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SCI发表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化学与化学工程的区别

化学与化学工程的区别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3-09-04 09:27:05

化学与化学工程的区别

化学与化学工程的区别例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2)03-0101-06

社区教育的目的是创造一种学习型组织,形成学习型社会。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社区教育得以实施的载体是课程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能够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共享,这为社区成员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因此,社区数字化课程资源设计是社区教育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而通用教学设计关注每一个学习者的个体差异,积极从认知的识别网络、策略网络和情感网络着手,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数字化课程资源设计,不断丰富和整合面向各方面学习者的学习资源,为社区学员提供多样化的选择,实现面向每一位学习者,努力使得人人取得成功,这与社区教育“为了每一个人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是一致的。因此,通用教学设计能够为社区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的设计提供良好的视角和借鉴意义。面向社区教育的数字化课程资源的通用教学设计必将成为当前社区资源建设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数字化开放资源开创了非正式教育新时代,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学习者可以随意、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学习资源,大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终身教育的需要。这对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实现学习型社会具有重要现实价值与意义。

一、社区教育与社区数字化课程资源

(一)社区教育

社区是由一定的、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地缘文化的、有秩序的、有感情的人群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的地域空间。社区和教育可以结合形成开放、参与、互动和协调的社区教育。

作为一种教育与社会结合的社会文化现象和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教育及其思想在丹麦人柯隆威1844年创办的“民众高等学校”有所体现,而现代意义的社区教育一般认为是在本世纪初从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随着社区教育的内涵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逐渐成为现代国际教育的一种现象和趋势,越来越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并在世界各国迅速地发展。成为继学校教育之后,一种新的教育活动。

国内,叶忠海先生把社区教育表述为“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为范围,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同社区民众利益和社区发展需要紧密相连,旨在建设和发展社区,消除社会问题,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的的教育综合体。”

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全程性、全员性、全方位和灵活多样性等特点。社区教育的本质内涵是:以社区发展为出发点,以社区人力资源开发为根本,以社区人员素质提升为目标。社区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进社区发展,提升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建设和发展网络化、数字化的和谐社区,促进社会发展,构建终身化、学习型社会。

(二)社区数字化课程资源

社区教育通过培训活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通过设立多样的社区课程资源。为社区成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作为实现社区教育目标的手段而存在的社区课程资源。是为实现社区教育目标而编制的。为人的终身学习服务的课程体系。

数字化资源是指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化处理的各种信息资源,主要类型有数字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课件、网路课程、流媒体等多种媒体形式的信息资源。数字化资源不仅具有多媒体化、超文本、交互性、虚拟现实、模拟仿真、远程共享等特性,而且媒体资源知识间的联接是网状的,能够形成多种组合方式与检索方式。数字化资源有效地支持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构建。成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因此,受到了学习者的普遍欢迎和广泛利用。

社区数字化课程资源是为了实现社区教育目标,借助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流媒体技术而编制的,为人的终身学习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课程体系。数字化、网络化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共享和系统整合,促使整个社区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方便社区教育的开展。与以往各种社区课程资源相比,数字化课程资源不仅扩展了人们相互交流和获取知识的渠道,而且为构建新的学习模式提供了技术支持:数字媒体技术在社区教育中的应用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支持社区学员更加灵活的学习。彻底变革传统的基于课堂的“教师讲授-学生学习”学习环境,构建了具有丰富资源与全新沟通机制的“课程资源-学生学习-合作交流”学习环境,实现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在社区教育中,社区成员在需要的特殊性、智能的多元性、发展的异步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等方面存在差异,需要通过课程资源设计去适应这种差异。因此,社区数字化课程资源的设计就成为社区教育目标实现的关键。为了满足每个人独特的需要和适应个体迥异的特征,保证每个社区成员具有平等地获得学习的可能性,课程设计者需要从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环境和教学评价等着手进行社区数字化课程资源的设计。而通用教学设计的应用正是解决之道,强调在社区数字化课程资源设计过程中,积极从认知科学的研究出发,充分考虑学习者的个性差异,多维度整合多媒体技术进行数字化课程资源和学习活动设计。

二、通用教学设计概述

(一)通用教学设计的内涵

通用教学设计最初起源于美国北卡罗莱纳州大学残疾人建筑师梅斯(Ronald Mace),他在建筑设计中提出了通用设计思想。其理念是指为了增强产品的适用性。以适应残疾人的需要,应该在建筑设计中创建一种框架来构思与设计建筑。而不必进行特别的设计或后续的适应性改造。梅斯指出,通用设计表达了一种“尽可包容”的设计哲学,目的在于鼓励生产能为所有人使用的产品。随着通用设计高超的设计技术逐渐被行业所接受,其概念和内涵也逐渐发生着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通用设计概念开始被教育研究者运用到教育教学领域中。特别是在教学设计、学习设计和教学评估设计等方面。美国特殊技术应用中心(CAST)在结合大脑研究的最新成果、计算机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通用学习设计(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的解决框架,该框架既借鉴了通用设计思想。也吸收了学习科学的最新发现。通用学习设计解决框架不仅能够使课堂通达顺畅,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让学习者学而不厌,更重要的是能够最大会化地提升每个学习者的学习机会。

基于对大脑学习的研究和对数字媒体特性的了解,通用教学设计的本质是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能够面向尽可能多的人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在课程资源、教学工具、教学内容、学习环境和学习支持系统等方面提供多样化选择,为教师做出选择提供有效指导。近期生理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研究表明,大脑中有三个学习区域:第一个是识别网络,其主要是帮助学习者感知和确定各种事物,辨别和理解信息、观念与概念;第二个是策略网络,其主要是形成并指导认知和心理动作方面的活动,使学习者能够计划、监控和执行各种各样的行为:第三个是情感网络。其主要从情感上评价和判断事物,使学习者能够积极关注周围的世界和参与学习任务。依据学习者认知的三个学习区域,教学主要在于教会学习者认识事物的本质,使之达成熟练掌握行动策略、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等目标。而通用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支持学习者在识别网络、策略网络和情感网络三个学习方面的差异性,积极在课程资源设计中整合多媒体信息技术,使课程的灵活性增加、学习的障碍减少。从而增加学习机会并加大教学的支持力度。

(二)通用教学设计的原则

通用教学设计过程中需遵循选择性和多样性原理,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获得支持,特别是数字媒体技术具有对学生多样性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优势。实现面向每一个学习者。努力使得人人取得成功,因此,通用教学设计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如何利用多媒体特性促进三种识别网络学习的发生。

1.多元的内容呈现支持识别网络的学习

数字化课程设计应该针对学习者各自的生理和认知特点,分析其特征,选择合适的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以适应学生辨识物体和信息的能力,并尽量消除感知觉等造成的学习障碍。以帮助感知者确定各种事物。形成观念、概念。这就要求在具体的数字化课程资源设计中尽可能地采用不同类型的媒体呈现教学内容,多元化的内容支持促进学习者识别网络的学习发生,以使每个学习者都能够收益。多媒体信息技术是呈现这种教学内容的最佳工具,例如,在设计某个学习内容时,可以采用电子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多元地呈现。多样化的媒体类型丰富了课程资源,加深了学习者对事物的感知,从而加速了概念、观念的学习。

2,多样的表达与控制支持策略网络的学习

课程设计要求评估必须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考查学生,检验学生对内容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积极鼓励学生用多样的学习方式表达和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限制学生用单一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这些方式必须是学生所习惯的、熟悉的并且能够自如控制的。多样的表达与控制策略使教师能够把教学内容与每个学习者的学习优势相匹配起来,从而鼓励学生多样化的参与和实践各种行为。计算机多媒体工具提供了良好的表达环境,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有各种方法表达与交流。例如,在考试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歌曲音频、图像、视频、角色表演、电脑设计、作品制作等实践性质的、学习者所习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声音和对学习内容的掌握与控制程度。

3.多元参与与选择支持情感网络的学习

由于不同的学习任务或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热忱的效果是有差异的,因此,课程设计中最难的一个因素在于如何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持续的兴趣和高动机,这也是对课程设计的一个极大挑战。通用教学设计重视学习者的特性与需求,通过构建充满学习机会的学习环境,为学习者提供多样的参与和选择,支持情感网络的学习,使学习者可以自主地选择学习任务。把自我的学习兴趣与某种教师对内容呈现和表达的方式自由地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学习者能够积极地参与学习任务和关注周围的世界。例如,教师可以运用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来有目的地调整教学任务的难度水平。多样化的数字资源可以构建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从而为适应不同学生的技能水平、兴趣和喜好而提供多种可能,确保每一个学习者都有机会达到教学目标。

三、面向社区教育的数字化课程资源的通用教学设计

社区教育是提供教育机会给每一个人,以便达成更充实、更有意义的生活,以每个人的发展作为其核心理念。由于每位社区成员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生命个体,受遗传素质、大脑的结构与功能、认知发展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社区教育的实施和开展重点落实在各种课程资源上,而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情况将成为影响社区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为了更好地对社区数字化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保证社区教育的顺利实施与质量,特设计了基于通用教学设计的社区数字化课程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该流程强调在社区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要以通用教学设计的三大学习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在了解社区成员在识别网络、策略网络和情感网络学习的差异性与特殊需求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数字媒体与三种网络的互动方式,做好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对象分析、目标确定、策略制定、内容设计、教学评价等教学设计工作,构建一种开放的、多元的、灵活的、前瞻的课程理念,使得每个社区成员都能够获得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和智能方式。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单一的课程和单一的传授方式,从而为实现“为了每一个人的发展”的社区教育理念提供一种可以积极借鉴的、科学有效的途径。

面向社区教育的数字化课程资源的通用教学设计就是要在融合通用教学设计和社区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实现通用教学设计与社区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的整合。充分体现“一切为了人的发展”和“为了一切人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具体来说,就是以实现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程资源的设计中考虑通用设计的三种网络学习差异,按照教学设计的方法步骤,整合多媒体技术。开发社区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把通用设计的人人发展的思想渗透到数字化课程资源的目标、对象、策略与评价中去。这不仅为社区数字化课程资源提供了质量、实施与实现的保证,也为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提出了新思路,更为社区教育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多媒体开发提供了统一的通用设计框架。

(一)分析社区学习对象

在社区中,随着人口的流动、人口结构的变化、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社区成员在认知、情感、态度、社会性、心理行为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在这样多样化背景里进行社区教育培训,如果按照统一执行的课程标准进行,严格要求每位社区成员都达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认知水平,这毫无疑问是艰难的。因此,在社区教学资源的开发中。如何贯穿执行为了每一个人的发展的核心理念,保证每位社区成员都有发展。这是社区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而通用教学设计的教学运用为应对这种挑战提供了一条积极的途径。通用教学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每一个人的发展,社区数字化资源的通用教学设计是为了给每位社区成员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学,其强调在课程设计中利用多种媒体、运用多种方法,使教学适合于不同背景、不同学习风格、不同学习能力、不同认知障碍成员的需要,从而达到促进社区每位成员发展的目的。

社区教育中有青少年、成人、老年,他们处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自己独特的学习和生活经历。青少年处在成长阶段,求知欲望比较强。抽象思维逐步形成。接受新事物的兴趣较高,期望通过辨别和理解信息、观念和概念等识别网络知识:成人由于工作的需要或者技能提升的要求。在社区教育中更倾向于一些操作技能的掌握。关注各种心理活动监控、动作技能执行的策略网络知识;老年人更多是由于兴趣、爱好寻求一种学习的体验,通过社区培训与交流参与学习任务和关注周围世界的情感网络知识。因此,社区课程资源的设计不能像学校教育那样,寻求单一的课程标准体系,而要反映出社区成员的个体差异与独特需要,使具有不同认知能力的社区成员都能够获得发展。这就要求在课程资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与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的实施中,关注不同社区成员对象在识别学习、策略学习、情感学习方面的差异;积极考虑社区成员在阅读、书写、注意、组织、记忆等方面的能力差异与要求。

(二)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种外部学习结果。说明的是学习者在教学结束后能够加以表现的才能。是教学设计与评价的依据。社区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阐明了所有社区成员在特定的学科领域都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但在以往的教学设计中,由于教学目标常常是和将要达成目标的途径混合在一起,从而阻碍了学习者的学习。针对这一问题。需要从通用教学设计的视角。充分运用大脑认知的三个网络学习理论。积极去分析课程标准的真实目的,把教学目标与将要达到的教学目标的途径分离开来,并让学习者自己去选择与组合多媒体材料,从而实现通过不同的途径达到教学目标。

1.确定社区教育数字化课程标准与大脑中三个学习区域的哪个网络有关

由于学习者的学习是通过大脑中不同网络交互作用的结果产生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根据大脑不同网络的功能来确定教学目标。这对学习具有积极的作用。识别网络关注的重点是学习的内容,注重多元表征,聚焦学习什么;策略网络关注的重点是学习的方法与过程,注重多种行为表现,关注怎样学;情感网络重点是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多样化的表达意愿,探究为什么学。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每个人的三种学习网络是不一样的,因此,表现出对每一类型的教学媒体的喜好与偏爱也是有一定差异的。只有在理解三种网络的功能和特点,以及对社区成员对象特点的分析基础上,才可能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

2.整合认知的三种网络和目标分类理论,构建清晰的教学目标层次

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就是在教学设计系统中开展学习体验或积累学习经验的“过程”。按照豪恩斯坦教育目标整合新分类:认知领域目标涉及求知的过程及培养智能;情感领域目标涉及培养“素质”,即情感、价值观和信念;心理动作领域目标涉及发展体能;行为领域目标是对认知、情感与心理动作领域的整合。最后形成了实际的教育结果。新分类在于培养有知识、有情操和有胜任能力的人,这与认知的三种网络不谋而合,知识与认知网络联系、情操与情感领域联系、胜任能力与策略网络联系。这就要求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把两者紧密地联系起来,对每一种教学内容和材料进行教学目标层次分析。

在认知网络领域,课程资源设计要以描述性信息和符号性信息为主要输入,注重学习者的批判性、反思性思维能力培养。通过学习材料的学习体验之后。达到获得知识的学习结果:在策略网络领域。课程资源设计要以技术性信息和符号性信息为主要输入,在目标设定上以知觉、模仿、生产、外化与精熟为目的,注重学习者知道是什么的同时也知道如何去做。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学习体验。达到有胜任能力的学习结果:情感网络领域,课程资源设计要以处方性信息和符号性为主要输入,在目标设定上以接受、反应、形成价值、信奉为目标层次,注重学习者如何使内在的情感品质转化为能够表现出来的外在行为。通过学习材料的学习体验之后,达到有情操的学习结果。通过目标层次的分析,课程资源的教学目标针对性强,使社区成员的习得水平在认知上能形成“概念”。在情感上能“接受”和在心理动作上能“知觉”整合。

3.利用技术支持选择不同的途径。以达成具体目标的选择

运用网络与多媒体技术,使语言媒体、印刷媒体和图示媒体一起整合到社区数字化课程资源中,具有多样性、可变性、可标记和网络化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多种途径来支持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满足不同学员的需要。例如,支持认知网络途径的多媒体类型有文本、图像、图形、表格等;支持策略网络的途径有人工智能决策、网络搜索、分类记录等;支持情感网络的途径有交互式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虚拟现实的学习体验情境、开放的教学内容选择等。

4.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作为脚手架,以内嵌支架的形式循序渐进地为每一个人提出既富有挑战性又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社区数字化课程资源开发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提供提示和支架,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各种操作,构建各种虚拟教学情境等:用多媒体数据图像分析统计出教学目标设定的过程和结果案例: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指导或控制教学目标设定。

(三)制定灵活的教学策略

课程资源设计必须与社区学员复杂、多样的特性相适应。因此,课程资源设计者必须运用多种策略和技术来激活学习者的三个网络。没有一种方法和策略能够涵盖所有可能的方面。好的教学设计能从多个角度激发学习者的经验。使其脑机能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在社区数字化课程资源设计实践中。通用教学设计需要根据社区成员的不同认知能力,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为社区学员提供电子资源与工具、网络学习材料等多元化的数字资源,实现学习者三种认知网络的发展。

通用教学设计为各种学习差异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框架。使每个社区成员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课程资源。在通用教学设计的支持下,通过开发灵活的课程来支持所有的社区学员。加强教学目标的连续性,使社区成员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个别化的学习: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的使用,尤其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构建各种数字化的学习形式。

1.选择不同的信息加工方式

信息并不等同于知识,获得信息只是获得知识的前提,如果想成功地将信息转换成有用的知识。还需要通过运用一定的认知策略来加工信息、转换知识。选择和加工信息可以更好地对信息进行概括、分类、排序、情境化和记忆,因此成为认知或元认知策略的重点。社区成员在认知网络上存在普遍的个体差异,例如,有些社区学员可能拥有这一系列认知策略并知道何时运用,而另一些学员并没有这样的认知能力。为了提升后一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明确地传授这些策略,并让他们自己在熟悉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练习和合理应用;通过嵌入型示范、辅导以及反馈,因人而异地设计良好的学习材料来帮助不善于应用这些策略的学员。例如:在任务设计中关注交互式示范引导、学员探究和反思活动。提供任务序列中每一步的明确提示:通过支架式由扶到放的渐进式教学辅导,支持信息加工策略;通过将信息划分为较小的内容模块、有序呈现、依次强调等方法,实现灵活多样选择教学内容,随机通达进入教学。

2.提供多样化的适应性强的多媒体材料

从认知的角度看,三种网络的划分为学习的发生提供了脑科学研究基础,但是任何一种网络表征方式都具有自身的局限性,在促进某些社区成员学习的同时,会阻碍另一些学员的学习。因此,单一性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不能让所有学员的需求得到满足,从而不能让每个成员都平等地获得信息得以实现。而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表征方式不仅可以支持学习者识别网络的学习,而且可以降低有认知障碍与知觉障碍学员的学习困难。例如,采用印刷文本、数字文本、声音图像、表格图形、视频动画等多样化的、适应性强的多媒体材料呈现教学内容,不同的呈现方式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促进每一个学习者的发展。

为了实现课程资源信息的灵活可变显示,可以通过调整文本和图形的大小,音量高低和速度快慢,前景与背景的对比度,声音与动画的同步,图示和其它元素的版面布局,视频、模拟、仿真、虚拟现实的播放速度等方法,充分利用计算机模拟、视频播放、虚拟现实等技术帮助社区学员跨越学习障碍,学习复杂难懂的概念、进入情感体验、情境认知、掌握复杂的操作技能等。

3.运用多样的表达途径呈现学习结果

因为每个人在认知与生理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对不同的表达与交流方式有不同的偏好。一些学习者倾向于选择某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去表达交流,因此,通用教学设计鼓励学习者运用灵活多样的表达途径,从而实现支持策略网络的学习。如通过文本书写、计算机交互、口头报告、多媒体呈现、图形表格统计等多种表达方式降低运动性表达障碍的途径:通过支持性的操作练习、持续性的反馈评价,灵活多样的表现技能降低认知性表达障碍的途径。课程资料可以以书面报告、图片浏览、文句阅读、模式示范、动画演示、程序化等出现,不断加强社区成员利用多种信息资源进行互动学习和交互操作的能力。

社区课程教学中应提供具有挑战性的与学习者年龄相适应的材料,激发学员的兴趣,需要考虑到课程内容与他们的年龄与发展水平匹配,这样才能激发认知网络的协调与发展。例如,青少年要多用图形、图像等生动形象的课程资源展示知识概念:成年人多用模拟课堂展示操作要领,提升实践运用等行为能力;老年人要多用视频、情境在线展示情感交流。通过多样化的信息组织和传递,适应社区成员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与要求。用数字化材料也可以支持社区学员通过一种内置的脚手架来协助各种学习活动,提升知识识别、情感价值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设计不同的参与方式来提升学习的针对性和价值感

社区成员采用不同的参与方式来学习,可以进行多种交流和情境互动,从而支持情感网络的学习。因为社区成员在情绪体验、文化背景、发展经验、情感特征等方面存在个体差异,因此,造成了学习动机的巨大差异。在社区教学实践中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是确保所有成员投入学习的有效方法。这就要求在多样性的选择设计中关注课程内容与支撑工具的选择、挑战层次与水平调整的选择、学习环境与奖励方式的选择等。在设计不同的参与方式时,要注重在教师的支持与学习任务的挑战性之间取得平衡: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运用灵活的课程材料,提供灵活的选择性:在工具设计上注重交互性技术开发,提升学员的参与性,让所有的成员都有机会在课程编制中增加自己的视频动画、图像文本、声音词语等,从而激发学习者课堂参与的兴趣,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注重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关注那些能够与学习者个人生活、社会交往发生联系的信息,针对学习者年龄和能力特点,开发出适合不同种族、文化、民族和性别的多样化需要的课程资源;确保设计活动结果的真实性,既要求活动目的明确,又能够实现与观众真实的交流,通过设计参与探索和实验操作等活动任务,重视活动设计的个人反馈,强调评估和自我反思。从而实现自我价值感提升。

(四)实施有效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重要特征是公平性与诊断性,当前,在相同条件下采用统一形式的标准化考试是学习评价公平性的主要体现,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很少考虑到学习者的个体特征与学习差异。由于社区成员在认知能力、识别网络、策略网络、情感网络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这会明显地影响每个成员的学业成绩。因此,教学评价应该根据通用教学设计三种网络的不同加工方式与个体差异,对数字化课程资源学习实施灵活多样的有效评价。

在教学评价中运用熟悉的表征方式。根据通用教学设计中识别网络的学习特点,学习者倾向于运用自己所熟悉的、适合自己风格的、实现自己需要与偏好的表达方式,这样能够更好地展示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应该让学员多运用平时所熟悉的表征方式进行学习,降低认知网络定缺陷对教学评价产生的影响,从而实现在一个熟悉的环境中对学员的学习进行公平、精确、深入的教学评价。

在教学评价中运用灵活的表达策略。通用教学设计要求教师为社区成员提供灵活的表达途径,支持学习者有机会采用灵活多样的表达途径进行策略网络的学习。多样化的策略途径有助于教学评价的实施。如在具体社区教学实践中,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键盘打字、交流对话、音乐聆听、软件绘画、动画制作、录像扮演、多媒体操作等,通过灵活多样的表达策略,使评价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从而获得更加可信的教学评价结果。

化学与化学工程的区别例2

1红色资源在大学语文中开发与利用的背景

1.1高校重视公共课课程改革

大学语文作为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越来越受到国家、社会、学校的关注,近年来,大学语文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承担着培养大学生文化艺术素养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双向义务,越来越多的学校以及学校在校教师,投入到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工作中,认为传统的大学语文课堂已经不能满足现如今的大学语文教学目标。为此,我们可以顺应高校公共课课程改革热潮,尽大可能的发挥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语文课堂上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1.2国家重视革命传统教育

革命传统精神是我们无数中华儿女所特有的精神财富,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称。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的提高,当代大学生贪图享乐,不愿吃苦的作风日益滋长,因此加强革命传统教育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例如现如今很多纪念馆都采用了现代信息手段,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当年革命先烈们英勇奋战的战斗场面,能够感同身受,比较容易认可这些精神,从而养成艰苦朴素,踏实求学的传统意识。1.3红色资源是优秀的教育资源红色资源是优秀的大学语文教育资源。第一,大学语文旨在培养学生文学艺术修养和传统文化素养,而红色资源中包含了非常丰富的人文精神,能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第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包含革命传统文化。把红色资源纳入语文课程中,有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第三,可为大学语文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大学语文的课堂组织形式往往是传统的讲授法,红色资源为教师展开各式各样的语文实践课提供保障。例如可带领学生参观位于信阳市的鄂豫皖革命苏区博物馆,让学生边玩边学,寓教于乐。

2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研究大别山区红色资源在大学语文教学的应用,应该找到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打下基础。首先,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当地学校老师和学生,来了解目前大别山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利用情况,其次,依据调查数据,客观分析现阶段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大别山红色文化的利用情况,最后分析得出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2.1红色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调查

2.1.1红色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调查分析(教师篇)(1)红色调查内容、对象、方法、时间调查内容;教师对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态度;教师使用红色资源的情况调查对象:大别山区大学语文老师20人调查方法:问卷法及访谈法调查时间:2019年2月28日(2)问卷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图2.1语文教师对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态度差异图2.1显示,大别山区大部分大学语文教师在“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是否有必要开发利用”的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80%的大学语文教师认为有必要,20%的大学语文教师认为有非常必要。2.1.2红色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调查分析(学生篇)(1)调查内容、对象、方法、时间调查内容:学生对红色资源的需求态度;学生对地方课程的参与意愿调查对象:信阳农林学院在校学生245人调查方法:问卷法及访谈法调查时间:2019年2月28日(2)问卷调查结果及数据分析图2.2显示,大别山区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在“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是否有必要开发利用”的问题上的看法存在差异,64.1%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8.6%的大学生认为非常必要,20%的大学生认为不知道是否有必要,7.3%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开发利用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图2.3显示,大别山区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在“那你认为你有开发利用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文化的潜力吗”这个的问题上的看法存在差异,39.6%的大学生表示有开发潜力,11.8%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开发潜力,35.5%的大学生表示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另外13.1%的大学生表示并不知道是否具备开发潜力。图2.4显示,大别山区大部分在校大学生在“你喜欢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吗?”这个的问题上的看法存在差异,14.7%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喜欢,53.5%的大学生表示喜欢,还有28.2%的大学生表示具有一点喜欢,另外3.7%的大学生表示并不喜欢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从总体数据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有兴趣参与到红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去的。

2.2红色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題

研究与开发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成为地方高校语文的重要内容势在必行,可是却缺乏系统性的研究团队,使得无法从纵向和深入推广此项研究。虽然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高校语文老师觉得有必要或者非常必要研究和开发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作为高校语文的课程内容,但是由于高校老师力量薄弱,无法将这一想法事实推广,大部分老师无法成为大别山红色文化研究的主体。大学语文作为非中文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越来越多的高校大学生要学习大学语文这门课,虽然问卷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表示对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感兴趣,但是有小部分学生并不想了解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加之学习大学语文的学生大多数为理科背景,对于人文历史了解甚少,不了解就无法感兴趣,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学习专业课程花费时间较多,无法系统而深入的完成大别山红色文化资源的课程研究。从和教师们的访谈中可以看出,课程的实施主体语文教师查阅资料时主要依靠的是上网查找相关资料,可是通过搜集整理而得出的结果并不准确,存在无法验证其真假的现象。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让很多老师无法脱离网络世界而组织教学内容与活动,地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还是需要每位教师实实在在的从身边入手,去调查研究才能开发出真实可信的资源。

3大别山区红色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3.1提高教师的地域性红色文化素养

化学与化学工程的区别例3

中图分类号 F0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3)08-0131-09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08019

随着“污染避难所”假说的提出[1],对外直接投资所引致的环境效应引起了发展中国家高度关注。实证研究中,有关“污染避难所”假说的检验结果并无定论[2-3],这使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无所适从。学界针对FDI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东道国效应(Host Country Effect),对于母国效应(Home Country Effect)的实证研究却相对较少,其中,有关母国效应的实证研究对象仍主要集中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母国效应的实证研究寥寥可数。基于此,本研究拟基于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1999-2010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全国与区域的联立方程模型展开实证分析。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历经了30多年的发展,已跃居世界前茅,据《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名列全球第5位,存量位居全球第17位。与此同时,与开放经济息息相关的中国环境质量好转之势初见端倪,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SO2排放量分别下降12.5%和14.3%,两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的总量减排目标。由此试问: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否引致了母国的环境质量变化?若如此,其传导机制何在?这是一个有趣且重要的新兴议题。就笔者所知,本文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例所进行的母国环境效应研究,应是学界的首次尝试。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而非东道国)的环境影响;第二,以中国为例,研究发展中国家(而非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第三,基于联立方程模型,估计对外直接投资母国环境效应的三大传导机制――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第四,基于区域经济模型,评估对外直接投资母国环境效应的区域异质性①。

1 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工业污染的影响机制分析

本文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并不会直接影响母国工业污染,而会通过规模、结构、技术效应对母国环境构成间接影响。基于此,笔者首先构建了废水和废气的决定方程。

cod=f(gdp,str,tec,engel,engel2,charge,einvest,mwater)(1)

so2=f(gdp,str,tec,engel,engel2,charge,einvest,mgas)(2)

(1)式和(2)式分别表示废水方程和废气方程,其中,因变量cod和so2分别表示工业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t)和工业废气中的SO2排放量(万t)。解释变量中,变量gdp、str、tec分别表示工业规模(工业总产值)、工业结构(重工业比重)和工业技术(发明专利拥有项)。除此之外,许多学者基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假说认为人均收入增长也对环境污染构成影响[4]。本文的实证研究中,鉴于人均收入与工业总产值、工业结构、工业技术以及环境政策潜在的共线性,笔者采用了恩格尔系数(engel)及其平方项来作为环境质量内生需求的变量,以考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影响机制。此外,本文还纳入了环境政策变量环境政策变量的分母为企业个数(而非工业总产值),原因在于,污染收费、治理投资或运行费用往往是依据工业总产值而设定的,且工业总产值是本研究系统模型的内生变量,相对而言,单位企业的相关情况应该可以更好的体现环境规制水平。,其中,charge表示单位企业排污费(万元/个,2010年价格),einvest表示污染治理项目完成投资额除以排污单位数(万元/个,2010年价格),mwater和mgas分别表示单位企业废水和废气治理设施运行费用(万元/个,2010年价格)。本文假定恩格尔系数与环境政策变量是外生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将基于规模、结构、技术效应的间接传导机制,对母国工业污染构成影响。

依据CobbDouglas 生产函数,工业规模会受到生产要素投入――劳动与资本(内资与外资)的影响,此外,贸易开放度对工业经济增长也会有相应影响。在此,本文特别关注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工业经济增长的作用。Gao(2005)基于“南北模型”的设定,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经济增长可能存在间接因果关系的假说[5]。基于此,本文构建了工业规模的影响因素模型(见式3),其中,coi表示中国对外投资存量本研究实证分析中,采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而非流量),其目的在于考察累积至当前的外资企业规模(而非新增投资)对中国本土工业污染、规模、结构乃至技术的影响。(亿元,2010年价格),fdi表示三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亿元,2010年价格),di表示内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亿元,2010年价格),labor表示工业企业从业人数(万人),open表示贸易开放度(进出总额占GDP的比重,%)。

gdp=f(coi,fdi,di,labor,open)(3)

但在现实中,对外直接投资与其他解释变量可能存在交互关系。比如,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对外贸易之间往往呈现的互补关系。因此,我们进一步考虑了含有交互项的拓展模型(见式4):

其次,本文需要在界定产业结构分类之后,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推导。基于研究目标,本文将工业划分为轻工业和重工业。需要强调的是,工业结构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是多维的,无法简单以正、负效应来总结。一般而言,开放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会促进中国工业内比较优势产业的发展,就“轻、重”工业结构而言,轻工业往往是劳动密集型,重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基于各国间要素禀赋的差异,中国的轻工业由于劳动力价格便宜而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开放经济则应该会促进中国工业结构向轻工业倾斜。因此,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会促使产业结构向轻工业倾斜。此外,影响工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还应包括国有化程度、城市化水平、第三产业发展等因素。

综合上述讨论,本文设定了中国工业结构决定方程(见式5)。除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coi)、外资(fdi)、内资(di)、贸易开放度(open)之外,方程中还包含了国有化程度(nation),表示为国有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城市化率(city),表示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收入差距(gap),表示为城镇人口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口纯收入之间的比重;第三产业比重(third),表示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此外,中国对直接投资与其他控制变量之间可能存在交互关系,本文将同样采取交互项方式处理。

str=f(coi,fdi,di,open,nation,city,gap,third)(5)

最后,本文需要依据逆向技术溢出效应[6]设定工业技术的决定方程,其影响因素从投入要素的角度来看应主要包括研发经费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等。此外,这种逆向技术溢出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异,且与区域的吸收能力有关。可见,在研究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时,是否考察区域差异与吸收能力往往会导致估计结果差异化,基于此,本文拟采用区域模型以及含交互项的拓展模型来解决此问题。

(6)式中,考察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的技术逆向溢出效应。方程中,还纳入了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变量,其中,hr表示为工业企业中科技活动人员数(万人);变量rdnew表示新产品研发经费(亿元,2010年价格);变量rdtrans表示技术改造经费(亿元,2010年价格);变量

rdimp表示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经费(亿元,2010年价格);变量rdbuy表示购买国内技术经费(亿元,2010年价格)。

tec=f(coi,fdi,di,open,hr,rdnew,rdtrans,rdimp,rdbuy)(6)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构建一个含有五个方程的联立方程模型(基本模型),请见表1。为了考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潜在的贸易效应、就业效应、吸收能力效应等机制,本文进一步设立了含有对外直接投资与其他外生控制变量的交互项的拓展模型。

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环境效应检验

2.1 基本模型的计量检验

本文首先采用3SLS方法估计了基本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

从全国范围内看:①在废水方程中,工业规模对工业化学需氧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业总产量每增加1%,工业化学需氧量会增加2.192%;其次,工业结构对工业化学需氧量的影响不显著(估计参数为-0.012);再次,工业技术对工业化学需氧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工业技术水平每提升1%,工业化学需氧量会减少1.044%。②在废气方程中,工业规模对工业SO2排放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业总产量每增加1%,工业SO2会增加1.595%;其次,工业结构对工业SO2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重工业比重每上升1%,工业SO2会排放量增加2.794%;再次,工业技术对工业SO2排放量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工业技术水平每上升1%,工业SO2会下降0.555%。就全国层面的环境影响而言,消极的规模效应和积极的技术效应在废水和废气方程中都较为显著,但是,结构效应仅在废气方程中显著,而在废水方程中不显著。

从区域模型来看:①在废水方程中,工业规模增加往往会促使工业化学需氧量上升(除了华南地区),其中,工业规模的估计参数在华北和华东模型中较高(分别为2284和1661),在华南、华中模型中较低(分别为0327和0467);其次,工业结构对化学需氧量的影响方向存有显著差异,其中,重工业比重会显著导致华北和华南区域的工业化学需氧量上升(估计参数分别为5539和6828),却促使西北和西南区域的工业化学需氧量显著下降(估计参数分别为-11631和-2958),此外,工业结构对华东、华中、东北区域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影响却是不显著的;再次,工业技术进步往往可以促使区域工业化学需氧量下降(华北、华东、东北、西北),与此同时,工业技术进步却会致使另一些区域的化学需氧量上升,比如,西南、华南和华中地区化学需氧量对工业技术的估计参数分别为0521、0238和0156,可以认为工业技术革新并不必然伴随着水环境的质量改善(特别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②在废气方程中,工业规模同样会促使工业SO2排放量上升,其中,估计参数较高的同样为华北和华东(与废水方程结果相似);其次,重工业比重会促使工业SO2排放量上升(除了西北地区);再次,工业技术进步往往会促使工业SO2下降,但是,在西北和华南地区,工业技术进步却导致了工业SO2上升(估计参数分别为0352和0348)。从区域层面看,工业规模增加、重工业化倾向往往导致工业废气污染上升,此外,工业技术进步并不必然伴随着工业污染(废水或废气)的下降。特别对于缺乏有效环境规制的落后地区,工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变迁往往与企业利益相连,却并不必然带来节能减排效应。

基于规模、结构、技术效应在区域层面传导机制的异质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所引致的环境效应将进一步呈现复杂性:

(1)在控制了外商直接投资、内资、劳动禀赋、贸易开放度等因素的条件下,规模方程估计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工业规模的影响。从全国范围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工业规模的影响是显著为正的,估计参数为0050。但是,在区域层面的估计参数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变量log(coi)在华北地区的估计参数显著为正(0042),但是在华东、西南地区的估计参数显著却为负数(分别为-0054和-0034),在其他地区的估计参数不显著。可以看出,虽然在全国范围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本土工业经济增长有积极的拉动效应,但是,区域层面的具体结果却并无定论,相对来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华北地区的工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挤入效应,对华东和西南地区的工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挤出效应。

(2)在控制了国有化、城市化、收入差距、第三产业发展等外生变量的条件下,本文估计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工业结构的影响。从全国范围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会促使工业结构向轻工业倾斜(估计参数为-0021)。从区域层面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会促进华北及华东地区工业结构向轻工业倾斜,而对其他地区工业结构的影响不显著。可以看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往往可以基于比较优势因素,而促使本土工业结构向轻工业倾斜,这一结论在区域间的影响方向上是一致的,但作用程度不同。中国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源自华北与华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资源开发业和初级加工制造业,例如,首钢在秘鲁进行了大量的铁矿项目的投资,用以弥补国内铁矿资源的短缺。本文认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仍处于发展时期,由于资金、技术和人力的硬性约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仍会长期局限于资源密集型行业与轻工业,这符合国际投资的一般发展规律――由资源开发业、到轻工业、到重工业、再到服务业。

(3)在控制了外资、内资、贸易开放度、人力资本、研发资本的条件下,技术方程估计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工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在全国模型中,变量的log(coi)估计参数为0053,在5%的水平上显著。在区域层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工业技术的影响方向并不一致,其中,变量的log(coi)在华南、华北的区域模型中估计参数为正、且显著(分别为1580和0078),在华东、华中、西南、西北地区的估计参数不显著,在东北地区的估计参数为-0331,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我们发现,在东北区域模型中,技术引进及消化吸收经费(rdimp)对工业技术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新产品研发经费(rdnew)对工业技术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这一估计结果与其他区域模型存在明显差异。笔者认为,东北地区对国外直接引进技术有较高依赖性,自主创新的实力相对较弱,同时,东北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可能更趋向于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或产业,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总体看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一定范围内是存在的,但伴随着显著的区域差异。

2.2 拓展模型的计量检验

本文进一步估计了含有交互项的拓展模型(为了节省篇幅,本文略去了估计结果,拓展模型与基本模型的结果对比由下一节的情景模拟展示)。为了保障拓展模型的稳健性,笔者基于变量共线性、内生性等特征,进行了大量的模型调试;此外,笔者还采用了工业行业面板数据进行了稳健性检验,估计结果同样展示了考察对外直接投资与内资、FDI、外贸等变量交互项的重要性,且估计结果的影响方向基本一致。

在废水与废气方程中,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的估计结果与基本模型相一致,不存在系统性差异。在此,本文特别关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其他控制变量交互项的估计结果。就全国层面而言:①在工业规模方程中,变量log(coi)与log(di)的交互项、变量log(coi)与log(open)的交互项分别在1%的水平上显著,估计参数分别为-0.105和-0.048;变量log(coi)与log(fdi)的交互项在10% 的水平上显著,估计参数为0.028;此外,变量log(coi)与log(labor)的交互项估计参数不显著。可以认为,在保障工业经济增长的前提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内资企业、对外贸易具有显著的替代效应,而对吸引FDI具有一定的促进效应。②在工业结构方程中,变量log(coi)与log(fdi)的交互项、变量log(coi)与log(fdi)、log(nation)、log(city)、log(gap)交互项的估计参数分别为0.030、0.115、0.131、0.098,可以推论,在国有化率与城市化率较高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工业结构轻化的积极影响往往会受到严重抑制。③工业技术方程的估计结果显示,在人力资本较高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往往较高;在技术引进及消化经费较高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进步的贡献较高;但是,在购买国内技术经费较高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往往较低。可以认为,以人力资本和引进消化吸收经费为表现的吸收能力,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有显著的贡献;但是,以购买国内经费为表现的自主创新能力,对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有负向作用。

从区域层面看,对外直接投资与控制变量的交互项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比如,在工业规模方程中,对外直接投资对华北、东北、西北地区的内资企业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但是对华南地区的内资企业有显著的挤入效应;对外直接投资对华北、华南、西南地区的对外贸易具有显著的挤出效应,对其他地区的进出口贸易影响不显著;对外直接投资对华北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具有显著的挤入效应,但对西南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挤出效应却很明显;对外直接投资对华北及西南地区具有积极的就业效应,但是对华南地区的工业就业水平有显著的挤出效应。此外,在工业结构与工业技术方程中,交互项估计参数的区域性差异同样明显存在,本文不再赘述。

3 情景模拟

为了考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工业污染的终端影响,本研究采用了样本内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分析。依据基本模型和拓展模型的估计结果,本文模拟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coi)上升1%的情景下,工业规模(gdp)、工业结构(str)、工业技术(tec)的相应变化,以及对工业化学需氧量(cod)、工业SO2(so2)的终端影响。其中,笔者进一步将终端影响依据规模、结构、技术效应的传导进行了细分,估计结果见表3。

由基本模型的情景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在全国范围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coi)每上升1%,会导致全国工业总产量(gdp)上升0.050%,重工业比重(str)下降0021%,工业技术(tec)上升0053;工业化学需氧量(cod)上升0055%(其中,规模、结构、技术效应分别为0110%、0000 3%和-0055%);工业SO2(so2)微量下降0009%(其中,规模、结构、技术效应分别为0080%、-0060%和-0029%)。可见,就全国层面而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生了显著的规模增长效应,与此同时,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及工业结构轻化效应并未足以抵消规模效应所引致的消极环境影响,综合上述机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会促使全国层面的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上升,工业SO2排放量微量下降。

但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环境效应是不确定的(参见基本模型的情景模拟结果):

首先,华东和华北是受益地区,但其受益机制有所不同:在华东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挤出了本土工业经济增长,促进了结构轻化和技术进步;在华北地区,对外直接投资虽然拉动了区域工业扩张并导致了环境污染的规模效应,但是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特别是后者)的综合效应显著超越了工业规模对工业污染的负面影响。可以认为,华北模式更加值得推崇,因为对外直接投资在实现其积极环境效应的同时,并不以牺牲母国工业经济增长为代价;相对而言,华东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则更倾向于污染产业转移,在实现工业污染下降的同时,往往伴随着本土工业经济规模的缩减。

其次,华南、华中、东北与西北地区是受损地区。情景模拟结果显示,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加,华南、华中、东北与西北地区的化学需氧量和SO2排放量将同时上升。我们发现,这四个地区的受损模式也不尽相同:在华南地区,规模效应不显著(对化学需氧量及SO2排放量的规模效应仅为0006和0005),华南地区对外直接投资会促使工业结构向轻工业倾斜,并推进工业技术进步,但是,技术进步对华南地区工业污染的影响却是正向的(与预期不符),基于技术效应的非期望传导本文假定工业规模、工业结构与工业技术对工业废水排放量的预期影响方向分别为正向、负向、负向;假定工业规模、工业结构与工业技术对工业废气排放量的预期影响方向分别为正向、正向、负向。与上述假定预期方向相反的影响机制,被视为“非期望传导”,比如,若工业技术进步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构成正向影响,则可视为技术效应的非期望传导。,这导致了华南地区的废水与废气污染同时上升;在华中地区,废水污染上升主要源自规模效应以及非期望传导的技术效应,废气污染增加主要因为消极的规模效应超越了积极的技术效应;在东北地区,虽然规模、结构、技术对工业污染的影响机制与预期基本相符,但是,对外直接投资挤出了东北地区的工业规模,促使工业结构向重工业倾斜,并抑制了技术进步,而且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的总值超过了规模效应,这导致了消极的环境结果;在西北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挤入了工业规模、轻化了工业结构、促进了工业技术,但是,西北地区的工业结构轻化却往往伴随着工业污染的上升(变量log(str)在废水和废气方程中的估计参数皆显著为负),而且,西北地区的技术进步同样伴随着工业SO2污染的上升,基于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的非期望传导,西北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往往引致了对环境不利的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

相对而言,西南地区是部分受损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提升了西南地区的工业规模、促进了其工业结构向轻工业倾斜,并推进了西南地区的技术进步。西南地区废水污染上升,是由于西南地区轻工业的化学污染排放量更加严重,加之技术效应的非期望传导(技术进步会促使化学需氧量增加),在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的综合影响下,西南地区的废水污染更加严重。我们还发现,西南地区的规模、结构、技术效应都是有利于工业废气污染减少的,该效应主要源自对外直接投资所引致的工业规模缩减、重工业比重下降与工业技术进步。

笔者认为,如果进一步考虑对外直接投资与控制变量之间的交互关系(比如,贸易效应、吸收能力、对内资与外资企业的挤入、挤出效应等),拓展模型的模拟结果则会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参见拓展模型的情景模拟结果)。

首先,受益地区由基本模型中的华北与华东,变成了拓展模型中的华东与华中。华北由受益地区变为部分受损地区(废水污染上升)的原因主要在于,控制了国有化程度、贸易开放度、城市化率、外商直接投资、第三产业发展程度等因素与对外直接投资的交互影响情景下,华北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工业结构的影响显著递减(由基本模型中的-0.029变为至拓展模型中的-0.001),这致使结构效应显著下降,在华北地区的废水方程中,环境友好型的结构效应与技术效应的总和,未能超越环境损耗型的规模效应。此外,华中地区由受损地区变成了受益地区的原因在于,虽然规模、结构、技术效应在华中地区废水和废气方程中的传导方向保持不变(与基本模型相比),但是,在控制了诸多交互项影响的条件下,华中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工业规模、结构、技术的影响方向全部由正变负,在拓展模型中,对外直接投资增加会促使华中地区工业规模下降、工业结构向轻工业倾斜、工业相对技术水平下降(这与基本模型估计结果的影响方向截然相反)。

其次,受损地区由基本模型中的华南、华中、东北与西北,仅余下拓展模型中的东北。其中,华南地区由受损地区变为部分受损地区(废水污染微量减少、废气污染上升)的原因在于,尽管规模、结构、技术效应在华南地区废水和废气方程中的传导方向保持不变(与基本模型相比),但是在考虑到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效应、就业效应交互影响的条件下,华南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工业规模及结构的影响方向发生了逆转,由基本模型中对规模的正向影响(0.019%)、对结构的负向影响(-0.041%),变为拓展模型中对规模的负向影响(-0.214)、对结构的正向影响(0.023)。此外,西北地区由受损地区变为部分受损地区(废水污染上升、废气污染减少)的原因主要在于,在控制了对外直接投资与收入差距等因素的交互影响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对工业结构的影响由基本模型中的负向影响(-0.005)变成了拓展模型中的微量正向影响(0.001)。

此外,与基本模型的模拟结果相比,拓展模型中仅有西南地区的估计影响保持一致,仍然表现为部分受损地区(废水污染增加、废气污染减少)。

4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基于1999-2010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环境效应。基于联立方程及情景模拟的估计结果显示:①与基本模型相比,规模、结构与技术对污染的影响方向虽然并未发生系统性改变,但是,对外直接投资对规模、结构乃至技术的影响方向或程度却发生了显著变化。考虑到对外直接投资与诸多控制变量的显著交互关系(比如,贸易效应、就业效应、内资替代效应、吸收能力等),含交互项的拓展模型估计结果应优于基本模型的估计结果。②对外直接投资对规模、结构与技术的影响机制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此外,规模、结构与技术对工业污染的影响机制也同样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可见,以往关于FDI的实证研究所假定的经济参数在区域间是一致性,必然会导致估计结果可信度下降,本文认为,FDI环境效应的实证研究必须考察传导机制与终端影响的区域异质性,基于此,采用区域模型比采用全国模型更加合理;③总体看来,对外直接投资对区域环境影响的充满了不确定性,有赢家,有输家,还有许多地区输赢参半。其中,受益地区往往为经济发达地区(比如,华东),受损地区往往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比如,东北)。然而,赢者,其受益机制各有不同;输者,其受损机制也截然有异。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技术与结构效应的非期望传导应是受损地区需警惕的重要问题,如若“走出去”投资战略所换来的技术进步与结构调整并未与节能减排挂钩,这种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以及所谓的结构优化效应必然会危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认为,中国基于对外直接投资将污染产业向国外转移的难度较大,“污染避难所”假说在此并不成立。从中国对外投资的国别与产业分布可以看出,一方面,中国投资国家主要为发达国家(或地区),比如,中国香港、欧盟、澳大利亚、美国,2010年,中国对外投资流量总额中,香港占56%、英属维尔京群岛占8.9%、开曼群岛5.1%、卢森堡占4.7%、澳大利亚占2.5%、瑞典2%、美国1.9%、加拿大1.7%、新加坡1.6%,这9个国家(地区)投资流量皆在10亿美元以上,占到中国对外投资流量总额的84%;另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九成流向非制造业,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44%、金融业占12.5%、批发和零售业占9.8%,采矿业占8.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8.2%,而制造业仅占6.8%。以中国最大的投资体――香港为例,中国内地对香港地区2010年投资流量385.05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56%,其行业构成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30.8%,金融占227%,批发零售业占17.9%,采矿业占10.3%,交通运输及仓储业占9.4%,房地产业占3%,制造业仅占2.6%。可见,从投资区位和行业看,我国的污染密集型产业很难主动转移过去。

本研究还发现,对外直接投资产生积极母国环境效应的一般机制在于:①产业结构优化效应。中国所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仍然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基于比较优势原则而进行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往往可以促使中国工业结构向轻工业和资源密集型行业倾斜,而这些行业的工业污染相对较少(特别是废气污染),相应的结构优化效应往往可以带来一些积极的环境效应。②逆向技术溢出效应。本研究发现,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在部分区域范围内是存在的,对外直接投资不失为发展中国家获取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一种尝试性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间接通过提高中国技术进步率,提高能源和原材料利用率,减少工业生产所造成的工业污染。

但是,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与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环境规制水平的提升,污染产业可能在国内产业梯度内转移,由于区域异质性,中、西部地区未必能从中受益。从区位视角看,吸收能力、基础设施配套、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开放程度都会左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环境效应,可见,因地制宜地制定区域性开放经济政策,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向环境友好型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应特别重视向发达国家投资可能带来的投资拉动(investingup)效应,因为东道国较高的环境标准会促使母国企业模仿与学习,实践同样证明,投资绿色环保产业与技术,不仅可以促使母国企业国际声誉与财务绩效提升,还可以减少环境事故所带来的企业声誉受损、环境惩罚成本以及国际贸易摩擦。综上,制定以获取绿色环保型领先技术为导向的对外投资政策,应是中国“赶超战略”下实现企业先发优势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Mani M, Wheeler D. In Search of Pollution Havens? Dirty Industry in the World Econom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1999,(2) : 23-34.

[2]应瑞瑶,周力. 外商直接投资、工业污染与环境规制――基于中国数据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 财贸经济,2006,(1):76-81.[Ying Ruiyao, Zhou Li.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dustrial Pol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China Based Econometric Data Analysis[J]. Finance & Trade economics, 2006, (1):76 -81.]

[3]许和连,邓玉萍.外商直接投资导致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吗?――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J]. 管理世界,2012,(2):30-43.[Xu Helian, Deng Yuping. Ha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Led to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 China?: Spatial Econometric Study Based on Chinese Provincial Panel Data[J]. Management World, 2012, (2): 30-43.]

化学与化学工程的区别例4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arden project content is in constant updates and innovation, especially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some advance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of the introduction, new materials, new technology makes China's traditional classical garden engineering techniques to promote, full, bringing new vitality. But i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cess, people of landscape engineering partial cognition was not sufficient, some problem has not attracted attention, and the result will influence the landscap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rojects smoothly. The author of their actual work experience, showing landscape engineering projects 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evelopment and green understanding.

Keywords: garden engineering; Technology aptitude; Cognitive biases

中图分类号:K928.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由于当前园林工程市场的恶性竞争,扰乱了园林工程市场,不仅使园林作品的“质量”急剧下降,而且使很多技术资质较高的园林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特别是一些国有园林企业。园林工程市场发展到目前的状况,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政府原因也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从主观上讲,由于我们缺乏对园林学科中的各种概念和名词的准确界定,使得园林工程项目所需专业技术和技术工种发生混淆,从而出现了仅绿化资质的企业就可以进行园林工程的施工,进而导致了园林工程市场的混乱。所以,明确和区分园林工程中的一些专业名词是相当重要的。现在,对于园林行业的一些名称,一直以来都没有给予明确的界定,很多概念都混淆在一起。例如,“园林绿化工程”几乎代表了所有的园林工程,既包括了纯粹的绿化工程,又涵盖了园林建筑、园林小品、园林理水、园林筑山等项目。由于对这些名词没有严格的界定,使得政府政策的适用范围有所偏差,这也是现在园林行业比较混乱的一个原因。

一、园林工程的基本概念

园林,《中国大百科全书》将其定义为:在一定的地域应用工程技术、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的筑山理水、叠石、种植花草树木、营造建筑、布置园路等途径形成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建筑园林规划》卷)。从此定义可以看出园林实质是一个地域范围,因此我们所说的园林建筑、园林绿化、园林小品等都是指园林中的景观要素。所以,园林工程就是构筑这些景观要素,营造这种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的过程。园林工程按工程项目及专业工种可分为园林土建、绿化工程(种植工程)、园林水电工程、雕塑工程等,其中园林土建工程中包括园林建筑、园林土方、园林理水、园林筑山、园林小品、园路广场工程等,而对于园林建筑所属的类别一直都存在较大的争议。

二、园林建筑与园林绿化的特点和区别

园林绿化工程的实施对象都是有生命的活体。是指园林中通过各种植物、花卉、树木、草皮的栽植搭配,营造与美化环境并与其他景观要素相配合,而形成良好的休息、文化娱乐、亲近大自然、满足人们回归自然愿望的环境氛围,它主要包括风景区绿化、公园绿化、小区绿化和庭院绿化等。现代的园林绿化一是源于古典园林,二是源于林业和其他种植业。在学科上,园林绿化应属于林学的一个分支,是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绿化的基本材料是花草树木等一些有生命的植物,这与其他绿化是一样的,但园林绿化更注重艺术性和与其他景观要素的搭配。

园林建筑工程与园林绿化工程相比,尽管有其相似的地方,但却有着很大的不同,有些方面甚至是本质上的区别。正是这些区别,构成了园林工程独有的特点。

三、园林工程施工管理和技术要求

多数建筑都讲究视觉美,而园林建筑则更注重艺术性和文化性,它给人更多的是精神美。要想实现这一点,在建筑的某些部位就很难体现在设计图纸上,需要通过施工现场工程技术人员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设计的最佳理念与境界。所以,在施工管理和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上,园林建筑与一般的工民建筑有很大的不同,因此不能严格套用工民建筑的各项管理方法和技术标准。

园林绿化工程与其他绿化工程相比,更注重各种植物的形状、色彩和季节变化及植物配置和与其他景观要素的搭配。与园林建筑的施工管理和技术要求相比,园林绿化就没有那么严格,它只要求施工管理者有植物学基础和艺术美感,而对施工人员没有特别的要求。

四、园林工程的施工规范、质量标准和验收规范

园林建筑工程与园林绿化工程所用材料的巨大差别,使得它们在施工规范、质量标准和验收规范都有很大的差异。目前园林建筑工程的施工规范、质量标准和验收规范,基本上是参照工民建筑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而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这也是急需完善的部分。因园林建筑与工民建筑有所不同,所以园林建筑工程不能完全按工民建筑的施工规范、质量标准和验收规范进行。园林建筑工程有关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要正确掌握质量标准,根据质量管理标准进行质量检查及生产管理,确保质量稳定。在满足基本的质量规范要求的同时,要更多地注重艺术和美学上的要求。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规范、质量标准和验收规范,基本上是参照绿化种植工程的相关文件。但它与一般的绿化种植工程又有不同,它更注重植物的布局、配置、内涵及与其他要素的相互融合。因此,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规范、质量标准和验收规范要比一般的绿化种植工程要更为细致,要更多考虑艺术和美学要素。

五、结束语

化学与化学工程的区别例5

2突出工程文化教育

黑龙江工程学院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特别是工程文化教育的融合、发展与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的一大突出亮点。作为办学历史悠久和规模最大的土木学院,土木工程文化更具特色和优势,拥有比较深厚的内涵和底蕴,并深深影响着一代代土木学院人的品格、精神和气质。注重学生工程文化、工程素质的涵养和积淀;注重学生工程品格、工程气质的历练和塑造;注重学生工程伦理、工程道德的贯穿和坚守;注重学生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和教育,这就是在历史传承与发展中逐步形成的黑龙江工程学院土木工程文化育人的特质和内涵。重视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的有机统一是黑龙江工程学院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为此,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精神品格与修养;既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也要重视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与效能;既要重视对人类千年文明成果的继承,也要重视对现代工程科学的探索与创新。特别是要结合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定位,不断增强工程文化教育的内涵和品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黑龙江工程学院工程文化博物馆和土木学院的道桥工程文化教育基地,是宣传普及工程文化知识和开展工程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有形载体,并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文化育人功能和作用,是黑龙江工程学院涵养大学文化建设的一张新名片,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扬。特别是道桥工程文化教育基地荣获黑龙江省级科普教育基地称号,以及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创办的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和省内10余所高等学校参加的“龙建杯”校园工程文化系列大赛活动(该活动被中国科协评选为2013年全国科普日的优秀特色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工程文化育人的环境和氛围基本形成。

3倚重寒区工程技术科学研究与教学

黑龙江省寒冷而漫长的冬季气候对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养护和管理产生重要影响。针对寒区地域工程的这种特殊性,学校分别与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交通科学研究所等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寒区道路工程技术”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和“寒区公路养护技术”省级工程研究中心等高水平科研平台,汇聚并形成了寒区道路材料与改性技术、寒区路面结构与再生技术、寒区路基防护与病害防治技术、寒区土木工程维修与加固技术等优势科研方向,取得了一大批基于寒区工程应用技术研究的科研成果。重视低温条件下的土木工程科学技术研究,开设寒区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寒区道路病害与防治、寒区公路养护技术、寒区公路边坡稳定技术等专业选修课程,并将之渗透到专业发展、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之中,促进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这是土木工程等相关专业办学特色的又一突出体现。

化学与化学工程的区别例6

一体化教学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电子一体化课程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企业生产需要,以提高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潜力,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其中课程的典型工作任务的设定成为体现一体化课程效果的关键因素。

一、实地调研,依托职业技能标准要求从具体工作任务中提取典型工作任务

例如对某LED生产企业岗位进行调研,该公司产品岗位有产品定型设计小组、模组生产小组、箱体组装老化小组、显示屏安装小组等。在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时以学校具体实训实验基础出发,依照各个小组具体工作任务来提取。从产品定型设计小组中发现其工作岗位要求有电子绘图技能,可以从中设定出计算机操作典型工作任务和电子绘图典型工作任务,以实际工作任务单来制定。在模组生产小组中发现要进行元件的识别分类与筛选、元件的检测、电子屏二极管插装等工作,可以设定的典型工作任务有:元器件的识别、分类与检测,对二极管插装、焊接、检测等工作任务。从箱体组装老化小组的工作中可以设定仪器仪表使用与检测等典型工作任务。对各个典型工作任务的设定过程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主角,通过查资料、讨论、思考、总结、操作实施、成果展示、一整套工作程序,学习过程贯穿始终,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兴趣。

元器件的识别、分类与检测的工作任务中的二极管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相应课程任务设定进行应对方法:将一节课分为多个片段,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比如观察图片、观看视频、做实验等,使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学在其中,乐在其中,确立好需要考核的教学目标。

将整节课分为四个片段,使用完成任务的方式各个击破。从完成一个总任务开始,由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主探究,同时,采用小组内互助协作的形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完成每一个任务。将“做中教,做中学”的职教理念贯穿始终。从学习任务引入,到认识二极管,到二极管电路符号,二极管极性判别,二极管基本技能,到最后的课堂小结及作业布置。任务的教法设计中采用实物观察,实际电路实验,利用多媒体播放图片、视频等资料。学生学法设计中,采用观察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层层引入。实验法,动手完成任务要求,熟悉实训台操作及相关仪器仪表的使用。归纳法,总结任务完成所需的知识点,出现的问题,解决问题及团队合作完成任务的要求。

在任务实施设定中也要考虑考核的问题,每个任务的设定必须要有可以量化或者测试的考核方式,比如认识二极管的符号任务中,前后需要任务设定引导学生对各类二极管符号的区别,以及和其他相类似的元件符号做出对比,应用实物识别与符号对比等方式达到任务考核全面化和多样化。再比如在二极管的极性判别中任务设定是本节课的难点,采用层层深入的方法来突破,并使用问题探究式教法,引导学生分层次探究,帮助他们总结出判别二极管元件极性的方法。

二、从法律法规、企业经营理念设定典型工作任务,切实做到任务的设定来源于行业和企业

依照国家《产品质量法》《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结合企业质量要求、废品回收、环境保护等要求设定典型工作任务,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质量观念、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节约节俭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企业的管理、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中可以设定出职业道德典型工作任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责任意识。从企业安全操作规程中可以设定出安全用电,仪器仪表操作安全,触电急救,电气防火安全等典型工作任务。从岗位要求职责中可以设定出安全操作规程等典型工作任务。这里的各个典型工作任务要以知识点和案例为前提来设定。

三、拓展典型工作任务设定,实现一专多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LED生产企业的例子中,产品定型设计小组,需要讨论沟通,发挥团队智慧,从中提取任务。在这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设定中,加入团队协作、组长责任制度可以培养学生沟通、协作和管理能力。如果要求学生将绘图设计和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并融入到这个典型工作任务的设定中,不但专业技能在任务中可以得到实现,而且学生各个方面素质、学生职业能力可以得到提高。还有前面提到显示屏安装小组的典型工作任务设定中加入安装显示屏,不仅可以拓展初中级钳工基本技能,还可以满足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要求。

四、梳理编排设定典型工作任务的顺序,并规划至各个教学模块中

以初级无线电装调工为例,各个典型工作任务设定至电子一体化各个模块化中应该由易到难。各个典型工作任务设定时还应考虑加入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真正使典型工作任务的设定达到与企业需求“零”距离。使学生在典型工作任务的学习过程中完成从学生到工作者的转变。

五、依照国家的职业技能标准五个等级的要求来区分典型工作任务设定的难易程度

同样的工作任务在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五个等级中要求是不同的。因此在设定典型工作任务时也要区分难易程度。例如元器件分类、识别与检测典型工作任务在培养初级工,中级工的内容设定时候,元器件种类少、数量少,容易识别,检测也较为简单。而在高级工、技师的典型工作任务设定中元器件种类增多,数量增多,识别与检测难度提高。在相应的工种任务设定的时候同样要结合学员层次及内容深度进行逐层任务递进。

六、典型工作任务的设定应该突出学校的特色和特有的校园文化

因为各个地区的区域不同、特色不同、文化不同,当地行业企业用工需求不同,学校的实训设备资源也不相同,典型工作任务的设定应针对本地区企业行业的发展、本学校实际情况设定并进行。例如笔者学校的校训“德立身,技立业”,将职业道德加入电子一体化课程的任务设定,这将会形成特有的教学内容、实训特色和特有的校园文化,这也将会给学校带来特有的办学特色。

总之,电子一体化课程典型工作任务的设定是体现一体化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从实际出发,本着国家电子专业职业资格标准、本地区行业企业需求及发展方向、本学校的实训现状及发展目标,以国家十三五规划中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战略来设定。

参考文献:

[1]俞启定.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化学与化学工程的区别例7

根据结构主义理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即产业结构的升级会推动经济的增长,反过来,经济的增长也会促进产业机构的升级。在苏锡常这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区域内,要深化对外资与民营经济的认识,就有必要对其进行结构上的比较。而一般情况下,衡量或比较产业结构主要是从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维度进行的。

一、结构合理化水平的比较

1.集中度比较

集中度是最常用、最简单易行的表征产业结构的指标。制造业集中度的其含义是制造业中处于前若干位行业的产出占整个制造业产出的比重。本文中选取前6位行业的产出占整个制造业产出的比重来表示苏锡常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集中度。表1显示了2007年苏锡常外资与民营制造业产出前6位行业的份额以及6行业集中度。

由表1知,苏州外资制造业排名为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尤其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在苏州外商投资行业中占有绝对优势,两个行业的产出占整个外资制造业产出的60.16%,苏州外资制造业6行业集中度为76.86%。苏州民营制造业排名为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纺织业这两个原材料型产业在苏州民营投资行业种占有绝对优势。苏州民营制造业6行业集中度为73.69%。

由表1还可以看出,无锡外资制造业排名为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与苏州类似,无锡外资制造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有绝对优势。经计算,无锡外资制造业6行业集中度为70 71%,低于苏州约6个百分点。无锡民营制造业排名为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经计算无锡民营制造业六行业集中度为66.03%。不仅低于苏州民营制造业的6行业集中度,而且还低于本地外资制造业6行业集中度。

由表1同时可以看出,常州外资制造业排名为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经计算、常州外资制造业六行业集中度为62.42%,低于苏州14个百分点,低于无锡约8个百分点。常州民营制造业排名为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经计算常州民营制造业6行业集中度为69.76%。仅低于苏州,但要高于无锡,同时还要高于本地外资制造业6行业集中度,这个特点是苏州和无锡所不具备的。

2.分工度比较

分工体现的是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这在产业结构评价中也是一个很重的指标。依据克鲁格曼提出的分工指数,我们可以计算得到苏锡常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分工指数,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我们关心三类分工。第一类是地区内部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第二类是地区间外资制造业的分工程度,第三类是地区间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由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对于第一类分工,苏州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最大,为0 904,无锡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次之,为0.824,二常州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最小,只有0.536。这说明,苏州外资与民营制造业产业间的分工协作比较明显,而常州外资与民营制造业可能是产业内的分工比明显。对于第二类分工,苏州外资与无锡外资制造业的分工程度最小,苏州外资与常州外资制造业的分工程度最大。这也说明,在苏州和无锡,外资进入的行业领域是非常相似的,对于第三类分工,苏州民营与无锡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要低于苏州民营与常州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但都不是很高。这说明,在苏锡常地区,民营制造业的同构程度是很高的。

二、结构高级化水平的比较

制造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演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工业化,二是高加工度化,三是技术密集化,以下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对比苏锡常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结构。在比较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28个制造业行业按不同标准进行产业分类,结果如表3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以上是从大类层面进行的划分,因此存在着一定的近似性。对轻工业、重工业的划分主要参考了张军著作中的分类,而且这样的划分与一般统计年鉴中所列出的轻、重工业包含的行业种类有所不同,但差别不是很大。在按原材料工业和加工组装工业进行分类时,并没有把制造业的所有大类产业包括在内,只是挑选了其中具有典型性的几种。纺织业对于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对于家具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对于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来说,前者都是原材料产业。后者是加工组装工业。对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划分主要参考了万晓光、李耀新等人的分类方法。

化学与化学工程的区别例8

根据结构主义理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即产业结构的升级会推动经济的增长,反过来,经济的增长也会促进产业机构的升级。在苏锡常这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区域内,要深化对外资与民营经济的认识,就有必要对其进行结构上的比较。而一般情况下,衡量或比较产业结构主要是从合理化和高级化两个维度进行的。

一、结构合理化水平的比较

1.集中度比较

集中度是最常用、最简单易行的表征产业结构的指标。制造业集中度的其含义是制造业中处于前若干位行业的产出占整个制造业产出的比重。本文中选取前6位行业的产出占整个制造业产出的比重来表示苏锡常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集中度。表1显示了2007年苏锡常外资与民营制造业产出前6位行业的份额以及6行业集中度。 

 

由表1知,苏州外资制造业排名为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和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尤其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纺织业在苏州外商投资行业中占有绝对优势,两个行业的产出占整个外资制造业产出的60.16%,苏州外资制造业6行业集中度为76.86%。苏州民营制造业排名为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纺织业这两个原材料型产业在苏州民营投资行业种占有绝对优势。苏州民营制造业6行业集中度为73.69%。

由表1还可以看出,无锡外资制造业排名为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与苏州类似,无锡外资制造业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占有绝对优势。经计算,无锡外资制造业6行业集中度为70 71%,低于苏州约6个百分点。无锡民营制造业排名为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经计算无锡民营制造业六行业集中度为66.03%。不仅低于苏州民营制造业的6行业集中度,而且还低于本地外资制造业6行业集中度。

由表1同时可以看出,常州外资制造业排名为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经计算、常州外资制造业六行业集中度为62.42%,低于苏州14个百分点,低于无锡约8个百分点。常州民营制造业排名为前6位的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纺织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经计算常州民营制造业6行业集中度为69.76%。仅低于苏州,但要高于无锡,同时还要高于本地外资制造业6行业集中度,这个特点是苏州和无锡所不具备的。

2.分工度比较

分工体现的是制造业的专业化程度,这在产业结构评价中也是一个很重的指标。依据克鲁格曼提出的分工指数,我们可以计算得到苏锡常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分工指数,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我们关心三类分工。第一类是地区内部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第二类是地区间外资制造业的分工程度,第三类是地区间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由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对于第一类分工,苏州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最大,为0 904,无锡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次之,为0.824,二常州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最小,只有0.536。这说明,苏州外资与民营制造业产业间的分工协作比较明显,而常州外资与民营制造业可能是产业内的分工比明显。对于第二类分工,苏州外资与无锡外资制造业的分工程度最小,苏州外资与常州外资制造业的分工程度最大。这也说明,在苏州和无锡,外资进入的行业领域是非常相似的,对于第三类分工,苏州民营与无锡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要低于苏州民营与常州民营制造业的分工程度,但都不是很高。这说明,在苏锡常地区,民营制造业的同构程度是很高的。

二、结构高级化水平的比较

制造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演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重工业化,二是高加工度化,三是技术密集化,以下就从这三个方面来对比苏锡常外资与民营制造业的结构。在比较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28个制造业行业按不同标准进行产业分类,结果如表3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以上是从大类层面进行的划分,因此存在着一定的近似性。对轻工业、重工业的划分主要参考了张军著作中的分类,而且这样的划分与一般统计年鉴中所列出的轻、重工业包含的行业种类有所不同,但差别不是很大。在按原材料工业和加工组装工业进行分类时,并没有把制造业的所有大类产业包括在内,只是挑选了其中具有典型性的几种。纺织业对于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对于家具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对于金属制品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来说,前者都是原材料产业。后者是加工组装工业。对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划分主要参考了万晓光、李耀新等人的分类方法。

化学与化学工程的区别例9

(一)增加了牧民负担

牧区中小学资源的整合增加了牧民经济负担。虽然牧区学费减免后,减轻了牧民的教育负担,但是苏木嘎查的中小学集中到旗里或镇里后,导致牧民为子女负担的费用猛增。一是交通费用增加。几十年的牧区建设过程中牧民定居点集中在苏木或嘎查所在地的周围,中小学搬迁到旗和镇里后,牧民定居点和学校的距离也变远,探望孩子的交通费用自然增加。以东乌旗的满都宝力格镇为例,如果镇里的学校搬迁到旗里(调查时尚未搬),镇里上学的218名小学生都要到旗里上学,不说牧民,就是镇里的人去看望孩子的费用就增加30~50元左右。二是学生生活费用增加了。小学生都是6~11岁左右的孩子,这些孩子没有独立生活能力,无法住校,只好在旗里租房由父母或爷爷奶奶看管。学校集中到旗里后,旗里的房屋紧张,房租上涨。在东乌旗(旗所在地)30平米的房子,以前一个月租费为60元,租住的学生人数多了后房租涨到100元左右,加上日常的生活费用,学生上学费用大大增加。三是劳动力资源浪费导致牧民负担增加。牧区年轻家庭基本都是两个劳动力,一个看管孩子后,无法参加牧业劳动,在城市也找不到工作,只能看管孩子,因此严重浪费了劳动力。家里只剩一个劳动力,无法维持日常生产,只好雇佣别人。这样无意中给牧民增加了两个劳动力的费用。据调查,东乌旗满都宝力格镇,牧民雇用一个人每个月的支出达到500~800元,雇工和看管孩子的人按两个劳动力来算,每月的支出为1000~1600元。如果雇佣的人缺乏放牧经验,工作不认真,牲畜不能按时抓膘,那么牧民潜在的损失更为严重。雇佣劳动力支出的费用对牧民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开支,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讲也是劳动的严重浪费。所以,牧民教育负担增加是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引发的最大的问题。

(二)淡化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

教育资源整合给牧民带来了“感情”与“教育”的两难选择。据满都宝力格镇的调查,由于学校迁移影响孩子与父母之间感情的人占93%,影响不大的占7%。小学生基本都是7~12岁,由于学校的搬迁只能与父母中的一人或爷爷奶奶在一起,而且父母的探望次数也减少,长期与父母分居,孩子对父母的感情必然会减轻,其身心健康和学习方面必然会受到影响。据国外的研究,孩子经常与父母吃饭玩耍,孩子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学习成绩也比与父母分开的孩子要好。目前,牧区因距离的因素,子女与父母的感情淡化情况已经出现。东乌旗满都宝力格镇的牧民乌云那讲,自己的一个孩子在镇里念小学,由爷爷奶奶看管。“我们经常去看,但是孩子还是对爷爷奶奶比较亲近。有什么问题和心事都与爷爷奶奶诉说,与我们很少交流。”这就造成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如果长时间发展,必然影响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

(三)阻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蒙古族民族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生活生产中“口传”,很多文化资源尚未记录到文本,大部分仍然口头流传在广大牧民当中。而“口传”最重要的条件是人长期近距离接触――就是做到“听、看、做”(“听”就是听有经验的牧民或父母的讲述,“看”就是看他们在生活生产中如何做,“做”就是模仿他们去做)三个环节。如,蒙古族通过观察云和动物的生活变化判断出气候的变化,观察人和动物留下的痕迹(脚印等)判断出其体貌特征等都是在“口传”(听、看、做)中传授,在现代的学生课本中很少见到。所以,这些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光大需要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以外,最重要的是牧民下一代人的继承。

目前,教育资源整合较早地切断了文化传播的连接线――孩子和父母长期近距离的接触的可能性。因为,孩子到旗里上学,肯定离开父母(其中一个),而且因为距离遥远,父母中陪孩子读书者参加牧区生产生活的机会也减少,父母对子女口传的机会也减少。

另外,孩子从小离开牧区环境,进城镇学习,容易接受新鲜的、流行的事物,对牧区的环境与文化慢慢疏远。牧区生产、民族文化和城镇生活、现代文明之间需要选择时更容易接受城镇的、现代的东西。所以,教育资源的整合虽然加快了现代文明传播,但是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就像老牧民巴拉钦所说的那样,牧民的孩子接受现代文化是早晚的事。我们觉得蒙古族文化和牧区草原是息息相关的,想把牧区小学留在嘎查苏木,就是想打好孩子的民族文化基础。

(四)给牧民家庭及牧区社会造成不稳定因素

牧区教育资源的整合人为地把年轻家庭分为两地,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年轻家庭的生理、感情、关爱的权利。调查过程中牧民对生理方面避而不谈,但是对感情疏远淡化方面基本都有着认可的观点。长期两地生活导致夫妻感情逐渐淡化,可能导致家庭的破裂,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有关研究证明,近几年中国离婚率的上升与年轻家庭两地生活有一定的关系。所以,牧区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此现象是值得关注的。

二、原因分析

(一)牧民生产生活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了牧民的负担

几十年的牧区建设过程中牧民的定居点基本都集中在所在苏木或嘎查所在地的周围。牧民的子女在苏木和嘎查上学比较近,距离问题在牧民的子女教育上几乎没有大的影响。学校整合后随着学校的搬迁这个距离逐渐拉大,牧民的往来成本也随着增加。虽然把教师、教室、教学设备等资源集中到了一起,做到了资源的合理利用,但是增加了牧民子女受教育的成本。

建国初期,牧区基本都过着游牧生活,牧民没有固定的住处,子女上学特别困难。所以创办了“马背学校”,解决了牧民孩子教育问题。牧区实现定居后,牧区教育问题虽然得到了逐步解决,但是子女教育与城镇教育相比还是天壤之别。那么,既能够找到牧民子女受到良好教育的硬软环境,又能减轻牧民的经济负担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保护发展民族文化及现代文明的冲突

民族文化的传承主体是人,就是说蒙古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发展还要靠蒙古族的下一代。蒙古族文化的根源在于牧区,凝聚在牧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及语言之中。孩子在跟父母的交流和参加牧区的生产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蒙古族文化,对这个文化有了感情基础。但是孩子从小离开了这个环境,难以受到蒙古族生活生产文化方面的直接教育,对以后的蒙古族文化发展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牧区的小学生尚未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产生浓厚的兴趣。孩子较早进入城镇后特别容易接受现代文化,从而无法接受或排斥牧区文化。在城镇上学的孩子,虽然用蒙古语上课,实现了“狭义”的文化教育,但失去了学习民族文化的环境。蒙古语言只是成了接受现代文化的工具,失去或减弱了传播民族文化的传播功能。

一个是越来越强大的现代文明,一个是越来越削弱的民族文化,两者之间的矛盾日益明显。两种文化之间的保护与接受、发展与削弱等问题,难免引发一些争议。如何保护、发展、接受、融合不同文化是牧区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引发问题的又一个原因。

(三)高校学费过重,教育与就业不对称

目前,高校学费普遍高,而且毕业后就业困难。这种情况下一些牧民对孩子“上学进城”的期望值下降。加上牧区升学率不高,大部分孩子都考不上学校只好回牧区。据牧民反映,现在牧区已经出现了一些牧民的孩子学校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一毕业就待业。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考不上学校的孩子,已经习惯于城市生活,但城里找不到工作,又不愿意回去从事牧业生产,只好让父母出钱养活,成了城乡之间的流浪者。类似现象给牧民传递“孩子上不上学都一样”的错误信号,影响了牧民重视教育的热情。

(四)教育政策的无差别性

实施教育资源整合政策过程中没有区别对待牧区与农区、牧区和牧区、偏远地区和人口较集中的地区,导致部分地区出现政策的偏差,给部分牧民带来了经济、文化、生活、感情、家庭教育等诸多社会问题。

牧区和农区是不同的。农区一个村和一个村之间的距离比较近,每个村的人口也比较多,而且内蒙古的农区以汉族为主,没有民族文化的差别,教育资源整合过程中农民负担的成本较低,农民更容易接受。牧区和牧区之间也不同,一些牧区牧民居住分散,另一些居住比较集中,有必要区别对待。政策制定中忽视了牧区和农区、牧区和牧区之间的差别也是引发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对策建议

(一)教育资源的整合过程应遵循就近原则

我区地域辽阔,根据地理位置和人员居住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政策和措施,不能从上到下、农区和牧区一刀切。应该充分考虑牧民经济条件和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保证牧民的每个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教育资源的整合过程中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教育资源的整合是一个有效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我们应该从提高教师素质和来源上找出路,合理地分配、合理地整合教育资源 。二是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中不应该增加牧民的负担。如果提高教育质量而增加了牧民负担,可能导致牧民子女因经费问题失学,最终达不到提高牧民文化素质的目标。

牧区教育资源的整合过程应该遵循就近原则。如:旗附近的苏木和镇的学校应集中到旗里;离旗较远的苏木和镇,应邻近的苏木和镇集中在一起或根据人口密集的情况当地可以保留一所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的学校;人口少,家庭经济条件差,离集中的学校较远的地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鼓励创办民办小学,并且政策和财政上给予一定补贴,保证牧民子女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以政策引导、鼓励为主

化学与化学工程的区别例10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1003808

一、引言

劳动力参与率是反映劳动力资源供给和利用状况的重要指标。对中国劳动力参与率的区域比较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受资料限制,在计算劳动力参与率时,1982年和1990年的经济活动人口未包含失业人口。另外,因官方公布的经济活动人口包括了那些虽达到退休年龄但仍在工作的人,因此,在计算劳动力参与率时,若以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作分母,必将高估劳动力参与率;若以15岁以上人口作分母,则会低估劳动力参与率。粗略估算,按上述两种口径计算的劳动力参与率相差约6—10个百分点。因很难从现就业统计数据中剔除老年从业人口,因此,从吻合劳动力参与率的内涵考虑,本文在计算劳动力参与率时采用第一种计算方法。长期低于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华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这里的六大区域划分与《中国统计年鉴》的划分相一致。其中,华北区包括京、津、冀、晋、蒙;东北区包括辽、吉、黑;华东区包括沪、苏、浙、皖、闽、赣、鲁;中南华南区包括豫、湘、鄂、粤、桂、琼;西南区包括渝、蜀、贵、云、藏;西北区包括陕、甘、青、宁、新。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下降,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虽然也呈现同步下降态势,但低于其他区域的程度不仅未缩小,而且与华东区、中南华南区和西南区的差距还有一定程度扩大。到底是哪些因素导致了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这一结果?以及各因素的影响效应和程度如何?是本文欲重点探讨的问题。统计资料显示,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时间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不过,考虑到经济体制转型前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最低的致因相对简单,且缺乏连续而完整的统计资料,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经济体制转型后,即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情况。

劳动力参与率一般受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因素影响。金剑[1-2]和裴丽霞[3]等人从宏观层面的研究认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和劳动就业管理制度、低水平的社会生产力、青年人就业早而达到退休年龄者退出就业迟、不完善且低水平的社会保障、滞后的教育观念以及女性劳动者的高参与水平,是中国劳动力参与率长期较高的致因,而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城市化水平提高和失业率上升则诱致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下降。陆铭和葛苏勤[4]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力参与率的下降归因于经济体制转轨、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上升和教育发展。丁仁船[5]肯定了经济体制变革对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城镇非劳动参与人口增加和失业率上升也是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致因。Tansel[6]研究了失业率对土耳其女性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失业率对失业者劳动力参与具有沮丧效应(discouraging effect)。张车伟和吴要武[7]以及蔡昉和王美艳[8]的研究认为,在劳动力供过于求和城镇失业较严重情况下,那些长期找不到工作的人因丧失信心而退出劳动力市场,而那些准备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则因就业机会减少或就业报酬预期降低而延迟进入,结果导致经济活动人口相对减少。因此,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加重特别是较高的失业率是中国劳动力参与率下降的主因。马忠东等[9]认为,教育可通过延长在校时间而将劳动力参与强度降为零,受教育者毕业后可提高劳动力参与强度,教育对提高女性的劳动力参与有显著作用。Bloom等[10]以及Aaronson等[11]的研究认为,人口老龄化会通过减少劳动力供给而影响劳动力参与率。虽然现有成果并未论及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最低这一问题,甚至对劳动力参与率影响因素的作用效应也未达成一致意见,但其对本文的借鉴意义却不言而喻。

二、模型设计、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取和模型设计

基于本文研究目的,这里筛选出老年人口比重、总抚养比、经济增长率、工业化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大学招生率、城镇失业率和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分别代表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劳动力人口社会经济负担、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劳动者收入水平、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张、城镇失业和经济体制变迁,研究这些因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为避免同期内生问题,这里用城镇失业率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来代表城镇失业率。另外,考虑到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最低是与其他区域的劳动力参与率相对较高而言的,因而需要将东北地区与其他区域置于同一框架内来讨论。

(二)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在计算劳动力参与率时,就业人口采用区域内城乡就业人数,失业人口采用城镇失业人口(它是上年末城镇未解决就业的登记失业人数与本年度失业人数及下岗职工数之和,减去本年度解决就业的失业人数和下岗职工数),劳动年龄人口按15—64岁,由历年人口抽样数据计算得到。计算失业率时,就业人口采用城镇就业人数,失业人口与计算劳动力参与率一致时,它实际为城镇失业率。城镇失业率虽高于城镇登记失业率,但可能低于城镇调查失业率。

为增强经济增长的区域可比性,本文以2000年价格为基准,对各省市不同年份的GDP进行指数平减,并以此计算不同年份各区域的GDP和经济增长率。

老年人口比重是反映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特别是人口老龄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总抚养比是一种名义抚养比,可反映某区域一定时期劳动力人口的社会经济负担状况。

工业化率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是表征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状况的指标,既可反映各区域的产业配置和发展情况,也可反映一定时期产业改造和结构调整给区域产业和部门结构以及就业带来的影响。

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对就业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讲,区域平均工资水平越高,对劳动者就业的吸引力越大;区域平均工资水平越低,对劳动者就业的吸引力越小。

大学招生率是某区域某年度升入大学人数占该区域该年度高中毕业人数的百分比。因获取每年各区域升入大学数据比较困难,这里以区域内每年高等学校招生数来替代。其结果可能会因某区域大学较多,对区域外招生规模较大,而导致比重偏高,甚至超过100%,像华北区和东北地区个别年份即出现了此类问题。但考虑到多数大学均侧重在本区域或邻近区域招生,其对研究结果虽有影响,一般不会太大。

非国有企业资产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比重是反映不同区域经济市场化进程快慢的重要指标,它是一定时期某区域非国有企业总资产(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减去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与集体工业企业总资产之和后的总资产)占该时期该区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的比率。一般来讲,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越高,区域经济体的市场化进程越快;反之,则市场化进程越慢。

本文的基础数据来自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因《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均未提供1995年分地区的三次产业增加值数据和2006年分地区的就业人口数据,为保证数据连续性,本文进行了数据内插处理。受资料可获得性和完整性限制,除城镇失业率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项外,其余变量使用的数据时段均为1995—2009年;城镇失业率滞后一期和滞后二期的数据时段分别为1994—2008年和1993—2007年。

三、回归结果及分析

对各变量数据序列的描述性统计表明,各变量的数据序列均具较高集中度,不过,考虑到截面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为避免伪回归现象,本文对各变量的截面时序数据进行了Fisher-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的截面时间序列均为非平稳,经一阶差分后,各变量的截面时间序列在5%水平上均为平稳序列,表明各变量的截面时间序列是一阶单整的。

基于变量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从减少截面数据造成的异方差影响考虑,本文用截面加权的广义最小二乘法(GLS)进行回归。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工业化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城镇失业率滞后项均不显著(模型I),但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渐次消去未通过t检验的城镇失业率滞后二期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两变量后,其余解释变量均顺利通过t检验,由此得到回归模型Ⅱ,如表1所示。

由表1可见,回归模型I和模型Ⅱ均具较高拟合优度,且模型的F值均通过1%显著性检验。而且,对回归模型残差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模型I和模型II的Fisher-ADF值均在5%水平上显著,即两模型均是平稳的,可用于劳动力参与率影响效应的分析。此外,对模型Ⅱ与模型Ⅰ的比较发现,虽然模型Ⅱ舍弃掉了两个自变量,但其拟合优度变化不大,且F值有所提高,即是说,模型Ⅱ总体上优于模型Ⅰ。

表1的回归结果表明,老年人口比重、大学招生率对劳动力参与率具有显著负效应,人口老龄化程度高及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大,均会拉低劳动力参与率,这与Bloom等[10]和马忠东等[9]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经济增长率、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和总抚养比对劳动力参与率有显著正效应,经济增长、经济体制市场化变迁、城镇职工平均收入水平提高和劳动力人口经济负担加重,均会拉高劳动力参与率,这与国内学者的观点[4-5]不完全相同。工业化率及城镇失业率滞后一期虽然在模型I中对劳动力参与率不具显著影响,但在模型II中,工业化率对劳动力参与率有显著正效应,城镇失业率滞后一期则表现为显著负效应,也就是说,在体制转型过程中,工业化水平的提高会拉高劳动力参与率,城镇失业率升高则会滞后地拉低劳动力参与率。城镇失业率滞后二期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均不显著。

四、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最低的原因分析

为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各因素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本文将研究时段划分为1993—1998年、1999—2003年和2004—2009年三个分时段,如此划分时段的原因,一是考虑到1999年为全国高等学校扩招的起始年,高校扩招使各区域大学招生率迅速提高;二是考虑到2003年10月国家批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而且始于2001年的辽宁省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在2003年基本结束,2004年国务院批准在吉林和黑龙江启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从全时段(1995—2009年)和分时段两个层面展开讨论。

(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影响

从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看,近20年东北地区正值人口快速老龄化时期,2003年前东北地区人口老龄化程度还低于除西北区外的其他区域,2004年后则超过华北区和中南华南区。从全时段看,东北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低于除华北和西北区外的其他区域(如表2所示),而由于老年人口比重对劳动力参与率有显著负效应,即人口老龄化可通过影响劳动力供给而降低劳动力参与率[10-11],因此,1995—2009年老年人口比重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华北区和西北区表现为正贡献率,而对华东区、中南华南区和西南区则为负贡献率(如表3所示)。这说明,人口老龄化只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华北区和西北区有影响。

从总抚养比的全时段和分时段比较来看,东北地区均明显低于其他区域(如表2所示),较低的总抚养比使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比其他区域平均低了45%—112%(如表3所示)。而通过将总抚养比分解为抚养少儿比和抚养老年比后发现,东北地区的总抚养比较低主要因其抚养少儿比较低所致,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仅东北地区的名义总抚养比,而且实际总抚养比(定义为每百名经济活动人口所抚养的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数),均低于其他区域。因为无论从全时段还是分时段的抚养少儿比,东北地区均显著低于其他区域,而扶养老年比与其他区域的差距则相对较小,这表明,就总抚养比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影响而言,起关键作用的是抚养少儿比而非抚养老年比。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东北地区的抚养少儿比明显低于其他区域,与其人口出生率长期低于、而劳动年龄人口比重长期高于其他区域有关。通过人口出生率的区域比较发现,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东北地区的人口出生率一直低于其他区域,这种较低的人口出生率,既表征了东北地区计划生育工作的显著成效,也对其抚养少儿比甚至总抚养比形成了直接影响。此外,受出生率持续下降和人口老龄化的共同影响,东北地区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则保持了较高水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本维持在71%—78%,比其他区域平均高出35—72个百分点。可见,计划生育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在带来少儿人口持续减少、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同时,也对劳动力人口的抚养比产生了深刻影响,使东北地区的抚养少儿比和总抚养比长期低于其他区域,进而,这种低抚养比又成为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直接且重要的原因。

(二)经济体制转型和城镇失业的影响

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也是重化工业和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最集中、机制和观念受计划体制禁锢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基于战略和原有工业基础的产业安排,造就了东北地区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经济模式。这种经济模式在推动东北地区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同时,一方面,因重化工业固有的对劳动者知识技能的较高要求,以及国有工业企业用工制度的僵化及国有工业企业就业容量的有限性,而将大量城镇劳动者拒于国有企业之外;另一方面,在国有企业长期从事缺乏竞争、无风险且知识技能较单一工作的结果,又使员工养成了被动、随遇而安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形成了具有较强专用性的人力资本[12]。从改革开放到经济体制转型初的十几年中,在华南和华东区的私营经济迅速成长壮大的同时,东北地区的私营经济却成长缓慢。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94年东北地区包括私营企业在内的非国有企业资产仅占区域内规模以上企业总资产的1269%,显著低于华东区(2234%)和中南华南区(2796%)。从分区域市场化进程来看,受传统观念和计划体制等影响,2003年前东北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既慢于华东区、中南华南区和华北区,也慢于西南区和西北区。2003年后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战略的实施,在为东北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激活了其经济活力,加速了其市场化进程,2003—2009年间东北地区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提高了1750%。但总体来看,由于经济体制转型之初东北地区的初始市场化水平较低,加之其后很长一段时期提高缓慢,东北地区的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虽高于西北区,却远低于华东区、中南华南区,甚至华北区和西南区,并由此导致东北地区的劳动力参与率分别比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华南区和西南区低了1383%、4150%、3088%和059%。

而且,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国有企业改制改革,以及一些资源型城市相继陷入资源枯竭和产业转换升级困境,一方面,东北地区的传统产业,特别是采掘业和传统制造业快速萎缩,大批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因市场适应力差、经营管理不善等纷纷被兼并或破产、倒闭;另一方面,由于接续产业及非国有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未得到充分培育和发展,在传统产业或国有和集体企业大量挤出就业情况下,无法在短期内担负起转移和吸纳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重任,加之多数被挤出人员的观念陈旧、知识技能单一,以及社会未能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就业培训和指导,因而导致大量城镇职工下岗、失业,致使城镇失业率持续在高位徘徊。资料显示,1993—2003年东北地区的重工业企业数从29 695个锐减至7 381个,减幅达7514%;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数则由1993年的53 780个减少到2003年的4 731个,到2009年,国有企业数已从2003年的3 273个减少到1 795个。与此同时,东北地区城镇工业部门从业人数由1993年的1 22270万人锐减至2009年的41940万人,15年间城镇工业部门从业人数净减80330万人;城镇国有和集体经济单位从业人数由1993年的2 3804万人减少到2003年的85610万人,2004年后有所回升,2009年为1 00240万人,15年间城镇国有和集体经济单位从业人数净减1 378万人。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城镇失业率基本维持在8%以上,最高时接近12%(2004年为1179%),明显高于其他区域。尽管近十多年来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通过一系列措施有效解决了部分下岗失业者的就业和再就业问题,然而,受持续高失业率影响,一方面,一些长期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失业者,特别是“4050”失业人员因失去就业和再就业信心而沦为“沮丧劳动者”[7-8],被迫暂时或永久退出劳动领域;另一方面,一些年轻劳动者则迫于就业压力或难以找到满意工作而延迟就业,选择接受更高层次教育或接受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13]。研究表明,1995—2009年东北地区较高城镇失业率的滞后负效应,约使其劳动力参与率分别比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华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低了562、086、039、155和484个百分点。可见,经济体制转型既通过影响经济运行机制、模式及所有制结构和经济活力而影响劳动力参与率,也通过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择、就业行为等影响劳动力参与率,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影响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的重要因素。

(三)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受计划体制和传统观念影响,加之重化工业和国有工业企业“一头独大”问题比较严重,20世纪90年代后东北地区经济一度陷于萎靡和发展乏力困境,经济增长长期滞后于华东区、中南华南区和华北区。2003年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使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乏力的状况逐步得到改善,到2008年,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率已超越除西南区外的其他区域。不过,因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率长期低于除西南区和西北区外的其他区域,加之经济增长对劳动力参与率具有正效应,因此,从全时段看,经济增长使东北地区的劳动力参与率比华北区、华东区和中南华南区分别低了298、210和110个百分点。

工业化率是区域产业结构状况的具体体现,它的高低和升降变化,既反映了产业发展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三次产业的内部比例关系,也可揭示工业部门内部轻、重工业的结构及其变化,间接反映工业生产的资源配置特征以及对劳动力或资本、技术需求的偏向度,通过影响就业结构和劳动力需求而影响劳动力参与率。长期以来,东北地区较高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是制度安排和行政力量推动的结果[14],以采掘业和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重工业部门是其工业化和吸纳城镇就业的主要部门。随着经济体制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原来对行政性资源配置有较大依赖性的工业部门,特别是重工业部门受到了较大冲击,采掘业、传统制造业的不景气甚至快速萎缩,在导致工业部门内部结构特别是轻、重工业比例关系发生变化的同时,也引致了东北地区工业化率一定程度的下降和城镇职工大量下岗、失业。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1993年经济体制转型之初东北地区重工业部门产值占整个工业部门的比重为7258%,工业化率为4600%,采掘业和制造业职工人数占城镇职工总数的4871%,到2003年,重工业部门产值占工业部门产值比重上升到8193%,资本密集化程度进一步加强,与此同时,工业化率则下降到4427%,采掘业和制造业职工人数占城镇职工的比重降至3236%,重工业企业数也由1993年的29 695个减少到7 381个。工业企业特别是重工业企业数量的锐减,或采掘业和制造业的快速萎缩,使城镇职工人数10年间减少了90870万人。不过,由于东北地区的工业化率在经历了短暂下降后2003年即重新回复到上升通道,而且,除个别时段(2004—2009年时段和整个时段东北地区的工业化率低于华东区)外,东北地区的工业化率均高于其他区域,因此,较高的工业化率无疑从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与除华东区外的其他区域的差距(工业化率对劳动力参与率具有正效应)。当然,近些年来东北地区工业化率的回升及其对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缩小作用并非孤立的,而是以工业经济重新恢复活力,以及劳动力供给旺盛条件下劳动者特别是“70后”和“80后”新一代劳动者职业技能素质的不断提高为前提的。

(四)城镇职工收入水平的影响

对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的区域比较发现,东北地区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长期低于其他区域。这种较低的工资水平,既与中国城镇国有和集体企业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低工资、高福利”模式有关又与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不足,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萎缩、萎靡情况下,非国有经济特别是私营经济因未得到充分培育、发展而无法发挥其在促进就业和调节市场工资率中的作用有关。长期以来,东北地区的人口城市化水平一直高于其他区域,而城镇中的劳动者又大多就业于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部门,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稳定、高福利的“一贯制”工作模式,使人们形成了求稳定、图安逸的就业心态和观念。在再就业过程中,多数下岗失业者“非正规部门不找”、“非合意工作不干”的结果,既增加了他们再就业的难度,一些无法在正规部门找到“合意”岗位的人长期处于失业状态,靠拿失业金或低保金生活,也变向抑制了城镇劳动力市场工资率的上升,迫使那些为了在正规部门就业竞争中取胜者不断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可见,东北地区城镇职工相对较低的工资水平是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正规部门传统的薪酬模式以及城镇劳动者长期形成的就业观念等密切关联的,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较低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华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的贡献率分别为1495%、727%、346%、090%和316%。

(五)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影响

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张是教育快速发展的结果,它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从大学招生率的区域比较看,除1995—1998年时段略低于华北区外,其他时段东北地区的大学招生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东北地区较高的大学招生率与其教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人均拥有大学数量有着密切关系。统计资料显示,1993年东北地区每十万人拥有大学014所,是所有区域人均拥有大学数最多的;虽然2000年后东北地区每十万人拥有大学数略低于华北区,却明显高于其他区域。若按学龄人口统计,东北地区每十万人拥有大学数量也是全国最多的。相对充裕的高等教育资源,再加上持续较高的城镇失业率和激烈的正规部门就业竞争,是东北地区大学招生率长期高于其他区域的重要前提,而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扩张则进一步提高了其大学招生率,使2000年以来东北地区的大学招生率基本维持在90%以上。由于大学招生规模扩张具有延迟劳动年龄人口步入经济活动领域的作用,因此,高等学校招生规模扩张在迎合人们强烈的接受更多和更高层次教育的需求、暂时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也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研究表明,1995—2009年间,大学招生率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贡献率为780%—2590%。

综上可见,虽然各因素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有着不同影响,但从这些因素对东北地区低于其他区域的综合贡献率看,除西南区略低外,其他区域的综合贡献率均值均在81%以上。从整个研究时段看,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华北区、华东区、中南华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的100%、91%、100%、50%和116%均可通过上述因素得到解释。

五、结论

前文研究表明,老年人口比重和大学招生率对劳动力参与率具有显著负效应;总抚养比、经济增长率、工业化率、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对劳动力参与率具有显著正效应;城镇失业率对劳动力参与率具有显著的滞后一期负效应。通过进一步分析,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即计划生育导致少儿人口相对减少和人口老龄化,是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直观且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中,抚养少儿比偏低导致总抚养比偏低,是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直观致因,人口老龄化只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西北区有较大影响。(2)经济体制转型,即非国有企业资产比重是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华北区、华东区和中南华南区的重要致因,而与经济体制转型、资源枯竭和产业结构调整等相关联的持续、较高的城镇失业率,也是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若将其影响与东北地区较高的大学招生率联系起来看,作用会更显著。(3)经济增长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华北区、华东区和中南华南区有较低的正贡献率,产业结构调整,即工业化率从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北地区与其他区域劳动力参与率的差距。(4)城镇职工平均工资水平对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具有显著影响。(5)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即大学招生率是东北地区劳动力参与率低于其他区域的重要致因。

基于上述结论,从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就业考虑,今后东北地区应着力加强以下工作:(1)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速推进市场化进程,大力培育和扶持私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通过培育具有地方和区域优势的接续产业,打造支撑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势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以发展促就业。(2)加快建设城乡和区域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劳动者就业培训和就业咨询服务体系,有效降低劳动者的工作搜寻成本。(3)抓住劳动力供给旺盛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完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和培训体系,改善劳动力的知识技能结构,提高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4)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展保障覆盖面和提高保障水平的同时,逐步推进失业保险向就业保障转变,通过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来改善劳动者就业状况,为东北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金剑转型时期的中国劳动力参与率问题[J]商业研究,2006,(5):84-87

[2]金剑我国人口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978—2001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4,(2):13

[3]裴丽霞我国劳动力参与率现状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8,(增刊):18-19

[4]陆铭,葛苏勤经济转轨中的劳动供给变化趋势:理论、实证及含义[J]上海经济研究,2000,(4):24-33

[5]丁仁船宏观经济因素对中国城镇劳动供给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08,(3):11-19

[6]Tansel,A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Female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in Turkey: Time-Series Evidence and Cross-Province Estimates[R]Working Paper of Middle East Technical University, Turkey, 2001

[7]张车伟,吴要武城镇就业、失业和劳动参与: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人口科学,2003,(6):33-40

[8]蔡昉,王美艳中国城镇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4,(4):68-79

[9]马忠东,吕智浩,叶孔嘉劳动参与率与劳动力增长[J]中国人口科学,2010,(1):11-27

[10]Bloom,D E,Canning,D,Fink,GImplications of Population Aging for Economic Growth[J]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2010, 26(4):583-612

[11]Aaronson,S ,Fallick,B ,Figura,A,Pingle,J,Wascher,WThe Recent Decline in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and Its Implication for Potential Labor Supply[R]Working Paper of the Federal Reserve Board, 2006

[12]赖德胜,孟大虎专用性人力资本、劳动力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J]中国人口科学,2006,(1):60-68

化学与化学工程的区别例11

高校物业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高校直接管理模式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主要采取的就是这种由高校直接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创建是为了便于政府和学校对其实施物业管理。一般而言,学校设置一个专门负责后勤建设和管理的机构,即后勤处,下设物业管理中心、水暖电管理中心、后勤服务维修中心等子单位。每个子单位再下设相应的部门,如绿化科、保洁科等,分别具体管理相对应的工作任务。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管理权力集中,便于上下管理;缺点在于管理人员容易固化,积极主动性不够高。(二)校企合作管理模式高校物业管理一般可分为核心管理部分和非核心管理部分。学校可直接参与核心管理工作,而将非核心部分通过采取社会竞争的办法,引入具有丰富经验、专业性强的管理公司参与管理。在管理过程中,通过对比学习,提高整体管理水平。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引进社会企业,形成局部范围内的竞争,相互对比,从而提高和改善整个学校物业管理水平。缺点在于整个学校的物业管理权仍归学校,管理的本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同时,学校管理机构需分别对下属的机构和社会企业进行管理,如何确保两者和谐相处需要做大量工作。(三)完全社会化管理模式完全社会化管理模式,就是通过社会竞争的方式,例如招标,将学校的物业管理工作完全交付给符合学校各项要求的企业;同时学校内部的管理机构也进行相应的调整,成立对社会企业进行严格监管的部门。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学校仅仅负责企业的监管,大大降低了学校管理负荷,解决了学校管理人员和技术实力的不足;学校物业管理实行完全社会化,管理效率和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不足在于,学校对企业的管理仅限于监督,两者之间的约束依靠文本合同解决;企业参与管理,其根本目标仅为赢利,与学校的本质属性———为教育服务理念相违背;若两者达不到“双赢”,必将引起管理的混乱。(四)学校联合管理模式学校联合管理模式是指一个区域内的高校通过合作与联合,重新优化资源配置,借助优质资源实现联合体的跨越式发展,摆脱应对强大市场竞争对手,使其联合体在短时间里即可显示出合作与联合的强大生命力和竞争力。通过合作与联合,可以促进专业化、集约化、科技化、系统化的提高;更有条件降低成本,更能体现教育规律,更能有效地克服一校一户办后勤常存在的运行效率低、成本高、服务质量与现代化水平低的劣势。这种模式的实质是走规模经济的发展模式,但联合过程中产权界定问题仍很难解决,效益的最终分配问题增加了联合的难度。