取信息及应用信息的能力。运用已获取的知识解决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的问题,从而提高学习者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2、研究方法: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模式依据不同的研究阶段可采用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问题调查法和实验研究法等,其中最主要的行动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基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研究,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行动研究一般包括发现和分析问题,制定行动计划,实施计划,系统的观察、反思、重新计划,进一步应用、再观察反思等过程。

研究生阶段学习计划例11

《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教与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层体系结构,掌握各种网络操作系统软件的使用与互连、网络功能组件配置、网络性能的调整方法和网络安全的设置,具有分析和维护二、

三、四层网络设备产品的能力,以及学习、掌握和应用现有网络设备和软件,特别是具有组织构造系统应用环境的集成摘要: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提出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并列举了“校园网络规划与设计”课题的应用实例。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研究性学习;教学改革能力和故障排除能力,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本文以“校园网络规划与设计”课题为例,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作简要论述。

(一)研究课题的目标

对“校园网络规划与设计”课题的学习与实践,通过实际的开发与研究活动,加深学生对枯燥的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巩固计算机网络中大量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的素质;从实践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

(二)研究课题的内容

“校园网络规划与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校园网络的规划为即将建立的网络系统提出一套完整的设想和方案,其中应包括网络系统的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需求分析、网络中软硬件设备的选择、网络系统的选择、网络结构设计的确定、投资估算、网络建立文档的规范等等,即它是网络系统集成的整体规划。校园网络的设计指根据用户的需求,充分考虑到建网环境,对网络系统进行设计,包括选择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确定开发方法或对原有系统的升级改造、网络服务器和工作站的选型、系统的结构化布线、网络系统的集成、应用软件的集成与开发等。

结构化布线与设计综合布线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符合楼宇管理自动化、办公自动化、通信自动化和计算机网络化等多功能需要。

设备选型设备选型是指根据前面的分析和设计,选择合适的路由器、交换机、网络传输介质、集线器、服务器、配套设备(如电源等)等各种硬件设备。

软件及网络应用系统设计除了规划硬件平台、选择硬件产品外,还需要认真选择软件产品,完整的网络环境应该是软硬件的有机组合。软件系统包括网络操作系统、单机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教学管理系统、综合办公系统、防病毒系统等。投资预算网络投资预算包括硬件设备、软件购置、网络工程材料、网络工程施工、安装调试、人员培训、网络运行维护等所需费用。

编写网络系统文档系统文档是整个网络系统的文档资料,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国内各大网络公司提供的文档内容也不一样。一般包括用户需求说明书、可行性分析报告、网络拓扑结构设计图、网络布线设计图、设备配置表、网络建设费用预算表等。网络系统性能评价包括综合布线系统的测试、网络基本应用测试、可靠性测试、安全性测试、网络负载能力测试等。

(三)研究课题的实施

该课题的实施可以分四个阶段进行:课题引导阶段、课题准备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和课题总结评价阶段。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活动形式如下:课题引导阶段介绍课题的研究意义,提出主题课题或系列小课题供学生选择。如主题课题“校园网络的规划”,系列小课题:校园网络的规划、校园网络的设计、结构化布线与设计、设备选型、软件及网络应用系统设计等。

题准备阶段让学生对该课题进行多方面考察和思考,主动通过各种途径解决以下问题:该课题具体要实现什么?怎样来完成课题?具备了什么基础?哪些方面需要加强与充实?对有可能出现的难题是否有相关的解决措施?等等。课题研究实施阶段由学生分工协

作完成以下内容:网络系统的可行性研究与计划、需求分析、网络中软硬件设备的选择、网络系统的选择、网络结构设计的确定、投资估算、网络建立文档的规范等等;在研究和测试的基础上,写出具有一定质量的研究性学习报告。在课题准备阶段和研究实施阶段,教师要跟踪活动进展,检查课题组成员活动日志的填写情况,了解学生对文献、软件及仪器设备的理解与运用情况,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归纳提炼能力、假设验证能力等。课题总结评价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评价与展示交流。在对研究课题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定性的评语式评价与定量的记分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评语式评价主要指出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特点和有创意的地方,记分式评价则从内容、方法、总结报告三个方面来考查研究成果的质量;其中,“内容”、“总结报告”两点重结果,而“方法”主要考查研究过程。为了突出研究过程的独创性,还可以设计附加分,与以上三点不挂钩,重在考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是否有独特的观察视角、选用知识是否超前、所用方法是否有创新。教学效果分析

研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主动建构认知结构、合作切磋、协作学习的平台。经过一年来的实践,我们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设计、创新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体会到了自学和动手实践的重要性和乐趣。学生在选择课题后,对很多技术都不是很了解,必须进行讨论、搜集资料、咨询老师、自行实验、再讨论、再搜集资料,充分领略了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为走上工作岗位积累了宝贵的知识和经验。(2)改变了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状况。改“教师讲、学生听”为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的开放式动态教学,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改变了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倾向,呈现实践性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实现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综合培养。(4)增强了网络应用方面的知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其实是一个模拟实际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识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的不同,从实践的角度培养了工程意识,提高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5)学生充分意识到了团队协作、合作的重要性。研究课题的内容覆盖面广,各环节环环相扣,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其他环节,学生体会到了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

实践证明,实施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兴趣,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通过亲身体验和对相关内容的学习,积累和丰富了直接经验,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谭立容.研究性学习在高职“微波技术”教学中的尝试[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29(1):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