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4-04 18:02:04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例1

二、历史教学评价的发展衍变

通过对三个表格以及这三十几年高考试题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评价体系有如下变化:

1.评价载体由知识广度到知识深度的转变

从题型、题量角度分析:通过表1、表2可以总结出 1978年―――1997年历史试卷至少是4种题型,每张试卷客观题(包括名词)是35―――60道题,多数为45道题左右;主观题是3―――5道题。通过表二、表三可以看出1998年开始是三种题型,后变为两种,题量也在逐渐减少,由40道左右客观题和5道左右主观题组成的试卷到2002年时固定为12道客观题、2―――3道主观题。从这些数字的变化就可以看出,评价不再追求知识点多少的考查,即不再追求对知识广度的考查。

从试题内容角度分析:以新课程改革为界,旧课程是一个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而新课程是由25个历史专题组成的整体。因此试题内容就有很大不同,考试的面将由一个体系完备、无所不包的大通史浓缩成为一个个代表性高、概括性强的专题史。

2.评价目标由知识记忆到考查能力的转变

分析表1可以看出1978年―――1988年,考试题型以客观题为主。1978年教育部颁布《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历史大纲》(试行草案),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中对评价作了明文规定。即:为了巩固教学,必须重视复习,进行必要的考查。老师应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有正确的认识,记忆必要的历史事实和年月日、朝代名称和顺序等。1988年的历史教学大纲提出“为了巩固教学效果,必须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复习和考核。复习要抓住线索,突出重点,弄清概念,活跃思路。考核要注意基础知识,注意培养能力”。这说明这一时期评价的目标已开始从注重知识转向注重能力。

但分析试题内容以及设问可以看出这一阶段考核还是以知识记忆为主,考查结论大多是封闭的,可从教科书上找到答案。考查学生比较、分析、概括、总结能力的试题每年最多只有两道题。

1992年,历史教学大纲加上“考核要注意思想性”。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在1992年2月出版了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它要求考生把重点放在系统掌握课程内容内在联系上,以及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1995年又重新修订高考《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强化对能力要求的考核,并对能力进行了分类,分类主要说明从哪些方面进行测试,而不是把能力要求截然分开,要把“再认、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释”、“文字表达”这四个类别统一为能力的整体要求。这说明历史评价已开始注重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

分析表2、表3,可以看出1989―――2013年题型、试题分数都有很大的变化。客观题题型减少,主观题中增加史料分析(材料解析题);单道试题分数变大。这说明试题难度有所增加,加重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从分析1989年―――2013年高考题也可证明这一结论。无论主观题还是客观题都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试题答案不能直接从教材上找到,考生要将题干与所学内容综合起来分析才能得出答案。这就表明评价越来越注重考生归纳、比较和概括能力的考查。

3.评价结果由注重结论到注重过程的转变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例2

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内容是以历史教材为依据,围绕着历史升学考试而展开,特别是教学进入到高三总复习阶段,作为高中历史教师,除了能够对于教材内容熟记于心之外,还要对《考试大纲》中的内容熟练掌握,并与教材内容相互贯穿,形成清晰的教学脉络。对于《考试大纲》中的每一部分的内容都有充分的理解,并能够衔接成为一个脉络。作为文科高考重点学科,历史以知识运用、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为主。从对《考试大纲》的解读中可以了解,历史学科的考查内容都体现在每一项具体能力的要求中。历史教师有责任将《考试大纲》中的考试知识点融入到历史教学内容中,以其为核心进行延伸教学,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入理解历史知识。学生对于《考试大纲》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要随时考查。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明确提问的重点,并围绕着知识点回答问题,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点有所掌握。相反,如果考生对于问题的回答已经偏离了《考试大纲》的逻辑脉络,甚至已经出离了《考试大纲》,就说明学生对于知识点还没有掌握。此时,教师就要从课本的角度出发,对知识点重新讲解,引导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重新学习,以充分掌握。

2.从《考试大纲》的角度对高考试题进行分析和预测

教师要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就要将《考试大纲》充分地利用起来,以其为教学框架开展教学,并对于历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不断地摸索,从中找出规律。近些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更应该对有关高考试题的热点问题予以关注,而《考试大纲》则是对主干知识的归纳,以高考试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因此,教师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对高考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有所掌握,并灵活地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此外,教师还要具备试题分析能力,配合课程标准,有效地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以2012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为例,“孔子和柏拉图的比较”这道历史试题就极具社会时代性,其中所涵盖的内容不仅涉及到中国的文化传统,而且还诉诸到中西哲学文化的比较。学生的答案要符合试题的能力测试标准,就要跨越中西文化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的知识,虽然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学生对于目前的社会发展形势有所了解,且深入领会西方哲学思想,就会使答案尽善尽美。该试题从出题方向上,符合《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历史教学内容要与社会实践相统一,以培养学生分析社会现象的综合能力。

二、正确地解析高考试题,以其为基准建立科学的历史教学模式

1.解读历史高考试题对高中历史教学发挥着教学启示的作用

虽然高中历史教学最终要通过高考环节,但是按照课程标准,主要是培养学生历史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这一点,在目前的高中《考试大纲》中就已经体现了出来,这就意味着历史高考试题已经不在拘泥于对于历史教材内容的考查,而是对于高中历史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查。那么,教学中,要认真体会高考历史试题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对于其中的教学启示深入地探索,并在课堂上不断地实践,逐步地总结。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有所提高,历史教师就要领会《考试大纲》,从高考试题中查找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明确重点学习内容。从教师的角度而言,学生对于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就是建立了一种适合于自己的思维方式。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在详细阅读教材的同时,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相关知识从实际出发深入领会,并提高知识运用能力。教师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通过解读历年高考试题而总结出经验,帮助学生对于历史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进行深刻理解。学生不仅要对教材知识有所掌握,还要充分地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内在涵义,并懂得向不同领域延伸,以提高自身的历史综合素养和历史知识学习能力。

2.解读历史高考试题有助于建立科学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多以单向的授课为主。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引导的作用。新课程标准出台后,原有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被打破,转变为围绕着学生展开的教学模式。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高考成绩是考查高中阶段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高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体现。作为教师,要将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予以改变,就要对高考历史试题以解读,并选择历年具有典型意义的高考历史试题作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一部分,以学生解答问题的方式展开教学。按照新课程标准,高考试题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考查已经不再只是对教材中的知识点的考查,而是更为关注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在讲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济发展”时,可以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选择相应的材料分析题,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知识后,解答材料问题。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完善程度,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相关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定位,然后在后续的教学中有所补充。为了促进教学多样化展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经济发展”的评述,为了让学生更为直观,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手工业作品———瓷器,同时还要查找相关的历史内容。当学生观看这些瓷器的时候,教师还要将学生的思维空间进一步展开,让学生对于瓷器的特点予以思考,并从中国手工业经济发展的角度予以陈述。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就是对教师课堂上所讲授的历史内容进行分析并重新整理,以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将各个知识点衔接起来,并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分析、解决问题。学生运用高考试题提升学习效果的同时,还掌握了高考试题的应用方式,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利用考点加强历史知识教学

从高中历史知识教学的角度而言,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成为高考重点内容,要求学生对基础知识要完全掌握,特别是《考试大纲》中所要求的基础知识,教师要以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对相应的知识灵活运用,做到触类旁通。当进入到高三历史总复习阶段,教学已经不再以历史基础知识为主,而是将这些基础知识充分地利用起来,着重于对历史试卷答题技巧的训练。针对于目前历史高考考题的题型所强调的能力立意倾向,且考题分值相应地有所提升,一些新型的考题模式逐渐地在高考试卷中出现。通过对历年的高考试题进行分析所总结出的出题规律,虽然是对于学生思维特点以及分析能力和论述能力的考查,但是,都需要学生对历史的基本理论知识有所熟悉,才能够准确地做出答案。历史高考试题的发展趋势,要求高中历史教学也要相应地发生改变。学生的历史基础理论水平要有所提高,就要提高历史基础教学的重视程度,建立历史知识结构,以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表达能力。首先,将高中历史知识的专题知识体系建立起来,注重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以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以2014年江苏历史高考试题为例,第37题就需要以“美丽中国”为主线展开论述。自十召开以来,中国的未来发展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中国梦”。这道历史考题就是从这一主题思想出发,考查学生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了解程度,对于政治、文化与社会相互之间关系的了解。如果学生仅仅从理论材料中获得相关知识,很显然难以达到知识考查标准。这就需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就要注重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灵活地掌握历史内容,可以对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将各个历史事件相互建立起关联,并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其次,就是对每一个阶段内的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比较。例如,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列强侵华历史。引导学生以相关的高考试题材料为论题,进行整体性分析,也可以针对某一个历史问题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对这部分时间段的相关事件建立起关联,进而对于考点更为明晰。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例3

高中历史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大多数同学存在着课堂学习比较认真,但是解题能力却相对较差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同学们可以基于自身的历史学习情况,尝试分析怎样提高历史解题技能。笔者认为,解题能力与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思维能力等有关。

1.增强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最基础的方面,也是充分发展其他方面能力的前提。这里所说的再现历史知识是指能够在头脑中准确地回忆起历史知识。如何能够准确地再现历史知识呢?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充分理解各个历史知识点的基础上,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构建知识结构。这样,在历史知识进行再现时,就会比较容易。同时,在对某一历史阶段内的历史知识进行分析时,需要从该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思考。在学习世界史的知识时,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再现,以形成专题知识结构。例如,在学习世界近现代史的过程中,可以构建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知识结构,将文化、思想以及经济发展相互融合,综合分析某一时间段的历史发展状态。

2.增强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在高中历史试题中,不管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几乎每道题都有材料。所以,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对于解题能力来说也比较重要。在高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同学们需要养成认真、细致阅读材料的习惯,要在全面阅读历史材料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历史材料的主旨,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为进一步解答试题做好准备。同学们在阅读历史材料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利用各类文字、词汇等,寻找试题中材料与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结合点,认真分析问题,答其所问。

3.增强思维能力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例4

1.引言

本文主要对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历史考试现状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含考试结果、命题方法、特征,这对完善高中历史教学及完善历史教材考试具有重要意义。据有效数据显示,分析18095份高中历史试卷的难易程度,其中难度为75%,平均难易程度为82%;材料分析3题,总分30分;判断题6题,总分12分,总体难度为60%。对考生失分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准确反映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2.从学业水平测试看高中历史新课程中的教学问题

2.1解决问题力度较低

学业水平测试在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属于较为有效的测试方式,不仅具备“小型高考”的称号,而且是江苏省对高中历史进行测试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兼具高中会考、高考考试资格这两种职能,通过“小型高考”的学生可以在高考中获得加分。在学业水平测试中要重视试卷、试题设计,并加强试题考查。

就目前情况来看,测试试题设计较为简单,尤其对主观题的设计,难度偏小,虽然设计时会将历史学习技能、方式等融入试题中,但仍有部分历史测试效果让人不大满意,并未根据实际材料提取信息,进行设计,例如:高中历史必修试卷中第21题,“打破经典物理学的绝对化思维,为人们提供了辩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的成就是”,虽然题目文字较少,但关键信息、词语较为准确,学生一目了然,根据“物理学”、“辩证看世界”等关键信息可以得出较准确的答案,同时与此存在关联的题目不必再根据其他内容解答,很容易得出答案,比较容易拿到分数。此外,还有部分材料解析题需要对材料进行阅读分析作答,如通过阅读材料三分析思想主张对法国社会变革起了什么作用,由于材料中只明确讲出了“当法国国王路易十六阅读了博马舍的剧本后,便对该剧本产生了嘲笑”,包含剧本内容,但学生较难根据内容寻找关键词,因此大部分学生只抄下了材料,未能抓住关键词,同时没有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融入答题中,说明学生没有有效将所学知识与材料中的知识相结合,获取答案。

2.2专题之间缺乏相对联系

学业水平测试中存在条件、影响、意义、原因等试题,解答时基本都要求学生通过对同一阶段的不同历史情况进行连接。学生采用这一方法解题的比较少,如“阅读图表进行解答,分析图中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以及事件发生的意义”,对于上课期间不重视对历史事件进行练习的学生而言,解答比较难,同时容易偏离答题关键,出现失分现象。如“世界贸易组织在建立的时候,对世界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并具备哪些重要意义”。由于学生学习期间较少将历史事件进行联系,因此部分同学会把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影响理解为经济区域化造成的影响,还有部分学生会理解为政治影响等。

学生中存在对历史问题了解有限的影响因素,如材料解析题中“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形成”的标志是什么?从医学、天文学、数学等方面举例证明利窦玛的结论。答题期间学生基本只会从材料中寻找答案,并不断重复表达材料内容,很少将自身的想法融入历史单体中。部分学生在答题期间思路较模糊,分不清标志的意思等,这些问题明显牵涉到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同时由于各题目之间缺乏联系,导致学生无法获取全面的解答信息,在解答期间未能根据实际情况解答问题,只能泛泛而谈,未能提出有效建议。

2.3不同类型教材对答题造成的影响不一

学业水平测试不但可以反映学生的测试水平,还可以显示出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体现出不同类型教材对答题造成的影响有所不同。例如:在江苏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期间,就江苏版与人教版中相同的内容进行考察,相同内容主要指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中体现的主要内容及重点,选取相同内容。如历史教材中有的,无论是图片还是文字,不管在辅助教材中出现的还是课文系统中存在的,只要通过文字明确表达出的知识内容,或者隐藏性文字。但就当前情况来讲,不同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其答题期间造成的影响会有所不同,并且部分教材中文字表述的内容优于隐藏性教材中讲述的内容。

3.结语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知识体系及选取的辅助教材对学生会产生较大影响。以上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分析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旨在让人们认识到对学业水平测试进行科学设计的重要性,了解影响历史教学的重要因素。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例5

结果:全校历史成绩总体呈正态分布,平均(41.5+12.4)分,难度0.415,区分度为0.19。

结论:总的来说,成绩分布比较合理,但试卷难度较大,不能很好地反应同学们的水平。

一、前 言

历史是高一必修课。我国是优秀的文明古国,具有令我们骄傲和自豪的辉煌灿烂的古代史,同时也有不堪回忆的近代亡国史。学习历史,可以让我们懂得很多,可以提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修养、增长人的智慧。历史学科的另一个现实意义是解决人们的幸福感问题和人们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但是,我国青年一代对历史知识的缺失已经到了严重匮乏的地步,有些人连抗日战争打了多少年都不知道。为了弘扬我中华文化,是应该好好学习了解我们的历史了。本文就是研究目前我国部分高中学生的历史成绩,以便为今后的教学做出一定的指引。为了能完好地研究部分地区学生的历史成绩,本研究选取了某高中所有学生的历史成绩,并用统计软件进行了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

二、方 法

1.对 象

资料来源于贵阳市云岩区某高中一年级2013年期末考试历史成绩。此年级总共112人,分为两个班,每班56人;选用的教材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第一册,分别由罗、杨两位老师授课;期末考试采用市里统一考试试卷,闭卷考试;试题由25个选择题和3个问答题组成,答案经过两位老师的审阅之后才纳入正式答案;批改采用流水式阅卷方法。

2.工 具

将112份试卷按每个学生的姓名、学号、班级、分数等的情况输入到Excel2007进行数据处理,并经过仔细核查和审定,然后导入到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通过计算难度、区分度进行试卷分析。

三、结果和分析

1.成绩基本描述和统计

考试成绩的基本描述指标包括算术平均数、标准差,偏度系数、峰度系数、最小值、最大值等。输出的描述统计结果见表1和图1。

2.正态检验

正态分布是应用最广泛的连续性概率分布,其曲线呈对称的钟型,在均数处最高,两侧不断降低,以横轴为渐近线。对于考试成绩一般要求符合正态分布,若不符合,说明考试结果不够理想,即低分段的人数太多(正偏态分布)或高分太多(负偏态分布),即试卷在反应学生成绩上效果不好。

从本次成绩的直方图来看的话,学生的本次历史考试成绩近似服从正态分布,可进一步用k-s检验来判断是否符合。K-s检验得到z值为0.724 , p值为0.067,均大于0.05,因而可以认为学生成绩呈正态分布。

3.难度和区分度

难度是反应一份试卷合不合理、能不能正确反映学生所学结果的参数。难度过高过低都不好,一般认为难度系数介于0.6~0.8较好。从上表可以看出,本套试卷的难度为0.415,说明本套试卷不能正确反应同学们所掌握的知识,也可能是同学们确实不喜欢历史、不愿去学。

区分度高的试题,可以比较好地将不同成绩水平的考生区分开,区分度的范围介于(-1,1)之间。对于一般考试而言区分度不应该小于0.2,对于非常重要的考试而言,区分度不应该小于0.3,最好大于0.4。该校本次历史考试成绩区分度为0.19,低于0.2,说明本套试题的区分度不好。

4.均值比较

对所有学生成绩进行了整体的研究分析,还应该对这两个班的成绩差别进行统计。和前面一样,首先对两个班的成绩分别进行描述和k-s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两班的成绩都呈正态分布,因为只有两个班,进行独立的t检验来反应两个班的成绩差异是否显著,见表3。

由上表可以看出,学生成绩按照班级拆分后,其成绩符合正态分布。其中,levene检验中f为1.177,p值为0.280,大于0.05,说明方差齐。选择分析t检验的结果,p值为0.928大于0.05,说明两个班的差异不显著。

四、讨 论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例6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历史学科考试和测试的形式和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经越来越注重考试和测试的有效性。材料分析题则成为历史考试,特别是中考历史试题中的主要题型,而大多数的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出现问题最大的,恰恰就是材料分析题。,而脱离史料和史实的传统问答题已经看不到了,材料分析题则成为历史考试,特别是中考历史试题中的主要题型,而大多数的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出现问题最大的,恰恰就是材料分析题。结合我个人的教学经验,现就如何培养学生解析史料的能力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历史教师应在史料的掌握与运用上多下功夫

史料分析能力是学生上好历史课学好历史的一个重要能力,也是当前高考重点考察的能力之一。要想提高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应该说很多历史教师在史料的掌握与运用上都是有所欠缺。因此,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平时应当注重对重大历史事件史料或典型的史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多归纳,多总结,我们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因此,若能在史料的掌握与运用上多下功夫,那么,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把史料教学法作为基本方法

在教学中,历史教师要按历史教学大纲或历史课程标准介绍相关重要的史料,引导和启发学生“再现”历史情景。而中学生缺乏历史知识,首先就表现为占有的史料少,了解的史实少,离开老师的指导,要学生自己去积累史料,掌握史实,难度很大。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史料和史实的运用,引导学生选择史料时应注重史料的可靠性、典型性、全面性。并让学生多看图片,多读一手资料,使枯燥的历史课变的鲜活起来,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三、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传统教学方法以讲述为主,教师对教材进行详细的剖析,归纳出条理清楚的教材要点,使学生几乎变成记忆的工具,从而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低下,更谈不上其他能力。这违背了人的最基本能力就是阅读能力这一现代教学观点。为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因为历史教材本身就是很好的阅读材料。我们可以通过先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阅读分析教材,过渡到教师列出简明的导读提纲,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理解材料。最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自主分析归纳出教材提纲。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对理解和解答材料解析题也是大有裨益的。

四、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解析史料的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对材料解析能力。问题教学法也是我们教学中常用的,教学中可以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和资料,经过阅读、思考并简要的回答问题,锻炼学生最大限度的从史料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材料中获得的有效信息与所学习的知识点相结合,去解决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通过不断的练习与强化,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解析史料的能力。

五、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历史材料解析题的基本方法及解答技巧

材料解析题是一种富有历史学科特色的主观性试题,目的是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从未学过的历史资料中发现、获取和整理有效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由此形成相应的认识、评价等解析问题的能力。因此,答题时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根据设计的问题去阅读材料内容

在阅读材料时,要注意读全,不能忽视材料的标题、注释、出处这些内容。这些说明性文字,它们往往能够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背景、作者及其身份等信息,能给考生提供某种暗示和引导,是考生琢磨材料的重要因素,应该给予足够重视。

(二)是阅读时要边读边想边找

要从材料中提取重要信息,并判断这个信息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历史内容有关,为下一步做下面的解题做准备。只要我们平时的基础知识有足够的积累,做起题来就不难了。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例7

在近几年的历史中考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一些问题:

(一)知识不牢固,答题能力欠缺

学生对教材中的人物像、插图、地图不熟悉、地理方位感差,史实不清。

(二)审题不清

部分学生审题马虎,或不注重审题,细心不够,甚至混淆概念,尽管答得很有条理,但不能得分,实在可惜。

(三)材料解析的能力特别不好,往往答非所问

答题技巧性差,十分依赖课本。具体表现为:要求根据材料归纳来回答问题,学生没有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提炼出答案,而是在书本上东抄一句、西抄一句,结果答案不完整、不全面、不准确。

二、开卷形势下的中考历史复习策略

(一)研读课标大纲,真正领会课标精神

在复习前,教师要认真研读《考试大纲》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1.正确把握命题方向

《考试大纲》规定了考试内容、范围、题型、形式及其要求等情况;《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应达到的具体目标。这二者既是中考历史命题的依据,也是中考总复习的指南。

2.把握其精神实质

开卷考试的实质是要求教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按照考试大纲上规定的范围和要求,弄清楚有关考点知识。把握基础知识复习的重点内容,不越位、不超纲;每个知识点复习的深度和广度,不扩大、不降低、不拔高。在复习时注意社会热点和重要知识点相结合,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实事、大事的态度和精神,以史为鉴,学以致用。

(二)夯实基础,学会应用

1.注意课本的目录做好单元复习

教师在复习中目录经常被忽略。目录的研究更有利于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历史,探求课与课之间、历史事件与历史事件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合构建、融会贯通、梳理线索,学会阐释历史。如:在复习八年级第一单元时,就可以利用目录。学生很容易就知道本单元主要讲“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两个方面的内容,更可以进一步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2.注意进行必要的专题复习

专题复习要求把具有同类的知识整合在一起进行分析、比较,重新梳理线索和结构。不是再复习,而是要串连复习的知识点,将它形成一个整体。这有助于打破原有的教材体系限制,给学生一个更加清晰明了的脉络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重组。如:在复习“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这个问题时,学生比较难以掌握,应该按照、农业合作化、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线索进行专题复习,既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归纳、分析、比较和概括能力。

3.重视热点,深化复习

近年来,较多中考试卷中出现以社会热点问题为背景来命题。这就要求大家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在复习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收集历史信息、分析历史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要注意联系社会热点、焦点知识,要史论结合,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例如:能源问题、战争与和平、三农问题、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等等,这都是备受关注的话题。深化复习的关键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将理论和现实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起到教书育人,实现“课内所学,课外升华”,较好地提高复习效率。

(三)能力提升,归纳解题技巧

在进行练习讲评时,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还要训练学生的分析和解答问题能力。我市中考题型有选择题、材料解析题、改错题、问答题。下面就这四种题型的解方法做一总结:

1.选择题

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做题时,学生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和选项,可采用排除法或肯定法。

2.材料解析题

主要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阅读能力。首先,学生要认真、快速阅读材料,懂得材料主要意思,认真审题,抓住关键内容。然后,根据问题来作答。

3.改错题

主要考查学生辨析错误的能力,要求学生指出错误并改正。

4.问答题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例8

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了解和记忆仅仅停留在表象,仅仅知道一些感兴趣的、孤立的人或事件,而对具体的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扎实、不全面、不系统,对一些历史概念、阶段特征也把握不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能建立起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整体框架。

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和归纳概括史料能力差,不能准确把握材料的核心意思,断章取义,以偏盖全,审题不准不透。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欠佳。答题泛泛而谈、空洞,不够准确、规范和具体,也不能够准确应用历史术语,逻辑性差,缺乏技巧。

学生知识面较狭窄,课外知识尤其欠缺,综合素养欠佳。

学生答题不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发散性思维,思维“一根筋”,知识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尤其不容乐观。

二、针对存在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1.依据考纲,回归课本,梳理和夯实基础知识。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并不是每一课孤立的知识,而是按照某一核心线索系统和整合后的知识,这里所说的梳理和夯实也不是简单的背诵和记忆,而是分门别类,把相类似的或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进行比较和区分。在总体梳理和了解的基础上,我着重解决课本重点和难点,依据考试大纲,明确考点,以关键词的的形式突出圈划,并着重让学生理解各知识点间的关联,理清每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背景、结果以及它对下一个历史事件发生所产生的影响。在复习小结中我更刻意训练学生自己“推理、复述历史”,甚至“脱口而出”说历史,以达到把各知识点融会贯通的目的。

2.理线索,列框架,重视知识与能力的整合。高考强调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以及举一反三,发散和迁移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引导学生总结概括历史发展的线索,把握各历史阶段本质性的特征,建立知识点之间的纵横联系,把历史“学活”,为知识的迁移和活用奠定基础。我在复习别强调学生理清线索,抓住主干列提纲、画骨架、树状图来构建知识体系。让学生从大目标上把握知识体系,再进行细节的补充和记忆,使历史知识达到“有血有肉”,也不至于在复习'中主次不分“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3.依据课本,针对考点,加强试题的训练和反思。在回归课本、熟悉课本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已有了表象的理解和记忆。但要想提高审题能力、综合概括和归纳能力,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题型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做题方法和应试技巧。所以,在复习中,联系考纲,针对考点我精选了一些习题,在课堂或课后练习巩固,力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在精选试题的过程中,我们还特别注意对近几年的各省高考题的分析,把常考的主干知识梳理出来,进行重点复习和训练。力求在这些重点主干知识上“深挖洞”,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地剖析。另外,还应该特别突出对材料题的训练,因为近三年高考中大量题目以材料题的形式出现,尤其是比较拗口的外国史料,学生更一知半解,无所适从,有发“懵”的感觉,更由于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欠佳,这些题型学生普遍比较害怕。所以进行有的放矢的训练就很有必要。以提高阅读能力,锻炼“论从史出”。而在题目讲解中,我不只讲答案,更不主张让学生先看答案,更重要在于和学生一起分析出题的意图,涉及的考点。引导学生自己多问“为什么”。“这样做有什么作用”等等,“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解题方法,而当学生思路受阻的时候“捅破窗户纸”,让学生恍然大悟,加深印象,提高能力,领悟方法。之后再要求学生仔细研究参考答案。反思、总结出某个知识点可能怎样考,围绕这一知识点应该从哪些方面总结答案,这种题型怎样下手,语言应该怎样组织等等,之后再对答案做适当的记忆。总之,力争使学生审题深入,答题全面,书写规范,并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提高应试能力。

4.重视学生、关注学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复习。在复习中,我经常采用课前谈心或小纸条等多种反馈形式。及时发现学生不足,学生欠缺什么,突出讲解什么,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另外我还采用学生分小组知识整理。疑难问题对讲等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有时我还把由老师包办讲述的复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学习,自己总结,自己反思,自己收获。实践证明,这远比老师“填鸭式”地告诉学生效果好得多。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例9

历史地图试题在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中频繁出现,不仅题型多样,考查内容广泛,而且分值趋高,这应该引起高考复习备考的足够重视。那么,近年来,高考试卷中的历史地图题有何特点,对高三复习备考工作有何启示呢?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首先有必要对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中的历史地图试题进行必要的回顾与分析。

一、近五年高考文综历史地图试题的回顾与分析

对近五年来的全国高考各类历史试卷中的历史地图试题进行整理、归类、研究与分析,可以看出高考文综历史地图试题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考查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两种:有图考查和无图考查。

1.有历史地图题。即在试题中出现历史地图,并通过历史地图直接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这种形式较为常见。直接历史地图题中的历史地图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命题者直接引用历史课本或地图册中的相关历史地图,或依据试题内容对课本中的相关历史地图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然后为己所用;二是命题者自己编制与试题相关的历史地图,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的同时,也考查对历史地图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历史地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文综Ⅰ卷第34题和41题,34题命题者通过四幅不同时期的欧洲局部图,考查学生对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掌握。该题考查德国政治版图的演变历史,考查学生对图片材料的解读与分析能力,难度较大。又如2013年安徽省文综卷20题“图说历史”。该题以公元1年,1500年、1600年和1800年四幅西方人眼中的世界变化图片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2013年浙江文综15题,以秦灭六国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秦灭六国的顺序,主要考查读图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江苏卷20题,通过德国1945―1949年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示意图,考查二战后国际关系。2013年北京卷13题,该题以《中国古代部分都城分布示意图》为切入点,考查古代王朝的主要制度和重要事件,解题的关键是准确识图,提取地图中的信息,弄清图中四个地点对应的城市分别是长安、开封、北京、杭州,以城市对应朝代和事件,取舍筛选做出准确选择。

2.无历史地图题。即在试题中不直接出现历史地图,但是试题本身或答案的确定与历史地图关系密切。这种形式不太容易理解,有一定难度。例如,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Ⅱ文综试卷第26题考查明清时期区域经济发展情况,这道题本身并没有出现历史地图。考生只有在理解“大庾岭”这一地理概念的基础上分清岭南、岭北为不同的地理区域及物产的差异,使得长途贩运贸易兴盛,答案不言自明,从而既考查考生对史料的解读及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又考查考生的历史地理知识。2013年天津卷历史部分第1题,该题考查自古以来对南海诸岛的问题。题中虽有《岛夷志略》文章片段书影图片,但非地图。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万里石塘”这一信息,回忆课本插图和地图册中隐性地理知识,推理得出《岛夷志略》的出现不晚于宋元时期。又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4题,周代的“雅言”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哪里?只要学生知道西周的政治中心在镐京,即今天的陕西西安,答案便可确定。再如天津文综卷第3题,题中虽无图参考,只要抓住题干关键信息“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这条航线在当时被葡萄牙控制,再结合课本《葡萄牙殖民扩张图》,根据葡萄牙殖民扩张的方向主要在亚洲和非洲,正确选项便确定出来。

(二)题型多样,分值趋大。

高考文综试卷中出现的历史地图题在题型上呈现出明多样性、多元性。历史地图试题曾在历史高考试卷中的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问答题、解析题中,均出现过。早几年的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中,历史地图题一直以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等题型为主,其主要特征是分值较小,考查内容较单一。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的历史地图题突破了小分值的单选题、多选题及填空题的传统范围,出现大分值的历史地图问答题及解析题,在整个试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Ⅰ文综卷41题12分,加上单选34题4分,共16分,占历史学科总分(100分)的16%。北京2014年文综37题第二问14分,加上单选12题4分,共18分之多,占历史学科总分(100分)的18%。而安徽2014年文综历史地图试题总分高达20分之多(16题4分,36题1、2问合计16分)占历史学科总分(100分)的20%。

(三)与课本中历史地图关系密切。

绝大多数高考历史地图题都与课本中的历史地图有密切的联系,有些历史地图题要求考生必须对课本中的历史地图熟练掌握才能解答。如2010年北京文综12题《汉代地方行政示意图》。2012年安徽文综15题《元朝行省图》。2013年全国高考新课标Ⅰ34题《不同时期欧洲局部图》、北京卷13题《历代王朝都城示意图》,2013年浙江文综15题《秦灭六国示意图》,江苏卷20题《被占领的德国1945―1949年》、22题《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安徽卷2014年16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示意图》等。

(四)考查全面。

高考试卷中出现过的历史地图题对考生的考查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为:

1.考查考生对课本历史地图中所反映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种题目常出现在低分值的单选题型中,如2013年浙江文综卷第15题,通过《秦灭六国示意图》,考查秦灭六国顺序。2014年北京文综卷第12题,通过《战国形势图》考查先秦诸子作品。

2.从考查的内容看,涉及面非常广泛。有政治方面的,如2011年北京文综卷39题,2013年福建文综41C,2014年安徽文综16题,山东文综16题、48题;有经济方面的,如2009年全国文综Ⅰ卷37题,2011年全国课标卷25题、32题,浙江文综13题,2014年北京文综27题;有思想文化方面的,如2010年上海单科35题,2014年北京文综卷12题,安徽文综36题;有军事战争方面的,如2010年江苏文综6题,安徽文综16题,2011年安徽文综16题,2012年重庆文综17题,2014年全国大纲卷22题等。

3.考查考生运用历史地图基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011年北京文综卷第39题,根据1934-1936年革命根据地范围变化解答其分布范围变化的特点。2014年安徽文综卷第16题,题目给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四幅示意图,要求考生根据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对历史进程排序。这类试题既考查了考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考查了考生运用历史地图基本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查考生通过历史地图进行思维分析的能力,即通过阅读历史地图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例如,2009年全国文综Ⅰ第37题,通过《三角贸易示意图》,要求考生说明分析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和影响。2011年北京文综卷39题根据1934-1936年革命根据地分布范围变化示意图描述其分布范围变化的特点。2014年山东文综48题根据二战后不同时期德国局势示意图分析二战后德国问题的成因及影响。

二、文综高考历史地图试题的复习与对策

针对近五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中的历史地图题试题所反映出的这些特点,那么历史教师应当怎样对学生,特别是高三学生进行历史地图方面有针对性的教学呢?

(一)结合地理学科相关知识,教育和培养学生学会识读地图的基本方法和能力。

1.认识地图――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识图常识和方法:方位判断、河流走向依据、战争示意、首都表示、物产指示、工业部门标识、地形地势、箭头所指和识别、图文颜色识别、图文知识等,看地图名称、看图例、看图中具有鲜明特征和标志性的事物、事件、地名等,明确地图反映的对象的时空信息,做到图文结合。

2.提取地图中重要的、关键的信息,关联对应的历史知识,做到图本结合。

3.依据题目要求,运用所学的和已储备的历史及文化知识,对地图进行阐释,做到图题结合。

(二)以图释义,明确一些重要的地理概念及所涉及的地区,以此作为学生学好历史地图知识的基础。

如中国古史上的与历朝历代的疆域四至相关的地理概念―秦朝至汉朝疆域东到海、唐朝疆域东到大海、清朝疆域东到太平洋;与春秋战国相关的诸侯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秦汉时期的西南夷、百越;丝绸之路及与其相关的西域、楼兰古国、葱岭;与唐代相关的安西四镇、渤海都督府;与元朝相关的岭北行省、辽阳行省、宣政院辖地;与郑和相关的西洋、南洋等;中国近代史上的香港、香港岛;租界、租借地、“势力范围”、使馆界;华北事变涉及的“华北五省”;土地革命时期的“苏区”,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的解放区等;世界史中涉及的重要地区及其范围,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欧洲、欧洲大陆、中欧、西欧与东欧;北美、中美洲、拉丁美洲、南美洲;中亚、中东、远东等。这些历史地理概念只有借助历史地图才能讲清,学生才能弄明白,区分清楚,从而为学好历史扫清障碍。

(三)据史读图,把教材文字叙述中涉及的地理概念及空间分布的知识内容落实到地图上,准确地再认再现其空间位置。

比如教学秦朝、西汉、唐朝、清朝等朝代的疆域范围时,可利用课本和地图册中的这几个朝代的疆域图,静态观图可了解这几个王朝疆域的四至、行政区划及辖区范围,动态即比较联系着看,这几个朝代的疆域四至的拓展变化,从而认识我国领土疆域的发展演变。利用分布图(如《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示意图》等)明确重要经济成就的地理分布;利用形势图(如《三国鼎立形势图》、《1927―1936年国共十年对峙形势示意图》、《三大战役示意图》等)明确当时的政治格局或军事态势等。

(四)据图说史,根据地图复述教材、材料内容,借此检查和巩固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加深和强化记忆,活化历史知识。

1.根据地图,按照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全面回顾教材内容。如:以《秦统一六国图》和《秦朝疆域图》为例,复述秦朝是如何灭六国统一全国的?

思路指导:①统一的条件:客观条件:从经济、政治、民心、思想文化等层面分析。

主观因素:秦朝自身的优势――地理、政治、领导、政策。

②统一的过程:政局统一:灭六国一统天下疆域、民族统一:北击匈奴筑长城,南征越族设郡县制度统一创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③统一的意义:三有利―国家、民族、社会;扩大;推动。

2.综合地图,把历史知识系统化。结合高三历史学习对知识系统化的要求,对涉及地图知识的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形成有关地图知识的体系,并融入高三主体知识体系,以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知识结构,为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做好知识准备。如对中国古代史历史地图知识的归纳可按历史地理的方法归纳为政治、军事、经济、民族、对外关系、文化等几大方面,各大方面又可按知识类别、时间、空间等原则分为更详细的分支等。如利用《西周分封诸侯图》、《秦朝疆域图》、《西汉初期形势图》、《元朝行省图》等可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作一系统总结:先秦:分封制;秦朝后:郡县制;汉初:郡国并行制;元明清:行省制。

3.据图分析,以图启发思维、培养各种能力。如把《春秋战国形势图》和《秦朝疆域图》对比分析,就会明白秦朝在疆域管理与开发、地方管理、民族管辖管理、地区管理与开发等方面与先秦的不同,也会清楚秦朝对我国历史的贡献。又如把《元朝漕运图》与《隋朝的运河图》做对比,据图落实两个时期运河的起迄点、中心、路线、贯穿的河流等,比较二者的异同,明白经济重心已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把握两者的联系,明白为什么元朝修凿运河引发的社会矛盾比隋朝小。

4.以图释文,以图直接叙史。即利用地图,对教材文字内容进行诠释和说明。例如,意大利既是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又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却为什么没有率先进行新航路开辟、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并成为资本主义国家?仔细分析《新航路的开辟》、《宗教改革后的新旧教并立》等图,就可以发现地图中暗含的历史信息:新航路开辟后,意大利失去商路和贸易的中心地位,不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16世纪意大利没有发生宗教改革,未能突破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没有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所以意大利坐失良机,丧失机遇。将它放在15世纪前后的历史背景中进行分析,可以得出意大利资本主义未能持续发展的原因:政治方面,封建割据;经济方面,未能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思想方面,未能突破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的束缚。

5.以图补文,以图充实文字。历史地图蕴含着丰富的隐性知识,它是课文内容的必要补充。比如,中国古代史上北京不同时期的名称,教材文字叙述中均无交代,但在《春秋战国形势图》(蓟)、《秦朝疆域图》(渔阳)、《隋朝疆域图》(涿郡)、《唐朝疆域图》(幽州)、《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南京府或幽州)、《辽、北宋、西夏、金形势图》(中都、南京或燕京)、《元朝疆域》(中都后改为大都)、《明朝疆域图》(京师后改为北京)、《清朝疆域图》(北京、北平)中均有明确标示。对前后有关联的地图加以比较,必然会对隐性知识的理解起到强化作用。如将《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主要企业分布示意图》与《鸦片战争形势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做一比较,就可以概括出近代企业的分布特点: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的沿海、沿江的京津、上海、广州等城市,且多为两次鸦片战争后开辟的通商口岸,自然经济解体较早,劳动力充足,这就从自然和社会的角度明晰了近代企业的重要成因。如根据《民国初年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分析民国初年,民族工业的发展为何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地区?这就要从沿海沿江地区经济基础、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联系、交通、资源等方面分析。

(五)在学习涉及历史地图知识的内容时,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图文知识的相互结合,并进行识读、解析、阐释地图方法的指导。

如教学与抗日战争相关的内容:敌后抗日根据地、平型关大捷、正面战场中的四次会战、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等,教材在提到这些内容时有的有图有叙述、有的无叙述无图无说明,教师就要借助《敌后抗日根据地示意图》、《百团大战形势示意图》等图进行讲述,让学生把这些知识的时空概念建立起来。又如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都城的布局与分布的特点,可利用汉、唐长安、宋东京、元大都、明北京城的平面示意图和这几个朝代的疆域图,引导学生史图结合,达成共识:都城空间分布位置自西向东、自北向南、自南向北的转移;都城的平面布局体现皇权至上、等级森严、阶级对立等特点。又如中国古代内外交通及贸易交流的发展,可结合隋唐大运河、元朝漕运、海运及西汉丝绸之路、唐朝、宋朝对外交通路线图、明朝郑和下西洋图等地图,阐释其发展特点。

(六)结合地理的有关知识,注重对历史教学中涉及的重点地区相关知识的归纳、落实。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在一些重要地区发生过很多影响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明确这些地区的地理位置及历史变革对学生形成对历史发展情况的整体把握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注意和现实紧密联系的热点地区相关的地图,如东北地区、台湾地区、问题、中东问题、巴以问题、科索沃问题等。

(七)注重对地图知识间的变化、联系及相关基础知识的对照与整合,充分挖掘其中隐含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综合图文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高考常考易被考生忽视的知识死角。因此,在历史复习中,我们必须关注隐性知识,全面掌握历史知识。以为例,根据历史地图我们就可以掌握以下隐性知识:三国时期叫夷洲;隋朝时期台湾被称为“流求”;元朝隶属澎湖巡检司管辖;明朝时期台湾被称为“琉球”,1642年被荷兰殖民者从西班牙手中夺取盘踞占领,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清朝派施琅入台重新,1683年在台湾设府,1885年正式设台湾行省,并任命在抗法战争中有功的福建巡抚刘铭传为台湾首任巡抚。鸦片战争中的英军在战争的第二阶段曾经侵略台湾,中国军民在鸡笼(今基隆)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根据《天津条约》台湾的“淡水”、“台湾(今台南)”成为被迫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在台湾人民反日割台斗争中,台湾军民在新竹、大甲溪、八卦山、嘉义、台南等地抗击日军侵略,日本在侵略台湾本岛的同时还侵占澎湖列岛,凭借1895年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日本帝国主义割占台湾及澎湖列岛,台湾从此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开始了长达50年的日据时期。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台湾又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复习备考中关于元朝时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归属问题,美国疆域问题,国际重大政治、经济组织的形成与发展等,都可通过课本及地图册提供的历史地图进行跨学科综合复习。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例10

2012年江苏历史小高考在必修一、二、三题目分值比例与2011年相比变化不大,从内容的教材分布比例来看,必修一44%、必修二30%、必修三26%。其中,选择题中必修一共15题,在卷面分值中占30%,必修二一共10题,在卷面分值中占20%,必修三一共5题,在卷面分值中占10%。增加了的必修一考查分值无疑增加了试卷难度。三本书最容易出难题的就是必修一政治史,如第6题内阁、第8题辛亥革命、第12题国民大革命、第38题走向联合的欧洲等,这些均是考生的拦路虎。判断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准确记忆、严密思维,是最容易体现难度的题型之一,如第32题考查中国通讯传媒的发展史实,如学生缺乏准确的记忆必定会出错。2012年试卷判断题考查必修三的较多,占6%,这与最难的2009年历史小高考题时一样,另外两题判断题是必修一的内容,2012年判断题未见必修二内容,主观题仍然是材料解析题为主,三册书比分各占卷面分值10%。

从试题的立意来看,情景性比较突出,比如材料题及图片题在该试卷中都有大量体现,特别是在这一份试卷中运用了大小15幅图片,这也是2012年小高考历史试卷所呈现的一大亮点,这告诉教师在以后教学中需要特别关注课本上的图片资料。应该说,虽然2012年小高考试卷有一定的难度,但总体来说试卷还是考查以准确记忆为主的基础能力,尤其是重大事件和重要历史概念。

学业测试中,日常的学科教学,物理、历史、生物、化学、地理、政治各科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可2012年的考试与往年相比较,控A率几乎就是由文科生选的物理和理科生选的历史决定的。这就客观上提高了历史和物理的学科地位和教学要求。故总结本次考试,思考如下,希望对今后的历史考试有所启示。

1.重视双基,强调规范

从2012年试题来看,双基仍然是整卷测试的主旋律。平时教学中就要夯实基础,只有基础扎实了对付难题才能以不变应万变。2012年的历史小高考试卷考查更多的还是基础题,如第1题宗法制的最大特点,第3题活字印刷术,第11题生活习俗服饰,第16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25题卢梭思想,第30题美国参与的经济组织等,教学要紧扣《说明》的测试内容和要求,利用好教材梳理相关知识点,注重基础知识,做到逐一扫描,没有遗漏,打好基础关。平时还应注重规范性训练,如历史专业用语的使用规范、开放性试题的语言描述规范等。

2.关注过程,强调能力

能力立意是命题的总策略。教师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如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材料选择题和图片选择题题每年都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如第5题王阳明思想,第7题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第12题国共合作,第17题运动,第23题新航路开辟后的殖民扩张与掠夺,得分率不高往往就是缘于考生自学能力的局限。

3.依据说明,有针对性训练

历史考试分析总结例11

一、指导思想

以新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求真务实,探究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与学法,落实好新课程的理念,突破以基础夯实与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争取在20xx年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

二、复习依据

1、内容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xx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某某卷)文科综合》考纲、人教版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主要素材;考试大纲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2、命题

新课改下的高考是正确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体现高中新课程改革精神与理念,反映高中新课程方案的特点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

20xx年是某某省新课改后的第某年高考,因此应认真研究其他新课改地区的高考试题,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引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从而在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达到有机的统一。

三、复习方法

1、时间安排:

2、复习思路:夯实基础知识,理清基本线索,培养基本技能。

3、主要任务:以教材为主,进行单元内小专题复习,夯实基础,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并在此基础上向深、广度扩展,结合现实,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搞好单元过关,精选习题,精讲精练,及时讲评,并且每节课力争留出时间让学生记忆一些重点知识,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4、方法: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采用读、讲(听)、练、评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析):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四、具体要求

(一)瞄准高考,落实课程新理念,转变课堂模式。

1、改一讲到底,不训练学生能力。

调动学生参与,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老师重在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层次和指导思维方法;边讲边练,这样才能做到训练及时、训练充分

2、改只有知识教学,没有材料教学。

高考无题不材料,如果课堂不进行材料教学,学生就不能形成材料处理能力。

3、改只有纯知识的梳理、分析,没有解读高考考点及其要求。

每堂课都应有高考的考点解读、考题回顾、考情预测和模拟训练。以高考的感觉和要求去指导教与学。否则这是严重的教学不到位,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高考考的许多是老师讲不到的,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能力,独立思维能力单凭老师讲授是培养不出来的,需要在训练中参与和培养)

(二)落实常规

1、认真备课。

认真编写教学案,优化整合,既有专详,又有高考链接、材料教学与教学方法和教学流程。

2、分层教学。

知识的深浅是有层次的,思维的发展是按层递进的,学生的素质也是有层次差异的,因此实行分层教学,梯度推进,中下等生能接受,上等生能发展,全体学生皆都能得到提高。

3、作业检查。每天应布置一定量的作业,并进行批改或检查,关键在于督促学生在课后练,巩固和深化知识,这是落实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

4、周考月考。知识巩固和思维深化,除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外,还须通过周考、月考去强化。周考、月考也是我们教学时段要检查的内容。要强调的是,周考有的改为周练,练不如考,考对学生的压力感、速度训练和答题规范养成远远超过练。其次,不管练习、周考、月考,有练有考就必须讲评。只有讲评,学生才能明确自己的错误,思路才能得到升华。

5、自习辅导。晚自习读历史是历史学习巩固一个重要的时间保证,但要学生读历史,就必需历史老师能下班辅导。历史老师晚自习下班辅导,有利于学生释疑解难和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还会对学生学习历史产生感情压力和督促作用,这自然有利于历史知识的巩固。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2 一、本学期主要是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复习:

1、高三近现代史的章节基础和专题复习;

2、历史大专题复习及热点透析;

3、考前练习

二、学生分析(双基智能水平、学习态度、方法、纪律)

1、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学习态度、上课纪律方面做的比较好。

2、在材料分析、解题方面还有所欠缺。

3、在知识的'整合上,普遍出现思维混乱局面。

三、教学目的要求

1、对世界史做一个比较透彻的分析和理解

2、对历史做一个比较恰当的整合,注重专题知识

3、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每星期的文综考试,使学生适应文综考试

2、不定期的进行抽测,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

3、进行针对性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五、教学进度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3 一、教学时间安排

1、2月份完成选修3、4的复习

2、3--4月完成二轮复习

3、5月初--中旬进行热点复习

4、5月中旬--5月底:回归课文,落实课文基础,尤其是课文中的习题

5、6月初,对做题方法的总结(课件已做好)

二、复习框架

1、选修3、4

给学生提供知识结构以自学(这是高二学习的内容,学生比高一时要重视,因此,知识结构相对完整),重点帮助学生实现能力目标部分,配以自编练习。

2、二轮复习

共分13个专题,每个专题4节课。做如下安排:第一节课,按政治、经济、文化、人物、战争、改革、遗产等子目要求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第二节课,教师根据一轮复习中学生体现的知识盲点做查漏补缺和拓展延伸。第三节课,讲评配套练习。第四节课,讲评历史组集体汇编相关新题和经典题目,重点是选择题。

3、热点复习

与政治学科的时政相结合,引入历史,对热点进行剖析,提高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时政,学以致用。

4、回归课文

每年高考都有4--8分的考查点来自课文的非正文部分。利用课文提供的相关材料,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又培养学生的阅读材料的能力。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4 第一轮复习结束后的学情 基础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初步做了基本知识的细化和深化。但是当题目是切入一定的历史阶段,涉及到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时,普遍出现了存在答题不全、思路放不开的现象,从而影响得分不全。还表现下列问题:

1.基础知识概念,内涵掌握不到位,制约了学科能力的提高。

2. 审题做题技巧不熟练,做题能力有待提高。对复杂材料的的解读这一关依然薄弱。 从平时测试来看,部分学生不适应综合测试的题量,掌握不好答题节奏。忙于做题,不求质量,审题不够深入,答题不够全面,书写不太规范,这些现象要通过实战训练,及时调整,才能胜任高考。

转眼间距离高考只有九十多天了,为了更好的做好高考复习工作,第二轮复习计划如下:

一、复习指导思想

1. 第二轮(第二学期)进入专题复习与综合考试相结合。要精选专题,紧扣高考内容,抓紧高考热点与重点,授课时脚踏实地,讲透内容;通过测评,查漏补缺,既提高解决综合题的分析与解题能力,又能调适心理,使学生进入一个良好的心理和竞技状态。

2.加强学习,研究,注重学生、教材、教法和高考的研究,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

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考试中历史科备考方法和措施,认真研究近几年高考历史试卷,树立以教研求发展,向教改要质量的思想。

3.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和管理。做到“精细化的备课,精品化的授课,精选试卷”的要求。还要充分发挥各位历史教师的群体智慧,特别是有高考经验的教师。大家分工合作,多研究,多交流,既要集体备课又要主要配合不同班的差异,因材施教,根据历史科的特点,切实做到“一天一小练,一周一大练,一月一综合测”。这可以使学生提高解题能力,积累临场经验,发现问题,及时寻找补救措施,强化复习效果。

4、做好辅导工作,作为科任,要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努力提高课堂复习效率是高中历史复习的指导思想。通过历史复习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学好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基能,以及其中的历史思想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注重团结协作,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素质,全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考试指导纲要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历史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抓好教材与课程目标中要求把握的历史对象的性质和处理历史问题的基本常用的历史思想方法;如归纳、演绎、分析、综合、分类讨论、类比与推理等,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以不变应万变,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历史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法,奠定必备的“四基五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运用历史的意识和能力,奠定学习历史的能力,使历史科的复习更加高效优质。

二、教学目的要求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以纲为纲,以本为本”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和网络结构,细致领会教材改革的精髓,把握通性通法,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考试说明,在整体上要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重要的定义定理不但要掌握结论,还要掌握相关历史的思想方法,做到宏观把握,微观掌握,注意高考热点,重视历史的应用和历史思想方法的渗透,以拓宽历史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因材施教,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构建新的认知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科学设计教学方法。

三、教法分析和教学具体措施

1.不孤立记忆和认识各个知识点,而是将其放到相应的体系结构中,在比较、辨析的过程中寻求其内在联系达到理解层次,注意知识块的复习构建知识网络。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技能,注意基本概念、基本公理和定理、公式的辨析比较,灵活运用;力求有意识的分析理解能力尤其是历史语言的表达形式,推理论证要思路清晰、整体完整。

2.学会分析。首先是阅读理解,侧重于解题前对信息的捕捉和思路的探索;其次是解题回顾,侧重于经验及教训的总结,重视常见题型及通法通解。

3.高考试题将课本知识进行了综合性处理,即在知识网络交汇处命题,因此在复习时,不但对每个知识点要掌握,还要注意知识的横向和纵向的联系。

4.以“错”纠错,查缺补漏,反思错误,严格训练,规范解题,养成“想明白、写清楚、”的习惯,注意思路的清晰性、思维的严谨性、叙述的条理性、结果的准确性,注重书写过程,举一反三,及时归纳,触类旁通,加强历史思想和历史方法的应用。

5.协调好讲、练、评、辅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复习中讲、练、评、辅的时间追求历史复习的最佳效果,注重实效,努力提高复习教学的效率和效益;精心设计教学,做到精讲精练,不加重学生的负担,避免“题海战”,精心准备,讲评到位,做到讲评试卷或例题时:讲清考察了哪些知识点,怎样审题,怎样打开解题思路,用到了哪些方法技巧,关键步骤在哪里,哪些是典型错误,是知识逻辑、方法、心理上还是策略上的错误,针对学生的错误调整复习策略,使复习更加有针对性,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5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加工教材,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迁移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基本的史学方法去认识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年轻人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制定的历史依据及其正确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精选习题.

5、进行有效知识落实,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做为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6、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明显提升.

三、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高三教学,复习的整体把握和详细计划及实施措施,对高三只是有大致的阶段安排与复习进度,对每一阶段的教学和复习目标,复习策略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没有细致考虑,这种计划的盲目性,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质量提高的盲目性.

2、教师没有对大纲,考试说明进行详细研究.大纲中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明确要求,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教师只是在想当然的去教学.

3、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新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课堂中仍习惯于教师一讲到底,教师累,学生睡,效果差,成绩低.

4、课堂教学中缺乏针对性,高三教学没有高三的特点.高三复习课,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就知识讲知识,缺乏深层分析,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对主干知识把握不到位;学生理解只偏留在表面上;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历史基本线索,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

5、缺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基础,以大纲,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来统领知识.

6、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习惯于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学生不会主动学习,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7、缺乏对习题的筛选和高考试题研究,很多学校给学生发了很多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做,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是很好.

8、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热点,重点问题的联系的能力,只是单讲课本上的知识,一遇到解决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四、采取措施

1、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评价,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内容.

2、在每轮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近几年高级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抓课本知识落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详读课本,围绕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内在的主体结构网络,在记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理解.

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主干知识为中心,以专题的形式,对历史知识重新加以梳理和加工,走出课本,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把每节相关知识简单列出来放到一起,要重点分析,归纳出历史发展规律,教会学生学会把握规律,得出启示,提升学生纵横比较问题的难力.

第三轮:依据考纲,重新梳理课本,查缺补漏,教师少讲,让学生自己进行,并适当地进行综合练习.

3、要认真研读大纲,考纲和考试说明.应该说,考试说明是依据大纲制定的,大纲是作为整个高中教学的依据,而考试说明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做为备考来讲,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全面复习,对考试说明没有列出的内容不必过分深究.高考题目大体上分两部分,一部分考查对基本知识的分解,另一部分考查较为深层次的能力.前者与教材关系较紧密,但不会是直接照搬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后者基本上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因此,依托教材不等于捆死在教材上.

4、提高课堂效率,做好知识落实.对于历史课来讲,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重点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讲清梳理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加工整理知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基本的历史规律,得出结论.知识落实要做到"四清",把课本知识的记忆放在课堂上,在习题练习上,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5、适当练习.在每一轮复习中都要有适当练习,但选题一定要注意层次性和代表性,切忌陷入题海战,在讲题中一定要针对学生问题去讲解,并不是单纯的就题讲题,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能窥一斑而知全貌.另外,选题尽量选一些新题,不要过于陈旧,学生会在新题新情境下愉快的做题,效果更好些.注意主观题的检查与落实.

6、要处理好学科之问的关系.不能在复习时一味单干,应适当穿插些两门学科知识,适当串串门,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养成基本的文综思维习惯,同时也有利于本学科的学习.

五、时间安排

1、第一轮单元复习(20xx年2月-20xx年3月中旬)

20xx年2月-3月中旬选修一、选修三

2、二轮专题复习(20xx年3月下旬-4月底)

3、三轮:回归书本、查漏补缺、综合训练、考前指导(20xx年5月-6月)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6 一,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

二,工作目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本,充分研读考纲,从整体上把握复习的要求,让学生加工教材,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地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迁移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学会用基本的史学方法去认识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年轻人责任感和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国家大政方针制定的历史依据及其正确性,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习题.

5,进行有效知识落实,把课堂上的基本知识做为落实的主渠道,及时进行"章结","单元过关"和"月清".

6,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和及格率上有明显提升.

三,高三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高三教学,复习的整体把握和详细计划及实施措施,对高三只是有大致的阶段安排与复习进度,对每一阶段的教学和复习目标,复习策略和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没有细致考虑,这种计划的盲目性,必然导致教学的盲目性,质量提高的盲目性.

2,教师没有对大纲,考试说明进行详细研究.大纲中对知识掌握程度有明确要求,考试说明中也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和要求,并有详细的解读说明,教师只是在想当然的去教学.

3,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新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课堂中仍习惯于教师一讲到底,教师累,学生睡,效果差,成绩低.

4,课堂教学中缺乏针对性,高三教学没有高三的特点.高三复习课,绝大多数教师都在就知识讲知识,缺乏深层分析,只是知识的简单罗列,对主干知识把握不到位;学生理解只偏留在表面上;不能把握历史整体框架,历史基本线索,学生所学的知识是零散的,无序的.

5,缺乏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理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近几年高考命题思路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注重学生的学科思维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基础,以大纲,考纲为指导,以课本为本,注重基础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主线来统领知识.

6,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还习惯于只讲知识,不讲方法,学生不会主动学习,结果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而没有太大的成效.

7,缺乏对习题的筛选和高考试题研究,很多学校给学生发了很多资料,让学生自己去做,结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果也不是很好.

8,缺乏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热点,重点问题的联系的能力,只是单讲课本上的知识,一遇到解决实际问题就无从下手,不能进行有效的知识迁移.

四,采取措施

1,从整体上考虑和制定教学复习计划,按照计划有条不紊的进行实施.在计划的制定中要有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评价,时间安排,内容安排等内容.

2,在每轮复习中应注意的问题.针对近几年高级的命题特点和历史课实际,一般采用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抓课本知识落实,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详读课本,围绕主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内在的主体结构网络,在记忆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理解.

第二轮复习主要以主干知识为中心,以专题的形式,对历史知识重新加以梳理和加工,走出课本,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不能把每节相关知识简单列出来放到一起,要重点分析,归纳出历史发展规律,教会学生学会把握规律,得出启示,提升学生纵横比较问题的难力.

第三轮:依据考纲,重新梳理课本,查缺补漏,教师少讲,让学生自己进行,并适当地进行综合练习.

3,要认真研读大纲,考纲和考试说明.应该说,考试说明是依据大纲制定的,大纲是作为整个高中教学的依据,而考试说明只是为了高考的需要而定的.做为备考来讲,应该以教材为依托,全面复习,对考试说明没有列出的内容不必过分深究.高考题目大体上分两部分,一部分考查对基本知识的分解,另一部分考查较为深层次的能力.前者与教材关系较紧密,但不会是直接照搬教材的某一部分内容,后者基本上是教材内容的拓展.因此,

依托教材不等于捆死在教材上.

4,提高课堂效率,做好知识落实.对于历史课来讲,教师不必面面俱到,应重点讲清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讲清梳理历史脉络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加工整理知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总结出基本的历史规律,得出结论.知识落实要做到"四清",把课本知识的记忆放在课堂上,在习题练习上,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5,适当练习.在每一轮复习中都要有适当练习,但选题一定要注意层次性和代表性,切忌陷入题海战,在讲题中一定要针对学生问题去讲解,并不是单纯的就题讲题,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能窥一斑而知全貌.另外,选题尽量选一些新题,不要过于陈旧,学生会在新题新情境下愉快的做题,效果更好些.注意主观题的检查与落实.

6,要处理好学科之问的关系.不能在复习时一味单干,应适当穿插些两门学科知识,适当串串门,使学生在平时学习中就养成基本的文综思维习惯,同时也有利于本学科的学习.

附:高三教学进度及考试安排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时间:11.3—11.4

内容:中国古代史(全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时间:1.29—2.4

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下册)

春节放假时间: 时间: 2.12—2.25

第三次调研测试: 时间:3.26—4.1

内容:全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现代史,世界近代现代史)

专题复习及 时间:4.1—4.30

第四次调研测试:

综合训练 时间: 5.1—5.30。

高三历史教师工作计划范文7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完成《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教学及进行第二、三轮复习。第二轮复习加强专题综合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思维分析能力;第三轮复习(高考之前),查漏补缺,挖掘潜能,深化知识。

二、学情分析:

本届文科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题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

1.每星期进度平均为6个课时左右,授课时间为16周。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中国古代史》选修、《中国近现代史》上、下册和《世界近现代史》上、下册的基础知识,并进行专题复习。

2.要求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中的历史基础知识,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教学,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4.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研究新课程,不断关注高考动态,扎扎实实抓好本届高三历史复习工作。统一复习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各项评析工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力求完成各项指标

四、总体措施:工作计划

1.加强集体备课,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就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节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关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选择、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加强合作研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2.认真搞好试卷评讲课。针对高三后一阶段训练量的加大,如何提高试卷评讲课的功效关系极大。每次训练做到有练必批、有练必评。让学生在训练中感悟命题的意图,明确复习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评讲后的追踪训练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切实提高综合训练的效率。

3.、精练、精评。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试题,难题、偏题要放弃。而且每练必改,每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