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12-08 00:18:35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例1

高一政治“市场经济”知识点作为高考命题中的一部分,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灵活掌握知识并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教师要结合一定的社会现象与经济现象等热点问题来进行知识点的分析和渗透,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内容以及学习方法。本文笔者粗略地对市场经济知识点进行总结并提出一些学习方法。

一、知识点的总结

市场经济知识点涉及面较广,有市场配置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促进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等等,这些内容都曾出现在高考命题中。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了总结与归纳:(1)市场配置资源。主要内容是市场调节的优点:及时、灵活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传递市场供求信息;在竞争中实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着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引导学生明白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即是:以道德为支撑点,以法律为保障。(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他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有着基础性的作用,其基本特点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那么我国的宏观调控目标主要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宏观调控的手段有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3)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推动小康经济发展。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分析目前小康水平的特征是低水平、不全面的、不平衡的;而全面小康的特征即是:经济迅猛发展,健全的民主,更加进步的科教,更加繁荣的文化,更和谐的社会等等。趁势渗透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提出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并提出推动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措施——发展经济。(4)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是其表现特征: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跨国公司是其载体,其主导是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分析经济全球化积极和消极的影响。(5)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我国是从国家经济的实际发展利益考虑加入世贸组织的,对于对外开放有着很强的作用,缩短了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发展的距离,有助于我国经济环境的国际化。结合实际情况介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借以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国际竞争力。让学生明确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发展原则、战略。

二、学习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自我、提升自我的最佳手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总结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市场经济不同于其他经济学的知识,其中不涉及计算,更多需要的不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是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如,在2008年中,对于市场经济知识点,笔者以当年发生的热点事件“三鹿奶粉”事件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强化对知识点的运用,即,通过这个事件主要说明了为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国家强有力的宏观调控。以实际的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的方法,即,将知识融入实际的经济热点问题中进行学习,锻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同时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构建一定的知识体系结构。

三、考试答题的方法

市场经济知识点在选择题和大题中都有涉及。高中教学面临着高考,作为教师也应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适当地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考试答题方法、技巧。就市场经济的选择题而言,笔者主张学生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除非是选错,进而避免选择项内容中各点很相似,对学生视觉上造成的混淆。对于大题,简答类的可以将相关的知识直接运用即可,而分析类的大题则开放性比较强,需要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笔者在教学中,就此首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确定知识点的范畴;其次结合材料,找寻材料的中心点,深入了解内涵的知识点;最后知识点与材料相结合,明确地分条进行归纳、总结。对于辩解类的大题,需要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一般是材料题,需要学生对材料进行评价,这样的题目,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综合力强,将资料进行整合,用自己的话阐述出来即可。

总之,市场经济知识点是高一政治的重要内容,也是高考命题中常出现的考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应只是单一地讲授知识,而应结合我国实际的经济热点问题、事件来加强引导学生总结、运用市场经济知识,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考试答题技巧等,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学习奠定有效基础。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例2

一、适度调整重组,优化教材结构

思想政治必修课新教材主要按照生活逻辑,并辅之以学习心理逻辑和学科逻辑,分别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为主题,以相应的学科知识为支撑,结合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所遇到的问题,按照感受生活、理解生活、适应生活、反思生活、创新生活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建构的。这一教材建构方法较好地实现了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新教材特有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结构。但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材的逻辑结构不等于教学过程的逻辑程序。因为教材有普适性的特点,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每位学生的学和每位教师的教,有必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适度调整重组教材,从而优化教材结构。具体要做到:根据教与学的需要,在教材的基本框架内,对教材的逻辑结构、内容的前后程序作一定的调整重组,形成合理、清晰、流畅的教学结构,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教材的调整重组包括:某一框题内部内容的调整重组;同一课内不同框题内容的重新布局;相关内容归类合并或不同程度的重复。

二、促进意义建构,内化教材内容

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课堂的,他们已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积累了不少或直接或间接的知识经验。因此,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他们往往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推理和判断能力,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形成对新知的某种理解,建构意义。因此,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要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当然,教师应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目标之间找到相互作用的方式,通过恰当的情境探究活动促成这种相互作用的发生。

设置情境探究活动应做到:一要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用现实生活呈现问题、把理论观点融入鲜活的社会生活题材之中的思路设置有意义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需要。二要考虑问题设置的思考价值,使其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能引发学生思维,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问题的设置还应具有梯度性、启发性,能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循阶而上,不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这样的情境探究活动,能让师生围绕情境共同探索,相互交流、质疑,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建构意义,达成内化教材知识的目的。

三、挖掘德育功能,深化教材价值

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和现代社会生活参与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以学生的公民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培养为根本目标的社会主义现代公民素质教育课,具有多学科知识兼容性、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统合性、德智共生性、思想性以及实践性等主要特征。可见,思想政治课既承担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任务,又肩负社会主义现代公民素质教育的责任,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内化,还必须挖掘教材的德育功能,培养学生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质,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从而深化教材的价值。具体做到:一要落实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对两种错误倾向:或只注重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不挖掘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或脱离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为德育而德育。正确的做法是,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统领,以知识与能力为支撑,将知识与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融为一体。二要找准教材知识与德育的结合点,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创设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的教学情境。三要突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律素质的发展,鼓励学生围绕情境充分交流思想观点,沟通情感;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在体验中形成道德认识、丰富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影响道德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政治素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实现思想政治课育人的德育价值。

四、大胆整合知识,调整呈现方式。

专家在编写教材时,考虑更多的是知识体系的严谨、完整,他们并没有太多思考学生的实际情况。故此,在教学过程中,一线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自身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风格,大胆地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整合教学内容。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价值量、价值总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之间的关系既是难点,又是重点,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突破?我们教学工作者通过参与“一课两讲”的教研活动,更加印证了调整教学顺序,研究知识呈现方式的必要性。

授课的结果——学生掌握的情况相差较大。其中授课效率高的一位教师的知识呈现方式还是值得借鉴的。通过情景设计,推导出“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第二个情景:

第一步:介绍价值总量的概念:价值总量就是某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商品的价值量的总和,价值总量=商品的数量×单位商品价值量。

第二步:引导学生思考,填写表格空缺部分,并让学生根据图表的数据推导出五种关系:

笔者在课后与师生交流,得到一个共识:这种推理式呈现比起结论式呈现方式,更能满足学生探索新知识的需要,同时也更容易使学生掌握知识。

五、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思维习惯。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例3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成功与否,课堂导入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过程中,倘若教师能够通过灵活多变的方式巧妙导入,则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他们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自主获取知识,为后续教学营造良好的氛围。当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哪种导入形式,并没有固定模式,需要教师不断探索,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等因素,灵活选择。

如生活实例的导入,真实自然。生活是个大课堂,处处蕴含着数学问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借助一些具体生动的生活实例,将抽象难懂的数学问题转变为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让学生感觉数学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例如:教学“普查与抽样调查”,分析“抽样”知识时,教师可引入生活中的“数学”,灵活自然导入,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这样,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可将其带入到新知学习意境中,激活已有生活经验,踊跃说出更多的类似的生活问题,感受生活中蕴含着无限的数学知识,充满学习热情。

如多媒体导入法,生动活泼。在现代教育中,计算机、几何画板等是良好的辅助手段。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借助计算机或几何画板模拟一些难以直接呈现的数学规律或现象,或者利用精美图文资料等来设置问题情境,以吸引学生眼球,调动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如轴对称、旋转、平移等图形和变换类的知识,都可以运用多媒体导入法,以刺激学生多重感官。比如教学“从三个方向看”这一知识点时,在导入环节,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呈现拍摄角度不同的几幅图片,如空中飞行的飞机的图片以及3张由不同方向而观察到的照片。思考:同一架飞机,为何拍出来的照片会有所不同?这几幅飞机图片分别是站在哪个方向拍摄的?由此引出课题――从三个方向看,让学生初步感受从不同方向看会获取不同的结果。

再如复习导入法,温故知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利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由学生已学知识自然引出新知识,这样,可增添亲切感,让学生能够由旧知入手将新知融入到已有知识结构中。如学习“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时,教师可设计相关练习,练习中涉及了正比例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关系,有助于引导同学们对比分析,通过复习正比例函数定义,为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做好铺垫。

二、编篓编筐,重在收口――课堂小结,巩固深化

在有效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开端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效的课堂小结,正所谓:“编篓编筐,重在收口。”同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也需要把握课堂小结环节,引导学生归纳,甚至还可以适当拓展延伸,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而在小结时,若要真正发挥小结功能,教师应注意小结应具有目的性、针对性、引导性,并简明易懂。同时,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运用小结形式。

如问题练习式小结。在新课教学后,数学教师可以依照实际需求,结合教学内容,紧扣教学重点与难点,设置一些思考性、探究性、拓展性习题,让同学们通过练习形式进一步巩固深化知识,结束课堂教学。通过这一小结方式,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也可给教师提供信息反馈,了解教学效果,给后续教学工作提供指导与依据。如学习“不等式的性质”这一知识点后,教师可围绕学习内容精心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深化巩固,总结归纳。比如①把不等式3x6x的两边均除以x,可得出36. 请问上述不等式哪里出错了?②把不等式nxn的两边均除以n,n要满足怎样的条件才有x1,等等。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例4

物理知识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实践性、规律性等特点,如果能与生活问题的趣味性、知识性、应用性相结合,能够产生出良好的教学效果生活是一门艺术,在导入教学策略中,运用生活化的导入,能够引导学生思维发散、创新思考,贴近实际分析问题物理学科的发展与生活、生产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物理推动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而努力,其自身也在不断完善与革新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的生活化教学,能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例如:一,生活情境导入方案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寻找生活原型,引导学生积极投入与实践“压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拿出圆珠笔,用手指压其两端,发现手指的疼痛感存在很大差别再引导学生参与钉钉子,分别试着将其两端钉入木板中,发现所用力度差距很大二,生活事例导入对于“力的相互作用”知识进行生活事例导入,划船时,向后划桨,船前行;鸡蛋敲打桌面,鸡蛋却破了;滑旱冰试着推别人,发现自己向后退三,生活疑惑导入如“光的折射”知识的学习,运用“为什么筷子在水中弯折了”、“渔民捕鱼为什么会在实际看到鱼的下方捕捉”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通过生活化教学导入的运用,鼓励学生结合生活问题探索与分析,培养学生物理思维

二、运用生活化活动,展开探究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是强化学生能力的比较好的教学方法,结合物理学科的实验特点、科学特点以及规律性特点,可以引导学生展开生活化的活动,实施教学分析、知识理解、活动展开、规律总结等学习过程,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科学和社会发展问题相结合,通过鼓励学生关注生活、社会与科学的契合点,有效培养学生物理科学知识、物理科学方法与物理素养,强化学生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学习能力与应用物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一,教学分析阶段学生展开拔河比赛活动,活动中穿鞋底粗糙的鞋、扫开脚下的沙子等方法,增大摩擦力,以此学生了解到“摩擦力”与接触面间摩擦因素有关二,知识理解阶段引入生活素材,了解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如用磁铁收拾散落的钉子,用省力的方法开瓶盖等三,活动展开阶段“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学生展开实践活动,运用单一变量法进行实验,发现浮力大小与溶液密度、排开水的体积有关,由此应用于生活,如潜水艇、轮船的应用等四,规律的总结由生活化的活动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与规律的总结“矿泉水瓶变形”活动,在瓶中装热水,在外面浇冷水,发现瓶子变瘪了由活动总结“大气压”的相关知识与规律通过生活化的活动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创新应用与实践探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运用生活化作业,做到学以致用

作业是知识延伸学习的阶段,为了提升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知识迁移,可以借助生活化作业的方法,鼓励学生学以致用结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将生活中的问题运用到作业设计、作业实施与作业完成过程中,激励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问题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借助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也借助生活问题巩固和加深物理知识通过生活化作业的设计与实践,提升学生生存技能与物理素养

例如: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习题,如何测量家中酱油、牛奶的密度;如何测量操场中旗杆的高度;如何对判别金银首饰的真假;如何较为容易的打开果酱瓶的铁盖子,将其放入热水中浸泡就可以方便的打开了,这是什么原因;如何设计科学的方案,使得暑假校园中自来水能够自动为花草放水;如何模拟打捞出沉在100 m深海底的核潜艇这些问题都是生活、科技中较为普通的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设计生活化的[JP3]作业,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拓展学习、创新思考与强化应用、实践[JP]

四、运用生活化实践,解决生活问题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例5

一、课前设计生活化策略

(一)教学设计生活化,丰富教材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只是在课堂发生,在生活中才是真正的教育。由此教师需要紧密联系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寻找贴近学生兴趣与关心的话题,关注学生的情感动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感受课本知识,从生活中选取学习的关键素材。例如,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教师引导学生选取生活素材,展开“中华文化英雄”竞赛活动,设计“汉字听写”“知识必答”“快速抢答”三个环节的比赛,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课前准备生活化,理解知识

课前引导学生准备生活化的素材,了解生活中的相关信息,深入理解知识。例如,学习《市场配置资源》知识,学生从市场上收集关于本地重点产业的市场信息,针对重点问题进行研究,制作成研究报告。充分调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价格、竞争、供求三个方面讨论,深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课堂教学生活化策略

(一)多媒体展示,激活生活体验

借助多媒体展示策略,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促使学生了解高中政治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教师在备课环节精心准备,结合政治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选取与生活实际问题相关的材料,可以有视频、时政新闻、歌曲、小品等,作为理论知识分析的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多感官刺激,激活学生思维,使得学生产生生活化体验。例如,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知识,教师播放歌曲《房价之上》,并展示《空中花园》的漫画,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际,了解国家的各种宏观调控策略,使得学生巩固了知识,实现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探究新知

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需要关注生活,将具体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把握社会生活趋势,将政治中的基本观点、原理融入到鲜活的生活题材与活动中,应用理论解决生活问题。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启发学生思维,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实现高效教学。例如,学习《价格变动的影响》相关知识时,教师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深入到超市,分析价格变动对同一商品、同类商品、不同商品产生的影响。通过深入实践,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新时代的劳动者》,引导学生结合情景剧《毕业季的烦恼》,参与分析不同就业观的不足,并制定相关策略改进,以培养学生正确 的就业观以及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

(三)总结升华知识,落实服务生活

教学总结的目的是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得学生思维方法科学化,强化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引导学生做好总结,达到服务生活的目的。例如,学习《新时代的劳动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总结情景剧中小李的五个烦恼,也可以引导学生对本小节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学习《民主决策:做出最佳的选择》相关知识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民主听证会,设定主题“校园使用手机的利与弊”,模拟家长、学校、老师以及教育专家展开辩证交流。之后,学生对各方观点进行总结,阐述配备手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弊大于利的理由,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由此结合高中政治理论学习,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展开民主决策,实现服务生活的目的。

三、课后拓展生活化策略

课后延伸与拓展是社会生活实践部分,理论学习必须服务于社会生活,才能体现出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著名教育家林崇德教授曾经表示,“素质教育的社会功能是社会实践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学会生存、生活与创造,学会适应、竞争与关心。”所以,引导学生展开课后实践拓展,是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外探索课程实践作业,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将自身置于社会实际生活中,在生活中体验、感受与反思,联系生活实际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提升学生理论分析与实践应用的能力。例如,学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相关知识,教师设定主题为“中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影响”的课外调查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正确消费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感受文化影响》知识时,展开“校园文化营造”探究活动,促进学生结合自身校园实际,探讨出营造校园和谐文化氛围的方法。通过生活化的延伸策略,引导学生真实的感受政治知识,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四、总结

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是引导学生学习理论,应用于生活的关键策略,通过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三个阶段的生活化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巩固高中政治知识,强化学生生活化应用体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实践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例6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102-01

小学数学复习课就是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做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

一、注重基本功训练,抓住重点

复习课的基本训练要抓住重点,为下一步知识的梳理做好准备,将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激活。同时也对学情进行一个初步的摸底,对重要的基础性知识做好查漏补缺,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使所学的数学知识条理化,更好地掌握各部分知识的重点。重视知识的系统化,避免题海战术。我们要以课标为依据,针对每一部分知识中的基础、重点和难点内容,选择中等难度的题目,要求学生在自己复习的基础上独立认真的完成。教师可以通过批改作业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着手编写复习课教学计划,重点理清基本概念、基础计算、基本操作、基本应用方面的知识结构,针对学生反馈的问题,着手重点解决每部分知识中典型的综台试题,理清每部分知识的解题思路。

二、复习过程要兼顾教与学

总复习的设计要兼顾教与学两个方面,既利于教师的教,又利于学生的学。由于总复习不再是新知识的教学,而主要是认知结构的重组和优化,所以,总复习要充分考虑到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作用体现在组织、指导学生开展活动上,体现在对学生获得的结果进行优化上,提高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学生梳理知识时,教师要适时介入,对学生梳理的结果进行评价,以帮助学生优化认知结构。在学生开展数学活动时,教师要为学生的认知提供必要的帮助,以保持学生高水平的认知活动。

三、内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

复习不是简单地再现旧知识,而是要通过对旧知识的系统整理,给学生以新的信息,引发新的思考,促进新的发展,特别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编码,对自已的认识结构实行精加工,使平时所学的分散、零乱、细碎的知识点结成知识链,形成知识网。通过分类归纳,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来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加深对表面积、体积、容积等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初步的比较分类和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大脑里存储的知识更具条理化,为建构新的知识(如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容积)做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

在小学数学总检测时仍须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适应性、开放性、灵活性演练、诊断性测试。为此,教师就要花一定的时间挑选、组织、编排、翻新、综合、内化学生能力,编制质量高、目标性强、检测点准、灵活开放的测试题。在综合检测试验后,教师做出全面反馈,进行最终的知识结构调整。教师不仅要精讲巧析、洞查、记录学生的缺陷,及时“对症下药”,还要在下一次检测中有所侧重,努力使学生做到“知此知彼,百战不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评估自我,自觉地查漏补缺,面对复杂多变的题目,能严密审题,弄清知识结构关系和知识规律,发掘隐含条件,多思多找,得出自已的经验。

四、开展专题复习方式,加强针对性训练

重视班级学生的分层导学,发展共性,培养个性,激励学生相互检查,共同提高。在分层导学中,确立优生的主要目标是审题准确,解题灵活;中等生的主要目标是细心检查;学困生的主要目标是基础扎实。在操作过程中,要求把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分层,及时归纳整理,确立复习思路、复习重点,加强针对性。既重视学生的共同缺陷,又重视个体的差异特点。注重单元试卷、综合试卷、学生自我评价的反馈,把每一章节的知识联系在一起复习,加强知识的连贯性,调动学生的复习积极性,提高每节复习课的效果。要灵活选择时机进行专题测试,在专题测试试卷评析的基础上查漏补缺之后,综合各单元所反映的情况,进行综合性试卷反馈,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补缺、定向复习,发现问题再进行定向突破。

五、利用学习合作小组以优生带学困生

教师要根据学习成绩,结合学生性格,尽最大可能进行合理搭配,组成最优化的、实力相当的学习合作小组。这样既可以用群体智慧解决问题,又可以让每一位学困生都有自已的榜样,有意无意地仿效榜样,达到以优生带学困生的目的。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需要集体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通过研究性学习或质疑探讨等形式,让他们相互启发,进行智慧的碰撞,最终达到提高自己的目的。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以组为单位的知识竞赛,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优生主动帮助学困生,学困生主动求助于优生,促使整体水平的提高。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例7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6-0024-02

复习课是小学课堂教学重要课型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复习是知识巩固的过程,是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技能的过程。它是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常见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复习课就是把平时相对独立地进行教学的知识,特别是其中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以再现、整理、归纳等办法串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沟通,并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但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数学复习教学中,仍存在一些误区。如何上总复习课,提高复习的质量,最大的限度地取得复习效果?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复习课的功能和任务

复习课的功能是:1.查漏补缺、夯实双基。2.促使知识的系统化,整体把握知识结构。3.温故知新,对旧知拓展延伸。4.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目的是温故知新,完善认知结构,发展数学能力

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所要解决的是知识的点、线、面三者的结合,它承载着回顾与整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因此,复习课的教学任务要重视“理”,达到“化”,把平时一个个课时所学的知识从新的角度,按新的要求进行梳理,组织练习,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归纳、总结,最终达到浓缩化,让学生在完善J知结构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发展数学思考,领悟思想方法,提升数学素养。

二、复习课的教学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复习必须突出重点,针对性强,注重实效。在复习过程中,要注意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还要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要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设计复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2)系统性原则

在复习过程中,必须根据知识间的纵横联系,系统规划复习和训练内容,使学生所学的分散知识系统化。

(3)自主性原则

在复习中要体现:知识让学生疏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1.忆。让学生回忆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让学生进行讨论、口述。回忆,就是学生将过去学过的旧知识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回忆是复习课不可缺少的环节,回忆时,可先粗后细,并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述,或出示有关复习提纲,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回忆。

2.理。“理”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归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分清解题思路,弄清各种解题方法联系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回忆,进行从点――线――面的总结,特别是要注意知识间纵横向联系和比较,构建知识网络。要教会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在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时,可以根据复习内容教学信息容量的多少,分项、分步进行整理。

3.析。对单元中的重点内容和学生中的疑难作进一步的分析,帮助学生解决重点、难点和疑点,从而使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材内容,加深理解。

4.练。选择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和系统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在设计练习时,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基础性。复习中要抓住重点和关键,进行基本练习。

(2)系统性。要根据复习内容的要求,设计典型的习题,达到系统整理的目的。

(3)针对性。复习中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对一些易混、易错的知识应设计针对比性练习,让学生从比较中区分掌握知识。

(4)综合性。既要有一定数量的基本练习题和稍作变化的习题,又要有一些综合性练习题和富有思考性的习题,做到有层次,有坡度,具有一定的弹性,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5)灵活性。复习中设计一些具有灵活运用知识和方法解答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拓宽解题思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5.评。让学生对复习的结果进行评价与反馈。通过教学评价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和调控,改进学习方法。

总之,复习是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找出重点、关键,然后提炼概况,组成一个知识系统,从而形成或发展扩大认知结构。通过复习,不断地对知识本身或从数学思想方法角度进行提高与精炼,是有利于能力的发展与提高的。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例8

一、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求知兴趣和学习的主体性

学生学习化学是一种有意义的活动,需要有激励,从而产生推动他们去学习的内部动力,达到学习的目的,进而才能运用知识去创新。而这种内部动力又产生于学习和生活的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化学知识的需要和愿望,才会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而产生推动自己去学习化学的内部动力,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反之,学生就只会按教师设计的课堂教学程序机械地被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甚至有的不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我从学生发展的实际出发,并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与生活紧密相关且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事件中去学习化学知识,理解化学知识,运用化学知识。例如: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教学,我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展示了一幅阳光透过茂密树林形成霞光万道美景的图片,让学生欣赏,问学生:“你想知道这令人陶醉的景色是怎样形成的吗?”接着又播放了一段剪录下来的广告:“雪中飞羽绒服,采用纳米面料精制而成,新面料,新品质,新享受。”问学生:“神奇的纳米材料正在走进我们的生活,你可知道这神奇的纳米材料究竟是怎样的物质吗?与我们将要学习的知识和生活有何联系吗?”这时,学生感到学习化学知识能够解释生活中的实际热点问题,从而感到分散系及其分类的学习成为自身的需要。教学中,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造成学生认知冲突,使其内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产生不足之感和探究之心,力求实现心理平衡。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不平衡——探究发现——解决问题——平衡”的学习中。当学生学习了胶体的性质后,我又设计这样的问题:胶体与溶液如何进行鉴别?胶体与溶液混在一起如何才能得到较纯的胶体呢?又激起了学生探究欲望,从而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始终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二、重视知识形成过程,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一般认为,知识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过程中,对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有的人只把它看作一个结果。这只是看到了知识的最终,而忽视了知识形成过程中学生的认知体验。据此观点,教学时教师只要把知识的重点或结果告诉学生,让学生硬背死记或做反复的练习加以强化学生也能掌握。但这样的教学,不仅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固,不能灵活运用,还扼杀了学生诸多方面能力的发展。显然,严重违背了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化学教学实际中,我坚持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探究、对比和总结,从而亲自发现化学知识所潜在的神奇奥秘,领会化学知识的真谛。例如:离子型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教学,如果我将其发生的条件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也能接受,但这样的教学没有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没有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总结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正确填写下表:

在学生做完实验填写完表格后,我问学生:“①、②、③都有现象,说明都发生了反应,从反应类型上看①、②、③有何共同点?”学生都回答是复分解反应。又问:“①、②、③三个反应的产物有何特点?”学生观察交流后,总结出三个反应的产物:①有沉淀;②有水;③既有水又有气体。我又追问:“④的溶液中如果阴阳离子进行交换结合能生成沉淀、水或气体吗?”学生回答不能生成。我让学生结合上面的分析总结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学生很快就得出了结论: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知识规律的最终,更用探索比较、总结的观点引导学生探求了知识规律的形成。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还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和探求知识的能力。这样学到的知识不仅牢固,更便于学生的灵活运用。实践证明:学生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掌握新知识,而且还获得了探索知识的方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例9

关于总复习现状,我对六年级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访谈等调查,发现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教师教学低效费时、单一无趣,学生学习动机不强、重复训练……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总复习效率低下。

对教师来说,总复习要整理的知识内容多、广、碎,不易把握,容易成为练习课、作业讲评课,学习内容虽得到了巩固,但复习效果不理想,平淡无趣成为主题。特别基础较好的学生,更如同“炒冷饭”,复习课效率较不乐观。从学生角度出发,后进生的学习特征是今天学明天忘,更不用说小学阶段的知识,早已“还”给了老师。课堂上老师讲得如火如荼,后进生却不知所措,这样的复习效果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我认为总复习课堂效率是关键,其中学生的复习热度和积极性是课堂效率的重中之重。如何利用有限的40分钟,从课堂形式、复习内容等多维度设计复习活动,确保所有学生高效参与复习活动,从而提升总复习的效率呢?

一、罗列复习要点,自主整理知识

在复习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通常用单一的“条目式”整理知识要点,后进生更是白纸上交。这些现象给了笔者莫大的思考,多数学生习得知识停留在单独的知识层面,对相互联系的知识层面思考较少,孩子们习得的知识较散,没有系统知识组块。

知识组块是整理与复习的“盲点”,更是总复习活动的“重点”。如何处理“盲点”和“重点”的关系?简单让学生去整理知识,学生无所适从,效果并不理想。这时,教师要给孩子自主整理的“脚手架”,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自主复习要点,让学生按复习要点自主整理,整理后进行交流讨论。这样的自主整理过程,孩子从被动变主动,积极性高涨。

如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笔者先提供了复习要点:①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②各平面图形周长的计算方法?③什么是平面图形的面积?④各平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⑤各平面图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复习中提供条理清晰、重难点明确的复习要点,学生能读懂教师设计复习要点的意图,能系统复习和自主整理知识。

阅读学生整理的知识时,笔者欣喜地发现学生整理的平面图形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丰富了……这些不正是我们在整理复习过程中所要培养的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吗?

二、参与小组活动,自主梳理关系

总复习课教师通常直接呈现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各知识间的联系。这样的形式,学生显得较为被动,容易受牵于教师的“知识网络”。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总复习同样要体现这一理念,发挥学生在总复习中的地位。特别是复习活动最难的“梳理关系”环节,更要让学生参与和梳理知识结构和网络。

很多教师担心学生梳理的知识网络不够完整,或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笔者认为学生梳理知识活动是非常必要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一,学生在梳理知识结构时,是复习和巩固知识的时机,此时的复习效果较好,相比被动接受知识网络有一定优势;其二,在梳理知识中,学生能进一步明确知识联系,即便是不完整或错的,这些都是复习的宝贵资源;其三,最为重要的是学生归纳和梳理知识的能力得到了发展,这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多给些复习时间,就是给孩子数学思维训练和发展的机会。

三、注意追根溯源,明晰知识产生的背景与过程

“知识源”则表达了知识系统的根基,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此类知识与彼此知识间的区别和内在关系。让学生了解、明晰“知识源”,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一个知识内容或系统是在哪些概念、方法等基础上生长而来的,有利于突出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因而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从另一个方面说,数学内容的产生、发展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寻求和明晰“知识源”,还可以帮助学生体悟、熟悉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

明晰“知识源”,可以在经过梳理形成知识系统的基础上,引导分析一类知识产生的固着点,明确知识形成的原理和思想;有些内容的“知识源”,可以从它们的内在联系或共同之处来分析寻找。

四、预设多层练习,自主强化技能

“题海”战术是总复习常用的方式,这种形式对学生巩固知识有一定帮助,但机械重复的练习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维拓展产生负面影响。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杜绝简单重复的“题海”训练,设计多层趣味练习,引导学生自主强化技能,这些应该是“自主”总复习课的重要要素。总复习还要重视练习与实际应用,这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内化,也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内化,也有利于学生发展思维,提升应用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的价值。

五、探究思维特征,自主体会方法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例10

1.个性化作业设计理念

高年级数学作业的个性化设计应该从两大方向出发,那就是“适度地取舍”与“注重创新性”。前者意味着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减少理论性知识,增加能够培养学生能力的实践性练习,使所布置的作业适合不同学生的个性,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后者则是指教师在个性化作业设计时要注重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学生能打破传统思想,用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解决问题。

2.个性化作业设计原则

所谓“个性化”作业设计必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符合一定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个性化的特征,这些原则与要求具体应该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目标明确。个性化的作业设计与布置必然要有明确的目标,这体现在首先要以所学内容为依据,参照教学大纲及考试范围具体设计作业,确保学生一方面能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能提高能力。

第二,注重层次和梯度。个性化作业就是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学习水平、学习薄弱环节等实施适应性的层次分明的作业设计,优等生能力有所提高,中等生知识理解进一步深入、熟练,学困生基础得到夯实,从而有针对性地、有目标地教育学生、培养学生。

第三,力求创造性。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已经成为目前教育教学领域必不可少的灵魂,势必成为高年级数学作业个性化设计的一大理念。教师要善于设计一些新颖、生动的作业题目,注重联系现实生活,体现出题目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让学生有兴趣完成作业。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作业个性化设计的具体实施策略

数学作业的个性化设计体现在多方面,所谓“个性化”不仅体现出一定的自主性、层次性,还体现出一定的实践意义与探究意义。

1.自主的层次性作业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高年级数学教学理念之一,以往的作业布置单纯注重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夯实,却忽略了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和水平。因此,个性化的作业设计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出发,可以先征求学生意见,让学生说出自己知识薄弱的环节,教师再对应布置作业。

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这一知识点时,一些学生提出自己的计算速度过慢、计算不精准,教师应为这类学生多布置一些混合运算题,供学生多运算、多练习,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2.总结性作业

在个性化作业设计中,总结性作业同样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总结性作业是指对一周以来所学知识的总结、回顾与反馈。总结性作业应该由在每天放学课后单独进行,并在周末将总结性作业集中起来提交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总结性作业详细了解并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总结性作业中应该包括学生每天做错的题目,错误纠正,学生自认为未深入透彻掌握的知识点等,以及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体会等。教师在浏览了学生的总结性作业后,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更细致的掌握,从而为接下来教学计划、教学目标的制定提供依据。

3.实践性作业

实践性作业体现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与实践体会,这也是新课标教学理念下对数学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要注重实践性作业的设计与安排。首先,应该立足于每一节课所学知识,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生活实践等联系起来,设计出蕴含数学知识理论的实践性问题,力争使学生更灵活地利用知识,解决实践性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耳目一新,体会到数学这门学科的作用,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神奇力量。

例如:在学习“三角形性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几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作业题,如:为什么生活中人们愿意走直路、不愿意拐弯?为什么照相机的支架被设计成三角形?等等。让学生体会出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原理,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化学与生活知识点总结例11

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的建立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同样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引导教学模式时,问题情境的建立也能够有效地促进问题引导教学模式教学效率的提升,提升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高中化学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生活中的许多日常现象都与化学知识有关。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结合生活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以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为切入点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一中《物质的分类》中胶体的性质这一知识点的讲解时,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现象构建问题情境,如“生活中,我们将淀粉溶解在热水中,然后加热煮沸,就熬成了汤,可以较长时间稳定地存在;而向豆浆里加入石膏,就变成了豆腐,是什么原因呢?黄河里的水奔腾不息,为什么泥水就不变清呢?在灯光下,有雾的夜晚,为何显得更加明亮。今天我们重点先来研究胶体的性质。”从而引入胶体性质的教学。

二、控制问题难度,合理设置引导问题

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引导教学模式时,引导性问题的设置是关键,如何选取难度合适,针对性较强的引导性问题是问题引导教学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许多教师在进行问题引导教学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经验,所设置的引导性问题要么过难要么过易,在教学过程中引导性问题并没有起到引导的作用,并没有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反而无形中为学生构建了一道障碍,阻碍了学生的学习,非但没有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反而浪费了课堂时间,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问题引导教学模式时,一定要以学生的实际学习基础情况为依据,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去制定合适的引导性问题,问题的难度既不能够过难也不能够过易,最好要落在最近发展区。例如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教材中《硫酸、硝酸和盐酸》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设置引导性问题“硫酸、硝酸和盐酸是我们常说的三大强酸,它们在组成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相似的性质,又有那些不同的性质?”,通过引导性问题,引入新课程的教学。

三、以问题为中心,采取设疑解疑模式

问题导引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以问题为中心,教师在进行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要做到以问题为中心,采取设疑解疑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的设置与解决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知识内容的学习。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的重难点设计相应的导引问题,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活跃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充分发挥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而言,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采用并列式或者是递进式的问题串,以问题串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能够更好地锻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高中化学成绩的长久提升。例如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教材必修一中《氯水》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以问题为中心,设置问题串如“新制氯水的成分是什么?氯水见光分解,氯水中什么物质可以分解放出氧气?为什么?当氯水放在强光下长时间放置时,氯水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组成上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氯水这一章节的知识学习。

四、设置总结问题,巩固知识网络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