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成功教育论文

成功教育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30 04:50:29

成功教育论文

成功教育论文例1

高校成人教育主要是指由普通高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高校成人教育是一个最有影响力的不易替代的中坚力量,其社会功利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社会客观环境的作用,在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在较长一段时间和较大层面上存在着功利性教育走向,影响着人们对高校成人教育本体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功能意义的发挥。高校成人教育应当发挥自身价值,更好地追求培养人才的价值意义。

一、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的含义

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是指高校成人教育的功效和利益性意义。高校成人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为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而实施的一种与穷国办大教育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形式,它是高校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起来的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一个更丰富更灵活的部分,也是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共毕业本科和专科生一千多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累计已经超过二千万人,非学历培训工作也开始向建立岗位培训体系制度的阶段发展,高校成人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成人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建设、提高民族素质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显示出了深远的功利性意义。

从教育学原理来分析,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调整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进步两个方面,前者主要通过改变受教育者社会集团的归属和重组社会结构来实现的,后者则是通过学校与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互换与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整合来实现的。高校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传播和培育人们的进取、公正和民主意识与团结、协作和奋斗精神,进而提高民族素质,维护社会秩序;高校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是通过培训劳动者而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和智力资源的保障,同时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来帮助其提高经济收人和社会经济地位川;高校成人教育由于依托普通高等教育而又面向全社会成员,因而也承载着传递和创新社会文化的功能。高校主要以扩大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而更好地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通过在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生产技能和适应能力,拓宽求业渠道,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社会成员扩大自身价值和优化职业生涯创造条件。普通高校发展成人教育是解决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实现社会功能的内在要求。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紧缺,普通高等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国民要求,普通高校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仍然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高校成人教育责无旁贷地担负着重要使命,并必将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主体和核心,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一种重要标志。

二、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教育走向

所谓功利性教育走向是指将教育的公益性直接或间接地转变为以赢利为目标的商业化交换的教育行为的过程,也是一种将公共教育资源转化为个人、团体、机构和系统的产业化加工的经济运作工具的趋势。教育的功利性与功利性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的功利性是教育公益性目的实现的社会价值体现,而功利性教育则是在忽视教育公益性的状态下片面追求教育的赢利性目标的经济运作。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意义是客观存在的,并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种认识发生了偏差,高校成人教育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功利性教育走向,遭到了社会广泛的非议和怀疑,严重影响了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声誉。

近几年来,人们对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认识的扭曲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行政管理层面上,由于国家对成人教育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政府管理部门机构淡化了对成人教育政策和理论的研究,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等教育机构自身也都出现了不重视成人教育的问题。在高校层面上,办学理念的不成熟导致成人教育办学方向和教育目的不明确,绝大部分高校对成人教育的功能的追求仅仅局限于实用的层面,甚至把成人教育看成是附属产品甚至是赚钱的工具。对高校成人教育在对象、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存在着界定上的混乱,更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不能很好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没能真正形成成人教育的办学特色。在高校成人教育机构层面上,大多数高校的成人教育机构由于过分依赖普通高教而过度注重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比重很小,办学机制比较单一;对普通高教移植过多,片面强调专业要求,忽视成人学员的实际需要和基本素质的提高,因而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很少有所作为;机构系统构建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教育教学层面上,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技能和重讲解轻操作的状况,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简单,考试形式呆板,教育质量难以保障,致使学历文凭不能反映学员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严重削弱了高校成人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与此同时,由于高校成人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在学员就业、工资晋级和职称评审等涉及个人经济利益方面往往起到关键作用,一部分成人学员的着眼点在于获得学历证明而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其学习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严重影响着成人教育的需求,使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教育走向有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市场。 在市场经济商业化影响下产生的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教育走向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功利化为指向,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推动了整个社会功利化的走向。功利性教育走向过分夸大了教育的工具性意义,导致实用主义盛行和急功近利思想的泛滥,这是高校成人教育的一种悲哀,但这并不是高校成人教育本身的缺陷。我国高校成人教育虽然依托高校自身的资源来运作,但其运作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向学生收费而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运行机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灵活性,经济社会中的市场供需关系在高校成人教育上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依照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高校成人教育显然具备公益性特征,但营利性与以营利为目的的概念是不同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等于学校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以营利为目的必须以营利性活动为基础,而营利性活动并不一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以学养学大多只是营利性活动而已,关键在于高校自己如何处理好成人教育功利性和公益性的关系问题。高校成人教育不排斥功利性,但不应过于功利性,高校成人教育不应单纯追求片面的功利价值,而应更多地追求成人教育本身的意义,这一点应该成为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机构和每个学习者的共识。

成功教育论文例2

高校成人教育主要是指由普通高校和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教育。在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高校成人教育是一个最有影响力的不易替代的中坚力量,其社会功利性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社会客观环境的作用,在高校成人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在较长一段时间和较大层面上存在着功利性教育走向,影响着人们对高校成人教育本体价值的认识和判断,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功能意义的发挥。高校成人教育应当发挥自身价值,更好地追求培养人才的价值意义。

一、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的含义

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是指高校成人教育的功效和利益性意义。高校成人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为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而实施的一种与穷国办大教育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形式,它是高校依托普通高等教育发展起来的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一个更丰富更灵活的部分,也是我国成人教育体系中一个最重要的部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共毕业本科和专科生一千多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累计已经超过二千万人,非学历培训工作也开始向建立岗位培训体系制度的阶段发展,高校成人教育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成人教育在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建设、提高民族素质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显示出了深远的功利性意义。

从教育学原理来分析,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调整社会结构和促进社会进步两个方面,前者主要通过改变受教育者社会集团的归属和重组社会结构来实现的,后者则是通过学校与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的互换与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的整合来实现的。高校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传播和培育人们的进取、公正和民主意识与团结、协作和奋斗精神,进而提高民族素质,维护社会秩序;高校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是通过培训劳动者而为社会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撑和智力资源的保障,同时为受教育者提供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来帮助其提高经济收人和社会经济地位川;高校成人教育由于依托普通高等教育而又面向全社会成员,因而也承载着传递和创新社会文化的功能。高校主要以扩大成人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而更好地促进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尤其是通过在职培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生产技能和适应能力,拓宽求业渠道,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社会成员扩大自身价值和优化职业生涯创造条件。普通高校发展成人教育是解决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实现社会功能的内在要求。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紧缺,普通高等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国民要求,普通高校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仍然是成人高等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因此,高校成人教育责无旁贷地担负着重要使命,并必将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主体和核心,成为学习型社会的一种重要标志。

二、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教育走向

所谓功利性教育走向是指将教育的公益性直接或间接地转变为以赢利为目标的商业化交换的教育行为的过程,也是一种将公共教育资源转化为个人、团体、机构和系统的产业化加工的经济运作工具的趋势。教育的功利性与功利性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育的功利性是教育公益性目的实现的社会价值体现,而功利性教育则是在忽视教育公益性的状态下片面追求教育的赢利性目标的经济运作。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意义是客观存在的,并早已被人们所认识。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种认识发生了偏差,高校成人教育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功利性教育走向,遭到了社会广泛的非议和怀疑,严重影响了高校成人教育的社会声誉。

近几年来,人们对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认识的扭曲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高校成人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行政管理层面上,由于国家对成人教育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政府管理部门机构淡化了对成人教育政策和理论的研究,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等教育机构自身也都出现了不重视成人教育的问题。在高校层面上,办学理念的不成熟导致成人教育办学方向和教育目的不明确,绝大部分高校对成人教育的功能的追求仅仅局限于实用的层面,甚至把成人教育看成是附属产品甚至是赚钱的工具。对高校成人教育在对象、目标和内容等方面存在着界定上的混乱,更缺乏成熟的理论指导,不能很好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没能真正形成成人教育的办学特色。在高校成人教育机构层面上,大多数高校的成人教育机构由于过分依赖普通高教而过度注重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比重很小,办学机制比较单一;对普通高教移植过多,片面强调专业要求,忽视成人学员的实际需要和基本素质的提高,因而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等方面很少有所作为;机构系统构建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在教育教学层面上,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技能和重讲解轻操作的状况,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方法简单,考试形式呆板,教育质量难以保障,致使学历文凭不能反映学员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严重削弱了高校成人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与此同时,由于高校成人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在学员就业、工资晋级和职称评审等涉及个人经济利益方面往往起到关键作用,一部分成人学员的着眼点在于获得学历证明而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其学习的实用性和功利性严重影响着成人教育的需求,使高校成人教育的功利性教育走向有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市场。

在市场经济商业化影响下产生的高校成人教育功利性教育走向以及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功利化为指向,在一定程度上又进一步推动了整个社会功利化的走向。功利性教育走向过分夸大了教育的工具性意义,导致实用主义盛行和急功近利思想的泛滥,这是高校成人教育的一种悲哀,但这并不是高校成人教育本身的缺陷。我国高校成人教育虽然依托高校自身的资源来运作,但其运作过程中主要是依靠向学生收费而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运行机制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自主性和灵活性,经济社会中的市场供需关系在高校成人教育上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依照我国《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的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高校成人教育显然具备公益性特征,但营利性与以营利为目的的概念是不同的,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不等于学校不得从事营利性活动,以营利为目的必须以营利性活动为基础,而营利性活动并不一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以学养学大多只是营利性活动而已,关键在于高校自己如何处理好成人教育功利性和公益性的关系问题。高校成人教育不排斥功利性,但不应过于功利性,高校成人教育不应单纯追求片面的功利价值,而应更多地追求成人教育本身的意义,这一点应该成为高校成人教育教学机构和每个学习者的共识。

成功教育论文例3

大学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学生宿舍度过的,学生宿舍特别是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影响深远,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养成教育功能。

一、大学生宿舍文化和养成教育的内涵

(一)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内涵一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环境中,在长期的宿舍活动中形成的,以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为主体,宿舍及周围场所为主要载体,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师生共创和共享的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1)宿舍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宿舍区的建筑、整体布局、装修配置、卫生状况、休闲空间、活动场所、文体设施、文化环境、绿化美化等物质形态。(2)宿舍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制定的、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章或条例,包括宿舍区的管理模式、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3)宿舍行为文化,主要是指宿舍成员在宿舍的各种生活方式和宿舍各种文化活动运行、发展过程存在的方式。(4)宿舍精神文化,主要指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宿舍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与文化观念,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意识、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生活观念、学识智能、道德水准、人际关系等。

(二)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基本内涵

大学生养成教育是一种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使大学生具备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和基础技能,形成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或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

它以高校为主体,在家庭、社会的配合下,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形成和发展规律,通过教育者长期培养、反复训练,受教育者自我约束、自我控制,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主要培养大学生三个方面素质:(1)大学生道德品质,即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道德品质教育;(2)良好行为习惯,即通过加强对大学生行为规范、作风纪律教育和日常管理,培养大学生的文明行为和优良作风;(3)创新思维和能力,即通过开展学术科技和创新创业等活动,培养大学生勇于挑战未知世界的求知精神和创新意识。

二、宿舍文化对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影响

搞好大学生公寓文明建设,发挥公寓的育人功能,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其思想意识、塑造其意志品质、养成其文明风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1.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政治立场的影响

当今日益活跃的市场经济和以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增进了大学生与社会的沟通和交往,大学生在宿舍里可以随时听到国内外的各种声音,读到境内外的各种图书和报纸,各种文化现象与社会思潮让大学生眼花缭乱。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单纯、社会阅历浅,各种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特别是网络上的社会丑恶现象和反动宣传,严重影响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是否具有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宿舍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对各种信息的分析、判断和接受,进而影响大学生政治立场、观点的形成。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宿舍文化会引导大学生乐于去接受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反之,则会引导大学生去接受反动、敌对的思潮和观点。

2.宿舍文化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宿舍环境文化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影响重大。宿舍成员有很多时间在一起进行饭后闲聊,睡前卧谈,激情辩论,相互影响着对方。健康向上、和谐共处的宿舍文化能使宿舍成员在交流中形成良好的心境和愉快的情感,利于彼此加深了解,建立友谊,增进感情,学会忍耐与宽容,进一步发展个人的道德情操和个人品质。相反,不良的宿舍文化则会影响大学生高尚情操的形成,如个别宿舍成员经常用粗话、脏话进行交谈,谈论一些低级庸俗的话题,发泄消极低落的情绪,极易导致整个宿舍歪风邪气上涨,低级趣味蔓延,从而影响宿舍成员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宿舍文化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

1.宿舍文化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

学习是大学生的首要任务,也是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大学生有近一半的时间是在宿舍度过的,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宿舍文化对养成大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影响重大,在学习风气浓厚的学生宿舍,宿舍成员往往充满学习热情,极易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大家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另外宿舍内活跃的氛围,也易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相反,宿舍学习风气不浓,宿舍成员不思进取,成天打麻将、玩扑克、上网聊天、谈情说爱等,也会影响宿舍内成员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自然也会影响到学业成绩的提高。另外,卫生整洁、布置合理、环境优美的宿舍物质文化,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他们的想象力,扩展他们的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试想谁会呆在一个臭气熏天的宿舍认真学习呢?

2.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

一方面,大学生在宿舍里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宿舍成员之间团结互助、和睦相处,较易培养大学生接纳别人、尊重别人和与人合作的能力。其次,宿舍成员之间、宿舍与宿舍之间开展适合青年人特点的联谊活动,如辩论赛、文艺活动、运动比赛等,能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友谊,使大学生学会与人相处,与人为善,学会宽容与豁达,还能增强宿舍成员的凝聚力。另外,宿舍成员在长久的文化互动中,可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养成良好的兴趣爱好,如宿舍里个别成员对书画、音乐、体育运动的爱好,往往也能影响到其他成员去形成相同的兴趣爱好。

3.宿舍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报告指出,教育的使命是教会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及相互之间的依存性。当前,绝大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中与同龄人交往较少,与人交往能力不强。在学生宿舍里,学生来自四面八方,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习惯,个性、脾气、爱好千差万别,宿舍成员之间难免会发生矛盾。如果宿舍成员能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就会使宿舍人际关系融洽,彼此和谐相处,在增加友谊的同时,还能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相反,如果宿舍成员因为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差异而互相闭锁、互相对立,就会造成人际关系淡漠和人际交往障碍,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三、加强宿舍文化建设,提高养成教育水平

(一)转变观念,加强组织领导

1.转变领导观念

转变领导观念是建设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前提。应该说当今各高校领导均认识到了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但有部分高校没有采取措施或几乎没有采取措施去建设健康向上宿舍文化,另有部分高校领导认为宿舍文化建设只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后勤和学生部门的事,与其他部门关系不大的错误观念。要加强宿舍文化建设,首先要转变领导观念,要充分意识到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作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统筹规划,共同实施;要意识到宿舍文化除需加强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外,也要重视大学生宿舍精神文化与观念文化建设;还要意识到建设宿舍文化必须依靠各部门齐抓共管等。只有领导的观念改变了,才可能去积极推动并建设好宿舍文化。

2.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是建设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关键。首先,要加强对宿舍文化建设的思想领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大学生宿舍文化的主流,大力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倡导体现时代精神的主导文化,用健康的思想占领大学生宿舍这块阵地。其次,要建立必要的宿舍文化管理机构和机制,将解决方向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宿舍文化建设作为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第三,要加强规划和管理,制订具体、切实可行的规划,并予以落实,解决建设实际中的问题,推动宿舍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第四,要协调各部门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理顺宿舍文化建设中各部门的关系,使各部门能在宿舍文化建设中齐抓共管、密切配合。

(二)加强建设,优化文化环境

1.加强宿舍物质环境建设

文化的表现和传播需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载体,开展内涵深刻、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有赖于齐备的基础设施。首先,高校要逐步改善大学生宿舍的环境条件、基本结构和相关设施,一方面要在宿舍建设各种文化活动设施,如先进的学生文化娱乐活动中心、体育活动中心、阅览室等,使大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在宿舍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要在宿舍建设好阅报栏、墙报、黑板报等,满足大学生的文化需求,提高大学生宿舍文化活动的品位。其次,要搞好宿舍区周边的园林绿化和过道、大厅、宿舍的布置和装饰,还可以悬挂一些中外学者或杰出人物的画像、雕塑、历史遗物或诗词警句等,这样既保证宿舍有宽敞明亮的活动场所,幽雅别致的游乐景观,还有发人深思、催人奋进、陶冶性情的文化景观。总之,整洁、美观、和谐、高雅的宿舍物质环境,会给人一种崇尚教育、科学和艺术的美好印象,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有着重大的意义。

2.加强宿舍精神环境建设

加强宿舍精神环境建设,重点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自觉建设具有精神文化内容的高层次的宿舍文化。如针对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可以举办各种讲座、演讲、辩论、报告会等,启发他们的求知欲、成才欲;可根据每个宿舍的长处、特色和兴趣举办球类、书画、乐器等各种比赛、展览等,这样既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又能加强他们的文化艺术修养;还可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把握时代脉搏,吸收社会文化精华,自觉建设高层次的大学生宿舍文化。

(三)规范落实,完善制度文化

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建设,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更需要认真落实各项制度。首先,规范宿舍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完整、严密、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使制度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是大学生宿舍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如只有严格规定宿舍熄灯和大门开关时间,才能保证作息规律正常化;只有制定学生宿舍用电管理规定,定时定量用电,或安装卡式电表管理,才能培养学生节约意识;只有制定宿舍内务管理办法,严抓宿舍卫生,开展文明寝室评比活动,才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良好的学风、校风。其次,认真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大学生宿舍文化健康发展的保障,任何规章制度只有落到实处,才会发挥应有作用,如不能有效落实规章制度,不但不能发挥规章制度的积极作用,反而会影响其他规章制度的严肃性,造成负面影响。

(四)协调整合,形成管理合力

1.要加强各部门的分工协作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靠某一职能部门或某一些人来开展,它既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相互协调,分工协作,也需要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作用。在宿舍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理顺与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有关各部门的关系,力争做到纵向指挥有力,横向配合密切,要充分发挥学校行政部门、学生党支部、团委、学生会组织的职能和作用,使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真正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真正实现各部门齐抓共管、密切配合、步调一致。

2.要充分发挥各类人员的积极作用

发挥各类人员的作用主要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选拔和培训,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在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2)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宿管队伍,宿管人员要熟知宿管各项规章制度和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和需求,善于开展工作,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和较好的执行力等;

成功教育论文例4

二、体育课中对学生的成功感培养

追求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一种现实体验和强烈的动机趋向。顾明远教授在《提高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一文中指出:我赞成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教育,让学生学到实在的知识,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的启迪。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课程的实施要依托教学过程,而教和学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评价是这一过程的关键。然而当前的中学体育教学现状是,在体育教育中重视技术的传授和学生体质的改善,轻视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情感需求、意志品质等诸多方面的培养。接下来就主要探讨对学生的成功感的培养。

(一)中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生观和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时期。对中学生来说,要完成学习科学文化,攀登科学高峰的任务,成为本世纪杰出人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会遇到许多矛盾和困难、曲折和失败,如果缺乏坚强意志是很难达到成功彼岸。社会经济的日益繁荣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不免给社会带来了更多的浮华和躁动,通过调查、观察,大部分独生子女,他们普遍存在缺乏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不思进取的竞争意识,生活自理能力差,在学习生活中形成了“强迫式”的社会现象,给中学教育带来恶性循环,直接影响了国民素质的提升。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细微的量变到比较显著的质变的过程。他们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总是由浅入深,由低到高螺旋式上升的。可根据活动的素材,充分挖掘其中潜在的心理素质教育因素,引导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一个勇敢的孩子。如从“背摔”的体育游戏入手,教育学生要学会信任他人,应该做一个心胸宽广、乐观开朗的人;又如,在“模拟盲人行走”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盲人生活的艰辛,引导学生要乐于助人,珍惜生活。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成功观念。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思想、能力、意志、情绪、态度等特征暴露特别快。比如:跳高,面对一个新的高度;跳马,支撑跳跃面对一个新的难度动作,能否超越,一目了然,立即显露。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心理特征也常常会体现出来。成功者的喜悦与得意溢于言表;失败者的气馁与沮丧、急躁与冲动、紧张的焦虑、胆怯与自卑等表现各不相同。作为教师,应迅速抓住学生思想行为充分暴露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成功与失败、顺利与挫折、长处与短处,激励他们勇于战胜困难,克服不健康的心理障碍,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识、认识、情绪及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

(二)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是成功的重要规律之一。自信心培养是对学生成功心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激发运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师应在课内外的体育活动中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尽可能使学生在运动中充分展示才能,体验运动的乐趣,获得增强体质的效益。如在进行耐久跑训练时,把学生带出运动场在校园内按选定的路线进行自然地形跑,并鼓励学生说:这样既锻炼了身体,还可以欣赏沿途的风景,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大多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他人合作,因而,在某种条件下就会产生自信心不强的现象。在体育活动中胜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是经常出现的,教学中,教师应在学生遭受挫折和失败时,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分析失败原因,利用“降低动作难度──克服心理障碍──完成技术动作”模式,使学生的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得到提高。如单杠教学,初中学生过去没有学过,教学中把技术动作进行分解,由易到难,加强辅助练习,逐步完成组合动作。

(三)因材施教

学生之间是存在各种个体差异的,对待不同的学生要区别对待。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抓住契机进行指导,对于不善于交往、胆怯、怕羞的学生,在体育课上可多安排他们参加跨栏、跳高、单杠等活动,培养勇气,树立较强的自信心;对于性格内向,甚至孤僻的学生,则多组织他们参加一些集体性活动,促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沟通与合作,锻炼交往能力。其实,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渴望,例如跳高教学中,如果用同一高度要求每个学生完成练习,就可能使一部分较弱的学生遭遇失败,失去信心。利用分层次教学法进行教学,设置不同的高度,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每当前一练习成功完成,学生就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向新高度冲击的信心,就能使学生以更大的愿望和意志力去完成下一个练习任务,用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四)激励性评价

成功教育论文例5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其中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影响尤其突出,如果把学生良好的智力比作是台性能较好的机器的话,那么非智力因素就是机器的动力。可见非智力因素(包括学习动机、兴趣、情绪、意志和个人特征等)是发展学生智力及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性因素,是牵引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在化学教学中实施成功教育,顺应学生的心理要求,能有效的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化学教学中,可借助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及实验的趣味性、直观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创造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并帮其获得成功,通过成功感的满足与刺激,来激励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兴趣,加大学习动力,逐渐促成观察、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的有效发展,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实施成功教育的做法。

1、情感的支持是一剂精神良药。

情感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俗语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爱护就像春天的雨露,润物细无声,渗透学生的心田,极大程度地鼓舞了学生的积极情感,融洽师生情谊。在教学实践中,本人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关爱学生是一剂精神良药,尤其是常被冷落的后进生,教师真诚的关心和爱护,都能激起他们积极愉快的学习情感,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到被重视而不是被抛弃。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难易,都应认真的给予分析或引导,不挖苦,不讥讽,多赞许,多鼓励,促使学生接受来自教师的情感支持的同时产生了对教师的好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化学习的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2、表扬鼓励,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成功是人人渴望的,成功的喜悦往往会带来无穷无尽的力量,只要让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快乐,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被唤起,学习兴趣就会被激发,因而学习信心倍增。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阶梯性的问题,由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尽力让他们经过努力后能取得成功。让低层生“吃得了”、中层生“吃得饱”、高层生“吃得好”,极大程度地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H2实验室制法时,当学生完成Fe、Zn、Mg分别与稀H2SO4反应的实验后,提出三个问题:⑴上述反应是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吗?为什么?⑵制H2应选什么药品?⑶制H2应选哪些仪器?由三位不同程度学生回答,均得到良好的效果。本人认为,教师应恰当地用赞美的眼光看待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应给予肯定、表扬,以激励其成功的动机。尤其是学生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后,所取得的成功更是他们愿意继续学习的动力。在教师的期待中,让学生不断地进步、成功。

3、激发兴趣,促发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在化学教学中应尽力创设条件让学生成功,让学生在成功感的激励下对学习产生兴趣,促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化学实验是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教学手段。从第一节绪言课我就注重利用实验的优势,一入门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中“魔棒点灯”己使学生惊讶万分,我有意准备几根玻璃棒让学生上台演示,在他们享受“魔棒点灯”成功喜悦的时刻,我便告诉他们:只要努力学习,以后将有更多的实验等待你们亲手完成,获取成功。这样,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另外,在课堂上多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参与阅读、讨论,并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索问题。对产生问题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或查阅相关资料独立解决,时刻让他们保留成功的欲望,享受成功的乐趣。

4、鼓励竞争,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人的意志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和自制性等方面。其中坚持性正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关键。来自教师的鼓励、集体的帮助、个人的荣誉感都能支持学生的坚持性。学期初,我以班组为单位组织协助式的学习小组,在课堂或课外开展多样化的学习竞争活动,让不同层次学生在竞争中相互扶持,互相促进。通过竞争使每位学生都乐于做学习的主人,学得开心,学得轻松。例在元素符号的教学中,为了突破熟记元素符号这一难点,我充分利用自制卡片,让学生抢答,比赛谁又快又准,效果很好。在参与竞争中既有成功的希望,又有失败的可能,动力与压力并存,通过组织竞赛使他们认识到只有积极参与和不断努力才能有更多的成功,从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成功教育论文例6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5-0121-02

教育系统是社会系统里面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同时从古到今,无论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教育都是一个普遍存在,并能对个人及整个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而这种影响是什么?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对社会政治、经济等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问题都是教育功能所要关注和所要回答的问题。因此对教育功能的研究,也是教育基本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主要从布迪厄的教育再生产理论出发,论述该理论视野下我对教育功能观的看法。

一、教育功能概念厘定

在研究教育功能之前,我们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是:什么是教育功能?关于这个问题,在教育研究领域有不同的争论。

有研究者从功用性方面来理解教育的功能,认为教育功能即为教育活动对于社会与个人的促进作用。如有研究者称“从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基本活动的定义出发,教育功能概言之也不外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两大方面”[1],也有研究者论述教育功能是“教育所能发挥的作用”[2]。可见这些论者是从教育的有用性来论述教育的功能。认为只有教育发挥正面的、积极的作用才是教育功能。这是一种“应然”的教育功能观,希望教育最大化地满足主观价值需要,满足人与社会的发展。这种观点与其说是教育功能观,不如说是教育价值观,即教育的存在的价值。

另外的研究者则从影响性方面来理解教育功能。把教育功能理解为教育活动对人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有论者称“从社会学角度上看,功能表达的是一种客观实际效果。这样,功能既包括贡献性正向功能,也包括损害性负向功能”[3]。这种教育的双向功能观,显然是一种“实然”的教育功能观,即教育活动实际对人和社会带来的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功能观只是对教育产生影响的一种描述,而不带有一种主观价值倾向。

当然也有论者对双向功能观做出批判,认为双向功能观没有对关键词“功能”做出确切的界定,导致对功能观理解的混乱。《现代汉语词典》上,“功能”解释为“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在谈论“功能”的时候,其实已经界定了我们所指的就是有利作用。研究者认为教育的贡献性没有发挥出来是受主客观条件的干扰,导致教育功能发生变化,而反对教育具有负向的影响[4]。

笔者比较倾向的是实然功能观,教育功能即教育活动实际对人和对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研究教育问题,不能只倾向研究教育所发挥的有利的、正向的作用。同时教育所产生的负向的、消极的影响也需要得到我们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这些都可以归结到教育功能研究的范畴。其实,更值得研究的应该是教育的负向功能,只有充分认识到教育的消极影响,我们才能更好地调整教育活动,趋利避害。因此本文在考察教育功能的时候,立足的是实然的教育功能观,更多关注的是教育的负向影响、教育给社会带来的消极作用。

二、教育再生产理论

教育再生产理论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教育家布迪厄所提出来的理论。在社会变化过程中,教育所产生的影响究竟是引导社会变化,还是只是社会再生产的机制?面对当时法国社会及教育现状,布迪厄试图揭示教育系统内隐含着的不公平的社会再生产机制,认为教育系统控制着文化资本的生产、传递和转换,是支配社会地位、形塑社会无意识的重要体制,也是再生产不平等社会结构的主要手段[5]。

布迪厄以“符号暴力”为逻辑的起点,认为“任何权力都发挥符号权力的作用,也就是说任何权力都试图通过掩藏构成其力量基础的权力关系来强加意义,并把这些意义强加为合法意义,都将自身的特殊的符号力量增强到那些权力关系之上。”[6]认为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符号暴力”,因为教育活动体现的是权力集团和统治阶级的意识,宣扬的是统治阶级的文化和意志,使这种统治阶级的文化能够不断再生产,维持现有统治结构的稳定,保持该种文化的一代代的传递。从某种程度来说,文化的再生产,也是权力的再生产即“符号暴力”的再生产,而这些都是通过教育实现的。

教育行为的实施需要通过教育权威来完成,布迪厄认为“教育权威是一种表现为以合法强加的权利形式实施符号暴力的权力。”那么教育机构或人怎么才能获得这种权威呢?布迪厄论述道只有他们成为统治阶级或者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受委托掌握符号暴力权力,把专断文化强加在教育上,他们才具有这种教育权威,才能实施教育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学校只是这种专断文化的宣讲所,这种统治文化的再生产工厂。从上述论述来看,教育工作所发挥的作用就是灌输。

同时,布迪厄认为教育还有一种秩序保持的作用,教育接管了使社会分层的神圣的工作。而且是两种资本的再生产,即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而这些资本的再生产通往的是权力和不同的社会阶层。从最基本的常识出发,我们知道再生产需要一定的资本基础,原本所拥有的资本多才能再生产出更多的资本,原本拥有的资本少,就只能再生产出少量的资本,而原本没有资本,那么就很难再生产出资本来。因此教育就通过再生产的这种机制,合理实现了社会原有结构和秩序的保持与延续。上层社会仍然待在上层社会,下层社会也只能在下层社会徘徊,很难跻身到上层社会。因为我们通过教育只能再生产出原有的不公,甚至扩大这种不公。布迪厄与他的合作者从1965年开始对约1 000名学生家庭背景进行调查发现“精英”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社会上层阶层。根据对来自84所高等教育机构调查资料,布迪厄也证明名牌大学的学生更多地出身于社会上层阶层,而普通大学的学生更多的是来自于下层阶层。布迪厄认为,无论是在预备班还是在名牌大学,“精英”之所以成为“精英”,主要是因为他们从各自的家庭中继承了更多的资本。貌似平等的入学考试,其实掩盖着极大的不平等。

所以从布迪厄的教育再生产理论中可以看出,教育系统所发挥的作用是专断文化的灌输和再生产,以及社会阶层结构的复制和再生产。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而不是引导社会秩序、阶层结构的变革。

三、我对教育功能观的看法

上文论述过,我赞同实然的教育功能观,即关注教育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同时教育的影响既包含对人的影响,也包含对社会的影响。因此主要从这几个角度去论述我对教育功能观的看法。

1.教育对人的影响

首先,教育对人的影响,表现在教育对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教育给人以知识,培养人的素养、技能,同时完成人的社会化,使人适应社会规范,获得社会生产技能,具有社会角色意识等等这些都是教育对人的积极影响。促成个体的完善和全面发展。这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但是在这里我想重点论述教育对人产生的消极影响。如果从广义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教育来看,教育是没有消极影响的。但是从狭义的学校教育来看,教育对人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的。从文化再生产的角度来说,教育工作是灌输,学校是对专断文化的再生产。那么对于人的发展就存在一个“蒙智”和“划一”的问题。下面将重点论述“蒙智”和“划一”这两个消极影响。

“蒙智”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蒙蔽知识和智慧。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从历史考察的角度来论述。在我国历史上,秦朝以法家思想为主导思想。在文教上焚书坑儒,依法为教、以吏为师。这就是典型的蒙智。学校教育只教授法律条例(专断文化)而不教授儒家学说或者其他百家学说。再生产的是统治文化,来蒙蔽民智。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思想基调,其他百家的思想发展受到了局限,民众以学习儒家一门学说为主,这也是专断文化的再生产,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有蒙智的作用。我们再把视野放到西方,中世纪教会学校,以神学为主要的学习内容,而忽视其他知识与智慧,也是一种蒙智的行为。某种程度来说,这种教育,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即使到了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蒙智的行为也依旧存在。资本主义宣扬资本主义的一套行为价值观,社会主义宣扬社会主义的一套行为价值观,因为思想意识冲突,蒙蔽了对不同意识形态文化的了解、认识。这些都是专断文化再生产对人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划一”就是整齐划一的意思。在教育逐渐产业化的今天,这种划一的趋势越发明显。这种划一的现象,也与蒙智有一定程度的关系。教育工作是灌输文化,学校成为文化再生产的机制,那么只有一种专断文化统治着我们学校的教学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思想的统一,导致人的思想文化划一。同时在同一种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人,划一也在所难免。这种划一的教育,磨灭了学生刚入学时候的菱角,把学生都变成一定规格的人,某种程度来说也是教育给人的负面影响。

2.教育对社会的影响

从教育再生产的角度来看,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可谓意义深远。首先教育工作是灌输专断文化,不能否认地说教育对于文化的传递和保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是教育对文化的作用。同时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为国家、社会的发展、经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再次,文化再生产、社会阶层再生产,一定程度维持了社会秩序的稳定。上述都可以归结为教育对社会的积极影响。但是,教育系统的再生产机制,导致社会阶层固化,延续和扩大社会不公平,导致社会不平衡,这是教育再生产对社会的消极作用。

我们一直谈论教育公平,但是我认为教育促进社会公平任重道远,有时教育还会加剧社会不公平。布迪厄从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的角度论述这种不公平,但是我认为,不只这两个资本,还有政治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以及家庭地域,都会导致这种不公平。教育对这些资本的再生产只会导致阶层的进一步固化,上层社会的子女仍然进入上层社会,底层社会的子女仍旧留在底层社会奋斗。社会上升的渠道狭窄而闭塞,而且这种现象越来越加剧。这是教育对社会阶层代际交替所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黄济.关于教育功能的几个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6):11-20.

[2]肖宗六.简论教育功能、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表述[J].江西教育科研,1990(4):1-6.

[3]吴康宁.教育负向功能刍议[J].教育研究,1992(6):69-70.

成功教育论文例7

本论文为江西科技学院教育专项课题“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民办高校自考综合改革的启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我国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下简称自考)已历经了30多年的发展,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进入21世纪后,自考的发展面临着许多严重的挑战和问题,如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自考生源锐减、学生学习素质偏低、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转型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对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冲击等等。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自考必须进行适时的调整,方能继续存在和发展。

如何对自考制度做出调整,近些年国内已有不少的文章进行了探讨,涉及了自学考试从理论到实践的方方面面。但是学界普遍认为以往人们对自学考试的性质、功能、定位、教育理论基础等等理论方面的研究显然不够。本文试图对高等教育的功能及其类型进行一点粗浅的探讨。

1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功能的概念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职业高等教育一起构成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谈及自考的功能,必须先从高等教育的功能说起。

1.1 功能的语义学与社会学概念

关于“功能”的含义,《辞海》的解释是:“①、事功和能力; ②、功效和作用,多指器官和机件而言;③、在自然辩证法中同结构相对,组成一对范畴。”①

对于功能的学科定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定义。与教育学关系密切的社会学就有自己的独特定义,还形成了功能分析学派。美国社会学家恩斯特·内格尔就认为功能有6种含义和用法,其中,它可以“①、用来指某一物品的可以识别的用处或功用,或者某一行为被期望的结果;②、用来指整体系统中某一事项或行为对该系统或属于该系统的各种其它事项所产生的一系列结果;③、用来指某一社会事项对维持它所属的整个系统的一定特性所做的贡献。”②

从社会学的功能定义来看,它更强调某一事项或行为对于整个系统内其他组成事项或者对于整个系统的功用、影响或者贡献。这反映出了社会科学各学科在定义本学科功能概念时的一些共性特点,即体现社会科学的复杂性和系统性。

1.2 高等教育学功能的概念

由于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教育学的功能定义就不免要强调教育在培养人的同时,对社会所起的作用。薛天祥认为:“高等教育的功能是高等教育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所具有的能力的总称。……在高等教育活动中,有三个不可分割的基本概念:高等教育、人和社会。相应地,我们认为高等教育对人所起的作用和对社会所起的作用,是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功能。”③

他还认为,高等教育对人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高等教育对社会所起的作用,也就是高等教育要促进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来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等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发展,从而发挥其培养人的基本功能。……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的一种活动领域,通过其特定的活动来促进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对社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而发挥其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功能。”④

1.3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功能的概念

既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对其功能的定义也应该从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义出发。在进行概念界定时,既要考虑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培养高等教育人才这样一个高等教育的共性,又要考虑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这样一个有别于我国其他高等教育类型的特性。

因此,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功能是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以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在培养高等教育人才和推动进社会发展方面所具有的功效以及能够发挥这种功效所具有的能力的总称。

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功能的类型

高等教育的功能类型,是指高等教育有哪些具体的功能。对此,学术界有单一功能论、双功能论、三功能论、综合功能论或多功能论等多种观点。但是,近些年来,综合功能论或多功能论的观点在高等教育学术界更为流行。

2.1 高等教育功能的类型

薛天祥在其主编的《高等教育学》一书中认为,高等教育功能的类型主要有四类:即育人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即指它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来促进人的德智体美等生理和心理各方面的发展。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体现为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方向教育,使他们效忠一定的社会制度。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通过培养各种专业人才,通过高等学校提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直接为经济服务的各种活动而实现自己的经济功能。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是指高等教育的文化传递功能。它有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指高等教育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经过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加工制造后,将现有知识变成了新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指高等教育不断地发现新方法、创造新技术、提出新理论,以引导社会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境界。这两方面构成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创新文化的功能。”⑤

王处辉主编的《高等教育社会学》一书认为高等学校教育有五大功能,即个体社会化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科技创新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该书认为,高等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即高等教育的育人功能。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指高等教育的文化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等功能。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对GDP的贡献、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个人收益、有效拉动社会投资以及加快城市化进程。高等教育的科技创新功能主要指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方面富哦发挥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面向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和提供应用性人才;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开展可以合作,形成产学研联合体;以大学为依托形成大学科技园区;高校政府、企业、社区开展各种咨询和服务⑥

2.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功能的类型

既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它也会在培养人才和促进社会发展两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其功能也应是多方面的和综合性的。但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究竟在哪些具体方面发挥作用,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其他类型的高等教育会有所区别,比如,在科研型人才培养方面,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方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就难以发挥到有效的作用。由此,笔者认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功能的类型应有五种:即育人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

(1)育人功能

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当然也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最基本的功能。这一功能主义体现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但是具体到人才的培养,自考的人才培养是有变化的。上世纪80、90年代自考主要是培养高素质的理论型和应用型人才,进入本世纪后,由于生源素质的下降,自考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2)政治功能

主要指在教育过程中,自考教育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方向教育,如规范化的公民意识和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目标等,以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政治合格人才,使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这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必须始终坚持的功能

(3)经济功能

主要指自考教育通过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和直接为经济服务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具体表现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受教育者的个人收益、有效拉动社会投资以及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方面。但是,自考这一功能的发挥是以自己育人功能的定位为基础的。

(4)文化功能

主要指自考教育在文化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发展、文化创新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自学考试教育更注重在文化基础、文化传播和文化发展方面发挥作用。

(5)社会服务功能

主要指自考教育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所起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培养面向区域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为企业和社区发展提供咨询和服务。

2.3 自考功能类型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发挥

上述五种功能类型的相互关系是:育人功能是基础目标,所有其它类型的存在都是以育人作为依托;政治功能是自考教育功能的保障,没有政治功能的发挥,自考教育就会走错方向,其它功能的发挥就会深受影响;文化功能是自考教育功能的理想目标,自考教育功能发挥的最终目的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经济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是自考功能存在和发挥的土壤,离开了经济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自考教育就会脱离社会,走向衰落。

在作用的发挥上,自考教育功能更多的时候是以几种功能同时起作用的形式存在,如自考的育人功能与文化传承功能是同时起作用的;育人功能和政治功能是同步进行的;经济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有时是交叉在一起同时起作用的等。具体来讲,自考教育在面向区域经济发展,促使农业人口转变成非农业人口,增加第三产业比重,为城镇化培养人才等方面所起的作用就是自考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同时在发挥作用。

引注

⑴、夏征农主编,《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第580页

⑵、恩斯特·内格尔著,《科学的结构》,哈凯特出版公司,1979年第2版,第522一526页

⑶、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2007年4月第6次印刷,第69页

⑷、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2007年4月第6次印刷,第69-70页

⑸、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一版,2007年4月第6次印刷,第 69-72页

成功教育论文例8

一、教育功能概念厘定

在研究教育功能之前,我们需要弄清楚的问题是:什么是教育功能?关于这个问题,在教育研究领域有不同的争论。

有研究者从功用性方面来理解教育的功能,认为教育功能即为教育活动对于社会与个人的促进作用。如有研究者称“从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基本活动的定义出发,教育功能概言之也不外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和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两大方面”[1],也有研究者论述教育功能是“教育所能发挥的作用”[2]。可见这些论者是从教育的有用性来论述教育的功能。认为只有教育发挥正面的、积极的作用才是教育功能。这是一种“应然”的教育功能观,希望教育最大化地满足主观价值需要,满足人与社会的发展。这种观点与其说是教育功能观,不如说是教育价值观,即教育的存在的价值。

另外的研究者则从影响性方面来理解教育功能。把教育功能理解为教育活动对人与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的也包括消极的。有论者称“从社会学角度上看,功能表达的是一种客观实际效果。这样,功能既包括贡献性正向功能,也包括损害性负向功能”[3]。这种教育的双向功能观,显然是一种“实然”的教育功能观,即教育活动实际对人和社会带来的什么样的影响。这种功能观只是对教育产生影响的一种描述,而不带有一种主观价值倾向。

当然也有论者对双向功能观做出批判,认为双向功能观没有对关键词“功能”做出确切的界定,导致对功能观理解的混乱。《现代汉语词典》上,“功能”解释为“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也就是说我们在谈论“功能”的时候,其实已经界定了我们所指的就是有利作用。研究者认为教育的贡献性没有发挥出来是受主客观条件的干扰,导致教育功能发生变化,而反对教育具有负向的影响[4]。

笔者比较倾向的是实然功能观,教育功能即教育活动实际对人和对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我们研究教育问题,不能只倾向研究教育所发挥的有利的、正向的作用。同时教育所产生的负向的、消极的影响也需要得到我们教育研究者的关注。这些都可以归结到教育功能研究的范畴。其实,更值得研究的应该是教育的负向功能,只有充分认识到教育的消极影响,我们才能更好地调整教育活动,趋利避害。因此本文在考察教育功能的时候,立足的是实然的教育功能观,更多关注的是教育的负向影响、教育给社会带来的消极作用。

二、教育再生产理论

教育再生产理论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教育家布迪厄所提出来的理论。在社会变化过程中,教育所产生的影响究竟是引导社会变化,还是只是社会再生产的机制?面对当时法国社会及教育现状,布迪厄试图揭示教育系统内隐含着的不公平的社会再生产机制,认为教育系统控制着文化资本的生产、传递和转换,是支配社会地位、形塑社会无意识的重要体制,也是再生产不平等社会结构的主要手段[5]。

布迪厄以“符号暴力”为逻辑的起点,认为“任何权力都发挥符号权力的作用,也就是说任何权力都试图通过掩藏构成其力量基础的权力关系来强加意义,并把这些意义强加为合法意义,都将自身的特殊的符号力量增强到那些权力关系之上。”[6]认为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符号暴力”,因为教育活动体现的是权力集团和统治阶级的意识,宣扬的是统治阶级的文化和意志,使这种统治阶级的文化能够不断再生产,维持现有统治结构的稳定,保持该种文化的一代代的传递。从某种程度来说,文化的再生产,也是权力的再生产即“符号暴力”的再生产,而这些都是通过教育实现的。

教育行为的实施需要通过教育权威来完成,布迪厄认为“教育权威是一种表现为以合法强加的权利形式实施符号暴力的权力。”那么教育机构或人怎么才能获得这种权威呢?布迪厄论述道只有他们成为统治阶级或者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受委托掌握符号暴力权力,把专断文化强加在教育上,他们才具有这种教育权威,才能实施教育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学校只是这种专断文化的宣讲所,这种统治文化的再生产工厂。从上述论述来看,教育工作所发挥的作用就是灌输。

同时,布迪厄认为教育还有一种秩序保持的作用,教育接管了使社会分层的神圣的工作。而且是两种资本的再生产,即经济资本与文化资本。而这些资本的再生产通往的是权力和不同的社会阶层。从最基本的常识出发,我们知道再生产需要一定的资本基础,原本所拥有的资本多才能再生产出更多的资本,原本拥有的资本少,就只能再生产出少量的资本,而原本没有资本,那么就很难再生产出资本来。因此教育就通过再生产的这种机制,合理实现了社会原有结构和秩序的保持与延续。上层社会仍然待在上层社会,下层社会也只能在下层社会徘徊,很难跻身到上层社会。因为我们通过教育只能再生产出原有的不公,甚至扩大这种不公。布迪厄与他的合作者从1965年开始对约1 000名学生家庭背景进行调查发现“精英”学校的学生主要来自社会上层阶层。根据对来自84所高等教育机构调查资料,布迪厄也证明名牌大学的学生更多地出身于社会上层阶层,而普通大学的学生更多的是来自于下层阶层。布迪厄认为,无论是在预备班还是在名牌大学,“精英”之所以成为“精英”,主要是因为他们从各自的家庭中继承了更多的资本。貌似平等的入学考试,其实掩盖着极大的不平等。

所以从布迪厄的教育再生产理论中可以看出,教育系统所发挥的作用是专断文化的灌输和再生产,以及社会阶层结构的复制和再生产。教育所起到的作用是对社会秩序的维护,而不是引导社会秩序、阶层结构的变革。

三、我对教育功能观的看法

上文论述过,我赞同实然的教育功能观,即关注教育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同时教育的影响既包含对人的影响,也包含对社会的影响。因此主要从这几个角度去论述我对教育功能观的看法。

1.教育对人的影响

首先,教育对人的影响,表现在教育对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教育给人以知识,培养人的素养、技能,同时完成人的社会化,使人适应社会规范,获得社会生产技能,具有社会角色意识等等这些都是教育对人的积极影响。促成个体的完善和全面发展。这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

但是在这里我想重点论述教育对人产生的消极影响。如果从广义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教育来看,教育是没有消极影响的。但是从狭义的学校教育来看,教育对人的发展是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的。从文化再生产的角度来说,教育工作是灌输,学校是对专断文化的再生产。那么对于人的发展就存在一个“蒙智”和“划一”的问题。下面将重点论述“蒙智”和“划一”这两个消极影响。

“蒙智”从字面意思来说就是蒙蔽知识和智慧。为什么这么说,我们从历史考察的角度来论述。在我国历史上,秦朝以法家思想为主导思想。在文教上焚书坑儒,依法为教、以吏为师。这就是典型的蒙智。学校教育只教授法律条例(专断文化)而不教授儒家学说或者其他百家学说。再生产的是统治文化,来蒙蔽民智。随着历史的发展到了汉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奠定了我国封建社会的主要思想基调,其他百家的思想发展受到了局限,民众以学习儒家一门学说为主,这也是专断文化的再生产,从某种程度来说也有蒙智的作用。我们再把视野放到西方,中世纪教会学校,以神学为主要的学习内容,而忽视其他知识与智慧,也是一种蒙智的行为。某种程度来说,这种教育,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即使到了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蒙智的行为也依旧存在。资本主义宣扬资本主义的一套行为价值观,社会主义宣扬社会主义的一套行为价值观,因为思想意识冲突,蒙蔽了对不同意识形态文化的了解、认识。这些都是专断文化再生产对人的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划一”就是整齐划一的意思。在教育逐渐产业化的今天,这种划一的趋势越发明显。这种划一的现象,也与蒙智有一定程度的关系。教育工作是灌输文化,学校成为文化再生产的机制,那么只有一种专断文化统治着我们学校的教学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思想的统一,导致人的思想文化划一。同时在同一种教育形式、教育内容、教育制度下培养出来的人,划一也在所难免。这种划一的教育,磨灭了学生刚入学时候的菱角,把学生都变成一定规格的人,某种程度来说也是教育给人的负面影响。

成功教育论文例9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重要研究内容,对近年来有关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进行及时整理,避免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克服该问题研究过程及内容的感性化倾向,是相当有必要的。其实自0世纪80年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起步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和探讨。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粗略统计,从989年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直接指涉文化问题研究的论文有300多篇,专著、博士论文4部,有0多部专著进行了专节研究,这凸显出这一研究问题的现实价值。但是,面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热潮,我们更需要热问题冷思考,一方面,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内涵和逻辑结构,另一方面,要对其研究的重点和盲点进行反思,这对于推动这一研究的系统化、科学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总体审视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有的学者从文化底蕴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壤之中,并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获得发展的文化动力。有的学者从文化环境的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就是指围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的文化要素的总和。进而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结构、特征、功能和运行等。有的学者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入整个文化系统进行思考,努力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大背景观察思想政治教育。有的学者是从文化整合功能视野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发挥文化整合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促使社会文化体系关系和谐、增强和提升社会自身有序性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并进而讨论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整合功能的路径选择。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体系是一个由众多衍生功能组成的复杂结构,精神文化功能是核心功能,物质文化是作用对象、外显、载体和基础,是思想政治教育引领精神文化,发挥文化建设功能的外显和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物质平台。有的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引领功能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活动对一定时期、一定社会的文化的建构、塑造和导引的作用、影响、能力及其结果[7]。有的学者甚至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的概念,认为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品类所具有及发挥的作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人的本质与整体,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之力;它是教育者借助人性通悟而启发受教育者对生活意义追问与反思所形成的精神生产之力;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文化场力对人们的影响而激发出来的意志创造之力[8]。还有的学者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9]、高校网络文化视野[0]等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上述观点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看做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内容有所交叉的系统,进而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或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定场景中去看文化,或从大文化的特定场景中去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理论内容。这就忽视和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身的内涵和逻辑结构。而本文则试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本身的逻辑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的领域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领域旨在回答研究对象及其研究范围是什么。它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概念为核心构成的一组概念体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性和专属性。要想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首先必须先了解文化的内涵。我国学者占主导地位的观念是将文化视为人类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我国学界的“文化”概念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广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义的文化观是将文化定义为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观将文化定义为意识形态。在这里,我只认为最可取的是广义的文化观。广义的文化相对于“自然”而言,“文化”即“人化”,是人活动的成果及其活动的模式。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体内容时,许多学者往往从某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进入这一领域,并研究其功能、特征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如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网络文化、文化安全的关系等。但如果仅仅局限于这种宏观和表层的研究,将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研究形式化和感性化,因此,需要从微观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进行理论建构。

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指:人类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创造的文化,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运作的过程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有其自身的逻辑结构,主要包括三个层次:()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容的有形客观存在,其表现为看得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则、原则以及技术层次等。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中最表象的、为人感知的层次。这个层次即通常所讲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第一个层次包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精神或价值以及这种精神内涵得以表达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以及过程。()思想政治意识或者观念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这第二个层次是第一个层次的萌芽及其观念化。它承担着双重的任务:一是将社会总体文化精神转换成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一个部分——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又表现客观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使客观文化发挥社会功能,即它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体系中输入和输出的双重功能。(3)运转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叫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手、脚、牙齿及其活动方式,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实施、运转方式。这个层次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中生存的方式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调整的方式。

三、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

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特点与功能的理解和把握,可以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具体内容,推动本学科领域理论体系的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差异性和流变性。不同个体和社会群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和评价存在很大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并非完全对立,而是异中有同。同样,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流变性也不是毫无连续性的变动着的,而是动中有静,变中有不变,表现为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与其他文化是相互渗透和影响的。道德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也是不可分割的,道德观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具有三大功能:认识功能、创造功能和践行功能。

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功能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认识、了解、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人们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表象的过程,而是能动地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为前提的,人们只能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结构中才能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是什么”。

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创制、完善、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规范体系等的功能。创造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将社会需要转化成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需要,并设计、选择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调整方式,而后在社会实践中创制新的规范或者改变旧有的规范,从而达到更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目的;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学者们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可以提出新的调整方法和方案,或者是吸收外域先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精华并内化到现有的理论中去,从而达到本学科理论体系的再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践行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指导人们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并推动其实现的功能。当人们选择某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行为的具体行为方式时,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及其评价便会参与决策的过程;当人们选择某项目标时,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便会做出相应的评价,从而决定取舍。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现代视角之一,是理论命题和实践命题的统一。学界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是希望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能够更好地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更好地利用科学的方法来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这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容及其逻辑结构的微观把握,它需要在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上,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进行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唯有如此,才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学科属性和独特性。

参考文献:

周琪.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再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007,(8).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006:69.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006:397.

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005.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J].理论学刊,007,().

王革慧.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J].理论导刊,007,(5).

[7]刘先进,李经纶.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引领功能[J].求实,007,(5).

成功教育论文例10

走进武昌理工学院,首先映入笔者眼帘是其风光如画的校园,一幢幢别致典雅的欧式建筑点缀在湖光山色之间。早听说该校与拥有未名湖与博雅塔的北大同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丽的校园”之一,果然名不虚传。沿成功广场拾级而上,“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事业成功”及“成功素质教育”的镀金标牌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昭示着该校的办学特色,使笔者进门就受到强烈感染。

什么是成功素质教育?该校校长赵作斌教授首先用学者式的语言给笔者做了概括性介绍:成功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促进大学生的成功为根本目的,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通过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五大体系,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修补素质缺陷,确保学生学业成功与就业成功,并为其今后的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奠定素质基础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

“搞成功素质教育,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与事业成功,让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建功立业,使学生满意、家长满意、社会满意,真正做到让党和人民满意。”作为成功素质教育的创立者,赵校长开宗明义指出了这种新型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的价值取向。

“中国高等教育的落后,不是硬件的落后,而是软件的落后,是教育理念的落后,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作为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怀着教育报国的理想,1999年在筹创中南分校伊始,赵作斌校长就提出要突破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束缚,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导学校的发展,并先后赴美、英、日等国考察,注重中外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在经过深入理论思考基础上,创立了成功素质教育这种新型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2009年1月,经过近10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专著《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标志着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的形成。

成功素质教育是否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形式?有什么特点?它与国家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创新民办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有什么关系?赵作斌校长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了笔者的提问:成功素质教育是针对传统高等教育重知识轻综合素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素质教育轻非专业素质教育等弊端而提出的。它不是仅仅在专业教育课外,以某种形式的人文知识教育、心理教育等代替素质教育,而是一种高校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模式。

“成功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是‘两个同步推进’,即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同步推进。”

“创新民办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试点项目就是以成功素质教育为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创新教育理念,实现“四个转变”,即从“知识本位”教育向“素质本位”教育的理念转变;从“灌输传承知识”向“开发内化素质”的理念转变;从专业知识教育向专业素质教育的理念转变;从片面专业教育向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理念转变。二是建立高素质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两个同步推进”。四是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提高培养质量。五是创新育人机制,实行素质导师制。六是创新学生评价制度,实行素质学分制。

该校教务处长李继宗教授,通过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向笔者解读了“两个同步推进”:

成功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在对传统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三层楼”模式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实行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同步推进“双子座”模式。其基本模式可概括为“一个目标”,即以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为目标;“两大系统”,即专业素质教育系统和非专业素质教育系统;“三大要求”,即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复合型或个性特长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四组课程”,即必修课和选修课、主修课和辅修课、基础课和专业课、理论课和实践课;“五大体系”,即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

为实现“两个同步推进”,在专业素质教育方面,强化核心课,突出实践课,通过一系列要求,强化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为核心的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五大体系”专业素质培养,实现从专业教育向专业素质教育转变;在非专业素质教育方面,将素质理论课和素质实训拓展课纳入课程体系,进课堂、记学分,从而赋予非专业素质教育“法定地位”,避免空泛化、课外活动化或仅仅只是人文知识讲座等弊端;在培养目标上,结合指导学生生涯设计,每个专业乃至每个学生确定了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进行定向培养。

为激励和促进学生自觉培养成功素质,该校每年举办一次“成功素质展示节”,作为全校学生展示成功素质的重要平台。正在展示节现场的该校党委书记郑鹏飞教授,向笔者简要介绍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素质导师制”和“素质学分制”:

素质导师制是指该校改革传统的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制度,建设一支集品德教师、素质拓展培训师、素质测评师、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五位一体”的素质导师队伍。这支队伍以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为目标,以非专业素质教育为内容,通过“五导一管”即思想引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就业指导、日常管理,引导学生克服“失败因子”,修补素质缺陷,从而实现学生工作由“管”到“导”、由“教化”到“内化”的根本转变。

素质学分制是指扬弃传统的只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评价的学分制,改用素质学分的形式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状况的测评指标体系和学籍管理制度。素质学分反映的是学生综合素质指数,包括显性素质学分和隐性素质学分,或专业素质学分和非专业素质学分,各表现为理论课程学分、实践课程学分、行为表现学分三个方面,成功素质的五大体系是素质学分构成的基本内容。正如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教授所言:“素质学分制将是对传统学分制和学籍管理制度的革命性变革,它的实施必将推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的根本转变。”

谈到如何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该校十佳教师、湖北青年教学能手张毅如数家珍:教学内容贴近时代要求,贴近社会需求,贴近学科前沿;教学手段特别是实验、实训、实习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将励志激励法(成功引导法)和失败因子消除法作为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育人方法;将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实战式教学作为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教学方法;将自主式学习法和探究式学习法作为成功素质教育的基本学习方法等等,无不让笔者耳目一新。

二、过硬的教育质量初步显现出新模式的人才培养优势

中央领导最近在清华百年校庆大会上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成功素质教育是否具有人才培养优势?该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如何?笔者走访了该校9个二级学院,走访了老师和学生,一组组数据,一个个典型,犹如一首首赞歌,谱写出成功素质教育的华丽乐章。

近年来,该校学生在学校成功素质展示节上展示的创新成果1600余项,其中,有9项国家新型专利证书;16项成果获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奖,是湖北省连续两年获一等奖的独立学院;13项成果荣获湖北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奖,领先于全省独立学院;在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省、市级奖655项。在2009年和2010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该校共有30名学生在湖北赛区获奖,其中6名学生获一等奖;2009年和2010年,在全国高校算量大赛中,该校学生共获得2项一等奖;在“首届全国高校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大赛”中,该校学生获得五个奖项;在2010年湖北独立学院测量大赛中,该校学生包揽了两个一等奖;学生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其中李小波同学一人就发表12篇;百余名学生在校外刊物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摄影、书法、绘画等文艺作品,涌现了“学生作家群”。学生方舒创作出版60多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大崩溃》,受到著名作家的赞誉。……

一串串枯燥的数字,蕴含着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曾被媒体称为三本“最牛本科生”的该校商学院05级孙志同学创下了多个“奇迹”:大学累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多次与专家一道参加学术研讨会,并作为全国唯一的在校本科生受邀参加“孙冶方诞辰一百周年经济理论研讨会”;多次获得湖北省大学生科技成果奖,并先后获得1.4万元校长特别奖学金。在给母校的留言中他深情地写道:“应该说我进校时不算是一个优秀学生,是素质导师和班级导师的点拨引导,学校的独特教育方式,使我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掘,个性优势得以发展。成功素质教育成就了我。”

该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吴开胜教授告诉笔者,学校较过硬的教学质量是与成功素质教育形成的良好学风和校风分不开的。全校学生平均到课率常年保持在95%以上。英语四、六级考试达到零作弊,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扬并被评为优秀考点。笔者走访中看到教学楼窗明几净,校园秩序井然,所见学生彬彬有礼。随行的校团委书记徐拥华介绍,文明礼貌是成功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几年来,该校基本消除了高校顽疾――课桌、厕所垃圾文化,形成了无烟校园。在该校拥有4000多个座位的图书馆,阅览室、自习室座无虚席。面对笔者的随机走访,正在查阅资料的法学0902班副班长张新平同学说:“在这里,提高成功素质、追求成功目标已经成为广大学生的自觉行动。”正是这种“自觉行动”,使优秀团队和优秀学生不断涌现。

该校商学院2005级工商管理实验班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先进班集体”称号;2007年以来,该校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4年被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等部门授予“湖北省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团(队)”荣誉称号;全校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8名学生先后获得团中央“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该校生命科学学院宫晓芳同学自强奋进的先进事迹更是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被教育部和团中央授予“全国三好学生”称号;学校也连续4次被中共湖北省委高校工委授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和“湖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高校”称号。这在一所民办高校是不多见的。

让我们还是聚焦该校的“出口”毕业生的情况吧:

笔者注意到,湖北省教育厅公布的全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有关资料显示,武昌理工学院连续5年毕业生就业率超过当年全省普通高校平均值3个百分点以上,且呈上升趋势;就业质量不断提升,超过半数毕业生成功进入大、中型企业及国家事业单位就业和考取公务员。他们中不乏像聂本勇和刘超同学分别考取最高人民法院和公安部的公务员的实例。如英语专业的徐海平同学,是2007年世界植物园大会志愿者翻译中唯一的独立学院的学生,也是在世界女排总决赛在宁波所招的4名翻译之一,还是环球雅思的教师;会计专业09届毕业生黄平面对国家电网的招聘官时自信十足,最终从众多名校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为唯一被录取的一名三本高校学生。该校学工处处长王海涛深有感触地对笔者说:“价值观、使命感、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非专业素质,在就业竞争中对成功恰能起到关键作用,学校的成功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学校即具备成功素质,一跨出校门就能适应社会,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正是凭着优秀的成功素质,该校的酒店管理和高护等专业的毕业生每年都是100%高质量就业。

明确把促进学生创业成功作为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该校的特色,也是该校的一大亮点。笔者从该校校友会了解到,该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蔚然成风,已涌现出一批资产过百万的校友,其中仅商学院2007届工商管理专业的一个班中就有5人,形成了一个校友“创业群”。如杨争国同学自2006年10月创办武汉星时空广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来,到2009年年底,已累计在武汉、长沙和南昌创办了6家公司;被同学称为“最牛内衣王”的解砾同学创办的纯派生活(武汉)科技有限公司,日前被武汉某知名集团以1200万元并购,26岁的他就跻身于千万富翁行列。面对笔者的走访,该校商学院08级学生谌哲对未来充满信心:“学长的成功经历使我感到,面对社会的挑战,拼搏精神、诚信品格等非专业素质显得更为重要。我现正在创业实验班选修,相信我扎实的专业素质加之过硬的非专业素质,毕业后一定能够驾驭环境,发现和把握机遇,取得创业成功。”

该校成功素质教育作为高校整体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没有把学生考研作为教学质量来刻意追求。然而“无心插柳柳成荫”。该校应届毕业生考取国内外知名大学硕士研究生的比例逐年提升,仅文法学院法学专业2009届两个班89名学生中,考取研究生就有30名,占总人数的33.7%。

张孜仪,该校文法学院法学0404班学生,从本科生到华中科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再到考取博士研究生,仅用了5年的时间。庄晶璇――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时顺利考取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硕士研究生。该校商科在全世界排名一直居于前列,在中国招考的对象仅限于“211工程”的高校学生,庄晶璇同学的入选打破了这一先例。

在从这里告别母校进入社会的毕业生中,成功的例子举不胜举。他们当中,有世界著名高校的博士生,有国家机关已走上领导岗位的公务员,有大型企业的高管,有创业成功的企业老板,有已经拥有文学著作、学术论文、创造发明成果等各行各业的骨干。在素质拓展基地,该校非专业学院副院长黎育松教授向笔者解读了学子们成功的原因:“在成功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下,学生综合素质可以得到全面提高,潜力可以得到更好的开发,因而更显得自信,毕业后就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取得成功。”

三、专家评价和社会赞誉折射出新模式的创新价值

该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成功素质教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几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新华社、中新社、新华网等权威媒体多次进行了有关报道,在百度等网站中输入“成功素质教育”,网页达数千万条,100多所国内外高校的领导、专家到该校考察交流,一些知名专家学者考察后纷纷题词或发表文章。这里,笔者列举搜索到的部分专家意见以飨读者:

2008年12月10日,湖北省教育厅主持了由该校完成的“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高校教学研究项目成果鉴定会。以著名学者、原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为主任的鉴定委员会专家认为:“该项目研究运用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借鉴和参考国内外相关教育研究成果和教育改革经验,结合本校办学实践,提出并创立了成功素质教育及其理论体系。这一理论对于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是对高校素质教育理论的创新。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先进性和示范性。对我国独立学院乃至一般高校都具有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经查新检索证明,该成果属国内首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009年5月30日,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陶梅生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刊发了署名文章《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文章认为,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以促进大学生成功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大学生的成功素质为根本任务,从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两大系列,全面培养学生“五大体系”的成功素质,消除失败因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符合高等教育特点和大学生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实际,对于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必将对高等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带来新鲜的血液和营养。

2009年6月7日,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陈金明教授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认为,成功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成功素质”为切入点,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明确化具体化,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方式、手段和方法,实行素质导师制和素质学分制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破解大学素质教育难题的有益尝试”,“其经验值得借鉴。”

2009年6月15日,《中国教育报》理论版刊发了南昌大学校长周文斌教授的文章《一种引发高等教育革命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文章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认为在工业经济背景下专业化特征的高等教育,是对农业经济背景下综合性特征高等教育的一次革命。在当前知识经济背景下,高等教育必然孕育新的革命:从专业教育向综合素质教育转变。成功素质教育从专业素质教育到非专业素质教育,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到个性发展,全面推进综合性素质教育,“必将对传统高等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带来全方位的冲击,从而引发对传统高等教育的革命性变革。”

2009年11月3日,教育部国家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周满生在《中国教育报》理论版发表署名文章《大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全面创新》,对成功素质教育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他认为,成功素质教育从素质的内涵挖掘入手,揭示素质教育的本质,探讨成功的本质及其规律,赋予素质教育新的价值取向,创立全新的大学素质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既是“具有突破意义的理论创新”也是“具有样本意义的实践创新”。2009年11月,著名教育家、中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教授率20余名博士生来到中南分校,专程就成功素质教育进行为期一周的调研。潘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成功素质教育办学理念理论有创新,实践也做得很好。”他希望该校成为一所以成功素质教育为特色的高水平的大学,在成功素质教育的培养下,使得更多学生将来成为社会的成功者,并欣然题词:“祝贺成功素质教育实验成功。推进素质教育,引领学生成才”。

成功教育论文例11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最近,读了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校长赵作斌教授的学术专著《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让一直为大学素质教育的现实困境和未来走向而心忧的我有了一种释怀的感觉。

素质教育目前已经在各个大学普遍推广,最为普遍的实践形式是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但不可否认,通识教育并不等于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也只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方面仍缺乏重大突破,多停留在理念的层面而未得到很好的落实和深化。如何破解素质教育这一难题?《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一书,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成功素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切入点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阐明了素质、素质教育的定义与特征、素质与知识、能力的关系。它还对“成功”进行了重新解读,创造性地提出“成功”与“素质”嫁接,以“成功素质”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学校以提升学生的成功素质为培养目标。这既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即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也体现了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的要求,解决了素质教育实现“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问题。

二、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明确化、具体化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明确提出了大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即培养具有成功素质的人才,而且对成功素质的结构给出了清晰而系统的界定。这一探索将素质教育的目标明确化和具体化了。赵先生对成功素质结构的分析,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目标:一是按照两分法,成功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二是按照五分法。成功素质包括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这五大体系。这样清晰而具体的目标,无论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都易于理解和把握并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实施。为了进一步提高成功素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该书还根据教育需教人“成人、成才、成功”的要求,将大学生的最终成功定位为教育的终极任务,并且将大学生的成功分为依次递进的四种,即学业成功、就业成功、创业成功和事业成功。反观我国现在的一些高校,依然沿袭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一教育目标,就显得有些缺乏时代性。这些年来,国家反复提倡高校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而赵先生著作中提出的培养学生“五大体系”的素质因子,不仅包括了创新精神等品质素质和实践能力等能力素质,还包括了知识和方法等素质。

三、把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目前,我国大学实施的通识教育或人文素质教育都是在不改变原有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而进行的补充形式教育,它是一种“嵌入式”教育,并没有和专业教育完全融合。而且通识教育主要存在于本科教育的前半阶段,和专业教育造成了明显的分界线,成为与之相割裂的教育。大学素质教育要取得长足发展,就不仅要解决好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问题,即全面改造专业教育,而且要整合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强调要加强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两大系统的教育,且将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需要同步推进,即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里,该书又对两大系统的教育内容进行优化组合、合理安排,使之同时进入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从而有效保证了两大系统教育的实施。这两大系统的教育对我国现行的大学专业教育进行了全面改造,不仅解决了传统专业教育分科过于精细和知识面狭窄等弊端,而且是对大学素质教育实践模式的新探索。同时,《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主张的成功素质“五大体系”是对现有教育的一大变革,即在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里又分别贯彻实施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等五大体系的教育。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关于人文与科学的知识、思维、方法、原则和精神的教育,实则是关于观念、品格和知识的教育,这是包含在成功素质教育的“五大体系”之中的,而且是核心部分。因此,可以说,“五大体系”的素质教育真正体现了对素质的全面培养,有效打通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隔阂。

四、实施素质学分制和素质测评体系

目前的素质教育评价中,存在评价体系缺失或者有评价却得不到落实的情况,使得素质教育很难得到实质性的推进,以至高校“考级、考研、考证”过程中出现了新的应试教育。《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则明确提出并实施了素质学分制和素质测评体系,这是素质教育具体实施的中心环节,是推动素质教育实现其目的的关键,也是破解素质教育评价难题的有益尝试。它弥补了大学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方面的缺憾,填补了这一空白,这一开创性的措施是对高校测评体系的重大变革。所谓素质学分制,是以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为目标,用素质学分的形式来记录学生素质发展状况的学生评价和学籍管理制度。与素质学分制相对应的是素质测评体系,它变革了传统意义上的单纯以学生课业成绩或文化知识为测评内容的测评模式。素质测评不是为了甄别和排名,而是为了让学生打好素质基础,弥补素质缺陷,发挥优势素质,促进其素质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