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四年级册科学

四年级册科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1-08 16:21:59

四年级册科学

四年级册科学例1

两个班级的学生都喜欢实验,但孩子们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于观察不仔细,实验无序操作,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也常常使学习任务难已按教学计划完成,逼迫老师调整课时;而且学生在作业习惯方面较差,特别是课外布置的收集资料、观察任务大多不能自觉完成,导致期末考核评价差异较大。

本期改进措施:1、课堂常规常抓不懈,强化训练(提问、猜想、设计、验证、分析、结论)形成科学课堂教学的模式。2、强化四人小组的合作学习模式,养成良好的探究素养;3、加强每单元课堂作业与课后观察、调查作业的检查评价;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教材分析:

1、本册教材主要内容特点及设计思路《科学》四年级下册包括《电》、《新的生命》、《食物》、《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

《电》单元包括用电安全事项、点亮我的小灯泡、简单电路、做个电路检测器、导体和绝缘体、做个小开关、推测4接头和6接头接线盒的电路连接方法、电池和灯泡的串联和并联等十分丰富的有关电的内容。

《新的生命》单元以观察油菜花为引子,展开了花的专题观察,从对花的构造的研究过渡到对果实和种子的研究,又从植物的繁殖方式延伸到观察动物的繁殖活动。

《食物》单元突破了学科的界限,紧紧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探索食物的营养成分、观察生和熟的食物、变质的食物,讨论储存食物的方法、获取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等活动,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以食物为主题展开研究。

《岩石和矿物》单元则将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主要目标,把对岩石和矿物的观察和描述作为基础活动,采取分类、猜测和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岩石的形成和变化原因。教材总的特点仍是以活动为主线,以结构为连接,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教材的外线是活动,内线则是追求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2、本册教材在设计思路上主要体现了以下特点:

(一)、适当扩大单元规模,使学生能够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深入研究。四下教材在呈现方式上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大单元的模式,这是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前提下做出的改进。新教材理念追求的是“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探究活动,这对激发学生持续的研究兴趣、经历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以及实现科学教育目标的多元整合都是十分有利的。大单元的设计,可以使学生在持续一个月的主题学习中学习兴趣不断得到激发,探究活动不断深入,学习活动能够向着更多、更广阔的领域拓展,获得更为全面和丰富的学习体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活动之间的结构联系,促使学生不断产生新的问题,以问题推动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

(二)、更加注重科学素养的培养,探究方法不断丰富。在三年级的科学教学中,强调科学探究始于观察。确实,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总是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心。科学上的发明、发现也往往正是由观察迈出的第一步。所以把观察作为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个重要方法加以强调是完全正确的,也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随着科学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探究的方法自然应该得到不断丰富。其中的猜想和推测,是科学研究过程中两个重要的环节。本册教材在这两方面就是有所侧重的。随着探究方法的丰富,探究的模式也跟着丰富起来:如观察-统计-比较-分析-结论、观察-假设(推测)-验证(测量、实验)-分析-结论等。

(三)、加强对学习主体的研究,构建以儿童心理发展为线索的科学探究体系。本册教材是以儿童的心理发展为基础构建的,所有的活动都在对儿童认识问题的规律和特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设计的。具体说,就是活动设计充分遵循了儿童认识发展的顺序,从学生们可观察到的微小变化开始,从关注学生身边的事物开始,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努力促进他们去建立自己的观点和概念。

一、教学措施:

为了较好完成本学期的教学目标,突破难点,解决重点,结合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教学措施:(老师和学生同时遵守)

1.课堂常规有序:课本、笔记本摆放在书桌角上,边边重合,文具盒摆放在自己的正前方,铃停准时上(下)课,互不侵占时间。

2、课堂中随时评价给分:加分内容(发言、倾听、猜想、敢于提出不同意见、合理的建议、创新的设计等),进行及时评价反馈,让学生即时掌握自己的平时情况。

3、实验实行评分考核:为了使每位学生的能力都得到发展,实行小组长、实验员、记录员轮流制,实验记录考核制.

4、要求学生平时多观察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且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或几个生活问题,最后写成科学小论文,真正实现科学的生活化。

5、实行单元一练的课堂作业,及时批改,让学生养成及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而且作业也实施星级评定。

二、教学进度安排

周课题单元

1宣传考核评价方案(1课时)电

2《电和我们的生活》《点亮我的小灯泡》

3《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电路出故障了》

4《导体和绝缘体》《我来做个小开关》

5《里面是怎样连接的》单元练习

6《我们选择了什么》《油菜花开了》新的生命

7《各种各样的花》《花、果实和种子》

8《豌豆荚里的豌豆》《把种子撒播到远处》

9《萌发的种子》《动物的卵》单元练习

周课题单元

10《一天的食物》《我们的身体从食物中获得什么》食物

11《吃什么和还吃什么》《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12《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食物包装上的信息》单元练习

13《各种各样的岩石》《进一步观察岩石》岩石和矿物

14《岩石的组成》《怎样观察、描述矿物》

15《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岩石、矿物和我们》单元练习新晨

四年级册科学例2

新教科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1第一单元“天气”知识点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观察的重要数据。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量)(风向和风速)。

4、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

5、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

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我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9、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11、云实际上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层云通常是(灰色)的。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积云)通常与晴好天气相联系。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2、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使用了(晴天)、(多云)、(阴天)等来描述和记录云量的观察。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云量超过(四分之三或覆盖整个圆面)就是阴天。

13、动植物也能预报天气,如:(1)松果在干燥晴朗的日子鳞片会打开,相反,如果松果的鳞片紧闭,则表示即将下雨。

(2)蜻蜓要下雨时会低飞。(3)蚂蚁要下雨时会搬家。

14、空气质量预报分为5级;

舒适度指数预报分为7级;紫外线强度分为5级。

新教科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2第二单元“溶解”知识要点

1、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质从水中分离出来。

2、过滤的过程:将滤纸对折两次后,沿着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

让漏斗颈的底端紧贴烧杯内壁。

过滤时倒入液体时,要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3、溶解指物质(均匀地)、(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

4、高锰酸钾投入水中时:会像小蝌蚪一样出现紫色的尾巴,然后慢慢沉入水底,一点点的向水中扩散。

搅拌后:高锰酸钾均匀的溶解在水中,不能看到它的颗粒。

5、把食用油加入水中,食用油会(浮在水面上),说明食用油(不能)溶解于水,在食用油和水的混合物中加入少量洗洁精,振荡后,食用油(会变成乳状的液体),这说明(食用油在加入洗洁精后可以溶解)。

6、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7、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的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8、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是否被搅动)有关。

水果糖在水中快速溶解的方法:①搅拌②加热或者用热水③碾碎。

9、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10、水能溶解(固体)、(液体),还能少量的溶解(氧气)、(二氧化碳)。

11、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如100毫升水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12、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可以用(蒸发)或(加热)的方法进行分离。

1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内焰)、(外焰)、(焰芯)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14、浓盐水的底部有未溶解的食盐,可以用(加热)的方法让它溶解。

15、食盐溶解与水的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16、酒精灯使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1)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使用酒精灯。

(2)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3)用完要熄灭时,应该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要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17、酒精灯中的究竟万一洒出后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18、青少年应该饮用的水是(生态水)。

实验一:制定一个“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的研究计划。

要研究的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

研究地准备(实验材料):量筒、天平、小匙、搅拌棒、食盐、记录单。

研究方法:1.用量筒取100毫升的水倒入杯中。2、用天平把食盐分成两克一份。3、把第一份食盐用小匙投入水中,并用搅拌棒轻轻搅拌,使食盐完全溶解。然后再按照这样的方法投入第二份、第三份、第四份……直到加入的食盐不能再溶解为止。4、统计一共溶解了多少克食盐,并填写记录单。

经过运用实验计划,最后你得出的实验结论是:100毫升水能溶解大约36克食盐.

实验二:描述实验过程

食盐在热水与冷水中溶解的快慢一样吗?不一样。

要想证明对这个问题的猜想,你选用的实验材料是:热水、冷水各一杯、两份同样多的食盐

在这个对比实验中只有 冷水、热水 一对条件是不一样的。

实验过程:取相同多的热水和冷水各一杯,将两份同样多的食盐同时放入水中。

实验想象:放入热水中的食盐溶解快,放入冷水中的食盐溶解慢。

实验结论: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快。

这个结论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是:用热水冲感冒冲剂比用冷水冲溶解快。

实验三:除了利用搅拌、加温外,还有可以加快水果糖溶解的方法。请根据下面的提示结合你做过的一种实验描述一下。实验材料:水果糖2块、杯子两个、水、锤子1把

实验过程:把一块水果糖用锤子碾碎,将碾碎的水果糖和另外一块水果糖分别同时放到盛有水的杯子中。

实验现象:碾碎的水果糖放进水中就开始融化了,溶解比较快;整块的水果糖则融化得很慢。

实验结论:碾碎可以使水果糖的溶解加快。

新教科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3第三单元——声音知识点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3、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4、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5、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音高)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一个量。

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6、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

)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7、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8、耳朵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组成。

耳廓的作用是(收集声波)。

9、(过高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所以我们尽量远离这些声音,有时需要(捂住耳朵)或(戴上保护装置)。

10、描述人感受声音的过程: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发生震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引起鼓膜振动。

耳朵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11、使发声罐发出的声音变轻地方法:用手捂住发声罐、用纸包住发声罐。

12、人们生活中减少噪音的方法:安装双层玻璃、安装汽车消声器。

14、应用题: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弹拨,橡皮筋拉的紧,声音就(高),拉得松,声音就(低);

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就(强),轻轻拨,声音就(弱)。

试验一:以小组为单位,探索通过改变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尺子发出的音高的变化:

我制定的研究方案:

四年级册科学例3

班级:

姓名:

注意:卷面整洁、字迹清晰,答案详见教材。

1.

我们生活的世界有着各种各样的(

)。

2.

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可以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

)有没有发生变化。

3.

运动的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

)和(

)来描述。

4.

把物体运动的路径连成线,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

)。

5.

)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

)越快。

6.

同一种物体,

运动时速度越快,(

)越大。

7.

自然界中,有些物体的运动速度非常快,适合用(

)作单位。

四年级册科学例4

本节课所需课时为1课时,40分钟;

《小车的运动》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一切都在运动中”单元的第4课,让学生在学习了《运动的方式》的基础上,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展开具体的探究活动,需要课时为一课时。教材中,以学生喜爱的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过程提出问题:小车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针对问题,提出各种假设,采用“控制变量”方法来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提高科学素养。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是很感兴趣的,每次上科学课,他们都是非常高兴的,因为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知识,而且上课经常会有一些视频、动画等,他们很喜欢。虽然他们对一些事物有了前概念,但有的是错误的,有的是正确的,必须让他们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收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收集证据。

能够通过测量收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意识到科学方法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小车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相关结论。

教学难点:能够使用“控制变量法”搜集证据;知道什么是“变量”、怎样“控制变量”。

五、板书设计:

小车的运动

与拉力有关。拉力大,小车运动得快;拉力小,小车运动的慢。

与小车的重量有关。与路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六、教学资源与工具:

1、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2、资源准备:课件PPT、实验记录单、小车、绳子、钩码、秒表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家有车吗?有车的请举手。在生活中,我们已经离不开车了。 这一节我们来研究车的问题——小车的运动,(幻灯片)

汽车在奔跑中有时快、有时慢,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帮老师想一想

师问:那小车运动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板书:小车的运动)

师:有了问题,大家来发表一下各自的意见吧。

生1:可能与路面的光滑程度有关。

生2:可能与小车的重量有关,可能小车越重,运动的速度越慢。

生3:可能与风向有关,如果顶风的话,小车运动就慢,如果是顺风,小车运动就快。

生4:可能与拉力有关,拉力大小车就行驶得快。

生5:可能小车的外型有关,流线型的车子可能滑出去的距离比较远。

生6:可能与车轮的多少有关,车轮越少运动的速度就越快。

生7:可能与车轮和小车的摩擦力有关,摩擦力大了小车速度就慢。

(在学生假设的过程中板书:与风向有关、与路面的好坏有关、与载重有关、与外型有关、与拉力的大小有关、与车轮的多少有关等各种假设。)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假设,老师真的很佩服你们!这些条件都有可能对小车运动的快慢产生影响。如果想知道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需要干什么?

生1:动手进行实验。

生2:用实验来证明。

生3:用事实说话。

师:如果这些假设都要我们现在全部证明的话,可能时间来不及,怎么办?

生1: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或者是几个假设进行研究。

师:我们就来看看同学们都对哪些假设比较感兴趣,同时又要能够便于我们今天在课堂上进行研究的问题?你们小组愿意研究哪一个因素可以先商量一下,然后把你们的意见告诉我!

学生汇报并选择:可能与拉力大小有关这个因素进行研究。

(二)、依据假设,进行分析

师:现在我们有了需要研究的问题,要证明你们的假设,请你们小组内根据记录单,设计实验,等会交流,汇报。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帮助。

师:你认为可以改变的条件是什么?保持不变的条件是什么?

生:进行汇报,其他组同学进行补充完善。教师适时用幻灯片展示说明。

生1:实验必须要多做几次,一次实验可能还不能说明问题。

生2:在实验的过程中分工要明确。谁记录,谁测量、谁实验。

生3:我觉得在测量小车运动的快慢的时候,要有一个标准,所用的时间和运动距离的长短才算是小车运动的快慢。

师:你的意见非常好,你们觉得在实验的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生:定好起点和终点。

生1:小车运动的距离不能超过终点。

生2:小车运动的时候不能用力去推,应该让它自由运动。

生3:计时要从小车从起点运动开始,到达终点时停止。

生4:我们获得多个数据时,要取中间值或平均值。

师:真不错,大家都同意吗?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希望大家在实验中能引起重视,注意操作的规范性。并完成实验记录单,请同学们打开桌面上的实验器材,现在我们就开始做实验吧!

(三)、合作探究,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完成各自实验记录单。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

师:大家的实验完成的如何了?哪位同学来汇报一下?

生1:我们的研究的内容是:小车运动的快慢与拉力有关。在实验中改变的是小车的拉力,也就是钩码的数量,保持不变的是小车的载重量与运动的距离。在实验中我们取的是它们的平均数,得到的数据是:第一次放1个钩码(

)秒、第二次放2个钩码(

)秒、第三次放3个钩码( )秒。我们的结论是:小车的拉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

请两个小组上台汇报。

师:你们有什么要补充的?

师:在实验的过程中可能数据会有一定的差错,但重点是我们应该学会如何去进行研究,出现差错并没有什么,只要多做几次实验,找到错误的原因就行了。

师:那我们来看,今天我们刚开始的预测经过实验验证都是正确的,真厉害,但是能不能说所有预测都是对的啊?是的,还是要通过实验等方法验证。

(四)、教师总结,进行评价

四年级册科学例5

【教材简析】

《听听声音》是《声音》单元的起始课,声音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教科书通过“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这两个活动展开,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关注身边的声音世界。

“听听周围的声音”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认真倾听,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能感受到它。

“描述你听到的声音”板块,通过用科学的词汇将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并能对声音进行简单分类。通过对声音的描述,可以了解学生对声音原有的认识,激发学生想要更多的了解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声音问题的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声音的存在,这对本课学习打下了良好的生活基础。

对于声音,虽然学生非常熟悉,但并没有真正思考过关于声音的问题。没有思考过他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这些声音又是通过什么物体发出来的,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障碍。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教学单元第二课时的内容,是继《听听声音》之后,进行的又一项关于声音的研究。当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我们观察一个发声物体时,

我们常常看不到这个物体的振动。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多个物体发声时的状态,为学生提供观察发声物体振动的机会。

聚焦板块围绕“这些声音是怎样发生的?”这个问题,开展全班讨论,了解学生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前概念。

探索板块,主要通过两个活动,实践揭示声音的本质。活动1: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的状态,初步理解“振动”的含义,并初步在物体发出声音和物体的振动之间建立联系;活动2:观察钢尺、鼓、音叉等更多物体发声时的状态,进一步确认振动与物体发声的关系,物体振动时会发出声音,停止振动时就不会发出声音。

研讨板块,先通过问题引导研讨,用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突出科学的本质。然后猜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振动的认识。

拓展板块,以阅读资料《我们的发声器官》来介绍人的发声器官声带,以及声带的发声原理,拓展学生的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的产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物体由于振动产生声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他们觉得敲打、碰撞、摩擦……是物体发出声音的直接原因,他们关注的是什么动作使物体发出了声音,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缺乏深入的探究声音现象的本质。所以在设计整个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理解水平。

3.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材简析】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的第三课。教材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聚焦。教材通过让同学们听鼓声,观察鼓面振动,提出今天的核心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第二部分:探究。通过对比真空和空气状态下同学们的声音体验,知道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通过比较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和不靠近桌面听到的声音,知道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通过观察音叉在水中的现象,听在水槽璧上的声音,知道声音也能在水中传播。第三部分:研讨。通过几个小问题,和同学们一起探讨,加深对于声音在物质中传播途径的掌握和理解。第四部分:拓展。通过制作土电话,玩土电话的活动,让同学们加深对于声波的理解,感知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的。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声音的产生和声音的变化,但由于声波的不可见性,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仍然很难理解物体振动会发出声音,而振动又可以引起周围物体的振动,从而使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同时也很难理解声音的传播能穿过空气等物质。虽然很多学生知道“声波”这个词,但对于真正描述什么是“声波”,“声波”的特征等,这部分概念仍然是空白的,这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并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本节课要研究耳是怎样使我们听到声音的呢?

聚焦板块,通过“耳朵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这一问题的思考讨论,从而了解学生原有的认识。

探索板块,向学生介绍耳的结构,让学生推测耳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它们在帮助我们听到声音的过程中起到的作用。通过学生的活动了解耳郭的作用,及模拟记录鼓膜在远近、强弱不同声音作用下振动的状态。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进一步理解耳的结构和功能。对耳郭和耳膜结合实验说出他们的理解。通过观察听诊器,了解其工作原理。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耳朵的认识大多只停留在它的外部特征以及它是一个重要的人体听觉器官等一些浅显的知识上。至于耳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各部分都有什么作用,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大部分学生不清楚。

5.声音的强与弱

【教材简析】

声音的强弱是声音的一个重要属性。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将用不同的力度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和橡皮筋,用不同的力度敲击鼓面,探索影响物体发出强弱不同声音的本质。学生通过观察不同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的声音的强弱不同,从而认识物体的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是在学生收集了多种物体振动幅度不同时,发出声音强弱也不同的信息对比中实现的。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声音已有了基础性的认识。他们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传播并且人耳如何接收,也学会了对多个发声物体进行观察、记录,寻找规律。那为什么我们会听到各种强弱不同的声音呢?这些强弱不同的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同样也是四年级学生非常乐于探究的问题,让学生将“物体的振动状态”与“发出声音的强弱”联系起来是本课的重点,借此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并且提高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

6.声音的高与低

【教材简析】

本课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中的第6课,是在学习了第5课研究了声音的强弱的有关内容后,继续研究声音的另一个属性——音高。敲击钢片琴和吹口琴都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并通过观察,学生们可以猜测到音高可能跟物体的长短、薄厚有关。学生将采用改变钢尺发声部分长度的方法,让钢尺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来发现物体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时,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揭开音高的秘密。

【学情分析】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振动的幅度决定着声音的大小,学生研究声音时,已经开始将听到的声音与物体的振动联系起来。在本课,学生将通过多种探究活动,去认识声音的另一个基本属性——音高。

7.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振动的幅度决定着声音的大小,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声音的高低。改变物体振动的方式可以改变它产生的音高和音量。本节课学生将通过弦乐器发现更多影响物体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因素。

聚焦板块通过玩乐器,初步体验初步体验弦乐器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引出研究弦的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发现影响弦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不同因素。通过探索活动学生会发现,弦的粗细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粗,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细发出的声音越高;弦的振动部分长短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弦的松紧会影响弦发声的高低,弦越松,发出的声音越低,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弦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弦的音高和弦的粗细、长短、松紧都有关系。

【学情分析】

不少学生在乐器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拨动不同的弦,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手指按压再不同位置拨动弦,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甚至有的学生还知道了可以通过改变弦的松紧,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但是,对于具体是什么因素影响物体发声的高低,学生的认识不明确。

8.制作我们的小乐器

【教材简析】

《制作我们的小乐器》是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最后一课,该内容适合运用工程设计思维进行教学。教材分两部分内容:设计自己的小乐器;设计和制作自己的小乐器。这两部分内容如果都要展开,一节课的时间是不够的,于是尝试着运用STEM的理念与工程设计的思想,通过创设情境把项目要求、自主实践及交流反思这几个环节融合在一起,最终希望孩子初步经历从设计、制作、调整、展示的完整的制作自己的小乐器的过程,建构起改变物体的属性可以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这一概念,同时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科学和技术密切结合起来。

【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课内完成“制作我们的小乐器”的任务,实践部分应该是足够的。安排学生们在课内充分思考、充分讨论,要求必须有一个具体可实施的做小乐器的计划,鼓励他们及时完成简易“设计图纸”,能完成制作和调试,最终把小乐器改进,让它演奏出动听的乐曲。

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教材和学情分析

1.感受我们的呼吸

【教材简析】

《感受我们的呼吸》是《呼吸与消化》单元的第一课,为后续《呼吸与健康生活》和《测量肺活量》两课的学习打基础。在本课中,学生通过感受呼吸的过程及用简单装置模拟人体呼吸,认识参与呼吸的人体器官,发现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板块通过一张儿童在水底下憋气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呼吸的思考及探究兴趣:无论白天晚上,我们时刻都在呼吸,不间断地呼吸是一项重要的生命活动。这是为什么呢?并呈现了一幅人体呼吸器官示意图,帮助学生思考与表达,同时为后续探索与研讨环节做辅助。

探索板块分两个活动层次,第一次层次引导学生用感官体验呼吸过程,理解呼吸包括“一呼一吸”,同时通过用手摸的方法发现呼吸过程中胸腔与腹部的变化。第二层次活动用人体呼吸模拟器模拟人体的呼吸,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变化,激发探究呼吸奥秘的兴趣。

通过研讨活动,引导学生梳理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信息,知道参与呼吸的器官及其作用,并期望学生在此基础上对呼吸产生进一步的研究兴趣。

【学情分析】

在二年级下册《我们自己》单元中,学生从身体结构入手,逐步发展到对感觉器官的认识,并能用看、摸、听等方法,探知自己身体内部的情况。此外,学生对于呼吸有许多经验性的感性认识,他们能感受到鼻子、咽、喉在参与呼吸,知道呼吸需要空气,甚至有部分学生知道呼吸是为了得到氧气。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于“为什么要呼吸”、“呼吸时人体外部和内部是怎样变化的”、“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是模糊的、不完善的。在学习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要经历自身体验观察与模拟实验的实践活动,通过观察、描述、交流活动发展对呼吸系统的新认识。

2.呼吸和健康生活

【教材简析】

通过前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人体进行呼吸其实就是一个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包含呼气和吸气。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对不同状态下呼吸次数进行统计和分析,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引发对健康生活的思考。

聚焦板块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问题“我们在不同状态下,呼吸会发生什么变化”。

探索板块主要是学生通过统计、分析不同状态下的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发现运动可以改变人的呼吸次数,用可靠的数据来说明人体运动量越大,呼吸次数增加得越多。通过阅读资料,了解到呼吸的过程其实就是气体交换的过程,知道运动后呼吸增加的原因是为了加快气体交换,保证正常的生命活动。

在研讨板块,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认识到人运动后会加快呼吸次数,知道锻炼可以增加肺功能,使我们人体更健康。同时通过测量脉搏初步了解伴随着呼吸次数的改变心跳也会随着改变,明白人体的器官是协同作用,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拓展板块,通过资料阅读明白肺是人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是可以通过锻炼增加的,所以经常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

【学情分析】

学生在平时锻炼的过程中,已经有了这样的经验:剧烈运动后呼吸会变得急促。甚至有的学生就已经知道了运动量越大,呼吸会愈急促这个规律。但是,对于有些活动也会减缓呼吸需要教师点拨,而对于用确切的数据来证实自己的感受是学生没有经历过的,且正确的测量呼吸次数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3.测量肺活量

【教材简析】

《测量肺活量》是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的第三课。本单元分成三部分内容,分别是关注呼吸与健康的关系、研究食物对生命健康的重要性、探索食物消化的过程和变化,本课是第一部分的最后一课。学生在测量肺活量的活动中,收集、处理科学合理的数据,分析、反思自己的健康指数,树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健康的意识。

聚焦板块通过比较吹哨子时间的长短,引出什么是肺活量,从而聚焦本课的主题:测量自己的肺活量。探索板块通过测量自己的肺活量,明确肺活量如何取值,分析自己的健康指数。研讨板块通过对两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能增强体质,提升肺活量。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感受我们的呼吸》和《呼吸与健康生活》,已经了解了人体基本的呼吸系统的结构与作用,运动可以使呼吸加快,知道肺在呼吸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前面两课的基础上再学习《测量肺活量》,在认知上是比较合理的。当然学生在体育课上也会对肺活量进行测量,这是教学可以利用的点,但是对于“肺活量是指什么”,“如何选择肺活量值”,“对人体的健康有什么意义”还需在课堂上加以引导。尤其是肺活量与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认识,还需建立在体育锻炼,加强肺部功能的基础之上。

4.一天的食物

【教材简析】

《一天的食物》一课是《呼吸与消化》单元消化部分的起始课,学生通过记录一天吃的食物,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学习收集和整理有用信息,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一日三餐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食物。在记录、整理和分类活动中,使学生发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是丰富多样的,为后续探究食物的营养,合理饮食健康生活做铺垫。

聚焦板块展示的食物图片隐含着人的食物构成是“丰富的”,呈现的问题“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回忆一天的食物,为探究活动做铺垫。

探索板块主要有两个层次活动。第一层次引导学生记录一天的食物,通过统计小组或全班学生的食物,发现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第二层次引导学生确立分类标准,给食物进行不同的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再次体会食物的多样性。

研讨板块引导学生梳理探索活动中获得的信息,发现一天中所吃的食物是非常丰富的,并认识到食物的分类方法是多样的。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了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障,要想满足身体对营养的需求,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关于食物,学生在以前的生活与学习中有着较多的体验,这些体验都会构成本单元学习的基础。但孩子们对于食物的关注常常是零散的,想到和遇到的问题多是喜欢吃什么、吃的是什么等问题,即使涉及饮食健康问题,得到的解释也不尽全面。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孩子们尝试用一种与以往不同的眼光来看待“食物”,发现食物与人体生命活动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发现食物自身会发生奇妙的变化。

5.食物中的营养

【教材简析】

《食物中的营养》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年册第二单元《食物》中的第二课。学生在之前已经对一天中吃过的食物进行调查、统计和分类,发现人们一天需要吃很多不同的食物来保持身体健康。本节课,将对食物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认识到人们一天需要从食物中获得丰富的营养,是让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均衡的基础。

聚焦板块通过提问“每天我们都会食用种类丰富的食物,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呢”来了解学生的最初想法,并引领学生思考食物有哪些营养。

探索板块,设计了检验淀粉和脂肪这两个简单的实验。运用碘酒和淀粉发生变色反应的原理来鉴别食物中的淀粉;运用脂肪在白纸上擦一擦或者压一压会产生油渍的原理来鉴别食物中的脂肪;在教师或成年人的指导,运用双缩脲试剂(燃烧法)鉴别食物中蛋白质;另外食物的营养成分相当丰富,学生掌握的有关信息不会很全面,所以教科书提醒学生可以阅读食品包装上的“营养成分表”来获取更多的信息。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将“一天的食物卡”完善成为“一天的食物营养卡”,学生就能回答“丰富的食物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这个问题了。接着让他们找找“

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让学生了解没有一种食物会具有所有的营养,为后面的均衡膳食作铺垫。同时使学生明白,在面对一天中丰富的食物的时候也就是面对着丰富的营养。

【学情分析】

学生对营养或多或少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每个学生的差异也很大,也有些是错误的认知。因此,在课前和课中要给予学生暴露前认知的机会,教师针对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调整,让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全面和深入。

6.营养要均衡

【教材简析】

通过前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人的生命活动需要不同种类的食物,并从中获取多种所需的营养成分。本节课学生将从对整体的调查研究回到对个体的研究上,用自己一天中的食物搭配与整体需要比较,与科学的膳食宝塔比较,来了解均衡膳食的意义和操作方法。

聚焦板块,学生思考面对种类丰富、营养不同的食物,该怎么选择搭配?学生将反思自己一天中吃的食物是否“吃对了”。

探索板块,学生主要从两方面认识“平衡膳食宝塔”。首先从膳食宝塔中了解一天中要吃的食物有哪些种类,旨在指向食物种类的丰富性。然后认识到“平衡膳食宝塔”下一层食物的食用量要大于上一层食物的食用量。接着学生通过将对应“平衡膳食宝塔”,来调整自己一天的食物,从而进一步认识“平衡膳食宝塔”和营养均衡的操作方法。

研讨板块,学生从“梳理科学知识——结合科学知识反思自己的饮食习惯——用科学知识指导自己健康饮食”的逻辑过程中梳理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学情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课外知识以及家长的叮嘱中已经知道了:每天的食物要丰富,要每天吃水果蔬菜,营养要均衡。但是关于“平衡膳食宝塔”学生并不十分了解,对于不同营养的大致摄入量也不清楚。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充分认识了食物、食物的营养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吃进去的食物在人体内还会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转化成养料和能量供人体吸收,这个过程叫消化,承担消化工作的器官叫消化器官。本节课要研究食物在消化第一站——口腔中的变化。

聚焦板块通过回忆一天的食物,并思考“吃下去的食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出学生对消化器官的探究。

探索板块分两大活动,活动一主要通过观察食物从进入口腔到被咽下去之前的变化,了解口腔的初步消化功能,并体验牙齿、唾液的作用。活动二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了解口腔内牙齿、舌头和唾液的协调作用。

通过探索活动后的研讨,学生可以认识到食物在口腔的初步消化,以及口腔各器官的功能,并进一步理解口腔的消化对整个消化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对食物在口腔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食物被咬碎、嚼烂等,也有一部分学生知道口腔里牙齿的类型和作用,但是对食物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真正细致的观察很少,对食物中看不见的变化更是了解不多,口腔内唾液的作用也容易被忽略。

8.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教材简析】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呼吸与消化》第8课的内容。通过前面7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对人类身体的结构特征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对消化器官有一定的初步认识,他们一般都知道口腔、食道、胃、肠等消化器官名称,对它们的功能也有初步的认识,但是有些认识并不正确。本节课的学习,将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正确认识各个消化器官及其功能,能初步明确身体内部有一整套的器官来分解消化食物,食物进入人体后是要在一整套消化器官共同作用下才被吸收利用的。本课和上一节课“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都在体现一种人体结构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帮助学生在认识上建立联系。

聚焦板块,通过启发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一些场景的回忆,结合人体轮廓图对消化器官进行辨别,形成对消化器官的初步认识

探索板块,首先引导学生在人体轮廓图上呈现自己对于食物在人体中消化过程的初始想法,再让学生对照教师提供科学家绘画的人体消化系统图进行阅读分析、修正、完善自己的认识。在讨论修正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食管”和“胃”的形态和功能进行模拟实验研究。

研讨板块,设计了三个问题,通过这三个问题的研讨,旨在引导学生明白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与形态的联系,同时希望学生能将各个消化器官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意识。

拓展板块,用一个“小提示”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资料来进一步了解事物的消化过程。同时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来保护各消化器官,从而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学情分析】

食物的消化,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说熟悉,是因为我们每天都要吃食物,但哪些器官参与了消化?它们各起什么作用?食物按怎样的顺序被消化、吸收?对学生来说是模糊的。很多学生在前概念里认为胃是最主要的消化场所,食物营养都是在胃里被吸收的,所以本课在学生的认知基础上,通过对比科学家绘画的人体消化图来让学生认识人体的消化器官,然后通过模拟实验、观看视频、小组讨论等学习方法,让学生对消化系统有一个初步、整体的认识。

第三单元《运动和力》教材和学情分析

1.让小车运动起来

【教材简析】

学生在三年级是已经发现有时物体是相对静止的,有时是运动的。那么这样让不同类型的车运动起来,本课的研究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的。本课共设计了2个主要活动:一是聚焦环节,调查不同类型的小车动力来源;二是探索环节,用垫圈作为动力,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包括用多大的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用不同大小的力小车的运动速度会有什么变化。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小车用不同的动力类型;而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也可以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见过并体验过各种各样的运动的车辆,也对这些车如何运动起来有一定的了解。在前面的科学学习中,他们初步认识过“力”,初步知道力可以使物体运动起来。但是他们并没有从科学实验的角度研究小车运动与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2.用气球驱动小车

【教材简析】

本课的活动,是帮助学生加深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解,指向核心概念“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建构。学生从感受气球喷气时所产生的气流和气球的推力开始,体会气流方向和气球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再测试组装的气球小车能行驶多远,用更多的办法使小车行驶得更远,体会改变喷气装置会影响小车的运动速度。这样一方面可以认识“反冲力”,另一方面加深对“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的理解。

在生活中还有那些反冲力的例子。课文安排了学生在生活中常玩的气球,把气球吹足气,气球怎样运动中展开,然后让学生动手安装一辆喷气小车,让学生解释气球为什么能推动小车,最后让学生明白了要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用更大的力。

【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是关于气球驱动小车的问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玩气球,也玩过小车,学生在玩中看到了气球吹足了气以后,会向相反方向运动,部分细心的孩子感受过气球喷出气体的方向和气球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没有考虑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孩子没有注意或考虑过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气球为什么能推动小车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兴趣。还有生活中常见的划船,游泳等。学生会想到这是用力一种相反的力,才使小船前进。所以本课不难理解。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教材简析】

生活中,不同的车辆可能具有不同的动力驱动方式。在第2课我们学习了用气球喷气产生的反冲力作为动力,本课要学习另一种动力驱动方式,即用橡皮筋作为动力驱动小车轮子转动,轮子再带动整个小车前进。

聚焦板块,教材用一组图片,唤醒学生玩橡皮筋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思考“把橡皮筋拉伸后,有什么感觉”,然后提出驱动性问题“我们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板块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橡皮筋组装小车,这是为第二个活动作准备的。第二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主要研究小车运动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实际上,也是研究小车运动状态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之间的关系,是对“运动和力”概念的进一步构建和理解。

研讨板块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指向了小车动力的来源,第二个问题指向小车行驶远近与其动力大小的关系。通过研讨,学生会认识到橡皮筋缠绕后被拉伸产生的力为小车动物提供了动力,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拓展板块,教材呈现了一幅橡皮筋拉长时的照片,引导学生发现,被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拉得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力越大。

【学情分析】

橡皮筋是学生所熟悉的物品,在生活中已经玩过橡皮筋,知道它的一些用途比如发射小球、栓系袋子、制作模型时的连接……,也知道橡皮筋拉伸后会恢复到原来状态,而且橡皮筋拉伸的越长,产生的力会越大。但不知道橡皮筋拉伸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力叫做弹力,也不知道如何将橡皮筋作为动力驱动小车?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认识橡皮筋动力小车的驱动特点,有利于了解生活中机动车驱动的特点,更是为后面研究车辆的摩檫力、设计制作小车奠定基础。

4.弹簧测力计

【教材简析】

本节课《弹簧测力计》位于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的第4课,本节课的前3课主要研究了小车动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也着重了解了重力、反冲力、弹力等类型的力。本节课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是认识弹簧测力计,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计量单位、刻度标识及如何读数,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前提;第二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一方面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先估测、后测量实际的物体,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研讨部分引导学生思考得更为深刻,进一步认识弹力概念的内涵和实例。

【学情分析】

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重要工具,它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都比较简单。学生已经知道力有大小,本课安排用弹簧测力计去测量力的大小是符合他们对力的认识规律的,将为后续力的学习奠定基础。

5.运动与摩擦力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4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建构起“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可以让物体启动或停止”这一概念,认识了反冲力和弹力,还通过弹簧测力计认识到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本节课要研究摩擦力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大小的测量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聚焦板块通过呈现古人用滚木搬运重物的场景,引出研究物体在运动中产生并受到摩擦力,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搬运重物来体验,并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摩擦力的大小,比较不同运动方式下摩擦力大小的不同。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判断哪种运动方式最省力,并利用所学科学科学原理来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拓展板块,通过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力的原理,以及气垫船模型和磁悬浮陀螺的制作,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将视野拓宽到现代各种交通工具上。

【学情分析】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对摩擦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了,对物体运动会受到摩擦力的现象也是熟悉的,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摩擦力的大小怎样知道?如何能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太多的思考,这也成为本课学习的起点。

6.运动的小车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5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包括让物体运动起来的动力和阻碍运动的摩擦力。本节课将从能量的角度去研究运动的物体,同时也是以运动的小车为载体来认识能量。

聚焦板块通过一些生动的现象,如飞行的子弹将物体击穿,踢飞的足球把玻璃打碎,呼啸的狂风将大树连根拔起,奔腾的江水驱动水轮转动……并指出这些物体都具有能量,引出研究我们的小车或其他物体有能量吗?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发现不同敲击速度下的音叉震动情况,体会“小槌运动的越快,传递给音叉的能量越大”;通过观察不同速度的小车撞击木块后的距离,体会“小车的速度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

研讨活动,学生通过对象不同、实验现象不同的两个对比实验,都会发现物体具有的能量与其运动速度的关系,即物体的速度越大,它具有的能量越大。

拓展板块,教科书用一段说明性文字给出了关于能量的知识。第一句话是让学生明了一切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没有能量就不会构成我们身边变化的世界。第二句话是告诉学生自然界的能量丰富多彩,例举了包括本单元涉及到更多的一些具有能量的事物和现象。最后用一句话告诉学生一些可能并不容易被识别的能量,比如,它们被储存在食物、燃料以及一些化学物质中。

【学情分析】

不少儿童对能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已经在使用“能量”这个词。他们知道发光、发热的物体是有能量的,也听说过光能、水能、风能等,但是在儿童的认知中还没有一个关于能量更概括性的概念。

7.设计制作小车(一)

【教材简析】

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运动的小车与其受到的动力、摩擦力的关系,知道根据需要如何减小或增大摩擦力,认识到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这些能量可以不同的形式来储存。本节课将围绕设计制作小车展开,这既是对之前所学知识和技能归纳和总结,又是进一步培养科学素养,发展对工程设计的认识、理解和应用。

明确问题板块首先让学生明白了本堂课的任务: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制作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它能在5秒内把两块橡皮运输1米远。同时让学生明确了制作小车的三点要求:1.车身长度不超过25厘米;2.用橡皮筋或气球做动力;3.只能利用提供的材料。也让学生了解了设计制作的一般流程。

制定方案板块安排了两个主要的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小车模型了解小车各部分的结构和作用,通过观察学生知道小车的结构包括车架、车身、车轴、轮子,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第二个活动是通过讨论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并绘制设计图。

【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对许多事物充满着好奇,也十分热衷去制作一些新奇的物品,这都是开展设计的有利基础。但要把想象变为实际的作品,要面对的困难是很多的,因此,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去设计能“做得到”的产品,还要让他们能持续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开展有始有终的实践活动。

8.设计制作小车(二)

【教材简析】

本课是该主题活动的延续。设计是工程制作的前提和关键,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学生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分工合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制造出产品。任何产品都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满足人们对产品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技术的过程。教科书接着安排了评估与改进的活动,并出示了评价表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做”的成功和乐趣,并逐渐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年级册科学例6

一、知识广”场

1.我们可以从岩石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观察和描述岩石的特点。

2.花岗岩通常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粗细不同的颗粒紧密结合构成。

3.采集并制作岩石标本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大厅

1.海底也有岩石。()

2.陶瓷也是一种岩石。()

3.石灰岩比较坚固,声音较清脆,有轻微吸水反应。()

4.大理岩一般为白色,颗粒均匀、紧密,很硬。()

5.花岗岩是自然界最坚硬的岩石。().

三、选择乐园

1.由粗或细的沙粒构成,很硬的岩石是()。

A.大理岩

B.花岗岩

C.砂岩

2.岩石是组成()的基本物质()。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3.采集并制作岩石标本的正确顺序是()。

A.判断、搜集、清理、装盒、贴标签

B.搜集、清理、判断、装盒、贴标签

C.搜集、贴标签、清理、判断、装盒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岩石很坚硬,永远不会改变模样

B.有些岩石有气孔或条纹

C.岩石很罕见,只有极个别地方才有

5.'下列观察岩石的方法中,错误的是()。

A.用眼睛看岩石是什么颜色

B.用小锤敲敲岩石,听声音是否清脆

C.用嘴尝尝岩石是否有味道

6.下列不属于岩石的是()。

A.雨花石

B.鹅卵石

C.玻璃

四、问题城堡

1.采集岩石标本时应注意些什么?

2.

当你面前有--大堆岩石的时候,你会怎样给它们分类呢?

五、实验探究

下表是小明观察几种岩石后填写的记录表,请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你在.上表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观察方法。

2.小明捡到一-种不知名的矿物,它的外面是黄色的。把矿物放在无釉瓷板上摩擦,瓷板上留下的痕迹是绿黑色的。要判断它是什么矿物,可以作为参考依据的颜色是()

A.黄色

B.绿黑色

C.没有可参考的颜色

3.根据所学过的岩石识别知识.你认为2号岩石最可能是()。

A.花岗岩

B.砂岩

C.大理岩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7.认识矿物课时作业练习题

一、知识广场

1.科学家已经发现了约________种矿物。

2.________是构成岩石的“积木”。

3.花岗岩主要由粉红色颗粒的________半透明颗粒的________和黑色颗粒的________组成。

4.我们可以将矿物在白砂纸上划一划,观察粉末的________

5.我们可以用________观察矿物晶体的形状。

二、判断大厅

1.矿物使岩石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

2.石英晶体是正方形的。(

)

3.褐铁矿是透明的。(

)

4.金刚石是自然界中最坚硬的矿物。(

)

5.矿物很少单独存在,通常都是几种混杂在一-起组成岩石。(

)

三、选择乐园

1.下列矿物中,透明度最高的是(

)。

A.赤铁矿

B.褐铁矿

C.云母

2.下列矿物中,()是不透明的。(

)

A.萤石

B.石英

C.黄铜矿

3.下列矿物中,颜色为黑色或红色,硬度相对较硬的是()。

A.方解石

B.赤铁矿

C.方铅矿

4.如果一种矿物用铜钥匙刻、划不出痕迹,但能用铁钉刻、

划出痕迹,那么

这种矿物的硬度是(

)

A.较软

B.软

C.硬

5.黄金矿的划痕颜色是()。

A.黄色

B.黑色

C.白色

6.辨别矿物的硬度不需要用到的是()。

A.滴管

B.铜钥匙

C.铁钉

四、问题城堡

1.怎样观察矿物的颜色?

2.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面来观察和描述矿物?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18.矿物与我们的生活课时作业练习题

一、知识广场

1.铅笔芯是用________制成的。

2.铜芯导线的铜芯是用________制成的。

3.从铁矿石到铁制品的生产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类很早就认识到矿物的用途,________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

5.矿物资源是重要的________资源。

二、判断大厅

1.地球上的资源都是可以再生的。(

)

2.矿物的用途非常广泛。(

)

3.石膏由于凝结硬化快,常用于固定骨折病人患处,帮助痊愈。(

)

4.矿物资源枯竭不会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

)

5.为了保护矿物资源,我们应该禁止任何采矿活动。(

)

三、选择乐园

1.下列不属于采矿活动的是(

)。

A.开采硫黄矿

B.开采铁矿

C.高炉炼铁

2.“下列矿物资源中,在我国可开采年限最长的是()。

A.锌矿

B.铁矿

C.银矿

3.下列矿物中,最硬的是(

)。

A.石膏

B.石墨

C.长石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我国许多矿物资源储量居世界前列

B.我国是-一个矿物资源的大国,所以浪费-

-些没关系

C.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要加以保护,合理开发

5.我国的银矿可开采(

)

年。

A.20~30

B.30~40

C.40~50

6.我国的铁矿可开采()年。

A.100

B.50

C.30

四、连线魔方

将下列矿物与其用途连起来。

石膏

制作易拉罐

铝矿

制作雕塑

金刚石

做金饰.

石英

四年级册科学例7

二、学习目标

1.知道温度的概念,知道用温度计可以准确测量物体的温度。

2.能准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并发现热水降温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3.了解身边不同种类的温度计并知晓其对应的用途。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难点:连续测量一杯热水降温过程并绘制温度变化曲线、得出结论。

四、教学准备

冷水、热水、温水、烧杯、温度计、铁架台、温度计、实验单、秒表。

五、教学过程

(一)用手初步体验比较不同温度的水,认识温度计的作用。

1.用手初步体验、比较不同温度的水。

出示一杯冷水、一杯温水和一杯热水,先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热水和冷水中,5秒后再同时插入温水中,比较手指的感觉。

2.认识温度计的作用。

我们用手直接感知比较不同水温,有时会存在误差,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能准确测量温度的仪器——温度计。

【意图解析】通过设计情境,引导学生用手指初步感知不同的水温,发现存在误差,从而顺势引出温度计及其作用。

(二)学习并使用温度计测量不同的水温

1.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要轻拿轻放。拿温度计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上端。

(2)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

(3)要等温度计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认读,并且要让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保持水平。

2.用温度计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

冷水:______摄氏度温水:_______摄氏度 热水:______摄氏度

【意图解析】通过介绍并示范使用温度计的正确方法。组织学生讨论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时的注意事项。通过学生用温度计测量冷水、温水、热水的水温,切实感受到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并读数。

(三)探究热水降温过程的变化规律

问题: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是先快后慢地下降,还是匀速下降,或是其他?

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方法:

1. 安装好测温装置。

2. 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水温,连续记录6次。

3. 把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在方格纸上描点并连成曲线。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图解析】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探究热水降温过程中的水温变化规律。通过每隔2分钟测量并记录一次水温,将测得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并绘制成曲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记录、绘制、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经历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全面提升其科学素养。

(四)了解不同种类的温度计及其用途

1.出示图片:电子水温计、电子体温计、干湿温度计、红外线感应温度计

2.说说这些温度计的用途和优点。

六、板书设计

冷热与温度(课题)

问题:热水变凉过程中,水温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

假设:热水变凉过程中,水温变化先快后慢。

四年级册科学例8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第1课《一切都在运动中》。这一课主要通过对物体运动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的认识,让学生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用参照物作为判断标准,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物体的运动状态,能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下面我就从教材、学生、教法学法、教学流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说课。(PPT说课提纲)

一、说教材

教材选取了学生十分熟悉的运动作为研究对象,分三部分安排教学内容: (PPT三部分内容,只展示不说)

第一部分:描述图片中物体的运动,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介绍参照物概念。

第二部分: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第三部分:认识没有绝对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表达能力,从而丰富学生对运动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的认识。

根据新课标和对教材的理解,结合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不说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

(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2、过程与方法: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

根据我确定的三维目标,考虑当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学生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教学难点:理解参照物概念。(PPT教学目标、重难点)

二、说学生(PPT重点内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我的教学则始于对学生的认知。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对运动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相关的生活积累。

三、 说教法(PPT展开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根据《一切都在运动中》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学生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法为主,即“提出问题——观察、讨论——整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展开教学。同时还将采用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

四、说学法(PPT方法)

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探究为主线、全面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 的教育思想,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法为观察发现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五、说教学准备(PPT材料)

本节课,我准备了以下材料:课件、记录表。

六、说教学过程(PPT教学环节)

为确保课堂探究的顺利进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对本节课的理解,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歌曲导入,激发学习兴趣(PPT歌曲、问题)

(播放歌曲PPT)让学生理解这句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是什么意思,青山怎么会走呢?学生依据自己对运动的前概念对歌词的意思做出自己的判断,对歌词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和看法。大家都觉得自己说的有道理,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从而进入实质性的探究学习阶段。

环节二:学习探究,建构新知(PPT教学三个层次)

根据教材呈现的思路,这一环节我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

1.理解参照物。

这一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难点。我巧妙地设计了3个活动:

活动一:(出示两幅图片PPT)仔细观察、比较这两副图,你觉得哪些物体在运动?小组讨论后填写记录表。当学生可能说:“鸟儿在天空中飞翔。”时……我将及时追问:“你们根据什么判断它们是运动的?”从而引出: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要看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板书:物体——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这个另外的物体我们称它为参照物。板书:参照物

活动二: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我及时让学生进行练习。(模版PPT)让学生根据模版来描述图中的运动。

活动三:在练习后我会马上提出问题:刚才大家所选择的参照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学生可能会说:不动的(静止的)。我会马上追问:是不是所有的参照物都是静止的呢?(PPT出示27页乘坐汽车图片)坐在行驶的汽车上,望着车窗外你能看到什么?你看到它们运动了吗? 继续追问:它们是怎样运动的?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从而引出:看来我们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所选择的参照物既可以是静止的,也可以是我们平时看起来运动而将它假定不动的物体。板书:假定不动或静止如果在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时我们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结果为不同吗?让学生继续进行探究活动。

2.以不同的物体为参照物判断同一物体的运动状态。

活动一:(出示27页上下行电梯图、轮船图PPT)让学生自定参照物进行运动判断。教师巡视指导。从而引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是不一样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于判断运动物体运动的快还是慢有影响吗?紧接着进入活动二。

活动二:(出示28页上图PPT)。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生回答后我继续追问:车内和车外的孩子看同一位旅客的速度是不一样的,这说明了什么呢?从而引出:看来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判断运动的物体运动得快还是慢也是不可缺少的。老师现在遇到了一个难题你们愿意帮老师来解决吗?学生的回答一定是愿意的。此时出示动画和问题。

3.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出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视频PPT)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学生得出结论:既然地球在绕着太阳不停的转动,那么地球上的一切物体也就跟着地球在不停地运动了。板书课题:一切都在运动中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板书:运动(绝对)我紧接着追问:既然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着,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说黑板、教学楼这样的物体是静止的呢?引导学生知道所谓静止只是相对某个物体来说的。板书:静止(相对)

学生经历了有层次的探究历程,也学会了如何探究,体会到了探究的乐趣。

环节三:应用原理,判断解释。

如果说,前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经历了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过程,那么,接下来,对于普遍原理的应用,就是从一般到具体的演绎过程,在这种螺旋式上升的认识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概念才不断地明了和清晰。让学生利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释课前老师的那个疑惑。(PPT“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环节四:课堂总结

有人说:“编筐织篓,全在收口”。因此,我以这样的方式总结全课: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是不一样的,对判断物体运动得快还是慢也是不可缺少的,而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是在不停地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这样,不仅总结了全课,同时揭示本课的主旨,更加激发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环节五:拓展作业。(PPT作业不说)

为了加深学生对参照物的理解,通过练习让他们感受到周围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体会到科学给自己带来的乐趣,我设计了如下两个作业:

1、毛泽东写过“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样的诗句你能理解他的意思吗?

2、课后,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如果是运动的,运动得快还是慢?

七、说板书设计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归纳式的板书。

板书设计如下:

                      一切都在运动中

参照物(假定不动或静止)

                 物体——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

运动(绝对)    静止(相对)

四年级册科学例9

一、认清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从思想上重视课程改革目标的能动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具体做法: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战线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实施科学新课程标准,除了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以外,最重要的是在科学的教学中参考和渗透“新课标”的要求。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时培训材料,明确目标和任务,理清新课程的结构、理念。

2、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把科学课程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真正做到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严格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学生实验与课堂演示实验。

实验是探究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的最主要的载体之一,依靠实验,一些客观的科学现实能够转变了学习探究的科学规律,从而使学习在科学的实验操作过程中体会着科学规律有存在,体验着科学知识的形成。

四年级册科学例10

1、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地心说理论。他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他认为太阳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法国有一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根据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用实验证实了地球在自转。

2、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的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自转形成的。

3、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动,称为地球的公转。4、我国目前统一采用的地方时是北京时间。

二、判断:

(×)1、同一时间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是一样的。

(√)2、极地一年中有长长的白天或长长的黑夜现象。

(√)3、在昼夜交替现象的模拟实验中,手电筒代表太阳。

(×)4、北半球在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南极。(√)5、摆具有保持摆方向不变的特点。

(√)6、一年四季中,其他的星星都围绕着北极星东升西落。

(√)7、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够证明地球在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8、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来黎明。

(√)9、人们在观星时发现,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

(√)10、当2008年8月8日晚上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时候,美国纽约的人们将会在上午通过电视直播观看到盛大的开幕式。

三、选择:

1、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C)。

【A24小时   B一个月

C一年】

2、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B)。

【A头顶正上方   B北极星  北斗星】

3、秋分时,太阳直射在(B)。

【A南极     B赤道     C北极】

4、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会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B)移动。

【A由西向东

B由东向西    C由北向南】

5、在星星旋转的照片中,圆环中心的亮点就是(C)。

【A月亮    B北斗星    C北极星】

6、在不同的季节,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B)

【A地球公转轨道不断发生变化B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C地球自转的轴不断发生变化】

7、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叫做(C)

【A赤道    B纬线   C经线】

8、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B)个时区。

【A12

B24

C36】

9、傅科是通过观察(B)而发现地球在自转的。

【A星星   B摆   C水流】

10、地球的自转方向是(A)。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11、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B)

【A太阳 B地球 C地球自转轨道】

12、下列现象中,是由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造成的,你认为不合理的是(A)。

【A太阳的东升西落

B一年四季的变化  C昼夜长短的变化】

13、如图,小华从地球自转的方向中判断,认为A点表示的意思有以下几种判断,你认为(A)是正确的。

【A北极  B南极   C赤道】

三大题13小题的图示

四大题1小题图示

四大题2小题图示

14、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C)。

【A春季  B夏季   C冬季】

15、在世界时区图中,每相邻的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A)【A1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四、操作和探究:

1、如图,太阳光能照亮整个地球吗?请用阴影表示不能被照亮的部分。

答:太阳光永远不能照亮整个地球。

2、如图,A、B代表纽约和北京,北京是中午12点纽约是晚上23点,请在(  )中填上北京或纽约。

A代表(北京)B代表(纽约)

3、如下图用一支蜡烛作太阳,用一只小地球仪从西向东绕蜡烛运转。当转到位置③时,

答:北半球阳光(斜)射,是(冬)季;南半球阳光(直)射,是(夏)季。

四大题3小题图示

四大题4小题图示

4、写出图中“北京、上海、重庆、拉萨、乌鲁木齐”哪个城市先迎来黎明,请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

答:迎来黎明的顺序是:(1)上海(2)北京(3)重庆(4)拉萨(5)乌鲁木齐

五、思考:

1、用学过的知识解释,我们在地球上为什么会看到太阳东升西落?

答:要点——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此地球的人才会看到地球以外的天体太阳是东升西落的

2、对于北极星的“不动”,你是怎样解释的?

四年级册科学例11

家长检查签字【

老师评价

一、填空题(共40分)

1、太阳(

),白天来到;太阳(

),夜幕降临。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方向的线叫(

)。

3、由于地球自转的方向是(

)或(

),也就意味着越是(

)的时区,就越先迎来(

)。

4、(

)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

)。

5、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关于地球和地球的运动,他提出了(

)理论。他认为,(

)处于宇宙中心,而且静止不动。

6、波兰天文学家(

),提出了日心说,并在临终前出版了他的不朽名著《

》。他认为(

)处于宇宙中心,而且是静止不动的。

7、法国有一位叫(

)的物理学家,根据他在日常生活中的发现,用实验证实了地球在(

)。

8、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的昼夜交替,是因为地球的(

)形成的。

9、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绕着太阳转动,称为地球的(

),公转的方向是(

),周期是(

)。

10、(

)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

11、地球绕着地轴不停地(

)转动,称为地球的(

),周期是(

)小时。

12、在地球的南极和北极附近,太阳升起来就不落下去的日子叫(

);只有黑夜而没有白天的日子叫(

)。

13、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

)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

)产生的现象。

14、从(

)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

)。

15、昼夜交替是地球(

)形成的,四季现象是地球(

)形成的。

16、当我们同车、船、椅子一起运动的时候,看到车、船、椅子外的景物会向(

)方向运动。

17、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

)。

18、傅科是(

)国的一位科学家。

19、地轴的倾斜度大约是(

)度。

20、阳光的(

)与(

)制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气温的不同。

二、判断题(共20分)

1、(

)同一时间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是一样的。

2(

)极地一年中有长长的白天或长长的黑夜现象。

3、(

)世界各地新年的钟声都是同时敲响的。

4、(

)北半球在冬季时,太阳直射点在南极。

5、(

)摆具有保持摆方向不变的特点。

6、(

)一年四季中,其他的星星都围绕着北极星东升西落。

7、(

)恒星的周年视差,也能够证明地球在围绕着太阳不停地转动。8(

)乌鲁木齐比北京先迎来黎明。

9、(

)人们在观星时发现,天上的星星每天围绕着北极星顺时针旋转。

10、(

)当2008年8月8日晚上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时候,美国纽约的人们将会在上午通过电视直播观看到盛大的开幕式。

11、(

)北极星的位置就是在地轴北极的上空,所以在我们看来是一直不动的,永远在北方。

12、(

)纽约是白天时,北京是夜晚。

13、(

)地球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是黑夜。

14、(

)地球上各国的新年钟声不会在同一时刻敲响。

15、(

)我们的所在地比北京先迎来黎明。

16、(

)贝塞尔成功地测出了恒星的周年视差是0.31角秒。

17、(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保持倾斜方向不变。

18、(

)当南极中心地区出现极昼现象时,北极中心地区会出现极夜现象。

19、(

)如果地轴不是倾斜的,就不会有四季的变化。

20(

)地球不停地围绕地轴转动,称为地球公转。

三、选择题(共20分)

1、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

)。

【A、24小时

B、一个月

C、一年】

2、地球转动时,地轴始终倾斜着指向(

)。

【A、头顶正上方

B、北极星

C、北斗星】

3、秋分时,太阳直射在(

)。

【A、南极

B、赤道

C、北极】

4、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时间观察星座时,会发现天空中的星座的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

)移动。

【A、由西向东

B、由东向西

C、由北向南】

5、在星星旋转的照片中,圆环中心的亮点就是(

)。

【A月亮

B北斗星

C北极星】

6、在不同的季节,同一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

)。

【A、地球公转轨道不断发生变化

B、地球自转的轴不断发生变化

C、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7、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指示南北方向的线叫做(

【A、赤道

B、纬线

C、经线】

8、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

)个时区。

【A、12

B、24

C、36】

9、下列城市中,一天中最先迎来黎明的城市是(

)

【A.北京

B.成都

C.乌鲁木齐】

10、地球的自转方向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11、在“谁先迎来黎明”的模拟实验中,围成一圈的同学代表(

)

【A、太阳

B、地球

C、地球自转轨道】

12、下列现象中,是由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造成的,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

【A太阳的东升西落

B一年四季的变化

C昼夜长短的变化】

13、天文学家哥白尼的伟大著作是(

)【A《天体运行论》

B《天论》

C《八十天环游地球》】

14、南极考察的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

【A、春季

B、夏季

C、冬季】

15、在世界时区图中,每相邻的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

)。【A

1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16、傅科摆摆动时会发生(

)现象。

【A、加速

B、偏转

C、减速】

17、“傅科摆”可以证明(

)【A地球围绕太阳公转

B地球在自转

C地球围着太阳公转的同时也自转】

18、当太阳高度较小时,太阳光是倾斜的,地球上被照热的(

)

【A、面积小、温度高

B、面积大、温度低

C、面积大、温度高】

19、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正确的解释是(

【A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B太阳不动,地球绕着太阳转

C地球自转

D、地球围着太阳公转的同时也自转】

20、最早提出地球自转的科学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