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空间艺术论文

空间艺术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03 11:14:48

空间艺术论文

空间艺术论文例1

一、艺术真实问题

艺术真实性是一个复杂而艰深的问题,被喻为文艺学中的“斯芬克斯之谜”。①艺术真实性问题又是个充满了魅力与挑战的问题,吸引无数思想者尝试着攀登这座艺术精神的高峰。

关于艺术真实,经过长期的讨论、争鸣,国内学界大致有了一定的共识,朱立元、王文英的看法具有一定代表性,他们的看法超越了单一的认识论(反映论)观点,注意到了艺术真实是文艺家的创造,但同时又把作品的艺术真实看作是一个独立的、虚构的、再造的世界,认为其与现实的客观世界有着本质的区别②,因此,一定程度上又夸大了文艺作品的虚构世界与现实的客观世界之间的分离。

德国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WolfgangIser)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提出应用现实、虚构和想象“三元合一”的观点来代替现实与虚构二元对立的理论,认为这种“三元合一”正是文学文本的基本特征和存在基础。③伊瑟尔的阐释,帮助我们甩掉了为调和虚构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不得不假设一种先验的逻辑起点的包袱,也为我们考察赛博空间中艺术真实的特点提供了宝贵思路。

二、赛博文艺的虚拟真实

在赛博空间里,人们能够运用数字仿真技术创生与现实世界极其相似甚至一模一样的虚拟景象,其所具有的感性丰富程度能让人产生“全身沉浸”的感觉,从而导致真假莫分,虚实难辨的奇特现象。置身赛博空间的网络文学给自己插上高科技的翅膀,更加自由地飞翔于人类的“第三空间”。

文艺作品借助数字仿真技术给自身带来了两个比较明显的后果:

一方面,是给人以“全身沉浸”式的体验世界。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关于普罗米修斯因从奥林匹斯山盗火给人类而受到惩罚的故事。在网络虚拟文本中,通过头盔、目镜、数据手套和触觉紧身衣裤,人们可以代替普罗米修斯体验故事的经过。就这样,仿佛从一场梦中醒来,在这种“全身沉浸”式的体验中,我们就像不知庄周是蝶还是蝶是庄周一样,也会分不清自己和那个神话故事文本中的普罗米修斯,感觉自己真真正正体验了一次残酷而神圣的惩罚。这样的文艺作品,“已经使我们的‘冷’环境变得‘热’起来,并由此导致了某种程度的‘感觉化’,我们久久地浸泡在‘电子澡堂’中,一种日益加强和扩大的刺激区域加诸到个人身上。”④在这种全息的艺术世界之中,出现的极端现象便是人们的体验与在现实世界中的体验是一致的,面对的一切都和现实世界中的一样,甚至会觉得比现实生活更真实,是一种鲍得里亚所说的“超真实”。

另一方面,是虚拟的无限可能性。由于数字仿真能将现实世界事物的观测值转换成以“比特”形式存在的数据流,再利用数据流确定的参数,生成具有光影、声音、色彩、三维时空运动等感觉特性,使虚拟的事物不受现实实在和因果律的限制,不仅能虚拟实存的事物,即现实性虚拟,也可以对现实作超越性的虚拟,即对可能性的虚拟,还可以作背离现实的悖论的或荒诞的虚拟,即不仅是指对事实上不可能事物的虚拟,而且可以是对逻辑上不可能事物的虚拟。从此,世界上就只有想象不到的,而没有虚拟不了的事物。网络文学使文学创作的自由性和创造性得到几乎无限制的发挥,前提只是熟练掌握相应的技术和技巧,并使之转化成为上手的艺术表达手段,像传统写作中对文字的驾驭一样得心应手。如果说,“虚拟性范围的扩展意味着艺术真实性的深化”,⑤那么,赛博空间中的网络文学所包蕴的艺术真实将更有可能代表作为人类文学创造追求的审美价值之一的艺术真实的最高成就。当然,赛博虚构同样是形象虚构,以“有限”表现“无限”,“在场”显现“不在场”,进行艺术概括仍然是网络文学无法剔除的精神基因。

以上两个方面,无论是“全身沉浸”式的超真实体验世界,还是理论上无限可能的虚拟世界,都表现出网络文学在艺术真实性上的共同特点,即虚拟真实。虚拟真实彻底突破了传统艺术真实观中虚拟与写实的矛盾分野,使虚拟的想象世界与写实中的现实世界在网络文艺文本的创造与构成中实现无缝对接与融合,抹去了二者的疆界。

伊瑟尔所说的虚构与现实的融合是基于想象性虚拟之上的“虚拟的占有”,是传统文学文本形象的间接性所决定的;网络文学中的虚构与现实的融合是基于呈现性虚拟之上的“占有的虚拟”,是一种可以部分实现的虚拟,是网络多媒体文本形象的间接性与直观性浑融所创造的。伊瑟尔用三十万字论著费力阐释的问题,网络文学只需提供一个具代表性的文本就能让人轻松地理解,传统认识论中严格、僵硬的虚实二分观念已经不攻自破。文艺作品对“虚拟生存”的表现,既是艺术的丰富,也是美学的延伸,因为虚拟生存大大拓宽了人类生活的虚拟空间与创造空间,丰富了人的生存方式。在这种新型的审美环境中,人们需要的是更多地发现自我而不是失掉自我,是保持与现实的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而不是失去,是使其在肉身世界活动中进行的经历有着落而不是使其游离。

三、赛博文艺的互动真实

赛博空间的艺术真实性不仅表现在数字仿真对虚与实二元对立的突破上,更重要的是,它所表现出的互动与交流的强化,尤其是对欣赏主体能动参与的吁请的强化。互动与交流在传统文学活动中也受到作家和理论家的注意,但由于文学存在方式特别是传播方式的限制,各要素间尤其是作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交流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作者成了隐藏在作品后面的接受膜拜的“上帝”,接受者只能是进行膜拜性、玄思性静观与谛听、而疑问难以得到作者回音的“沉默的大多数”,只有少数的“专业”读者才能代表接受大众与作者面对面地交流。相比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因互联网的数字化存在与传播方式,大大增强了接受大众的积极参与程度,甚至颠覆了传统的读者、作者的概念,让文学活动主体在实时交流与创造中体验艺术的真实。

这种在交流互动中创造与体验艺术真实的过程主要体现以下两方面:

首先,文学传播由“推”向“拉”的转换使接受者的主动建构地位凸显。数字化信息传输方式适应了现代社会生产消费结构关系的调整,接受者(消费者)的兴趣在文学场中的影响力随之迅速飙升,文学场即使没有完全成为买方市场,在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博弈中,接受者也早已成为得到充分重视的存在,甚至成为被瞄准的、打上各种标记的潜在目标。“沉默的大多数”一跃而为新的“上帝”。传统文学活动中,接受者欣赏什么取决于一次单线“施—受”(即“推”)的过程,文学生产、传播与接受界限分明。网络文学活动中,接受者一改以往的被动角色,开始主动出击,自由选择(即“拉”)喜爱的作品作为欣赏对象。随着接受者地位的异军突起,生产者不得不放下架子,更加主动地靠近接受者。

与此同时,在网络文学阶段,不仅在欣赏超文本作品、多媒体作品时需要人机互动,要求读者参与文本的生成与角色表演,因之表现为读者与作品之间的互动,而且,“读者”更是俨然作者的影子,时刻伴随作者左右,和他交流、争论,影响他的整体创作过程。一方面,读者侵犯了作者的传统疆域,消解了作者单极的中心地位;另一方面,读者作为间接作者参与到创作中,改变了传统创作模式,作者—读者作为新型间性主体已初露端倪。这样,网络文学的艺术真实性在创作环节上已显露出与传统文学的不同,艺术真实的创造更多地表现出潜在接受者审美旨趣、欣赏能力的影响。

其次,间性主体在上述网络文学创作中只是初露端倪,而网络接龙小说、合作小说、互动写作,则创造了间性主体多向交互的新形态。另外,网络阅读时碰到的“我要评论”、“网友留言”、“酷评”等栏目,都是生动活泼的交互方式。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已不再是相互独立的孤岛,而是聚集一起的星团,辉映成灿烂、灵动的风景。赛博空间信息传递的实时迅捷性将人们连接在一起,面对面地亲切交谈、或激情共鸣、或友好批评、或针锋相对。窗口递归又可以让人同时存在于不同社区,身兼作者、读者、批评者数种角色。文学生产、传播与接受不再界限分明,而是杂然并存;文学创作不再是作家的独语,而是作者、读者、批评者多主体合奏的交响。

这种互动与交流表现为大众参与的性质。赛博空间为文艺活动者搭建了自由交流的平台,不但让每一个人有可能实现成为“作家”的梦想,更使文学活动的创作、传播、欣赏、批评等环节真正融合成一个动态开放的整体,使文学活动成为一项在赛博空间建造人类精神家园的集体事业,它的目标将是重建艺术的巴比伦塔。

综上所述,网络文学的虚拟真实正是在这种多向交流互动中被创造、体验、并确认的。真与幻、灵与肉完美地交织成一体。赛博空间正在产生一种认识的断裂,这种断裂构成了一种真实的心理革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与世界的关系,让我们在现实与想象之间自由地越界,也使网络文学的艺术真实表现出与传统文学不同的新质。与一切悲观主义的看法相反,这一革命只能丰富我们肌体的感性能力,我们的听觉和触觉都能得到积极的刺激和诱发。

高楠先生认为,“机体与精神在体验的整体结构中融贯流转,对这样的现实实在达到构成性认识与把握,再将之赋诸艺术表现,就有了一种与时代与历史与社会与民族共在的真实。由于每个人生存并且无处无时不生存,无论创作主体、批评主体还是接受主体都构入并体验生存,所以这是大家共同构成、共同面对、共同接受的真实,这是至博至深的真实。”⑥他所归纳的生存的有机整体性、融贯流变性和互动生成性在网络文学活动中有充分表现。网络文学的艺术真实正是这样一种共在的真实,至深至博的真实,网络文学因此而拥有深刻的艺术魅力。

①朱立元、王文英著:《真的感悟》,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版,引言。

②同上,第126页。

③[德]沃尔夫冈·伊瑟尔:《虚构与想象:文学人类学疆界》,陈定家,汪正龙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5页。

空间艺术论文例2

二、空间对比

空间对比手法常被用在大型展厅或者园林中,是环境艺术设计中最常用的手法,通过空间与空间的对比,形成强烈的视觉感官冲击,丰富环境的艺术特色。如,在展厅中设立“回”字空间,就是大空间与小空间过渡的典型代表,一方面能够释放展厅更多的空间,另一方面能够让人在大小空间的徘徊中体验曲径通幽的别样情怀。再如,复式楼层采用上下空间的对比,将一个整体空间划分成两个,一半是整体高度,一半是分层的二分之一高度,能够让人产生错落有致的感觉,并且能够进一步增强空间的实用性,也能增大空间的体积感,让空间形成新的特征。

三、空间的过渡与引导

前文提到的隔断和色彩的运用也属于空间的过渡与引导,这一手法常常体现在对大型空间的分割上,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运用得都比较多,主要是让空间连贯自然,同时增加环境的层次感,让环境更多元化。我国古代传统的房屋设计讲究风水和间隔,如卫生间的门不能与大门相对、进门必须有门廊等,其实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这些问题,能够发现这样的设计采用了空间过渡的形式,让本来突兀的空间显得更为协调。再如,现代楼房的房檐已经被设计在楼顶,在古代,房檐不仅有排水的功能,同时起到了分割外界空间和室内空间的重要作用。

四、空间序列

空间序列常被运用在庄严肃穆的环境中,并不适用于普通设计。现代设计旨在营造一种安全和舒适的环境,空间序列显得过于严谨。当然,如果设计是针对庄严的建筑群体就另当别论,这种设计手法通过对空间的严谨分割排序体现出严肃的氛围。如北京紫禁城的设计风格就十分严谨,每一个空间都有对应的序列,观者一眼望去便能感受到皇家气息,体会到无与伦比的空间力量。

五、空间分隔

在空间艺术设计中,将大空间分隔成若干个小空间是常用的一种设计方法,常用于室内设计。在室内进行空间分隔,一般通过墙体、家具、玻璃、屏风等完成。室内空间的分隔相对来说比较明确,室外空间一般是通过假山、建筑、植物等进行空间分隔。空间分隔根据分隔材料和高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实隔和虚隔。实隔是指实实在在的分隔,既能阻隔人们的移动,又能阻隔人们的视线;虚隔更加侧重心理上的分隔,有的是只分隔交通,不分隔视线,如用玻璃进行分隔。另外,灵活运用实隔和虚隔营造渗透空间,能够营造别样的艺术氛围。如,密斯的经典作品——巴塞罗那国际展览会德国馆就很好地处理了围与透的关系,表现出了空间分隔的艺术性。除此之外,营造虚空的空间不必进行实际空间的围合,只需要通过暗示、虚拟的手法在人们的感官上营造出一种空间感即可。

空间艺术论文例3

二、新中式空间

在将探讨陈设艺术设计应用与新中式空间之前,我们有必要对新中式空间做一个全方位的了解,理解他的概念,掌握他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才能够进行真正的有意义的学术探讨。新中式空间脱胎于中国传统文化,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再次认同而兴胜开来,他将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内涵、精神追求、审美情趣完全的呈现出来,同时,兼收西方现代化的设计元素、艺术理念,体现出一种独特的现代美感,新中式空间将二者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传统与现代相呼应、典雅与动感相连接,具有独特的美感。与中国其他时代的空间风格相迥异,新中式空间将中国新时代的新特点、新精神、新理念、新追求以及新的思维模式包含起来,并进行一种有益的衔接,它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到现代空间设计中,使设计的效果既体现古典文化元素,又能符合现代空间设计审美标准,既体现中国古代的典雅,也呈现出现代社会的时尚,以此来适应新的社会和人们的需求,满足不同用户的空间诉求。新中式空间体现出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文情趣,要求设计者有着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不拘一格的创造精神以及一种与时俱进的锐意改革进取精神,只有满足这样的条件,才能够创造出激情四射的新事物、新韵律、新美感。新中式空间作为一种新的空间模式,将中国古典的空间设计做了更为深刻的改变,与此同时融合经济学知识,将市场与审美结合,重视社会的审美诉求,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修正自己的发展方向,从而具备了更为顽强的生命力。新中式空间着眼于当下,但又关注于未来,不单单局限于满足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追求,而是希望能够对未来保有一定的影响力,引导社会形势,提升社会整体的审美水平,开拓人们的视野。从空间风格来看,新中式空间并不是简单的复制、野蛮的照搬,而是将中国传统空间、西方现代设计艺术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二者进行科学、理性的继承与发扬,将核心点放在对空间的情感描述之上,在古典与现代的结合处,为我们传递古典空间的人文精神与现代化的用户体验,将中国固有的审美情趣与时代结合,创造出适合于中国人自己的环境空间。新中式空间的出现绝非偶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哲学思想,强调“仁、和、贵”,将这种传统文化思想融入空间设计当中,无论是在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环境设计还是家庭装修设计上,结合用户的思想、性格和用途,通过对空间的整体设计,体现出仁义、和气和富贵的元素,使这些元素在无形当中体现出来,令用户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化的典雅气质。这并不像西方哲学一样,将思想抽象形而上起来,用抽象的方式加以表现,这种形式往往使人感觉设计空间的冰冷和无厘头,虽然时尚但不见得温馨。打破这种形式,而采用另外一种方式,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与精神追求,转化为一种生活模式,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古典哲学思想就存在于我们的血液当中。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的内核对中国艺术设计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蕴含在中国的红墙绿瓦、小桥流水、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园林中的设计精神正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因为有着传统文化的支撑,他们才能跨越历史长河为我们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新中式空间的出现正是这种古老哲学思想的重现,是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发扬。将我们身上固有的文化内涵、精神境界、道德情操完美的表现出来,完美释放我们的内心情感。为了避免新中式空间落于窠臼,缺乏创新的能力与时代感,就需要我们将新的设计思想、新的装饰材料融入进来。只有做到兼顾传统与现代,才能避免空间表现的苍白、乏力,创造出独特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内涵。

三、表现手法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开始追求一种更为健康舒适的生活。对空间设计与陈设艺术提出来越来越高的要求,渴望在自己的生活空间中引入自然清新的因素,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发泄心中集聚的压力,获得一种心灵上的放松与和缓。基于这样的需求,设计师越来越重视将自然因素引入到空间设计与陈设艺术中,将绿色植物、流水、游鱼等自然事物放到室内,让游鱼在水中畅游,让绿色植物点缀我们的生活,动静之间,情趣盎然。为我们在喧闹的都市营造一种宁静、安逸的生活环境,带来一种桃花源般的内心体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迅速普及,让我们能接触到更多信息、获得更多生活经验,触摸到各种文化思想,身处信息漩涡中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接受不同文化的洗礼,当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精神内涵、生活方式与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社会背景,职业种类相碰撞之时,会发生强烈的化学反应,诞生出越来越多的设计风格,始终保持一种不确定性与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不断引导者陈设艺术设计向着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陈设艺术设计在新中式空间的呈现主要利用两种表现手法,第一种手法就是用当代时代性较强的手法来展示古典的文化情怀;第二种表现方式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古典文化的影响力,对现代设计艺术的表现手法、现代化的装饰材料、有时代感的家具融合进来。通过这两种表现手法,将陈设设计艺术在新中式空间中表现出来,利用陈设设计艺术将新中式空间的独特文化气质充分的展示出来,又不放弃传统的家居风格与古典的设计手段,将西方现代化的气息与舒适感带入进来,从而营造出一个既有文化氛围又有良好用户体验的家居空间。陈设设计艺术在新中式空间中的应用,是建立在中国古典传统法文化的基础之上,吸收五千年来古代先人的智慧,追求一种中国特有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利用现代多元化的陈设手段,吸收多样化的表现艺术手法表现出来,这种结合并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做出突破,不局限于过往,不止步于现在,追求一种创造能力。我国的陈设设计与其他设计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他成长于中国几千年来深厚的文化土壤,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不会像古埃及、古巴比伦那样走向灭绝,有着强悍的生命力。古典文化所赋予我们的价值取向与人生追求,促使着我们不断出发,去探寻新的事物,去创新,去找寻合适自己的设计体验,陈设艺术设计在新中式空间中的应用正是基于此。

空间艺术论文例4

二、当代展示空间中“留白”的表现精神与价值意义

1.虚实相应构建信息的主次关系

作为一种以视觉传达与感知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展示空间的整体布局是对各视觉要素具置的规划与经营,而能呈现恰当的对比。留白的艺术手法能对展品的陈列进行主次划分,微观的陈列设计之中的局部空白意在凸显各种视觉要素的对比与强弱关系。有效地运用对比手法传递出陈列道具与展品的主次关系,调整各简练的空间、顶部与地面的留白恰到好处地突出了靠墙的展品,主次关系一目了然元素的形与量、位置与面积、主体与背景、色彩与光影、材质肌理效果等对比组合关系,就可以产生统一与变化的形式美感。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对各要素的空白处理应当尽量简化或去除繁琐的装饰,地面与顶部要保持干净利落,展示道具宜少而精,陈列空间也需要适当留白。同时,应该根据陈列风格选择格调高雅、造型优美简洁的饰物,使展示空间显露含蓄内敛的独特气质。展示设计的本质是信息传递,即通过各种视觉传达方式和展示技巧,运用诸多陈列道具,使受众感觉到展品最具魅力的一面。所谓的“感觉”,就是以一种难以说清的方式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情景。接受信息的人是各种感觉的集合体。所以,设计师应该对这些信息进行研究,有条不紊地构建一个信息的集合体。展示空间设计中的留白区域并不能顾名思义,这里的留白区域不只是局限于颜色中的“白色”。更多的则是指空间中的“空白”,亦指设计者通过精心构思和反复推敲,特意将某个区域表现为无任何多余的元素和装饰,使其处于空缺的状态,也就是借助一定区域的“虚无”来烘托需要重点展示的内容和主题。而重要目的在于营造一种有虚有实的主次关系,最大限度地获得观者的关注,并将观者的注意力吸引到主要的展品上来,同时营造出简洁却不简单的整体空间效果。原研哉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提到,信息的基本品质是“清晰”。他指出,内容虽重要但形式很难被人接受和理解的信息是不具备好的品质的。由此,展示设计师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对所有相关信息进行梳理,通过清晰地构建使需要表达的信息简明易懂。而有目的的留白正是设计师在整体构思的基础上,实现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高度统一的行为。

2.借助视觉焦点表达主题

老庄追求“无为”“。无为”被视为一种境界——看似什么都没有,其实蕴藏着耐人寻味的哲理:看起来似乎毫无用处的东西,其实内涵却异常丰富。正如容器虽然是“空”的,却能容纳和收藏东西。这样就其拥有的可能性来说,也许异常地丰富。从本质上讲,展示空间中的留白区域是“未被使用的区域”,“白”即是空的地方,和陈列的实体一样都是整体的组成部分。尽管留白区域看起来未被使用,但事实上留白区域的作用却不可低估,它为整个作品提供了可以“透气”的空间和布局上的均衡感。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展示空间布局的整体把握并处理好相关细节之中各个视觉要素间的关系。设计中巧妙地留白,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主题和突出重点陈列的物品,并集中观者的视线使之形成空间层次。留白区域的环绕与陪衬,能较好地强调中心区域的展示效果,因此观者的视线和注意力就不会被繁杂的元素所干扰,信息的层次感将会更加明确,对观者视线的引导效果能更上层楼,视觉焦点也就自然形成了。

3.意境的表达与提升

“意境”是指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一种虚实相生、情景交融的生命律动而显得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空白空间”具有独特的设计意境。在展示设计中,有意识地应用空白美学,能创造出具有现代感的展示艺术空间。适当而合理地留白,会使空间结构趋于简洁,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耐人回味的艺术效果,展示空间也由此变得更加整体、精炼而雅致。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的名言——LessIsMore(少既是多),表达了其对设计作品极端简化的初衷在于探索一种“简单中见丰富,纯粹中见典雅”的可能及途径,在这一点上实与空白美学的精髓不谋而合。从艺术的角度来审视留白,是通过视觉上的手段给人带来心理上的轻松与愉悦,还能产生韵律与节奏感,是在一种动态之中营造出来的平衡感觉。在看似简约的手法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效果,于貌似轻松随意地创意中显现高超的设计功底。这样的处理会使空间的表现更为生动、独特。留白的意义包含了理性和直觉,虽说是显性的表达,其实是是借助隐性的暗示引领观者去寻找美、发现美和体味美,最终达到感悟的目的。展示空间与陈列设计中的留白是创作上的一个技巧,由于留白,观者才有了想象的空间,作品也平添了一种欲说还休的意境及魅力。

空间艺术论文例5

1.纤维艺术的定义

纤维艺术是指利用动、植物的自然纤维,如丝、毛、棉、麻等,或者以人工合成而制造出来的纤维为原材料,采用缝缀、缠绕、编结、粘贴等多种手段,制作衣物装饰、鞋帽装饰、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室内外环境装饰等用途的,形成或立体、或平面形式的一种艺术手段。通常来说,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包括平面织物,如壁挂、地毯等;立体状态的织物,如软雕塑等,还有一些日常的工艺美术作品,以及在家具、家居空间中被广泛应用的利用纤维进行情感表达和装饰的艺术作品。

2.纤维艺术的特性

首先是触感的多样性。纤维艺术因其选取材料的特殊性,具有材料触感丰富多彩的特性。纤维艺术的材料主要是以各种动、植物的自然纤维,人工合成的纤维为主,并且制作的方法大多是以编织、缠绕为主,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其原生态的样貌和材质,所具备的触感都多种多样,比如柔软的、细腻的、紧密的、坚硬的、厚重的、疏松的,各自均有不同的接触手感,给人以无尽的体验与享受。其次,是材料的丰富性。纤维艺术选取材料不拘一格,只要是能被用作制作工艺品的,都能被纳入其中。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丝、毛、棉、麻等,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现在人们挖掘和开发了更多的纤维材质加以利用,例如竹、棕丝、藤、木材、柳条等自然纤维材料。

二、纤维艺术的表现形式

现代纤维艺术大致可分为平面和立体的两种类型。平面的纤维艺术品,包括各种墙壁装饰、家居布艺装饰、地毯等;而立体的纤维艺术品,则需要依据不同的地点和所占空间大小,呈现出小软纤维艺术品和立体雕塑两种风格。平面纤维艺术品的种类丰富,比较突出的是壁挂这种形式。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壁挂是纤维艺术最先应用的艺术形式,并且与纤维发展历史相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壁挂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和创造,呈现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立体纤维艺术品的出现,是对传统纤维艺术品的继承与创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软雕塑。软雕塑将原材料的适用范围扩大,将金属、木材等坚硬的物质引入,并与其他柔软的纤维相结合,或者在坚硬物材料的框架上进行缠绕,或者直接将具备站立特性的纤维材料进行编织,将两者的优势最大程度发挥,形成坚硬的立体框架与柔软的原材料相结合的特殊形式,营造了立体有型的艺术观感。无论平面纤维艺术品,还是立体纤维艺术品,都是纤维艺术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人们的生活与审美需要而被创作出来的,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装饰价值和实用价值。

三、纤维艺术在居室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在纤维艺术中,艺术家们并不是简单地将材料进行堆积,而是充分发挥材料的某些特性,使其具有一定的实际功效,从而完成其内在特性与外在功用的完美统一,并给予人截然不同的视觉效果,产生美的体验和享受。但是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保持制作理念与材质的一致性,从实际出发,因材制宜,将材料特质与特定造型相融合,使其具备最恰如其分的审美价值。

1.纤维艺术使居室充满脉脉温情

居室空间由钢筋水泥构造而成,给人的印象是冰冷、坚硬、阴暗且无空间特征的,而纤维艺术本身具有柔软、温暖和情感的特征,它的加入和点缀,能够改变居室空间的冰冷气息,达到暗示人的情感、影响人的精神动态、甚至改变空间分布秩序的作用。纤维艺术对居室空间的介入,使其变得柔和、温情,散发出温馨家庭的浓厚意味。

2.纤维艺术使居室充满诗情画意

纤维艺术所使用的原材料材质广泛,形态各异,颜色也千差万别,能够表现截然不同的艺术语言,能够被广泛运用于居室环境中。再加上纤维本身柔软、可塑性强的特性,具有其他材料所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能够呈现出风格多样的艺术作品,并与周围的居室环境适应和融合,让人获得精神和视觉方面的双重享受。同时,纤维艺术作品做具有的节奏感和韵律,能够将居室空间进行分割,使其出现交错与重组的神秘感,更加具备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居室内的线条变得既柔和又丰富,从而在单调的居室空间内形成弹性的张力,使环境显示出画面丰富多彩和诗情画意的情调。

空间艺术论文例6

2.环境艺术设计中“围”与“透”的应用

2.1环境艺术设计中“围”与“透”的好处

(1)增强含蓄美

实际上现代空间设计中的“围”与“透”还是传统的绘画设计、园林设计与现代建筑设计的一种结合衍生体。在古代建筑设计与周围环境布局中就讲究一种含蓄美的表达,讲究整个图幅的收放自如,利用环境来创造环境,从而也就带动了室内设计的发展,逐渐让建筑与环境相容的表达方式出席那在了室内的设计中,同样利用空间的组合来让室内设计能够有更强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出的“围”与“透”相容的环境实际上也就有了一种“曲径通幽”的含蓄之美,同时再利用各种衬托手法,各种各样的对比手法来增强这样一种设计的东方美。

(2)虚实结合

“围”与“透”的应用也是来增强室内设计的一种虚实结合之美,通过空间设计的虚实结合来体现环境的变化,在设计中增加一些“透”创造出一种虚空间的感觉,从而放大整个空间给人的感受,增大空间的实际大小;同时在过大空间中巧妙地利用“围”来对空间进行有效的分隔从而又把空间独立开。巧妙地在环境设计中应用“围”与“透”就能够提高空间的虚实效果,让空间富于灵动。

2.2环境艺术设计中“围”与“透”的表现

(1)空间的对比

“围”与“透”应用过程中常常会利用到不同空间之间的对比,对比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空间的大小对比,也可以是空间的排列对比,也可以是空间的色调对比,高矮的对比等等,通过对比就能够自然体现出空间的变化与通透。

(2)空间的过渡

当然“围”与“透”的设计中最重要的还是空间的过度,不同空间之间的过渡就是透的重要表现形式,利用不同的过渡手法和材料来创造一个“过渡空间”,有利于空间之间的组合,也有利于空间的对比。

(3)运用分隔

“围”与“透”设计中,空间的分隔就是创造“围”的效果的,只有利用空间的分隔才能够让空间布局更加的实用合理,也能够有更强的美感。运用分隔更加重要的作用就是让空间之间出现一定的独立性,就像建筑与周围环境,必须要有相应的分隔以区分室内与室外等。

(4)虚空间的加入

在“围”与“透”中“虚空间”的应用也是必不可少,往往会通过玻璃透光,增强亮度,甚至是利用镜面等方式来扩大室内的实际空间大小,可以自如的通过这样一些方式来增加环境的大,也可以让空间有一定的缩小效果,从而让空间与环境之间出现一定的分隔,增强室内感等。

空间艺术论文例7

好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不是闭门造车的结果,而是基于设计师良好的学识与文化修养、丰富的阅历和想象等等。在实际的建筑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正确的空间体验可以帮助设计师们不断地学习及积累创造素材,将自身所感受到的灵感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去。再者,空间体验的方式使艺术设计变得有据可依,不再单凭想象进行创造,从而避免了因设计理念的不可操作性而浪费时间。

2.环境艺术设计趋于情感化、人性化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在大的方针政策方面,我们强调以人为本,突出人的主体性作用,此时空间体验使得整个设计环节更加具有情感化及人性化。设计者在通过情感体验的方式来进行操作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了解人们内心世界的需求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从而使得作品更加体现人的意志,更加符合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

二.空间体验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

1.空间体验是环境艺术设计中必要的学习方法

在日常的创作及设计过程中,空间体验帮助设计者在除去书本教材的学习中,增加了大量的实践操作环节,促使人们走进建筑之中去感受环境传递给人们的信息。让整个设计过程更具人性化及创新化,高于书本所提供的观点之上,更加符合实际生活中人们对建筑设计的需求。并且空间体验在作为学习方法的过程中可以使创作者及观赏者产生深刻的印象,增加了双方的建筑视觉阅历,激发了人们对待建筑艺术设计的独立思考能力。

空间艺术论文例8

二、技术资料及展示资料的收集和分析

任何完美的设计作品,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性分析基础之上的。为了保证展示设计合理、预算准确以及最终展示效果的突出,必须熟悉场地的各种数据。首先,必须展示空间的场地的具体情况,现场获取相关空间的尺寸,了解照明设施、供电方式、电路插座等情况。除此之外,还必须了解相关的行业法规和各种文件规定。只有获得充足的技术文件资料,设计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落到实处。

三、展示艺术设计阶段

显示展示艺术设计的艺术风格,空间布局,整体形象,彼此关系和色彩关系,等作为一个整体设计,是一种规划设计和设计的指导作用的具体的设计活动。在整个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原则:一是统一的艺术风格。特定的设计来表达特定的风格,或古朴,或光,或怪异,或精神,体现在整体的艺术风格,使用各种材料、造型设计、灯光的处理应根据总体艺术风格。第二个是让空间层次节奏。展示空间的变化对整体设计至关重要,比如起源、过渡,介绍,高潮,舒缓的,最终,安排不同的空间体验,给观众一个不同的心理感觉,以最大化总体设计意图和效果。三是集中在整体形象。它使用“企业视觉识别系统”建立总的主题形象。四是合理的资本管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基金的总体控制,同样的效果,不同的技术和材料,资金投入差别非常大,这就需要整体设计师熟悉不同的技术和材料的特点,以达到合理有效的使用资金,为了获得最大化的资本利用率。

四、显示技术设计阶段

为了实现艺术和设计的影响,设计师必须解决的技术问题在艺术设计的过程。在艺术设计的演示中,审批和确定,在使用技术语言和表达需要完全状态的设计意图,即开发技术图纸,施工生产的基础。包括技术设计图纸的具体内容的精确大小平坦,海拔高度,建筑照明和其他配置图等。有时画出不同比例的建筑细节。

空间艺术论文例9

2.基于环境艺术设计心理学的展示空间设计

在展示空间设计中,基于心理学角度分析,需要充分利用围和透的关系。若是一个空间的设计没有采用任何一种透视方法,必然会给人一种压抑的柑橘。若是空间的设计仅仅是开场,就无法充分发挥出内部空间的特征,使用功能无法得到发挥,因此在展示空间的设计中需要把握好围和透的尺度,根据具体需要表现的事物来进行设计。

2.1空间流动性、引导性设计

展示空间本身属于一种三维空间,人不可能一眼看到全部设计,需要在走动中看到各种设计,也就是需要注意看到各个设计部分。在这个走动的过程中,属于一个连续的过程,人们所看到的信息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在设计中就需要保证空间变化的连续性,保证每个空间展示的效果都是连贯性的,保证人能够得到好的视觉效果,保证人在行走的过程中感到空间的协调一致性,同时又富有变化,增强人的感受。展示空间在设计中原则上需要保证采用有序性原则,人在参观展览中,具有非常大的流动性,一般是靠右走,走捷径,不走回头路,这就要求空间设计拘留流动性和引导性,合理安排空间布局来安排观众参观,引导人的驻足。

2.2空间长短和色彩的设计

在展示空间设计中,长短因素是影响人们心理的主要因素之一,一般而言在展示空间设计中,高潮部分需要偏向于后部,前面的空间设计让人们产生一种期待感,增强空间的表现效果。在建筑空间的设计中,若是需要强调高潮部分的重要性,满足人们乘兴而归的想法,可以适当加长观赏浏览的空间设计,针对一些比较特殊的物品,在展示空间设计中,高潮部分就需要放在前面,引起人们的新奇感。在展示空间设计中,色彩同样是影响人们心理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色彩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观看事物中,总是先看见色彩,然后再看见物体。在色彩的设计中涉及到了公众色彩心理问题,这是因为对于人而言不同色彩所引起的直觉效果是不同的,同时也受到、社会规范等的影响。如红色在美国象征着健康欢乐,在我国象征着信心、传统等,因此在展示空间设计中需要考虑到色彩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空间艺术论文例10

一、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体现科技人文特色的必要性

对于地铁空间来说,其同建筑物的空间有着非常大的不同。地铁的空间形态更加单一,每一节车厢基本都是一样的或者是相似的,从实际情况来看,地铁空间大多低矮狭长,乘客在乘车过程中往往觉得空间十分单一,再加上乘坐地铁的人群较多,使得很多乘客都感到非常枯燥乏味。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地铁处于地下空间,是一种无窗且封闭的状态,在乘车过程中,乘客无法获取自然光线,无法得到视觉上的体验,这会使乘客产生一种方向性的缺失以及排他性的疏离感,进而让一些乘客在乘车过程中感到沉闷或者压抑。不仅如此,由于地铁处于高速行驶状态下,这使得乘客的视觉焦点往往因为速度而变得游离和焦躁,在高速流动下降低了与空间中其他人和事物的互动性,从而提升了乘车的单调感。此外,地铁人流密度较大,往往在狭窄的空间中聚集大密度的人,使得乘客在这种空间中感到沉闷、压力、疲乏。对于南昌地铁来说,由于人流量较大,往往会让乘客感受不是非常良好,而利用科技人文特色来提升地铁空间的科技性和人文性,能够最大化提升地铁空间的美感以及舒适度,让这些元素可以有效降低乘客的不适感,提升其良好的体验性,进而提升乘客在地铁空间的舒适度,由此可见,南昌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中体现科技人文特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科技人文特色在南昌地铁空间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一)突出地铁空间的结构科技人文性

在设计南昌地铁空间的过程中,应该在科技人文目标下,努力完善空间结构,提升结构设计的科技化水平,也提升其视觉效果的美感。在设计过程中,对于承重或者支撑构件,提升其流线性和平滑性,应用更加精细、有质感的材质,展示结构体系的生动性,也可以有效提升其承重力量。对于一些较为生硬的构件,要注意进行必要的拉伸和压缩,以此来有效提升构件的精巧感和重量感。通过这种科技人文化的结构设计,让乘客可以在视觉和感官上获取更加舒适的感觉。

(二)提升地铁空间的便捷性

目前,地铁的设施更加系统完善,特别是地铁空间内,积极设置了诸如环控通风系统、综合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的屏蔽门、保安装置等,如果不能合理规制这些设施,只是简单进行吊装的话,无疑会极大降低地铁空间的美感,且杂乱的管线和结构也会进一步压缩地铁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要更加科技化整合这些设施,本着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和舒服的乘车环境的理念,对各种管线和设备进行整合管理,对于可以有机统一的终端设备,将其进行合并,以此来释放更多的空间,对吊架的设计,要对内部的构件进行包装和集中,可以设置一些较为生动的表情或者颜色等,做到变乱为美,让这些设备不但可以充分发挥作用,而且通过科技理念提升设备的感性特点,为乘客留下更好的乘车体验。

(三)利用科技人文思想提升地铁空间的视觉感受

地铁狭长低矮的空间特点往往给人压抑之感,因此利用科技人文思想提升地铁空间的视觉感受是非常有必要的。地铁中最直观的装饰表皮不但要有效集束结构和管线,也需要提升其装饰的美感,通过科技设计来提升空间的美好感受。

(四)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空间的舒适感

为了有效提升地铁空间的舒适度,要对构件和设备管线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充分利用每一部分空间对这些设备进行合理排列,在全面管控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不同功能设备的空间安排,要注意提升视觉感受上的明亮宽敞性,提升设备的间接有序效果,从而提升乘客的满意度。为了进一步提升地铁空间的明亮宽敞度,可以充分利用多种光源来提升感受效果,比如利用照明、广告、地铁运行中外部隧道墙壁的光影及图片等内容提升地铁乘客感受的多样性,发现更多、更丰富的信息,然后搭配更加柔和的光线,带给乘客温馨和安静感觉。与此同时,也需要进一步提升表皮装潢的明亮性,这样就能够让整个地铁空间更加明亮宽敞,为乘客提供更好的人文服务。

三、结语

在地铁空间设计过程中,通过体现科技人文特色,有效设置空间内部的各个环节,让整个地铁空间更加具有美观性,提升整体的宽敞明亮度,提升空间的简洁舒适性,能够让乘客在乘车过程中得到更好的服务体验,值得进一步思考分析。

参考文献:

空间艺术论文例11

 

从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有一条不容忽视的主旋律:对空间的利用与阐释。从第二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来看,来自各个国家的新媒体艺术作品,都在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介入空间。如荷兰Karen的《Stalkshow》探讨了通讯技术介入公共空间后,如何改变人们与外界的联系,人们在公共空间产生诸如恐惧感、孤独感等情绪。①又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Pensyl创作的《periphery》,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历史变迁中空间形态的变化作了发人深省的分析。再如,张尕教授的《People’s Portrait》中,空间性与地域性联系在一起,或者说通过新媒体艺术,空间可以打破地域间的距离与隔阂。,介入空间。②德国艺术家联盟GreenWorld的作品《WorldBench》,同样也是运用了类似的艺术理念。③艺术理论家Steve Dietz ④曾提出“新的公共场所”的特征:互动参与是推动力;创造了超出本地的空间形式;固有的公共场所成为公众行为、互动的媒介。不难发现,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手段很难实现这种“新的公共场所”的需求,这恰恰反映了新媒体介入空间艺术的优势与必然趋势。

但问题在于,为何会有这种新的公共场所特征?人们为何走向新的空间?这是艺术自身发展的必然,还是人类进化、社会发展的选择?

总体来说,我认为新媒体艺术对于空间的重视与新的理解,并不是因为新媒体艺术本身有利于表达空间这个话题,并不是新媒体艺术故作姿态的产物,相反,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了一个程度后,自然生成的对空间的真实而自然的需求与渴望,带动了艺术的发展方向,从而自然生成了对新媒体艺术的需求。

德国艺术家波伊斯作为当代艺术的奠基人,提出了重要的“社会雕塑”的思想。⑤波伊斯的‘社会雕塑’具有与人类学意义上的联系。在他看来只有艺术家们才创造了历史意识,重要的是体验历史中的造型力量,因此必须立体的观察历史。历史即雕塑。在这里,“空间性”的意义与人类的思想层面联系在了一起。对此我得理解是,每当人类思想进步到一定的层次的时候,就会思考更高维度的问题。艺术总是在创造人类的思想,因此更高维度的问题必定会产生更高维度的艺术创作形式。,介入空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有一个重要的议题:“历史时代,人类可能是在不同的空间维度思考问题,人们很难从较低维度空间想象较高维度空间。”因此我认为,当人类开始以更高维度思考的时候,原先二维空间的艺术创作就很难表达这种更高维度的思想。因此就出现了从二维的架上绘画发展到三维空间创作这一现当代艺术的形成过程。这种从二维走向三维的过程,即使由平面走向空间的过程。博伊斯作为一个高瞻远瞩的先驱,他的这种人类学层面的想法虽然没有当时的社会完全接受,但整个社会的确在沿着他的思维温和的前进。社会虽然没有接受“社会雕塑”,但艺术慢慢沿着实验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的轨迹发展,这种过程恰恰是社会开始在更高纬度的层面中思考自我的过程。

但接下来的问题在于,既然实验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等当代艺术形式已经实现了由二维走向三维,由平面走向空间的过程,那么为何会出现新媒体艺术这一覆盖面更广、形式更为丰富的当代艺术形式呢?

正如上文提到的,人类更高纬度层面的思考,带来了三维的空间艺术,但实验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作为空间艺术的雏形,仅仅是开始了对空间的认识与简单的利用。,介入空间。在贡布里希⑥曾谈到当代艺术中往往需要借助文字,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对空间把握的不彻底。,介入空间。而新媒体艺术,恰恰在这一问题上,迈出了很伟大的一步。我认为新媒体艺术使得艺术第一次与空间产生了真正的结合——因为艺术在这里不仅是得到了一个更高思维层的创作空间,更重要的是,新媒体艺术使得艺术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功能——对空间思维层面的问题进行反思与研究。在文章最初提到的作品中,每一件作品都不再仅仅是艺术家自身艺术情感表达或是小范围社会问题的阐述(这一步,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足以完成)。如Karen的作品《Stalkshow》,利用新媒体中的通讯技术,来质问现代科技对于公共空间的影响,这种思维的方式,与其说是艺术家的思维,更像是一位社会学家。Pensyl创作的《periphery》同样如此。艺术家面对传统文化日渐消逝的情形,利用新媒体技术轻易的改变了空间的原貌,呈现出真实的社会问题。我认为,这就是新媒体艺术最具价值的地方——通过对空间的完全掌控,它可以一种更权威的姿态来思考社会学、人类学等超越艺术本身的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中,新媒体艺术研究方式又不同于单纯的社会学、人类学,作为一门艺术它可以更加开放、更加思维活跃、更加能够被非专家的大部分人群接受,因为它不需要文字的证据而是以直观的视觉呈现来表达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